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传统文化

《周易》中的工艺文化设计美学思想

文章类型:来稿照登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6月17日19:50

--------------------------------------------------------------------------------

——兼论建立有民族优良“道器”文脉的“有机设计体系”

梅映雪

(河北师范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91)

摘要:《周易》是中华优良“道器”文脉的活水源头和理论基石。从易学入手,探讨工艺文化的

思想来源和理论特征,发掘易学与传统工艺造物文化的内在联系,进而从工艺文化人类学、工艺

文化生态学、工艺文化符号学三个方面,对《周易》的历史语境作以现代阐释,也是对传统优良

“道器”文脉“活的精神”的引申和发挥。

关键词:道器文脉,工艺造物文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号 文章编号

The Aesthetic Theory Arts and Crafts Design Of I Ching

——On an ‘Organic Design’ Theory System of Nationally Characteristic in Dao/Qi

Context

By Mei Ying Xue

(Arts and Design Colleg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 Jia Zhuang City, Hebei,

050091)

Abstract: I Ching is the origin and foundation of hinese ‘Dao/Qi’ context.

Proceeding with I Ching,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origi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heories arts and design by discovering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I

Ching and Arts and Crafts Design. It then tries to interpret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I Ching in a modern sen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cultural

ecology and cultural semeiology of arts and crafts design. This is also an

explication of the ethos of the traditional Dao/Qi Context.

Key words: Dao/Qi context, arts and crafts design culture

一个国家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要具备相当的综合国力外,还必须保存和发扬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承载着衣食住行的工艺造物文化,在国际化的大潮中,一旦失去本身应有的特色和风貌,其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脉”,将会受到毁灭性的损伤。因此,

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工艺造物文化和美学思想,是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随着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二十一世纪的艺术设计,面临由“工业设计”向“信息设计”“转型”的深刻变革。建立具有优良“道器”文脉的“有机设计”体系,对于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建立我国独具特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周易》作为传统工艺造物文化的理论基石,我在《美术观察》2002年第12期《传统工艺造物文化基本范畴述评》一文中已有阐述。传统的造物机制,是一种动态的、有机的、整体的文化生态

系统。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成论和时位一体化动态模式的宇宙观念,对于传统造物观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本文拟从《周易》与工艺文化人类学、工艺文化生态学、工艺文化符号学三个方面,对《周易》相关的历史语境作以现代阐释,也是对传统优良“道器”文脉“活的精神”的引申和发挥。

一、《周易》是“道器”文脉的活水源头和理论基石

所谓“文脉”指“文化传统”或文化渊源,它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活的内在精神”和传承发展的“根”和“脉”。“道、器”是传统文化中两个基本哲学概念,“道、器”并举最早见于《周易. ·系辞》。《周易》历来被尊为传统经典的“群经之首”,易学文化博大精深,对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是有着深远的影响。虽然“道器”文脉不仅局限于“易学”的范畴,而《周易》正是中华优良“道器”文脉的活水源头和理论基石。从易学入手,探讨工艺文化的思想来源和理论特征,发掘易学与传统工艺造物文化的内在联系,对于建立有民族优良“道器”文脉的“有机设计”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道器论”上升到哲学本来是指抽象道理与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道”是无形象的,含有规律和准则的意义;“器”是有形象的,指具体事物和名物制度。《周易. ·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总体看这里并非空说易道。“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王夫之语)。从“道寓于器”到象事推理“载礼释道”,是作《易》者的本意。也是传统造物的一条规律和基本社会功能。“道不离器、器因道生、道器并举、尚功重用”是《周易》“道器论”的理论特色。易学之“道”,虽非诠释造物之道,它却包涵“造物之道”。让我们拭去《周易》的历史封尘,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探寻易道与工艺造物文化创涵缘起、递变融通、探颐索隐之造物玄机。

