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仑定律》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库仑定律;会计算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的静电力,初步了解人类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探究过程。
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通过对实验方案的制定与操作,加深对研究物理问题的一些常用方法:如控制变量法、放大法、测量变换法等实验方法的理解。
3、 情感目标:通过对库仑定律建立的回顾,以及相关物理史实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态度。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的核心是库仑定律,它是静电学的第一个实验定律,是学习电场强度的基础,本节的教学内容主线有两条,第一条是知识层面上的,掌握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即库仑定律;第二条是方法层面上的,即如何研究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以及如何测量一些不易测量的物理量,这些都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重点:一是学生会用库仑定律计算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的静电力。二是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3、 教学难点:静电实验的操作和对实验现象有分析归纳。
4、 教材的处理:本节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库仑定律的建立和库仑定律的简单应用,侧重点为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第二部分为加深对库仑定律的理解与应用。对点电荷的理解,可以放在前面进行分析讨论,而不放在讲完库仑定律之后再引入点电荷。 本课的难点是定性实验是否成功。对实验装置稍作一点改进:可以在铁架台上用夹子竖直安装一个量角器,在量角器的中心钻一个小孔,在小孔中安装一个红色的长指针,并将悬挂小球的细线穿过其小孔,细线前后摆过的角度显示就比较明显。
三、学情分析:
上一节学生已经学习了电荷及守恒定律,知道了使物体起电的几种方法,并且在使物体起电的过程中,系统的电荷是守恒的。同时,学生在初中也明确知道电荷之间是有相互作用的,遵循“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所以,教师提出“我们今天来研究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如何计算?”这一问题,对于这节课的引入是很容易的,也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但是,这节课中对于研究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分析与研究方法,对于学生来讲是很重要的,在必修中我们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也接触过卡文迪许扭秤实验的设计,只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也会联想到库仑扭秤的设计思想与原理。 四、教学设计思路: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6分钟,新课学习与探究20分钟,例题分析10分钟,延伸与小结9分钟 多有不足,期望指教!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库仑定律;会计算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的静电力,初步了解人类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探究过程。
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通过对实验方案的制定与操作,加深对研究物理问题的一些常用方法:如控制变量法、放大法、测量变换法等实验方法的理解。
3、 情感目标:通过对库仑定律建立的回顾,以及相关物理史实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态度。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的核心是库仑定律,它是静电学的第一个实验定律,是学习电场强度的基础,本节的教学内容主线有两条,第一条是知识层面上的,掌握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即库仑定律;第二条是方法层面上的,即如何研究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以及如何测量一些不易测量的物理量,这些都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重点:一是学生会用库仑定律计算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的静电力。二是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3、 教学难点:静电实验的操作和对实验现象有分析归纳。
4、 教材的处理:本节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库仑定律的建立和库仑定律的简单应用,侧重点为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第二部分为加深对库仑定律的理解与应用。对点电荷的理解,可以放在前面进行分析讨论,而不放在讲完库仑定律之后再引入点电荷。 本课的难点是定性实验是否成功。对实验装置稍作一点改进:可以在铁架台上用夹子竖直安装一个量角器,在量角器的中心钻一个小孔,在小孔中安装一个红色的长指针,并将悬挂小球的细线穿过其小孔,细线前后摆过的角度显示就比较明显。
三、学情分析:
上一节学生已经学习了电荷及守恒定律,知道了使物体起电的几种方法,并且在使物体起电的过程中,系统的电荷是守恒的。同时,学生在初中也明确知道电荷之间是有相互作用的,遵循“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所以,教师提出“我们今天来研究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如何计算?”这一问题,对于这节课的引入是很容易的,也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但是,这节课中对于研究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分析与研究方法,对于学生来讲是很重要的,在必修中我们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也接触过卡文迪许扭秤实验的设计,只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也会联想到库仑扭秤的设计思想与原理。 四、教学设计思路: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6分钟,新课学习与探究20分钟,例题分析10分钟,延伸与小结9分钟 多有不足,期望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