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柳州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柳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柳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柳州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

  一、柳州工业已形成了三大支柱产业和五大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格局。

  (一)工业经济步入高速增长期,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1、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总量迅速扩张,对国民经济增长起到主导作用。

  工业经济主要指标雄居广西之首。从绝对值上看,我市工业经济总量雄居广西14个城市之首,工业经济对广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05年,我市实现工业总产值839.5亿元,分别比南宁、桂林两市多349.8、332.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49.05亿元,分别比南宁、桂林两市多87.35、61.25亿元。从相对数来看,2005年,我市工业经济占GDP的比重为47.9%,比全区平均水平高出22个百分点,比南宁、桂林两市分别高15、14个百分点;从总量增长速度看,我市分别比南宁、桂林两市高5.8、1个百分点;从增加值增长速度看,我市增速明显快于南宁市、略高于桂林市。(见表1)

表1 2004、2005年柳州市与全区、南宁市、桂林市工业主要指标对比 单位:亿元

年份工业总产值增速%工业增加值增速%占GDP比重%

广西20042999.315.81044.817.031.5

2005 126318.931

柳州2004660.832182.221.645

2005839.527249.0522.547.9

南宁2004364.9720.9125.816.621.4

2005489.721.2161.715.932

桂林2004357.1413.5133.5315.836.9

2005507.226187.7920.633.5

  注:数据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柳州统计年鉴》、广西统计信息网

  与经济发达地区的青岛、苏州两市相比,我市的增长速度要相对高于两市;与西部友好城市包头、绵阳相比,我市工业增加值高于绵阳市,低于包头市,增长数度明显低于包头市,略低于绵阳市,这说明我市的工业发展处于西部地区的中等水平。(见表2)

表2 2005年柳州与青岛、苏州、绵阳、包头四市工业增长数度相比较 单位:亿元

工业增加值增速 %

青岛1266.7921

苏州2611.3415.2

绵阳118.124.8

包头300.0336

州249.0522.5

  “十五”期工业发展创历史最好成绩。2005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839.5亿元,同比增长27%,提前2年完成“再造一个工业柳州”800亿元的基本目标。据统计,“十五”期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787.2亿元,是“九五”期的1.9倍,年平均增长20.8%,比“九五”期年平均4.5%的增长速度高16个百分点;十五期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193亿元,是九五期的2.9倍,年均增长速度达21.8%,比九五期高19.7个百分点。

  工业技改和技术创新成为支持工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十五”期工业技术改造共完成投资141亿元,是“九五”期的3倍。其中,2005年完成技改投资50亿元,比2004年增长45.7%;2005年全市累计完成新产品产值170亿元,与2004年基本持平,新产品产值率为24.07%。

  工业对我市经济的主导作用更为强化。“十五”期,三次产业增长的特点呈现第一产业平稳增长,第二产业高速增长,第三产业快速增长。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0年的16.16:44.18:39.66变化为2005年的12.01:52.74:35.2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日益强化。2005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7.9%,为“九五”期以来的最高。“十五”期,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达21.8%,高于GDP年均增幅4.2个百分点(以现价计算)。

  工业对我市财政的贡献逐年增长。“十五”期,随着我市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企业效益不断提高,一批重点骨干工业企业成为纳税大户,工业成为我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对市财政的贡献逐年增长。预计2005年工业实现税金45亿元,比2000年增长104.55%,实现利润总额34.5亿元,比2000年增长251.05%,工业对市财政贡献率达到70.68%。

  2、重化工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十五”期,柳州市的重工业快速增长,总量规模迅速扩张。“十五”期前四年,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198.7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483.07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24.87%,高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均增长速度4.6个百分点。所完成的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74.34%上升到2004年的85.13%。2004年,柳州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占广西规模以上重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达38.74%,成为推动广西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力量。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十五”期,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仍然是我是工业经济的主要力量。“十五”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以年均20.4%的速度增长,2005年,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84.6亿元,比2000年增长155.27%,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1.5%。

  4、县区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十五期间,我市县区工业整体运行态势良好,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制糖、汽配、机械、化肥、造纸、农产品加工等县区工业蓬勃发展。2005年六县四区规模以上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约135.3亿元,比2000年增长115.03%,年平均增长16.55%。

  (二)三大支柱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汽车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1、三大支柱产业增长速度加快,对工业的拉动作用更为明显。

  2005年三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84.3亿元,同比增长17.76%,比2000年增长308.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73.5%,比2000年高28个百分点。其中汽车产业完成工业产值228.93亿元,同比增长5.74%;冶金产业完成工业产值189.08亿元,同比增长40.33%;机械产业完成工业产值66.29亿元,同比增长10.44%。十五期间三大支柱产业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136.6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8.8%。

  2、汽车产业集群已具雏形,机械、冶金产业集群有待培育。

  柳州市现有汽车整车厂三家,分别为上汽通用五菱股份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与一汽柳州特种汽车厂。目前,这三家整车厂带动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13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6家,亿元以上产值企业11家,从业人员近3.63万人。2005年汽车产量达38.98万辆,同比增长26.8%。按照市场占有率排位,当前微型汽车综合排位排在四大微型汽车生产基地的第二位,中重型载货车综合排位排第三位。在全国几个超过10万辆产能的城市中,柳州汽车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4位。已经形成了发动机、前后桥、减震器等重要零部件的批量生产能力,零部件生产企业与整车厂已初步形成分工协作的配套体系,总体上初步形成了以整车企业带动零配件业发展的汽车产业集群雏形。2005年全市汽车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8.93亿元,同比增长5.74%,比2000年增长232.9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初步预计“十五”期年平均增长27.19%。汽车产销量逾38.98万辆,同比增长25.6%,比2000年增加25.5万辆,增长194.7%。2005年,上汽通用五菱全年产值达到115亿元。

  机械制造业与冶金业虽然有龙头企业柳工和柳钢的带动,但是两个产业的产业链延伸不长,尚未形成集群的雏形。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机械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为66.2亿元,企业数量为65家。而冶金业的工业总产值为189.08

亿元,企业数量为34家。与汽车产业相比较,在产值总量,企业数量与规模上都相差较远。在冶炼业中,柳钢集团的产量虽达到了450多万吨,销售收入超个150亿元,但由于其产业链延伸不长及相关产业发展不足,或者互相间没有形成相互协作与相互联系的上下游的生产关系,因此,也难以形成产业集群。机械制造业也是同样的现状。

  (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增长速度平稳,利润提升迅速。

  2005年,化工、制糖、建材、造纸、日用化工五大传统优势产业通过实施技改项目、先进实用技术等方式进一步发展壮大,继续保持平稳的增长速度,利润提升显著。据统计,在127户监测企业中,五大优势产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65.45亿元,同比增长8.33%;完成工业增加值23.15亿元,同比增长25.47%;实现利润8.4亿元,同比增长46.34%,占全市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24.35%,对全市经济的贡献进一步加大。(见表3)

表3 2005年五大传统优势产业主要指标 单位:亿元

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

%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利润总额同比增长

%

化工31.6630.29.1665.72.1927.9

制糖18.370.78.827.75.6888.7

建材5.3-7.11.6313.30.4162.8

造纸5.23-5.851.42-2.130.003571.54

日化4.8923.62.14-27.80.12-83.6

合计65.458.3323.1525.478.446.34

  注:以上行业数据为127户监测企业数据统计所得

  (四)园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逐渐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到2005,柳州市已建成和在建中的开发区、工业园区(以下统称园区)共16个,其中,省级园区3个,分别为高新区、阳和工业新区、鹿寨县城南综合经济开发区、其他13个为县级园区。全市各园区经过各自的建设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全市园区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并取得一定的成绩。2005年,高新区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00.27亿元,同比增长19.1%,工业总产值93.22亿元,较上年增长17.9%;工业增加值20亿元,较上年增长15%;出口创汇1.15万美元,较上年增长26.3%;阳和工业新区建设步伐加快,2005年实现GDP4.06亿元,比2004年增长30%,完成工业产值5亿元,同比增长96%,与自治区园区经济增速相比高70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1.25亿元,同比增长90%,实现财政收入5164万元,同比增长21.7%;而在六县当中,柳江县的园区发展相对迅速,规划科学,基础

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相继有塘头工业区、基隆综合区等6个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此外,鹿寨与柳城两县的园区规划与发展也取得较快的发展,并形成一定的规模。

  2、入园企业数量逐渐增多,且相对集中。全市16个开发区、园区入园企业总数为687个,平均每个园区42.9个。入园企业主要集中在高新区、阳和工业新区、塘头工业区、新兴工业基地、雒容镇工业园,总量为556个,占总企业数的80.5%,其中以高新区居多,达358个。

  3、园区主导产业与柳州市三大支柱产业结合联系日趋密切。柳州市16个开发区、园区产业定位主要依托柳州市现有的支柱及优势产业,以汽车及零配件、机械、冶金及化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为主。其中以汽车及零部件为主导产业的园区7个,以机械为主导产业的园区6个,以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园区3个,而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园区2个,其他主导产业包括:建材、生物制药、制糖、造纸、纺织、农副产品加工等。柳州市的园区主导产业大多是柳州市的支柱及优势产业的延伸。

  (五)从全国排名看柳州市发展情况。

  近年来柳州市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从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研究的报告中全国200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排名看,我区的城市中柳州居第67名,在广西排第2名,仅次于南宁,但从全国来看,形势并不容乐观。(见表4)

表4 2005年中国部分城市综合竞争力

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综合GDP

增长排名综合收入水平排名城市综合

竞争力排名综合GDP

增长排名综合收入水平排名

上 海0.836910.739450.71032南 宁0.2276550.2779810.266534

广 州0.539530.8055620.59353柳 州0.2036670.3469560.207949

深 圳0.737521111北 海0.1724890.22981030.152983

大 连0.3860140.6545110.311122桂 林0.1674920.13291610.199653

苏 州0.455870.65459100.366913梧

州0.15571060.18141290.1264106

昆 明0.2696420.27468860.277329防 城

港0.11571600.08521910.1027134

厦 门0.437990.6127160.44848贵 港0.08832000.12531710.0850157

漳 州0.1891710.20371140.2094548

泉 州0.2794400.3369620.278228

  注: 数据来源:《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从200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全国284个城市的GDP及人均GDP的排位情况来看,