首先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人猿揖别,工艺是人类创造自己的世界和文化历史的第一个活动。工艺文化是文化本源意义的揭示。“工艺理性”伴随着人类诞生以来的整个发展过程,并且早已超出了单纯的生产范围,对人类的全部和整个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然易学也不例外。《汉书·艺文志》说:“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伏羲画卦为上古、文王演卦为中古,孔子作《传》为下古)。从原始洪荒开辟鸿蒙,社会由野蛮进入文明的畛域。制陶冶铜、施工造艺、《鼎》革《贲》饰、曲成万物;制器尚象、寓道于器;苍壁祭天,黄琮礼地;坛庙祖社、都邑城邦;国之大事“择建立卜”。衣冠文物、宫室器用、典章制度,宗宗件件都为既定的社会秩序形态提供着合法性的支持。就连人们的日常生活,“穿的衣服是采用易的爻象交错的原理,编组缝合而成,才能得到‘黄裳元吉’”;吃的饮食须用《既济》卦象,‘下火上水’把米麦煮成熟饭,方可《噬嗑》而《颐》;人们住的房子须用砖块按照《未济》卦形‘上 下 ’参差码砌成屋,才能‘晋’住,不为雨露所‘濡’。(1)注意这里的事实是颠倒的:古代的工匠和百姓不是根据卦象去创物的,而是古代思想家从工匠造物发现了哲

理。从根本上说,哲学是人类生产劳动(尤其是工艺劳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总结。易卦中用以记物和取象的工艺造物之辞有宫室类:城、墉、邑、宫、庭、隍、庙、巷、户、门、牖、阶;服饰类黄裳、鞶(pan )带、朱绂(fu )、履、袂;器用类:鼎、簋(gui)、簠(fu)爵、斧、圭、玉铉(xuan)、金矢、金柅、匕、缶、瓶、甕(weng)、鼓、枕、机、車、轮、輿(yu)、徽、纆、繘等。《系辞》中对于网罟(gu)、耒(lei)耜(si)、舟楫、臼杵、弓矢、宫室、棺椁、书契等发明创造、文明进化给以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盛赞这种盛德伟业“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2)据郭沫若的看法,圣,最早通“听”、“声”之意。《风俗通义》说“圣者,声也。言闻声知情,故曰圣。”

《说文》解:“圣,通也。”意既是说,圣最初是指能够收集整理一定经验知识(谓“听”)和传授讲解它们并能表达自己对事物看法(谓“声”)的人。《周礼·考工记》中也说“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刀,凝土以为器,做车以行陆,做舟以行水,此皆圣人所作也。”

(3)“工艺理性”被人格化为“圣人”,“圣人作而万物睹”(《易·乾》),这才是辨证历史唯 物主义的观点。

二、《周易》与工艺文化人类学

“工艺文化人类学”是通过人所创造的工艺文化和在文化中形成并体现出来的价值——主要是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建构,来研究人类文化的异同及其原因和演变规律的科学。马克思指出“工艺学会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4)《易·系辞》正是从创设工具这一人类特性,和对所处环境作出创造性的反应,来总结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类型和秩序:渔猎时代(庖牺氏),做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农耕时代(神农氏),斫木为耜,楺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日中为市,聚货交易(商业之始);金石并用时代(黄帝尧舜),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交通之始);服牛乘马,引重致远(运输之始);重门击柝,以待暴客(公安之始);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加工业之始);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军事之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建筑之始);古之死者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丧葬之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文字之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服制之始)。工艺文化就由器物层上升到制度层再到观念层。同时也昭示了人类生存、生活样态基本的文明“之始”。与弗雷泽《金枝》为代表的古典文化人类学相比,现代的研究方法论上的突出特征在于,从单一的文化对象调查和实证性研究,转向对“文化系统”的总体把握,并将跨文化的比较分析,逐步提升到文化模式的发现与概括。也只有找到了凝聚着“系统”之生成与转换规则的“模式”,作为总体的“文化”才能得到深层解释和理性的破解。

(5)当我们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时,有趣地发现:和《周易·大传》相同年代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正是通过对人的生产活动和技艺的考察,到追寻万物之始的“本原”。他在认真研究了所谓物理学之后,产生了希腊文称为“物理学之后”的学问。翻译家根据《易·系辞》将此书名为《形而上学》。书中提出了构成具体事物的四要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他认为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结合的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他又认为“形式”是积极能动的要素,并且提出一个“没有质料的形式”作为一切事物最后的目的和运动最终的原因,即“第一推动力”那就是“神”。《形而上学》与《周易》两种不同的“文本”和“语境”,代表了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系统”和“模式”。揭示两种文化根本差别的原因,对于我们理解优秀传统工艺文化思想来源和理论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两种文化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殷、周之际华夏文化发源地的广大中原地区,土地资源和人口密集等有利条件,非常适合“精耕农业”的发展。西周社会结构更加完备了宗法血缘和礼制等级制度。敬天法祖、注重人伦,将自然和社会伦理化。循环变异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人与自然协调有序、相感相通,天、地、人建立有机的联系是自然的意识。因而产生了《周易》以人为本、尊崇自然、讲究伦理、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思维。古希腊地处地中海中部陆地和海域,社会结构是非血缘的民主政体和城邦国家,工商业、航海业非常发达。崇尚智慧和与自然抗争的精神。思维方式是认知性、分析性、机械性的,常把人与物、人和自然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周易》文化的特别优异之处,一是建立了人与自然有机生成、动态整合的文化模式,衍生、规范了传统工艺文化的基本范畴和设计美学思想。二是注重用人文、伦理调控匡正“工艺理性”和物质文明,这一思想的“合理内核”对于当今已经出现的“克隆人”的科技伦理危机,呼唤“人文科技、伦理科技”具有重要的启迪。

