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有什么异同

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有什么异同

一、精神分析与人本产生的背景比较

(一)精神分析的产生

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开山祖师,其理论中对人性的解释,不仅影响心理学而成为三大理论体系之一,而且影响医学、文学、艺术以至宗教与史学的研究。他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年与精神病学家布洛伊尔合作,用催眠术医治并研究癔病。1885——1886年间,先去巴黎就学于当时著名精神病专家沙可,后赴南锡参观催眠疗法。回维也纳后认识到催眠法的局限性,1895年后改用自己独创的精神分析或自由联想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他不断修订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提出了自恋、生和死的本能及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三分结构论等重要理论。经典网(www.jd2008.cc) 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性学三论》、《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文明及其缺憾》等。弗洛伊德1900年发表的《梦的解析》,被誉为是改变人类历史的书。该书是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成因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从其他主要学派的主流中发展出来的,与两种哲学体系:“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二十世纪50年代仍占美国心理科学主导地位的

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中分立出来。自本世纪60年代初《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及人本主义心理学协会创办、成立以来,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在美国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并走向世界。1970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举行了首届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大会,使其发展走向高潮。人本主义为什么能引起广泛的兴趣?那就是美国青年要求一种真正的、真诚的、人道的、人性的人类生活方式为之努力奋斗。人本主义心理学恰恰支持这一追求,并由于它强调内在自由、自我表述和发展而受到重视。

任何有关生活的理论,如果不考虑它赖以产生的那种环境和历史背景,是不可理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成因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

第一、从学科产生的时代特征分析。麦迪森认为,无论当时的哲学,或是心理学,都处于“科学化”阶段。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产生于欧洲的哲学流派一样,都是科学哲学“革命”的一部分。

第二、人本主义之所以产生于美国,也正是当代美国文化之复杂症结的一产物。正是这种复杂、冲突甚至是扭曲的文化,使美国人的心态普遍地由积极转向消极。这主要表现为:战争、贫穷、种族歧视、性自由。

第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潮渊源可追朔到前代的人道主义及当代的存在主义思潮。

二、、精神分析的理论与人本主义的基本观点的比较

(一)精神分析的理论

1、 内驱力

弗洛伊德提出心理生活的本能存在两种内驱力,即性驱力和攻击驱力。这个驱力二分法理论中最重要的假设是,在我们所能观察到的所有本能现象中,不论是正常的还是病理的,性和攻击两种内驱力都参与其中。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这两种内驱力是有规则地融和在一起的,尽管两者的数量不一定相等。但在人类行为中不可能以单独或非混合的形式出现。我们不可能在临床例中找到一个完全孤立于攻击驱力而只存在性驱力的例子。攻击驱力并不等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攻击行为,而性驱力也不同于对性交的渴望。

2、快乐原则

如果没有弗洛伊德所阐述的快乐原则作基础就很难理解精神分析理论。所谓快乐原则,简言之既人们都具有获取快乐和避免痛苦的心理倾向。他认为,人在初时阶段,其获得快乐的倾向极端迫切且直截了当。由于年龄的增长,人们不再那么露骨地追求个人快乐了。

3、 潜意识

远在弗洛伊德以前,心理学家就很熟悉并研究过意识过程。因而,弗洛伊德所做的主要的、新的贡献与发现是关于潜意识系统。

4、 心理结构

弗洛伊德划分了三个功能上相关的“组”或“结构”,分别称为本我、自我、超我。粗略地说,本我包括内驱力的心理代理物,自我由必须处理的个人与其环境关系的那些功能组成,超我包括对我们心灵的道德知觉及我们的理想抱负。

(二)人本主义理论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旗帜下,许多来自不同背景的心理学家集合在一起,来证明人类生活与人类行为是一种综合的系统。其中价值、目标、意义占据中心的位置。他们希望做到:以科学的坚实方法和概念证明这些因素的意义。这种研究途径使心理学回到与哲学有较密切关系的地步——即,它强调对于宇宙间世界和人类存在的系统的反省思考。

