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命题特征 :

一、观点鲜明

1、题目就是中心论点的简单概括(或论题)

2、开头第一段可能就提出中心论点

3、结尾回扣中心论点

二、结构清晰

1、分论点置于段首或独立成段

2、分论点之间要注意过渡衔接

3、阅读文本的选择:题材侧重艺术、科学、文化、现实等等

4、选择题的设置:部分设题是原文的相关内容的直接转换。部分选择题需要适度的迁移。

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似的某些情形。

解题指导

一、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

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②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③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④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二、阅读备考中的突出问题(“五缺”) 缺乏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意识

缺乏结构意识,不善于借助层次分析把握内容要点 缺乏文本意识,作答过于主观随意或盲目 缺乏提炼整合手段,有效分析往往不足 缺乏作答规范意识,错字语病频频出现 .

三、选择题解答一般方法

第一、比照原文 弄清概念 把握句意 辨析筛选. 设题情形有三种:

形同意同 (信息吻合 直接判断)

形异意同 (有所转换 实质一致)

形似意异 (迷惑性大 格外留意)

第二、懂得审辨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

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

义的词语。

以下的关键词在读文本时要圈划出来:

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 、数据(多个数据) 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

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

词语)

(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

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

(2)转折(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

(3)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

(4)分类分层(首先、其次„„“;”等等)

(5) 举例子(例如、如、人名) [类型题拓展]

抓住关键词要注意:

1、尽量落实到词,集中注意焦点;

2、可以用符号将有用信息作好标记;

3、若有题目根据题目把握全文的中心,若没有题目找出现频率较高的词,

尽快弄清文章的论题及观点;

4、注意把握全文的顺序,边读边理清思路,读完全文要整理出全文的中心

主旨。

练习: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后面的练习

(一)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

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

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

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

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

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

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

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

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

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

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

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

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

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

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

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

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

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

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

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

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

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

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

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

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

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

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

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A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

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 .在

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

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人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C .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

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D .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

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

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

B .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

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 C .当

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

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 D .悲剧

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

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

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B .悲

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双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

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 C .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的事件,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 D .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

(二)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

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拉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摘编自张炜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B. 《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C. 《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

D. 《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B. 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

C. 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

D. 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

B. 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C. 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全、政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D. 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今人的启示。

附答案 第一篇

1. 【试题答案】B

【试题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意

【试题解析】原文第三段“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和第四段“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可以看出,而B 项是现实中的真实事件,没有上升到文学艺术层面,所以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

2. 【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理解文章、筛选整合信息

【试题解析】C 项说“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的“心理距离”“让人们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错误,原文认为欣赏悲剧时,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并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意义”。

3. 【试题答案】D

【试题考点】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

【试题解析】“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根据原文信息这应该是“现实悲剧”引起的;“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不当,原文是 “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主体的抗争和悲哀”“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第二篇 1. 【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

【试题解析】C 项说法的错误在于无中生有。 2. 【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

【试题解析】C 项说法中“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于原文无据。

3. 【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

【试题解析】C 项 “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的说法于原文无据。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命题特征 :

一、观点鲜明

1、题目就是中心论点的简单概括(或论题)

2、开头第一段可能就提出中心论点

3、结尾回扣中心论点

二、结构清晰

1、分论点置于段首或独立成段

2、分论点之间要注意过渡衔接

3、阅读文本的选择:题材侧重艺术、科学、文化、现实等等

4、选择题的设置:部分设题是原文的相关内容的直接转换。部分选择题需要适度的迁移。

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似的某些情形。

解题指导

一、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

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②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③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④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二、阅读备考中的突出问题(“五缺”) 缺乏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意识

缺乏结构意识,不善于借助层次分析把握内容要点 缺乏文本意识,作答过于主观随意或盲目 缺乏提炼整合手段,有效分析往往不足 缺乏作答规范意识,错字语病频频出现 .

