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的困境与选择

教育学术月刊

EDUCATlONRESEARCH

2013.4

MoNTHLY

文凭膨胀: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的困境与选择

■范皑皑

摘要:我国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只有8.93%,但是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毕

业生选择向院校分布集中、经济发达、对毕业生吸纳能力强的大城市集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文凭膨胀。文章用北京市企业调查数据验证了这一点,并发现高校扩招以后的北京劳动市场中,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发生过度教育的比例随着时间的推进呈现增长的趋势,而研究生层次的学历供给正在逐渐被日益提升学历要求的劳动力市场所吸收。除了新增毕业生,老员工在原有岗位上也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己的学历,加剧了过度教育的比例。

关键词:文凭膨胀;过度教育;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1103007);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CDAl011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09&ZD058)。

中图分类号:G40一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11(2013)04—0016一08

作者简介:范皑皑,女,《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编辑,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过度教育、学生发展(北京

100871)。

一、高校扩招与大学毕业生增加

文凭膨胀(educationinnation)的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劳动力市场中,从业者的学历文凭普遍得到提

生产率相匹配的收入。因此,文凭膨胀与过度教育①的疑问和思索非常值得我们关注.也为我们研究高校规模扩张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

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高等教育了开始了超常规规模扩张的历程。1999年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突然从1998年的108.4万人.增加到159.7万人.之后的几年更是以年均60万人的速度递增。2003年前后高

校扩招以后的毕业生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毕业生的

升,同时有高学历文凭的从业者增加超过了劳动力市场对高学历文凭从业者的实际需求,那么则认为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文凭膨胀。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升是所有国家和地区调动公共资源发展教育的根本

目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提升有利于消除贫困,提

升国民素质,增强整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但是由于文凭是从业者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凭证,所以文凭膨胀的出现也让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相关研究者不禁发出疑问,文凭膨胀是否意味着国家对于教育的过度投资,从业者接受了太多的教育。当然这样的疑问主要是基于教育是国家和私人的一项投资的考虑,投资的

目的是为了增加人力资本,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如果更多教育不能带来合理回报。那么就意味着

增速也逐步加快,2002年以前毕业生年均增加10万

人,2002年毕业生增加30万人(2001年毕业生103.63万人,2002年毕业生133.72万人),2003年比2002年增加54万人,2005年更是达到了增长68万人。此时,

招生计划部门意识到毕业生集中涌入在供给上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于是2005年开始削减高校招生计划.从2004年的招生数比上年净增65.1万人调整

为2005年的招生数比上年净增57万人,此后招生数比上年的净增额逐年递减.到2010年调整为招生数

教育投资的失败。文凭膨胀可能会降低高学历文凭从业者的收人,因为他们无法在原来的岗位域工作.从而获得原来岗位域所对应的收入:或者他们的部分技能不能得到全部发挥,因此无法创造与他们潜在劳动

16

年均增长20

滞后于招生

人。但是新增毕业生量平均都维持在68

的调整要明显以上。除了普

调整.以至于2005—2008年,毕业生

比上年净增的

文凭膨胀: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的困境与选择

通高等学校以外.其他研究机构也有部分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毕业生,所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高学历人才

比这个规模还要庞大。

表1高校招生和毕业生数

年份

[***********]052010

招生敷(万人)61.960.992.6220.61504.4581661.7551

—1.62%52.05%138.24%128.67%31.18%

索,因为大学生中往往会出现向下职位挤压的状况,这部分大学生看似已经就业,实际上就业质量不高.是面对劳动力市场中文凭膨胀的困境,做出现降低就业预期.先就业再择业的选择。根据筛选理论,雇主显然并不仅仅把大学作为培养人才,为其输送有技能员工的机构,同样也很看重大学的筛选功能。总体而言,能够考上大学的从业者在个人能力上要高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高中及其以下学历毕业生。所以在雇主对求职者缺乏更深入了解、更完整信息时,学历文凭便是个人能力最好的代理变量。因此,雇主可能更愿意

选择大学生,只要大学生愿意接受,他们往往能够进

增加比例(%)

毕业生数(万人)31.661.480.594.98306.7956575.4245

增加比例(%)

94.30%31

11%

17.99%223.01%87.56%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20—7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20一9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数”,招生数为20一7中普通高校招生数,毕业生数为20—9中普通高校毕业生数。h叩://www.sta乜.gov.cn/日町/nd匀/2011/indexch.h仃n。

入高中毕业生的岗位。但是从根本上,这样的就业与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不匹配,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讨这种不匹配的原因.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但是已有对于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研究缺乏来自劳动力市场的视角。对于雇主偏好和选择没有深入的分析,本研究将从理论上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中文凭膨胀的区域性特点,并以2007年北京市三区501家企业调查的员工数据为基础,探索在高校毕业生集聚地区文凭膨胀的特征以及随时间发展的趋势。

二、地区性的文凭膨胀

文凭膨胀是否意味我国过度投资了的教育?从我国与OECD国家从业者的平均受教育程度的比较而言。我们还处于从人力资本大国迈向人力资本强国的

图1高校扩招和毕业生增长的时间趋势

征途中,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教育的发展还有很大空间。

OECD国家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要高于中

政府在减缓扩招步伐的同时,发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倡导教育部门以外的相关政府部门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并创造更好地政策环境,促进其就业。2002年,教育部联系三个部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之后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颁布了《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这表明了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初步显现,并

国.25—64岁人口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从2000年的21%上升到2010年的30%,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者收入在这10年中也上升了10%。而年轻人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主体.也是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2010年数据显示,在0ECD国家约有62%的年轻人接受大学层次的教育,约有39%的青年人奖获得高

等教育学位而进入劳动力市场。【2]中国的人口中接受

且极力沟通相关部门为毕业生就业中的户口、编制、社保等可能影响其就业的待遇和障碍;2003年开始,此类文件更为密集,4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5月国务院发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此后每年,政府机构都将大学生就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而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也保持在72.8%一8l-3%(2004—2008年

数据)。【11

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从2000年的3.61%上升到2010年的8.93%,【3】虽然比例又大幅度上升,但是与OECD国家相比,还是相去甚远。(每十万人口中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到8930人)2010年我国18—22岁青年人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24.2%,《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还提出,从2010年起到2020年.高等教育总规模将从2900多万增加到355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4.2%提高到40%。即使如此,我们的总体比例还是要远远低于

OECD国家。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除了应该包括对大学生失业问题的关注.还应该包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探

虽然目前我国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并不存在绝

17

教育学术月刊2013.4

对数量上的过度,但我国是一个尚未完全工业化的发

展中国家,农业人口比例仍然很大.劳动力市场对于

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受到一定制约。城镇单位

是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岗位域.所以国家在计划和制定适度高等教育规模时.应该以城镇人口为统计基数。

在制定教育长期发展战略的时候.要把现阶段面临的

制度约束和经济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在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保证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发展相协调的前提下.使其保持一个相对超前的发展速度。也

就是说我国现有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制约了劳动力市场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的能力。【4|

除了城乡分割.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明显的地区分割。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京津沪地区和

东部地区经济最为发达,也是大学生就业的理想区域。而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劳动力市场缺乏流动性或流

动成本高也形成了发达地区人才过剩闭。其实,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时毕业生降低专业人力资本风险的理性选择,因为这些地区相关产业发达,所以同样行业

或者同样类型的岗位较多。如果他们在原有工作岗位

失业,那么他们将很快在同一区域找到相类似的岗位,因此在这些地区就业可以降低失业的风险。[q但是也因此加剧了相同学历者在这些地区的竞争,在产业

没有快速变化。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更多大

学毕业生的涌入则会带来文凭膨胀。因此我国的文凭

膨胀和过度教育必然是地区性的。行业收益的显著差异也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有业不就”和“无

业可就”并存的现象m。而毕业生因为倾向于进入高收

入的行业,特别是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而加剧了这

些行业求职者之间的竞争,提高了雇主筛选的标准。容易形成区域性和行业性的文凭膨胀。

由于人们对与户籍制度相应的卫生、教育等公共

服务的需求,对工作单位稳定性的需求会强化人们的

择业观念,增强为获得预期工作而投资教育的意愿。

而竞争的激烈会导致这些地区和部门提升人职要求。个人对于教育投资的意愿也会提升.从而发生对教育

的过度投资。已经进入的人为了保持个人的相对优势地位也倾向于通过成人高等教育或者在职学历教育的方式过度投资教育,形成了文凭膨胀。这符合筛选理论和信号理论分析框架下的,个体为获得和保持工

