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规范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专业规范

长安大学

2005年12月28

一、总 则

(1) 自教育部1998年颁布本科基本专业目录和引导性专业目录以来,传统的地质工科已归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个大的学科,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必须作了一些大的调整。对于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的定位、内涵、培养目的等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不便与其他国家开展学科交流,从而影响学科的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使办学规范化、开放化,让社会更加清楚地了解本专业的全貌,便于各有关高校办学、交流、评估,提高教学质量,制定本规范。

(2) 专业名称: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代号:0818y。

(3) 以建设品牌专业为建设目标,以坚持“精品”教育为指导思想,通过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专业规范建设,规范本科教学。把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建设成为国家一流学科。

(4) 本规范适应于资源勘查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工程地质、应用地球物理等专业方向。 (5) 为满足教育部专业调整后的专业教育指导精神要求,同时考虑各高校原有专业特色,因此,设置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公共的底线课程和具有专业特色的选修课程,各高校可因特色而宜,在规范允许前提下合理制定特色计划。

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

1.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教育的历史

我国高校在解放前就有地质工科的各个专业,解放后,自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成立北京地质学院、长春地质学院, 60年代、70年代有相继成立成都地质学院、河北地质学院、西安地质学院、桂林地质学院及华东地质学院.

地质工科的高等教育较快发展始于解放之后,1950年中国矿业大学设立了工程地质教研室,1951年创办煤田地质工程系,设有地勘和钻探两个学科,1953年学校搬迁北京,更名为北京矿业学院,增设煤田地质与勘探等本科专业。此外,1952年中南矿业学院成立,设立了地质专业和探矿技术专业,开始招收专科生。1954年设立本科开始招收本科生。1951年东北地质专科学校组建,1952年10月以东北地质专科学校为基础,与山东大学地质矿物学系,东北工学院长春分院地质系和物理系的一部分,大连工学院部分基础学科教师合并,成立了属于工科性质的东北地质学院,1953年开始招生,1958年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此后,北京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西安地质学院、石油大学、河海大学、北京钢铁学院等也随之成立了本科专业,开始了全国范围的普通高等地质教育的大发展时期。

由于受前苏联地质教育的影响,专业划分较细、专业较多,又由于国家百业待兴大量的地质工作要作,从而培养了大批地质专业人才,因此,20世纪90年代末,传统的地质专业人员显得过

剩,各院校均减少了地质人才的培养或进行了专业改造。1994年专业合并与调整,1998年教育部颁布本科专业目录,其中有基本专业目录和引导性专业目录之分,而基本专业目录和引导性专业目录专业名称所涵盖的内容有大量的重复,为了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及和国际接轨, 2004年10月在武汉召开的教育部地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上,决定地质工科引导性目录以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为名,本规范以此为依据而编写。 2.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教育的现状

到目前为止,设置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涵盖的地质工科专业的院校有50余所。主要的有:

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吉林大学(长春地质学院)、成都理工大学、长安大学(西安地质学院)、河北地质学院、东华理工大学、桂林工学院、石油大学、大庆石油学院、西南石油学院、江汉石油学院、新疆石油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西安工业学院、山东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焦作工学院、安徽理工大学、湘潭工业学院、黑龙江科技学院、北京科技大学、沈阳黄金学院、中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南工学院、合肥工业大学、武汉化工学院、福州大学、贵州工学院、新疆工学院。

每个学校招收本科生大约为30~500人。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工科地质类的专业采用了二个层次的专业目录:第一层次专业叫引导性目录,规定进入“211”工程的国家重点大学必须使用这一目录,其它学校自愿。工科地质引导性专业目录只有一个,叫“地质工程”,即我们现改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它涵盖了原先工科本科专业目录中的所有专业,例如:地质矿产普查、煤田地质与勘探、石油与天然气勘探、非金属矿产勘查、应用地球化学、应用地球物理、勘察工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等等。

第二层次专业叫一般性专业目录,设有两个: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工程。前者涵盖了老专业目录中的地质矿产普查、煤田地质与勘探、石油与天然气勘探、非金属矿产勘查等。后者涵盖了老专业目录中的应用地球化学、应用地球物理、勘察工程(钻探工程)、部分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按照教育部规定理解,这三个新专业是不能并列的,地质工程应涵盖资源勘查工程和勘查技术工程这两个一般性专业。你要么使用“地质工程”这个引导性专业目录,要么使用“资源勘查工程”和“勘查技术工程”这两个一般性专业目录。不能两个层次的专业目录混用,各取所需。

但是,目前大多数院校都没有严格遵守这一规定,而是按本校特点,各取所需,制造了全方位的混乱,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地质类专业的认识混乱,给国际、国内间学术交流、人才

培养等方面带来了困难,从而影响了整个学科的正常发展。总结起来有以下弊端:

(1) 新的专业目录,定位模糊,设置混乱。尤其是设置两个层次的专业目录比单设置一个层次的专业目录更容易造成混乱,容易使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工科地质类专业形成模糊认识,无法了解各专业的真正内涵和相互关系,造成报考填志愿和毕业生分配就业的人为障碍。

(2) 新的专业目录设置不科学,不符合教育规律,更不符合当前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要求。引导性专业《地质工程》涵盖了老专业目录的多个学科,一般性专业目录也是如此。它们的专业基础课完全不同,例如“勘查技术工程”所涵盖的勘察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遥感技术、数学地质等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就完全不同,勘察工程要求以机械传动原理及机械为基础;应用地球物理要求电子、物理、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应用地球化学则要求以各种化学类为基础,数学地质和遥感技术也是如此。专业基础课相差如此之大,怎么能统一起来呢?作为一个专业,教育部要求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专业基础课、统一的学时比例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确实难以办到。

