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血液病中医病名规范化探讨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2009Apr,18(10)

・1105・

常见血液病中医病名规范化探讨

(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

[关键词]

贫血;淋巴瘤;骨髓增殖性疾病;虚劳;积聚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849(2009)10—1105—03

血性疾病如营养不良性贫血、慢性病贫血及继发性贫血时可以冠之“红系血劳”或“红血劳”,当血劳单指慢性白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症可以冠之“白系血劳”或“白血劳”。

对于溶血性贫血类疾病,从临床症候分析,具有虚劳血虚类与黄疸类证候表现,以一病名体现上述2层含义,复习文献,可以发现“虚黄”、“血疸”等病名。虚黄尽管体现“虚劳、黄疸”双重含义,血疸从字面上可以读出“血虚、黄疸”之扩展名,然重点均落在了或黄或疸,即黄疸病类方面,应归属于肝(胆)系疾病,似有不妥。溶血性贫血更多的含义属于劳病类范畴,应该突出虚劳之意,笔者认为“黄血劳”或“黄劳”之病名更为贴切,重点突出“劳”字,即虚损劳伤之意。以此病名可以体现溶血一黄疸发生,随之贫血一虚劳血虚出现,黄疸在前为标,血劳在后为本。

1.2髓劳病类所谓髓劳即“骨髓劳”,一般意义上仅指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从发病急缓分为慢性髓劳(如慢性再障等)和急性髓劳(即急劳髓枯,如急性再障等),从病情累及程度而论可分为红髓劳(如纯红再障)、全髓劳(即普通意义上的全血细胞减少性再障)等。笔者认为,凡因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而表现为外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抑制状态等均可参照髓劳病类辨证施治。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属于骨髓增生异常性外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属于难治性疾病,易于转化为白血病。该病归属于髓劳病类,然单以髓劳似乎难以表述清楚,如何命名,尚无统一。有学者提出[3]:从“干血劳”辨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干血劳即内有千血所致虚劳之意,出白《金匮要略》之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仅仅表示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血液虚损劳伤之证,未能阐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之“异常”、“转白”等疾病特点,以“干血劳”冠名,似有不妥。笔者引鉴《伤寒论》“蓄血证”概念,建议以“蓄髓劳”一词冠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即蓄毒于骨髓所致虚损劳伤病症之意;介于蓄血乃邪热(毒)与瘀血搏结于内之意,临证变化多端,施以解热活血等法可以获效,故此提出“蓄髓劳”一词予以命名,表达此病属于劳病类,定位于骨髓,其病性呈现邪热(毒)与血瘀搏结之象,更深层次可以预知其蓄积日久之变化,即转化为白血病之意。2血液淋巴肿瘤性疾病归属“癌瘤、恶病”病类

现代中医认为肿瘤类疾病均属癌病类,依据不同部位而以肺癌、肝癌、胃癌等命名,简单明了,直截了当,据此并结合

[中图分类号]R2—031

毋庸置疑,中医病名的诊断属于中医诊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病名的不尽完善影响着传统中医的继承和弘扬,挖掘整理及其规范中医病名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111。对于血液系统疾病,中医病名缺乏规范性是临床诊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似乎血证就是血液病的总称,虚劳可以概括所有贫血性疾病,因此,有必要尽快进行规范。尽管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21(简称国标)中有部分血液病中医病名,但不够全面及系统,其中不乏值得推敲之处。笔者认为,从病名上应该读出病位、病性及病情等疾病内涵特性,经过数年的探讨及临床使用,提出模糊分类法进行常见多发血液病中医病名的概括不够成熟,今之病名可不必刻意地拘泥于古代病名,应以既能规范当今临床诊断,又能展示现代中医病名特点为目的,制定出规范化病名,有利于临床研究及其与西医的学术交流。笔者建议以“血病”概括造血系统疾病,即凡与“血”相关者,如血虚、出血、血瘀、血热、血毒等所致病证皆归属血病类。血病一词早在《内经》中既已出现,《素问・三部九候论》日:“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此乃文献中最早关于血病的记载,后世之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中有“血病诸侯”,此专指今之血证,明代《医学入门》中专列血病篇论述,然古之血病与今之血病名同意不同,笔者仅以古名概新病,图其借鉴而推陈出新。

贫血性疾病归属“虚劳”病类

关于贫血性疾病,现代中医、中西医结合文献多以“虚

劳”、“虚损”、‘‘’血虚”、“急劳”、“萎黄”、“血证”、“虚黄”等病名概括,或无病位,或无病性,或易于混淆等,均失之偏颇,难以从病名上明确贫血性疾病的特点及其区分各类贫血的中医特点。对常见贫血性疾病,笔者提出“两分法”命名:即外周性贫血疾病如营养不良性贫血、慢性病贫血、继发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等总以“血劳”冠之,而骨髓性贫血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难治性贫血、骨髓病贫血等以“髓劳”冠之,总属虚劳病类范畴。笔者如此诠释血劳乃气血(外周血)虚损劳伤所致,病位在血(脉),与后天之本脾密切相关,病位浅,病情轻,血劳易治,从脾论治;髓劳乃精血(骨髓血)虚损劳伤所致,病位在(骨)髓,与先天之本肾相关,病位深,病情重,髓劳难调,从肾论治。

