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案:心灵共鸣

《心音共鸣 写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教案

主编:黄德荣

撰写:蒋焱梅

校稿:张国玉 陈伟

教材解说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语文教材是必修1,本册书除第一单元是诗歌外,其他单元都是记叙性的文章。所以本学期的写作训练主要是记叙文写作。不少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写记叙文时,如果题目能触动自己的感情,或者引起自己的兴趣,就可能写出一篇好作文,即使平时作文写不通的学生,也会写出比较通顺的作文;反之,如果学生对题目不感兴趣,像挤牙膏一样硬写,即使平时作文不错的学生,也会写得磕磕绊绊。这就说明写作文,不能光会写法,更要选择内容。本单元设置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性,作文时要尽量发掘感动点,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提取曾经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怎样才能抓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2、如何提炼素材?

情感与态度

1、要勤观察、勤纪录、勤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有情人。

2、要热爱生活,有动于衷、常动于衷。

过程与方法

本内容用一课时,让学生体会发掘感动点和提炼素材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怎样才能抓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2、如何提炼素材?

教学难点

怎样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好细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 学 设 计

一、导入设计:

让学生读下面的文章:

我的母亲(片段)

邹韬奋

我六岁的时候,由父亲自己为我“发蒙”,读的是《三字经》,第一天上的课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个人坐在一个客厅的炕床上“朗诵”了半天,苦不堪言! 母亲觉得非请一位“西席”老夫子,不然总教不好。所以家里虽一贫如洗,情愿节衣缩食,用省下的钱请一位老夫子。说来可笑,第一个请来的这位老夫子,每月束脩只须四块大洋(当然供膳宿) ,虽则这四块大洋,在母亲已是一件很费筹措的事情。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教师的每月束脩已加到十二元,算增加了三

倍。到年底的时候,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得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向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地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由现在看来,这样的教育方法真是野蛮之至! 但是我不敢怪我的母亲,因为那个时候就只有这样野蛮的教育法;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在我额上吻了几吻。

【注】西席:西宾(古时主位在东, 宾位在西) 旧时家塾教师或幕友的代称;

束脩(xiū):旧时送给老师的酬金。

思考:不知同学们读了上面的文章是否被感动?感动你的是什么?什么叫“心音共鸣”?

教师提示:文章很感人,打动人的是那深深的母爱。深深的母爱打动了作者,也打动了读者,这就叫“心音共鸣”。

写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使读者和作者“心音共鸣”是记叙文所要达到的写作效果。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本模块“表达交流”部分的“心音共鸣——写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

二、合作探究:

1. 怎样才能抓到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呢?

让学生阅读《父亲》,结合自己的写作体会,集体讨论,合作探究,互相交流,最后师生共同归纳。

父 亲

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到家的。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篓蹲在门口抽叶子烟。楼上的张婆以为是盲流,呵斥他走开。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地说:“下次,我一定要穿周正点。”

家里不宽敞,我们把父亲和儿子安排在一间屋里。父亲进屋不久,我就听见巴掌落在脸上的“啪”声。开门一看,儿子正大吵大闹:“你脏,你脏,不准你亲我,滚出去!”我对儿子动了武,妻子对我怒目而视。父亲垂着手,呆呆地站在一旁,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

次日早晨,妻用不友善的腔调对父亲交代:“茶几上有好烟,有烟缸,别抽叶子烟,别乱抖烟灰。别动音响,别动气灶,别动冰箱,别动电视„„”父亲谦恭地说:“叫我动,我也动不来的。”中午我俩回来,看见满地的水,父亲正蹲在地上,拿着抹布,手忙脚乱地擦地板。妻子一甩手进了卧室,“砰”地一声关了门。父亲便立即又像做错了事一般,不知所措起来。下午下了一场小雨,下班回来不见父亲。父亲回来时,湿漉漉的头发搭在皱纹堆砌的额头,松树皮一样的手提着一个塑料袋。他鞋也没有脱就进了屋,妻子“哼”了一声,又进了卧室。

