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史专题
中美关系是一个国际热点问题,中美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亚太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从古到今中美关系的基本事实是古代清朝时期,中美之间就有往来;近代时期,中美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侵略与反侵略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由冷战对抗到关系的正常化。 但由于两国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两国关系一波三折,又由于两国有着许多共同的利益,双方又在许多领域加强合作,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是在曲折中不断发展。而台湾问题是制约两国关系的最主要问题。
一、中美联系的开始
1784年美国“中国皇后号”商船来华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56年间是第一阶段,中美关系基本特点是平等友好。
原因:18世纪的中国还是一个强大的中央帝国,而且美国主要致力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当时忙于本国领土扩张,其对外政策重心在美洲。
二、中国近代时期的中美关系
1、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 (鸦片战争前后至“门户开放”前):
(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伙同沙俄充当英法的帮凶。
(2)1858年签定《天津条约》。
(3)1874年,帮助日本侵略中国台湾。
这一阶段,因为美国实力落后于英法,且其主要致力于解决国内问题,所以追随英法等国参加对华侵略,充当配角同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
2、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门户开放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1)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美国不再尾随西方列强,有了独立的侵华权利。
(2)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
(3)一战期间,美日在中国争夺,日本占优势。
(4)1922年,美国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列强重新共同控制中国。
(5)1927年后,美国占据侵华优势。
(6)20世纪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为推动日本进攻苏联,美国等国对日本侵华采取绥靖政策。
(7)1942年—1945年,中美两国联合反对法西斯,为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这一阶段,美国逐渐从配角上升为主角,取得在华的优势地位。其原因是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工业产值世界第一,美国实力上升。②美西战争结束,使美国获得了侵略中国的基地。
3、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1945-1949):
(1)二战结束后,支持蒋介石打内战。
(2)签定《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形成独占中国的局面。
这一阶段,美国的战略目标是“扶蒋反共,独占中国”。其原因是①美国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②为了遏止共产党在中国的发展壮大。
三、现当代史上的中美关系
1、新中国成立至关系正常化前(新中国成立——1969年):
(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外交上孤立,经济上封锁。
(2)发动朝鲜战争,形成对社会主义的包围。
这一阶段,中美关系是敌视与对抗。其原因是①国际背景:冷战的爆发,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美苏划分势力范围和争夺霸权。②美国方面:在战后成为世界霸主,采取了全球扩张政策,企图控制全世界。扶蒋反共政策失败,又加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它对中苏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遏制和敌对的做法。③中国方面: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严峻的国际形势,制定了一边倒政策。
2、中美建交(20世纪七十年代):
(1)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
(2)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这一阶段,中美友好交流是主流。其原因①西欧、日本的崛起,冲击美国的霸主地位,第三世纪的兴起也给美国造成极大的压力。②中国国力增强;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中国面临苏联强大的军事压力;改善中美关系,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也有积极作用。③美国在苏美争霸过程中处于劣势,侵越战争陷于泥潭,经济由“黄金时代”进入“滞胀”状态,而且,遏制中国的政策失败,故改善了对华关系。其根本目的还是要争夺世界霸权。
3、新时期(改革开放到现在):
(1)1979年邓小平应邀对美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2)1979年美国两院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违反《中美联合公报》。
(3)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4)2001年,撞机事件。
(5)2001年,“911”事件后,中美关系又走向缓和。
这一阶段,中美之间合作与斗争并存。其原因①国际方面:随全球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美的利益休戚相关。②中国方面:改革开放政策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加强与美国的联系和合作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需要。③美国方面:随冷战的结束,美国把中国作为最主要的对手,资产阶级的本质决定美国不可能放弃敌视中国的立场。但美国不可能放弃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所以,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四、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对中国政府而言,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是中国主权的组成部分,实现台湾与祖国的统一是中国政府与人民的神圣使命, 同时,台湾地处中国东海,是“大陆中国”走向“海洋中国”的战略要冲,对21世纪中国的崛起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对美国而言,台湾被认为是美国在西太平洋上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是美国在西太平洋围堵中国链环上的重要环节,也是所谓的美国“盟友”,并抓住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弱点,以台湾问题为筹码对中国施压或讨价还价。
