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液体的压强_说课

中学物理Vol.29No.202011年10月

课堂质疑是课堂教学不常遇到的,学生出于对教师的信赖,很少会提出质疑.这两节课学生都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获得的一点成功,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思维是发展的,教师在教学过师生思维的发展是同步程中所使用的思维方法也是发展的,

进行的.在教学中当教师所使用的思维方法和学生所具有的才能产生最大的共鸣,收到最佳的效果.世思维水平一致时,

界是物质的,密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测密度是鉴别物质的常用方法,相信通过这节课学生对密度有了很深的认识.

在当今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入课堂的情况我有时会用现成的课件代替在黑板上画图,从这节课的下,

效果来看,课堂板画作为一种常规教学手段,仍然有它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值得我重视和加强.

步骤的方法,提高学习基础有些欠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将实验步骤用图的形式记录下来,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课堂上出现的情况是我备课时不曾预料到的,所以并没有按事先设计好的思路完成教学任务,但我觉得,这是值得当时感觉很激动,意识到这是我教的.遇到这种偶发的事情,

学上的盲点,很兴奋.教学的过程是师生间信息交流的过程,联系师生间的桥梁是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教学.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知识的关键还是思维.初学物理时学生的思维中形象思维多于其它思维,形象思维在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节课用画图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对这种特的方法记录实验步骤,

定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建立起基本的物理形象,并且利用这些物理形象进行思维.

“液体的压强”说课

朱俊峰

(如皋市石庄初中

1

教材分析

教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压强和浮力》第二本节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

《液体的压强》,节与其它章节不同,本节课突出学生的探究把研究方法的学习与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在同等重要的活动,

地位.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猜想、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而且更加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物理规律并得出结论,帮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利用自制的实验器材“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和“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活动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让学激发学生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的探究意识,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2

学生分析

农村初中的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同学能但有些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在教学中够表达自己的观点,

应注重针对性提问,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上一节学习了“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探究学生有基本的观察和分析的能力,能设计实验方案,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估计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表格设计不完整;实验过程中改变橡皮膜的朝向,保持金属盒在液体内同一深度很难控制,造成同一深度U形管内液面高度差有细微的差别.

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决定以生活问题入手,抓住学生的关注点.例如:喷泉是如何形成的、拦河大坝为何上窄下宽,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进行讨论,

江苏如皋226531)

激发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善于和同学合作,学会研究未知问题的方法.3

教法与学法

我针对初二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但喜欢看实验、做实验时,我准备用多个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养成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的习惯.为了在短时间内快速、有效完成实验探究,准备采用收放结合的教学思路,即先让学生猜想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因素,“伪因素”,教师分析去掉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再次和学生合作完成结论分析.通过上述过程指导学生运用观察思考、记录、对比分析、实验探究、总结归纳、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学会”转化成“会学”,使学生从成为学习的真的多种能力,正主人.4

教具准备

“帕斯卡裂桶实验”演示器、演示用:自制装满水的薄塑U自制底部侧壁上端都开口的PVC塑料圆筒、橡皮膜、料袋、

形管压强计、水、盐水、盛水的大圆筒.

学生用:U形管压强计、刻度尺、盛水的大圆筒、水、盐水(以上器材,每活动小组学生一组)

只有准备充分的教具,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而实“从帕斯卡裂桶”实验得验又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基础.我从

到启发,利用一个塑料袋、一段橡胶软管和一个小漏斗制成了一个只要一小杯水就可以让塑料袋胀裂的压强演示器;为了验证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我利用PVC水管、四通弯头和橡皮膜制成一个能同时演示液体对底部、侧壁和向上都

·43·

2011年10月

有压强的演示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演示实验:盛水的玻璃漏斗的下端与乳胶软管相连,乳胶软管的另一端和一个装满水的塑料袋相连,

请一位高个子的学生利用晾衣叉慢慢将漏斗举高,看到塑料袋很快被水胀破,水从开裂出喷溅出来.让学生们看到液体和固体一样也具有很大的压强.

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斯托克威也曾说过:“要想快速有效地学习,任何东西你必须看它、听它和感觉它.”设计以上演示实验是从

“帕斯卡裂桶实验”实验得到启发,当年帕斯卡用几杯水就让人们见识到液体压强的威力.在这里将结实的木桶胀裂,

我利用不到一杯水就能将塑料袋胀破,一下子就让学生认识到液体压强的存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注意力分散的学生,能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问题上.

