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屈原与楚辞

一、离骚创作缘起

《文心雕龙》云:“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固以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岂去圣之未远,而楚人之多才乎!”

自从《国风》《大雅》《小雅》的歌声渐渐停息,再没有类似新的创作。后来涌现出一批奇特的妙文,那就是《离骚》一类的作品啊!这是兴起在《诗经》的后面,活跃在辞赋家的前头。大概由于离圣人孔子的时代还不久远,而楚国人又多有才华的缘故吧。

这段话说的是春秋至战国,周王室礼崩乐坏,采诗献诗体制无以为继。诗神的青睐,朝向南方的一片乐土。“去圣未远”即离孔子不远,“楚人多才”即楚国出人。《楚辞》出现标志着中国诗史个体创作时代的到来。产生了一个伟大诗人屈原。产生了一部宏篇巨著《离骚》。

《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伟大的诗篇,它开创了一种诗体,开创了一个时代,影响很大。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个人叫王恭,字孝伯,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名士不必须奇才”,只要你有闲,“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这个条件我们在座很多人都具备,你只要能喝酒,熟读《离骚》,就可称名士。我不具备这个条件,不能喝酒,熟读《离骚》也不能称名士。

这话使人想起唐代,唐代的歌伎是要招聘的,就像现在的艺考一样,不是说随便哪一个人,你想当歌妓就能当歌妓的。白居易跟元稹写得一封信中提到,他说我第二次到长安,听说有一个节度使叫高霞寓的人,要聘军妓,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部队的文艺工作者,从事演艺的。有一个应聘者说了一句话,面试时问她有什么本领,她说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我同那些人不在一个档次上,这个人由此因此得分比较高。这是白居易跟元稹讲的事情。恰如王恭说的,只要背的《离骚》,肯定跟其他人不同,便可称名士。我有一个学生在成都七中当语文老师,他是怎么应聘成功的呢。面试时有一题,就是背《离骚》。他就背了这首长诗在中学语文课本上节选的部分,背完之后,主考满意。他就当上七中的语文老师。总之,《离骚》是中国诗史上很重要的作品,影响很大。

《楚辞》,或《离骚》,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土壤当中产生,是在什么条件当中产生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楚国和楚文化。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相对于其他的诸侯国,是比较独特的

一片土地。第一,它在中国的南方,不在中原,因此它的文化跟中原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地域的特色,很强的地域特色。比方说,我们都属于中华民族大家庭,而藏文化跟汉文化之间就既有联系,又有很强的地域特色。比如服装,楚人的服装跟中原人就不一样。楚人的帽子跟中原人戴的帽子就不同,比较高一点,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南冠”。楚国的音乐叫“南音”,跟北方的音乐曲调不一样。《左传》记载,晋国国君去军府里去视察,看到一个人,像是楚国人的样子,因为他戴着楚人的帽子,就问了一句:“南冠而絷者谁也?”那个戴着南冠的、用绳子拴住的人是谁?主事者告诉他,是郑国人所献楚国的俘虏。然后就问那俘虏的家世。回答说:“伶人也。”说是出生在音乐世家。晋侯问:“能乐乎?”你会音乐吗,能操乐器吗?回答说:“先父之职官也,敢有二事?”那是我家传的职业,难道能改做别的职业么?意思就是当然能操音乐。“使与之琴”,他弹琴时,“操南音”,即弹奏楚国曲调。从这个记载能看到,楚国的文化、楚国的服饰、楚国的音乐跟中原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晋侯一看这人的穿戴,就很打眼。还有一件事,是《战国策·秦策》记录的。秦始皇的父亲,后来的秦庄襄王,最初是一个落难的公子,曾经被作为人质扣在赵国。后来碰到吕不韦,这个商人很有政治野心。吕不韦一见秦始皇的父亲,这个“异人”,便觉得是个“奇货”。商人嘛,就是要囤积居奇,奇货可居。看到这个人可做政治投资,如果控制起来,将来在政治上可以捞一把。他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呢?秦孝文王、当时的安国君,是“异人”的父亲。安国君的儿女很多,这些子女的母亲地位不一样。“异人”因母亲地位不高,并不受父亲的宠爱,不然的话怎么会让他去作人质呢。但吕不韦在“异人”身上打主意,就带他去见安国君的夫人,很受宠的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她是楚国人,吕不韦就让“异人”穿着楚人的服装,即民族服装,去见华阳夫人。华阳夫人一看就觉得亲切,又觉得他智商高,“高其智曰:吾楚人也。”我们是老乡啊。“而自子之”,就把他收为养子。“异人”本来就是安国君的儿子,得宠的华阳夫人又收为养子,这就提高了他的地位。所以后来他继承了秦孝文王的王位。从这个记载也可以看到,楚人的着装,跟中原是不一样的。

楚国在诸侯国地位很高,春秋五霸有楚国,战国七雄有楚国,如果说三强,也有楚国。另外两个强国是秦国和齐国。《战国策·秦策》里,一个叫顿弱的说客游说秦王,说了这样一番话:“天下未尝无事也,非纵即横也。”天下正值多事之秋,诸侯国间的外交策略,不是合纵就是连横。“横成”,要是连横成功,“则秦帝”,秦国就要统一天下;“纵成”,要是合纵成功,“则楚王”,楚国就要称王。也就是说,在战国时代所有的诸侯国当中,有两个超级大国,就是秦国和楚国。惟一能和秦国相对抗的国家,也就是楚国。而屈原,就生在这样一个国家。而且是一个贵族。是一个政治家。

《汉书·地理志》记载楚国风俗,用了六个字:“信巫鬼,重淫祀。”怎么讲?就是说,楚国的民间信仰、民间祭祀活动非常活跃,风气很盛。中原不是这样。中原重礼治,礼教,对鬼神的态度很谨慎。孔子的态度最为典型,《论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不轻易谈神说鬼,倒不是唯物主义,而是持敬畏态度,叫“敬鬼神而远之”。但是楚国不同,对鬼神不是“敬而远之”,反而是走得很近,和鬼神套近乎。民间有许多庙会,以歌舞娱神,弄神,祀神。桓谭《新论》记载,楚灵王迷信到一个什么程度呢?国君自己去跳神,拿着道具“起舞于坛前”。吴国人打来了,国人告急,鸡毛信都送到面前了,楚灵王还“鼓舞自若”,仍然跳他的神,一点也不慌张。他为什么这么镇定呢?因为有神灵保佑。就像义和团一样,以为念着咒语、画着符,就可以刀枪不入。就是这么一个情况。这件事很荒唐,然而对文学的影响很大,对《楚辞》的影响很大。大家在屈原的作品当中,看到一种非常浪漫的气息,嗅到祭祀活动里那种香火的气息。《聊斋志异》序言说,“披箩戴荔”,就是把花花草草的东西披在身上,这是迎神的装束,“三闾氏赋而为骚”,屈原把他写进《离骚》。《离骚》里写了很多花花草草,还有编制花环之类的事,这跟楚国风俗有很大的关系。影响到唐诗的“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被称为“骚之苗裔”。

总而言之,《楚辞》是一个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的诗歌体裁。宋人黄伯思用了四句话概括了《楚辞》的地域特色:“屈宋诸骚,皆书楚语”,屈原宋玉的作品皆用楚国的方言;“作楚声”,用楚国的曲调;“纪楚地”,有很多楚国的地名(含水名);“名楚物”,有很多楚国的名物,植物动物之类,“故可谓之楚辞”。《楚辞》里的方言,最有特色就是感叹词“兮”,“兮”是大量运用的,就是感叹词,除了兮之外,还有那个“些( suî )”,写着那个“些”的那个字,他也是一个语尾的助词,还有那个“只”也是,《诗经》里面也用这个语词如“母也天只,不量人只。”《楚辞》里的方言,可以编一个辞书了,常用词还有:羌(qiāng):语助词。蹇:语助词。谇(suì):进谏。邅(zhān):转向。偭(miǎn):违背。姱(kuā):美好貌。侘傺(chàchì):失志貌。陆离:参差绚丽貌。偃蹇(yǎnjiǎn):美盛貌。晻蔼(ǎnǎi):旌旗蔽日貌。汨(mì):水疾流状。婵媛(chányuán):牵挂状。纬繣(wěihuà):乖戾状。轪(dài):轮。于菟(wūtú):老虎。鹈鴂(tíjué):杜鹃或伯劳。崦嵫(yānzī):传说中日入之山。等等。在《楚辞》的注解里凡是这些方言都有注解,这个我们就不去详细说了,因为我们不是讲古代汉语课。

