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一、基本情况

  (一)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数量明显增多

  2012年末,12盟市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达到1107360户,其中,个体工商户数达到963446户,私营企业户数达到142120户,外资企业户数达到1794户。与2011年末相比,增加114789户,同比增长11.56%。

  (二)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012年末,12盟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10644.48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为57.87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357.23亿元,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56.48%。

  (三)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地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2012年末,12盟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税收收入1602.07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62.38%。

  (四)非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促进劳动就业的重要渠道

  非公有制企业的快速发展及其产业链的延伸,为城镇居民、大中专毕业生、农民转产转业、下岗职工和外来民工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为增长群众收入、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末,12盟市从业人员合计520.84万人,占城镇就业人数的64.90%和新增就业的95%以上。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盟市委、政府(行署)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12盟市均成立了由党委、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正副组长,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机构,负责本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指导、协调、沟通和服务工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汇报,专题研究问题,安排部署工作,还通过召开全盟(市)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分析形势,明确目标,出台举措,初步形成了上下贯通、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和共促发展的工作格局。

  (二)完善政策措施

  各盟市认真贯彻中央及自治区出台的有关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结合实际,分别制定了一系列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及配套措施。呼市、包头、赤峰、锡盟、乌兰察布、乌海、阿拉善等盟市先后出台了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95%以上的小微企业享受到税费减免优惠。呼伦贝尔市明确了市直相关部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职责任务,并制定了2012年度旗市区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责任目标及考核奖励办法。通辽市就进一步鼓励创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制定了具体措施。鄂尔多斯市、阿盟分别出台了促进中小微企业不同行业和领域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

  (三)构筑发展平台

  各地积极发挥自身优势,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创新载体方式,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12年包头市安排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资金1.56亿元和贷款贴息资金2亿元,乌海市财政补贴中小企业4000万元。通过召开银企对接会、开设金融超市等形式,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仅呼伦贝尔、通辽、巴彦淖尔、乌海四市就帮助企业融资130多亿元。包头市工商联建立了包头同心商会大厦,引进了金融、保险、法律等17个服务机构,入驻企业206家,形成了信息资源共享、辐射行业广泛、合作共赢显著、服务管理高效的包头非公有制企业总部经济阵地。鄂尔多斯市规划建设了18个承载能力强、设施配套功能完善、产业特色鲜明的现代工业园区,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四)优化发展化境

  各地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降低门槛,落实相关税费减免政策,清理和减免涉企收费,治理“三乱”行为,减轻企业负担,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宽松、平等的发展环境。同时,各地不断完善政务服务体系,提高行政效能,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呼和浩特市实施了非公有制企业50强发展计划,对重点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分类指导,派专人联系,帮助企业收集信息、跑项目、办手续,扶持企业发展壮大。包头市在全区率先批准成立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维权投诉中心,专门处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投诉举报,开展法律咨询等工作。通辽市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商会主导型的仲裁委员会,成立了非公有制企业维权中心,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存在问题

  尽管各盟市非公有制经济长期以来发展得比较迅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但从调研情况中了解到,在发展、政策、环境、服务、融资、统计和企业自身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我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一)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虚位

  调研中发现,非公有制经济统计问题较大。2012年,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为50%左右,而12个盟市汇总数为57.87%,比自治区的数据高7个百分点还多;2012年非公有控股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自治区统计数是7130.95亿元,同比增长22.2%,占全部投资比重54.7%。12盟市汇总数是7357.23亿元,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56.48%,比自治区统计部门的统计数高出近2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存在较大误差,不能完全满足非公有制经济研究及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需要。

