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生命]课外阅读

“欣赏生命”课外阅读

小站歌声 修祥明

子夜时分,山村的小站昏暗静谧。苗兰老师提着行李来到站台,像触电般浑身颤抖起来。

她本想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开山村,没想到全村40多个学生全站在这里为她送行。

站牌下,放着一篓子山核桃,篓把上贴着个红双喜字。这是山里人庆贺新婚的礼节。

三天前,她去了趟县城,回到山村,她对孩子们说,要和远离千里的男朋友举办婚礼,婚

后,她就在那里定居了。

孩子们舍不得她,却没张口将她挽留。只将一串串难舍难离的泪水洒下。

远处传来列车的长鸣。

40多个孩子含着泪水,像一棵棵被雨水浇伤的禾苗一样,凄凉悲哀地站着。

班长说:“咱们为苗老师唱一首《好人一生平安》吧。”

歌声在夜空中响起:“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有过多少朋友/仿佛就在身边/也曾心意

沉沉/相逢是苦是甜/如今举杯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这歌声,低沉悲哀。这是孩子们真诚的祝愿。

列车徐徐地向前开动着,孩子们像一阵旋风一样随车跑着,唱着……

好人一生平安。

歌声像让泪水滤过似的。

车上的苗老师失声痛哭起来。

孩子们怎知道,她不是去结婚。三天前,去县城体检,她患了白血病,在人生的旅途上,

她只有半年的时间了。

生命之翼

他们是舞者。 他们五个人穿着银色的紧身服,一样的颜色,一样的没有右腿。在应该是右腿的那个地方被截去了,都是因为生命中的意外。 他们要带给美国人的是《生命之翼》,他们希望能用双拐支撑着飞翔,或者做出飞翔的样子。 他们互相支撑着,用自己身体的一侧支撑着另一个人的一侧,还用他们的双拐。他们就是用这样的姿势飞翔。他们让下面的观众看得喘不过气来,因为他们的残疾是毫无掩饰地展示在人们面前。 在没有双拐的时候,他们匍匐着,奋力地向前爬行,像断了翅膀一样,背景音乐又是如此悲怆和激昂,是《胡桃夹子》的华彩。生命以这样的坚韧和决绝挣扎着前行:震撼了全场的人们。他们谢幕的时候,全场暴响着震耳欲聋的掌声,人们把最炽热的鼓励和喝彩给了他们。 《我的梦》撰稿人和艺术指导张继刚说:“我想把蒙在金子上的尘土拂去。”为了拂去身上的尘土,5个小伙子吃了不少苦头。演员姜福高说,为了把这个只有5分20秒的舞蹈演好,他们每天从早晨7点半到晚上10点不知要练多少遍,尤其是当舞蹈进入高潮时,四位演员将一位演员托到空中,做出飞翔的动作,底下4人左臀全磨青了,但没人叫苦。 邓朴方在看到这个舞蹈时掉下了眼泪,他对周围的人说:“任何生命都是平等和伟大的。” 生生长流 (台湾) 刘墉

看伊朗名导演阿巴斯(Abbas Kiarostami)的《生生长流(And Live Goes On )》,电影里阿巴斯带着自己的孩子,去伊朗灾区找两个熟识的童星。 五万个生命,在这场地震中被夺去了!

一眼望去,是整片的废墟,和弯身在当中挖掘的人群。没有人哭号,因为每个人都是悲惨的受害者,不必向别人诉说,也无需听别人诉说。 倒是有一对地震前订了婚的情侣,在断垣残壁间结了婚;他们原先邀请的亲友多半死了,“新房”前的花草依旧盛开。 “能结就结了吧,谁知道会不会跟着再来次地震,让我们都送了命。”新郎说。 也见到旷野里成堆的难民、成片的营帐,成缕的炊烟。一个年轻人却在高处架电视天线,导演问:“你还有心情看电视?” “我的亲朋好友都死了,我是很伤心,”年轻人苦笑:“可是活的人总要活下去啊!何况,世界杯四年才一次!” 电影中,导演继续开车,找那两个童星。山陡,车上不去,倒是有路人说:“看见过那两个孩子。” “看不看到已不再重要,只要知道他们还活着,就好。” 电影就这样结束了,观众安静地离场,没有人落泪,也没有人笑。生命本就是有哭有笑,也不必哭不必笑的。 想起沈从文的自传,写杀人、看人被杀,一群群人被串绑着出去杀头。人太多,杀不完,就掷,掷到免死的自行走开;被掷中的也不哀号,乖乖地接受死的命运。 生命竟如此卑微,卑微得只剩日升日落、缘起缘灭之间,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 生命也是可轻可重的,“轻”在人皆有死,“重”在我正生,而且要继续生存下去,把该属于我的生命好好活完。 如沈从文说的:“应死的倒下,腐了烂了,让它完事。可以活的,就照分上派定的忧乐活下去。”