我区的南宁市GDP排53位、人均GDP排79位;桂林市GDP排107位、人均GDP排89位;柳州市GDP排74位、人均GDP排67位。柳州市GDP在全区仅次于南宁排第2位,而人均GDP却高于南宁排在全区首位。这充分体现了柳州市作为老的重工业城市的特点。此次统计中柳州市是按照旧的行政区划(一市二县)来统计的,如果按照新的行政区划(一市六县)来统计,柳州市人均GDP在全国的排位将会有所下降。(见表5)

表5 2003年中国部分城市GDP及人均GDP排位表

城市GDP

(亿元)GDP排名人均GDP

(元)人均GDP排名

深圳2895.414191837.941

大庆1062.611590051.692

克拉玛依216.277770676.473

东营549.693269757.614

东莞947.972059635.765

珠海473.273857701.786

广州3187.65354187.777

厦门759.692553589.878

宁波1025.031749539.909

玉溪194.068249328.9310

……………

柳州219.227422861.6167

南宁303.635320829.3979

桂林137.5810719377.4689

  注: 数据来源:《200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从2005年广西课题组对广西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的初步研究看,其中南宁表现出了很强的综合竞争力,并对其他的各个城市保持了明显的优势,这完全符合其作为全区政治、文化、经济和金融中心的形象,而桂林和柳州虽与南宁有不小的差距,但其城市综合竞争力依然远远领先于其他的城市,且两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表现基本接近,桂林略有胜出,表明广西的中心城市体系发展将会在较长时期内处于“一主二从”、或是“一主二副”的局面,因此,要提升广西城市体系的整体实力,首要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好上述三座城市的发展问题,即这三座城市应当在广西的发展中充当驱动力,南宁、桂林和柳州要做好各自“班长”和“副班长”的角色。(见表6)

表6 广西城市综合竞争力综合评价结果

城市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防城港钦州贵港玉林

综合实力1.33370.89040.9466-0.2841-0.0203-0.9031-0.8014-0.9464-0.2153

排序132648795

  注: 数据来源:《广西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研究报告》

  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经济发展的总体质量不高,整

体实力不强。

  (一)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差距明显。

  从横向比较来看,我市汽车制造等14个优势行业,2005年1至11月行业产值利税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只有6个,即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高出0.15%;医药制造业,高出4.8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高出2.61%;农副食品加工业,高出33.17%;制糖业,高出31.5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高出0.48%。而高于全国最好地区的只有2个,即农副食品加工业,高出22.85%;制糖业,高出19.05%。其余的烟草制品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的产值利税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全国最好地区水平。(见表7)说明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粗放多、集约少,工业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

表7 柳州市各行业产值利税率与全国、全区及全国最好地区比较

行业产值利税率 %柳州与各地区比较

柳州全国全区全国最好地区全国全区最好地区

地区值

烟草制品业57.06 66.87 55.82 上海市91.55-9.81 1.24 -34.49

纺织业5.67 5.78 4.73 山东省8.64-0.11 0.94 -2.97

造纸及纸制品业5.03 7.95 3.31 北京市14.85-2.92 1.72 -9.82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9.65 9.50 7.34 青海省32.910.15 2.31 -23.26

医药制造业18.22 13.38 15.36 西藏区35.484.84 2.86 -17.26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8.34 8.49 7.26 西藏区17.74-0.15 1.08 -9.40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48 8.87 8.10 上海市19.982.61 3.38 -8.50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6.93 8.48 16.00 贵州省19.15-1.55 -9.07 -12.22

农副食品加工业37.93 4.76 15.08 广西区15.0833.17 22.85 22.85

制糖50.16 18.59 31.11 海南省37.8631.57 19.05 12.30

通用设备制造业8.40 8.45 8.20 宁夏区11.4-0.05 0.20 -3.00

专用设备制造业7.38 7.52 5.89 天津市12.83-0.14 1.49 -5.45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8.76 8.28 8.63 宁夏区16.940.48 0.13 -8.18

汽车制造9.01 9.46 8.90 上海市16.53-0.45 0.11 -7.52

  注:1、本表中产值利税率为2005年1月至11月的累计数。

    2、数据来源:国研网、柳州市相关统计报表。

  (二)名牌产品数量少,未能形成城市品牌经济效应。

  纵观发达

的工业城市,无一不是以品牌产品、品牌产业立市的。青岛市以青啤、双星、奥珂玛、海尔、海信五朵金花形成了城市品牌经济效应;佛山市拥有美的、格兰士、科龙等6个中国驰名商标,万和热水器等18个中国名牌产品,也形成了城市品牌经济效应;而柳州虽有网山白糖、两面针牙膏、柳工装载机和金海牌锡锭等名牌产品,但产品产业链短,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无法形成城市品牌经济效应。

  (三)全市单位产出能耗高,持续发展遭遇能源瓶颈。

  2004年广西每亿元工业总产值消耗的能源为0.96万吨标准煤,2003年,我国每亿元工业总产值消耗的能源为0.84万吨标准煤,而柳州市2005年1~11月份每亿元工业总产值消耗的能源为1.05万吨标准煤。从单位GDP能耗来看,2003与2004年,广西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消费标准煤分别是1.25与1.3吨,而柳州的单位产能耗量要明显高出全国全区水平。

  (四)汽车、冶金与机械三大支柱产业总量大而产业链延伸不够

  1、传统产业、重工业的产业总量在经济总量中比重过大,而轻工业、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比重过低,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

  柳州市汽车、机械与冶金三大支柱产业占有绝对的比重,对柳州工业经济起到支撑作用。2005年,柳州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86.6亿元,而汽车、冶金、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完成的工业总产值就占了70%。

  高新区发展13年,阳和区建设3年,两区合计,2005年预计工业总产值达100亿元,仅为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八分之一。2005年1~11月,柳州高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与自治区相比低6个百分点。

  重工业与轻工产业比重差距较大,且重工业对轻工业的发展辐射带动力不强。2000~2003年重工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分别为75.1%、77.2%、78.9%、82.2%。其中2003年,全市重工业产值为337.6亿元,而轻工业产值为69.3亿元,相差四倍多。

  2、支柱产业配套产业发展不平衡,制约各自产业链的延伸

  在汽车、机械与冶金三大支柱产业中,汽车产业中的微型车的生产,已逐步形成柳州市第一个产业集群,有了很大的集聚效应。但是,如何提高产业链中配套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而且中重型卡车零部件在柳的配套额较低,显示中重型卡车在柳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形不成气候。在冶金与机械两个支柱产业中,其产业配套相对不够完善,产业链短,产业前后关联度不够,这就影响了冶金与机械两大支柱产业的进一步壮大。

  2005年柳工销售额为40亿元人民币,零部件的对外采购额就达到20亿,占销售额的50%。柴油机、轮胎等大宗零部件全部在外地采购,采购额占销售额的20%以上,而在柳州本地采购的都是结构件、铸件等低端、低价值产品,仅占销售额的15%左右。最有可能本地配套的齿轮件、液压泵阀等零部件由于本地中小企业投入少、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批量化生产能力低、产品质量差等问题而无法在本地配套,制约了本地产业链的延伸。

  华锡虽然是柳州有色冶金工业的龙头企业,但其产品单一、缺少深加工产品、产品副加值低,而且该公司的新材料主导产品铟靶材达不到国内、国际市场高端产品的技术要求,无法形成以其为原材料的下游产业;而柳州钢铁业目前在薄板生产上仍为空白,工业用钢生产很少,华锡集团的锡、锌、铅等产品不能在镀膜及合金材料等钢铁产品上进行产业链延伸。

  柳钢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柳州市运输业、物流配送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发展,但由于其产品品种少,主要为螺纹钢、热轧中板等较低端产品,缺少汽车用冷轧薄板、镀锌板、工业用材等产品,目前仍无法为柳州市汽车制造等工业进行配套,产业链没有得到有效地延伸。

  3、受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三大支柱产业发展后劲受限

  由于受到铁矿、煤矿、电力及环境压力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汽车、冶金、机械三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后劲受到许多限制。尤其是冶金产业的钢铁企业,更加需要考虑全市环境承受力的影响,否则将会以破坏生态环境的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这与科学发展观不相符。

  4、支柱产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三大支柱产业的几个龙头企业,其自主创新能力很强,但产业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生产设备、工艺与技术都比较落后,由受资金的限制,难以进行技改投入与产品的研发,在产品配套与生产配套上都难以适应龙头企业的发展。造成龙头企业带动不起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难以跟上龙头企业的两难局面。

  (五)制糖、造纸、化工、日用及建材五大传统优势产业“优而不群”

  1、制糖与造纸产业深加工能力薄弱,链条经济不明显

  制糖与造纸两大产业基本上属于原始产品生产,产业链较短,虽然其后续加工环节还很多,而且后续产品的附加值更大,但由于缺乏综合利用与循环利用的技术支持,无法形成深加工产品与精加工产品,导致链条经济不明显。

  2、化工产业技术落后,节能环保能力不强

  化工产业存在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与材料等已经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尤其是生产技术与设备的落后,造成空气与水土等环境污染的状况难以改观,因此,推行清洁生产、节能降耗与减少污染就行了化工产业发展根本出路。

  3、五大优势产业集聚能力弱

  五大优势产业的主要优势是总量大,龙头企业强,而整个产业的集聚能力不强。如制糖业,有凤糖生化作为其龙头企业,但除此之外,没有较强的相关企业来配套,制糖产业的后续产业如造纸、肥料、酒精等相应的产品可以通过产业深化来实现。

  (六)园区经济总体活力不足

  1、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据调查,14个县域园区中,建设资金都来源于政府的投资,基本没有其他融资渠道。到目前止,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的只有高新区、塘头工业园、鹿寨县城南综合经济开发区,其他园区由于资金等问题,基础设施建设还很不完善。

