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国际问题学者张蕴岭先生撰文谈海外华人的中国情结

五柳村编者的话: 近来海外各地许多华人集会游行支持奥运,反对西藏独立,举世瞩目,多是赞叹,但也有人不能理解,甚至认为是中国官方策动的而指责,本文有助于了解这些华人的真实心情,即转发于此。---2008年5月5日

中国情结

转自张蕴岭的博客 http://qzone.qq.com/blog/622007918-1209883906

发表时间: 2008年05月04日 14时51分

在奥运火炬在世界各地的传递过程中,我们看到,成千上万的高举五星红旗,呼喊口号,与企图阻挡火炬传递的人做斗争的华人。他们以年轻人居多,也有不少中老年人。他们中,有的是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有的是在国外工作的中国人,也有很多是在国外生活居住的华侨,拥有外国国籍的华人。英文统统把这些人都称之为“Chinese”,这个词,可以译为“中国人”,也可以译为“华人”。这两个译法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顾名思义,“中国人”应该是指拥有中国国籍的人,而华人则是指所有属于华人人种的人。

有意思的是,不管是不是拥有中国国籍,作为华人,他们往往都有着很深的“中国情结”。正是这个中国情结把他们连接在一起。我试图从不同的角度透视这个中国情结的深邃,有时候觉得很容易,有时候又觉得很难。之所以觉得很容易,是因为无论在哪里,一听到他(她)说中文,就感到很亲近,有时候甚至单凭他(她)的一张脸,也似乎觉得可以拉得很近。之所以觉得很难,是因为有时很难理解是什么使众多拥有不同国籍、不同信仰的华人可以天涯连心。

在国外,我曾经很多次与各种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华人交谈,谈他们对中国的认识。他们中,有的是从中国移民的耄耋老人,有的是在那里有很好的工作的中年人,也有的是当地出生的青年人,有的是拿绿卡的华侨,有的是入了外国国籍的华人,每当他们谈起中国,仍然是情深意切,尤其是看到中国发展强大,深感自豪,看到中国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就义愤填膺。华人社会,以唐人街,中国城为标志,还有各种各样的华人社团,成了世界许多国家独有的一道风景线。

在东南亚,我问一位入了外国籍的了老华人,还关心不关心中国?他说,每天都关注中国的消息,近年来已经多次回中国访问,人老了,就是想回去看看。他说,我们小时候从中国来到东南亚,那是因为中国太穷,活不下去。来到海外,受尽磨难。过去,中国弱,华人抬不起头来,现在,华人受到人们的尊重,还不是因为中国强大了!一次,我偶遇一位已经是第三代的青年华人,他问我的全是有关中国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问题,从大问题,到很小很小的问题,什么都感兴趣。他告诉我,他准备去中国,还准备将来学习中文。我问他,为什么关心中国?小小年纪,他说的话令我吃惊!他说,我身上留的是中国人的血,我是外国人,但是祖宗在中国,奶奶告诉我不要忘了祖宗。后来,他来了中国,还找过我,我问他对中国的印象如何?他说,没想到中国这么大,好地方真多,还会再来。在美国,我认识一位美籍华人,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到办中文学校。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说,就是为了让华人的孩子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培养他们的中国情结,不要让他们断了中国的根。在澳洲,我与一位入了澳籍的华人交谈。她说,她入外国籍是因为家庭,工作,她热爱她所在的国家,但她仍然有一颗中国心。我问她,她的“中国心”是指什么?她说,她也说不清楚,就是关心中国的发展,希望中国强大,看到中国受到不公平对待就看不下去。我又问她,你爱中国吗?她说,我爱(love)中国,但不喜欢(like) 中国。我说,那是什么意思呢?她说,我已经习惯了在国外生活,我喜欢这里的制度,这里的工作,这里的生活习惯,对中国的一切我已经很不适应了,也看不下去,接受不了了,但是,我们仍然与中国息息相连,中国发展强大了,作为华人,我们受到人们的尊敬。“爱中国,不喜欢中国”,这看似矛盾,却可能是为数众多的华人的一种正常心态。他们之所为中国呼喊,向中国的贫困地区、灾区提供捐助,资助中国办教育,推动与中国的交流,是因为他们爱中国,希望中国发展强大,作为华人,他们可以扬眉吐气。

我们也应该看到,华人的中国情结是复杂的,对于那些已经入了当地国籍的华人,他们所赖以生活,所忠诚的是他们所属的国家,中国既不是他们的国,也不是他们的家。记得多年前,一次我在加拿大参加会议,听到一位加籍华人讲到加拿大时说,我的国家(my country)如何如何,开始心里很不舒服,真想起来讽刺他几句。后来一想,可不是么,他是加拿大籍,加拿大当然就是他的国家,中国在他那里只是一种割舍不断的特殊情结。

