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传播的心理动因分析及其疏导措施初探

  摘要: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网络谣言的社会影响日益加大。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网络谣言的形成与传播过程,分析网络谣言造谣者与传播者的心理动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疏导措施。

  关键词:网络谣言;心理动因近年来,人人(原校内网)、新浪微博等社交网站的兴起,在大幅度提高信息传播速度与广度的同时,也加剧了网络谣言等问题。网络谣言对社会与个人都有其危害性。“抢盐风波”和“地震预言”等事件为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在个人事件里,车祸肇事者药家鑫被谣传为“富二代”,让案件审判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调查显示,多数网络谣言的造谣者并非谣言传播的直接利益获得者,而是看似关系不大的第三方。探究造谣者和传播者的心理动因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网络谣言的根源,从而制定相应心理疏导措施。

  一、网络谣言的形成与传播过程

  被称为“谣言研究之父”的美国学者奥尔波特,则将谣言定义为“缺乏具体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的、与当时事件相关的命题”。在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来,谣言的传播需要存在以下心理条件:首先是社会共同享有某种价值趋向,其次是公众情绪处于普遍的紧张和担心中,最后是人们对处理紧张事态的社会组织不甚了解或是缺乏信任。如果以上三个条件得到满足,则谣言极可能形成。谣言的形成和传播基于两点:“相关事件、人员的重要性”以及“主题证据的模糊性”。一般而言,“模糊性”越高,谣言越容易传播。然而网络谣言与传统谣言的区别在于,为了弥补隐蔽信息源造成的较低的置信度,许多造谣者会增加谣言的细节描述,以提高信息精确度的方式使谣言更为可信。随后传播者也会在转述谣言的过程中,有意地向其中加入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强化谣言的观点。因此,相较于一般谣言,网络谣言更为精确。

  网络上的谣言的传播一般发生在网络社群间,主要有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谣言被介绍或发布。此时,造谣者会使用谨慎的陈述,受众则会初步判断谣言是否可信。随后谣言进入讨论阶段。网络社群如BBS和微博的使用者开始互相交换信息,然后彼此间进行初步的讨论。当讨论进入到实质阶段,讨论者将对问题进行解释性的讨论与陈述。在最后阶段,社群会对当前谣言的话题失去兴趣。①

  二、网络谣言造谣者与传播者的心理动因分析

  从网络谣言的制造者角度看,制造谣言的心理动因主要分为以下五种类型:一是提醒群众或引导群众产生变革意识。利用网络谣言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造谣者可以在短时间内引起网络社群对某些现象的关注。当网络影响力转移至现实,问题的解决或群体利益便可能得到实现;二是出于报复心理。造谣者通过制造谣言引起多数人对其报复对象的愤怒或在社会范围内引起恐慌,从而实现其对个人、集团或社会实施惩罚性报复的目的;三是打击竞争对手。通过散播不利于对方的谣言,造成有利于己方的竞争局面;四是满足自我表现欲望。造谣者为了提升知名度而发布能吸引眼球的谣言贴;五是满足自身无目的、不负责的游戏心理。部分造谣者从发布谣言,预言并观察他人反应这类行为中希望获得支配地位,享受影响他人的快感。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人们可以大胆地袒露在现实社会被压抑的欲望,还可以利用网络创造各种途径来满足不同类型的心理需求。在隐蔽、匿名等特征下,网民反抗、颠覆或戏耍等意识能得到彰显。②

  而对于谣言传播者来说,网民普遍是出于参与性、猎奇性、匿名性等心理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许多网络平台的存在有赖于需要网民的相互交流,如微博与论坛等。这种高度交互的虚拟社会让网民认为自身有积极参与信息传播的责任,而网络的匿名性又免除了他们确保信息真实性的责任,因此网民对于许多能引起广泛关注的谣言选择了“转发”等扩散方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学院李道荣教授在接受访谈时所说,人们普遍都有好奇心,对奇异的和反常的信息的关注度会大于其他的信息。对于社会中的很多反常因素,不少人抱有宁可信其有的态度,将信息传播给亲朋好友。但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又会根据自身偏好对信息进行简化和加工,最后造成信息的歪曲。这样即便是本来真实的信息也会变为谣言。在网络谣言的传播中,也有些行动者是为谋求利益,借谣言事件售卖防备性物品以获取暴利。

  三、网络谣言传播的心理疏导措施

  针对谣言传播的心理动因,应制定以下心理疏导措施以更好从根源控制网络谣言的传播。

  首先,加强主流文化建设,倡导诚信行政,通过及时发布政务及公共服务、突发事件信息的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群众应相信政府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以传播谣言等偏激方式引起社会关注。在接触到负面信息时,不应抱有“政府总是有所隐瞒”等想法先入为主地做出判断,而应在第一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先官方求证。