  2、园区企业关联度低,不利于形成集群

  据2004年统计,柳州市16个园区入园企业为687家,平均每个园区不到43家企业,实现工业产值平均每个园区为22.9亿元。企业规模、产业规模弱小,在区域内没有形成紧密的产业链,产业间的相关支持性不足,所以不能形成更高层次上产业的集聚,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以及集体效率难以实现。

  3、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

  在全市的园区经济发展中,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缺少相应的信用担保与相应的风险投资,因此,全市的高新技术产业都处于低水平发展,真正的“高、尖、精”的技术产业没有长足的发展,带动不了全市高新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不了全市企业的技术改造与创新。

  4、高新技术人才匮乏

  由于柳州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现有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少,加上人才引进力度不够、人才福利政策没有吸引力,直接导致了园区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缺乏,以及难以留住各类人才。可以说人力资源不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柳州园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5、园区经济发展呈现出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

  体制性矛盾:柳州高新区尽管形成了一个省级高新区的框架,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权、土地收益权、项目(含外资项目)审批权、独立财政、人事权的上收或调整,柳

州高新区的“经济特区”功能已经严重弱化,同时,由于高新区管理体制不同于城区体制,使得柳州高新区陷入既非特区,也非城区的尴尬境地,体制优势蜕变成体制障碍,使柳州高新区进一步失去竞争力。

  产业结构矛盾:柳州市目前支柱产业为汽车、机械和冶金三大产业。三大产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超过70%。然而,从长远考虑,柳州市未来发展必须寻找更多的增长点。柳州高新区一方面需要首先结合城市现在的主要产业,利用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更需要从长远的发展角度出发,培育和促进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壮大。柳州高新区目前的主要产业与整个城市的支柱产业之间关联度不够强,没有得到传统产业的有力支持,导致高新区产业结构同全市产业结构不协调。

  组织机制结构矛盾:柳州高新区管委会目前设置7个部门:产业处、招商处、规划建设局、财政局、劳动人事局、办公室、工委办。事实上,这些职能部门只能行使部分有效的经济管理权,并且仅限于协调权与行业指导,几乎没有审批权。在政府职能缺位的情况下,高新区组织机制成为没有责任的官僚机构。

  (七)非公经济发展缓慢

  2003年,柳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21.64亿元,比2002年增长16.4%,占GDP的比重为37.2%,所占比重比2002年提高1.3个百分点。纵向对比,柳州市非公有制经济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呈上升,但从横向对比,柳州市非公有制经济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显低于经济发达地区。2002年,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为54.8%、广东省为54.3%、江苏省为47%,广西为43.5%,而柳州仅为35.9%。

  纵观柳州市非公经济发展的情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中小企业发展缺乏活力。目前,全市中小企业存在一小(企业规模小)二慢(结构调整慢、产品优化升级慢)三低(核心竞争力低、贡献率低、管理水平低)及信息不对称等突出问题。2、企业规模小。2003年,全市经工商登记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平均每户注册资本分别为1.26万元和106.74万元。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私营企业平均工业总产值仅为2794万元。3、行业发展不平衡。柳州市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分布在工业、公路运输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一般性竞争领域,而在邮电、金融、教育、卫生等行业,非公有制经济成份仍很小。4、外资、港澳台商等其他经济所占比重低。柳州市非公有制经济中,私营经济占据绝对优

势,2003年占84.3%,而外资、港澳台商只占1.3%;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外资、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的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5.9%。5、非公经济发展缺少有效的扶持。非公经济企业在市场准入、技术标准、税收等方面无明显的优惠待遇。

  (八)县域工业经济总量偏低

  1、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偏大

  2005年柳州市全市GDP为519.96亿元(当年价),六县之和为158.51亿元,市区为361.45亿元。六县的GDP比重仅占全市的30.49%,占市区的43.85%,而六县的国土面积与总人口却分别占全市的96.47%与72.61%,这与市区的GDP相比,差别悬殊,市区占全市3.53%的国土面积与27.43%的人口却贡献着69.51%的GDP。可见县域经济的总量在全市国民经济的比重是较小的,其总体经济实力难以跟市区相比,总体落后状况突出。

  从GDP、工业总产值与工业增加值三个指标的纵向发展来看,2002年到2004的年三年中,六县的GDP与工业总产值在全市的比重都在下降,而市区的比重却在逐年上升,这说明在县域经济中,六县的工业经济发展相对自身来说是有所发展的,但相对于全市的总量来说,却是在萎缩的。

  2、县域工业经济特色不够鲜明

  在六县工业经济中,各县的工业特色不够鲜明,在毗邻市中心的柳江、鹿寨与柳城三个县各自的工业类型没突现出自身的特色来,从而导致工业产业发展的类同,造成恶性竞争与资源浪费。

  3、县域工业规划缺乏总体性与整体性

  在全市六县四城区中,县域工业的规划缺乏特色,其原因就是缺乏全市整体的规划,在工业产业布局与规划上没有通盘考虑,因此,各县都有产业规划布局类同的现象。这不利于全市工业经济的良性发展。

  4、县域工业更缺少资金、技术与人才的支持

  当前六县工业企业由于其缺乏资金的投入,其发展速度缓慢。其次是技术与人才的缺乏,尤其是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的缺乏,也大大地制约了六县工业的发展步伐。

  三、加快柳州市工业经济发展步伐的若干对策及建议。

  (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以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为龙头,延伸产业链,带动工业经济新增长。

  要制订若干鼓励扶持政策,鼓励龙头企业零部件加工本地化;扶持中小企业通过技术进步、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素质,提高产品质量,形成与龙头企业相适应的配套加工能力。

  1

、要尽快制订和实施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

  2、要尽快制订和实施关于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

  3、要尽快制订和实施关于扶持和鼓励工业制造配套本地化,打造产业集群的政策;

  4、要尽快制订和实施关于奖励优秀企业的政策。

  (二)加强科技创新,推进关键创新领域的突破。

  1、创立知名品牌,形成柳州名牌产品梯次结构,提高柳州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和影响力,实现“产品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的梯度发展。加强名牌产品的塑造和宣传,加快建立面向市场的现代营销体系,扩大柳州产品的影响范围,树立柳州品牌的整体形象。

  2、支持汽车、工程机械及其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支持汽车、工程机械新产品及其先进的开发制造技术。支持涡旋式压缩机空调系统、车桥、汽车电子产品、内外装饰件、汽车混合动力系统微型车零部件总成等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的汽车、工程机械零部件及其开发和制造技术。

  3、支持钢铁新品种开发、改进综合生产技术。加大钢铁产品结构调整的科技开发力度,开发新型节能降耗生产技术,加快余热发电和废渣利用的步伐,走可持续循环利用的道路。

  4、支持机电仪产品创新及产业化。支持发展涡旋式压缩机、柔性版印刷设备、数控机床、智能生产设备、智能塑料机械、智能仪器仪表和特种专用智能化仪表、现场总线技术等智能化产品及其设备。

  5、支持开发新材料生产技术,促进产业化发展。支持高性能铟靶材→透明导电材料→显示器件、金属铟原料→高纯铟→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微电子元器件、金属锌→无汞锌粉和代汞缓蚀剂→绿色电池材料;铟、锡、锑、锌的深加工产品,合金耐磨材料,有色金属高纯材料的开发及其产业化;镓、钯、铌等其它稀有、稀贵、稀散金属的提取及深加工产品;优良造纸竹子新品种,竹浆、高配比高档竹浆纸产品等竹浆纸一体化技术开发及产业化;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碳纤维材料在预应力机具和预应力工程上的开发与应用。

  6、支持中药现代化研究及产业化开发。支持中成药有效组分研究及质量提高关键技术开发;优势中成药产品新型剂、新制剂及其用途开发;特色方药新产品开发;中间物标准化加工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药用动植物种源基地建设及药源培育关键技术产业化开发;医疗器械开发。

  7、支持信息产业技术发展及制

造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支持发展制造信息化集成、制造装备数字化、现代物流技术的运用及其软件的开发。立足于自主创新,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专用软件、嵌入式软件、通信及仪表。

  8、支持精细化工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支持高纯系列香料开发与产业化;食品、医用精细化工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9、支持环保技术开发,促进能源等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支持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监测与综合治理技术;工业废弃物、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节能降耗技术及其设备开发、应用等,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10、支持科技创新体系与平台建设。建设行业人才小高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汽车和工程机械及其零部件开发服务平台、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新材料技术开发与服务平台、“三农”科技服务网、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等。

  (三)发展园区、县区经济,调整优化工业布局。

  ——阳和工业新区。构建以汽车、机械零部件为主、一区多园的工业新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机、电、仪,信一体化的普及型数控机床、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和仪器仪表、建筑机械、空气压缩机、涡卷压缩机、预应力建筑机具、注塑机、纺织机械等产业,同时辅以物流、金融、保险、商贸、居住,休闲等配套设施,形成环境良好的现代化工业新区。

  ——高新官塘创业园。构建以高新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柳州综合新城。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深加工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应用电子信息与软件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环保产业,配套发展的现代物流和工业会展,同时建设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高教园区,形成结构协调、技术优化、品牌知名、生产链条完整,以及价值最优化和市场全球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成为柳州城市最具活力、最先进的新城区。

  充分利用高速交通干道等配置工业生产力的新要素资源,以产业向重点城镇集聚为主导模式,实现新工业项目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城区工业向工业园区扩散。通过增强阳和工业新区和高新官塘创业园两个重点工业园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以阳和工业新区和高新官塘创业园为龙头,以鹿寨工业园、穿山工业园、沙塘和白露中小企业园等为基地的布局合理、产业配套、集约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的现代工业布局。

  (四)完善高新园区管理体制,制订相关优惠政策,加快园区经济的发展。

  1、提升管委会

职能,打造成熟高新园区管理体制

  ⑴加强市政府对高新区的指导和支撑。有关高新区的政策,应在市委、市政府的总方针前提下,由高新区提出,报市委、市政府审批后执行。市委、市政府对高新区的工作和政策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考核、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调整和协调。

