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和地方党报"两会"报道的比较

  【摘要】每年的“两会”报道是各级党报年度新闻报道当中极具分量的一个环节。在两会期间,党报作为党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肩负着信息首发、舆论引导的职责与使命。而各级党报由于级别、地区的差异,往往呈现出各自的报道特点,以满足不同目标受众的信息需求,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本文选择《人民日报》作为中央党报的代表,《安徽日报》作为地方党报的代表,分别从二者报道量、特刊或专栏设置量、评论报道以及图片运用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2010年两会报道中,中央与地方党报的不同报道特色,并总结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关键词】“两会”报道 党报

  

  根据选取样本的代表性,以及获取样本的有效性,笔者分别选取了中央级别党报《人民日报》和笔者所在地区的党报《安徽日报》作为分析的样本。《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是世界观察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人民日报》及时准确、鲜明生动地宣传党中央精神和中国政府最新政策、决定,报道国内外大事,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安徽日报》作为安徽省委机关报,是安徽省第一党报,在新闻界有较大的影响力,新闻报道追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具有鲜明的党性特色和地方特色。

  根据2010年“两会”召开的时间,笔者选取了两报在2010年3月3日―3月14日之间,即从开幕式到闭幕式总计12天的报道内容作为研究样本,比较分析《人民日报》和《安徽日报》关于“两会”的报道。

  一、关于“两会”报道量的对比

  自“两会”召开之日起,两报都不遗余力地运用大幅版面对“两会”进行全方位的报道。在“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涉及“两会”的报道共有913条,《安徽日报》为185条;《人民日报》涉及“两会”报道的日均版面量达到56%,而《安徽日报》日均版面量达到38%。

  如表一所示,《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版面最少时有8个版面,即在全国政协召开的第一天,最多时达到13个版面,并且在12天中有4天的报道版面量达到了75%以上;《安徽日报》“两会”报道的版面最少3个版,最多4个版,在总量上远远小于《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在14日也就是会议闭幕式当天涉及的版面数与总版数比例为100%,其次在6日、7日两天的比例达到了81%,13日达到75%;而《安徽日报》100%的比例出现了两次,分别在5日和13日,其次是6日和12日达75%。从中可看出,《人民日报》在报道“两会”时版面数比平时增加了“两会特刊”;而《安徽日报》并没有因为报道两会而特地增加版面,反而在周末时还会像平时一样减少版面。

  将版面数与新闻条数(表二)相结合进行比较,不难看出作为中央党报的《人民日报》,因其受众包括国内受众与国外受众,对于新闻信息量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要求较地方党报高,《人民日报》的报道总量达913条,《安徽日报》的报道总量为185条,两报的报道总量有近5倍的的差距。

  二、关于“两会特刊”和相关栏目的对比

  《人民日报》在“两会”期间推出了“两会特刊”,每天的“两会特刊”有6―8个版面,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专栏:

  1、“两会进行时”。主要是对“两会”的焦点热点问题以新闻特写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3月4日报道的“代表委员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3月5日报道的“代表委员热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提速”;3月6日在“两会特刊”中又推出“书记省长三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从老百姓脸上看成效”。从这三天的连续报道可以看出,《人民日报》的“两会特刊”虽然报道内容详尽,但也不是简单的就事报事,而是在报道前经过详细的策划,找准热点问题,进行连续性、多角度、全方位报道,让读者对某一问题有深刻全面的了解。

  2、“两会时评”。该栏目注重选取独特的角度(不追求热点焦点问题)对“两会”相关新闻进行评论,比如3月4日的“怎样用好话语权”;3月8日的“请让基层代表多发言”;3月10日的“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些“两会时评”选取角度新颖,切入点好,质量高,能引发读者的思考,无形中就增加了报纸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另外,还有“两会快评”专栏,对“两会”的最新动态配发及时、快速的评论。如3月9日的第8版“政协会议提案选登”中,就配发了“为国家‘把脉问诊’”的快评。

