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哲学思想在教育中的蕴意与启示_崔延强

萨特哲学思想在教育中的蕴意与启示

崔延强易

[摘

要]

让·保罗·萨特(JeanPaulSartre1905-1980),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

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一生中写过大量的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中外学者对他的哲学思想进行过大量解读。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一些误读甚至是偏见,特别是忽视了萨特作为一个教育家的身份的存在。表面上看来,在萨特所有的著作当中,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哲学作品,他都从来没有专门提到过教育的问题,他本人也对教育学没有任何的深入研究,但是他的思想却对教育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这影响既包括过去已经存在的,也包括我们尚未理解的。本文便试图从他的作品中理解教育的意义,从萨特思想中的三个方面--存在先于本质理论、自由与责任理论和“他者”理论中来探寻萨特哲学思想中蕴含着的教育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萨特哲学

自由责任

“存在先于本质”对于教育目的的质疑一、

萨特在他的一次著名演讲———“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认为,“我们说存在先于本质的意思是指什么呢?意思就是说首先有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如果人在存在主义者眼中是不能下定义的,那是因为在一开始人是什么都说不上的。他所以说得上是往后的事,那时候他就会是他认为的那种人了。所以,人性是没有的,因为没有上帝提供一个人的概念。人就是人,这不仅仅是说他是自己认为的那样。而且也是他愿意成为的那样。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这就是

[1]p2

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

们没有先天的属性以及本质,我们是先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才开始创造我们的本质,而本质也不是一定的,在我们生命结束之前,我们都无法确定我们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因为我们是绝对自由的个体,我们可以选择成为一个英雄,也可以选择成为一个懦夫,当然这也不是永恒不变的,英雄也可能变成懦夫,而懦夫依然也可以成为英雄。因为选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直到我们生命的终结。

在我们对于教育的研究中,经常会讨论到一个教育的根本问题,那就是教育到底有没有目的的问题。这个问题看似无需讨论,因为大部分人都觉得,教育肯定是应该有一个目的的,否则我们该如何来开展我们的教育活动?所以,从小学开始,老师就不断地给学生灌输许多的概念,比如要听老师和家长的话,比如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当科学家、企业家或者其他等等在成年人价值观中比较好的职业。但是我们并没有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对于一个孩子来讲,他的生活是他自己的,他在思想并不成熟的阶段并不能理解老师

萨特从萨特的在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对自己存在主义基础的诠释,那就是———存在先于本质。在萨特的心中,上帝是不存在的,一旦有了这样一个设定,那么我们人类也就失去了先天的依靠。我们从一生下来开始,就被抛入到了自由的洪荒之中,我

本研究为西南大学201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培育立项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研究(课题号:XDSKZ009)。

31

或者家长的这些希望,他只能直观的知道,如果我不听老师的话,或者学习成绩不好,那么老师和家长都不会高兴,同学们甚至也会看不起他或者排挤他。出于这样的原因,或许他会好好的学习,然后根据家长的要求放弃自己的游戏或者玩耍时间,去学一些其他的特长或者是技能,然后这样一直到中学,到大学,他们已经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是沿着他人给自己设计好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样的教育方式依旧可以培养出一些优秀的人才,但是我们认为,这种明显带有功利性质的教育目的必然也会扼杀更多更加出色的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道出了整个国家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孩子进入小学的一开始就见了分晓,由于我们的教育活动目的性太强,而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也是为什么欧美发达国家的孩子,在小学中学阶段的成绩不如中国的学生,但是一旦进入了大学,他们中的很多人可以实现质的飞跃,而我们的学生依然只能按部就班,缺乏足够的创造力。