“分上派定的”,多么平淡!多么悠然!

有位女同事的孩子将要出嫁,喜宴定了,礼堂安排了,请贴也发出去了。婚礼前五天,准岳父却心脏病发,死了。 “我先生死了,怎么办?婚礼成了丧礼,究竟还要不要举行?”同事惶然无助地问办公室同事。 “当然结!”一个也丧夫不久的同事拍着她的肩说,“不要觉得孤独,我们会去,他也会去的。” 婚礼照常举行了。牧师首先带领大家默哀,然后音乐奏起。玫瑰花瓣飞扬,一对新人在满堂宾客的祝福中出现。 没有人去想那才发生的悲剧,因为一对新人正在眼前出现。死去的人似乎被淡忘,因为他的孩子正光彩地走入礼堂。 婚礼的第二天,那女同事来上班,坐在椅子上,许久没说话,没抬头。突然扬起头,含泪带笑说:“真的,我感觉到,昨天他真的来了!” 有一年,在香港华都饭店的顶层看夜色,窗外是万家灯火和狂风骤雨。只觉得在那片灯火中,千百盏灯一一熄灭了,又有千百盏灯点亮。他们是那么平均地交互发生,尽管明明灭灭,却永远是一片灿烂的灯海。

生命或许就象这灯海吧。

办喜事的日子,也总有人办丧事;婴儿出生的时刻,也有人正咽下最后一口气,所有的平淡都可能变成激情,所有的激情终会归于平淡。

既然我们生了,就要好好活着,努力地、快乐地、积极地,让那片生之灯海永远灿烂;让这生生长流。永不止息地流下去。

生命的礼物

那年,在美国考得驾驶执照,同时发给一张淡红色的小卡,卡上写着: 按照统一的人体捐献法规,当我死亡时,我做如下选择: A.捐献我的任一器官和部件。

B.捐献我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日期为某年某月某日) C.捐献下列部件和器官——

D.不捐献我的任一器官部件和心脏起搏器。 以下是亲笔签名和日期。

真新鲜!要是我母亲见了,一定大惊失色,美国人简直是疯子!她虽然不相信“来生转世”之类的说法,但刚领到驾驶执照就谈死,她会认为“不作兴”,再说捐器官,把尸体弄得支离破碎,她会认为太残酷。不过,我在A项上作了选择,就是说,一旦发生意外而死亡,我愿意捐献我的任何一个器官和部件。我签上自己的大名,把卡贴在驾驶执照后面,并把“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贴在驾驶执照正面。我端详这张驾驶执照,想象万一我遭不测,警察和救护人员赶到现场,翻开驾驶执照一眼就看到“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就会立即拿我的器官去解救另一个垂危的生命……这是一份生命的礼物,赐予和被赐予都是一种幸福。美国大多数人都愿意作这种选择,我非常赞赏这种做法。只是当时,我不曾将此事告诉母亲,怕她整天提心吊胆。 不久前,在一份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一个美国青年在一场车祸中不幸丧生,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医生摘取了他身上所有可供利用的器官,两只肾脏分别移植给当地和欧洲的两个肾功能衰竭者,心肺和肝脏分别移植给两名濒临死亡的患者,两只眼球给两个失明者作了角膜移植。这位青年捐赠的生命的礼物,使四个垂死者重获新生,两个盲人重见光明。当记者访问这个青年的母亲时,她说:她为儿子的行为感到骄傲,同时她还感谢那些接受她儿子器官的人,他们使她的儿子的一部分在他们的体内存活,她儿子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看到他们,就象看到自己的儿子!