《楚辞》运用的骚体,这个是屈原的创造。但不是凭空创造。他是根据楚国民歌,根据楚歌创造的。楚歌跟楚辞有什么区别呢?楚歌比较短小,基本上是抒情的。楚辞则多是鸿篇巨制,通过铺叙、铺张的方法,可以叙事、可以议论,这是屈原的创造。还有就是运用赋比

兴手法上的区别。楚歌当中最有名的几首,一个是孟子《离娄》和楚辞《渔夫》里都引用过的一首歌,《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河里的水如果很清,我可以洗帽带,河里的水很浑浊,我可以洗脚。当然这是一个兴语,本意没有说。这两句写得非常好,兴,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话中有话,你可以自去体会,本意没说,有一层含义应该是:身逢治世可以有所作用,身逢乱世可以归隐。这是非常高明的。

还有一首很有名的歌,就是《越人歌》。那个楚歌怎么会叫“越人歌”呢?原来这是用楚语翻译的一首越语的歌。刘向《说苑》有个故事引用了这首歌,其楚译是:“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这首歌本来是一个越国的一个船夫唱的。其本事是:楚王的弟弟鄂君子皙,有一次出游,在水上有一个盛大的船队,举行了盛大的仪式,音乐演奏完毕,划船的一位越国船工抱着那个船桨,唱了一首越语歌。是越语,不是我们现在说的那个“粤语”。他唱得非常迷人,但是鄂君子皙听不懂,不知道他唱了些什么。于是找一个楚国歌手来翻译,那个歌手很厉害,懂双语,于是译成楚歌。这首歌的歌词大意是:今天晚上多么美好啊,我在河里面划船。今天是一个多么的好日子啊,我给王子划船。王子对我这么好,一点不因为我的身份低贱而感到委屈。我的心很激动,也感到很不安。王子恩重如山,山里有树啊树有树枝。我是多么倾慕你啊,但是你未必知道。鄂君子皙听了这个翻译之后,非常感动,就上去跟那位越人拥抱,并把华丽的衣服披在他身上。这个故事,实际上是一个古代的同性恋的故事。作为恋歌,同性之恋跟异性之恋也没有本质的区别,反正都是爱恋。过去,异性恋者不懂得同性恋,以为是一种病态。其实是DNA决定的,这个也没有办法,对吧。这个歌本身非常的动人,这点是没有问题的。席慕蓉文章中说这越人是一个女性,是没有看这个故事完整的版本的误读。完整的版本中,这个故事被另一个故事套着。另一个故事说,楚国的襄城君是个美男子,在他受封那一天,穿着华丽。楚国大夫庄辛非常动心,想上去牵他的手。襄城君的脸色就变了,觉得受到了侮辱。庄辛说你不要生气,于是就讲了鄂君子皙与“越人歌”的故事。进而质问道:难道我的身份还不如那个越国的船夫吗?你跟鄂君子皙都很高贵,我也不低贱啊。襄城君听了这个故事,于是谅解了他。

在中国诗歌史上这首歌是非常优秀的作品,但是译诗!还有一首诗同样是译诗,同样有名,就是《敕勒川》:“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的说见(xian)牛羊,有的说见(jian)牛羊,都没有问题,只不过表达出来的意思稍微有点不同。《敕勒川》原来是鲜卑语的歌,最后被翻译成汉语。由于翻译得好,

最后成了汉语诗歌的事实。

二、屈原及其作品

下面介绍一下屈原。屈原,名平,楚之同姓也。他是贵族,跟楚王同姓。在楚怀王的时候做左徒。左徒相当于副总理,管外交。屈原起草过宪令,也就是国家的法令。他的政敌上官大夫,名字叫做靳尚,还有楚怀王身边的宠妃,叫郑袖,还有一个公子子椒,与屈原在外交路线、内政路线上持反对意见。这些人就在楚怀王面前谗毁他,最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流放。这个流放,不必是严格意义上的流放,也可能是疏远。等于撤销一切职务,还可以到处走走,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那种流放,或者说押到那个地方看管起来。

近代某些学者提出了一个很奇特的见解,因为屈原《离骚》里面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这样的话,以及屈原作品里面有很多花花草草,就作出了一个判断,说屈原是一个弄臣。什么叫“弄臣”呢,就是在楚王身边陪他寻欢作乐的近侍,不排除搞同性恋。刚才谈到“越人歌”,可见楚国有这种事情。但是从史传,正史里面的记载,我的感觉是没有这个可能性。第一,他是贵族,跟楚王同姓;第二,他是重臣,是作大事的,搞外交,起草宪令,掌管王族的三姓,做“三闾大夫”,做这种大事的人,日理万机,很忙很累。大家可以想一想,一个国家的总理副总理,工作有多忙。要他陪楚王去玩,去寻欢作乐,叫做“没有作案时间”。我的直觉判断,这不可能的事情。

楚辞里一名篇叫《渔父》,就是一个推船的老头。这篇一直系在屈原名下。但是读起来不像是屈原写的。但确实写得很好,文章用第三人称叙事。说“屈原既放”,屈原被楚王疏远了,流放了,“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这个写得非常生动,可见屈原被楚王疏远、流放之后,心情非常不好,身体也受到摧残。“渔父见而问之”,一个推船的老头见了他,那老头不是一个等闲的人物,而是一个文化很高的人物,可能是隐士,他见到屈原就问:“子非三闾大夫与?”你不是三闾大夫吗?看来这个老头多识广对,起码看过新闻图片吧,晓得眼前这人是三闾大夫。“何故至於斯”?怎么搞成这个样子。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世间都浑浊只有我是干净的,“众人皆醉我独醒”,大家都喝醉了只有我醒着,“是以见放”,所以呢我被楚王疏远了。老头说:“圣人不凝滞於物”,看来这渔父确实文化程度很高,他教训屈原说,圣人不古板不固执。“而能与世推移”,能与时俱进。“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世界上既然浑浊,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嘛。“众人皆醉”,大家喝得酩酊大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你为什么不吃一吃醪糟。“何故深思高举”,为什么要做得那么高深的样子,“自令放为”,等于自我放逐。完全用不着

嘛。既然天下浑浊,大家都混水摸鱼嘛。他就这样教育屈原。但屈原是个没有灵活性的人,他只讲原则性。毛主席曾批评刘少奇,说他有原则性,但没有灵活性。说邓小平既又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洗过澡的人,戴帽子的时候要拍一下灰。“新浴者必振衣”。刚洗过澡的人,穿衣服都要抖一下。也就是爱惜羽毛的意思。“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怎么能用干净的身体去接触那些脏东西。“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宁肯跳到湘江里面喂鱼,“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怎么能用我雪白的身体,沾上世间的灰尘呢。那个渔父一听,便觉不可救药,不能再交谈下去。于是“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打着船桨走了,一边走一边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不再跟屈原搭话,留点口水养牙齿,对吧。假如这篇作品真的是屈原写的话,那屈原就该是一个幽默,灵活的人。如果他幽默而灵话,最后就不会跳江。通过反证法,可以结论,本篇是写屈原的,而不是屈原写的。出自庄子那样的高手,最后归到了屈原的名下。这个作品里面实际上讲了两种思想,一种就是儒家的思想,就是孔孟的思想,就是“杀生成仁”、“舍身取义”。一种是道家思想,庄子的思想,叫做“明哲保身”,“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基本上是一篇小说,或小小说,写得非常精彩。