作机会进行的逆向选择【8】,进一步加剧这种膨胀。

高校毕业生就业还有一个特点:本地就业。【9】因为

在学校类型大致相同的前提下,由于了解程度更深,

院校所在地的很多单位都倾向于首先招收本地院校

的毕业生。而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实习、实践积累的社会资本也主要分布在本地,而且由于对院校所在地

18

有更多的了解.他们都希望在本地就业,这就造成高

等学校集中的地区和城市毕业生的竞争加剧,出现地

区性的文凭膨胀。

三、调查对象的选择与抽样情况1.数据和抽样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北京市高等教育发展

规划》课题支持的《首都用人单位高等教育毕业生素

质需求调查(2006年)》。调查涉及北京市三区50l家

企业.该调查是为了了解首都劳动力市场对高等教育

毕业生的需求和评价.所以采取了重点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和海淀区中部分高等教育毕业生非常集中,对高等教育毕业生吸纳能力相对较强的企业。同时考虑到这些企业在首都劳动力市场

的代表性,兼顾了北京市重点发展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技术与软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金融业等行业

和产业对高等教育毕业生的需求。服从于特殊的调查目的.所以调查采取的是目的抽样的方法,重点选取

若干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非概率抽样调查。抽取的被

调查企业分布于制造业等13个行业,其中比例最大

的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05个,占被抽样单位总数的

21.O%),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92个,占18.4%),批发和零售业(87个,占17.4%)。企业属性涉及各种形式的公有经济单位、私营经济单位和i资企业.其中国有企业137个,占被抽样单位总数的

27.4%.集体企业17个.占3.4%,股份合作企业11个,

占2.2%。有限责任公司172个,占34.3%,股份有限公

司28个,占5.6%,私营企业73个,占14.6%,港澳台

投资企业21个,占4.2%,外商投资企业41个,占

8.2%。

2.北京市高等教育规模

之所以选择北京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劳动力市场

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北京是部属高校最集中的地区,

拥有全国最大的高校密集程度和最庞大的高等教育人力资源。

在调查设计进行的年份2005年,北京市已经拥

有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一共有普通高等学校79所。其中.教育部所属25所,中央其他部委所属11所,北京市直属直管高校33所,民办普通高校10所。在79所普通高等学校之外,北京地区还有军校等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特殊高等教育机构近10所;非学历民办高等教育助学机构50所。此外有4所高校和社会合作举办的独立学院。8所高校和区县政府合作举办的分校教学点。2005年,北京地区研究生和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约为70

人,各种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近150

人,当年招收普通本专科生16

人,高考录取率为

文凭膨胀: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的困境与选择

70%以上,毛入学率为53%。北京高等教育资源不但拥生所占比例较大的是商业贸易和服务业.其中专科生更多集中于收益较低⑧的商贸服务行业(包括居民服务、租赁服务、其他服务、批零销售等),而本科生比例最大的行业是中等收入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和邮电运输业。研究生所占比例较大的是金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与信息和技术密切相关的高收益行业,其中硕士比例最高的为金融业,博士比例最高的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收益越高

的行业越呈现出研究生学历的员工比例增加的趋势.

有很大的存量,同时也在迅速向高端人才方向扩展。2005年在校博士生规模为2000年的4倍,在校硕士生规模为2000年3.5倍。

庞大的毕业生群体都在本地搜寻工作必然对本

地就业市场形成冲击。因此通过当年北京企业对员工的学历需求考察地区性文凭膨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

义。

3.北京产业结构和对劳动力的需求

关注北京劳动力市场的另一个原因是。北京的产

这反映了高收益行业对于高学历员工的倾向性。

其他行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

业发展政策也是倾向于吸纳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北京市统计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底.北京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20.3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当年人均GDP达到49505元(折合6210美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217.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

5405.1亿元。三次产业的结构由上年的1.4:29.5:69.1

租赁和商务服务

房地产开发经

金融

餐饮和住宿批发和零售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

运输邮电

建筑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

制造

变化为1_3:28.7:70,“三、二、一”型的产业结构特征更加明显。特别是以金融保险、信息通讯、文化体育、会

展旅游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制造业得到了大力发展。2006年底,全市现代服

务业实现增加值3637.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1%;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603.6亿元,增长26.3%,所占比重为7.8%【101。总体而言,北京三次产业结构呈现出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发展的趋势,表现为:(1)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优势地位顺向递进的方向演进;(2)向劳动密集型产

图2各行业的员工学历结构图

从企业所有制类型来看,国有企业员工的平均学历结构较低。平均69.92%的员工受过高等教育。而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该比例分别是82.66%和81.99%。三资企业拥有本科以上学历员工比例最大,平均为57.01%。而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该比例分别为45.20%和49.46%。私营企业拥有研究生层次员工比例最小,平均为5.55%,而三资企业和国有企业该比例分别为10.92%和10.52%。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的员工学历结构中,公有经济单位现有员工的员工学历结构更为老化,而用人机制灵活的私营单位更多地成为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之所。但同时与三资企业相比,同样是非公有企业,国内私营企业中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学历结构有所不同,研究生以上的高学历人才比例就要明显低于三资企业。

2.新招募人才学历结构及其变化趋势

企业现有员工学历结构反映了企业现有的人力

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分别占优势地位顺向递进的方向演进;(3)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方向演进;(4)从低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向高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方向演进。[1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劳动力需求呈现增长的态势,特别是

对于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出现了总体增长。

四、企业对高等教育毕业生的需求

1.企业高等教育毕业生存量结构

从2006年年底北京市企业单位拥有的员工学历结构来看,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中,吸纳大专以上高等教育毕业生比例最大企业主要分布在三大行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及科学研究、技

资本存量,而新招募的员工结构则刻画出企业对人力资本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1999年是高校扩招的第一年,2003年扩招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开始显现。本研究分析了从2003年到2006年的四年间企业新招募员

工的学历结构.结果发现:

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毯三个行业,大专以上毕业生

的比例占这三个行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为91.84%、85.02%和84.81%。在高等教育毕业生内部,不同学历毕业生就业的重点行业存在分化,也就是说各行业对于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学历层次有不同的偏好。本专科

第一,用人单位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的总

19

教育学术月刊2013.4

体需求是上升的。吸纳博士生的增幅最大,达到年均

增长34.75%,其次是硕士,年均增长29.22%,本专科

学历者的增幅分别为17.34%和16.23%。对本专科生需求增幅小于研究生是因为本专科生本身基数较大.

所以虽然增幅小于研究生。但是对于本专科生需求的

绝对数量一直是最多的。特别是对于本科生。对未接

受过高等教育的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员工的需求则

在2006年出现明显的下降。这说明企业正在逐步通

过新招募员工的学历构成改变原有的员工学历结构。

表2新招募人才学历结构(%)

学历

高中和中专

大专及以上

大专

本科

硕士

博士

2()()313.2521.7422.2048.8513472.4620()4127621.8022.3047.3()14.882.742()(J511.8022.092().7449.8815.152.5820()6

10.35

22.42

20-32

47.98

1837

3.00

第二,雇主偏好于更高学历和更多工作经验的员

工。大学生求职时,高学历可以弥补工作经验的不足。教育和培训、积累工作经验是员工积累人力资本.提升劳动生产率的两大途径。有更多工作经验的员工往

往能够获得雇主更大的青睐。研究发现,总体上,除了博士学历者,随着教育层级的上升,企业新招收的员工中应届毕业生的比例逐渐上升,且研究生层次的半

数以上新员工都是应届毕业生。而本专科层次半数以

上都是非应届生。这说明,员工学历越低,工作经验在

获取工作时更加重要。

就从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内部来看.我们还发现,研究生可能存在对本科生的职位挤压。对由于高等教育毕业生失业现象的存在,我们有理由假定北京劳动力市场上的高等教育毕业生是充分供给的。

那么.数据显示的应届本专科生比例小于研究生可能

是由于两种不同的原因:按照人力资本理论。这是由劳动力市场需求带来的,如果存在技术飞跃和产业结

构的调整,那么新技术的运用催生了更高学历人才能胜任的岗位,这就为研究生就业创造了更多的岗位.