1.1血劳病类不论红细胞减少(贫血)还是白细胞减少,皆系血液细胞成分减少,均可参照血劳类病辨治,当血劳单指贫

万方数据 

・1106・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2009Apr.18(10)

民间通俗称谓而提出“血癌”概括白血病为宜:其一,说明病位在血液或血脉;其二,说明疾病与血密切相关,贫血乃血虚,出血乃血热,骨痛或肝脾肿大乃毒蕴血瘀所致,呈现一派血病之象;其三,说明属于癌瘤性疾病。中医学的病因病机学认为此类疾病或因毒致病,或因虚致病,或虚实夹杂致病,笔者认为因毒致病更为贴切,此点从临床清热解毒类“以毒攻毒”治疗获得显效略见一斑;在中医学上,因精(髓)血同源,髓血相表里,从藏象学说诠释,以血癌概括白血病,疾病在脏为髓,在象为血(如血虚、出血、血瘀、血积等),病位深,病情重,属于难治之证,此之谓也。介于白血病有急慢性之分,血癌亦可分为急性血癌、慢性血癌以论之,急性血癌常现血虚、出血之象,慢性血癌常现血瘀、血积之象。

淋巴瘤一类疾病,其临床典型表现乃淋巴结肿大,即中医学所描述的痰核或瘰疬征象,为体现其病性,冠以“恶核”最为适宜,此之谓恶性痰核。在《国家标准应用一中医疾病诊疗常规》一书中提到恶核一词,但说其乃恶性组织细胞病的概括,笔者认为不妥,以恶核概括恶性淋巴瘤最为贴切。在《备急千金药方》中记载:“凡恶核似射之,……,时有不痛者,不痛便不忧,不忧则救迟,救迟则杀人,是宜早防之”,“恶核病卒然而起,有毒。若不治入腹,烦闷杀人”,明确描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乃恶核特点,此易忽视而延误诊疗,进一步说明“入腹”可以“杀人”即波及深部淋巴组织而进入Ⅲ、Ⅳ期,属于难治之证。

从恶核一词,可以诠释出3层含义:其一,表示疾病乃恶性而非良性,预后相对不良;其二,属于中医痰核或瘰疬范畴,与痰相关,临床祛邪治疗以“从痰论治”为宜;其三,疾病与痰相关,究其病因,与脾相关,“脾乃生痰之源”,扶正补虚治疗以“从脾论治”为宜。

现代医学世界卫生组织2001新分类对于恶性淋巴瘤进行了非常详尽的分类¨J,中医病名诊断也要与时俱进。为与现代医学更好接轨,笔者建议以部位冠于恶核之前进行二级命名,似血证依据出血部位不同而详细分类一般,如“颈恶核”、“腋恶核”、“鼠蹊恶核”、“肺恶核”、“胃恶核”、“肠恶核”、“脾恶核”、“皮肤恶核”等。

多发性骨髓瘤一类疾病在临床上常以“骨痹、骨蚀”等命名,比较片面,不能表述其内在病性,只是反映出多发性骨髓瘤以骨骼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在国标中骨痹乃肢体麻木无力、骨骼疼痛、大关节僵硬变形、活动受限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而骨蚀乃以骨痛、肌肉萎缩、跛行、患肢缩短,但局部无化脓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形体疾病,仅仅表述肢体或形体类病变;然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或骨痛、腰痛,或虚劳血虚,或发热等,若以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又以“虚劳”“血虚”等命名,也显不妥;借助肿瘤系统疾病的命名法则,直接命名“癌瘤”疾病即可,在其前冠之病变部位。笔者提出以“骨髓瘤”或“髓瘤”予以命名较为贴切,病位在骨髓,病性属癌瘤,复因“骨髓瘤”常现骨痹之候,临床上多数学者以补肾(生髓)、活血(通痹)、解毒(抗癌)治疗,获得较好疗效。笔者认为肾虚血瘀(或兼毒蕴)乃疾病本质,补肾活血系

万 

方数据基本治疗法则。

骨髓增殖性疾病归属“积聚”病类

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在临床上常见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等疾病,伴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的老龄化,此类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疾病呈慢性相对良性过程,西医治疗尚无特效办法,临床多数患者求助于中医药治疗,但临床缺乏规范化病名,给中医认知此类疾病带来欠缺,同时交流多有不便。鉴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疾病特点乃血细胞增多、脾脏肿大,易于并发血栓,其发生与瘀血内阻相关,多系实证,临床常以“血实”、“髓实”、“血瘀”等命名,但未阐述清楚疾病的归属。从中医学角度分析,上述疾病病位在血脉,病性属于血脉中流动之血液发生瘀滞、壅塞等变化,广义归属于“积聚”范畴,“积乃有形,聚乃无形”。本类疾病未形成血栓之前呈现高黏滞或易栓状态,形成血栓之后则属于缺血性栓塞性疾病,表现在无形与有形之间,且常伴脾脏肿大即瘢瘕、痞块等,与“积聚”病症颇为类似,正如《景岳全书・积聚》日:“积聚之病,凡饮食、血气、风寒之属,皆能致之,但日积日聚,当详辨也。盖积者,积累之谓,由渐而成者也;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由此言之,是坚硬不移者,本有形也,故有形者日积,或聚或散者,本无形也,故无形者日聚。……积之类,其病多在血分,血有形而静也。”故此,笔者提出以“血积”病予以概括较为贴切,病位病性易于从病名中读出,借此表述发生于血液或血脉的积聚之证。

