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纲解读】:

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1.理解 B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的含义的含义

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文章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层次的能力。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

【知识储备】

一、论述文体裁的基本特征

1. 议论文的种类

①政论文:即针对当时政治问题发表看法,提出见解的议论文。

②评论:即评述某一事件、社会现象、思想倾向、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的议论文。

③杂文:即直接反映社会事实的文学性论文。它具有短小、活泼、尖锐、隽永的特点,是一种战斗性很强的文体。

④感想:即读后感、观后感、杂感等。是人们阅读小品、观赏影视戏曲或体验某一生活经历后,在某一方面有了感触,得到的启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发表的议论。

2.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3.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①立论:直接提出并阐明论点的论证。②驳论: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论点。

4. 常见的论证方法

①例证法: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方法。这种方法起到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作用。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先提出论点,然后逐一加以事实论证。

②引证法:包括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话、谚语、警句等。由于引用的这些论据是世人公认的思维成果,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③比喻论证:用打比方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 又叫喻证法,具有形象性,就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

④对比论证: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加以对比,达到否定错误论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⑤类比论证:通过比较两种相似的事物,主张因为两事物相似,因此在其中之一成立的现象,在另一事物身上也应该成立的推理过程。

1、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某某事例证明某某观点或某某道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使用道理论证的方法(通过引用某某名言、格言等)证明某某观点或道理,使论证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3、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把某某比作某某,证明某某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某某和某某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某某观点。

5、使用类比论证的方法,用某某来解释某某道理,富于启发性,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简练生动。

三、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之异

例如《庄子》《韩非子》《列子》《战国策》《吕氏春秋》以及《伊索寓言》等书中就是用许多生动的寓言、比喻来证明着一些深刻道理的。

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的比较论证,由于本体、类比体是同类事物,它们之间的绝大部分内容是相同或相类的,正如人们常说的证明公式:甲事物属性为a 、b 、c 、d ,乙事物属性为a 、b 、c ,经类比,乙事物也必然具备d 的属性。它是用已知事物证明未知事物,所以作为已知事物,除同类外还应是真实的事,已被证实过的事,而不能有丝毫的虚假和臆测。可以说类比论证是一种严密推理的论证,故类比论证的结论往往比“比喻论证”更可靠。例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用“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来类比“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因为达尔文的重大发现是科学事实,又是震惊世界的科

学大事,由此类比,就把马克思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发现证明得令人信服。鲁迅《拿来主义》中用尼采自诩丰富、大度、最后发疯的事实与某些人自吹“煤多”进行类比,就雄辩地证明了“送去主义”的荒谬和有害。 5. 常见的论证结构

①总分结构(分总结构,总—分—总结构)

②层进结构

③并列结构

④对照结构

二、论述文本解题的主要思路

划分并概括段落内容、把握中心论点、筛选整合信息,深刻理解语句内涵,是答题思考时的重要方向。

1. 划分段落,把握主题

读文,是一个整体认知过程,需要划分段落,把握文章的主题。这是准确筛选信息、理解原文语句内涵、概括主题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重要基础。

读文时应做到:

(1)画出文中能够表现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透过这些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题。

(2)为全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整体把握文章观点。

(3)初读文时,遇到画线的句子即要特别注意揣摩、探究其意义。这能为后来的答题打好基础。

2. 阅读题干,审明要求

仔细审读题干,寻找提示性词语,明确对象,揣摩出题者用意,根据赋分确定答案要点。 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

3. 筛选信息,弄清范围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目,大都是直接筛选原文信息,或以原文信息为答案基础。这从上述例题中就可以看出来。因此,考生应有筛选信息意识。

深透阅读,准确地筛选信息,是回答一切简答题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回到原文,根据题干的指示和要求寻找答题范围,寻找阅读区间。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间的“彼信息”,弄清楚是只要部分寻找还是需着眼全文,然后重点研读。

解题时,要排除干扰,按照题干的要求,对确定范围内的信息进行全面有效的筛选,筛选的主要方法是去枝叶,找关键词,抓主干。原文信息为一个句子的,可采用“取干去枝”法;原文信息较分散的,可采用“摘录整合”法。

4. 理解语句,挖掘内涵

由表层含义挖掘到深层含义。具体方法在参照:散文阅读

5. 掌握论证方式方法,分析具体作用

概括论据,弄清其所论证的观点。掌握结构,分析结构方式。

要掌握论述文各种论证方式方法(见前文)。注意:要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其作用。 最终,我们要具有信息筛选与语言转换整合能力。转换说法、语言重组、提炼概括等。 论述文本阅读四技巧:

1. 抓题目,把握中心论点,领会观点与材料的关系。题目往往就是文章的论点,抓题目,也就是间接地抓了论点议论性文章的论点,一般出现在第一段(有的则在中间或尾),阅读时应首先考虑。材料、例子都是为了证明文章的论点的。

