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世界和平 中国与世界大国、欧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波澜壮阔、丰富多彩,是新中国作为国际大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外交政策不断成熟的历程。主要内容包括: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政府始终奉行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政府坚持从中国的民族和国家利益出发,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目的出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进行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要目标,是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与众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外交目标,转变成了为我国的政治改革和经济建设赢得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不论在哪一时期,新中国都始终如一地坚持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大国强权政治,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学习中,要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方面走过的基本历程及其重要成就,认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出发点,理解中国政府为维护国家利益、反对霸权主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思考:新中国成立后,是怎样扭转屈辱外交局面的?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核心内容及其发展?怎样认识新中国外交的成就和作用?对比近代中国和新中国的外交情况,认识外交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三大外交方针”和外交活动 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三大外交方针”的含义:①“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专题学习要点与解析 新中国建抗美援朝运动 国初期的“一边倒”政策和中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重大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现 活 动 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 代 中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国 的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及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对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联合国的作用加强 争取良好外 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国际环关 中的多边外交活动 境,维护系

新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要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对者“钻进来”捣乱。③“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这包含两方面的涵义:第一、“团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结成国内的统一战线,并由此发展到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第

二、“一边倒”绝不是盲目的顺从苏联,而是指在两极格局中,新中国要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坚决斗争。“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人民,共同奋斗。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统一战线”。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三大外交方针”的意义:①“另起炉灶”的方针,解决了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对外关系的问题,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的是和外国(主要是指美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③“一边倒”解决了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有利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好合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外来侵略,有利于我国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在保卫新中国及远东地区和平与安全方面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三条方针都是为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而提出的,这些方针把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新中国建立初期,为冲破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政策,积极发展外交活动,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另有英国、荷兰等八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其中最突出的成就──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赴苏访问,并同苏联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取代旧中国同苏联签订的、有损中国权益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与此同时,我国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也获得全面发展,从而大大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对维护远东和世界的和平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思考: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的背景是什么?新中国是如何冲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政策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及其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无法与以苏联为首的

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中的任何一个集团相抗衡,新生共和国对外政策何去何从,这是关系到共和国能否生存下去的重大问题。因此,新中国必不可免地要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主阵营。建国初期,外交的任务是巩固来之不易的独立,为社会主义和平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好合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外来侵略,有利于我国进行国内的经济恢复和建设,对于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巩固中苏两国人民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内容:在“一边倒”的同时,为了与新兴的民族国家建立外交关系,需要一种超越意识形态、发展水平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关系的原则。20世纪50年代初期,毛泽东主席就提出了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思想。据此,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底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进一步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次年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同上述两国正式倡议将这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此后不久,毛主席又明确提出:“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他还说:“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基础,也是这一政策的核心部分;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基本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是实现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则是根本目的和必然结果。

意义:50余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本质是反对侵略、维护国家独立、促进人类和平,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第一、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限制,以包容性和开放性而成为当今公认的现代国际法和处理现代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最好方式,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第二、有力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了世界和平、稳定与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第三、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第四、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1955年的万隆会议后,国际上广泛流传的“日内瓦精神”和“万隆精神”,就是尊重各国的独立和主权,加强国际合作,以协商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这些实际上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延伸和发展。第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思考:我国为什么要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3.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的积极外交活动和成就

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这件事本身就向全世界宣告了美帝国主义孤立新中国阴谋的破产。会议分两个阶段,先后讨论了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为祖国安全、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事业,为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万隆会议: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它反映了亚非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反对侵略战争、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在与会的29个国家中,中国除了同一些周边国家有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外,另有22个国家或与台湾当局保持着外交关系,或在美国的影响和控制下对中国存在着很大的误解和疑虑。所以参加这次会议对于争取他们的信任,使他们逐步理解并支持中国是十分必要的。会议期间,面对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破坏,及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分歧错综复杂的情况,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这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国建立和加强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著名的“万隆精神”。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和在亚非会议上的成功,使我国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会后,有更多的亚非国家同我国建交。与此同时,我国为恢复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合法席位开展了坚持不懈的斗争,揭露了美国把约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新中国排斥在国际社会之外的无理行径,为后来最终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准备了条件。最后,经过这一时期的外交工作,新中国在国际上已经站稳了脚跟。到1956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有25个,为中国外交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思考: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活动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意义?

