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解题步骤

1.作阅读标志

①作段落标志

②作语言标志

关联词语:“之所以„是因为„”“不但„而且„”“只有„才„”“虽然„但是„”“„不仅如此„”等等辨明各个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以及意思侧重点所在。

副词:“同时”“另外”“还”“也”,提示关注上下文。

表示顺序的词: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一方面„另一方面„”“这是其一”“其二”列举理由或事实的。

举例性的词语:“例如”“如”表明前面是观点,后面是例子。

解说性的词语:“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即”“说得正确些”表明前后意思相同。

概括性的词语:“总而言之”“综上所述”“总之”“因此”表明下文是总结的话,是文章(段落)的结论(观点)所在。

2.审清题目要求找准答案信息

读题要仔细,看清命题的具体要求,要答什么,答到什么程度,有何限制,审题时不能漏掉一个字。千万不能用扫视的方式审题,因为那样就有可能漏掉有用信息。最好在心里一个一个字的默读题目,必要时要动笔作标记。在相关的词语下打上着重号,以提醒自己。审题时以下几个环节不可忽视:

①看问题。②看要求。

③看分值。④看有无字数限制。

3. 整理答题的思路:

提问的角度与文本阐述的角度是什么关系,应该怎样把它们接上轨才符合答题的要求;需要引用文章的哪些材料,需要对原材料作什么抽象、概括、引申或转述的工作。

4.组织答题语言:

题干对答题语言有什么特殊要求,该分几点答(往往要参考该题的赋分),是否对准了答题的点,需要什么关键词,表述是否完备并简洁。

5.复查检证答案

这个环节往往被考生忽视,事实上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答案拟好后首先要做的是验证一下所答是否是所问,防止答非所问的情况出现。

其次,要通过复查来发现并更正拟出来的答案中的病句、错别字。在这里特别要提出来的是,在试卷上答题前最好先拟个草稿,否则辛辛苦苦思考出来的答案语句不通,错别字耀眼,那岂不可惜?

例1、 (2010江苏卷)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分)

【参考答案】 (1)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于感受; (2)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3)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

【解析】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思路1:从(由)„写到(引出)„,然后„,最后„,

从而揭示(体现)„

思路2: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思路3:以“„”为线索,选取了那些材料来表现主旨。

思路4:作者构思文章的思路:时间、地点、逻辑[并列、递进(层层深入)、正反对照]、情感变化等。

例2、 (2011江苏卷)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参考答案】本文先从中国人一贯的做法引出下文,提出人们有爱“捧”的习惯,并指出“捧”的实质和后果,并举三例给予佐证,而后提出“挖”的观点和具体做法,最后再回到批判现实中来,收束全文。

【解析】近年来,命题者似乎都好从文章行文构思上来命题,本试题中已出现了两道类似题目,不知是不是一种巧合,还是都爱好!

例3、 (2011重庆卷)文章围绕“诚意”展开讨论,请分析文章的思路。(6分)

【参考答案】首先提出诚意是品性,也是态度。接着进一步指出只把诚意当作品性是片面的,率性是诚意,客气也有诚意,由此说明诚意作为态度是有价值的。最后得出结论:为了别人的好,做戏也有诚意。

【解析】分析文章的思路就是考察文章结构的分析能力。本文分三部分,先提出观点,然后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二)概念句子题的解答

常见提问方式:

1.如何理解“„„”的含义?

2.为什么说“„„”?

第一步: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句子所在段落。

第二步: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语句的位置和范围,明确句子与全文、与该段的关系。 ★语句若在文首(总领)文末(总括),答案将在全文寻找,或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各段的大意即可;

★如在段首,答案从本段寻找(阐述);若在段末,既要考虑本段(归纳),还要考虑下一段(领起);若在段中,一般在该句前后寻找(解说)。

第三步:从修辞入手来分析语句的表现形式,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一般要找出比喻的“本义”。有时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例1、 (2010江苏卷)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6分)

【参考答案】(1)“静趣”是指心界空灵(或摆脱物界喧嘈),在悠然遐想中获得无穷妙悟。

(2)作者心界空灵,由眼前的苍蝇而悠然遐想,悟得万物平等真谛,泯灭了益虫、害虫的功利观念,

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苍蝇的自在情态,由此而获得的情趣正是作者所阐述的 “静趣”。