  (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充分

  主要表现为“五不”:即总量不高。西部省市和我区周围省区非公有制经济所占GDP比重分别是河北63.1%、重庆市62.7%、辽宁省60%、山西51%,民营经济均已成为主体,而我区非公有制经济仅为50%,规模不大。发达省市广东省个体私营企业户数已达460万户,重庆市个体私营企业户数为131.5万户,而我区刚刚突破110万户。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传统制造业和第三产业比重高,存在新兴服务业涉足不多而金融保险业、垄断行业比重低,流通服务型企业多而生产型企业少,多数非公有制企业仍处在以资源开发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链下端。发展不平衡,呼包鄂“金三角”地区集中了全区45%以上的个体私营企业,实现的增加值达到5991.11亿元,占全区的56.28%。单独从盟市看,鄂尔多斯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达到了2530亿元,相当于东四盟市的总和,而兴安盟仅仅实现增加值150亿元,相差十几倍;呼和浩特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722.21亿元、包头市1738.9亿元,而兴安盟、锡盟、乌兰察布、乌海和阿盟的总和仅仅是1606.65亿元。市场化程度不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模式的影响依然存在,不少人认为公有制经济理所当然地应享受比非公有制经济更加优惠的政策,不平等竞争仍然存在,造成我区市场化程度不高,制约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据2010年度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场化相对进程年度报告中,内蒙古市场化综合指数为6.51,比全国平均数低1.34,仅仅位列第18位,与我区自身发展实力与潜力不相适应。   (三)政策落实不到位

  在座谈中我们了解到,有的行政部门在政策执行中有打折、截留现象,有些针对非公有制企业的优惠政策空置浪费,使得政策够用不管用、政策优惠难享用,无形中出现了“玻璃门”、“弹簧门”; 政策执行过程不透明,缺乏规范,尺度不一,降低了政策的正面效应;有些企业负责人普遍反映,对相关政策规定基本处于未知状态,信息掌握不对称;有些申办事项缺少“指南”,政策依据不清楚,查找不方便,网上信息不全。

  (四)管理服务缺位

  企业普遍反映,各盟市存在着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管理涉及部门多,职能既有交叉又有疏漏,又由于非公有制经济主管部门不明确,在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服务过程中,各职能部门各自为阵,造成了管理上的缺位。政府服务中存在重管理处罚、轻服务扶持的“四多四少”现象,即收费多、服务少,设限多、扶持少,干预多、引导少,处罚多、教育少,尤其是在消防、质检、石油等部门管理方面存在较大反映;管理部门对非公有制经济在信息传递、创业指导、技术咨询、法律支持等方面服务不够;一些地方现有的行政服务中心功能不完善,企业申办审批事项时,有时还要在“中心”和部分部门之间两头跑;有的企业反映,有的职能部门以各种名目到企业去乱收费、乱摊派,一些职能部门“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工作人员办事效率低,吃拿卡要现象依然存在。

  (五)金融服务失位

  调研中发现,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更多面向规模以上的大型企业,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不够,基层银行的信贷额度不足,不能满足大量非公有制企业的资金需求;其他商业银行也普遍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持谨慎严格的态度,信贷服务限制多、程序繁、门槛高、额度低、期限短、品种少。再加上中小微企业贷款主要以抵押担保贷款为主,大多数中小微企业基础相对薄弱,难以达到抵押贷款条件,基本靠自身积累和民间借贷;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资金分散在财政、经信、科技等职能部门,资金渠道虽多、但非公有制企业使用资金分散、资金数量少,加之企业条块分割,大大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信用担保机制也不完善、担保机构资本金规模偏小,担保面不宽,大量资金集中在少数重点企业,而且有的资金被长期占用,使多数中小微企业得不到贷款担保;大多数中小企业为国营大企业配套服务,受大企业的牵制,正常财务结算不畅通,到期款项经常遇到延期结算、拖欠等现象,为了正常生产不得不短期"高利贷",造成中小企业财务成本明显提高。据测算,中小企业一般都比大企业财务成本高5-6倍。

  (六)非公有制企业素质不高

  这次调研集中反映为“两低一少”,即:整体发展层次低。非公有制企业结构单一、规模偏小、产业层次较低,以初级加工和服务业为主,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工艺落后,利润空间小,竞争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非公有制企业非常少,大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非公有制企业技术研发资金投入普遍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经济资源型特征明显,进入通信装备、计算机网络、电子设备制造业、现代商务贸易等高端服务企业发育不足,新产品研发和产品升级滞后,非公有制企业及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管理人才少。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不高,普遍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在资本运营、技术创新、做大做强上往往力不从心。企业经营管理较为粗放,质量、营销、成本、资金、财务管理等方面大部分还处于较低水平。企业普遍没有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引进、留用和培养机制,专业人才诸如职业经理人、高级管理人才、各类技术人才以及外贸人才等严重缺乏,对熟练工、中高级技师的争夺尤为激烈,一部分企业还由于用工制度不规范直接造成了员工的流失,影响了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素质的提高以及企业的持续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制定出台我区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着力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策部署,针对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问题,围绕政策支持、优化环境、平台服务、维护权益、鼓励创业等等方面,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大力促进我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二)制定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划