而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理论恰好可以给我们很好的一个启示,因为人是生而自由的,人的生活应该由自己来选择和决定,当然在孩子小的时候,由于不谙世事,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指引,但是这个指引绝不应该是一个最终的决定,毕竟教师或者家长不能在学生的身边一辈子。由此,对于家长和教师而言,对孩子的教育便不应该有一个确定的目的,因为你心中的那个目的只是你的一厢情愿,并不一定是孩子真正的想法。家长和教师也不应该作孩子的领路人,而应该作孩子的陪伴者,我们不能领着孩子走向我们自己认为的目的,而是要陪着孩子,看他愿意走向何方,而我们则在他的身边保护着他,多跟他进行沟通,多询问一下他的感受或者意见,跟他一起走向他希望的生活。这样,就算在孩子长大以后,没有了教师和家长的陪伴,他依然清楚他自己该走向何处,而不是像失去领路人那样惊慌失措。在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他提到:“我们探索教育目的时,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我们整个教育观点不允许这样做。我们所要做的,是要把属于教育过程内部的目的,和从教育过程以外提出的目的进行比较。当社会关系不平等均衡时,一定会出现后一种情况。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的某部分人将会发现他们的目的是由外来的命令决定的;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从他们自己的经验自由发展而来,他们

有名义上的目的,并不真是他们自己的目的,而只是达到别人比较隐蔽的目的的手段。”

再联系到萨特的思想,我们不禁要问,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这个答案不应该是由教育工作者来确定的,而是应该由学生自己来选择的,因为学生才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目标,只有学生自己对于教育满意了,那才是好的教育,而不应该仅仅是老师或者家长满意的教育。

二、“自由选择与责任”在教育中的体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到:如果上帝并不存在,那么一切事情都将是被允许的,这对于存在主义来说,就是起点。的确,如果上帝并不存在,一切都是容许的,因此人就变得孤苦伶仃了,因为他不论在自己的内心里或者在自身以外,都找不到可以依靠的东西。他会随即发现他是找不到借口的。因为如果存在确实是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

[1]p4

的———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

《存在主义是这段引文依然出自萨特的著名演讲

一种人道主义》。人的自由,是萨特穷尽一生所关注的中心问题,也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部分之一。萨特提出其自由思想的前提是对于上帝、人性天赋论、先验既定价值原则和行为准则的否定。萨特认为:人就是自由,人是生而自由的。熟悉萨特哲学的人对于他的自由思想是不会感到陌生的,但是我们经常仅仅只强调了萨特的自由观,却忽略了和它的自由观相辅相成的责任观。在萨特看来,自由选择和责任是永远联系在一起的,缺一不可。“人,由于命定是自由的,把整个世界的重量压在肩上:他对作为存在方式的世界和他本身是有责任的。我们是在‘(对)是一个事件或者一个对象的无可争辩的作者(的)意识’这个平常的意义上使用‘责任’这个词的。……因为他是让自己使世界存在的人,而既然他也是使自己成为存在的人,因此不管是处在什么样的处境中,自为都应当完全地考虑处境连同其固有的敌对系数……正是我所是的介入基础上,麻烦和威胁才显现出来。……这种绝对的责任不是从别处接受:它仅仅是我们的自由的结果的逻

[2]p708辑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萨特的自由理论并不是天马行空的放任自流,更不是不负责任的主观任意,在人们追求自由的道路上总是会有责任的身影随之相伴。在我们看待教育问题的时候,这个自由与责任的关系也是

32

我们不容忽视的。

根据萨特关于自由与责任的思想,教育者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因为生活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同样,给了他们自由并不是等于放任他们发展而不管,而是应该把他们的责任意识也培养起来。这一点,另一位法国先贤卢梭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在其所著的《爱弥尔》一书中,卢梭指出:“虽然是我想把他培养成一个自然的人,但不能因此就一定要使他成为一个野蛮的人,一定要把他赶到森林中去。我的目的是:只要他处在社会生活的漩流中,不至于被种种欲念或人的偏见拖进漩涡里去就行了;只要他能够用他自己的眼睛去看,用他自己的心去想,而且,除了他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任何其他的权威所控制就行