慢性骨髓纤维化f临床表现为贫血(虚劳、血虚)与巨脾(癌瘕、积聚)2类证候,笔者提出“劳瘢”一词加以概括慢性骨髓纤维化,较之通常意义下冠之“虚劳”、“癞积”、“痞块”等更加贴切。脾功能亢进症从中医证候学角度分析认为与慢性骨髓纤维化颇为相似,具备虚劳与癜积双重表象,亦可以参照“劳瘢”病名予以诊治。

出凝血疾病归属“血证”病类

出凝血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

紫癜最为常见)、血管性紫癜(如过敏性紫癜、单纯性紫癜等)、凝血障碍性疾病(如血友病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归属于广义血证范畴。笔者认为临床常见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血小板减少的不同程度而易于发或不发各部位出血,单纯概括为紫癜似有不甚全面,建议直接以“血证”概括为宜,可以进而依不同部位出血而行二级诊断为鼻衄、齿衄、呕血、咳血、尿血、便血、紫斑等。关于出血病症在《诸病源候论》中概括为血病,直到《医学正传》中就率先将之称为血证,自此之后,血证之名即为后世医家广泛采纳。血管性紫癜如常见的过敏性紫癜主要症候即是肌肤对称分布的混合性紫癜,即便出现尿血友病乃先天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其出血表现血、便血等症候,常常表现为镜下或隐血,以“紫癜”表述较之适宜。

较为严重,血液外溢之象明显而严重,参照国标中关于容易出现持久难止的出血类疾病的血溢病一词,笔者认为以“血溢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2009Apr,18(10)

・1107・

病”冠之血友病较贴切,其字面含义可以读出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出血病症,而是泛滥外溢之出血征象者,乃广义血证较重之证,不宜控制者也。

弥漫性血管内出血是继发于许多疾病之后的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其病变性质乃瘀血阻滞于脉管之内,血不归经,广泛外溢所致严重出血病症,笔者建议以“络血凝”概括为宜,既可反映其病位,又可表述其病性,且有别于普通血证。

综上所述,笔者将贫血性疾病归属于虚劳病类,血液淋巴肿瘤归属于癌瘤、恶病类,骨髓增殖性疾病归属于积聚病类,出凝血疾病归属于血证病类,如此便于学术交流,便于中西医结合,有利于国际接轨。在此基础上,进而可以进行常见多发性血液病的中医本质探讨,系统性探索疾病中医理法方药的

内在规律性,有望取得临床新的突破性进展,促进中医现代化

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慎贤,丁淘,于飞,等.中医病名规范刍议[J].中医药学刊,

2005,23(12):2251—225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中医临床术语・疾病部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3]

杨振江,张慧臣.从“干血劳”辨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0,15(6):2—3[4]

中华医学会.I临床诊疗指南・血液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1

[收稿日期]2008—09~28

急性白血病常用中医辨证方法探讨

李宇涛1,甘慧娟1,吴同玉1,沈建箴2

(1.福建中医学院,福建福州350108;2.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福州350001)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中医辨证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849(2009)10—1107—02

型者,有热毒炽盛型、气阴两虚型、脾肾两虚型旧J,有温热型、瘀阻型和正虚型[10|,有气阴两虚型、气血两虚型、热毒炽盛型[11],以及热毒炽盛型、热毒血瘀型、气血双亏型112J的不同。分5型者有气血两虚型、气阴两虚型、温毒瘀血型、痰核瘰疬型、癌瘕瘀血型[13]和气虚血亏、肝肾阴虚、热毒炽盛、气血两燔、癞瘕痰核型[14J的差异。分8型者也有热毒炽盛型、热毒血瘀型、痰瘀互结型、痰热癞瘕型、热入营血型、气阴两虚型、气血双亏型、脾肾两虚型等[”]和气阴两虚型、气血双亏型、热毒炽盛型、痰毒内瘀型、肝肾阴虚型、痰火郁结型、积聚虚损型、痰瘀湿热型u6J的不同。

1.3根据不同治疗阶段分期辨证

识。在临床工作中,众多中医工作者常采用不同的辨证方法,有的即使采用同一辨证方法,但证型也各不相同。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辨证方法有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据病辨证、按治疗阶段分期辨证等。

1.1根据卫气营血与三焦理论辨证

许多研究者认为AL

据I临床证候变化进行分期辨证施治,具体分为化疗前期、化疗期、化疗后期3期,根据贫血、出血、胃肠道不良反应、肝功能异常等情况又具体总结出18种不同证候。唐由君等u7J认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期可分为气阴两虚型、气血双亏型、热毒炽盛型、痰瘀互结型。强化治疗期多为气虚、阴虚之证,兼有余毒未清之象。完全缓解期的患者多表现为气虚、阴虚、脾虚、肾虚等,仍兼有邪毒未清之象,多分气阴两虚型、脾肾两虚2型论治。此外,还有从脏腑学说进行辨证的,主要分为心脾。肾虚、心肾阴虚、肝肾阴虚、肾阴阳俱虚等型;亦有从湿病理论出发,将AL分为温热型、湿热型、湿毒型等‘l8|。