人本主义的理论有布勒、埃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戈尔德斯坦的《机体论》;马斯洛的《存在心理学探索》及《人性能达的境界》;罗杰斯的《成为一个人》;罗洛。梅的《存在心理学》及爱与意志;弗兰克的《人对意义的寻求》;莱蒽的《分裂的自我》等。 下面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布勒、埃伦的心理学导论的基本观点为例来探讨。

1、整体人模式

研究和理解整体的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普遍同意的一个原则。冯特所开创的科学心理学,是以意识的元素为研究对象,在其影响下的符茨堡学派,虽初步开始向自主或整体的方向迈进,但他们都是试图从对特殊机能和行为的观察与实验收集来的琐碎材料中建造出整体的人,而完整的个体研究没有被看作是一种恰当的科学目标。对此最早尝试探索的是德国的狄尔泰和施普兰格尔,他们想构建一种理解而非解释的方法,作为了解完整个体的唯一手段。米查尔.波兰尼也通过一台机器和一个人之间的区别对比,形象地说明了适用于两者的不同研究方法,表明在个人参与的基础上,理解既不会是主观武断的活动,也不是被动的体验,而是有一种要求普遍得到证实的负责行动。研究方法的改革还有待于科学的证明。库特.哥尔德斯坦发现的全新动力原理-------健康人增长著对自我实现的需要,真正开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整体理论倾向,使马斯洛抛弃了他曾信仰的弗洛伊德的动机原理。已经途径主要有:

(1) 关于个案研究

强调个案研究法有两个主要优点:第一,有机会系统地在所有适当水平上变动所研究的自变量;第二,有机会把实验者作为研究中的一部分,并对同一被试系统地变换不同实验者和实验行为。

(2) 关于开放系统的思考

贝塔朗菲开创的系统论,对人的整体研究又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开放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交换,同时又保持著自身的稳态,或在随时产生的变化中接近这种稳态。

(3) 作为整体的人类生活过程

从整体上理解一个人还意味著需要了解他的整个生活史。这里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设计一种方法,以反映生活史中的客观材料,同时也反映该人的内在态度和他对生活事件的反应。

(4) 心理的社会性发展

哈曼顿——特纳把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的特征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个阶段统一起来,得出关于反判者的重要结论。他认为反叛行为可以产生在后习俗道德和前习俗道德的任何一个阶段,这就造成了区分革命运动中两类人的困难,一类由于责任和远见而反叛,另一种则只是破坏性的行为。

2、 人类存在与意向性

罗洛.梅曾讨论了存在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及人本心理治疗之间的关系,认为人本心理治疗者的核心目标是帮助体验到他的真实存在。而意向一词把认知与意动联合起来。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人的心理活动集中在对他有意义的事物上,二是指人使自己的注意指向这个客体。

3、 动机、目标、创造性

关于健康的个人生活的“终极目标”的研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新贡献。他们认为,健康的人将主动向外在的实现成就的目标前进,如广为流传的自我实现、罗杰斯所说的“潜能在其中得到完全发挥的成长过程”或弗兰克所说的“超越自我”。所有这些概念的共同点就是,都认为生活的目标就是一个人实现他自己信仰的某种价值。而目标的确立在理论上还面临著一个动机问题。健康个体的目标实现是一个自主过程,但当受挫时,自我实现的目标也许会泯灭,安于现状的欲望就突出了,即马斯洛所说的成长性动机和缺乏性之间的斗争。

4、 人的四种基本倾向

在追求自我实现、自我完满这些目标的过程中,人本主义心理学发现了人类生活的四种基本倾向:(1)追求个人在性、爱情、自我认识上的满足。(2)为了适应、归属和获得安全感的目的,自我控制适应过程的趋向。(4)整合或保持次序的趋向。个人指导自我趋向目标时所表现出的冲突都可以在生活中这些基本趋向中找到。