三、《周易》与工艺文化生态学

1、《周易》是重“生”贵“和”的哲学

《周易》重“生”贵“和”的思想是工艺文化生态学的核心和灵魂。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辞中谈到“生”的字有38处。“生生之谓易”,《易》就是“生”的哲学。这个思想非常明确。“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天人相参、主客相融、化生万物。重的是“人”是“生”而不是“神”,这在当时是非常可贵的唯物主义思想。“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辞·下》)自然与人的生命活动、生存方式休戚相关。尽人性以尽物性,尽物性以参天地之化育,“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这才是“生”的准则。《淮南子·祀论训》“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吕氏春秋·有始》“天地和,生之大经也”。《易·乾》卦中提出了“保合大和”(“大”通“太、泰”)的最高理想。关于“和”的美学意蕴,这里不再赘述。

2、从“天人合一”到“时位一体“

“天人合一”是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其本质内涵是一种追求,一种信仰,是自然与人、必然与应然彻底完美的统一。这方面学术界多有阐述。本文特别指出的是“如何实现天人合一的实践操作模式”转换:首先是概念的对位置换天‘’时,人‘’位,由“天人合一”到“时位一体”,再引入“时序”的概念,建立起时位一体化的动态模式。这是一种极为高明的思维取向和独具特色的文化建树。也是易学、易理的精华所在。《周易》不言“时、空”而言“时、位”,是因为“位”乃指“人之所立”的处所。“位”不仅是时间和空间交合的坐标点,更是人对流动的时间和无限空间的具体把握。正是这一观念和模式注入了传统的造物文化,对于城市规划、建筑、工艺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渗透于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位的重要,“圣人之大宝曰位”(《系辞·下》)。地位、名位当然是宝。易卦中的“时位承乘”、盈虚消长、中正当位、应时守位等观念,对我们工艺设计也应有所启示。“惟王建国,辨方正位”(《周礼》语)是“国之大事”。中国的建筑和环境艺术,选址要讲究“背山面水、藏风聚气”,产生了含有科学内核的“风水”理论。方位施之于营建,就有自然方位和文化方位之分,前者包括:天文空间方位、地理空间方位、四季时空方位、八风气象方位、自然阴阳方位等;后者有:河洛方位、易卦方位、八门方位、五行方位、五色方位等等。(6)更为普遍意义的是“时序节律”与“时空序列”相对应的有机文化建构。也是我们提出工艺文化“生态学”的缘由所在。“造物作为人类生存能力的延续,从本质上来说,是人和工具的关系,是人类以技术在和自然相处中,如何把握自己的问题,而审美关系也可归结到这点上”。

(7)那么如何把握以技术和自然相处,“工艺文化生态学”当是其中应有之义。

3、师法自然与裁成辅相

尊崇自然、师法自然是《周易》内涵的精要之义。它不仅在方法意义上,更重要在原理、原

则和“天人合一”的“本体”意义上,构建其理论、逻辑、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完整体系。工艺文化生态学是从“回归”自然“本体”的意义上构建“有机设计”体系。这也是“文脉”的“回归”(因为有了“背离”)。“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系辞·上》)“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文言》),意即在自然变化尚未发生之前,先加以开发、引导,在自然变化发生之后又要注意适应。“天地交泰,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泰·象》)“裁成”是节制完成,“辅相”是帮助。当天地通泰、物欲横流之时,就要节制、辅助以成天地之宜。