  ⑵柳州高新区采用国家级高新区的管理体制。按照高新区作为特区和试验田的定位,继续强化实行特区型管理体制,赋予具有经营城市的市级管理职能与权限。重新明确高新区管委会的职责、职权,以及与市政府相关行政部门的关系,保障两者之间各行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调,互相支持,共同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⑶建议把官塘创业园地块划归市区管理,进而明确高新区在官塘创业园行使市一级综合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行政管理权限。

  ⑷以创业中心为重点,加快管理体制改革与建设。要充分发挥已建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作用,尽快形成项目进区服务、项目投产服务、项目建设后经常性服务和后勤供给服务4大服务体系。完善人才交流中心、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息咨询中心、金融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提高柳州高新区特别是官塘新园区的软、硬件水平。

  2、制定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⑴产业鼓励政策

  ①优先发展高新区支柱产业。优先发展有核心竞争力并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优先发展利用资源优势、节约资源、资源循环利用、环保与生态的企业;优先发展多用高新技术、先进技术、少耗费,少利用资金、多利用劳动力等资源的企业,在贷款投资等方面提供优先、优质的服务。

  ②大力促进技术的科技中间机构发展。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咨询和评估机构、技术交易机构、创业投资服务机构等科技中介机构,使之成为创新体系的有力支撑。

  ⑵土地使用政策

  在高新区土地开发与使用上用足相关的优惠政策。按照集约高效的原则,大力推进集约用地,节约用地,明确功能,集中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引导,发展区域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

  ⑶财税奖励政策

  对于符合高新区鼓励发展方向的产业,在享受高新区税收政策的基础上,对相关企业实行税后奖励,支持它们加强研发以及扩大生产。同时,对于零排放的相关企业,以及节水、节能、节约资源的企

业,除享受税后奖励外,还给予相应的奖励,鼓励这些企业继续开发零排放、节水、节能、节约资源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对于在资源循环利用的相关企业,也给予相应的奖励。

  ⑷投融资促进政策

  ①建立高新区风险投资资金,用于高新区产业培育与发展。

  ②支持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股票上市(中小企业板),利于筹集社会、民间资金。

  ③设立专项孵化资金。对前景好的孵化项目,积极帮助争取项目融资、建立风险投资机构、上市融资等途径,广开融资渠道。

  ④高新区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建设,对民间资本开放,千方百计地利用外国资本。

  ⑸技术进步鼓励政策

  ①利用二级创新中心,进行新技术开发与培育,以及技术推广与应用,开发区企业应从税前利润中提取5%~10%作为研发经费,用于技术开发与研究。

  ②允许技术参股,引进高新区主导产业的关键技术。并且,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挥技术“后发优势”。

  ③通过合作,以资源换技术,以产品换技术,以市场换技术。合作的方式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可以是项目式的,也可以是团队式的;可以是实体型的,也可以是虚拟型的。

  ④结合实际,引进产业项目。在引进项目中,近期高新技术与先进实用技术并重,注重发展那些能够带动就业的先进适用技术。中远期着重发展高新技术。

  ⑤在加快以孵化器建设为重点,加快培育和转化高新技术成果的同时,积极着手“净化器”建设。积极探索多元投资主体创建、联办孵化与“净化”基地,实现孵化器与“净化器”建设的专业化、专门化和多样化。

  ⑥鼓励企业对自主开发的新产品、新技术,积极申报专利,保护自我;进一步加大打假力度,进一步规范技术市场秩序,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同时,对开发新技术个人或集体进行奖励,进行重奖,鼓励创新。

  3、拓展融资渠道,保障官塘创业园开发建设

  要集中高新区有限的物力和财力开发官塘。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编制预决算等年度基础性工作,不断完善基本建设项目预决算制度,做好财政性建设资金的管理,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要充分认识到促进产业发展进而带动财政收入增长的重要性,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用足用好各种科技资金。要千方百计做大财政“蛋糕”,积

极培植税源,实现财政可持续增长,实现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在有效规避风险的同时,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投融资渠道。

  要充分发挥柳州市东成高科技投资公司的投融资平台作用和市场化运作主体作用,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确保新区建设顺利进行。园区建设融资确立“市场运作,多元融资

”的路子,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多元化融资建设官塘工业园基础设施,以自筹、招商、置换、垫资和经营园区等多种形式,积极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通过参股、控股、独资、收购来参与官塘新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进行适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明确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的产权关系,把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流通”,并规定其交易和补偿机制的制度框架;大力发展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技术,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开发和发展资源精深加工技术、产业链接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工业废弃物零排放技术等,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对冶金、电力、化工、建材、制糖、造纸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资源的消耗管理,实现能量、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引导企业大力发展节地、节能、节水等低能耗、低污染城市新型工业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生态产业链”建设。选择冶金、化工、建材、电力、制糖、造纸等重点行业,围绕延伸和拉长产业链,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探索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五)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的发展。

  一是放宽市场准入。凡国家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投资领域,民间资本均可进入,开放基础设施投资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二是加大对非公经济的扶持力度。坚决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税收优惠和建设用地政策;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对照市场经济要求规范企业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六)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优势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水平。围绕优势农产品生产,努力培育、引进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组织化程度高、辐射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集团,开发一批名牌产品,形成新的农业集群。

  稳步发展甘蔗和蔗糖加工产业群,向高附加值产品蔗果低聚糖、无水酒精、蔗渣浆板等综合利用和产品深加工发展,实现甘蔗种植和蔗糖加工产业多次增值;大力发展经济林竹种植和造纸及纸制品产业群,不断推进木浆纸、竹浆纸、蔗渣纸产品创新,满足市场需求;抓住“东桑南移”的机遇,大力发展桑蚕种植与制丝产业群;重点引导扶持扩大中草药资源种植及生产加工的规模与能力,积极培育中草药种植和制药产业群;加强内联外引,开发系列畜牧水产特色食品,发展畜牧水产养殖和食品加工产业群。

  (七)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建设区域性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中心。重点发展研发设计与技术检验服务、工业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经营组织服务、人才培训、会计审计、管理咨询、工程咨询、商业情报等行业,不断完善与工业发展相适应的配套服务体系。深化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积极发展规范的地方金融机构,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发展非公有制金融机构,形成各类金融机构并存、适度竞争、稳健经营的金融体系。增加多种形式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开辟扩大保险业务范围。发展技术推广、科技交流和环保、气象、测绘、档案、技术监督等综合技术服务业,着力构建完整的现代生产性服务链,逐步把柳州建成区域性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中心。

  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城市。依托柳州制造业优势,充分开发工业原材料和产成品物流规模的优势,以第三方物流为重点,构筑物流运输和物流信息两大“平台”,有步骤、有重点地培育和引进大型物流企业,构建工业发展必要的外部支撑体系。大力推进大型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组合成辐射到城市中心区和各区县的物流配送网络,为柳州市货物集散及各种制造商、经销商、物流企业在柳州及广西、西南地区采购和分销提供物流平台,并为进行末端配送服务提供专业化的物流设施。开展运转型、储存型物流节点建设,引进国内外资本改造传统的仓储业、货运业,使物流节点运作与物流企业开展物流服务,点线结合,构成一个高效、畅通、完整的城市物流体系,力争把我市建成区域性物流中心,为制造业创造一个高效的物流基地。

  (八)进一步完善投资软环境。

  1、创造条件,多渠道解决企业融资问题。

  一是加强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通过引进或培育市场化运作的资信评估服务机构,开展企业信用评级,为中小企业的融资贷款及其开拓对外交流与合作提

供有力支持。二是发展多层次的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不断拓展面向县区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各项融资贷款担保业务。鼓励社会团体、协会、民间资本、和外来投资者通过采用股份制或会员制形式,共同出资设立以市场机制运作的信用担保机构。加快建立和完善市、县(区)两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民间组织、企业共同参与的信用担保服务网络。三是推动政府和国家政策性银行、各商业银行之间开展中小企业贷款合作。四是鼓励风险投资机构、技术产权交易机构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积极作用。

  2、造就优秀企业家群体,增添工业发展活力。

  一是积极发展经理人市场,逐步推行企业经营者职业化、市场化。二是建立健全经营者激励机制。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薪酬制度,构建以经营业绩为核心的多元分配体系。推行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积极探索期权期股制。三是完善政策措施,引进和培育高素质人才。着力引进一批能跻身国际领先或国内一流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尖端技术的专门人才;引进自带资金来我市创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引进熟练掌握实用技术的技能人才和优秀高校毕业生。加强高级技工的培养,以适应高新科技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3、改善政务环境,提高效率。

  继续推进“为纳税人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以《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稳步推进审管分离,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实行一站式服务,提高并联审批速度;推进电子政务,实现政务公开,减化办事程序和环节,降低行政成本,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强化行政审批办证大厅服务职能,加强对各职能部门的指导、协调和考核。

  4、加大财政支持工业发展力度。

  设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扶持和引导作用,每年财政支持工业发展的资金要与财政增长同步,加大财政扶持工业的力度:引导和带动外部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工业领域,加快工业发展;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技术含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重点技术创新项目、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执笔:黄 劲、韦学霖、蒙 芳、吴冠旭

  编辑:张春安

  校对:韦学霖

作者: 中心调研组

柳州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柳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柳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柳州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

  一、柳州工业已形成了三大支柱产业和五大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格局。

  (一)工业经济步入高速增长期,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1、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总量迅速扩张,对国民经济增长起到主导作用。

  工业经济主要指标雄居广西之首。从绝对值上看,我市工业经济总量雄居广西14个城市之首,工业经济对广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05年,我市实现工业总产值839.5亿元,分别比南宁、桂林两市多349.8、332.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49.05亿元,分别比南宁、桂林两市多87.35、61.25亿元。从相对数来看,2005年,我市工业经济占GDP的比重为47.9%,比全区平均水平高出22个百分点,比南宁、桂林两市分别高15、14个百分点;从总量增长速度看,我市分别比南宁、桂林两市高5.8、1个百分点;从增加值增长速度看,我市增速明显快于南宁市、略高于桂林市。(见表1)