屈原的作品一共二十五篇,这是《汉书·艺文志》里的记载。到现在这二十五篇作品全部都在,有《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离骚》一篇、《天问》一篇、《招魂》一篇、《卜居》一篇、《渔父》各一篇,一共二十五篇。现在能够确定是屈原写的有《离骚》、《天问》,《天问》也是一篇非常奇特的长诗,一共有170多句,全部是问题,读起来比较痛苦。只问不答。如果是问一句,答一句,就要好些。“你问一个一,我对一个一”嘛,就要轻松一些。你170个问题完全没有答案,读起来就比较的累。但它是一篇杰作,而且是独一无二,里面充满了一些哲理性的思考,对古代的神话传说,历史记载,提出一些质疑,表示一些怀疑。《九章》是屈原写的,是屈原的政治抒情诗,加上《九歌》十一篇,就二十篇了。《离骚》《天问》确实是屈原写的,这就二十二篇了。其他几篇,如《招魂》《卜居》《渔父》,这几篇有不同说法和争议,总之,可以肯定有二十二篇是屈原写的。

三、离骚赏析

以下重点说一下《离骚》。刚才我们说道魏晋南北朝人那么看重这一篇,说只要读一篇《离骚》,其他的可以不读,话里有这个意思。

《文心雕龙·辨骚》谈这一篇有这样的话:“不有屈原,岂见《离骚》!”如果没有屈原这样伟大的作家,哪来这样一篇宏伟的巨著。给屈原《离骚》很高的评价,这算是一句。

给还有一句:“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什么意思呢?这是说《离骚》继承了《诗经》,比方说比兴手法。不过从语言上讲,是有独特创造的。这两句话,可以说非常的简要、非常扼要地概括了屈原《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再看汉代人对屈原作品的评价,《文心雕龙》引用了两位汉人的评价。一是淮南王刘安对屈原《离骚》的评价。这个刘安对屈原的作品非常推崇,可以说是屈原的一个粉丝了。《文心雕龙》说“汉武爱骚”,汉武帝爱离骚,“而淮南作传”,淮南王刘安有个阐释。下面便是淮南王刘安的话:“《国风》好色而不淫”,国风多情诗,但不过分,这个叫“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小雅》里面虽然有很多批评时政的东西,但它的立场是忠君的。“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离骚》可以说兼有两者之长。“蝉蜕秽浊之中,浮游尘埃之外”,它表现的精神境界非常高洁。“皭然涅而不缁,出淤泥而不染”,“涅而不缁”,就是在黑色的水里面也不会染黑。“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是最高的评价了,这也是屈原作品里有的话:“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涉江》)这是汉人的一个意见。

另外一个是历史学家班固,正统的史学家,对屈原有一些批评性的意见。“班固以为露才扬己”,“露才扬己”就是太张扬个性,太锋芒毕露。因为在《离骚》里面有很多批评楚王,指责权臣,讽刺世道的话。班固还认为,“忿怼沉江”,因怨气太大而投江,也是不对的。“羿浇二姚,与左氏不合”,《离骚》里面写的一些传说人物,跟正规的历史书如《左传》讲的不吻合。“昆仑悬圃”,神话地名,“非经义所载”,在儒家经典上找不到依据。这就是批评家班固自己的不是了。一个文学作品,你怎么要求他像一个史学著作一样地必须核实呢?不能核实。不过,最后班固还是加以肯定,说《离骚》的文学成就很高,“然其文辞丽雅”,说它很有文采,“为词赋之宗”,是后来辞赋的一个鼻祖。“虽非明哲”,虽然作者算不上英明的人物,“可谓妙才”,却应该承认他的文学天才。

此外,还应提到王逸《离骚序》中的评价,他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 ,《离骚》的文辞取法《诗经》的比兴手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用益鸟香草譬喻忠臣。 “恶禽臭物,以比讒佞”,害鸟恶草譬喻坏人。“灵修美人,以媲於君”,用神明美女来譬喻君王。“宓妃佚女,以譬贤臣”,也用美女比喻贤臣。“虯龙鸾凤,以托君子”,用龙凤之类譬喻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用飘风浮云譬喻小人。专讲《离骚》对《诗经》比兴手法的发展,形成一个庞大的比兴意象群。

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离骚》,这个作品太长,不能逐字逐句的讲。我们只能读一读,点评点评,感受一下这个作品。读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要靠感受,而不能一味咬文嚼字。

《离骚》题义,主要有两说,一说是“离忧”(司马迁),班固解为“罹忧”,王逸解为“别愁”。一说是“牢骚”,即《大招》提到的古歌《劳商》。郭沫若称它为“以烦恼为主题的一部回旋曲。”(《屈原赋今译》)全诗373句,近2500字(2476),可分为述怀、追求、幻灭三部曲,全篇除女须、灵氛、巫咸几个人物对话,几乎全由抒情主人公的独白构成。《离骚》和作者的政治生涯及战国的历史风云密切相关,全诗有极现实的思想内容。但由于历史和艺术的原因,诗中运用了大量超现实的语言意象和创作手法,将历史和神话传说、真实与幻觉想像交织在一起,文藻芬芳馥郁,思致波谲云诡,惊彩绝艳,炫惑眼目。

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 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这一节详细介绍了作者的家世诞辰与名义,所谓堂堂正正。这不是通常写诗的做法。伟大诗人鸿篇巨制可以这样做。如杜甫《北征》:“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在屈原、杜甫则可,在我辈则不可。后人称生日为“初度”出此。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这一节反复强调的个人修养和及时,并开始了香草美人的譬喻。“披萝带荔,三闾氏赋而为骚”。以对服饰装束的爱好,譬喻对社会理想的追求。《离骚》如此,《九歌》亦如此。造成一种骚体独有的“悱恻芬芳”(清陈济生《雕虫论》)的情韵。古诗《涉江采芙蓉》,唐诗李贺李商隐都继承了这种情韵。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 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导夫先路

这一节写作者的抱负,即李白所谓“奋其智能,愿为辅弼”,及“只争朝夕”的精神。“春秋代序”、“草木零落”、“美人迟暮”,成语出此。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 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 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 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 反信馋而齌怒

这一节写作者的不幸,遇到一群险恶的党人和一个糊涂的楚王。鲁迅《自题小像》:“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荃不察”三字即出于此。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 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 夫唯灵修之故也

初既与余成言兮 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伤灵修之数化

这一节楚王态度的摇摆不定,和作者的恨铁不成钢。班固所谓“露才扬己”,就是指这些地方而言。

余既兹兰之九畹兮 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 杂杜蘅与方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 愿竢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 哀众芳之芜秽

这一节写执掌三闾时辛勤的付出和失落。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尤未悔

这一节写作者百折不回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决心。“謇朝谇而夕替”,即韩愈《左迁至蓝关寄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苏轼:“九死南中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九死”、“九死未悔”语意出此。

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 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 竞周容以为度

这一节再写楚国高层政治生态环境的恶劣,可谓积重难返。“浩荡”即荒唐。

忳郁邑余侘傺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 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

这一节写作者的孤独困惑和苦闷,以及“独立不迁”(《橘颂》)的禀性。他与党人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忳郁邑”、“侘傺”皆典型的楚语。

屈心而抑志兮 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 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 及行迷之未远

这一节写作者愤极而思委曲求全,思改弦易辙,而做不到。姓是屈,性格是不屈。此即“诗可以怨”(孔子),即“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

步余马于兰皋兮 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 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 苟余情其信芳

这一节写作者的持守,“君子固穷”,“穷则独善其身”。

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 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 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 芳菲菲其弥章

这一节写作者的自负与憧憬。自负即“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俚语谓之:“学就文武艺,售与帝王家。”

