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语文试卷(选修ⅰ)

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韩凤琴 审题人:王仁国

第ⅰ卷(阅读题,共8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每题3分,共9分)

邸永君

②在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中,翰林院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自唐代创翰林学士草

诏并应奉文字之责后,靠科举而晋升者的比例逐渐增加。宋代,科举制度与翰林院制度接轨。

至明代,翰林院成为外朝官署,并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状元授修撰(从六品),

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还创立庶吉士制度。所谓庶吉士,就是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

以《尚书·立政》篇中所云"庶常吉士"之简称名之,在院学习三年后再试,合格者留院,称

留馆,余者外委为他官。但因曾就学于翰林院,世人对不能留馆之庶吉士也以翰林视之。自

此,"非进士不入翰林"。而自明太祖废丞相之后,成祖设内阁,置大学士,与丞相相类。大

学士均出自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翰林院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

场所。

③清代科举,沿袭一甲进士直入翰林之成法,二三甲进士则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称

为朝考。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为了防止冒滥现

象,还在会试与殿试间增设复试,复试合格者方准参加殿试。另外,对已经跻身翰林者,创

立大考制度加以监督和激励。制度之严格、措施之细密可见一斑。

④前人阐述明清科举制度,多囿于成说,只谈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以考中进士为科

举制度的终结。其实,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由进士馆选而庶常,庶常而留馆,加之清朝特

创的翰林大考、考差,无不是科举制度的延伸和发展,悄然又于三级结构之上多出一个层次

--翰林。所以明清科举制度实为四级人才结构。

(选自2008年《百科知识》第11期)

1.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对"翰林院与翰林"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翰林院是随着科举制的发展而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

b.明代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自此,开始了"非进士不入翰林"时代。

c.翰林是明清科举制度的人才结构中最高级别的。

d.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的庶吉士,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后再考试,考试合格者被称为翰林,

不合格者不能称之为翰林。

2.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隋朝,是在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的情况下产生的,也是在当时

条件下一项公正的选才制度。

b.科举制度既给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进入统治阶层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又让统治者提高了统

治效能,巩固了统治。

c.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就创立了"非翰林不入内阁"制度,翰林院也就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

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d.清代,所有的进士只有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举制度既为统治者选拔了大量的知识精英,又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可谓

一箭双雕。

b.在明代,只要先考上进士,再进入翰林院学习,成为翰林之后就能进入内阁。

c.在清代,考中进士后,就可以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朝考,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

称"钦点翰林"。

d.科举制度不止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也不是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而是秀

才、举人、进士、翰林四级结构,考中翰林才是科举制度的终结。

二、古诗文阅读(54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及翻译所给的句子,完成4-8题。(共20分;选择每题3分,共

12分;翻译每题4分,共8分)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玄少为乡蔷夫①,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

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公羊春秋》、《九章算术》。又从东郡

张恭祖受《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入西关。因涿郡卢植,事

扶风马融。

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

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

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日:"郑生夸去,吾道东臭。"

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乃党事起,乃与同郡

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

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州郡以进权戚,不敢违意,遂迫胁玄,不得已而诣

之。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一宿逃去。后将军袁隗表为侍中,

以父丧不行。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

时大将军袁绍总共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绍客多豪俊,

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②辩对。咸出问表,皆

得所未闻,莫不嗟服。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泰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

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劭有惭色。绍乃举玄茂才,表为

左中郎将,皆不就。公车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玄乃以病自乞还家。

(节选自《后汉书·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b、乃延升上坐 延:邀请

c、因自赞曰 赞:夸耀

d、绍乃举玄茂才 举:提拔、推举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十余年乃归乡里 乃有二十八骑

c、进为设几杖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d、以父丧不行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郑玄志于治学和淡泊名利的一组是 ( )

b、①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 ②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

c、①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 ②玄乃以病自乞还家

d、①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 ②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郑玄自幼好学,无意仕途,一心寻师问道,研究学问,先后从师于第五元先、张恭祖、马

融等人,终于学有所成。

b、郑玄游学十多年后回家,因为家境贫穷,只好到东莱为别人佣耕,即便这样,追随他学习

的学生也有成百上千了。

c、郑玄因为大将军何进是当权者的外戚,不敢违意,不得已应召,但他只是以普通儒生的身

份拜见何进,且住了一夜就逃跑了。

d、郑玄被袁绍举荐为茂才,并被上表推荐为左中郎将,他都没有就任;朝廷征召他为大司农,

他 却借口有病自请回家。

8.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分)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9-12题。(14分)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题目中"漳汀封连四州",指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和连州刺史

刘禹锡,他们和柳宗元一样都是被贬谪的官员。

9.对这首诗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大荒",指登楼所见的景象,荒僻的郊野辽远无边。

b."飐",风吹使颤动;"芙蓉水",惊风吹动的是水中亭亭而立的芙蓉(荷花)。

c."薜荔墙","薜荔"一种蔓生的植物;"薜荔墙",用薜荔的枝蔓作为院墙。

d."文身",在身上刺花纹,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二联,写登楼远望所引发的幻觉,暗喻仕途多坎坷,但诗人如风雨中的芙蓉和薜荔一样

临变不惊。

b.第三联,状写实景,岭上树荫蔽目,城下江流曲回,诗人借景抒发谪居荒蛮之地备感压抑

的情怀。

c.最后,诗人联想到几位好友的艰难处境,他们都遭受贬谪,各滞一方,难通音信,诗人只

得遥寄思念。

d.全诗以写登楼所见的景象为主体,但寓情于景,对友人的惦念,对现实的不满和批评,皆

在景语之中。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释:①蘋(pín):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醒后的困惫状态。

11."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用了哪两种修辞方法?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分)

12、本诗以"山行"为题,诗句中却没有一个"行"字,诗题与诗句是不是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4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20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20分)

(1)江畔何人初见月? ?