而研究生本身存量较小,需要大量吸纳应届毕业生:按照工作竞争理论,这是由供给增加带来的。高等教

育扩招带来的毕业生学历层次普遍提升,而新增工作

岗位的雇主会在筛选时依靠学历信号来判断个体在求职队伍中的相对位置,所以会提高员工求职和入职的学历门槛,导致了较高学历的毕业生挤压较低学历毕业生占据了他们的岗位。这说明除了劳动力市场可能存在的技术进步,北京劳动力市场上同样存在着比

较明显的文凭膨胀。

从时间趋势来看,正如前面一点分析所得到的,

20

劳动力市场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是持续增加的.所以

随着时间的推移,要靠更多的应届毕业生来补充。从

劳动力供给方的角度来看.企业也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而且为高等教育毕业生岗位的增长要多于对高中及以下学历毕业生。

表3新招募员工中应届毕业生的比例(%)

学历

高中和中专

大专及以上

大专

本科

硕士

博士

200319()438.[**************]1.57200416.8142.7328.2237.4972.9381.162005

17.6543.5024.0944.2168.5462.552006

24.24

51.20

35.60

49.85

77.95

51.67

第三.不同行业对各层次毕业生的需求呈现不同

趋势。从行业来看,支撑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等北京主导产业发展的人才结构正在发生从以专科生

为主的人才结构向以本科生为主,兼备大量研究型人

才的人才结构转变。硕士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中越来越受到认可和欢迎,比较突出的是作为现代服务业支柱的金融业把对员工的招聘要求进一步向硕士研究生提升。即使是在批发零售业、制造业等低收益行业,他们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也是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可以预见,在北京市的产业规划中意图发展的现代商贸和高科技制造业将进一步增加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

第四,不同所有制单位对各层次毕业生的需求呈

现不同的特点。私营企业是吸纳大专生的一个重要渠道.对大专毕业生需求的减少主要是由于私营企业减少了对大专毕业生的需求,减少的部分变成了本科毕业生的岗位。国有、集体及其他有公有成分的单位对

员工的学历要求进一步提高。三资企业也呈现出对研究生的偏好.研究生学历员工比例不断上升。

第五.高新技术产业和私营企业将会提供更多的

就业岗位。从单位所有制来看,公有制经济单位新招

募的员工数量平均为员工总数的9.55%,私营经济单位为19.46%,三资经济单位为17.02%。这表明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在吸纳就业.提供新增就业岗位方面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同时由于他们也提供了更多灵活就业的岗位,所以这些单位员工流动性大于原来的国有企业和国有改制的企业。因此引导员工向这些行业就

业是很必要的。从行业来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

软件业正处于快速扩张时期,招收员工比例从2003年的13.14%上升到2006年的22.68%.将在一定时期

内保持对高等教育毕业生较强的吸纳能力。而金融业已趋向饱和,招收员工比例出现下降趋势。

五、过度教育的范围和趋势

1.过度教育的范围

文凭膨胀: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的困境与选择

文凭膨胀是宏观层面观察到的现象,本研究在宏观描述的基础上将从个人视角展开分析,进一步了解

员工的学历与岗位的匹配状况。界定员工学历与岗位是否匹配,首先要看岗位要求的学历。由于我国缺乏

筛选员工的标准,从而导致更高学历的新员工仍然从事过去较低学历员工从事的工作。前一种劳动力市场原因带来的过度教育是相对短期的.企业看重的是教

育的投资功能,过度教育的员工将随着企业技术进步

针对每一项工作的岗位学历要求.所以外部评价法并不适用于我国。评价工作所需要的学历的方法除了外部评价法.还有统计法和自我评价法。统计法是指用以从事某项工作的员工的平均学历作为工作需要的学历.这种方法的前提假设是大部分人的学历和工作学历需求是匹配的。自我评价法则是从事某项工作的

员工自我评价所从事工作实际需要的学历,这种方法的前提假设是在不同环境下,同一项工作的内容和对

和岗位调整进入适度教育的岗位,而后一种劳动力市场原因带来的过度教育则是相对长期的.企业看重的是教育的信号作用.过度教育的员工难以获得真正适合的岗位。

表4两种方法测定的过度教育发生率(%)

自我评价法

初次工作

当前工作

统计法

初次工作

当前工作

技能、学历的要求也存在差异,只有从业者自己能够进行最准确地判断。本研究尝试使用这两种方法对工

作需要的教育进行界定,如果员工拥有的学历层次高

教育适度过度教育适度过度教育适度过度教育适度过度

完成学

不足教育教育不足教育教育不足教育教育不足教育教育

业年代比例比例比例比例比例比啻4比例比书4比例比例比例比例

1994年m前

17164218.713.861.824.433.762613.659327.112.757.529.731.461310

525375

30

9-2

3.77.3

24.456.519.123154.122.8

19952002

于工作需求的学历层次。那么就认为这个员工发生了

过度教育;相反,如果员工拥有的学历层次低于工作

2003年“后

52.538.321.159.519.418.461.2204

合计12.757.311.456.132.527.460.811.821.357.621.1

需要的学历层次,那么就认为这个员工发生了教育不

足。

2.过度教育发生的时间趋势

为了考察不匹配状况的持续时间,本研究调查了

从不同发展时期看.无论是用间接自我评价法还是统计法,毕业生初次进入工作岗位发生的过度教育都呈现增长的趋势。1994年以前进入岗位的员工的过

度教育发生率在3.7%和18.7%,而2003年以后,随着

员工初次就业时和当前工作中,学历与岗位的匹配状

况。根据毕业生自己的评价,有30%的毕业生初次就业时进入了学历要求低于自身学历层次的岗位,发生

了过度教育。而根据统计法,11.8%的毕业生初次就业

发生了过度教育.这个比例要大大低于通过自我评价

扩招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该比例增加到

19.4%和37.5%。Hanog[13]的研究认为20世纪80—90年代中期欧洲劳动力市场发生的过度教育主要是由于

法得出的结果。用自我评价法估计的教育不足比例为12.7%.低于同样方法估计的过度教育的比例:而用统

计法估计的教育不足则高达27.4%.高于用同样方法

毕业生的激增带来的,这一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过度教育的发展趋势及与高等教育扩招的关系,与欧洲劳动力市场具有一致性。但是也应该看到,在此一致性背后却是完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环境,欧洲国家高技能劳动力供给超过需求是一个在自由流动市场中的全国性现象,而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特殊的分割特征.这种过度教育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色彩。通过进一步对比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和供给的数量和结构.我们能够发现区域劳动力市场在高等教育

扩招中的变化。

估计的过度教育的比例。这与VerhaestDieter与

0mev

Eddv用不同方法测量过度教育范围的研究结果[12]

保持了一致.也就是说用自我评价法估计可能带来更高的过度教育率,而统计法则可能低估过度教育率。两种方法的结果之差也可以说明至少有18.2%的毕业生虽然在工作岗位的学历分布中处于适度教育的位

置.但是他感受到了实际工作需要的技能要低于他通

过学历教育获得的技能,他的一部分技能没有得到发挥和运用。所以整个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明显的文凭膨

胀。

这部分员工的过度教育主要是劳动力市场方面的原因带来的.劳动力市场方面的原因可能有两点:

第一是企业为了应对技术进步,提高了新人职员工的学历标准,但是由于人事制度约束,难以及时调整,把

新员工安排到需要新技术的岗位.导致了新员工难以

在现有岗位发挥其技能:第二是因为劳动力市场中高层次学历劳动力供给的增加,企业就以更高学历作为

图3初次就业工作所需教育和毕业生所受教育程度及

过度教育发生率

教育学术月刊2013.4

表5不同时期毕业生过度教育发生率对比

初次工作

当前工作

初次工初班工作具样本教育

适度过度

教育适度过度作年代

有的学月

(人)

不足%教育%教育%不足%教育%教育%

大专高职

[**************]4.51994

本科1546.570.123.44.567.527.9年以硕士9

11.1

33.3

556

44.4

55.6

博士合计

24617.164.218.713.861.824.4大专高职

17530358.311.427454.917.71995—本科3426.163.73().16161.732.220()2

硕士365.627.866.75.636.158.3丘

博士[1**********]合计

55813.659_327112.757.529.7大专高职

[1**********]55.621.420()3

本科356757.635475736年以硕士102135.3637135.363.7后

博士14O35.764.3035.764.3合计

598

10

52.5

37.5

92

52.5

38.3

从1988年到2006年.接收高等教育毕业生的这

些岗位要求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5.67年,而员工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6.12年,人力资本的供给比岗位要求高了0.55年。从上图的趋势可以发现,从80年代后

期,岗位的要求始终保持着起伏的态势,虽然随着技术进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的员工受教育水平是越来

越高的,但是对高等教育内部各层次的毕业生总是存

在周期性的循环补充。相比而言,员工所受教育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进入各岗位员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8年的15.59年.增加到2006年的16.74年.提

高了1.15年。从不同时期而言.2003年以后随着扩招以后,劳动力蓄水池的开闸放水。对研究生的需求从之前的6.8%提高到12.9%,提高了近一倍,但是研究生的供给却从九十年代初期的3.7%提高到7.4%,到2003年以后进一步提高到19.4%。每个阶段都已成倍的速度增长。如果说在1994年以前研究生还处于供