(3) 为了满足教育部新专业目录以及制定教学计划的要求,各学校只能另想办法。例如:原工科的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只好转移到理科的“地球物理学”专业中去;原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只好转移到水利工程类中的“水文学与水资源”中去。这种现象,实质上与教育部规范我国高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初衷背道而驰,反而扰乱了我国工科地质教育的正常秩序,事与愿违,得不偿失。

(4) 一般性专业目录“资源勘查工程”和“勘查技术工程”在本质上确实有较大区别。但是对于非教学专业人士,尤其是社会、用人单位对这两个专业名称很难给予区分,仅从字面看似乎没有区别,很容易给人造成混乱和模糊概念。

(5) 引导性专业目录“地质工程”很容易被误解,也极容易被人利用。它与原先的工程地质有何区别?从字面上看它就是原先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中的“工程地质”部分。所以不少学校既设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又设有“地质工程”专业。这便是被人误解利用的一个明证。从这一点看也违背了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试图规范全国高校本科生专业目录的初衷。

总而言之,新颁布的工科地质类专业目录确实存在不少违犯教育规律的弊端,不仅没有达到初衷目的,反而在学校、在社会、在用人单位中造成混乱。 3.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按照教育部引导性目录的理解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或称为其他专业名称)即涵盖地质工科的所有专业应是将来总的发展趋势。 4. 主干学科概况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为地质、矿业、石油、交通、水利电力、城建、国防等多个行业服务的复合型专业。首先,该专业是一个地质背景极为深厚的专业,其主要服务对象是与资源开发有关的行业,其次是与地质有关的工程建设行业。主干学科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因该学科是一个专业面极广的一级学科,为国民经济多个行业服务的涵盖三个二级学科的多种学科的交叉型学科。其地质学、力学、机械、物理化工等为本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 5. 主干学科的方法论介绍

学科方法论包括学科的知识结构、研究方法、发展规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知识结构应包括公共基础、地质学基础和专业方向课。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的研究方法是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即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试验研究,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论证,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同时为进一步理论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人类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技术和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地球资源日益紧张,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同时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与应用将成为新世纪创造财富的重要形式。于是对各种资源、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与运行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正面临着知识经济、信息、环境和资源的严峻挑战。解决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有效保护及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本学科的希望。

6. 相关学科及影响本专业教育的因素

本专业的相关学科有:地质学、力学、机械原理与电子电工学。 影响本专业教育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 教学质量观

应建立多层次的教学质量观。教学质量是相对于培养目标而言的。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教学质量观应由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向知识结构的改善、文化价值观的更新、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而转变。

应建立多层面的教学质量观。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包括教师质量观、学生质量观、管理质量观。

应建立过程控制教学质量观。在教学质量的监控中,要连续性地检查质量而不是课程结束后再进行检查(考试)。将教学质量控制的重心前移,控制教学过程,甚至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阶段进行控制,逐步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成。

(2) 师资队伍建设

应把学识、人品、责任心三者作为组建高质量教师队伍的重要条件。教师不仅要锐意改革,而且要渴求新的知识,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3) 教学条件

应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必须从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两方面进行。课堂讲授应尽可能结合工程案例,培养学生的工程分析能力和系统观点;实践教学必须利用理论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通过实践升华理论。应设计出的各类实践活动能很好地满足培养优秀学生的要求;实践教学应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应不断改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察。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处理得当。

三、培养目标和规格

1. 培养目标

(1)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需要,遵纪守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热爱地质科学,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综合素质高、视野开阔、学风优良,具有创造能力、开拓精神和服务于社会的良好职业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2) 本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地质调查与勘探,能运用现代地质理论和先进科技手段,从事资源地质勘查评价与开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管理,获得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基本训练,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 人才培养规格

学制:一般为4年。 学位: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人才类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涵盖资源勘查工程、勘察技术与工程、地质工程3个学科,应将这3个相关学科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有以下两种:

(1) 技术型:对于教学型院校,熟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原理、方法、管理,成为相关部门的技术及管理人才。

(2) 应用研究型:对于教学科研型院校、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其培养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中的大多数均为应用研究型人才。他们可以承担资源勘查、工程设计理论方法的研究和开发,能解决生产中的重大实际问题,成为各有关部门的高级管理人才。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应具有以下要求:

(1) 素质结构要求 人才的素质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工程素质和身心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团体意识;文化素质包括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科学素质包括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研究方法、求实创新意识、科学素养;工程素质包括工程意识、综合分析素养、价值效益意识、革新精神;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2) 能力结构要求 人才的能力应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包括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技研究能力。

(3) 知识结构要求 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包括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工程技术知识和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包括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方法论、科技方法、科技写作等方面的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包括文学、历史学、哲学、思想道德、政治学、艺术、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包括经济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工程技术知识包括工程制图、地球科学概论、构造地质学、工程机械原理、勘查技术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专业知识包括根据专业确定的主干学科的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方向知识。本专业的知识结构见图1。

图1 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图

四、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

1.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及知识结构的总体框架

(1)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及知识结构设计的理论依据

根据高等院校理工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首先,既要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要强调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其次,在本科教育阶段有限的学习期限内,要强调拓宽基础学科的范围和基础教学的内涵,体现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及基本素质的培养,为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第三,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提倡基于研究的教学和以探索为本的学习,引导学生在研究和开发中学习,在网络中学习,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学习,增加和改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环节,并融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充分发掘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的潜力,努力探索与创造多种形式的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2) 本专业人才培养教育内容及知识结构的总体框架

