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天人合一与自然

“天人合一”思想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中应用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从一开始便是讨论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人类的精神价值来源。《中庸》首句讲“天命之谓性”,人性的根源在于天。《周易》讲“圣人与天地合其德”,这里所说的“德”并非现代汉语中所理解的“道德”,而是广义的“德性”,或曰精神价值。 至于被古往今来的人们所强调的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也恰恰是建立在不违天时,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的。荀子在其《天论》篇中提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这里的天强调为“自然”之意。荀子认为,只有顺其自然,才能掌握天时,利用万物,强调只有尽人、物的自然之性,方能参与天地之化育。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儒家不同,道家在论述“天人关系”时更注重“天地人”三者的统一,以究天地人之际为本。在中国文化史上,无论道家、道教还是仙道、方道都把“道”看成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

佛教自由东汉传播以来,本身就是在与中国本土的文化与宗教相互渗透与融合的基础之上,才得以发展壮大的。佛家强调“空”和“无”,即强调世间万物的变化和无常,它侧重于主观,肯定的是“真我”的存在,而“真我”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它不在人体内,也不在体外。这种“真我”的境界,就是人通过自身的修炼,达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境界。因此,佛家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这本身就借鉴了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佛”就是达到“天人合一”境遇的人。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命题,将这一思想与今天的环境问题置于一起加以审视时,它又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在时间上,它无论是对于中国的数千年历史发展,还是对于当今和未来中国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空间上,它无论是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是对于整个世界的健康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开发、利用自然是必然的,但是开发、利用自然必须以尊重自然客观规律为前提。不能把自然看成与人对立的客观存在,只追求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破坏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同一关系,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人类应该按自然规律适度开发自然资源,始终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创造和谐的自然环境。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整体自然观的最高最完整的体现,在环境污染、资源缺乏、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忧患的今天,却发现它已向我们提供了一种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共生共同的生存模式。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意味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并不必然以破坏环境作为前提,而尊重自然也不意味着自然会牺牲人类的生存发展权利。这种生存理念可以促使人与自然之间互利互生,协同进化和发展,既通过保护环境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也通过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来保护环境,从而使环境的优化与人的生存状态的优化相得益彰,形成正反馈的关系。也就是说,一方面,人和自然万物共享生存和发展权,并以一种互相依存、互相开放的方式形成一个整体的生存链。环境,物种的命运很大程序上取决于人,而人的生存状态也取决于资源与环境,双方应该互以友善的态度对待对方,实现共生。另一方面,人与环境各自通过对方而使自己获利,通过改善对方的生存状态来改善自身的生存,建立一种良性互动机制,使人与环境的存在状态都得到改善或优化,增加新的内涵和能量,发展、改善、提高和优化,而这种变化是一种互利互惠的因果关系。

当今社会如何做到天人合一?当然现在讲的不是庄子讲的那种圣人至高的境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这个日益发展的社会当中如何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目前的环境问题成为

热点话题,是人们过多的追求方便简洁的生活方式,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的发展,为了不断发明创造更现代的生产工具„„不管出于什么,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在不断向大自然索取。或许有人认为我们索取的很少啊,但是试想下,一个人的需求乘以几十亿人的需要,需要向大自然索取多少,大自然的承受能力是否能满足人类的不断增长不断更新自身的资源,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们的一点索取,不足以显示资源的浪费,几十亿的人口,加上每年的人口增长需要,对大自然的承载能力绝对是一种挑战。所以现在的计划生育是必须的。我们开始将传统的生产方式,改为新型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是必须的。在自然面前我们必须做的就是缓和自然与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这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关键。我们有能力去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去不断解决我们的生存环境。如今真正要做到天人合一的发展战略目标还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个人去不断去强化自身的素质。在自然面前,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对大自然的规律还处于不断探索当中。如果能真正的放下那种人定胜天的思想。我们的环境会不断达到和谐。大自然压力的缓解将有利于我们下一代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有理由相信,我们有能力去为我们的行为负责,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我们的生存环境———共同生活的大家园是否受影响为前提。如果我们放弃对环境的治理,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给自己建造的坟墓。一切繁华背后都是对自然的索取,一切自然现象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警告与惩罚。天人合一的思想能否长存,还是要靠人的修养,人格的完善。文明社会首先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能不能达到就只有时间去考察了!

“天人合一”思想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中应用

班级:1022101

学号:1102200214

姓名:夏昕

“天人合一”思想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中应用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从一开始便是讨论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人类的精神价值来源。《中庸》首句讲“天命之谓性”,人性的根源在于天。《周易》讲“圣人与天地合其德”,这里所说的“德”并非现代汉语中所理解的“道德”,而是广义的“德性”,或曰精神价值。 至于被古往今来的人们所强调的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也恰恰是建立在不违天时,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的。荀子在其《天论》篇中提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这里的天强调为“自然”之意。荀子认为,只有顺其自然,才能掌握天时,利用万物,强调只有尽人、物的自然之性,方能参与天地之化育。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儒家不同,道家在论述“天人关系”时更注重“天地人”三者的统一,以究天地人之际为本。在中国文化史上,无论道家、道教还是仙道、方道都把“道”看成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