(2)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

(3)星垂平野阔, 。

(4) ,晴窗细乳戏分茶。

(5) ,在地愿为连理枝。

(6)岩扉松径长寂寥, 。

(9)吴楚东南坼, 。

(10)忧劳可以兴国, 。

(11)叶上初阳干宿雨, ,一一风荷举。

(12)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

(13)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

(14)《梦游天姥吟留别》从表面上看是一首游仙诗,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些完全

置身世外的幻想,诗句" ,使我不得开心颜"体现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

蔑视权贵的精神。李白在《将进酒》中以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

" ,千金散尽还复来。"足令一切凡夫俗子咋舌。

(15)古诗词中有很多以"自"、"空"营造意境氛围的,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

气晚来秋",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 ",白居易《琵琶行》"去来江口守

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陆游《书愤》" ,镜中衰鬓已先斑",姜夔《扬州慢》

"渐黄昏,清角吹寒, ",李白《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

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17题。(18分)

匠 心

祝春岗

爷孙俩正在店里埋头做木工活,县"打假办"的老张踏进门来,见老木匠对着家具精雕细

刻,神情异常专注,就不忍心打搅他,只跟老木匠的孙子说明了来意,说是想定做十五只举

报信箱,钉挂在街头路口,方便群众举报打假。小木匠一听是桩小生意,就不想接活,只委

婉地劝老张迟些时候再来。

老张推着自行车正欲离去,老木匠却唤他停下。小木匠立刻转过脸对老木匠使使眼色,

说:"阿公,这些家具人家正催得紧呢,我们哪有闲工夫忙这琐碎活?"老木匠似没听见,又朝

老张招了一下手。小木匠晓得老木匠的脾气,无奈,只得叫老张谈谈规格式样。老张原本外

行,敷衍说像只箱子就行。老木匠这时已停下手中的活儿,边听边在一张纸上描描画画。

接着,老张就跟小木匠讲价。小木匠索价每只二十元,老木匠立即向他投去责备的眼光。

老张仅出四元。两人僵持了一会儿,老张遂有所妥协,每只又增加了两元。但小木匠却把价

格咬得死死的,丝毫不肯让出半步,脸上还隐约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小木匠的意图很明显,

无非是故意抬价想吓跑老张。老张见没有一点回旋的余地,就想去找另一间木器店。这时,

老木匠在一旁发话了:"成,六块就六块!"小木匠不满地嘟哝几句。老木匠却没有理会,叫

老张走到他身旁,指着三四张草图给他看。老张这才晓得老木匠刚才是在画草图,张张都很

美观,就很随意地挑了一张。老木匠爽朗地说:"两天后,你来取货。"老张怕他变卦,便掏

出十元钱来做定金。小木匠却迟迟不肯接,老张顿时焦急起来,狠狠瞪了孙子一眼,小木匠

这才收了下来,并给老张写了一张收据。

两天后的早上,老张叫了一辆人力三轮车来取货。老远,老张就看见了十五只信箱整齐地立

在门口。箱子的外面都涂上乳白的油漆,正面和两侧都写上了"举报信箱"四个红字。字儿端

正活泼,以白相衬,更加醒目。在箱子的顶部,还特制了一张拱形的铁皮遮檐,刷上银色的

防锈漆。看来它们坚固耐用,雨淋不进,日晒不到。

看来,老木匠委实动了一番心思,想得如此周到。老张心里异常满意,但还是例行公事

般逐只检查。小木匠见到他这般挑剔,不满地说:"你放心好了,我阿公用了店里最好的木材,

加班加点赶制出来,哪能赚你钱,亏了大本了!"老木匠笑着对老张说:"别听他闲扯。"

老张检查完,就跟小木匠结账,掏出九十元连同那张收据交给他,吩咐他按每只二十元写一

张发票。小木匠愣了,不愿开,因为多开意味着要多缴税。老张见他迟疑,晓得他少见世面,

不懂得开假发票,就把复写纸抽出来打了个对折,撕下报销的那页发票往里面塞,只留下空

白的存根......小木匠恍然大悟,便去找笔。

老木匠脸色骤沉,大手一挥,对孙子厉声喝道:"你给我站住!"

小木匠站住了,不解地望着他。

"这桩生意我不做了!"老木匠对老张说。

"你不能反悔!"老张便气恼了,转头命令三轮车车夫,"把箱子装上,都拉走!"