2.梳脉络,把握结构方式,理清文章思路框架。议论的文章常见的结构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常见的论证结构有并列式、总分式、层进式,对照式。把握这些要素,就可以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加深对全文的理解了。

3.重落实,激活多种思维,归纳阐发做题解答。论述类文本的题材比较广泛,并有一定的难度。在做题时,按照归纳和阐发这两种思维形式,应做到:

(1)把握论点。不仅要把握大论点,而且要把握每段小论点,这些大小论点是解释词语、阐释句子的依据。

(2)明确论点和材料的关系,对文中例子作用的理解要结合段内议论性的句子,着眼于整篇,从例子与观点一致性的角度去思考。

(3)理解关键语句含意。文中关键的语句,往往是每的起始句、终结句以及议论性、抒情性强的句子。首先对号入座,找准位置,结合时代背景、写作特点、作者意图加以解答。千万不可抛开中心,漫无边际,泛泛而谈。

答题规范

1. 可参照散文部分相同题目的答题范式。

2. 根据问题指向,分条作答。

3. 考查论证方法的题目,应先点出方法,再举例说明,再分析其作用。即:论证方法+举例说明+作用分析

4. 考查论证结构的题目,应先说明结构特点,再具体分析。

问题设置: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

一、考点解读

分析综合C 掌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阅读的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方法。因为" 文章的思路" 是阅读的" 纲" ," 纲举" 则" 目张" ,思路把握住了,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也正基于此,高考的题目,也常常在" 把握思路" 这一点上设题,尤其是最近两年。

二、【本知识点学习内容】

1、高考关于这一知识点命题的大致方向;

2、论述文的思路和结构的大致规律、方法;

三,高考对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A 、直接考查全文或某段思路

B 、文章观点(作者态度)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C 、文章整体或部分结构的特点及安排理由;

D 、文章段落组织、材料选择的效果。

四、方法例解

(一)1、阅读下文,给下文分段,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1)科学的规律是铁面无私的,只允许人们遵守,不容违反。(2)没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就不能取得任何科学成就。(3)只有" 精" 字当先," 严" 字当头,精密地推理论证,精细地测量计算,精确地搞好试验,才能在科学规律面前获得" 自由" 。(4)科学研究中,在同一现象面前,粗心的人不以为然,或视而不见;细心的人则抓住不放,以此为追求新发现的端倪。(5)这粗心和细心,差距如天上地下。(6)德国化学家维勒在研究一种铝矿石时,漫不经心,失掉了研究发现" 钒" 的机会。(7)瑞典化学家肖夫斯特姆抓住苗头不放,精心研究,终于发现了" 钒" 。(8)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时粗心大意,浅尝辄止,与元素" 溴" 失之交臂。(9)法国科学家波拉德破除常规,细致钻研,成了" 溴" 的发现者。

(10)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 科学是严肃的、严格的、严密的,是不允许马虎的,所以科学工作者必须首先有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要有条理。" (11)这句话应该成为科技人员的座右铭。

【答案】这是一段议论文,第1~3句话为一层,先提出观点,然后从反面、正面对论点进行阐释;第4~9句话为一层,举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对论点进行论证;第10句、第11句是第三层,引钱学森的话论证论点。

【归纳】方法1、抓住文体特征,明确论点,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

论述类文本中论点是灵魂,起统率作用。要理清其行文思路,可分析其论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

补充:论述文的思路和结构的大致规律

论述文都是以议论为主,都是通过事实材料、引用材料和逻辑推理来解释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阐明某个道理,证明作者一定的见解和主张,表明赞成成什么或反对批驳什么。 阅读论说文,首先要扣住文章的题目,题目或点明中心论点,或提出论述的问题,或点出议论的范围(话题)。

其次要抓住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抓住作者反对批驳的错误观点,这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中心论点或出现在题目,或出现在文中开头(首段),或归纳于文尾(末段);分论点往往位于文段开头或结尾。

再次是论据,也就是用来论证论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包括引用材料)、正面论据和反面论据。论据在文章中主要起证明或反驳论点的作用,有时也会丰富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增强文章的文采和可读性等。

第四是论证,也就是结合论点或分论点对材料的分析,包括分析方法和分析过程、效果。论证的思路一般是先提出论题、概述议论范围,或点明中心论点、交代写作目的;然后运用举例、引用、对比、比喻等方法对提出的论点进行论证和分析;最后或归纳论点、总结全文,或明确任务、提出做法。

