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黄帝内经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精读黄帝内经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原文

【byb.cn 】离合真邪,什么意思?离,离开,驱离;合,融合,入侵;真,真气,意指人体内的正气;邪,外邪,指风寒暑湿燥火这些“六淫”;。换言之,本文讲的是外邪是如何侵入人体的,以及医者如何根据人体真气的变化,运用针刺法来达到扶正去邪的目的。

精读黄帝内经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荥输,余知之矣。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冷,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

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待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帝曰:候气奈何?

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

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脏以期之。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著,绝人长命,予人天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泻之,其病立已。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荥输,余知之矣。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冷,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

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点评】此段重点讲述了,在针刺之时,要留意天气的变化,做泻法之时,要在吸气时进针,在呼气时起针。

①夫子乃因而九之,九,通“鸠”,当动词用,意为纠合、聚集。此处是指岐伯在九针的基础之上研究、归纳。

②补泻于荥输,荥输,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经穴,分别名为井、荥、输、经、合,合称“五输穴”,共记60个。有关记载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以上下所出为进,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灵枢。本输》则详细地阐明了各经井、荥、输、经、合各穴的名称和具体位置。

五腧穴是常用要穴,为古今医家所重视。临床上如井穴可用于治疗神志昏迷;荥穴可用于治疗热病;输穴可用于治疗关节痛;经穴可用于治疗喘咳;合穴可用于治疗六腑症证等。

此处指补泻于荥输,并非特指这两处的穴位,而泛指60五输穴,对于补泻的重要性。

③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

圣人,指高明的医者。

起度数,指医生在制订治疗方案。起,制订;度数,指治疗方案。

应,适应。此处是指要与医生在治疗时,要掌握五运六气之法。

④故天有宿度,宿度,天空中标志星宿位置的度数。周天共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二十八宿各占若干度。《素问·离合真邪论》:“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於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

⑤暑则气淖泽,淖泽:nào zé,湿润; 淖 nào 烂泥,泥沼:泥淖。污淖。淖泞(泥泞)。〔淖尔〕蒙语,湖泊,如:“罗布淖淖”(即“罗布泊”,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泽 : 泽(泽) zé 水积聚的地方:大泽。湖泽。润泽(潮湿)。 此处是讲,热则使血气滑润流利。

⑥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

入客,指入侵之意。客,外来的。

经水,这里的经,是指自然界的经,意指江河湖泊。

经之动脉,这里的“经”指的是人体的经脉。

陇起,陇,通“隆”。盛、多。意指虚邪来犯时,诊脉时也会感受到陇起。就像江河被大风吹起一样。

⑦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

循循然,指有顺序的样子。

中手,中[zhòng],受到,遭受。此处是指手切脉时脉搏跳动的感受。 ⑧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卒然,突然之意。此处是指,一旦......

逢之,遇到。意指病情。

遏,阻止:~止。~制

⑨吸则内针,内[nà],古同“纳”,收入;接受。此处指入针。

⑩候呼引针,引,拔,此处指起针。

【整段翻译】

黄帝问道:我听说九针有九篇文章,而先生又从九篇上加以研究发挥,演绎成为九九八十一篇,我已经完全领会它的精神了。《针经》上说的气之盛衰,左右偏

胜,取上以调下,去左以调右,有余不足,在荥输之间进行补泻,我亦懂得了。这些变化,都是由于容卫的偏胜、气血虚实而形成的,并不是邪气从侵入经脉而发生的病变。我现在希望知道邪气侵入经脉之时,病人的症状怎样?又怎样来治疗? 岐伯回答说:一个有修养的医生,在制定治疗法则时,必定体察于自然的变化。如天有宿度,地有江河,人有经脉,其间是互相影响,可以比类而论的。如天地之气温和,则江河之水安静平稳;天气寒冷,则水冰地冻,江河之水凝涩不流;天气酷热,则江河之水沸腾扬溢;要是暴风骤起,则使江河之水,波涛汹涌。

因此病邪侵入了经脉,寒则使血行滞涩,热则使血气滑润流利,要是虚邪贼风的侵入,也就象江河之水遇到暴风一样,经脉的搏动,则出现波涌隆起的现象。虽然血气同样依次在经脉中流动,但在寸口处按脉,指下就感到时大时小,大即表示病邪盛,小即表示病邪退,邪气运行,没有一定的位置,或在阴经或在阳经,就应该更进一步用三部就侯的方法检查,一旦察之邪气所在,应急早治疗,以阻止它的发展。

治疗时应在吸气时进针,进针时勿使气逆,进针后要留针静侯其气,不让病邪扩散;当吸气时转捻其针,以得气为目的;然后等病人呼气的时候,慢慢地起针,呼气尽时,将针取出。这样,大邪之气尽随针外泄,所以叫做泻。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

【原文】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

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待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帝曰:候气奈何?