第二部分:巧设活动,师生互动活动一:体验液体压强的存在

自主实验,回答问题,口头展示(1)薄塑料袋装满水后鼓起来,学生用手指触及其表面,会有什么感觉

(2)向自制上端开口、下端、侧面和向上都有开口并蒙有橡皮膜的PVC塑料管中缓缓加水,观察橡皮膜形状有何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橡皮膜的形变程度各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这两个实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先通过自主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其中的道理,符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特点.特别经过第二个实验的分析,学生一下子知道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而且各处的压强可能不同,有助于接着提出问题:影响压强,

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要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常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猜想,不是毫无依据乱猜.

活动二: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1.猜想与假设:你认为液体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设计与实验:(1)认识压强计

手指对橡皮膜的用手指轻按压强计上金属盒的橡皮膜,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压强越小,

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的压强越大,

“越小”),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膜所受到的压强.

(2)根据你的猜想,思考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

;手指对橡皮膜,(填“越大”或

来判断金属盒的橡皮

略)

3.交流与小结

Vol.29No.20中学物理

因素的实验方案,并在小组加以讨论完善.

(3)根据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并把实验数据小组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表格填写在下面表格中,

液体内部压强大小,随深度的增加而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一深度处,液体的

越大,压强越大.

;在同一深

;在不同液体的同

学生猜想后,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设计时要注“控制变量法”,意使用讨论完后各组派代表汇报本组实验方案,大家互相点评并完善.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从不同角度来认识事物、现象,深入全面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学得的知识能够保持较深的记忆.方案成熟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老师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在实验前可以用投影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压强计的探头插入水中前,应注意U形管两侧的液面不能出现高度差.(2)测定在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时,一定要使金属盒保持在同一深度处.(3)本实验中,在我们要仔细观察压强计的探头插入水中由浅入深的过程中,

U形管中两管液面高度的变化;在测定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而转动压强计的探头时,我们必须认真观察两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是否改变.(4)玻璃仪器,轻拿轻放,以免打坏.

活动三:用液体的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1.根据所学的液体压强知识解释本节课开头的实验.2.拦河大坝设计总是上面窄下面宽,为什么?

老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学生实验、师生对话、结论汇对表现比较优秀的同学们及时给予表扬,一方面是对优报,

另一方面也是对其他同学的鼓励,能使全体秀同学的肯定,同学都有进步.

第三部分:课堂总结,巩固提升(题目略)

小结是一节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及时巩固,让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知识体系,同时梳理在方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法、

通过课堂巩固练习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及时测验,及时反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中存在的问题,理解.6

教后反思

“活动单”引导下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本节课在学生活动进行得热热闹闹,但由于初中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的限制,学生还不能做到完全自主探究,要在教师的多方引导、帮助下才能完成.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要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的探究,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升华,深化对液体内部压强的认识,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44·

中学物理Vol.29No.202011年10月

课堂质疑是课堂教学不常遇到的,学生出于对教师的信赖,很少会提出质疑.这两节课学生都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获得的一点成功,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思维是发展的,教师在教学过师生思维的发展是同步程中所使用的思维方法也是发展的,

进行的.在教学中当教师所使用的思维方法和学生所具有的才能产生最大的共鸣,收到最佳的效果.世思维水平一致时,

界是物质的,密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测密度是鉴别物质的常用方法,相信通过这节课学生对密度有了很深的认识.

在当今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入课堂的情况我有时会用现成的课件代替在黑板上画图,从这节课的下,

效果来看,课堂板画作为一种常规教学手段,仍然有它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值得我重视和加强.

步骤的方法,提高学习基础有些欠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将实验步骤用图的形式记录下来,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课堂上出现的情况是我备课时不曾预料到的,所以并没有按事先设计好的思路完成教学任务,但我觉得,这是值得当时感觉很激动,意识到这是我教的.遇到这种偶发的事情,

学上的盲点,很兴奋.教学的过程是师生间信息交流的过程,联系师生间的桥梁是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教学.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知识的关键还是思维.初学物理时学生的思维中形象思维多于其它思维,形象思维在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节课用画图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对这种特的方法记录实验步骤,

定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建立起基本的物理形象,并且利用这些物理形象进行思维.