  在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框架下,按照构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等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和自治区“五大基地”的建设布局,对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行战略定位,制定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划,用目标引领发展,以硬的举措保障发展。

  (三)加强组织协调、监督考核工作

  各地各部门都要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强上下左右的组织协调工作,以更好的环境、更好的政策推动发展。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纳入到目标考核内容。有关职能部门围绕目标加强对各地区、各部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行监督和考核。

  (四)加强统计分析工作

  加快拟制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统计办法,建立和完善概念清楚、科学规范、指标统一的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统计体系,合理界定统计范围,全面科学统计有关数据,确保真实反映非公经济发展情况,为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宏观决策和制定发展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五)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组织各类媒体深入宣传中央和自治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有计划地开展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全区非公有制企业先进典型和优秀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感人事迹的宣传报道,努力营造各级理解、关心、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舆论氛围,形成全社会尊重、支持、善待民营企业家的良好社会风尚。

  责任编辑:杨再梅

  一、基本情况

  (一)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数量明显增多

  2012年末,12盟市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达到1107360户,其中,个体工商户数达到963446户,私营企业户数达到142120户,外资企业户数达到1794户。与2011年末相比,增加114789户,同比增长11.56%。

  (二)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012年末,12盟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10644.48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为57.87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357.23亿元,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56.48%。

  (三)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地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2012年末,12盟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税收收入1602.07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62.38%。

  (四)非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促进劳动就业的重要渠道

  非公有制企业的快速发展及其产业链的延伸,为城镇居民、大中专毕业生、农民转产转业、下岗职工和外来民工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为增长群众收入、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末,12盟市从业人员合计520.84万人,占城镇就业人数的64.90%和新增就业的95%以上。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盟市委、政府(行署)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12盟市均成立了由党委、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正副组长,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机构,负责本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指导、协调、沟通和服务工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汇报,专题研究问题,安排部署工作,还通过召开全盟(市)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分析形势,明确目标,出台举措,初步形成了上下贯通、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和共促发展的工作格局。

  (二)完善政策措施

  各盟市认真贯彻中央及自治区出台的有关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结合实际,分别制定了一系列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及配套措施。呼市、包头、赤峰、锡盟、乌兰察布、乌海、阿拉善等盟市先后出台了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95%以上的小微企业享受到税费减免优惠。呼伦贝尔市明确了市直相关部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职责任务,并制定了2012年度旗市区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责任目标及考核奖励办法。通辽市就进一步鼓励创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制定了具体措施。鄂尔多斯市、阿盟分别出台了促进中小微企业不同行业和领域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

  (三)构筑发展平台

  各地积极发挥自身优势,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创新载体方式,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12年包头市安排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资金1.56亿元和贷款贴息资金2亿元,乌海市财政补贴中小企业4000万元。通过召开银企对接会、开设金融超市等形式,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仅呼伦贝尔、通辽、巴彦淖尔、乌海四市就帮助企业融资130多亿元。包头市工商联建立了包头同心商会大厦,引进了金融、保险、法律等17个服务机构,入驻企业206家,形成了信息资源共享、辐射行业广泛、合作共赢显著、服务管理高效的包头非公有制企业总部经济阵地。鄂尔多斯市规划建设了18个承载能力强、设施配套功能完善、产业特色鲜明的现代工业园区,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四)优化发展化境

  各地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降低门槛,落实相关税费减免政策,清理和减免涉企收费,治理“三乱”行为,减轻企业负担,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宽松、平等的发展环境。同时,各地不断完善政务服务体系,提高行政效能,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呼和浩特市实施了非公有制企业50强发展计划,对重点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分类指导,派专人联系,帮助企业收集信息、跑项目、办手续,扶持企业发展壮大。包头市在全区率先批准成立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维权投诉中心,专门处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投诉举报,开展法律咨询等工作。通辽市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商会主导型的仲裁委员会,成立了非公有制企业维权中心,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存在问题

  尽管各盟市非公有制经济长期以来发展得比较迅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但从调研情况中了解到,在发展、政策、环境、服务、融资、统计和企业自身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我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一)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虚位