三、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在当事人确定目标上的区别

不同流派在处理咨询目标时的确有不同的方法。精神分析的治疗者有时根本不与当事人讨论目标,目标完全存于治疗者心中;精神分析治疗者往往是认为当事人不易理解,理解了

也没有什么助益的专业概念,这些目标并不需要当事人知道。以人为中心的认为心理咨询应该有确定的终极目标,由于明确目标有缩短治疗期限、激发当事人积极性的作用,所以,在心理咨询中,正式地讨论目标并吸收当事人的意见更可取一些。

四、在看待当事人问题的视角上的比较

在医生及医患关系方面的不同,由于弗洛伊德的医学背景,诊断模式侧重从“问题”、“疾病”著眼来看待病人,间接地促使治疗者往消极的方面“建构”他的当事人,修通是它的最高境界了。而人本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反应定势是以“心理疾病”的建构系统来看这个世界,那他将会建构出一个充满问题与心理异常的世界。他会对当事人身上积极的、趋向成长的力量视而不见。人本是从如何让当事人健康成长,关注当事人的积极因素和价值体现的角度,自我实现是它的最高境界。

精神分析是以依赖性的寻找移情的患者与治疗者建立的高度情绪性关系。情绪迁移关系有时会发生。

但对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家来说,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个人对个人的关系。罗杰斯发现.这种个人与个人的相互关系对于建立人际信任和互相接受的态度,是很具有指导意义的。,布根塔尔人本主义伦理中的一个原则就是在人际关系中建立感情共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发现价值与信念的问题看作是我们时代最复杂最急迫的问题之一。布勒指出:帮助患者澄清他的个人价值系统是现代心理治疗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因此,它们看待当事人的视角不同,是由于所它们所建立的理念的不同所致。

精神分析在对人的整体性与人本是一致的,精神分析从整体角度看当事人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事人的病和治疗他的病。

自我,在心理学中是一个认识分歧极大的概念。一些心理学家完全否认有自我这种东西。许多正统的行为主义者都持这样的观点。他们讨厌在一个活动著的、可观察的人的内部还有一个看不见摸不著的“小人”这样的想法。而另外许多心理学家又极其看重一个人的自我概念。例如弗洛伊德和罗杰斯等。在他们的体系中,自我具有核心地位。

五、在咨询过程中的区别

1、咨询方式的不同

从精神分析学的观点,治疗者—患者的关系只能被描述为“情绪迁移‟。这就是说,这种关系只能是患者与其双亲之一(或两位)在童年时建立的情绪性关系的重复式发展。由这种移情,才能产生最终的‟治愈”。例如,通过把治疗者当做父母的象征,重新体验过去造成的那种深藏的,没有解决的冲突,就自然产生解决这些冲突的方法,达到随后面来的冲突的减弱。 人本主义伦理观提出了一种存在的或„此时此地“的观点.它强调“人总是生活在当前时刻”。这种概念的有力证据表现在:“当一个人寻求尽可能了解他每时每刻的体验是什么,他在其中发现自己的那种情境的真正本质是什么时,他所见到的都是……此情此景的浮现。” 在咨询过程中,治疗者的人格有重要的作用。精神分析学者认为,治疗者作为权威人物的出现,会引起患者的防卫.但人本主义治疗者却认识到自己的弱点与存在,并利用了这些特点。他承认自己与常人一样受到两难选择的困扰,他也敢冒险丢掉治疗家那种庄重、神圣的光照。在精神分析中,技巧是主要因素,而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治疗者个人发现一些特定的与患者沟通信息的方法,把他和患者共同感到的困扰和体验同患者交流。这是很值得推崇的。

2、咨询对当事人的影响

精神分析与人本对当事人的整体性的看法是一致的,但比较强调“治病”。精神分析的治疗者会把当事人的“人格重组”作为治疗的主要目标。而人格重组显然是一种全局性的改变。精神分析的治疗通常是旷日持久的,往往一个治疗个案会花上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治疗过程中,有一些主题,一些分析和解释,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应用情境下重复,此即所谓“修通”工作,用精神分析的术语来说,这往往是为了克服“阻抗”,而实质上这很可能也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地改造当事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看待和评价事物的方式的过程。这才是所谓“人格重组”的真正意思。