女嬃之婵媛兮 申申其詈予

曰鲧婞直以亡身兮 终然殀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 纷独有此姱节

薋菉箷以盈室兮 判独离而不服

众不可户说兮 孰云察余之中情

世并举而好朋兮 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这一节写来自亲爱者的批评。女嬃的劝告与渔父的劝告,内容相同:明哲保身,知其不可而不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内心纠结。

朝发轫于苍梧兮 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 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 望崦嵫而匆迫

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一节开始以游仙的形式写执着的追求,希望时间解决问题。鲁迅《彷徨》即用这八句作题词。又曾集:“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联请乔大壮书写,悬于北京寓所(老虎尾巴胡同)。可见爱好的程度。

饮余马于咸池兮 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 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 后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 雷师告余以未具

这一节写游仙和游仙中遇到的困惑,这里有人间的影子。

吾令凤鸟飞腾夕 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 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 斑陆离其上下

吾令帝阍开关兮 倚阊阖而望予

这一节写作者在南天门外受阻的遭遇,实际上反映了他在宫廷的遭遇。无法通天。 时暧暧其将罢兮 结幽兰而延伫

世溷浊而不分兮 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 登阆风而媟马

忽反顾以流涕兮 哀高丘之无女

这一节写离开时的反顾,以情场失意譬喻政治失意。“可怜无女耀高丘”(鲁迅)。以下有一大段“求女”描写,无不以失意告终。

索藑茅以筳篿兮 命灵氛为余占之

曰两美其必合兮 孰信修而慕之

思九州之博大兮 岂惟是其有女

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 孰求美而释女

何所独无芳草兮 尔何怀乎故宇

这一节写预言家指点迷津。“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陈后主)须知,那是一个朝秦暮楚的时代,士为知己者死的时代。苏轼:“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

恋花》)出此。

抑志而弭节兮 神高驰之邈邈

奏九歌而舞韶兮 聊假日以媮乐

陟升皇之赫戏兮 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 蜷局顾而不行

这一节写作者尝试走出苦闷,但过不了乡愁或乡恋这一关。作者爱国,而国不爱我。《离骚》所写,是一种苦恋。

乱曰: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 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为美政兮 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这一节写作者理想的幻灭和最后的决心。关于《离骚》,我们就读到这里。

下面我们简单说一下《九歌》。《九歌》一共是11篇构成的组诗,是屈原早期的作品。屈原在楚国民间看到那些庙会,听到迎神唱的一些歌曲,觉得那些歌词的语言比较粗糙,于是在民间创造的基础之上,自己写了一组歌词。《九歌》这个题目,不是屈原的创造。是一个古题。《离骚》里就提到“启九辩与九歌兮”,可见在夏代就有《九歌》这个名称。这个情况有一点像唐代刘禹锡在巴渝,就是三峡那一代,听到当地人唱“竹枝词”,觉得歌词比较粗糙,于是就自己创造了一组“竹枝词”,这个情况与屈原创作《九歌》比较接近。《九歌》的九不是篇数,不过,其中有九篇是写神灵的歌词,一是东皇太乙,主宰天地的大神;二是云中君,云神;三是湘君,湘水之神,四是湘夫人,也是湘水之神。为什么湘水之神有两位呢,原来传说舜帝南巡,死在苍梧之野,他的两个妃子,本是尧的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沿着湘水去寻找他,最后因失望,投江而死,成了湘水里的两个女神。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个湘君、湘夫人是一对配偶神。五是大司命,主宰命运的神;六是少司命,主宰生育的神,相当于送子娘娘;七是东君,太阳神;八是河伯,河神;九是山鬼,山神。一共是九个。

《九歌》有两篇比较特殊。一篇是《国殇》,是悼念阵亡将士的作品。当时楚国与他国之间的战争,主要是跟秦国之间的战争,牺牲了不少的将士。“国殇”就是为国捐躯的将士。因此,这一篇与那九篇不类,不是写神,是写鬼,祭奠烈士。还有一个短篇,叫《礼魂》,只有几句,一般认为是送神曲,这一篇跟那九篇的性质也不一样。

《国殇》这一篇对后世影响很大,大家都知道李清照有一首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鬼雄”三个字,就是《国殇》结束的三个字,“魂

魄毅兮为鬼雄”。陈毅《梅岭三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师其意不师其辞。所以《国殇》这首诗得说一下,因为影响大,非常重要。

操吴戈兮被犀甲 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 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桴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

这首诗写了一个战争场面,这个战争的场面是敌强我弱,战争的结局是全军覆没,他一开头就是开门见山的直接写战争的场面,战士操着吴戈,披着犀甲即铠甲。然后是战车的轮轴相交错,是短兵相接。敌人像天上的云影压在地上,黑压压的。天上箭如雨下,但楚国将士还是争先恐后往前冲锋,然后就是非常惨烈的画面:“凌余阵兮躐余行”,敌人冲乱了我们的阵容,“左骖殪兮右刃伤”,拉战车的马,左边的、右边的都带了伤。车子跑不动:“霾两轮兮絷四马”,战车好像轮陷入地面,跑不动了。“援玉桴兮击鸣鼓”,但是哪个车上的将军还拿着鼓槌在击鼓。击鼓意味什么?进军!还在指挥进军。“天时怼兮威灵怒”,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杀得鬼哭狼嚎,最后全军覆没,战场上尸横遍野。注意,这并不是写一场具体的战争,这是屈原的艺术概括,就是说他根据这个秦楚之间的战争,艺术地再现了战争的场面。

出不入兮往不返 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 首虽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 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 魂魄毅兮为鬼雄

下半段一开始是“出不入兮往不返”,这是豪言壮语,使人想起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出不入兮往不返”,上战场就没有想过要回家。什么叫做“挟秦弓”,短兵相接,将士的尸体上还挟有秦人的弓箭。“首虽离兮心不惩”,头被砍掉了,但是忠心不变。“诚既勇兮又以武”,其顽强的意志,高强的武艺,都非常可嘉。“终刚强兮不可凌”,他就战死了,全军覆没了,但是士气不会瓦解。“身既死兮神以灵”,肉体可以消灭,但是精神不朽。“魂魄毅兮为鬼雄”,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这首诗写得很完整,很紧凑,波澜起伏。从这首诗我们看到屈原的才华,看到他对篇章结构的驾驭,气氛的烘托,遣词造句的才华,全都表现出来了。

《九歌》有几篇代表作如《湘君》《湘夫人》《山鬼》,其共性是写苦恋,期待无果。这与《离骚》《九章》之志,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用祀神形式打并入作者的身世之感。所谓“以诗取兴,引类譬喻。”《湘夫人》写道:

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 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蘋中 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茝兮澧有兰 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 观流水兮潺湲

……

捐余袂兮江中 遗余褋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 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 聊逍遥兮容与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与宋玉之《九辩》,同为千古悲秋之祖。“沅有茝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与《越人歌》何其地神似!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屈原与楚辞

一、离骚创作缘起

《文心雕龙》云:“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固以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岂去圣之未远,而楚人之多才乎!”

