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定稿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学校:孝感电大应城分校 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

姓名:畅 文 学号:[1**********]11

【内容提要】:鲁迅一生著作很多,但从小说而言,不过《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小说集,而在一共三十余篇小说中,他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而小说就是来塑造人物形象的,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的观点。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否,关系着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鲁迅的小说中,注重塑造知识分子形象的就有十五篇,显示了他对中国近代与现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热切关注。而鲁迅自己就是这一代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之一,他对知识分子的生活、思想、情感等等,有最深切的体验和感受。但是他超越于同时代的知识分子,能够更深刻、更冷静的分析知识分子的形象。鲁迅的小说中所描绘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主要分为: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以及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封建思想、觉醒

【正文】: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 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他的作品在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学史上地位显赫, 无论是在创作手法上, 人物塑造上, 主题的开掘的深广度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因为鲁迅所提供的精神文化资源是十分丰厚的, 需要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发掘、理解和诠释, 这也正是经典的魅力。其中以知识分子为素材的小说更是让人叫绝, 回味无穷, 让人们看到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群形。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很多, 孔乙己、陈士成、吕纬甫、魏连殳、子君和涓生是代表人物形象。这些人物虽然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但都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揭露, 特别是对当时的科举制度的强烈抨击。

一、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1、维护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肥皂》中的四鸣,作为封建卫道者的四铭,曾经也“奉旨维新”,提倡过学堂,现在又和何道统、卜薇园一类的封建遗老结成同党,同流合污,他们反对新文化、咒骂新学堂,成立“移风文社”,上文“吁请贵大总统特颁明令专重圣经崇祀孟母以挽颓风而存国粹”„„表现出公开的反动性。他对于女学生冠冕堂皇的攻击,其实不过是为了满足潜意识中性放纵的欲望。这使他对于街头流氓调戏年轻女叫花子的下流话“你不要看这货色脏。你只要去买两块肥皂来,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大加赞赏,不断重复,并竟真的梦游似地买了一块香皂给自己的太太。尽管他自己也不十分明白买肥皂的真实动机,却被四铭太太的女性的直觉和何道统的无耻的直率所揭穿,使他有口难辩,以至于成了“无告之民”。

《高老夫子》中的高干亭,与四铭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只不过四铭要道貌岸然得多。高干亭凭一篇《论中华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的狗屁文章,居然谋得一张久慕的女校聘书,成了历史教员。虽然他的所谓历史知识,不过是“桃园三结义”、“秦琼卖马”之类,但终于满足了“去看看女学生”的心愿。不料到了讲堂,面对半屋子女学生,却又窘态百出,耳边似乎笑声不绝,慌乱之中,竟至于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待他偷眼往下看时,却见女学生们的眼睛鼻孔连成一气,“宛若是流动而深邃的海”令他望而生畏。最后在一片嬉笑声中落荒而逃,并从此由仰慕女校——想看看“可有几个出色的”转而攻击女校和女

学生。

这两个人物都正是“表面的正人君子,内心却满是肮脏的封建卫道士”的典型人物形象,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事事关心别人,处处帮助他人,但实际上却是在竭力地维护封建礼教,协助封建制度对人的残害和虐待,成为了封建社会腐朽的社会制度的维护者,也成为了封建制度杀人害人的帮凶。同时,也不自觉地成为了祥林嫂等人走向疯死悲剧的参与者。可见,他们受封建文化的毒害之深进而造成了对旧中国社会底层劳苦民众的无形的伤害。

2、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这一类型的知识分子,们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辈子受“八股取士”的毒害,完全是旧式知识分子。孔乙己终因养活不了自己而沦为窃贼,最后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在人们的笑声中悄然地离开了人生的舞台。陈士成这个连续考了十六次都未考中的老童生,也在“金榜题名”的幻想中耗尽了青春,以至精神完全失常,在想象中的财宝的白光的引诱下淹死在河里。

孔乙己是一个非常可笑的人物。首先表现在他的外貌的奇特和思想的迂腐上面: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几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可见,这是一个颓唐不堪、没有前途的书呆子。生活把他逼到了穷途末路,他还不愿意抛弃那件“破长衫”,还要摆出“读书人”的臭架子,穷酸相,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以表示自己比别人高明几分。可是,别人不但不把他放在眼里,反而借此逗笑取乐。当别人直截了当地揭穿了他因偷何家的书被吊着打的时候,他一面“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一面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着就说些“君子固穷”,“者乎”之类的话。他是自尊的,可是别人却故意去刺痛他,问他为什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手,这就使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回答不出。其次,他的可笑还表现在他的好喝懒做的寄生生活上:他不会劳动,不会营生,又好喝懒做,生活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的地步。他虽能写出一笔好字,原可以依靠抄书糊口,但可惜寄生的本性难改,养成了偷窃的恶习,“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一偷再偷,一犯再犯,先是偷了何家的书,被吊着打,——这次打击,给他脸上增添了许多伤痕。后来竟偷到了丁举人的家里,被打折了腿,只能做着蒲包,用手爬行,最后是默默无声地死去。他是封建科举制度奴役下的一个可怜的牺牲品,黑暗王国里的一个被侮辱与被践踏的卑微的小人物。他的迂腐无能,是受封建文化、封建制度毒害的结果。他虽然已经沦落在社会的最低层,但对仕途的梦想,却并没有完全幻灭,他念了一辈子书,到了须发花白的年纪,还只是个“童生”,连个秀才都不是,却只知道“回”的四种写法,既不能进学,又不会营生。人们瞧不起他,把他看成一文不值的废物。可他还自得其乐,满口“诗云子曰”,表示自己至少是个读书人,比人高出一头。这真是个精神悲剧。鲁迅用他的锐利的解剖刀,就是这样透过孔已己的灵魂,把封建文化、科举制度的文明道德的虚伪与无耻,以及它对历代知识分子的严重精神戕害,冷峻而深刻的剖析出来。