论证的结构一般有总分、并列、层进、正反四种形式。一般来说,大多议论文的整体结构属于总--分--总结构,在分说部分,往往会采取或并列、或层进、或正反的结构模式。还要注意的一种是驳论文,一般会采取或先驳后立、或边破边立的结构;驳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驳斥对方错误,即驳错误论点、驳错误论据、驳错误论证(推理过程),然后由此确立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二)①" 城市文明" 问题在当下的提出,我想有两个背景最值得关注:一是从全球范围看,以" 国际化大都市" 与" 世界级都市群" 为中心的城市化进程,在极大推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城市社会学家所谓的" 城市问题" 大量涌现并不断升级,直接影响到当今世界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对中国来说,这既是城市化进程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必然表现,也是" 城市文明" 在当下备受关注的直接原因。但另一方面,我们在现实与理论上的准备,却不足乃至匮乏。

②城市文明的研究与建设,有两个问题需要先行解决。首先,什么是文明,它有哪些具体的层面与内涵,这些具体层面与内涵的相互关系为何?这是建构一个科学的发展框架,使城市文明和谐、健康地发展的基础。在中国古代文献中," 文明" 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是指一整套用来区别" 先进" 与" 落后" 、" 文明" 与" 野蛮" 的" 形式符号系统" ,具体地说就是先秦儒家津津乐道的" 礼乐制度" 。" 礼乐制度" 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所以中国古代的" 文明" 概念主要指" 政治文明" 。马克思、恩格斯对" 文明" 也多有论述,核心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成果,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由此可知," 文明" 的基本内涵决定了其功能相应有三:在" 物质文明" 层面,以生产工具的发明与使用为标志,它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物质生产方式;在" 政治文明" 层面,以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的创造与运用为标志,它表现为一种与野蛮时代或野蛮民族有着本质差异的社会生活方式;在" 精神文明" 层面,以伦理、艺术等人文精神的创造为最高目标与理想,它是一种在大自然、动物界及野蛮社会中不可想象的艺术生活方式与审美精神境界。

③其次,要弄清" 文明" 与" 城市" 的关系。在起源上讲," 文明" 与" 城市" 关系密切,中西皆然。英语的" 文明"(civilization)源于拉丁文的"civitis"(城市) ,最初指城市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的高贵。荷兰学者彼德·李伯庚在研究欧洲文化史时就指出,在16、17世纪,欧洲城市与农村的区别是" 农村里没有城市里那么文雅" 。早在中国的周代,人们就把祭祀与礼仪中心看作是" 城市" 建立的标志,这意味着,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社会,既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同时也是最初的城市文明形态。

④尽管城市文明的内涵也主要有三层,但它的核心无疑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讲的" 礼" 与" 乐" 用今天的话说是" 城市的善" 与" 城市的美" 。文明与城市发展史告诉我们,越往上追溯,城市的重心就越依靠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因为只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与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才能顶住野蛮人或外来文明的军事压力,以及维护好内部的安定团结。但随着城市在当代的发展,基础性的物质文明建设与基本的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再是城市文明发展水平的最高理想。或者说,由于" 文明病" 、城市问题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文化生态相关,因而中国古人最看重的" 礼" 与" 乐" ,在当下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还可以说,在" 礼" 与" 乐" 之间,由于" 乐" 的目的在于生产和谐,目标是建设和谐城市,所以," 城市的美" 比" 城市的善" 更高一层,代表了人类城市文明的最高目的。

(选自《艺术与城市文明》刘士林,有删节)

4.请结合全文,指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阐明" 城市文明" 这一问题的。(6分)

【答案示例】先指出" 城市文明" 提出的背景;再分析什么是文明;接着阐述文明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最后点明城市文明的核心内涵。(每答出一点给2分。)

方法2.寻找标志性词语。

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内容间的关系。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如" 首先、其次、再次" ,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 总之" 、" 由此可见" 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 所谓" 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 、关联词B 、表明承递关系的词语关联词C 、顺序词 D 、范围词E 、过渡词。

(三) 谈 静 朱光潜

①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 感受" 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很宜于入画,或者说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懂得这一句诗,便懂得我所谓静趣了。

16.文章题为" 谈静" ,但最后一段才写到" 静" ,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分)

【答案】(1)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于感受;

(2)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 处处领略" ,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3)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 静" 中得" 趣" 。

归纳:方法3.寻找关键语句。

社科文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和小结句等, 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我们划分文章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方法小结

(1)抓住文体特征,明确论题, 把握大致内容及作者的倾向,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2)寻找标志性词语(关联词、表明承递关系的词语、顺序词 、范围词、过渡词等) 。

(3)寻找关键语句(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和小结句) 。

答题规范:

思路1:首先(从、由-----写起)... 接着写(引出)... ,然后... ,最后... ,

思路2: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思路3:以"..." 为线索,选取了那些材料来表现主旨。