却没料到,老木匠抓起身旁的一把利斧,走到阳光灿烂的门口,抡起斧头,使尽臂力对准一

只只信箱狠狠地砍砸下去,霎时间,地上变成了红红白白刺眼的一片......

14. (1)小说中哪些情节能表现出"老木匠"对做"十五只举报信箱"有极大的热情?(2)他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热情?(6分)

15. (1)"老木匠"为什么要砍砸信箱?(2)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4分)

16. 本文的成功得益于对比手法的运用,本文包含哪几种对比?(4分)

17. 谈谈你对小说题目"匠心"的理解。(4分)

第ⅱ卷(表达题 共69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9分)

1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积贫积弱的清政府闭关自守,自从被洋枪洋炮打开大门之后,却用土地换取安宁,实属

是一种抱薪救火的做法。

b.那次在南宁,突然发现站在面前的是当年和我同在一个村插队的老朋友,虽然二十多年没

见,我们仍一见如故。

c.李白在《拟古》中喊出了两句石破天惊的话:"日月终销毁,天地同枯槁。"他认为无论人

生还是宇宙都有一个悲剧的结局。

d.当今,虽然世界风云变幻莫测,人际关系更是错综复杂,但在激烈的竞争中要拥有自己的

一席之地,也绝不能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19、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我国的艺术珍品很多,莫高窟中精美的壁画就是仅有的一个。

b.我们一致认为,不管是贺岁电影、贺岁话剧,还是贺岁书,光靠炒作和玩概念是行不通的,

毕竟赢得市场与观众的关键在于作品的质量。

d.文章的中心思想确定后,还要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认真地组织、选择材料。

2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

狂妄自大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 ;闭关

自守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 ;急功近利的

民族不喜欢聆听, , 。因此,只有喜欢

聆听的民族,才是富有智慧的民族。

①他们只会穷兵黩武② 浅陋和愚昧妨碍了他们进取 ③ 他们只会浅尝辄止 ④ 贪婪和傲慢

遮挡了他们的视线 ⑤他们只会坐井观天⑥ 浮躁和短视制约了他们的进取

a.③④①②⑤⑥ b.①④⑤⑥③② c.⑤⑥①④③② d.①④③②⑤⑥

五、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小男孩在他父亲的葡萄酒厂看守橡木桶。每天早上,他用抹布将一只只木桶擦拭干净,然后一排排整齐地摆放好。但往往一夜之间,风就把他排列整齐的木桶吹得东倒西歪。男孩很生气,父亲见了说:"儿子,别伤心,我知道你会想办法去征服风。"于是小男孩擦干了眼泪,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把每只空桶都装满清水。从此,那些木桶再也没有被风吹倒过。小男孩高兴地对父亲说:"不想木桶被风吹倒,就要加重木桶自身的重量。" 男孩的父亲赞许地笑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d(只要在翰林院学习过的翰林就被称为翰林)。

2.b(a.以偏概全,文中只是说"较为公正";c.弄错对象,"非翰林不入内阁"制度应是在明成祖设立内阁后才形成的;d.混淆范围,不是所有进士,应是二三甲进士)。

3.a(b.弄错条件,应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应把"只要......就能"改为"只有......才可能";c.还要参加复试,只有复试合格者才能参加朝考;d.明清以前的科举制度是三级结构,并不是所有的科举制度都如此)。

4、c(赞:引荐)

5、a("经由、通过"b"才""只、仅仅" c "替、给""成为"d "因为""用")

6、b(a项,①②都表现郑玄志于治学。c项,①是说因郑玄才高而被袁绍请到上座,没表现志于治学。d项,①陈述的是袁绍宾客对郑玄的印象,不表现郑玄志于治学)

7、c("郑玄因为大将军何进是当权者的外戚,不敢违意"错,应为州郡长官因为不敢违背何进的意旨,就逼迫威胁郑玄,郑玄不得已前去应召)

8、(1)秦人来不及为自己悲哀,而后人为他们悲哀;(如果)后人为他们悲哀而不以他们为鉴,也会使更后来的人在为后人悲哀。(自哀:宾语前置;哀:为......悲哀,为动用法;鉴:以......为鉴,意动用法;句意1分;共4分)

(2)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而:却;为......所:被动句式;日、月:一天天、一月月,名词作状语;句意1分;共4分)

9 、c "薜荔墙"解释错了。"薜荔墙",指城墙上覆盖着蔓生的薜荔。"薜荔墙"与前句"芙蓉水"对仗。

10、a认为第二联写"幻觉"没有根据,而且对诗句比喻意义的理解也欠妥。实际上,第二联写的是实景,影射政治气氛恶劣,正直的官员如被风雨摧残的芙蓉和薜荔一样,遭到迫害。 11第一问:用了拟人和夸张。第二问:表达了作者对山色的喜爱之情。(4分。一问2分) 12不矛盾。简要分析:全诗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所写内容(浮云在空,到荷雨湿衣、蘋风吹袖、鹊声喧日、鸥性狎波),都是"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合起来,就是所谓"山行即事"。(4分。答出"不矛盾"1分,答出"线索"1分,答出"所写内容"1分,答出"是作者的经历、感受"1分)