按照顶层设计的方法,理工科本科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由普通教育(通识教育)内容、专业教育内容和综合教育内容三大部分及15个知识体系构成:普通教育内容包括:①人文社会科学,②自然科学,③经济管理,④外语,⑤计算机信息技术,⑥体育,⑦实践训练等知识体系;专业教育内容包括:①相关学科基础,②本学科专业,③专业实践训练等知识体系;综合教育内容包括:①思想教育,②学术与科技活动,③文艺活动,④体育活动,⑤自选活动等知识体系。 2. 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由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组成。一个知识领域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知识单元,一个知识单元又包括若干个知识点。知识单元又分为核心知识单元和选修知识单元。核心知识单元提供的是知识体系的最小集合,是该专业在本科教学中必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单元;选修知识单元是指不在核心知识单元内的那些知识单元。核心知识单元的选择是最基本的共性的教学规范,选修知识单元的选择体现各校的不同特色。

本专业的知识体系见表1所示。 3. 构建课程体系

知识结构,决定了人才的素质的基本成份。知识结构是动态的,它的合理性,取决于它与行业及学、产发展的适应性。本专业知识结构有三个层次: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专业理论基础是最广泛的专业基础,涉及到专业领域的普遍知识。专业技术的基础是建立在专业理论基础上,在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知间起“桥梁”作用的专业基础。课程构建单元体系见表2。主要课程内容、知识点及学时、学分要求如下:

表1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结构表

表2 知识单元一览表

10

11

①地球科学概论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球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建立科学的地球观,了解人地关系,树立环保意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基本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知识点: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地区的物理性质与内部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大气圈与气候变化,生物圈与生态系统,水圈与沉积岩的形成,地球的物理性质与内部结构,岩石圈内部的物质转化,岩石圈的变形与变位,环境、资源与人类。 ②古生物地层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球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古生物地史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具备对重点古生物门类的鉴识和应用能力和对地质历史及不同断代时期内的区域地质特征有较完整的了解。

知识点:古生物学基本概念、常见的古无脊椎动物门类、古脊椎动物、古植物、微体古生物门类及遗迹化石;地史学基本理论和方法、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岩相、标准化石、古地理、古气候。

③矿物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验,学生可基本掌握结晶学、晶体光学矿物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用肉眼和偏光显微镜观测、描述和鉴定常见矿物的基本技能。 知识点:晶体基本性质,矿物化学成分与物理性质,矿物形成的地质作用,矿物的分类和命名及矿物各论,晶体光学基本原理及矿物的镜下鉴定。 ④岩石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验,学生可基本掌握岩石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用肉眼和偏光显微镜鉴定、描述岩石的基本技能。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掌握常见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命名及岩石成因的基本分析方法。

知识点:岩石类型及一般特征,岩浆岩成因,岩浆岩成分、结构、构造及其分类,岩浆岩各论,沉积岩成因,沉积岩成分、结构、构造及其分类,沉积岩各论,变质岩成因,变质岩成分、结构、构造及其分类,变质岩各论。 ⑤构造地质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初步具备从事构造地质研究工作的能力。

12

知识点:岩层及其接触关系,地质构造的力学基础,褶皱,节理,断层,岩浆岩体与变质岩体构造,地质构造的综合分析。 ⑥矿产资源地质学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主要矿床类型的基本特征及成矿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学习矿床成因研究的基本方法并使之具有对矿床形成条件和成矿规律初步分析的能力。为学生从事资源地质勘查及矿床研究工作培养基本技能和奠定必要地基础。

知识点:矿产资源(金属、非金属、煤和石油天然气等)的基本概念,矿床(田)成因及类型,矿床(田)的地质特征,矿床(田)的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⑦地球物理勘探学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重力学基本原理 重力学基本方法 重力仪器;地磁学基本原理 地磁学基本方法 地磁仪器;地电学基本原理 地电学基本方法 电法仪器;地震学基本原理 地震学基本方法 地震仪器;钻井地球物理学基本原理 钻井地球物理学基本方法 钻井地球物理仪器;地热学基本原理 地热学基本方法 地热探测仪器;核地球物理基本原理 核地球物理基本方法 核地球物理探测仪器; 知识点:地球物理勘探的基本概念,磁法、电法、地震、重力勘探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及适用环境条件。

⑧资源勘察理论与方法

使大学生掌握资源勘查的基本理论和准则,掌握矿产勘查与评价的基本方法,为将来从事矿产勘查工作奠定坚实、系统的专业基础。

知识点:矿产资源勘查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矿产资源勘查基本方法和技术,矿产资源评价。

⑨工程地质学

本课程使大学生掌握工程地质的基本概念,岩土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测试方法;一些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产生条件,形成过程,成因机制与定性定量评价来讨论工程地质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工程地质勘察中各种勘察方法的地位、作用、适用条件。

知识点:工程地质的基本概念,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含义;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评价原理、方法;各种勘察方法的原理、特点及适用条件。

⑩岩土钻掘工程学

本课程使大学生掌握有关钻进工作的原理、钻探技术的工作过程和基本规律,

13

钻探新技术方法;各种钻具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特点;掘进工程的凿岩、爆破、通风、支撑、排水等过程及爆破原理及支护方法。

知识点:钻探掘进的基本概念,钻探、掘进的基本原理,方法、过程、工艺、特点及适用条件。

本专业课程由专业、专业基础必修和选修课程组成,各高校根据自身的特色和学科前沿特点,可自主选择一些选修知识单元。

必修课程 (1) 专业课程

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有5门,合计13学分: 1) 矿产资源地质学;3学分;建议48学时。 2) 资源勘查理论与方法;2学分;建议32学时。 3)地球物理勘探学;3学时;建议48学时。 4)工程地质学3学分;建议48学时。 5)岩土钻掘工艺学2学分;建议32学时。 (2)专业基础课