父亲说:“我去买东西了,不会买,也不知你们缺啥,就琢磨着买了这些。蜂蜜治胃病,你记着,一早一晚都要喝一勺。她是用脑的人,核桃粉补脑。孙儿胃口不好,瘦,就给他买了健脾糕,吃了开胃。”

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说:“这5000块钱是我卖鸡卖猪攒的,都攒3年了。我用处不大,你拖家带口的用得着,拿着。我明天就回去了,你有空就回来,看看你妈的坟,你爷的坟。没空回来,爸也不怪你,你们忙,单位纪律严呢!”说完父亲笑了一笑,摸出叶子烟,正要点,可能想起了妻的交代,又揣了回去。

父亲执意要走。怎么留也留不住,我决定叫一辆出租车送他回去。

一生都没坐过小车的父亲不知怎么打开车门,他的手在车门上东摸西摸,一脸尴尬。我上前一步,弯下腰来,打开车门,待父亲坐进车,再为他关上车门。父亲伸出头来,一脸的幸福,他说:“儿啊,爸算是村里最有福气的人了。”说完,抬手抹着眼圈憨憨地笑着看我,我霎时百感交集。

活在世上,活在城里,活在官场,我在许多人面前弯过腰,为许多人开过车门,但从没有为父亲弯过腰,开过车门。父亲是农民,我是干部,父亲是庄稼人,我是城里人,父亲这辈子已无法超越我们的高度。但我们能有今天,全仰仗父亲的奠基。父亲为我们弯了一辈子腰,吃了一辈子苦,操了一辈子心,人到老年依然念念不忘为子孙分担忧愁。但我们呢? 给了他那么多不敬,仅仅为他开一次车门,就叫他心满意足,泪流满面。那一弯腰,对父亲来说,是一种孝道和良知,对我来说,是向他及天下所有像他一样的父亲乞谅和深情致敬啊!

车越开越快,看着父亲离这个人情味淡漠的城市越来越远,忽然间有一种激动让我心头一颤,禁不住泪水潸然而下„„

教师明确:

(1)培养感受生活的意识。

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作者之所以能写出感人的《父亲》,那是因为作者他有一颗敏感的心。作者在为父亲关车门的一刹那,就捕捉到了写作的灵感。本文之所以能感人,就是因为作者在为父亲关车门的一刹那父亲的言行打动了作者。这就说明作者的心灵非常细腻。不经常写作,或不经常细致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人的心灵往往是粗糙的,但我们写文章时就需要主动地去体味生活,努力使自己的心灵丰富、细腻起来,真切的感受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你如果不是一个心灵粗糙的人,读材料1你有什么感受?

材料1:有一天,大街上两个人骑自行车相撞,引起了争吵。围了许多看客。

学生讨论(略)

老师提示:

感情粗糙的人这样写:“今日见两个人吵架,甚是无聊,其它无事。”

心灵细腻的同学则这样写:“早晨骑车上学的路上,密密麻麻围了一群人,摆出了一个不很规则的圆圈。在圆心位置,站着两位同胞,一只手握着自行车把,另一只手指着对方大骂。原来是两位同胞撞了车子,引起一场口舌之战。其实,这是小事一桩,并没有什么争吵的价值,连班也不上了,围成这不大不小的圈,更何况中国人常言‘寸金寸光阴’。这就是生活中的一个怪圈。”

前者认为无事可写,后者却由此看到中国人的两大弱点,一是因小失大,不珍惜时光;二是鲁迅先生批判过的看客,在中国仍然存在,围成一圈看热闹,麻木愚昧的中国人啊!后一位同学有比较强的生活敏感,从细小的事件中看出实质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自然和社会中的智慧无处不在,“万物为吾师”,应当是不灭的真理。

教师小结:

