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人营养支持指导意见(2006)

发表者:鲁召欣 (访问人次:1185)

危重病人营养支持指导意见(2006)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目  录

1         危重症与营养支持

1.1    营养支持概念的发展

1.2    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目的

1.3    危重病人营养支持原则

1.4    营养支持途径与选择原则

1.5    危重病人能量补充原则

2        肠外营养支持(PN)

2.1    应用指征;

2.2    经肠外补充的主要营养素及其应用原则;

2.3    肠外营养支持途径和选择原则。

3         肠内营养支持(EN)

3.1    肠内营养应用指征

3.2    肠内营养途径选择与营养管放置

3.3    肠内营养的管理与肠道喂养安全性评估

3.4    常用肠内营养制剂选择

4        不同危重病人的代谢特点与营养支持原则

4.1    sepsis/MODS病人的营养支持

4.2    创伤病人的营养支持

4.3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病人的营养支持

4.4    肝功能不全及肝移植围术期的营养支持

4.5    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病人的营养支持

4.6    急慢性呼吸衰竭病人的营养支持

4.7    心功能不全病人的营养支持

5        营养支持的相关问题

5.1特殊营养素的药理作用

5.1.1 谷氨酰胺在重症病人的应用

5.1.2        精氨酸在重症病人的应用

5.1.3         鱼油在重症病人的应用

5.2      重症病人的血糖控制与强化胰岛素治疗

5.3      生长激素在重症病人的应用

6           附表—主要营养制剂成分与含量

表1 肠内营养制剂主要成分

表2 氨基酸注射液

表3 脂肪乳剂注射液

1.危重症与营养支持

1.1  营养支持概念的发展

现代重症医学与临床营养支持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都已经历了约半个世纪的历史。数十年来大量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住院病人中存在着普遍的营养不良;而这种营养不良(特别是低蛋白性营养不良)不仅增加了住院病人死亡率,并且显著增加了平均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的支出;而早期适当的营养支持治疗,则可显著地降低上述时间与费用。

近年来,虽然医学科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住院重症病人营养不良的发生比率却未见下降。其原因包括:社会人口老龄化;医学水平的提高使得重症病人生命延长、病情更加复杂迁延;应激时的乏氧代谢使得各种营养底物难以利用;严重的病理生理损害(意识、体力、消化器官功能)妨碍重症病人进食;部分慢性病人往往有长期的基础疾病消耗;病理性肥胖病人的增多;特别是许多病人在其入院时多忽视了营养状态的评估。因此,临床营养支持作为重症病人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重症医学是对住院病人发生的危及器官功能和生命的急性病理生理变化进行全方位支持和综合治疗的学科。在重症医学的综合治疗中,关键是保护和改善全身与各器官的氧输送并使之与氧消耗相适应,即:灌注与氧合。灌注与氧合的目的是维持与改善全身与各器官组织的新陈代谢,而代谢的底物以及部分代谢过程的调理,营养支持是重要的手段。

早期的临床营养支持多侧重于对热卡和多种基本营养素的补充,随着对机体代谢过程认识的加深以及对各种营养底物代谢途径的了解,人们发现各种营养底物在不同疾病的不同阶段通过不同的代谢途径与给予方式,对疾病的预后有着显著不同的影响。例如不同蛋白质(氨基酸)对于细胞生长与修复、多种酶系统活性、核酸代谢、细胞因子产生、免疫系统功能影响各异;而不同脂质的代谢则对于细胞膜的功能和稳定,各种甾体激素与性激素水平,以及众多炎性介质和凝血过程有着不同的作用。碳水化合物在不同疾病状态和疾病不同时期的代谢也不一致。而一些维生素与微量元素除了作为多种辅酶起作用之外,还具有清除氧自由基的功能。因此,现代临床营养支持已经超越了以往提供能量,恢复“正氮平衡”的范畴,而通过代谢调理和免疫功能调节,从结构支持向功能支持发展,发挥着“药理学营养”的重要作用,成为现代危重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目的

供给细胞代谢所需要的能量与营养底物,维持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通过营养素的药理作用调理代谢紊乱,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影响疾病的发展与转归,这是实现重症病人营养支持的总目标。应该指出,营养支持并不能完全阻止和逆转重症病人严重应激的分解代谢状态和人体组成改变。病人对于补充的蛋白质的保存能力很差。但合理的营养支持,可减少净蛋白的分解及增加合成,改善潜在和已发生的营养不良状态,防治其并发症。

1.3  危重病人营养支持原则

严重应激后机体代谢率明显增高,出现一系列代谢紊乱,体重丢失平均0.5~1.0 kg/d,机体营养状况迅速下降及发生营养不良(体重丢失≥10%)是重症病人普遍存在的现象。并成为独立因素影响危重症预后。临床研究表明,延迟的营养支持将导致重症病人迅速出现营养不良,并难以为后期的营养治疗所纠正。此外,营养摄入不足(underfeeding)和蛋白质能量负平衡与发生营养不良及血源性感染相关,并直接影响ICU病人的预后。对危重症病人来说,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为第一需要。在复苏早期、血流动力学尚未稳定或存在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阶段,均不是开始营养支持的安全时机。此外还需考虑不同原发疾病、不同阶段的代谢改变与器官功能的特点。存在严重肝功能障碍,肝性脑病,严重氮质血症,严重高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等情况下,营养支持很难有效实施。

应激性高糖血症是ICU病人普遍存在的问题。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任何形式的营养支持(EN、PN),应配合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严格控制血糖水平(≤110~150mg/dL)可明显改善重症病人的预后,使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下降。

推荐意见1:重症病人常合并代谢紊乱与营养不良,需要给予营养支持。(C级)

推荐意见2: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应尽早开始。(B级)

推荐意见3: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应充分到考虑受损器官的耐受能力。(E级)

1.4  营养支持途径与选择原则

根据营养素补充途径,临床营养支持分为肠外营养支持(parenteral nutrition, PN,通过外周或中心静脉途径)与肠内营养营养支持(enteral nutrition, EN,通过喂养管经胃肠道途径)两种方法。随着临床营养支持的发展,营养支持方式已由PN为主要的营养供给方式,转变为通过鼻胃/鼻空肠导管或胃/肠造口途径为主的肠内营养支持(EN)。这种转换是基于我们对营养及其供给方面的深入了解和认识。设计较好的RCT及有外科病人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PN与感染性并发症的增加有关,而接受EN病人感染的风险比要接受PN者为低。有关营养支持时机的临床研究显示,早期EN,使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住院时间缩短等。但并非所有重症病人均能获得同样效果。特别是在比较EN与PN对预后改善、降低住院时间与机械通气时间等方面,尚缺乏有力的证据。这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所患疾病的情况、营养供给量及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等。有关外科重症病人营养支持方式的循证医学研究表明,80%的患者可以完全耐受肠内营养(TEN),另外10%可接受PN和EN混合形式营养支持,其余的10%胃肠道不能使用,是选择TPN的绝对适应症。应该指出,重症病人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发生率高于普通病人,有回顾性调查(MICU)显示接受仅有50%左右接受EN的重症病人可达到目标喂养量(25 kcal/kg•day)。

对于合并肠功能障碍的重症病人,肠外营养支持是其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显示,合并有营养不良,而又不能通过胃肠道途径提供营养的重症病人,如不给予有效的PN治疗,死亡危险将增加3倍。

总之,经胃肠道途径供给营养应是重症病人首先考虑的营养支持途径。因为它可获得与肠外营养相似的营养支持效果,并且在全身性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及费用方面较全肠外营养更具有优势。

推荐意见4:只要胃肠道解剖与功能允许,并能安全使用,应积极采用肠内营养支持。(B级)

推荐意见5:任何原因导致胃肠道不能使用或应用不足,应考虑肠外营养,或联合应用肠内营养(PN,PN+EN)。                                              (C级)

1.5  危重病人能量补充原则

合理的热量供给是实现重症病人有效的营养支持的保障。有关应激后能量消耗测定的临床研究表明:合并全身感染病人,能量消耗(REE/MEE)第一周为25 kcal/kg•day,第二周可增加至40 kcal/kg•day。创伤患者第一周为30 kcal/kg•day,某些病人第二周可高达55 kcal/kg•day。大手术后能量消耗为基础能量需要(BMR)的1.25~1.46倍。但这并非是急性应激状态的重症病人的能量供给目标。不同疾病状态、时期以及不同个体,其能量需求亦是不同的。应激早期,合并有全身炎症反应的急性重症病人,能量供给在20~25 kcal/kg/day,被认为是大多数重症病人能够接受并可实现的能量供给目标。即所谓“允许性”低热卡喂养。其目的在于:避免营养支持相关的并发症,如高血糖、高碳酸血症、淤胆与脂肪沉积等。值得注意的是,对ICU病人来说,营养供给时应考虑到危重机体的器官功能、代谢状态及其对补充营养底物的代谢、利用能力。在肝肾功能受损情况下,营养底物的代谢与排泄均受到限制,供给量超过机体代谢负荷,将加重代谢紊乱与脏器功能损害。肥胖的重症病人应根据其理想体重计算所需能量。

对于病程较长、合并感染和创伤的重症病人,病情稳定后的能量补充需要适当的增加,目标喂养可达30~35 kcal/kg•day,否则将难以纠正病人的低蛋白血症。

由于重症病人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增高,常影响EN的有效实施而导致喂养不足(underfeeding),并使获得性血源性感染的发生率增高。近年来多中心研究证明,根据营养治疗管理方案,有助于使更多的病人达到目标能量供给,和提高肠内营养所占的比例以及保证EN的有效实施。

推荐意见6:重症病人急性应激期营养支持应掌握“允许性低热卡”原则(20 - 25 kcal/kg•day);在应激与代谢状态稳定后,能量供给量需要适当的增加(30-35 kcal/kg•day)。(C级)

2 肠外营养支持(PN)

2.1 应用指征

不能耐受肠内营养和肠内营养禁忌的重症病人,应选择完全肠外营养支持(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的途径。主要指1)胃肠道功能障碍的重症病人;2)由于手术或解剖问题胃肠道禁止使用的重症病人;3)存在有尚未控制的腹部情况,如腹腔感染、肠梗阻、肠瘘等。对于肠内营养禁忌的重症病人,如不及时有效地给予PN,将使其死亡的风险增加3倍。荟萃分析表明:早期PN支持(入ICU或创伤后24小时内)与延迟的EN相比,前者感染性并发症明显降低。肠外营养支持是合并有肠功能障碍病人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肠外营养了解的深入,特别是对“过度喂养”危害的认识,使PN实施的安全有效性大大提高,成为任何原因导致胃肠道不能使用的ICU病人发的营养支持方式。

胃肠道仅能接受部分的营养物质的补充的重症病人,可采用部分肠内与部分肠外营养(Partial parenteral nutrition, PPN)相结合的联合营养支持方式,目的在于支持肠功能。一旦病人胃肠道可以安全使用时,则逐渐减少及至停止肠外营养支持,联合肠道喂养或开始经口摄食。

存在以下情况时,不宜给予肠外营养支持:①早期复苏阶段、血流动力学尚未稳定或存在严重水电介质与酸碱失衡;②严重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③急性肾功能衰竭存在严重氮质血症;④严重高血糖尚未控制。

推荐意见1:一旦病人胃肠道可以安全使用时,则应逐渐向肠内营养或口服饮食过渡。(D级)

2.2 经肠外补充的主要营养素及其应用原则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是非蛋白质热量(NPC)的主要部分,临床常用的是葡萄糖。葡萄糖能够在所有组织中代谢,提供所需要的能量,是蛋白质合成代谢所必需的物质,是脑神经系统、红细胞等所必需的能量物质,每天需要量>100g。其他乳果糖、山梨醇、木糖醇等亦可作为能量的来源,其代谢过程不需要胰岛素的参予,但代谢后产生乳酸、尿酸,输注量过大将发生乳酸(果糖、山梨醇)或尿酸(木糖醇)血症。

严重应激时胰岛素受体与葡萄糖载体(GLUT4)的作用受到抑制,导致其氧化代谢障碍和利用受限。胰岛素抵抗和糖异生增强导致高血糖是应激后糖代谢紊乱的特点。PN时大量的补充葡萄糖加重血糖升高、糖代谢紊乱及脏器功能损害的危险。过多热量与葡萄糖的补充(overfeeding),增加CO2的产生,增加呼吸肌做功、肝脏代谢负担和淤胆发生等。特别是对合并有呼吸系统损害重症病人,且葡萄糖供给量对于CO2产生量的影响胜于葡萄糖:脂肪比例。总之,葡萄糖的供给应参考机体糖代谢状态与肝、肺等脏器功能。随着对严重应激后体内代谢状态的认识,降低非蛋白质热量中的葡萄糖补充,葡萄糖:脂肪保持在60:40~50:50,以及联合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水平,已成为重症病人营养支持的重要策略之一。

推荐意见2:葡萄糖是肠外营养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来源,一般占非蛋白质热卡的50~60%,应根据糖代谢状态进行调整。(C级)

【脂肪乳剂】

脂肪乳剂是PN支持的重要营养物质和能量来源,提供必需脂肪酸并携带脂溶性维生素,参予细胞膜磷脂的构成。脂肪可供给较高的非蛋白质热量。其中亚油酸(ω-6PUFA,必需脂肪酸)和α-亚麻酸(ω-3FA)提供能量分别占总能量的1-2%和0.5%时,即可满足人体的需要。

长链脂肪乳剂(LCT)和中长链混合脂肪乳剂(MCT/LCT)是目前临床上常选择的静脉脂肪乳剂类型(ω-6PUFA)。其浓度有:10%,20%,30%。LCT提供必需脂肪酸(EFA),由于MCT不依赖肉毒碱转运进入线粒体,有较高氧化利用率,更有助于改善应激与感染状态下的蛋白质合成。

危重成年病人脂肪乳剂的用量一般可占非蛋白质热量(NPC)的40%~50%,1~1.5g/kg·d,高龄及合并脂肪代谢障碍的病人,脂肪乳剂补充量应减少。脂肪乳剂须与葡萄糖同时使用,才有进一步的节氮作用。此外,脂肪乳剂单位时间输注量对其生理作用亦产生影响,研究表明,脂肪乳剂输注速度 > 0.12g/kg/h时,将导致血管收缩的前列腺素(PGF2а,TXA2)水平增加。关于脂肪乳剂静脉输注要求,美国CDC推荐指南指出:含脂肪的全营养混合液(total nutrients admixture, TNA)应24小时内匀速输注,如脂肪乳剂单瓶输注时,输注时间应>12小时。

推荐意见3:脂肪补充量一般为非蛋白质热卡的40%~50%;摄入量可达1~1.5g/kg.d,应根据血脂廓清能力进行调整,脂肪乳剂应匀速缓慢输注。(B级)

【氨基酸/蛋白质】:

一般以氨基酸液作为肠外营养蛋白质补充的来源,静脉输注的氨基酸液,含有各种必需氨基酸(EAA)及非必需氨基酸(NEAA)。EAA与NEAA的比例为1: 1~1: 3。鉴于疾病的特点,氨基酸的需要(量与种类)也有差异。临床常用剂型有:为一般营养目的应用的配方为平衡型氨基酸溶液,它不但含有各种必需氨基酸,也含有各种非必需氨基酸,且各种氨基酸间的比例适当,具有较好的蛋白质合成效应。

存在全身严重感染病人的研究显示:尽管给予充分的营养支持,仍然不能阻止大量的、持续性的蛋白质丢失。在前10天,2/3丢失的蛋白来自于骨骼肌,以后则更多的来自于内脏蛋白。瘦体组织(无脂组织群lean body mass, LBM)的丢失速度从每天0.5%到1.0%。不同组织器官蛋白质合成与降解的反应是不同的,并在疾病时发生变化。稳定持续的蛋白质补充是营养支持的重要策略。ICU病人人体测量结果提示蛋白质(氨基酸)的需要量供给至少应达到1.2–1.5 g/kg•day。高龄及肾功能异常者可参照血清BUN及BCr变化。重症病人营养支持时的热氮比可降至150~100kcal:1gN。

