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基本知识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基本知识

主要内容

一、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概念

二、职业有害因素职业性病损

三、职业有害因素致病模式及特点

四、不同行业生产性有害因素简介

五、主要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机体危害

六、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工作内容

一、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概念

又称为劳动卫生学与职业病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劳动条件,创造安全、卫生、满意、高效、文明的劳动环境。主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人群的健康的影响。

职业卫生主要以人群和作业环境为对象,旨在创造安全、卫生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职业生命质量,保护劳动者的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职业医学以个体为主要对象,旨在对受职业危害因素损害或对存在潜在健康危险的个体进行早期监测、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面向一切职业人群,不仅指工人、农民,也应包括服务行业的职工和脑力劳动者。不仅包括正式工与合同工也应包括临时工下岗工人和老年职工。有人统计全球人口的45%属于职业人群。

在国家卫生服务的对象中,职业人群是处于生命最有生命力阶段,最有创造力的阶段。占整个生命的2/3。老年阶段的健康和生存质量与职业生命质量密切相关。1996年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上通过了“人人享有职业卫生”的全球策略。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1997年同意等同采用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中的五项标准为我国国家标准,目前, ISO9000 、ISO14000和ISO18000共同成为评价企业在产品质量、环保及职业安全及卫生方面的国际标准,对企业安全卫生、环境、质量管理的考核成为国际贸易的必备的证件。

二、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性病损

劳动条件

包括三个部分: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三个方面。

1、生产工艺过程。指劳动对象进入生产领域到制成最终产品的全过程。既: 生产所需的、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物流部分,包括加工对象从原料到产品的过程,也包括直接、间接的机器设备。如原料及堆场、传送设施、加工设备及其布局(工艺流程)等。由此可见,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因企业的产品而变化,与此相应的劳动条件也在变化。

2、劳动过程。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使其成为适合需要的预期产品的有目的的活动。指与生产工艺过程相适应的人流部分,包括劳动岗位设置、劳动组织、劳动方式、操作体位等。

3、生产环境。指与某种生产相关的作业场所环境,包括按工艺过程建立的室内作业环境和周围大气环境,以及作业场所周围的自然环境。

生产强调物的因素,劳动强调人的因素;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是从不同侧面描述的同一内容。劳动条件的三方面共同构成了生产劳动环境。 广义的生产环境指和某一生产劳动过程相应的、存在于劳动者之外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

生产工艺过程中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一〉、化学因素

1、有毒物质

1)金属、类金属-铅、汞、锰、砷、镉等。

2)有机溶剂-苯系物、二氯甲烷、二硫化碳等。

3) 有毒气体-刺激性、窒息性气体(氯、氨、硫化氢等)

4)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苯胺、三硝基甲苯等。

6)高分子化合物-丙烯腈、氯乙烯等。

7)农药-有机磷、有机氟、醚类

2、生产性粉尘

1)、无机粉尘:

(1)矿务尘-石英、石棉、滑石、 煤等。

(2)金属尘-铅、锰、铁、锡、鈹等。

(3)人工尘-金刚砂、水泥、玻璃纤维等。

2)、有机粉尘:

(1)动物性粉尘:皮毛、丝、骨尘等

(2)植物性粉尘:绵、麻、谷、木、茶等

(3)人工性粉尘:染料、农药、纤维等

3)混合粉尘:两种以上粉尘的混合物; 生产场所粉尘多以混合型粉尘为主。 〈二〉、物理因素

1、异常气象条件:高温、低温、高湿。

2、异常气压:高气压、低气压。

3、噪声:机械、电磁、流体动力、混合性噪声。

4、振动:局部振动、全身振动。

5、电磁辐射:分为非电离辐射(可见光、紫外、红外、射频、激光)和电离辐射(各种射线,例如X射线、α、β、γ射线等)。

〈三〉、生物因素

病原微生物: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致病寄生虫:煤矿井下钩虫。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⑴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劳动时间过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比例不当,工间休息不当,倒班制度不合理等。

⑵劳动强度过大、生产定额不当: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⑶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屏作业者的视觉紧张和腰背肌肉紧张,钢琴演奏家的手指痉挛等。

⑷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如计算机操作人员、流水线工作人员如坐椅不适易产生颈、肩、腕损伤。长期操作手柄、轮盘等引起掌挛缩病。长期站立、行走引起下肢静脉曲张和扁平足。

⑸精神紧张:客观需求与主观反应之间的一种失衡。由于不能满足需求就可能引起相应的功能性紊乱。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⑴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寒冷、炎热、太阳辐射

⑵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厂房建筑面积过小,机械设备安置过密,热源、噪声无隔离,有害工段不独立。

⑶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的环境污染

上述各种有害因素随着产品种类、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设备的不同有时单独存在,多数情况下几种职业性有害因素联合存在,它们的不同组合,构成不同的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产生不同的特殊影响。

(二)、职业性病损

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所致)的各种职业损伤统称职业病损。它可以是轻微的健康影响,也可以是严重的损害,甚至导致严重的伤残或死亡。

职业性病损:分为工伤、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三种。

WHO1996年统计,全球每年约发生职业性外伤1.25亿例,死亡约20万人,每年新出现职业病患者1.6亿例,其中约110万被工伤和职业病夺取了生命。据卫生部的调查,83%的乡镇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其中60%的企业没有配备任何防护措施,90%以上的粉尘作业场所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近30%的乡镇企业职工接触尘、毒等职业危害,几种职业病和疑似职业病人检出率高达15.8%。目前职业危害的人群覆盖面已经远远超出生产安全事故和交通事故。

工伤:属于工作中的意外事故,常在急诊范围内,其预防应是职业卫生与劳动保护部门的共同任务。

职业性疾患:

1、职业性有害因素作为直接原因作用于相关劳动者所引起的职业病发生;

2、职业性有害因素作为非直接致病因素而导致的劳动者的健康状况损害,

导致工作有关疾病多发。

职业病

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相关劳动者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该个体或群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的一类疾病。

通常所说的职业病是泛指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而立法意义上的职业病指政府所规定的法定职业病。

职业病防治法中的定义:“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范围:广义讲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疾病统称为职业病,但在立法意义上,指的是政府所规定的法定职业病,根据我国政府的规定:凡诊断为法定职业病的必须向主管部门报告;而且凡属法定职业病者,在治疗和休假期间及在确定为伤残或治疗无效而死亡时,应按劳动保险条例有关规定给予劳保待遇。有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对患职业病的工人给予经济上的补偿,故也称赔偿性疾病。1987年11月修订颁布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处理办法的规定〉中列为法定职业病名单有9类99种。2002年又修订为10类115种。

工作有关疾病

接触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不是劳动者健康损害的直接原因,但与其他致病因素共同作用于劳动者,引起某些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或病情加重的一类表现。是一组与职业有关的非特异性疾病。

三个共同特点是:

⑴与职业因素有关,但两者之间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即职业因素不是唯一的病因。是该病发生、发展的诸多因素之一。

⑵职业因素可以促使潜在疾病暴露或病情加剧恶化,如一氧化碳可使动脉壁胆固醇沉积增加,可诱发和加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紧张作业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⑶调离该职业或改善环境可使疾病缓解或停止发生。例如计算机操作者视力下降、办公室工作者腰、颈、头痛等。

职业病特点

⑴病因明确:患者均有明确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史,在控制病因或作用条件后,可以消除或减少发病。

⑵所接触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大多是可以检测和识别的,且其强度或浓度需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致病,一般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⑶在接触同样职业性有害因素人群中常有一定数量发病,很少出现个别病例。 ⑷大多数职业病如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⑸是可以预防性疾病,发现病因,改善劳动条件,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即可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职业特征

轻微的职业有害因素作用于机体,有时虽不引起病理性损伤,但可以产生体表的某些改变,这些改变成为职业特征。如胼胝、皮肤色素增加等。这些改变在生理范围内。属机体的一种代偿或适应性变化。

三、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模式

劳动者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不一定会发生职业性疾患、伤残或死亡,形成这种结局必须具有一定的致病条件,即个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条件三个因素联系在一起,才能对人体发生职业性损害。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模式

1.作用条件:接触机会、接触方式、接触时间、接触强度

2.职业性有害因素:性质、强度;应在不影响产品质量前提下用低毒代替高毒,用危害小的代替危害大的,并尽可能降低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强度。

3.个体因素:在同一生产环境从事同样作业的工人,个体发生职业性损害的机会和程度可有很大差别,既存在个体易感性,

个体易感性主要取决下列因素:

⑴遗传因素:个体遗传特征存在很大差异,如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2D6分解亚硝胺能力相差1000倍,谷光苷肽转移酶代谢芳香胺速率相差350倍。某些患有遗传性疾病或遗传缺陷的人容易受某些毒物的作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对氧化性毒物敏感,如蚕豆病。

⑵年龄和性别:未成年人对某些毒物较敏感,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对某些毒物较敏感,因此提出了“月经期、孕期、围产期、哺乳期和更年期的五期保护 ”。 ⑶个体健康状况:皮肤病患者可以增加经皮吸收毒物的吸收机会。有肝脏疾患,影响对毒物的解毒功能。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对粉尘的危害较敏感,因此要做好就业前体检,及时发现职业禁忌症,避免从事较敏感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作业。 ⑷生活方式及个人习惯:如长期摄入不合理膳食,吸烟、酗酒、过度精神紧张均能增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程度。

以上因素称个体危险因素,具有这些危险因素者对职业性有害因素较敏感。故称易感者或高危人群。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模式

高危人群

某些人在接触某些职业性有害因素时,由于本身内在或外在因素的作用出现的反应比一般人群强,这些敏感性强的人成为高危人群。

在就业前或已接触人群中及时鉴别易感者,使其尽量避免或脱离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其加强医学监护是预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不同行业生产性有害因素简介

(一)矿山行业的生产性有害因素

矿山是指有一定开采境界的采掘矿石的独立生产单位。在地下开采的称矿

井,在露天开采的称“露天矿”。采矿工业是指对各种矿藏,如煤炭、各种金属矿产、石灰石等的开采,类似作业包括隧道开掘。采矿作业绝大多数在地下进行,具有一些特殊的劳动卫生问题,如矿井不见阳光,空气流通不畅,采掘时产生大量粉尘,有时还伴有有害气体发生以及不良气象条件。露天采矿劳动条件基本属于户外活动。

〈一〉基本的生产过程

1.井下开采 井下采矿可分为掘进、采矿、运输、充填等基本过程。

2.露天开采 当矿藏露出地面或接近地表面时,则采用露天开采方式,主要使用爆破、推土机、电铲等剥离表面覆盖层,露出矿层后采掘。露天采掘生产效率高,劳动条件也较好。

〈二〉矿山行业的生产性有害因素

1.生产性粉尘 是采矿作业中的主要职业性有害因素,矿井内许多生产过程如钻眼、放炮、采矿、运输等都能产生大量粉尘。作业环境的粉尘浓度、分散度及二氧化硅含量取决于井下开采方式和岩层的地质结构。在凿岩中,干式凿岩的粉尘浓度远远高于湿式凿岩,有报道干式凿岩时粉尘浓度可达1000mg/m3以上。随着机械化程度提高和湿式作业的加强,在规模较大的矿山,作业点的粉尘浓度合格率有很大提高,但在一些小型矿山中,由于机械化程度差,分尘浓度超标率相当高,尘肺仍是采矿工人的主要职业病。

矿山行业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2.不良气象条件

(1)气温:高气温是井内不良气象条件之一。井内气温高低与巷道深度有关,巷道越深气温越高,流入的空气因密度增大而产生的压缩热使温度升高,一般巷道每深入地下100米,可使温度升高1℃。在煤矿中,平均每深入30—35米,岩层温度可增高l℃。此外,机械振动产生的热能,在狭小工作面密集人员体热的散发也是使气温升高的因素之一。

(2)气湿:井下气湿取决于巷道中的含水量、流入空气的温湿度和岩层的湿度。采矿时由于地下水不断渗出和大量蒸发,因此巷道内可形成高气湿,相对湿度一般在80%~90%以上,。但在超过800米的深矿井中,由于渗出水量显著减少,气温升高,因而气湿相对较低。

(3)气流:矿井内气流主要由人工通风引起,但因部位不同可有很大差别,如在竖井或斜井内气流较大,而在巷道深处和掌子面气流则很小。这些不良气象条件易诱发工人发生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及风湿性疾病。

3.有害气体 井下采矿中,由于多种原因可使矿井空气中含有沼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及硫化氢等有害性气体。

(1)沼气:俗称瓦斯,为无色无臭的可燃性气体,比重轻(0.557),主要成分为甲烷,多在矿中的含量和地质结构及矿产种类有关,一般在煤矿中产生的瓦斯较多,主要存在于煤层中,在煤矿崩落时排放出来,一般每采一吨煤可散发出30m3沼气,而在深矿井中可高达60m3,由于比重小,多蓄积于巷道顶部。沼气

可排挤空气中的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使矿工缺氧甚至窒息。当沼气与空气中氧混合,其浓度达5%~16%时,遇明火可发生爆炸。