我把文章读给80岁的母亲听,她听了半晌不说话,最后她缓缓地说:“这个母亲实在了不起!只是,我这样老的器官不知还能不能派上用场?”

莱拉的葬礼

下午,我踏过秋日筛落树梢的剪影,来到孩子上学的幼儿园接他。正想开启前园围篱的栅门,身后乍然传来一声问话:“你今天会留下来参加莱拉的葬礼吗?”我转身,见是一位熟悉的老师。

“谁的葬礼?”我很不安地问。

她凄然地说:“我们学校的天竺鼠莱拉昨天死了,今天下午下课之后要在后院举行葬礼,将它埋了。”我心口一松,便答应留下。

不同于往常,今天下课安静极了,孩子们跟着大人安静地慢慢走过后院草地,来到几年前埋了一只兔子的小墓园。我们到达时,土地已掘开一个洞穴,走在前头的老师手上捧着一个无

盖的小纸盒,纸盒里除了莱拉僵硬的躯体外,还躺着一块形状圆滑、巴掌般大的米色石头,上头写着:莱拉,1998年秋天。

这时莱拉已被从盒子里取出,放置到属于它的墓穴里了。莱拉洁白顺溜的毛让孩子们忍不住想再伸手抚摸一次。老师以她惯常温和的语气阻止了孩子:“喔!莱拉已经死了,身上会有细菌,不过你们可以摸摸它身边这块石头上的名字,看!就在这里。”

孩子们于是纷纷上前郑重摸了石头一下。老师先行示范,将一铲松软的泥土填进莱拉的墓穴。孩子们也一人一铲土,渐渐将洞穴填盖。

埋葬了莱拉,老师从树下拿起一架手提小竖琴,坐在秋天的落叶堆上,说:“我们可以唱歌向莱拉说再见,我想到的是一首《小星星》。”老师自弹自唱起来,小朋友与家长也应和着。唱罢《小星星》,突然冒出一声细嫩愉悦的童音:“我喜欢唱《ABC》。”老师同意这孩子的提议,说:“好,我们就来唱《ABC》。”唱毕,老师放下竖琴,意味深长地问:“谁记得莱拉做过什么事,会让你特别记住它的?” “它会玩。”

“它会吃胡萝卜。”

“它的笼子里有间小屋……”

小朋友对莱拉温暖活泼的记忆正是纪念它最恰当的方式。最后老师幽默地补充道:“还有,它会制造快乐的嘈杂声。”老师的话,微风一般轻柔,众人以端庄谨慎的脚步走回到室内时,脸上反倒有平日难得一见、令人肃然的和平光辉。

我与孩子在返家的途中,走在金色的秋天阳光里,内心充满祥和。我突然有所憬悟,对孩子而言,这场天竺鼠葬礼非关宠物的生死问题,却是成人对生命抱持的温柔与谦敬,让他们开了眼界,更间接启发了平和的性情,以及对生命的尊敬。

永远的蝴蝶 (台湾) 陈启佑

那时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把信交给她。 “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帮我去寄信。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

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深秋了。

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这简单的动作,却要叫我终生难忘了。我缓缓地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时她只离我5公尺,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南部的母亲的信,我茫然地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道不知道呢?

“欣赏生命”课外阅读

小站歌声 修祥明

子夜时分,山村的小站昏暗静谧。苗兰老师提着行李来到站台,像触电般浑身颤抖起来。

她本想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开山村,没想到全村40多个学生全站在这里为她送行。

站牌下,放着一篓子山核桃,篓把上贴着个红双喜字。这是山里人庆贺新婚的礼节。

三天前,她去了趟县城,回到山村,她对孩子们说,要和远离千里的男朋友举办婚礼,婚

后,她就在那里定居了。

孩子们舍不得她,却没张口将她挽留。只将一串串难舍难离的泪水洒下。

远处传来列车的长鸣。

40多个孩子含着泪水,像一棵棵被雨水浇伤的禾苗一样,凄凉悲哀地站着。

班长说:“咱们为苗老师唱一首《好人一生平安》吧。”

歌声在夜空中响起:“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有过多少朋友/仿佛就在身边/也曾心意

沉沉/相逢是苦是甜/如今举杯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这歌声,低沉悲哀。这是孩子们真诚的祝愿。

