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海南省文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文)试题(word版)

2015-2016学年海南省文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文)试题

(word版)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

本卷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苏格拉底曾经和美诺一起讨论什么是“美德”。美诺讲了男人的美德是什么,女人的美德是什么,老人和青年人的美德是什么。苏格拉底认为,这只是具体的美德,而不是哲学的回答。由此可见,哲学的特点是

A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C .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D .揭示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苏格拉底,“他的生活和他的哲学是一回事,但他的哲学绝不是脱离现实而退避到自由纯粹思想领域中去”。该观点

①肯定了苏格拉底的哲学对社会的现实影响

②认为苏格拉底的哲学智慧产生于他的实践活动

③否认了苏格拉底的哲学是人的思维活动

④认为苏格拉底的哲学割裂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3.爱因斯坦认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西方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这告诉我们

①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之和,是科学研究之母

②哲学和科学产生于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④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的存在和发展奠定基础

A .①③ B .①④ C.②③ D .②④

4.观点一:我在故我思;观点二:未来的一切都写在圣经里;观点三: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与上述观点分别对应正确的是

A .唯心主义、辩证法 、形而上学 B .唯物主义、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

C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D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5.没有物就没有影,思想和事实的关系就是影与物的关系。这种观点

A. 是形而上学的不可知论 B. 正确概括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C. 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 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观点

6.南昌海昏侯墓出土了近200万枚的五铢钱、数以千计的竹简和木牍,还有编钟、铁编磬和车马坑,

其考古价值超过长沙马王堆汉墓,对于复原西汉列侯葬制和园寝制度价值巨大。通过考古能够追溯过去,这说明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④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和主观能动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7.2015年11月29日上午8点半万众瞩目的南京马拉松开赛,1.6万名运动员和爱好者一起跑。组委

会特别提醒广大参赛选手,跑南京马拉松,一定要“量力而行”。这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

A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 .办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 B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D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8.2015年9月28日美国宇航局宣布,美国利用探测器在火星上首次发现了存在液态水的“强有力”证

据,这是人类太空探索又一重大突破性进展。这体现了

A .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C .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B .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和检验标准 D .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无条件的

9.人们都知道如果身上痒,通常抓几下就能解决问题。但这究竟是何原理?美国科学家通过科学实验,

揭开了“抓痒”的奥秘。原来抓痒能让向大脑传递刺激的神经细胞变得“迟钝”,从而减轻痒感。这一事实表明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A. ①③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④规律是客观的 C. ②③ D. ②④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①④

10. “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这里。”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谈及美国总统奥巴马亚太之行不包括中国时

这样说。下列选项与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 人在桥上走,水流桥不流

C. 旧竹生新笋,新花长旧枝 B.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D. 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

11. 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的是

A.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

B. “气者,理之依也”与“理生万物”

C. “世异则事异,世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D.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12.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

程,必须因势利导,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使之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这表明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物质世界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③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④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可以相互制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3. 近来,“时间都去哪儿了”成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人们纷纷感慨时间易逝、岁月无情。这说明

①事物的性质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变化

②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③时间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人们对时间的感慨取决于主体的心理感受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4. 所谓“黑色思维”,就是一些人用消极的、极端的观点看问题,只看黑暗面不看光明面,只看支流

不看主流,只看问题不看成绩,满眼都是社会的不良现象,最后得出的结论往往是灰色的、黑暗的而不是光明的、进步的。这种“黑色思维”是

A. 唯意志主义的

C. 人脑主观自生的 B .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 脱离客观存在的结果

15.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学生读书 ②大猩猩用树枝钩吃白蚁

③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 ④发射“天宫一号”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6. “创客”是指出于兴趣和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2015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考察

深圳柴火创客空间,体验各位年轻“创客”的创意产品,称赞他们充分对接市场需求,创客创意无限。上述事例说明

A. 创客的创意是来源于自身创新思维能力的主动创造

B. 创客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的本质才具有能动性. 创造性

C. 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

D. 创客能够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

17.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这一过程的有

① ② ③ ④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18.过去,不少地方走的城镇化道路都是“规模扩张式”,城镇化以土地为重要抓手,靠的是投资和工

业拉动。表面上看,城镇规划范围扩大了,房屋道路建得更多了,但只看见物,却看不见人。这种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做法,也不符合

A.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特点

C.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点 B. 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特点 D.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的要求

19.真空中两块平行金属板之间存在的某种吸引力,被称为卡西米尔力。通常情况下, 这种力只会导致

物体相互吸引。但科学家们通过实验有了新的认识:如果将真空中两块平行金属板中的一块换成硅

板,将他与另一块金属板浸入某些流体中,此时产生的卡西米尔力便是一种斥力。这表明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0.“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表明