(2)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主要来源于放炮。使用硝酸甘油炸药可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使用硝胺炸药则产生大量氮氧化物,二者均可引起急性中毒。

(3)硫化氢:木材腐烂及酸性矿井水与硫铁矿作用可产生硫化氢,经久封闭的废巷道内可有硫化氢积存,煤矿中则少见,一般存在于煤层一定区域的“鸡窝煤”内。矿工暴露常可引走急性硫化氢中毒。

(4)二氧化碳:巷道内木材腐烂可产生二氧化碳,煤层和煤块内可存在二氧化碳,人群呼吸、放炮也可产生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比重大(1.53),多聚集于巷道低处及通风不良处其危害在于排挤空气中的氧气而引起缺氧,当空气中含量达到10%时,可使人窒息死亡。

(5)生产性噪声和振动:矿井中的噪声和振动主要来源于机械化生产,如各种风动和电动工具,运输机等。长期在强烈的噪声和振动作用下可引起职业性聋或振动病。

(6)不良作业姿势:在薄层矿脉采矿时,尤其常见于煤矿,工人有时整个工作日内只能采取弯腰、蹲位或跪卧位作业,这些因素使工人易患腰腿疼、关节炎,尤其易引起滑囊炎。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已列为国家职业病名单中。

(7)生产性外伤和多发病:矿山开采中,由于岩层或矿层的倒塌,石块或矿石的坠落(片邦和冒顶),井内运输事故,工作面或巷道阻塞,人行道失修,炸药爆炸,瓦斯爆炸,煤尘爆炸,触电,火灾,冒水等,可引起严重伤亡事故。据资料统计,煤矿工人生产性外伤原因中片邦、冒顶事故居首位,其次是运输事故和机械或工具引起的外伤。

此外,由于矿井内作业场所的特殊性,如不见阳光,潮湿,通风不均,饮水供应不良或饮食制度不合理等,井内工人多发病有化脓性皮肤病,风湿性疾病,胃肠疾病,上呼吸道感染等。卫生管理不良时还可发生蛔虫和钩虫病。

(二)冶金行业的生产性有害因素

冶金工业是指开采和处理金属矿石以及冶炼、加工成材的部门。生产铁(有时包括铬和锰)及其合金的工业称为黑色冶金工业;生产非铁金属及其合金的工业称有色冶金工业。矿石开采过程中的生产性有害因素与矿山行业一致,这里主要介绍冶炼及加工过程中的生产性有害因素,

钢铁工业生产一般包括采矿、选矿、烧结、炼焦及焦化产品生产、耐火材料生产、炼铁、炼钢、轧钢等。共同职业危害主要是高温、热辐射、粉尘和有毒气体等。

1.烧结厂

(1)生产特点:

因矿石含铁量不同,铁矿石可分为天然富矿(含铁45%以上)和贫矿(含铁低于30%)。贫矿需经选矿再经烧结后才可送人高炉炼铁,烧结厂工人主要是利用

烧结炉将贫矿烧结成块。

(2)生产性有害因素

1)高温、热辐射:在烧结炉旁的工人常年处于高温下作业,夏季气温可达40~C以上。

2)一氧化碳:在烧结炉尾部喷水冷却时可产生大量一氧化碳。

3)粉尘:在烧结机尾部的烧结块落下时可产生大量粉尘,处理烧结块的工人还易发生烧伤。

2.炼铁厂

(1)生产特点:炼铁主要设备是高炉、热风炉和高炉煤气净化系统等。工人的作业主要包括向炉内加料、送人燃料与助熔剂和热空气、出铁、出渣和铸锭。

(2)生产性有害因素;炼铁中主要有害因素是高温、热辐射和一氧化碳等。现代化远距操纵的大型炼铁厂,劳动条件好,但在出铁、出渣、铸锭及管道泄露时仍受上述因素影响。一些现代化程度不高的小型炼铁厂,工人采用铁钎手工操作,甚至人工上料,受上述因素特别是热辐射危害严重。

3.炼钢厂

(1)生产特点:炼钢是用氧化的方法减少生铁中所含的碳、硅、锰、硫、磷等元素的过程,有转炉、平炉及电炉三种炼钢方法。我国新建炼钢厂多采用吹氧转炉炼钢,但一些老厂仍有用平炉炼钢。平炉主要使用煤气做燃料,而吹氧转炉是采用99%以上的氧吹人冶炼。炼钢工人作业主要包括运料、加料、冶炼、出钢、铸锭等。平炉炼钢过程中,工人要经常观察炉温情况,有时还要对平炉热修。 冶金行业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2)生产性有害因素:高温、热辐射是炼钢工人主要生产性有害因素。炼钢车间中炽热的钢渣、钢水和钢锭散发出大量热;

工人经常用眼睛根据炉壁的颜色判定炉温,长期受到红外线作用可产生职业性白内障;

在出渣、加料、打开钢水出口和浇铸过程中,以及转炉炼钢吹氧时炉口喷出的火苗、进溅的火花易引起烧伤;

平炉炼钢用煤气做燃料,其中含约30%的一氧化碳,在接触煤气的岗位,如果不加强防护可能发生一氧化碳中毒。转炉炼钢吹氧时,可排出大量烟尘、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

4.轧钢

(1)生产特点;炼出的钢铸锭后要用轧钢机轧成各种钢材,如钢板、钢丝、钢筋、钢轨等。轧钢作业主要是将钢锭放在加热炉中加热,然后放在轧钢机上制成钢材,用电磁吊车及时运出车间,堆放在室外。

(2)生产性有害因素:轧钢过程中可放出大量的对流热和辐射热,因此高温、热辐射是轧钢厂主要影响工人健康的有害因素。其次是噪声。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生产的轧钢厂,使用放射性元素进行钢材测厚时可有放射线危害。

5.焦化厂

(1)生产特点:炼焦生产是为炼钢厂提供燃料——焦碳的重要工序,工人作业主要包括对炼焦用煤的前处理,即破碎、筛分和选煤、配煤,然后将煤从炉顶装入炼焦炉内,密封、燃烧、出炉、喷水冷却等。炼焦的副产品煤焦油中含丰富的化学原料,同时煤气也是炼焦车间的主要产品。

(2)生产性有害因素:主要是高温、热辐射、烟尘、一氧化碳及焦油分解产生的溶剂和有害气体。

6.耐火材料厂

(1)生产特点:耐火材料在钢铁工业主要用于修建高炉、热风炉、炼钢炉、加热炉、铁水罐与钢水罐等。主要作业包括选用各种耐火材料,经过破碎、粉碎、过筛、混料最后成型、干燥、煅烧等。

(2)生产性有害因素:耐火材料生产过程中,粉尘是最严重的有害因素,尤其在原料破碎、粉碎、过筛、混料等工序。由于各种耐火材料的原料中均含有从47%到96%不等浓度的游离二氧化硅,加之机械化程度不高,工人长期接触粉尘可发生尘肺。在干燥和煅烧过程中,工人可受到高温、热辐射及粉尘的联合作用。

(3)有色冶金工业包括除钢铁以外的各种金属矿藏的开采、选矿、冶炼、精炼、电解、合金、加工等。如铅、铜、镉、汞、铝、砷、铍、硒、锑及稀有金属的冶炼、精炼、电解等。

1.生产特点 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依据各种金属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一般经过选矿后,将矿粉进行制炼,包括使用燃料的熔炼炉和电炼炉,生产过程基本上为加料、送入燃料和助熔剂、制炼、出炉、铸锭、电解和回收矿渣等。 冶金行业的生产性有害因素

由于有色金属原料一般不是单一金属矿,而是多种金属矿的混合,如铜矿粉中含有铅、砷及其它稀有金属,往往某一金属冶炼后的残渣,则是另一种金属冶炼的原料,因此有色金属冶炼很少有废料。根据各种金属的理化特性,有色金属经过熔炼后一般还需再精炼,有些则需要将粗炼的金属通过电解方法进行纯化加工。由于各种有色金属矿中含硫化物很多,冶炼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硫,因此回收二氧化硫生产的硫酸常是有色金属冶炼厂的重要副产品。大型有色金属冶炼厂所需要的煤气也常自己生产。

2.生产性有害因素 ·

(1)金属粉尘、烟:各种有色金属冶炼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金属烟、尘,如铅、砷、铍、镉、汞、铬、锰、镍、硒、锑、碲、钛、钒、铀等,可引起金属毒物中毒。一些金属烟如氧化锌、镍、锡、锑等,可引起金属烟尘热。 ’

(2)其它有害物质:冶炼时可产生二氧化硫、一氧化碳,铜冶炼矿渣遇水蒸气可产生AsH3。铝冶炼中加入冰晶石可产生氟化物,引起工人氟中毒。铜和锌等金属电解时产生硫酸雾,引起牙齿酸蚀症。

(3)高温、热辐射 熔炼炉、电炼炉、熔化的金属出炉、铸锭等可产生高温和强烈热辐射。

此外,一些金属采用高频电炉精炼可产生高频电磁场。

(四)机械制造行业的生产性有害因素

机械制造工业包括各种类型机械和机器的制造,如运输机械、重型机械、机床工具;农业机械、航空航天器械及各种精密仪器等。各种机械制造工业的基本生产过程可概括为:铸造→锻造→热处理→机械加工→装配 。

〈一〉基本生产过程

1、铸造:是将熔融的金属浇注到砂型或其他物质制成的模型里以铸成机械零件毛坯。基本工序包括用石英砂、陶土等各种成型原料经碾碎、过筛、混合等过程配制型砂;按要求的铸件形状做出木模或金属模,放人砂箱后,充填型砂捣实,取出模样而制成砂型;制备型芯放到型砂中,以使铸件内部留出空腔;在炉内熔化制型金属,用机械或人工包运至砂型处浇注,浇注后的砂箱经冷却后,用人工和机械方法将铸件由砂型中打出,称为落砂;落砂后把铸件上的砂土与毛刺清除掉,称为清砂。之后还要将铸件进行修整。

2、锻造:是指将金属锭(或块)在热炉内预先加热至800—1200℃后,用锻锤或液压机将其锻压成所需的形状。

3、热处理: 是将金属零件在不改变外型的条件下通过退火、淬火和回火等方式,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或性质。如退火可降低硬度,提高机械性能;淬火可提高硬度和耐磨性;回火可减少脆性,增加金属的弹性。将金属制件置于含有不同化学元素的介质中加热到一定程度并保温,使这些介质渗入到金属制件的表面上,使其表面化学成分发生改变,从而改变金属表面上的硬度、耐磨性、抗腐蚀性、耐热性等,称为化学热处理。如渗碳、渗氮、渗铝、氰化等。

4、机械加工:利用各种机床对金属零件进行车、刨、钻、磨、洗等冷加工。将加工装配后的各种零部件经过安装、焊接、电镀、喷漆和调试等作业装配成产品。

〈二〉主要生产性有害因素

1.生产性粉尘 主要发生于铸造车间。型砂原料均含有一定游离SiO:,型砂配制(碾砂、筛砂、拌砂)、制型、落砂、清砂过程都产生大量粉尘。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对金属零部件磨光和抛光过程可产生金属和矿物性粉尘,装配焊接时可产生电焊粉尘。

2.高温、热辐射 主要发生于铸造车间的熔炉、干燥炉和熔化的金属、热铸件。锻造车间和热处理车间的加热炉和赤热的金属部件可产生强烈的热辐射,并可使车间形成高气温,若防护不佳可引起中暑。

机械制造的生产性有害因素

3.有害气体和蒸气 熔炼金属和浇注过程及锻造车间的加热炉可产生一氧化碳和S02。酚醛树脂或脲醛树脂做型芯粘结剂可产生甲醛和氨,蜡型铸造时也产生大量氨。锌熔炼和铸锭时有锌蒸气逸出,产生氧化锌烟,引起“金属烟尘热”。 机械制造的生产性有害因素

4.噪声、振动 砂型捣固机,清砂用风动工具、铸造时使用的各种锻锤及

机械加工中的磨光和抛光等,可产生强烈的噪声和振动。装配车间的铆钉作业也可产生强烈噪声。

5.其它 焊接时可产生强烈的紫外线。热处理时用高频电炉可产生高频电磁场。铸造和锻造时由于熔融的金属出炉、浇注、落砂以及锻造时铁渣、铁屑飞溅,易引起外伤和烫伤。机械加工车间由于金属屑飞溅易引起眼、手等外伤。

(五)化学工业的生产性有害因素

化学工业产品种类繁多,可达数万种,一般分为无机和有机化工两类,前者主要有酸、碱、盐、电化学等工业,后者主要有有机原料、农药、化肥、高分子合成(纤维、橡胶、塑料)、染料、涂料、医药、炸药、燃料及试剂等工业。化工生产从原料到成品因各种产品不同各有其独特的生产工艺过程,生产方法也有繁有简,工艺有先进也有落后,因此劳动条件好坏差别很大。尽管如此,化工生产仍可归纳成以下几个基本操作过程。