五、影响今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因素
中美两国存在共同利益,需要相互合作,两国关系即使不时受到干扰,其发展势头和主流是不大可能扭转的。但从更深的层次和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中美关系仍然具有相当的不稳
定因素和变数,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国内因素
美国对中国的稳定性深表疑虑,因为中国领导人老是强调稳定压倒一切,像法轮功事件如此大张旗鼓,显然表明有不稳定因素存在。在美国看来,中国虽然取得经济发展的显著成就,但政治改革裹足不前,贪污腐败盛行,失业人数增加,权力交替缺乏正常机制,经济与政治发展不平衡,孕育着引发社会矛盾和动荡的因素。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美国觉得它的对华政策是建立在中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之上。
(二)台湾因素
从8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受过五次重大冲击。除了天安门事件与使馆被炸之外,三次来自台湾,即李登辉访美、“两国论”和陈水扁上台。北京认为,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的最大问题,它不但要求美国支持“三不”政策,而且要求美国明确支持中国统一。
然而,美国的利益是保持台湾与两岸关系现状不变。布什政府将来可能把“三不”改为“两不”,就是既不支持台湾独立,又不支持北京使用武力。一旦北京决定动武,美国不排除介入的可能,这就会引发一场中美冲突对抗危机,牵动亚太安全和整个世界战略格局。
(三)战略因素
过去中国以四两拨千斤的手腕周旋于美苏之间,现在俄国衰落,中国崛起,正在从四两变为千斤,将会扮演未来大国竞争的主要角色。
“中国威胁论”的背景原因,是美国对中国未来发展动向不放心。今后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可能有所增加,既要“交往”,又想“遏制”,实行一明一暗的两手政策。
这种由于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关系变化和对策变化,将成为未来中美关系的一个新的特点。它将要求两国领导人具有更高远的战略眼光和更巧妙的策略手段,来处理比过去更为错综复杂的中美关系,以便在发展中防止两国利益的冲突。
六、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中美关系的走向
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清醒地认识到:“世界已经改变。美国也必须和世界一起改变”。中美关系深具复杂性、广泛性和多样性,两国和世界局势的转变,使得两国政府都觉得有必要努力维护并推动“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平稳发展。可以对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中美关系的总体态势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1、台湾问题被“边缘化”
对于美国来说,维持台湾海峡现在这种所谓的“不统、不独、不战、不和”的局面最符合美国的利益。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十分明确,中国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祖国的统一,美国对此并不怀疑。如果台湾当局铤而走险,两岸的军事冲突将难以避免,美国也可能被拖入一场与中国的战争,这不是美国的利益所在。
2、人权问题可能继续困扰中美关系的平稳发展
在人权问题上,中美两国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存在不同的看法乃至分歧是正常的现象。时过境迁,现在中美之间谈人权问题和90年代初已经有很大区别。现在很多美国人,包括国际社会,越来越肯定中国在人权事业上的进步。人权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一部分,两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分歧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还会存在,但是并不影响中美在其他问题上的合作。
讨论人权问题应持平等的态度,不能借人权问题向别国施压,更不能以此干涉别国的内政。
3、中美经贸摩擦可以通过更广泛的经济和技术合作去缓解
随着中国成为全球最大贸易顺差国之一和美方统计的美国最大贸易逆差来源,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遍及纺织品、服装、农产品、反倾销、知识产权、人民币汇率安排等诸多领
域,美国成为与中国发生经贸摩擦最多、最激烈的国家。
中方多次指出,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美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严格限制,中美贸易严重失衡应通过更广泛的开放的经济合作来化解,而不是一方向另一方施压。 中美经贸关系是在磨擦中前进,而不是在磨擦中倒退的。发动贸易战只会让双方“两败俱伤”。
4、中美之间仍需培育战略互信
今日中美关系已经全面升级,两国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也已经迈上新的台阶,中美跨太平洋的战略协作已经从30年前的合作反霸,提高到全面保障世界稳定,维护国际金融与经济安全的更新境界。
中美倘若能够战胜由制度差别与价值观不同导致的不信任,学会在国际体系中作为公平的伙伴相处,就可以为世界的未来开创出一条崭新的和平共处的成功之路。
总的来说,中国所追求的中美战略稳定关系,应该是在全球化条件下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明发展模式、军事实力不对称、经济依赖加深条件下的新型战略稳定模式。
七、对当今中美关系的一点认识
(一)建设性合作成为中美关系的主流
经过两国领导人及人民的不懈努力,中美之间达成推进建设性合作的共识。尽管美国国内对中国还有很强的偏见和怀疑,但合作已成为中美关系的主旋律。
(二)“和而不同”是中美关系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
中美之间不仅要在共同利益上加强合作,求同存异,还要在分歧领域化解分歧,但中美之间谋求化解分歧,并不等于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信念,处处与美国看齐或“苟同”。美国如果有“不同则不和”的心态也必将损害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史专题