思路4:作者构思文章的思路:时间、地点、逻辑[并列、递进(层层深入)、正反对照]、情感变化等。

论证方法: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精英与荣誉》

16.文章以英国权贵之后和绅士为例,并两次提到中国的“士”,有哪些作用?(6分

16.①举例论证精英享有特权必需付出代价的传统,精英只有遵守一系列规条,才能享有荣誉并值得尊敬;②通过类比,说明有关精英的责任和荣誉的传统中西无别;③古今对比,使文章对当下中国所谓精英的批评有理有据。(6分,每点2分)

16.请分析第二段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6分)《大悲悯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

16.(6分)例证、喻证和对比论证。(1)例证法,以《圣经》、《金瓶梅》为例,阐述大悲悯不应掩盖邪恶与丑陋;(2)喻证法,以“羊羔、小鸟”和“狮子、鳄鱼”来比喻善、恶,从而形象地阐述“大悲悯”的深刻内涵。(3)对比论证法,将《金瓶梅》与《圣经》、佛教进行对比,指出东西方对“悲悯”理解的异同(论证方法至少答出两种,2分;对论证方法作用分析,各2分)

16.第⑧段的议论有什么特色?请简要概括。(6分)《雅与俗》

16.采用大量例证证明观点,妙引古诗,亦庄亦谐。

《中国当代文学中为什么没有忏悔录》

16.文章第三、四小节列举了俄罗斯文学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几位作家有什么作用。(6) ①举例论证作为一流的作家,他的作品中应有一种赎罪意识和忏悔意识,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灵魂,敢于说真话;②对比论证。与中国当代作家形成对比,阐释中国当代文学缺少“忏悔录”的原因。 (答对1点3分)

26.本文在说理方法上颇具特色,试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6分) 《积之为弊》

26.(6分)【答案】①运用比喻论证,将积累成堆的问题比作‘寿星头上的那团赘肉’进行说理,形象生动地揭示了现在部分部门的办事模式;

②运用类比论证,将责任心不强,工作拖延的工作作风和单身汉的生活进行类比,嘲讽了有些部门办事拖延作风和无责任心;

③运用对比论证,将平时做事的和平时不做事的进行对比,凸显用人机制的偏差。(每点2分,要涉及特色和分析鉴赏两个方面)

《报恩于万一》

美国人要想理解日本人的这种德行,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经常把这种德行与金钱交易作比较,并且要看到其幕后对不偿还的制裁。犹如我们在财务交往中都要求履行合同,谁要是巧取豪夺,我们决不宽容。你对银行有债务,就必须偿还,不能还不还随便。债务人不仅要还本,还必须付息。这些,与我们对爱国、爱家庭的看法是非常不同的。对我们来讲,爱是一种感情,不受任何约束而自由给予,这才是最高尚的。爱国心意味着把我们国家的利益看得高于其它一切。我们认为,一个人应该同情、援助贫困的双亲,不能殴打妻子,必须抚养子女。但是,这些既不能像金钱债务那样斤斤计较,也不能像做生意成功那样获得回报。但在日本,这些却被看作像美国人眼中那种金钱债务—样,其背后有强大的约束力,就像美国人的应付账单或抵押贷款的利息一样。这些观念时刻笼罩心头的阴影,和纽约的农民时刻担心抵押、华尔街的资本家卖空脱手后盯着行情上涨一样。

15.文中划线句子对论述日美两国不同的“恩”与“报恩”观念有什么作用?(6分)

15. 类比论证,将日本人对于报恩的心情和美国人对于金钱债务的心情作比较(3分)。更有力地证明了,对日本人说“恩”是一种刻不容缓必须偿还的债务(3分)。

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纲解读】:

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1.理解 B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的含义的含义

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文章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层次的能力。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

【知识储备】

一、论述文体裁的基本特征

1. 议论文的种类

①政论文:即针对当时政治问题发表看法,提出见解的议论文。

②评论:即评述某一事件、社会现象、思想倾向、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的议论文。

③杂文:即直接反映社会事实的文学性论文。它具有短小、活泼、尖锐、隽永的特点,是一种战斗性很强的文体。

④感想:即读后感、观后感、杂感等。是人们阅读小品、观赏影视戏曲或体验某一生活经历后,在某一方面有了感触,得到的启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发表的议论。

2.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3.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①立论:直接提出并阐明论点的论证。②驳论: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论点。

4. 常见的论证方法

①例证法: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方法。这种方法起到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作用。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先提出论点,然后逐一加以事实论证。

②引证法:包括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话、谚语、警句等。由于引用的这些论据是世人公认的思维成果,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③比喻论证:用打比方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 又叫喻证法,具有形象性,就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