表1 2004、2005年柳州市与全区、南宁市、桂林市工业主要指标对比 单位:亿元

年份工业总产值增速%工业增加值增速%占GDP比重%

广西20042999.315.81044.817.031.5

2005 126318.931

柳州2004660.832182.221.645

2005839.527249.0522.547.9

南宁2004364.9720.9125.816.621.4

2005489.721.2161.715.932

桂林2004357.1413.5133.5315.836.9

2005507.226187.7920.633.5

  注:数据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柳州统计年鉴》、广西统计信息网

  与经济发达地区的青岛、苏州两市相比,我市的增长速度要相对高于两市;与西部友好城市包头、绵阳相比,我市工业增加值高于绵阳市,低于包头市,增长数度明显低于包头市,略低于绵阳市,这说明我市的工业发展处于西部地区的中等水平。(见表2)

表2 2005年柳州与青岛、苏州、绵阳、包头四市工业增长数度相比较 单位:亿元

工业增加值增速 %

青岛1266.7921

苏州2611.3415.2

绵阳118.124.8

包头300.0336

州249.0522.5

  “十五”期工业发展创历史最好成绩。2005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839.5亿元,同比增长27%,提前2年完成“再造一个工业柳州”800亿元的基本目标。据统计,“十五”期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787.2亿元,是“九五”期的1.9倍,年平均增长20.8%,比“九五”期年平均4.5%的增长速度高16个百分点;十五期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193亿元,是九五期的2.9倍,年均增长速度达21.8%,比九五期高19.7个百分点。

  工业技改和技术创新成为支持工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十五”期工业技术改造共完成投资141亿元,是“九五”期的3倍。其中,2005年完成技改投资50亿元,比2004年增长45.7%;2005年全市累计完成新产品产值170亿元,与2004年基本持平,新产品产值率为24.07%。

  工业对我市经济的主导作用更为强化。“十五”期,三次产业增长的特点呈现第一产业平稳增长,第二产业高速增长,第三产业快速增长。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0年的16.16:44.18:39.66变化为2005年的12.01:52.74:35.2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日益强化。2005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7.9%,为“九五”期以来的最高。“十五”期,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达21.8%,高于GDP年均增幅4.2个百分点(以现价计算)。

  工业对我市财政的贡献逐年增长。“十五”期,随着我市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企业效益不断提高,一批重点骨干工业企业成为纳税大户,工业成为我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对市财政的贡献逐年增长。预计2005年工业实现税金45亿元,比2000年增长104.55%,实现利润总额34.5亿元,比2000年增长251.05%,工业对市财政贡献率达到70.68%。

  2、重化工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十五”期,柳州市的重工业快速增长,总量规模迅速扩张。“十五”期前四年,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198.7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483.07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24.87%,高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均增长速度4.6个百分点。所完成的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74.34%上升到2004年的85.13%。2004年,柳州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占广西规模以上重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达38.74%,成为推动广西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力量。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十五”期,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仍然是我是工业经济的主要力量。“十五”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以年均20.4%的速度增长,2005年,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84.6亿元,比2000年增长155.27%,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1.5%。

  4、县区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十五期间,我市县区工业整体运行态势良好,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制糖、汽配、机械、化肥、造纸、农产品加工等县区工业蓬勃发展。2005年六县四区规模以上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约135.3亿元,比2000年增长115.03%,年平均增长16.55%。

  (二)三大支柱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汽车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1、三大支柱产业增长速度加快,对工业的拉动作用更为明显。

  2005年三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84.3亿元,同比增长17.76%,比2000年增长308.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73.5%,比2000年高28个百分点。其中汽车产业完成工业产值228.93亿元,同比增长5.74%;冶金产业完成工业产值189.08亿元,同比增长40.33%;机械产业完成工业产值66.29亿元,同比增长10.44%。十五期间三大支柱产业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136.6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8.8%。

  2、汽车产业集群已具雏形,机械、冶金产业集群有待培育。

  柳州市现有汽车整车厂三家,分别为上汽通用五菱股份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与一汽柳州特种汽车厂。目前,这三家整车厂带动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13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6家,亿元以上产值企业11家,从业人员近3.63万人。2005年汽车产量达38.98万辆,同比增长26.8%。按照市场占有率排位,当前微型汽车综合排位排在四大微型汽车生产基地的第二位,中重型载货车综合排位排第三位。在全国几个超过10万辆产能的城市中,柳州汽车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4位。已经形成了发动机、前后桥、减震器等重要零部件的批量生产能力,零部件生产企业与整车厂已初步形成分工协作的配套体系,总体上初步形成了以整车企业带动零配件业发展的汽车产业集群雏形。2005年全市汽车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8.93亿元,同比增长5.74%,比2000年增长232.9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初步预计“十五”期年平均增长27.19%。汽车产销量逾38.98万辆,同比增长25.6%,比2000年增加25.5万辆,增长194.7%。2005年,上汽通用五菱全年产值达到115亿元。

  机械制造业与冶金业虽然有龙头企业柳工和柳钢的带动,但是两个产业的产业链延伸不长,尚未形成集群的雏形。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机械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为66.2亿元,企业数量为65家。而冶金业的工业总产值为189.08

亿元,企业数量为34家。与汽车产业相比较,在产值总量,企业数量与规模上都相差较远。在冶炼业中,柳钢集团的产量虽达到了450多万吨,销售收入超个150亿元,但由于其产业链延伸不长及相关产业发展不足,或者互相间没有形成相互协作与相互联系的上下游的生产关系,因此,也难以形成产业集群。机械制造业也是同样的现状。

  (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增长速度平稳,利润提升迅速。

  2005年,化工、制糖、建材、造纸、日用化工五大传统优势产业通过实施技改项目、先进实用技术等方式进一步发展壮大,继续保持平稳的增长速度,利润提升显著。据统计,在127户监测企业中,五大优势产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65.45亿元,同比增长8.33%;完成工业增加值23.15亿元,同比增长25.47%;实现利润8.4亿元,同比增长46.34%,占全市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24.35%,对全市经济的贡献进一步加大。(见表3)

表3 2005年五大传统优势产业主要指标 单位:亿元

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

%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利润总额同比增长

%

化工31.6630.29.1665.72.1927.9

制糖18.370.78.827.75.6888.7

建材5.3-7.11.6313.30.4162.8

造纸5.23-5.851.42-2.130.003571.54

日化4.8923.62.14-27.80.12-83.6

合计65.458.3323.1525.478.446.34

  注:以上行业数据为127户监测企业数据统计所得

  (四)园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逐渐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到2005,柳州市已建成和在建中的开发区、工业园区(以下统称园区)共16个,其中,省级园区3个,分别为高新区、阳和工业新区、鹿寨县城南综合经济开发区、其他13个为县级园区。全市各园区经过各自的建设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全市园区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并取得一定的成绩。2005年,高新区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00.27亿元,同比增长19.1%,工业总产值93.22亿元,较上年增长17.9%;工业增加值20亿元,较上年增长15%;出口创汇1.15万美元,较上年增长26.3%;阳和工业新区建设步伐加快,2005年实现GDP4.06亿元,比2004年增长30%,完成工业产值5亿元,同比增长96%,与自治区园区经济增速相比高70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1.25亿元,同比增长90%,实现财政收入5164万元,同比增长21.7%;而在六县当中,柳江县的园区发展相对迅速,规划科学,基础

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相继有塘头工业区、基隆综合区等6个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此外,鹿寨与柳城两县的园区规划与发展也取得较快的发展,并形成一定的规模。

  2、入园企业数量逐渐增多,且相对集中。全市16个开发区、园区入园企业总数为687个,平均每个园区42.9个。入园企业主要集中在高新区、阳和工业新区、塘头工业区、新兴工业基地、雒容镇工业园,总量为556个,占总企业数的80.5%,其中以高新区居多,达358个。

  3、园区主导产业与柳州市三大支柱产业结合联系日趋密切。柳州市16个开发区、园区产业定位主要依托柳州市现有的支柱及优势产业,以汽车及零配件、机械、冶金及化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为主。其中以汽车及零部件为主导产业的园区7个,以机械为主导产业的园区6个,以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园区3个,而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园区2个,其他主导产业包括:建材、生物制药、制糖、造纸、纺织、农副产品加工等。柳州市的园区主导产业大多是柳州市的支柱及优势产业的延伸。

  (五)从全国排名看柳州市发展情况。

  近年来柳州市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从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研究的报告中全国200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排名看,我区的城市中柳州居第67名,在广西排第2名,仅次于南宁,但从全国来看,形势并不容乐观。(见表4)

表4 2005年中国部分城市综合竞争力

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综合GDP

增长排名综合收入水平排名城市综合

竞争力排名综合GDP

增长排名综合收入水平排名

上 海0.836910.739450.71032南 宁0.2276550.2779810.266534

广 州0.539530.8055620.59353柳 州0.2036670.3469560.207949

深 圳0.737521111北 海0.1724890.22981030.152983

大 连0.3860140.6545110.311122桂 林0.1674920.13291610.199653

苏 州0.455870.65459100.366913梧

州0.15571060.18141290.1264106

昆 明0.2696420.27468860.277329防 城

港0.11571600.08521910.1027134

厦 门0.437990.6127160.44848贵 港0.08832000.12531710.0850157

漳 州0.1891710.20371140.2094548

泉 州0.2794400.3369620.278228

  注: 数据来源:《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从200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全国284个城市的GDP及人均GDP的排位情况来看,

我区的南宁市GDP排53位、人均GDP排79位;桂林市GDP排107位、人均GDP排89位;柳州市GDP排74位、人均GDP排67位。柳州市GDP在全区仅次于南宁排第2位,而人均GDP却高于南宁排在全区首位。这充分体现了柳州市作为老的重工业城市的特点。此次统计中柳州市是按照旧的行政区划(一市二县)来统计的,如果按照新的行政区划(一市六县)来统计,柳州市人均GDP在全国的排位将会有所下降。(见表5)