自从《国风》《大雅》《小雅》的歌声渐渐停息,再没有类似新的创作。后来涌现出一批奇特的妙文,那就是《离骚》一类的作品啊!这是兴起在《诗经》的后面,活跃在辞赋家的前头。大概由于离圣人孔子的时代还不久远,而楚国人又多有才华的缘故吧。

这段话说的是春秋至战国,周王室礼崩乐坏,采诗献诗体制无以为继。诗神的青睐,朝向南方的一片乐土。“去圣未远”即离孔子不远,“楚人多才”即楚国出人。《楚辞》出现标志着中国诗史个体创作时代的到来。产生了一个伟大诗人屈原。产生了一部宏篇巨著《离骚》。

《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伟大的诗篇,它开创了一种诗体,开创了一个时代,影响很大。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个人叫王恭,字孝伯,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名士不必须奇才”,只要你有闲,“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这个条件我们在座很多人都具备,你只要能喝酒,熟读《离骚》,就可称名士。我不具备这个条件,不能喝酒,熟读《离骚》也不能称名士。

这话使人想起唐代,唐代的歌伎是要招聘的,就像现在的艺考一样,不是说随便哪一个人,你想当歌妓就能当歌妓的。白居易跟元稹写得一封信中提到,他说我第二次到长安,听说有一个节度使叫高霞寓的人,要聘军妓,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部队的文艺工作者,从事演艺的。有一个应聘者说了一句话,面试时问她有什么本领,她说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我同那些人不在一个档次上,这个人由此因此得分比较高。这是白居易跟元稹讲的事情。恰如王恭说的,只要背的《离骚》,肯定跟其他人不同,便可称名士。我有一个学生在成都七中当语文老师,他是怎么应聘成功的呢。面试时有一题,就是背《离骚》。他就背了这首长诗在中学语文课本上节选的部分,背完之后,主考满意。他就当上七中的语文老师。总之,《离骚》是中国诗史上很重要的作品,影响很大。

《楚辞》,或《离骚》,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土壤当中产生,是在什么条件当中产生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楚国和楚文化。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相对于其他的诸侯国,是比较独特的

一片土地。第一,它在中国的南方,不在中原,因此它的文化跟中原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地域的特色,很强的地域特色。比方说,我们都属于中华民族大家庭,而藏文化跟汉文化之间就既有联系,又有很强的地域特色。比如服装,楚人的服装跟中原人就不一样。楚人的帽子跟中原人戴的帽子就不同,比较高一点,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南冠”。楚国的音乐叫“南音”,跟北方的音乐曲调不一样。《左传》记载,晋国国君去军府里去视察,看到一个人,像是楚国人的样子,因为他戴着楚人的帽子,就问了一句:“南冠而絷者谁也?”那个戴着南冠的、用绳子拴住的人是谁?主事者告诉他,是郑国人所献楚国的俘虏。然后就问那俘虏的家世。回答说:“伶人也。”说是出生在音乐世家。晋侯问:“能乐乎?”你会音乐吗,能操乐器吗?回答说:“先父之职官也,敢有二事?”那是我家传的职业,难道能改做别的职业么?意思就是当然能操音乐。“使与之琴”,他弹琴时,“操南音”,即弹奏楚国曲调。从这个记载能看到,楚国的文化、楚国的服饰、楚国的音乐跟中原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晋侯一看这人的穿戴,就很打眼。还有一件事,是《战国策·秦策》记录的。秦始皇的父亲,后来的秦庄襄王,最初是一个落难的公子,曾经被作为人质扣在赵国。后来碰到吕不韦,这个商人很有政治野心。吕不韦一见秦始皇的父亲,这个“异人”,便觉得是个“奇货”。商人嘛,就是要囤积居奇,奇货可居。看到这个人可做政治投资,如果控制起来,将来在政治上可以捞一把。他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呢?秦孝文王、当时的安国君,是“异人”的父亲。安国君的儿女很多,这些子女的母亲地位不一样。“异人”因母亲地位不高,并不受父亲的宠爱,不然的话怎么会让他去作人质呢。但吕不韦在“异人”身上打主意,就带他去见安国君的夫人,很受宠的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她是楚国人,吕不韦就让“异人”穿着楚人的服装,即民族服装,去见华阳夫人。华阳夫人一看就觉得亲切,又觉得他智商高,“高其智曰:吾楚人也。”我们是老乡啊。“而自子之”,就把他收为养子。“异人”本来就是安国君的儿子,得宠的华阳夫人又收为养子,这就提高了他的地位。所以后来他继承了秦孝文王的王位。从这个记载也可以看到,楚人的着装,跟中原是不一样的。

楚国在诸侯国地位很高,春秋五霸有楚国,战国七雄有楚国,如果说三强,也有楚国。另外两个强国是秦国和齐国。《战国策·秦策》里,一个叫顿弱的说客游说秦王,说了这样一番话:“天下未尝无事也,非纵即横也。”天下正值多事之秋,诸侯国间的外交策略,不是合纵就是连横。“横成”,要是连横成功,“则秦帝”,秦国就要统一天下;“纵成”,要是合纵成功,“则楚王”,楚国就要称王。也就是说,在战国时代所有的诸侯国当中,有两个超级大国,就是秦国和楚国。惟一能和秦国相对抗的国家,也就是楚国。而屈原,就生在这样一个国家。而且是一个贵族。是一个政治家。

《汉书·地理志》记载楚国风俗,用了六个字:“信巫鬼,重淫祀。”怎么讲?就是说,楚国的民间信仰、民间祭祀活动非常活跃,风气很盛。中原不是这样。中原重礼治,礼教,对鬼神的态度很谨慎。孔子的态度最为典型,《论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不轻易谈神说鬼,倒不是唯物主义,而是持敬畏态度,叫“敬鬼神而远之”。但是楚国不同,对鬼神不是“敬而远之”,反而是走得很近,和鬼神套近乎。民间有许多庙会,以歌舞娱神,弄神,祀神。桓谭《新论》记载,楚灵王迷信到一个什么程度呢?国君自己去跳神,拿着道具“起舞于坛前”。吴国人打来了,国人告急,鸡毛信都送到面前了,楚灵王还“鼓舞自若”,仍然跳他的神,一点也不慌张。他为什么这么镇定呢?因为有神灵保佑。就像义和团一样,以为念着咒语、画着符,就可以刀枪不入。就是这么一个情况。这件事很荒唐,然而对文学的影响很大,对《楚辞》的影响很大。大家在屈原的作品当中,看到一种非常浪漫的气息,嗅到祭祀活动里那种香火的气息。《聊斋志异》序言说,“披箩戴荔”,就是把花花草草的东西披在身上,这是迎神的装束,“三闾氏赋而为骚”,屈原把他写进《离骚》。《离骚》里写了很多花花草草,还有编制花环之类的事,这跟楚国风俗有很大的关系。影响到唐诗的“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被称为“骚之苗裔”。

总而言之,《楚辞》是一个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的诗歌体裁。宋人黄伯思用了四句话概括了《楚辞》的地域特色:“屈宋诸骚,皆书楚语”,屈原宋玉的作品皆用楚国的方言;“作楚声”,用楚国的曲调;“纪楚地”,有很多楚国的地名(含水名);“名楚物”,有很多楚国的名物,植物动物之类,“故可谓之楚辞”。《楚辞》里的方言,最有特色就是感叹词“兮”,“兮”是大量运用的,就是感叹词,除了兮之外,还有那个“些( suî )”,写着那个“些”的那个字,他也是一个语尾的助词,还有那个“只”也是,《诗经》里面也用这个语词如“母也天只,不量人只。”《楚辞》里的方言,可以编一个辞书了,常用词还有:羌(qiāng):语助词。蹇:语助词。谇(suì):进谏。邅(zhān):转向。偭(miǎn):违背。姱(kuā):美好貌。侘傺(chàchì):失志貌。陆离:参差绚丽貌。偃蹇(yǎnjiǎn):美盛貌。晻蔼(ǎnǎi):旌旗蔽日貌。汨(mì):水疾流状。婵媛(chányuán):牵挂状。纬繣(wěihuà):乖戾状。轪(dài):轮。于菟(wūtú):老虎。鹈鴂(tíjué):杜鹃或伯劳。崦嵫(yānzī):传说中日入之山。等等。在《楚辞》的注解里凡是这些方言都有注解,这个我们就不去详细说了,因为我们不是讲古代汉语课。

《楚辞》运用的骚体,这个是屈原的创造。但不是凭空创造。他是根据楚国民歌,根据楚歌创造的。楚歌跟楚辞有什么区别呢?楚歌比较短小,基本上是抒情的。楚辞则多是鸿篇巨制,通过铺叙、铺张的方法,可以叙事、可以议论,这是屈原的创造。还有就是运用赋比

