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的思想

浅析韩非的“法、术、势”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大变革的局面。各个诸侯国为在斗争中取得霸权地位而林立纷争,各国国君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的政治思想学说武装自己,努力使自己的国家国富兵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封建经济的极大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文化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社会上逐渐形成了思想混乱的局面,各种不同的政治团体产生并得到发展。这些不同的政治思想团体与当时的政治权势是相对立的,他们从不同的社会集团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阐发各自的哲学与政治思想,各成一家之言,这样,便形成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的历史现象。

可以说,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成熟的标志。在此后的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进程中,各种各样的思想差不多都受到了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的一支,它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主导文化形态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所在。法家思想萌芽于春秋时期,发展和形成于战国时期。在其发展和流变的过程中,发家思想因为曾经指导了秦国的极端的政治实践而风靡一时。

韩非是发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批判吸收了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基础上,将法家的治国思想融会成了以“法、术、势”为基本核心的系统思想体系。他的治国思想体系是建立在深刻的哲学基础上的,论证了其治国理念的现实可能性。相对于儒家思想的突出强调相关政治价值、政治理想的理想主义而言,法家思想则更倾向于关注如何在现实政治实践中将政治正义贯彻落实。因此,韩非的政治思想带有明显的现实主义风格。

“法、术、势”是韩非政治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韩非的法律思想体系实际上是“以君为主,法术势相辅相成”。因此,在他的思想中大多带有浓厚的实用主义,功利色彩的权术阐释。

首先,韩非的“法”是建立在荀子的“性恶论”的基础之上,减少了对人性善的期望而继承了荀子的“以法制之”的思想主张,强调统治者应该以一种主动的姿态,以“法”“术”“势”相结合的“王者之道”来控制被统治者。他认为:“民之故及计,皆就安利而辟危穷”,“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韩非并不主张“性”,只是主张利用人性的弱点建立法律制度以治天下。所以,他说:“凡治天下者,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禁令则可立,而治道具矣。”韩非对人性的剖析直接从经验出发,对社会现实中实际存在的人性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和概括。因此,他的理论容易得到注重实践者的赞同。韩非论证了对各种谋私利的人群施以权术法制的必要性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由此奠定了“法家”的理论基础。他在法律的理论中最为强调的就是“法”的地位。他提出“以法为本”、“以法为教”。他认为,建立法制是统治者最应该注重的,主张“立法于君”,强调法权的集中。此外,韩非还坚持法律的平等性,反对儒家“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法制观,提出了“刑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强调“法”在统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突出了“势”的重要性。他认为的“势”,主要是指君王手中的“权势”“权威”,即君主统治所依托的权力和威势。韩非把“势”看成统治者相对于被统治者所拥有的优势和特权,他告诫统治者必须牢牢掌握“势”,绝不可须臾松懈,如果一旦“失势”,灾难和混乱便应运而生了。他深刻认识到统治过程中强制力或权力的不可或缺。这种“在其位有其权”的重权意识一直延续至今。韩非还提出统治者要“法势合一”的主张,他认为统治者必须同时兼备两种权威,即制定“法的权威”与实施“发的权威”,这样才能达到“抱法处势则治”的境界。

韩非进一步提出了“术”的主张。他说的“术”是指君主统治的手段和策略,内容主要包括任免、考核、赏罚各级官员的手段以及如何维护君主的权力,即所谓的“刑名之术”“察奸之术”等等。韩非将其概括为:“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在韩非看来,拥有了“势”的统治者,还要将“法”与“术”很好地结合起来。而至于如何具体地“操术”,韩非没有给出明确的方案。韩非之所以强调“术”,是希望统治者以真正的“王者”姿态从具体的统治事物中独立出来。“术”是随时可以运用到立法、行政、司法过程的灵丹妙药。虽然韩非强调功利实效,但是他由于受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因而并不主张统治者处处过问,事必躬亲,他认为“圣人,明主治吏不治民。”

总之,韩非认为,对于一个君主来说,只要能够灵活运用“法、术、势”这三大要素,就可以“劳心而不劳力,治人而不治于人”,成为国家最高权力的拥有者和运用者,这样的君主便是“明主”。韩非巧妙地将“法、术、势”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并始终坚持将三者放到社会背景、人性特点和其他的习惯制度中加以考察,从而使得法家思想理论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并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尽管,韩非的“法、术、势”的政治思想体系是适应中央集权和封建专制的产物,但是在今天看来,它其中的政治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

浅析韩非的“法、术、势”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大变革的局面。各个诸侯国为在斗争中取得霸权地位而林立纷争,各国国君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的政治思想学说武装自己,努力使自己的国家国富兵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封建经济的极大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文化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社会上逐渐形成了思想混乱的局面,各种不同的政治团体产生并得到发展。这些不同的政治思想团体与当时的政治权势是相对立的,他们从不同的社会集团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阐发各自的哲学与政治思想,各成一家之言,这样,便形成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的历史现象。

可以说,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成熟的标志。在此后的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进程中,各种各样的思想差不多都受到了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的一支,它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主导文化形态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所在。法家思想萌芽于春秋时期,发展和形成于战国时期。在其发展和流变的过程中,发家思想因为曾经指导了秦国的极端的政治实践而风靡一时。

韩非是发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批判吸收了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基础上,将法家的治国思想融会成了以“法、术、势”为基本核心的系统思想体系。他的治国思想体系是建立在深刻的哲学基础上的,论证了其治国理念的现实可能性。相对于儒家思想的突出强调相关政治价值、政治理想的理想主义而言,法家思想则更倾向于关注如何在现实政治实践中将政治正义贯彻落实。因此,韩非的政治思想带有明显的现实主义风格。

