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1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篇一: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是学生接触的两个新的单位名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做到:

1、力求遵循知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了知识的探究、实践的全过程,从而形成与发展,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发展。

2 、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充分的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新知,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课堂中设计“开放型”的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与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启迪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3、指导学生回顾学习历程,发现一些规律或研究成果,同时,课外延伸,回家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让学生和父母一起到超市或市场,学会估计物体质量或看标注,把研究成果以学习日记形式进行交流,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本节课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实践,还算比较顺利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头脑中已初步建立了质量单位的概念,同时他们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的密切结合。

篇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关于教学目标:

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有的也相对较为间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 克 ” 、 “ 千克 ” 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 “ 克 ” 、 “ 千克 ” 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 “ 克 ” 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 1 、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

物体重量的关注; 2 、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 “ 克 ” 与 “ 千克 ” 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的方法和意识。

因此,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为: 1.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 1000 克 =1 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 2 、 . 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和意识。

反思一:

审视这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新教材中把 “ 千克 ” 与 “ 克 ” 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充分地利用学生对 “ 克 ” 、 “ 千克 ” 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识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个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 1 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最后到 1000 克,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入。

反思二: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掂一掂 2 分硬币的质量,说说感受,初步感知 1 克是一个很轻的单位,人们是几乎感觉不到的。之后,我让学生找一找桌上约重 1 克的物品,交流估量的方法以培养他们的估计能力,再揭示学生找到的物品都约重 1 克,为丰富克的感知,让学生感知 10 克要几个硬币, 20 、 50 克呢?并让小组 6 、 8 个同学合起来掂掂, 20 克, 50 克、 100 克有多重?在此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再让学生估量苹果与盐的重量,在估量过程中又注重估量方法的优化。可惜在估量确定出苹果重量之后,忘却了让学生感知 200 克的重量。在教学 1 千克的时候,我请学生猜一千克米和一千克废纸哪个重,哪个轻,由于两者体积相差比较大,学生很好的认识了千克,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要看质量而不是体积。最后我请学生比较了 1 克与 1 千克的不同,他们明显感受到 1 克比 1 千克轻得多,这为他们今后在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练习强化认识克与千克。

反思三:

在教学完千克后,因为时间关系,遗憾地没让学生感受几十千克有多重。另一个值得反思之处就是在回归课本的整理知识的环节中,该思考适当的引导学生整理、回顾知识。

篇三: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和不足:

一、特点

教学设计目标明确,理念新,教学中紧紧围绕这种新的教学思想,使用了实物,多媒体等辅助设施对教学加以协助。另外,教学中教师重视知识和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习过程,体会学习的乐趣,此外,学生在用手掂,比一比、找一找、填一填、想一想等活动中逐步理解克和千克以及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中始终把学习与生活、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深入了解克和千克的应用范围,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应用,所以设计了大量的强化练习,当堂学习、当堂消化。

二、不足的地方

教学中,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各种秤的认识只局限在图上,学生所带食物少,演示克和千克的称重不够充分学生体会还只停留在表面上,所以这不够深入细致。师生配合不够流畅,不够默契。今后教学中,注重课前准备充分想到教学的各种环节,做到尽善尽美。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篇一: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是学生接触的两个新的单位名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做到:

1、力求遵循知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了知识的探究、实践的全过程,从而形成与发展,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发展。

2 、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充分的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新知,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课堂中设计“开放型”的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与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启迪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3、指导学生回顾学习历程,发现一些规律或研究成果,同时,课外延伸,回家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让学生和父母一起到超市或市场,学会估计物体质量或看标注,把研究成果以学习日记形式进行交流,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本节课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实践,还算比较顺利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头脑中已初步建立了质量单位的概念,同时他们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的密切结合。

篇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关于教学目标:

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有的也相对较为间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 克 ” 、 “ 千克 ” 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 “ 克 ” 、 “ 千克 ” 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 “ 克 ” 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 1 、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