兴手法上的区别。楚歌当中最有名的几首,一个是孟子《离娄》和楚辞《渔夫》里都引用过的一首歌,《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河里的水如果很清,我可以洗帽带,河里的水很浑浊,我可以洗脚。当然这是一个兴语,本意没有说。这两句写得非常好,兴,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话中有话,你可以自去体会,本意没说,有一层含义应该是:身逢治世可以有所作用,身逢乱世可以归隐。这是非常高明的。

还有一首很有名的歌,就是《越人歌》。那个楚歌怎么会叫“越人歌”呢?原来这是用楚语翻译的一首越语的歌。刘向《说苑》有个故事引用了这首歌,其楚译是:“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这首歌本来是一个越国的一个船夫唱的。其本事是:楚王的弟弟鄂君子皙,有一次出游,在水上有一个盛大的船队,举行了盛大的仪式,音乐演奏完毕,划船的一位越国船工抱着那个船桨,唱了一首越语歌。是越语,不是我们现在说的那个“粤语”。他唱得非常迷人,但是鄂君子皙听不懂,不知道他唱了些什么。于是找一个楚国歌手来翻译,那个歌手很厉害,懂双语,于是译成楚歌。这首歌的歌词大意是:今天晚上多么美好啊,我在河里面划船。今天是一个多么的好日子啊,我给王子划船。王子对我这么好,一点不因为我的身份低贱而感到委屈。我的心很激动,也感到很不安。王子恩重如山,山里有树啊树有树枝。我是多么倾慕你啊,但是你未必知道。鄂君子皙听了这个翻译之后,非常感动,就上去跟那位越人拥抱,并把华丽的衣服披在他身上。这个故事,实际上是一个古代的同性恋的故事。作为恋歌,同性之恋跟异性之恋也没有本质的区别,反正都是爱恋。过去,异性恋者不懂得同性恋,以为是一种病态。其实是DNA决定的,这个也没有办法,对吧。这个歌本身非常的动人,这点是没有问题的。席慕蓉文章中说这越人是一个女性,是没有看这个故事完整的版本的误读。完整的版本中,这个故事被另一个故事套着。另一个故事说,楚国的襄城君是个美男子,在他受封那一天,穿着华丽。楚国大夫庄辛非常动心,想上去牵他的手。襄城君的脸色就变了,觉得受到了侮辱。庄辛说你不要生气,于是就讲了鄂君子皙与“越人歌”的故事。进而质问道:难道我的身份还不如那个越国的船夫吗?你跟鄂君子皙都很高贵,我也不低贱啊。襄城君听了这个故事,于是谅解了他。

在中国诗歌史上这首歌是非常优秀的作品,但是译诗!还有一首诗同样是译诗,同样有名,就是《敕勒川》:“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的说见(xian)牛羊,有的说见(jian)牛羊,都没有问题,只不过表达出来的意思稍微有点不同。《敕勒川》原来是鲜卑语的歌,最后被翻译成汉语。由于翻译得好,

最后成了汉语诗歌的事实。

二、屈原及其作品

下面介绍一下屈原。屈原,名平,楚之同姓也。他是贵族,跟楚王同姓。在楚怀王的时候做左徒。左徒相当于副总理,管外交。屈原起草过宪令,也就是国家的法令。他的政敌上官大夫,名字叫做靳尚,还有楚怀王身边的宠妃,叫郑袖,还有一个公子子椒,与屈原在外交路线、内政路线上持反对意见。这些人就在楚怀王面前谗毁他,最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流放。这个流放,不必是严格意义上的流放,也可能是疏远。等于撤销一切职务,还可以到处走走,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那种流放,或者说押到那个地方看管起来。

近代某些学者提出了一个很奇特的见解,因为屈原《离骚》里面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这样的话,以及屈原作品里面有很多花花草草,就作出了一个判断,说屈原是一个弄臣。什么叫“弄臣”呢,就是在楚王身边陪他寻欢作乐的近侍,不排除搞同性恋。刚才谈到“越人歌”,可见楚国有这种事情。但是从史传,正史里面的记载,我的感觉是没有这个可能性。第一,他是贵族,跟楚王同姓;第二,他是重臣,是作大事的,搞外交,起草宪令,掌管王族的三姓,做“三闾大夫”,做这种大事的人,日理万机,很忙很累。大家可以想一想,一个国家的总理副总理,工作有多忙。要他陪楚王去玩,去寻欢作乐,叫做“没有作案时间”。我的直觉判断,这不可能的事情。

楚辞里一名篇叫《渔父》,就是一个推船的老头。这篇一直系在屈原名下。但是读起来不像是屈原写的。但确实写得很好,文章用第三人称叙事。说“屈原既放”,屈原被楚王疏远了,流放了,“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这个写得非常生动,可见屈原被楚王疏远、流放之后,心情非常不好,身体也受到摧残。“渔父见而问之”,一个推船的老头见了他,那老头不是一个等闲的人物,而是一个文化很高的人物,可能是隐士,他见到屈原就问:“子非三闾大夫与?”你不是三闾大夫吗?看来这个老头多识广对,起码看过新闻图片吧,晓得眼前这人是三闾大夫。“何故至於斯”?怎么搞成这个样子。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世间都浑浊只有我是干净的,“众人皆醉我独醒”,大家都喝醉了只有我醒着,“是以见放”,所以呢我被楚王疏远了。老头说:“圣人不凝滞於物”,看来这渔父确实文化程度很高,他教训屈原说,圣人不古板不固执。“而能与世推移”,能与时俱进。“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世界上既然浑浊,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嘛。“众人皆醉”,大家喝得酩酊大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你为什么不吃一吃醪糟。“何故深思高举”,为什么要做得那么高深的样子,“自令放为”,等于自我放逐。完全用不着

嘛。既然天下浑浊,大家都混水摸鱼嘛。他就这样教育屈原。但屈原是个没有灵活性的人,他只讲原则性。毛主席曾批评刘少奇,说他有原则性,但没有灵活性。说邓小平既又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洗过澡的人,戴帽子的时候要拍一下灰。“新浴者必振衣”。刚洗过澡的人,穿衣服都要抖一下。也就是爱惜羽毛的意思。“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怎么能用干净的身体去接触那些脏东西。“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宁肯跳到湘江里面喂鱼,“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怎么能用我雪白的身体,沾上世间的灰尘呢。那个渔父一听,便觉不可救药,不能再交谈下去。于是“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打着船桨走了,一边走一边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不再跟屈原搭话,留点口水养牙齿,对吧。假如这篇作品真的是屈原写的话,那屈原就该是一个幽默,灵活的人。如果他幽默而灵话,最后就不会跳江。通过反证法,可以结论,本篇是写屈原的,而不是屈原写的。出自庄子那样的高手,最后归到了屈原的名下。这个作品里面实际上讲了两种思想,一种就是儒家的思想,就是孔孟的思想,就是“杀生成仁”、“舍身取义”。一种是道家思想,庄子的思想,叫做“明哲保身”,“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基本上是一篇小说,或小小说,写得非常精彩。

屈原的作品一共二十五篇,这是《汉书·艺文志》里的记载。到现在这二十五篇作品全部都在,有《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离骚》一篇、《天问》一篇、《招魂》一篇、《卜居》一篇、《渔父》各一篇,一共二十五篇。现在能够确定是屈原写的有《离骚》、《天问》,《天问》也是一篇非常奇特的长诗,一共有170多句,全部是问题,读起来比较痛苦。只问不答。如果是问一句,答一句,就要好些。“你问一个一,我对一个一”嘛,就要轻松一些。你170个问题完全没有答案,读起来就比较的累。但它是一篇杰作,而且是独一无二,里面充满了一些哲理性的思考,对古代的神话传说,历史记载,提出一些质疑,表示一些怀疑。《九章》是屈原写的,是屈原的政治抒情诗,加上《九歌》十一篇,就二十篇了。《离骚》《天问》确实是屈原写的,这就二十二篇了。其他几篇,如《招魂》《卜居》《渔父》,这几篇有不同说法和争议,总之,可以肯定有二十二篇是屈原写的。