三、选择题解答一般方法

第一、比照原文 弄清概念 把握句意 辨析筛选. 设题情形有三种:

形同意同 (信息吻合 直接判断)

形异意同 (有所转换 实质一致)

形似意异 (迷惑性大 格外留意)

第二、懂得审辨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

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

义的词语。

以下的关键词在读文本时要圈划出来:

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 、数据(多个数据) 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

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

词语)

(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

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

(2)转折(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

(3)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

(4)分类分层(首先、其次„„“;”等等)

(5) 举例子(例如、如、人名) [类型题拓展]

抓住关键词要注意:

1、尽量落实到词,集中注意焦点;

2、可以用符号将有用信息作好标记;

3、若有题目根据题目把握全文的中心,若没有题目找出现频率较高的词,

尽快弄清文章的论题及观点;

4、注意把握全文的顺序,边读边理清思路,读完全文要整理出全文的中心

主旨。

练习: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后面的练习

(一)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

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

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

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

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

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

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

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

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

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

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

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

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

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

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

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

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

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

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

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

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

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

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

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

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

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

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

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A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

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 .在

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

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人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C .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

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D .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

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

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

B .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

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 C .当

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

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 D .悲剧

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

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

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B .悲

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双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

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 C .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的事件,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 D .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

(二)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

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拉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摘编自张炜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B. 《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C. 《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

D. 《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B. 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

C. 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

D. 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

B. 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C. 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全、政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D. 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今人的启示。

附答案 第一篇

1. 【试题答案】B

【试题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意

【试题解析】原文第三段“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和第四段“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可以看出,而B 项是现实中的真实事件,没有上升到文学艺术层面,所以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

2. 【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理解文章、筛选整合信息

【试题解析】C 项说“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的“心理距离”“让人们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错误,原文认为欣赏悲剧时,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并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意义”。

3. 【试题答案】D

【试题考点】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

【试题解析】“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根据原文信息这应该是“现实悲剧”引起的;“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不当,原文是 “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主体的抗争和悲哀”“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第二篇 1. 【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

【试题解析】C 项说法的错误在于无中生有。 2. 【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

【试题解析】C 项说法中“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于原文无据。

3. 【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

【试题解析】C 项 “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的说法于原文无据。


相关文章

  • 2017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及例题
  • 2017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一.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 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②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③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④行文中为突显立意 ...查看


  • 广东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总结
  • 本文由冰桓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广东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 广东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 审清每一道题的题文表述;标清每一题答题的关键所在;写清每一处 ...查看


  •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计划
  •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计划(一)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不错的成 绩,平时的积累和领悟很重要,高三有效的复习方法也非常重要.临 考阶段的复习,应分清轻重缓急,不断总结提高.轻重缓急,指属于 记忆方面的内容, 如名句名篇, 可 ...查看


  • 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06--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
  •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06 现代文(各类文本)阅读与答题基本知识 小说.传记类 第二部分(选做题):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 高分口诀:读懂文章审准题眼规范作答 现代文(各类文本)阅读与答题基本知识 (一)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注 ...查看


  • 高考研究:名师解读2015年高考语文大纲,阅读增新闻类文章
  • 高考研究:名师解读2015年高考语文大纲,阅读增新闻类文章 哈三中名师解读2015年高考大纲,语文实用阅读增新闻类文章 郭恒旭 针对新出炉的<考试说明>中的高中语文学科,特约哈三中名师李来豹谈谈语文考试的变化,预测今年高考的语文 ...查看


  • 高考研究:名师解读2015年高考语文大纲,阅读增新闻类文章 1
  • 高考研究:名师解读2015年高考语文大纲,阅读增新闻类文章 高考研究:名师解读2015年高考语文大纲,阅读增新闻类文章饶水知音 哈三中名师解读2015年高考大纲,语文实用阅读增新闻类文章 郭恒旭 针对新出炉的<考试说明>中的高中 ...查看


  • 武汉市2017届高三4月调考语文试题分析
  • 武汉市2017届高三4月调考语文试题(基础)分析 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谢琼 一.试卷评价 纵观全卷,最大的特点是导向明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突出"立德树人" 2017年高考,肩负着探索构建"一体四层四翼& ...查看


  • 有关语文复习的几篇文章
  • 有关语文复习的几篇文章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73 更新时间:2011-4-22 高考在即,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我们从<高考金刊>上摘了以下几篇文章,是有关语文复习的一些建议,希望对老师和同学们有所帮助. ...查看


  • 2018届高考全国卷冲刺语文考点知识.答题技巧
  • 2018届高考全国卷冲刺语文考点知识.答题技巧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35分,用时40分钟) (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题型单选+双选+主观)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3小题,选择题型],文本更倾向于议论,如学术论文等. (12分钟,阅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