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形态-内力作用

2.2地球表面形态

我们来看下面的资料,Ppt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例如一望无际的平原、

高大连绵的山脉„„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看到的这些地形是否以后就不变了呢?

今天的地表形态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化而成的,地球在45亿年的历史地球(壳) 表面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海洋和陆地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大家熟悉的成语“沧海桑田”也正是说明了地表形态的不断变化。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史中的一个镜头。在这第节课中,我们将要学习是什么原因造成地形的不断变化以及是怎样变化的。

【板书】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讲述】要促使物体发生变化,必须有什么的作用?(力)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请大家看书36页,试着填表

注意:①内、外力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两者总是同时在改变着地表形态,但它们总是从相反的方面改变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不断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则使高低不平的地表不断趋于平坦。因此,今天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②内、外力作用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在地表形态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点或者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期,往往表现为某一种作用占优势。不过一般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过渡】正是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的作用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地表形态,其中内力作用是地形的塑造者,它形成了地形的“粗毛坯”,那么内力作用是怎样塑造地形的?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板书】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讲述】刚才我们说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一,地壳为什么产生运动的?如何运动的?这些问题是历来许多科学家力求解决的,也因此产生了多种学说,其中板块构造学说是近几十年解释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较为盛行的一种学说,它是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板书】(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请同学们看书37的“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从图上我们看出,红色的箭头分别指向两边,说明板块在扩张,这种边界正在形成,称生长边界,也就是张裂区,这种边界出现在不同的地域所形成的地表形态是不同的。 问:生长边界出现在海上会形成什么地形?陆地上?

书37活动题

再看书37的“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岩石圈被分为哪六大板块?这些板块之间有哪些相对运动形式?这些运动使地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ppt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1)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全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分割为六大板块(读图)(亚欧、太平洋、印度、非洲、美洲),大的板块又可分为小板块。印度板块是印度洋板块中的小板块,是大陆板块。

①板块是地球岩石圈被构造带分割成的单元,而不是地壳的单元,也不是硅铝层的单元。 ②六大板块的范围与大洲、大洋的范围不一致。除了太平洋板块基本上是水域外,其他的板块都包括了海洋和陆地。板块不是大洲、大陆或大洋,只是借用了大洲、大陆和大洋的名称来命名。

③板块的边界有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消亡边界(图中实线)是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沟或造山带;生长边界(图中虚线)是板块向相反方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岭或断层。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薄弱,地壳活动频繁。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板块边界附近的原因。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所以我国多地震

(4)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宏观地貌)

图上我们看到,称为生长边界,形成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板块相撞挤压处,称为消亡边界,形成山脉、高原。

1

高原)。 ②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洋板快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库页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北美洲西海岸的落基山脉,南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 ③两大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等。(陆地内部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处在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地带,是由两侧的小板块彼此分裂而成的)

注意: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很容易联想到陆地上的裂谷,会认为是板块分离形成的,其实两者的成因不同。海沟是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挤压时,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底部形成的,裂谷是陆地板块分离形成。

【投影】

板块边界与地貌

【过渡】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而我们常看到的地形,更多的是受地质构造的影响。

【板书】(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讲述】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那么地壳运动会留下哪些“痕迹”呢?在山区河谷或公路两侧的裸露岩壁上,经常可看到地层的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的情形,它们大多是岩层受到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而形成的,这些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 (教师引导) 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构造地貌可分为褶皱和断层。

这里要区别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质构造是因(发生在地球内部),地形是果(反映在地球表层),前者包括褶皱和断层,地形种类平原、盆地、丘陵、山地、高原

什么叫褶皱呢?

(教师用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当岩层受到来自水平方向的强大挤压力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这叫做褶皱。 褶皱是常见的地质构造之一,它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呢?播放视频 (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 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

(教师) 在地貌上,一般来说,背斜地形上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世界上许多高大的山脉都属于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高大山系

是不是背斜的地质构造一定会形成山地,而向斜构造就一定形成谷地呢?