以人为中心治疗几乎不能算是一种“治疗”,而是一种人际生活的哲学。治疗者在面对一位当事人的时候,首先不会去想他是什么人,有什么病,而是怀著一种如说的“同类相亲之感”一种自然而然的尊重,去跟他“相处”(而不是“治疗”);再由于以人为中心治疗把人看成一通体相关的整体,相信只有在一个人现象场的“格局”发生改变后,其不适当的行为或情绪才会发生改变,所以在治疗上,当事人中心的治疗很少专注于特定的病症,甚至也不做诊断,而把全力放在当事人的自我观念、自我态度这样一些全局性的事项上面。人本心理学家因而强调人在体验他的存在时,其意象是主动的积极的。这种观点明显不同于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学者那种更被动的人的模式。

六、在术语、名词方面的异同

比如:精神分析与人本有一些可以对应的如:共情——同感;修通——自我实现; 有不同的:精神分析是病理性的,从防御著手;而人本是关注、理解当事人,从尊重、接纳、宽容等方面著手。

七、在实践中两相结合和发展

由精神分析发展而来的现代心理分析学派已经吸收了人本学派的许多人性化的咨询方式方法。我们不得不承认卡尔·罗杰斯是第—位在治疗者—当事人关系中引入一种新的人本主义概念的人。他还提出一种心理治疗的新程序和对待心理治疗的新态度。这些都与先前流行的精神分析技术,以及晚近发展起来则行为治疗原理和方法极不相同,罗杰斯在心理治疗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新方向的主要观点之一是关于健康的个人生活的“终极目标”概念。“哥尔德斯坦”和布勒批评精神分析把“趋向平衡”作为终极目标。哥尔德斯坦令人信服地证明只有在病态下“趋向平衡”才成为目标。布勒认为追求体内平衡只是过渡状态,由此,健康的人类将主动向外在的实现成就的目标前进,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中,最为人知的理论是终极目标的自我实现论。

由此可见,人本主义心理学是革命性的,因为(1)它提出了一种积极的人的模式,(2)它的倡导者承认他们自己的存在,认为生活是主观进行的,就象它产生的那样,人本心理学家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心理学家。即使在观察的时刻,他们也不声称是“客观的”。他们专心于发现这样的方法:能在一种人际关系高度主观的交换中发现、收集另一位存在个体的“个人知识”。这些与传统科学的分离,加上人们对人类行为观察者和解释者的局限性的了解,已经使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易受攻击。然而,正是这种薄弱之点是他想保存的。因为他相信这种新的人的模式是体验著的人的模式,所以他必须亲自体验,他观察著西西弗斯永远不停地推著石头上山,从而来认识自己.

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有什么异同

一、精神分析与人本产生的背景比较

(一)精神分析的产生

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开山祖师,其理论中对人性的解释,不仅影响心理学而成为三大理论体系之一,而且影响医学、文学、艺术以至宗教与史学的研究。他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年与精神病学家布洛伊尔合作,用催眠术医治并研究癔病。1885——1886年间,先去巴黎就学于当时著名精神病专家沙可,后赴南锡参观催眠疗法。回维也纳后认识到催眠法的局限性,1895年后改用自己独创的精神分析或自由联想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他不断修订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提出了自恋、生和死的本能及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三分结构论等重要理论。经典网(www.jd2008.cc) 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性学三论》、《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文明及其缺憾》等。弗洛伊德1900年发表的《梦的解析》,被誉为是改变人类历史的书。该书是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成因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从其他主要学派的主流中发展出来的,与两种哲学体系:“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二十世纪50年代仍占美国心理科学主导地位的

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中分立出来。自本世纪60年代初《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及人本主义心理学协会创办、成立以来,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在美国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并走向世界。1970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举行了首届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大会,使其发展走向高潮。人本主义为什么能引起广泛的兴趣?那就是美国青年要求一种真正的、真诚的、人道的、人性的人类生活方式为之努力奋斗。人本主义心理学恰恰支持这一追求,并由于它强调内在自由、自我表述和发展而受到重视。