[3]p203

了。”我们不一定非要告在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

是由于这种关系,所以虽然他者看起来与桌椅、电视、电灯等东西一样存在与我的世界里,但是实际上,他者与这些物体是有绝对区别的,他者和自我一样是自为的存在,与自我一起存在于一个真实的世界里。他拥有着自己的观点,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和表现着这个世界,当一旦自我和他者之间发生联系,我就会感觉到世界从我这里摆脱并且进入到了另一个谋划和表现中去了,和另一个自为结合成了整体,所以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实际上是平等的。

在教育活动中,我们也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们如果能够让孩子自由地去选择,自由地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么他们之间或许会产生一些冲突,比如两个孩子都想要同一个玩具,而玩具只有一个。这种问题看似很好解决,比如老师让他们一个人玩一个小时就可以了,但是始终有一个人需要等待另一个人。我们当然可以用规则或者一些条例来约束学生,但是笔者认为更好的办法是通过这种小的冲突来让孩子们认识到自由其实也是有边界的,我们给予他们的自由并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们在自由选择的时候,也必须把他人给考虑进去,因为他人跟自己是平等的关系,不能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我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把这些思想灌输给孩子,那么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为什么我们常说中国学生缺乏团队精神?就是因为在家里,他们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另外一个平等的“他人”跟他们长期相处,他们在父母的眼中是小太阳、小公主,是绝对的主体,他们甚至可以不考虑任何人的感受,这样长期下来,就形成了“单打独斗”的习惯。但是如果我们在教育活动中给他们灌输了“他者”的思想,让他们知道如何和其他跟自己平等的主体一起学习、生活、玩耍,这样在他们长大以后自然会懂得如何在一个团队里工作或者生活。

四、萨特思想对教育的启示

萨特的思想对于教育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如果教育工作者将萨特的思想引入到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去,将会起到有效的帮助作用,具体启示如下:

第一,教育活动应当变为一种有双向选择存在的活动。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他们的选择都应当得到尊重,而不是单一的管理与被管理、发号施令与服从的关系。但是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上,教育者往往处于一个权威的地位,这样当然会有一定的好处,比如在对于学生的管理上会更加的方便。但是在这个

诉他们什么是对的或者什么是错误的,因为对于对和错的判断,就算是成年人,也有判断失误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把这个选择的后果和责任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选择背后,也同样背负着这个选择所带来的责任。比如一些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情,我们把它们所导致的后果或者责任明白地讲给孩子们听,他们也完全能够判断出这样做的后果是严重的,这样也一样起到了保护孩子和学生的作用,而且这样做的效果肯定比我们直接告诉他不要去选择,或者帮他选择要好得多。这样的教育实施了过后,孩子们既有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也能更加地坚持自己的选择,因为道路是自己选择的而不是他人选择的,他不能把责任推卸给任何人,就算最后他的选择是失败的,那么他也不会觉得很压抑和委屈。

三、“他者”与教育

在我们研究萨特思想的时候,要统一全面的看待它,当然我们在联系到它对于教育问题的启示时,也不能忽视“他者”这一重要理论。

[4]

“他人即地狱!”里借主这是萨特在戏剧《禁闭》

人公之一加尔散之口提出的又一重要的哲学理论。萨特认为,我在这个世界中是一个自为的存在,但是当一个他者的目光注视着我、包围着我的时候,我本身就发生了变化。在他者的注视之下,我就不再是一种自为的存在,而成了一种“为他的存在”,也就是一种“自在”了。萨特提出了关于他者的问题,指出了他者的存在对于自我的威胁,一方面是想要说明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困难,人际关系的紧张,但是另一方面,萨特也表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存在和存在的关系。正