与孔乙己相似的还有《白光》中的陈士成,但后者已完全丧失了可爱之处。这个陈士成, 是一个没有运气, 考了十六次也没有中试的老童生。不同的是, 他出身于没落的豪绅阶级。这陈府有过它光荣的过去, “陈氏的祖宗是巨富的, 这屋子便是祖基”。在陈士成的心目里, 他这书香门第的世家子弟, 理应一步青云, 功名富贵, 唾手可得, 但他竟然会屡试屡败, 这岂不是考官不懂文章, 有眼无珠! 封建科举制度和没落世家的妄自尊大, 在他的生活和精神上造成了一个种对功名富贵疯狂追求的欲望, 一心指望“。绅士们既然千方百计的来攀亲, 人们又都像看见神明似的敬畏, 深悔先前的轻侮, 发昏, „„赶走了租住在自己破宅门里的杂姓――那时不劳说赶, 自己就搬的„„要清高可以做京官, 否则不如谋外放。„„”多少

次, 多少次, 这铺着锦绣前程的好梦, 出现在陈士成的幻觉里, 但一次又一次的考场失意, 飘散了他的梦境。颓唐, 空虚在袭击着他的无聊的私塾生活, 而那好梦却又不因此而消逝。愈失意, 愈狂热, 为功名利禄燃烧起来的近似兽性的欲望, 使他一次又一次把那纠缠着他的好梦, 雕塑的更美满, 更完全„„但这毕竟是第十六次了, “这回又完了”, “他平日安排停当的前程, 这时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 刹时倒塌, 只剩下一堆碎片了”, “阻住了他的一切路” 。于是, 那功成名就的倒塌的糖塔, 又为金银狂想的白光所代替――“左弯右弯, 前走后走, 量金量银不论斗。”绝望把陈士成引向那无稽的谣传, 而幻象又把他驱往变态的疯狂。最后终于在不能自制的狂乱中, 扑向闪烁着白光的湖水, 用生命去填塞了他自己手造的欲海。他和孔已己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最后一批殉葬品。

二、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从清末到民国中后期,大资产者和封建买办及帝国主义共同统治着中国,而鲁迅本人就生活在那样的年代。因此在鲁迅的小说里所反映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有很多的一部分是描写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而在这些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中又无非是写了大致的三种类型:即革命者、投机者、消沉者。

1、消沉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端午节》中的方玄绰、《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阿Q 正传》中的假洋鬼子、以及《药》中的知识青年夏瑜。而在这些人的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过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是随着岁月的考验,生活的磨练后,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所以他们又全都消沉了。这类形象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也是鲁迅最为看重的知识分子,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失败的故事,看到他们的悲剧其实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也是他们自己意志薄弱的悲剧。

①无奈的知识分子形象。

方玄绰也对黑暗的现实不满,但是他却决不会去想怎样抗争,而是总用差不多的思想来说服自己得过且过。即便是生活上困难重重,他也是继续保持乐观的精神态度,甚至会去赊上酒来进行自我安慰。当然他也并不真是心情那么平静的。虽然方玄绰有觉醒的一面,可是在小说中,更多的是讽刺他消沉的一面,对于生活中的切身矛盾,他只是口头上的不满,欠薪不发,生活落迫,他也不参加同事的索薪斗争。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安分守己的人,但实际上他是一个空发牢骚,逃避斗争的庸人。他坚持自己的哲学和为人。走投无路时,他就一步步麻醉自己。方玄绰的形象是:庸俗、软弱、自私、麻木,虽然他曾经有过觉醒和作为,但最终还是在黑暗现实的重压之下失去前进的信心,乃至消沉堕落。《幸福的家庭》所写的是一个为了挣几个稿费养家糊口的穷苦的文学青年。他为了迎合时尚潮流,决定构思一篇名叫《幸福的家庭》的小说。可是现实的残酷打破了他的白日梦,作者用这种笔法善意的嘲讽主人公的虚幻的理想。