【解析】理解词句的含义。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深层含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

而产生的意义。分析句子的作用及表达效果,领悟句子蕴含的哲理,谈谈对关键句子的认识。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应注意的问题:①不要人为地“拔高”;②要学会多角度理解。 例2、 (2008江苏卷)“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解?(6分)

【参考答案】

① 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

② 反对滥用暴力。

③ 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解析】对句子含义的理解,重点是解释“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最可怕”、“活在书中的好”这三个要点。“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告诫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反对滥用暴力。“最可怕”意为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意为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例3、 (2011重庆卷)如何理解“客气要大方,合身分,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在文中的含意?(4分)

【参考答案】

客气是一种诚意,但客气也适度、得体,否则就降低了诚意的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及对主要内容的把握。能力层级D级。文章第三段集中谈了客气的必要性及客气也需要适度。

(三)归纳要点,概括中心题的解答

归纳,就是对文章的要点或主题进行整理提炼,使之更为精练、简洁、富有条理地显现出来。 概括,就是读者对在思维中归纳出来的要点进行简要、清晰、准确地表达。

内容要点又分为显形要点和隐形要点。

显形要点,指在文章中有明显语言标志的,如用“首先、其次、再次”等表序列的词语,或某一段中并列于其他段落的中心句。

隐形要点,指作者观点并无语言标志,散见在文章各处的要点,要在文章各部分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并概括,从各种信息中揣摩作者意图。

常见设问形式:

1、某某的原因是什么?

2、某某有哪些(相同、不同)特点?

3、概括文意回答某某问题。

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推测要点。

分析题干句子结构,勾画重点词语,明确概括的对象、角度、重点。

第二步:定区位。

从“综观全文”这些提示语推测找答案的范围。

第三步:回到原文,分析本句、上下句,寻找要点。

第四步:从不同角度摘录语句,整合归纳,组织成句。

答案的语言组织:

1.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采用摘句法进行压缩。

2.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采用合并法――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组织答案要注意:

3.提取精要,找准角度,独立归纳。

A.要点要齐全。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

B.要变换角度,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要点,不要只从一个角度思考作答。

C.要明确题干指向,根据文本组织答案,不要答非所问。

D.尽可能多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这是就独立归纳而言的。尽可能多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

例1、 (2011江苏卷)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8分)

【参考答案】

前者,“捧”使人起贪心,危害个人;中者,“捧”使好人变坏人,善人变恶人,危害一方;后者,“捧”使祸害更大,如河水决堤,危害一片。 三例证之间存在由范围小到范围大、由个体危害到全民危害程度递增的递进关系。

【解析】这道题出得好,在于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不过,此题仍有一点小瑕疵:“什么样的递进关系”和“什么样的高度评价”如出一辙!

例2、 (2011福建卷)文章结尾划线处“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这个“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析】文章结尾划线部分是一个结论性的句子。有果必有因,根据结论上溯原因,即可归纳答案要点。答题时注意到本文最后一段有两个关联词“如果„„那么„„”引出的假设性句子,可知他们就是作者“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

【答案】①如果认为价值就是利益,只能产生功利的,追求诸如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东西的价值观;②社会因为普遍追求名利,不尊重和维护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③社会就会被“异化”。

例3、 (2011辽宁卷)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试题答案】①不仅注重方法,更注重原则;②重视改作业和回答学生问题,启发深入思考;③教给学生“从薄到厚”“从厚到薄”的读书方法。

(四)观点态度题的解答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通过论点或分论点来表达,有的通过语段的中心句来表达。 常见提问方式:

1.(作者认为,)应该„„才能„„?

2.“„„”,这种说法正确吗?