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

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

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点评】此段重点说虚症的补法,以及如何“得气”。

①必先扪而循之

扪mén,抚摸;

循之,循法,针刺辅助手法名。指入针后用手指于针刺穴位所在之经络上下推循以促使得气的方法。《针经指南》:“循者,凡下针于穴部分经络之处,用手指上下循之,使气血往来而已。”《针灸问对》:“下针后,气不至,用手上下循之,假如针手阳明合谷穴,气若不至,以三指平直,将指面于针边至曲池,上下往来抚摩,使气血循经而来。”本法源于《素问·离合真邪论》:“扪而循之。”

②呼尽内针,泻法和补法的区别是,进针时,前者是吸气时进针,而后者是呼气尽时进针。李少波认为,人们吸气时全身体表组织像胸腔扩张一样也是向外膨胀的,只是幅度较小,不易被察觉罢了。顺应经络组织的这种变化趋势即为补法,即针气相顺为补; 逆反经络组织的这种变化趋势即为泻法,即针气相逆为泻。根据这一原则,在患者吸气时进针、吸气时捻针以求得气、呼气时出针均为泻法,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并按压针孔即为补法。

③以气至为故,

气至,就是针刺之后,患者有酸麻胀的感觉,针像被吸住一样,这叫得气。 为故,查了半了,也没查出“故”在这里的意思。只要解释成“为目的”。 ④候吸引针,等候吸气时起针。

⑤推阖其门,推阖,阖[hé],按压封闭。针刺时按压所刺穴孔,不使经气外泻的手法。《素问·离合真邪论》:“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

⑥不可挂以发者," 不可挂以发" 的意思,就是说针下已有得气的感应时,就应该适时地运用针刺手法而不能有毫发之差,因为在一霎那间这种得气的感觉是很容易消失的。" 扣之不发" 的意思,就是说不懂得要随着气机的虚实变化而抓住时机进行补泻的医者,往往会坐失良机,这就好像扣在弓弦上的箭,到了应发的时候而没有发射出去一样,这样就只会白白耗损患者的血气而终究达不到祛除邪气的目的。

⑦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何谓“知机之道者”:术之精微可以言语授,而非言语所能尽;可以度数推,而非度数所能穷。苟不默会于心,而欲持昔人一定之说,以应无涯之变,其不至于遗失者寡矣!况得其法而不知其说者乎?”

“刺之微,在速迟”是说针刺的精妙关键就在于手法速度的快慢,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其关键在于下针时机的把握,这与射猎的道理一样。

“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则是将邪气比作猎物而将针具比作弩矢,猎物在弓弩的有效杀伤范围之内出现的时间是极其短促的,如《孙子兵法》中所说的:“动如脱兔”,如果猎手反应不是很快的话,是很难有效射中目标的。所以说“至其当发,间不容瞚。”“伏如横弩,起如发机。”只有高明的猎手才能够做到“知其往来,要与之期。”正因为知道猎物何时将会出现,所以提前就做好了发射的准备,在目标出现的瞬间,及时准确的将箭矢向目标发射出去,而粗劣的猎手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所以说“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

强调“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这和用弩射取猎物的道理是一致的,“取如发机”与“伏如横弩,起如发机”中的两个“发机”含义完全相同;而“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则是对“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的进一步诠释。“知其可取如发机”明确地指明了下针要“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其速度要迅猛快捷,如同射取猎物一样,也就是要做到“取如发机”;换言之,也就是要做到“伏如横弩,起如发机。”如果下针时机不当的话,“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这就如同打猎一样,过早“发机”就会吓跑猎物,太迟“发机”则会使猎物溜掉,所以说“刺之微,在速迟。”这里强调的是下针要“速”。所以说“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的具体含义是“不知其取如扣椎”。

“椎”字,张景岳注为“木椎”,本应该扣动“弩机”的手扣在了木椎上,箭镞当然发射不出去,所以说“不知机者扣之不发”。“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中的“不可”是不必的意思,

“挂”是指区分,其意是说会使用弩机的猎手,不假思索就能够及时地叩动弩机,从而能够准确地将箭簇向目标发射出去,好的弓弩手甚至在黑暗中可以做到“循声而射”。无论是“扣椎”也好,“守关”也好,都是与“守机”相对而言的,指的都是“不知机者”的“粗工”水平。

