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追求

随着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考研来继续求学梦。研究生每年的大幅扩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研究生的大幅度扩已然暴露出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因此,如何确保扩招后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成为研究生教育亟需解决的焦点所在。

近年.紧随本科生扩招之后 .在高等教育扩招大

背景下 ,研究生扩招也迅速跟进。

一、招生人数与扩招后产生的问题

1. 全国两次大规模扩招

从1999年开始,我国连年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与上年相比,1999—2003

年增长率分别为27.2% 、39.4% 、28.6% 、22.0% 、34.5%,年平均增长率为28.89%。然而在1978—1998年,整整20年间我国共培养了42.5万名研究生,其中硕士生为39万,博士生为3.5万;而仅仅在1999—2002年,才4年间我国高校就培养了58.8万名研究生,其中硕士生为47.3万,博士生为11.5万[1]-[2]。

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表明,近五年研究生招生人数保持大幅度增长趋势,如表1所示。

表1 2005—2009年研究生招生统计表

从数据分析可得,2006年到2008年研究生招生趋势有所下降,但是总体基数仍然过大,紧接着2009年开始的大幅度扩招计划,研究生人数已突波50万大关。由于数据发布时间的局限性,未能获得2010、2011的数据。但就目前发布的新闻报道,2010年11月29日国家教育部长袁贵仁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表示,2011年研究生将扩招达招生总规模30%,其中学术型减少5%的招生比例,专业性扩大10%的招生人数(资料来源中新网)。可见,不断扩大的研究生

招生人数在未来几年必将吸引新一批的考研大军。

关于1999年的扩招,从理性的角度评价,我个人认为是应该的。当时,高校扩招是为了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文化需求;在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减缓升学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上也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由宏观社会需求、解决经济困境、走出就业问题等因素形成的一种综合效应[3]-[4]。亦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提升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途径。而近些年来的研究生扩招本也无可厚非,其背后有着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基础;再者,作为本科生继续教育的途径,紧随本科生扩招之后,在高等教育扩招大背景下,研究生扩招也是合情合理的。

2. 扩招后产生的问题

应该说高校的扩招是有其历史意义和必然性的。问题在于扩招的同时,高校并没有拿捏好“度”的问题。我国扩招的速度有些过快,埋下隐患,以至于造成现在出现了一些结构性的失调,也就是学校和市场都来不及在那么短时间之内消化突然增加数量如此巨大的学生。

随着逐年的大幅扩招,研究生在校人数不断创历史新高,诸多问题逐渐凸现。总结起来多是体现为:高校硬件配置滞后,教室多媒体配置、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储备、科研设备配备等方面问题更加突出,宿舍、餐饮等后勤保障的压力剧增;二是师资条件明显落后,导师数量不足,水平参差不齐;第三,一些高校匆匆申报的不具规格的博硕点,使教学质量总体下滑,学生培养水平达不到要求标准。此外,学科报考冷热潮,课程设置不符合市场需求,导致工作难找,学无所用的情况等等[5]-[7]。我认为这些问题产生中最严重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善。研究生培养方式及其特点,往往会制约、影响高等教育的招生方式及专业设置,从而形成与培养过程相适应的招生特点。另一方面,研究生毕业是否能满足各种社会需要,用人机构是否欢迎,这都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质量有关。可以说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直接影响着生源的选择、培养形式、课程设置授课内容、指导方式、学位要求等方面的要求。然而这个问题的难解决之处在与,培养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既不能固守某一种方式,也不该全盘移植其它国家的模式,即使这种模式在其他国家产生过良好的效果也不一定适用于中国的高校情况;而且在某一历史阶段起作用的培养模式往往在时代改变会出现

滞后的现象,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和调整。当然,每个国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相对都有其优势和可取之处,要解决目前国内面临的问题有必要借鉴国外已经成熟的培养方案。在考察各国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共性的东西,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二、国外研究生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