分析方法

①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

②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

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的观点。其标志性语词往往是“认为”、“以为”、“感到”等。 ③ 抓住文中运用的材料。

论述文,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特别是正反的事实材料,其中往往蕴

含了作者的好恶感情。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④抓住作者的评述。

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出精要,作出概括。

⑤抓住文章中的显性因素进行分析概括。所谓“显性因素”一般表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的重要语句,文中关键词语,题干要求等。

例1、 (2011江苏卷)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本文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① 本文作者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的行为持欣赏态度。

② 本文作者在情感上亲近李逵,在理智上则否定李逵。

③ 鲁迅的话与《水浒》作者态度形成对比,对本文作者观点是一个有力论据。

【解析】此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所持态度,可从文章第二段第三句概括出来。本文作者对李逵所持的态度可以从文章第一段第四句概括出来。引用鲁迅的话的作用联系第二段,下句作者用了“却”,形成对比。

例2、 (2009江苏卷) 作者指出人们往往对异类持什么态度?作者认为应该持什么态度?(6分)

【参考答案】(1)排斥、打压,缺少起码的宽容。(2)肯定具有积极意义和带来创新结果的异类,容忍无害的异类现象。

【解析】此道题有些难度,如何答好,在于结合文本三例的寓义和分值。

例3、 (2011江苏卷)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6分)

【参考答案】 对待贪图者,不要迎合投好,连最低的要求都不要满足他;对待廉洁者,不要讨好恭维,甚或腐化他,要一道廉洁自律;对待高高在上的人,要勤于监督,指出过失。

【解析】此道题有些难度,如何答好,在于结合文本三例的

寓义和分值。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摆事实)

故事论证

类比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引用论证

理论论证(讲道理)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解题步骤

1.作阅读标志

①作段落标志

②作语言标志

关联词语:“之所以„是因为„”“不但„而且„”“只有„才„”“虽然„但是„”“„不仅如此„”等等辨明各个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以及意思侧重点所在。

副词:“同时”“另外”“还”“也”,提示关注上下文。

表示顺序的词: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一方面„另一方面„”“这是其一”“其二”列举理由或事实的。

举例性的词语:“例如”“如”表明前面是观点,后面是例子。

解说性的词语:“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即”“说得正确些”表明前后意思相同。

概括性的词语:“总而言之”“综上所述”“总之”“因此”表明下文是总结的话,是文章(段落)的结论(观点)所在。

2.审清题目要求找准答案信息

读题要仔细,看清命题的具体要求,要答什么,答到什么程度,有何限制,审题时不能漏掉一个字。千万不能用扫视的方式审题,因为那样就有可能漏掉有用信息。最好在心里一个一个字的默读题目,必要时要动笔作标记。在相关的词语下打上着重号,以提醒自己。审题时以下几个环节不可忽视:

①看问题。②看要求。

③看分值。④看有无字数限制。

3. 整理答题的思路:

提问的角度与文本阐述的角度是什么关系,应该怎样把它们接上轨才符合答题的要求;需要引用文章的哪些材料,需要对原材料作什么抽象、概括、引申或转述的工作。

4.组织答题语言:

题干对答题语言有什么特殊要求,该分几点答(往往要参考该题的赋分),是否对准了答题的点,需要什么关键词,表述是否完备并简洁。

5.复查检证答案

这个环节往往被考生忽视,事实上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答案拟好后首先要做的是验证一下所答是否是所问,防止答非所问的情况出现。

其次,要通过复查来发现并更正拟出来的答案中的病句、错别字。在这里特别要提出来的是,在试卷上答题前最好先拟个草稿,否则辛辛苦苦思考出来的答案语句不通,错别字耀眼,那岂不可惜?

例1、 (2010江苏卷)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分)

【参考答案】 (1)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于感受; (2)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3)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

【解析】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思路1:从(由)„写到(引出)„,然后„,最后„,

从而揭示(体现)„

思路2: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思路3:以“„”为线索,选取了那些材料来表现主旨。

思路4:作者构思文章的思路:时间、地点、逻辑[并列、递进(层层深入)、正反对照]、情感变化等。

例2、 (2011江苏卷)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参考答案】本文先从中国人一贯的做法引出下文,提出人们有爱“捧”的习惯,并指出“捧”的实质和后果,并举三例给予佐证,而后提出“挖”的观点和具体做法,最后再回到批判现实中来,收束全文。

【解析】近年来,命题者似乎都好从文章行文构思上来命题,本试题中已出现了两道类似题目,不知是不是一种巧合,还是都爱好!