列车徐徐地向前开动着,孩子们像一阵旋风一样随车跑着,唱着……

好人一生平安。

歌声像让泪水滤过似的。

车上的苗老师失声痛哭起来。

孩子们怎知道,她不是去结婚。三天前,去县城体检,她患了白血病,在人生的旅途上,

她只有半年的时间了。

生命之翼

他们是舞者。 他们五个人穿着银色的紧身服,一样的颜色,一样的没有右腿。在应该是右腿的那个地方被截去了,都是因为生命中的意外。 他们要带给美国人的是《生命之翼》,他们希望能用双拐支撑着飞翔,或者做出飞翔的样子。 他们互相支撑着,用自己身体的一侧支撑着另一个人的一侧,还用他们的双拐。他们就是用这样的姿势飞翔。他们让下面的观众看得喘不过气来,因为他们的残疾是毫无掩饰地展示在人们面前。 在没有双拐的时候,他们匍匐着,奋力地向前爬行,像断了翅膀一样,背景音乐又是如此悲怆和激昂,是《胡桃夹子》的华彩。生命以这样的坚韧和决绝挣扎着前行:震撼了全场的人们。他们谢幕的时候,全场暴响着震耳欲聋的掌声,人们把最炽热的鼓励和喝彩给了他们。 《我的梦》撰稿人和艺术指导张继刚说:“我想把蒙在金子上的尘土拂去。”为了拂去身上的尘土,5个小伙子吃了不少苦头。演员姜福高说,为了把这个只有5分20秒的舞蹈演好,他们每天从早晨7点半到晚上10点不知要练多少遍,尤其是当舞蹈进入高潮时,四位演员将一位演员托到空中,做出飞翔的动作,底下4人左臀全磨青了,但没人叫苦。 邓朴方在看到这个舞蹈时掉下了眼泪,他对周围的人说:“任何生命都是平等和伟大的。” 生生长流 (台湾) 刘墉

看伊朗名导演阿巴斯(Abbas Kiarostami)的《生生长流(And Live Goes On )》,电影里阿巴斯带着自己的孩子,去伊朗灾区找两个熟识的童星。 五万个生命,在这场地震中被夺去了!

一眼望去,是整片的废墟,和弯身在当中挖掘的人群。没有人哭号,因为每个人都是悲惨的受害者,不必向别人诉说,也无需听别人诉说。 倒是有一对地震前订了婚的情侣,在断垣残壁间结了婚;他们原先邀请的亲友多半死了,“新房”前的花草依旧盛开。 “能结就结了吧,谁知道会不会跟着再来次地震,让我们都送了命。”新郎说。 也见到旷野里成堆的难民、成片的营帐,成缕的炊烟。一个年轻人却在高处架电视天线,导演问:“你还有心情看电视?” “我的亲朋好友都死了,我是很伤心,”年轻人苦笑:“可是活的人总要活下去啊!何况,世界杯四年才一次!” 电影中,导演继续开车,找那两个童星。山陡,车上不去,倒是有路人说:“看见过那两个孩子。” “看不看到已不再重要,只要知道他们还活着,就好。” 电影就这样结束了,观众安静地离场,没有人落泪,也没有人笑。生命本就是有哭有笑,也不必哭不必笑的。 想起沈从文的自传,写杀人、看人被杀,一群群人被串绑着出去杀头。人太多,杀不完,就掷,掷到免死的自行走开;被掷中的也不哀号,乖乖地接受死的命运。 生命竟如此卑微,卑微得只剩日升日落、缘起缘灭之间,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 生命也是可轻可重的,“轻”在人皆有死,“重”在我正生,而且要继续生存下去,把该属于我的生命好好活完。 如沈从文说的:“应死的倒下,腐了烂了,让它完事。可以活的,就照分上派定的忧乐活下去。”

“分上派定的”,多么平淡!多么悠然!