A. 真理与权威常常是相互排斥的

B. 只有藐视权威,才能服从真理

C. 真理总是与权威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D. 真理要靠不断发展着的实践来检验

21.2014年我国全年经济增速为7.4%,这个增长速度较之2011年的9.3%,2012年的7.8%,2013年的

7.7%,呈现出下滑态势。这种经济增速下滑、风险凸显、以及红利转换的状况,究竟是后危机时代短期的不稳定性,还是意味着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学术界争议颇大。学术界对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争议表明

①真理与谬误是相对的,互相包含的

②认识对象是复杂多变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正确认识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③由于主体的方法不同,认识具有差异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因主体的实践经历而不同

A. ②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④

22.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

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①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

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

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④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6分)

23.辨析题(10分)

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辨析“有了高昂的精神状态,就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

24. 我国的探月计划“嫦娥工程”是从2004年启动的,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嫦娥三号”的平

稳落月,标志着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成功。在实现软着陆的同时,“嫦娥三号”还肩负着突破自动巡视勘查、深空测控通信、月夜生存等关键技术的使命。探月工程任务连续成功,依靠的是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中国航天事业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从“哲学的基本问题”角度,分析人类对月球的探测给我们的启迪。(8分)

25. 山东某地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将秸秆“吃干榨尽”,对秸秆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该地是小麦种

植基地,秸秆消化问题是当地的一大难题,一些农户为图方便偷偷焚烧秸秆,当地禁烧压力很大。后来,该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家蘑菇种植企业,蘑菇厂对秸秆的大量需要,让原本难以处理而成为“包袱”的秸秆摇身一变成了香饽饽。然而,蘑菇厂每年产生的6万吨菌渣,四处堆积,臭气难闻,也引来周边群众的投诉,由此,该蘑菇厂开始寻找下游菌渣处理企业。山东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得知消息后主动前来,并把厂子建在该蘑菇厂旁边,他们将买来的菌渣加上猪粪,经过发酵,制成了很好的有机复合肥。该公司将生产出来的有机复合肥直接卖给周边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种植户以及大片经济果林的种植农户,不仅大大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实现了秸秆利用的大循环,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

结合材料,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中“巧”在何处?(1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地是我国资源富集的地区之一,拥有世界级的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民族文化资源,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中民族文化多元性和原生性的主要保留区。但由于该地经济基础薄弱、欠开发等因素,仍是我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当地政府综合考虑当地实际,立足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慎重研究、充分论证、科学决策,既重视民族文化保护,又在创新上下功夫,把丰富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与地区的资源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打造了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走出一条创新民族文化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分析当地政府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8分)

27.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

关乎民族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十二大到十五大,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更是今后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12分)

材料二: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新中国成立初,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征服自然;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建设遇到严峻的挑战。存在的问题有:环保产业市场化程度差,集中度低;立法停滞、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节能减排措施尚未完全落实甚至违规排污;部分国人不顾公共利益追求无节制的生活方式加剧环境恶化……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保形势,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2)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知识,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一个从萌芽认

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的原因。(8分)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年级政治(文科) 期考试题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6分)

23. (10分)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状态, 可以催人向上, 使人奋进。因此, 人们要在实践中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离不开高昂的精神。(3分)

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的能动作用再大,也要受到客观物质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仅仅有了高昂精神并不一定能促进客观事物发展。(3分)

③要在实践中促进客观事物发展, 必须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又要有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高昂精神,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3分)

④题中观点片面。(1分)

24. (8分)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分)

②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人类对月球的探测表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3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既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人类对月球的探测表明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因此,我们要坚持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3分)

25. (10分)

①“巧”在尊重和正确利用客观规律。(1分)

②人们的生产生活必须尊重和正确利用客观规律,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也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山东某地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尊重其客观规律。(3分)

③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山东某地从本地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正确发挥了主观能动性。(3分) ④山东某地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实现了秸秆利用大循环,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3分)

26. (8分)

①从该地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存在的实际条件出发,立足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进行开发;(2分)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论证研究,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该地经济社会发展道路;(3分)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创新民族文化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3分)

27. (1)(12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突出的资源、环境等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分)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发展。(3分)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到十八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3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3分)

(2)(8分)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会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新中国成立初期,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人们形成了“征服自然”等理念。客观事物是复杂变化的,其本质的展现也有一个过程,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还处于萌芽阶段。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形势,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成为全社会的价值目标。