不应求,到1995—2002年基本满足需求.那么到2003

年以后就是大大超过了需求。与此同时.与我国高等

教育结构调整相一致的是,三年制高职大专的毕业生比例在2003年以后出现明显下降。高等教育毕业生

学历供给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总体

增加,这都表明北京劳动力市场总体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学历膨胀。

就结构上而言,由于博士生样本太小。我们重点

关注硕士研究生中过度教育的比例,1995—2002年该比例为66.7%,2003年以后该比例下降为63.7%,虽然

表面上学历程度越高的群体发生过度教育的比例越

22

高.但是从时间趋势来看,更高层次的学历供给正在

逐渐被日益提升学历要求的劳动力市场所吸收。同时

对研究生以上学历层次劳动力的需求加剧了研究生

以下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因为相对较大比例过度教育的研究生群体形成了对更低层次毕业生的职位积压。所以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发生过度教

育的比例随着时间的推进呈现增长的趋势,我们可以

看到.专科生初次就业过度教育比例从1994年以前

的6%,提升为11.4%,再提升为2003年以后的19%,

本科生初次就业过度教育比例从1994年以前的23.4%,提升为30.1%。再提升为2003年以后的

35.4%。

过度教育的发生率升高不仅仅是因为劳动力市

场有更高学历的新生劳动力供给增加,还因为已有老

员工在原有岗位上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己的学历。通过对比毕业生初次就业时过度教育的发生率和工作一段时间后他们过度教育的发生率.我们可以发现,

一部分进入劳动力市场早的适度教育的员TI在多年

以后也发生了过度教育.1994年以前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员工初次就业过度教育的平均比例为18.7%,多年

以后他们过度教育的比例并没有降低,而是提高到

24.4%.1995—2002年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员工初次就

业过度教育的平均比例和当前工作过度教育的比例

分别为27.1%和29.7%,2003年以后,两项比例分别为37.5%和38.3%。通过进一步分析学历结构可以发现,层次越低进入劳动力市场越早的毕业生往往越容易通过在职函授、委培、职后脱产学习等形式对自身学历层次进行提升,形成当前工作中更大比例的过度教

育。例如,1994年以前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专高职毕业生群体过度教育的比例为6%,但是到2006年,他们中有14.5%的人发生了过度教育。对此可能的

解释是,不但新增毕业生供给对劳动力市场形成了刺

激.带来劳动力市场门槛的提高,而且还带来了有经

验的毕业生为保持工作机会和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相对位置而进行的信号投资。由于2003年以后毕业的

群体进入劳动力市场时间不长.进行进一步教育投资

的时间和机会相对较少,所以当前过度教育比例增加的幅度要低于2003年以前毕业的老员工。

六、结语

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员工学历与岗位学历技能要求不匹配的状况,这种状况存在着比较明显最为突出的是大学毕业生大量涌人劳动力市场,在岗位需求短期内没有巨大调整的情况下,出现了文凭膨胀。企业面对增加的高学历人才供给,提高了员工人职标准。30%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竞争加剧的困

文凭膨胀: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的困境与选择

境中做出了选择,愿意接受学历要求低于自身所拥有

学历的岗位.出现了过度教育。

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区

样框,排除了一些小企业和微型企业,所以所有的研究结论中,所占

比例都是在规模以上企业中的比例。

③岳昌君根据行业收益的高低,将行业收益率0.4%以上的划分为高收益行业:O.2一O.4之间的为中收益行业;0.2以下的为低收益行业。参见岳昌君.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行业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

参考文献

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这种过度教育并不是全国

性的现象,而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北京作为一个高校集中、重点发展吸纳大学生就业行业和岗位的地区,在高校扩招以后也逐步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文凭膨胀.较高学历人才挤占较低学历要求岗位。我们从企

[1][9】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4—2008)【M].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9:32,83.

业调查所得到的各企业人力资本总体存量和增量结

构的变化得到了一致的启示。

[2]0ECD(2012),Education

0ECD

ata

G1ance

2012:Highlights.[EB/0L】.

通过进一步从个人角度的分析可以发现,随着高等教育扩招的步伐,总体上,员工过度教育的比例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研究生和本专科生过度教育发

生比例随时问的变化呈现不同的形态,研究生层次的

Publishing,http://dx.doi.o理,10,1787/eag—highlights一2012一en.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EB/0L]http://www.stats.gov.cn/ljgb/rkpcgb/

qgrkpcgb/t20110428_402722232.htm.

[4]赖德胜,田永坡.对中国“知识失业”成因的一个解释[J].经济

研究,2005,(11):111—119.

学历供给正在逐渐被日益提升学历要求的劳动力市场所吸收。同时对研究生以上学历层次劳动力的需求加剧了研究生以下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因为相对较大比例过度教育的研究生群体形成了对更

低层次毕业生的职位积压,所以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发生过度教育的比例随着时间的推进呈现增长的

[5】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失业【J].北京师范大

学学报(社科版),200l,(4):69—76.

[6]张曙光.学历教育过度和专业性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J].浙

江经济,2002,(19):lO—11.

【7]岳昌君,丁小浩.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J].围家教

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2):80—86.

趋势。过度教育的发生率升高不仅仅是因为劳动力市场有更高学历的新生劳动力供给增加,还因为已有老员工在原有岗位上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己的学历。因

此文凭膨胀和过度教育是高校扩招以后学生面临的

[8]武向荣.中国过度教育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5.【lO】北京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北京市

人民政府公报.2008,(4).

【111李文利等.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与北京市应对策略总报

告[R].北京: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06.

【12】Verhaest,D.&0mey’E.

0ver—and

困境和选择,值得我们关注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注释

(2006),Measuring

and

theIncidenceof

undereduation,QualityQuantity,40,783—803.

and

①这里的过度教育是从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学历需求看,如

果员T受教育程度超过了T作需要的学历,那么就认为他发生了过度教育。

and147.

【13】HanogJ.(2000),0vereducationeAreEa丌lings:whereW

WheI℃WeShouldGo,EconomicsofEducationReview,19(2),13l—

⑦南于本研究利用的数据在抽样时是以规模以上企业为抽

责任编辑:肖第郁

ithinsegmarketraduates’choicewigherEducationExpansionandGDiplomaInnation:Hentallaborm

FanAiai

(EducationalReviewEditingSection,Pekin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Abstract:Laborswithhighereducationdegreeshareonly8.93%of铲osslaborforceinChina.Becauseofsegmental

citieswith

labor

more

marketandimbalanced

economicdevelopment,highereducationgraduates

aI.e

gatheringin

DPvolumes.andmorecollegestudentorientalcolleges,higherG

labor

eeommarket.Byusingsompanydata

to

jobs.Therefore,quali6cation

provequalificationinnation

are

eregionalin玎ationemergedinsom

exitingin

Beijinglabormealsthatproportionofovereducatedundergraduatesarket,thispaperreV

are

growingand

ithmasterandPhl)degreegraduateswof

workingexperiences

are

ithsomeyearsgraduallyabsorbedbyadequateposition.Graduatesw

higher

education

program

to

willing

to

attend

pursuehigher

qualificationand

eoVereducatedemfrequentlybecomployees.