任何有关生活的理论,如果不考虑它赖以产生的那种环境和历史背景,是不可理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成因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

第一、从学科产生的时代特征分析。麦迪森认为,无论当时的哲学,或是心理学,都处于“科学化”阶段。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产生于欧洲的哲学流派一样,都是科学哲学“革命”的一部分。

第二、人本主义之所以产生于美国,也正是当代美国文化之复杂症结的一产物。正是这种复杂、冲突甚至是扭曲的文化,使美国人的心态普遍地由积极转向消极。这主要表现为:战争、贫穷、种族歧视、性自由。

第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潮渊源可追朔到前代的人道主义及当代的存在主义思潮。

二、、精神分析的理论与人本主义的基本观点的比较

(一)精神分析的理论

1、 内驱力

弗洛伊德提出心理生活的本能存在两种内驱力,即性驱力和攻击驱力。这个驱力二分法理论中最重要的假设是,在我们所能观察到的所有本能现象中,不论是正常的还是病理的,性和攻击两种内驱力都参与其中。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这两种内驱力是有规则地融和在一起的,尽管两者的数量不一定相等。但在人类行为中不可能以单独或非混合的形式出现。我们不可能在临床例中找到一个完全孤立于攻击驱力而只存在性驱力的例子。攻击驱力并不等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攻击行为,而性驱力也不同于对性交的渴望。

2、快乐原则

如果没有弗洛伊德所阐述的快乐原则作基础就很难理解精神分析理论。所谓快乐原则,简言之既人们都具有获取快乐和避免痛苦的心理倾向。他认为,人在初时阶段,其获得快乐的倾向极端迫切且直截了当。由于年龄的增长,人们不再那么露骨地追求个人快乐了。

3、 潜意识

远在弗洛伊德以前,心理学家就很熟悉并研究过意识过程。因而,弗洛伊德所做的主要的、新的贡献与发现是关于潜意识系统。

4、 心理结构

弗洛伊德划分了三个功能上相关的“组”或“结构”,分别称为本我、自我、超我。粗略地说,本我包括内驱力的心理代理物,自我由必须处理的个人与其环境关系的那些功能组成,超我包括对我们心灵的道德知觉及我们的理想抱负。

(二)人本主义理论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旗帜下,许多来自不同背景的心理学家集合在一起,来证明人类生活与人类行为是一种综合的系统。其中价值、目标、意义占据中心的位置。他们希望做到:以科学的坚实方法和概念证明这些因素的意义。这种研究途径使心理学回到与哲学有较密切关系的地步——即,它强调对于宇宙间世界和人类存在的系统的反省思考。

人本主义的理论有布勒、埃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戈尔德斯坦的《机体论》;马斯洛的《存在心理学探索》及《人性能达的境界》;罗杰斯的《成为一个人》;罗洛。梅的《存在心理学》及爱与意志;弗兰克的《人对意义的寻求》;莱蒽的《分裂的自我》等。 下面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布勒、埃伦的心理学导论的基本观点为例来探讨。

1、整体人模式

研究和理解整体的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普遍同意的一个原则。冯特所开创的科学心理学,是以意识的元素为研究对象,在其影响下的符茨堡学派,虽初步开始向自主或整体的方向迈进,但他们都是试图从对特殊机能和行为的观察与实验收集来的琐碎材料中建造出整体的人,而完整的个体研究没有被看作是一种恰当的科学目标。对此最早尝试探索的是德国的狄尔泰和施普兰格尔,他们想构建一种理解而非解释的方法,作为了解完整个体的唯一手段。米查尔.波兰尼也通过一台机器和一个人之间的区别对比,形象地说明了适用于两者的不同研究方法,表明在个人参与的基础上,理解既不会是主观武断的活动,也不是被动的体验,而是有一种要求普遍得到证实的负责行动。研究方法的改革还有待于科学的证明。库特.哥尔德斯坦发现的全新动力原理-------健康人增长著对自我实现的需要,真正开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整体理论倾向,使马斯洛抛弃了他曾信仰的弗洛伊德的动机原理。已经途径主要有:

(1) 关于个案研究

强调个案研究法有两个主要优点:第一,有机会系统地在所有适当水平上变动所研究的自变量;第二,有机会把实验者作为研究中的一部分,并对同一被试系统地变换不同实验者和实验行为。

(2) 关于开放系统的思考

贝塔朗菲开创的系统论,对人的整体研究又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开放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交换,同时又保持著自身的稳态,或在随时产生的变化中接近这种稳态。

(3) 作为整体的人类生活过程

从整体上理解一个人还意味著需要了解他的整个生活史。这里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设计一种方法,以反映生活史中的客观材料,同时也反映该人的内在态度和他对生活事件的反应。

(4) 心理的社会性发展

哈曼顿——特纳把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的特征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个阶段统一起来,得出关于反判者的重要结论。他认为反叛行为可以产生在后习俗道德和前习俗道德的任何一个阶段,这就造成了区分革命运动中两类人的困难,一类由于责任和远见而反叛,另一种则只是破坏性的行为。

2、 人类存在与意向性

罗洛.梅曾讨论了存在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及人本心理治疗之间的关系,认为人本心理治疗者的核心目标是帮助体验到他的真实存在。而意向一词把认知与意动联合起来。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人的心理活动集中在对他有意义的事物上,二是指人使自己的注意指向这个客体。

3、 动机、目标、创造性

关于健康的个人生活的“终极目标”的研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新贡献。他们认为,健康的人将主动向外在的实现成就的目标前进,如广为流传的自我实现、罗杰斯所说的“潜能在其中得到完全发挥的成长过程”或弗兰克所说的“超越自我”。所有这些概念的共同点就是,都认为生活的目标就是一个人实现他自己信仰的某种价值。而目标的确立在理论上还面临著一个动机问题。健康个体的目标实现是一个自主过程,但当受挫时,自我实现的目标也许会泯灭,安于现状的欲望就突出了,即马斯洛所说的成长性动机和缺乏性之间的斗争。

4、 人的四种基本倾向

在追求自我实现、自我完满这些目标的过程中,人本主义心理学发现了人类生活的四种基本倾向:(1)追求个人在性、爱情、自我认识上的满足。(2)为了适应、归属和获得安全感的目的,自我控制适应过程的趋向。(4)整合或保持次序的趋向。个人指导自我趋向目标时所表现出的冲突都可以在生活中这些基本趋向中找到。

三、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在当事人确定目标上的区别

不同流派在处理咨询目标时的确有不同的方法。精神分析的治疗者有时根本不与当事人讨论目标,目标完全存于治疗者心中;精神分析治疗者往往是认为当事人不易理解,理解了

也没有什么助益的专业概念,这些目标并不需要当事人知道。以人为中心的认为心理咨询应该有确定的终极目标,由于明确目标有缩短治疗期限、激发当事人积极性的作用,所以,在心理咨询中,正式地讨论目标并吸收当事人的意见更可取一些。

四、在看待当事人问题的视角上的比较

在医生及医患关系方面的不同,由于弗洛伊德的医学背景,诊断模式侧重从“问题”、“疾病”著眼来看待病人,间接地促使治疗者往消极的方面“建构”他的当事人,修通是它的最高境界了。而人本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反应定势是以“心理疾病”的建构系统来看这个世界,那他将会建构出一个充满问题与心理异常的世界。他会对当事人身上积极的、趋向成长的力量视而不见。人本是从如何让当事人健康成长,关注当事人的积极因素和价值体现的角度,自我实现是它的最高境界。