四、《周易》与工艺文化符号学

1、人——制造工具和使用符号

卡西尔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8)制造工具和使用符号作为人之为人的标志,也就决定了工艺文化符号的“本质性”特征和重要地位。人的本质即表现在他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因此,一切文化形式,既是符号活动的现实化,又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工艺造物是人的本质、人类生存、生活方式、理想、智慧、情感的物态化、符号化的演绎和创造。探寻从物质生产到文化符号的“转译”,是工艺文化符号学的应有之义,《周易》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从“象征文化”和“符号学”来看,《周易》是中国与世界古代经典中,“第一”也是“唯一”把天地万物、人间百态用“符号象征”相对应的一部奇书。从符号设计、卦象易理、图式结构、衍生推演,天—人—地“全息系统”尽在其中。符号的功能造成了符号的关系“场”,这就是易之“卦”。卦者画也,每一“场”卦、“画”,都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交织和文化符号的演绎。我们可以扬弃它的内容,仅从符号形式、逻辑推理所达到的水平,足以令人佩服地五体投地。曾闻一位讲授设计基础的教师,要学生写出50种别针的用途,画出100种瓶子造型。而《周易》仅用两个阴阳符号,推演出4096种变化(《易氏易林》)。我看用《周易》的符号逻辑和“全息系统”,完全可以创出一套独具特色的设计基础理论和训练模式。

2、质则人身与文象阴阳

“质则人身,文象阴阳”(《髹饰录》)是《周易》易理向文化符号创设的又一次文化“模式转换”。《易·系辞》中说,八卦的创始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质则人身”是近取诸身、以身为则,它指明了“以人为本位”的“以人度物、物中见人”这一最基本的工艺美学设计原理和原则。“文象阴阳”是“远取诸物”的艺术哲理、造型观念的概括。“文”不仅指“纹样”、“文气”(阳刚、阴柔的不同风格),也指“文笔、文法”。传统绘画以黑白造型,色彩创立黑、白、赤、青、黄“五原色”说,就与西方大异其趣。这方面丰富的内容恕不能细述,只要理解《周易》的文化模块转换机制就可以了。

3、比类取象与制器尚象

“类”是《周易》作为逻辑基础的基本范畴,是不离形象的一般抽象。“以类族辨物”(《彖传》)、类比外推是《周易》考察事物、建构体系的一个基本方法。

“象”是《周易》的核心概念和灵魂。“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颐,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系辞·上》)用比拟和形容的方法,象征事物的特征,说明深奥的道理,形象、意象、抽象都在其中。比类取象的致思方式,立象尽意的思维逻辑,取象构形的造型意识,是传统工艺造物文化的理论基石。

“比”是《周易》的法术“魔棒”,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就在它的挥动之中。“比”又是一种价值取向,设计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寻求优化方案的比较和选择。

限于篇幅,不能展开论述。我只说:不懂得“类、象、比”,就不懂得意蕴与符号的转换,也不懂什么叫创意、构思。《周易》把“以制器者尚其象”作为推行“圣人之道”。那就让我们这些“制器者”很好品味这圣人之“道”作为本篇论文的结束吧。

注释

(1)

(2)

(3)

(4) 王子奂《易》学源流及其《易》源论证《周易研究》1993年第四期第31页。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89页。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59页。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48页。

(5) 王子今著,《史记的文化发掘》,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页。

(6) 韩增禄著,《易学与建筑》,沈阳出版社,1999,目录1页。

(7) 杭间著,《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8页。

(8) [德] 恩斯特 卡西尔著,《人论》,甘阳,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8页。

(梅映雪 河北师范大学原工艺美术系主任)

《周易》中的工艺文化设计美学思想

文章类型:来稿照登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6月17日19:50

--------------------------------------------------------------------------------

——兼论建立有民族优良“道器”文脉的“有机设计体系”

梅映雪

(河北师范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91)

摘要:《周易》是中华优良“道器”文脉的活水源头和理论基石。从易学入手,探讨工艺文化的

思想来源和理论特征,发掘易学与传统工艺造物文化的内在联系,进而从工艺文化人类学、工艺

文化生态学、工艺文化符号学三个方面,对《周易》的历史语境作以现代阐释,也是对传统优良

“道器”文脉“活的精神”的引申和发挥。

关键词:道器文脉,工艺造物文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号 文章编号

The Aesthetic Theory Arts and Crafts Design Of I Ching

——On an ‘Organic Design’ Theory System of Nationally Characteristic in Dao/Qi

Context

By Mei Ying Xue

(Arts and Design Colleg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 Jia Zhuang City, Hebei,

050091)

Abstract: I Ching is the origin and foundation of hinese ‘Dao/Qi’ context.

Proceeding with I Ching,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origi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heories arts and design by discovering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I

Ching and Arts and Crafts Design. It then tries to interpret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I Ching in a modern sen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cultural

ecology and cultural semeiology of arts and crafts design. This is also an

explication of the ethos of the traditional Dao/Qi Context.