用善感的心灵去感悟生活,那么生活处处流淌着感动。欧阳修说:“人为动物,唯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播其情。”只有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张晓风说:“如果有一天,我因生命衰竭而向上苍祈求一两年额外加签的岁月,其目的无非是让我回首再看这可惊可叹的山川和人世。能多看它一眼,便能多用悲壮的、虽注定失败却仍不肯放弃的努力再解释它们一次,并且也会欣喜地看到人如何用智慧、用语言、用管弦、用丹青、用静穆、用爱一一对这世界作圆融的解释。”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我们的思想去思考社会,用我们的心灵去感悟社会。同学们,当你们具有了这样的修养的时候,怎么可能还会感觉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情可抒呢?

(2)调动生活情趣,热爱生活。

创作者总是怀着满腔的热情去生活,用爱来表现真、善、美,用憎来表现假、恶、丑。只有热爱生活,才能有意识地去观察、体味生活,并用自己笔去表现生活,启发读者。比如作者在《父亲》一文中表现出自己对父亲深深的愧疚之情,从而唤醒读者孝敬父母的良知,这就是他热爱生活的表现。

你如果是一个爱憎分明情感丰富的人,读材料2有什么感想?

材料2:他考试失败,闷闷不乐坐在树下。一个同样的失败者冲他笑了笑。

学生讨论(略)

教师提示:热爱生活的人写道:“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以后不能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只有乐观的看待失败,失败才会转变为成功。”埋怨生活的人写道:“我这次考试失败了,真是心烦。令人讨厌的小朋没有心肝,他还讥笑我呢。这世界多么让人心寒啦。”

教师小结:用审美的眼光审视生活,那么生活处处充满哲理。用热爱生活的态度去看待事物,时间就更美好。山野的鲜花,雨后的彩虹,清晨的薄雾,无不让人心旷神怡;坦然面对责难,微笑承受负重,无不让人心胸豁达乐观;超越庸俗的生活,拥有博大的情怀,挥洒激荡的热情,无不让人激情澎湃。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老师总结:

通过上面两项内容的学习探讨,我们已经明白了记叙文的写作要求,即心音共鸣——写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下面我们讲如何从所观察到的事件表象中提炼深刻的思想主题。

2、怎样提炼素材,深入思考生活呢?

方法:老师明确提炼素材的方法,并提供素材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提炼素材的练习,最后就每位同学提炼的结果进行全班交流,以达到相互启发的目的。

提炼素材就是对我们平时所观察到的事情进行体会和思考,体会其中的感情,思考其中的道理。那些道理就是你对生活或人生的看法和领悟。你一定要把它们写出来,因为这些才是你写文章的目的。

学生读下面两则故事,你有什么感触?请以此作为文章的立意。

材料3:在火车将要启动的时候,一个人急匆匆的地上了火车,可是他的一只脚被门夹了一下,鞋子掉了下去。火车开动了,这个人毫不犹豫地脱下了另一只鞋子扔去。有人奇怪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如果一个穷人正好从铁路旁经过,他就可以见到一双鞋,这或许对他能有所帮助。”这个人叫甘地。后来他被印度人尊为“圣雄”。 学生讨论(略)

教师明确:

(1)当我们自己得不到某些东西时,何不成全别人得到?该放手时就放手,时时为别人着想。

(2)我们要学会成全他人,成全他人的同时也是在成全我们自己,因为坦然舍弃成全他人的同时,你得到了精神上的回报,这比物质上更有意义。

材料4:我6岁的时候母亲和别人打架,很凶。为了给母亲报仇,晚上,趁着月光,我拔光了仇人家已经开了花的辣椒秧拔光了仇人家的辣椒秧后,我回来向奶奶表功。一向和善的奶奶抓过一根棍子,劈头给我一顿猛打,直打到我答应每次见到仇家的人,该叫爷的就叫爷,该叫婶的就叫婶,奶奶这才住了手。