三、离骚赏析

以下重点说一下《离骚》。刚才我们说道魏晋南北朝人那么看重这一篇,说只要读一篇《离骚》,其他的可以不读,话里有这个意思。

《文心雕龙·辨骚》谈这一篇有这样的话:“不有屈原,岂见《离骚》!”如果没有屈原这样伟大的作家,哪来这样一篇宏伟的巨著。给屈原《离骚》很高的评价,这算是一句。

给还有一句:“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什么意思呢?这是说《离骚》继承了《诗经》,比方说比兴手法。不过从语言上讲,是有独特创造的。这两句话,可以说非常的简要、非常扼要地概括了屈原《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再看汉代人对屈原作品的评价,《文心雕龙》引用了两位汉人的评价。一是淮南王刘安对屈原《离骚》的评价。这个刘安对屈原的作品非常推崇,可以说是屈原的一个粉丝了。《文心雕龙》说“汉武爱骚”,汉武帝爱离骚,“而淮南作传”,淮南王刘安有个阐释。下面便是淮南王刘安的话:“《国风》好色而不淫”,国风多情诗,但不过分,这个叫“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小雅》里面虽然有很多批评时政的东西,但它的立场是忠君的。“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离骚》可以说兼有两者之长。“蝉蜕秽浊之中,浮游尘埃之外”,它表现的精神境界非常高洁。“皭然涅而不缁,出淤泥而不染”,“涅而不缁”,就是在黑色的水里面也不会染黑。“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是最高的评价了,这也是屈原作品里有的话:“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涉江》)这是汉人的一个意见。

另外一个是历史学家班固,正统的史学家,对屈原有一些批评性的意见。“班固以为露才扬己”,“露才扬己”就是太张扬个性,太锋芒毕露。因为在《离骚》里面有很多批评楚王,指责权臣,讽刺世道的话。班固还认为,“忿怼沉江”,因怨气太大而投江,也是不对的。“羿浇二姚,与左氏不合”,《离骚》里面写的一些传说人物,跟正规的历史书如《左传》讲的不吻合。“昆仑悬圃”,神话地名,“非经义所载”,在儒家经典上找不到依据。这就是批评家班固自己的不是了。一个文学作品,你怎么要求他像一个史学著作一样地必须核实呢?不能核实。不过,最后班固还是加以肯定,说《离骚》的文学成就很高,“然其文辞丽雅”,说它很有文采,“为词赋之宗”,是后来辞赋的一个鼻祖。“虽非明哲”,虽然作者算不上英明的人物,“可谓妙才”,却应该承认他的文学天才。

此外,还应提到王逸《离骚序》中的评价,他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 ,《离骚》的文辞取法《诗经》的比兴手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用益鸟香草譬喻忠臣。 “恶禽臭物,以比讒佞”,害鸟恶草譬喻坏人。“灵修美人,以媲於君”,用神明美女来譬喻君王。“宓妃佚女,以譬贤臣”,也用美女比喻贤臣。“虯龙鸾凤,以托君子”,用龙凤之类譬喻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用飘风浮云譬喻小人。专讲《离骚》对《诗经》比兴手法的发展,形成一个庞大的比兴意象群。

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离骚》,这个作品太长,不能逐字逐句的讲。我们只能读一读,点评点评,感受一下这个作品。读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要靠感受,而不能一味咬文嚼字。

《离骚》题义,主要有两说,一说是“离忧”(司马迁),班固解为“罹忧”,王逸解为“别愁”。一说是“牢骚”,即《大招》提到的古歌《劳商》。郭沫若称它为“以烦恼为主题的一部回旋曲。”(《屈原赋今译》)全诗373句,近2500字(2476),可分为述怀、追求、幻灭三部曲,全篇除女须、灵氛、巫咸几个人物对话,几乎全由抒情主人公的独白构成。《离骚》和作者的政治生涯及战国的历史风云密切相关,全诗有极现实的思想内容。但由于历史和艺术的原因,诗中运用了大量超现实的语言意象和创作手法,将历史和神话传说、真实与幻觉想像交织在一起,文藻芬芳馥郁,思致波谲云诡,惊彩绝艳,炫惑眼目。

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 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这一节详细介绍了作者的家世诞辰与名义,所谓堂堂正正。这不是通常写诗的做法。伟大诗人鸿篇巨制可以这样做。如杜甫《北征》:“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在屈原、杜甫则可,在我辈则不可。后人称生日为“初度”出此。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这一节反复强调的个人修养和及时,并开始了香草美人的譬喻。“披萝带荔,三闾氏赋而为骚”。以对服饰装束的爱好,譬喻对社会理想的追求。《离骚》如此,《九歌》亦如此。造成一种骚体独有的“悱恻芬芳”(清陈济生《雕虫论》)的情韵。古诗《涉江采芙蓉》,唐诗李贺李商隐都继承了这种情韵。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 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导夫先路

这一节写作者的抱负,即李白所谓“奋其智能,愿为辅弼”,及“只争朝夕”的精神。“春秋代序”、“草木零落”、“美人迟暮”,成语出此。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 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 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 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 反信馋而齌怒

这一节写作者的不幸,遇到一群险恶的党人和一个糊涂的楚王。鲁迅《自题小像》:“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荃不察”三字即出于此。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 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 夫唯灵修之故也

初既与余成言兮 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伤灵修之数化

这一节楚王态度的摇摆不定,和作者的恨铁不成钢。班固所谓“露才扬己”,就是指这些地方而言。

余既兹兰之九畹兮 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 杂杜蘅与方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 愿竢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 哀众芳之芜秽

这一节写执掌三闾时辛勤的付出和失落。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尤未悔

这一节写作者百折不回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决心。“謇朝谇而夕替”,即韩愈《左迁至蓝关寄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苏轼:“九死南中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九死”、“九死未悔”语意出此。

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 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 竞周容以为度

这一节再写楚国高层政治生态环境的恶劣,可谓积重难返。“浩荡”即荒唐。

忳郁邑余侘傺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 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

这一节写作者的孤独困惑和苦闷,以及“独立不迁”(《橘颂》)的禀性。他与党人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忳郁邑”、“侘傺”皆典型的楚语。

屈心而抑志兮 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 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 及行迷之未远

这一节写作者愤极而思委曲求全,思改弦易辙,而做不到。姓是屈,性格是不屈。此即“诗可以怨”(孔子),即“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

步余马于兰皋兮 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 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 苟余情其信芳

这一节写作者的持守,“君子固穷”,“穷则独善其身”。

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 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 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 芳菲菲其弥章

这一节写作者的自负与憧憬。自负即“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俚语谓之:“学就文武艺,售与帝王家。”

女嬃之婵媛兮 申申其詈予

曰鲧婞直以亡身兮 终然殀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 纷独有此姱节

薋菉箷以盈室兮 判独离而不服

众不可户说兮 孰云察余之中情

世并举而好朋兮 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这一节写来自亲爱者的批评。女嬃的劝告与渔父的劝告,内容相同:明哲保身,知其不可而不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内心纠结。

朝发轫于苍梧兮 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 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 望崦嵫而匆迫

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一节开始以游仙的形式写执着的追求,希望时间解决问题。鲁迅《彷徨》即用这八句作题词。又曾集:“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联请乔大壮书写,悬于北京寓所(老虎尾巴胡同)。可见爱好的程度。

饮余马于咸池兮 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 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 后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 雷师告余以未具

这一节写游仙和游仙中遇到的困惑,这里有人间的影子。

吾令凤鸟飞腾夕 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 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 斑陆离其上下