〈一〉基本生产过程

1,原料的装运和贮藏 许多化工原料为腐蚀性强、易燃、易爆、易挥发及毒性大的物质,灌装、搬运和贮藏需特殊容器并要求操作准确、小心和加强防护,如液化气储存于钢瓶内,搬运途中避免强光照射。

2.原料的加工和配制 包括固体原料粉碎、过筛、配料、拌料,有的固体原料需要熔化并与其它液体原料混合等,如硝胺炸药配料前需先将TNT粉碎、研磨后和硝胺及木炭混合。

3.加料及化学反应 将液体或固体原料注人或吸人到反应锅或反应釜内,进行氧化、还原、水解、合成、聚合或缩合等化学反应。这一过程多伴有吸热或放热、增压或减压以及产气等。

4.成品精制和包装 化学反应完成并从反应器出料后,有的尚需经过离心、蒸发、重结晶等工序处理成最终成品,经包装后出厂。

〈二〉生产性有害因素

1.外伤和急性中毒 化学工业的生产性危害因素种类繁多,加之许多原料、中间产物及产品具有易燃、易爆、易腐蚀的特征,生产条件又需高温、高压等,故外伤和急性事故相对其它行业多发。在原料运输、加料、化学反应或成品精制包装过程中,由于容器的渗漏或破碎,反应管道的跑、冒、滴、漏,外因或操作失误等可引起外伤、爆炸、火灾等事故。

如酸、碱等腐蚀性物质引起的化学性烧伤:碘甲烷、苯胺、硫酸二甲酯泄漏、污染皮肤或吸人引起的急性中毒;农药厂反应釜爆炸、氯气储藏罐发生的泄漏、反应管道漏气引起的火灾等,造成工人外伤事故或急性毒物中毒。有时还涉及到非作业人群,如某工厂因加工硝酸胺而不慎引起火灾,造成厂内工人、周围驻军及当地群众2100余人急性氮氧化物中毒。1984年印度发生的异氰酸甲酯泄漏事故,造成上千人死亡,数万居民中毒。

2.慢性中毒和致癌因素

炸药、制药、农药、染料、油漆、橡胶。塑料等生产过程中,原料、中间产

物及成品因反应系统封闭不严,或因手工及开放式操作时,有毒物质经跑、冒、滴、漏、挥发或蒸发而污染车间空气,有些固体原料加工、配制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毒粉尘,可引起工人皮肤污染或消化道吸人,仍是化工产业中引起慢性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有机溶剂中毒、农药中毒的主要原因。有些物质,如苯、联苯胺、氯乙烯、多环芳烃类物质是确认的致癌物质,在橡胶、染料、塑料制造、石油炼制行业中发生,引起暴露的工人相应职业肿瘤发生率增高。

化学工业的生产性有害因素

3.其它 固体原料加工配制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粉尘,原料进行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高温,机械运输、加料产生的噪声、振动等,在不同化工生产中也可发生。

(六)纺织工业的生产性有害因素

纺织工业是将纺织纤维加工成各种纱、丝、线、绳、织物及其染整制品的工业。主要有棉纺织、毛纺织、麻纺织、丝纺织、合成纤维纺织及针织和纺织复制等工业。

〈一〉主要生产过程

1.原料处理 棉纺织需将原棉充分开松除杂,包括开棉、混棉和清棉,最后制成棉卷,由一系列开清棉机械完成。毛纺织需经选毛、打土、洗涤、烤干、梳毛、合毛。麻纺织需要打麻和梳麻。丝纺织需煮茧、缫丝、烘干、整理、包装等

2.纺纱 各种纺织原料需经梳理、并条、粗纺和精纺过程,将棉、麻、毛卷等纺成纱。

3.织布及整理 细纱分别经过络筒、整经、上浆、穿综与穿筘及络筒、卷纬、给湿等工序,最后在织机上交织成布。织成的布需经验布、修理、拉幅及包装等整理。

4.染整 织布厂出来的坯布,在印染前需经过烧毛、退浆、漂白、干燥等过程后,根据需要用不同性质的染料在轧浆机上进行染色。对于需要印花的布匹,首先要按花样设计要求雕刻花筒,另将染料调煮印浆,然后上印花机印刷。印好的布匹再经干燥、汽蒸、水洗等过程最终成为产品。

纺织工业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二〉生产性有害因素

1.粉尘 开棉、混棉、清棉及梳棉均可产生大量棉尘,并夹杂砂土、种子壳等。原毛处理,特别是拣、选毛时,在打麻和梳麻时,缫丝在烘干后进行选剥时,以及化纤材料在处理过程中,均可产生大量粉尘。吸人棉麻粉尘可引起棉尘病。接触棉花工人可引起两种过敏性疾病:“纺织热”和“织工咳”。在打麻和梳麻工可发生“梳麻工热病”;一氧化碳,毛尘可引起“毛纺热” 。

纺织工业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2.高温、高湿 纺织工艺要求一定温、湿度,例如为保证棉蜡不变硬,使纺纱紧固维持一定弹性及润滑性,减少断头机会等。夏季太阳辐射作用于屋顶,

加上机器运转产热和人体散热,车间温度可达40℃以上,尤其浆纱车间,不仅高温,而且高湿,夏季工作场所相对湿度达80%以上。

纺织工业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3.噪声和振动 织布车间和纺纱车间是纺织厂生产性噪声最大的车间,可达90~105dB,主要由机器运转时产生,多为织布机高速运转时及梭心与梭壳撞击而发出的高频噪声。在多层厂房中,安装在楼上的机器,可产生较大的振动。

4.照明问题 纺织需要视力紧张的工种很多,因此;照明不足或不合理将成为生产性有害因素。纺织工人中患近视者较多。

纺织工业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5.不良工作体位 大多数纺织工种需要工人来回走动或站立体位工作,相关疾病有扁平足、下肢静脉曲张、痔疮等。穿筘工则长期坐位、曲肘、两腕下垂,使腕部和手指小肌紧张。坐位不合适时发生腰痛。落纱工因需快速更换纱筒,两手不断处于紧张状态,易引起腱鞘炎。

纺织工业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6.其它 印染过程中,漂白和酸洗时可有氯气放出。染色过程中,工人除接触染料外还接触各种化学晶,如苯胺、氮氧化物,可能引起中毒。合成纤维在化学合成阶段及纺丝时所用溶剂、载体可能有毒,如甲醛、二甲基甲酰胺、二氯乙烷、丙酮等,加热时可逸出。毛纺时,原毛中可能含有炭疽芽孢和布氏杆菌。缫丝工因找丝头、手指浸在含有有机物和矿物质的泡茧水中,可发生缫丝工皮炎。

(七)农业劳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气候相差悬殊,农业作业种类繁多,因此,农业劳动特点具备多样性、地区性和季节性。

农业劳动可分为粮农、菜农、果农、药农等传统的农作物种植和收获,也包括林、牧、副、渔等作业。农业劳动中,各种作业方式、作业场所、作业条件、气候变化、使用工具、机械化程度千差万别,如粮食生产分为旱地作业和水田作业。

农业劳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1.野外作业 身体直接暴露在阳光下和当地的气候条件之中,有的作业地点在水中的,在树林,有的在塑料大棚中。

2.生产中使用化肥、农药。

3.部分农业机械的应用,如拖拉机、收割机、脱粒机、铡草机等。

4.劳动负荷重,特殊作业需要强迫体位,如插秧、收割、采摘棉花、茶叶等。

5.卫生和防护条件差。

(八)高新技术产业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高新技术是指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和军事有重大影响,且能形成

新兴产业的现代科学技术群的统称,它是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基础上的,能够带来高经济效益,具有高增值作用,并能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广泛渗透的高知识密度、高技术附加值的最新科学技术和尖端科学技术。

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九大产业:生物工程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软件产业、智能机械产业、生物医学产业、超导体产业、太阳能产业、空间产业、海洋产业。

共同的生产特点可概括如下:

1.特殊要求的作业场所或工作环境 如封闭的空间、恒温、无菌甚至超净作业、低噪声等。

2.高度自动化

3.新化学物质和材料的生产和应用,是作业人员以前没有暴露过的。

4.精神紧张作业;作业人员必须进行着单调、紧张和乏味的重复性劳动。 高新技术产业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职业有害因素

1.与计算机相关的职业有害因素;长时间使用计算机可引起

VDT综合征。(1)视疲劳、近视、散光眼、结膜炎、麦粒肿、眼压升高及泪液分泌障碍等。

(2)颈、肩、腕等功能障碍:

(3)精神疲劳:长期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有的出现烦躁不安,劣性情绪改变等症候。

(4)妇科病症:女性常引起通经、,月经不调。有的孕妇甚或流产、早产。 高新技术产业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2.与工作环境相关的有害因素

(1)工作环境密封过严,新鲜空气的补充量不够,办公室的台面没有达到标准,噪声过低或者太过稳定,人际关系、心理因素不适,等等,会产生疾患。

(2)空调系统也可导致危害。

(3)有些场所处于高频、电磁场、微波、高低温、振动等不良环境中。

已有很多研究表明,长期在封闭的环境里,空调、电脑、复印机以及人们呼吸造成的污染,加上高负荷的工作,是现代职业病产生的根本原因。 高新技术产业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3.新材料带来的潜在危害因素

(1)新型纤维:如高性能的由诸如碳化硅、硼、碳、氧化锆和氧化铝等制成的陶瓷纤维,兼有高熔点、耐用性,可作为高温绝缘材料。陶瓷纤维同石棉纤维类似,也很坚硬,是否能引起类似石棉的健康损害作用,需要引起重视。

(2)超细颗粒:以纳米材料为代表的超细颗粒正在被认为可能造成潜在的健康问题。如超细的陶瓷粉末添加到象铝和镁的轻金属中,可极大提高这种金属的硬度和强度。但这种超细颗粒可能类似与毒性纤维一样导致疾病,因超细颗粒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可能更具有活性,而且可更深的进入肺部。

高新技术产业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4.有害化学物质 高新技术产业中新的化学物质可造成职业损伤,如感光液中溶纤剂引起的接触人员精子减少,精子畸形率增加;RU486避孕药作业男性工人出现乳房增大等女性化表征,女性子宫内大出血、内膜过度增生发生率增高。微电子工业中,由于数百种化学物质集中使用,可能产生各种危害。 高新技术产业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5.转基因领域 具有要求特征密码的基因被从一个有机体移植到另一个有机体上的基因工程,在基础研究、农业、制药和生物医学中正得到广泛的应用。转基因领域中可能的危害也正引起广泛注意。一个有争议的实例涉及到将过敏源引入到食品中:在普通大豆的20种氨基酸中,缺少两种可结合成完全蛋白质的氨基酸,即蛋氨酸和半胱氨酸,为完整这种结构,研究人员引用一种巴西坚果的基因,这种基因含有缺少的这两种氨基酸的基因,但转基因后所形成的蛋白质竟成了致敏源。

五、主要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机体危害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一)概念

1.毒物。在一定条件下外来化学物质以较小剂量即可引起机体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甚至危及生命,此种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

2.中毒。机体受毒物的作用引起一定程度损害而出现的疾病状态称中毒。

3.职业中毒。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毒物发生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

(二)毒物的存在状态与接触机会

1.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存在形态

生产性毒物的来源:

生产性毒物的来源可有多种形式,同一毒物在不同行业或生产环节中又各有差异,可来自于原料、中间产品(中间体)、辅助原料、成品、夹杂物、副产品或废物。

生产性毒物的存在形态。

在生产环境中的毒物可以固体、液体、气体或气溶胶(烟、雾、尘)的形式存在。 了解生产性毒物的来源及其存在形态,对于空气样品的采集、分析及制订相应防护策略均有重要意义。

2.接触机会

接触生产性毒物主要有两个环节,即原料的生产和其应用。

(1)原料的开采与提炼。材料的加工、搬运、储藏,加料和出料,以及成品的处理、包装等。

(2)在生产环节中,有许多因素也可导致作业人员接触毒物,如化学管道的渗漏,化学物的包装或储存气态化学物钢瓶的泄漏,作业人员进人反应釜出料和清釜,物料输送管道或出料口发生堵塞,废料的处理和回收,化学物的采样和分析,设备的保养、检修等。

(3)有些作业虽末应用有毒物质,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亦可接触到毒物,甚至引起中毒。例如,在有机物堆积且通风不良的狭小场所 (地窖、矿井下废巷、化粪池等)作业,可发生硫化氢中毒;塑料加热可接触到热裂解产物。

铅(Pb) 毒作用表现

工业生产中,急性中毒已极罕见。职业性铅中毒基本上均为慢性中毒,早期表现为乏力、关节肌肉酸痛、胃肠道症状等。随着接触增加,病情进展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类神经征、外周神经炎,严重者出现中毒性脑病。

(2)消化系统。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隐性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严重者可出现腹绞痛(也称铅绞痛)。

(3)血液及造血系统。可有轻度贫血,多呈低色素正常细胞型贫血;点彩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碱粒红细胞增多等。

(4)其它部分患者可出现肾脏的损害。女工可引起月经失调、流产等。

汞(Hg)