秋后我家盖房子。父亲给石头砸了脚,可是“上梁”的那天,很多和我家有仇的人前来帮忙。看到母亲一脸愧疚,他们说:“娃儿平时喊人喊得可好,不看大人面也看娃儿面哩。”

学生讨论(略)

教师明确:

(1)惩罚伤害自己的人,最好的武器是宽容,是正义,而不是武力,勾心斗角,正如战争中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曲人之兵”一样,用自己的新去战胜别人。

(2)宽容和忍让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

(3)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4)母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注意以宽容的行为给孩子做好榜样。

三、课堂总结:

如果我们有细腻的心灵和审美的眼光,那么我们就不会因为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物件而漠然处之。反而,我们将因这些感触点而感动而思考。当我们有了这些情感体验和哲理感悟时,怎么可能还会感觉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情可抒呢?

《心音共鸣 写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教案

主编:黄德荣

撰写:蒋焱梅

校稿:张国玉 陈伟

教材解说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语文教材是必修1,本册书除第一单元是诗歌外,其他单元都是记叙性的文章。所以本学期的写作训练主要是记叙文写作。不少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写记叙文时,如果题目能触动自己的感情,或者引起自己的兴趣,就可能写出一篇好作文,即使平时作文写不通的学生,也会写出比较通顺的作文;反之,如果学生对题目不感兴趣,像挤牙膏一样硬写,即使平时作文不错的学生,也会写得磕磕绊绊。这就说明写作文,不能光会写法,更要选择内容。本单元设置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性,作文时要尽量发掘感动点,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提取曾经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怎样才能抓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2、如何提炼素材?

情感与态度

1、要勤观察、勤纪录、勤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有情人。

2、要热爱生活,有动于衷、常动于衷。

过程与方法

本内容用一课时,让学生体会发掘感动点和提炼素材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怎样才能抓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2、如何提炼素材?

教学难点

怎样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好细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 学 设 计

一、导入设计:

让学生读下面的文章:

我的母亲(片段)

邹韬奋

我六岁的时候,由父亲自己为我“发蒙”,读的是《三字经》,第一天上的课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个人坐在一个客厅的炕床上“朗诵”了半天,苦不堪言! 母亲觉得非请一位“西席”老夫子,不然总教不好。所以家里虽一贫如洗,情愿节衣缩食,用省下的钱请一位老夫子。说来可笑,第一个请来的这位老夫子,每月束脩只须四块大洋(当然供膳宿) ,虽则这四块大洋,在母亲已是一件很费筹措的事情。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教师的每月束脩已加到十二元,算增加了三

倍。到年底的时候,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得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向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地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由现在看来,这样的教育方法真是野蛮之至! 但是我不敢怪我的母亲,因为那个时候就只有这样野蛮的教育法;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在我额上吻了几吻。

【注】西席:西宾(古时主位在东, 宾位在西) 旧时家塾教师或幕友的代称;

束脩(xiū):旧时送给老师的酬金。

思考:不知同学们读了上面的文章是否被感动?感动你的是什么?什么叫“心音共鸣”?

教师提示:文章很感人,打动人的是那深深的母爱。深深的母爱打动了作者,也打动了读者,这就叫“心音共鸣”。

写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使读者和作者“心音共鸣”是记叙文所要达到的写作效果。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本模块“表达交流”部分的“心音共鸣——写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

二、合作探究:

1. 怎样才能抓到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呢?

让学生阅读《父亲》,结合自己的写作体会,集体讨论,合作探究,互相交流,最后师生共同归纳。

父 亲

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到家的。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篓蹲在门口抽叶子烟。楼上的张婆以为是盲流,呵斥他走开。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地说:“下次,我一定要穿周正点。”

家里不宽敞,我们把父亲和儿子安排在一间屋里。父亲进屋不久,我就听见巴掌落在脸上的“啪”声。开门一看,儿子正大吵大闹:“你脏,你脏,不准你亲我,滚出去!”我对儿子动了武,妻子对我怒目而视。父亲垂着手,呆呆地站在一旁,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