2015-2016学年海南省文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文)试题

(word版)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

本卷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苏格拉底曾经和美诺一起讨论什么是“美德”。美诺讲了男人的美德是什么,女人的美德是什么,老人和青年人的美德是什么。苏格拉底认为,这只是具体的美德,而不是哲学的回答。由此可见,哲学的特点是

A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C .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D .揭示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苏格拉底,“他的生活和他的哲学是一回事,但他的哲学绝不是脱离现实而退避到自由纯粹思想领域中去”。该观点

①肯定了苏格拉底的哲学对社会的现实影响

②认为苏格拉底的哲学智慧产生于他的实践活动

③否认了苏格拉底的哲学是人的思维活动

④认为苏格拉底的哲学割裂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3.爱因斯坦认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西方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这告诉我们

①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之和,是科学研究之母

②哲学和科学产生于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④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的存在和发展奠定基础

A .①③ B .①④ C.②③ D .②④

4.观点一:我在故我思;观点二:未来的一切都写在圣经里;观点三: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与上述观点分别对应正确的是

A .唯心主义、辩证法 、形而上学 B .唯物主义、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

C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D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5.没有物就没有影,思想和事实的关系就是影与物的关系。这种观点

A. 是形而上学的不可知论 B. 正确概括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C. 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 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观点

6.南昌海昏侯墓出土了近200万枚的五铢钱、数以千计的竹简和木牍,还有编钟、铁编磬和车马坑,

其考古价值超过长沙马王堆汉墓,对于复原西汉列侯葬制和园寝制度价值巨大。通过考古能够追溯过去,这说明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④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和主观能动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7.2015年11月29日上午8点半万众瞩目的南京马拉松开赛,1.6万名运动员和爱好者一起跑。组委

会特别提醒广大参赛选手,跑南京马拉松,一定要“量力而行”。这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

A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 .办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 B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D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8.2015年9月28日美国宇航局宣布,美国利用探测器在火星上首次发现了存在液态水的“强有力”证

据,这是人类太空探索又一重大突破性进展。这体现了

A .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C .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B .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和检验标准 D .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无条件的

9.人们都知道如果身上痒,通常抓几下就能解决问题。但这究竟是何原理?美国科学家通过科学实验,

揭开了“抓痒”的奥秘。原来抓痒能让向大脑传递刺激的神经细胞变得“迟钝”,从而减轻痒感。这一事实表明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A. ①③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④规律是客观的 C. ②③ D. ②④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①④

10. “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这里。”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谈及美国总统奥巴马亚太之行不包括中国时

这样说。下列选项与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 人在桥上走,水流桥不流

C. 旧竹生新笋,新花长旧枝 B.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D. 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

11. 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的是

A.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

B. “气者,理之依也”与“理生万物”

C. “世异则事异,世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D.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12.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

程,必须因势利导,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使之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这表明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物质世界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③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④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可以相互制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3. 近来,“时间都去哪儿了”成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人们纷纷感慨时间易逝、岁月无情。这说明

①事物的性质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变化

②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③时间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人们对时间的感慨取决于主体的心理感受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4. 所谓“黑色思维”,就是一些人用消极的、极端的观点看问题,只看黑暗面不看光明面,只看支流

不看主流,只看问题不看成绩,满眼都是社会的不良现象,最后得出的结论往往是灰色的、黑暗的而不是光明的、进步的。这种“黑色思维”是

A. 唯意志主义的

C. 人脑主观自生的 B .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 脱离客观存在的结果

15.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学生读书 ②大猩猩用树枝钩吃白蚁

③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 ④发射“天宫一号”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6. “创客”是指出于兴趣和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2015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考察

深圳柴火创客空间,体验各位年轻“创客”的创意产品,称赞他们充分对接市场需求,创客创意无限。上述事例说明

A. 创客的创意是来源于自身创新思维能力的主动创造

B. 创客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的本质才具有能动性. 创造性

C. 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

D. 创客能够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

17.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这一过程的有

① ② ③ ④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18.过去,不少地方走的城镇化道路都是“规模扩张式”,城镇化以土地为重要抓手,靠的是投资和工

业拉动。表面上看,城镇规划范围扩大了,房屋道路建得更多了,但只看见物,却看不见人。这种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做法,也不符合

A.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特点

C.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点 B. 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特点 D.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的要求

19.真空中两块平行金属板之间存在的某种吸引力,被称为卡西米尔力。通常情况下, 这种力只会导致

物体相互吸引。但科学家们通过实验有了新的认识:如果将真空中两块平行金属板中的一块换成硅

板,将他与另一块金属板浸入某些流体中,此时产生的卡西米尔力便是一种斥力。这表明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0.“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表明