13、(1)江月何年初照人(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月涌大江流(4)矮纸斜行闲作草(5)在天愿作比翼鸟(6)惟有幽人自来去

(7)漠漠水田飞白鹭(8)芙蓉泣露香兰笑(9)乾坤日夜浮(10)逸豫可以亡身

(14)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天生我材必有用

(15) 隔叶黄鹂空好音 塞上长城空自诩 都在空城

14.(1)①爽快地接活 ②认真描画草图 ③慷慨让利 ④精心地制作⑤抢时间赶制

( 注:答出一点即可得1分,四点给满分4分。) (2)为群众办实事,扶持正气。 ( 注:意思对即可得2分。)

15.(1)他没想到用来举报"作假"的信箱竟成了"打假办"老张制假的工具,"打假"也是假的事实让他无法忍受。(2)正直、刚烈、有责任感 (注:(1)(2)各2分,共4分。)

16. ①老张的身份与其行为的对比 ②老木匠对老张的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 ③老木匠表面的不苟言笑与其内心的刚烈正直、爱憎分明的对比 ④老木匠的高尚品格与老张肮脏内心的对比,等等。(注:每点1分,共4分。)

18、b (一见如故:初次见面就很相投,像老朋友一样a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c石破天惊;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不可名状的奇境。后多用来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d勾心斗角:原指宫室结构精巧工致,后来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19、b (a不合逻辑"很多"与"仅有的一个"矛盾c暗换主语"成为北方一大强国"的主语应为"晋国"或改为"使晋国成为北方一大强国"d语序不当,先"选择"后"组织")

20、b(注意语意的衔接与连贯)

作文:【探析脉络】从小男孩回答父亲的话的角度,可以谈改变自己,一个改变了自己,有了"自己的重量"的人才能够在风浪中站稳脚跟;从小男孩做事的角度,可以谈善于思考,小男孩是在父亲的鼓励下,自己想出办法,解决了木桶不被风吹倒的问题的;从父亲的角度,可以谈对孩子的教育要讲究方法;从木桶的角度,可以谈要想在竞争中不被社会中的各种"风"吹倒,就得加重自身的重量,是自己又足以抵御"风"的实际能力;等等。

参考译文: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郑玄年轻时,在乡里做掌管诉讼和收赋税的小吏,每逢休假回家,常常到学校里读书,不喜欢做官吏。父亲为此多次发火,也不能制止他。郑玄于是到京城太学去学习,拜京兆人第五元先为师,开始掌握《公羊春秋》、《九章算术》。后又跟从东郡人张恭祖学习《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等。因为在山东没有值得求教的人,于是他往西人关。通过涿郡的卢植,拜扶风人马融为师。

马融有门徒四百余人,而能够进入厅堂听他亲自讲课的仅五十余人。马融平素骄傲自负,郑玄拜在他门下,三年都不能见他一面,马融只是让自己的高材生给郑玄授课。郑玄日夜探究、诵习,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厌倦。有一次遇上马融召集门生研讨图纬,听说郑玄善于计算,于是在楼上召见他。郑玄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问完之后就告辞回家。马融很有感触地对学生们说:"郑玄现在离开了,我的学问到东方去了。"

郑玄独自出外游学,十多年才回到家乡。因为家境贫困,郑玄在东莱为人佣耕,这时跟随他的学生已经有成百上千了。等到党事起,他就和同乡孙嵩等四十多人都被禁止做官从政。于是郑玄就埋头研习经学,闭门不出。

汉灵帝末年,党禁解除,大将军何进听说郑玄很有才能便征召他。州郡长官因为何进是当权的外戚,不敢违背他的意旨,于是逼迫威胁郑玄,郑玄不得已前去应召。何进为他准备了几案和手杖,礼遇十分优厚。郑玄没有接受朝服,只穿戴普通人服饰来拜见何进。住了一夜就逃走了。后来将军袁隗上表推荐他担任侍中,他因为父亲去世没有就任。国相孔融非常敬重郑玄,急急忙忙到他家拜访。

当时大将军袁绍在冀州统领大军,派使者邀请郑玄,袁绍大会宾客,郑玄最后才到,就被请到上座。袁绍的客人大多是俊秀豪杰,各有才气而善辩,他们看见郑玄是个儒生,不认为郑玄是个学识渊博的人,大家竞相设置一些怪异的问题,各种学派的观点交替提出。郑玄依照儒家学说答辩应对,内容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大家都得到了闻所未闻的知识,没有人不慨叹佩服。当时汝南人应劭也归顺了袁绍,他自我引荐说:"前泰山郡太守应中远,想做您的学生,怎么样?"郑玄笑着说:"孔子的弟子,要考(德行、言语、平事、文学)四种科目,颜回、子贡这些学生是向来不称自己的官衔和门第。"应劭面露惭愧神色。于是,袁绍举荐郑玄为茂才,

上表推荐出任左中郎将,郑玄都不去就任。后来朝廷征召他为大司农,送给他一辆安车,(规定)郑玄经过的地方,主管官吏都要亲自迎送。郑玄却借口有病请求回家

语文试卷(选修ⅰ)