Key words: Dao/Qi context, arts and crafts design culture

一个国家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要具备相当的综合国力外,还必须保存和发扬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承载着衣食住行的工艺造物文化,在国际化的大潮中,一旦失去本身应有的特色和风貌,其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脉”,将会受到毁灭性的损伤。因此,

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工艺造物文化和美学思想,是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随着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二十一世纪的艺术设计,面临由“工业设计”向“信息设计”“转型”的深刻变革。建立具有优良“道器”文脉的“有机设计”体系,对于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建立我国独具特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周易》作为传统工艺造物文化的理论基石,我在《美术观察》2002年第12期《传统工艺造物文化基本范畴述评》一文中已有阐述。传统的造物机制,是一种动态的、有机的、整体的文化生态

系统。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成论和时位一体化动态模式的宇宙观念,对于传统造物观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本文拟从《周易》与工艺文化人类学、工艺文化生态学、工艺文化符号学三个方面,对《周易》相关的历史语境作以现代阐释,也是对传统优良“道器”文脉“活的精神”的引申和发挥。

一、《周易》是“道器”文脉的活水源头和理论基石

所谓“文脉”指“文化传统”或文化渊源,它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活的内在精神”和传承发展的“根”和“脉”。“道、器”是传统文化中两个基本哲学概念,“道、器”并举最早见于《周易. ·系辞》。《周易》历来被尊为传统经典的“群经之首”,易学文化博大精深,对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是有着深远的影响。虽然“道器”文脉不仅局限于“易学”的范畴,而《周易》正是中华优良“道器”文脉的活水源头和理论基石。从易学入手,探讨工艺文化的思想来源和理论特征,发掘易学与传统工艺造物文化的内在联系,对于建立有民族优良“道器”文脉的“有机设计”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道器论”上升到哲学本来是指抽象道理与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道”是无形象的,含有规律和准则的意义;“器”是有形象的,指具体事物和名物制度。《周易. ·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总体看这里并非空说易道。“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王夫之语)。从“道寓于器”到象事推理“载礼释道”,是作《易》者的本意。也是传统造物的一条规律和基本社会功能。“道不离器、器因道生、道器并举、尚功重用”是《周易》“道器论”的理论特色。易学之“道”,虽非诠释造物之道,它却包涵“造物之道”。让我们拭去《周易》的历史封尘,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探寻易道与工艺造物文化创涵缘起、递变融通、探颐索隐之造物玄机。

首先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人猿揖别,工艺是人类创造自己的世界和文化历史的第一个活动。工艺文化是文化本源意义的揭示。“工艺理性”伴随着人类诞生以来的整个发展过程,并且早已超出了单纯的生产范围,对人类的全部和整个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然易学也不例外。《汉书·艺文志》说:“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伏羲画卦为上古、文王演卦为中古,孔子作《传》为下古)。从原始洪荒开辟鸿蒙,社会由野蛮进入文明的畛域。制陶冶铜、施工造艺、《鼎》革《贲》饰、曲成万物;制器尚象、寓道于器;苍壁祭天,黄琮礼地;坛庙祖社、都邑城邦;国之大事“择建立卜”。衣冠文物、宫室器用、典章制度,宗宗件件都为既定的社会秩序形态提供着合法性的支持。就连人们的日常生活,“穿的衣服是采用易的爻象交错的原理,编组缝合而成,才能得到‘黄裳元吉’”;吃的饮食须用《既济》卦象,‘下火上水’把米麦煮成熟饭,方可《噬嗑》而《颐》;人们住的房子须用砖块按照《未济》卦形‘上 下 ’参差码砌成屋,才能‘晋’住,不为雨露所‘濡’。(1)注意这里的事实是颠倒的:古代的工匠和百姓不是根据卦象去创物的,而是古代思想家从工匠造物发现了哲

理。从根本上说,哲学是人类生产劳动(尤其是工艺劳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总结。易卦中用以记物和取象的工艺造物之辞有宫室类:城、墉、邑、宫、庭、隍、庙、巷、户、门、牖、阶;服饰类黄裳、鞶(pan )带、朱绂(fu )、履、袂;器用类:鼎、簋(gui)、簠(fu)爵、斧、圭、玉铉(xuan)、金矢、金柅、匕、缶、瓶、甕(weng)、鼓、枕、机、車、轮、輿(yu)、徽、纆、繘等。《系辞》中对于网罟(gu)、耒(lei)耜(si)、舟楫、臼杵、弓矢、宫室、棺椁、书契等发明创造、文明进化给以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盛赞这种盛德伟业“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2)据郭沫若的看法,圣,最早通“听”、“声”之意。《风俗通义》说“圣者,声也。言闻声知情,故曰圣。”