毒作用表现

(1)急性中毒

短时间吸人高浓度汞蒸气或摄大可溶性汞盐可致急性中毒,多由于在密闭空间内工作或意外事故造成。较少见。

(2)慢性中毒

慢性汞中毒较常见,早期表现为类神经征,如易兴奋、激动、焦虑、记忆力减退和情绪波动。随病情发展可表现为三大典型症状: 易兴奋、口腔炎、震颤。少数患者可有肾脏损害。

锰 (Mn)

毒作用表现

慢性锰中毒早期主要表现为类神经征,继而出现锥体外系神经受损症状,肌张力增高,手指明显震颤,健反射亢迸,并有神经情绪改变;严重患者锥体外系神经障碍,表现为帕金森病样症状。

刺激性气体

1.急性刺激

刺激性气体可引起眼和上呼吸道炎症;化学性气管、支气管炎及肺炎;吸人高浓度的刺激性气体可引起喉痉挛或水肿。喉痉挛严重者可窒息死亡。

2.化学性肺水肿

吸入高浓度刺激性气体后所引起的以肺间质及肺泡腔液体过多聚集为特征的疾病,最终可导致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是刺激性气体所致最严重的危害和职业病常见的急症之一。

3.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严重创伤、中毒、休克、烧伤、感染等疾病过程中继发的,以进行性呼吸窘迫、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本病死亡率可高达50%。刺激性气体中毒是引起ARDS的重要病因之一,以往临床统称为化

学性肺水肿,但近年来,初步确认了刺激性气体所致肺水肿与ARDS之间的不同概念

窒息性气体

1.单纯窒息性气体。其本身毒性很低或属惰性气体,但由于它们的存在可使空气中氧含量降低,引起肺内氧分压下降,随后动脉血氧分压也降低,导致机体缺氧窒息。例如氮气、甲烷、二氧化碳等。

2.化学窒息性气体。指能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的化学作用,使血液运送氧的能力或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引起组织缺氧或细胞内窒息的气体。 常见窒息性气体有一氧化碳、氰化物和硫化氢等。

有机溶剂

溶剂通常为液体,以有机溶剂为主,大多用作清洗、去油污、稀释和提取剂。许多溶剂也用作中间体以制备其它化学产品。

工业溶剂约30000余种,具有相似或不同的理化特性和毒作用特点,现概括如下:

1.挥发性、可溶性和易燃性

有机溶剂多易挥发,接触途径以吸人为主。脂溶性是有机溶剂的重要特性,这是决定它与神经系统亲和,具有麻醉作用的重要因素; 但它又兼具水溶性,故可经皮肤进人体内。多数有机溶剂具有可燃性,如汽油、乙醇 等,可用作燃料; 但有些则属非可燃物,如卤代烃类化合物,可用作灭火剂。

2.化学结构

可按化学结构将有机溶剂分为若干类 (族),同类物的毒性趋于相似。例如,氯代烃类多具有肝脏毒性,醛类具有刺激性等。基本化学结构为脂肪族、脂环族和芳香族;其功能团包括卤素、醇类、酮类、乙二醇类、酯类、羧酸类、胺类和酰胺类。苯可导致再生障碍贫血和白血病。

苯的氨基与硝基化合物

苯胺的主要毒作用是苯胺代谢中间物苯基羟胺,有很强的形成高铁血红蛋白的能力,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功能,造成机体组织缺氧 ,

TNT 对人的毒性作用 主要是对眼睛晶体损害(以中毒性白内障为主要表现)。发病缓慢,一般需接触TNT 2~3年后发病。病随接触工龄增长而增多,且损害加重,晶体损害一旦形成,虽脱离接触仍可继续发展。有关白内障形成的机制尚不清楚。肝脏损害 肝脏是TNT毒作用的主要靶器官,接触TNT工人早期体征为肝大 (或)脾大。肝肿大程度与肝损伤严重性并不平行,如果继续接触TNT,则除肝大外,肝脏质地变硬,脾肿大一般在肝肿大之后,严重者可导致肝硬化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其他脏器的一系列损害。

有机磷酸酯类农药

急性中毒

1、 毒jun碱样症状(轻度中毒):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多汗、流涎、视物模糊、瞳孔缩小、支气管痉挛、呼吸道分泌增多;严重时可以出现呼吸困难、肺水肿、大小便失禁等。

2、 烟碱样症状 (中度中毒):患者出现全身紧束感、动作不灵活、发音含糊、胸部压迫感等,进而可有肌肉震颤、痉挛,多见于胸部、上肢和面颈部,严重时可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重度中毒):常见有头痛、头晕、倦怠、乏力、失眠或嗜睡、多梦,严重时可出现烦躁不安、意识模糊、惊撅、昏迷等,甚至出现呼吸中枢麻痹而危及生命。

粉尘

危害归纳为尘肺、局部作用、全身中毒、变态反应和其它5部分。

(一)尘肺

尘肺:是指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按其病因不同又分为5类:

1.矽肺: 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2.硅酸盐肺: 长期吸入含有结合状态的二氧化硅的粉尘所引起的尘肺,如石棉肺、滑石肺、云母肺等。

3.炭尘肺: 长期吸入煤、石墨、碳黑、活性炭等粉尘引起的尘肺。

4.混合性尘肺: 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和其它物质的混合性粉尘(如煤矽肺、铁矽肺等)所致的尘肺,。

5.其它尘肺 长期吸入铝及其氧化物引起的铝尘肺,或长期吸入电焊烟尘所引起的电焊工尘肺等。

上述各类尘肺中,以矽肺、石棉肺、煤矽肺较常见,危害性则以矽肺最为严重。

高温与中暑

(1)热射病(heat stroke) 人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所致。其临床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可高达40℃以上,开始时大量出汗,以后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2)热痉挛(heat cramp) 由于高温过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其临床特点是骨骼肌突然痉挛,并伴有收缩痛。痉挛以腓肠肌等四肢肌肉和腹肌为多见。痉挛发作多对称性,自行缓解,患者神志清醒,体温正常。

(3)热衰竭(heat exhaustion) 发病机制不明确。多数认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皮肤血流的增加不伴有内脏血管收缩或血容量的相应增加,导致脑部暂时供血减少而晕厥。发病一般迅速,先有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休息片刻即可清醒,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

高气压及减压病

急性减压病多在数小时内发病。一般减压越快,症状出现越早,病情也越重。 皮肤 皮肤奇痒是减压病出现较早较多的症状,并伴有灼热、蚁行感、出汗。重者出现皮下气肿和大理石斑纹。

肌肉、关节、骨骼系统 气泡形成于肌肉、关节、骨膜处,则可引起疼痛。约90%的减压病人可出现关节痛,轻者酸痛,重者可跳动性、针刺或撕裂样剧痛,使患者关节运动受限,呈半屈曲状态,即“屈肢症”。骨内气泡可致骨坏死。 神经系统 出现截瘫、四肢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直肠、膀胱功能麻痹等。若累及脑,可头痛、感觉异常、运动失调、偏瘫。眼球震颤、复视、失明、听力减退、耳内晕眩等。

循环系统 当有大量气栓时,可出现心血管功能障碍和淋巴系统受累,表现为脉细、血压下降、心前区紧压感、皮肤粘膜发绀、四肢发凉,局部浮肿,还可出现剧咳、咯血、呼吸困难、胸痛、发绀等肺梗塞症状

低气压和高原病

急性高山病

急性高山病、高原肺水肿、脑水肿。

慢性高山病

噪声对人体的危害

根据作用的系统不同可分为听觉系统(特异性)危害和听觉外(非特异性)系统危害。

1.听觉系统危害

(1)暂时性听阈位移;

(2)永久性听阈位移 ;

(3)爆震性耳聋。

2.听觉外系统危害

噪声还可引起听觉外系统的损害。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如易疲劳、头痛、头晕、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一系列神经症状。高频噪声可引起血管痉挛、心率加快、血压增高等心血管系统的变化。长期接触噪声还可引起食欲不振、胃液分泌减少、肠蠕动减慢等胃肠功能紊乱的症状。也有人报道噪声可使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女工可出现月经失常,男工可出现精子数量减少、活动能力下降。

振动

全身振动可以对全身个系统产生影响,甚至是晕动病,又称晕车病。。 局部振动病

是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以末梢循环障碍为主的疾病,也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发病部位多在上肢末端,其典型表现为发作性白指。局部振动病患者的主诉多为手部症状和神经衰弱综合征。

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

高频和微波相同的作用

(1)神经系统 是反应最敏感和最常见的表现,有类神经症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头痛、头昏、乏力、白天嗜睡、夜间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手足多汗、易脱发等。

(2)心血管系统 主要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副交感神经反应占优势者居多。具体表现为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心悸、心前区疼痛和压迫感。心电图检查可有窦性心律不齐、心动过缓、右束支传导阻滞等功能变化。

微波独有的作用:微波除上述作用外,

(1)眼睛 长期接触大强度微波的工人,可发现眼晶状体混浊、视网膜改变。

(2)血液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下降。

手持无绳电话对局部脑组织的功能和形态不良影响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电离辐射

放射病:指由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全身放射性损伤。

(1)急性放射病 短时间内一次或多次受到大量照射所引起的全身性病变,多见于事故性照射和核爆炸。可分为3型。

骨髓型:最多见,主要引起骨髓等造血系统损伤。表现为白细胞减少和感染性出血。以口咽部感染灶常见。

胃肠型:表现为频繁呕吐、腹泻、水样便或水便,可导致失水,并常发生肠麻痹、肠套叠、肠梗阻。

脑型:精神萎靡,意识障碍、共济失调、抽搐、躁动和休克。

(2)慢性放射病 较长时间受到超限制剂量照射所引起的全身性损伤,多发生于防护条件差的外照射工作场所,或不重视核素操作卫生防护的人员。

早期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表现为头痛、头昏、睡眠障碍、疲乏无力、记忆力下降等,可伴有消化系统障碍和性功能减退。后期检查可腱见反射、腹壁反射减退。妇女有月经紊乱、经血量减少或闭经。外周血检查见白细胞总数线增加后减少,骨髓相晚期增生低下。

职业性致癌因素与职业肿瘤

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联苯胺所致膀

胱癌、苯所致白血病、氯甲醚所致肺癌、

砷所致肺癌、皮肤癌、氯乙烯所致肝血管

肉瘤、焦炉工人肺癌、铬酸盐制造业工人

肺癌。

六、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工作内容

职业卫生防治工作应遵循三级预防的原则开展工作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使劳动者尽可能不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这包括:改善劳动条件使有害因素控制在安全卫生标准范围以内;检出高危人群避免其从事粉尘作业。

二级预防(发病预防):早期发现病损,采取补救措施,防止病变进一步发展。

三级预防(临床预防):对已患病者做出正确诊断,及时处理,防止病情恶化和并发症,促进康复。为做好三级预防,

1、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目的在于识别职业性有害因素,评价其来源、分

布及动态变化,为改善劳动条件提供依据。

2、健康监护:做好就业前体检和定期体检,研究早期特异的诊断指标,做到对病损进行早期识别处理,同时对劳动能力已受损者,根据国家标准做出劳动能力鉴定,并按劳保条理规定妥善处理。

3、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寻找因-果联系,为采取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工作内容

4、制定卫生标准和诊断标准:为职业卫生立法提供依据。

5、劳动卫生监督:监督卫生法规的执行,是一个全过程的监督,从生产设计到验收;从生产到破产;从作业环境到从业人群;从接触水平到病损的诊断及管理,按监督实施阶段分为预防性卫生监督和经常性卫生监督:

⑴、预防性卫生监督:指在所有生产设施的新建、改建、扩建及引进新技术项目时,要求职业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 ⑵、经常性卫生监督:是指对现有厂矿企业贯彻执行卫生法规和卫生标准的情况定期或随时进行的卫生监督。

6、人员培训和健康教育:加强培训,更新专业人员的观念,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国家有各类继续教育)。宣传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使领导重视、群众参与,共同做好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工作。

21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基本知识

主要内容

一、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概念

二、职业有害因素职业性病损

三、职业有害因素致病模式及特点

四、不同行业生产性有害因素简介

五、主要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机体危害

六、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工作内容

一、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概念

又称为劳动卫生学与职业病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劳动条件,创造安全、卫生、满意、高效、文明的劳动环境。主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人群的健康的影响。

职业卫生主要以人群和作业环境为对象,旨在创造安全、卫生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职业生命质量,保护劳动者的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职业医学以个体为主要对象,旨在对受职业危害因素损害或对存在潜在健康危险的个体进行早期监测、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面向一切职业人群,不仅指工人、农民,也应包括服务行业的职工和脑力劳动者。不仅包括正式工与合同工也应包括临时工下岗工人和老年职工。有人统计全球人口的45%属于职业人群。

在国家卫生服务的对象中,职业人群是处于生命最有生命力阶段,最有创造力的阶段。占整个生命的2/3。老年阶段的健康和生存质量与职业生命质量密切相关。1996年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上通过了“人人享有职业卫生”的全球策略。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1997年同意等同采用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中的五项标准为我国国家标准,目前, ISO9000 、ISO14000和ISO18000共同成为评价企业在产品质量、环保及职业安全及卫生方面的国际标准,对企业安全卫生、环境、质量管理的考核成为国际贸易的必备的证件。