1. 导师制产生的背景

关于文中论述到研究生扩招后面临的相关问题,在国外的一些大学也存在, 尤其是就业难的问题各国屡见不鲜。针对有效的解决,国外学者给出的建议正是改善研究生教育体系及培养机制。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互相关联紧密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过程、培养评价四大要素共同构成的研究生培养运行方式与组织模式,尤其强调培养过程的监督与管理[8]。现在通用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导师制正是对国外的借鉴之举。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国外著名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 ·维克姆首创了导师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后[9],为众多国家的高等教育所采用。最初是由学院为学生选派导师,每位导师所带学生少则3、5人,多则数十人。学生一周见一次导师,采取单独会面的形式,由导师指导学习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1]。

2. 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借鉴

发展至今,国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有了更多的完善,主要研究生教育模式有学徒式、 专业式、 协作式与教学式四种。

美国的研究生学习主要划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以课程学习为主的阶段; 二是以科研活动为主的阶段。学习交流的模式也已采用导师小组制的学习方式

[10]-[11],还聘请来自于政府部门、企业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人担任兼职教师,以此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美国大学还有严谨的质量监

控体系,有各种各样的中间组织监控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德国19世纪出现学徒式的教育形式,也是至今为世界各大高校源用较多的培养方式。德国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比较单一,主要是培养纯理论研究能力。学徒制的特点就是课程报告、科研创新、论文撰写等任务均由导师个人负责和指导。师徒关系亲疏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与学位论文的质量。

英国的大学研究生在一段很长的时期里是一种典型的精英模式,规模相对较小,入学制度严格。而一战以后尤其是近年来,英国研究生招生人数也在不断扩

充,使得高校越来越重视课程的学习, 尤其关注课程内容的综合化, 重视和论文相关的课程学习,鼓励研究生跨专业、跨院系、跨校选课,以提高研究能力和增强专业的、社会的广泛兴趣。增设高级课程,包括高度专业化的课程、 扩大知识面的课程、加深知识了解和新学科开发的课程、结合新实践的课程。通过课程的调整,强化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随着研究生人数日益增多,社会对人才规格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英国高校意识到系统的课程学习在研究生教育中的突出地位。

二战以后,日本全面引入美国的教育体制,并在本世纪意识到知识型人才的竞争实力,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形成了产官学一体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工业实验室”为主的研究生教育和科研模式。推出学院与民间科研机构相结合的合作教育。公司与学院科研项目挂钩,提供资金并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实施“ 大学院重点化”,将大学变为了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的大学,健全了研究生院的行政机构,从而使研究生院成为实体。同样引入自律与评价机制,严格把握研究生论文答辩、毕业资格审查。

三、国内研究生培养模式及现状问题

1. 国内采用的导师制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兴起与发展

曾于1929—1931年留学英国牛津大学的费巩教授,最早把大学生导师制从牛津带到了中国。2000年初,浙江大学最早在我国实施导师制,接着北京大学在2002年也推出了大学生导师制,之后导师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逐渐在我国推广开来[9]。自然每个国家的学习情况不一样,针对研究生教育所采取的政策也有所差别。现在中国所采用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汲取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成四种模式,学徒式——传统的博士生、硕士生教育的主导模式;协作式(或称双导师制)——研究生教育的辅助模式 , 即聘请企业兼职导师与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以及教学式——研究生教育的扩展模式 , 即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的培养模式[12]。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包含两个主要的方面,一是导师的“导”,二是学生的学。导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学生个人的专业和品德发展。学生对导师思想和行为的模仿,对学生人格塑造和处事方式也产生改变。可以说师生关系不仅仅是学习上的关系,还涉及到人际关系、组织关系和心理关系等。师生关系实质上高等学校和研究生关系的缩影[13]。

而现实的情况是,中国的导师制在2006年以来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启动以来,导师制已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当前研究生培养机制仍然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部分研究性大学中,研究生和导师的比例就达到10:1以上[3]

参考文献:

[1]王根顺,陈蕾.试论扩招后研究生教育中的导师制[J].当代教育论坛,2006,

(5):15-17.

[2]周晓芳,肖化.研究生持续扩招形势下高校资源共享问题研究[J].教育科学,2004,20(6):18-20.