表5 2003年中国部分城市GDP及人均GDP排位表

城市GDP

(亿元)GDP排名人均GDP

(元)人均GDP排名

深圳2895.414191837.941

大庆1062.611590051.692

克拉玛依216.277770676.473

东营549.693269757.614

东莞947.972059635.765

珠海473.273857701.786

广州3187.65354187.777

厦门759.692553589.878

宁波1025.031749539.909

玉溪194.068249328.9310

……………

柳州219.227422861.6167

南宁303.635320829.3979

桂林137.5810719377.4689

  注: 数据来源:《200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从2005年广西课题组对广西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的初步研究看,其中南宁表现出了很强的综合竞争力,并对其他的各个城市保持了明显的优势,这完全符合其作为全区政治、文化、经济和金融中心的形象,而桂林和柳州虽与南宁有不小的差距,但其城市综合竞争力依然远远领先于其他的城市,且两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表现基本接近,桂林略有胜出,表明广西的中心城市体系发展将会在较长时期内处于“一主二从”、或是“一主二副”的局面,因此,要提升广西城市体系的整体实力,首要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好上述三座城市的发展问题,即这三座城市应当在广西的发展中充当驱动力,南宁、桂林和柳州要做好各自“班长”和“副班长”的角色。(见表6)

表6 广西城市综合竞争力综合评价结果

城市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防城港钦州贵港玉林

综合实力1.33370.89040.9466-0.2841-0.0203-0.9031-0.8014-0.9464-0.2153

排序132648795

  注: 数据来源:《广西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研究报告》

  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经济发展的总体质量不高,整

体实力不强。

  (一)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差距明显。

  从横向比较来看,我市汽车制造等14个优势行业,2005年1至11月行业产值利税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只有6个,即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高出0.15%;医药制造业,高出4.8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高出2.61%;农副食品加工业,高出33.17%;制糖业,高出31.5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高出0.48%。而高于全国最好地区的只有2个,即农副食品加工业,高出22.85%;制糖业,高出19.05%。其余的烟草制品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的产值利税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全国最好地区水平。(见表7)说明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粗放多、集约少,工业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

表7 柳州市各行业产值利税率与全国、全区及全国最好地区比较

行业产值利税率 %柳州与各地区比较

柳州全国全区全国最好地区全国全区最好地区

地区值

烟草制品业57.06 66.87 55.82 上海市91.55-9.81 1.24 -34.49

纺织业5.67 5.78 4.73 山东省8.64-0.11 0.94 -2.97

造纸及纸制品业5.03 7.95 3.31 北京市14.85-2.92 1.72 -9.82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9.65 9.50 7.34 青海省32.910.15 2.31 -23.26

医药制造业18.22 13.38 15.36 西藏区35.484.84 2.86 -17.26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8.34 8.49 7.26 西藏区17.74-0.15 1.08 -9.40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48 8.87 8.10 上海市19.982.61 3.38 -8.50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6.93 8.48 16.00 贵州省19.15-1.55 -9.07 -12.22

农副食品加工业37.93 4.76 15.08 广西区15.0833.17 22.85 22.85

制糖50.16 18.59 31.11 海南省37.8631.57 19.05 12.30

通用设备制造业8.40 8.45 8.20 宁夏区11.4-0.05 0.20 -3.00

专用设备制造业7.38 7.52 5.89 天津市12.83-0.14 1.49 -5.45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8.76 8.28 8.63 宁夏区16.940.48 0.13 -8.18

汽车制造9.01 9.46 8.90 上海市16.53-0.45 0.11 -7.52

  注:1、本表中产值利税率为2005年1月至11月的累计数。

    2、数据来源:国研网、柳州市相关统计报表。

  (二)名牌产品数量少,未能形成城市品牌经济效应。

  纵观发达

的工业城市,无一不是以品牌产品、品牌产业立市的。青岛市以青啤、双星、奥珂玛、海尔、海信五朵金花形成了城市品牌经济效应;佛山市拥有美的、格兰士、科龙等6个中国驰名商标,万和热水器等18个中国名牌产品,也形成了城市品牌经济效应;而柳州虽有网山白糖、两面针牙膏、柳工装载机和金海牌锡锭等名牌产品,但产品产业链短,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无法形成城市品牌经济效应。

  (三)全市单位产出能耗高,持续发展遭遇能源瓶颈。

  2004年广西每亿元工业总产值消耗的能源为0.96万吨标准煤,2003年,我国每亿元工业总产值消耗的能源为0.84万吨标准煤,而柳州市2005年1~11月份每亿元工业总产值消耗的能源为1.05万吨标准煤。从单位GDP能耗来看,2003与2004年,广西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消费标准煤分别是1.25与1.3吨,而柳州的单位产能耗量要明显高出全国全区水平。

  (四)汽车、冶金与机械三大支柱产业总量大而产业链延伸不够

  1、传统产业、重工业的产业总量在经济总量中比重过大,而轻工业、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比重过低,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

  柳州市汽车、机械与冶金三大支柱产业占有绝对的比重,对柳州工业经济起到支撑作用。2005年,柳州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86.6亿元,而汽车、冶金、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完成的工业总产值就占了70%。

  高新区发展13年,阳和区建设3年,两区合计,2005年预计工业总产值达100亿元,仅为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八分之一。2005年1~11月,柳州高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与自治区相比低6个百分点。

  重工业与轻工产业比重差距较大,且重工业对轻工业的发展辐射带动力不强。2000~2003年重工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分别为75.1%、77.2%、78.9%、82.2%。其中2003年,全市重工业产值为337.6亿元,而轻工业产值为69.3亿元,相差四倍多。

  2、支柱产业配套产业发展不平衡,制约各自产业链的延伸

  在汽车、机械与冶金三大支柱产业中,汽车产业中的微型车的生产,已逐步形成柳州市第一个产业集群,有了很大的集聚效应。但是,如何提高产业链中配套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而且中重型卡车零部件在柳的配套额较低,显示中重型卡车在柳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形不成气候。在冶金与机械两个支柱产业中,其产业配套相对不够完善,产业链短,产业前后关联度不够,这就影响了冶金与机械两大支柱产业的进一步壮大。

  2005年柳工销售额为40亿元人民币,零部件的对外采购额就达到20亿,占销售额的50%。柴油机、轮胎等大宗零部件全部在外地采购,采购额占销售额的20%以上,而在柳州本地采购的都是结构件、铸件等低端、低价值产品,仅占销售额的15%左右。最有可能本地配套的齿轮件、液压泵阀等零部件由于本地中小企业投入少、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批量化生产能力低、产品质量差等问题而无法在本地配套,制约了本地产业链的延伸。

  华锡虽然是柳州有色冶金工业的龙头企业,但其产品单一、缺少深加工产品、产品副加值低,而且该公司的新材料主导产品铟靶材达不到国内、国际市场高端产品的技术要求,无法形成以其为原材料的下游产业;而柳州钢铁业目前在薄板生产上仍为空白,工业用钢生产很少,华锡集团的锡、锌、铅等产品不能在镀膜及合金材料等钢铁产品上进行产业链延伸。

  柳钢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柳州市运输业、物流配送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发展,但由于其产品品种少,主要为螺纹钢、热轧中板等较低端产品,缺少汽车用冷轧薄板、镀锌板、工业用材等产品,目前仍无法为柳州市汽车制造等工业进行配套,产业链没有得到有效地延伸。

  3、受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三大支柱产业发展后劲受限

  由于受到铁矿、煤矿、电力及环境压力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汽车、冶金、机械三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后劲受到许多限制。尤其是冶金产业的钢铁企业,更加需要考虑全市环境承受力的影响,否则将会以破坏生态环境的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这与科学发展观不相符。

  4、支柱产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三大支柱产业的几个龙头企业,其自主创新能力很强,但产业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生产设备、工艺与技术都比较落后,由受资金的限制,难以进行技改投入与产品的研发,在产品配套与生产配套上都难以适应龙头企业的发展。造成龙头企业带动不起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难以跟上龙头企业的两难局面。

  (五)制糖、造纸、化工、日用及建材五大传统优势产业“优而不群”

  1、制糖与造纸产业深加工能力薄弱,链条经济不明显

  制糖与造纸两大产业基本上属于原始产品生产,产业链较短,虽然其后续加工环节还很多,而且后续产品的附加值更大,但由于缺乏综合利用与循环利用的技术支持,无法形成深加工产品与精加工产品,导致链条经济不明显。

  2、化工产业技术落后,节能环保能力不强

  化工产业存在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与材料等已经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尤其是生产技术与设备的落后,造成空气与水土等环境污染的状况难以改观,因此,推行清洁生产、节能降耗与减少污染就行了化工产业发展根本出路。

  3、五大优势产业集聚能力弱

  五大优势产业的主要优势是总量大,龙头企业强,而整个产业的集聚能力不强。如制糖业,有凤糖生化作为其龙头企业,但除此之外,没有较强的相关企业来配套,制糖产业的后续产业如造纸、肥料、酒精等相应的产品可以通过产业深化来实现。

  (六)园区经济总体活力不足

  1、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据调查,14个县域园区中,建设资金都来源于政府的投资,基本没有其他融资渠道。到目前止,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的只有高新区、塘头工业园、鹿寨县城南综合经济开发区,其他园区由于资金等问题,基础设施建设还很不完善。

  2、园区企业关联度低,不利于形成集群

  据2004年统计,柳州市16个园区入园企业为687家,平均每个园区不到43家企业,实现工业产值平均每个园区为22.9亿元。企业规模、产业规模弱小,在区域内没有形成紧密的产业链,产业间的相关支持性不足,所以不能形成更高层次上产业的集聚,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以及集体效率难以实现。

  3、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

  在全市的园区经济发展中,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缺少相应的信用担保与相应的风险投资,因此,全市的高新技术产业都处于低水平发展,真正的“高、尖、精”的技术产业没有长足的发展,带动不了全市高新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不了全市企业的技术改造与创新。

  4、高新技术人才匮乏

  由于柳州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现有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少,加上人才引进力度不够、人才福利政策没有吸引力,直接导致了园区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缺乏,以及难以留住各类人才。可以说人力资源不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柳州园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5、园区经济发展呈现出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