33

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教育者的很多理念更新速度已经跟不上学生的需求,学生也比过去拥有了更多的接触社会的条件。这样一来,如果我们坚持以往的教育传统,可能会抹杀掉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抑制了他们思维的发展,甚至可能磨灭了他们的好奇心以及主动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从萨特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强调的始终是“以人为本”的概念,如果我们把它引入到教育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就像人是主体一样,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才是主体。教育者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给予他们更大的自由学习空间,以指引的态度而非领导的态度去教育学生,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必然会拥有很强的自主能力,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他们都会有更好的思维能力,也更加能够把握好自己的选择和自己的兴趣点所在,而不像是从流水线上出来的“产品”。

第二,给予学生自由,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责任。这种责任并不是一种很大的压力,因为学生的选择是他们自己做出的,而非外界压力所致,这样一来,反而对于学生自己来讲是一种很大的动力,也是一个刺激他们努力学习的点,他们的逆反心理也会自然的减少很多,因为他们是在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在学习。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教育方式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至少在学校生活学习的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体验绝对会是快乐和放松的。外界所带来的压力也不会使学生的身心变得扭曲,因为压力只是源于自身的选择,自己在选择之前就应该能够预计到选择所带来的责任。这样一来,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起到的作用就应该从“主动带领”变为“陪伴护航”,教师所承受的压力自然也会相应的减少,一种良性的教育环境就能够很好的建立起来。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虽然不见得成绩优秀,各方面发展都很全面,但是他们一定会具有良好的独立思考判断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然后或许能够在自己所擅长的方面发挥作用,回报社会。这样的学生可能才是真正符合我们社会长远发展要求的,才能够成为具有创造力的新一代人才。

第三,这样的教育模式在一开始会导致一个问题,就是学生都拥有了自由,都以自我为中心。在萨特看来,这种现象是必然的,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主体”他人是“客体”。但其实“他人”也是有自由思想的行为“主体”。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必须给学生讲明这个道理。自由并不是没有边界的,当你的自由妨碍到他人的自由的时候,就应该进行一些权衡和妥协。这样的教育也是对学生团体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而我们不断强调的构建和谐社会也是基于这个道理的。

终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萨特的思想对于教育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把他的思想引入教育活动中时一定要注意一点,就是他的思想是一个连续性的整体,我们切不能把它分割开来,断章取义。自由、责任、他人之间是联系和统一的,我们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力,也是给予了学生责任,这两点缺一不可。当我们真正可以把萨特的思想引入到教育中去时,我们必定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体验,使学生不再对学校有所抵触,因为他们才是一个学校真正的主人,也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我想,这样的教育方式才是有生命力、有延续性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更加有创造力和独立思维能力。当然,这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注:

[1]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熙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等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论教育[M].李平讴译.北京:[3]卢梭.爱弥儿——商务印书馆,1996.

[4]L‘enfer,c’estlesautres.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邮

编:400715

(责任编辑陈佑清)

34

萨特哲学思想在教育中的蕴意与启示

崔延强易

[摘

要]

让·保罗·萨特(JeanPaulSartre1905-1980),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

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一生中写过大量的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中外学者对他的哲学思想进行过大量解读。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一些误读甚至是偏见,特别是忽视了萨特作为一个教育家的身份的存在。表面上看来,在萨特所有的著作当中,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哲学作品,他都从来没有专门提到过教育的问题,他本人也对教育学没有任何的深入研究,但是他的思想却对教育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这影响既包括过去已经存在的,也包括我们尚未理解的。本文便试图从他的作品中理解教育的意义,从萨特思想中的三个方面--存在先于本质理论、自由与责任理论和“他者”理论中来探寻萨特哲学思想中蕴含着的教育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萨特哲学

自由责任

“存在先于本质”对于教育目的的质疑一、

萨特在他的一次著名演讲———“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认为,“我们说存在先于本质的意思是指什么呢?意思就是说首先有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如果人在存在主义者眼中是不能下定义的,那是因为在一开始人是什么都说不上的。他所以说得上是往后的事,那时候他就会是他认为的那种人了。所以,人性是没有的,因为没有上帝提供一个人的概念。人就是人,这不仅仅是说他是自己认为的那样。而且也是他愿意成为的那样。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这就是