[3]赵芳,李忠义.高校扩招的必然性与意义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5):75-77.

[4]孟洁,李学昌.学位与研究生扩招政策评估与影响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6,(9):8-11.

[5]庞青山,曾崟.论研究生扩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江苏高教,2000,(6):108-110.

[6]曹丽玮.浅谈研究生扩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3,

(5):40-41.

[7]王迪.高校研究生扩招后提高教学质量的探索与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4,

(1):74-76.

[8]李向军.浅析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与借鉴[J].法制与社会,2010,(1):216-217.

[9]胡国富,胡宝忠,李凤兰. 导师制的起源和在高等教育中实施的必要性[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2:182—183.

[10]曾志伟,张桂华.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及借鉴[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138-140.

[11]刘纪文,温剑虹.国外研究生培养及就业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研究,2010,

(21):129.

[12]徐长青.我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战略选择及政策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78-81.

[13]丁诗华.论指导研究生的有效方法[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4(2):254-257.

随着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考研来继续求学梦。研究生每年的大幅扩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研究生的大幅度扩已然暴露出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因此,如何确保扩招后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成为研究生教育亟需解决的焦点所在。

近年.紧随本科生扩招之后 .在高等教育扩招大

背景下 ,研究生扩招也迅速跟进。

一、招生人数与扩招后产生的问题

1. 全国两次大规模扩招

从1999年开始,我国连年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与上年相比,1999—2003

年增长率分别为27.2% 、39.4% 、28.6% 、22.0% 、34.5%,年平均增长率为28.89%。然而在1978—1998年,整整20年间我国共培养了42.5万名研究生,其中硕士生为39万,博士生为3.5万;而仅仅在1999—2002年,才4年间我国高校就培养了58.8万名研究生,其中硕士生为47.3万,博士生为11.5万[1]-[2]。

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表明,近五年研究生招生人数保持大幅度增长趋势,如表1所示。

表1 2005—2009年研究生招生统计表

从数据分析可得,2006年到2008年研究生招生趋势有所下降,但是总体基数仍然过大,紧接着2009年开始的大幅度扩招计划,研究生人数已突波50万大关。由于数据发布时间的局限性,未能获得2010、2011的数据。但就目前发布的新闻报道,2010年11月29日国家教育部长袁贵仁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表示,2011年研究生将扩招达招生总规模30%,其中学术型减少5%的招生比例,专业性扩大10%的招生人数(资料来源中新网)。可见,不断扩大的研究生

招生人数在未来几年必将吸引新一批的考研大军。

关于1999年的扩招,从理性的角度评价,我个人认为是应该的。当时,高校扩招是为了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文化需求;在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减缓升学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上也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由宏观社会需求、解决经济困境、走出就业问题等因素形成的一种综合效应[3]-[4]。亦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提升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途径。而近些年来的研究生扩招本也无可厚非,其背后有着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基础;再者,作为本科生继续教育的途径,紧随本科生扩招之后,在高等教育扩招大背景下,研究生扩招也是合情合理的。

2. 扩招后产生的问题

应该说高校的扩招是有其历史意义和必然性的。问题在于扩招的同时,高校并没有拿捏好“度”的问题。我国扩招的速度有些过快,埋下隐患,以至于造成现在出现了一些结构性的失调,也就是学校和市场都来不及在那么短时间之内消化突然增加数量如此巨大的学生。

随着逐年的大幅扩招,研究生在校人数不断创历史新高,诸多问题逐渐凸现。总结起来多是体现为:高校硬件配置滞后,教室多媒体配置、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储备、科研设备配备等方面问题更加突出,宿舍、餐饮等后勤保障的压力剧增;二是师资条件明显落后,导师数量不足,水平参差不齐;第三,一些高校匆匆申报的不具规格的博硕点,使教学质量总体下滑,学生培养水平达不到要求标准。此外,学科报考冷热潮,课程设置不符合市场需求,导致工作难找,学无所用的情况等等[5]-[7]。我认为这些问题产生中最严重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善。研究生培养方式及其特点,往往会制约、影响高等教育的招生方式及专业设置,从而形成与培养过程相适应的招生特点。另一方面,研究生毕业是否能满足各种社会需要,用人机构是否欢迎,这都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质量有关。可以说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直接影响着生源的选择、培养形式、课程设置授课内容、指导方式、学位要求等方面的要求。然而这个问题的难解决之处在与,培养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既不能固守某一种方式,也不该全盘移植其它国家的模式,即使这种模式在其他国家产生过良好的效果也不一定适用于中国的高校情况;而且在某一历史阶段起作用的培养模式往往在时代改变会出现