临床研究表明,BCAA强化的复方氨基酸液有助于肝功能障碍病人调整血浆氨基酸谱和防治肝性脑病。有关手术创伤病人的研究显示,应用强化支链氨基酸(36%BCAA)的复方氨基酸液的TPN支持,在节氮和促进蛋白质合成方面,均未显示出特殊优势。

推荐意见4:重症病人肠外营养时蛋白质供给量一般为1.2-1.5g/kg•day,约相当于氮0.20-0.25g/kg·day;热氮比100-150kcal:1gN。                       (B级)

【水、电解质的补充】

营养液的容量应根据病情及每个病人具体需要,综合考虑每日液体平衡与前负荷状态确定,并根据需要予以调整。CRRT时水、电解质等丢失量较大,应注意监测血电解质。每日常规所需要的电解质主要包括钾、钠、氯、钙、镁、磷。营养支持时应经常监测。

【微营养素的补充(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重症病人血清抗氧化剂含量降低,肠外和肠内营养时可添加VitC、VitE和β-胡萝卜素等抗氧化物质。只有少数几个有关于重症病人维生素与微量元素需要的研究报道,腹主动脉瘤术前连续8天口服VitE 600IU(400mg)/日,骨骼肌活检显示可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连续9天硒的补充,使合并SIRS和感染的重症病人肾衰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3/21 vs. 9/21,p=0.035),死亡率亦有下降趋势。ARDS病人血清维生素E、C和硒的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脂质过氧化物浓度升高。由此提示应增加ARDS病人抗氧化物的补充量,以满足恢复其机体抗氧化能力的需要。一项涉及595例创伤病人的RCT研究显示:补充维生素E、C,使肺部并发症有下降趋势(CI=0.81,0.6~1.1),MODS发生率降低(26/595例,4%,CI=0.19~0.96)。

但目前对于微营养素在重症病人的需要量、生物利用度及补充后的效果尚无更明确的报道。

推荐意见5: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应作为重症病人营养支持的组成成分。创伤、感染及ARDS病人,应适当增加抗氧化维生素(C级)及硒的补充量。(B级)

2.3  肠外营养支持途径与选择原则

肠外营养支持途径可选择经中心静脉和经外周静脉营养支持,如提供完整充分营养供给,ICU病人多选择经中心静脉途径。营养液容量、浓度不高,和接受部分肠外营养支持的病人,可采取经外周静脉途径。

经中心静脉途径包括经锁骨下静脉、经颈内静脉、经股静脉和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途径。锁骨下静脉感染及血栓性并发症均低于股静脉和颈内静脉途径,随着穿刺技术和管材的提高,机械性损伤的发生并不比经股静脉高。PICC并不能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infection, CRBI)的发生。对于全身脏器功能状态趋于稳定,但由于疾病难以脱离或完全脱离肠外营养的ICU病人,可选则此途径给予PN支持。

荟萃分析表明,与多腔导管相比,单腔导管施行肠外营养,CRBI和导管细菌定植的发生率明显降低。2项II级研究均提示:导管连接部位和穿刺部位局部细菌定植是CRBI最大的感染源,因此中心静脉插管需要比外周静脉穿刺更高无菌要求。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或者沾污时应予更换。穿刺局部有渗血时,建议使用普通纱布。

推荐意见6:经中心静脉实施肠外营养首选锁骨下静脉置管途径(B级)

3 肠内营养支持(EN)

3. 1 肠内营养应用指征

肠内营养应用指征:胃肠道功能存在(或部分存在),但不能经口正常摄食的重症病人,应优先考虑给予肠内营养,只有肠内营养不可实施时才考虑肠外营养。

多项临床研究得出肠外营养能增加感染并发症,肠内营养无论是在支持效果、花费、安全性还是可行性上都要明显优于肠外营养。

多项2级临床研究表明,与延迟肠内营养比较,早期肠内营养能明显降低死亡率和感染率,改善营养摄取,减少住院费用。同时尚有研究表明,通过优化的肠内营养管理措施(如:空肠营养、促胃肠动力药等),早期肠内营养是可行的。因此,重症病人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尽早使用肠内营养。通常早期肠内营养是指:“进入ICU 24-48小时内”,并且血液动力学稳定、无肠内营养禁忌症的情况下开始肠道喂养。

推荐意见1:重症病人在条件允许时应尽早开始肠内营养(B级)

【肠内营养的禁忌症】

当重症病人出现肠梗阻、肠道缺血时,肠内营养往往造成肠管过度扩张,肠道血运恶化,甚至肠坏死、肠穿孔;严重腹胀或腹腔间室综合症时,肠内营养增加腹腔内压力,高腹压将增加返流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并使呼吸循环等功能进一步恶化,因此,在这些情况下避免使用肠内营养。对于严重腹胀、腹泻,经一般处理无改善的病人,建议暂时停用肠内营养。

3.2 肠内营养途径选择与营养管放置

肠内营养的途径根据病人的情况可采用鼻胃管、鼻空肠、经皮内镜下胃造口(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PEG)、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jejunostomy, PEJ)、术中胃/空肠造口,或经肠瘘口等途径进行肠内营养。

(1)经鼻胃管途径:常用于胃肠功能正常,非昏迷以及经短时间管饲即可过渡到口服饮食的病人。优点是简单、易行。缺点是返流、误吸、鼻窦炎、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增加。

(2)经鼻空肠置管喂养:优点在于因导管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或空肠,使返流与误吸的发生率降低,病人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增加。但要求在喂养的开始阶段,营养液的渗透压不宜过高。

(3)经皮内镜下胃造口(PEG):PEG是指在纤维胃镜引导下行经皮胃造口,将营养管置入胃腔。优点是去除了鼻管,减少了鼻咽与上呼吸道的感染并发症,可长期留置营养管。适用于昏迷、食道梗阻等长时间不能进食,但胃排空良好的重症病人。

(4)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术(PEJ):PEJ在内镜引导下行经皮胃造口,并在内镜引导下,将营养管置入空肠上段,可以在空肠营养的同时行胃腔减压,可长期留置。其优点除减少了鼻咽与上呼吸道的感染并发症外,减少了返流与误吸风险,并在喂养的同时可行胃十二指肠减压。尤其适合于有误吸风险、胃动力障碍、十二指肠郁滞等需要胃十二指肠减压的重症病人。

肠内营养途径

误吸危险

鼻空肠管或

鼻十二指肠管

鼻胃管

经皮内镜下空肠置管(PEJ)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PEG)

时间长于6周

重症病人往往存在胃肠动力障碍,EN时容易导致胃潴留、呕吐和误吸。与经胃喂养相比,经空肠喂养能减少上述情况与肺炎的发生、提高重症病人的热卡和蛋白的摄取量,同时缩短达到目标肠内营养量的时间,但留置小肠营养管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技术条件。因此,有条件的单位可常规经空肠营养,在条件受限的单位,建议对不耐受经胃营养或有返流和误吸高风险的重症病人选择经空肠营养,这些情况包括:胃潴留、连续镇静或肌松、肠道麻痹、急性重症胰腺炎病人或需要鼻胃引流的病人。

推荐意见2:对不耐受经胃营养或有返流和误吸高风险的重症病人,宜选择经空肠营养。(B级)

3.3 肠内营养的管理与肠道喂养安全性评估

重症病人往往合并胃肠动力障碍,头高位可以减少误吸,及其相关肺部感染的可能性。研究发现ICU病人半卧位较平卧位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下降(5% vs 23%,p

经胃营养病人应严密检查胃腔残留量,避免误吸的危险,通常需要每6小时后抽吸一次腔残留量,如果潴留量≤200ml,可维持原速度,如果潴留量≤100ml增加输注速度20ml/hr,如果残留量≥200ml,应暂时停止输注或降低输注速度。

在肠内营养输注过程中,以下措施有助增加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对肠内营养耐受不良(胃潴留>200ml、呕吐)的病人,可促胃肠动力药物;肠内营养开始营养液浓度应由稀到浓;使用动力泵控制速度,输注速度逐渐递增;在喂养管末端夹加温器,有助于病人肠内营养的耐受。

推荐意见3:重症病人在接受肠内营养(特别经胃)时应采取半卧位,最好达到30-45度。(D级)

推荐意见4:经胃肠内营养的重症病人应定期监测胃内残留量。(E级)

3.4  常用肠内营养的制剂选择

不同配方肠内营养制剂的特点及其适用病人

配  方

主要营养物组成

特  点

适用病人

碳水

化合物

氮  源

脂  肪

整蛋白

配方

双糖

完整蛋白

长链或

中链脂肪酸

营养完全,可口,价廉

胃肠道消化功能正常者

预消化

配方

糊精

短肽或

短肽+氨基酸

植物油

易消化、吸收,少渣

胃肠道有部分消化功能者

单体配方

葡萄糖

结晶氨基酸

植物油

易消化,吸收

用于消化功能障碍患者

免疫营养配方

双糖

完整蛋白

植物油

添加谷氨酰胺、鱼油等

创伤病人、大手术后病人

匀浆膳

蔗糖

牛奶鸡蛋

植物油

营养成分全面,接近正常饮食

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要求较高,基本上接近于正常功能

组件膳

单一的营养成分

适合补充某一营养成分

低糖高脂配方

双糖

完整蛋白

植物油

脂肪提供50%以上热卡

适合糖尿病、通气功能受限的重症病人

高能配方

双糖

完整蛋白

植物油

热卡密度高

适合限制液体摄入的病人

膳食纤维配方

双糖

完整蛋白

植物油

添加膳食纤维

适合便秘或腹泻的重症病人

3项2级研究比较了高脂/低糖营养与标准制剂的疗效,高脂低糖肠内营养制剂能降低呼吸功能衰竭病人的机械通气时间,并能很好控制重症病人的血糖,但在死亡率、感染率或住院时间上无显著差异。1项研究比较了标准肠内营养制剂和低脂肠内营养制剂对重症病人预后的影响,两者对预后无显著差异,但低脂制剂能显著减少重症病人肺炎的发生率。尽管高脂配方有利于血糖控制,但其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证实。1项2级研究比较了高蛋白营养制剂和低蛋白营养制剂对颅脑外伤病人的疗效,两组间死亡率无显著差异,高蛋白营养的病人有较高的细菌感染发生率,高蛋白组的氮平衡较高,但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因此,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哪一种特殊的肠内营养制剂更适合重症病人。

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营养制剂的选择

能否经口进食

经口进食(能摄入80%以上的营养)

胃肠有无功能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消化吸收功能是否正常

整蛋白配方

预消化配方/单体制剂

腹泻、便秘

高血糖

高血脂

容量摄入受限

膳食纤维配方

缓释淀粉

低糖配方

低脂配方

高热卡配方

疾病特殊配方

能否经口进食

经口进食(能摄入80%以上的营养)

胃肠有无功能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消化吸收功能是否正常

整蛋白配方

预消化配方/单体制剂

腹泻、便秘

高血糖

高血脂

容量摄入受限

膳食纤维配方

水解淀粉

低糖配方

低脂配方

高热卡配方

特殊制剂选择

4.  不同危重症的代谢特点与营养支持原则

4.1 Sepsis和MODS病人的营养支持

4.1.1 Sepsis和MODS病人的代谢特点

Sepsis病人处于高代谢状态,且代谢途径异常:对外源性营养底物利用率低,主要靠分解自身组织获取能量,其中对蛋白的消耗增幅最大,可在短期内导致蛋白-能量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对严重sepsis病人的研究中发现,LBM的丢失速度为每天0.5%-1%。前10天,2/3的氨基酸利用来自骨骼肌,以后更多地转向内脏。即使提供充足的营养,也不能完全阻止LBM的分解。

4.1.2 Sepsis和MODS病人的营养支持

Sepsis与MODS病人营养支持中非蛋白质热量与蛋白质的补充应参照重症病人营养支持的原则。以应激性高血糖为突出的代谢紊乱及器官功能障碍,常常限制营养素的补充。有研究显示,接受PN的sepsis病人,静脉补充1.5g/kg.d蛋白质可以使蛋白分解代谢减少70%;给予≥2.2 g/kg.d蛋白质时,蛋白分解代谢却明显增加。还应注意的是,当病情发展到较严重阶段,能量消耗反会降低,如发生器官衰竭和感染性休克时。

推荐意见1:严重Sepsis与MODS病人,应密切监测器官功能与营养素的代谢状态,非蛋白质热卡:氮比可进一步降低至80~130kcal: 1gN(D级)。

支链氨基酸有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的作用,肌肉中合成谷氨酰胺和丙氨酸的氮源主要由支链氨基酸提供,因此补充支链氨基酸有重要的意义。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证实,在sepsis病人静脉补充强化支链氨基酸的氨基酸液(45% BCAA)1.1-1.5g/ kg.d,较对照组(平衡氨基酸)1.5g/ kg.d能够明显降低死亡率。另一项前瞻性临床研究还显示,额外补充支链氨基酸可以有助改善氮平衡,减少肌肉蛋白质的分解代谢。有4项研究显示高支链氨基酸和低支链氨基酸在死亡率上无显著差异,目前尚无充分依据推荐常规给予高支链氨基酸配方。

谷氨酰胺是免疫细胞的营养底物,研究表明补充外源性谷氨酰胺可以改善sepsis病人免疫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多形核细胞)功能。谷氨酰胺在增强免疫细胞功能的同时不会增加促炎因子的产生。另外,还能促进肌肉蛋白的合成,改善氮平衡。对ICU病人(其中71%为脓毒症)应用谷氨酰胺的研究发现,使用谷氨酰胺(口服0.3-0.6g/kg.d)大于5天的病人6个月生存率获得显著改善,而对照组病人更多地死于真菌感染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一项前瞻、随机、多中心、双盲临床研究表明,在肠内营养中添加精氨酸、谷氨酰胺、抗氧化剂、w-3脂肪酸的病人与未添加这些物质的病人比较,其住院时间、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感染率和死亡率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另一项前瞻、随机、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显示,严重sepsis的病人入ICU后48小时内实施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添加精氨酸、VitE、β-胡萝卜素、锌、w-3脂肪酸)治疗,其ICU内的死亡率高于对照组(普通静脉营养)。一项meta-分析也显示,sepsis病人应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使死亡率增加。也有临床研究表明,与标准的肠内营养相比,添加精氨酸的肠内营养使严重感染的重症病人病死率明显增加。

推荐意见2:严重Sepsis病人,应避免应用富含精氨酸的免疫营养制剂(C级)。

4.2 创伤病人的营养支持

严重烧伤的胃肠屏障功能损害十分严重,肠内营养对维护病人的胃肠粘膜屏障功能具有特殊意义和重要性。回顾性研究显示,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显著降低烧伤病人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一项对比全肠内营养(TEN)和肠内、肠外联合营养(PN+EN)的随机临床研究证明,后者(PN+EN组)的死亡率明显高于TEN组病人,全肠内营养的病人较合并肠外营养的病人能从肠内接受更多的热卡。

研究表明,烧伤后6小时内给予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的,能够更快地达到正氮平衡。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伤后15小时内给予胃内营养的病人在第72小时有82%的病人达到了目标热卡;而延迟到伤后18小时再开始给予肠内营养组,大部分病人不能达到目标热卡。另一项回顾研究显示,伤后24小时内给予肠内营养的病人较24小时后给予肠内营养的病人,sepsis的发生率显著下降。

推荐意见1:与其他重症病人相比,烧伤病人有胃肠功能时宜及早开始肠内营养。(C级)