[1]p2

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

们没有先天的属性以及本质,我们是先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才开始创造我们的本质,而本质也不是一定的,在我们生命结束之前,我们都无法确定我们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因为我们是绝对自由的个体,我们可以选择成为一个英雄,也可以选择成为一个懦夫,当然这也不是永恒不变的,英雄也可能变成懦夫,而懦夫依然也可以成为英雄。因为选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直到我们生命的终结。

在我们对于教育的研究中,经常会讨论到一个教育的根本问题,那就是教育到底有没有目的的问题。这个问题看似无需讨论,因为大部分人都觉得,教育肯定是应该有一个目的的,否则我们该如何来开展我们的教育活动?所以,从小学开始,老师就不断地给学生灌输许多的概念,比如要听老师和家长的话,比如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当科学家、企业家或者其他等等在成年人价值观中比较好的职业。但是我们并没有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对于一个孩子来讲,他的生活是他自己的,他在思想并不成熟的阶段并不能理解老师

萨特从萨特的在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对自己存在主义基础的诠释,那就是———存在先于本质。在萨特的心中,上帝是不存在的,一旦有了这样一个设定,那么我们人类也就失去了先天的依靠。我们从一生下来开始,就被抛入到了自由的洪荒之中,我

本研究为西南大学201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培育立项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研究(课题号:XDSKZ009)。

31

或者家长的这些希望,他只能直观的知道,如果我不听老师的话,或者学习成绩不好,那么老师和家长都不会高兴,同学们甚至也会看不起他或者排挤他。出于这样的原因,或许他会好好的学习,然后根据家长的要求放弃自己的游戏或者玩耍时间,去学一些其他的特长或者是技能,然后这样一直到中学,到大学,他们已经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是沿着他人给自己设计好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样的教育方式依旧可以培养出一些优秀的人才,但是我们认为,这种明显带有功利性质的教育目的必然也会扼杀更多更加出色的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道出了整个国家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孩子进入小学的一开始就见了分晓,由于我们的教育活动目的性太强,而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也是为什么欧美发达国家的孩子,在小学中学阶段的成绩不如中国的学生,但是一旦进入了大学,他们中的很多人可以实现质的飞跃,而我们的学生依然只能按部就班,缺乏足够的创造力。

而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理论恰好可以给我们很好的一个启示,因为人是生而自由的,人的生活应该由自己来选择和决定,当然在孩子小的时候,由于不谙世事,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指引,但是这个指引绝不应该是一个最终的决定,毕竟教师或者家长不能在学生的身边一辈子。由此,对于家长和教师而言,对孩子的教育便不应该有一个确定的目的,因为你心中的那个目的只是你的一厢情愿,并不一定是孩子真正的想法。家长和教师也不应该作孩子的领路人,而应该作孩子的陪伴者,我们不能领着孩子走向我们自己认为的目的,而是要陪着孩子,看他愿意走向何方,而我们则在他的身边保护着他,多跟他进行沟通,多询问一下他的感受或者意见,跟他一起走向他希望的生活。这样,就算在孩子长大以后,没有了教师和家长的陪伴,他依然清楚他自己该走向何处,而不是像失去领路人那样惊慌失措。在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他提到:“我们探索教育目的时,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我们整个教育观点不允许这样做。我们所要做的,是要把属于教育过程内部的目的,和从教育过程以外提出的目的进行比较。当社会关系不平等均衡时,一定会出现后一种情况。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的某部分人将会发现他们的目的是由外来的命令决定的;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从他们自己的经验自由发展而来,他们

有名义上的目的,并不真是他们自己的目的,而只是达到别人比较隐蔽的目的的手段。”

再联系到萨特的思想,我们不禁要问,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这个答案不应该是由教育工作者来确定的,而是应该由学生自己来选择的,因为学生才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目标,只有学生自己对于教育满意了,那才是好的教育,而不应该仅仅是老师或者家长满意的教育。