1)测量学2学分;建议36学时。 2) 地球科学概论3学分;建议48学时。 3) 古生物地层学2学分;建议36学时。 4)矿物岩石学4学分;建议72学时。 5) 构造地质学2学分;建议32学时。 6)工程力学3学分;建议48学时。 7)机械设计基础3学分;建议48学时。 8)电子电工学4学分;建议72学时。 选修课程

1)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2学分;建议32学时。 2)电子电工技术2学分;建议32学时。 3)场论2学分;建议32学时。 4)地球化学2学分;建议32学时。 5)环境地质学2学分;建议32学时。

14

6)水文地质学2学分;建议32学时。 7)钻掘学2学分;建议32学时。 8)岩土力学2学分;建议32学时。 9)弹性理学2学分;建议32学时。

10)资源勘查技术与方法2学分;建议32学时。

本专业的其它选修课程主要有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专业理论与技术类、个性化培养类等,各类学时安排各校根据自身特点自行安排。 4. 构建实践性教学内容及体系

实践教学包括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等多种形式。本专业的主要实践环节及安排见表3

表3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主要实践环节及安排表

五、教学条件

15

1. 师资力量

有年龄及知识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带头人,承担本专业主要课程的任课教师不少于30人,高级职称教师人数不少于15人,中高级教师人数比例不低于80%,青年教师中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应大于80%,教师中符合岗位资格(硕士以上毕业或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人数比例应大于90%,55岁以下教授和副教授应全部为本科生授课。 2. 教 材

教材选用要符合教学大纲或专业规范,基础课程的教材应为正式出版教材,专业课程至少应有符合教学大纲的讲义。主要课程选用省部级以上获奖或公认水平较高的教材,并积极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教材。 3. 图书资料

公共图书馆中有一定数量与专业有关的图书、刊物、资料、数字化资源和具有检索这些信息资源的工具。面积达到有关规定;管理手段先进,计算机网络利用好;年图书文献资料购置经费占全校教育事业费拨款的比例≥5%。 4. 实验室

实验室面积达到教育部有关规定,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5000元,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基础课程实验室要达到一定的要求,每个学生拥有的实验仪器设备要达到一定的数量。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固定资产总额应达到一定金额以上,必须设有某些方面的实验,各校可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具体情况有所侧重。 5. 实习基地

校内外实习基地完善。要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场所面积达到有关规定,实习基地应符合教育部的有关要求,提供一定的实习内容,设施满足因材施教的要求。各校可通过多种途径,在校内外建设实习基地。 6. 教学经费

新设本专业,开办经费一般不低于一定的金额(不包括固定资产)。每年的正常教学经费不低于一定的金额。

16

六、规范的主要参考指标

制定专业规范要有一定的量化指标,考虑到各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不同,不能将指标统一固定,本专业规范要以举例或推荐的方式提出制定本专业规范所依据的主要参考指标。例如:

(1) 本科学制:基本学制4年,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可以适当调整为3~6年。 (2) 在校总周数:200~202周(其中教育教学166~168周,寒暑假32~34周)。 (3) 普通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总学分为180~200学分,综合教育的学分本专业规范不作规定。

(4) 普通教育(通识教育)的学分为90~100学分,其中:人文社会科学19~23学分;经济管理3~6学分;自然科学32~36学分;体育8学分;外语17~22学分;计算机信息技术11~14学分。各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学分。

(5) 专业教育的学分90~100学分。

(6) 实践教学学分占普通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总学分的参考比例,各校可根据具体专业的特点进行确定。

(7) 学时与学分的折算办法:未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学时与学分的折算由各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本规范建议课程教学按15学时折算1学分、集中实践性环节按每周折算为1学分的方法折算。在特殊情况下,某些课程的学时学分折算办法可自行调整。

17

规范参编单位及个人

课题主持单位:长安大学(、);

()

课题参加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姚书振、、)

中国矿业大学(曾勇)、中国() (殷 琨、)、(赵锡奎、) ()、安徽理工大学(、姚多喜)

执 笔 人: 赵法锁

18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专业规范

长安大学

2005年12月28

一、总 则

(1) 自教育部1998年颁布本科基本专业目录和引导性专业目录以来,传统的地质工科已归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个大的学科,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必须作了一些大的调整。对于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的定位、内涵、培养目的等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不便与其他国家开展学科交流,从而影响学科的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使办学规范化、开放化,让社会更加清楚地了解本专业的全貌,便于各有关高校办学、交流、评估,提高教学质量,制定本规范。

(2) 专业名称: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代号:0818y。

(3) 以建设品牌专业为建设目标,以坚持“精品”教育为指导思想,通过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专业规范建设,规范本科教学。把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建设成为国家一流学科。

(4) 本规范适应于资源勘查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工程地质、应用地球物理等专业方向。 (5) 为满足教育部专业调整后的专业教育指导精神要求,同时考虑各高校原有专业特色,因此,设置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公共的底线课程和具有专业特色的选修课程,各高校可因特色而宜,在规范允许前提下合理制定特色计划。

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

1.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教育的历史

我国高校在解放前就有地质工科的各个专业,解放后,自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成立北京地质学院、长春地质学院, 60年代、70年代有相继成立成都地质学院、河北地质学院、西安地质学院、桂林地质学院及华东地质学院.