[中图分类号]R733.71

白血病是中国十大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在恶性肿瘤病死率中,其居第6位(男性)和第8位(女性),在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则居第1位。我国急性白血病(AL)比慢性白血病多见,二者之比5.5:1E川。众多临床工作者的研究与实践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AL比单纯使用中药或西药疗效更为显著[2],不仅能明显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还可以调节机体整体功能,提高缓解率,延长存活期,降低复发率,明显提高存活率,提升生活质量[3_5]。现将AL常用中医辨证方法分析如下。

AL中医常用辨证的方法

多年来,中医学界对AL的证候分类尚未达成统一的认

陈志雄∞J认为AL需根

属于中医温病范畴,中医教材《温病学》16J也认为AL是具有温病特点的发热性疾病而将其划归温病的范围。有学者指出,AL虽属温病范围却和一般温病不同,卫分证候少见而短暂,开始即有气阴两燔之证,以热毒、瘀血、痰浊诸实证为主,缓解期有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证候[7J。有学者强调:AL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具有卫气营血和三焦层次深浅的病理变化,从温病角度。以卫气营血、三焦理论作为AL的辨证论治纲领是可行的、必要的哺J。

1.2根据疾病采用固定证型辨证许多研究者对AL均采取固定的辨证分型,而且不同医师有着不同的观点。如分3

AL中医辨证诸法的不足

从临床常用的认识AL的各种方法来看,各有其长处,但

也有其不足。

2.1根据卫气营血与三焦理论辨证的不足卫气营血、三焦

万方数据 

常见血液病中医病名规范化探讨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李达

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2009,18(10)2次

参考文献(4条)

1. 李慎贤;丁淘;于飞 中医病名规范刍议[期刊论文]-中医药学刊 2005(12)2. 中医临床术语·疾病部分 1997

3. 杨振江;张慧臣 从"干血劳"辨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2000(06)4. 中华医学会 临床诊疗指南@血液学分册 2006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贾志凌. 巩伟丽. 梅巍. 杨科. 陈书长 环孢素A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造血祖细胞的作用[期刊论文]-中华内科杂志2001,40(1)

2. 宋业强 白癜风病名溯源与辨析[期刊论文]-中医药信息2010,27(1)

3. 徐述. 胡晓梅. 许勇钢. 杨晓红. 王洪志. 刘锋. 麻柔 青黄散加补肾健脾中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3)

4. 陈蕾蕾 中医呕吐病证的病名源流探讨[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2008,27(11)

5. 吴文清. WU Wenqing 民国时期中医对"疫痉"病名的讨论[期刊论文]-中国科技术语2008,10(6)6. 马卫平 中药黄芪在肾病综合征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8(3)7. 龚彪. 邹敏. 罗华丽 从中风的诊断探讨中医的病名诊断[期刊论文]-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29(2)

8. 陈协群. 白庆咸. 朱华锋. 杨岚. 乔庆大. 朱步海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抑制治疗[期刊论文]-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1,17(6)

9. 金杰. 郭智宽 从肾论治慢性疲劳综合征[期刊论文]-光明中医2010,25(11)10. 张智儒 肾气丸的后世发展及临床运用[期刊论文]-中国民间疗法2011,19(2)

引证文献(2条)

1. 李慧. 王国征. 李琤. 李达 贫血性疾病中医证型与血象、骨髓象的关系初探[期刊论文]-疑难病杂志 2013(6)2. 刘凤霞. 张弘 血液病的中医辨证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医药指南 2011(35)

引用本文格式:李达 常见血液病中医病名规范化探讨[期刊论文]-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10)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2009Apr,18(10)

・1105・

常见血液病中医病名规范化探讨

(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

[关键词]

贫血;淋巴瘤;骨髓增殖性疾病;虚劳;积聚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849(2009)10—1105—03

血性疾病如营养不良性贫血、慢性病贫血及继发性贫血时可以冠之“红系血劳”或“红血劳”,当血劳单指慢性白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症可以冠之“白系血劳”或“白血劳”。

对于溶血性贫血类疾病,从临床症候分析,具有虚劳血虚类与黄疸类证候表现,以一病名体现上述2层含义,复习文献,可以发现“虚黄”、“血疸”等病名。虚黄尽管体现“虚劳、黄疸”双重含义,血疸从字面上可以读出“血虚、黄疸”之扩展名,然重点均落在了或黄或疸,即黄疸病类方面,应归属于肝(胆)系疾病,似有不妥。溶血性贫血更多的含义属于劳病类范畴,应该突出虚劳之意,笔者认为“黄血劳”或“黄劳”之病名更为贴切,重点突出“劳”字,即虚损劳伤之意。以此病名可以体现溶血一黄疸发生,随之贫血一虚劳血虚出现,黄疸在前为标,血劳在后为本。