  其次,培养网民与新闻媒体的网络责任心,尤其应让公众认识到在网络上传播信息不只是自己的事情,也会对他人与社会造成现实中的影响。提倡网民在传播前对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新闻媒体应在发布信息前对真实性进行核查。不因网络的匿名性而减少对所传播信息的责任感,用正确的信息抵制谣言。

  最后,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消除因网络的虚拟性等原因产生的造谣者与传播者的侥幸心理。相关网站要加强网络把关的力度,政府有关部门则要完善相关的法规和办法,处理一些网络谣言的典型案例。公民的言论自由是建立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的,相关法律应厘清言论自由与造谣中伤的界限以及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法律责任的界限,完善法律对网络行为在民事、行政、刑事范围与之配套的规范。(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本课题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部分成果报告

  参考文献

  [1]陈子晨.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谣言特点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院报;2010年第01期

  [2]王国华、方付建、陈强.网络谣言传导:过程、动因与根源—以地震谣言为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02期

  注解

  ①陈子晨.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谣言特点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院报;2010年第01期

  ②王国华、方付建、陈强.网络谣言传导:过程、动因与根源—以地震谣言为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02期

  摘要: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网络谣言的社会影响日益加大。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网络谣言的形成与传播过程,分析网络谣言造谣者与传播者的心理动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疏导措施。

  关键词:网络谣言;心理动因近年来,人人(原校内网)、新浪微博等社交网站的兴起,在大幅度提高信息传播速度与广度的同时,也加剧了网络谣言等问题。网络谣言对社会与个人都有其危害性。“抢盐风波”和“地震预言”等事件为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在个人事件里,车祸肇事者药家鑫被谣传为“富二代”,让案件审判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调查显示,多数网络谣言的造谣者并非谣言传播的直接利益获得者,而是看似关系不大的第三方。探究造谣者和传播者的心理动因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网络谣言的根源,从而制定相应心理疏导措施。

  一、网络谣言的形成与传播过程

  被称为“谣言研究之父”的美国学者奥尔波特,则将谣言定义为“缺乏具体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的、与当时事件相关的命题”。在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来,谣言的传播需要存在以下心理条件:首先是社会共同享有某种价值趋向,其次是公众情绪处于普遍的紧张和担心中,最后是人们对处理紧张事态的社会组织不甚了解或是缺乏信任。如果以上三个条件得到满足,则谣言极可能形成。谣言的形成和传播基于两点:“相关事件、人员的重要性”以及“主题证据的模糊性”。一般而言,“模糊性”越高,谣言越容易传播。然而网络谣言与传统谣言的区别在于,为了弥补隐蔽信息源造成的较低的置信度,许多造谣者会增加谣言的细节描述,以提高信息精确度的方式使谣言更为可信。随后传播者也会在转述谣言的过程中,有意地向其中加入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强化谣言的观点。因此,相较于一般谣言,网络谣言更为精确。

  网络上的谣言的传播一般发生在网络社群间,主要有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谣言被介绍或发布。此时,造谣者会使用谨慎的陈述,受众则会初步判断谣言是否可信。随后谣言进入讨论阶段。网络社群如BBS和微博的使用者开始互相交换信息,然后彼此间进行初步的讨论。当讨论进入到实质阶段,讨论者将对问题进行解释性的讨论与陈述。在最后阶段,社群会对当前谣言的话题失去兴趣。①

  二、网络谣言造谣者与传播者的心理动因分析

  从网络谣言的制造者角度看,制造谣言的心理动因主要分为以下五种类型:一是提醒群众或引导群众产生变革意识。利用网络谣言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造谣者可以在短时间内引起网络社群对某些现象的关注。当网络影响力转移至现实,问题的解决或群体利益便可能得到实现;二是出于报复心理。造谣者通过制造谣言引起多数人对其报复对象的愤怒或在社会范围内引起恐慌,从而实现其对个人、集团或社会实施惩罚性报复的目的;三是打击竞争对手。通过散播不利于对方的谣言,造成有利于己方的竞争局面;四是满足自我表现欲望。造谣者为了提升知名度而发布能吸引眼球的谣言贴;五是满足自身无目的、不负责的游戏心理。部分造谣者从发布谣言,预言并观察他人反应这类行为中希望获得支配地位,享受影响他人的快感。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人们可以大胆地袒露在现实社会被压抑的欲望,还可以利用网络创造各种途径来满足不同类型的心理需求。在隐蔽、匿名等特征下,网民反抗、颠覆或戏耍等意识能得到彰显。②