二、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性病损

劳动条件

包括三个部分: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三个方面。

1、生产工艺过程。指劳动对象进入生产领域到制成最终产品的全过程。既: 生产所需的、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物流部分,包括加工对象从原料到产品的过程,也包括直接、间接的机器设备。如原料及堆场、传送设施、加工设备及其布局(工艺流程)等。由此可见,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因企业的产品而变化,与此相应的劳动条件也在变化。

2、劳动过程。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使其成为适合需要的预期产品的有目的的活动。指与生产工艺过程相适应的人流部分,包括劳动岗位设置、劳动组织、劳动方式、操作体位等。

3、生产环境。指与某种生产相关的作业场所环境,包括按工艺过程建立的室内作业环境和周围大气环境,以及作业场所周围的自然环境。

生产强调物的因素,劳动强调人的因素;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是从不同侧面描述的同一内容。劳动条件的三方面共同构成了生产劳动环境。 广义的生产环境指和某一生产劳动过程相应的、存在于劳动者之外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

生产工艺过程中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一〉、化学因素

1、有毒物质

1)金属、类金属-铅、汞、锰、砷、镉等。

2)有机溶剂-苯系物、二氯甲烷、二硫化碳等。

3) 有毒气体-刺激性、窒息性气体(氯、氨、硫化氢等)

4)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苯胺、三硝基甲苯等。

6)高分子化合物-丙烯腈、氯乙烯等。

7)农药-有机磷、有机氟、醚类

2、生产性粉尘

1)、无机粉尘:

(1)矿务尘-石英、石棉、滑石、 煤等。

(2)金属尘-铅、锰、铁、锡、鈹等。

(3)人工尘-金刚砂、水泥、玻璃纤维等。

2)、有机粉尘:

(1)动物性粉尘:皮毛、丝、骨尘等

(2)植物性粉尘:绵、麻、谷、木、茶等

(3)人工性粉尘:染料、农药、纤维等

3)混合粉尘:两种以上粉尘的混合物; 生产场所粉尘多以混合型粉尘为主。 〈二〉、物理因素

1、异常气象条件:高温、低温、高湿。

2、异常气压:高气压、低气压。

3、噪声:机械、电磁、流体动力、混合性噪声。

4、振动:局部振动、全身振动。

5、电磁辐射:分为非电离辐射(可见光、紫外、红外、射频、激光)和电离辐射(各种射线,例如X射线、α、β、γ射线等)。

〈三〉、生物因素

病原微生物: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致病寄生虫:煤矿井下钩虫。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⑴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劳动时间过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比例不当,工间休息不当,倒班制度不合理等。

⑵劳动强度过大、生产定额不当: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⑶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屏作业者的视觉紧张和腰背肌肉紧张,钢琴演奏家的手指痉挛等。

⑷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如计算机操作人员、流水线工作人员如坐椅不适易产生颈、肩、腕损伤。长期操作手柄、轮盘等引起掌挛缩病。长期站立、行走引起下肢静脉曲张和扁平足。

⑸精神紧张:客观需求与主观反应之间的一种失衡。由于不能满足需求就可能引起相应的功能性紊乱。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⑴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寒冷、炎热、太阳辐射

⑵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厂房建筑面积过小,机械设备安置过密,热源、噪声无隔离,有害工段不独立。

⑶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的环境污染

上述各种有害因素随着产品种类、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设备的不同有时单独存在,多数情况下几种职业性有害因素联合存在,它们的不同组合,构成不同的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产生不同的特殊影响。

(二)、职业性病损

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所致)的各种职业损伤统称职业病损。它可以是轻微的健康影响,也可以是严重的损害,甚至导致严重的伤残或死亡。

职业性病损:分为工伤、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三种。

WHO1996年统计,全球每年约发生职业性外伤1.25亿例,死亡约20万人,每年新出现职业病患者1.6亿例,其中约110万被工伤和职业病夺取了生命。据卫生部的调查,83%的乡镇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其中60%的企业没有配备任何防护措施,90%以上的粉尘作业场所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近30%的乡镇企业职工接触尘、毒等职业危害,几种职业病和疑似职业病人检出率高达15.8%。目前职业危害的人群覆盖面已经远远超出生产安全事故和交通事故。

工伤:属于工作中的意外事故,常在急诊范围内,其预防应是职业卫生与劳动保护部门的共同任务。

职业性疾患:

1、职业性有害因素作为直接原因作用于相关劳动者所引起的职业病发生;

2、职业性有害因素作为非直接致病因素而导致的劳动者的健康状况损害,

导致工作有关疾病多发。

职业病

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相关劳动者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该个体或群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的一类疾病。

通常所说的职业病是泛指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而立法意义上的职业病指政府所规定的法定职业病。

职业病防治法中的定义:“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范围:广义讲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疾病统称为职业病,但在立法意义上,指的是政府所规定的法定职业病,根据我国政府的规定:凡诊断为法定职业病的必须向主管部门报告;而且凡属法定职业病者,在治疗和休假期间及在确定为伤残或治疗无效而死亡时,应按劳动保险条例有关规定给予劳保待遇。有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对患职业病的工人给予经济上的补偿,故也称赔偿性疾病。1987年11月修订颁布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处理办法的规定〉中列为法定职业病名单有9类99种。2002年又修订为10类115种。

工作有关疾病

接触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不是劳动者健康损害的直接原因,但与其他致病因素共同作用于劳动者,引起某些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或病情加重的一类表现。是一组与职业有关的非特异性疾病。

三个共同特点是:

⑴与职业因素有关,但两者之间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即职业因素不是唯一的病因。是该病发生、发展的诸多因素之一。

⑵职业因素可以促使潜在疾病暴露或病情加剧恶化,如一氧化碳可使动脉壁胆固醇沉积增加,可诱发和加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紧张作业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⑶调离该职业或改善环境可使疾病缓解或停止发生。例如计算机操作者视力下降、办公室工作者腰、颈、头痛等。

职业病特点

⑴病因明确:患者均有明确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史,在控制病因或作用条件后,可以消除或减少发病。

⑵所接触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大多是可以检测和识别的,且其强度或浓度需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致病,一般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⑶在接触同样职业性有害因素人群中常有一定数量发病,很少出现个别病例。 ⑷大多数职业病如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⑸是可以预防性疾病,发现病因,改善劳动条件,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即可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职业特征

轻微的职业有害因素作用于机体,有时虽不引起病理性损伤,但可以产生体表的某些改变,这些改变成为职业特征。如胼胝、皮肤色素增加等。这些改变在生理范围内。属机体的一种代偿或适应性变化。

三、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模式

劳动者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不一定会发生职业性疾患、伤残或死亡,形成这种结局必须具有一定的致病条件,即个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条件三个因素联系在一起,才能对人体发生职业性损害。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模式

1.作用条件:接触机会、接触方式、接触时间、接触强度

2.职业性有害因素:性质、强度;应在不影响产品质量前提下用低毒代替高毒,用危害小的代替危害大的,并尽可能降低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强度。

3.个体因素:在同一生产环境从事同样作业的工人,个体发生职业性损害的机会和程度可有很大差别,既存在个体易感性,

个体易感性主要取决下列因素:

⑴遗传因素:个体遗传特征存在很大差异,如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2D6分解亚硝胺能力相差1000倍,谷光苷肽转移酶代谢芳香胺速率相差350倍。某些患有遗传性疾病或遗传缺陷的人容易受某些毒物的作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对氧化性毒物敏感,如蚕豆病。

⑵年龄和性别:未成年人对某些毒物较敏感,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对某些毒物较敏感,因此提出了“月经期、孕期、围产期、哺乳期和更年期的五期保护 ”。 ⑶个体健康状况:皮肤病患者可以增加经皮吸收毒物的吸收机会。有肝脏疾患,影响对毒物的解毒功能。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对粉尘的危害较敏感,因此要做好就业前体检,及时发现职业禁忌症,避免从事较敏感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作业。 ⑷生活方式及个人习惯:如长期摄入不合理膳食,吸烟、酗酒、过度精神紧张均能增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程度。

以上因素称个体危险因素,具有这些危险因素者对职业性有害因素较敏感。故称易感者或高危人群。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模式

高危人群

某些人在接触某些职业性有害因素时,由于本身内在或外在因素的作用出现的反应比一般人群强,这些敏感性强的人成为高危人群。

在就业前或已接触人群中及时鉴别易感者,使其尽量避免或脱离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其加强医学监护是预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不同行业生产性有害因素简介

(一)矿山行业的生产性有害因素

矿山是指有一定开采境界的采掘矿石的独立生产单位。在地下开采的称矿

井,在露天开采的称“露天矿”。采矿工业是指对各种矿藏,如煤炭、各种金属矿产、石灰石等的开采,类似作业包括隧道开掘。采矿作业绝大多数在地下进行,具有一些特殊的劳动卫生问题,如矿井不见阳光,空气流通不畅,采掘时产生大量粉尘,有时还伴有有害气体发生以及不良气象条件。露天采矿劳动条件基本属于户外活动。

〈一〉基本的生产过程

1.井下开采 井下采矿可分为掘进、采矿、运输、充填等基本过程。

2.露天开采 当矿藏露出地面或接近地表面时,则采用露天开采方式,主要使用爆破、推土机、电铲等剥离表面覆盖层,露出矿层后采掘。露天采掘生产效率高,劳动条件也较好。

〈二〉矿山行业的生产性有害因素

1.生产性粉尘 是采矿作业中的主要职业性有害因素,矿井内许多生产过程如钻眼、放炮、采矿、运输等都能产生大量粉尘。作业环境的粉尘浓度、分散度及二氧化硅含量取决于井下开采方式和岩层的地质结构。在凿岩中,干式凿岩的粉尘浓度远远高于湿式凿岩,有报道干式凿岩时粉尘浓度可达1000mg/m3以上。随着机械化程度提高和湿式作业的加强,在规模较大的矿山,作业点的粉尘浓度合格率有很大提高,但在一些小型矿山中,由于机械化程度差,分尘浓度超标率相当高,尘肺仍是采矿工人的主要职业病。

矿山行业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2.不良气象条件

(1)气温:高气温是井内不良气象条件之一。井内气温高低与巷道深度有关,巷道越深气温越高,流入的空气因密度增大而产生的压缩热使温度升高,一般巷道每深入地下100米,可使温度升高1℃。在煤矿中,平均每深入30—35米,岩层温度可增高l℃。此外,机械振动产生的热能,在狭小工作面密集人员体热的散发也是使气温升高的因素之一。

(2)气湿:井下气湿取决于巷道中的含水量、流入空气的温湿度和岩层的湿度。采矿时由于地下水不断渗出和大量蒸发,因此巷道内可形成高气湿,相对湿度一般在80%~90%以上,。但在超过800米的深矿井中,由于渗出水量显著减少,气温升高,因而气湿相对较低。

(3)气流:矿井内气流主要由人工通风引起,但因部位不同可有很大差别,如在竖井或斜井内气流较大,而在巷道深处和掌子面气流则很小。这些不良气象条件易诱发工人发生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及风湿性疾病。

3.有害气体 井下采矿中,由于多种原因可使矿井空气中含有沼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及硫化氢等有害性气体。

(1)沼气:俗称瓦斯,为无色无臭的可燃性气体,比重轻(0.557),主要成分为甲烷,多在矿中的含量和地质结构及矿产种类有关,一般在煤矿中产生的瓦斯较多,主要存在于煤层中,在煤矿崩落时排放出来,一般每采一吨煤可散发出30m3沼气,而在深矿井中可高达60m3,由于比重小,多蓄积于巷道顶部。沼气

可排挤空气中的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使矿工缺氧甚至窒息。当沼气与空气中氧混合,其浓度达5%~16%时,遇明火可发生爆炸。

(2)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主要来源于放炮。使用硝酸甘油炸药可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使用硝胺炸药则产生大量氮氧化物,二者均可引起急性中毒。

(3)硫化氢:木材腐烂及酸性矿井水与硫铁矿作用可产生硫化氢,经久封闭的废巷道内可有硫化氢积存,煤矿中则少见,一般存在于煤层一定区域的“鸡窝煤”内。矿工暴露常可引走急性硫化氢中毒。

(4)二氧化碳:巷道内木材腐烂可产生二氧化碳,煤层和煤块内可存在二氧化碳,人群呼吸、放炮也可产生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比重大(1.53),多聚集于巷道低处及通风不良处其危害在于排挤空气中的氧气而引起缺氧,当空气中含量达到10%时,可使人窒息死亡。

(5)生产性噪声和振动:矿井中的噪声和振动主要来源于机械化生产,如各种风动和电动工具,运输机等。长期在强烈的噪声和振动作用下可引起职业性聋或振动病。

(6)不良作业姿势:在薄层矿脉采矿时,尤其常见于煤矿,工人有时整个工作日内只能采取弯腰、蹲位或跪卧位作业,这些因素使工人易患腰腿疼、关节炎,尤其易引起滑囊炎。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已列为国家职业病名单中。