4.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经过: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联合国中,亚、非会员国逐年增加,和中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赞成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国家也在逐年增加,美国操纵联合国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局面已无法维持。1971年9月20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在美国纽约开幕,大会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的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驱逐台湾的提案进行了投票表决。投票结果是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大会以压倒多数

的优势通过了这一提案,宣布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意义: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这一时期中国对外关系发展的重要体现,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第一,这是中国、全世界人民和一切主持正义国家的胜利。第二,它表明世界各国人民要求同中国人民友好;国际社会对新中国普遍认同,它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享有较大的发言权,并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第三,它有利于我国同更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有利于我国统一大业的进行,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有利于打破超级大国控制联合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第四,它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第四、它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座桥梁。从此,中国国家领导人多次亲自参与联合国重要会议,广泛接触各国领导人,鲜明地阐述我国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得到联合国会员国的普遍赞同,显示出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活力。

思考: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背景?如何评价我国在联合国发挥的作用?

背景:A.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巨变,包括第三世界的崛起、美国的削弱、联合国中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中国的变化等。B.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5.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和影响

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孤立”政策失败,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战略守势。

主要进程:①1971年4月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同年7月美国总统特使、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宣布中美双方依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声明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美国承认“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双方同意扩大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并为发展贸易和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提供便利。这样,对抗了20年的中美关系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史上的里程碑,它所确立的两国关系的原则,为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和两国关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③1978年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接受中国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则:

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从台湾撤军。④1979年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美联合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为两国关系的平稳、健康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6.中日邦交正化的原因和过程

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以及日本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

进程:①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两国政府在北京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中国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款要求;中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决定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宣布即日起建立外交关系。②1973年初,中日两国互派大使,抢在美国之前断绝了与台湾的官方关系,宣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揭开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中日和平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利于两国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思考: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对中国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①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与中日建交,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从1970年到1972年的三年时间里,先后有十多个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其中包括意大利、加拿大、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等,西方社会封锁新中国长达二十多年的铁幕终于被打破了。②反映了中国外交格局和世界政治版图重大变化。一方面表明美国孤立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彻底失败;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的具体表现。同时开拓了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出现了建交高潮。建交高潮的出现,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与稳定,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有哪两大成就?取得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二是改善了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关系,开始了外交关系的正常化。原因:一是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苏联凭借其迅速膨胀起来的军事实力到处伸手,而美国由于侵越战争拖累,力量相对削弱。苏美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美国为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挑战,谋求从越南脱身,寻求同中国接近。苏联则在加紧同美国争霸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压力和军事部署。西欧、日本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并日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亚非拉国家维护和争取独立的斗争取得伟大胜利,成为反帝、反殖和反霸的主力军。二是毛泽东主席针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毛主席还提出了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的“一条线”的战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中对付苏联的。

7.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完善和发展

(1)对战争与和平的问题的看法有了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战略,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2)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奉行不结盟政策。(3)重视发展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4)积极开展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5)坚持长期对外开放、全方位开放的政策。

思考:改革开放后我国调整外交政策的原因和含义?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对外政策进行的调整,不是单纯为应付客观形势变化而采取的应急措施,而是在总结了建国以来对外政策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对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才最有利于中国国家利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后,采取的主动行为。①经过建国以后三十多年来的努力,中国的国力有了很大提高,国家安全战略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集中精力进行和平建设真正有了可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国家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这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的国

际环境。②国际上美苏争夺的战略态势发生了变化。苏联被拖在阿富汗,而美国却在中美洲连连得手。在美苏势力基本平衡、对峙争霸的格局中,中国作为一个有一定实力的大国,无论与哪一方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都有可能打破力量平衡,助长某一方的霸权主义倾向。而中国作为和平力量独立于两个大国之外,则对维护世界和平有重要意义。③中国认识到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对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影响,认识到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样,把和平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发展视为制约战争、防止战争以至消除战争危险的重要因素。认识到和平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发展是和平的根本保证。

调整后对外政策的内涵。①对世界战争与和平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战争的因素依然存在,对此应该有所警惕,但是两个超级大国要发动世界大战都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世界上有力量打世界战争的只有美苏两家,它们进行军备竞赛,但是一直难以突破军事均势。两家虽然拥有大量核武器,足以摧毁对方多次,但是谁也没有取得消灭对方而保存自己的能力。它们在世界各地的争夺相持不下,陷于僵局。它们发动的侵略战争,都以失败告终。如美国在朝鲜和印度支那的战争,苏联侵略阿富汗和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的战争,都不仅没有取得胜利,反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因此,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首先是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三