“椎”是用于一种捶击的器具,后作槌、锤。关于“椎”字的本意,《说文》解释道:“椎,击也,齐谓之终葵。从木,佳声。”《墨子·备城门》:“长椎,

柄长六尺,头常尺。”古文中的“椎”字与“楗”外形非常接近,所以“椎”字可能是由“楗”误写而成。

关于“楗”字的本意,《说文》解释道:“楗,陷门也,从木,建声。”与以“以木横持门户”的“关”字含义相同,指的都是门闩。如《老子》有云:“善闭无关楗而不开”。既然“扣椎”是与“发机”相对提出的,所以“椎”与“机”一样,都应该是弩上的部件,如果不去扣动“悬刀”而是去“扣椎”也就是敲击“楗”的话,是不可能蒋箭镞发射出去的。所以说“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

【整段翻译】

黄帝道:不足之虚症怎样用补法?

岐伯说:首先用手抚摸穴位,然后以指按压穴位,再用手指揉按周围肌肤,进而用手指弹其穴位,令脉络怒张,左手按闭孔穴,不让正气外泄。进针方法,是在病人呼气将尽时进针,静侯其气,稍久留针,以得气为目的。进针侯气,要象等待贵客一样,忘掉时间的早晚,当得气时,要好好保护,等病人吸气时候,拔出其针,那末气就不至外出了;出针以后,应在其孔穴上揉按,使针孔关闭,真气存内,大经之气留于营卫而不泄,这便叫做补。

黄帝道:对邪气怎样诊候呢?

岐伯说:当邪气从络脉而进入经脉,留舍于血脉之中,这时邪正相争,或寒或温,真邪尚未相合,所以脉气波动,忽起忽伏,时来时去,无有定处。所以说诊得泻气方来,必须按而止之,阻止它的发展,用针泻之,但不要正当邪气冲突,遂用泻法,因为真气,就是经脉之气,邪气冲突,真气大虚,这时而用泻法,反使经气大虚,所以说气虚的时候不可用泻,就是指此而言。

因此,诊侯邪气而不能审慎,当大邪之气已经过去,而用泻法,则反使真气虚脱,真气虚脱,则不能恢复,而邪气益甚,那病更加重了。所以说,邪气已经随经而去,不可再用泻法,就是指此而言。

阻止邪气,使用泻法,是件不容易的事,须待邪气初到的时候,随即下针去泻,在邪至之前,或在邪去之后用泻法,都是不适时的,非但不能去邪,反使血气受伤,病就不容易退了。所以说,懂得用针的,象拨动弩机一样,机智灵活,不善于用针的,就象敲击木椎,顽钝不灵了。所以说,识得机宜的,一霎那时毫不迟疑,不知机宜的,纵然时机已到,亦不会下针,就是指此而言。

■帝曰:补泻奈何? ......

【原文】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

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脏以期之。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

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著,绝人长命,予人天殃。

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泻之,其病立已。

【点评】此段重点进一步说明如何进行补和泻,以及要根据三部九侯论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反其道而行,必出大惑。

①疾出以去盛血

盛血,盛,大、多,此处可理解为多余的血,剩余的血,离经的血。

②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 溶溶,水动貌。逆犹迎也。新邪入客,如水之流动,其血尚温,而未至于冰凝,故当迎而刺出其血,病必自除矣。

温血,指血尚温。

③审其病脏以期之,期,期待,预盼康复时间。指审查有病之脏什么时候可以好。

④诛罚无过,命曰大惑

诛罚,责罚;惩治,

无过,没有限制。意指过度医疗。

【整段翻译】

黄帝道:怎样进行补泻呢?

岐伯说:应以攻邪为主。应该及时刺出盛血,以恢复正气,因为病邪刚刚侵入,流动未有定处,推之则前进,引之则留止,迎其气而泻之,以出其毒血,血出之后,病就立即会好。

黄帝道:讲得好!假如到了病邪和真气并合以后,脉气不现波动,那么怎样诊察呢?