次日早晨,妻用不友善的腔调对父亲交代:“茶几上有好烟,有烟缸,别抽叶子烟,别乱抖烟灰。别动音响,别动气灶,别动冰箱,别动电视„„”父亲谦恭地说:“叫我动,我也动不来的。”中午我俩回来,看见满地的水,父亲正蹲在地上,拿着抹布,手忙脚乱地擦地板。妻子一甩手进了卧室,“砰”地一声关了门。父亲便立即又像做错了事一般,不知所措起来。下午下了一场小雨,下班回来不见父亲。父亲回来时,湿漉漉的头发搭在皱纹堆砌的额头,松树皮一样的手提着一个塑料袋。他鞋也没有脱就进了屋,妻子“哼”了一声,又进了卧室。

父亲说:“我去买东西了,不会买,也不知你们缺啥,就琢磨着买了这些。蜂蜜治胃病,你记着,一早一晚都要喝一勺。她是用脑的人,核桃粉补脑。孙儿胃口不好,瘦,就给他买了健脾糕,吃了开胃。”

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说:“这5000块钱是我卖鸡卖猪攒的,都攒3年了。我用处不大,你拖家带口的用得着,拿着。我明天就回去了,你有空就回来,看看你妈的坟,你爷的坟。没空回来,爸也不怪你,你们忙,单位纪律严呢!”说完父亲笑了一笑,摸出叶子烟,正要点,可能想起了妻的交代,又揣了回去。

父亲执意要走。怎么留也留不住,我决定叫一辆出租车送他回去。

一生都没坐过小车的父亲不知怎么打开车门,他的手在车门上东摸西摸,一脸尴尬。我上前一步,弯下腰来,打开车门,待父亲坐进车,再为他关上车门。父亲伸出头来,一脸的幸福,他说:“儿啊,爸算是村里最有福气的人了。”说完,抬手抹着眼圈憨憨地笑着看我,我霎时百感交集。

活在世上,活在城里,活在官场,我在许多人面前弯过腰,为许多人开过车门,但从没有为父亲弯过腰,开过车门。父亲是农民,我是干部,父亲是庄稼人,我是城里人,父亲这辈子已无法超越我们的高度。但我们能有今天,全仰仗父亲的奠基。父亲为我们弯了一辈子腰,吃了一辈子苦,操了一辈子心,人到老年依然念念不忘为子孙分担忧愁。但我们呢? 给了他那么多不敬,仅仅为他开一次车门,就叫他心满意足,泪流满面。那一弯腰,对父亲来说,是一种孝道和良知,对我来说,是向他及天下所有像他一样的父亲乞谅和深情致敬啊!

车越开越快,看着父亲离这个人情味淡漠的城市越来越远,忽然间有一种激动让我心头一颤,禁不住泪水潸然而下„„

教师明确:

(1)培养感受生活的意识。

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作者之所以能写出感人的《父亲》,那是因为作者他有一颗敏感的心。作者在为父亲关车门的一刹那,就捕捉到了写作的灵感。本文之所以能感人,就是因为作者在为父亲关车门的一刹那父亲的言行打动了作者。这就说明作者的心灵非常细腻。不经常写作,或不经常细致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人的心灵往往是粗糙的,但我们写文章时就需要主动地去体味生活,努力使自己的心灵丰富、细腻起来,真切的感受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你如果不是一个心灵粗糙的人,读材料1你有什么感受?