虽然肠内营养能更好地维护肠道粘膜屏障的完整性,但由于颅脑创伤病人的胃瘫发生率较高,在这类病人营养途径选择时应考虑到这一问题。一项研究指出,大多数脑外伤病人在一周内均有胃排空延迟,半数以上病人在伤后第二周内仍有胃排空延迟,直至16天后所有病人才能耐受足量肠内营养。有鉴于此,试图在早期对颅脑创伤病人进行全肠内营养(TEN)有时是困难的,而且应用不当可增加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有两项研究证明,对颅脑损伤病人实施肠内和肠外营养在维持血浆白蛋白水平,感染的发生率,氮平衡等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所以,颅脑创伤病人营养支持的时机比营养支持的途径要重要得多。

虽然颅脑损伤可以导致胃瘫,但对空肠功能似乎没有太大影响。一项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显示,颅脑损伤病人可以较好地耐受空肠营养,在受伤的第3天,空肠内营养的病人可达到的70%目标喂养量,第6天则病人可达到90%的目标喂养量,而胃内喂养的病人第3天仅达到30%,第6天达到55%的目标喂养量。

推荐意见2:对重度颅脑创伤病人,宜选择经空肠实施肠内营养。(C级)

4.3  急性肾功衰竭病人的营养支持

4.3.1  急性肾功能衰竭代谢变化

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是指肾脏排泄功能的可逆性的急剧恶化,发展过程中出现多种代谢改变,影响机体容量、电解质、酸碱平衡,以及蛋白质与能量的代谢。已经存在的或医院获得性的营养不良是导致ARF高死亡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营养支持被认为是其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蛋白分解,减缓BUN、BCr升高,有助于肾损伤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提高ARF病人的生存率。

由于ARF的复杂性和差异性,营养支持的很多重要问题仍然没有取得共识。总的来说,ARF病人营养支持的基本目标和其他代谢性疾病是一致的,营养支持不应该受到肾功能异常的限制,但对于未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ARF病人,应注意血清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比例失衡,肾替代治疗对营养支持没有显著的不良影响。

4.3.2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的营养支持

尿毒症本身和由急性疾病引起的应激反应可以引起营养底物利用的明显变化。在营养支持过程中必须考虑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代谢异常以及电解质、液体负荷、酸碱平衡等改变的规律。目前基本认为ARF本身对能量代谢没有直接影响,热卡需要量更多的决定于基础疾病和当前病人状态。

ARF病人体内蛋白分解增加,蛋白合成也受到抑制,如何遏制这种状态一直是营养支持的一个重要方面。蛋白的供给量需要考虑分解程度和是否接受肾替代治疗。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给予充分的蛋白摄入对于促进正氮平衡、减少负氮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ARF期氨基酸代谢异常,体内氨基酸谱发生改变,但目前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单独补充必需氨基酸和特殊配方氨基酸有更多的益处。所以ARF时的氨基酸的摄入仍然建议应用含非必需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混合配方。

接受肾替代治疗的病人,超滤液中可丢失一部分氨基酸和蛋白质,有研究表明,高流量血滤与透析,高通量滤膜均增加氨基酸的丢失。尽管如此,增加单位时间氨基酸补充量仍可使接受肾替代治疗的病人获得正氮平衡。

ARF期间常伴有糖耐量下降和胰岛素抵抗,而且糖异生增加并对糖负荷的负反馈作用不敏感。血糖的控制重症病人非常重要,同时还必须考虑到肾替代治疗过程中含糖透析液导致的额外糖负荷及对血糖的影响。

ARF时脂代谢也受到明显影响。主要表现在脂蛋白酯酶活性下降,导致脂肪降解过程及脂肪颗粒的清除受到抑制,但脂肪酸的氧化过程并没有受到影响。

ARF期,体内微营养素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电解质紊乱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包括钾、磷酸盐、钙和酶等浓度改变。在进行肾替代治疗过程中由于丢失增加可以发生低磷血症,多种原因可以导致血钙的波动。1,25-二羟骨化醇的活性下降导致的肠道吸收钙下降和骨骼对甲状旁腺素抵抗等可能是主要原因。制动、透析液钙浓度过高、恶性肿瘤和高甲状旁腺素血症等均可导致高钙血症。高镁血症发生率比较低,一般继发于摄入的增加。低镁血症发生的频率更高些。环孢素A、顺铂等药物可以导致低镁,另外肾替代治疗可以引起镁的额外丢失,应引起注意。

微营养素的另一个方面是维生素的代谢。水溶性维生素通过肾替代丢失是其体内含量下降主要影响因素。VitB1和B6的缺乏可以影响能量代谢并导致乳酸酸中毒。补充水溶性维生素很少导致过量中毒,但VitC过量补充可能导致继发性草酸盐病。在肾替代治疗过程中应维持100mg/day。除了VitK以外,脂溶性Vit常常缺乏,尤VitD因肾脏羟化作用下降而更为明显。微量元素代谢和补充的数量仍然不是非常清楚。微量元素对免疫调节、抗氧化作用等均起重要作用。有试验证实CVVH超滤液中含有铜、铬、锰、硒和锌等。所以在进行肾替代治疗过程中需要适当补充上述微量元素。

推荐意见:接受肾替代治疗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应额外补充丢失的营养素。(C级)

4.4  肝功能不全及肝移植围术期的营养支持

4.4.1  肝功能不全病人的代谢特点

肝脏是营养物质代谢的中心器官,随着慢性肝病的病情进展,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逐渐加重,在肝功能代偿期发生率20%,而在肝病失代偿期发生率达60%,营养不良使肝病患者腹水、出血、感染及肝性脑病发生率增加,并影响肝脏功能,加速疾病进程。合理的营养干预能减缓病人全身衰竭的进一步发展和改善肝细胞代谢。

肝脏在碳水化合物代谢中地作用为储存糖原及进行糖异生。肝功能不全时肝糖原储存减少,且因胰高血糖素增高及胰岛素抵抗使糖氧化供能障碍,机体对糖耐受下降,易出现血糖紊乱,糖作为能源物质供能减少,脂肪成为主要能源物质,且糖异生增加。

肝脏在脂肪代谢中的作用为脂肪、肉毒碱、酮体合成及脂肪酸氧化,肝功能不全病人胆汁分泌减少,使脂肪吸收障碍,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和-γ亚麻酸)缺乏,且脂肪氧化供能比例增加,体脂肪消耗,其程度与营养不良的严重程度及肝病严重程度相关。

肝脏在蛋白质代谢的作用为合成蛋白,分解芳香族氨基酸及将氨转化为尿素,肝功能不全患者蛋白质合成减少和分解增加,导致低蛋白血症,使器官功能障碍、免疫力下降和腹水增加,加速肝功能不全的进展,此时积极的蛋白补充与合理的营养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氮平衡,减缓营养不良的进展。肝功能不全发展至肝性脑病时,氨基酸代谢产物氨在肝脏转化障碍,导致血氨浓度增加,且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在肝内分解障碍,支链氨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在肝外分解增加,血中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比例失衡,促进肝性脑病的发生。

肝功能不全时食欲下降伴消化吸收不良使维生素吸收障碍,胆盐分泌减少使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障碍更为明显,易出现维生素A、D、E、K的缺乏。

4.4.2    肝功能不全病人营养支持原则

1)营养物质的供给

约有15%-20%的肝硬化病人表现为代谢率增高,25-30%病人表现为代谢率下降,其能量消耗实测值个体差异大,与Harris-Benedict (H-B)公式预测值相关性差。如无条件实测能量消耗量,肝硬化病人代偿期能量供给25-35kcal/kg·d,合并营养不良时可酌情增加,合并肝性脑病时应降低能量供给。

因为糖利用障碍,脂肪氧化增加,碳水化合物提供热卡的比例宜减少,约60%-70%的热卡由碳水化合物提供,30%-40%的热卡由脂肪提供。中链脂肪乳剂不需要肉毒碱参与可直接进入线粒体氧化代谢,对肝功能及免疫功能影响小,因此,肝功能不全病人宜选用中/长链脂肪乳剂。过多的碳水化合物或脂肪将加重肝脏负担,导致或加重黄疸及转氨酶、血糖增高,血酯廓清障碍,以及免疫功能下降。

在早期肝硬化患者,蛋白质分解增加,低蛋白血症加速了肝细胞损害及肝功能不全的进展,此时补充蛋白质(氨基酸)能促进正氮平衡而不导致肝性脑病,可根据肝功能代偿情况给予蛋白质1.3g-1.5g/kg·d。

在肝病终末期,增加蛋白的摄取可能导致血氨增加,加速肝性脑病的发生,蛋白摄入量可减至0.5g-1g/kg·d。对于儿童,即使肝性脑病,蛋白摄入不必过多限制,原因是分解代谢亢进和生长发育对蛋白的需要,蛋白质摄入量可2.5g -3g/kg·d。富含支链氨基酸的氨基酸液能纠正肝衰病人血浆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比例的失衡,有证据表明补充支链氨基酸能改善肝脏蛋白合成,减少分解代谢,减轻肝性脑病。,

肝功能不全合并大量腹水时,需限制钠盐摄入及提高摄入热卡的密度以减少机体水分储留。需特别注意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2)营养途径的选择

肝功能不全病人早期能耐受正常饮食,合并中度至重度营养不良时,需通过口服或管饲加强肠内营养,一日进食次数可增加至4-7次以降低营养的不耐受、减少低血糖的发生,但在肝功能不全并食道静脉曲张出血时,放置肠内营养管时应注意食道粘膜的损伤和诱发消化道出血,但并非绝对禁忌。合并肝硬化腹水病人行开腹胃空肠切开置管可导致腹膜炎及腹水渗漏,故应慎重。

当肝功能障碍病人食欲下降且消化吸收障碍,导致严重营养不良,此时可通过肠外营养补充能量与氨基酸、微生素和微量元素。

推荐意见1:合并肝功能不全的重症病人,营养支持时应增加支链氨基酸的供给,并降低芳香族氨基酸的比例。(C级)

推荐意见2:合并肝功能不全的重症病人,非蛋白质热卡以糖脂双能源供给,其中脂肪补充宜选用中长链脂肪乳剂。(C级)

4.4.3  肝移植术后营养代谢特点

尽管肝脏移植解决了肝脏代谢的紊乱,但肝移植病人术前多伴营养不良,术后又处于严重应激后的高分解状态,积极的营养支持仍非常必要。手术后应激反应及大量皮质激素的使用导致高糖血症更为明显,糖的利用减少。但过多的脂肪供给可导致脂肪廓清障碍,机体免疫抑制及网状内皮系统对内毒素清除障碍。因此,营养支持时需加强代谢及肝功能等的监测。

肝移植术后早期电解质紊乱较常见,胃液引流、胆汁引流和腹腔引流使电解质丢失增加,大量使用利尿剂使血钾、磷、镁迅速下降,大量血制品输入、激素、环孢霉素和FK506可导致高钾和其它电解质紊乱(如高钠),环孢霉素还可加重镁和磷的丢失,另外移植术后病人食欲改善重新进食使血钾、磷、镁进一步下降,必须严密监测血清电解质的浓度。

4.4.4  肝移植术后营养支持原则

多数研究表明积极的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肝移植术后氮平衡,减少ICU停留时间,减少医院消费,减少移植后感染的发生,尤对于接受肝移植的儿童,营养支持应更为积极,术后立即营养支持有助于患儿更为容易的脱离呼吸机,减少感染发生,加快伤口愈合。

肝移植术后代谢率增高,实测静息能量消耗(REE)约是H-B公式估算的1.2-1.3倍,因移植术后应激状态及正处恢复期肝功能,热量提供可从20-25kcal/kg.day开始,糖脂比6:4或5:5。由于常伴高糖血症及可能出现脂肪廓清障碍,需密切监测血糖及血脂的代谢。且因移植术后补液容量的限制,宜适当提高补充的营养底物密度。

肝移植成功后,血浆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比例在趋于正常,此时如无明显应激、氮质血症或肝性脑病,补充平衡氨基酸液或是强化支链氨基酸的复方氨基酸液,对病情无明显影响,蛋白质供给量1g-1.5g/kg·d。此外,必须严密监测血清电解质的浓度,并根据检验结果及时纠正肝移植术后的电解质紊乱。

肠内营养是肝移植术后的最佳营养途径,很多研究已表明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使病人获益更大,并有助于降低感染发生率、减轻对应激的代谢反应、营养支持相关的并发症减少、内脏蛋白合成增加并节省费用。因此,对合并营养不良的肝移植病人,推荐术中置入空肠营养管,术后数小时内即可低速泵入等渗的肠内营养制剂。能口服摄食时,肠内营养逐渐减量,至术后5-7天,过渡到正常经口摄食。

不能接受EN的病人,术后立即给予肠外营养较未给予营养支持的常规,可使营养不良病人ICU停留时间缩短,氮平衡改善。但比较此类病人应用高支链氨基酸与平衡氨基酸对预后的改善方面并未显示出优势。不伴有营养不良且术后几天内能很快进食者可以不给肠外营养,术后3-4天开始流质饮食,逐渐过渡至普通饮食。

推荐意见3:肝移植术后早期可积极进行肠内营养。(B级)

4.5  急性重症胰腺炎病人的营养支持

4.5.1  重症急性胰腺炎代谢特点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早期的代谢特点主要表现为,静息能耗(REE)增加(可达1.5倍),出现高分解代谢,病人很快出现严重负氮平衡和低蛋白血症。糖代谢方面,糖利用率降低、糖耐量下降、糖原异生的增加,大部分病人出现高血糖。蛋白质代谢方面,蛋白质分解增多、尿氮排出增加,机体处于负氮平衡,每天尿氮排出增加20-40g,同时由于骨骼肌对支链氨基酸酸的摄取增加,其血浆浓度下降而芳香族氨基酸相应升高。脂肪代谢方面,高脂血症是SAP常见的临床表现,同时机体脂肪分解增加成为重要的能量来源。此外SAP病人早期尚存在低钙、低镁等代谢紊乱。

4.5.2  重症急性胰腺炎营养支持要点

为使“胰腺休息”,减少胰腺分泌,禁食是SAP早期治疗的基本原则。但禁食可迅速导致营养不良,因此SAP病人需早期给予营养支持。尽管肠外营养不会刺激胰腺分泌,但高血糖和感染合并症发生率明显增高,EN不仅能维护肠道结构和肠粘膜屏障的完整性,从而有助于降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利于高血糖控制,而且价廉。SAP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主要顾虑是营养底物对胰腺外分泌的刺激作用,有研究结果表明,营养底物对胰腺外分泌的刺激作用主要取决于摄食部位,经胃或十二指肠的营养有较大的胰腺外分泌反应,且SAP早期经空肠喂养并不明显刺激胰腺外分泌,“让肠道休息”以减少营养素对胰腺刺激的观念必须予以纠正,肠内营养应作为SAP营养支持的首选方式。现已证实鼻空肠管或空肠造口是安全有效的EN途径,要求将空肠营养管置于屈氏韧带以远30-60cm处。给予氨基酸和短肽为氮源、低甘油三酯的预消化制剂较为适宜,胰酶不足时可添加外源性胰酶制剂。SAP的常见并发症,如胰性腹水、胰漏和液体积聚等不是肠内营养禁忌症。部分病人因严重肠麻痹或腹部并发症不耐受或部分不耐受肠内营养时,可由肠外营养替代或补充。大多数病人对葡萄糖及脂肪乳剂的耐受良好。碳水化合物替代脂肪作为主要的热卡来源,能抑制糖原异生,减少蛋白的分解,减少高脂血症的危险,但是并且必须监测血糖水平,并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不含脂肪乳剂的PN不应超过两周,否则可能造成必需脂肪酸的缺乏,SAP病人输注脂肪乳剂并非禁忌,但应该严密监测血脂水平,通常认为血清甘油三酯高于4.4mmol/L,应该慎用脂肪乳剂。

尽管静脉输注葡萄糖不刺激胰腺外分泌,但SAP病人葡萄糖氧化率降低,输注葡萄糖的最大危险是高血糖。大样本临床试验提示,外科重症病人血糖水平控制在110mg%(6.1mmol/l)以下可以降低死亡率,证明控制血糖有利于改善预后。