例3、 (2011重庆卷)文章围绕“诚意”展开讨论,请分析文章的思路。(6分)

【参考答案】首先提出诚意是品性,也是态度。接着进一步指出只把诚意当作品性是片面的,率性是诚意,客气也有诚意,由此说明诚意作为态度是有价值的。最后得出结论:为了别人的好,做戏也有诚意。

【解析】分析文章的思路就是考察文章结构的分析能力。本文分三部分,先提出观点,然后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二)概念句子题的解答

常见提问方式:

1.如何理解“„„”的含义?

2.为什么说“„„”?

第一步: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句子所在段落。

第二步: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语句的位置和范围,明确句子与全文、与该段的关系。 ★语句若在文首(总领)文末(总括),答案将在全文寻找,或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各段的大意即可;

★如在段首,答案从本段寻找(阐述);若在段末,既要考虑本段(归纳),还要考虑下一段(领起);若在段中,一般在该句前后寻找(解说)。

第三步:从修辞入手来分析语句的表现形式,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一般要找出比喻的“本义”。有时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例1、 (2010江苏卷)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6分)

【参考答案】(1)“静趣”是指心界空灵(或摆脱物界喧嘈),在悠然遐想中获得无穷妙悟。

(2)作者心界空灵,由眼前的苍蝇而悠然遐想,悟得万物平等真谛,泯灭了益虫、害虫的功利观念,

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苍蝇的自在情态,由此而获得的情趣正是作者所阐述的 “静趣”。

【解析】理解词句的含义。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深层含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

而产生的意义。分析句子的作用及表达效果,领悟句子蕴含的哲理,谈谈对关键句子的认识。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应注意的问题:①不要人为地“拔高”;②要学会多角度理解。 例2、 (2008江苏卷)“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解?(6分)

【参考答案】

① 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

② 反对滥用暴力。

③ 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解析】对句子含义的理解,重点是解释“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最可怕”、“活在书中的好”这三个要点。“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告诫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反对滥用暴力。“最可怕”意为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意为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例3、 (2011重庆卷)如何理解“客气要大方,合身分,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在文中的含意?(4分)

【参考答案】

客气是一种诚意,但客气也适度、得体,否则就降低了诚意的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及对主要内容的把握。能力层级D级。文章第三段集中谈了客气的必要性及客气也需要适度。

(三)归纳要点,概括中心题的解答

归纳,就是对文章的要点或主题进行整理提炼,使之更为精练、简洁、富有条理地显现出来。 概括,就是读者对在思维中归纳出来的要点进行简要、清晰、准确地表达。

内容要点又分为显形要点和隐形要点。

显形要点,指在文章中有明显语言标志的,如用“首先、其次、再次”等表序列的词语,或某一段中并列于其他段落的中心句。

隐形要点,指作者观点并无语言标志,散见在文章各处的要点,要在文章各部分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并概括,从各种信息中揣摩作者意图。

常见设问形式:

1、某某的原因是什么?

2、某某有哪些(相同、不同)特点?

3、概括文意回答某某问题。

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推测要点。

分析题干句子结构,勾画重点词语,明确概括的对象、角度、重点。

第二步:定区位。

从“综观全文”这些提示语推测找答案的范围。

第三步:回到原文,分析本句、上下句,寻找要点。

第四步:从不同角度摘录语句,整合归纳,组织成句。

答案的语言组织:

1.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采用摘句法进行压缩。

2.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采用合并法――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组织答案要注意:

3.提取精要,找准角度,独立归纳。

A.要点要齐全。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

B.要变换角度,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要点,不要只从一个角度思考作答。

C.要明确题干指向,根据文本组织答案,不要答非所问。

D.尽可能多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这是就独立归纳而言的。尽可能多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

例1、 (2011江苏卷)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8分)

【参考答案】

前者,“捧”使人起贪心,危害个人;中者,“捧”使好人变坏人,善人变恶人,危害一方;后者,“捧”使祸害更大,如河水决堤,危害一片。 三例证之间存在由范围小到范围大、由个体危害到全民危害程度递增的递进关系。

【解析】这道题出得好,在于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不过,此题仍有一点小瑕疵:“什么样的递进关系”和“什么样的高度评价”如出一辙!