佛教自由东汉传播以来,本身就是在与中国本土的文化与宗教相互渗透与融合的基础之上,才得以发展壮大的。佛家强调“空”和“无”,即强调世间万物的变化和无常,它侧重于主观,肯定的是“真我”的存在,而“真我”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它不在人体内,也不在体外。这种“真我”的境界,就是人通过自身的修炼,达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境界。因此,佛家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这本身就借鉴了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佛”就是达到“天人合一”境遇的人。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命题,将这一思想与今天的环境问题置于一起加以审视时,它又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在时间上,它无论是对于中国的数千年历史发展,还是对于当今和未来中国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空间上,它无论是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是对于整个世界的健康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开发、利用自然是必然的,但是开发、利用自然必须以尊重自然客观规律为前提。不能把自然看成与人对立的客观存在,只追求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破坏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同一关系,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人类应该按自然规律适度开发自然资源,始终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创造和谐的自然环境。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整体自然观的最高最完整的体现,在环境污染、资源缺乏、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忧患的今天,却发现它已向我们提供了一种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共生共同的生存模式。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意味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并不必然以破坏环境作为前提,而尊重自然也不意味着自然会牺牲人类的生存发展权利。这种生存理念可以促使人与自然之间互利互生,协同进化和发展,既通过保护环境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也通过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来保护环境,从而使环境的优化与人的生存状态的优化相得益彰,形成正反馈的关系。也就是说,一方面,人和自然万物共享生存和发展权,并以一种互相依存、互相开放的方式形成一个整体的生存链。环境,物种的命运很大程序上取决于人,而人的生存状态也取决于资源与环境,双方应该互以友善的态度对待对方,实现共生。另一方面,人与环境各自通过对方而使自己获利,通过改善对方的生存状态来改善自身的生存,建立一种良性互动机制,使人与环境的存在状态都得到改善或优化,增加新的内涵和能量,发展、改善、提高和优化,而这种变化是一种互利互惠的因果关系。

当今社会如何做到天人合一?当然现在讲的不是庄子讲的那种圣人至高的境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这个日益发展的社会当中如何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目前的环境问题成为

热点话题,是人们过多的追求方便简洁的生活方式,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的发展,为了不断发明创造更现代的生产工具„„不管出于什么,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在不断向大自然索取。或许有人认为我们索取的很少啊,但是试想下,一个人的需求乘以几十亿人的需要,需要向大自然索取多少,大自然的承受能力是否能满足人类的不断增长不断更新自身的资源,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们的一点索取,不足以显示资源的浪费,几十亿的人口,加上每年的人口增长需要,对大自然的承载能力绝对是一种挑战。所以现在的计划生育是必须的。我们开始将传统的生产方式,改为新型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是必须的。在自然面前我们必须做的就是缓和自然与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这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关键。我们有能力去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去不断解决我们的生存环境。如今真正要做到天人合一的发展战略目标还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个人去不断去强化自身的素质。在自然面前,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对大自然的规律还处于不断探索当中。如果能真正的放下那种人定胜天的思想。我们的环境会不断达到和谐。大自然压力的缓解将有利于我们下一代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有理由相信,我们有能力去为我们的行为负责,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我们的生存环境———共同生活的大家园是否受影响为前提。如果我们放弃对环境的治理,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给自己建造的坟墓。一切繁华背后都是对自然的索取,一切自然现象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警告与惩罚。天人合一的思想能否长存,还是要靠人的修养,人格的完善。文明社会首先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能不能达到就只有时间去考察了!

“天人合一”思想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中应用

班级:1022101

学号:1102200214

姓名:夏昕


相关文章

  • 转载:论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
  • 论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 徐坚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过,近代以来,与在世界居强势地位的西方文化相比,中国虽是文化大国,但还算不上文化强国.随着中国成为世界新兴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 ...查看


  • 马原-和谐社会与对立统一论文
  • 和谐社会与事物的对立统一 摘要:不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领域的关系复杂多变,对立和统一表现在多方面表现为多种方式,因而解决矛盾.协调各种关系.达到和谐的方式也是复杂多样的.和谐不仅表现为矛盾的统一性,同时也表现为矛盾 ...查看


  • 人与自然的关系论文
  • 诚挚贡献一点论文与大家共勉 呵呵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查看


  • 高清海教授的哲学思想与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
  • 作者:孙利天 社会科学战线 2003年02期 自1952年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毕业到吉林大学任教,高清海教授从教已经五十年 了.在这值得庆贺的日子,他的学生.朋友和有关方面领导聚集在他的身边,回顾他五 十年教学和研究的丰硕成果,总结他五十 ...查看


  • 对"李约瑟难题"的一种新解释
  • 作者:钱兆华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8年07期 1 "李约瑟难题"一提出,它就一直困扰着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学术界.许多学者为解这道难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探索,并提出了各自的"解题方案".(注:&l ...查看


  • 人大考研-法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吕世伦
  •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法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吕世伦 吕世伦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新闻'> 法哲学.西方法律思想史.现代西方法哲学.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史学会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会前任副会长 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管理科学 ...查看


  • 周易与传统文化
  • <周易>中的工艺文化设计美学思想 文章类型:来稿照登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6月17日19:50 ---------------------------------------------------------------- ...查看


  • 通识演化宇宙人的关系
  • 考试形式:课程论文 内容:试论述演化.宇宙.人三者间的关系(题目自拟,字数不低于2000字) 时间:12月19日晚7点领答题纸:12月26日晚7点交还答题纸. 地点:SA306 论文格式:1.题目 2.摘要(100字左右) 3.关键词:3- ...查看


  • 矛盾论 实践论
  • <经典选读>结课论文 -论矛盾论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钱 灏 2010-01-07 论矛盾论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矛盾既然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斗争和统一的结合体.构建社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