伴全身炎症反应的病人,循环中谷氨酰胺的浓度可降至正常值的55%,若不给予补充,肠粘膜屏障完整性则难以维持。SAP是全身炎症反应极其严重的疾病,需要补充谷氨酰胺。已有大量动物实验证实,补充谷氨酰胺能避免肠粘膜细胞的萎缩,保护肠粘膜屏障,减少感染的并发症。2个小样本量临床研究结果提示TPN中添加谷氨酰胺或丙氨酰-谷氨酰胺双肽可以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和感染的发生。有关临床用量和补充途径,尚需通过大样本量临床研究予以确定。

推荐意见1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初期复苏后条件允许时可开始营养支持,并优先考虑经空肠营养(A级)

推荐意见2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应增加谷氨酰胺补充。(B级)

4.6  急慢性呼吸衰竭病人的营养支持

4.6.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代谢特点及营养支持原则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COPD病人多合并营养不良,发生率可达20-60%。其原因可能与病人主动摄食减少,胃肠道吸收功能减退,慢性炎症反应及代谢率增加有关。

【代谢特点】

1)      COPD病人的代谢率增高,间接能量测量仪测得此类病人的REE比预计值明显增高。

2)      COPD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明显标志就是体重减轻。COPD患者在病程早期即有脂肪和瘦体组织的消耗,但患者可以保持正常体重;而后期的COPD患者与恶性肿瘤的恶液质患者类似,出现明显的体重减轻。体重减轻是COPD患者病情急性加重和死亡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

【营养支持原则】

有研究表明营养支持可改善COPD病人的肺功能、血气指标、呼吸肌力,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但能否改善预后尚无研究证实。过多的热量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都会导致呼吸商增高,增加患者的呼吸负荷,并可造成撤机困难。有研究应用商品化的营养制剂作为COPD病人膳食的一部分(三种营养素提供热量分别为:蛋白质16.7%,脂肪55.1%,碳水化合物28.2%),可以改善病人的血气指标,并显著改善肺功能(FEV1)。

有研究表明在COPD病人中应用促合成激素,如人重组生长激素(rhGH,0.15IU/kg.d,3周)可改善病人的人体测量值,但并未增加病人的呼吸肌力和运动能力。而且也有研究指出在重症病人应激早期应用rhGH会增加死亡率。因此仅在营养供给充足,但蛋白质合成仍未改能改善,或考虑由于呼吸肌力不足而导致撤机困难的呼吸衰竭病人,使用rhGH可能获益。

有研究表明对稳定期COPD病人补充1,6-FDP纠正低磷,可以提高患者的呼吸肌力量及膈肌功能。因此,COPD病人应注意补充磷制剂,纠正低磷状态。

推荐意见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衰病人应尽早给予营养支持,并首选肠内营养。(B级)

推荐意见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营养支持中,应适当降低非蛋白热卡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B级)

4.6.2  ARDS的代谢特点及营养支持原则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是由肺部原发疾病或肺外疾病导致的肺部炎症反应,进一步导致肺泡渗液增加,血氧下降,呼吸窘迫的一种综合征。不同于其它类型的急性呼吸衰竭(如急性肺栓塞,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ARDS存在着明显的全身炎症反应,并伴随着体内各种应急激素及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释放。

【ARDS时的代谢特点】

1)      ARDS病人多存在严重的高分解代谢,短期内即可出现混合型营养不良。

2)      ARDS病人和其他重症病人(如重症胰腺炎,脓毒症sepsis,创伤等)类似,其REE可达到预计值的1.5-2倍。ARDS的原发病如系急性重症胰腺炎、sepsis、创伤等疾病时,伴有REE不同幅度的明显增加。由于大多ARDS病人需要机械通气治疗,这也可使REE增加。

3)      ARDS患者体内的肌糖原和肝糖元分解加速,脂肪大量氧化,随即瘦体组织大量分解,各种结构及功能蛋白被迅速消耗,并同时伴随着血糖的升高,机体对糖的利用减低,血清白蛋白下降,谷氨酰胺明显减少,血中氨基酸比例的失调。

4)      ARDS治疗过程中常因限制液体的输入而影响早期的营养支持。大量含磷的能量物质(ATP)被消耗,各种离子消耗的增加,摄入的不足,分布的异常,可使病人出现低钾,低钙,低磷,低镁,低钠,低氯等表现和对某些微量元素的需求增加。

5)      ARDS病人严重的氧化应激消耗了大量的抗氧化物质。

【营养支持原则】

尽早实施营养支持可降低上机时间,缩短住ICU时间,如病人肠道功能允许,应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并采取充分的措施避免返流和误吸,因为误吸本身就可导致ARDS的发生。

应避免过度喂养,特别是碳水化合物补充过多将导致的二氧化碳的产生过多,增加呼吸商,加重病人的呼吸负荷。有研究表明ARDS病人的营养支持中应用肠内营养并联合EPA,GLA以及一些抗氧化物质,可以提高体内的抗氧化水平,防止脂质过氧化损害,减少BALF(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中性粒细胞数量,减低肺泡的通透性,改善气体交换,缩短上机时间和ICU停留时间,减少进一步的器官功能损伤。有关急性肺损伤和ARDS病人的2项1级临床研究显示:营养支持中添加鱼油和抗氧化剂,有助于降低肺血管阻力与通透性,改善肺功能,降低死亡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与住ICU时间等。

4.7  心功能不全病人的营养支持

4.7.1  心功能不全病人的代谢特点

心功能不全系指在有适量静脉血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及/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血量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是一种以心排血量不足,组织的血液灌注减少,以及肺循环或体循环静脉系统淤血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心功能不全常导致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严重者可出现体重下降、消瘦、低蛋白血症等心脏恶病质表现。其营养代谢改变主要表现为:

(1)        胃肠道淤血导致营养摄入和吸收障碍,这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

(2)        交感神经系统的代偿性兴奋引起的热量消耗增加,且分解代谢明显大于合成代谢;

(3)        肝脏淤血导致白蛋白合成减少,肾脏瘀血引起的蛋白尿以及合并感染导致血浆蛋白水平的进一步降低,机体能量储备减少;

(4)        慢性缺氧致血管舒缩功能长期失调,组织氧供不足;

(5)        肾上腺的慢性淤血导致的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6)        应用洋地黄、利尿剂以及过分的限制水钠导致的电解质紊乱。

4.7.2  心功能不全病人的营养支持原则

适量的营养补充对心功能不全病人是重要的。存在心脏恶病质或潜在危险因素的病人,均应进行正规的营养评估并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根据病人的营养状态及代谢状况确定适宜的营养需要量,且营养支持中需监测各项营养指标。

早期肠内营养符合正常生理,营养底物从门脉系统供给,同时满足肠道粘膜的营养需要,并可有效避免肠外营养相关的感染和代谢并发症。心衰病人经肠内营养可促进肠道运动、消化和吸收,改善肠粘膜细胞营养。肠内营养不能达到所需摄入热量要求,并且需严格控制液体量的情况下,可选择部分或全部使用肠外营养。营养支持可选则热卡密度较高的营养配方,在进行肠外营养过程中需加用抑酸剂,并监测心脏功能及肝脏功能指标。及时调整肠外营养的剂量和配方。一旦胃肠道功能恢复,既应逐渐减少或停止肠外营养,尽早过渡到肠内营养或经口摄食。

4.7.3 营养支持的配方

心功能不全患者往往需要控制液体入量,应综合考虑根据病人应激程度和心衰症状调整肠外营养底物及非蛋白热量的摄入量,提供的非蛋白热量一般取决于病人的静息能量消耗及其活动情况,可采用高热量密度(1.0-1.5kcal/ml)的营养配方。一般提供20~30kcal/kg.d。过高的葡萄糖/胰岛素摄入通常认为能增加心脏葡萄糖供应,糖:脂比例通常选择7:3或6:4;氮0.16g/kg.d,热氮比一般为100~150:1。中长链(MCT/LCT)混合脂肪乳剂、充足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通常认为更有益于心功能不全病人。

4.7.4  特殊并发症及其监测:

(1)心功能不全病人的营养支持应兼顾心脏负荷能力和营养状态两者的平衡。避免因限制水钠摄入和过度利尿引起的低钠、低镁、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应经常监测血清电解质(钠、钾、氯、碳酸氢盐)直至稳定。

由于心功能不全时发生肝脏淤血易致肝功能损害。应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避免因营养底物过多造成肝功能进一步损害,尤在全胃肠外营养支持(TPN)实施时更应重视。

合并糖尿病或其它原因导致血糖升高的病人,应减慢输糖的速度,同时严密监测血糖、尿糖。

(2)营养支持过程中应严密监测与心功能相关的临床指标,包括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24小时出入液体量等。

推荐意见:心衰病人的营养支持宜选择热卡密度较高的营养配方,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比例,并严密监测心脏功能。(C级)

5 营养支持的相关问题

5.1特殊营养素的药理作用

5.1.1 谷氨酰胺在重症病人的应用

谷氨酰胺(Gln)是机体内含量最多的游离氨基酸,占肌肉中氨基酸量的60%。是肠粘膜细胞、淋巴细胞、肾小管细胞等快速生长细胞的能量底物,对蛋白质合成及机体免疫功起调节与促进作用。在创伤、感染应激状态下,血浆Gln水平降至正常50~60%,肌肉Gln降至正常25~40%,Gln需要量明显增加,被称为组织特殊营养素(tissue specific nutrient)。由于谷氨酰胺单体在溶液中不稳定,易分解为谷氨酸及氨,临床上常用甘氨酰-谷氨酰胺(Gly-Gln),或丙氨酰-谷胺酰胺(Ala-Gln)二肽进行补充。肠外途径补充谷氨酰胺的药理剂量为≥0.3g/kg.d (0.3~0.58g/kg.d),补充谷氨酰胺双肽0.7g/kg.d,可单独或混合于“全合一”营养液中输注。

有关Gln对预后影响的三项I级和三项II级的临床研究显示,添加Gln的肠外营养能够明显降低重症病人的病死率,降低住院费用。另一些临床研究表明,>0.35g/kg·d的Gln摄入可降低感染的发生率。Gln补充应遵循早期足量(药理剂量)的原则,一般>5~7天。可通过中心静脉或周围静脉输注。

最近的一些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观察了静脉补充Gln对急性胰腺炎、急性腹膜炎和外科大手术后的继发感染的影响,与标准的PN相比,添加Gln的PN,可使继发感染率明显降低,急性胰腺炎病人从52%降低到20%,急性腹膜炎病人从75%降低到23%,外科大手术后从45%降低到27%。虽然上述三组研究的病例数偏小,但值得注意的是,急性胰腺炎、急性腹膜炎和外科大手术患者一旦继发感染,其病死率将明显增加。因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急性胰腺炎、急性腹膜炎和外科大手术的患者可考虑静脉补充Gln。

推荐意见1 接受肠外营养的重症病人应早期补充药理剂量的谷氨酰胺(A级)

推荐意见2 静脉补充谷氨酰胺有助于降低急性胰腺炎、多发性创伤、急性腹膜炎和外科大手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B级)

有临床研究显示,与常规的肠内营养比较,肠道补充Gln,并不能明显降低重症病人的病死率,也不明显降低感染并发症。对于烧伤病人的研究表明,大面积烧伤病人,添加Gln的肠内营养支持,使创面感染率明显降低,住ICU时间与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降低。因此,对大面积烧伤病人肠道补充Gln可能是有益的。此外,对于某些合并肠屏障功能受损(如肠道炎性疾病)、Gln体内水平较低或丢失过多的接受肠内营养的重症病人,经肠道补充Gln也是需要的。与肠外营养不同,肠内营养的蛋白质中含有谷氨酰胺。因此,对于使用整蛋类肠内营养制剂或添加Gln的肠内营养制剂的病人,无需常规再额外经肠道补充谷氨酰胺。

推荐意见3:烧伤、创伤及合并肠屏障功能受损的重症病人,经肠道补充谷氨酰胺可使其获益。 (C级)

5.1.2  精氨酸在ICU重症病人的应用

精氨酸是应激状态下体内不可缺少的氨基酸,影响应激后的蛋白质代谢,参与蛋白质合成。药理剂量的精氨酸能有效的促进细胞免疫功能,通过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增强NK细胞的活性等,使机体对感染的抵抗能力提高。此外,精氨酸还可促进生长激素、催乳素、胰岛素、生长抑素等多种内分泌腺分泌,具有促进蛋白及胶原合成的作用。对创伤病人的肠道补充精氨酸的研究显示,肠内营养中添加精氨酸能够降低其住院时间,并具有降低ICU住院时间的趋势。一般认为静脉补充量可占总氮量的2%~3%,静脉补充量一般10~20g/d。

有关严重应激状态下重症病人的多项临床研究显示,添加精氨酸的肠内营养并不能降低重症病人的病死率,而且也不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也有研究显示,与标准的肠内营养比较,添加精氨酸的肠内营养增加严重感染患者的病死率。临床应用中,应考虑到精氨酸作为NO合成的底物,在上调机体免疫功能与炎症反应方面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因此,严重感染患者不宜补充精氨酸。

推荐意见4:添加精氨酸的肠内营养对创伤和手术后病人有益。(C级)

推荐意见5:严重感染的病人,肠内营养不应添加精氨酸(B级)

5.1.3  鱼油在重症病人的应用

鱼油(ω-3PUFA):ω-3PUFAs通过竞争方式影响传统脂肪乳剂(ω-6PUFAs)代谢的中间产物(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生3系列前列腺素和5系列白三烯产物,从而有助于下调过度的炎症反应,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改善免疫机能。ω-3PUFAs还可影响细胞膜的完整性、稳定性,减少细胞因子的产生与释放,有助于维持危重疾病状态下血流动力学稳定。鱼油被认为有效的免疫调理营养素。

5项1级和2项2级临床研究显示,腹部手术后重症病人补充鱼油脂肪乳剂,有助于改善应激后炎症反应及肝脏、胰腺功能。减少术后机械通气的应用时间、缩短住院日、降低再入ICU的几率以及死亡率。

有关急性肺损伤和ARDS病人的2项1级临床研究显示:营养支持中添加鱼油和抗氧化剂,有助于降低肺血管阻力与通透性,改善肺功能,降低死亡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与住ICU时间等。欧洲最新报导的一项前瞻、多中心研究显示,对接受TPN治疗的661例腹部大手术、腹腔感染以及包括颅脑外伤在内的多发创伤等重症病人,静脉补充10%鱼油脂肪乳剂,结果显示:鱼

发表于:2010-10-16 07:28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搜狐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豆瓣网

QQ空间

发表者:鲁召欣 (访问人次:1185)

危重病人营养支持指导意见(2006)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目  录

1         危重症与营养支持

1.1    营养支持概念的发展

1.2    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目的

1.3    危重病人营养支持原则

1.4    营养支持途径与选择原则

1.5    危重病人能量补充原则

2        肠外营养支持(PN)

2.1    应用指征;

2.2    经肠外补充的主要营养素及其应用原则;

2.3    肠外营养支持途径和选择原则。

3         肠内营养支持(EN)

3.1    肠内营养应用指征

3.2    肠内营养途径选择与营养管放置

3.3    肠内营养的管理与肠道喂养安全性评估

3.4    常用肠内营养制剂选择

4        不同危重病人的代谢特点与营养支持原则

4.1    sepsis/MODS病人的营养支持

4.2    创伤病人的营养支持

4.3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病人的营养支持

4.4    肝功能不全及肝移植围术期的营养支持

4.5    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病人的营养支持

4.6    急慢性呼吸衰竭病人的营养支持

4.7    心功能不全病人的营养支持

5        营养支持的相关问题

5.1特殊营养素的药理作用

5.1.1 谷氨酰胺在重症病人的应用

5.1.2        精氨酸在重症病人的应用

5.1.3         鱼油在重症病人的应用

5.2      重症病人的血糖控制与强化胰岛素治疗

5.3      生长激素在重症病人的应用

6           附表—主要营养制剂成分与含量

表1 肠内营养制剂主要成分

表2 氨基酸注射液

表3 脂肪乳剂注射液

1.危重症与营养支持

1.1  营养支持概念的发展

现代重症医学与临床营养支持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都已经历了约半个世纪的历史。数十年来大量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住院病人中存在着普遍的营养不良;而这种营养不良(特别是低蛋白性营养不良)不仅增加了住院病人死亡率,并且显著增加了平均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的支出;而早期适当的营养支持治疗,则可显著地降低上述时间与费用。