岐伯说:仔细审察三部九候的盛衰虚实而调治。检查的方法,在它左右上下各部分,观察有无不相称或特别减弱的地方,就可以知道病在那一脏腑,预盼其康复时间。假如不懂得三部九侯,则阴阳不能辨别,上下也不能分清,更不知道从上部脉以诊察下,从上部脉以诊察上,从中部脉以诊察中,结合胃气多少有无,来决定疾病在那一部。

所以说,针刺而不知三部九侯以了解病脉之处,则虽然有大邪为害,这个医生也没有办法来加以事先防止的。如果诛罚无过,不当泻而泻之,这就叫做“大惑”,反而扰乱脏腑经脉,使真气不能恢复,把实症当作虚症,邪气当作真气,用针毫无道理,反助邪气为害,剥夺病人正气,使顺症变成逆症,使病人荣卫散乱,真气散失,邪气独存于内,断送病人的性命,给人家带来莫大的祸殃。

这种不知三部九侯的医生,是不能够久长的,因为不知配合四时五行因加相胜的道理,会放过了邪气,伤害了正气,以致断绝病人性命。病邪新侵入人体,没有定着一处,推它就向前,引它就阻止,迎其气而泻之,其病是立刻可以好的。 ■总结

离合真邪论中,讲的主要是针刺法。针刺法上,有一专有名词,即“得气”。我们今天重点谈论它。

那什么是得气呢?主要有以下四个感官指标:

①病人的感觉。主要是酸、麻、胀、痛、重5种感觉。这5种感觉并非越强越好,要因人因病而异。如身体虚弱长期失眠的病人,神经脆弱,只要略有一点痛胀感即可,多了则起反作用。

②医生的感觉。主要是针下的沉滞感,古人形容是如鱼吞钩,也就是在逐渐向里捻针的时候,突然感到用同样捻针的力量有捻不动或旋转速度减慢的情况,这就是得气的表现。但切忌过分单方向旋转造成肌纤维缠绕,那种沉滞不可取。

③穴位处出现红晕。红晕一般随着得气的过程逐渐出现,范围可大可小,形状多呈不规则的圆形,在出针以后逐渐消失。若是没有得气或得气感不明显,则红晕不出现或颜色很淡。

④出现轻微的滞针现象。主要表现在留针的过程中,针体周围皮肤紧束,略微高出其他部位皮肤,在运针和出针的时候,针下有沉滞感,尤其在出针的时候可以明显看到针体周围的皮肤随着针体上提而高出周围的皮肤,医生手下也会感到拔针时的阻力,但仅表现为拔虽滞而能拔动,与肌肉缠绕针体时出现的拔不动或拔针十分困难的感觉不同。

为什么针刺以后会“得气”?得气的目的是什么?

先说说这“气”是指什么?这里的“气”,指的是受意念或外力作用而推动的血的汇聚。得气,就是指气血汇聚至指定的地方。我们打个比方,比如,男人在遇到美女挑逗时,会出现生理反应,阴茎会勃起,这就叫得气。勃起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交合做准备。但是,有的男人,不管美女如何挑逗,下面也是微软,这就叫没“得气”。这种现象,就被称为阳痿。这是一种病态。

我们在治疗阳痿时,不管用什么方式,是刮痧、针刺、艾灸、药、按摩、气功,其目的就是让阴茎得气。换言之,就是打通经络,让气血汇聚于阴茎上,以达到勃起的目的。

医生在运用刺针法治病时,就是通过针刺在某个穴位上,以吸引周围的气血来汇聚,得到气血来灌注想要灌注的部位,得气了,医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得不到气,或是医者水平问题,或者病人的气血差的问题。

实际上,昆叔在按摩时,压股动脉、搓八髎的方法,与针刺法的“得气”功用是一样的。当抬手之时,病人能感觉到气血冲到脚底之时,就说明下肢“得气”了。 气功也一样,是人体运用意念,调整呼吸,将体内的气血“运”到自己希望到达的地方,这种“运气”之法,就是气功,也可称之为“得气”。

当然针刺出血,也有调整阴阳的目的。一句话,“得气”的目的就是通经络。经络+阴阳,是中医的两个基本点,经络通了,阴阳也就便于调节了。因此,调理万病,都要从通经络开始。

精读黄帝内经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原文

【byb.cn 】离合真邪,什么意思?离,离开,驱离;合,融合,入侵;真,真气,意指人体内的正气;邪,外邪,指风寒暑湿燥火这些“六淫”;。换言之,本文讲的是外邪是如何侵入人体的,以及医者如何根据人体真气的变化,运用针刺法来达到扶正去邪的目的。

精读黄帝内经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荥输,余知之矣。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冷,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

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待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帝曰:候气奈何?