  调研中发现,非公有制经济统计问题较大。2012年,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为50%左右,而12个盟市汇总数为57.87%,比自治区的数据高7个百分点还多;2012年非公有控股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自治区统计数是7130.95亿元,同比增长22.2%,占全部投资比重54.7%。12盟市汇总数是7357.23亿元,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56.48%,比自治区统计部门的统计数高出近2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存在较大误差,不能完全满足非公有制经济研究及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需要。

  (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充分

  主要表现为“五不”:即总量不高。西部省市和我区周围省区非公有制经济所占GDP比重分别是河北63.1%、重庆市62.7%、辽宁省60%、山西51%,民营经济均已成为主体,而我区非公有制经济仅为50%,规模不大。发达省市广东省个体私营企业户数已达460万户,重庆市个体私营企业户数为131.5万户,而我区刚刚突破110万户。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传统制造业和第三产业比重高,存在新兴服务业涉足不多而金融保险业、垄断行业比重低,流通服务型企业多而生产型企业少,多数非公有制企业仍处在以资源开发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链下端。发展不平衡,呼包鄂“金三角”地区集中了全区45%以上的个体私营企业,实现的增加值达到5991.11亿元,占全区的56.28%。单独从盟市看,鄂尔多斯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达到了2530亿元,相当于东四盟市的总和,而兴安盟仅仅实现增加值150亿元,相差十几倍;呼和浩特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722.21亿元、包头市1738.9亿元,而兴安盟、锡盟、乌兰察布、乌海和阿盟的总和仅仅是1606.65亿元。市场化程度不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模式的影响依然存在,不少人认为公有制经济理所当然地应享受比非公有制经济更加优惠的政策,不平等竞争仍然存在,造成我区市场化程度不高,制约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据2010年度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场化相对进程年度报告中,内蒙古市场化综合指数为6.51,比全国平均数低1.34,仅仅位列第18位,与我区自身发展实力与潜力不相适应。   (三)政策落实不到位

  在座谈中我们了解到,有的行政部门在政策执行中有打折、截留现象,有些针对非公有制企业的优惠政策空置浪费,使得政策够用不管用、政策优惠难享用,无形中出现了“玻璃门”、“弹簧门”; 政策执行过程不透明,缺乏规范,尺度不一,降低了政策的正面效应;有些企业负责人普遍反映,对相关政策规定基本处于未知状态,信息掌握不对称;有些申办事项缺少“指南”,政策依据不清楚,查找不方便,网上信息不全。

  (四)管理服务缺位

  企业普遍反映,各盟市存在着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管理涉及部门多,职能既有交叉又有疏漏,又由于非公有制经济主管部门不明确,在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服务过程中,各职能部门各自为阵,造成了管理上的缺位。政府服务中存在重管理处罚、轻服务扶持的“四多四少”现象,即收费多、服务少,设限多、扶持少,干预多、引导少,处罚多、教育少,尤其是在消防、质检、石油等部门管理方面存在较大反映;管理部门对非公有制经济在信息传递、创业指导、技术咨询、法律支持等方面服务不够;一些地方现有的行政服务中心功能不完善,企业申办审批事项时,有时还要在“中心”和部分部门之间两头跑;有的企业反映,有的职能部门以各种名目到企业去乱收费、乱摊派,一些职能部门“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工作人员办事效率低,吃拿卡要现象依然存在。

  (五)金融服务失位

  调研中发现,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更多面向规模以上的大型企业,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不够,基层银行的信贷额度不足,不能满足大量非公有制企业的资金需求;其他商业银行也普遍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持谨慎严格的态度,信贷服务限制多、程序繁、门槛高、额度低、期限短、品种少。再加上中小微企业贷款主要以抵押担保贷款为主,大多数中小微企业基础相对薄弱,难以达到抵押贷款条件,基本靠自身积累和民间借贷;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资金分散在财政、经信、科技等职能部门,资金渠道虽多、但非公有制企业使用资金分散、资金数量少,加之企业条块分割,大大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信用担保机制也不完善、担保机构资本金规模偏小,担保面不宽,大量资金集中在少数重点企业,而且有的资金被长期占用,使多数中小微企业得不到贷款担保;大多数中小企业为国营大企业配套服务,受大企业的牵制,正常财务结算不畅通,到期款项经常遇到延期结算、拖欠等现象,为了正常生产不得不短期"高利贷",造成中小企业财务成本明显提高。据测算,中小企业一般都比大企业财务成本高5-6倍。