近年来,虽然医学科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住院重症病人营养不良的发生比率却未见下降。其原因包括:社会人口老龄化;医学水平的提高使得重症病人生命延长、病情更加复杂迁延;应激时的乏氧代谢使得各种营养底物难以利用;严重的病理生理损害(意识、体力、消化器官功能)妨碍重症病人进食;部分慢性病人往往有长期的基础疾病消耗;病理性肥胖病人的增多;特别是许多病人在其入院时多忽视了营养状态的评估。因此,临床营养支持作为重症病人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重症医学是对住院病人发生的危及器官功能和生命的急性病理生理变化进行全方位支持和综合治疗的学科。在重症医学的综合治疗中,关键是保护和改善全身与各器官的氧输送并使之与氧消耗相适应,即:灌注与氧合。灌注与氧合的目的是维持与改善全身与各器官组织的新陈代谢,而代谢的底物以及部分代谢过程的调理,营养支持是重要的手段。

早期的临床营养支持多侧重于对热卡和多种基本营养素的补充,随着对机体代谢过程认识的加深以及对各种营养底物代谢途径的了解,人们发现各种营养底物在不同疾病的不同阶段通过不同的代谢途径与给予方式,对疾病的预后有着显著不同的影响。例如不同蛋白质(氨基酸)对于细胞生长与修复、多种酶系统活性、核酸代谢、细胞因子产生、免疫系统功能影响各异;而不同脂质的代谢则对于细胞膜的功能和稳定,各种甾体激素与性激素水平,以及众多炎性介质和凝血过程有着不同的作用。碳水化合物在不同疾病状态和疾病不同时期的代谢也不一致。而一些维生素与微量元素除了作为多种辅酶起作用之外,还具有清除氧自由基的功能。因此,现代临床营养支持已经超越了以往提供能量,恢复“正氮平衡”的范畴,而通过代谢调理和免疫功能调节,从结构支持向功能支持发展,发挥着“药理学营养”的重要作用,成为现代危重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目的

供给细胞代谢所需要的能量与营养底物,维持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通过营养素的药理作用调理代谢紊乱,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影响疾病的发展与转归,这是实现重症病人营养支持的总目标。应该指出,营养支持并不能完全阻止和逆转重症病人严重应激的分解代谢状态和人体组成改变。病人对于补充的蛋白质的保存能力很差。但合理的营养支持,可减少净蛋白的分解及增加合成,改善潜在和已发生的营养不良状态,防治其并发症。

1.3  危重病人营养支持原则

严重应激后机体代谢率明显增高,出现一系列代谢紊乱,体重丢失平均0.5~1.0 kg/d,机体营养状况迅速下降及发生营养不良(体重丢失≥10%)是重症病人普遍存在的现象。并成为独立因素影响危重症预后。临床研究表明,延迟的营养支持将导致重症病人迅速出现营养不良,并难以为后期的营养治疗所纠正。此外,营养摄入不足(underfeeding)和蛋白质能量负平衡与发生营养不良及血源性感染相关,并直接影响ICU病人的预后。对危重症病人来说,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为第一需要。在复苏早期、血流动力学尚未稳定或存在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阶段,均不是开始营养支持的安全时机。此外还需考虑不同原发疾病、不同阶段的代谢改变与器官功能的特点。存在严重肝功能障碍,肝性脑病,严重氮质血症,严重高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等情况下,营养支持很难有效实施。

应激性高糖血症是ICU病人普遍存在的问题。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任何形式的营养支持(EN、PN),应配合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严格控制血糖水平(≤110~150mg/dL)可明显改善重症病人的预后,使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下降。

推荐意见1:重症病人常合并代谢紊乱与营养不良,需要给予营养支持。(C级)

推荐意见2: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应尽早开始。(B级)

推荐意见3: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应充分到考虑受损器官的耐受能力。(E级)

1.4  营养支持途径与选择原则

根据营养素补充途径,临床营养支持分为肠外营养支持(parenteral nutrition, PN,通过外周或中心静脉途径)与肠内营养营养支持(enteral nutrition, EN,通过喂养管经胃肠道途径)两种方法。随着临床营养支持的发展,营养支持方式已由PN为主要的营养供给方式,转变为通过鼻胃/鼻空肠导管或胃/肠造口途径为主的肠内营养支持(EN)。这种转换是基于我们对营养及其供给方面的深入了解和认识。设计较好的RCT及有外科病人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PN与感染性并发症的增加有关,而接受EN病人感染的风险比要接受PN者为低。有关营养支持时机的临床研究显示,早期EN,使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住院时间缩短等。但并非所有重症病人均能获得同样效果。特别是在比较EN与PN对预后改善、降低住院时间与机械通气时间等方面,尚缺乏有力的证据。这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所患疾病的情况、营养供给量及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等。有关外科重症病人营养支持方式的循证医学研究表明,80%的患者可以完全耐受肠内营养(TEN),另外10%可接受PN和EN混合形式营养支持,其余的10%胃肠道不能使用,是选择TPN的绝对适应症。应该指出,重症病人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发生率高于普通病人,有回顾性调查(MICU)显示接受仅有50%左右接受EN的重症病人可达到目标喂养量(25 kcal/kg•day)。

对于合并肠功能障碍的重症病人,肠外营养支持是其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显示,合并有营养不良,而又不能通过胃肠道途径提供营养的重症病人,如不给予有效的PN治疗,死亡危险将增加3倍。

总之,经胃肠道途径供给营养应是重症病人首先考虑的营养支持途径。因为它可获得与肠外营养相似的营养支持效果,并且在全身性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及费用方面较全肠外营养更具有优势。

推荐意见4:只要胃肠道解剖与功能允许,并能安全使用,应积极采用肠内营养支持。(B级)

推荐意见5:任何原因导致胃肠道不能使用或应用不足,应考虑肠外营养,或联合应用肠内营养(PN,PN+EN)。                                              (C级)

1.5  危重病人能量补充原则

合理的热量供给是实现重症病人有效的营养支持的保障。有关应激后能量消耗测定的临床研究表明:合并全身感染病人,能量消耗(REE/MEE)第一周为25 kcal/kg•day,第二周可增加至40 kcal/kg•day。创伤患者第一周为30 kcal/kg•day,某些病人第二周可高达55 kcal/kg•day。大手术后能量消耗为基础能量需要(BMR)的1.25~1.46倍。但这并非是急性应激状态的重症病人的能量供给目标。不同疾病状态、时期以及不同个体,其能量需求亦是不同的。应激早期,合并有全身炎症反应的急性重症病人,能量供给在20~25 kcal/kg/day,被认为是大多数重症病人能够接受并可实现的能量供给目标。即所谓“允许性”低热卡喂养。其目的在于:避免营养支持相关的并发症,如高血糖、高碳酸血症、淤胆与脂肪沉积等。值得注意的是,对ICU病人来说,营养供给时应考虑到危重机体的器官功能、代谢状态及其对补充营养底物的代谢、利用能力。在肝肾功能受损情况下,营养底物的代谢与排泄均受到限制,供给量超过机体代谢负荷,将加重代谢紊乱与脏器功能损害。肥胖的重症病人应根据其理想体重计算所需能量。

对于病程较长、合并感染和创伤的重症病人,病情稳定后的能量补充需要适当的增加,目标喂养可达30~35 kcal/kg•day,否则将难以纠正病人的低蛋白血症。

由于重症病人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增高,常影响EN的有效实施而导致喂养不足(underfeeding),并使获得性血源性感染的发生率增高。近年来多中心研究证明,根据营养治疗管理方案,有助于使更多的病人达到目标能量供给,和提高肠内营养所占的比例以及保证EN的有效实施。

推荐意见6:重症病人急性应激期营养支持应掌握“允许性低热卡”原则(20 - 25 kcal/kg•day);在应激与代谢状态稳定后,能量供给量需要适当的增加(30-35 kcal/kg•day)。(C级)

2 肠外营养支持(PN)

2.1 应用指征

不能耐受肠内营养和肠内营养禁忌的重症病人,应选择完全肠外营养支持(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的途径。主要指1)胃肠道功能障碍的重症病人;2)由于手术或解剖问题胃肠道禁止使用的重症病人;3)存在有尚未控制的腹部情况,如腹腔感染、肠梗阻、肠瘘等。对于肠内营养禁忌的重症病人,如不及时有效地给予PN,将使其死亡的风险增加3倍。荟萃分析表明:早期PN支持(入ICU或创伤后24小时内)与延迟的EN相比,前者感染性并发症明显降低。肠外营养支持是合并有肠功能障碍病人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肠外营养了解的深入,特别是对“过度喂养”危害的认识,使PN实施的安全有效性大大提高,成为任何原因导致胃肠道不能使用的ICU病人发的营养支持方式。

胃肠道仅能接受部分的营养物质的补充的重症病人,可采用部分肠内与部分肠外营养(Partial parenteral nutrition, PPN)相结合的联合营养支持方式,目的在于支持肠功能。一旦病人胃肠道可以安全使用时,则逐渐减少及至停止肠外营养支持,联合肠道喂养或开始经口摄食。

存在以下情况时,不宜给予肠外营养支持:①早期复苏阶段、血流动力学尚未稳定或存在严重水电介质与酸碱失衡;②严重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③急性肾功能衰竭存在严重氮质血症;④严重高血糖尚未控制。

推荐意见1:一旦病人胃肠道可以安全使用时,则应逐渐向肠内营养或口服饮食过渡。(D级)

2.2 经肠外补充的主要营养素及其应用原则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是非蛋白质热量(NPC)的主要部分,临床常用的是葡萄糖。葡萄糖能够在所有组织中代谢,提供所需要的能量,是蛋白质合成代谢所必需的物质,是脑神经系统、红细胞等所必需的能量物质,每天需要量>100g。其他乳果糖、山梨醇、木糖醇等亦可作为能量的来源,其代谢过程不需要胰岛素的参予,但代谢后产生乳酸、尿酸,输注量过大将发生乳酸(果糖、山梨醇)或尿酸(木糖醇)血症。

严重应激时胰岛素受体与葡萄糖载体(GLUT4)的作用受到抑制,导致其氧化代谢障碍和利用受限。胰岛素抵抗和糖异生增强导致高血糖是应激后糖代谢紊乱的特点。PN时大量的补充葡萄糖加重血糖升高、糖代谢紊乱及脏器功能损害的危险。过多热量与葡萄糖的补充(overfeeding),增加CO2的产生,增加呼吸肌做功、肝脏代谢负担和淤胆发生等。特别是对合并有呼吸系统损害重症病人,且葡萄糖供给量对于CO2产生量的影响胜于葡萄糖:脂肪比例。总之,葡萄糖的供给应参考机体糖代谢状态与肝、肺等脏器功能。随着对严重应激后体内代谢状态的认识,降低非蛋白质热量中的葡萄糖补充,葡萄糖:脂肪保持在60:40~50:50,以及联合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水平,已成为重症病人营养支持的重要策略之一。

推荐意见2:葡萄糖是肠外营养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来源,一般占非蛋白质热卡的50~60%,应根据糖代谢状态进行调整。(C级)

【脂肪乳剂】

脂肪乳剂是PN支持的重要营养物质和能量来源,提供必需脂肪酸并携带脂溶性维生素,参予细胞膜磷脂的构成。脂肪可供给较高的非蛋白质热量。其中亚油酸(ω-6PUFA,必需脂肪酸)和α-亚麻酸(ω-3FA)提供能量分别占总能量的1-2%和0.5%时,即可满足人体的需要。

长链脂肪乳剂(LCT)和中长链混合脂肪乳剂(MCT/LCT)是目前临床上常选择的静脉脂肪乳剂类型(ω-6PUFA)。其浓度有:10%,20%,30%。LCT提供必需脂肪酸(EFA),由于MCT不依赖肉毒碱转运进入线粒体,有较高氧化利用率,更有助于改善应激与感染状态下的蛋白质合成。

危重成年病人脂肪乳剂的用量一般可占非蛋白质热量(NPC)的40%~50%,1~1.5g/kg·d,高龄及合并脂肪代谢障碍的病人,脂肪乳剂补充量应减少。脂肪乳剂须与葡萄糖同时使用,才有进一步的节氮作用。此外,脂肪乳剂单位时间输注量对其生理作用亦产生影响,研究表明,脂肪乳剂输注速度 > 0.12g/kg/h时,将导致血管收缩的前列腺素(PGF2а,TXA2)水平增加。关于脂肪乳剂静脉输注要求,美国CDC推荐指南指出:含脂肪的全营养混合液(total nutrients admixture, TNA)应24小时内匀速输注,如脂肪乳剂单瓶输注时,输注时间应>12小时。

推荐意见3:脂肪补充量一般为非蛋白质热卡的40%~50%;摄入量可达1~1.5g/kg.d,应根据血脂廓清能力进行调整,脂肪乳剂应匀速缓慢输注。(B级)

【氨基酸/蛋白质】:

一般以氨基酸液作为肠外营养蛋白质补充的来源,静脉输注的氨基酸液,含有各种必需氨基酸(EAA)及非必需氨基酸(NEAA)。EAA与NEAA的比例为1: 1~1: 3。鉴于疾病的特点,氨基酸的需要(量与种类)也有差异。临床常用剂型有:为一般营养目的应用的配方为平衡型氨基酸溶液,它不但含有各种必需氨基酸,也含有各种非必需氨基酸,且各种氨基酸间的比例适当,具有较好的蛋白质合成效应。

存在全身严重感染病人的研究显示:尽管给予充分的营养支持,仍然不能阻止大量的、持续性的蛋白质丢失。在前10天,2/3丢失的蛋白来自于骨骼肌,以后则更多的来自于内脏蛋白。瘦体组织(无脂组织群lean body mass, LBM)的丢失速度从每天0.5%到1.0%。不同组织器官蛋白质合成与降解的反应是不同的,并在疾病时发生变化。稳定持续的蛋白质补充是营养支持的重要策略。ICU病人人体测量结果提示蛋白质(氨基酸)的需要量供给至少应达到1.2–1.5 g/kg•day。高龄及肾功能异常者可参照血清BUN及BCr变化。重症病人营养支持时的热氮比可降至150~100kcal:1gN。

临床研究表明,BCAA强化的复方氨基酸液有助于肝功能障碍病人调整血浆氨基酸谱和防治肝性脑病。有关手术创伤病人的研究显示,应用强化支链氨基酸(36%BCAA)的复方氨基酸液的TPN支持,在节氮和促进蛋白质合成方面,均未显示出特殊优势。

推荐意见4:重症病人肠外营养时蛋白质供给量一般为1.2-1.5g/kg•day,约相当于氮0.20-0.25g/kg·day;热氮比100-150kcal:1gN。                       (B级)

【水、电解质的补充】

营养液的容量应根据病情及每个病人具体需要,综合考虑每日液体平衡与前负荷状态确定,并根据需要予以调整。CRRT时水、电解质等丢失量较大,应注意监测血电解质。每日常规所需要的电解质主要包括钾、钠、氯、钙、镁、磷。营养支持时应经常监测。