应该看到,有时候,这种情结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一些情况下,他们也许会不喜欢现实的中国,比如,当中国表现得令他们失望时,他们也许会对现实的中国产生反感。一位外籍华人告诉我:“不要把我们当作是中国人,我们的国家不是中国,一些中国媒体把我们称作中国人,这很不对。”就是那些拥有永久居留权的华侨,他们首先必须接受所在国家的法律,制度,维护所在国的利益,中国是他们的祖国,但不是他们的家,出于各种原因,一些人也会对中国的政策和其他方面多有微词,有些是善意的批评,有些也可能是不满的发泄。

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中国本身的问题,如台湾问题,西藏问题,民主问题等等,使华人产生认知上的分裂。这种分裂也撕裂华人的中国情结,有时出现令人可悲的局面。我记得,多年前江泽民访问美国时,在波士顿哈佛大学,站在大路两边的华人喊着相互对立的口号,震耳欲聋。我看到,维持秩序的警察似乎一脸疑惑。直面这种僵局,我感到心里很不是滋味。其实,这种局面经常出现在国外的许多地方。悲乎!

如今,海外华人已经成为连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重要桥梁,他们有的是通过做生意,有的是通过教育、文化交流,有的可能什么都不做,就是凭他们自己的各种联系与言传身教。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对外联系的增强,中国人出国学习、工作、定居的会越来越多,世界各个角落都会有华人,这是中国所独有的物质与文化资源。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学部主任、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委员

五柳村编者的话: 近来海外各地许多华人集会游行支持奥运,反对西藏独立,举世瞩目,多是赞叹,但也有人不能理解,甚至认为是中国官方策动的而指责,本文有助于了解这些华人的真实心情,即转发于此。---2008年5月5日

中国情结

转自张蕴岭的博客 http://qzone.qq.com/blog/622007918-1209883906

发表时间: 2008年05月04日 14时51分

在奥运火炬在世界各地的传递过程中,我们看到,成千上万的高举五星红旗,呼喊口号,与企图阻挡火炬传递的人做斗争的华人。他们以年轻人居多,也有不少中老年人。他们中,有的是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有的是在国外工作的中国人,也有很多是在国外生活居住的华侨,拥有外国国籍的华人。英文统统把这些人都称之为“Chinese”,这个词,可以译为“中国人”,也可以译为“华人”。这两个译法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顾名思义,“中国人”应该是指拥有中国国籍的人,而华人则是指所有属于华人人种的人。

有意思的是,不管是不是拥有中国国籍,作为华人,他们往往都有着很深的“中国情结”。正是这个中国情结把他们连接在一起。我试图从不同的角度透视这个中国情结的深邃,有时候觉得很容易,有时候又觉得很难。之所以觉得很容易,是因为无论在哪里,一听到他(她)说中文,就感到很亲近,有时候甚至单凭他(她)的一张脸,也似乎觉得可以拉得很近。之所以觉得很难,是因为有时很难理解是什么使众多拥有不同国籍、不同信仰的华人可以天涯连心。

在国外,我曾经很多次与各种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华人交谈,谈他们对中国的认识。他们中,有的是从中国移民的耄耋老人,有的是在那里有很好的工作的中年人,也有的是当地出生的青年人,有的是拿绿卡的华侨,有的是入了外国国籍的华人,每当他们谈起中国,仍然是情深意切,尤其是看到中国发展强大,深感自豪,看到中国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就义愤填膺。华人社会,以唐人街,中国城为标志,还有各种各样的华人社团,成了世界许多国家独有的一道风景线。

在东南亚,我问一位入了外国籍的了老华人,还关心不关心中国?他说,每天都关注中国的消息,近年来已经多次回中国访问,人老了,就是想回去看看。他说,我们小时候从中国来到东南亚,那是因为中国太穷,活不下去。来到海外,受尽磨难。过去,中国弱,华人抬不起头来,现在,华人受到人们的尊重,还不是因为中国强大了!一次,我偶遇一位已经是第三代的青年华人,他问我的全是有关中国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问题,从大问题,到很小很小的问题,什么都感兴趣。他告诉我,他准备去中国,还准备将来学习中文。我问他,为什么关心中国?小小年纪,他说的话令我吃惊!他说,我身上留的是中国人的血,我是外国人,但是祖宗在中国,奶奶告诉我不要忘了祖宗。后来,他来了中国,还找过我,我问他对中国的印象如何?他说,没想到中国这么大,好地方真多,还会再来。在美国,我认识一位美籍华人,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到办中文学校。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说,就是为了让华人的孩子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培养他们的中国情结,不要让他们断了中国的根。在澳洲,我与一位入了澳籍的华人交谈。她说,她入外国籍是因为家庭,工作,她热爱她所在的国家,但她仍然有一颗中国心。我问她,她的“中国心”是指什么?她说,她也说不清楚,就是关心中国的发展,希望中国强大,看到中国受到不公平对待就看不下去。我又问她,你爱中国吗?她说,我爱(love)中国,但不喜欢(like) 中国。我说,那是什么意思呢?她说,我已经习惯了在国外生活,我喜欢这里的制度,这里的工作,这里的生活习惯,对中国的一切我已经很不适应了,也看不下去,接受不了了,但是,我们仍然与中国息息相连,中国发展强大了,作为华人,我们受到人们的尊敬。“爱中国,不喜欢中国”,这看似矛盾,却可能是为数众多的华人的一种正常心态。他们之所为中国呼喊,向中国的贫困地区、灾区提供捐助,资助中国办教育,推动与中国的交流,是因为他们爱中国,希望中国发展强大,作为华人,他们可以扬眉吐气。