《说文》解:“圣,通也。”意既是说,圣最初是指能够收集整理一定经验知识(谓“听”)和传授讲解它们并能表达自己对事物看法(谓“声”)的人。《周礼·考工记》中也说“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刀,凝土以为器,做车以行陆,做舟以行水,此皆圣人所作也。”

(3)“工艺理性”被人格化为“圣人”,“圣人作而万物睹”(《易·乾》),这才是辨证历史唯 物主义的观点。

二、《周易》与工艺文化人类学

“工艺文化人类学”是通过人所创造的工艺文化和在文化中形成并体现出来的价值——主要是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建构,来研究人类文化的异同及其原因和演变规律的科学。马克思指出“工艺学会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4)《易·系辞》正是从创设工具这一人类特性,和对所处环境作出创造性的反应,来总结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类型和秩序:渔猎时代(庖牺氏),做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农耕时代(神农氏),斫木为耜,楺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日中为市,聚货交易(商业之始);金石并用时代(黄帝尧舜),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交通之始);服牛乘马,引重致远(运输之始);重门击柝,以待暴客(公安之始);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加工业之始);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军事之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建筑之始);古之死者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丧葬之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文字之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服制之始)。工艺文化就由器物层上升到制度层再到观念层。同时也昭示了人类生存、生活样态基本的文明“之始”。与弗雷泽《金枝》为代表的古典文化人类学相比,现代的研究方法论上的突出特征在于,从单一的文化对象调查和实证性研究,转向对“文化系统”的总体把握,并将跨文化的比较分析,逐步提升到文化模式的发现与概括。也只有找到了凝聚着“系统”之生成与转换规则的“模式”,作为总体的“文化”才能得到深层解释和理性的破解。

(5)当我们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时,有趣地发现:和《周易·大传》相同年代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正是通过对人的生产活动和技艺的考察,到追寻万物之始的“本原”。他在认真研究了所谓物理学之后,产生了希腊文称为“物理学之后”的学问。翻译家根据《易·系辞》将此书名为《形而上学》。书中提出了构成具体事物的四要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他认为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结合的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他又认为“形式”是积极能动的要素,并且提出一个“没有质料的形式”作为一切事物最后的目的和运动最终的原因,即“第一推动力”那就是“神”。《形而上学》与《周易》两种不同的“文本”和“语境”,代表了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系统”和“模式”。揭示两种文化根本差别的原因,对于我们理解优秀传统工艺文化思想来源和理论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两种文化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殷、周之际华夏文化发源地的广大中原地区,土地资源和人口密集等有利条件,非常适合“精耕农业”的发展。西周社会结构更加完备了宗法血缘和礼制等级制度。敬天法祖、注重人伦,将自然和社会伦理化。循环变异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人与自然协调有序、相感相通,天、地、人建立有机的联系是自然的意识。因而产生了《周易》以人为本、尊崇自然、讲究伦理、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思维。古希腊地处地中海中部陆地和海域,社会结构是非血缘的民主政体和城邦国家,工商业、航海业非常发达。崇尚智慧和与自然抗争的精神。思维方式是认知性、分析性、机械性的,常把人与物、人和自然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周易》文化的特别优异之处,一是建立了人与自然有机生成、动态整合的文化模式,衍生、规范了传统工艺文化的基本范畴和设计美学思想。二是注重用人文、伦理调控匡正“工艺理性”和物质文明,这一思想的“合理内核”对于当今已经出现的“克隆人”的科技伦理危机,呼唤“人文科技、伦理科技”具有重要的启迪。

三、《周易》与工艺文化生态学

1、《周易》是重“生”贵“和”的哲学

《周易》重“生”贵“和”的思想是工艺文化生态学的核心和灵魂。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辞中谈到“生”的字有38处。“生生之谓易”,《易》就是“生”的哲学。这个思想非常明确。“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天人相参、主客相融、化生万物。重的是“人”是“生”而不是“神”,这在当时是非常可贵的唯物主义思想。“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辞·下》)自然与人的生命活动、生存方式休戚相关。尽人性以尽物性,尽物性以参天地之化育,“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这才是“生”的准则。《淮南子·祀论训》“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吕氏春秋·有始》“天地和,生之大经也”。《易·乾》卦中提出了“保合大和”(“大”通“太、泰”)的最高理想。关于“和”的美学意蕴,这里不再赘述。