②失落的知识分子形象。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就是这类中的典型,他接受过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和新思潮的洗礼,有比一般民众较多的自觉自主意识。他对旧中国的社会黑暗强烈不满,经常以无所顾忌的言论和举动,对传统的封建意识和习惯势力进行抗争,对宗法社会里的制度和习俗表示极大的轻蔑和愤慨,也对青年一代、对未来怀有信心。但是,在现实的逼迫和环境的重压下,他的孤身反抗越来越无力,精神上越来越感到孤独和无望,一方面找不到改造社会的力量,另一方面又为社会所不容,终于一反常态,采取自暴自弃、玩世不恭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报复,当了军阀部队里的一个师长的顾问,自己也成了黑暗的一部分。他从此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排斥先前所崇拜、所主张的一切,最后在孤寂和冷漠

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魏连殳是作者塑造的一个思想感情及其复杂,性格独特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作者通过他短暂的一生描绘了一个昔日有过民主意识的觉醒的战斗过的知识分子,但在黑暗的现实面前,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再加上自身的意志薄弱和生活的困倒,一步步的消沉直至最后的毁灭。魏连殳的形象是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中最突出的。作者对于魏连殳的遭遇是非常可怜的,而小说中魏连殳的形象也是由一个正常的进步人士变为一个病态的消沉人士。

③由觉醒变消沉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的形象。涓生和子君是二十世纪的知识分子,他们在一定程度可以被认定为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随着时代步伐,涓生和子君大胆的追求着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他们不顾封建势力和世俗的偏见,冲破封建牢笼,结合在了一起。然而女主人公子君却由于与涓生同居后便不再读书,不再思考,整日里不是回忆过去两人热恋时情景,就是忙着做家务。生活使子君变得日渐空虚、庸俗、更甚至于是麻木不仁。男主人公涓生原本是一个追求新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他曾以自己的觉醒唤起了子君的觉醒,同时将他自己最纯真的爱情奉献给了子君。可是当与子君共同度过了一段幸福的生活后,他便不再满足于爱情生活了。他认为,他们间的爱情应该是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不然,他们的幸福生活就会凝固。然而,由于涓生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所以连涓生也不知道怎样去更新他们的幸福生活。直到涓生失业之后,他竟然错误的将一切是非都推在子君的头上,是子君束缚住了他的发展空间。于是涓生提出与子君分手,当真的分手之后,涓生本以为自己可以自由的飞翔。可是,他错了,分手后的涓生依旧是处境艰难,无奈的他只有带着悔恨回首往事。子君呢?分手后的她,又被重新推回到了以前的封建牢笼之中,于是不久之后,他便“在严威和冷眼”中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局,在我看来主要是因为他们二人对现实没有足够认清,同时他们的奋斗目标只停留在了“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上了。所以一旦他们走到了一起之后,便失去了奋斗目标,外加上涓生的自私,与子君的怯弱,最终导致他们分手,直至毁灭。鲁迅之所以写这样的小说,主要是想让人们通过对涓生于子君这对自由恋爱的悲剧故事,去思索这种“个性解放与自由恋爱”背后的思想局限性。

2、投机取巧的知识分子形象。

假洋鬼子,一个被讽刺的“上等人”、一个善于见风使舵的人、一个会投机取巧的人。他留过洋,可是他在留过洋后,回国第一件事便是装上了一条已经在留洋期间就剪掉的大辫子。革命一开始,他便将长了一尺多长的辫子拆开了披在肩上,可谓易守易功,投机到了极点。他整日里和那些遗老、地主们、买办们接近,目的无非就是想投机。就拿革命以前来说吧,假洋鬼子整日往赵太爷家跑,进而去接近那些有头有脸的“上等人”,同时他还给自己装上了一条假辫子,以便更容易让赵太爷之流接纳他。可是一旦革命开始后,假洋鬼子又赶紧将假辫子去掉,并且口口声声胡吹,说:“洪哥,我们动手吧。”他却总说道‘no ’——这是洋话,你们不懂得。否则早已成功了。然而正是他做事小心的地方。他再三再四的请我上湖北,我还没有去。由此可见,假洋鬼子的投机程度及其投机方法是多么的令人费解。像这种在当时也是不乏其人的。鲁迅先生之所以要写像假洋鬼子这样的投机人,目的也就是想通过揭露假洋鬼子之流的投机面目。进而以警惕世人。在当时的社会里,几乎是留过洋的知识分子,差不多都剪了辫子,所以在乡下人的眼里,是看不惯没有辫子的,但是更不喜欢装假辫子的,因为光头只是“假洋鬼子”罢了,光了头而又去装上假的辫子,似乎他别有什么居心,所以更感觉厌恶了。而像《阿Q 正传》中的假洋鬼子,本身就是一个见缝就钻的投机者,再加上他头上的假辫子,所以他的投机面目就更加暴露无疑了。就拿“阿Q 革命”来说吧,假洋鬼子先用“哭丧棒”禁止他革命,接着他又胡吹自己和黎元洪是好朋友,并且说自己是早赞成革命的,甚至将他自己标榜成一个革命功臣。像他这种