④对比论证: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加以对比,达到否定错误论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⑤类比论证:通过比较两种相似的事物,主张因为两事物相似,因此在其中之一成立的现象,在另一事物身上也应该成立的推理过程。

1、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某某事例证明某某观点或某某道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使用道理论证的方法(通过引用某某名言、格言等)证明某某观点或道理,使论证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3、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把某某比作某某,证明某某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某某和某某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某某观点。

5、使用类比论证的方法,用某某来解释某某道理,富于启发性,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简练生动。

三、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之异

例如《庄子》《韩非子》《列子》《战国策》《吕氏春秋》以及《伊索寓言》等书中就是用许多生动的寓言、比喻来证明着一些深刻道理的。

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的比较论证,由于本体、类比体是同类事物,它们之间的绝大部分内容是相同或相类的,正如人们常说的证明公式:甲事物属性为a 、b 、c 、d ,乙事物属性为a 、b 、c ,经类比,乙事物也必然具备d 的属性。它是用已知事物证明未知事物,所以作为已知事物,除同类外还应是真实的事,已被证实过的事,而不能有丝毫的虚假和臆测。可以说类比论证是一种严密推理的论证,故类比论证的结论往往比“比喻论证”更可靠。例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用“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来类比“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因为达尔文的重大发现是科学事实,又是震惊世界的科

学大事,由此类比,就把马克思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发现证明得令人信服。鲁迅《拿来主义》中用尼采自诩丰富、大度、最后发疯的事实与某些人自吹“煤多”进行类比,就雄辩地证明了“送去主义”的荒谬和有害。 5. 常见的论证结构

①总分结构(分总结构,总—分—总结构)

②层进结构

③并列结构

④对照结构

二、论述文本解题的主要思路

划分并概括段落内容、把握中心论点、筛选整合信息,深刻理解语句内涵,是答题思考时的重要方向。

1. 划分段落,把握主题

读文,是一个整体认知过程,需要划分段落,把握文章的主题。这是准确筛选信息、理解原文语句内涵、概括主题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重要基础。

读文时应做到:

(1)画出文中能够表现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透过这些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题。

(2)为全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整体把握文章观点。

(3)初读文时,遇到画线的句子即要特别注意揣摩、探究其意义。这能为后来的答题打好基础。

2. 阅读题干,审明要求

仔细审读题干,寻找提示性词语,明确对象,揣摩出题者用意,根据赋分确定答案要点。 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

3. 筛选信息,弄清范围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目,大都是直接筛选原文信息,或以原文信息为答案基础。这从上述例题中就可以看出来。因此,考生应有筛选信息意识。

深透阅读,准确地筛选信息,是回答一切简答题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回到原文,根据题干的指示和要求寻找答题范围,寻找阅读区间。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间的“彼信息”,弄清楚是只要部分寻找还是需着眼全文,然后重点研读。

解题时,要排除干扰,按照题干的要求,对确定范围内的信息进行全面有效的筛选,筛选的主要方法是去枝叶,找关键词,抓主干。原文信息为一个句子的,可采用“取干去枝”法;原文信息较分散的,可采用“摘录整合”法。

4. 理解语句,挖掘内涵

由表层含义挖掘到深层含义。具体方法在参照:散文阅读

5. 掌握论证方式方法,分析具体作用

概括论据,弄清其所论证的观点。掌握结构,分析结构方式。

要掌握论述文各种论证方式方法(见前文)。注意:要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其作用。 最终,我们要具有信息筛选与语言转换整合能力。转换说法、语言重组、提炼概括等。 论述文本阅读四技巧:

1. 抓题目,把握中心论点,领会观点与材料的关系。题目往往就是文章的论点,抓题目,也就是间接地抓了论点议论性文章的论点,一般出现在第一段(有的则在中间或尾),阅读时应首先考虑。材料、例子都是为了证明文章的论点的。

2.梳脉络,把握结构方式,理清文章思路框架。议论的文章常见的结构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常见的论证结构有并列式、总分式、层进式,对照式。把握这些要素,就可以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加深对全文的理解了。

3.重落实,激活多种思维,归纳阐发做题解答。论述类文本的题材比较广泛,并有一定的难度。在做题时,按照归纳和阐发这两种思维形式,应做到:

(1)把握论点。不仅要把握大论点,而且要把握每段小论点,这些大小论点是解释词语、阐释句子的依据。

(2)明确论点和材料的关系,对文中例子作用的理解要结合段内议论性的句子,着眼于整篇,从例子与观点一致性的角度去思考。

(3)理解关键语句含意。文中关键的语句,往往是每的起始句、终结句以及议论性、抒情性强的句子。首先对号入座,找准位置,结合时代背景、写作特点、作者意图加以解答。千万不可抛开中心,漫无边际,泛泛而谈。