Keywords:qualificationinflation;over—education;highereducationexpansion;graduatesemployment

教育学术月刊

EDUCATlONRESEARCH

2013.4

MoNTHLY

文凭膨胀: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的困境与选择

■范皑皑

摘要:我国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只有8.93%,但是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毕

业生选择向院校分布集中、经济发达、对毕业生吸纳能力强的大城市集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文凭膨胀。文章用北京市企业调查数据验证了这一点,并发现高校扩招以后的北京劳动市场中,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发生过度教育的比例随着时间的推进呈现增长的趋势,而研究生层次的学历供给正在逐渐被日益提升学历要求的劳动力市场所吸收。除了新增毕业生,老员工在原有岗位上也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己的学历,加剧了过度教育的比例。

关键词:文凭膨胀;过度教育;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1103007);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CDAl011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09&ZD058)。

中图分类号:G40一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11(2013)04—0016一08

作者简介:范皑皑,女,《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编辑,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过度教育、学生发展(北京

100871)。

一、高校扩招与大学毕业生增加

文凭膨胀(educationinnation)的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劳动力市场中,从业者的学历文凭普遍得到提

生产率相匹配的收入。因此,文凭膨胀与过度教育①的疑问和思索非常值得我们关注.也为我们研究高校规模扩张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

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高等教育了开始了超常规规模扩张的历程。1999年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突然从1998年的108.4万人.增加到159.7万人.之后的几年更是以年均60万人的速度递增。2003年前后高

校扩招以后的毕业生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毕业生的

升,同时有高学历文凭的从业者增加超过了劳动力市场对高学历文凭从业者的实际需求,那么则认为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文凭膨胀。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升是所有国家和地区调动公共资源发展教育的根本

目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提升有利于消除贫困,提

升国民素质,增强整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但是由于文凭是从业者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凭证,所以文凭膨胀的出现也让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相关研究者不禁发出疑问,文凭膨胀是否意味着国家对于教育的过度投资,从业者接受了太多的教育。当然这样的疑问主要是基于教育是国家和私人的一项投资的考虑,投资的

目的是为了增加人力资本,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如果更多教育不能带来合理回报。那么就意味着

增速也逐步加快,2002年以前毕业生年均增加10万

人,2002年毕业生增加30万人(2001年毕业生103.63万人,2002年毕业生133.72万人),2003年比2002年增加54万人,2005年更是达到了增长68万人。此时,

招生计划部门意识到毕业生集中涌入在供给上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于是2005年开始削减高校招生计划.从2004年的招生数比上年净增65.1万人调整

为2005年的招生数比上年净增57万人,此后招生数比上年的净增额逐年递减.到2010年调整为招生数

教育投资的失败。文凭膨胀可能会降低高学历文凭从业者的收人,因为他们无法在原来的岗位域工作.从而获得原来岗位域所对应的收入:或者他们的部分技能不能得到全部发挥,因此无法创造与他们潜在劳动

16

年均增长20

滞后于招生

人。但是新增毕业生量平均都维持在68

的调整要明显以上。除了普

调整.以至于2005—2008年,毕业生

比上年净增的

文凭膨胀: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的困境与选择

通高等学校以外.其他研究机构也有部分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毕业生,所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高学历人才

比这个规模还要庞大。

表1高校招生和毕业生数

年份

[***********]052010

招生敷(万人)61.960.992.6220.61504.4581661.7551

—1.62%52.05%138.24%128.67%31.18%

索,因为大学生中往往会出现向下职位挤压的状况,这部分大学生看似已经就业,实际上就业质量不高.是面对劳动力市场中文凭膨胀的困境,做出现降低就业预期.先就业再择业的选择。根据筛选理论,雇主显然并不仅仅把大学作为培养人才,为其输送有技能员工的机构,同样也很看重大学的筛选功能。总体而言,能够考上大学的从业者在个人能力上要高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高中及其以下学历毕业生。所以在雇主对求职者缺乏更深入了解、更完整信息时,学历文凭便是个人能力最好的代理变量。因此,雇主可能更愿意

选择大学生,只要大学生愿意接受,他们往往能够进

增加比例(%)

毕业生数(万人)31.661.480.594.98306.7956575.4245

增加比例(%)

94.30%31

11%

17.99%223.01%87.56%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20—7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20一9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数”,招生数为20一7中普通高校招生数,毕业生数为20—9中普通高校毕业生数。h叩://www.sta乜.gov.cn/日町/nd匀/2011/indexch.h仃n。

入高中毕业生的岗位。但是从根本上,这样的就业与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不匹配,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讨这种不匹配的原因.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但是已有对于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研究缺乏来自劳动力市场的视角。对于雇主偏好和选择没有深入的分析,本研究将从理论上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中文凭膨胀的区域性特点,并以2007年北京市三区501家企业调查的员工数据为基础,探索在高校毕业生集聚地区文凭膨胀的特征以及随时间发展的趋势。

二、地区性的文凭膨胀

文凭膨胀是否意味我国过度投资了的教育?从我国与OECD国家从业者的平均受教育程度的比较而言。我们还处于从人力资本大国迈向人力资本强国的

图1高校扩招和毕业生增长的时间趋势

征途中,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教育的发展还有很大空间。

OECD国家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要高于中

政府在减缓扩招步伐的同时,发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倡导教育部门以外的相关政府部门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并创造更好地政策环境,促进其就业。2002年,教育部联系三个部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之后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颁布了《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这表明了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初步显现,并

国.25—64岁人口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从2000年的21%上升到2010年的30%,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者收入在这10年中也上升了10%。而年轻人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主体.也是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2010年数据显示,在0ECD国家约有62%的年轻人接受大学层次的教育,约有39%的青年人奖获得高

等教育学位而进入劳动力市场。【2]中国的人口中接受

且极力沟通相关部门为毕业生就业中的户口、编制、社保等可能影响其就业的待遇和障碍;2003年开始,此类文件更为密集,4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5月国务院发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此后每年,政府机构都将大学生就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而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也保持在72.8%一8l-3%(2004—2008年

数据)。【11

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从2000年的3.61%上升到2010年的8.93%,【3】虽然比例又大幅度上升,但是与OECD国家相比,还是相去甚远。(每十万人口中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到8930人)2010年我国18—22岁青年人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24.2%,《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还提出,从2010年起到2020年.高等教育总规模将从2900多万增加到355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4.2%提高到40%。即使如此,我们的总体比例还是要远远低于

OECD国家。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除了应该包括对大学生失业问题的关注.还应该包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探

虽然目前我国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并不存在绝

17

教育学术月刊2013.4

对数量上的过度,但我国是一个尚未完全工业化的发

展中国家,农业人口比例仍然很大.劳动力市场对于

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受到一定制约。城镇单位

是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岗位域.所以国家在计划和制定适度高等教育规模时.应该以城镇人口为统计基数。

在制定教育长期发展战略的时候.要把现阶段面临的

制度约束和经济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在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保证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发展相协调的前提下.使其保持一个相对超前的发展速度。也

就是说我国现有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制约了劳动力市场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的能力。【4|

除了城乡分割.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明显的地区分割。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京津沪地区和

东部地区经济最为发达,也是大学生就业的理想区域。而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劳动力市场缺乏流动性或流

动成本高也形成了发达地区人才过剩闭。其实,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时毕业生降低专业人力资本风险的理性选择,因为这些地区相关产业发达,所以同样行业

或者同样类型的岗位较多。如果他们在原有工作岗位

失业,那么他们将很快在同一区域找到相类似的岗位,因此在这些地区就业可以降低失业的风险。[q但是也因此加剧了相同学历者在这些地区的竞争,在产业

没有快速变化。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更多大

学毕业生的涌入则会带来文凭膨胀。因此我国的文凭

膨胀和过度教育必然是地区性的。行业收益的显著差异也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有业不就”和“无

业可就”并存的现象m。而毕业生因为倾向于进入高收

入的行业,特别是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而加剧了这

些行业求职者之间的竞争,提高了雇主筛选的标准。容易形成区域性和行业性的文凭膨胀。

由于人们对与户籍制度相应的卫生、教育等公共

服务的需求,对工作单位稳定性的需求会强化人们的

择业观念,增强为获得预期工作而投资教育的意愿。

而竞争的激烈会导致这些地区和部门提升人职要求。个人对于教育投资的意愿也会提升.从而发生对教育

的过度投资。已经进入的人为了保持个人的相对优势地位也倾向于通过成人高等教育或者在职学历教育的方式过度投资教育,形成了文凭膨胀。这符合筛选理论和信号理论分析框架下的,个体为获得和保持工

作机会进行的逆向选择【8】,进一步加剧这种膨胀。

高校毕业生就业还有一个特点:本地就业。【9】因为

在学校类型大致相同的前提下,由于了解程度更深,

院校所在地的很多单位都倾向于首先招收本地院校

的毕业生。而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实习、实践积累的社会资本也主要分布在本地,而且由于对院校所在地

18

有更多的了解.他们都希望在本地就业,这就造成高

等学校集中的地区和城市毕业生的竞争加剧,出现地

区性的文凭膨胀。

三、调查对象的选择与抽样情况1.数据和抽样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北京市高等教育发展

规划》课题支持的《首都用人单位高等教育毕业生素

质需求调查(2006年)》。调查涉及北京市三区50l家

企业.该调查是为了了解首都劳动力市场对高等教育

毕业生的需求和评价.所以采取了重点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和海淀区中部分高等教育毕业生非常集中,对高等教育毕业生吸纳能力相对较强的企业。同时考虑到这些企业在首都劳动力市场

的代表性,兼顾了北京市重点发展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技术与软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金融业等行业