有位女同事的孩子将要出嫁,喜宴定了,礼堂安排了,请贴也发出去了。婚礼前五天,准岳父却心脏病发,死了。 “我先生死了,怎么办?婚礼成了丧礼,究竟还要不要举行?”同事惶然无助地问办公室同事。 “当然结!”一个也丧夫不久的同事拍着她的肩说,“不要觉得孤独,我们会去,他也会去的。” 婚礼照常举行了。牧师首先带领大家默哀,然后音乐奏起。玫瑰花瓣飞扬,一对新人在满堂宾客的祝福中出现。 没有人去想那才发生的悲剧,因为一对新人正在眼前出现。死去的人似乎被淡忘,因为他的孩子正光彩地走入礼堂。 婚礼的第二天,那女同事来上班,坐在椅子上,许久没说话,没抬头。突然扬起头,含泪带笑说:“真的,我感觉到,昨天他真的来了!” 有一年,在香港华都饭店的顶层看夜色,窗外是万家灯火和狂风骤雨。只觉得在那片灯火中,千百盏灯一一熄灭了,又有千百盏灯点亮。他们是那么平均地交互发生,尽管明明灭灭,却永远是一片灿烂的灯海。

生命或许就象这灯海吧。

办喜事的日子,也总有人办丧事;婴儿出生的时刻,也有人正咽下最后一口气,所有的平淡都可能变成激情,所有的激情终会归于平淡。

既然我们生了,就要好好活着,努力地、快乐地、积极地,让那片生之灯海永远灿烂;让这生生长流。永不止息地流下去。

生命的礼物

那年,在美国考得驾驶执照,同时发给一张淡红色的小卡,卡上写着: 按照统一的人体捐献法规,当我死亡时,我做如下选择: A.捐献我的任一器官和部件。

B.捐献我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日期为某年某月某日) C.捐献下列部件和器官——

D.不捐献我的任一器官部件和心脏起搏器。 以下是亲笔签名和日期。

真新鲜!要是我母亲见了,一定大惊失色,美国人简直是疯子!她虽然不相信“来生转世”之类的说法,但刚领到驾驶执照就谈死,她会认为“不作兴”,再说捐器官,把尸体弄得支离破碎,她会认为太残酷。不过,我在A项上作了选择,就是说,一旦发生意外而死亡,我愿意捐献我的任何一个器官和部件。我签上自己的大名,把卡贴在驾驶执照后面,并把“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贴在驾驶执照正面。我端详这张驾驶执照,想象万一我遭不测,警察和救护人员赶到现场,翻开驾驶执照一眼就看到“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就会立即拿我的器官去解救另一个垂危的生命……这是一份生命的礼物,赐予和被赐予都是一种幸福。美国大多数人都愿意作这种选择,我非常赞赏这种做法。只是当时,我不曾将此事告诉母亲,怕她整天提心吊胆。 不久前,在一份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一个美国青年在一场车祸中不幸丧生,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医生摘取了他身上所有可供利用的器官,两只肾脏分别移植给当地和欧洲的两个肾功能衰竭者,心肺和肝脏分别移植给两名濒临死亡的患者,两只眼球给两个失明者作了角膜移植。这位青年捐赠的生命的礼物,使四个垂死者重获新生,两个盲人重见光明。当记者访问这个青年的母亲时,她说:她为儿子的行为感到骄傲,同时她还感谢那些接受她儿子器官的人,他们使她的儿子的一部分在他们的体内存活,她儿子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看到他们,就象看到自己的儿子!

我把文章读给80岁的母亲听,她听了半晌不说话,最后她缓缓地说:“这个母亲实在了不起!只是,我这样老的器官不知还能不能派上用场?”

莱拉的葬礼

下午,我踏过秋日筛落树梢的剪影,来到孩子上学的幼儿园接他。正想开启前园围篱的栅门,身后乍然传来一声问话:“你今天会留下来参加莱拉的葬礼吗?”我转身,见是一位熟悉的老师。

“谁的葬礼?”我很不安地问。

她凄然地说:“我们学校的天竺鼠莱拉昨天死了,今天下午下课之后要在后院举行葬礼,将它埋了。”我心口一松,便答应留下。

不同于往常,今天下课安静极了,孩子们跟着大人安静地慢慢走过后院草地,来到几年前埋了一只兔子的小墓园。我们到达时,土地已掘开一个洞穴,走在前头的老师手上捧着一个无

盖的小纸盒,纸盒里除了莱拉僵硬的躯体外,还躺着一块形状圆滑、巴掌般大的米色石头,上头写着:莱拉,1998年秋天。

这时莱拉已被从盒子里取出,放置到属于它的墓穴里了。莱拉洁白顺溜的毛让孩子们忍不住想再伸手抚摸一次。老师以她惯常温和的语气阻止了孩子:“喔!莱拉已经死了,身上会有细菌,不过你们可以摸摸它身边这块石头上的名字,看!就在这里。”