【微营养素的补充(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重症病人血清抗氧化剂含量降低,肠外和肠内营养时可添加VitC、VitE和β-胡萝卜素等抗氧化物质。只有少数几个有关于重症病人维生素与微量元素需要的研究报道,腹主动脉瘤术前连续8天口服VitE 600IU(400mg)/日,骨骼肌活检显示可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连续9天硒的补充,使合并SIRS和感染的重症病人肾衰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3/21 vs. 9/21,p=0.035),死亡率亦有下降趋势。ARDS病人血清维生素E、C和硒的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脂质过氧化物浓度升高。由此提示应增加ARDS病人抗氧化物的补充量,以满足恢复其机体抗氧化能力的需要。一项涉及595例创伤病人的RCT研究显示:补充维生素E、C,使肺部并发症有下降趋势(CI=0.81,0.6~1.1),MODS发生率降低(26/595例,4%,CI=0.19~0.96)。

但目前对于微营养素在重症病人的需要量、生物利用度及补充后的效果尚无更明确的报道。

推荐意见5: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应作为重症病人营养支持的组成成分。创伤、感染及ARDS病人,应适当增加抗氧化维生素(C级)及硒的补充量。(B级)

2.3  肠外营养支持途径与选择原则

肠外营养支持途径可选择经中心静脉和经外周静脉营养支持,如提供完整充分营养供给,ICU病人多选择经中心静脉途径。营养液容量、浓度不高,和接受部分肠外营养支持的病人,可采取经外周静脉途径。

经中心静脉途径包括经锁骨下静脉、经颈内静脉、经股静脉和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途径。锁骨下静脉感染及血栓性并发症均低于股静脉和颈内静脉途径,随着穿刺技术和管材的提高,机械性损伤的发生并不比经股静脉高。PICC并不能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infection, CRBI)的发生。对于全身脏器功能状态趋于稳定,但由于疾病难以脱离或完全脱离肠外营养的ICU病人,可选则此途径给予PN支持。

荟萃分析表明,与多腔导管相比,单腔导管施行肠外营养,CRBI和导管细菌定植的发生率明显降低。2项II级研究均提示:导管连接部位和穿刺部位局部细菌定植是CRBI最大的感染源,因此中心静脉插管需要比外周静脉穿刺更高无菌要求。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或者沾污时应予更换。穿刺局部有渗血时,建议使用普通纱布。

推荐意见6:经中心静脉实施肠外营养首选锁骨下静脉置管途径(B级)

3 肠内营养支持(EN)

3. 1 肠内营养应用指征

肠内营养应用指征:胃肠道功能存在(或部分存在),但不能经口正常摄食的重症病人,应优先考虑给予肠内营养,只有肠内营养不可实施时才考虑肠外营养。

多项临床研究得出肠外营养能增加感染并发症,肠内营养无论是在支持效果、花费、安全性还是可行性上都要明显优于肠外营养。

多项2级临床研究表明,与延迟肠内营养比较,早期肠内营养能明显降低死亡率和感染率,改善营养摄取,减少住院费用。同时尚有研究表明,通过优化的肠内营养管理措施(如:空肠营养、促胃肠动力药等),早期肠内营养是可行的。因此,重症病人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尽早使用肠内营养。通常早期肠内营养是指:“进入ICU 24-48小时内”,并且血液动力学稳定、无肠内营养禁忌症的情况下开始肠道喂养。

推荐意见1:重症病人在条件允许时应尽早开始肠内营养(B级)

【肠内营养的禁忌症】

当重症病人出现肠梗阻、肠道缺血时,肠内营养往往造成肠管过度扩张,肠道血运恶化,甚至肠坏死、肠穿孔;严重腹胀或腹腔间室综合症时,肠内营养增加腹腔内压力,高腹压将增加返流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并使呼吸循环等功能进一步恶化,因此,在这些情况下避免使用肠内营养。对于严重腹胀、腹泻,经一般处理无改善的病人,建议暂时停用肠内营养。

3.2 肠内营养途径选择与营养管放置

肠内营养的途径根据病人的情况可采用鼻胃管、鼻空肠、经皮内镜下胃造口(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PEG)、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jejunostomy, PEJ)、术中胃/空肠造口,或经肠瘘口等途径进行肠内营养。

(1)经鼻胃管途径:常用于胃肠功能正常,非昏迷以及经短时间管饲即可过渡到口服饮食的病人。优点是简单、易行。缺点是返流、误吸、鼻窦炎、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增加。

(2)经鼻空肠置管喂养:优点在于因导管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或空肠,使返流与误吸的发生率降低,病人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增加。但要求在喂养的开始阶段,营养液的渗透压不宜过高。

(3)经皮内镜下胃造口(PEG):PEG是指在纤维胃镜引导下行经皮胃造口,将营养管置入胃腔。优点是去除了鼻管,减少了鼻咽与上呼吸道的感染并发症,可长期留置营养管。适用于昏迷、食道梗阻等长时间不能进食,但胃排空良好的重症病人。

(4)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术(PEJ):PEJ在内镜引导下行经皮胃造口,并在内镜引导下,将营养管置入空肠上段,可以在空肠营养的同时行胃腔减压,可长期留置。其优点除减少了鼻咽与上呼吸道的感染并发症外,减少了返流与误吸风险,并在喂养的同时可行胃十二指肠减压。尤其适合于有误吸风险、胃动力障碍、十二指肠郁滞等需要胃十二指肠减压的重症病人。

肠内营养途径

误吸危险

鼻空肠管或

鼻十二指肠管

鼻胃管

经皮内镜下空肠置管(PEJ)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PEG)

时间长于6周

重症病人往往存在胃肠动力障碍,EN时容易导致胃潴留、呕吐和误吸。与经胃喂养相比,经空肠喂养能减少上述情况与肺炎的发生、提高重症病人的热卡和蛋白的摄取量,同时缩短达到目标肠内营养量的时间,但留置小肠营养管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技术条件。因此,有条件的单位可常规经空肠营养,在条件受限的单位,建议对不耐受经胃营养或有返流和误吸高风险的重症病人选择经空肠营养,这些情况包括:胃潴留、连续镇静或肌松、肠道麻痹、急性重症胰腺炎病人或需要鼻胃引流的病人。

推荐意见2:对不耐受经胃营养或有返流和误吸高风险的重症病人,宜选择经空肠营养。(B级)

3.3 肠内营养的管理与肠道喂养安全性评估

重症病人往往合并胃肠动力障碍,头高位可以减少误吸,及其相关肺部感染的可能性。研究发现ICU病人半卧位较平卧位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下降(5% vs 23%,p

经胃营养病人应严密检查胃腔残留量,避免误吸的危险,通常需要每6小时后抽吸一次腔残留量,如果潴留量≤200ml,可维持原速度,如果潴留量≤100ml增加输注速度20ml/hr,如果残留量≥200ml,应暂时停止输注或降低输注速度。

在肠内营养输注过程中,以下措施有助增加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对肠内营养耐受不良(胃潴留>200ml、呕吐)的病人,可促胃肠动力药物;肠内营养开始营养液浓度应由稀到浓;使用动力泵控制速度,输注速度逐渐递增;在喂养管末端夹加温器,有助于病人肠内营养的耐受。

推荐意见3:重症病人在接受肠内营养(特别经胃)时应采取半卧位,最好达到30-45度。(D级)

推荐意见4:经胃肠内营养的重症病人应定期监测胃内残留量。(E级)

3.4  常用肠内营养的制剂选择

不同配方肠内营养制剂的特点及其适用病人

配  方

主要营养物组成

特  点

适用病人

碳水

化合物

氮  源

脂  肪

整蛋白

配方

双糖

完整蛋白

长链或

中链脂肪酸

营养完全,可口,价廉

胃肠道消化功能正常者

预消化

配方

糊精

短肽或

短肽+氨基酸

植物油

易消化、吸收,少渣

胃肠道有部分消化功能者

单体配方

葡萄糖

结晶氨基酸

植物油

易消化,吸收

用于消化功能障碍患者

免疫营养配方

双糖

完整蛋白

植物油

添加谷氨酰胺、鱼油等

创伤病人、大手术后病人

匀浆膳

蔗糖

牛奶鸡蛋

植物油

营养成分全面,接近正常饮食

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要求较高,基本上接近于正常功能

组件膳

单一的营养成分

适合补充某一营养成分

低糖高脂配方

双糖

完整蛋白

植物油

脂肪提供50%以上热卡

适合糖尿病、通气功能受限的重症病人

高能配方

双糖

完整蛋白

植物油

热卡密度高

适合限制液体摄入的病人

膳食纤维配方

双糖

完整蛋白

植物油

添加膳食纤维

适合便秘或腹泻的重症病人

3项2级研究比较了高脂/低糖营养与标准制剂的疗效,高脂低糖肠内营养制剂能降低呼吸功能衰竭病人的机械通气时间,并能很好控制重症病人的血糖,但在死亡率、感染率或住院时间上无显著差异。1项研究比较了标准肠内营养制剂和低脂肠内营养制剂对重症病人预后的影响,两者对预后无显著差异,但低脂制剂能显著减少重症病人肺炎的发生率。尽管高脂配方有利于血糖控制,但其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证实。1项2级研究比较了高蛋白营养制剂和低蛋白营养制剂对颅脑外伤病人的疗效,两组间死亡率无显著差异,高蛋白营养的病人有较高的细菌感染发生率,高蛋白组的氮平衡较高,但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因此,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哪一种特殊的肠内营养制剂更适合重症病人。

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营养制剂的选择

能否经口进食

经口进食(能摄入80%以上的营养)

胃肠有无功能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消化吸收功能是否正常

整蛋白配方

预消化配方/单体制剂

腹泻、便秘

高血糖

高血脂

容量摄入受限

膳食纤维配方

缓释淀粉

低糖配方

低脂配方

高热卡配方

疾病特殊配方

能否经口进食

经口进食(能摄入80%以上的营养)

胃肠有无功能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消化吸收功能是否正常

整蛋白配方

预消化配方/单体制剂

腹泻、便秘

高血糖

高血脂

容量摄入受限

膳食纤维配方

水解淀粉

低糖配方

低脂配方

高热卡配方

特殊制剂选择

4.  不同危重症的代谢特点与营养支持原则

4.1 Sepsis和MODS病人的营养支持

4.1.1 Sepsis和MODS病人的代谢特点

Sepsis病人处于高代谢状态,且代谢途径异常:对外源性营养底物利用率低,主要靠分解自身组织获取能量,其中对蛋白的消耗增幅最大,可在短期内导致蛋白-能量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对严重sepsis病人的研究中发现,LBM的丢失速度为每天0.5%-1%。前10天,2/3的氨基酸利用来自骨骼肌,以后更多地转向内脏。即使提供充足的营养,也不能完全阻止LBM的分解。

4.1.2 Sepsis和MODS病人的营养支持

Sepsis与MODS病人营养支持中非蛋白质热量与蛋白质的补充应参照重症病人营养支持的原则。以应激性高血糖为突出的代谢紊乱及器官功能障碍,常常限制营养素的补充。有研究显示,接受PN的sepsis病人,静脉补充1.5g/kg.d蛋白质可以使蛋白分解代谢减少70%;给予≥2.2 g/kg.d蛋白质时,蛋白分解代谢却明显增加。还应注意的是,当病情发展到较严重阶段,能量消耗反会降低,如发生器官衰竭和感染性休克时。

推荐意见1:严重Sepsis与MODS病人,应密切监测器官功能与营养素的代谢状态,非蛋白质热卡:氮比可进一步降低至80~130kcal: 1gN(D级)。

支链氨基酸有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的作用,肌肉中合成谷氨酰胺和丙氨酸的氮源主要由支链氨基酸提供,因此补充支链氨基酸有重要的意义。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证实,在sepsis病人静脉补充强化支链氨基酸的氨基酸液(45% BCAA)1.1-1.5g/ kg.d,较对照组(平衡氨基酸)1.5g/ kg.d能够明显降低死亡率。另一项前瞻性临床研究还显示,额外补充支链氨基酸可以有助改善氮平衡,减少肌肉蛋白质的分解代谢。有4项研究显示高支链氨基酸和低支链氨基酸在死亡率上无显著差异,目前尚无充分依据推荐常规给予高支链氨基酸配方。

谷氨酰胺是免疫细胞的营养底物,研究表明补充外源性谷氨酰胺可以改善sepsis病人免疫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多形核细胞)功能。谷氨酰胺在增强免疫细胞功能的同时不会增加促炎因子的产生。另外,还能促进肌肉蛋白的合成,改善氮平衡。对ICU病人(其中71%为脓毒症)应用谷氨酰胺的研究发现,使用谷氨酰胺(口服0.3-0.6g/kg.d)大于5天的病人6个月生存率获得显著改善,而对照组病人更多地死于真菌感染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一项前瞻、随机、多中心、双盲临床研究表明,在肠内营养中添加精氨酸、谷氨酰胺、抗氧化剂、w-3脂肪酸的病人与未添加这些物质的病人比较,其住院时间、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感染率和死亡率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另一项前瞻、随机、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显示,严重sepsis的病人入ICU后48小时内实施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添加精氨酸、VitE、β-胡萝卜素、锌、w-3脂肪酸)治疗,其ICU内的死亡率高于对照组(普通静脉营养)。一项meta-分析也显示,sepsis病人应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使死亡率增加。也有临床研究表明,与标准的肠内营养相比,添加精氨酸的肠内营养使严重感染的重症病人病死率明显增加。

推荐意见2:严重Sepsis病人,应避免应用富含精氨酸的免疫营养制剂(C级)。

4.2 创伤病人的营养支持

严重烧伤的胃肠屏障功能损害十分严重,肠内营养对维护病人的胃肠粘膜屏障功能具有特殊意义和重要性。回顾性研究显示,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显著降低烧伤病人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一项对比全肠内营养(TEN)和肠内、肠外联合营养(PN+EN)的随机临床研究证明,后者(PN+EN组)的死亡率明显高于TEN组病人,全肠内营养的病人较合并肠外营养的病人能从肠内接受更多的热卡。

研究表明,烧伤后6小时内给予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的,能够更快地达到正氮平衡。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伤后15小时内给予胃内营养的病人在第72小时有82%的病人达到了目标热卡;而延迟到伤后18小时再开始给予肠内营养组,大部分病人不能达到目标热卡。另一项回顾研究显示,伤后24小时内给予肠内营养的病人较24小时后给予肠内营养的病人,sepsis的发生率显著下降。

推荐意见1:与其他重症病人相比,烧伤病人有胃肠功能时宜及早开始肠内营养。(C级)

虽然肠内营养能更好地维护肠道粘膜屏障的完整性,但由于颅脑创伤病人的胃瘫发生率较高,在这类病人营养途径选择时应考虑到这一问题。一项研究指出,大多数脑外伤病人在一周内均有胃排空延迟,半数以上病人在伤后第二周内仍有胃排空延迟,直至16天后所有病人才能耐受足量肠内营养。有鉴于此,试图在早期对颅脑创伤病人进行全肠内营养(TEN)有时是困难的,而且应用不当可增加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有两项研究证明,对颅脑损伤病人实施肠内和肠外营养在维持血浆白蛋白水平,感染的发生率,氮平衡等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所以,颅脑创伤病人营养支持的时机比营养支持的途径要重要得多。

虽然颅脑损伤可以导致胃瘫,但对空肠功能似乎没有太大影响。一项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显示,颅脑损伤病人可以较好地耐受空肠营养,在受伤的第3天,空肠内营养的病人可达到的70%目标喂养量,第6天则病人可达到90%的目标喂养量,而胃内喂养的病人第3天仅达到30%,第6天达到55%的目标喂养量。

推荐意见2:对重度颅脑创伤病人,宜选择经空肠实施肠内营养。(C级)

4.3  急性肾功衰竭病人的营养支持

4.3.1  急性肾功能衰竭代谢变化

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是指肾脏排泄功能的可逆性的急剧恶化,发展过程中出现多种代谢改变,影响机体容量、电解质、酸碱平衡,以及蛋白质与能量的代谢。已经存在的或医院获得性的营养不良是导致ARF高死亡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营养支持被认为是其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蛋白分解,减缓BUN、BCr升高,有助于肾损伤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提高ARF病人的生存率。