吾令帝阍开关兮 倚阊阖而望予

这一节写作者在南天门外受阻的遭遇,实际上反映了他在宫廷的遭遇。无法通天。 时暧暧其将罢兮 结幽兰而延伫

世溷浊而不分兮 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 登阆风而媟马

忽反顾以流涕兮 哀高丘之无女

这一节写离开时的反顾,以情场失意譬喻政治失意。“可怜无女耀高丘”(鲁迅)。以下有一大段“求女”描写,无不以失意告终。

索藑茅以筳篿兮 命灵氛为余占之

曰两美其必合兮 孰信修而慕之

思九州之博大兮 岂惟是其有女

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 孰求美而释女

何所独无芳草兮 尔何怀乎故宇

这一节写预言家指点迷津。“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陈后主)须知,那是一个朝秦暮楚的时代,士为知己者死的时代。苏轼:“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

恋花》)出此。

抑志而弭节兮 神高驰之邈邈

奏九歌而舞韶兮 聊假日以媮乐

陟升皇之赫戏兮 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 蜷局顾而不行

这一节写作者尝试走出苦闷,但过不了乡愁或乡恋这一关。作者爱国,而国不爱我。《离骚》所写,是一种苦恋。

乱曰: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 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为美政兮 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这一节写作者理想的幻灭和最后的决心。关于《离骚》,我们就读到这里。

下面我们简单说一下《九歌》。《九歌》一共是11篇构成的组诗,是屈原早期的作品。屈原在楚国民间看到那些庙会,听到迎神唱的一些歌曲,觉得那些歌词的语言比较粗糙,于是在民间创造的基础之上,自己写了一组歌词。《九歌》这个题目,不是屈原的创造。是一个古题。《离骚》里就提到“启九辩与九歌兮”,可见在夏代就有《九歌》这个名称。这个情况有一点像唐代刘禹锡在巴渝,就是三峡那一代,听到当地人唱“竹枝词”,觉得歌词比较粗糙,于是就自己创造了一组“竹枝词”,这个情况与屈原创作《九歌》比较接近。《九歌》的九不是篇数,不过,其中有九篇是写神灵的歌词,一是东皇太乙,主宰天地的大神;二是云中君,云神;三是湘君,湘水之神,四是湘夫人,也是湘水之神。为什么湘水之神有两位呢,原来传说舜帝南巡,死在苍梧之野,他的两个妃子,本是尧的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沿着湘水去寻找他,最后因失望,投江而死,成了湘水里的两个女神。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个湘君、湘夫人是一对配偶神。五是大司命,主宰命运的神;六是少司命,主宰生育的神,相当于送子娘娘;七是东君,太阳神;八是河伯,河神;九是山鬼,山神。一共是九个。

《九歌》有两篇比较特殊。一篇是《国殇》,是悼念阵亡将士的作品。当时楚国与他国之间的战争,主要是跟秦国之间的战争,牺牲了不少的将士。“国殇”就是为国捐躯的将士。因此,这一篇与那九篇不类,不是写神,是写鬼,祭奠烈士。还有一个短篇,叫《礼魂》,只有几句,一般认为是送神曲,这一篇跟那九篇的性质也不一样。

《国殇》这一篇对后世影响很大,大家都知道李清照有一首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鬼雄”三个字,就是《国殇》结束的三个字,“魂

魄毅兮为鬼雄”。陈毅《梅岭三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师其意不师其辞。所以《国殇》这首诗得说一下,因为影响大,非常重要。

操吴戈兮被犀甲 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 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桴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

这首诗写了一个战争场面,这个战争的场面是敌强我弱,战争的结局是全军覆没,他一开头就是开门见山的直接写战争的场面,战士操着吴戈,披着犀甲即铠甲。然后是战车的轮轴相交错,是短兵相接。敌人像天上的云影压在地上,黑压压的。天上箭如雨下,但楚国将士还是争先恐后往前冲锋,然后就是非常惨烈的画面:“凌余阵兮躐余行”,敌人冲乱了我们的阵容,“左骖殪兮右刃伤”,拉战车的马,左边的、右边的都带了伤。车子跑不动:“霾两轮兮絷四马”,战车好像轮陷入地面,跑不动了。“援玉桴兮击鸣鼓”,但是哪个车上的将军还拿着鼓槌在击鼓。击鼓意味什么?进军!还在指挥进军。“天时怼兮威灵怒”,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杀得鬼哭狼嚎,最后全军覆没,战场上尸横遍野。注意,这并不是写一场具体的战争,这是屈原的艺术概括,就是说他根据这个秦楚之间的战争,艺术地再现了战争的场面。

出不入兮往不返 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 首虽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 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 魂魄毅兮为鬼雄

下半段一开始是“出不入兮往不返”,这是豪言壮语,使人想起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出不入兮往不返”,上战场就没有想过要回家。什么叫做“挟秦弓”,短兵相接,将士的尸体上还挟有秦人的弓箭。“首虽离兮心不惩”,头被砍掉了,但是忠心不变。“诚既勇兮又以武”,其顽强的意志,高强的武艺,都非常可嘉。“终刚强兮不可凌”,他就战死了,全军覆没了,但是士气不会瓦解。“身既死兮神以灵”,肉体可以消灭,但是精神不朽。“魂魄毅兮为鬼雄”,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这首诗写得很完整,很紧凑,波澜起伏。从这首诗我们看到屈原的才华,看到他对篇章结构的驾驭,气氛的烘托,遣词造句的才华,全都表现出来了。

《九歌》有几篇代表作如《湘君》《湘夫人》《山鬼》,其共性是写苦恋,期待无果。这与《离骚》《九章》之志,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用祀神形式打并入作者的身世之感。所谓“以诗取兴,引类譬喻。”《湘夫人》写道:

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 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蘋中 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茝兮澧有兰 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 观流水兮潺湲

……

捐余袂兮江中 遗余褋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 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 聊逍遥兮容与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与宋玉之《九辩》,同为千古悲秋之祖。“沅有茝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与《越人歌》何其地神似!


相关文章

  • 忆君独清世皆浊[散文欣赏]
  • 三月烟雨已过,四月梅子显青,五月菊花遍地黄,皆带着不经掠起的忧伤.五月的汩罗江上是否惊醒了千年前的魂魄了呢?"楚怀王,忠臣跳入汩罗江<'离骚>'读罢空惆怅,明月光,伤心来笑一场,笑你个三闾强,为甚不身心放,沧浪污你?你污沧浪?" ...查看


  • 古诗词精选
  • 古体诗积累 原文: 九歌·国殇⑴ 操吴戈兮被犀甲⑵,车错毂兮短兵接⑶. 旌蔽日兮敌若云⑷,矢交坠兮士争先⑸. 凌余阵兮躐余行⑹,左骖殪兮右刃伤⑺. 霾两轮兮絷四马⑻,援玉枹兮击鸣鼓⑼. 天时怼兮威灵怒⑽,严杀尽兮弃原野⑾. 出不入兮往不反⑿ ...查看


  • 爱国诗歌: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 国殇 朝代:先秦 作者:屈原 原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怼兮 一作:坠兮) 出不入兮往不 ...查看


  •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66.夏日绝句
  • 66.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 1.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 ...查看


  • 爱国诗歌:夏日绝句
  •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 1.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 ...查看


  • 古诗词赏读四十四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 古诗词赏读四十四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2009-11-28 20:53:19) 标签:古诗词赏读 四十四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文化 分类:诗词 古诗词赏读四十四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查看


  • 关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演讲稿
  • 篇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演讲稿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演讲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从此以后掀起了抗日救国运动的新高潮.因此,我今天演讲的的题目是" ...查看


  • 九歌·国殇原文.翻译及赏析
  • 九歌·国殇 朝代:先秦 作者:屈原 原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坠兮 一作:怼兮) 出不入 ...查看


  • 安慰的诗句
  • 百学须先立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