二、“自由选择与责任”在教育中的体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到:如果上帝并不存在,那么一切事情都将是被允许的,这对于存在主义来说,就是起点。的确,如果上帝并不存在,一切都是容许的,因此人就变得孤苦伶仃了,因为他不论在自己的内心里或者在自身以外,都找不到可以依靠的东西。他会随即发现他是找不到借口的。因为如果存在确实是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

[1]p4

的———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

《存在主义是这段引文依然出自萨特的著名演讲

一种人道主义》。人的自由,是萨特穷尽一生所关注的中心问题,也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部分之一。萨特提出其自由思想的前提是对于上帝、人性天赋论、先验既定价值原则和行为准则的否定。萨特认为:人就是自由,人是生而自由的。熟悉萨特哲学的人对于他的自由思想是不会感到陌生的,但是我们经常仅仅只强调了萨特的自由观,却忽略了和它的自由观相辅相成的责任观。在萨特看来,自由选择和责任是永远联系在一起的,缺一不可。“人,由于命定是自由的,把整个世界的重量压在肩上:他对作为存在方式的世界和他本身是有责任的。我们是在‘(对)是一个事件或者一个对象的无可争辩的作者(的)意识’这个平常的意义上使用‘责任’这个词的。……因为他是让自己使世界存在的人,而既然他也是使自己成为存在的人,因此不管是处在什么样的处境中,自为都应当完全地考虑处境连同其固有的敌对系数……正是我所是的介入基础上,麻烦和威胁才显现出来。……这种绝对的责任不是从别处接受:它仅仅是我们的自由的结果的逻

[2]p708辑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萨特的自由理论并不是天马行空的放任自流,更不是不负责任的主观任意,在人们追求自由的道路上总是会有责任的身影随之相伴。在我们看待教育问题的时候,这个自由与责任的关系也是

32

我们不容忽视的。

根据萨特关于自由与责任的思想,教育者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因为生活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同样,给了他们自由并不是等于放任他们发展而不管,而是应该把他们的责任意识也培养起来。这一点,另一位法国先贤卢梭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在其所著的《爱弥尔》一书中,卢梭指出:“虽然是我想把他培养成一个自然的人,但不能因此就一定要使他成为一个野蛮的人,一定要把他赶到森林中去。我的目的是:只要他处在社会生活的漩流中,不至于被种种欲念或人的偏见拖进漩涡里去就行了;只要他能够用他自己的眼睛去看,用他自己的心去想,而且,除了他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任何其他的权威所控制就行

[3]p203

了。”我们不一定非要告在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

是由于这种关系,所以虽然他者看起来与桌椅、电视、电灯等东西一样存在与我的世界里,但是实际上,他者与这些物体是有绝对区别的,他者和自我一样是自为的存在,与自我一起存在于一个真实的世界里。他拥有着自己的观点,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和表现着这个世界,当一旦自我和他者之间发生联系,我就会感觉到世界从我这里摆脱并且进入到了另一个谋划和表现中去了,和另一个自为结合成了整体,所以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实际上是平等的。

在教育活动中,我们也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们如果能够让孩子自由地去选择,自由地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么他们之间或许会产生一些冲突,比如两个孩子都想要同一个玩具,而玩具只有一个。这种问题看似很好解决,比如老师让他们一个人玩一个小时就可以了,但是始终有一个人需要等待另一个人。我们当然可以用规则或者一些条例来约束学生,但是笔者认为更好的办法是通过这种小的冲突来让孩子们认识到自由其实也是有边界的,我们给予他们的自由并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们在自由选择的时候,也必须把他人给考虑进去,因为他人跟自己是平等的关系,不能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我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把这些思想灌输给孩子,那么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为什么我们常说中国学生缺乏团队精神?就是因为在家里,他们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另外一个平等的“他人”跟他们长期相处,他们在父母的眼中是小太阳、小公主,是绝对的主体,他们甚至可以不考虑任何人的感受,这样长期下来,就形成了“单打独斗”的习惯。但是如果我们在教育活动中给他们灌输了“他者”的思想,让他们知道如何和其他跟自己平等的主体一起学习、生活、玩耍,这样在他们长大以后自然会懂得如何在一个团队里工作或者生活。