的第三世界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已经成为维护和平、制约战争的重要力量。其次是西欧、东欧、日本等虽然分别同美苏保持着不同程度的联盟关系,但它们都不愿打仗,而且独立自主倾向都在发展,因而也是维护和平、制约战争的重要力量。 世界人民的意志归根结底是制约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基于这些情况,中国对战争因素与和平因素的消长趋势作了新的判断:即制约战争、要求和平的因素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

②从20世纪70年代的“一条线”政策转变为强调不与大国结盟的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一边倒”的联苏抗美外交政策。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开始实行“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中国的内政外交受到多方面的局限。20世纪80年代以后,与超越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外交战略调整相适应,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重要内容。邓小平曾说,“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不与大国结盟的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的含义:一是不同美苏任何一方结盟,也不联合任何一方去反对另一方,而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改善、发展同它们的关系,同时坚决反对它们的霸权主义和军备竞赛政策;二是处理国家关系和国际问题时,不以意识形态定亲疏,不受一时一事所左右,而是从

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决定自己的政策。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外交思想和策略,为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和有利的国际条件。

③坚持对外开放政策。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基于对现代化国际经济运转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并结合中国实际,把它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对外开放政策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积极外交活动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①全面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具体包括:首倡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的首次历史性会晤、谋求国际热点地区问题的公正解决、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推动裁军、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的席位、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等。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②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恐怖主义。

(2)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①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主要活动是2001年10月,中国上海成功主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形成了《上海共识》。②重视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1997年,江泽民主席出席首次中国-东盟非正式首脑会晤。③加强与欧盟的关系。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具潜力的国家,欧盟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发达国家最集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双方都意识到对方的重要性,目前双方确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成为欧盟六大贸易伙伴之一。④着重发展睦邻友好合作。2001年6月,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共同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推动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思考:中国在联合国所发挥的作用。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组织的活动。在历届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会议上,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为谋求重大国际

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公正、合理的解决积极努力;在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中做出自己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参与联合国有关多边国际机构中关于裁军问题的审议和谈判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裁军的积极行动,做出了真诚而有实效的努力;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还积极地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提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2)专题学习要点的策略设计

专题学习准备:了解现代中国外交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及其成就,把握其中的主要事件和概念,理清现代中国外交发展的主线,认识外交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外交实践中的运用及其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重要意义

主要学习目标:通过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现代中国外交实践中的成功运用的学习,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重要意义。

准备性知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内容;

学习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现代中国外交实践中的成功运用;

探究的主要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战后世界形势发展趋势的关系。

2.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并发挥积极作用

主要学习目标:掌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事实、中国在联合国的积极活动和作用,认识中国在和平崛起的同时,也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和平力量,在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准备性知识:联合国;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

学习重点: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并发挥积极作用;

探究的主要问题:中国在联合国作用的发挥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主要学习目标:掌握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主要事实,把握中美、中日关系发展的总体特点,理清影响中美中日关系的主要问题,认识处理好中美、中日关系的重要意义。

准备性知识:中美、中日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史实;

学习重点: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探究的主要问题:中美、中日关系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及重要意义

4.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活动及其意义

主要学习目标:主要通过中国在东盟、上海合作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中的活动的学习,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准备性知识:中国与东盟、上海合作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的关系发展; 学习重点:中国发展与地区性国际组织间的关系的重要意义;

探究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积极发展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关系的原因

(3)专题归纳与总结

自国家形成之日起,中国就是一个大国,一个外交大国,尽管经历了近代被动、被迫的外交,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始终是一个影响重大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渐提高,我国外交事业呈现蓬勃健康发展、全面繁荣成功的良好局面,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和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现代中国外交发展历程:①第一个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本质上的不同,也是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五十多年来,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②第二个时期,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世界局势的变化,主要有三点,一是美苏争霸出现苏攻美守的态势;二是西欧、日本成为美国的有力竞争对手;三是广大亚非拉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③第三个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也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时期。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成为这一时期世界发展的两大主题。中国适应新的形势,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重大调整,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现代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1)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①特点:“一边倒”。②原因: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③作用: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于孤立。

(2)20世纪70年代:①特点:扩大外交,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②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③作用: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促使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世界影响。