(7)生产性外伤和多发病:矿山开采中,由于岩层或矿层的倒塌,石块或矿石的坠落(片邦和冒顶),井内运输事故,工作面或巷道阻塞,人行道失修,炸药爆炸,瓦斯爆炸,煤尘爆炸,触电,火灾,冒水等,可引起严重伤亡事故。据资料统计,煤矿工人生产性外伤原因中片邦、冒顶事故居首位,其次是运输事故和机械或工具引起的外伤。

此外,由于矿井内作业场所的特殊性,如不见阳光,潮湿,通风不均,饮水供应不良或饮食制度不合理等,井内工人多发病有化脓性皮肤病,风湿性疾病,胃肠疾病,上呼吸道感染等。卫生管理不良时还可发生蛔虫和钩虫病。

(二)冶金行业的生产性有害因素

冶金工业是指开采和处理金属矿石以及冶炼、加工成材的部门。生产铁(有时包括铬和锰)及其合金的工业称为黑色冶金工业;生产非铁金属及其合金的工业称有色冶金工业。矿石开采过程中的生产性有害因素与矿山行业一致,这里主要介绍冶炼及加工过程中的生产性有害因素,

钢铁工业生产一般包括采矿、选矿、烧结、炼焦及焦化产品生产、耐火材料生产、炼铁、炼钢、轧钢等。共同职业危害主要是高温、热辐射、粉尘和有毒气体等。

1.烧结厂

(1)生产特点:

因矿石含铁量不同,铁矿石可分为天然富矿(含铁45%以上)和贫矿(含铁低于30%)。贫矿需经选矿再经烧结后才可送人高炉炼铁,烧结厂工人主要是利用

烧结炉将贫矿烧结成块。

(2)生产性有害因素

1)高温、热辐射:在烧结炉旁的工人常年处于高温下作业,夏季气温可达40~C以上。

2)一氧化碳:在烧结炉尾部喷水冷却时可产生大量一氧化碳。

3)粉尘:在烧结机尾部的烧结块落下时可产生大量粉尘,处理烧结块的工人还易发生烧伤。

2.炼铁厂

(1)生产特点:炼铁主要设备是高炉、热风炉和高炉煤气净化系统等。工人的作业主要包括向炉内加料、送人燃料与助熔剂和热空气、出铁、出渣和铸锭。

(2)生产性有害因素;炼铁中主要有害因素是高温、热辐射和一氧化碳等。现代化远距操纵的大型炼铁厂,劳动条件好,但在出铁、出渣、铸锭及管道泄露时仍受上述因素影响。一些现代化程度不高的小型炼铁厂,工人采用铁钎手工操作,甚至人工上料,受上述因素特别是热辐射危害严重。

3.炼钢厂

(1)生产特点:炼钢是用氧化的方法减少生铁中所含的碳、硅、锰、硫、磷等元素的过程,有转炉、平炉及电炉三种炼钢方法。我国新建炼钢厂多采用吹氧转炉炼钢,但一些老厂仍有用平炉炼钢。平炉主要使用煤气做燃料,而吹氧转炉是采用99%以上的氧吹人冶炼。炼钢工人作业主要包括运料、加料、冶炼、出钢、铸锭等。平炉炼钢过程中,工人要经常观察炉温情况,有时还要对平炉热修。 冶金行业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2)生产性有害因素:高温、热辐射是炼钢工人主要生产性有害因素。炼钢车间中炽热的钢渣、钢水和钢锭散发出大量热;

工人经常用眼睛根据炉壁的颜色判定炉温,长期受到红外线作用可产生职业性白内障;

在出渣、加料、打开钢水出口和浇铸过程中,以及转炉炼钢吹氧时炉口喷出的火苗、进溅的火花易引起烧伤;

平炉炼钢用煤气做燃料,其中含约30%的一氧化碳,在接触煤气的岗位,如果不加强防护可能发生一氧化碳中毒。转炉炼钢吹氧时,可排出大量烟尘、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

4.轧钢

(1)生产特点;炼出的钢铸锭后要用轧钢机轧成各种钢材,如钢板、钢丝、钢筋、钢轨等。轧钢作业主要是将钢锭放在加热炉中加热,然后放在轧钢机上制成钢材,用电磁吊车及时运出车间,堆放在室外。

(2)生产性有害因素:轧钢过程中可放出大量的对流热和辐射热,因此高温、热辐射是轧钢厂主要影响工人健康的有害因素。其次是噪声。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生产的轧钢厂,使用放射性元素进行钢材测厚时可有放射线危害。

5.焦化厂

(1)生产特点:炼焦生产是为炼钢厂提供燃料——焦碳的重要工序,工人作业主要包括对炼焦用煤的前处理,即破碎、筛分和选煤、配煤,然后将煤从炉顶装入炼焦炉内,密封、燃烧、出炉、喷水冷却等。炼焦的副产品煤焦油中含丰富的化学原料,同时煤气也是炼焦车间的主要产品。

(2)生产性有害因素:主要是高温、热辐射、烟尘、一氧化碳及焦油分解产生的溶剂和有害气体。

6.耐火材料厂

(1)生产特点:耐火材料在钢铁工业主要用于修建高炉、热风炉、炼钢炉、加热炉、铁水罐与钢水罐等。主要作业包括选用各种耐火材料,经过破碎、粉碎、过筛、混料最后成型、干燥、煅烧等。

(2)生产性有害因素:耐火材料生产过程中,粉尘是最严重的有害因素,尤其在原料破碎、粉碎、过筛、混料等工序。由于各种耐火材料的原料中均含有从47%到96%不等浓度的游离二氧化硅,加之机械化程度不高,工人长期接触粉尘可发生尘肺。在干燥和煅烧过程中,工人可受到高温、热辐射及粉尘的联合作用。

(3)有色冶金工业包括除钢铁以外的各种金属矿藏的开采、选矿、冶炼、精炼、电解、合金、加工等。如铅、铜、镉、汞、铝、砷、铍、硒、锑及稀有金属的冶炼、精炼、电解等。

1.生产特点 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依据各种金属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一般经过选矿后,将矿粉进行制炼,包括使用燃料的熔炼炉和电炼炉,生产过程基本上为加料、送入燃料和助熔剂、制炼、出炉、铸锭、电解和回收矿渣等。 冶金行业的生产性有害因素

由于有色金属原料一般不是单一金属矿,而是多种金属矿的混合,如铜矿粉中含有铅、砷及其它稀有金属,往往某一金属冶炼后的残渣,则是另一种金属冶炼的原料,因此有色金属冶炼很少有废料。根据各种金属的理化特性,有色金属经过熔炼后一般还需再精炼,有些则需要将粗炼的金属通过电解方法进行纯化加工。由于各种有色金属矿中含硫化物很多,冶炼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硫,因此回收二氧化硫生产的硫酸常是有色金属冶炼厂的重要副产品。大型有色金属冶炼厂所需要的煤气也常自己生产。

2.生产性有害因素 ·

(1)金属粉尘、烟:各种有色金属冶炼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金属烟、尘,如铅、砷、铍、镉、汞、铬、锰、镍、硒、锑、碲、钛、钒、铀等,可引起金属毒物中毒。一些金属烟如氧化锌、镍、锡、锑等,可引起金属烟尘热。 ’

(2)其它有害物质:冶炼时可产生二氧化硫、一氧化碳,铜冶炼矿渣遇水蒸气可产生AsH3。铝冶炼中加入冰晶石可产生氟化物,引起工人氟中毒。铜和锌等金属电解时产生硫酸雾,引起牙齿酸蚀症。

(3)高温、热辐射 熔炼炉、电炼炉、熔化的金属出炉、铸锭等可产生高温和强烈热辐射。

此外,一些金属采用高频电炉精炼可产生高频电磁场。

(四)机械制造行业的生产性有害因素

机械制造工业包括各种类型机械和机器的制造,如运输机械、重型机械、机床工具;农业机械、航空航天器械及各种精密仪器等。各种机械制造工业的基本生产过程可概括为:铸造→锻造→热处理→机械加工→装配 。

〈一〉基本生产过程

1、铸造:是将熔融的金属浇注到砂型或其他物质制成的模型里以铸成机械零件毛坯。基本工序包括用石英砂、陶土等各种成型原料经碾碎、过筛、混合等过程配制型砂;按要求的铸件形状做出木模或金属模,放人砂箱后,充填型砂捣实,取出模样而制成砂型;制备型芯放到型砂中,以使铸件内部留出空腔;在炉内熔化制型金属,用机械或人工包运至砂型处浇注,浇注后的砂箱经冷却后,用人工和机械方法将铸件由砂型中打出,称为落砂;落砂后把铸件上的砂土与毛刺清除掉,称为清砂。之后还要将铸件进行修整。

2、锻造:是指将金属锭(或块)在热炉内预先加热至800—1200℃后,用锻锤或液压机将其锻压成所需的形状。

3、热处理: 是将金属零件在不改变外型的条件下通过退火、淬火和回火等方式,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或性质。如退火可降低硬度,提高机械性能;淬火可提高硬度和耐磨性;回火可减少脆性,增加金属的弹性。将金属制件置于含有不同化学元素的介质中加热到一定程度并保温,使这些介质渗入到金属制件的表面上,使其表面化学成分发生改变,从而改变金属表面上的硬度、耐磨性、抗腐蚀性、耐热性等,称为化学热处理。如渗碳、渗氮、渗铝、氰化等。

4、机械加工:利用各种机床对金属零件进行车、刨、钻、磨、洗等冷加工。将加工装配后的各种零部件经过安装、焊接、电镀、喷漆和调试等作业装配成产品。

〈二〉主要生产性有害因素

1.生产性粉尘 主要发生于铸造车间。型砂原料均含有一定游离SiO:,型砂配制(碾砂、筛砂、拌砂)、制型、落砂、清砂过程都产生大量粉尘。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对金属零部件磨光和抛光过程可产生金属和矿物性粉尘,装配焊接时可产生电焊粉尘。

2.高温、热辐射 主要发生于铸造车间的熔炉、干燥炉和熔化的金属、热铸件。锻造车间和热处理车间的加热炉和赤热的金属部件可产生强烈的热辐射,并可使车间形成高气温,若防护不佳可引起中暑。

机械制造的生产性有害因素

3.有害气体和蒸气 熔炼金属和浇注过程及锻造车间的加热炉可产生一氧化碳和S02。酚醛树脂或脲醛树脂做型芯粘结剂可产生甲醛和氨,蜡型铸造时也产生大量氨。锌熔炼和铸锭时有锌蒸气逸出,产生氧化锌烟,引起“金属烟尘热”。 机械制造的生产性有害因素

4.噪声、振动 砂型捣固机,清砂用风动工具、铸造时使用的各种锻锤及

机械加工中的磨光和抛光等,可产生强烈的噪声和振动。装配车间的铆钉作业也可产生强烈噪声。

5.其它 焊接时可产生强烈的紫外线。热处理时用高频电炉可产生高频电磁场。铸造和锻造时由于熔融的金属出炉、浇注、落砂以及锻造时铁渣、铁屑飞溅,易引起外伤和烫伤。机械加工车间由于金属屑飞溅易引起眼、手等外伤。

(五)化学工业的生产性有害因素

化学工业产品种类繁多,可达数万种,一般分为无机和有机化工两类,前者主要有酸、碱、盐、电化学等工业,后者主要有有机原料、农药、化肥、高分子合成(纤维、橡胶、塑料)、染料、涂料、医药、炸药、燃料及试剂等工业。化工生产从原料到成品因各种产品不同各有其独特的生产工艺过程,生产方法也有繁有简,工艺有先进也有落后,因此劳动条件好坏差别很大。尽管如此,化工生产仍可归纳成以下几个基本操作过程。

〈一〉基本生产过程

1,原料的装运和贮藏 许多化工原料为腐蚀性强、易燃、易爆、易挥发及毒性大的物质,灌装、搬运和贮藏需特殊容器并要求操作准确、小心和加强防护,如液化气储存于钢瓶内,搬运途中避免强光照射。

2.原料的加工和配制 包括固体原料粉碎、过筛、配料、拌料,有的固体原料需要熔化并与其它液体原料混合等,如硝胺炸药配料前需先将TNT粉碎、研磨后和硝胺及木炭混合。

3.加料及化学反应 将液体或固体原料注人或吸人到反应锅或反应釜内,进行氧化、还原、水解、合成、聚合或缩合等化学反应。这一过程多伴有吸热或放热、增压或减压以及产气等。

4.成品精制和包装 化学反应完成并从反应器出料后,有的尚需经过离心、蒸发、重结晶等工序处理成最终成品,经包装后出厂。

〈二〉生产性有害因素

1.外伤和急性中毒 化学工业的生产性危害因素种类繁多,加之许多原料、中间产物及产品具有易燃、易爆、易腐蚀的特征,生产条件又需高温、高压等,故外伤和急性事故相对其它行业多发。在原料运输、加料、化学反应或成品精制包装过程中,由于容器的渗漏或破碎,反应管道的跑、冒、滴、漏,外因或操作失误等可引起外伤、爆炸、火灾等事故。