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

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脏以期之。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著,绝人长命,予人天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泻之,其病立已。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荥输,余知之矣。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冷,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

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点评】此段重点讲述了,在针刺之时,要留意天气的变化,做泻法之时,要在吸气时进针,在呼气时起针。

①夫子乃因而九之,九,通“鸠”,当动词用,意为纠合、聚集。此处是指岐伯在九针的基础之上研究、归纳。

②补泻于荥输,荥输,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经穴,分别名为井、荥、输、经、合,合称“五输穴”,共记60个。有关记载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以上下所出为进,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灵枢。本输》则详细地阐明了各经井、荥、输、经、合各穴的名称和具体位置。

五腧穴是常用要穴,为古今医家所重视。临床上如井穴可用于治疗神志昏迷;荥穴可用于治疗热病;输穴可用于治疗关节痛;经穴可用于治疗喘咳;合穴可用于治疗六腑症证等。

此处指补泻于荥输,并非特指这两处的穴位,而泛指60五输穴,对于补泻的重要性。

③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

圣人,指高明的医者。

起度数,指医生在制订治疗方案。起,制订;度数,指治疗方案。

应,适应。此处是指要与医生在治疗时,要掌握五运六气之法。

④故天有宿度,宿度,天空中标志星宿位置的度数。周天共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二十八宿各占若干度。《素问·离合真邪论》:“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於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

⑤暑则气淖泽,淖泽:nào zé,湿润; 淖 nào 烂泥,泥沼:泥淖。污淖。淖泞(泥泞)。〔淖尔〕蒙语,湖泊,如:“罗布淖淖”(即“罗布泊”,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泽 : 泽(泽) zé 水积聚的地方:大泽。湖泽。润泽(潮湿)。 此处是讲,热则使血气滑润流利。

⑥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

入客,指入侵之意。客,外来的。

经水,这里的经,是指自然界的经,意指江河湖泊。

经之动脉,这里的“经”指的是人体的经脉。

陇起,陇,通“隆”。盛、多。意指虚邪来犯时,诊脉时也会感受到陇起。就像江河被大风吹起一样。

⑦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

循循然,指有顺序的样子。

中手,中[zhòng],受到,遭受。此处是指手切脉时脉搏跳动的感受。 ⑧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卒然,突然之意。此处是指,一旦......

逢之,遇到。意指病情。

遏,阻止:~止。~制

⑨吸则内针,内[nà],古同“纳”,收入;接受。此处指入针。

⑩候呼引针,引,拔,此处指起针。

【整段翻译】

黄帝问道:我听说九针有九篇文章,而先生又从九篇上加以研究发挥,演绎成为九九八十一篇,我已经完全领会它的精神了。《针经》上说的气之盛衰,左右偏

胜,取上以调下,去左以调右,有余不足,在荥输之间进行补泻,我亦懂得了。这些变化,都是由于容卫的偏胜、气血虚实而形成的,并不是邪气从侵入经脉而发生的病变。我现在希望知道邪气侵入经脉之时,病人的症状怎样?又怎样来治疗? 岐伯回答说:一个有修养的医生,在制定治疗法则时,必定体察于自然的变化。如天有宿度,地有江河,人有经脉,其间是互相影响,可以比类而论的。如天地之气温和,则江河之水安静平稳;天气寒冷,则水冰地冻,江河之水凝涩不流;天气酷热,则江河之水沸腾扬溢;要是暴风骤起,则使江河之水,波涛汹涌。

因此病邪侵入了经脉,寒则使血行滞涩,热则使血气滑润流利,要是虚邪贼风的侵入,也就象江河之水遇到暴风一样,经脉的搏动,则出现波涌隆起的现象。虽然血气同样依次在经脉中流动,但在寸口处按脉,指下就感到时大时小,大即表示病邪盛,小即表示病邪退,邪气运行,没有一定的位置,或在阴经或在阳经,就应该更进一步用三部就侯的方法检查,一旦察之邪气所在,应急早治疗,以阻止它的发展。

治疗时应在吸气时进针,进针时勿使气逆,进针后要留针静侯其气,不让病邪扩散;当吸气时转捻其针,以得气为目的;然后等病人呼气的时候,慢慢地起针,呼气尽时,将针取出。这样,大邪之气尽随针外泄,所以叫做泻。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

【原文】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

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待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帝曰:候气奈何?

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

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

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点评】此段重点说虚症的补法,以及如何“得气”。

①必先扪而循之

扪mén,抚摸;

循之,循法,针刺辅助手法名。指入针后用手指于针刺穴位所在之经络上下推循以促使得气的方法。《针经指南》:“循者,凡下针于穴部分经络之处,用手指上下循之,使气血往来而已。”《针灸问对》:“下针后,气不至,用手上下循之,假如针手阳明合谷穴,气若不至,以三指平直,将指面于针边至曲池,上下往来抚摩,使气血循经而来。”本法源于《素问·离合真邪论》:“扪而循之。”