“液体的压强”说课

朱俊峰

(如皋市石庄初中

1

教材分析

教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压强和浮力》第二本节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

《液体的压强》,节与其它章节不同,本节课突出学生的探究把研究方法的学习与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在同等重要的活动,

地位.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猜想、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而且更加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物理规律并得出结论,帮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利用自制的实验器材“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和“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活动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让学激发学生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的探究意识,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2

学生分析

农村初中的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同学能但有些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在教学中够表达自己的观点,

应注重针对性提问,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上一节学习了“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探究学生有基本的观察和分析的能力,能设计实验方案,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估计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表格设计不完整;实验过程中改变橡皮膜的朝向,保持金属盒在液体内同一深度很难控制,造成同一深度U形管内液面高度差有细微的差别.

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决定以生活问题入手,抓住学生的关注点.例如:喷泉是如何形成的、拦河大坝为何上窄下宽,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进行讨论,

江苏如皋226531)

激发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善于和同学合作,学会研究未知问题的方法.3

教法与学法

我针对初二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但喜欢看实验、做实验时,我准备用多个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养成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的习惯.为了在短时间内快速、有效完成实验探究,准备采用收放结合的教学思路,即先让学生猜想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因素,“伪因素”,教师分析去掉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再次和学生合作完成结论分析.通过上述过程指导学生运用观察思考、记录、对比分析、实验探究、总结归纳、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学会”转化成“会学”,使学生从成为学习的真的多种能力,正主人.4

教具准备

“帕斯卡裂桶实验”演示器、演示用:自制装满水的薄塑U自制底部侧壁上端都开口的PVC塑料圆筒、橡皮膜、料袋、

形管压强计、水、盐水、盛水的大圆筒.

学生用:U形管压强计、刻度尺、盛水的大圆筒、水、盐水(以上器材,每活动小组学生一组)

只有准备充分的教具,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而实“从帕斯卡裂桶”实验得验又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基础.我从

到启发,利用一个塑料袋、一段橡胶软管和一个小漏斗制成了一个只要一小杯水就可以让塑料袋胀裂的压强演示器;为了验证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我利用PVC水管、四通弯头和橡皮膜制成一个能同时演示液体对底部、侧壁和向上都

·43·

2011年10月

有压强的演示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演示实验:盛水的玻璃漏斗的下端与乳胶软管相连,乳胶软管的另一端和一个装满水的塑料袋相连,

请一位高个子的学生利用晾衣叉慢慢将漏斗举高,看到塑料袋很快被水胀破,水从开裂出喷溅出来.让学生们看到液体和固体一样也具有很大的压强.

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斯托克威也曾说过:“要想快速有效地学习,任何东西你必须看它、听它和感觉它.”设计以上演示实验是从

“帕斯卡裂桶实验”实验得到启发,当年帕斯卡用几杯水就让人们见识到液体压强的威力.在这里将结实的木桶胀裂,

我利用不到一杯水就能将塑料袋胀破,一下子就让学生认识到液体压强的存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注意力分散的学生,能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问题上.

第二部分:巧设活动,师生互动活动一:体验液体压强的存在

自主实验,回答问题,口头展示(1)薄塑料袋装满水后鼓起来,学生用手指触及其表面,会有什么感觉

(2)向自制上端开口、下端、侧面和向上都有开口并蒙有橡皮膜的PVC塑料管中缓缓加水,观察橡皮膜形状有何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橡皮膜的形变程度各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这两个实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先通过自主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其中的道理,符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特点.特别经过第二个实验的分析,学生一下子知道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而且各处的压强可能不同,有助于接着提出问题:影响压强,

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要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常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猜想,不是毫无依据乱猜.

活动二: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1.猜想与假设:你认为液体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设计与实验:(1)认识压强计

手指对橡皮膜的用手指轻按压强计上金属盒的橡皮膜,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压强越小,

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的压强越大,

“越小”),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膜所受到的压强.

(2)根据你的猜想,思考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

;手指对橡皮膜,(填“越大”或

来判断金属盒的橡皮

略)

3.交流与小结

Vol.29No.20中学物理

因素的实验方案,并在小组加以讨论完善.