中美关系是一个国际热点问题,中美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亚太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从古到今中美关系的基本事实是古代清朝时期,中美之间就有往来;近代时期,中美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侵略与反侵略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由冷战对抗到关系的正常化。 但由于两国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两国关系一波三折,又由于两国有着许多共同的利益,双方又在许多领域加强合作,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是在曲折中不断发展。而台湾问题是制约两国关系的最主要问题。
一、中美联系的开始
1784年美国“中国皇后号”商船来华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56年间是第一阶段,中美关系基本特点是平等友好。
原因:18世纪的中国还是一个强大的中央帝国,而且美国主要致力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当时忙于本国领土扩张,其对外政策重心在美洲。
二、中国近代时期的中美关系
1、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 (鸦片战争前后至“门户开放”前):
(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伙同沙俄充当英法的帮凶。
(2)1858年签定《天津条约》。
(3)1874年,帮助日本侵略中国台湾。
这一阶段,因为美国实力落后于英法,且其主要致力于解决国内问题,所以追随英法等国参加对华侵略,充当配角同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
2、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门户开放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1)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美国不再尾随西方列强,有了独立的侵华权利。
(2)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
(3)一战期间,美日在中国争夺,日本占优势。
(4)1922年,美国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列强重新共同控制中国。
(5)1927年后,美国占据侵华优势。
(6)20世纪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为推动日本进攻苏联,美国等国对日本侵华采取绥靖政策。
(7)1942年—1945年,中美两国联合反对法西斯,为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这一阶段,美国逐渐从配角上升为主角,取得在华的优势地位。其原因是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工业产值世界第一,美国实力上升。②美西战争结束,使美国获得了侵略中国的基地。
3、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1945-1949):
(1)二战结束后,支持蒋介石打内战。
(2)签定《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形成独占中国的局面。
这一阶段,美国的战略目标是“扶蒋反共,独占中国”。其原因是①美国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②为了遏止共产党在中国的发展壮大。
三、现当代史上的中美关系
1、新中国成立至关系正常化前(新中国成立——1969年):
(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外交上孤立,经济上封锁。
(2)发动朝鲜战争,形成对社会主义的包围。
这一阶段,中美关系是敌视与对抗。其原因是①国际背景:冷战的爆发,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美苏划分势力范围和争夺霸权。②美国方面:在战后成为世界霸主,采取了全球扩张政策,企图控制全世界。扶蒋反共政策失败,又加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它对中苏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遏制和敌对的做法。③中国方面: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严峻的国际形势,制定了一边倒政策。
2、中美建交(20世纪七十年代):
(1)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
(2)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这一阶段,中美友好交流是主流。其原因①西欧、日本的崛起,冲击美国的霸主地位,第三世纪的兴起也给美国造成极大的压力。②中国国力增强;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中国面临苏联强大的军事压力;改善中美关系,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也有积极作用。③美国在苏美争霸过程中处于劣势,侵越战争陷于泥潭,经济由“黄金时代”进入“滞胀”状态,而且,遏制中国的政策失败,故改善了对华关系。其根本目的还是要争夺世界霸权。
3、新时期(改革开放到现在):
(1)1979年邓小平应邀对美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2)1979年美国两院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违反《中美联合公报》。
(3)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4)2001年,撞机事件。
(5)2001年,“911”事件后,中美关系又走向缓和。
这一阶段,中美之间合作与斗争并存。其原因①国际方面:随全球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美的利益休戚相关。②中国方面:改革开放政策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加强与美国的联系和合作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需要。③美国方面:随冷战的结束,美国把中国作为最主要的对手,资产阶级的本质决定美国不可能放弃敌视中国的立场。但美国不可能放弃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所以,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四、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对中国政府而言,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是中国主权的组成部分,实现台湾与祖国的统一是中国政府与人民的神圣使命, 同时,台湾地处中国东海,是“大陆中国”走向“海洋中国”的战略要冲,对21世纪中国的崛起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对美国而言,台湾被认为是美国在西太平洋上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是美国在西太平洋围堵中国链环上的重要环节,也是所谓的美国“盟友”,并抓住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弱点,以台湾问题为筹码对中国施压或讨价还价。