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韩凤琴 审题人:王仁国

第ⅰ卷(阅读题,共8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每题3分,共9分)

邸永君

②在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中,翰林院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自唐代创翰林学士草

诏并应奉文字之责后,靠科举而晋升者的比例逐渐增加。宋代,科举制度与翰林院制度接轨。

至明代,翰林院成为外朝官署,并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状元授修撰(从六品),

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还创立庶吉士制度。所谓庶吉士,就是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

以《尚书·立政》篇中所云"庶常吉士"之简称名之,在院学习三年后再试,合格者留院,称

留馆,余者外委为他官。但因曾就学于翰林院,世人对不能留馆之庶吉士也以翰林视之。自

此,"非进士不入翰林"。而自明太祖废丞相之后,成祖设内阁,置大学士,与丞相相类。大

学士均出自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翰林院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

场所。

③清代科举,沿袭一甲进士直入翰林之成法,二三甲进士则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称

为朝考。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为了防止冒滥现

象,还在会试与殿试间增设复试,复试合格者方准参加殿试。另外,对已经跻身翰林者,创

立大考制度加以监督和激励。制度之严格、措施之细密可见一斑。

④前人阐述明清科举制度,多囿于成说,只谈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以考中进士为科

举制度的终结。其实,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由进士馆选而庶常,庶常而留馆,加之清朝特

创的翰林大考、考差,无不是科举制度的延伸和发展,悄然又于三级结构之上多出一个层次

--翰林。所以明清科举制度实为四级人才结构。

(选自2008年《百科知识》第11期)

1.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对"翰林院与翰林"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翰林院是随着科举制的发展而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

b.明代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自此,开始了"非进士不入翰林"时代。

c.翰林是明清科举制度的人才结构中最高级别的。

d.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的庶吉士,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后再考试,考试合格者被称为翰林,

不合格者不能称之为翰林。

2.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隋朝,是在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的情况下产生的,也是在当时

条件下一项公正的选才制度。

b.科举制度既给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进入统治阶层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又让统治者提高了统

治效能,巩固了统治。

c.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就创立了"非翰林不入内阁"制度,翰林院也就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

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d.清代,所有的进士只有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举制度既为统治者选拔了大量的知识精英,又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可谓

一箭双雕。

b.在明代,只要先考上进士,再进入翰林院学习,成为翰林之后就能进入内阁。

c.在清代,考中进士后,就可以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朝考,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

称"钦点翰林"。

d.科举制度不止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也不是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而是秀

才、举人、进士、翰林四级结构,考中翰林才是科举制度的终结。

二、古诗文阅读(54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及翻译所给的句子,完成4-8题。(共20分;选择每题3分,共

12分;翻译每题4分,共8分)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玄少为乡蔷夫①,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

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公羊春秋》、《九章算术》。又从东郡

张恭祖受《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入西关。因涿郡卢植,事

扶风马融。

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

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

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日:"郑生夸去,吾道东臭。"

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乃党事起,乃与同郡

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

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州郡以进权戚,不敢违意,遂迫胁玄,不得已而诣

之。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一宿逃去。后将军袁隗表为侍中,

以父丧不行。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

时大将军袁绍总共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绍客多豪俊,

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②辩对。咸出问表,皆

得所未闻,莫不嗟服。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泰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

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劭有惭色。绍乃举玄茂才,表为

左中郎将,皆不就。公车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玄乃以病自乞还家。

(节选自《后汉书·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b、乃延升上坐 延:邀请

c、因自赞曰 赞:夸耀

d、绍乃举玄茂才 举:提拔、推举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十余年乃归乡里 乃有二十八骑

c、进为设几杖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d、以父丧不行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郑玄志于治学和淡泊名利的一组是 ( )

b、①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 ②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

c、①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 ②玄乃以病自乞还家

d、①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 ②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郑玄自幼好学,无意仕途,一心寻师问道,研究学问,先后从师于第五元先、张恭祖、马

融等人,终于学有所成。

b、郑玄游学十多年后回家,因为家境贫穷,只好到东莱为别人佣耕,即便这样,追随他学习

的学生也有成百上千了。

c、郑玄因为大将军何进是当权者的外戚,不敢违意,不得已应召,但他只是以普通儒生的身

份拜见何进,且住了一夜就逃跑了。

d、郑玄被袁绍举荐为茂才,并被上表推荐为左中郎将,他都没有就任;朝廷征召他为大司农,

他 却借口有病自请回家。

8.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分)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9-12题。(14分)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题目中"漳汀封连四州",指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和连州刺史

刘禹锡,他们和柳宗元一样都是被贬谪的官员。

9.对这首诗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大荒",指登楼所见的景象,荒僻的郊野辽远无边。

b."飐",风吹使颤动;"芙蓉水",惊风吹动的是水中亭亭而立的芙蓉(荷花)。

c."薜荔墙","薜荔"一种蔓生的植物;"薜荔墙",用薜荔的枝蔓作为院墙。

d."文身",在身上刺花纹,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二联,写登楼远望所引发的幻觉,暗喻仕途多坎坷,但诗人如风雨中的芙蓉和薜荔一样

临变不惊。

b.第三联,状写实景,岭上树荫蔽目,城下江流曲回,诗人借景抒发谪居荒蛮之地备感压抑

的情怀。

c.最后,诗人联想到几位好友的艰难处境,他们都遭受贬谪,各滞一方,难通音信,诗人只

得遥寄思念。

d.全诗以写登楼所见的景象为主体,但寓情于景,对友人的惦念,对现实的不满和批评,皆

在景语之中。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释:①蘋(pín):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醒后的困惫状态。

11."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用了哪两种修辞方法?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分)

12、本诗以"山行"为题,诗句中却没有一个"行"字,诗题与诗句是不是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4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20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20分)

(1)江畔何人初见月? ?