我们也应该看到,华人的中国情结是复杂的,对于那些已经入了当地国籍的华人,他们所赖以生活,所忠诚的是他们所属的国家,中国既不是他们的国,也不是他们的家。记得多年前,一次我在加拿大参加会议,听到一位加籍华人讲到加拿大时说,我的国家(my country)如何如何,开始心里很不舒服,真想起来讽刺他几句。后来一想,可不是么,他是加拿大籍,加拿大当然就是他的国家,中国在他那里只是一种割舍不断的特殊情结。

应该看到,有时候,这种情结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一些情况下,他们也许会不喜欢现实的中国,比如,当中国表现得令他们失望时,他们也许会对现实的中国产生反感。一位外籍华人告诉我:“不要把我们当作是中国人,我们的国家不是中国,一些中国媒体把我们称作中国人,这很不对。”就是那些拥有永久居留权的华侨,他们首先必须接受所在国家的法律,制度,维护所在国的利益,中国是他们的祖国,但不是他们的家,出于各种原因,一些人也会对中国的政策和其他方面多有微词,有些是善意的批评,有些也可能是不满的发泄。

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中国本身的问题,如台湾问题,西藏问题,民主问题等等,使华人产生认知上的分裂。这种分裂也撕裂华人的中国情结,有时出现令人可悲的局面。我记得,多年前江泽民访问美国时,在波士顿哈佛大学,站在大路两边的华人喊着相互对立的口号,震耳欲聋。我看到,维持秩序的警察似乎一脸疑惑。直面这种僵局,我感到心里很不是滋味。其实,这种局面经常出现在国外的许多地方。悲乎!

如今,海外华人已经成为连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重要桥梁,他们有的是通过做生意,有的是通过教育、文化交流,有的可能什么都不做,就是凭他们自己的各种联系与言传身教。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对外联系的增强,中国人出国学习、工作、定居的会越来越多,世界各个角落都会有华人,这是中国所独有的物质与文化资源。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学部主任、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委员


相关文章

  • 现当代文学论文选读
  • 现当代文学论文选读(一) 文 章 标 题 名 称 著 者 批判声浪强烈冲击文学批评现状 贺绍俊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需要真正的学理批评 --为炮制悼词者出示红牌:致葛红兵 红孩 爱国.性压抑......与文学 --致葛红......兵先生的公开 ...查看


  • 无法排遣的思乡之情:牟宗三的桑梓情结
  • 文/杨潜 牟宗三(资料图 图源网络) 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之一牟宗三,1909年出生于山东栖霞县,1995年逝世于台北.曾执教于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台湾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等院校.其哲学 ...查看


  • 文学遗产--2011年总目录
  • ·156· 论 文 楚辞<九歌>屡遭改易的回顾 张元勋(1· 4) "礼乐争辉"与"辞藻竞骛" --关于秦汉文学发展的制度性考察 徐公持(1· 13) "文胜质则史" ...查看


  • 结缘鄱阳湖悠悠师生情
  • 结缘鄱阳湖 悠悠师生情 2008年11月25日入夜时分, 刚刚参加完在江西师范大学召开的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会议, 我接到周成虎教授的电话, "陈先生他老人家走了".成虎师弟简短而悲怆的语音在 ...查看


  • 日本的中国陶瓷
  • 日本的中国陶瓷研究 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为世瞩目.无论是埋藏于地下的考古遗存,还是流传于世的瓷器.书画,均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这其中除欧美学者外,日本学者作出的贡献相当大.在中国古陶瓷研究领域,日本学者的探究精神更是令世界陶瓷 ...查看


  • 丘逢甲的客家情结
  • 第18卷 第4期 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0年8月 Vol.18 No.4 JOURNALOFJIAYING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s) August2000 丘逢甲的客家情 ...查看


  • 张蕴岭:反思全球化与区域化
  • 导语 10月29-30日,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德国国际合作机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主办,以"结构性改革释放增长新动力--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为主题的第81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暨2016新兴经济体智库年会在海 ...查看


  • 替代性满足_我国青少年对日本动漫_省略_版物的解读研究_以_海贼王_为例_杨银娟
  • 出版发行研究 2012年第8期[email protected] 替代性满足:我国青少年对日本动漫出版物的解读研究 ---以<海贼王>为例 ●杨银娟 摘要:本文试图研究我国青少年对日本动漫出版物的解读过程,实证研究表明, " ...查看


  • 对_生命_歌者的解读_评凌宇的沈从文研究_马新亚
  • 发现湘西伴随着湘西作家的草创和成熟,例如,凌宇曾对孙健忠建议其作品的构图应控制紧密而力求舒展,涉及的环境.人物也可相应拓展,从<醉乡>到<舍巴日>.<死街>等,已经显示出作家对生活现象和文化现象更多层面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