能很快就“适应潮流”的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还真是比比皆是。

3、具有革命精神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夏瑜,这个出现在《药》中的知识青年。不仅牢头无法理解,茶客们说他疯了。老百姓拿他当“人血馒头”的原料,甚至连他的母亲也不明白,因为儿子为革命牺牲,他感到“羞愧”,夏瑜的革命理想和革命行动是可悲的,但更可悲的是他的鲜血竟被贫穷、善良的华老栓当作给儿子的“灵丹妙药”,当他在狱中宣传革命道理时,“年轻人们”感到“气愤”,并且群殴他,茶客们知道后又拍手称快。他劝极其反动的阿义革命,被打后,硬自以为阿义是“可怜虫”,而那些不听他的话,去造反的群众也是“可怜虫”。可是他在其他人的眼中却是不仅仅是可怜虫,更是“被吃的假药、骗钱的资本、鉴赏杀人的盛举、无聊的谈资”罢了。虽然夏瑜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但却是孤独与寂寞的。由此可见,夏瑜是多么的可悲。从而影射出当时的中华民族是多么的可悲——这是因为“华夏两家的姓其实是中华民族的代称,所以说两家的悲剧命运正是当时中国的写照。”我们从华老栓全家的无知,和茶馆里花白胡子、驼背、康大叔等人对夏瑜的死的麻木上,可以形象的感触到,如果再不进行思想启蒙的话,那么像这种为革命而流血的志士,仍然是不会被人理解的。可见,鲁迅从写小说的伊始,就对社会给予极大的关注,对变革时代人们的命运给予极大的关注,而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又一直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改革和变迁的启蒙者和先锋,特别是像夏瑜这样的人,更应该去做社会的启蒙者和先锋,所以鲁迅在写道夏瑜死后,在他的坟上多了“一圈红白的花,不很整齐,倒也有精神。”这就表明还有人纪念革命烈士,革命者是斩不尽,杀不绝的,就犹如在黑暗中多了一点“星火”一样,给人以希望。

三、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1、《长明灯》中的疯子。

在《长明灯》中,作者通过吉光屯的命名,说明封建社会形成的迷信习俗已经成为了人们长期尊崇的信徒,而所谓的梁武帝点燃的长明灯是封建社会的宗法的图腾象征。疯子吹灭了长明灯,象征着反封建斗争掀起的浪潮。在作品里,疯子尽管是孤军奋战,受到人们的敌视和禁锢,但他浩然的正气使得凡夫俗子感到胆战心惊。《长明灯》实质上是对不合理的社会的反抗。

2、正在觉醒的“我”。

《故乡》中的“我”,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漂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有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是怀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我”是勇敢地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正在觉醒的知识分子。

3、已经觉醒的“狂人”。

《狂人日记》塑造的狂人形象,不是真的狂人,但他是一个真的被迫害者,一个被封建家庭制度和礼教迫害到了发狂的人;是一个亲身受尽了封建传统的道德伦理的束缚、压迫、损害而感到了恐怖的人;是一个在黑暗社会中受着精神上的苦刑而开始觉醒和反抗的知识分子。他表现了对传统的大胆怀疑和批判精神,发出“从来如此就对么?”的反传统战叫,大声疾呼“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警告老大的中华民族死抱住吃人的封建旧传统不肯改变,“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得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其实,狂人并非来自生活,而是具有象征意义,他是作者对一个启蒙者,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的真实处境的象征性表达。之所以采用“狂人”这一词来定义这一类觉醒的知识分子,是因为他在愚昧的群众眼里和一个真疯子没有什么区别——如果他试图进行启蒙的话。小说的主人公“狂人”是“五四”时期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以理性的批判对

封建礼教进行了彻底的否定,揭露封建社会的吃人的本性,最后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吁。因此,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的形象。

参考文献:

1、鲁迅《序》《南腔北调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7月版

2、周作人《关于鲁迅》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南腔北调集》人民文 学出版社1980年7月版

4、鲁迅《鲁迅小说全编》漓江出版社出版1996-6 出版社

5、林非《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鲁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6、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9月第1版

7、顾振彪《解读呐喊•朝花夕拾》京华出版社2001年1月

8、卢今《鲁迅短篇小说欣赏》,广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学校:孝感电大应城分校 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

姓名:畅 文 学号:[1**********]11

【内容提要】:鲁迅一生著作很多,但从小说而言,不过《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小说集,而在一共三十余篇小说中,他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而小说就是来塑造人物形象的,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的观点。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否,关系着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鲁迅的小说中,注重塑造知识分子形象的就有十五篇,显示了他对中国近代与现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热切关注。而鲁迅自己就是这一代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之一,他对知识分子的生活、思想、情感等等,有最深切的体验和感受。但是他超越于同时代的知识分子,能够更深刻、更冷静的分析知识分子的形象。鲁迅的小说中所描绘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主要分为: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以及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封建思想、觉醒

【正文】: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 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他的作品在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学史上地位显赫, 无论是在创作手法上, 人物塑造上, 主题的开掘的深广度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因为鲁迅所提供的精神文化资源是十分丰厚的, 需要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发掘、理解和诠释, 这也正是经典的魅力。其中以知识分子为素材的小说更是让人叫绝, 回味无穷, 让人们看到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群形。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很多, 孔乙己、陈士成、吕纬甫、魏连殳、子君和涓生是代表人物形象。这些人物虽然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但都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揭露, 特别是对当时的科举制度的强烈抨击。