(

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

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分析褶皱岩层的受力情况(投影或板图)

2

【点评】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的。

看岩层新老关系,岩层中间老两侧新的是背斜,中间新两侧老的是向斜(画图), 再ppt

因此在地形坡面判断地质构造不能仅仅依据其地貌形态来判断,即判断背斜向斜不能单纯地从山地山谷来判断,必须抓住事物的本质—岩层的新老关系(举例说明)

(过渡) 断层是另一种常见的地质构造,什么是断层,它通常会形成怎样的地形呢?请同学先看书

刚才讲过当来自水平方向的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的是褶皱;而当岩层受到来自垂直方向的压力或张力时,岩体便会破裂,两侧的岩块会发生破裂、上下左右的位移或者错动,这种现象就叫断层。 (强调断层与断裂的区别,在于岩体是否错动位移,断层两侧的岩体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 同学们看书自学

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在断层中两侧凹陷、中间突起的部分叫地垒,中间部分相对下沉的断层,形成地堑构造。

(黑板上绘断层示意图) 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 可看出,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西峰)、峨嵋山万佛顶、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构造盆地或谷地(低地),如我国吐鲁番盆地、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等。

通过表格来对比分析 地质构造结构特征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我们学习了地质构造对地形影响的规律,在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例如,找石油天然气在哪里?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画图,水油汽在背斜的分布?气的比重小,分布于顶部,水的比重大,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打隧道?背斜,开隧道注意两问题:一是渗漏问题二是塌方问题,选择背斜1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如果在向斜部位,将可能使隧道变为水道,2背斜为拱形构造不易塌方,顶部岩石力向两边 采石?在背斜,工程难度较小,开石方可降低成本。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

矿石?向斜?岩层中含煤、铁矿,往往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找有色金属应到断层附近;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引发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3

2.2地球表面形态

我们来看下面的资料,Ppt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例如一望无际的平原、

高大连绵的山脉„„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看到的这些地形是否以后就不变了呢?

今天的地表形态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化而成的,地球在45亿年的历史地球(壳) 表面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海洋和陆地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大家熟悉的成语“沧海桑田”也正是说明了地表形态的不断变化。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史中的一个镜头。在这第节课中,我们将要学习是什么原因造成地形的不断变化以及是怎样变化的。

【板书】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讲述】要促使物体发生变化,必须有什么的作用?(力)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请大家看书36页,试着填表

注意:①内、外力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两者总是同时在改变着地表形态,但它们总是从相反的方面改变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不断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则使高低不平的地表不断趋于平坦。因此,今天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②内、外力作用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在地表形态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点或者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期,往往表现为某一种作用占优势。不过一般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过渡】正是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的作用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地表形态,其中内力作用是地形的塑造者,它形成了地形的“粗毛坯”,那么内力作用是怎样塑造地形的?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板书】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讲述】刚才我们说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一,地壳为什么产生运动的?如何运动的?这些问题是历来许多科学家力求解决的,也因此产生了多种学说,其中板块构造学说是近几十年解释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较为盛行的一种学说,它是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板书】(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请同学们看书37的“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从图上我们看出,红色的箭头分别指向两边,说明板块在扩张,这种边界正在形成,称生长边界,也就是张裂区,这种边界出现在不同的地域所形成的地表形态是不同的。 问:生长边界出现在海上会形成什么地形?陆地上?

书37活动题

再看书37的“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岩石圈被分为哪六大板块?这些板块之间有哪些相对运动形式?这些运动使地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ppt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1)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全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分割为六大板块(读图)(亚欧、太平洋、印度、非洲、美洲),大的板块又可分为小板块。印度板块是印度洋板块中的小板块,是大陆板块。

①板块是地球岩石圈被构造带分割成的单元,而不是地壳的单元,也不是硅铝层的单元。 ②六大板块的范围与大洲、大洋的范围不一致。除了太平洋板块基本上是水域外,其他的板块都包括了海洋和陆地。板块不是大洲、大陆或大洋,只是借用了大洲、大陆和大洋的名称来命名。

③板块的边界有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消亡边界(图中实线)是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沟或造山带;生长边界(图中虚线)是板块向相反方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岭或断层。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薄弱,地壳活动频繁。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板块边界附近的原因。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所以我国多地震

(4)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宏观地貌)

图上我们看到,称为生长边界,形成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板块相撞挤压处,称为消亡边界,形成山脉、高原。

1

高原)。 ②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洋板快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库页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北美洲西海岸的落基山脉,南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 ③两大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等。(陆地内部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处在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地带,是由两侧的小板块彼此分裂而成的)

注意: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很容易联想到陆地上的裂谷,会认为是板块分离形成的,其实两者的成因不同。海沟是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挤压时,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底部形成的,裂谷是陆地板块分离形成。

【投影】

板块边界与地貌

【过渡】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而我们常看到的地形,更多的是受地质构造的影响。

【板书】(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讲述】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那么地壳运动会留下哪些“痕迹”呢?在山区河谷或公路两侧的裸露岩壁上,经常可看到地层的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的情形,它们大多是岩层受到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而形成的,这些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 (教师引导) 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构造地貌可分为褶皱和断层。

这里要区别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质构造是因(发生在地球内部),地形是果(反映在地球表层),前者包括褶皱和断层,地形种类平原、盆地、丘陵、山地、高原

什么叫褶皱呢?