物体重量的关注; 2 、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 “ 克 ” 与 “ 千克 ” 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的方法和意识。

因此,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为: 1.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 1000 克 =1 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 2 、 . 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和意识。

反思一:

审视这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新教材中把 “ 千克 ” 与 “ 克 ” 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充分地利用学生对 “ 克 ” 、 “ 千克 ” 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识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个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 1 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最后到 1000 克,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入。

反思二: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掂一掂 2 分硬币的质量,说说感受,初步感知 1 克是一个很轻的单位,人们是几乎感觉不到的。之后,我让学生找一找桌上约重 1 克的物品,交流估量的方法以培养他们的估计能力,再揭示学生找到的物品都约重 1 克,为丰富克的感知,让学生感知 10 克要几个硬币, 20 、 50 克呢?并让小组 6 、 8 个同学合起来掂掂, 20 克, 50 克、 100 克有多重?在此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再让学生估量苹果与盐的重量,在估量过程中又注重估量方法的优化。可惜在估量确定出苹果重量之后,忘却了让学生感知 200 克的重量。在教学 1 千克的时候,我请学生猜一千克米和一千克废纸哪个重,哪个轻,由于两者体积相差比较大,学生很好的认识了千克,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要看质量而不是体积。最后我请学生比较了 1 克与 1 千克的不同,他们明显感受到 1 克比 1 千克轻得多,这为他们今后在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练习强化认识克与千克。

反思三:

在教学完千克后,因为时间关系,遗憾地没让学生感受几十千克有多重。另一个值得反思之处就是在回归课本的整理知识的环节中,该思考适当的引导学生整理、回顾知识。

篇三: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和不足:

一、特点

教学设计目标明确,理念新,教学中紧紧围绕这种新的教学思想,使用了实物,多媒体等辅助设施对教学加以协助。另外,教学中教师重视知识和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习过程,体会学习的乐趣,此外,学生在用手掂,比一比、找一找、填一填、想一想等活动中逐步理解克和千克以及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中始终把学习与生活、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深入了解克和千克的应用范围,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应用,所以设计了大量的强化练习,当堂学习、当堂消化。

二、不足的地方

教学中,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各种秤的认识只局限在图上,学生所带食物少,演示克和千克的称重不够充分学生体会还只停留在表面上,所以这不够深入细致。师生配合不够流畅,不够默契。今后教学中,注重课前准备充分想到教学的各种环节,做到尽善尽美。


相关文章

  • 认识质量单位克
  • 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概念. 2.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 ...查看


  • 新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新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乘除法".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和 ...查看


  •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 教育部审定2013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测量 第3节 吨的认识 [第一课时] 吨的认识 执教: 桂平市社坡镇光明小学 韦雪梅 一.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 ...查看


  •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4)
  •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在学习时,学生由于没有基础,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接受,我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化静态为动态 "克与千克"对于小学 ...查看


  •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一. 在实践中感知: (1) 通过游戏3人互背,掂一掂书包和书本等活动,让学生知道 物体是有轻重的,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让学生知道,克和千克是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2) 通过具体的活动感受1克和1千克.1克有多重?1千克有 ...查看


  •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教学案例
  • 教学案例之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5月27日我上了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这样一节课,我将课堂上的一些环节记录如下:(其中加重字体为我课后的一些反思)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并掌握计算法则. 2.运用法则 ...查看


  •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案例与反思
  •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张忠秋 2013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解决问题"第一课时"已 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查看


  •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3)
  •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前几年曾经教过这部分内容,当时也是头一次教所以没有经验只是就教材讲知识,所以学生时常会出现:人的体重300千克,一个鸡蛋重7克,一袋大米重50克--一些笑话.而今再一次的拿起教材,想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处理 ...查看


  • 名数的改写教学反思
  • 名数的改写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小数>包括单名数与单名数之间的互化.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互化,这里面涉及到单位之间的进率.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小数的性质等知识,单名数与单名数的互化是教学的重点,而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互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