②呼尽内针,泻法和补法的区别是,进针时,前者是吸气时进针,而后者是呼气尽时进针。李少波认为,人们吸气时全身体表组织像胸腔扩张一样也是向外膨胀的,只是幅度较小,不易被察觉罢了。顺应经络组织的这种变化趋势即为补法,即针气相顺为补; 逆反经络组织的这种变化趋势即为泻法,即针气相逆为泻。根据这一原则,在患者吸气时进针、吸气时捻针以求得气、呼气时出针均为泻法,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并按压针孔即为补法。

③以气至为故,

气至,就是针刺之后,患者有酸麻胀的感觉,针像被吸住一样,这叫得气。 为故,查了半了,也没查出“故”在这里的意思。只要解释成“为目的”。 ④候吸引针,等候吸气时起针。

⑤推阖其门,推阖,阖[hé],按压封闭。针刺时按压所刺穴孔,不使经气外泻的手法。《素问·离合真邪论》:“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

⑥不可挂以发者," 不可挂以发" 的意思,就是说针下已有得气的感应时,就应该适时地运用针刺手法而不能有毫发之差,因为在一霎那间这种得气的感觉是很容易消失的。" 扣之不发" 的意思,就是说不懂得要随着气机的虚实变化而抓住时机进行补泻的医者,往往会坐失良机,这就好像扣在弓弦上的箭,到了应发的时候而没有发射出去一样,这样就只会白白耗损患者的血气而终究达不到祛除邪气的目的。

⑦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何谓“知机之道者”:术之精微可以言语授,而非言语所能尽;可以度数推,而非度数所能穷。苟不默会于心,而欲持昔人一定之说,以应无涯之变,其不至于遗失者寡矣!况得其法而不知其说者乎?”

“刺之微,在速迟”是说针刺的精妙关键就在于手法速度的快慢,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其关键在于下针时机的把握,这与射猎的道理一样。

“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则是将邪气比作猎物而将针具比作弩矢,猎物在弓弩的有效杀伤范围之内出现的时间是极其短促的,如《孙子兵法》中所说的:“动如脱兔”,如果猎手反应不是很快的话,是很难有效射中目标的。所以说“至其当发,间不容瞚。”“伏如横弩,起如发机。”只有高明的猎手才能够做到“知其往来,要与之期。”正因为知道猎物何时将会出现,所以提前就做好了发射的准备,在目标出现的瞬间,及时准确的将箭矢向目标发射出去,而粗劣的猎手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所以说“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

强调“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这和用弩射取猎物的道理是一致的,“取如发机”与“伏如横弩,起如发机”中的两个“发机”含义完全相同;而“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则是对“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的进一步诠释。“知其可取如发机”明确地指明了下针要“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其速度要迅猛快捷,如同射取猎物一样,也就是要做到“取如发机”;换言之,也就是要做到“伏如横弩,起如发机。”如果下针时机不当的话,“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这就如同打猎一样,过早“发机”就会吓跑猎物,太迟“发机”则会使猎物溜掉,所以说“刺之微,在速迟。”这里强调的是下针要“速”。所以说“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的具体含义是“不知其取如扣椎”。

“椎”字,张景岳注为“木椎”,本应该扣动“弩机”的手扣在了木椎上,箭镞当然发射不出去,所以说“不知机者扣之不发”。“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中的“不可”是不必的意思,

“挂”是指区分,其意是说会使用弩机的猎手,不假思索就能够及时地叩动弩机,从而能够准确地将箭簇向目标发射出去,好的弓弩手甚至在黑暗中可以做到“循声而射”。无论是“扣椎”也好,“守关”也好,都是与“守机”相对而言的,指的都是“不知机者”的“粗工”水平。

“椎”是用于一种捶击的器具,后作槌、锤。关于“椎”字的本意,《说文》解释道:“椎,击也,齐谓之终葵。从木,佳声。”《墨子·备城门》:“长椎,

柄长六尺,头常尺。”古文中的“椎”字与“楗”外形非常接近,所以“椎”字可能是由“楗”误写而成。

关于“楗”字的本意,《说文》解释道:“楗,陷门也,从木,建声。”与以“以木横持门户”的“关”字含义相同,指的都是门闩。如《老子》有云:“善闭无关楗而不开”。既然“扣椎”是与“发机”相对提出的,所以“椎”与“机”一样,都应该是弩上的部件,如果不去扣动“悬刀”而是去“扣椎”也就是敲击“楗”的话,是不可能蒋箭镞发射出去的。所以说“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

【整段翻译】

黄帝道:不足之虚症怎样用补法?