(教师用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当岩层受到来自水平方向的强大挤压力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这叫做褶皱。 褶皱是常见的地质构造之一,它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呢?播放视频 (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 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

(教师) 在地貌上,一般来说,背斜地形上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世界上许多高大的山脉都属于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高大山系

是不是背斜的地质构造一定会形成山地,而向斜构造就一定形成谷地呢?

(

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

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分析褶皱岩层的受力情况(投影或板图)

2

【点评】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的。

看岩层新老关系,岩层中间老两侧新的是背斜,中间新两侧老的是向斜(画图), 再ppt

因此在地形坡面判断地质构造不能仅仅依据其地貌形态来判断,即判断背斜向斜不能单纯地从山地山谷来判断,必须抓住事物的本质—岩层的新老关系(举例说明)

(过渡) 断层是另一种常见的地质构造,什么是断层,它通常会形成怎样的地形呢?请同学先看书

刚才讲过当来自水平方向的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的是褶皱;而当岩层受到来自垂直方向的压力或张力时,岩体便会破裂,两侧的岩块会发生破裂、上下左右的位移或者错动,这种现象就叫断层。 (强调断层与断裂的区别,在于岩体是否错动位移,断层两侧的岩体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 同学们看书自学

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在断层中两侧凹陷、中间突起的部分叫地垒,中间部分相对下沉的断层,形成地堑构造。

(黑板上绘断层示意图) 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 可看出,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西峰)、峨嵋山万佛顶、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构造盆地或谷地(低地),如我国吐鲁番盆地、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等。

通过表格来对比分析 地质构造结构特征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我们学习了地质构造对地形影响的规律,在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例如,找石油天然气在哪里?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画图,水油汽在背斜的分布?气的比重小,分布于顶部,水的比重大,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打隧道?背斜,开隧道注意两问题:一是渗漏问题二是塌方问题,选择背斜1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如果在向斜部位,将可能使隧道变为水道,2背斜为拱形构造不易塌方,顶部岩石力向两边 采石?在背斜,工程难度较小,开石方可降低成本。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

矿石?向斜?岩层中含煤、铁矿,往往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找有色金属应到断层附近;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引发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3


相关文章

  • 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举例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说明地壳运动是如何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2. 识别各种外力作用,解释其对地表的塑造方式: 3. 辨认几种基本地貌类型,说出其成因: 4. ...查看


  • 张翠[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方案
  •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张翠 武陵中学 一.概述 · 高一地理 · 课题选自 湘教版必修Ⅰ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2课时 · 本节课内容主要分成三大部分:一是造成地表 ...查看


  • 教案整理 地球的自传及其地理意义(2)
  •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第1学时 ◆课程标准: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 ...查看


  • 第1课时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 第1课时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地表形态的基本类型:平原.高原.丘陵.盆地.山地 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 二.外力作用 ...查看


  • 高中地理,岩石圈
  • 高三复习学案6 专题6 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 [最新考纲] 1.掌握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2.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基本知识] 考点一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1.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 ...查看


  •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 [知识讲解] 1.地形的类型和特点: 地形就是指地表形态.地球表面的形态千姿百态,多种多样.地球陆地表面主要的地形类型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类型.每种地形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征. 平原的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 ...查看


  •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课程标准] (1)"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本条"标准"要求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呈现出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包括地 ...查看


  •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2
  • 第7节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相对独立又有关联的两部分,地形类型及其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简单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绘制.地形是指地表起伏的情况,地球表面是由各种各种各样的地形组合而成的,常见的由五类,即山地.高 ...查看


  • 湘教版必修1高中地理2.2地球表面形态(第二课时)学案
  •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二)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 态 编号: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1 . 能说出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 2 . 区别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些地貌类型的成因. 3 . 举例说出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