1.2髓劳病类所谓髓劳即“骨髓劳”,一般意义上仅指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从发病急缓分为慢性髓劳(如慢性再障等)和急性髓劳(即急劳髓枯,如急性再障等),从病情累及程度而论可分为红髓劳(如纯红再障)、全髓劳(即普通意义上的全血细胞减少性再障)等。笔者认为,凡因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而表现为外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抑制状态等均可参照髓劳病类辨证施治。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属于骨髓增生异常性外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属于难治性疾病,易于转化为白血病。该病归属于髓劳病类,然单以髓劳似乎难以表述清楚,如何命名,尚无统一。有学者提出[3]:从“干血劳”辨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干血劳即内有千血所致虚劳之意,出白《金匮要略》之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仅仅表示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血液虚损劳伤之证,未能阐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之“异常”、“转白”等疾病特点,以“干血劳”冠名,似有不妥。笔者引鉴《伤寒论》“蓄血证”概念,建议以“蓄髓劳”一词冠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即蓄毒于骨髓所致虚损劳伤病症之意;介于蓄血乃邪热(毒)与瘀血搏结于内之意,临证变化多端,施以解热活血等法可以获效,故此提出“蓄髓劳”一词予以命名,表达此病属于劳病类,定位于骨髓,其病性呈现邪热(毒)与血瘀搏结之象,更深层次可以预知其蓄积日久之变化,即转化为白血病之意。2血液淋巴肿瘤性疾病归属“癌瘤、恶病”病类

现代中医认为肿瘤类疾病均属癌病类,依据不同部位而以肺癌、肝癌、胃癌等命名,简单明了,直截了当,据此并结合

[中图分类号]R2—031

毋庸置疑,中医病名的诊断属于中医诊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病名的不尽完善影响着传统中医的继承和弘扬,挖掘整理及其规范中医病名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111。对于血液系统疾病,中医病名缺乏规范性是临床诊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似乎血证就是血液病的总称,虚劳可以概括所有贫血性疾病,因此,有必要尽快进行规范。尽管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21(简称国标)中有部分血液病中医病名,但不够全面及系统,其中不乏值得推敲之处。笔者认为,从病名上应该读出病位、病性及病情等疾病内涵特性,经过数年的探讨及临床使用,提出模糊分类法进行常见多发血液病中医病名的概括不够成熟,今之病名可不必刻意地拘泥于古代病名,应以既能规范当今临床诊断,又能展示现代中医病名特点为目的,制定出规范化病名,有利于临床研究及其与西医的学术交流。笔者建议以“血病”概括造血系统疾病,即凡与“血”相关者,如血虚、出血、血瘀、血热、血毒等所致病证皆归属血病类。血病一词早在《内经》中既已出现,《素问・三部九候论》日:“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此乃文献中最早关于血病的记载,后世之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中有“血病诸侯”,此专指今之血证,明代《医学入门》中专列血病篇论述,然古之血病与今之血病名同意不同,笔者仅以古名概新病,图其借鉴而推陈出新。

贫血性疾病归属“虚劳”病类

关于贫血性疾病,现代中医、中西医结合文献多以“虚

劳”、“虚损”、‘‘’血虚”、“急劳”、“萎黄”、“血证”、“虚黄”等病名概括,或无病位,或无病性,或易于混淆等,均失之偏颇,难以从病名上明确贫血性疾病的特点及其区分各类贫血的中医特点。对常见贫血性疾病,笔者提出“两分法”命名:即外周性贫血疾病如营养不良性贫血、慢性病贫血、继发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等总以“血劳”冠之,而骨髓性贫血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难治性贫血、骨髓病贫血等以“髓劳”冠之,总属虚劳病类范畴。笔者如此诠释血劳乃气血(外周血)虚损劳伤所致,病位在血(脉),与后天之本脾密切相关,病位浅,病情轻,血劳易治,从脾论治;髓劳乃精血(骨髓血)虚损劳伤所致,病位在(骨)髓,与先天之本肾相关,病位深,病情重,髓劳难调,从肾论治。

1.1血劳病类不论红细胞减少(贫血)还是白细胞减少,皆系血液细胞成分减少,均可参照血劳类病辨治,当血劳单指贫

万方数据 

・1106・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2009Apr.18(10)

民间通俗称谓而提出“血癌”概括白血病为宜:其一,说明病位在血液或血脉;其二,说明疾病与血密切相关,贫血乃血虚,出血乃血热,骨痛或肝脾肿大乃毒蕴血瘀所致,呈现一派血病之象;其三,说明属于癌瘤性疾病。中医学的病因病机学认为此类疾病或因毒致病,或因虚致病,或虚实夹杂致病,笔者认为因毒致病更为贴切,此点从临床清热解毒类“以毒攻毒”治疗获得显效略见一斑;在中医学上,因精(髓)血同源,髓血相表里,从藏象学说诠释,以血癌概括白血病,疾病在脏为髓,在象为血(如血虚、出血、血瘀、血积等),病位深,病情重,属于难治之证,此之谓也。介于白血病有急慢性之分,血癌亦可分为急性血癌、慢性血癌以论之,急性血癌常现血虚、出血之象,慢性血癌常现血瘀、血积之象。