一、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1、维护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肥皂》中的四鸣,作为封建卫道者的四铭,曾经也“奉旨维新”,提倡过学堂,现在又和何道统、卜薇园一类的封建遗老结成同党,同流合污,他们反对新文化、咒骂新学堂,成立“移风文社”,上文“吁请贵大总统特颁明令专重圣经崇祀孟母以挽颓风而存国粹”„„表现出公开的反动性。他对于女学生冠冕堂皇的攻击,其实不过是为了满足潜意识中性放纵的欲望。这使他对于街头流氓调戏年轻女叫花子的下流话“你不要看这货色脏。你只要去买两块肥皂来,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大加赞赏,不断重复,并竟真的梦游似地买了一块香皂给自己的太太。尽管他自己也不十分明白买肥皂的真实动机,却被四铭太太的女性的直觉和何道统的无耻的直率所揭穿,使他有口难辩,以至于成了“无告之民”。

《高老夫子》中的高干亭,与四铭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只不过四铭要道貌岸然得多。高干亭凭一篇《论中华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的狗屁文章,居然谋得一张久慕的女校聘书,成了历史教员。虽然他的所谓历史知识,不过是“桃园三结义”、“秦琼卖马”之类,但终于满足了“去看看女学生”的心愿。不料到了讲堂,面对半屋子女学生,却又窘态百出,耳边似乎笑声不绝,慌乱之中,竟至于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待他偷眼往下看时,却见女学生们的眼睛鼻孔连成一气,“宛若是流动而深邃的海”令他望而生畏。最后在一片嬉笑声中落荒而逃,并从此由仰慕女校——想看看“可有几个出色的”转而攻击女校和女

学生。

这两个人物都正是“表面的正人君子,内心却满是肮脏的封建卫道士”的典型人物形象,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事事关心别人,处处帮助他人,但实际上却是在竭力地维护封建礼教,协助封建制度对人的残害和虐待,成为了封建社会腐朽的社会制度的维护者,也成为了封建制度杀人害人的帮凶。同时,也不自觉地成为了祥林嫂等人走向疯死悲剧的参与者。可见,他们受封建文化的毒害之深进而造成了对旧中国社会底层劳苦民众的无形的伤害。

2、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这一类型的知识分子,们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辈子受“八股取士”的毒害,完全是旧式知识分子。孔乙己终因养活不了自己而沦为窃贼,最后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在人们的笑声中悄然地离开了人生的舞台。陈士成这个连续考了十六次都未考中的老童生,也在“金榜题名”的幻想中耗尽了青春,以至精神完全失常,在想象中的财宝的白光的引诱下淹死在河里。

孔乙己是一个非常可笑的人物。首先表现在他的外貌的奇特和思想的迂腐上面: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几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可见,这是一个颓唐不堪、没有前途的书呆子。生活把他逼到了穷途末路,他还不愿意抛弃那件“破长衫”,还要摆出“读书人”的臭架子,穷酸相,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以表示自己比别人高明几分。可是,别人不但不把他放在眼里,反而借此逗笑取乐。当别人直截了当地揭穿了他因偷何家的书被吊着打的时候,他一面“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一面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着就说些“君子固穷”,“者乎”之类的话。他是自尊的,可是别人却故意去刺痛他,问他为什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手,这就使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回答不出。其次,他的可笑还表现在他的好喝懒做的寄生生活上:他不会劳动,不会营生,又好喝懒做,生活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的地步。他虽能写出一笔好字,原可以依靠抄书糊口,但可惜寄生的本性难改,养成了偷窃的恶习,“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一偷再偷,一犯再犯,先是偷了何家的书,被吊着打,——这次打击,给他脸上增添了许多伤痕。后来竟偷到了丁举人的家里,被打折了腿,只能做着蒲包,用手爬行,最后是默默无声地死去。他是封建科举制度奴役下的一个可怜的牺牲品,黑暗王国里的一个被侮辱与被践踏的卑微的小人物。他的迂腐无能,是受封建文化、封建制度毒害的结果。他虽然已经沦落在社会的最低层,但对仕途的梦想,却并没有完全幻灭,他念了一辈子书,到了须发花白的年纪,还只是个“童生”,连个秀才都不是,却只知道“回”的四种写法,既不能进学,又不会营生。人们瞧不起他,把他看成一文不值的废物。可他还自得其乐,满口“诗云子曰”,表示自己至少是个读书人,比人高出一头。这真是个精神悲剧。鲁迅用他的锐利的解剖刀,就是这样透过孔已己的灵魂,把封建文化、科举制度的文明道德的虚伪与无耻,以及它对历代知识分子的严重精神戕害,冷峻而深刻的剖析出来。