和产业对高等教育毕业生的需求。服从于特殊的调查目的.所以调查采取的是目的抽样的方法,重点选取

若干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非概率抽样调查。抽取的被

调查企业分布于制造业等13个行业,其中比例最大

的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05个,占被抽样单位总数的

21.O%),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92个,占18.4%),批发和零售业(87个,占17.4%)。企业属性涉及各种形式的公有经济单位、私营经济单位和i资企业.其中国有企业137个,占被抽样单位总数的

27.4%.集体企业17个.占3.4%,股份合作企业11个,

占2.2%。有限责任公司172个,占34.3%,股份有限公

司28个,占5.6%,私营企业73个,占14.6%,港澳台

投资企业21个,占4.2%,外商投资企业41个,占

8.2%。

2.北京市高等教育规模

之所以选择北京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劳动力市场

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北京是部属高校最集中的地区,

拥有全国最大的高校密集程度和最庞大的高等教育人力资源。

在调查设计进行的年份2005年,北京市已经拥

有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一共有普通高等学校79所。其中.教育部所属25所,中央其他部委所属11所,北京市直属直管高校33所,民办普通高校10所。在79所普通高等学校之外,北京地区还有军校等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特殊高等教育机构近10所;非学历民办高等教育助学机构50所。此外有4所高校和社会合作举办的独立学院。8所高校和区县政府合作举办的分校教学点。2005年,北京地区研究生和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约为70

人,各种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近150

人,当年招收普通本专科生16

人,高考录取率为

文凭膨胀: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的困境与选择

70%以上,毛入学率为53%。北京高等教育资源不但拥生所占比例较大的是商业贸易和服务业.其中专科生更多集中于收益较低⑧的商贸服务行业(包括居民服务、租赁服务、其他服务、批零销售等),而本科生比例最大的行业是中等收入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和邮电运输业。研究生所占比例较大的是金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与信息和技术密切相关的高收益行业,其中硕士比例最高的为金融业,博士比例最高的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收益越高

的行业越呈现出研究生学历的员工比例增加的趋势.

有很大的存量,同时也在迅速向高端人才方向扩展。2005年在校博士生规模为2000年的4倍,在校硕士生规模为2000年3.5倍。

庞大的毕业生群体都在本地搜寻工作必然对本

地就业市场形成冲击。因此通过当年北京企业对员工的学历需求考察地区性文凭膨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

义。

3.北京产业结构和对劳动力的需求

关注北京劳动力市场的另一个原因是。北京的产

这反映了高收益行业对于高学历员工的倾向性。

其他行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

业发展政策也是倾向于吸纳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北京市统计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底.北京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20.3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当年人均GDP达到49505元(折合6210美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217.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

5405.1亿元。三次产业的结构由上年的1.4:29.5:69.1

租赁和商务服务

房地产开发经

金融

餐饮和住宿批发和零售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

运输邮电

建筑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

制造

变化为1_3:28.7:70,“三、二、一”型的产业结构特征更加明显。特别是以金融保险、信息通讯、文化体育、会

展旅游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制造业得到了大力发展。2006年底,全市现代服

务业实现增加值3637.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1%;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603.6亿元,增长26.3%,所占比重为7.8%【101。总体而言,北京三次产业结构呈现出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发展的趋势,表现为:(1)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优势地位顺向递进的方向演进;(2)向劳动密集型产

图2各行业的员工学历结构图

从企业所有制类型来看,国有企业员工的平均学历结构较低。平均69.92%的员工受过高等教育。而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该比例分别是82.66%和81.99%。三资企业拥有本科以上学历员工比例最大,平均为57.01%。而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该比例分别为45.20%和49.46%。私营企业拥有研究生层次员工比例最小,平均为5.55%,而三资企业和国有企业该比例分别为10.92%和10.52%。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的员工学历结构中,公有经济单位现有员工的员工学历结构更为老化,而用人机制灵活的私营单位更多地成为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之所。但同时与三资企业相比,同样是非公有企业,国内私营企业中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学历结构有所不同,研究生以上的高学历人才比例就要明显低于三资企业。

2.新招募人才学历结构及其变化趋势

企业现有员工学历结构反映了企业现有的人力

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分别占优势地位顺向递进的方向演进;(3)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方向演进;(4)从低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向高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方向演进。[1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劳动力需求呈现增长的态势,特别是

对于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出现了总体增长。

四、企业对高等教育毕业生的需求

1.企业高等教育毕业生存量结构

从2006年年底北京市企业单位拥有的员工学历结构来看,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中,吸纳大专以上高等教育毕业生比例最大企业主要分布在三大行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及科学研究、技

资本存量,而新招募的员工结构则刻画出企业对人力资本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1999年是高校扩招的第一年,2003年扩招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开始显现。本研究分析了从2003年到2006年的四年间企业新招募员

工的学历结构.结果发现:

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毯三个行业,大专以上毕业生

的比例占这三个行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为91.84%、85.02%和84.81%。在高等教育毕业生内部,不同学历毕业生就业的重点行业存在分化,也就是说各行业对于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学历层次有不同的偏好。本专科

第一,用人单位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的总

19

教育学术月刊2013.4

体需求是上升的。吸纳博士生的增幅最大,达到年均

增长34.75%,其次是硕士,年均增长29.22%,本专科

学历者的增幅分别为17.34%和16.23%。对本专科生需求增幅小于研究生是因为本专科生本身基数较大.

所以虽然增幅小于研究生。但是对于本专科生需求的

绝对数量一直是最多的。特别是对于本科生。对未接

受过高等教育的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员工的需求则

在2006年出现明显的下降。这说明企业正在逐步通

过新招募员工的学历构成改变原有的员工学历结构。

表2新招募人才学历结构(%)

学历

高中和中专

大专及以上

大专

本科

硕士

博士

2()()313.2521.7422.2048.8513472.4620()4127621.8022.3047.3()14.882.742()(J511.8022.092().7449.8815.152.5820()6

10.35

22.42

20-32

47.98

1837

3.00

第二,雇主偏好于更高学历和更多工作经验的员

工。大学生求职时,高学历可以弥补工作经验的不足。教育和培训、积累工作经验是员工积累人力资本.提升劳动生产率的两大途径。有更多工作经验的员工往

往能够获得雇主更大的青睐。研究发现,总体上,除了博士学历者,随着教育层级的上升,企业新招收的员工中应届毕业生的比例逐渐上升,且研究生层次的半

数以上新员工都是应届毕业生。而本专科层次半数以

上都是非应届生。这说明,员工学历越低,工作经验在

获取工作时更加重要。

就从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内部来看.我们还发现,研究生可能存在对本科生的职位挤压。对由于高等教育毕业生失业现象的存在,我们有理由假定北京劳动力市场上的高等教育毕业生是充分供给的。

那么.数据显示的应届本专科生比例小于研究生可能

是由于两种不同的原因:按照人力资本理论。这是由劳动力市场需求带来的,如果存在技术飞跃和产业结

构的调整,那么新技术的运用催生了更高学历人才能胜任的岗位,这就为研究生就业创造了更多的岗位.

而研究生本身存量较小,需要大量吸纳应届毕业生:按照工作竞争理论,这是由供给增加带来的。高等教

育扩招带来的毕业生学历层次普遍提升,而新增工作

岗位的雇主会在筛选时依靠学历信号来判断个体在求职队伍中的相对位置,所以会提高员工求职和入职的学历门槛,导致了较高学历的毕业生挤压较低学历毕业生占据了他们的岗位。这说明除了劳动力市场可能存在的技术进步,北京劳动力市场上同样存在着比

较明显的文凭膨胀。

从时间趋势来看,正如前面一点分析所得到的,

20

劳动力市场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是持续增加的.所以

随着时间的推移,要靠更多的应届毕业生来补充。从

劳动力供给方的角度来看.企业也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而且为高等教育毕业生岗位的增长要多于对高中及以下学历毕业生。

表3新招募员工中应届毕业生的比例(%)

学历

高中和中专

大专及以上

大专

本科

硕士

博士

200319()438.[**************]1.57200416.8142.7328.2237.4972.9381.162005

17.6543.5024.0944.2168.5462.552006

24.24

51.20

35.60

49.85

77.95

51.67

第三.不同行业对各层次毕业生的需求呈现不同

趋势。从行业来看,支撑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等北京主导产业发展的人才结构正在发生从以专科生

为主的人才结构向以本科生为主,兼备大量研究型人

才的人才结构转变。硕士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中越来越受到认可和欢迎,比较突出的是作为现代服务业支柱的金融业把对员工的招聘要求进一步向硕士研究生提升。即使是在批发零售业、制造业等低收益行业,他们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也是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可以预见,在北京市的产业规划中意图发展的现代商贸和高科技制造业将进一步增加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