地质工科的高等教育较快发展始于解放之后,1950年中国矿业大学设立了工程地质教研室,1951年创办煤田地质工程系,设有地勘和钻探两个学科,1953年学校搬迁北京,更名为北京矿业学院,增设煤田地质与勘探等本科专业。此外,1952年中南矿业学院成立,设立了地质专业和探矿技术专业,开始招收专科生。1954年设立本科开始招收本科生。1951年东北地质专科学校组建,1952年10月以东北地质专科学校为基础,与山东大学地质矿物学系,东北工学院长春分院地质系和物理系的一部分,大连工学院部分基础学科教师合并,成立了属于工科性质的东北地质学院,1953年开始招生,1958年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此后,北京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西安地质学院、石油大学、河海大学、北京钢铁学院等也随之成立了本科专业,开始了全国范围的普通高等地质教育的大发展时期。

由于受前苏联地质教育的影响,专业划分较细、专业较多,又由于国家百业待兴大量的地质工作要作,从而培养了大批地质专业人才,因此,20世纪90年代末,传统的地质专业人员显得过

剩,各院校均减少了地质人才的培养或进行了专业改造。1994年专业合并与调整,1998年教育部颁布本科专业目录,其中有基本专业目录和引导性专业目录之分,而基本专业目录和引导性专业目录专业名称所涵盖的内容有大量的重复,为了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及和国际接轨, 2004年10月在武汉召开的教育部地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上,决定地质工科引导性目录以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为名,本规范以此为依据而编写。 2.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教育的现状

到目前为止,设置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涵盖的地质工科专业的院校有50余所。主要的有:

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吉林大学(长春地质学院)、成都理工大学、长安大学(西安地质学院)、河北地质学院、东华理工大学、桂林工学院、石油大学、大庆石油学院、西南石油学院、江汉石油学院、新疆石油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西安工业学院、山东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焦作工学院、安徽理工大学、湘潭工业学院、黑龙江科技学院、北京科技大学、沈阳黄金学院、中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南工学院、合肥工业大学、武汉化工学院、福州大学、贵州工学院、新疆工学院。

每个学校招收本科生大约为30~500人。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工科地质类的专业采用了二个层次的专业目录:第一层次专业叫引导性目录,规定进入“211”工程的国家重点大学必须使用这一目录,其它学校自愿。工科地质引导性专业目录只有一个,叫“地质工程”,即我们现改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它涵盖了原先工科本科专业目录中的所有专业,例如:地质矿产普查、煤田地质与勘探、石油与天然气勘探、非金属矿产勘查、应用地球化学、应用地球物理、勘察工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等等。

第二层次专业叫一般性专业目录,设有两个: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工程。前者涵盖了老专业目录中的地质矿产普查、煤田地质与勘探、石油与天然气勘探、非金属矿产勘查等。后者涵盖了老专业目录中的应用地球化学、应用地球物理、勘察工程(钻探工程)、部分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按照教育部规定理解,这三个新专业是不能并列的,地质工程应涵盖资源勘查工程和勘查技术工程这两个一般性专业。你要么使用“地质工程”这个引导性专业目录,要么使用“资源勘查工程”和“勘查技术工程”这两个一般性专业目录。不能两个层次的专业目录混用,各取所需。

但是,目前大多数院校都没有严格遵守这一规定,而是按本校特点,各取所需,制造了全方位的混乱,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地质类专业的认识混乱,给国际、国内间学术交流、人才

培养等方面带来了困难,从而影响了整个学科的正常发展。总结起来有以下弊端:

(1) 新的专业目录,定位模糊,设置混乱。尤其是设置两个层次的专业目录比单设置一个层次的专业目录更容易造成混乱,容易使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工科地质类专业形成模糊认识,无法了解各专业的真正内涵和相互关系,造成报考填志愿和毕业生分配就业的人为障碍。

(2) 新的专业目录设置不科学,不符合教育规律,更不符合当前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要求。引导性专业《地质工程》涵盖了老专业目录的多个学科,一般性专业目录也是如此。它们的专业基础课完全不同,例如“勘查技术工程”所涵盖的勘察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遥感技术、数学地质等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就完全不同,勘察工程要求以机械传动原理及机械为基础;应用地球物理要求电子、物理、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应用地球化学则要求以各种化学类为基础,数学地质和遥感技术也是如此。专业基础课相差如此之大,怎么能统一起来呢?作为一个专业,教育部要求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专业基础课、统一的学时比例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确实难以办到。

(3) 为了满足教育部新专业目录以及制定教学计划的要求,各学校只能另想办法。例如:原工科的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只好转移到理科的“地球物理学”专业中去;原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只好转移到水利工程类中的“水文学与水资源”中去。这种现象,实质上与教育部规范我国高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初衷背道而驰,反而扰乱了我国工科地质教育的正常秩序,事与愿违,得不偿失。

(4) 一般性专业目录“资源勘查工程”和“勘查技术工程”在本质上确实有较大区别。但是对于非教学专业人士,尤其是社会、用人单位对这两个专业名称很难给予区分,仅从字面看似乎没有区别,很容易给人造成混乱和模糊概念。

(5) 引导性专业目录“地质工程”很容易被误解,也极容易被人利用。它与原先的工程地质有何区别?从字面上看它就是原先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中的“工程地质”部分。所以不少学校既设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又设有“地质工程”专业。这便是被人误解利用的一个明证。从这一点看也违背了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试图规范全国高校本科生专业目录的初衷。