四、萨特思想对教育的启示

萨特的思想对于教育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如果教育工作者将萨特的思想引入到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去,将会起到有效的帮助作用,具体启示如下:

第一,教育活动应当变为一种有双向选择存在的活动。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他们的选择都应当得到尊重,而不是单一的管理与被管理、发号施令与服从的关系。但是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上,教育者往往处于一个权威的地位,这样当然会有一定的好处,比如在对于学生的管理上会更加的方便。但是在这个

诉他们什么是对的或者什么是错误的,因为对于对和错的判断,就算是成年人,也有判断失误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把这个选择的后果和责任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选择背后,也同样背负着这个选择所带来的责任。比如一些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情,我们把它们所导致的后果或者责任明白地讲给孩子们听,他们也完全能够判断出这样做的后果是严重的,这样也一样起到了保护孩子和学生的作用,而且这样做的效果肯定比我们直接告诉他不要去选择,或者帮他选择要好得多。这样的教育实施了过后,孩子们既有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也能更加地坚持自己的选择,因为道路是自己选择的而不是他人选择的,他不能把责任推卸给任何人,就算最后他的选择是失败的,那么他也不会觉得很压抑和委屈。

三、“他者”与教育

在我们研究萨特思想的时候,要统一全面的看待它,当然我们在联系到它对于教育问题的启示时,也不能忽视“他者”这一重要理论。

[4]

“他人即地狱!”里借主这是萨特在戏剧《禁闭》

人公之一加尔散之口提出的又一重要的哲学理论。萨特认为,我在这个世界中是一个自为的存在,但是当一个他者的目光注视着我、包围着我的时候,我本身就发生了变化。在他者的注视之下,我就不再是一种自为的存在,而成了一种“为他的存在”,也就是一种“自在”了。萨特提出了关于他者的问题,指出了他者的存在对于自我的威胁,一方面是想要说明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困难,人际关系的紧张,但是另一方面,萨特也表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存在和存在的关系。正

33

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教育者的很多理念更新速度已经跟不上学生的需求,学生也比过去拥有了更多的接触社会的条件。这样一来,如果我们坚持以往的教育传统,可能会抹杀掉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抑制了他们思维的发展,甚至可能磨灭了他们的好奇心以及主动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从萨特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强调的始终是“以人为本”的概念,如果我们把它引入到教育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就像人是主体一样,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才是主体。教育者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给予他们更大的自由学习空间,以指引的态度而非领导的态度去教育学生,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必然会拥有很强的自主能力,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他们都会有更好的思维能力,也更加能够把握好自己的选择和自己的兴趣点所在,而不像是从流水线上出来的“产品”。

第二,给予学生自由,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责任。这种责任并不是一种很大的压力,因为学生的选择是他们自己做出的,而非外界压力所致,这样一来,反而对于学生自己来讲是一种很大的动力,也是一个刺激他们努力学习的点,他们的逆反心理也会自然的减少很多,因为他们是在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在学习。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教育方式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至少在学校生活学习的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体验绝对会是快乐和放松的。外界所带来的压力也不会使学生的身心变得扭曲,因为压力只是源于自身的选择,自己在选择之前就应该能够预计到选择所带来的责任。这样一来,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起到的作用就应该从“主动带领”变为“陪伴护航”,教师所承受的压力自然也会相应的减少,一种良性的教育环境就能够很好的建立起来。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虽然不见得成绩优秀,各方面发展都很全面,但是他们一定会具有良好的独立思考判断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然后或许能够在自己所擅长的方面发挥作用,回报社会。这样的学生可能才是真正符合我们社会长远发展要求的,才能够成为具有创造力的新一代人才。