第四,不同所有制单位对各层次毕业生的需求呈

现不同的特点。私营企业是吸纳大专生的一个重要渠道.对大专毕业生需求的减少主要是由于私营企业减少了对大专毕业生的需求,减少的部分变成了本科毕业生的岗位。国有、集体及其他有公有成分的单位对

员工的学历要求进一步提高。三资企业也呈现出对研究生的偏好.研究生学历员工比例不断上升。

第五.高新技术产业和私营企业将会提供更多的

就业岗位。从单位所有制来看,公有制经济单位新招

募的员工数量平均为员工总数的9.55%,私营经济单位为19.46%,三资经济单位为17.02%。这表明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在吸纳就业.提供新增就业岗位方面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同时由于他们也提供了更多灵活就业的岗位,所以这些单位员工流动性大于原来的国有企业和国有改制的企业。因此引导员工向这些行业就

业是很必要的。从行业来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

软件业正处于快速扩张时期,招收员工比例从2003年的13.14%上升到2006年的22.68%.将在一定时期

内保持对高等教育毕业生较强的吸纳能力。而金融业已趋向饱和,招收员工比例出现下降趋势。

五、过度教育的范围和趋势

1.过度教育的范围

文凭膨胀: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的困境与选择

文凭膨胀是宏观层面观察到的现象,本研究在宏观描述的基础上将从个人视角展开分析,进一步了解

员工的学历与岗位的匹配状况。界定员工学历与岗位是否匹配,首先要看岗位要求的学历。由于我国缺乏

筛选员工的标准,从而导致更高学历的新员工仍然从事过去较低学历员工从事的工作。前一种劳动力市场原因带来的过度教育是相对短期的.企业看重的是教

育的投资功能,过度教育的员工将随着企业技术进步

针对每一项工作的岗位学历要求.所以外部评价法并不适用于我国。评价工作所需要的学历的方法除了外部评价法.还有统计法和自我评价法。统计法是指用以从事某项工作的员工的平均学历作为工作需要的学历.这种方法的前提假设是大部分人的学历和工作学历需求是匹配的。自我评价法则是从事某项工作的

员工自我评价所从事工作实际需要的学历,这种方法的前提假设是在不同环境下,同一项工作的内容和对

和岗位调整进入适度教育的岗位,而后一种劳动力市场原因带来的过度教育则是相对长期的.企业看重的是教育的信号作用.过度教育的员工难以获得真正适合的岗位。

表4两种方法测定的过度教育发生率(%)

自我评价法

初次工作

当前工作

统计法

初次工作

当前工作

技能、学历的要求也存在差异,只有从业者自己能够进行最准确地判断。本研究尝试使用这两种方法对工

作需要的教育进行界定,如果员工拥有的学历层次高

教育适度过度教育适度过度教育适度过度教育适度过度

完成学

不足教育教育不足教育教育不足教育教育不足教育教育

业年代比例比例比例比例比例比啻4比例比书4比例比例比例比例

1994年m前

17164218.713.861.824.433.762613.659327.112.757.529.731.461310

525375

30

9-2

3.77.3

24.456.519.123154.122.8

19952002

于工作需求的学历层次。那么就认为这个员工发生了

过度教育;相反,如果员工拥有的学历层次低于工作

2003年“后

52.538.321.159.519.418.461.2204

合计12.757.311.456.132.527.460.811.821.357.621.1

需要的学历层次,那么就认为这个员工发生了教育不

足。

2.过度教育发生的时间趋势

为了考察不匹配状况的持续时间,本研究调查了

从不同发展时期看.无论是用间接自我评价法还是统计法,毕业生初次进入工作岗位发生的过度教育都呈现增长的趋势。1994年以前进入岗位的员工的过

度教育发生率在3.7%和18.7%,而2003年以后,随着

员工初次就业时和当前工作中,学历与岗位的匹配状

况。根据毕业生自己的评价,有30%的毕业生初次就业时进入了学历要求低于自身学历层次的岗位,发生

了过度教育。而根据统计法,11.8%的毕业生初次就业

发生了过度教育.这个比例要大大低于通过自我评价

扩招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该比例增加到

19.4%和37.5%。Hanog[13]的研究认为20世纪80—90年代中期欧洲劳动力市场发生的过度教育主要是由于

法得出的结果。用自我评价法估计的教育不足比例为12.7%.低于同样方法估计的过度教育的比例:而用统

计法估计的教育不足则高达27.4%.高于用同样方法

毕业生的激增带来的,这一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过度教育的发展趋势及与高等教育扩招的关系,与欧洲劳动力市场具有一致性。但是也应该看到,在此一致性背后却是完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环境,欧洲国家高技能劳动力供给超过需求是一个在自由流动市场中的全国性现象,而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特殊的分割特征.这种过度教育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色彩。通过进一步对比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和供给的数量和结构.我们能够发现区域劳动力市场在高等教育

扩招中的变化。

估计的过度教育的比例。这与VerhaestDieter与

0mev

Eddv用不同方法测量过度教育范围的研究结果[12]

保持了一致.也就是说用自我评价法估计可能带来更高的过度教育率,而统计法则可能低估过度教育率。两种方法的结果之差也可以说明至少有18.2%的毕业生虽然在工作岗位的学历分布中处于适度教育的位

置.但是他感受到了实际工作需要的技能要低于他通

过学历教育获得的技能,他的一部分技能没有得到发挥和运用。所以整个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明显的文凭膨

胀。

这部分员工的过度教育主要是劳动力市场方面的原因带来的.劳动力市场方面的原因可能有两点:

第一是企业为了应对技术进步,提高了新人职员工的学历标准,但是由于人事制度约束,难以及时调整,把

新员工安排到需要新技术的岗位.导致了新员工难以

在现有岗位发挥其技能:第二是因为劳动力市场中高层次学历劳动力供给的增加,企业就以更高学历作为

图3初次就业工作所需教育和毕业生所受教育程度及

过度教育发生率

教育学术月刊2013.4

表5不同时期毕业生过度教育发生率对比

初次工作

当前工作

初次工初班工作具样本教育

适度过度

教育适度过度作年代

有的学月

(人)

不足%教育%教育%不足%教育%教育%

大专高职

[**************]4.51994

本科1546.570.123.44.567.527.9年以硕士9

11.1

33.3

556

44.4

55.6

博士合计

24617.164.218.713.861.824.4大专高职

17530358.311.427454.917.71995—本科3426.163.73().16161.732.220()2

硕士365.627.866.75.636.158.3丘

博士[1**********]合计

55813.659_327112.757.529.7大专高职

[1**********]55.621.420()3

本科356757.635475736年以硕士102135.3637135.363.7后

博士14O35.764.3035.764.3合计

598

10

52.5

37.5

92

52.5

38.3

从1988年到2006年.接收高等教育毕业生的这

些岗位要求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5.67年,而员工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6.12年,人力资本的供给比岗位要求高了0.55年。从上图的趋势可以发现,从80年代后

期,岗位的要求始终保持着起伏的态势,虽然随着技术进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的员工受教育水平是越来

越高的,但是对高等教育内部各层次的毕业生总是存

在周期性的循环补充。相比而言,员工所受教育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进入各岗位员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8年的15.59年.增加到2006年的16.74年.提

高了1.15年。从不同时期而言.2003年以后随着扩招以后,劳动力蓄水池的开闸放水。对研究生的需求从之前的6.8%提高到12.9%,提高了近一倍,但是研究生的供给却从九十年代初期的3.7%提高到7.4%,到2003年以后进一步提高到19.4%。每个阶段都已成倍的速度增长。如果说在1994年以前研究生还处于供

不应求,到1995—2002年基本满足需求.那么到2003

年以后就是大大超过了需求。与此同时.与我国高等

教育结构调整相一致的是,三年制高职大专的毕业生比例在2003年以后出现明显下降。高等教育毕业生

学历供给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总体

增加,这都表明北京劳动力市场总体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学历膨胀。

就结构上而言,由于博士生样本太小。我们重点

关注硕士研究生中过度教育的比例,1995—2002年该比例为66.7%,2003年以后该比例下降为63.7%,虽然

表面上学历程度越高的群体发生过度教育的比例越

22

高.但是从时间趋势来看,更高层次的学历供给正在

逐渐被日益提升学历要求的劳动力市场所吸收。同时

对研究生以上学历层次劳动力的需求加剧了研究生

以下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因为相对较大比例过度教育的研究生群体形成了对更低层次毕业生的职位积压。所以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发生过度教