  体制性矛盾:柳州高新区尽管形成了一个省级高新区的框架,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权、土地收益权、项目(含外资项目)审批权、独立财政、人事权的上收或调整,柳

州高新区的“经济特区”功能已经严重弱化,同时,由于高新区管理体制不同于城区体制,使得柳州高新区陷入既非特区,也非城区的尴尬境地,体制优势蜕变成体制障碍,使柳州高新区进一步失去竞争力。

  产业结构矛盾:柳州市目前支柱产业为汽车、机械和冶金三大产业。三大产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超过70%。然而,从长远考虑,柳州市未来发展必须寻找更多的增长点。柳州高新区一方面需要首先结合城市现在的主要产业,利用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更需要从长远的发展角度出发,培育和促进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壮大。柳州高新区目前的主要产业与整个城市的支柱产业之间关联度不够强,没有得到传统产业的有力支持,导致高新区产业结构同全市产业结构不协调。

  组织机制结构矛盾:柳州高新区管委会目前设置7个部门:产业处、招商处、规划建设局、财政局、劳动人事局、办公室、工委办。事实上,这些职能部门只能行使部分有效的经济管理权,并且仅限于协调权与行业指导,几乎没有审批权。在政府职能缺位的情况下,高新区组织机制成为没有责任的官僚机构。

  (七)非公经济发展缓慢

  2003年,柳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21.64亿元,比2002年增长16.4%,占GDP的比重为37.2%,所占比重比2002年提高1.3个百分点。纵向对比,柳州市非公有制经济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呈上升,但从横向对比,柳州市非公有制经济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显低于经济发达地区。2002年,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为54.8%、广东省为54.3%、江苏省为47%,广西为43.5%,而柳州仅为35.9%。

  纵观柳州市非公经济发展的情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中小企业发展缺乏活力。目前,全市中小企业存在一小(企业规模小)二慢(结构调整慢、产品优化升级慢)三低(核心竞争力低、贡献率低、管理水平低)及信息不对称等突出问题。2、企业规模小。2003年,全市经工商登记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平均每户注册资本分别为1.26万元和106.74万元。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私营企业平均工业总产值仅为2794万元。3、行业发展不平衡。柳州市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分布在工业、公路运输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一般性竞争领域,而在邮电、金融、教育、卫生等行业,非公有制经济成份仍很小。4、外资、港澳台商等其他经济所占比重低。柳州市非公有制经济中,私营经济占据绝对优

势,2003年占84.3%,而外资、港澳台商只占1.3%;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外资、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的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5.9%。5、非公经济发展缺少有效的扶持。非公经济企业在市场准入、技术标准、税收等方面无明显的优惠待遇。

  (八)县域工业经济总量偏低

  1、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偏大

  2005年柳州市全市GDP为519.96亿元(当年价),六县之和为158.51亿元,市区为361.45亿元。六县的GDP比重仅占全市的30.49%,占市区的43.85%,而六县的国土面积与总人口却分别占全市的96.47%与72.61%,这与市区的GDP相比,差别悬殊,市区占全市3.53%的国土面积与27.43%的人口却贡献着69.51%的GDP。可见县域经济的总量在全市国民经济的比重是较小的,其总体经济实力难以跟市区相比,总体落后状况突出。

  从GDP、工业总产值与工业增加值三个指标的纵向发展来看,2002年到2004的年三年中,六县的GDP与工业总产值在全市的比重都在下降,而市区的比重却在逐年上升,这说明在县域经济中,六县的工业经济发展相对自身来说是有所发展的,但相对于全市的总量来说,却是在萎缩的。

  2、县域工业经济特色不够鲜明

  在六县工业经济中,各县的工业特色不够鲜明,在毗邻市中心的柳江、鹿寨与柳城三个县各自的工业类型没突现出自身的特色来,从而导致工业产业发展的类同,造成恶性竞争与资源浪费。

  3、县域工业规划缺乏总体性与整体性

  在全市六县四城区中,县域工业的规划缺乏特色,其原因就是缺乏全市整体的规划,在工业产业布局与规划上没有通盘考虑,因此,各县都有产业规划布局类同的现象。这不利于全市工业经济的良性发展。

  4、县域工业更缺少资金、技术与人才的支持

  当前六县工业企业由于其缺乏资金的投入,其发展速度缓慢。其次是技术与人才的缺乏,尤其是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的缺乏,也大大地制约了六县工业的发展步伐。

  三、加快柳州市工业经济发展步伐的若干对策及建议。

  (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以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为龙头,延伸产业链,带动工业经济新增长。

  要制订若干鼓励扶持政策,鼓励龙头企业零部件加工本地化;扶持中小企业通过技术进步、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素质,提高产品质量,形成与龙头企业相适应的配套加工能力。

  1

、要尽快制订和实施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

  2、要尽快制订和实施关于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

  3、要尽快制订和实施关于扶持和鼓励工业制造配套本地化,打造产业集群的政策;

  4、要尽快制订和实施关于奖励优秀企业的政策。

  (二)加强科技创新,推进关键创新领域的突破。

  1、创立知名品牌,形成柳州名牌产品梯次结构,提高柳州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和影响力,实现“产品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的梯度发展。加强名牌产品的塑造和宣传,加快建立面向市场的现代营销体系,扩大柳州产品的影响范围,树立柳州品牌的整体形象。

  2、支持汽车、工程机械及其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支持汽车、工程机械新产品及其先进的开发制造技术。支持涡旋式压缩机空调系统、车桥、汽车电子产品、内外装饰件、汽车混合动力系统微型车零部件总成等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的汽车、工程机械零部件及其开发和制造技术。

  3、支持钢铁新品种开发、改进综合生产技术。加大钢铁产品结构调整的科技开发力度,开发新型节能降耗生产技术,加快余热发电和废渣利用的步伐,走可持续循环利用的道路。

  4、支持机电仪产品创新及产业化。支持发展涡旋式压缩机、柔性版印刷设备、数控机床、智能生产设备、智能塑料机械、智能仪器仪表和特种专用智能化仪表、现场总线技术等智能化产品及其设备。

  5、支持开发新材料生产技术,促进产业化发展。支持高性能铟靶材→透明导电材料→显示器件、金属铟原料→高纯铟→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微电子元器件、金属锌→无汞锌粉和代汞缓蚀剂→绿色电池材料;铟、锡、锑、锌的深加工产品,合金耐磨材料,有色金属高纯材料的开发及其产业化;镓、钯、铌等其它稀有、稀贵、稀散金属的提取及深加工产品;优良造纸竹子新品种,竹浆、高配比高档竹浆纸产品等竹浆纸一体化技术开发及产业化;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碳纤维材料在预应力机具和预应力工程上的开发与应用。

  6、支持中药现代化研究及产业化开发。支持中成药有效组分研究及质量提高关键技术开发;优势中成药产品新型剂、新制剂及其用途开发;特色方药新产品开发;中间物标准化加工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药用动植物种源基地建设及药源培育关键技术产业化开发;医疗器械开发。

  7、支持信息产业技术发展及制

造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支持发展制造信息化集成、制造装备数字化、现代物流技术的运用及其软件的开发。立足于自主创新,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专用软件、嵌入式软件、通信及仪表。

  8、支持精细化工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支持高纯系列香料开发与产业化;食品、医用精细化工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9、支持环保技术开发,促进能源等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支持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监测与综合治理技术;工业废弃物、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节能降耗技术及其设备开发、应用等,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10、支持科技创新体系与平台建设。建设行业人才小高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汽车和工程机械及其零部件开发服务平台、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新材料技术开发与服务平台、“三农”科技服务网、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等。

  (三)发展园区、县区经济,调整优化工业布局。

  ——阳和工业新区。构建以汽车、机械零部件为主、一区多园的工业新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机、电、仪,信一体化的普及型数控机床、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和仪器仪表、建筑机械、空气压缩机、涡卷压缩机、预应力建筑机具、注塑机、纺织机械等产业,同时辅以物流、金融、保险、商贸、居住,休闲等配套设施,形成环境良好的现代化工业新区。

  ——高新官塘创业园。构建以高新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柳州综合新城。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深加工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应用电子信息与软件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环保产业,配套发展的现代物流和工业会展,同时建设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高教园区,形成结构协调、技术优化、品牌知名、生产链条完整,以及价值最优化和市场全球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成为柳州城市最具活力、最先进的新城区。

  充分利用高速交通干道等配置工业生产力的新要素资源,以产业向重点城镇集聚为主导模式,实现新工业项目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城区工业向工业园区扩散。通过增强阳和工业新区和高新官塘创业园两个重点工业园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以阳和工业新区和高新官塘创业园为龙头,以鹿寨工业园、穿山工业园、沙塘和白露中小企业园等为基地的布局合理、产业配套、集约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的现代工业布局。

  (四)完善高新园区管理体制,制订相关优惠政策,加快园区经济的发展。

  1、提升管委会

职能,打造成熟高新园区管理体制

  ⑴加强市政府对高新区的指导和支撑。有关高新区的政策,应在市委、市政府的总方针前提下,由高新区提出,报市委、市政府审批后执行。市委、市政府对高新区的工作和政策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考核、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调整和协调。

  ⑵柳州高新区采用国家级高新区的管理体制。按照高新区作为特区和试验田的定位,继续强化实行特区型管理体制,赋予具有经营城市的市级管理职能与权限。重新明确高新区管委会的职责、职权,以及与市政府相关行政部门的关系,保障两者之间各行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调,互相支持,共同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⑶建议把官塘创业园地块划归市区管理,进而明确高新区在官塘创业园行使市一级综合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行政管理权限。

  ⑷以创业中心为重点,加快管理体制改革与建设。要充分发挥已建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作用,尽快形成项目进区服务、项目投产服务、项目建设后经常性服务和后勤供给服务4大服务体系。完善人才交流中心、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息咨询中心、金融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提高柳州高新区特别是官塘新园区的软、硬件水平。

  2、制定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⑴产业鼓励政策

  ①优先发展高新区支柱产业。优先发展有核心竞争力并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优先发展利用资源优势、节约资源、资源循环利用、环保与生态的企业;优先发展多用高新技术、先进技术、少耗费,少利用资金、多利用劳动力等资源的企业,在贷款投资等方面提供优先、优质的服务。