如酸、碱等腐蚀性物质引起的化学性烧伤:碘甲烷、苯胺、硫酸二甲酯泄漏、污染皮肤或吸人引起的急性中毒;农药厂反应釜爆炸、氯气储藏罐发生的泄漏、反应管道漏气引起的火灾等,造成工人外伤事故或急性毒物中毒。有时还涉及到非作业人群,如某工厂因加工硝酸胺而不慎引起火灾,造成厂内工人、周围驻军及当地群众2100余人急性氮氧化物中毒。1984年印度发生的异氰酸甲酯泄漏事故,造成上千人死亡,数万居民中毒。

2.慢性中毒和致癌因素

炸药、制药、农药、染料、油漆、橡胶。塑料等生产过程中,原料、中间产

物及成品因反应系统封闭不严,或因手工及开放式操作时,有毒物质经跑、冒、滴、漏、挥发或蒸发而污染车间空气,有些固体原料加工、配制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毒粉尘,可引起工人皮肤污染或消化道吸人,仍是化工产业中引起慢性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有机溶剂中毒、农药中毒的主要原因。有些物质,如苯、联苯胺、氯乙烯、多环芳烃类物质是确认的致癌物质,在橡胶、染料、塑料制造、石油炼制行业中发生,引起暴露的工人相应职业肿瘤发生率增高。

化学工业的生产性有害因素

3.其它 固体原料加工配制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粉尘,原料进行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高温,机械运输、加料产生的噪声、振动等,在不同化工生产中也可发生。

(六)纺织工业的生产性有害因素

纺织工业是将纺织纤维加工成各种纱、丝、线、绳、织物及其染整制品的工业。主要有棉纺织、毛纺织、麻纺织、丝纺织、合成纤维纺织及针织和纺织复制等工业。

〈一〉主要生产过程

1.原料处理 棉纺织需将原棉充分开松除杂,包括开棉、混棉和清棉,最后制成棉卷,由一系列开清棉机械完成。毛纺织需经选毛、打土、洗涤、烤干、梳毛、合毛。麻纺织需要打麻和梳麻。丝纺织需煮茧、缫丝、烘干、整理、包装等

2.纺纱 各种纺织原料需经梳理、并条、粗纺和精纺过程,将棉、麻、毛卷等纺成纱。

3.织布及整理 细纱分别经过络筒、整经、上浆、穿综与穿筘及络筒、卷纬、给湿等工序,最后在织机上交织成布。织成的布需经验布、修理、拉幅及包装等整理。

4.染整 织布厂出来的坯布,在印染前需经过烧毛、退浆、漂白、干燥等过程后,根据需要用不同性质的染料在轧浆机上进行染色。对于需要印花的布匹,首先要按花样设计要求雕刻花筒,另将染料调煮印浆,然后上印花机印刷。印好的布匹再经干燥、汽蒸、水洗等过程最终成为产品。

纺织工业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二〉生产性有害因素

1.粉尘 开棉、混棉、清棉及梳棉均可产生大量棉尘,并夹杂砂土、种子壳等。原毛处理,特别是拣、选毛时,在打麻和梳麻时,缫丝在烘干后进行选剥时,以及化纤材料在处理过程中,均可产生大量粉尘。吸人棉麻粉尘可引起棉尘病。接触棉花工人可引起两种过敏性疾病:“纺织热”和“织工咳”。在打麻和梳麻工可发生“梳麻工热病”;一氧化碳,毛尘可引起“毛纺热” 。

纺织工业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2.高温、高湿 纺织工艺要求一定温、湿度,例如为保证棉蜡不变硬,使纺纱紧固维持一定弹性及润滑性,减少断头机会等。夏季太阳辐射作用于屋顶,

加上机器运转产热和人体散热,车间温度可达40℃以上,尤其浆纱车间,不仅高温,而且高湿,夏季工作场所相对湿度达80%以上。

纺织工业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3.噪声和振动 织布车间和纺纱车间是纺织厂生产性噪声最大的车间,可达90~105dB,主要由机器运转时产生,多为织布机高速运转时及梭心与梭壳撞击而发出的高频噪声。在多层厂房中,安装在楼上的机器,可产生较大的振动。

4.照明问题 纺织需要视力紧张的工种很多,因此;照明不足或不合理将成为生产性有害因素。纺织工人中患近视者较多。

纺织工业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5.不良工作体位 大多数纺织工种需要工人来回走动或站立体位工作,相关疾病有扁平足、下肢静脉曲张、痔疮等。穿筘工则长期坐位、曲肘、两腕下垂,使腕部和手指小肌紧张。坐位不合适时发生腰痛。落纱工因需快速更换纱筒,两手不断处于紧张状态,易引起腱鞘炎。

纺织工业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6.其它 印染过程中,漂白和酸洗时可有氯气放出。染色过程中,工人除接触染料外还接触各种化学晶,如苯胺、氮氧化物,可能引起中毒。合成纤维在化学合成阶段及纺丝时所用溶剂、载体可能有毒,如甲醛、二甲基甲酰胺、二氯乙烷、丙酮等,加热时可逸出。毛纺时,原毛中可能含有炭疽芽孢和布氏杆菌。缫丝工因找丝头、手指浸在含有有机物和矿物质的泡茧水中,可发生缫丝工皮炎。

(七)农业劳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气候相差悬殊,农业作业种类繁多,因此,农业劳动特点具备多样性、地区性和季节性。

农业劳动可分为粮农、菜农、果农、药农等传统的农作物种植和收获,也包括林、牧、副、渔等作业。农业劳动中,各种作业方式、作业场所、作业条件、气候变化、使用工具、机械化程度千差万别,如粮食生产分为旱地作业和水田作业。

农业劳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1.野外作业 身体直接暴露在阳光下和当地的气候条件之中,有的作业地点在水中的,在树林,有的在塑料大棚中。

2.生产中使用化肥、农药。

3.部分农业机械的应用,如拖拉机、收割机、脱粒机、铡草机等。

4.劳动负荷重,特殊作业需要强迫体位,如插秧、收割、采摘棉花、茶叶等。

5.卫生和防护条件差。

(八)高新技术产业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高新技术是指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和军事有重大影响,且能形成

新兴产业的现代科学技术群的统称,它是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基础上的,能够带来高经济效益,具有高增值作用,并能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广泛渗透的高知识密度、高技术附加值的最新科学技术和尖端科学技术。

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九大产业:生物工程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软件产业、智能机械产业、生物医学产业、超导体产业、太阳能产业、空间产业、海洋产业。

共同的生产特点可概括如下:

1.特殊要求的作业场所或工作环境 如封闭的空间、恒温、无菌甚至超净作业、低噪声等。

2.高度自动化

3.新化学物质和材料的生产和应用,是作业人员以前没有暴露过的。

4.精神紧张作业;作业人员必须进行着单调、紧张和乏味的重复性劳动。 高新技术产业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职业有害因素

1.与计算机相关的职业有害因素;长时间使用计算机可引起

VDT综合征。(1)视疲劳、近视、散光眼、结膜炎、麦粒肿、眼压升高及泪液分泌障碍等。

(2)颈、肩、腕等功能障碍:

(3)精神疲劳:长期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有的出现烦躁不安,劣性情绪改变等症候。

(4)妇科病症:女性常引起通经、,月经不调。有的孕妇甚或流产、早产。 高新技术产业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2.与工作环境相关的有害因素

(1)工作环境密封过严,新鲜空气的补充量不够,办公室的台面没有达到标准,噪声过低或者太过稳定,人际关系、心理因素不适,等等,会产生疾患。

(2)空调系统也可导致危害。

(3)有些场所处于高频、电磁场、微波、高低温、振动等不良环境中。

已有很多研究表明,长期在封闭的环境里,空调、电脑、复印机以及人们呼吸造成的污染,加上高负荷的工作,是现代职业病产生的根本原因。 高新技术产业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3.新材料带来的潜在危害因素

(1)新型纤维:如高性能的由诸如碳化硅、硼、碳、氧化锆和氧化铝等制成的陶瓷纤维,兼有高熔点、耐用性,可作为高温绝缘材料。陶瓷纤维同石棉纤维类似,也很坚硬,是否能引起类似石棉的健康损害作用,需要引起重视。

(2)超细颗粒:以纳米材料为代表的超细颗粒正在被认为可能造成潜在的健康问题。如超细的陶瓷粉末添加到象铝和镁的轻金属中,可极大提高这种金属的硬度和强度。但这种超细颗粒可能类似与毒性纤维一样导致疾病,因超细颗粒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可能更具有活性,而且可更深的进入肺部。

高新技术产业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4.有害化学物质 高新技术产业中新的化学物质可造成职业损伤,如感光液中溶纤剂引起的接触人员精子减少,精子畸形率增加;RU486避孕药作业男性工人出现乳房增大等女性化表征,女性子宫内大出血、内膜过度增生发生率增高。微电子工业中,由于数百种化学物质集中使用,可能产生各种危害。 高新技术产业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5.转基因领域 具有要求特征密码的基因被从一个有机体移植到另一个有机体上的基因工程,在基础研究、农业、制药和生物医学中正得到广泛的应用。转基因领域中可能的危害也正引起广泛注意。一个有争议的实例涉及到将过敏源引入到食品中:在普通大豆的20种氨基酸中,缺少两种可结合成完全蛋白质的氨基酸,即蛋氨酸和半胱氨酸,为完整这种结构,研究人员引用一种巴西坚果的基因,这种基因含有缺少的这两种氨基酸的基因,但转基因后所形成的蛋白质竟成了致敏源。

五、主要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机体危害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一)概念

1.毒物。在一定条件下外来化学物质以较小剂量即可引起机体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甚至危及生命,此种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

2.中毒。机体受毒物的作用引起一定程度损害而出现的疾病状态称中毒。

3.职业中毒。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毒物发生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

(二)毒物的存在状态与接触机会

1.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存在形态

生产性毒物的来源:

生产性毒物的来源可有多种形式,同一毒物在不同行业或生产环节中又各有差异,可来自于原料、中间产品(中间体)、辅助原料、成品、夹杂物、副产品或废物。

生产性毒物的存在形态。

在生产环境中的毒物可以固体、液体、气体或气溶胶(烟、雾、尘)的形式存在。 了解生产性毒物的来源及其存在形态,对于空气样品的采集、分析及制订相应防护策略均有重要意义。

2.接触机会

接触生产性毒物主要有两个环节,即原料的生产和其应用。

(1)原料的开采与提炼。材料的加工、搬运、储藏,加料和出料,以及成品的处理、包装等。

(2)在生产环节中,有许多因素也可导致作业人员接触毒物,如化学管道的渗漏,化学物的包装或储存气态化学物钢瓶的泄漏,作业人员进人反应釜出料和清釜,物料输送管道或出料口发生堵塞,废料的处理和回收,化学物的采样和分析,设备的保养、检修等。

(3)有些作业虽末应用有毒物质,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亦可接触到毒物,甚至引起中毒。例如,在有机物堆积且通风不良的狭小场所 (地窖、矿井下废巷、化粪池等)作业,可发生硫化氢中毒;塑料加热可接触到热裂解产物。

铅(Pb) 毒作用表现

工业生产中,急性中毒已极罕见。职业性铅中毒基本上均为慢性中毒,早期表现为乏力、关节肌肉酸痛、胃肠道症状等。随着接触增加,病情进展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类神经征、外周神经炎,严重者出现中毒性脑病。

(2)消化系统。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隐性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严重者可出现腹绞痛(也称铅绞痛)。

(3)血液及造血系统。可有轻度贫血,多呈低色素正常细胞型贫血;点彩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碱粒红细胞增多等。

(4)其它部分患者可出现肾脏的损害。女工可引起月经失调、流产等。

汞(Hg)

毒作用表现

(1)急性中毒

短时间吸人高浓度汞蒸气或摄大可溶性汞盐可致急性中毒,多由于在密闭空间内工作或意外事故造成。较少见。

(2)慢性中毒

慢性汞中毒较常见,早期表现为类神经征,如易兴奋、激动、焦虑、记忆力减退和情绪波动。随病情发展可表现为三大典型症状: 易兴奋、口腔炎、震颤。少数患者可有肾脏损害。

锰 (Mn)

毒作用表现

慢性锰中毒早期主要表现为类神经征,继而出现锥体外系神经受损症状,肌张力增高,手指明显震颤,健反射亢迸,并有神经情绪改变;严重患者锥体外系神经障碍,表现为帕金森病样症状。

刺激性气体

1.急性刺激

刺激性气体可引起眼和上呼吸道炎症;化学性气管、支气管炎及肺炎;吸人高浓度的刺激性气体可引起喉痉挛或水肿。喉痉挛严重者可窒息死亡。

2.化学性肺水肿

吸入高浓度刺激性气体后所引起的以肺间质及肺泡腔液体过多聚集为特征的疾病,最终可导致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是刺激性气体所致最严重的危害和职业病常见的急症之一。

3.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严重创伤、中毒、休克、烧伤、感染等疾病过程中继发的,以进行性呼吸窘迫、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本病死亡率可高达50%。刺激性气体中毒是引起ARDS的重要病因之一,以往临床统称为化