与孔乙己相似的还有《白光》中的陈士成,但后者已完全丧失了可爱之处。这个陈士成, 是一个没有运气, 考了十六次也没有中试的老童生。不同的是, 他出身于没落的豪绅阶级。这陈府有过它光荣的过去, “陈氏的祖宗是巨富的, 这屋子便是祖基”。在陈士成的心目里, 他这书香门第的世家子弟, 理应一步青云, 功名富贵, 唾手可得, 但他竟然会屡试屡败, 这岂不是考官不懂文章, 有眼无珠! 封建科举制度和没落世家的妄自尊大, 在他的生活和精神上造成了一个种对功名富贵疯狂追求的欲望, 一心指望“。绅士们既然千方百计的来攀亲, 人们又都像看见神明似的敬畏, 深悔先前的轻侮, 发昏, „„赶走了租住在自己破宅门里的杂姓――那时不劳说赶, 自己就搬的„„要清高可以做京官, 否则不如谋外放。„„”多少

次, 多少次, 这铺着锦绣前程的好梦, 出现在陈士成的幻觉里, 但一次又一次的考场失意, 飘散了他的梦境。颓唐, 空虚在袭击着他的无聊的私塾生活, 而那好梦却又不因此而消逝。愈失意, 愈狂热, 为功名利禄燃烧起来的近似兽性的欲望, 使他一次又一次把那纠缠着他的好梦, 雕塑的更美满, 更完全„„但这毕竟是第十六次了, “这回又完了”, “他平日安排停当的前程, 这时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 刹时倒塌, 只剩下一堆碎片了”, “阻住了他的一切路” 。于是, 那功成名就的倒塌的糖塔, 又为金银狂想的白光所代替――“左弯右弯, 前走后走, 量金量银不论斗。”绝望把陈士成引向那无稽的谣传, 而幻象又把他驱往变态的疯狂。最后终于在不能自制的狂乱中, 扑向闪烁着白光的湖水, 用生命去填塞了他自己手造的欲海。他和孔已己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最后一批殉葬品。

二、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从清末到民国中后期,大资产者和封建买办及帝国主义共同统治着中国,而鲁迅本人就生活在那样的年代。因此在鲁迅的小说里所反映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有很多的一部分是描写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而在这些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中又无非是写了大致的三种类型:即革命者、投机者、消沉者。

1、消沉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端午节》中的方玄绰、《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阿Q 正传》中的假洋鬼子、以及《药》中的知识青年夏瑜。而在这些人的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过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是随着岁月的考验,生活的磨练后,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所以他们又全都消沉了。这类形象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也是鲁迅最为看重的知识分子,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失败的故事,看到他们的悲剧其实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也是他们自己意志薄弱的悲剧。

①无奈的知识分子形象。

方玄绰也对黑暗的现实不满,但是他却决不会去想怎样抗争,而是总用差不多的思想来说服自己得过且过。即便是生活上困难重重,他也是继续保持乐观的精神态度,甚至会去赊上酒来进行自我安慰。当然他也并不真是心情那么平静的。虽然方玄绰有觉醒的一面,可是在小说中,更多的是讽刺他消沉的一面,对于生活中的切身矛盾,他只是口头上的不满,欠薪不发,生活落迫,他也不参加同事的索薪斗争。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安分守己的人,但实际上他是一个空发牢骚,逃避斗争的庸人。他坚持自己的哲学和为人。走投无路时,他就一步步麻醉自己。方玄绰的形象是:庸俗、软弱、自私、麻木,虽然他曾经有过觉醒和作为,但最终还是在黑暗现实的重压之下失去前进的信心,乃至消沉堕落。《幸福的家庭》所写的是一个为了挣几个稿费养家糊口的穷苦的文学青年。他为了迎合时尚潮流,决定构思一篇名叫《幸福的家庭》的小说。可是现实的残酷打破了他的白日梦,作者用这种笔法善意的嘲讽主人公的虚幻的理想。

②失落的知识分子形象。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就是这类中的典型,他接受过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和新思潮的洗礼,有比一般民众较多的自觉自主意识。他对旧中国的社会黑暗强烈不满,经常以无所顾忌的言论和举动,对传统的封建意识和习惯势力进行抗争,对宗法社会里的制度和习俗表示极大的轻蔑和愤慨,也对青年一代、对未来怀有信心。但是,在现实的逼迫和环境的重压下,他的孤身反抗越来越无力,精神上越来越感到孤独和无望,一方面找不到改造社会的力量,另一方面又为社会所不容,终于一反常态,采取自暴自弃、玩世不恭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报复,当了军阀部队里的一个师长的顾问,自己也成了黑暗的一部分。他从此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排斥先前所崇拜、所主张的一切,最后在孤寂和冷漠

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魏连殳是作者塑造的一个思想感情及其复杂,性格独特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作者通过他短暂的一生描绘了一个昔日有过民主意识的觉醒的战斗过的知识分子,但在黑暗的现实面前,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再加上自身的意志薄弱和生活的困倒,一步步的消沉直至最后的毁灭。魏连殳的形象是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中最突出的。作者对于魏连殳的遭遇是非常可怜的,而小说中魏连殳的形象也是由一个正常的进步人士变为一个病态的消沉人士。