  3、“会议日程”。该小专栏能让读者及时了解到“两会”进程,虽是简单地告知读者何时有什么会议,但体现了中央党报对读者的重视,也显出了《人民日报》的亲和力。

  4、“现场*关键词”。该专栏报道两会现场的代表委员们的提案和建议。比如3月4日的关键词是“就业、创业”,对此,分别采访了两位政协委员和两位人大代表;3月9日的关键词是“收入分配”,对此也分别采访了委员和代表。在笔者看来,这一栏目能够反映出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都在关心什么问题,是不是在把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在“两会”上反映出来,这不仅拉近了两会、代表委员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也提高了《人民日报》的可读性。

  另外,《人民日报》的“两会特刊”还有“民生聚焦”、“两会感言”、“快递”、“碰*撞”、“声音”等专栏,这些栏目的设置详细深入地报道了“两会”的相关内容,对相关内容做了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和分析,使读者对“两会”有一个理性、全面的认识。

  《安徽日报》没有设置有关“两会”的特刊报道,只在A2版推出了“全国‘两会’连线”专栏,内容包括:“我省委员、代表参加两会侧记”;“代表委员访谈”(主要是安徽省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两会观察”(主要透视两会热点焦点问题,比如教育、大学生就业以及收入分配等);另外还有“民生三人谈”小专栏,以主题形式推出代表委员建言录,比如,3月13日推出的以“公立医院改革”为主题的代表委员建言录。

  与《人民日报》“两会特刊”相比,《安徽日报》的“全国‘两会’连线”专栏,在内容数量、报道角度、报道深度等都有很大差距,《安徽日报》的报道也以与安徽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为主,但这也符合新闻的接近性原则。而《人民日报》的专栏设置也较《安徽日报》丰富、灵活,现场感强。

  三、《人民日报》和《安徽日报》在图片报道方面的比较

  在图片的使用上,两报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人民日报》的新闻图片数量在“两会”报道中的比例较之《安徽日报》要小,但多采用大尺寸图片的编辑方式来弥补数量上的不足。在读图时代,图文并茂已经成为受众阅读的基本需求,《人民日报》用较大版面来展示图片,给受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第一时间抢夺受众眼球,形成视觉的中心。

  《安徽日报》的图片新闻报道是《安徽日报》这次“两会”报道的亮点,在全部185 篇两会报道中,图片新闻有66条,占36%,比例很高。另外,《安徽日报》的图片质量高,选取角度好,既有人物图片,又有场景图片;既有室内图片,又有室外图片,给人增加了“两会”的现场感。另外,《安徽日报》还分别在3月12日的B4版和14日的B4版分别以整版的形式推出“我省委员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剪影”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剪影”的彩色图片报道,给读者以较强的视觉冲击,也使“两会”报道更加鲜活、立体。

  四、《人民日报》和《安徽日报》在评论方面的比较

  《人民日报》的评论是这次“两会”报道的一大特色,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式多样,除“两会”开幕时和闭幕时的四篇社论外,还有“两会时评”、“两会快评”等形式,这些评论不但能引发读者的思考,还增加了报纸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相比之下,《安徽日报》的“两会”报道除了转发《人民日报》四篇社论外,没有一篇自己的有关“两会”的评论,在笔者看来,是一种遗憾。

  结语

  1、综合比较《人民日报》和《安徽日报》2010年的“两会”报道,可以看出,两份报纸在报道“两会”时都凸显了地域意识,以满足报纸的目标受众需求。《人民日报》受众遍布国内外,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去报道、评论新闻事件,新闻报道角度也强调宏观性和整体性,新闻内容的选择强调平衡性。《安徽日报》只在安徽地区发行,目标受众有着明显的区域属性,对于新闻报道的内容选择则贴近于安徽地区百姓最关心、最接近的话题、问题或事件,而不必做到面面俱到。