材料1:有一天,大街上两个人骑自行车相撞,引起了争吵。围了许多看客。

学生讨论(略)

老师提示:

感情粗糙的人这样写:“今日见两个人吵架,甚是无聊,其它无事。”

心灵细腻的同学则这样写:“早晨骑车上学的路上,密密麻麻围了一群人,摆出了一个不很规则的圆圈。在圆心位置,站着两位同胞,一只手握着自行车把,另一只手指着对方大骂。原来是两位同胞撞了车子,引起一场口舌之战。其实,这是小事一桩,并没有什么争吵的价值,连班也不上了,围成这不大不小的圈,更何况中国人常言‘寸金寸光阴’。这就是生活中的一个怪圈。”

前者认为无事可写,后者却由此看到中国人的两大弱点,一是因小失大,不珍惜时光;二是鲁迅先生批判过的看客,在中国仍然存在,围成一圈看热闹,麻木愚昧的中国人啊!后一位同学有比较强的生活敏感,从细小的事件中看出实质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自然和社会中的智慧无处不在,“万物为吾师”,应当是不灭的真理。

教师小结:

用善感的心灵去感悟生活,那么生活处处流淌着感动。欧阳修说:“人为动物,唯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播其情。”只有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张晓风说:“如果有一天,我因生命衰竭而向上苍祈求一两年额外加签的岁月,其目的无非是让我回首再看这可惊可叹的山川和人世。能多看它一眼,便能多用悲壮的、虽注定失败却仍不肯放弃的努力再解释它们一次,并且也会欣喜地看到人如何用智慧、用语言、用管弦、用丹青、用静穆、用爱一一对这世界作圆融的解释。”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我们的思想去思考社会,用我们的心灵去感悟社会。同学们,当你们具有了这样的修养的时候,怎么可能还会感觉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情可抒呢?

(2)调动生活情趣,热爱生活。

创作者总是怀着满腔的热情去生活,用爱来表现真、善、美,用憎来表现假、恶、丑。只有热爱生活,才能有意识地去观察、体味生活,并用自己笔去表现生活,启发读者。比如作者在《父亲》一文中表现出自己对父亲深深的愧疚之情,从而唤醒读者孝敬父母的良知,这就是他热爱生活的表现。

你如果是一个爱憎分明情感丰富的人,读材料2有什么感想?

材料2:他考试失败,闷闷不乐坐在树下。一个同样的失败者冲他笑了笑。

学生讨论(略)

教师提示:热爱生活的人写道:“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以后不能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只有乐观的看待失败,失败才会转变为成功。”埋怨生活的人写道:“我这次考试失败了,真是心烦。令人讨厌的小朋没有心肝,他还讥笑我呢。这世界多么让人心寒啦。”

教师小结:用审美的眼光审视生活,那么生活处处充满哲理。用热爱生活的态度去看待事物,时间就更美好。山野的鲜花,雨后的彩虹,清晨的薄雾,无不让人心旷神怡;坦然面对责难,微笑承受负重,无不让人心胸豁达乐观;超越庸俗的生活,拥有博大的情怀,挥洒激荡的热情,无不让人激情澎湃。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老师总结:

通过上面两项内容的学习探讨,我们已经明白了记叙文的写作要求,即心音共鸣——写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下面我们讲如何从所观察到的事件表象中提炼深刻的思想主题。

2、怎样提炼素材,深入思考生活呢?

方法:老师明确提炼素材的方法,并提供素材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提炼素材的练习,最后就每位同学提炼的结果进行全班交流,以达到相互启发的目的。

提炼素材就是对我们平时所观察到的事情进行体会和思考,体会其中的感情,思考其中的道理。那些道理就是你对生活或人生的看法和领悟。你一定要把它们写出来,因为这些才是你写文章的目的。

学生读下面两则故事,你有什么感触?请以此作为文章的立意。

材料3:在火车将要启动的时候,一个人急匆匆的地上了火车,可是他的一只脚被门夹了一下,鞋子掉了下去。火车开动了,这个人毫不犹豫地脱下了另一只鞋子扔去。有人奇怪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如果一个穷人正好从铁路旁经过,他就可以见到一双鞋,这或许对他能有所帮助。”这个人叫甘地。后来他被印度人尊为“圣雄”。 学生讨论(略)

教师明确:

(1)当我们自己得不到某些东西时,何不成全别人得到?该放手时就放手,时时为别人着想。

(2)我们要学会成全他人,成全他人的同时也是在成全我们自己,因为坦然舍弃成全他人的同时,你得到了精神上的回报,这比物质上更有意义。

材料4:我6岁的时候母亲和别人打架,很凶。为了给母亲报仇,晚上,趁着月光,我拔光了仇人家已经开了花的辣椒秧拔光了仇人家的辣椒秧后,我回来向奶奶表功。一向和善的奶奶抓过一根棍子,劈头给我一顿猛打,直打到我答应每次见到仇家的人,该叫爷的就叫爷,该叫婶的就叫婶,奶奶这才住了手。

秋后我家盖房子。父亲给石头砸了脚,可是“上梁”的那天,很多和我家有仇的人前来帮忙。看到母亲一脸愧疚,他们说:“娃儿平时喊人喊得可好,不看大人面也看娃儿面哩。”

学生讨论(略)

教师明确:

(1)惩罚伤害自己的人,最好的武器是宽容,是正义,而不是武力,勾心斗角,正如战争中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曲人之兵”一样,用自己的新去战胜别人。

(2)宽容和忍让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

(3)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4)母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注意以宽容的行为给孩子做好榜样。

三、课堂总结:

如果我们有细腻的心灵和审美的眼光,那么我们就不会因为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物件而漠然处之。反而,我们将因这些感触点而感动而思考。当我们有了这些情感体验和哲理感悟时,怎么可能还会感觉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情可抒呢?


相关文章

  • 高中作文训练教案
  • 高中作文训练教案 铜梁一中 黎建军 教学课题:写出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如何写出真情实感 (1).共鸣引出真情: (2).细节引出真情: (3).假意引出真情. 教学难点:在写作中以共鸣.细节.假意等方式引出真情. 教 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 ...查看


  • 09年高考语文话题作文结尾技巧教案
  • 09年高考语文话题作文结尾技巧 "结尾"是作文的一道重要的"工序",写得不好,会使文章显得结构松弛,黯然失色;写得好,则可以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大添异彩,真可谓"回眸一笑百媚生". ...查看


  • 怎样写好作文结尾教案
  • 中考作文训练专题之 怎样写好作文结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写作文结尾的技巧,进而提升作文质量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把开头比作"爆竹",那么结尾就有如"撞钟".古人说过 ...查看


  • 背影教案设计 1
  • <背影>教案设计 广东惠阳良井中学 余思达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学习用截取法,构建文章,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从而提高学 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 过程与方法 这是一篇叙事 ...查看


  • 初中作文辅导之感情及语言教案
  • 初中级作文辅导(四)-情感及润色语言 一.作文情感 1.感情是作文的生命 <周易>上说"修辞立其诚",刘勰主张"为情而造文",白居易说"感人先者,莫先乎情".这些精辟的 ...查看


  • 想象世界 学习虚构教案
  • 想象世界 学习虚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想象的方式: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收集课文片段,体会想象作文的写法: (2)课堂练笔:可提供文字或图片,让学生自由想象,交流. 3.情感态度价 ...查看


  • 心理描写 作文指导教案
  • 心理描写 作文指导教案 谭海鹏 学习目标: 1.了解心理描写及其作用,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 2.认识四种常见的心理描写方法--内心独白.梦境.幻觉展示.环境衬托.动作神态暗示. 3.能够在作文中根据情况使用恰当的心理描写方法,使人物更形象. ...查看


  • 作文如做人,贵在一个"真"
  • [关键词]作文教学:现状:根源:真实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8(B)―0062―01 现在的中考作文."话题作文"满天飞.经众多备考专家的倡导.大散文 ...查看


  • 最想感谢的人作文教案
  • <感谢>作文教案 父母养育了你,老师培育了你,朋友帮助了你„一•大自然给你启迪,社会给你经验:挫折使你成熟,成功让你奋起„„对于这一切,你一定心怀感激. 请你以"感谢"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除诗歌外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