③由觉醒变消沉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的形象。涓生和子君是二十世纪的知识分子,他们在一定程度可以被认定为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随着时代步伐,涓生和子君大胆的追求着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他们不顾封建势力和世俗的偏见,冲破封建牢笼,结合在了一起。然而女主人公子君却由于与涓生同居后便不再读书,不再思考,整日里不是回忆过去两人热恋时情景,就是忙着做家务。生活使子君变得日渐空虚、庸俗、更甚至于是麻木不仁。男主人公涓生原本是一个追求新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他曾以自己的觉醒唤起了子君的觉醒,同时将他自己最纯真的爱情奉献给了子君。可是当与子君共同度过了一段幸福的生活后,他便不再满足于爱情生活了。他认为,他们间的爱情应该是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不然,他们的幸福生活就会凝固。然而,由于涓生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所以连涓生也不知道怎样去更新他们的幸福生活。直到涓生失业之后,他竟然错误的将一切是非都推在子君的头上,是子君束缚住了他的发展空间。于是涓生提出与子君分手,当真的分手之后,涓生本以为自己可以自由的飞翔。可是,他错了,分手后的涓生依旧是处境艰难,无奈的他只有带着悔恨回首往事。子君呢?分手后的她,又被重新推回到了以前的封建牢笼之中,于是不久之后,他便“在严威和冷眼”中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局,在我看来主要是因为他们二人对现实没有足够认清,同时他们的奋斗目标只停留在了“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上了。所以一旦他们走到了一起之后,便失去了奋斗目标,外加上涓生的自私,与子君的怯弱,最终导致他们分手,直至毁灭。鲁迅之所以写这样的小说,主要是想让人们通过对涓生于子君这对自由恋爱的悲剧故事,去思索这种“个性解放与自由恋爱”背后的思想局限性。

2、投机取巧的知识分子形象。

假洋鬼子,一个被讽刺的“上等人”、一个善于见风使舵的人、一个会投机取巧的人。他留过洋,可是他在留过洋后,回国第一件事便是装上了一条已经在留洋期间就剪掉的大辫子。革命一开始,他便将长了一尺多长的辫子拆开了披在肩上,可谓易守易功,投机到了极点。他整日里和那些遗老、地主们、买办们接近,目的无非就是想投机。就拿革命以前来说吧,假洋鬼子整日往赵太爷家跑,进而去接近那些有头有脸的“上等人”,同时他还给自己装上了一条假辫子,以便更容易让赵太爷之流接纳他。可是一旦革命开始后,假洋鬼子又赶紧将假辫子去掉,并且口口声声胡吹,说:“洪哥,我们动手吧。”他却总说道‘no ’——这是洋话,你们不懂得。否则早已成功了。然而正是他做事小心的地方。他再三再四的请我上湖北,我还没有去。由此可见,假洋鬼子的投机程度及其投机方法是多么的令人费解。像这种在当时也是不乏其人的。鲁迅先生之所以要写像假洋鬼子这样的投机人,目的也就是想通过揭露假洋鬼子之流的投机面目。进而以警惕世人。在当时的社会里,几乎是留过洋的知识分子,差不多都剪了辫子,所以在乡下人的眼里,是看不惯没有辫子的,但是更不喜欢装假辫子的,因为光头只是“假洋鬼子”罢了,光了头而又去装上假的辫子,似乎他别有什么居心,所以更感觉厌恶了。而像《阿Q 正传》中的假洋鬼子,本身就是一个见缝就钻的投机者,再加上他头上的假辫子,所以他的投机面目就更加暴露无疑了。就拿“阿Q 革命”来说吧,假洋鬼子先用“哭丧棒”禁止他革命,接着他又胡吹自己和黎元洪是好朋友,并且说自己是早赞成革命的,甚至将他自己标榜成一个革命功臣。像他这种

能很快就“适应潮流”的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还真是比比皆是。

3、具有革命精神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夏瑜,这个出现在《药》中的知识青年。不仅牢头无法理解,茶客们说他疯了。老百姓拿他当“人血馒头”的原料,甚至连他的母亲也不明白,因为儿子为革命牺牲,他感到“羞愧”,夏瑜的革命理想和革命行动是可悲的,但更可悲的是他的鲜血竟被贫穷、善良的华老栓当作给儿子的“灵丹妙药”,当他在狱中宣传革命道理时,“年轻人们”感到“气愤”,并且群殴他,茶客们知道后又拍手称快。他劝极其反动的阿义革命,被打后,硬自以为阿义是“可怜虫”,而那些不听他的话,去造反的群众也是“可怜虫”。可是他在其他人的眼中却是不仅仅是可怜虫,更是“被吃的假药、骗钱的资本、鉴赏杀人的盛举、无聊的谈资”罢了。虽然夏瑜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但却是孤独与寂寞的。由此可见,夏瑜是多么的可悲。从而影射出当时的中华民族是多么的可悲——这是因为“华夏两家的姓其实是中华民族的代称,所以说两家的悲剧命运正是当时中国的写照。”我们从华老栓全家的无知,和茶馆里花白胡子、驼背、康大叔等人对夏瑜的死的麻木上,可以形象的感触到,如果再不进行思想启蒙的话,那么像这种为革命而流血的志士,仍然是不会被人理解的。可见,鲁迅从写小说的伊始,就对社会给予极大的关注,对变革时代人们的命运给予极大的关注,而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又一直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改革和变迁的启蒙者和先锋,特别是像夏瑜这样的人,更应该去做社会的启蒙者和先锋,所以鲁迅在写道夏瑜死后,在他的坟上多了“一圈红白的花,不很整齐,倒也有精神。”这就表明还有人纪念革命烈士,革命者是斩不尽,杀不绝的,就犹如在黑暗中多了一点“星火”一样,给人以希望。