  而对于谣言传播者来说,网民普遍是出于参与性、猎奇性、匿名性等心理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许多网络平台的存在有赖于需要网民的相互交流,如微博与论坛等。这种高度交互的虚拟社会让网民认为自身有积极参与信息传播的责任,而网络的匿名性又免除了他们确保信息真实性的责任,因此网民对于许多能引起广泛关注的谣言选择了“转发”等扩散方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学院李道荣教授在接受访谈时所说,人们普遍都有好奇心,对奇异的和反常的信息的关注度会大于其他的信息。对于社会中的很多反常因素,不少人抱有宁可信其有的态度,将信息传播给亲朋好友。但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又会根据自身偏好对信息进行简化和加工,最后造成信息的歪曲。这样即便是本来真实的信息也会变为谣言。在网络谣言的传播中,也有些行动者是为谋求利益,借谣言事件售卖防备性物品以获取暴利。

  三、网络谣言传播的心理疏导措施

  针对谣言传播的心理动因,应制定以下心理疏导措施以更好从根源控制网络谣言的传播。

  首先,加强主流文化建设,倡导诚信行政,通过及时发布政务及公共服务、突发事件信息的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群众应相信政府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以传播谣言等偏激方式引起社会关注。在接触到负面信息时,不应抱有“政府总是有所隐瞒”等想法先入为主地做出判断,而应在第一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先官方求证。

  其次,培养网民与新闻媒体的网络责任心,尤其应让公众认识到在网络上传播信息不只是自己的事情,也会对他人与社会造成现实中的影响。提倡网民在传播前对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新闻媒体应在发布信息前对真实性进行核查。不因网络的匿名性而减少对所传播信息的责任感,用正确的信息抵制谣言。

  最后,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消除因网络的虚拟性等原因产生的造谣者与传播者的侥幸心理。相关网站要加强网络把关的力度,政府有关部门则要完善相关的法规和办法,处理一些网络谣言的典型案例。公民的言论自由是建立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的,相关法律应厘清言论自由与造谣中伤的界限以及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法律责任的界限,完善法律对网络行为在民事、行政、刑事范围与之配套的规范。(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本课题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部分成果报告

  参考文献

  [1]陈子晨.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谣言特点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院报;2010年第01期

  [2]王国华、方付建、陈强.网络谣言传导:过程、动因与根源—以地震谣言为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02期

  注解

  ①陈子晨.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谣言特点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院报;2010年第01期

  ②王国华、方付建、陈强.网络谣言传导:过程、动因与根源—以地震谣言为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02期


相关文章

  • 基于案例分析的网络谣言事件政府应对研究
  • 第30卷第10期 2011年lO月 情报杂志 JOURNALOFlNTEUJGENCE V01.30No.10Oct.20ll 基于案例分析的网络谣言事件政府应对研究冰 王国华1 汪 娟1方付建2 (1.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武汉4300 ...查看


  • 微博谣言传播规律初探:以金庸被逝世为例(修改)_1_ (1)
  • 微博谣言传播规律初探:以金庸被逝世为例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 周琳达 刘嘉俊 朱倩 指导老师 武汉大学 沈阳 摘 要:本文分析了微博与谣言结合的三个契合点,结合国外研究状况,通过对"金庸被逝世"等事件的分析,总 ...查看


  • 浅论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
  • [摘要]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来临,信息在对网络这一高新技术媒介的依附下传播得越来越快,但其中不乏谣言的混杂与作乱.针对上述问题,现行规范体系中却处处空白,法律在面对网络谣言的巨大危害时显得捉襟见肘,有效规制网络谣言显得迫在眉睫.本文旨在探讨 ...查看


  • 网络谣言的形成_传导与舆情引导机制
  • 热点问题研究RESEARCHONHOTISSUES网络谣言的形成.传导与舆情引导机制姜胜洪*TheFormation,TransmissionofInternetRumorsandGuidanceMechanismofthePublicOp ...查看


  • 网络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九月二十 日 一.写作说明 专业从事毕业论文写作与发表相关服务,本团队擅长案例数据分析.编程仿真.图表制作.毕业设 ...查看


  • 2012广东省考申论热点预测
  • 2012广东省考申论热点预测 热点一--微博问政 一.热点背景 1.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纷纷开通微博,征集两会议案和提案,反映网民呼声,成为网友关注的热点话题.据新浪.腾讯.人民网微博平台的数据统计,今年有786位两会代表.委员开通实名微 ...查看


  • 网络舆情引导方法与技巧
  • 8 电子政务 E-GOVERNMENT 2015年第1期(总第145期) 互联网治理专栏 网络舆情引导方法与技巧 杨兴坤 北京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 北京 100044 * 摘 要:网络舆情及其引导是现阶段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与焦点问题 ...查看


  • 复杂网络环境下的品牌危机处理策略
  • 第25卷第5期2008年9月 Journal of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Shenzhen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ees) V01.25No.5Sept.2008 复杂网络环境下的 ...查看


  • 试论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工作
  • 试论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工作 作者: 时间:2011-10-09 来源: 兴化市委宣传部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正极速发展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人们表达观点.想法.意见以及相互交流的主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