育的比例随着时间的推进呈现增长的趋势,我们可以

看到.专科生初次就业过度教育比例从1994年以前

的6%,提升为11.4%,再提升为2003年以后的19%,

本科生初次就业过度教育比例从1994年以前的23.4%,提升为30.1%。再提升为2003年以后的

35.4%。

过度教育的发生率升高不仅仅是因为劳动力市

场有更高学历的新生劳动力供给增加,还因为已有老

员工在原有岗位上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己的学历。通过对比毕业生初次就业时过度教育的发生率和工作一段时间后他们过度教育的发生率.我们可以发现,

一部分进入劳动力市场早的适度教育的员TI在多年

以后也发生了过度教育.1994年以前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员工初次就业过度教育的平均比例为18.7%,多年

以后他们过度教育的比例并没有降低,而是提高到

24.4%.1995—2002年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员工初次就

业过度教育的平均比例和当前工作过度教育的比例

分别为27.1%和29.7%,2003年以后,两项比例分别为37.5%和38.3%。通过进一步分析学历结构可以发现,层次越低进入劳动力市场越早的毕业生往往越容易通过在职函授、委培、职后脱产学习等形式对自身学历层次进行提升,形成当前工作中更大比例的过度教

育。例如,1994年以前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专高职毕业生群体过度教育的比例为6%,但是到2006年,他们中有14.5%的人发生了过度教育。对此可能的

解释是,不但新增毕业生供给对劳动力市场形成了刺

激.带来劳动力市场门槛的提高,而且还带来了有经

验的毕业生为保持工作机会和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相对位置而进行的信号投资。由于2003年以后毕业的

群体进入劳动力市场时间不长.进行进一步教育投资

的时间和机会相对较少,所以当前过度教育比例增加的幅度要低于2003年以前毕业的老员工。

六、结语

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员工学历与岗位学历技能要求不匹配的状况,这种状况存在着比较明显最为突出的是大学毕业生大量涌人劳动力市场,在岗位需求短期内没有巨大调整的情况下,出现了文凭膨胀。企业面对增加的高学历人才供给,提高了员工人职标准。30%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竞争加剧的困

文凭膨胀: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的困境与选择

境中做出了选择,愿意接受学历要求低于自身所拥有

学历的岗位.出现了过度教育。

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区

样框,排除了一些小企业和微型企业,所以所有的研究结论中,所占

比例都是在规模以上企业中的比例。

③岳昌君根据行业收益的高低,将行业收益率0.4%以上的划分为高收益行业:O.2一O.4之间的为中收益行业;0.2以下的为低收益行业。参见岳昌君.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行业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

参考文献

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这种过度教育并不是全国

性的现象,而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北京作为一个高校集中、重点发展吸纳大学生就业行业和岗位的地区,在高校扩招以后也逐步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文凭膨胀.较高学历人才挤占较低学历要求岗位。我们从企

[1][9】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4—2008)【M].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9:32,83.

业调查所得到的各企业人力资本总体存量和增量结

构的变化得到了一致的启示。

[2]0ECD(2012),Education

0ECD

ata

G1ance

2012:Highlights.[EB/0L】.

通过进一步从个人角度的分析可以发现,随着高等教育扩招的步伐,总体上,员工过度教育的比例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研究生和本专科生过度教育发

生比例随时问的变化呈现不同的形态,研究生层次的

Publishing,http://dx.doi.o理,10,1787/eag—highlights一2012一en.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EB/0L]http://www.stats.gov.cn/ljgb/rkpcgb/

qgrkpcgb/t20110428_402722232.htm.

[4]赖德胜,田永坡.对中国“知识失业”成因的一个解释[J].经济

研究,2005,(11):111—119.

学历供给正在逐渐被日益提升学历要求的劳动力市场所吸收。同时对研究生以上学历层次劳动力的需求加剧了研究生以下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因为相对较大比例过度教育的研究生群体形成了对更

低层次毕业生的职位积压,所以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发生过度教育的比例随着时间的推进呈现增长的

[5】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失业【J].北京师范大

学学报(社科版),200l,(4):69—76.

[6]张曙光.学历教育过度和专业性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J].浙

江经济,2002,(19):lO—11.

【7]岳昌君,丁小浩.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J].围家教

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2):80—86.

趋势。过度教育的发生率升高不仅仅是因为劳动力市场有更高学历的新生劳动力供给增加,还因为已有老员工在原有岗位上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己的学历。因

此文凭膨胀和过度教育是高校扩招以后学生面临的

[8]武向荣.中国过度教育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5.【lO】北京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北京市

人民政府公报.2008,(4).

【111李文利等.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与北京市应对策略总报

告[R].北京: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06.

【12】Verhaest,D.&0mey’E.

0ver—and

困境和选择,值得我们关注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注释

(2006),Measuring

and

theIncidenceof

undereduation,QualityQuantity,40,783—803.

and

①这里的过度教育是从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学历需求看,如

果员T受教育程度超过了T作需要的学历,那么就认为他发生了过度教育。

and147.

【13】HanogJ.(2000),0vereducationeAreEa丌lings:whereW

WheI℃WeShouldGo,EconomicsofEducationReview,19(2),13l—

⑦南于本研究利用的数据在抽样时是以规模以上企业为抽

责任编辑:肖第郁

ithinsegmarketraduates’choicewigherEducationExpansionandGDiplomaInnation:Hentallaborm

FanAiai

(EducationalReviewEditingSection,Pekin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Abstract:Laborswithhighereducationdegreeshareonly8.93%of铲osslaborforceinChina.Becauseofsegmental

citieswith

labor

more

marketandimbalanced

economicdevelopment,highereducationgraduates

aI.e

gatheringin

DPvolumes.andmorecollegestudentorientalcolleges,higherG

labor

eeommarket.Byusingsompanydata

to

jobs.Therefore,quali6cation

provequalificationinnation

are

eregionalin玎ationemergedinsom

exitingin

Beijinglabormealsthatproportionofovereducatedundergraduatesarket,thispaperreV

are

growingand

ithmasterandPhl)degreegraduateswof

workingexperiences

are

ithsomeyearsgraduallyabsorbedbyadequateposition.Graduatesw

higher

education

program

to

willing

to

attend

pursuehigher

qualificationand

eoVereducatedemfrequentlybecomployees.

Keywords:qualificationinflation;over—education;highereducationexpansion;graduatesemployment


相关文章

  • 2012大学生就业困境及解决方法
  • 从人才供求结构失衡透视大学生就业困境 暨全国启动<大学生新加坡就业工程> 从人才供求结构失衡透视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刚进大学时的踌躇满志相比,大学生在毕业时的心情可谓一落千丈.2011年,当640多万毕业生为求职而奔忙的时候,&q ...查看


  • 政治调查报告
  • 关于大学生的就业调查报告 前言 随 着 高 校 招 生 规 模 的 不 断 扩大,当 前 大 学 生 就业难问 题已 成 为 社 会 问 题.我们从 市 场就业环境.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分别提出了 ...查看


  •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因及对策探讨
  •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因及对策探讨 王刚 (中国海洋大学 法政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00) [摘要]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难,应该从两个方面分析:大学生"相对过剩"和大学生"绝对过剩". 所谓&quo ...查看


  • 以案说法课程论文
  • 以案说法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大学生就业困境及法律保障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班级:思政(2)班 姓名:叶宗菊 学号:[**************] 浅谈大学生就业困境及法律保障 ------ 以<劳动合同法& ...查看


  • 大学生就业保障问题
  • 簪勰|硼∈秘撇l自话眨 提要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日益突出,不仅对国家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挫伤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积极性,也对大学生自身的心理产生严重影响.从社会保障角度看待大学生就业p-]题,建立健全就业保障长效机制,对大学生就业 ...查看


  • 就业难,女生比男生更难
  •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就业市场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部分企业招工难.教育部部长周济将这种现象概括为"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教育专家对这种近几年一再上演的社会现象指出,与以前相比,当 ...查看


  • 随着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追求
  • 随着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考研来继续求学梦.研究生每年的大幅扩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研究生的大幅度扩已然暴露出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因此,如何确保扩招后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成为研究生教育亟需解决的焦点所在. 近年 ...查看


  • 中国大学教育之我见
  • 中国大学教育之我见 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在经历了大学近两年的切身生活后,再结合着我本身对我国教育的一些了解,我对我国的大学教育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我国的大学教育,从整体上说是科学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但在具体过程中的确存在着这样那样的 ...查看


  • 关于大学生就业期望的调查与分析
  • 关于大学生就业期望的调查与分析 引言 严峻. :"就业"是大学生面对市场进行自我定位,从而自主选择职业的过程.在我国, "婴儿潮"和连续不断的"高学扩招",使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