(3)根据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并把实验数据小组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表格填写在下面表格中,

液体内部压强大小,随深度的增加而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一深度处,液体的

越大,压强越大.

;在同一深

;在不同液体的同

学生猜想后,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设计时要注“控制变量法”,意使用讨论完后各组派代表汇报本组实验方案,大家互相点评并完善.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从不同角度来认识事物、现象,深入全面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学得的知识能够保持较深的记忆.方案成熟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老师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在实验前可以用投影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压强计的探头插入水中前,应注意U形管两侧的液面不能出现高度差.(2)测定在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时,一定要使金属盒保持在同一深度处.(3)本实验中,在我们要仔细观察压强计的探头插入水中由浅入深的过程中,

U形管中两管液面高度的变化;在测定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而转动压强计的探头时,我们必须认真观察两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是否改变.(4)玻璃仪器,轻拿轻放,以免打坏.

活动三:用液体的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1.根据所学的液体压强知识解释本节课开头的实验.2.拦河大坝设计总是上面窄下面宽,为什么?

老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学生实验、师生对话、结论汇对表现比较优秀的同学们及时给予表扬,一方面是对优报,

另一方面也是对其他同学的鼓励,能使全体秀同学的肯定,同学都有进步.

第三部分:课堂总结,巩固提升(题目略)

小结是一节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及时巩固,让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知识体系,同时梳理在方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法、

通过课堂巩固练习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及时测验,及时反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中存在的问题,理解.6

教后反思

“活动单”引导下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本节课在学生活动进行得热热闹闹,但由于初中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的限制,学生还不能做到完全自主探究,要在教师的多方引导、帮助下才能完成.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要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的探究,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升华,深化对液体内部压强的认识,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44·


相关文章

  • 探究"液体压强由重力产生"是个伪命题?
  • 第 1 页 共 4 页能这样验证"液体压强由重力产生" 能这样验证"液体压强由重力产生"吗?--对教学中某些实验的质疑之六 --对教学中某些实验的质疑之六Does it verify "li ...查看


  • 液体内部压强教学设计
  • <液体内部压强>教案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2.在实验探究中学会使用微小压强计 3.会利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经历用& ...查看


  • 压强一章知识点
  • 压强一章知识点 1.压力 (1) 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 方向:与受力物体的支承面相垂直.由于受力物体的受力支承面可能是水平面,也可能是竖直面,还可能是角度不同的倾斜面,因此,压力的方向没有固定的指向,它可能指向任 ...查看


  • 有关液体压强的计算例题123
  • 有关液体压强的计算例题 [例1]下列有关液体压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不同容器内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越大,说明容器内液体重力越大. B. 相等质量的液体对不同容器底产生的压强可以是不相等的. C. 密度较大的液体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 ...查看


  • 液体压强的计算
  • 液体压强的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及公式中各字母的含义和对应的单位. 2.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定量计算和简单的定性分析.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引导学生分析物理模型的建立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 ...查看


  • 液体压强教案
  • 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外国语学校"三思课堂"导学指南 学科 物理 班级 林超 流程 8.1 课题 授课时间 4月2日 液体压强 授课地点 具体内容 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课程的设计理念非常在乎 对学生的启发, ...查看


  • 1.4水的压强(2)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及课后习题
  • 1.4水的压强(2) 一.水的压强 (1)实验操作及现象: ①如右图(左)所示,将水注入管内至约1/3处,观察蒙在下端管口的橡皮膜有 什么变化?再注入水,橡皮膜又有什么变化? 现象:蒙在管子下端口的橡皮膜向外鼓起.再将水注入,橡皮膜会向外继 ...查看


  • 液体的压强实验教学设计
  • <液体的压强>实验教学设计 课题:液体的压强 课时: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2.知道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深度和密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体验自主探究活动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2.经历实 ...查看


  • 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 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1.(2011年中考·浙江丽水.金华卷)小朱在学习液体压强时,用压强计做了如图实验,获得下表数据: 根据表中信息,判断小朱研究的问题是 ( ) A.液体压强与液体温度的关系 B.液体压强与液体体积的关系 C.液体压强与液 ...查看


  • 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知道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理论推导的方法探究 结论: (2)经历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了解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