“法、术、势”是韩非政治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韩非的法律思想体系实际上是“以君为主,法术势相辅相成”。因此,在他的思想中大多带有浓厚的实用主义,功利色彩的权术阐释。

首先,韩非的“法”是建立在荀子的“性恶论”的基础之上,减少了对人性善的期望而继承了荀子的“以法制之”的思想主张,强调统治者应该以一种主动的姿态,以“法”“术”“势”相结合的“王者之道”来控制被统治者。他认为:“民之故及计,皆就安利而辟危穷”,“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韩非并不主张“性”,只是主张利用人性的弱点建立法律制度以治天下。所以,他说:“凡治天下者,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禁令则可立,而治道具矣。”韩非对人性的剖析直接从经验出发,对社会现实中实际存在的人性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和概括。因此,他的理论容易得到注重实践者的赞同。韩非论证了对各种谋私利的人群施以权术法制的必要性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由此奠定了“法家”的理论基础。他在法律的理论中最为强调的就是“法”的地位。他提出“以法为本”、“以法为教”。他认为,建立法制是统治者最应该注重的,主张“立法于君”,强调法权的集中。此外,韩非还坚持法律的平等性,反对儒家“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法制观,提出了“刑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强调“法”在统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突出了“势”的重要性。他认为的“势”,主要是指君王手中的“权势”“权威”,即君主统治所依托的权力和威势。韩非把“势”看成统治者相对于被统治者所拥有的优势和特权,他告诫统治者必须牢牢掌握“势”,绝不可须臾松懈,如果一旦“失势”,灾难和混乱便应运而生了。他深刻认识到统治过程中强制力或权力的不可或缺。这种“在其位有其权”的重权意识一直延续至今。韩非还提出统治者要“法势合一”的主张,他认为统治者必须同时兼备两种权威,即制定“法的权威”与实施“发的权威”,这样才能达到“抱法处势则治”的境界。

韩非进一步提出了“术”的主张。他说的“术”是指君主统治的手段和策略,内容主要包括任免、考核、赏罚各级官员的手段以及如何维护君主的权力,即所谓的“刑名之术”“察奸之术”等等。韩非将其概括为:“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在韩非看来,拥有了“势”的统治者,还要将“法”与“术”很好地结合起来。而至于如何具体地“操术”,韩非没有给出明确的方案。韩非之所以强调“术”,是希望统治者以真正的“王者”姿态从具体的统治事物中独立出来。“术”是随时可以运用到立法、行政、司法过程的灵丹妙药。虽然韩非强调功利实效,但是他由于受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因而并不主张统治者处处过问,事必躬亲,他认为“圣人,明主治吏不治民。”

总之,韩非认为,对于一个君主来说,只要能够灵活运用“法、术、势”这三大要素,就可以“劳心而不劳力,治人而不治于人”,成为国家最高权力的拥有者和运用者,这样的君主便是“明主”。韩非巧妙地将“法、术、势”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并始终坚持将三者放到社会背景、人性特点和其他的习惯制度中加以考察,从而使得法家思想理论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并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尽管,韩非的“法、术、势”的政治思想体系是适应中央集权和封建专制的产物,但是在今天看来,它其中的政治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


相关文章

  • 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业
  • 1.方法论: 简单地说,方法论就是"论方法.规范地说,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学说或理论.方法论以方法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如何运用客观规律自觉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方法论与世界观相统一.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就是在唯物辩证法指导 ...查看


  •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综述 花都司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外在体现和集中表露,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能的发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查看


  •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信息资源及其优化
  • 作者:熊习岸余仰涛 湖北社会科学 2004年03期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与信息资源及信息科学技术之间有着特殊内在联系的重要科学.按照现代控制论的观点,人体实际上是一种世界上最为高级复杂的生物控制系统,人脑具有最为强大的信息接收存贮处理功能.从 ...查看


  •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预测的理论.原则与方法
  • 作者:袁汪洋 求实 2004年05期 预测是根据事物过去和现在的发展和状态,寻求事物发展所遵循的规律性,并借此预先推测事物未来发展和状态的一种科学认识活动.革命导师列宁曾经说过:"神奇的预言是童话,科学的预言却是事实." ...查看


  • 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 数学教学 谢陈花 (g-南县屏城中学福建・宁德352300) j磐M'-'"9昔÷|'j吼??'州"-'""+?j""?"4 i'i'7.,'"w..'|'jj一..&q ...查看


  • 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层次性
  •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需要根据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发展需要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分为思想目标.素质目标和行为目标三个层次.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一方面有助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进行创新,丰富思 ...查看


  •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及其体系结构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对象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涵义: 1.方法与方法论 (1)方法:就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达到预期目的所采用的手段或方式,它是联系 ...查看


  • 朱晓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期末考试答题试卷 班级:2014级青少系研究生 姓名:朱晓 学号:[1**********] 一.怎样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是指思想政治 ...查看


  • 另一种思想史_葛兆光的_思想史的写法_浅释_李璐
  • 另一种思想史 ---葛兆光的<思想史的写法>浅释 李 璐 10087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 摘 要:葛兆光先生所著的<思想史的写法>作为其 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还有一种近乎平均值的知识,思想与信仰,这些知识 ...查看


  •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新论-探索
  • <探索>2006年第2期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新论 卢景昆 (重庆师范大学 经济与政治学院,重庆 400030)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仅仅是认知信息的传递.加工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是教育主客体在认知和情感两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