  2、两份报纸都注重报道的时效性与现场感,时效性是通过相关消息的及时报道;而现场感,《人民日报》是通过形式灵活的专栏来实现的,如《现场发言》、《现场关键词》、《两会感言》、《画外音》等,新闻报道“贴近”“两会”现场,让受众产生亲临现场的感觉。《安徽日报》是通过增加图片报道的分量来实现的。同时,图片和评论则分别是两者的不足之处,有待加强。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8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摘要】每年的“两会”报道是各级党报年度新闻报道当中极具分量的一个环节。在两会期间,党报作为党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肩负着信息首发、舆论引导的职责与使命。而各级党报由于级别、地区的差异,往往呈现出各自的报道特点,以满足不同目标受众的信息需求,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本文选择《人民日报》作为中央党报的代表,《安徽日报》作为地方党报的代表,分别从二者报道量、特刊或专栏设置量、评论报道以及图片运用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2010年两会报道中,中央与地方党报的不同报道特色,并总结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关键词】“两会”报道 党报

  

  根据选取样本的代表性,以及获取样本的有效性,笔者分别选取了中央级别党报《人民日报》和笔者所在地区的党报《安徽日报》作为分析的样本。《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是世界观察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人民日报》及时准确、鲜明生动地宣传党中央精神和中国政府最新政策、决定,报道国内外大事,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安徽日报》作为安徽省委机关报,是安徽省第一党报,在新闻界有较大的影响力,新闻报道追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具有鲜明的党性特色和地方特色。

  根据2010年“两会”召开的时间,笔者选取了两报在2010年3月3日―3月14日之间,即从开幕式到闭幕式总计12天的报道内容作为研究样本,比较分析《人民日报》和《安徽日报》关于“两会”的报道。

  一、关于“两会”报道量的对比

  自“两会”召开之日起,两报都不遗余力地运用大幅版面对“两会”进行全方位的报道。在“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涉及“两会”的报道共有913条,《安徽日报》为185条;《人民日报》涉及“两会”报道的日均版面量达到56%,而《安徽日报》日均版面量达到38%。

  如表一所示,《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版面最少时有8个版面,即在全国政协召开的第一天,最多时达到13个版面,并且在12天中有4天的报道版面量达到了75%以上;《安徽日报》“两会”报道的版面最少3个版,最多4个版,在总量上远远小于《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在14日也就是会议闭幕式当天涉及的版面数与总版数比例为100%,其次在6日、7日两天的比例达到了81%,13日达到75%;而《安徽日报》100%的比例出现了两次,分别在5日和13日,其次是6日和12日达75%。从中可看出,《人民日报》在报道“两会”时版面数比平时增加了“两会特刊”;而《安徽日报》并没有因为报道两会而特地增加版面,反而在周末时还会像平时一样减少版面。

  将版面数与新闻条数(表二)相结合进行比较,不难看出作为中央党报的《人民日报》,因其受众包括国内受众与国外受众,对于新闻信息量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要求较地方党报高,《人民日报》的报道总量达913条,《安徽日报》的报道总量为185条,两报的报道总量有近5倍的的差距。

  二、关于“两会特刊”和相关栏目的对比

  《人民日报》在“两会”期间推出了“两会特刊”,每天的“两会特刊”有6―8个版面,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专栏:

  1、“两会进行时”。主要是对“两会”的焦点热点问题以新闻特写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3月4日报道的“代表委员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3月5日报道的“代表委员热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提速”;3月6日在“两会特刊”中又推出“书记省长三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从老百姓脸上看成效”。从这三天的连续报道可以看出,《人民日报》的“两会特刊”虽然报道内容详尽,但也不是简单的就事报事,而是在报道前经过详细的策划,找准热点问题,进行连续性、多角度、全方位报道,让读者对某一问题有深刻全面的了解。