总而言之,新颁布的工科地质类专业目录确实存在不少违犯教育规律的弊端,不仅没有达到初衷目的,反而在学校、在社会、在用人单位中造成混乱。 3.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按照教育部引导性目录的理解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或称为其他专业名称)即涵盖地质工科的所有专业应是将来总的发展趋势。 4. 主干学科概况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为地质、矿业、石油、交通、水利电力、城建、国防等多个行业服务的复合型专业。首先,该专业是一个地质背景极为深厚的专业,其主要服务对象是与资源开发有关的行业,其次是与地质有关的工程建设行业。主干学科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因该学科是一个专业面极广的一级学科,为国民经济多个行业服务的涵盖三个二级学科的多种学科的交叉型学科。其地质学、力学、机械、物理化工等为本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 5. 主干学科的方法论介绍

学科方法论包括学科的知识结构、研究方法、发展规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知识结构应包括公共基础、地质学基础和专业方向课。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的研究方法是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即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试验研究,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论证,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同时为进一步理论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人类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技术和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地球资源日益紧张,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同时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与应用将成为新世纪创造财富的重要形式。于是对各种资源、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与运行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正面临着知识经济、信息、环境和资源的严峻挑战。解决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有效保护及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本学科的希望。

6. 相关学科及影响本专业教育的因素

本专业的相关学科有:地质学、力学、机械原理与电子电工学。 影响本专业教育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 教学质量观

应建立多层次的教学质量观。教学质量是相对于培养目标而言的。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教学质量观应由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向知识结构的改善、文化价值观的更新、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而转变。

应建立多层面的教学质量观。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包括教师质量观、学生质量观、管理质量观。

应建立过程控制教学质量观。在教学质量的监控中,要连续性地检查质量而不是课程结束后再进行检查(考试)。将教学质量控制的重心前移,控制教学过程,甚至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阶段进行控制,逐步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成。

(2) 师资队伍建设

应把学识、人品、责任心三者作为组建高质量教师队伍的重要条件。教师不仅要锐意改革,而且要渴求新的知识,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3) 教学条件

应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必须从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两方面进行。课堂讲授应尽可能结合工程案例,培养学生的工程分析能力和系统观点;实践教学必须利用理论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通过实践升华理论。应设计出的各类实践活动能很好地满足培养优秀学生的要求;实践教学应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应不断改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察。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处理得当。

三、培养目标和规格

1. 培养目标

(1)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需要,遵纪守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热爱地质科学,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综合素质高、视野开阔、学风优良,具有创造能力、开拓精神和服务于社会的良好职业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2) 本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地质调查与勘探,能运用现代地质理论和先进科技手段,从事资源地质勘查评价与开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管理,获得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基本训练,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 人才培养规格

学制:一般为4年。 学位: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人才类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涵盖资源勘查工程、勘察技术与工程、地质工程3个学科,应将这3个相关学科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有以下两种:

(1) 技术型:对于教学型院校,熟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原理、方法、管理,成为相关部门的技术及管理人才。

(2) 应用研究型:对于教学科研型院校、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其培养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中的大多数均为应用研究型人才。他们可以承担资源勘查、工程设计理论方法的研究和开发,能解决生产中的重大实际问题,成为各有关部门的高级管理人才。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应具有以下要求:

(1) 素质结构要求 人才的素质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工程素质和身心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团体意识;文化素质包括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科学素质包括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研究方法、求实创新意识、科学素养;工程素质包括工程意识、综合分析素养、价值效益意识、革新精神;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2) 能力结构要求 人才的能力应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包括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技研究能力。

(3) 知识结构要求 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包括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工程技术知识和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包括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方法论、科技方法、科技写作等方面的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包括文学、历史学、哲学、思想道德、政治学、艺术、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包括经济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工程技术知识包括工程制图、地球科学概论、构造地质学、工程机械原理、勘查技术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专业知识包括根据专业确定的主干学科的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方向知识。本专业的知识结构见图1。

图1 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图

四、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

1.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及知识结构的总体框架

(1)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及知识结构设计的理论依据

根据高等院校理工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首先,既要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要强调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其次,在本科教育阶段有限的学习期限内,要强调拓宽基础学科的范围和基础教学的内涵,体现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及基本素质的培养,为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第三,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提倡基于研究的教学和以探索为本的学习,引导学生在研究和开发中学习,在网络中学习,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学习,增加和改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环节,并融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充分发掘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的潜力,努力探索与创造多种形式的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2) 本专业人才培养教育内容及知识结构的总体框架

按照顶层设计的方法,理工科本科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由普通教育(通识教育)内容、专业教育内容和综合教育内容三大部分及15个知识体系构成:普通教育内容包括:①人文社会科学,②自然科学,③经济管理,④外语,⑤计算机信息技术,⑥体育,⑦实践训练等知识体系;专业教育内容包括:①相关学科基础,②本学科专业,③专业实践训练等知识体系;综合教育内容包括:①思想教育,②学术与科技活动,③文艺活动,④体育活动,⑤自选活动等知识体系。 2. 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由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组成。一个知识领域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知识单元,一个知识单元又包括若干个知识点。知识单元又分为核心知识单元和选修知识单元。核心知识单元提供的是知识体系的最小集合,是该专业在本科教学中必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单元;选修知识单元是指不在核心知识单元内的那些知识单元。核心知识单元的选择是最基本的共性的教学规范,选修知识单元的选择体现各校的不同特色。

本专业的知识体系见表1所示。 3. 构建课程体系

知识结构,决定了人才的素质的基本成份。知识结构是动态的,它的合理性,取决于它与行业及学、产发展的适应性。本专业知识结构有三个层次: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专业理论基础是最广泛的专业基础,涉及到专业领域的普遍知识。专业技术的基础是建立在专业理论基础上,在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知间起“桥梁”作用的专业基础。课程构建单元体系见表2。主要课程内容、知识点及学时、学分要求如下:

表1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结构表

表2 知识单元一览表

10

11

①地球科学概论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球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建立科学的地球观,了解人地关系,树立环保意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基本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知识点: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地区的物理性质与内部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大气圈与气候变化,生物圈与生态系统,水圈与沉积岩的形成,地球的物理性质与内部结构,岩石圈内部的物质转化,岩石圈的变形与变位,环境、资源与人类。 ②古生物地层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球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古生物地史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具备对重点古生物门类的鉴识和应用能力和对地质历史及不同断代时期内的区域地质特征有较完整的了解。

知识点:古生物学基本概念、常见的古无脊椎动物门类、古脊椎动物、古植物、微体古生物门类及遗迹化石;地史学基本理论和方法、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岩相、标准化石、古地理、古气候。

③矿物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验,学生可基本掌握结晶学、晶体光学矿物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用肉眼和偏光显微镜观测、描述和鉴定常见矿物的基本技能。 知识点:晶体基本性质,矿物化学成分与物理性质,矿物形成的地质作用,矿物的分类和命名及矿物各论,晶体光学基本原理及矿物的镜下鉴定。 ④岩石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验,学生可基本掌握岩石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用肉眼和偏光显微镜鉴定、描述岩石的基本技能。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掌握常见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命名及岩石成因的基本分析方法。

知识点:岩石类型及一般特征,岩浆岩成因,岩浆岩成分、结构、构造及其分类,岩浆岩各论,沉积岩成因,沉积岩成分、结构、构造及其分类,沉积岩各论,变质岩成因,变质岩成分、结构、构造及其分类,变质岩各论。 ⑤构造地质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初步具备从事构造地质研究工作的能力。

12

知识点:岩层及其接触关系,地质构造的力学基础,褶皱,节理,断层,岩浆岩体与变质岩体构造,地质构造的综合分析。 ⑥矿产资源地质学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主要矿床类型的基本特征及成矿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学习矿床成因研究的基本方法并使之具有对矿床形成条件和成矿规律初步分析的能力。为学生从事资源地质勘查及矿床研究工作培养基本技能和奠定必要地基础。

知识点:矿产资源(金属、非金属、煤和石油天然气等)的基本概念,矿床(田)成因及类型,矿床(田)的地质特征,矿床(田)的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⑦地球物理勘探学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重力学基本原理 重力学基本方法 重力仪器;地磁学基本原理 地磁学基本方法 地磁仪器;地电学基本原理 地电学基本方法 电法仪器;地震学基本原理 地震学基本方法 地震仪器;钻井地球物理学基本原理 钻井地球物理学基本方法 钻井地球物理仪器;地热学基本原理 地热学基本方法 地热探测仪器;核地球物理基本原理 核地球物理基本方法 核地球物理探测仪器; 知识点:地球物理勘探的基本概念,磁法、电法、地震、重力勘探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及适用环境条件。

⑧资源勘察理论与方法

使大学生掌握资源勘查的基本理论和准则,掌握矿产勘查与评价的基本方法,为将来从事矿产勘查工作奠定坚实、系统的专业基础。

知识点:矿产资源勘查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矿产资源勘查基本方法和技术,矿产资源评价。

⑨工程地质学

本课程使大学生掌握工程地质的基本概念,岩土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测试方法;一些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产生条件,形成过程,成因机制与定性定量评价来讨论工程地质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工程地质勘察中各种勘察方法的地位、作用、适用条件。

知识点:工程地质的基本概念,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含义;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评价原理、方法;各种勘察方法的原理、特点及适用条件。

⑩岩土钻掘工程学

本课程使大学生掌握有关钻进工作的原理、钻探技术的工作过程和基本规律,

13

钻探新技术方法;各种钻具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特点;掘进工程的凿岩、爆破、通风、支撑、排水等过程及爆破原理及支护方法。

知识点:钻探掘进的基本概念,钻探、掘进的基本原理,方法、过程、工艺、特点及适用条件。

本专业课程由专业、专业基础必修和选修课程组成,各高校根据自身的特色和学科前沿特点,可自主选择一些选修知识单元。

必修课程 (1) 专业课程

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有5门,合计13学分: 1) 矿产资源地质学;3学分;建议48学时。 2) 资源勘查理论与方法;2学分;建议32学时。 3)地球物理勘探学;3学时;建议48学时。 4)工程地质学3学分;建议48学时。 5)岩土钻掘工艺学2学分;建议32学时。 (2)专业基础课

1)测量学2学分;建议36学时。 2) 地球科学概论3学分;建议48学时。 3) 古生物地层学2学分;建议36学时。 4)矿物岩石学4学分;建议72学时。 5) 构造地质学2学分;建议32学时。 6)工程力学3学分;建议48学时。 7)机械设计基础3学分;建议48学时。 8)电子电工学4学分;建议72学时。 选修课程

1)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2学分;建议32学时。 2)电子电工技术2学分;建议32学时。 3)场论2学分;建议32学时。 4)地球化学2学分;建议32学时。 5)环境地质学2学分;建议32学时。

14

6)水文地质学2学分;建议32学时。 7)钻掘学2学分;建议32学时。 8)岩土力学2学分;建议32学时。 9)弹性理学2学分;建议32学时。

10)资源勘查技术与方法2学分;建议32学时。

本专业的其它选修课程主要有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专业理论与技术类、个性化培养类等,各类学时安排各校根据自身特点自行安排。 4. 构建实践性教学内容及体系