滞后的现象,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和调整。当然,每个国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相对都有其优势和可取之处,要解决目前国内面临的问题有必要借鉴国外已经成熟的培养方案。在考察各国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共性的东西,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二、国外研究生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

1. 导师制产生的背景

关于文中论述到研究生扩招后面临的相关问题,在国外的一些大学也存在, 尤其是就业难的问题各国屡见不鲜。针对有效的解决,国外学者给出的建议正是改善研究生教育体系及培养机制。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互相关联紧密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过程、培养评价四大要素共同构成的研究生培养运行方式与组织模式,尤其强调培养过程的监督与管理[8]。现在通用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导师制正是对国外的借鉴之举。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国外著名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 ·维克姆首创了导师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后[9],为众多国家的高等教育所采用。最初是由学院为学生选派导师,每位导师所带学生少则3、5人,多则数十人。学生一周见一次导师,采取单独会面的形式,由导师指导学习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1]。

2. 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借鉴

发展至今,国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有了更多的完善,主要研究生教育模式有学徒式、 专业式、 协作式与教学式四种。

美国的研究生学习主要划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以课程学习为主的阶段; 二是以科研活动为主的阶段。学习交流的模式也已采用导师小组制的学习方式

[10]-[11],还聘请来自于政府部门、企业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人担任兼职教师,以此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美国大学还有严谨的质量监

控体系,有各种各样的中间组织监控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德国19世纪出现学徒式的教育形式,也是至今为世界各大高校源用较多的培养方式。德国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比较单一,主要是培养纯理论研究能力。学徒制的特点就是课程报告、科研创新、论文撰写等任务均由导师个人负责和指导。师徒关系亲疏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与学位论文的质量。

英国的大学研究生在一段很长的时期里是一种典型的精英模式,规模相对较小,入学制度严格。而一战以后尤其是近年来,英国研究生招生人数也在不断扩

充,使得高校越来越重视课程的学习, 尤其关注课程内容的综合化, 重视和论文相关的课程学习,鼓励研究生跨专业、跨院系、跨校选课,以提高研究能力和增强专业的、社会的广泛兴趣。增设高级课程,包括高度专业化的课程、 扩大知识面的课程、加深知识了解和新学科开发的课程、结合新实践的课程。通过课程的调整,强化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随着研究生人数日益增多,社会对人才规格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英国高校意识到系统的课程学习在研究生教育中的突出地位。

二战以后,日本全面引入美国的教育体制,并在本世纪意识到知识型人才的竞争实力,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形成了产官学一体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工业实验室”为主的研究生教育和科研模式。推出学院与民间科研机构相结合的合作教育。公司与学院科研项目挂钩,提供资金并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实施“ 大学院重点化”,将大学变为了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的大学,健全了研究生院的行政机构,从而使研究生院成为实体。同样引入自律与评价机制,严格把握研究生论文答辩、毕业资格审查。

三、国内研究生培养模式及现状问题

1. 国内采用的导师制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兴起与发展

曾于1929—1931年留学英国牛津大学的费巩教授,最早把大学生导师制从牛津带到了中国。2000年初,浙江大学最早在我国实施导师制,接着北京大学在2002年也推出了大学生导师制,之后导师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逐渐在我国推广开来[9]。自然每个国家的学习情况不一样,针对研究生教育所采取的政策也有所差别。现在中国所采用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汲取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成四种模式,学徒式——传统的博士生、硕士生教育的主导模式;协作式(或称双导师制)——研究生教育的辅助模式 , 即聘请企业兼职导师与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以及教学式——研究生教育的扩展模式 , 即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的培养模式[12]。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包含两个主要的方面,一是导师的“导”,二是学生的学。导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学生个人的专业和品德发展。学生对导师思想和行为的模仿,对学生人格塑造和处事方式也产生改变。可以说师生关系不仅仅是学习上的关系,还涉及到人际关系、组织关系和心理关系等。师生关系实质上高等学校和研究生关系的缩影[13]。