  2、“两会时评”。该栏目注重选取独特的角度(不追求热点焦点问题)对“两会”相关新闻进行评论,比如3月4日的“怎样用好话语权”;3月8日的“请让基层代表多发言”;3月10日的“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些“两会时评”选取角度新颖,切入点好,质量高,能引发读者的思考,无形中就增加了报纸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另外,还有“两会快评”专栏,对“两会”的最新动态配发及时、快速的评论。如3月9日的第8版“政协会议提案选登”中,就配发了“为国家‘把脉问诊’”的快评。

  3、“会议日程”。该小专栏能让读者及时了解到“两会”进程,虽是简单地告知读者何时有什么会议,但体现了中央党报对读者的重视,也显出了《人民日报》的亲和力。

  4、“现场*关键词”。该专栏报道两会现场的代表委员们的提案和建议。比如3月4日的关键词是“就业、创业”,对此,分别采访了两位政协委员和两位人大代表;3月9日的关键词是“收入分配”,对此也分别采访了委员和代表。在笔者看来,这一栏目能够反映出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都在关心什么问题,是不是在把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在“两会”上反映出来,这不仅拉近了两会、代表委员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也提高了《人民日报》的可读性。

  另外,《人民日报》的“两会特刊”还有“民生聚焦”、“两会感言”、“快递”、“碰*撞”、“声音”等专栏,这些栏目的设置详细深入地报道了“两会”的相关内容,对相关内容做了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和分析,使读者对“两会”有一个理性、全面的认识。

  《安徽日报》没有设置有关“两会”的特刊报道,只在A2版推出了“全国‘两会’连线”专栏,内容包括:“我省委员、代表参加两会侧记”;“代表委员访谈”(主要是安徽省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两会观察”(主要透视两会热点焦点问题,比如教育、大学生就业以及收入分配等);另外还有“民生三人谈”小专栏,以主题形式推出代表委员建言录,比如,3月13日推出的以“公立医院改革”为主题的代表委员建言录。

  与《人民日报》“两会特刊”相比,《安徽日报》的“全国‘两会’连线”专栏,在内容数量、报道角度、报道深度等都有很大差距,《安徽日报》的报道也以与安徽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为主,但这也符合新闻的接近性原则。而《人民日报》的专栏设置也较《安徽日报》丰富、灵活,现场感强。

  三、《人民日报》和《安徽日报》在图片报道方面的比较

  在图片的使用上,两报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人民日报》的新闻图片数量在“两会”报道中的比例较之《安徽日报》要小,但多采用大尺寸图片的编辑方式来弥补数量上的不足。在读图时代,图文并茂已经成为受众阅读的基本需求,《人民日报》用较大版面来展示图片,给受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第一时间抢夺受众眼球,形成视觉的中心。

  《安徽日报》的图片新闻报道是《安徽日报》这次“两会”报道的亮点,在全部185 篇两会报道中,图片新闻有66条,占36%,比例很高。另外,《安徽日报》的图片质量高,选取角度好,既有人物图片,又有场景图片;既有室内图片,又有室外图片,给人增加了“两会”的现场感。另外,《安徽日报》还分别在3月12日的B4版和14日的B4版分别以整版的形式推出“我省委员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剪影”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剪影”的彩色图片报道,给读者以较强的视觉冲击,也使“两会”报道更加鲜活、立体。

  四、《人民日报》和《安徽日报》在评论方面的比较

  《人民日报》的评论是这次“两会”报道的一大特色,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式多样,除“两会”开幕时和闭幕时的四篇社论外,还有“两会时评”、“两会快评”等形式,这些评论不但能引发读者的思考,还增加了报纸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相比之下,《安徽日报》的“两会”报道除了转发《人民日报》四篇社论外,没有一篇自己的有关“两会”的评论,在笔者看来,是一种遗憾。