三、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1、《长明灯》中的疯子。

在《长明灯》中,作者通过吉光屯的命名,说明封建社会形成的迷信习俗已经成为了人们长期尊崇的信徒,而所谓的梁武帝点燃的长明灯是封建社会的宗法的图腾象征。疯子吹灭了长明灯,象征着反封建斗争掀起的浪潮。在作品里,疯子尽管是孤军奋战,受到人们的敌视和禁锢,但他浩然的正气使得凡夫俗子感到胆战心惊。《长明灯》实质上是对不合理的社会的反抗。

2、正在觉醒的“我”。

《故乡》中的“我”,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漂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有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是怀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我”是勇敢地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正在觉醒的知识分子。

3、已经觉醒的“狂人”。

《狂人日记》塑造的狂人形象,不是真的狂人,但他是一个真的被迫害者,一个被封建家庭制度和礼教迫害到了发狂的人;是一个亲身受尽了封建传统的道德伦理的束缚、压迫、损害而感到了恐怖的人;是一个在黑暗社会中受着精神上的苦刑而开始觉醒和反抗的知识分子。他表现了对传统的大胆怀疑和批判精神,发出“从来如此就对么?”的反传统战叫,大声疾呼“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警告老大的中华民族死抱住吃人的封建旧传统不肯改变,“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得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其实,狂人并非来自生活,而是具有象征意义,他是作者对一个启蒙者,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的真实处境的象征性表达。之所以采用“狂人”这一词来定义这一类觉醒的知识分子,是因为他在愚昧的群众眼里和一个真疯子没有什么区别——如果他试图进行启蒙的话。小说的主人公“狂人”是“五四”时期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以理性的批判对

封建礼教进行了彻底的否定,揭露封建社会的吃人的本性,最后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吁。因此,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的形象。

参考文献:

1、鲁迅《序》《南腔北调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7月版

2、周作人《关于鲁迅》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南腔北调集》人民文 学出版社1980年7月版

4、鲁迅《鲁迅小说全编》漓江出版社出版1996-6 出版社

5、林非《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鲁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6、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9月第1版

7、顾振彪《解读呐喊•朝花夕拾》京华出版社2001年1月

8、卢今《鲁迅短篇小说欣赏》,广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相关文章

  • 浅析鲁迅野草的艺术特征
  • 泰 州 学 院 TaiZhou University 2014 届毕业设计(论文) 课题:浅析鲁迅<野草>的艺术特征 学生姓名: 石博伟 学 号: 110133215 系 部: 人文 专 业: 语文教育 指导教师: 戴舒芩 摘 ...查看


  • 定稿一六年级上册语文日积月累
  •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集一 1-8单元日积月累 (会背 会默写) 第一单元: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张维屏) 今夜偏知春汽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 ...查看


  •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本科毕业论文(中文)开题报告撰写模板(一) (2012-01-25 15:45:23) 转载▼ 标签: 分类: ThesisWriting 英语专业 本科 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撰写模板 本科毕业论文(中文)开题报告撰写模板(一) (封面已略 ...查看


  • 中国古今重要文学名著
  • 中国古今重要文学名著 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五部儒家经典著作:<诗><书><礼><易><春秋&g ...查看


  • 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定稿
  •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兴县中学 问海芳 本学期九年级下册语文新课的教学任务即将完成,为迎接中考,为系统地复习好语文知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增强学生中考应试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特制定该复习计划.到六月初,本期教学时间约1 ...查看


  • 评程光炜先生对莫言[白狗秋千架]的解读
  • 内容摘要:在莫言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的研究中,程光炜的<小说的读法>或许是影响最大的一篇.但实际上,这篇文章在语文.知识.研究方式和思维等很多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当然,这些问题恐怕并不仅仅存在于这篇文章中,它们其实 ...查看


  • 浅析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蒋娜
  •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浅析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学生姓名:蒋娜 学号: 入学时间:2014秋 专业:汉语言文学 试点电大(分校)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綦江工作站 指导教师 :周强 重 庆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2015 年 11 月 ...查看


  • 简议写作中的材料问题
  • 发布时间: 2009-08-05 07:43:37   作    者: 李占忠 来    源: 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术研究 摘  要:笔者立足于政论文写作的视角,着意于撰写领导讲话之类行政公文涉及的材料的含义.材料的积累.材料的选择三个常见 ...查看


  • [呐喊].[彷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 <呐喊>与<彷徨>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摘要] 鲁迅小说反映了时代本质和精神特征,其创作生涯中写下了近三十篇小说,后来集结成为<呐喊>.<仿徨>两部作品集,<呐喊>和<彷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