淋巴瘤一类疾病,其临床典型表现乃淋巴结肿大,即中医学所描述的痰核或瘰疬征象,为体现其病性,冠以“恶核”最为适宜,此之谓恶性痰核。在《国家标准应用一中医疾病诊疗常规》一书中提到恶核一词,但说其乃恶性组织细胞病的概括,笔者认为不妥,以恶核概括恶性淋巴瘤最为贴切。在《备急千金药方》中记载:“凡恶核似射之,……,时有不痛者,不痛便不忧,不忧则救迟,救迟则杀人,是宜早防之”,“恶核病卒然而起,有毒。若不治入腹,烦闷杀人”,明确描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乃恶核特点,此易忽视而延误诊疗,进一步说明“入腹”可以“杀人”即波及深部淋巴组织而进入Ⅲ、Ⅳ期,属于难治之证。

从恶核一词,可以诠释出3层含义:其一,表示疾病乃恶性而非良性,预后相对不良;其二,属于中医痰核或瘰疬范畴,与痰相关,临床祛邪治疗以“从痰论治”为宜;其三,疾病与痰相关,究其病因,与脾相关,“脾乃生痰之源”,扶正补虚治疗以“从脾论治”为宜。

现代医学世界卫生组织2001新分类对于恶性淋巴瘤进行了非常详尽的分类¨J,中医病名诊断也要与时俱进。为与现代医学更好接轨,笔者建议以部位冠于恶核之前进行二级命名,似血证依据出血部位不同而详细分类一般,如“颈恶核”、“腋恶核”、“鼠蹊恶核”、“肺恶核”、“胃恶核”、“肠恶核”、“脾恶核”、“皮肤恶核”等。

多发性骨髓瘤一类疾病在临床上常以“骨痹、骨蚀”等命名,比较片面,不能表述其内在病性,只是反映出多发性骨髓瘤以骨骼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在国标中骨痹乃肢体麻木无力、骨骼疼痛、大关节僵硬变形、活动受限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而骨蚀乃以骨痛、肌肉萎缩、跛行、患肢缩短,但局部无化脓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形体疾病,仅仅表述肢体或形体类病变;然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或骨痛、腰痛,或虚劳血虚,或发热等,若以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又以“虚劳”“血虚”等命名,也显不妥;借助肿瘤系统疾病的命名法则,直接命名“癌瘤”疾病即可,在其前冠之病变部位。笔者提出以“骨髓瘤”或“髓瘤”予以命名较为贴切,病位在骨髓,病性属癌瘤,复因“骨髓瘤”常现骨痹之候,临床上多数学者以补肾(生髓)、活血(通痹)、解毒(抗癌)治疗,获得较好疗效。笔者认为肾虚血瘀(或兼毒蕴)乃疾病本质,补肾活血系

万 

方数据基本治疗法则。

骨髓增殖性疾病归属“积聚”病类

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在临床上常见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等疾病,伴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的老龄化,此类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疾病呈慢性相对良性过程,西医治疗尚无特效办法,临床多数患者求助于中医药治疗,但临床缺乏规范化病名,给中医认知此类疾病带来欠缺,同时交流多有不便。鉴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疾病特点乃血细胞增多、脾脏肿大,易于并发血栓,其发生与瘀血内阻相关,多系实证,临床常以“血实”、“髓实”、“血瘀”等命名,但未阐述清楚疾病的归属。从中医学角度分析,上述疾病病位在血脉,病性属于血脉中流动之血液发生瘀滞、壅塞等变化,广义归属于“积聚”范畴,“积乃有形,聚乃无形”。本类疾病未形成血栓之前呈现高黏滞或易栓状态,形成血栓之后则属于缺血性栓塞性疾病,表现在无形与有形之间,且常伴脾脏肿大即瘢瘕、痞块等,与“积聚”病症颇为类似,正如《景岳全书・积聚》日:“积聚之病,凡饮食、血气、风寒之属,皆能致之,但日积日聚,当详辨也。盖积者,积累之谓,由渐而成者也;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由此言之,是坚硬不移者,本有形也,故有形者日积,或聚或散者,本无形也,故无形者日聚。……积之类,其病多在血分,血有形而静也。”故此,笔者提出以“血积”病予以概括较为贴切,病位病性易于从病名中读出,借此表述发生于血液或血脉的积聚之证。

慢性骨髓纤维化f临床表现为贫血(虚劳、血虚)与巨脾(癌瘕、积聚)2类证候,笔者提出“劳瘢”一词加以概括慢性骨髓纤维化,较之通常意义下冠之“虚劳”、“癞积”、“痞块”等更加贴切。脾功能亢进症从中医证候学角度分析认为与慢性骨髓纤维化颇为相似,具备虚劳与癜积双重表象,亦可以参照“劳瘢”病名予以诊治。

出凝血疾病归属“血证”病类

出凝血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

紫癜最为常见)、血管性紫癜(如过敏性紫癜、单纯性紫癜等)、凝血障碍性疾病(如血友病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归属于广义血证范畴。笔者认为临床常见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血小板减少的不同程度而易于发或不发各部位出血,单纯概括为紫癜似有不甚全面,建议直接以“血证”概括为宜,可以进而依不同部位出血而行二级诊断为鼻衄、齿衄、呕血、咳血、尿血、便血、紫斑等。关于出血病症在《诸病源候论》中概括为血病,直到《医学正传》中就率先将之称为血证,自此之后,血证之名即为后世医家广泛采纳。血管性紫癜如常见的过敏性紫癜主要症候即是肌肤对称分布的混合性紫癜,即便出现尿血友病乃先天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其出血表现血、便血等症候,常常表现为镜下或隐血,以“紫癜”表述较之适宜。