精神分析是以依赖性的寻找移情的患者与治疗者建立的高度情绪性关系。情绪迁移关系有时会发生。

但对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家来说,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个人对个人的关系。罗杰斯发现.这种个人与个人的相互关系对于建立人际信任和互相接受的态度,是很具有指导意义的。,布根塔尔人本主义伦理中的一个原则就是在人际关系中建立感情共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发现价值与信念的问题看作是我们时代最复杂最急迫的问题之一。布勒指出:帮助患者澄清他的个人价值系统是现代心理治疗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因此,它们看待当事人的视角不同,是由于所它们所建立的理念的不同所致。

精神分析在对人的整体性与人本是一致的,精神分析从整体角度看当事人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事人的病和治疗他的病。

自我,在心理学中是一个认识分歧极大的概念。一些心理学家完全否认有自我这种东西。许多正统的行为主义者都持这样的观点。他们讨厌在一个活动著的、可观察的人的内部还有一个看不见摸不著的“小人”这样的想法。而另外许多心理学家又极其看重一个人的自我概念。例如弗洛伊德和罗杰斯等。在他们的体系中,自我具有核心地位。

五、在咨询过程中的区别

1、咨询方式的不同

从精神分析学的观点,治疗者—患者的关系只能被描述为“情绪迁移‟。这就是说,这种关系只能是患者与其双亲之一(或两位)在童年时建立的情绪性关系的重复式发展。由这种移情,才能产生最终的‟治愈”。例如,通过把治疗者当做父母的象征,重新体验过去造成的那种深藏的,没有解决的冲突,就自然产生解决这些冲突的方法,达到随后面来的冲突的减弱。 人本主义伦理观提出了一种存在的或„此时此地“的观点.它强调“人总是生活在当前时刻”。这种概念的有力证据表现在:“当一个人寻求尽可能了解他每时每刻的体验是什么,他在其中发现自己的那种情境的真正本质是什么时,他所见到的都是……此情此景的浮现。” 在咨询过程中,治疗者的人格有重要的作用。精神分析学者认为,治疗者作为权威人物的出现,会引起患者的防卫.但人本主义治疗者却认识到自己的弱点与存在,并利用了这些特点。他承认自己与常人一样受到两难选择的困扰,他也敢冒险丢掉治疗家那种庄重、神圣的光照。在精神分析中,技巧是主要因素,而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治疗者个人发现一些特定的与患者沟通信息的方法,把他和患者共同感到的困扰和体验同患者交流。这是很值得推崇的。

2、咨询对当事人的影响

精神分析与人本对当事人的整体性的看法是一致的,但比较强调“治病”。精神分析的治疗者会把当事人的“人格重组”作为治疗的主要目标。而人格重组显然是一种全局性的改变。精神分析的治疗通常是旷日持久的,往往一个治疗个案会花上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治疗过程中,有一些主题,一些分析和解释,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应用情境下重复,此即所谓“修通”工作,用精神分析的术语来说,这往往是为了克服“阻抗”,而实质上这很可能也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地改造当事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看待和评价事物的方式的过程。这才是所谓“人格重组”的真正意思。

以人为中心治疗几乎不能算是一种“治疗”,而是一种人际生活的哲学。治疗者在面对一位当事人的时候,首先不会去想他是什么人,有什么病,而是怀著一种如说的“同类相亲之感”一种自然而然的尊重,去跟他“相处”(而不是“治疗”);再由于以人为中心治疗把人看成一通体相关的整体,相信只有在一个人现象场的“格局”发生改变后,其不适当的行为或情绪才会发生改变,所以在治疗上,当事人中心的治疗很少专注于特定的病症,甚至也不做诊断,而把全力放在当事人的自我观念、自我态度这样一些全局性的事项上面。人本心理学家因而强调人在体验他的存在时,其意象是主动的积极的。这种观点明显不同于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学者那种更被动的人的模式。

六、在术语、名词方面的异同

比如:精神分析与人本有一些可以对应的如:共情——同感;修通——自我实现; 有不同的:精神分析是病理性的,从防御著手;而人本是关注、理解当事人,从尊重、接纳、宽容等方面著手。