2、从“天人合一”到“时位一体“

“天人合一”是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其本质内涵是一种追求,一种信仰,是自然与人、必然与应然彻底完美的统一。这方面学术界多有阐述。本文特别指出的是“如何实现天人合一的实践操作模式”转换:首先是概念的对位置换天‘’时,人‘’位,由“天人合一”到“时位一体”,再引入“时序”的概念,建立起时位一体化的动态模式。这是一种极为高明的思维取向和独具特色的文化建树。也是易学、易理的精华所在。《周易》不言“时、空”而言“时、位”,是因为“位”乃指“人之所立”的处所。“位”不仅是时间和空间交合的坐标点,更是人对流动的时间和无限空间的具体把握。正是这一观念和模式注入了传统的造物文化,对于城市规划、建筑、工艺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渗透于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位的重要,“圣人之大宝曰位”(《系辞·下》)。地位、名位当然是宝。易卦中的“时位承乘”、盈虚消长、中正当位、应时守位等观念,对我们工艺设计也应有所启示。“惟王建国,辨方正位”(《周礼》语)是“国之大事”。中国的建筑和环境艺术,选址要讲究“背山面水、藏风聚气”,产生了含有科学内核的“风水”理论。方位施之于营建,就有自然方位和文化方位之分,前者包括:天文空间方位、地理空间方位、四季时空方位、八风气象方位、自然阴阳方位等;后者有:河洛方位、易卦方位、八门方位、五行方位、五色方位等等。(6)更为普遍意义的是“时序节律”与“时空序列”相对应的有机文化建构。也是我们提出工艺文化“生态学”的缘由所在。“造物作为人类生存能力的延续,从本质上来说,是人和工具的关系,是人类以技术在和自然相处中,如何把握自己的问题,而审美关系也可归结到这点上”。

(7)那么如何把握以技术和自然相处,“工艺文化生态学”当是其中应有之义。

3、师法自然与裁成辅相

尊崇自然、师法自然是《周易》内涵的精要之义。它不仅在方法意义上,更重要在原理、原

则和“天人合一”的“本体”意义上,构建其理论、逻辑、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完整体系。工艺文化生态学是从“回归”自然“本体”的意义上构建“有机设计”体系。这也是“文脉”的“回归”(因为有了“背离”)。“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系辞·上》)“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文言》),意即在自然变化尚未发生之前,先加以开发、引导,在自然变化发生之后又要注意适应。“天地交泰,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泰·象》)“裁成”是节制完成,“辅相”是帮助。当天地通泰、物欲横流之时,就要节制、辅助以成天地之宜。

四、《周易》与工艺文化符号学

1、人——制造工具和使用符号

卡西尔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8)制造工具和使用符号作为人之为人的标志,也就决定了工艺文化符号的“本质性”特征和重要地位。人的本质即表现在他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因此,一切文化形式,既是符号活动的现实化,又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工艺造物是人的本质、人类生存、生活方式、理想、智慧、情感的物态化、符号化的演绎和创造。探寻从物质生产到文化符号的“转译”,是工艺文化符号学的应有之义,《周易》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从“象征文化”和“符号学”来看,《周易》是中国与世界古代经典中,“第一”也是“唯一”把天地万物、人间百态用“符号象征”相对应的一部奇书。从符号设计、卦象易理、图式结构、衍生推演,天—人—地“全息系统”尽在其中。符号的功能造成了符号的关系“场”,这就是易之“卦”。卦者画也,每一“场”卦、“画”,都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交织和文化符号的演绎。我们可以扬弃它的内容,仅从符号形式、逻辑推理所达到的水平,足以令人佩服地五体投地。曾闻一位讲授设计基础的教师,要学生写出50种别针的用途,画出100种瓶子造型。而《周易》仅用两个阴阳符号,推演出4096种变化(《易氏易林》)。我看用《周易》的符号逻辑和“全息系统”,完全可以创出一套独具特色的设计基础理论和训练模式。