(3)80年代起:①特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改善和发展同周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认真贯彻“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实行对外开放,增进国际间经贸、科技合作。②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③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同时,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4)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到现在:①特点:第一、继续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把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积极谋求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第二,反对霸权主义,我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我国始终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作为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第三,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同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得到不断发展。 第四、坚持不结盟政策,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致力于改善和发展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第五、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独特的建设性作用。②原因:九十年代,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进入了新旧格局转换的过渡时期。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的两大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严重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借口“人权”等问题,以政治、军事、经济手段干涉他国内政的现象还很严重。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引发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世界仍很不安宁。

对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的总体认识:(1)从建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到高举反对霸权主义大旗、积极参加联合国事务,并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反映了现代中国外交政策不断成熟、外交工作稳健发展、外交思想日渐丰富的历史进程;

(2)新中国建国初期通过积极的外交努力,冲破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政策;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实现中美关系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世纪之交按照“一国两制”的思想成功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中国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积极努力。反映了外交事业发展在我国政权巩固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3)我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毛泽东“三个世界”的划分,“一国两制”的外交构想,高举反对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参与国际组织并发挥积极作用,为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提供重要思想参照,做出了突出贡献,有效维护、提升了我国的大国地位和形象。

思考:归纳概括现代中国的外交政策演变过程,分析其原困?如何评价?

(4)专题测评

1.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外交政策基本方针中,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地位的是 (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一边倒”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2.20世纪50年代,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发扬光大的是 ( ) ①日内瓦会议 ②亚非国际会议 ③中美关系改善 ④中日邦交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

3.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有 ①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③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中日友好条约》签订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如果用一个主题概括,下列三位中国领导人向美国表明的处理中美关系的原则立场是 ( )

A.一个中国 B. 三个世界 C.一国两制 D.四项原则

5.2001年4月13日日本文部省宣布,“新史教科书编纂委员会”编写的教科书检定合格。该教科书删去了“从军慰安妇”、“侵略”等记述和用语。中韩等国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这类事件发生过多次,不会对中日关系产生多大影响 ②日本右翼势力发展较快 ③亚洲人民反殖民主义任重道远 ④中日友好关系的基础已经破裂 ( )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6.新时期的外交思想与建国初期的外交思想内在上的一致性是 ( ) ①继续反对霸权主义 ②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合作 ③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 ④外交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与世界和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材料二: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们对外政策的一个基础。我们将

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就是说,现在中国穷,理所当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侮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摘自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2)材料一与材料二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

(3)材料二强调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的理由是什么?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7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表示:“我们一直没有同共产党中国贸易,或者准许同它进行文化上的交流。这些过去一直是,而且现在也是我们的政策。”

材料二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美国的政策目标从长远来看,必须是结束大陆中国与世界社会隔绝的状态和使我们同大陆中国的关系正常化。”

材料三 下列是关于中美关系的三幅图片:

图一 毛泽东和尼克松亲切握手 图二 周恩来到机场迎接尼克松 图三 邓小平访问美国

请回答:

(1)提取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美国对中国态度变化的主要信息,并结合美国当时面临的国际形势分析美国对华态度变化的原因。

(2)哪两幅图能说明尼克松努力的结果?指出中美关系正常化实质性的两大关键步骤。

(3)另外的一幅图反映的大事的时间和意义是什么?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联合国作为当今世界最权威的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联合国在协调国际关系,推动可持续性发展等全球性问题上的作用就更加突出。

材料二 阅读以下图片:

联合国会徽 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

1945年10月,中国代表在联合国成立签字仪式上

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图为中国代表欢庆胜利的情景。

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分析主要原因和说明的主要问题。

(2)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压倒多数的票数,通过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提案。此前的情况是怎样的?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有何意义?

(3)新时期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主要做了哪些努力?

参考答案与解析:

1.A.“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从而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民地的地位。

2.D.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成功实际上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延伸和发展。

3.C.

4.A.“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处理中美关系的基本原则。

5.A.依据材料和现实实际回答。

6.B.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

7.(1)出发点: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2)相似之处: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理由:一是现在中国穷,二是中国永远不称霸。

8.(1)材料一称“共产党中国”,坚持不同中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材料二称“大陆中国”,表示要实现与中国的关系正常化。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孤立”政策失败,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战略守势。

(2)1972年,上海《中美联合公报》的签订;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

(3)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是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9.(1)原因: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贡献。说明问题: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2)“此前”是指恢复合法权利之前,情况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阻挠,联合国合法席位被台湾当局占据。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苏争夺(苏攻美守)、第三世界力量壮大。意义: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3)①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具体包括:谋求国际热点地区问题的公正解决、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推动裁军、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的席位、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等。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②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恐怖主义。