例2、 (2011福建卷)文章结尾划线处“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这个“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析】文章结尾划线部分是一个结论性的句子。有果必有因,根据结论上溯原因,即可归纳答案要点。答题时注意到本文最后一段有两个关联词“如果„„那么„„”引出的假设性句子,可知他们就是作者“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

【答案】①如果认为价值就是利益,只能产生功利的,追求诸如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东西的价值观;②社会因为普遍追求名利,不尊重和维护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③社会就会被“异化”。

例3、 (2011辽宁卷)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试题答案】①不仅注重方法,更注重原则;②重视改作业和回答学生问题,启发深入思考;③教给学生“从薄到厚”“从厚到薄”的读书方法。

(四)观点态度题的解答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通过论点或分论点来表达,有的通过语段的中心句来表达。 常见提问方式:

1.(作者认为,)应该„„才能„„?

2.“„„”,这种说法正确吗?

分析方法

①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

②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

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的观点。其标志性语词往往是“认为”、“以为”、“感到”等。 ③ 抓住文中运用的材料。

论述文,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特别是正反的事实材料,其中往往蕴

含了作者的好恶感情。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④抓住作者的评述。

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出精要,作出概括。

⑤抓住文章中的显性因素进行分析概括。所谓“显性因素”一般表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的重要语句,文中关键词语,题干要求等。

例1、 (2011江苏卷)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本文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① 本文作者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的行为持欣赏态度。

② 本文作者在情感上亲近李逵,在理智上则否定李逵。

③ 鲁迅的话与《水浒》作者态度形成对比,对本文作者观点是一个有力论据。

【解析】此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所持态度,可从文章第二段第三句概括出来。本文作者对李逵所持的态度可以从文章第一段第四句概括出来。引用鲁迅的话的作用联系第二段,下句作者用了“却”,形成对比。

例2、 (2009江苏卷) 作者指出人们往往对异类持什么态度?作者认为应该持什么态度?(6分)

【参考答案】(1)排斥、打压,缺少起码的宽容。(2)肯定具有积极意义和带来创新结果的异类,容忍无害的异类现象。

【解析】此道题有些难度,如何答好,在于结合文本三例的寓义和分值。

例3、 (2011江苏卷)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6分)

【参考答案】 对待贪图者,不要迎合投好,连最低的要求都不要满足他;对待廉洁者,不要讨好恭维,甚或腐化他,要一道廉洁自律;对待高高在上的人,要勤于监督,指出过失。

【解析】此道题有些难度,如何答好,在于结合文本三例的

寓义和分值。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摆事实)

故事论证

类比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引用论证

理论论证(讲道理)


相关文章

  • 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考试大纲
  •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核 ...查看


  • 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
  • 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 波兹曼的诅咒 (20分)16.(6分)媒介影响认识世界的方式,应当引导人们思考,书籍有助思考,而电视排斥思考./ 17.(5分)(1)原书以美国为典型,作者以中国为例,有世界性,有代表性:记者对象是中国人,有现实 ...查看


  • 2017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及例题
  • 2017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一.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 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②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③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④行文中为突显立意 ...查看


  • 广东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总结
  • 本文由冰桓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广东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 广东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 审清每一道题的题文表述;标清每一题答题的关键所在;写清每一处 ...查看


  • 2016年江苏高考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 • 论述类: • 波兹曼的诅咒(2005年) • 纯朴的嗜血者(2008年) • 说"异"(2009年) • 谈"静"(2010年) • &quo ...查看


  • 论述类文本阅读
  • 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纲解读]: 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1.理解 B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的含义的含义 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考查重 ...查看


  • 2015一模考试高三(8)成绩分析
  • 自治区一模考试高三(8)班语文分析 余 华 一模考试大多是一次诊断性的摸底考试,旨在了解学生目前所具有的实际水平,考试成绩极具一定的参考价值.考生除了在学习上做好充分地准备,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把心态放平才能在这类应试味道浓重的考试中发挥 ...查看


  • 文学概论简答和论述题
  • 电大<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一及答案 1.阅读一部论述清晰而又平易近人的文学理论著作,如童庆炳编著的<文学活 动的审美维度>,初步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理论的兴 趣.完成以下几项任务: (1)书中 ...查看


  • 2016年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考试说明(语文)
  •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语文科考试说明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