孩子们于是纷纷上前郑重摸了石头一下。老师先行示范,将一铲松软的泥土填进莱拉的墓穴。孩子们也一人一铲土,渐渐将洞穴填盖。

埋葬了莱拉,老师从树下拿起一架手提小竖琴,坐在秋天的落叶堆上,说:“我们可以唱歌向莱拉说再见,我想到的是一首《小星星》。”老师自弹自唱起来,小朋友与家长也应和着。唱罢《小星星》,突然冒出一声细嫩愉悦的童音:“我喜欢唱《ABC》。”老师同意这孩子的提议,说:“好,我们就来唱《ABC》。”唱毕,老师放下竖琴,意味深长地问:“谁记得莱拉做过什么事,会让你特别记住它的?” “它会玩。”

“它会吃胡萝卜。”

“它的笼子里有间小屋……”

小朋友对莱拉温暖活泼的记忆正是纪念它最恰当的方式。最后老师幽默地补充道:“还有,它会制造快乐的嘈杂声。”老师的话,微风一般轻柔,众人以端庄谨慎的脚步走回到室内时,脸上反倒有平日难得一见、令人肃然的和平光辉。

我与孩子在返家的途中,走在金色的秋天阳光里,内心充满祥和。我突然有所憬悟,对孩子而言,这场天竺鼠葬礼非关宠物的生死问题,却是成人对生命抱持的温柔与谦敬,让他们开了眼界,更间接启发了平和的性情,以及对生命的尊敬。

永远的蝴蝶 (台湾) 陈启佑

那时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把信交给她。 “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帮我去寄信。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

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深秋了。

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这简单的动作,却要叫我终生难忘了。我缓缓地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时她只离我5公尺,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南部的母亲的信,我茫然地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道不知道呢?


相关文章

  • 论文生命教育
  •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咸丰县丁寨中小学 冉琼玲 内容摘要:加强生命教育,强化生命意识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生命意识的课 ...查看


  • 课外阅读-品德素养
  • 课外阅读与学生品德素养的提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经典润泽生命,阅读点亮人生.书籍除了丰富的知识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心灵和思想得到了成长,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品德素养.在与经典的亲密接触中,学生渐渐学会了"如何做人" ...查看


  • [精品]初中课外活动计划
  • 篇一:初中课外活动计划 一.活动宗旨 活动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进步"为目的,遵循"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互相配合,互相 ...查看


  • 用智慧在美文的大花园里"种植"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用智慧在美文的大花园里"种植" 作者:季萍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06期 很偶然的一次空余时间,我读了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两斤红糖> ...查看


  •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目录789年级
  •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目录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阅读 1 散步 2 秋天的怀念 3* 羚羊木雕 4* 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 荷叶 母亲 5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写作 从生活 中学习写作 第二单元 阅读 6 我的老师 ...查看


  • 九年级课外阅读现代文
  • 九年级阅读训练二 (一)母狼的智慧 毕淑敏 "仅次于人聪明的动物是狼." 一位老猎人,在大兴安岭蜂蜜般黏稠的篝火旁,对我说.猎人是个渐趋消亡 的职业,他不再打猎,成了护林员. 那是我年轻的时候啦„„老猎人舒展胸膛,好像恢 ...查看


  • 人教版初中语文目录(新)
  •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目录(红色字体为古诗文篇)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阅读 1 散步 2 秋天的怀念 3* 羚羊木雕 4* 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 荷叶 母亲 5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写作 从生活中学习写作 第二单元 ...查看


  • [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研究报告
  • 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 研 究 报 告 单 位: 肇源县民意乡中心校 撰写人: 程 淑 杰 <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研究报告 肇源县民意乡中心校 程淑杰 [摘要] 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造成 ...查看


  • 2013下半年阅读导读教案
  • <父母的心>(教案1) 导读者凤阳小学--陈婷婷 一.指导目的: 1.通过认识阅读课外书的作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回顾总结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3.利用阅读卡,让学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