而现实的情况是,中国的导师制在2006年以来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启动以来,导师制已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当前研究生培养机制仍然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部分研究性大学中,研究生和导师的比例就达到10:1以上[3]

参考文献:

[1]王根顺,陈蕾.试论扩招后研究生教育中的导师制[J].当代教育论坛,2006,

(5):15-17.

[2]周晓芳,肖化.研究生持续扩招形势下高校资源共享问题研究[J].教育科学,2004,20(6):18-20.

[3]赵芳,李忠义.高校扩招的必然性与意义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5):75-77.

[4]孟洁,李学昌.学位与研究生扩招政策评估与影响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6,(9):8-11.

[5]庞青山,曾崟.论研究生扩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江苏高教,2000,(6):108-110.

[6]曹丽玮.浅谈研究生扩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3,

(5):40-41.

[7]王迪.高校研究生扩招后提高教学质量的探索与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4,

(1):74-76.

[8]李向军.浅析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与借鉴[J].法制与社会,2010,(1):216-217.

[9]胡国富,胡宝忠,李凤兰. 导师制的起源和在高等教育中实施的必要性[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2:182—183.

[10]曾志伟,张桂华.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及借鉴[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138-140.

[11]刘纪文,温剑虹.国外研究生培养及就业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研究,2010,

(21):129.

[12]徐长青.我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战略选择及政策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78-81.

[13]丁诗华.论指导研究生的有效方法[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4(2):254-257.


相关文章

  • 调查:人才满意度看薪酬
  • 作者:王辉 人力资源 2007年02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综合对22个省市6000多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发现,当前我国企业人才对薪酬激励的总体满意度处于较低的水平,不同背景人才对薪酬激励的满意度存在一定差别,体现了不同类型人 ...查看


  • 大学生就业难的论文
  • 大学生就业难的论文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仅供参考) 胡晓薇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1-0008-0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 ...查看


  • 关于应届毕业生就业环境的分析报告
  • 关于应届毕业生就业环境的分析报告 摘要:每年的6月至8月市新一届大学毕业生签约就业的高峰期,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来说:理想与希望,现实与生活,紧密的交织在一起."就业"成为无数毕业生,无数家庭最关心的话题.近年来 ...查看


  •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
  •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 学 生:XXX,XXXX学校 指导老师:XXX,XXXX学校 摘要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出现了所谓"毕业即失业"的说法 ...查看


  • 电气工程介绍及电气工程师注册条件
  • (1)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培养能够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领域工作的.特色鲜明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尤为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及全面素质的培养.该专业毕业生适应能力强.就业面宽 .就业率高,近三年就业率达到100%.毕业生主要在电力 ...查看


  • 我国居民理财现状分析
  • 管理学家2014.03 我国居民理财现状分析 韩 煜/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 73000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我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居民理财更是获得了突飞猛进 ...查看


  • 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 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2008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 ...查看


  • 关于酒店行业员工流失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 关于酒店行业员工流失现状分析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 目 录 引言„„„„„„„„„„„„„„„„„„„„„„„„„„„„„„3 1.中国酒店行业人员流动现状分析„„„„„„„„„„„„„„„„4 2.酒店行业当前人力资源现状„„„„„„„„„ ...查看


  • 新型图书馆建设的思考
  • 科学技术文化 新型图书馆建设的思考 陈荣华 (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图书馆陕西西安710068)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军队院校教育转型后图书馆建设的现状,指出在信息化时代院校图书馆要想满足军队建设的需求,就必须重视自身建设,必须完成从传统图书馆向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