三、不同专题之间的联系与比较

(1)横向联系

现代中国不同发展阶段外交政策调整的国际因素

(1)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主要是由于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中国只有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避免在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处于孤立。

(2)20世纪70年代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原因主要是: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3)80年代起在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下,高举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大旗,建立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4)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到现在我国继续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把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积极谋求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面临的国际形势是: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的过渡时期。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关系

外交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家利益服务。建国初期外交战线上冲破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封锁,为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争取了积极的国际环境;70年代外交领域的三大成就为改革开放作了外交上的准备;90年代初以后,我们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开始主动改善环境,把创造环境作为努力的重点。由不满意和反对现行国际秩序,到参与现行国际秩序,在参与中争取有利的环境。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做出了积极努力。以发展的眼光看,今后国际经济关系将由国家之间的较量转向区域经济组织之间的角逐,由国家之间的谈判、协商逐步转变为区域组织之间的经济协调。在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的状态下,各国要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仅靠一国本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而需要组织排他性国际组织,以此为依托,扩大国际贸易,争夺国际市场,我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并发挥积极作用。

现代中国外交思想的发展是现代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一部分

我国提出的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外交思想,毛泽东“三个世界”的划分,“一国两制”的外交构想,高举反对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参与国际组织并发挥积极作用,这些不同阶段的外交思想是现代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2)纵向联系

新课标中没有与“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直接相关的内容,但在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等专题时,不可避免也应该简要提及当时的外交发展情况。中国古代各朝政府都很重视对外交往,以汉唐两朝政府为代表,中国古代外交取得突出成果,促进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对中国外交发展有所阻碍,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但从郑和下西洋和闭关锁国政策映射出外交对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现代中国的外交发展正是在认真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从中国的发展需要和世界形势的实际出发,正确实施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的结果。将“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以上三个专题适当链接的学习价值,就在于理解中国开展积极外交的重要性和外交实践的复杂性,感受现代中国外交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在确认中国外交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外交工作的意义,并树立开

放的心态和世界意识。

(3)中外联系与比较

外交关系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相互之间的关系,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领域并受其制约。中外内容的联系与比较,可以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重要的外交事件和外交政策,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权利和利益,培养学生正确的国家意识和多元开放的世界意识。

1.美苏争霸对现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在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美国孤立和反对中国,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中国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并“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人民,共同奋斗。在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美国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美国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第三阶段,美国仍坚持霸权政策,同中国时好时坏,特别是美国在售台武器等问题上矛盾突出。苏联国民经济军事化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从80年代中期起,苏联开始放弃同美国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由对外扩张转为全面收缩,苏联同中国改善关系。

2.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的外交新变化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中国在注重参与联合国的外交活动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尤其是与周边国际关系联系紧密的国际组织,更多地关注周边关系,如东盟、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地把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和平环境作为外交的重大决策,即周边关系是首要,大国关系是关键,搞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是基础。在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全面改善中,我们逐步掌握了改善关系的主动权,提出了睦邻、安邻、富邻和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外交理念。

一、单项选择题

1.(2013年江苏高考11题)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围际舞台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2.(2013年安徽高考18题)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两国仍然互相敌视

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3.(2013年广东高考17题)右示材料说明当时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二、非选择题

4.(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39题)(6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被合称为“金砖国家”(BRICS)。 材料二:

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发展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1996年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意愿和决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摘编自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等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与苏联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目的。(8分)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中俄关系不断发展的背景。(12分)

5.18~20世纪,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存在着各种观念和主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为西洋各国

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利润。”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23

材料二 1898年买办官僚盛宣怀提出:“各国窃保护之名,分占边疆海口,

渐入腹地。„„处今日而欲散其瓜分之局,惟有照土耳其请各国共同保护。凡天下险要精华之地,皆为各国通商码头;特立铁路矿务衙门,统招中国及各国

股份,聘请总铁路司、总矿务司,职分权力悉如总税务司。” ——《愚斋存稿》卷30

材料三 中华国民军„„对于友邦各国益敦睦谊„„对外之行动,宣言如

下:

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约之条约,皆继续有效。

二、偿款外债照旧担任„„如数摊还。„„

五、所有清政府与各国所立条约、所许各国权利及与各国所借国债,其事

件成立于此宣言之后者,军政府概不承。

——孙中山《同盟会革命方略》(1906年)

材料四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

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78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这一时

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产生了什么后果?