学性肺水肿,但近年来,初步确认了刺激性气体所致肺水肿与ARDS之间的不同概念

窒息性气体

1.单纯窒息性气体。其本身毒性很低或属惰性气体,但由于它们的存在可使空气中氧含量降低,引起肺内氧分压下降,随后动脉血氧分压也降低,导致机体缺氧窒息。例如氮气、甲烷、二氧化碳等。

2.化学窒息性气体。指能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的化学作用,使血液运送氧的能力或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引起组织缺氧或细胞内窒息的气体。 常见窒息性气体有一氧化碳、氰化物和硫化氢等。

有机溶剂

溶剂通常为液体,以有机溶剂为主,大多用作清洗、去油污、稀释和提取剂。许多溶剂也用作中间体以制备其它化学产品。

工业溶剂约30000余种,具有相似或不同的理化特性和毒作用特点,现概括如下:

1.挥发性、可溶性和易燃性

有机溶剂多易挥发,接触途径以吸人为主。脂溶性是有机溶剂的重要特性,这是决定它与神经系统亲和,具有麻醉作用的重要因素; 但它又兼具水溶性,故可经皮肤进人体内。多数有机溶剂具有可燃性,如汽油、乙醇 等,可用作燃料; 但有些则属非可燃物,如卤代烃类化合物,可用作灭火剂。

2.化学结构

可按化学结构将有机溶剂分为若干类 (族),同类物的毒性趋于相似。例如,氯代烃类多具有肝脏毒性,醛类具有刺激性等。基本化学结构为脂肪族、脂环族和芳香族;其功能团包括卤素、醇类、酮类、乙二醇类、酯类、羧酸类、胺类和酰胺类。苯可导致再生障碍贫血和白血病。

苯的氨基与硝基化合物

苯胺的主要毒作用是苯胺代谢中间物苯基羟胺,有很强的形成高铁血红蛋白的能力,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功能,造成机体组织缺氧 ,

TNT 对人的毒性作用 主要是对眼睛晶体损害(以中毒性白内障为主要表现)。发病缓慢,一般需接触TNT 2~3年后发病。病随接触工龄增长而增多,且损害加重,晶体损害一旦形成,虽脱离接触仍可继续发展。有关白内障形成的机制尚不清楚。肝脏损害 肝脏是TNT毒作用的主要靶器官,接触TNT工人早期体征为肝大 (或)脾大。肝肿大程度与肝损伤严重性并不平行,如果继续接触TNT,则除肝大外,肝脏质地变硬,脾肿大一般在肝肿大之后,严重者可导致肝硬化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其他脏器的一系列损害。

有机磷酸酯类农药

急性中毒

1、 毒jun碱样症状(轻度中毒):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多汗、流涎、视物模糊、瞳孔缩小、支气管痉挛、呼吸道分泌增多;严重时可以出现呼吸困难、肺水肿、大小便失禁等。

2、 烟碱样症状 (中度中毒):患者出现全身紧束感、动作不灵活、发音含糊、胸部压迫感等,进而可有肌肉震颤、痉挛,多见于胸部、上肢和面颈部,严重时可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重度中毒):常见有头痛、头晕、倦怠、乏力、失眠或嗜睡、多梦,严重时可出现烦躁不安、意识模糊、惊撅、昏迷等,甚至出现呼吸中枢麻痹而危及生命。

粉尘

危害归纳为尘肺、局部作用、全身中毒、变态反应和其它5部分。

(一)尘肺

尘肺:是指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按其病因不同又分为5类:

1.矽肺: 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2.硅酸盐肺: 长期吸入含有结合状态的二氧化硅的粉尘所引起的尘肺,如石棉肺、滑石肺、云母肺等。

3.炭尘肺: 长期吸入煤、石墨、碳黑、活性炭等粉尘引起的尘肺。

4.混合性尘肺: 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和其它物质的混合性粉尘(如煤矽肺、铁矽肺等)所致的尘肺,。

5.其它尘肺 长期吸入铝及其氧化物引起的铝尘肺,或长期吸入电焊烟尘所引起的电焊工尘肺等。

上述各类尘肺中,以矽肺、石棉肺、煤矽肺较常见,危害性则以矽肺最为严重。

高温与中暑

(1)热射病(heat stroke) 人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所致。其临床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可高达40℃以上,开始时大量出汗,以后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2)热痉挛(heat cramp) 由于高温过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其临床特点是骨骼肌突然痉挛,并伴有收缩痛。痉挛以腓肠肌等四肢肌肉和腹肌为多见。痉挛发作多对称性,自行缓解,患者神志清醒,体温正常。

(3)热衰竭(heat exhaustion) 发病机制不明确。多数认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皮肤血流的增加不伴有内脏血管收缩或血容量的相应增加,导致脑部暂时供血减少而晕厥。发病一般迅速,先有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休息片刻即可清醒,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

高气压及减压病

急性减压病多在数小时内发病。一般减压越快,症状出现越早,病情也越重。 皮肤 皮肤奇痒是减压病出现较早较多的症状,并伴有灼热、蚁行感、出汗。重者出现皮下气肿和大理石斑纹。

肌肉、关节、骨骼系统 气泡形成于肌肉、关节、骨膜处,则可引起疼痛。约90%的减压病人可出现关节痛,轻者酸痛,重者可跳动性、针刺或撕裂样剧痛,使患者关节运动受限,呈半屈曲状态,即“屈肢症”。骨内气泡可致骨坏死。 神经系统 出现截瘫、四肢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直肠、膀胱功能麻痹等。若累及脑,可头痛、感觉异常、运动失调、偏瘫。眼球震颤、复视、失明、听力减退、耳内晕眩等。

循环系统 当有大量气栓时,可出现心血管功能障碍和淋巴系统受累,表现为脉细、血压下降、心前区紧压感、皮肤粘膜发绀、四肢发凉,局部浮肿,还可出现剧咳、咯血、呼吸困难、胸痛、发绀等肺梗塞症状

低气压和高原病

急性高山病

急性高山病、高原肺水肿、脑水肿。

慢性高山病

噪声对人体的危害

根据作用的系统不同可分为听觉系统(特异性)危害和听觉外(非特异性)系统危害。

1.听觉系统危害

(1)暂时性听阈位移;

(2)永久性听阈位移 ;

(3)爆震性耳聋。

2.听觉外系统危害

噪声还可引起听觉外系统的损害。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如易疲劳、头痛、头晕、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一系列神经症状。高频噪声可引起血管痉挛、心率加快、血压增高等心血管系统的变化。长期接触噪声还可引起食欲不振、胃液分泌减少、肠蠕动减慢等胃肠功能紊乱的症状。也有人报道噪声可使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女工可出现月经失常,男工可出现精子数量减少、活动能力下降。

振动

全身振动可以对全身个系统产生影响,甚至是晕动病,又称晕车病。。 局部振动病

是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以末梢循环障碍为主的疾病,也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发病部位多在上肢末端,其典型表现为发作性白指。局部振动病患者的主诉多为手部症状和神经衰弱综合征。

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

高频和微波相同的作用

(1)神经系统 是反应最敏感和最常见的表现,有类神经症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头痛、头昏、乏力、白天嗜睡、夜间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手足多汗、易脱发等。

(2)心血管系统 主要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副交感神经反应占优势者居多。具体表现为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心悸、心前区疼痛和压迫感。心电图检查可有窦性心律不齐、心动过缓、右束支传导阻滞等功能变化。

微波独有的作用:微波除上述作用外,

(1)眼睛 长期接触大强度微波的工人,可发现眼晶状体混浊、视网膜改变。

(2)血液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下降。

手持无绳电话对局部脑组织的功能和形态不良影响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电离辐射

放射病:指由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全身放射性损伤。

(1)急性放射病 短时间内一次或多次受到大量照射所引起的全身性病变,多见于事故性照射和核爆炸。可分为3型。

骨髓型:最多见,主要引起骨髓等造血系统损伤。表现为白细胞减少和感染性出血。以口咽部感染灶常见。

胃肠型:表现为频繁呕吐、腹泻、水样便或水便,可导致失水,并常发生肠麻痹、肠套叠、肠梗阻。

脑型:精神萎靡,意识障碍、共济失调、抽搐、躁动和休克。

(2)慢性放射病 较长时间受到超限制剂量照射所引起的全身性损伤,多发生于防护条件差的外照射工作场所,或不重视核素操作卫生防护的人员。

早期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表现为头痛、头昏、睡眠障碍、疲乏无力、记忆力下降等,可伴有消化系统障碍和性功能减退。后期检查可腱见反射、腹壁反射减退。妇女有月经紊乱、经血量减少或闭经。外周血检查见白细胞总数线增加后减少,骨髓相晚期增生低下。

职业性致癌因素与职业肿瘤

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联苯胺所致膀

胱癌、苯所致白血病、氯甲醚所致肺癌、

砷所致肺癌、皮肤癌、氯乙烯所致肝血管

肉瘤、焦炉工人肺癌、铬酸盐制造业工人

肺癌。

六、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工作内容

职业卫生防治工作应遵循三级预防的原则开展工作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使劳动者尽可能不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这包括:改善劳动条件使有害因素控制在安全卫生标准范围以内;检出高危人群避免其从事粉尘作业。

二级预防(发病预防):早期发现病损,采取补救措施,防止病变进一步发展。

三级预防(临床预防):对已患病者做出正确诊断,及时处理,防止病情恶化和并发症,促进康复。为做好三级预防,

1、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目的在于识别职业性有害因素,评价其来源、分

布及动态变化,为改善劳动条件提供依据。

2、健康监护:做好就业前体检和定期体检,研究早期特异的诊断指标,做到对病损进行早期识别处理,同时对劳动能力已受损者,根据国家标准做出劳动能力鉴定,并按劳保条理规定妥善处理。

3、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寻找因-果联系,为采取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工作内容

4、制定卫生标准和诊断标准:为职业卫生立法提供依据。

5、劳动卫生监督:监督卫生法规的执行,是一个全过程的监督,从生产设计到验收;从生产到破产;从作业环境到从业人群;从接触水平到病损的诊断及管理,按监督实施阶段分为预防性卫生监督和经常性卫生监督:

⑴、预防性卫生监督:指在所有生产设施的新建、改建、扩建及引进新技术项目时,要求职业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 ⑵、经常性卫生监督:是指对现有厂矿企业贯彻执行卫生法规和卫生标准的情况定期或随时进行的卫生监督。

6、人员培训和健康教育:加强培训,更新专业人员的观念,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国家有各类继续教育)。宣传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使领导重视、群众参与,共同做好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工作。

21


相关文章

  • 医学伦理学课件
  • 绪 论 第一节 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一.医学是什么? 医学:源于人的本能: 医学一词,是指人自己或借助于他人以解除痛苦,或修补由外伤或疾病所致的损伤,那么,医学首先起源于人的本能,正如痛苦最初的表现也来自本能一样. --[意]卡 ...查看


  • 全科医生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分析及策略研究
  • ·全科医学教育研究· 全科医生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分析及策略研究 张冬莹,郑婵娇,黄翔,赖秀娟,杨华杰,林之喆,余昌泽,周志衡,王家骥 摘要:为达到增强全科医生的职业认同感以及探索引进并留住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措施的目的,同时为各级政府 和有关单 ...查看


  • 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书
  • 中南大学 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书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book 专业:临床医学五年制 课程名称: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目录 一. 前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自我分析 职业分析 职业定位 SWOT分析 ...查看


  • 法律法规(1)
  • 专题一 1.我国发生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很快波及到许多省市,这种发病情况称为 C A.爆发 B.大流行 C.季节性升高 D.周期性流行 2.食品卫生法第二十六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必须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其时间为 C A.每3个 ...查看


  • 广东省文件
  • 广东省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文件 粤全科培字[2005]07号 签发人:陈敏生 关于印发广东省全科医师.社区护理人员和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人员岗位培训教学计划(试行)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卫生局,个有关高等医学院校.中等卫生职业学校: 根据< ...查看


  •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者 学制:3年 二.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检验技术专业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宽口径 ...查看


  • 医学类核心期刊
  • 万方医药库收录期刊列表 合计:903种.其中以血泪800种,相关雷103种. "生物学"类期刊列表(共有36种期刊)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古脊椎动物学报 古生物学报 激光生物学报 生理学报 生命的化学 生命科学研究 生态科 ...查看


  • 医学影像职业生涯规划
  •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 目 录 1 自我认知 1.1 职业生涯规划测评 1.2 360度评估 1.3 自我认知小结 2 职业认知 2.1 外部环境分析 2.2 目标职业分析 2.3 职业素质测评 2.4 SWOT分析 2.5 职业认 ...查看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考研方向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共 7个一级学科招生单位) 北京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哈尔滨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共 49个二级学科招生单位) 北京协和医学院(B).首都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 ...查看


  • 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
  •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4)01-0378-01 摘要:中等护理职业教育目前在我国占据主导地位,且目前这种模式正在发生改变,呈现出中等.高等.本科.硕士并存的多层次格局.早在2004年我国卫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