(2)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

(3)星垂平野阔, 。

(4) ,晴窗细乳戏分茶。

(5) ,在地愿为连理枝。

(6)岩扉松径长寂寥, 。

(9)吴楚东南坼, 。

(10)忧劳可以兴国, 。

(11)叶上初阳干宿雨, ,一一风荷举。

(12)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

(13)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

(14)《梦游天姥吟留别》从表面上看是一首游仙诗,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些完全

置身世外的幻想,诗句" ,使我不得开心颜"体现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

蔑视权贵的精神。李白在《将进酒》中以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

" ,千金散尽还复来。"足令一切凡夫俗子咋舌。

(15)古诗词中有很多以"自"、"空"营造意境氛围的,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

气晚来秋",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 ",白居易《琵琶行》"去来江口守

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陆游《书愤》" ,镜中衰鬓已先斑",姜夔《扬州慢》

"渐黄昏,清角吹寒, ",李白《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

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17题。(18分)

匠 心

祝春岗

爷孙俩正在店里埋头做木工活,县"打假办"的老张踏进门来,见老木匠对着家具精雕细

刻,神情异常专注,就不忍心打搅他,只跟老木匠的孙子说明了来意,说是想定做十五只举

报信箱,钉挂在街头路口,方便群众举报打假。小木匠一听是桩小生意,就不想接活,只委

婉地劝老张迟些时候再来。

老张推着自行车正欲离去,老木匠却唤他停下。小木匠立刻转过脸对老木匠使使眼色,

说:"阿公,这些家具人家正催得紧呢,我们哪有闲工夫忙这琐碎活?"老木匠似没听见,又朝

老张招了一下手。小木匠晓得老木匠的脾气,无奈,只得叫老张谈谈规格式样。老张原本外

行,敷衍说像只箱子就行。老木匠这时已停下手中的活儿,边听边在一张纸上描描画画。

接着,老张就跟小木匠讲价。小木匠索价每只二十元,老木匠立即向他投去责备的眼光。

老张仅出四元。两人僵持了一会儿,老张遂有所妥协,每只又增加了两元。但小木匠却把价

格咬得死死的,丝毫不肯让出半步,脸上还隐约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小木匠的意图很明显,

无非是故意抬价想吓跑老张。老张见没有一点回旋的余地,就想去找另一间木器店。这时,

老木匠在一旁发话了:"成,六块就六块!"小木匠不满地嘟哝几句。老木匠却没有理会,叫

老张走到他身旁,指着三四张草图给他看。老张这才晓得老木匠刚才是在画草图,张张都很

美观,就很随意地挑了一张。老木匠爽朗地说:"两天后,你来取货。"老张怕他变卦,便掏

出十元钱来做定金。小木匠却迟迟不肯接,老张顿时焦急起来,狠狠瞪了孙子一眼,小木匠

这才收了下来,并给老张写了一张收据。

两天后的早上,老张叫了一辆人力三轮车来取货。老远,老张就看见了十五只信箱整齐地立

在门口。箱子的外面都涂上乳白的油漆,正面和两侧都写上了"举报信箱"四个红字。字儿端

正活泼,以白相衬,更加醒目。在箱子的顶部,还特制了一张拱形的铁皮遮檐,刷上银色的

防锈漆。看来它们坚固耐用,雨淋不进,日晒不到。

看来,老木匠委实动了一番心思,想得如此周到。老张心里异常满意,但还是例行公事

般逐只检查。小木匠见到他这般挑剔,不满地说:"你放心好了,我阿公用了店里最好的木材,

加班加点赶制出来,哪能赚你钱,亏了大本了!"老木匠笑着对老张说:"别听他闲扯。"

老张检查完,就跟小木匠结账,掏出九十元连同那张收据交给他,吩咐他按每只二十元写一

张发票。小木匠愣了,不愿开,因为多开意味着要多缴税。老张见他迟疑,晓得他少见世面,

不懂得开假发票,就把复写纸抽出来打了个对折,撕下报销的那页发票往里面塞,只留下空

白的存根......小木匠恍然大悟,便去找笔。

老木匠脸色骤沉,大手一挥,对孙子厉声喝道:"你给我站住!"

小木匠站住了,不解地望着他。

"这桩生意我不做了!"老木匠对老张说。

"你不能反悔!"老张便气恼了,转头命令三轮车车夫,"把箱子装上,都拉走!"