第三,这样的教育模式在一开始会导致一个问题,就是学生都拥有了自由,都以自我为中心。在萨特看来,这种现象是必然的,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主体”他人是“客体”。但其实“他人”也是有自由思想的行为“主体”。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必须给学生讲明这个道理。自由并不是没有边界的,当你的自由妨碍到他人的自由的时候,就应该进行一些权衡和妥协。这样的教育也是对学生团体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而我们不断强调的构建和谐社会也是基于这个道理的。

终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萨特的思想对于教育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把他的思想引入教育活动中时一定要注意一点,就是他的思想是一个连续性的整体,我们切不能把它分割开来,断章取义。自由、责任、他人之间是联系和统一的,我们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力,也是给予了学生责任,这两点缺一不可。当我们真正可以把萨特的思想引入到教育中去时,我们必定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体验,使学生不再对学校有所抵触,因为他们才是一个学校真正的主人,也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我想,这样的教育方式才是有生命力、有延续性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更加有创造力和独立思维能力。当然,这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注:

[1]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熙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等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论教育[M].李平讴译.北京:[3]卢梭.爱弥儿——商务印书馆,1996.

[4]L‘enfer,c’estlesautres.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邮

编:400715

(责任编辑陈佑清)

34


相关文章

  •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主要流派提纲
  •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当代西方文论:象征主义.表现主义.俄国形式主义.精神分析批评.直觉主义.新批评.存在主义.原型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解释学.接受美学.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文化研究.空间研究 英 ...查看


  •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
  • 一.填空: 1.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大体上分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主潮. 2.当代西方文论两次转移:从重点研究作家到重点研究作品,从重点研究文本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 3.两次转向:非理性转向.语言论转向. 4.波德莱尔十四行诗<应和&g ...查看


  • 萨特与波伏娃
  • 巴黎塞纳河左岸的蒙帕纳斯公墓里,一块墓碑朴素得不多著一字,只留逝者的姓名和生卒年,却引来世界各地情侣的牵手朝拜--里面合葬着让·保罗·萨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 这是二十世纪两个响当当的名字.男人是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政治评论 ...查看


  •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_方丽华
  • 2010年第13期 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No.132010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 ...查看


  • 萨特生平和思想
  • 萨特是法国的存在主义一代宗师,在存在主义哲学界,乃至整个哲学界都是一个响亮的名字.萨特一生是命运多舛.激情澎湃的一生,为人类自由进行呼吁.抗争和战斗的一生.他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存在主义哲学--或者说,他的一生本来就是一部存在主义哲学著作.解读 ...查看


  •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
  • 读<教育人类学>有感 ----关于人的论述 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的产生于二战时期的德国,那时候德国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中,传统的安乐园使他们失望,消沉,因而人们开始进一步探索人的本质.因而,博尔若夫的这本书通篇便围绕 ...查看


  • [未竟的往昔]:共产主义与法国传统
  • 作为研究战后欧洲历史最重要的学者之一,托尼·朱特一直重点关注知识分子与政治之间的纠葛关系.朱特有多部作品,都在进行这一主题的论述. 如果说<责任的重负>是谈在战后共产主义浪潮下.法国部分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与立场坚守的话,那么三辉 ...查看


  • 简论中国京剧脸谱的色彩文化蕴意
  • 简论中国京剧脸谱的色彩文化蕴意 摘要:中国京剧脸谱色彩鲜艳.热烈,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京剧脸谱的色彩受中国传统文化及讹传会附等影响,颜色的运用代表着民族的情感.民族的文化.对其颜色进行深入研究,对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解析,能够更多的了解中国 ...查看


  • 萨特和波伏娃 终身情侣的爱情故事
  • 1979年6月21日,波伏娃与萨特在一起庆贺萨特74岁生日,及他们半生的友谊. 让·保罗·萨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是本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大作家.他们两人的名字在今天早已远播全球,而且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们二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