答题规范

1. 可参照散文部分相同题目的答题范式。

2. 根据问题指向,分条作答。

3. 考查论证方法的题目,应先点出方法,再举例说明,再分析其作用。即:论证方法+举例说明+作用分析

4. 考查论证结构的题目,应先说明结构特点,再具体分析。

问题设置: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

一、考点解读

分析综合C 掌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阅读的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方法。因为" 文章的思路" 是阅读的" 纲" ," 纲举" 则" 目张" ,思路把握住了,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也正基于此,高考的题目,也常常在" 把握思路" 这一点上设题,尤其是最近两年。

二、【本知识点学习内容】

1、高考关于这一知识点命题的大致方向;

2、论述文的思路和结构的大致规律、方法;

三,高考对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A 、直接考查全文或某段思路

B 、文章观点(作者态度)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C 、文章整体或部分结构的特点及安排理由;

D 、文章段落组织、材料选择的效果。

四、方法例解

(一)1、阅读下文,给下文分段,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1)科学的规律是铁面无私的,只允许人们遵守,不容违反。(2)没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就不能取得任何科学成就。(3)只有" 精" 字当先," 严" 字当头,精密地推理论证,精细地测量计算,精确地搞好试验,才能在科学规律面前获得" 自由" 。(4)科学研究中,在同一现象面前,粗心的人不以为然,或视而不见;细心的人则抓住不放,以此为追求新发现的端倪。(5)这粗心和细心,差距如天上地下。(6)德国化学家维勒在研究一种铝矿石时,漫不经心,失掉了研究发现" 钒" 的机会。(7)瑞典化学家肖夫斯特姆抓住苗头不放,精心研究,终于发现了" 钒" 。(8)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时粗心大意,浅尝辄止,与元素" 溴" 失之交臂。(9)法国科学家波拉德破除常规,细致钻研,成了" 溴" 的发现者。

(10)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 科学是严肃的、严格的、严密的,是不允许马虎的,所以科学工作者必须首先有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要有条理。" (11)这句话应该成为科技人员的座右铭。

【答案】这是一段议论文,第1~3句话为一层,先提出观点,然后从反面、正面对论点进行阐释;第4~9句话为一层,举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对论点进行论证;第10句、第11句是第三层,引钱学森的话论证论点。

【归纳】方法1、抓住文体特征,明确论点,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

论述类文本中论点是灵魂,起统率作用。要理清其行文思路,可分析其论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

补充:论述文的思路和结构的大致规律

论述文都是以议论为主,都是通过事实材料、引用材料和逻辑推理来解释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阐明某个道理,证明作者一定的见解和主张,表明赞成成什么或反对批驳什么。 阅读论说文,首先要扣住文章的题目,题目或点明中心论点,或提出论述的问题,或点出议论的范围(话题)。

其次要抓住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抓住作者反对批驳的错误观点,这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中心论点或出现在题目,或出现在文中开头(首段),或归纳于文尾(末段);分论点往往位于文段开头或结尾。

再次是论据,也就是用来论证论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包括引用材料)、正面论据和反面论据。论据在文章中主要起证明或反驳论点的作用,有时也会丰富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增强文章的文采和可读性等。

第四是论证,也就是结合论点或分论点对材料的分析,包括分析方法和分析过程、效果。论证的思路一般是先提出论题、概述议论范围,或点明中心论点、交代写作目的;然后运用举例、引用、对比、比喻等方法对提出的论点进行论证和分析;最后或归纳论点、总结全文,或明确任务、提出做法。

论证的结构一般有总分、并列、层进、正反四种形式。一般来说,大多议论文的整体结构属于总--分--总结构,在分说部分,往往会采取或并列、或层进、或正反的结构模式。还要注意的一种是驳论文,一般会采取或先驳后立、或边破边立的结构;驳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驳斥对方错误,即驳错误论点、驳错误论据、驳错误论证(推理过程),然后由此确立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二)①" 城市文明" 问题在当下的提出,我想有两个背景最值得关注:一是从全球范围看,以" 国际化大都市" 与" 世界级都市群" 为中心的城市化进程,在极大推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城市社会学家所谓的" 城市问题" 大量涌现并不断升级,直接影响到当今世界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对中国来说,这既是城市化进程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必然表现,也是" 城市文明" 在当下备受关注的直接原因。但另一方面,我们在现实与理论上的准备,却不足乃至匮乏。