却没料到,老木匠抓起身旁的一把利斧,走到阳光灿烂的门口,抡起斧头,使尽臂力对准一

只只信箱狠狠地砍砸下去,霎时间,地上变成了红红白白刺眼的一片......

14. (1)小说中哪些情节能表现出"老木匠"对做"十五只举报信箱"有极大的热情?(2)他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热情?(6分)

15. (1)"老木匠"为什么要砍砸信箱?(2)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4分)

16. 本文的成功得益于对比手法的运用,本文包含哪几种对比?(4分)

17. 谈谈你对小说题目"匠心"的理解。(4分)

第ⅱ卷(表达题 共69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9分)

1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积贫积弱的清政府闭关自守,自从被洋枪洋炮打开大门之后,却用土地换取安宁,实属

是一种抱薪救火的做法。

b.那次在南宁,突然发现站在面前的是当年和我同在一个村插队的老朋友,虽然二十多年没

见,我们仍一见如故。

c.李白在《拟古》中喊出了两句石破天惊的话:"日月终销毁,天地同枯槁。"他认为无论人

生还是宇宙都有一个悲剧的结局。

d.当今,虽然世界风云变幻莫测,人际关系更是错综复杂,但在激烈的竞争中要拥有自己的

一席之地,也绝不能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19、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我国的艺术珍品很多,莫高窟中精美的壁画就是仅有的一个。

b.我们一致认为,不管是贺岁电影、贺岁话剧,还是贺岁书,光靠炒作和玩概念是行不通的,

毕竟赢得市场与观众的关键在于作品的质量。

d.文章的中心思想确定后,还要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认真地组织、选择材料。

2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

狂妄自大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 ;闭关

自守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 ;急功近利的

民族不喜欢聆听, , 。因此,只有喜欢

聆听的民族,才是富有智慧的民族。

①他们只会穷兵黩武② 浅陋和愚昧妨碍了他们进取 ③ 他们只会浅尝辄止 ④ 贪婪和傲慢

遮挡了他们的视线 ⑤他们只会坐井观天⑥ 浮躁和短视制约了他们的进取

a.③④①②⑤⑥ b.①④⑤⑥③② c.⑤⑥①④③② d.①④③②⑤⑥

五、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小男孩在他父亲的葡萄酒厂看守橡木桶。每天早上,他用抹布将一只只木桶擦拭干净,然后一排排整齐地摆放好。但往往一夜之间,风就把他排列整齐的木桶吹得东倒西歪。男孩很生气,父亲见了说:"儿子,别伤心,我知道你会想办法去征服风。"于是小男孩擦干了眼泪,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把每只空桶都装满清水。从此,那些木桶再也没有被风吹倒过。小男孩高兴地对父亲说:"不想木桶被风吹倒,就要加重木桶自身的重量。" 男孩的父亲赞许地笑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d(只要在翰林院学习过的翰林就被称为翰林)。

2.b(a.以偏概全,文中只是说"较为公正";c.弄错对象,"非翰林不入内阁"制度应是在明成祖设立内阁后才形成的;d.混淆范围,不是所有进士,应是二三甲进士)。

3.a(b.弄错条件,应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应把"只要......就能"改为"只有......才可能";c.还要参加复试,只有复试合格者才能参加朝考;d.明清以前的科举制度是三级结构,并不是所有的科举制度都如此)。

4、c(赞:引荐)

5、a("经由、通过"b"才""只、仅仅" c "替、给""成为"d "因为""用")

6、b(a项,①②都表现郑玄志于治学。c项,①是说因郑玄才高而被袁绍请到上座,没表现志于治学。d项,①陈述的是袁绍宾客对郑玄的印象,不表现郑玄志于治学)

7、c("郑玄因为大将军何进是当权者的外戚,不敢违意"错,应为州郡长官因为不敢违背何进的意旨,就逼迫威胁郑玄,郑玄不得已前去应召)

8、(1)秦人来不及为自己悲哀,而后人为他们悲哀;(如果)后人为他们悲哀而不以他们为鉴,也会使更后来的人在为后人悲哀。(自哀:宾语前置;哀:为......悲哀,为动用法;鉴:以......为鉴,意动用法;句意1分;共4分)

(2)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而:却;为......所:被动句式;日、月:一天天、一月月,名词作状语;句意1分;共4分)

9 、c "薜荔墙"解释错了。"薜荔墙",指城墙上覆盖着蔓生的薜荔。"薜荔墙"与前句"芙蓉水"对仗。

10、a认为第二联写"幻觉"没有根据,而且对诗句比喻意义的理解也欠妥。实际上,第二联写的是实景,影射政治气氛恶劣,正直的官员如被风雨摧残的芙蓉和薜荔一样,遭到迫害。 11第一问:用了拟人和夸张。第二问:表达了作者对山色的喜爱之情。(4分。一问2分) 12不矛盾。简要分析:全诗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所写内容(浮云在空,到荷雨湿衣、蘋风吹袖、鹊声喧日、鸥性狎波),都是"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合起来,就是所谓"山行即事"。(4分。答出"不矛盾"1分,答出"线索"1分,答出"所写内容"1分,答出"是作者的经历、感受"1分)