2、质则人身与文象阴阳

“质则人身,文象阴阳”(《髹饰录》)是《周易》易理向文化符号创设的又一次文化“模式转换”。《易·系辞》中说,八卦的创始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质则人身”是近取诸身、以身为则,它指明了“以人为本位”的“以人度物、物中见人”这一最基本的工艺美学设计原理和原则。“文象阴阳”是“远取诸物”的艺术哲理、造型观念的概括。“文”不仅指“纹样”、“文气”(阳刚、阴柔的不同风格),也指“文笔、文法”。传统绘画以黑白造型,色彩创立黑、白、赤、青、黄“五原色”说,就与西方大异其趣。这方面丰富的内容恕不能细述,只要理解《周易》的文化模块转换机制就可以了。

3、比类取象与制器尚象

“类”是《周易》作为逻辑基础的基本范畴,是不离形象的一般抽象。“以类族辨物”(《彖传》)、类比外推是《周易》考察事物、建构体系的一个基本方法。

“象”是《周易》的核心概念和灵魂。“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颐,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系辞·上》)用比拟和形容的方法,象征事物的特征,说明深奥的道理,形象、意象、抽象都在其中。比类取象的致思方式,立象尽意的思维逻辑,取象构形的造型意识,是传统工艺造物文化的理论基石。

“比”是《周易》的法术“魔棒”,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就在它的挥动之中。“比”又是一种价值取向,设计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寻求优化方案的比较和选择。

限于篇幅,不能展开论述。我只说:不懂得“类、象、比”,就不懂得意蕴与符号的转换,也不懂什么叫创意、构思。《周易》把“以制器者尚其象”作为推行“圣人之道”。那就让我们这些“制器者”很好品味这圣人之“道”作为本篇论文的结束吧。

注释

(1)

(2)

(3)

(4) 王子奂《易》学源流及其《易》源论证《周易研究》1993年第四期第31页。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89页。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59页。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48页。

(5) 王子今著,《史记的文化发掘》,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页。

(6) 韩增禄著,《易学与建筑》,沈阳出版社,1999,目录1页。

(7) 杭间著,《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8页。

(8) [德] 恩斯特 卡西尔著,《人论》,甘阳,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8页。

(梅映雪 河北师范大学原工艺美术系主任)


相关文章

  • 易文化研究之现状
  • 作者:王振复 上海文化 1995年04期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中,很难找出一部像<周易>这样具有如此独异的思想和学术品格的书来.当前我国的易学研究,大致沿袭传统易学,试图拓展研究思路与方法,成果颇丰.本文作者认为,当代中国易 ...查看


  • 中国智慧在周易周易智慧在和谐
  • 中国智慧在<周易><周易>智慧在和谐 余敦康 发布时间: 2006-08-24 03:30 来源:光明日报 ■主持人开场语 也许大家都有这么个印象:<周易>是古代占筮用书,算卦卜命,是封建迷信.然而,&l ...查看


  • 论[周易]的作用与影响
  • 论<周易>的作用与影响 [摘要]<周易>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在科学技术未被人掌握的古代,人们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它可以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本文从<周易>的起源,<周易>的 ...查看


  • 周易文化鉴赏结业论文
  • 周易文化鉴赏课程论文 The modern use of Zhouyi culture 学院名称: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11-1网络工程 学生姓名: *** 学生学号: [1**********]3 指导教师姓名: 张天田 ...查看


  • 周易之我见
  • 安阳古韵之光 --观周易文化有感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 09软件工程(1)班 姓名: 田 东 旭 学号: [1**********]1 观周易文化有感 <周易>是我国预测学.信息科学的起源与基础.书中的八卦和六 ...查看


  • 正能量-中华周易名家协会-周易世界观人生观和核心价值观浅议
  • 周易世界观人生观和核心价值观浅议 中华文化,历时5000年而不衰.到殷周之际,大体形成了能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较为稳定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革故鼎新"相统一的民族精神, ...查看


  • 王家台秦简[归藏]管窥
  • 1993年3月,湖北江陵县荆州镇郢北村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了大批秦代竹简[i],其中有<易>占简394支,约4000馀字,整理者认为"文字形体最古,接近楚简文字,应为战国末年的抄本"[ii].在荆州博物馆&l ...查看


  • 易经中的和谐思想
  • 易经中的和谐思想(2009-07-14 21:21:18) 我们现在提出一个"和谐社会",这种思想正合<易>理,社会和谐,自然和谐,人际和谐,是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圣经"<易经> ...查看


  • 21世纪易经文献学研究展2
  • 21世纪易经文献学研究展望 邓 声 国 (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山东 济南250100) 摘要:易学研究是当代国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新世纪里,易经文献整理如何发展和继续,这是从事易学研究的文献学者需要首先思考的问题.文章针对学科的走向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