②城市文明的研究与建设,有两个问题需要先行解决。首先,什么是文明,它有哪些具体的层面与内涵,这些具体层面与内涵的相互关系为何?这是建构一个科学的发展框架,使城市文明和谐、健康地发展的基础。在中国古代文献中," 文明" 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是指一整套用来区别" 先进" 与" 落后" 、" 文明" 与" 野蛮" 的" 形式符号系统" ,具体地说就是先秦儒家津津乐道的" 礼乐制度" 。" 礼乐制度" 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所以中国古代的" 文明" 概念主要指" 政治文明" 。马克思、恩格斯对" 文明" 也多有论述,核心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成果,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由此可知," 文明" 的基本内涵决定了其功能相应有三:在" 物质文明" 层面,以生产工具的发明与使用为标志,它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物质生产方式;在" 政治文明" 层面,以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的创造与运用为标志,它表现为一种与野蛮时代或野蛮民族有着本质差异的社会生活方式;在" 精神文明" 层面,以伦理、艺术等人文精神的创造为最高目标与理想,它是一种在大自然、动物界及野蛮社会中不可想象的艺术生活方式与审美精神境界。

③其次,要弄清" 文明" 与" 城市" 的关系。在起源上讲," 文明" 与" 城市" 关系密切,中西皆然。英语的" 文明"(civilization)源于拉丁文的"civitis"(城市) ,最初指城市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的高贵。荷兰学者彼德·李伯庚在研究欧洲文化史时就指出,在16、17世纪,欧洲城市与农村的区别是" 农村里没有城市里那么文雅" 。早在中国的周代,人们就把祭祀与礼仪中心看作是" 城市" 建立的标志,这意味着,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社会,既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同时也是最初的城市文明形态。

④尽管城市文明的内涵也主要有三层,但它的核心无疑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讲的" 礼" 与" 乐" 用今天的话说是" 城市的善" 与" 城市的美" 。文明与城市发展史告诉我们,越往上追溯,城市的重心就越依靠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因为只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与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才能顶住野蛮人或外来文明的军事压力,以及维护好内部的安定团结。但随着城市在当代的发展,基础性的物质文明建设与基本的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再是城市文明发展水平的最高理想。或者说,由于" 文明病" 、城市问题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文化生态相关,因而中国古人最看重的" 礼" 与" 乐" ,在当下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还可以说,在" 礼" 与" 乐" 之间,由于" 乐" 的目的在于生产和谐,目标是建设和谐城市,所以," 城市的美" 比" 城市的善" 更高一层,代表了人类城市文明的最高目的。

(选自《艺术与城市文明》刘士林,有删节)

4.请结合全文,指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阐明" 城市文明" 这一问题的。(6分)

【答案示例】先指出" 城市文明" 提出的背景;再分析什么是文明;接着阐述文明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最后点明城市文明的核心内涵。(每答出一点给2分。)

方法2.寻找标志性词语。

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内容间的关系。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如" 首先、其次、再次" ,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 总之" 、" 由此可见" 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 所谓" 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 、关联词B 、表明承递关系的词语关联词C 、顺序词 D 、范围词E 、过渡词。

(三) 谈 静 朱光潜

①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 感受" 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很宜于入画,或者说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懂得这一句诗,便懂得我所谓静趣了。

16.文章题为" 谈静" ,但最后一段才写到" 静" ,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分)

【答案】(1)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于感受;

(2)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 处处领略" ,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3)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 静" 中得" 趣" 。

归纳:方法3.寻找关键语句。

社科文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和小结句等, 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我们划分文章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方法小结

(1)抓住文体特征,明确论题, 把握大致内容及作者的倾向,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2)寻找标志性词语(关联词、表明承递关系的词语、顺序词 、范围词、过渡词等) 。

(3)寻找关键语句(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和小结句) 。

答题规范:

思路1:首先(从、由-----写起)... 接着写(引出)... ,然后... ,最后... ,

思路2: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思路3:以"..." 为线索,选取了那些材料来表现主旨。

思路4:作者构思文章的思路:时间、地点、逻辑[并列、递进(层层深入)、正反对照]、情感变化等。

论证方法: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精英与荣誉》

16.文章以英国权贵之后和绅士为例,并两次提到中国的“士”,有哪些作用?(6分

16.①举例论证精英享有特权必需付出代价的传统,精英只有遵守一系列规条,才能享有荣誉并值得尊敬;②通过类比,说明有关精英的责任和荣誉的传统中西无别;③古今对比,使文章对当下中国所谓精英的批评有理有据。(6分,每点2分)

16.请分析第二段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6分)《大悲悯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

16.(6分)例证、喻证和对比论证。(1)例证法,以《圣经》、《金瓶梅》为例,阐述大悲悯不应掩盖邪恶与丑陋;(2)喻证法,以“羊羔、小鸟”和“狮子、鳄鱼”来比喻善、恶,从而形象地阐述“大悲悯”的深刻内涵。(3)对比论证法,将《金瓶梅》与《圣经》、佛教进行对比,指出东西方对“悲悯”理解的异同(论证方法至少答出两种,2分;对论证方法作用分析,各2分)