岐伯说:首先用手抚摸穴位,然后以指按压穴位,再用手指揉按周围肌肤,进而用手指弹其穴位,令脉络怒张,左手按闭孔穴,不让正气外泄。进针方法,是在病人呼气将尽时进针,静侯其气,稍久留针,以得气为目的。进针侯气,要象等待贵客一样,忘掉时间的早晚,当得气时,要好好保护,等病人吸气时候,拔出其针,那末气就不至外出了;出针以后,应在其孔穴上揉按,使针孔关闭,真气存内,大经之气留于营卫而不泄,这便叫做补。

黄帝道:对邪气怎样诊候呢?

岐伯说:当邪气从络脉而进入经脉,留舍于血脉之中,这时邪正相争,或寒或温,真邪尚未相合,所以脉气波动,忽起忽伏,时来时去,无有定处。所以说诊得泻气方来,必须按而止之,阻止它的发展,用针泻之,但不要正当邪气冲突,遂用泻法,因为真气,就是经脉之气,邪气冲突,真气大虚,这时而用泻法,反使经气大虚,所以说气虚的时候不可用泻,就是指此而言。

因此,诊侯邪气而不能审慎,当大邪之气已经过去,而用泻法,则反使真气虚脱,真气虚脱,则不能恢复,而邪气益甚,那病更加重了。所以说,邪气已经随经而去,不可再用泻法,就是指此而言。

阻止邪气,使用泻法,是件不容易的事,须待邪气初到的时候,随即下针去泻,在邪至之前,或在邪去之后用泻法,都是不适时的,非但不能去邪,反使血气受伤,病就不容易退了。所以说,懂得用针的,象拨动弩机一样,机智灵活,不善于用针的,就象敲击木椎,顽钝不灵了。所以说,识得机宜的,一霎那时毫不迟疑,不知机宜的,纵然时机已到,亦不会下针,就是指此而言。

■帝曰:补泻奈何? ......

【原文】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

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脏以期之。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

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著,绝人长命,予人天殃。

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泻之,其病立已。

【点评】此段重点进一步说明如何进行补和泻,以及要根据三部九侯论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反其道而行,必出大惑。

①疾出以去盛血

盛血,盛,大、多,此处可理解为多余的血,剩余的血,离经的血。

②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 溶溶,水动貌。逆犹迎也。新邪入客,如水之流动,其血尚温,而未至于冰凝,故当迎而刺出其血,病必自除矣。

温血,指血尚温。

③审其病脏以期之,期,期待,预盼康复时间。指审查有病之脏什么时候可以好。

④诛罚无过,命曰大惑

诛罚,责罚;惩治,

无过,没有限制。意指过度医疗。

【整段翻译】

黄帝道:怎样进行补泻呢?

岐伯说:应以攻邪为主。应该及时刺出盛血,以恢复正气,因为病邪刚刚侵入,流动未有定处,推之则前进,引之则留止,迎其气而泻之,以出其毒血,血出之后,病就立即会好。

黄帝道:讲得好!假如到了病邪和真气并合以后,脉气不现波动,那么怎样诊察呢?

岐伯说:仔细审察三部九候的盛衰虚实而调治。检查的方法,在它左右上下各部分,观察有无不相称或特别减弱的地方,就可以知道病在那一脏腑,预盼其康复时间。假如不懂得三部九侯,则阴阳不能辨别,上下也不能分清,更不知道从上部脉以诊察下,从上部脉以诊察上,从中部脉以诊察中,结合胃气多少有无,来决定疾病在那一部。

所以说,针刺而不知三部九侯以了解病脉之处,则虽然有大邪为害,这个医生也没有办法来加以事先防止的。如果诛罚无过,不当泻而泻之,这就叫做“大惑”,反而扰乱脏腑经脉,使真气不能恢复,把实症当作虚症,邪气当作真气,用针毫无道理,反助邪气为害,剥夺病人正气,使顺症变成逆症,使病人荣卫散乱,真气散失,邪气独存于内,断送病人的性命,给人家带来莫大的祸殃。

这种不知三部九侯的医生,是不能够久长的,因为不知配合四时五行因加相胜的道理,会放过了邪气,伤害了正气,以致断绝病人性命。病邪新侵入人体,没有定着一处,推它就向前,引它就阻止,迎其气而泻之,其病是立刻可以好的。 ■总结

离合真邪论中,讲的主要是针刺法。针刺法上,有一专有名词,即“得气”。我们今天重点谈论它。

那什么是得气呢?主要有以下四个感官指标:

①病人的感觉。主要是酸、麻、胀、痛、重5种感觉。这5种感觉并非越强越好,要因人因病而异。如身体虚弱长期失眠的病人,神经脆弱,只要略有一点痛胀感即可,多了则起反作用。