较为严重,血液外溢之象明显而严重,参照国标中关于容易出现持久难止的出血类疾病的血溢病一词,笔者认为以“血溢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2009Apr,18(10)

・1107・

病”冠之血友病较贴切,其字面含义可以读出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出血病症,而是泛滥外溢之出血征象者,乃广义血证较重之证,不宜控制者也。

弥漫性血管内出血是继发于许多疾病之后的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其病变性质乃瘀血阻滞于脉管之内,血不归经,广泛外溢所致严重出血病症,笔者建议以“络血凝”概括为宜,既可反映其病位,又可表述其病性,且有别于普通血证。

综上所述,笔者将贫血性疾病归属于虚劳病类,血液淋巴肿瘤归属于癌瘤、恶病类,骨髓增殖性疾病归属于积聚病类,出凝血疾病归属于血证病类,如此便于学术交流,便于中西医结合,有利于国际接轨。在此基础上,进而可以进行常见多发性血液病的中医本质探讨,系统性探索疾病中医理法方药的

内在规律性,有望取得临床新的突破性进展,促进中医现代化

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慎贤,丁淘,于飞,等.中医病名规范刍议[J].中医药学刊,

2005,23(12):2251—225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中医临床术语・疾病部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3]

杨振江,张慧臣.从“干血劳”辨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0,15(6):2—3[4]

中华医学会.I临床诊疗指南・血液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1

[收稿日期]2008—09~28

急性白血病常用中医辨证方法探讨

李宇涛1,甘慧娟1,吴同玉1,沈建箴2

(1.福建中医学院,福建福州350108;2.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福州350001)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中医辨证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849(2009)10—1107—02

型者,有热毒炽盛型、气阴两虚型、脾肾两虚型旧J,有温热型、瘀阻型和正虚型[10|,有气阴两虚型、气血两虚型、热毒炽盛型[11],以及热毒炽盛型、热毒血瘀型、气血双亏型112J的不同。分5型者有气血两虚型、气阴两虚型、温毒瘀血型、痰核瘰疬型、癌瘕瘀血型[13]和气虚血亏、肝肾阴虚、热毒炽盛、气血两燔、癞瘕痰核型[14J的差异。分8型者也有热毒炽盛型、热毒血瘀型、痰瘀互结型、痰热癞瘕型、热入营血型、气阴两虚型、气血双亏型、脾肾两虚型等[”]和气阴两虚型、气血双亏型、热毒炽盛型、痰毒内瘀型、肝肾阴虚型、痰火郁结型、积聚虚损型、痰瘀湿热型u6J的不同。

1.3根据不同治疗阶段分期辨证

识。在临床工作中,众多中医工作者常采用不同的辨证方法,有的即使采用同一辨证方法,但证型也各不相同。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辨证方法有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据病辨证、按治疗阶段分期辨证等。

1.1根据卫气营血与三焦理论辨证

许多研究者认为AL

据I临床证候变化进行分期辨证施治,具体分为化疗前期、化疗期、化疗后期3期,根据贫血、出血、胃肠道不良反应、肝功能异常等情况又具体总结出18种不同证候。唐由君等u7J认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期可分为气阴两虚型、气血双亏型、热毒炽盛型、痰瘀互结型。强化治疗期多为气虚、阴虚之证,兼有余毒未清之象。完全缓解期的患者多表现为气虚、阴虚、脾虚、肾虚等,仍兼有邪毒未清之象,多分气阴两虚型、脾肾两虚2型论治。此外,还有从脏腑学说进行辨证的,主要分为心脾。肾虚、心肾阴虚、肝肾阴虚、肾阴阳俱虚等型;亦有从湿病理论出发,将AL分为温热型、湿热型、湿毒型等‘l8|。

[中图分类号]R733.71

白血病是中国十大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在恶性肿瘤病死率中,其居第6位(男性)和第8位(女性),在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则居第1位。我国急性白血病(AL)比慢性白血病多见,二者之比5.5:1E川。众多临床工作者的研究与实践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AL比单纯使用中药或西药疗效更为显著[2],不仅能明显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还可以调节机体整体功能,提高缓解率,延长存活期,降低复发率,明显提高存活率,提升生活质量[3_5]。现将AL常用中医辨证方法分析如下。

AL中医常用辨证的方法

多年来,中医学界对AL的证候分类尚未达成统一的认

陈志雄∞J认为AL需根

属于中医温病范畴,中医教材《温病学》16J也认为AL是具有温病特点的发热性疾病而将其划归温病的范围。有学者指出,AL虽属温病范围却和一般温病不同,卫分证候少见而短暂,开始即有气阴两燔之证,以热毒、瘀血、痰浊诸实证为主,缓解期有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证候[7J。有学者强调:AL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具有卫气营血和三焦层次深浅的病理变化,从温病角度。以卫气营血、三焦理论作为AL的辨证论治纲领是可行的、必要的哺J。