由于ARF的复杂性和差异性,营养支持的很多重要问题仍然没有取得共识。总的来说,ARF病人营养支持的基本目标和其他代谢性疾病是一致的,营养支持不应该受到肾功能异常的限制,但对于未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ARF病人,应注意血清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比例失衡,肾替代治疗对营养支持没有显著的不良影响。

4.3.2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的营养支持

尿毒症本身和由急性疾病引起的应激反应可以引起营养底物利用的明显变化。在营养支持过程中必须考虑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代谢异常以及电解质、液体负荷、酸碱平衡等改变的规律。目前基本认为ARF本身对能量代谢没有直接影响,热卡需要量更多的决定于基础疾病和当前病人状态。

ARF病人体内蛋白分解增加,蛋白合成也受到抑制,如何遏制这种状态一直是营养支持的一个重要方面。蛋白的供给量需要考虑分解程度和是否接受肾替代治疗。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给予充分的蛋白摄入对于促进正氮平衡、减少负氮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ARF期氨基酸代谢异常,体内氨基酸谱发生改变,但目前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单独补充必需氨基酸和特殊配方氨基酸有更多的益处。所以ARF时的氨基酸的摄入仍然建议应用含非必需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混合配方。

接受肾替代治疗的病人,超滤液中可丢失一部分氨基酸和蛋白质,有研究表明,高流量血滤与透析,高通量滤膜均增加氨基酸的丢失。尽管如此,增加单位时间氨基酸补充量仍可使接受肾替代治疗的病人获得正氮平衡。

ARF期间常伴有糖耐量下降和胰岛素抵抗,而且糖异生增加并对糖负荷的负反馈作用不敏感。血糖的控制重症病人非常重要,同时还必须考虑到肾替代治疗过程中含糖透析液导致的额外糖负荷及对血糖的影响。

ARF时脂代谢也受到明显影响。主要表现在脂蛋白酯酶活性下降,导致脂肪降解过程及脂肪颗粒的清除受到抑制,但脂肪酸的氧化过程并没有受到影响。

ARF期,体内微营养素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电解质紊乱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包括钾、磷酸盐、钙和酶等浓度改变。在进行肾替代治疗过程中由于丢失增加可以发生低磷血症,多种原因可以导致血钙的波动。1,25-二羟骨化醇的活性下降导致的肠道吸收钙下降和骨骼对甲状旁腺素抵抗等可能是主要原因。制动、透析液钙浓度过高、恶性肿瘤和高甲状旁腺素血症等均可导致高钙血症。高镁血症发生率比较低,一般继发于摄入的增加。低镁血症发生的频率更高些。环孢素A、顺铂等药物可以导致低镁,另外肾替代治疗可以引起镁的额外丢失,应引起注意。

微营养素的另一个方面是维生素的代谢。水溶性维生素通过肾替代丢失是其体内含量下降主要影响因素。VitB1和B6的缺乏可以影响能量代谢并导致乳酸酸中毒。补充水溶性维生素很少导致过量中毒,但VitC过量补充可能导致继发性草酸盐病。在肾替代治疗过程中应维持100mg/day。除了VitK以外,脂溶性Vit常常缺乏,尤VitD因肾脏羟化作用下降而更为明显。微量元素代谢和补充的数量仍然不是非常清楚。微量元素对免疫调节、抗氧化作用等均起重要作用。有试验证实CVVH超滤液中含有铜、铬、锰、硒和锌等。所以在进行肾替代治疗过程中需要适当补充上述微量元素。

推荐意见:接受肾替代治疗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应额外补充丢失的营养素。(C级)

4.4  肝功能不全及肝移植围术期的营养支持

4.4.1  肝功能不全病人的代谢特点

肝脏是营养物质代谢的中心器官,随着慢性肝病的病情进展,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逐渐加重,在肝功能代偿期发生率20%,而在肝病失代偿期发生率达60%,营养不良使肝病患者腹水、出血、感染及肝性脑病发生率增加,并影响肝脏功能,加速疾病进程。合理的营养干预能减缓病人全身衰竭的进一步发展和改善肝细胞代谢。

肝脏在碳水化合物代谢中地作用为储存糖原及进行糖异生。肝功能不全时肝糖原储存减少,且因胰高血糖素增高及胰岛素抵抗使糖氧化供能障碍,机体对糖耐受下降,易出现血糖紊乱,糖作为能源物质供能减少,脂肪成为主要能源物质,且糖异生增加。

肝脏在脂肪代谢中的作用为脂肪、肉毒碱、酮体合成及脂肪酸氧化,肝功能不全病人胆汁分泌减少,使脂肪吸收障碍,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和-γ亚麻酸)缺乏,且脂肪氧化供能比例增加,体脂肪消耗,其程度与营养不良的严重程度及肝病严重程度相关。

肝脏在蛋白质代谢的作用为合成蛋白,分解芳香族氨基酸及将氨转化为尿素,肝功能不全患者蛋白质合成减少和分解增加,导致低蛋白血症,使器官功能障碍、免疫力下降和腹水增加,加速肝功能不全的进展,此时积极的蛋白补充与合理的营养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氮平衡,减缓营养不良的进展。肝功能不全发展至肝性脑病时,氨基酸代谢产物氨在肝脏转化障碍,导致血氨浓度增加,且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在肝内分解障碍,支链氨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在肝外分解增加,血中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比例失衡,促进肝性脑病的发生。

肝功能不全时食欲下降伴消化吸收不良使维生素吸收障碍,胆盐分泌减少使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障碍更为明显,易出现维生素A、D、E、K的缺乏。

4.4.2    肝功能不全病人营养支持原则

1)营养物质的供给

约有15%-20%的肝硬化病人表现为代谢率增高,25-30%病人表现为代谢率下降,其能量消耗实测值个体差异大,与Harris-Benedict (H-B)公式预测值相关性差。如无条件实测能量消耗量,肝硬化病人代偿期能量供给25-35kcal/kg·d,合并营养不良时可酌情增加,合并肝性脑病时应降低能量供给。

因为糖利用障碍,脂肪氧化增加,碳水化合物提供热卡的比例宜减少,约60%-70%的热卡由碳水化合物提供,30%-40%的热卡由脂肪提供。中链脂肪乳剂不需要肉毒碱参与可直接进入线粒体氧化代谢,对肝功能及免疫功能影响小,因此,肝功能不全病人宜选用中/长链脂肪乳剂。过多的碳水化合物或脂肪将加重肝脏负担,导致或加重黄疸及转氨酶、血糖增高,血酯廓清障碍,以及免疫功能下降。

在早期肝硬化患者,蛋白质分解增加,低蛋白血症加速了肝细胞损害及肝功能不全的进展,此时补充蛋白质(氨基酸)能促进正氮平衡而不导致肝性脑病,可根据肝功能代偿情况给予蛋白质1.3g-1.5g/kg·d。

在肝病终末期,增加蛋白的摄取可能导致血氨增加,加速肝性脑病的发生,蛋白摄入量可减至0.5g-1g/kg·d。对于儿童,即使肝性脑病,蛋白摄入不必过多限制,原因是分解代谢亢进和生长发育对蛋白的需要,蛋白质摄入量可2.5g -3g/kg·d。富含支链氨基酸的氨基酸液能纠正肝衰病人血浆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比例的失衡,有证据表明补充支链氨基酸能改善肝脏蛋白合成,减少分解代谢,减轻肝性脑病。,

肝功能不全合并大量腹水时,需限制钠盐摄入及提高摄入热卡的密度以减少机体水分储留。需特别注意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2)营养途径的选择

肝功能不全病人早期能耐受正常饮食,合并中度至重度营养不良时,需通过口服或管饲加强肠内营养,一日进食次数可增加至4-7次以降低营养的不耐受、减少低血糖的发生,但在肝功能不全并食道静脉曲张出血时,放置肠内营养管时应注意食道粘膜的损伤和诱发消化道出血,但并非绝对禁忌。合并肝硬化腹水病人行开腹胃空肠切开置管可导致腹膜炎及腹水渗漏,故应慎重。

当肝功能障碍病人食欲下降且消化吸收障碍,导致严重营养不良,此时可通过肠外营养补充能量与氨基酸、微生素和微量元素。

推荐意见1:合并肝功能不全的重症病人,营养支持时应增加支链氨基酸的供给,并降低芳香族氨基酸的比例。(C级)

推荐意见2:合并肝功能不全的重症病人,非蛋白质热卡以糖脂双能源供给,其中脂肪补充宜选用中长链脂肪乳剂。(C级)

4.4.3  肝移植术后营养代谢特点

尽管肝脏移植解决了肝脏代谢的紊乱,但肝移植病人术前多伴营养不良,术后又处于严重应激后的高分解状态,积极的营养支持仍非常必要。手术后应激反应及大量皮质激素的使用导致高糖血症更为明显,糖的利用减少。但过多的脂肪供给可导致脂肪廓清障碍,机体免疫抑制及网状内皮系统对内毒素清除障碍。因此,营养支持时需加强代谢及肝功能等的监测。

肝移植术后早期电解质紊乱较常见,胃液引流、胆汁引流和腹腔引流使电解质丢失增加,大量使用利尿剂使血钾、磷、镁迅速下降,大量血制品输入、激素、环孢霉素和FK506可导致高钾和其它电解质紊乱(如高钠),环孢霉素还可加重镁和磷的丢失,另外移植术后病人食欲改善重新进食使血钾、磷、镁进一步下降,必须严密监测血清电解质的浓度。

4.4.4  肝移植术后营养支持原则

多数研究表明积极的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肝移植术后氮平衡,减少ICU停留时间,减少医院消费,减少移植后感染的发生,尤对于接受肝移植的儿童,营养支持应更为积极,术后立即营养支持有助于患儿更为容易的脱离呼吸机,减少感染发生,加快伤口愈合。

肝移植术后代谢率增高,实测静息能量消耗(REE)约是H-B公式估算的1.2-1.3倍,因移植术后应激状态及正处恢复期肝功能,热量提供可从20-25kcal/kg.day开始,糖脂比6:4或5:5。由于常伴高糖血症及可能出现脂肪廓清障碍,需密切监测血糖及血脂的代谢。且因移植术后补液容量的限制,宜适当提高补充的营养底物密度。

肝移植成功后,血浆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比例在趋于正常,此时如无明显应激、氮质血症或肝性脑病,补充平衡氨基酸液或是强化支链氨基酸的复方氨基酸液,对病情无明显影响,蛋白质供给量1g-1.5g/kg·d。此外,必须严密监测血清电解质的浓度,并根据检验结果及时纠正肝移植术后的电解质紊乱。

肠内营养是肝移植术后的最佳营养途径,很多研究已表明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使病人获益更大,并有助于降低感染发生率、减轻对应激的代谢反应、营养支持相关的并发症减少、内脏蛋白合成增加并节省费用。因此,对合并营养不良的肝移植病人,推荐术中置入空肠营养管,术后数小时内即可低速泵入等渗的肠内营养制剂。能口服摄食时,肠内营养逐渐减量,至术后5-7天,过渡到正常经口摄食。

不能接受EN的病人,术后立即给予肠外营养较未给予营养支持的常规,可使营养不良病人ICU停留时间缩短,氮平衡改善。但比较此类病人应用高支链氨基酸与平衡氨基酸对预后的改善方面并未显示出优势。不伴有营养不良且术后几天内能很快进食者可以不给肠外营养,术后3-4天开始流质饮食,逐渐过渡至普通饮食。

推荐意见3:肝移植术后早期可积极进行肠内营养。(B级)

4.5  急性重症胰腺炎病人的营养支持

4.5.1  重症急性胰腺炎代谢特点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早期的代谢特点主要表现为,静息能耗(REE)增加(可达1.5倍),出现高分解代谢,病人很快出现严重负氮平衡和低蛋白血症。糖代谢方面,糖利用率降低、糖耐量下降、糖原异生的增加,大部分病人出现高血糖。蛋白质代谢方面,蛋白质分解增多、尿氮排出增加,机体处于负氮平衡,每天尿氮排出增加20-40g,同时由于骨骼肌对支链氨基酸酸的摄取增加,其血浆浓度下降而芳香族氨基酸相应升高。脂肪代谢方面,高脂血症是SAP常见的临床表现,同时机体脂肪分解增加成为重要的能量来源。此外SAP病人早期尚存在低钙、低镁等代谢紊乱。

4.5.2  重症急性胰腺炎营养支持要点

为使“胰腺休息”,减少胰腺分泌,禁食是SAP早期治疗的基本原则。但禁食可迅速导致营养不良,因此SAP病人需早期给予营养支持。尽管肠外营养不会刺激胰腺分泌,但高血糖和感染合并症发生率明显增高,EN不仅能维护肠道结构和肠粘膜屏障的完整性,从而有助于降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利于高血糖控制,而且价廉。SAP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主要顾虑是营养底物对胰腺外分泌的刺激作用,有研究结果表明,营养底物对胰腺外分泌的刺激作用主要取决于摄食部位,经胃或十二指肠的营养有较大的胰腺外分泌反应,且SAP早期经空肠喂养并不明显刺激胰腺外分泌,“让肠道休息”以减少营养素对胰腺刺激的观念必须予以纠正,肠内营养应作为SAP营养支持的首选方式。现已证实鼻空肠管或空肠造口是安全有效的EN途径,要求将空肠营养管置于屈氏韧带以远30-60cm处。给予氨基酸和短肽为氮源、低甘油三酯的预消化制剂较为适宜,胰酶不足时可添加外源性胰酶制剂。SAP的常见并发症,如胰性腹水、胰漏和液体积聚等不是肠内营养禁忌症。部分病人因严重肠麻痹或腹部并发症不耐受或部分不耐受肠内营养时,可由肠外营养替代或补充。大多数病人对葡萄糖及脂肪乳剂的耐受良好。碳水化合物替代脂肪作为主要的热卡来源,能抑制糖原异生,减少蛋白的分解,减少高脂血症的危险,但是并且必须监测血糖水平,并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不含脂肪乳剂的PN不应超过两周,否则可能造成必需脂肪酸的缺乏,SAP病人输注脂肪乳剂并非禁忌,但应该严密监测血脂水平,通常认为血清甘油三酯高于4.4mmol/L,应该慎用脂肪乳剂。

尽管静脉输注葡萄糖不刺激胰腺外分泌,但SAP病人葡萄糖氧化率降低,输注葡萄糖的最大危险是高血糖。大样本临床试验提示,外科重症病人血糖水平控制在110mg%(6.1mmol/l)以下可以降低死亡率,证明控制血糖有利于改善预后。

伴全身炎症反应的病人,循环中谷氨酰胺的浓度可降至正常值的55%,若不给予补充,肠粘膜屏障完整性则难以维持。SAP是全身炎症反应极其严重的疾病,需要补充谷氨酰胺。已有大量动物实验证实,补充谷氨酰胺能避免肠粘膜细胞的萎缩,保护肠粘膜屏障,减少感染的并发症。2个小样本量临床研究结果提示TPN中添加谷氨酰胺或丙氨酰-谷氨酰胺双肽可以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和感染的发生。有关临床用量和补充途径,尚需通过大样本量临床研究予以确定。

推荐意见1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初期复苏后条件允许时可开始营养支持,并优先考虑经空肠营养(A级)

推荐意见2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应增加谷氨酰胺补充。(B级)

4.6  急慢性呼吸衰竭病人的营养支持

4.6.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代谢特点及营养支持原则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COPD病人多合并营养不良,发生率可达20-60%。其原因可能与病人主动摄食减少,胃肠道吸收功能减退,慢性炎症反应及代谢率增加有关。

【代谢特点】

1)      COPD病人的代谢率增高,间接能量测量仪测得此类病人的REE比预计值明显增高。

2)      COPD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明显标志就是体重减轻。COPD患者在病程早期即有脂肪和瘦体组织的消耗,但患者可以保持正常体重;而后期的COPD患者与恶性肿瘤的恶液质患者类似,出现明显的体重减轻。体重减轻是COPD患者病情急性加重和死亡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