实践教学包括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等多种形式。本专业的主要实践环节及安排见表3

表3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主要实践环节及安排表

五、教学条件

15

1. 师资力量

有年龄及知识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带头人,承担本专业主要课程的任课教师不少于30人,高级职称教师人数不少于15人,中高级教师人数比例不低于80%,青年教师中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应大于80%,教师中符合岗位资格(硕士以上毕业或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人数比例应大于90%,55岁以下教授和副教授应全部为本科生授课。 2. 教 材

教材选用要符合教学大纲或专业规范,基础课程的教材应为正式出版教材,专业课程至少应有符合教学大纲的讲义。主要课程选用省部级以上获奖或公认水平较高的教材,并积极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教材。 3. 图书资料

公共图书馆中有一定数量与专业有关的图书、刊物、资料、数字化资源和具有检索这些信息资源的工具。面积达到有关规定;管理手段先进,计算机网络利用好;年图书文献资料购置经费占全校教育事业费拨款的比例≥5%。 4. 实验室

实验室面积达到教育部有关规定,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5000元,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基础课程实验室要达到一定的要求,每个学生拥有的实验仪器设备要达到一定的数量。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固定资产总额应达到一定金额以上,必须设有某些方面的实验,各校可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具体情况有所侧重。 5. 实习基地

校内外实习基地完善。要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场所面积达到有关规定,实习基地应符合教育部的有关要求,提供一定的实习内容,设施满足因材施教的要求。各校可通过多种途径,在校内外建设实习基地。 6. 教学经费

新设本专业,开办经费一般不低于一定的金额(不包括固定资产)。每年的正常教学经费不低于一定的金额。

16

六、规范的主要参考指标

制定专业规范要有一定的量化指标,考虑到各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不同,不能将指标统一固定,本专业规范要以举例或推荐的方式提出制定本专业规范所依据的主要参考指标。例如:

(1) 本科学制:基本学制4年,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可以适当调整为3~6年。 (2) 在校总周数:200~202周(其中教育教学166~168周,寒暑假32~34周)。 (3) 普通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总学分为180~200学分,综合教育的学分本专业规范不作规定。

(4) 普通教育(通识教育)的学分为90~100学分,其中:人文社会科学19~23学分;经济管理3~6学分;自然科学32~36学分;体育8学分;外语17~22学分;计算机信息技术11~14学分。各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学分。

(5) 专业教育的学分90~100学分。

(6) 实践教学学分占普通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总学分的参考比例,各校可根据具体专业的特点进行确定。

(7) 学时与学分的折算办法:未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学时与学分的折算由各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本规范建议课程教学按15学时折算1学分、集中实践性环节按每周折算为1学分的方法折算。在特殊情况下,某些课程的学时学分折算办法可自行调整。

17

规范参编单位及个人

课题主持单位:长安大学(、);

()

课题参加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姚书振、、)

中国矿业大学(曾勇)、中国() (殷 琨、)、(赵锡奎、) ()、安徽理工大学(、姚多喜)

执 笔 人: 赵法锁

18


相关文章

  • 地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改革
  • 第33卷第5期2015年10月 JOURNALOFLONGYANUNIVERSITY 龙㊀ 岩㊀ 学㊀ 院㊀ 学㊀ 报 Vol.33No.5October2015 高校教学研究 地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改革 许福美,刘明松,吴超凡,邱 ...查看


  •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技术业务发展"十二五"规划
  • 一.前   言 未来5年,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地质环境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报告中,国家首次明确提出"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 ...查看


  • 最新注册土木工程师水工结构专业考试大纲
  • 专业考试大纲(水工结构) ................................................................................................ 4 1水利水电专业知 ...查看


  • 对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的思考
  • 摘 要: 本文对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与体系.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教学评估与检查.教学质量监控六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以期对该专业构建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发挥借鉴作用. 关键词: ...查看


  • 注册采矿矿物工程师专业考试大纲(采矿部分)
  • 附件2 勘察设计注册采矿/矿物工程师(采矿) 资格考试专业考试大纲 1.矿山地质 1.1资源/储量计算 了解制定矿床工业指标的程序. 熟悉矿床工业指标的内容. 掌握资源/储量计算原则和方法. 熟悉对地质勘探部门提交的资源/储量的可靠性分析. ...查看


  • 工程地质论文一
  • 工程地质小论文 摘要:工程地质学是20世纪才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地球科学.工程地质专业在工程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工程地质工作的质量,对工程方案的决策和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由于地质问题引起的工程事故时有发生,轻则修改设计延误工期 ...查看


  • 土木工程地质学读书报告
  • 论岩土工程勘察的"今天和明天" 在本学期,我们进行了土木工程地质学的学习,其中,各色各样的单元让我们了解到了不一样的工程地质学,同时,岩土工程勘察亦是在工程地质的星海中一颗璀璨之星.因此我细心研究,查阅相关资料之后,对岩 ...查看


  • 关于报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意见书备案
  • 附件1 (文头) (储量评审机构函号) 关于报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意见书备案的函 (格式) 江西省国土资源厅: 我单位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管理规定和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对XXX(提交单位)因-------一的目的,申报的<---一报告 ...查看


  • 副总工程师职责
  • 掘进副总工程师是煤矿开拓.掘进过程中的技术管理的具体负责人,负责掘进工作的技术组织.管理.掘进副总工程师必须熟练掌握煤矿安全专业知识并依法经过培训.取得安全资格证.掘进副总工程师应尽职尽责,积极协助总工程师开展技术管理工作,提高煤矿开拓.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