(2)材料二中的主张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提出的?这种主张不应肯定,

为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同盟会在对待国际条约和外债方面的立场,它为什么

会采取这种立场?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当代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及这一

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

6.观察下列图片:

- 21 -

图一1953年周恩来与印度代表团会谈 图二周恩来迎接美国总统

尼克松

图三 毛泽东会见田中角荣 图四 中国政府代表接受日本投降书

请回答:

(1)图片一中周恩来对外交政策有何贡献?简述其历史意义。

(2)从图片二和图片三中得到什么信息?

(3)70年代中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还有哪一重大事件?为什么能取得

这一成就?

- 22 -

世界和平 中国与世界大国、欧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波澜壮阔、丰富多彩,是新中国作为国际大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外交政策不断成熟的历程。主要内容包括: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政府始终奉行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政府坚持从中国的民族和国家利益出发,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目的出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进行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要目标,是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与众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外交目标,转变成了为我国的政治改革和经济建设赢得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不论在哪一时期,新中国都始终如一地坚持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大国强权政治,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学习中,要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方面走过的基本历程及其重要成就,认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出发点,理解中国政府为维护国家利益、反对霸权主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思考:新中国成立后,是怎样扭转屈辱外交局面的?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核心内容及其发展?怎样认识新中国外交的成就和作用?对比近代中国和新中国的外交情况,认识外交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三大外交方针”和外交活动 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三大外交方针”的含义:①“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专题学习要点与解析 新中国建抗美援朝运动 国初期的“一边倒”政策和中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重大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现 活 动 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 代 中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国 的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及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对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联合国的作用加强 争取良好外 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国际环关 中的多边外交活动 境,维护系

新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要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对者“钻进来”捣乱。③“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这包含两方面的涵义:第一、“团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结成国内的统一战线,并由此发展到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第

二、“一边倒”绝不是盲目的顺从苏联,而是指在两极格局中,新中国要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坚决斗争。“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人民,共同奋斗。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统一战线”。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三大外交方针”的意义:①“另起炉灶”的方针,解决了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对外关系的问题,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的是和外国(主要是指美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③“一边倒”解决了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有利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好合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外来侵略,有利于我国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在保卫新中国及远东地区和平与安全方面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三条方针都是为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而提出的,这些方针把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新中国建立初期,为冲破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政策,积极发展外交活动,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另有英国、荷兰等八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其中最突出的成就──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赴苏访问,并同苏联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取代旧中国同苏联签订的、有损中国权益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与此同时,我国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也获得全面发展,从而大大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对维护远东和世界的和平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思考: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的背景是什么?新中国是如何冲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政策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及其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无法与以苏联为首的

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中的任何一个集团相抗衡,新生共和国对外政策何去何从,这是关系到共和国能否生存下去的重大问题。因此,新中国必不可免地要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主阵营。建国初期,外交的任务是巩固来之不易的独立,为社会主义和平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好合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外来侵略,有利于我国进行国内的经济恢复和建设,对于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巩固中苏两国人民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内容:在“一边倒”的同时,为了与新兴的民族国家建立外交关系,需要一种超越意识形态、发展水平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关系的原则。20世纪50年代初期,毛泽东主席就提出了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思想。据此,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底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进一步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次年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同上述两国正式倡议将这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此后不久,毛主席又明确提出:“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他还说:“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基础,也是这一政策的核心部分;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基本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是实现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则是根本目的和必然结果。

意义:50余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本质是反对侵略、维护国家独立、促进人类和平,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第一、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限制,以包容性和开放性而成为当今公认的现代国际法和处理现代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最好方式,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第二、有力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了世界和平、稳定与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第三、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第四、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1955年的万隆会议后,国际上广泛流传的“日内瓦精神”和“万隆精神”,就是尊重各国的独立和主权,加强国际合作,以协商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这些实际上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延伸和发展。第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思考:我国为什么要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3.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的积极外交活动和成就

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这件事本身就向全世界宣告了美帝国主义孤立新中国阴谋的破产。会议分两个阶段,先后讨论了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为祖国安全、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事业,为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万隆会议: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它反映了亚非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反对侵略战争、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在与会的29个国家中,中国除了同一些周边国家有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外,另有22个国家或与台湾当局保持着外交关系,或在美国的影响和控制下对中国存在着很大的误解和疑虑。所以参加这次会议对于争取他们的信任,使他们逐步理解并支持中国是十分必要的。会议期间,面对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破坏,及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分歧错综复杂的情况,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这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国建立和加强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著名的“万隆精神”。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和在亚非会议上的成功,使我国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会后,有更多的亚非国家同我国建交。与此同时,我国为恢复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合法席位开展了坚持不懈的斗争,揭露了美国把约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新中国排斥在国际社会之外的无理行径,为后来最终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准备了条件。最后,经过这一时期的外交工作,新中国在国际上已经站稳了脚跟。到1956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有25个,为中国外交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思考: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活动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意义?