七、在实践中两相结合和发展

由精神分析发展而来的现代心理分析学派已经吸收了人本学派的许多人性化的咨询方式方法。我们不得不承认卡尔·罗杰斯是第—位在治疗者—当事人关系中引入一种新的人本主义概念的人。他还提出一种心理治疗的新程序和对待心理治疗的新态度。这些都与先前流行的精神分析技术,以及晚近发展起来则行为治疗原理和方法极不相同,罗杰斯在心理治疗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新方向的主要观点之一是关于健康的个人生活的“终极目标”概念。“哥尔德斯坦”和布勒批评精神分析把“趋向平衡”作为终极目标。哥尔德斯坦令人信服地证明只有在病态下“趋向平衡”才成为目标。布勒认为追求体内平衡只是过渡状态,由此,健康的人类将主动向外在的实现成就的目标前进,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中,最为人知的理论是终极目标的自我实现论。

由此可见,人本主义心理学是革命性的,因为(1)它提出了一种积极的人的模式,(2)它的倡导者承认他们自己的存在,认为生活是主观进行的,就象它产生的那样,人本心理学家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心理学家。即使在观察的时刻,他们也不声称是“客观的”。他们专心于发现这样的方法:能在一种人际关系高度主观的交换中发现、收集另一位存在个体的“个人知识”。这些与传统科学的分离,加上人们对人类行为观察者和解释者的局限性的了解,已经使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易受攻击。然而,正是这种薄弱之点是他想保存的。因为他相信这种新的人的模式是体验著的人的模式,所以他必须亲自体验,他观察著西西弗斯永远不停地推著石头上山,从而来认识自己.


相关文章

  • [哲学思维与医学思维的异同]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研究性学习报告 哲学思维与医学思维的异同 作者:吕元昊.江南.周飞 院系: 基础医学院 年级: 2011级 二〇一三年五月 哲学思维与医学思维的异同 目录 摘要 3 1引言 4 1.2相关概念 5 1.2.1哲学思维 ...查看


  •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与"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的异同
  •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与"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的异同 高金华 回答此问题仅仅需要改动笔者另一篇文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有什么 ...查看


  • 中美广告语言文化异同研究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 2 论商标翻译的原则及策略 3 从语用学角度看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表达 4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外贸函电中否定信息的传递 5 论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6 7 从精神分 ...查看


  • 心理咨询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异同
  • 教学 主持人:刘良初 Em ai l:[email protected] om 心理咨询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异同 刘微浪 近年来, 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不惜伤害自已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 且呈上升趋势.可见, 心理教育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个性发展 ...查看


  • 从中西方电影看中西思维方式的异同
  • 艺术之窗.183. 从中西方电影看中西思维方式的异同 尹思思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成都610000) 摘要:中西方在思维上有着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如果我们不去了解,就会形成文化上的冲突.误解.隔阂,以至于在跨文化交际上出现问题,让 ...查看


  • 高中历史新课程知识结构表解
  • 高中历史新课程知识结构表解(人教版) 主干知识思考题: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基本特征?试结合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 面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2.古代希腊和先秦时期的中国的政治体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试简要加 ...查看


  • 文艺学美学论文选题参考
  • 2013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文艺学部分) 1."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 2.先秦儒家文论研究 3.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 3.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4.李渔戏曲理论研究 5.金圣叹小说 ...查看


  • 比较"安提戈涅"与"窦娥冤"悲剧性的异同
  • 比较"安提戈涅"与"窦娥冤"悲剧性的异同 首先我想要论述的一个问题是关于解读戏剧作品的态度或者说方法的问题.虽然说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我认为只有当我们读那种纯戏剧的文学作品时才能这么 ...查看


  • 试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异同
  •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的西方哲学都是对近代西方哲学衍生而来的,都属于近代哲学.它们的流传以及发展基本上都是在一个历史时期,因此他们都有着许多的共同理论特征,但是这两个理论又有着不同的哲学立场.原则以及方法论,所以这两者之间又有着许多本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