  (六)非公有制企业素质不高

  这次调研集中反映为“两低一少”,即:整体发展层次低。非公有制企业结构单一、规模偏小、产业层次较低,以初级加工和服务业为主,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工艺落后,利润空间小,竞争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非公有制企业非常少,大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非公有制企业技术研发资金投入普遍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经济资源型特征明显,进入通信装备、计算机网络、电子设备制造业、现代商务贸易等高端服务企业发育不足,新产品研发和产品升级滞后,非公有制企业及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管理人才少。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不高,普遍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在资本运营、技术创新、做大做强上往往力不从心。企业经营管理较为粗放,质量、营销、成本、资金、财务管理等方面大部分还处于较低水平。企业普遍没有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引进、留用和培养机制,专业人才诸如职业经理人、高级管理人才、各类技术人才以及外贸人才等严重缺乏,对熟练工、中高级技师的争夺尤为激烈,一部分企业还由于用工制度不规范直接造成了员工的流失,影响了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素质的提高以及企业的持续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制定出台我区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着力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策部署,针对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问题,围绕政策支持、优化环境、平台服务、维护权益、鼓励创业等等方面,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大力促进我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二)制定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划

  在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框架下,按照构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等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和自治区“五大基地”的建设布局,对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行战略定位,制定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划,用目标引领发展,以硬的举措保障发展。

  (三)加强组织协调、监督考核工作

  各地各部门都要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强上下左右的组织协调工作,以更好的环境、更好的政策推动发展。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纳入到目标考核内容。有关职能部门围绕目标加强对各地区、各部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行监督和考核。

  (四)加强统计分析工作

  加快拟制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统计办法,建立和完善概念清楚、科学规范、指标统一的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统计体系,合理界定统计范围,全面科学统计有关数据,确保真实反映非公经济发展情况,为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宏观决策和制定发展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五)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组织各类媒体深入宣传中央和自治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有计划地开展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全区非公有制企业先进典型和优秀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感人事迹的宣传报道,努力营造各级理解、关心、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舆论氛围,形成全社会尊重、支持、善待民营企业家的良好社会风尚。

  责任编辑:杨再梅


相关文章

  • 新形势下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 新形势下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 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抓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加大在中介机构.协会.学会以及各类新 ...查看


  • 柳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 柳州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柳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柳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柳州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 一.柳州工业已形成了三大支柱产业和五大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格局. (一)工业经济步入高速增长期 ...查看


  • 重庆市黔江区耕地需求量预测研究
  •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0fAnhuiA酊.Sei.2007,35(3l:791-792.824责任编辑孙红忠责任校对孙红忠 重庆市黔江区耕地需求量预测研究 邹,J.红,张安明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以重庆市黔 ...查看


  • 对社区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情况的调查
  • 对社区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情况的调查 日前,我们萨尔图区委组织部,组成调查组,对全区社区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认真的分析了当前全区社区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地研究下步对策.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 ...查看


  • 用"中国式商量"助力"四个宁夏"建设
  • --访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席齐同生 3月11日,正在北京出席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席齐同生接受了宁夏日报记者专访. 记者:齐主席您好!感谢您再次接受我们的专访.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住宁全国政协委员 ...查看


  • 环境学概论论文 1
  • 我国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以黑龙江省伊春市为例 摘要: 目前我国的林业资源型城市多数在林业资源过度开采之后,经济社会等各项发展指标迅速下降,日益凸显出很多城市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在人类社会在工业化过程中,大多采取了资源高消费. ...查看


  • XX街道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对策
  • XX街道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现状及存在 问题和对策 新经济.新社团组织(简称‚两新‛组织)党建是夯实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保证,也是新时期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个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 ...查看


  • 节能降耗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 节能降耗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十一五"时期,**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题主线,节能降耗工作扎实推进.与此同时,由于我区起步晚.结构层次低.能源消耗高.对能源资源依赖性较 ...查看


  •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
  • 张掖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 [论文提纲]: 一.张掖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变 第一阶段是1979年-1995年,非公有制经济从"资本主义的尾巴"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第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