  结语

  1、综合比较《人民日报》和《安徽日报》2010年的“两会”报道,可以看出,两份报纸在报道“两会”时都凸显了地域意识,以满足报纸的目标受众需求。《人民日报》受众遍布国内外,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去报道、评论新闻事件,新闻报道角度也强调宏观性和整体性,新闻内容的选择强调平衡性。《安徽日报》只在安徽地区发行,目标受众有着明显的区域属性,对于新闻报道的内容选择则贴近于安徽地区百姓最关心、最接近的话题、问题或事件,而不必做到面面俱到。

  2、两份报纸都注重报道的时效性与现场感,时效性是通过相关消息的及时报道;而现场感,《人民日报》是通过形式灵活的专栏来实现的,如《现场发言》、《现场关键词》、《两会感言》、《画外音》等,新闻报道“贴近”“两会”现场,让受众产生亲临现场的感觉。《安徽日报》是通过增加图片报道的分量来实现的。同时,图片和评论则分别是两者的不足之处,有待加强。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8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相关文章

  • 摄影专题报道:两极化倾向与发展前景
  • 摄影专题报道起源于西方报刊.1936年创刊的美国<生活>画报,以其鲜明的办刊风格――图片故事,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生活>画报是美国报业大王.<时代>杂志的出版商亨利・卢斯(Hen-ryLuce)创办的 ...查看


  • 试析我国党报批评同级党委的实践及其效果
  • ■靖 鸣 1953年3月4日,中共广西宜山地委机关报<宜山农民报>在一篇社论中批评宜山地委,广西省委宣传部就此事请示中共中央中南局宣传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同年3月1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给"广西省委宣传部并各中央局.分局 ...查看


  • [新闻学]毕业生论文题目
  • 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毕业生论文题目 1.我国新闻队伍中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缺失和复位 2.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 3.邓小平新闻思想研究 4.刘少奇新闻思想对当代新闻改革的启示 5.中国最近十年的新闻改革 6.新闻失实的原因和新 ...查看


  • 2012皖西日报社中心组学习情况汇报
  • 皖西日报社中心组学习情况汇报 皖西日报社 2012年3月13日 2011年,皖西日报社中心组把理论学习工作摆上位臵,及时布臵,认真研讨,抓好落实,报社党组书记审定学习计划,检查中心组成员自学情况,主持中心组集中学习.报社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 ...查看


  •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读书笔记
  •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读书笔记 绪论 ◎1新闻学:定义.中心议题.研究内容 ◎2新闻学和新闻工作:新闻工作极其相关涉及内容 ◎3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党报理论 ◎4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 一 ...查看


  • 有意思的中国故事很难写
  • 主持:张志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讲师.传播学博士 叶柳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 嘉宾:盐泽英一日本共同社驻中国记者 [观点摘要] 西方媒体和日本媒体的关注点不一样.西方国家更注重民主.人权问题,日本也会关注这些,但没有他们那么注重. 日本媒体从历 ...查看


  • 郑东阳 : 两会新闻发布会,你真的懂?
  • 两会新闻发布会,你真的懂? 郑东阳 新闻发布会,你真的懂?3月4日的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上,两家美国媒体获得了提问机会,但精彩和受关注程度远比不上前天没有任何外国面孔提问的政协发布会. (资料图:2014年3月2日,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 ...查看


  • 微博报道领导人调研活动探析
  • 微博报道领导人调研活动探析 作者:肖建中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01期 编者按: 一年前,有些人觉得微博不太入流:半年前,意识到另一个舆论场不应该失声:而今天,中央领导的活动进入了微博. 中央领导到哪里调研了.讲了哪些 ...查看


  • 浅析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 摘 要:作为近代报刊的集大成者,梁启超在办报实践上获得了非凡的成就,他所提出的办报的四原则理论.报刊的社会功能.新闻自由的相对论观点以及相对成熟的党报理论等新闻思想,对后世的新闻传播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拟通过对梁启超办报活动的探索,总结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