②医生的感觉。主要是针下的沉滞感,古人形容是如鱼吞钩,也就是在逐渐向里捻针的时候,突然感到用同样捻针的力量有捻不动或旋转速度减慢的情况,这就是得气的表现。但切忌过分单方向旋转造成肌纤维缠绕,那种沉滞不可取。

③穴位处出现红晕。红晕一般随着得气的过程逐渐出现,范围可大可小,形状多呈不规则的圆形,在出针以后逐渐消失。若是没有得气或得气感不明显,则红晕不出现或颜色很淡。

④出现轻微的滞针现象。主要表现在留针的过程中,针体周围皮肤紧束,略微高出其他部位皮肤,在运针和出针的时候,针下有沉滞感,尤其在出针的时候可以明显看到针体周围的皮肤随着针体上提而高出周围的皮肤,医生手下也会感到拔针时的阻力,但仅表现为拔虽滞而能拔动,与肌肉缠绕针体时出现的拔不动或拔针十分困难的感觉不同。

为什么针刺以后会“得气”?得气的目的是什么?

先说说这“气”是指什么?这里的“气”,指的是受意念或外力作用而推动的血的汇聚。得气,就是指气血汇聚至指定的地方。我们打个比方,比如,男人在遇到美女挑逗时,会出现生理反应,阴茎会勃起,这就叫得气。勃起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交合做准备。但是,有的男人,不管美女如何挑逗,下面也是微软,这就叫没“得气”。这种现象,就被称为阳痿。这是一种病态。

我们在治疗阳痿时,不管用什么方式,是刮痧、针刺、艾灸、药、按摩、气功,其目的就是让阴茎得气。换言之,就是打通经络,让气血汇聚于阴茎上,以达到勃起的目的。

医生在运用刺针法治病时,就是通过针刺在某个穴位上,以吸引周围的气血来汇聚,得到气血来灌注想要灌注的部位,得气了,医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得不到气,或是医者水平问题,或者病人的气血差的问题。

实际上,昆叔在按摩时,压股动脉、搓八髎的方法,与针刺法的“得气”功用是一样的。当抬手之时,病人能感觉到气血冲到脚底之时,就说明下肢“得气”了。 气功也一样,是人体运用意念,调整呼吸,将体内的气血“运”到自己希望到达的地方,这种“运气”之法,就是气功,也可称之为“得气”。

当然针刺出血,也有调整阴阳的目的。一句话,“得气”的目的就是通经络。经络+阴阳,是中医的两个基本点,经络通了,阴阳也就便于调节了。因此,调理万病,都要从通经络开始。


相关文章

  • [[黄帝内经·素问]第七期--"阴阳离合论"]
  • 上一期"七损八益调摄阴阳(下)--<黄帝内经·素问>第6期" (点击蓝字,看第6期直播回顾)御医传人王心远教授讲了<黄帝内经>经过的千年流传,形成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与我们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并根 ...查看


  •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直解
  • 此承上编阴阳应象,而复论阴阳之离合也.应象者,阴阳之征乎外也:离合者,阴阳之本乎内也.阴阳之理,本于太极,由阴而阳,故曰阴阳.离则有三,合则为一,从三而十百千万皆离也:三阳归于一阳,三阴归于一阴,皆合也.开阖枢者,开则为阳,阖则为阴,舍合则 ...查看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②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 卷二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按此篇论三阴三阳之气.皆出于地之阴.出则为阳.合则归阴.与天地定位.日月呈象之阴阳不同.故帝设此问.而 ...查看


  • 论细胞的阴阳离合
  • JOURNALOFSHANDONGUNIVERSITYOFTCM .2012第36Sep卷第5期 年201299月2012年月 ·理论与方法研究· 论细胞的阴阳离合 郭 妍1,籍 涛2,田进文3 (1.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临床部心一科,北京10 ...查看


  • 从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
  • 2014年11月21日星期五 责任编辑:常宇 版面制作:张元芬 东子 校对:李娜 从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 ◆近现代中医界由于摒弃了运气学说,对中医基本理论中的许 多重要概念已经说不清楚了.事实上,六经辨证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六经的 ...查看


  •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及译文
  • 简 介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 ...查看


  •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 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A.目录学书籍 B.医学词典 C.百科大全 D.医学经典 E.经方典籍 D 2.由唐·王冰注,经宋·林亿等新校正的<素问>注本名为 A.<素问训解> B.<黄帝 ...查看


  • 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
  • 1 小麻雀 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3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一.基础 ...查看


  • 2.[但愿人长久]的教案
  • 2.<但愿人长久>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