4.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经过: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联合国中,亚、非会员国逐年增加,和中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赞成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国家也在逐年增加,美国操纵联合国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局面已无法维持。1971年9月20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在美国纽约开幕,大会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的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驱逐台湾的提案进行了投票表决。投票结果是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大会以压倒多数

的优势通过了这一提案,宣布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意义: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这一时期中国对外关系发展的重要体现,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第一,这是中国、全世界人民和一切主持正义国家的胜利。第二,它表明世界各国人民要求同中国人民友好;国际社会对新中国普遍认同,它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享有较大的发言权,并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第三,它有利于我国同更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有利于我国统一大业的进行,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有利于打破超级大国控制联合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第四,它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第四、它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座桥梁。从此,中国国家领导人多次亲自参与联合国重要会议,广泛接触各国领导人,鲜明地阐述我国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得到联合国会员国的普遍赞同,显示出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活力。

思考: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背景?如何评价我国在联合国发挥的作用?

背景:A.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巨变,包括第三世界的崛起、美国的削弱、联合国中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中国的变化等。B.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5.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和影响

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孤立”政策失败,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战略守势。

主要进程:①1971年4月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同年7月美国总统特使、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宣布中美双方依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声明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美国承认“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双方同意扩大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并为发展贸易和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提供便利。这样,对抗了20年的中美关系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史上的里程碑,它所确立的两国关系的原则,为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和两国关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③1978年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接受中国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则:

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从台湾撤军。④1979年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美联合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为两国关系的平稳、健康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6.中日邦交正化的原因和过程

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以及日本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

进程:①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两国政府在北京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中国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款要求;中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决定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宣布即日起建立外交关系。②1973年初,中日两国互派大使,抢在美国之前断绝了与台湾的官方关系,宣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揭开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中日和平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利于两国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思考: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对中国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①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与中日建交,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从1970年到1972年的三年时间里,先后有十多个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其中包括意大利、加拿大、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等,西方社会封锁新中国长达二十多年的铁幕终于被打破了。②反映了中国外交格局和世界政治版图重大变化。一方面表明美国孤立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彻底失败;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的具体表现。同时开拓了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出现了建交高潮。建交高潮的出现,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与稳定,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有哪两大成就?取得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二是改善了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关系,开始了外交关系的正常化。原因:一是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苏联凭借其迅速膨胀起来的军事实力到处伸手,而美国由于侵越战争拖累,力量相对削弱。苏美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美国为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挑战,谋求从越南脱身,寻求同中国接近。苏联则在加紧同美国争霸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压力和军事部署。西欧、日本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并日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亚非拉国家维护和争取独立的斗争取得伟大胜利,成为反帝、反殖和反霸的主力军。二是毛泽东主席针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毛主席还提出了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的“一条线”的战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中对付苏联的。

7.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完善和发展

(1)对战争与和平的问题的看法有了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战略,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2)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奉行不结盟政策。(3)重视发展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4)积极开展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5)坚持长期对外开放、全方位开放的政策。

思考:改革开放后我国调整外交政策的原因和含义?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对外政策进行的调整,不是单纯为应付客观形势变化而采取的应急措施,而是在总结了建国以来对外政策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对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才最有利于中国国家利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后,采取的主动行为。①经过建国以后三十多年来的努力,中国的国力有了很大提高,国家安全战略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集中精力进行和平建设真正有了可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国家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这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的国

际环境。②国际上美苏争夺的战略态势发生了变化。苏联被拖在阿富汗,而美国却在中美洲连连得手。在美苏势力基本平衡、对峙争霸的格局中,中国作为一个有一定实力的大国,无论与哪一方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都有可能打破力量平衡,助长某一方的霸权主义倾向。而中国作为和平力量独立于两个大国之外,则对维护世界和平有重要意义。③中国认识到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对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影响,认识到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样,把和平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发展视为制约战争、防止战争以至消除战争危险的重要因素。认识到和平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发展是和平的根本保证。