1.2根据疾病采用固定证型辨证许多研究者对AL均采取固定的辨证分型,而且不同医师有着不同的观点。如分3

AL中医辨证诸法的不足

从临床常用的认识AL的各种方法来看,各有其长处,但

也有其不足。

2.1根据卫气营血与三焦理论辨证的不足卫气营血、三焦

万方数据 

常见血液病中医病名规范化探讨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李达

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2009,18(10)2次

参考文献(4条)

1. 李慎贤;丁淘;于飞 中医病名规范刍议[期刊论文]-中医药学刊 2005(12)2. 中医临床术语·疾病部分 1997

3. 杨振江;张慧臣 从"干血劳"辨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2000(06)4. 中华医学会 临床诊疗指南@血液学分册 2006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贾志凌. 巩伟丽. 梅巍. 杨科. 陈书长 环孢素A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造血祖细胞的作用[期刊论文]-中华内科杂志2001,40(1)

2. 宋业强 白癜风病名溯源与辨析[期刊论文]-中医药信息2010,27(1)

3. 徐述. 胡晓梅. 许勇钢. 杨晓红. 王洪志. 刘锋. 麻柔 青黄散加补肾健脾中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3)

4. 陈蕾蕾 中医呕吐病证的病名源流探讨[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2008,27(11)

5. 吴文清. WU Wenqing 民国时期中医对"疫痉"病名的讨论[期刊论文]-中国科技术语2008,10(6)6. 马卫平 中药黄芪在肾病综合征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8(3)7. 龚彪. 邹敏. 罗华丽 从中风的诊断探讨中医的病名诊断[期刊论文]-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29(2)

8. 陈协群. 白庆咸. 朱华锋. 杨岚. 乔庆大. 朱步海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抑制治疗[期刊论文]-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1,17(6)

9. 金杰. 郭智宽 从肾论治慢性疲劳综合征[期刊论文]-光明中医2010,25(11)10. 张智儒 肾气丸的后世发展及临床运用[期刊论文]-中国民间疗法2011,19(2)

引证文献(2条)

1. 李慧. 王国征. 李琤. 李达 贫血性疾病中医证型与血象、骨髓象的关系初探[期刊论文]-疑难病杂志 2013(6)2. 刘凤霞. 张弘 血液病的中医辨证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医药指南 2011(35)

引用本文格式:李达 常见血液病中医病名规范化探讨[期刊论文]-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10)


相关文章

  • 对中风病中西医结合认识的探讨
  • ・110・CHIN ESE J OURNAL OF IN TEGRA TIV E M EDICIN E ON CARDIO 2/CEREBROVASCULAR DISEASE J anuary 2010 Vo1. 8 No. 1 ・理论探索 ...查看


  • 中医药治疗肺纤维化研究进展
  • 第33卷第1期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CM Vol.33,No.1第33Jan.2009卷第1期 20091月2009年年1月 中医药治疗肺纤维化研究进展 张 娟,闫永建* ...查看


  • 中西医结合论文
  • 浅谈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的关系 [摘要]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关系的探讨逐年增多,各家学说不一,各执一辞.单一的辨证论治已经不适应当前中医发展的需要,而单从辨病论治.全盘西化,又偏离了中医学发展的轨道.中医的辨证论治,西医的辨病论治,应该是互相 ...查看


  • 中医古文献对慢性肾衰竭病名的认识
  • 中国中医急症2010年6月第19卷第6期JETCM. Jun. 2010,Vol. 19,No. 6 ·1011· ·医籍研习· 中医古文献对慢性肾衰竭病名的认识 陈英兰1 毕礼明2 杜浩昌1△ 文章编号:1004-745X (2010) ...查看


  • 教学查房规范
  • 洛阳市第一中医院 教学查房规范 (一)查房前准备: 1.教学查房人员准备:查房主持人.带教老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学生.教学查房所在科室的实习生.研究生.进修生无特殊原因必须参加,病例的管床医师也必须参加,查房主持人所管的下级医师尽可能参 ...查看


  • 2015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实施情况总结.分析
  • 针推科二0一四年工作总结 一.基本建设 1. 在2014年,门诊和住院部病床达到了50张,添臵了局部熏蒸治疗仪2台. 2. 治未病室,制定了治未病服务规范和流程,规范了治未病工作制度. 3. 存在的不足是专科设备短缺:如消炎止痛设备,微波治 ...查看


  • 中药处方点评
  • 男83岁:临床诊断 冠心病 西洋参50g 五味子10g 丹参30g 当归30g 川芎10g 肉苁蓉80g 白芍80g 远志10g 柏子仁10g 枸杞子30g 黄芪50g 薤白15g 生地20g 熟地20g 砂仁10g 人参20g 火麻仁20 ...查看


  • 光照世界史坛的中医起源之谜
  • 2006年9月第 8卷第9期 中国工程科学Sep. 2006Vol 18No 19 专题报告 光照世界史坛的中医起源之谜 符友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北京 100010) [摘要] 以疫病流行及其原型分析为线索, 联系早期治法 ...查看


  • 最新中医病历质控指南(1病案首页)
  •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住院病案质控指南(1病案首页) 一.参考标准: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修订中医住院病案首页的通知> (国中医药医政发„2011‟54号) 2.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执行新修订中医住院病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