  ②大力促进技术的科技中间机构发展。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咨询和评估机构、技术交易机构、创业投资服务机构等科技中介机构,使之成为创新体系的有力支撑。

  ⑵土地使用政策

  在高新区土地开发与使用上用足相关的优惠政策。按照集约高效的原则,大力推进集约用地,节约用地,明确功能,集中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引导,发展区域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

  ⑶财税奖励政策

  对于符合高新区鼓励发展方向的产业,在享受高新区税收政策的基础上,对相关企业实行税后奖励,支持它们加强研发以及扩大生产。同时,对于零排放的相关企业,以及节水、节能、节约资源的企

业,除享受税后奖励外,还给予相应的奖励,鼓励这些企业继续开发零排放、节水、节能、节约资源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对于在资源循环利用的相关企业,也给予相应的奖励。

  ⑷投融资促进政策

  ①建立高新区风险投资资金,用于高新区产业培育与发展。

  ②支持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股票上市(中小企业板),利于筹集社会、民间资金。

  ③设立专项孵化资金。对前景好的孵化项目,积极帮助争取项目融资、建立风险投资机构、上市融资等途径,广开融资渠道。

  ④高新区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建设,对民间资本开放,千方百计地利用外国资本。

  ⑸技术进步鼓励政策

  ①利用二级创新中心,进行新技术开发与培育,以及技术推广与应用,开发区企业应从税前利润中提取5%~10%作为研发经费,用于技术开发与研究。

  ②允许技术参股,引进高新区主导产业的关键技术。并且,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挥技术“后发优势”。

  ③通过合作,以资源换技术,以产品换技术,以市场换技术。合作的方式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可以是项目式的,也可以是团队式的;可以是实体型的,也可以是虚拟型的。

  ④结合实际,引进产业项目。在引进项目中,近期高新技术与先进实用技术并重,注重发展那些能够带动就业的先进适用技术。中远期着重发展高新技术。

  ⑤在加快以孵化器建设为重点,加快培育和转化高新技术成果的同时,积极着手“净化器”建设。积极探索多元投资主体创建、联办孵化与“净化”基地,实现孵化器与“净化器”建设的专业化、专门化和多样化。

  ⑥鼓励企业对自主开发的新产品、新技术,积极申报专利,保护自我;进一步加大打假力度,进一步规范技术市场秩序,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同时,对开发新技术个人或集体进行奖励,进行重奖,鼓励创新。

  3、拓展融资渠道,保障官塘创业园开发建设

  要集中高新区有限的物力和财力开发官塘。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编制预决算等年度基础性工作,不断完善基本建设项目预决算制度,做好财政性建设资金的管理,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要充分认识到促进产业发展进而带动财政收入增长的重要性,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用足用好各种科技资金。要千方百计做大财政“蛋糕”,积

极培植税源,实现财政可持续增长,实现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在有效规避风险的同时,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投融资渠道。

  要充分发挥柳州市东成高科技投资公司的投融资平台作用和市场化运作主体作用,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确保新区建设顺利进行。园区建设融资确立“市场运作,多元融资

”的路子,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多元化融资建设官塘工业园基础设施,以自筹、招商、置换、垫资和经营园区等多种形式,积极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通过参股、控股、独资、收购来参与官塘新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进行适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明确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的产权关系,把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流通”,并规定其交易和补偿机制的制度框架;大力发展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技术,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开发和发展资源精深加工技术、产业链接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工业废弃物零排放技术等,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对冶金、电力、化工、建材、制糖、造纸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资源的消耗管理,实现能量、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引导企业大力发展节地、节能、节水等低能耗、低污染城市新型工业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生态产业链”建设。选择冶金、化工、建材、电力、制糖、造纸等重点行业,围绕延伸和拉长产业链,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探索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五)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的发展。

  一是放宽市场准入。凡国家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投资领域,民间资本均可进入,开放基础设施投资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二是加大对非公经济的扶持力度。坚决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税收优惠和建设用地政策;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对照市场经济要求规范企业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六)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优势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水平。围绕优势农产品生产,努力培育、引进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组织化程度高、辐射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集团,开发一批名牌产品,形成新的农业集群。

  稳步发展甘蔗和蔗糖加工产业群,向高附加值产品蔗果低聚糖、无水酒精、蔗渣浆板等综合利用和产品深加工发展,实现甘蔗种植和蔗糖加工产业多次增值;大力发展经济林竹种植和造纸及纸制品产业群,不断推进木浆纸、竹浆纸、蔗渣纸产品创新,满足市场需求;抓住“东桑南移”的机遇,大力发展桑蚕种植与制丝产业群;重点引导扶持扩大中草药资源种植及生产加工的规模与能力,积极培育中草药种植和制药产业群;加强内联外引,开发系列畜牧水产特色食品,发展畜牧水产养殖和食品加工产业群。

  (七)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建设区域性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中心。重点发展研发设计与技术检验服务、工业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经营组织服务、人才培训、会计审计、管理咨询、工程咨询、商业情报等行业,不断完善与工业发展相适应的配套服务体系。深化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积极发展规范的地方金融机构,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发展非公有制金融机构,形成各类金融机构并存、适度竞争、稳健经营的金融体系。增加多种形式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开辟扩大保险业务范围。发展技术推广、科技交流和环保、气象、测绘、档案、技术监督等综合技术服务业,着力构建完整的现代生产性服务链,逐步把柳州建成区域性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中心。

  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城市。依托柳州制造业优势,充分开发工业原材料和产成品物流规模的优势,以第三方物流为重点,构筑物流运输和物流信息两大“平台”,有步骤、有重点地培育和引进大型物流企业,构建工业发展必要的外部支撑体系。大力推进大型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组合成辐射到城市中心区和各区县的物流配送网络,为柳州市货物集散及各种制造商、经销商、物流企业在柳州及广西、西南地区采购和分销提供物流平台,并为进行末端配送服务提供专业化的物流设施。开展运转型、储存型物流节点建设,引进国内外资本改造传统的仓储业、货运业,使物流节点运作与物流企业开展物流服务,点线结合,构成一个高效、畅通、完整的城市物流体系,力争把我市建成区域性物流中心,为制造业创造一个高效的物流基地。

  (八)进一步完善投资软环境。

  1、创造条件,多渠道解决企业融资问题。

  一是加强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通过引进或培育市场化运作的资信评估服务机构,开展企业信用评级,为中小企业的融资贷款及其开拓对外交流与合作提

供有力支持。二是发展多层次的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不断拓展面向县区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各项融资贷款担保业务。鼓励社会团体、协会、民间资本、和外来投资者通过采用股份制或会员制形式,共同出资设立以市场机制运作的信用担保机构。加快建立和完善市、县(区)两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民间组织、企业共同参与的信用担保服务网络。三是推动政府和国家政策性银行、各商业银行之间开展中小企业贷款合作。四是鼓励风险投资机构、技术产权交易机构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积极作用。

  2、造就优秀企业家群体,增添工业发展活力。

  一是积极发展经理人市场,逐步推行企业经营者职业化、市场化。二是建立健全经营者激励机制。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薪酬制度,构建以经营业绩为核心的多元分配体系。推行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积极探索期权期股制。三是完善政策措施,引进和培育高素质人才。着力引进一批能跻身国际领先或国内一流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尖端技术的专门人才;引进自带资金来我市创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引进熟练掌握实用技术的技能人才和优秀高校毕业生。加强高级技工的培养,以适应高新科技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3、改善政务环境,提高效率。

  继续推进“为纳税人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以《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稳步推进审管分离,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实行一站式服务,提高并联审批速度;推进电子政务,实现政务公开,减化办事程序和环节,降低行政成本,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强化行政审批办证大厅服务职能,加强对各职能部门的指导、协调和考核。

  4、加大财政支持工业发展力度。

  设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扶持和引导作用,每年财政支持工业发展的资金要与财政增长同步,加大财政扶持工业的力度:引导和带动外部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工业领域,加快工业发展;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技术含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重点技术创新项目、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执笔:黄 劲、韦学霖、蒙 芳、吴冠旭

  编辑:张春安

  校对:韦学霖

作者: 中心调研组


相关文章

  • 泉州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泉州中小企业发展曾经是福建省"乡镇企业一枝花"的代表,它与温州.苏州等的发展并称为"泉州模式"."温州模式"和"苏州模式",代表着一种经济发 ...查看


  • 经济学系论文选题
  • 2012年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汇总 成协祥: 1.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体制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2.当前美国巨额财政赤字的成因和影响 3.WTO"蓝箱政策"改革对中国农业支持的影响 4.中日经贸关系的现状与前景 5.泉州市劳动 ...查看


  • 2015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 2015年版中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 发展现状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报告编号:1568693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 ...查看


  • 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分析_方天成
  • 财经视点 2012年11月 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分析 文/方天成 摘 要:现如今,我国医疗器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特别是在近几年,我国医疗器械一直处在增长期.然而,我么必须清楚认识到,和发达国家比较来说,我国医疗器械科技水平 ...查看


  • 浅谈徐州市中小企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徐州市中小企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作者:孙红靖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年第11期 摘要:本文从中小企业标准.徐州市中小企业取得成就.存在问题.原因 ...查看


  • 水质监测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水质与毕业论文选题(1349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 ...查看


  • 2016-2022年中国县域经济市场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2016-2022年中国县域经济市场前景 预测研究报告 www.chyxx.com 公司介绍 北京智研科研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从事市场调研.产业研究的专业咨询机构,拥有强大的调研团队和数据资源,主要产品有多用户报告.可行性分 ...查看


  • 温州地区实施中水回用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意义
  • 浅析温州地区实施中水回用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意义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消耗量也越来越大,国内很多城市将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威胁,中水回用作为减污节源的手段应得到各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中水回用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查看


  • 中国牙膏行业调研报告目录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 ...查看


  • 2016年山西煤炭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
  • 2015-2020年山西煤炭市场现状调研分析及 发展前景报告 报告编号:1598A88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