A. 真理与权威常常是相互排斥的

B. 只有藐视权威,才能服从真理

C. 真理总是与权威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D. 真理要靠不断发展着的实践来检验

21.2014年我国全年经济增速为7.4%,这个增长速度较之2011年的9.3%,2012年的7.8%,2013年的

7.7%,呈现出下滑态势。这种经济增速下滑、风险凸显、以及红利转换的状况,究竟是后危机时代短期的不稳定性,还是意味着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学术界争议颇大。学术界对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争议表明

①真理与谬误是相对的,互相包含的

②认识对象是复杂多变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正确认识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③由于主体的方法不同,认识具有差异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因主体的实践经历而不同

A. ②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④

22.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

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①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

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

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④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6分)

23.辨析题(10分)

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辨析“有了高昂的精神状态,就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

24. 我国的探月计划“嫦娥工程”是从2004年启动的,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嫦娥三号”的平

稳落月,标志着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成功。在实现软着陆的同时,“嫦娥三号”还肩负着突破自动巡视勘查、深空测控通信、月夜生存等关键技术的使命。探月工程任务连续成功,依靠的是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中国航天事业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从“哲学的基本问题”角度,分析人类对月球的探测给我们的启迪。(8分)

25. 山东某地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将秸秆“吃干榨尽”,对秸秆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该地是小麦种

植基地,秸秆消化问题是当地的一大难题,一些农户为图方便偷偷焚烧秸秆,当地禁烧压力很大。后来,该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家蘑菇种植企业,蘑菇厂对秸秆的大量需要,让原本难以处理而成为“包袱”的秸秆摇身一变成了香饽饽。然而,蘑菇厂每年产生的6万吨菌渣,四处堆积,臭气难闻,也引来周边群众的投诉,由此,该蘑菇厂开始寻找下游菌渣处理企业。山东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得知消息后主动前来,并把厂子建在该蘑菇厂旁边,他们将买来的菌渣加上猪粪,经过发酵,制成了很好的有机复合肥。该公司将生产出来的有机复合肥直接卖给周边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种植户以及大片经济果林的种植农户,不仅大大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实现了秸秆利用的大循环,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

结合材料,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中“巧”在何处?(1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地是我国资源富集的地区之一,拥有世界级的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民族文化资源,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中民族文化多元性和原生性的主要保留区。但由于该地经济基础薄弱、欠开发等因素,仍是我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当地政府综合考虑当地实际,立足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慎重研究、充分论证、科学决策,既重视民族文化保护,又在创新上下功夫,把丰富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与地区的资源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打造了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走出一条创新民族文化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分析当地政府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8分)

27.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

关乎民族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十二大到十五大,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更是今后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12分)

材料二: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新中国成立初,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征服自然;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建设遇到严峻的挑战。存在的问题有:环保产业市场化程度差,集中度低;立法停滞、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节能减排措施尚未完全落实甚至违规排污;部分国人不顾公共利益追求无节制的生活方式加剧环境恶化……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保形势,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2)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知识,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一个从萌芽认

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的原因。(8分)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年级政治(文科) 期考试题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6分)

23. (10分)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状态, 可以催人向上, 使人奋进。因此, 人们要在实践中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离不开高昂的精神。(3分)

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的能动作用再大,也要受到客观物质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仅仅有了高昂精神并不一定能促进客观事物发展。(3分)

③要在实践中促进客观事物发展, 必须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又要有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高昂精神,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3分)

④题中观点片面。(1分)

24. (8分)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分)

②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人类对月球的探测表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3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既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人类对月球的探测表明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因此,我们要坚持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3分)

25. (10分)

①“巧”在尊重和正确利用客观规律。(1分)

②人们的生产生活必须尊重和正确利用客观规律,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也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山东某地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尊重其客观规律。(3分)

③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山东某地从本地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正确发挥了主观能动性。(3分) ④山东某地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实现了秸秆利用大循环,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3分)

26. (8分)

①从该地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存在的实际条件出发,立足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进行开发;(2分)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论证研究,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该地经济社会发展道路;(3分)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创新民族文化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3分)

27. (1)(12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突出的资源、环境等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分)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发展。(3分)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到十八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3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3分)

(2)(8分)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会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新中国成立初期,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人们形成了“征服自然”等理念。客观事物是复杂变化的,其本质的展现也有一个过程,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还处于萌芽阶段。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形势,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成为全社会的价值目标。


相关文章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