五、影响今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因素
中美两国存在共同利益,需要相互合作,两国关系即使不时受到干扰,其发展势头和主流是不大可能扭转的。但从更深的层次和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中美关系仍然具有相当的不稳
定因素和变数,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国内因素
美国对中国的稳定性深表疑虑,因为中国领导人老是强调稳定压倒一切,像法轮功事件如此大张旗鼓,显然表明有不稳定因素存在。在美国看来,中国虽然取得经济发展的显著成就,但政治改革裹足不前,贪污腐败盛行,失业人数增加,权力交替缺乏正常机制,经济与政治发展不平衡,孕育着引发社会矛盾和动荡的因素。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美国觉得它的对华政策是建立在中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之上。
(二)台湾因素
从8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受过五次重大冲击。除了天安门事件与使馆被炸之外,三次来自台湾,即李登辉访美、“两国论”和陈水扁上台。北京认为,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的最大问题,它不但要求美国支持“三不”政策,而且要求美国明确支持中国统一。
然而,美国的利益是保持台湾与两岸关系现状不变。布什政府将来可能把“三不”改为“两不”,就是既不支持台湾独立,又不支持北京使用武力。一旦北京决定动武,美国不排除介入的可能,这就会引发一场中美冲突对抗危机,牵动亚太安全和整个世界战略格局。
(三)战略因素
过去中国以四两拨千斤的手腕周旋于美苏之间,现在俄国衰落,中国崛起,正在从四两变为千斤,将会扮演未来大国竞争的主要角色。
“中国威胁论”的背景原因,是美国对中国未来发展动向不放心。今后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可能有所增加,既要“交往”,又想“遏制”,实行一明一暗的两手政策。
这种由于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关系变化和对策变化,将成为未来中美关系的一个新的特点。它将要求两国领导人具有更高远的战略眼光和更巧妙的策略手段,来处理比过去更为错综复杂的中美关系,以便在发展中防止两国利益的冲突。
六、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中美关系的走向
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清醒地认识到:“世界已经改变。美国也必须和世界一起改变”。中美关系深具复杂性、广泛性和多样性,两国和世界局势的转变,使得两国政府都觉得有必要努力维护并推动“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平稳发展。可以对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中美关系的总体态势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1、台湾问题被“边缘化”
对于美国来说,维持台湾海峡现在这种所谓的“不统、不独、不战、不和”的局面最符合美国的利益。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十分明确,中国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祖国的统一,美国对此并不怀疑。如果台湾当局铤而走险,两岸的军事冲突将难以避免,美国也可能被拖入一场与中国的战争,这不是美国的利益所在。
2、人权问题可能继续困扰中美关系的平稳发展
在人权问题上,中美两国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存在不同的看法乃至分歧是正常的现象。时过境迁,现在中美之间谈人权问题和90年代初已经有很大区别。现在很多美国人,包括国际社会,越来越肯定中国在人权事业上的进步。人权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一部分,两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分歧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还会存在,但是并不影响中美在其他问题上的合作。
讨论人权问题应持平等的态度,不能借人权问题向别国施压,更不能以此干涉别国的内政。
3、中美经贸摩擦可以通过更广泛的经济和技术合作去缓解
随着中国成为全球最大贸易顺差国之一和美方统计的美国最大贸易逆差来源,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遍及纺织品、服装、农产品、反倾销、知识产权、人民币汇率安排等诸多领
域,美国成为与中国发生经贸摩擦最多、最激烈的国家。
中方多次指出,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美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严格限制,中美贸易严重失衡应通过更广泛的开放的经济合作来化解,而不是一方向另一方施压。 中美经贸关系是在磨擦中前进,而不是在磨擦中倒退的。发动贸易战只会让双方“两败俱伤”。
4、中美之间仍需培育战略互信
今日中美关系已经全面升级,两国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也已经迈上新的台阶,中美跨太平洋的战略协作已经从30年前的合作反霸,提高到全面保障世界稳定,维护国际金融与经济安全的更新境界。
中美倘若能够战胜由制度差别与价值观不同导致的不信任,学会在国际体系中作为公平的伙伴相处,就可以为世界的未来开创出一条崭新的和平共处的成功之路。
总的来说,中国所追求的中美战略稳定关系,应该是在全球化条件下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明发展模式、军事实力不对称、经济依赖加深条件下的新型战略稳定模式。
七、对当今中美关系的一点认识
(一)建设性合作成为中美关系的主流
经过两国领导人及人民的不懈努力,中美之间达成推进建设性合作的共识。尽管美国国内对中国还有很强的偏见和怀疑,但合作已成为中美关系的主旋律。
(二)“和而不同”是中美关系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
中美之间不仅要在共同利益上加强合作,求同存异,还要在分歧领域化解分歧,但中美之间谋求化解分歧,并不等于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信念,处处与美国看齐或“苟同”。美国如果有“不同则不和”的心态也必将损害中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