13、(1)江月何年初照人(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月涌大江流(4)矮纸斜行闲作草(5)在天愿作比翼鸟(6)惟有幽人自来去

(7)漠漠水田飞白鹭(8)芙蓉泣露香兰笑(9)乾坤日夜浮(10)逸豫可以亡身

(14)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天生我材必有用

(15) 隔叶黄鹂空好音 塞上长城空自诩 都在空城

14.(1)①爽快地接活 ②认真描画草图 ③慷慨让利 ④精心地制作⑤抢时间赶制

( 注:答出一点即可得1分,四点给满分4分。) (2)为群众办实事,扶持正气。 ( 注:意思对即可得2分。)

15.(1)他没想到用来举报"作假"的信箱竟成了"打假办"老张制假的工具,"打假"也是假的事实让他无法忍受。(2)正直、刚烈、有责任感 (注:(1)(2)各2分,共4分。)

16. ①老张的身份与其行为的对比 ②老木匠对老张的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 ③老木匠表面的不苟言笑与其内心的刚烈正直、爱憎分明的对比 ④老木匠的高尚品格与老张肮脏内心的对比,等等。(注:每点1分,共4分。)

18、b (一见如故:初次见面就很相投,像老朋友一样a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c石破天惊;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不可名状的奇境。后多用来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d勾心斗角:原指宫室结构精巧工致,后来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19、b (a不合逻辑"很多"与"仅有的一个"矛盾c暗换主语"成为北方一大强国"的主语应为"晋国"或改为"使晋国成为北方一大强国"d语序不当,先"选择"后"组织")

20、b(注意语意的衔接与连贯)

作文:【探析脉络】从小男孩回答父亲的话的角度,可以谈改变自己,一个改变了自己,有了"自己的重量"的人才能够在风浪中站稳脚跟;从小男孩做事的角度,可以谈善于思考,小男孩是在父亲的鼓励下,自己想出办法,解决了木桶不被风吹倒的问题的;从父亲的角度,可以谈对孩子的教育要讲究方法;从木桶的角度,可以谈要想在竞争中不被社会中的各种"风"吹倒,就得加重自身的重量,是自己又足以抵御"风"的实际能力;等等。

参考译文: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郑玄年轻时,在乡里做掌管诉讼和收赋税的小吏,每逢休假回家,常常到学校里读书,不喜欢做官吏。父亲为此多次发火,也不能制止他。郑玄于是到京城太学去学习,拜京兆人第五元先为师,开始掌握《公羊春秋》、《九章算术》。后又跟从东郡人张恭祖学习《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等。因为在山东没有值得求教的人,于是他往西人关。通过涿郡的卢植,拜扶风人马融为师。

马融有门徒四百余人,而能够进入厅堂听他亲自讲课的仅五十余人。马融平素骄傲自负,郑玄拜在他门下,三年都不能见他一面,马融只是让自己的高材生给郑玄授课。郑玄日夜探究、诵习,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厌倦。有一次遇上马融召集门生研讨图纬,听说郑玄善于计算,于是在楼上召见他。郑玄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问完之后就告辞回家。马融很有感触地对学生们说:"郑玄现在离开了,我的学问到东方去了。"

郑玄独自出外游学,十多年才回到家乡。因为家境贫困,郑玄在东莱为人佣耕,这时跟随他的学生已经有成百上千了。等到党事起,他就和同乡孙嵩等四十多人都被禁止做官从政。于是郑玄就埋头研习经学,闭门不出。

汉灵帝末年,党禁解除,大将军何进听说郑玄很有才能便征召他。州郡长官因为何进是当权的外戚,不敢违背他的意旨,于是逼迫威胁郑玄,郑玄不得已前去应召。何进为他准备了几案和手杖,礼遇十分优厚。郑玄没有接受朝服,只穿戴普通人服饰来拜见何进。住了一夜就逃走了。后来将军袁隗上表推荐他担任侍中,他因为父亲去世没有就任。国相孔融非常敬重郑玄,急急忙忙到他家拜访。

当时大将军袁绍在冀州统领大军,派使者邀请郑玄,袁绍大会宾客,郑玄最后才到,就被请到上座。袁绍的客人大多是俊秀豪杰,各有才气而善辩,他们看见郑玄是个儒生,不认为郑玄是个学识渊博的人,大家竞相设置一些怪异的问题,各种学派的观点交替提出。郑玄依照儒家学说答辩应对,内容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大家都得到了闻所未闻的知识,没有人不慨叹佩服。当时汝南人应劭也归顺了袁绍,他自我引荐说:"前泰山郡太守应中远,想做您的学生,怎么样?"郑玄笑着说:"孔子的弟子,要考(德行、言语、平事、文学)四种科目,颜回、子贡这些学生是向来不称自己的官衔和门第。"应劭面露惭愧神色。于是,袁绍举荐郑玄为茂才,

上表推荐出任左中郎将,郑玄都不去就任。后来朝廷征召他为大司农,送给他一辆安车,(规定)郑玄经过的地方,主管官吏都要亲自迎送。郑玄却借口有病请求回家


相关文章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