【营养支持原则】

有研究表明营养支持可改善COPD病人的肺功能、血气指标、呼吸肌力,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但能否改善预后尚无研究证实。过多的热量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都会导致呼吸商增高,增加患者的呼吸负荷,并可造成撤机困难。有研究应用商品化的营养制剂作为COPD病人膳食的一部分(三种营养素提供热量分别为:蛋白质16.7%,脂肪55.1%,碳水化合物28.2%),可以改善病人的血气指标,并显著改善肺功能(FEV1)。

有研究表明在COPD病人中应用促合成激素,如人重组生长激素(rhGH,0.15IU/kg.d,3周)可改善病人的人体测量值,但并未增加病人的呼吸肌力和运动能力。而且也有研究指出在重症病人应激早期应用rhGH会增加死亡率。因此仅在营养供给充足,但蛋白质合成仍未改能改善,或考虑由于呼吸肌力不足而导致撤机困难的呼吸衰竭病人,使用rhGH可能获益。

有研究表明对稳定期COPD病人补充1,6-FDP纠正低磷,可以提高患者的呼吸肌力量及膈肌功能。因此,COPD病人应注意补充磷制剂,纠正低磷状态。

推荐意见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衰病人应尽早给予营养支持,并首选肠内营养。(B级)

推荐意见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营养支持中,应适当降低非蛋白热卡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B级)

4.6.2  ARDS的代谢特点及营养支持原则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是由肺部原发疾病或肺外疾病导致的肺部炎症反应,进一步导致肺泡渗液增加,血氧下降,呼吸窘迫的一种综合征。不同于其它类型的急性呼吸衰竭(如急性肺栓塞,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ARDS存在着明显的全身炎症反应,并伴随着体内各种应急激素及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释放。

【ARDS时的代谢特点】

1)      ARDS病人多存在严重的高分解代谢,短期内即可出现混合型营养不良。

2)      ARDS病人和其他重症病人(如重症胰腺炎,脓毒症sepsis,创伤等)类似,其REE可达到预计值的1.5-2倍。ARDS的原发病如系急性重症胰腺炎、sepsis、创伤等疾病时,伴有REE不同幅度的明显增加。由于大多ARDS病人需要机械通气治疗,这也可使REE增加。

3)      ARDS患者体内的肌糖原和肝糖元分解加速,脂肪大量氧化,随即瘦体组织大量分解,各种结构及功能蛋白被迅速消耗,并同时伴随着血糖的升高,机体对糖的利用减低,血清白蛋白下降,谷氨酰胺明显减少,血中氨基酸比例的失调。

4)      ARDS治疗过程中常因限制液体的输入而影响早期的营养支持。大量含磷的能量物质(ATP)被消耗,各种离子消耗的增加,摄入的不足,分布的异常,可使病人出现低钾,低钙,低磷,低镁,低钠,低氯等表现和对某些微量元素的需求增加。

5)      ARDS病人严重的氧化应激消耗了大量的抗氧化物质。

【营养支持原则】

尽早实施营养支持可降低上机时间,缩短住ICU时间,如病人肠道功能允许,应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并采取充分的措施避免返流和误吸,因为误吸本身就可导致ARDS的发生。

应避免过度喂养,特别是碳水化合物补充过多将导致的二氧化碳的产生过多,增加呼吸商,加重病人的呼吸负荷。有研究表明ARDS病人的营养支持中应用肠内营养并联合EPA,GLA以及一些抗氧化物质,可以提高体内的抗氧化水平,防止脂质过氧化损害,减少BALF(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中性粒细胞数量,减低肺泡的通透性,改善气体交换,缩短上机时间和ICU停留时间,减少进一步的器官功能损伤。有关急性肺损伤和ARDS病人的2项1级临床研究显示:营养支持中添加鱼油和抗氧化剂,有助于降低肺血管阻力与通透性,改善肺功能,降低死亡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与住ICU时间等。

4.7  心功能不全病人的营养支持

4.7.1  心功能不全病人的代谢特点

心功能不全系指在有适量静脉血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及/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血量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是一种以心排血量不足,组织的血液灌注减少,以及肺循环或体循环静脉系统淤血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心功能不全常导致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严重者可出现体重下降、消瘦、低蛋白血症等心脏恶病质表现。其营养代谢改变主要表现为:

(1)        胃肠道淤血导致营养摄入和吸收障碍,这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

(2)        交感神经系统的代偿性兴奋引起的热量消耗增加,且分解代谢明显大于合成代谢;

(3)        肝脏淤血导致白蛋白合成减少,肾脏瘀血引起的蛋白尿以及合并感染导致血浆蛋白水平的进一步降低,机体能量储备减少;

(4)        慢性缺氧致血管舒缩功能长期失调,组织氧供不足;

(5)        肾上腺的慢性淤血导致的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6)        应用洋地黄、利尿剂以及过分的限制水钠导致的电解质紊乱。

4.7.2  心功能不全病人的营养支持原则

适量的营养补充对心功能不全病人是重要的。存在心脏恶病质或潜在危险因素的病人,均应进行正规的营养评估并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根据病人的营养状态及代谢状况确定适宜的营养需要量,且营养支持中需监测各项营养指标。

早期肠内营养符合正常生理,营养底物从门脉系统供给,同时满足肠道粘膜的营养需要,并可有效避免肠外营养相关的感染和代谢并发症。心衰病人经肠内营养可促进肠道运动、消化和吸收,改善肠粘膜细胞营养。肠内营养不能达到所需摄入热量要求,并且需严格控制液体量的情况下,可选择部分或全部使用肠外营养。营养支持可选则热卡密度较高的营养配方,在进行肠外营养过程中需加用抑酸剂,并监测心脏功能及肝脏功能指标。及时调整肠外营养的剂量和配方。一旦胃肠道功能恢复,既应逐渐减少或停止肠外营养,尽早过渡到肠内营养或经口摄食。

4.7.3 营养支持的配方

心功能不全患者往往需要控制液体入量,应综合考虑根据病人应激程度和心衰症状调整肠外营养底物及非蛋白热量的摄入量,提供的非蛋白热量一般取决于病人的静息能量消耗及其活动情况,可采用高热量密度(1.0-1.5kcal/ml)的营养配方。一般提供20~30kcal/kg.d。过高的葡萄糖/胰岛素摄入通常认为能增加心脏葡萄糖供应,糖:脂比例通常选择7:3或6:4;氮0.16g/kg.d,热氮比一般为100~150:1。中长链(MCT/LCT)混合脂肪乳剂、充足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通常认为更有益于心功能不全病人。

4.7.4  特殊并发症及其监测:

(1)心功能不全病人的营养支持应兼顾心脏负荷能力和营养状态两者的平衡。避免因限制水钠摄入和过度利尿引起的低钠、低镁、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应经常监测血清电解质(钠、钾、氯、碳酸氢盐)直至稳定。

由于心功能不全时发生肝脏淤血易致肝功能损害。应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避免因营养底物过多造成肝功能进一步损害,尤在全胃肠外营养支持(TPN)实施时更应重视。

合并糖尿病或其它原因导致血糖升高的病人,应减慢输糖的速度,同时严密监测血糖、尿糖。

(2)营养支持过程中应严密监测与心功能相关的临床指标,包括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24小时出入液体量等。

推荐意见:心衰病人的营养支持宜选择热卡密度较高的营养配方,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比例,并严密监测心脏功能。(C级)

5 营养支持的相关问题

5.1特殊营养素的药理作用

5.1.1 谷氨酰胺在重症病人的应用

谷氨酰胺(Gln)是机体内含量最多的游离氨基酸,占肌肉中氨基酸量的60%。是肠粘膜细胞、淋巴细胞、肾小管细胞等快速生长细胞的能量底物,对蛋白质合成及机体免疫功起调节与促进作用。在创伤、感染应激状态下,血浆Gln水平降至正常50~60%,肌肉Gln降至正常25~40%,Gln需要量明显增加,被称为组织特殊营养素(tissue specific nutrient)。由于谷氨酰胺单体在溶液中不稳定,易分解为谷氨酸及氨,临床上常用甘氨酰-谷氨酰胺(Gly-Gln),或丙氨酰-谷胺酰胺(Ala-Gln)二肽进行补充。肠外途径补充谷氨酰胺的药理剂量为≥0.3g/kg.d (0.3~0.58g/kg.d),补充谷氨酰胺双肽0.7g/kg.d,可单独或混合于“全合一”营养液中输注。

有关Gln对预后影响的三项I级和三项II级的临床研究显示,添加Gln的肠外营养能够明显降低重症病人的病死率,降低住院费用。另一些临床研究表明,>0.35g/kg·d的Gln摄入可降低感染的发生率。Gln补充应遵循早期足量(药理剂量)的原则,一般>5~7天。可通过中心静脉或周围静脉输注。

最近的一些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观察了静脉补充Gln对急性胰腺炎、急性腹膜炎和外科大手术后的继发感染的影响,与标准的PN相比,添加Gln的PN,可使继发感染率明显降低,急性胰腺炎病人从52%降低到20%,急性腹膜炎病人从75%降低到23%,外科大手术后从45%降低到27%。虽然上述三组研究的病例数偏小,但值得注意的是,急性胰腺炎、急性腹膜炎和外科大手术患者一旦继发感染,其病死率将明显增加。因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急性胰腺炎、急性腹膜炎和外科大手术的患者可考虑静脉补充Gln。

推荐意见1 接受肠外营养的重症病人应早期补充药理剂量的谷氨酰胺(A级)

推荐意见2 静脉补充谷氨酰胺有助于降低急性胰腺炎、多发性创伤、急性腹膜炎和外科大手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B级)

有临床研究显示,与常规的肠内营养比较,肠道补充Gln,并不能明显降低重症病人的病死率,也不明显降低感染并发症。对于烧伤病人的研究表明,大面积烧伤病人,添加Gln的肠内营养支持,使创面感染率明显降低,住ICU时间与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降低。因此,对大面积烧伤病人肠道补充Gln可能是有益的。此外,对于某些合并肠屏障功能受损(如肠道炎性疾病)、Gln体内水平较低或丢失过多的接受肠内营养的重症病人,经肠道补充Gln也是需要的。与肠外营养不同,肠内营养的蛋白质中含有谷氨酰胺。因此,对于使用整蛋类肠内营养制剂或添加Gln的肠内营养制剂的病人,无需常规再额外经肠道补充谷氨酰胺。

推荐意见3:烧伤、创伤及合并肠屏障功能受损的重症病人,经肠道补充谷氨酰胺可使其获益。 (C级)

5.1.2  精氨酸在ICU重症病人的应用

精氨酸是应激状态下体内不可缺少的氨基酸,影响应激后的蛋白质代谢,参与蛋白质合成。药理剂量的精氨酸能有效的促进细胞免疫功能,通过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增强NK细胞的活性等,使机体对感染的抵抗能力提高。此外,精氨酸还可促进生长激素、催乳素、胰岛素、生长抑素等多种内分泌腺分泌,具有促进蛋白及胶原合成的作用。对创伤病人的肠道补充精氨酸的研究显示,肠内营养中添加精氨酸能够降低其住院时间,并具有降低ICU住院时间的趋势。一般认为静脉补充量可占总氮量的2%~3%,静脉补充量一般10~20g/d。

有关严重应激状态下重症病人的多项临床研究显示,添加精氨酸的肠内营养并不能降低重症病人的病死率,而且也不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也有研究显示,与标准的肠内营养比较,添加精氨酸的肠内营养增加严重感染患者的病死率。临床应用中,应考虑到精氨酸作为NO合成的底物,在上调机体免疫功能与炎症反应方面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因此,严重感染患者不宜补充精氨酸。

推荐意见4:添加精氨酸的肠内营养对创伤和手术后病人有益。(C级)

推荐意见5:严重感染的病人,肠内营养不应添加精氨酸(B级)

5.1.3  鱼油在重症病人的应用

鱼油(ω-3PUFA):ω-3PUFAs通过竞争方式影响传统脂肪乳剂(ω-6PUFAs)代谢的中间产物(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生3系列前列腺素和5系列白三烯产物,从而有助于下调过度的炎症反应,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改善免疫机能。ω-3PUFAs还可影响细胞膜的完整性、稳定性,减少细胞因子的产生与释放,有助于维持危重疾病状态下血流动力学稳定。鱼油被认为有效的免疫调理营养素。

5项1级和2项2级临床研究显示,腹部手术后重症病人补充鱼油脂肪乳剂,有助于改善应激后炎症反应及肝脏、胰腺功能。减少术后机械通气的应用时间、缩短住院日、降低再入ICU的几率以及死亡率。

有关急性肺损伤和ARDS病人的2项1级临床研究显示:营养支持中添加鱼油和抗氧化剂,有助于降低肺血管阻力与通透性,改善肺功能,降低死亡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与住ICU时间等。欧洲最新报导的一项前瞻、多中心研究显示,对接受TPN治疗的661例腹部大手术、腹腔感染以及包括颅脑外伤在内的多发创伤等重症病人,静脉补充10%鱼油脂肪乳剂,结果显示:鱼

发表于:2010-10-16 07:28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搜狐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豆瓣网

QQ空间


相关文章

  • 危重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 ・57・ 危重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陈亚涛 任疆 俞士梅 (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绍兴 312000) [摘要] 目的 观察危重病人早期营养支持疗法的效果.方法 35例有部分或全部胃肠功能的危重病人随机分为肠内营养支持(E ...查看


  •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 1838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黄丽燕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护理部,南宁市 530021,E-mail:hly0126@qq.com)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 ...查看


  • 4例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危重病人的饮食护理
  • 山西护理杂志1998年4月第12卷第2期 SHANXINURSINGJOURNAL April,1998Vol.12No.2・47・ ・专题笔谈:系统化整体护理・ 编者按 为配合医院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及模式病房的建立,本刊从1997年第5期 ...查看


  • 脑卒中患者胃管留置不同长度的效果解析
  •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年2月26日第22卷第6期㊀ Chin J Mod Nurs,February 26,2016,Vol. 22,No. 6㊃ 761㊃ ㊃ 论著㊃ 脑卒中患者胃管留置不同长度的效果 442000十堰市太和医院(湖北医 ...查看


  • 4.临床护理服务全过程护理指引
  • 临床护理服务全过程护理指引 1入院患者护理 原文:做好入院患者护理 ⏹ 妥善安排病房与床位单. ⏹ 帮助其尽快熟悉环境. ⏹ 及时通知管床医师初步诊治. 1.1入院前:获取患者信息,根据病情,合理安排. 1.1.1 获取患者信息.患者基本情 ...查看


  • 中风患者的合理膳食与指导
  • 中国保健营养 ·2576· No.08(下) 2012 CHINA HEALTH CARE &NUTRITION 临床集锦 周时两组都获得稳定的降压效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为74.0%.替米沙坦+吲达帕胺治疗中重度高 ...查看


  • 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 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Fundamental Nursing) (供护理专业本科四年制使用) 学分数:9 周学时:3+2 课程性质:护理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确立以护理对象 ...查看


  • 优质护理服务内容 1
  • "优质护理服务"规范要求 一.护士综合素质规范 1.仪容仪表 (1)着装: 着装整洁.工作时一律着护士服,戴燕式护士帽,穿护士鞋,夏季穿肉色或白色袜.着短袖时,内衣袖长及裙边不得露出工作服外. (2)仪表: 仪表端庄大方 ...查看


  • 呼吸机的撤离,icu每天用到的知识.
  • 呼吸机的撤离 秦英智 呼吸机撤离是指导致呼吸衰竭的基础病因改善或缓解,呼吸机由控制通气转为自主呼吸过程.此过程可突然或逐渐撤离通气支持.二个多中心研究表明能够突然撤离呼吸机大约占机械通气患者的75%,其余患者需实施逐渐的撤机过程. 撤机是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