16.第⑧段的议论有什么特色?请简要概括。(6分)《雅与俗》

16.采用大量例证证明观点,妙引古诗,亦庄亦谐。

《中国当代文学中为什么没有忏悔录》

16.文章第三、四小节列举了俄罗斯文学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几位作家有什么作用。(6) ①举例论证作为一流的作家,他的作品中应有一种赎罪意识和忏悔意识,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灵魂,敢于说真话;②对比论证。与中国当代作家形成对比,阐释中国当代文学缺少“忏悔录”的原因。 (答对1点3分)

26.本文在说理方法上颇具特色,试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6分) 《积之为弊》

26.(6分)【答案】①运用比喻论证,将积累成堆的问题比作‘寿星头上的那团赘肉’进行说理,形象生动地揭示了现在部分部门的办事模式;

②运用类比论证,将责任心不强,工作拖延的工作作风和单身汉的生活进行类比,嘲讽了有些部门办事拖延作风和无责任心;

③运用对比论证,将平时做事的和平时不做事的进行对比,凸显用人机制的偏差。(每点2分,要涉及特色和分析鉴赏两个方面)

《报恩于万一》

美国人要想理解日本人的这种德行,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经常把这种德行与金钱交易作比较,并且要看到其幕后对不偿还的制裁。犹如我们在财务交往中都要求履行合同,谁要是巧取豪夺,我们决不宽容。你对银行有债务,就必须偿还,不能还不还随便。债务人不仅要还本,还必须付息。这些,与我们对爱国、爱家庭的看法是非常不同的。对我们来讲,爱是一种感情,不受任何约束而自由给予,这才是最高尚的。爱国心意味着把我们国家的利益看得高于其它一切。我们认为,一个人应该同情、援助贫困的双亲,不能殴打妻子,必须抚养子女。但是,这些既不能像金钱债务那样斤斤计较,也不能像做生意成功那样获得回报。但在日本,这些却被看作像美国人眼中那种金钱债务—样,其背后有强大的约束力,就像美国人的应付账单或抵押贷款的利息一样。这些观念时刻笼罩心头的阴影,和纽约的农民时刻担心抵押、华尔街的资本家卖空脱手后盯着行情上涨一样。

15.文中划线句子对论述日美两国不同的“恩”与“报恩”观念有什么作用?(6分)

15. 类比论证,将日本人对于报恩的心情和美国人对于金钱债务的心情作比较(3分)。更有力地证明了,对日本人说“恩”是一种刻不容缓必须偿还的债务(3分)。


相关文章

  • 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
  • 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 波兹曼的诅咒 (20分)16.(6分)媒介影响认识世界的方式,应当引导人们思考,书籍有助思考,而电视排斥思考./ 17.(5分)(1)原书以美国为典型,作者以中国为例,有世界性,有代表性:记者对象是中国人,有现实 ...查看


  • 2017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及例题
  • 2017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一.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 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②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③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④行文中为突显立意 ...查看


  • 2016年江苏高考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 • 论述类: • 波兹曼的诅咒(2005年) • 纯朴的嗜血者(2008年) • 说"异"(2009年) • 谈"静"(2010年) • &quo ...查看


  • 2015一模考试高三(8)成绩分析
  • 自治区一模考试高三(8)班语文分析 余 华 一模考试大多是一次诊断性的摸底考试,旨在了解学生目前所具有的实际水平,考试成绩极具一定的参考价值.考生除了在学习上做好充分地准备,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把心态放平才能在这类应试味道浓重的考试中发挥 ...查看


  • 文学概论简答和论述题
  • 电大<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一及答案 1.阅读一部论述清晰而又平易近人的文学理论著作,如童庆炳编著的<文学活 动的审美维度>,初步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理论的兴 趣.完成以下几项任务: (1)书中 ...查看


  • 2016年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考试说明(语文)
  •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语文科考试说明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 ...查看


  • 关于任务型作文题的认识
  • 关于任务型作文题的认识: 作文试题考查明确增加了任务驱动的导向.如全国卷作文题拓展了材料的功能,在材料一如既往地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同时,还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发挥材料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 ...查看


  • 高考语文北京卷考试内容改革的深化
  • 作者:陈志国 中学语文教学 2010年11期 2007年北京市开始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2010年迎来了课改后的首次高考.为适应课程改革要求,201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按照新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目标"的规定,结合北京地区的实 ...查看


  •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
  • 一般论述类文本 培育一位电影明星,无论从经济成本还是从时间成本看都是昂贵的,一个明星的成长有漫长的过程,还要有天赋和种种机缘.当然还有更为紧要的前提,即明星必须扮演某个角色,借角色而成名,如扮演埃及艳后.扮演安娜?卡列尼娜或特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