调整后对外政策的内涵。①对世界战争与和平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战争的因素依然存在,对此应该有所警惕,但是两个超级大国要发动世界大战都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世界上有力量打世界战争的只有美苏两家,它们进行军备竞赛,但是一直难以突破军事均势。两家虽然拥有大量核武器,足以摧毁对方多次,但是谁也没有取得消灭对方而保存自己的能力。它们在世界各地的争夺相持不下,陷于僵局。它们发动的侵略战争,都以失败告终。如美国在朝鲜和印度支那的战争,苏联侵略阿富汗和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的战争,都不仅没有取得胜利,反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因此,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首先是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三

的第三世界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已经成为维护和平、制约战争的重要力量。其次是西欧、东欧、日本等虽然分别同美苏保持着不同程度的联盟关系,但它们都不愿打仗,而且独立自主倾向都在发展,因而也是维护和平、制约战争的重要力量。 世界人民的意志归根结底是制约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基于这些情况,中国对战争因素与和平因素的消长趋势作了新的判断:即制约战争、要求和平的因素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

②从20世纪70年代的“一条线”政策转变为强调不与大国结盟的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一边倒”的联苏抗美外交政策。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开始实行“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中国的内政外交受到多方面的局限。20世纪80年代以后,与超越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外交战略调整相适应,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重要内容。邓小平曾说,“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不与大国结盟的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的含义:一是不同美苏任何一方结盟,也不联合任何一方去反对另一方,而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改善、发展同它们的关系,同时坚决反对它们的霸权主义和军备竞赛政策;二是处理国家关系和国际问题时,不以意识形态定亲疏,不受一时一事所左右,而是从

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决定自己的政策。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外交思想和策略,为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和有利的国际条件。

③坚持对外开放政策。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基于对现代化国际经济运转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并结合中国实际,把它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对外开放政策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积极外交活动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①全面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具体包括:首倡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的首次历史性会晤、谋求国际热点地区问题的公正解决、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推动裁军、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的席位、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等。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②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恐怖主义。

(2)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①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主要活动是2001年10月,中国上海成功主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形成了《上海共识》。②重视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1997年,江泽民主席出席首次中国-东盟非正式首脑会晤。③加强与欧盟的关系。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具潜力的国家,欧盟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发达国家最集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双方都意识到对方的重要性,目前双方确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成为欧盟六大贸易伙伴之一。④着重发展睦邻友好合作。2001年6月,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共同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推动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思考:中国在联合国所发挥的作用。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组织的活动。在历届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会议上,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为谋求重大国际

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公正、合理的解决积极努力;在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中做出自己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参与联合国有关多边国际机构中关于裁军问题的审议和谈判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裁军的积极行动,做出了真诚而有实效的努力;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还积极地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提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2)专题学习要点的策略设计

专题学习准备:了解现代中国外交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及其成就,把握其中的主要事件和概念,理清现代中国外交发展的主线,认识外交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外交实践中的运用及其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重要意义

主要学习目标:通过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现代中国外交实践中的成功运用的学习,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重要意义。

准备性知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内容;

学习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现代中国外交实践中的成功运用;

探究的主要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战后世界形势发展趋势的关系。

2.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并发挥积极作用

主要学习目标:掌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事实、中国在联合国的积极活动和作用,认识中国在和平崛起的同时,也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和平力量,在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准备性知识:联合国;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

学习重点: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并发挥积极作用;

探究的主要问题:中国在联合国作用的发挥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主要学习目标:掌握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主要事实,把握中美、中日关系发展的总体特点,理清影响中美中日关系的主要问题,认识处理好中美、中日关系的重要意义。

准备性知识:中美、中日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史实;

学习重点: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探究的主要问题:中美、中日关系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及重要意义

4.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活动及其意义

主要学习目标:主要通过中国在东盟、上海合作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中的活动的学习,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准备性知识:中国与东盟、上海合作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的关系发展; 学习重点:中国发展与地区性国际组织间的关系的重要意义;

探究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积极发展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关系的原因

(3)专题归纳与总结

自国家形成之日起,中国就是一个大国,一个外交大国,尽管经历了近代被动、被迫的外交,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始终是一个影响重大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渐提高,我国外交事业呈现蓬勃健康发展、全面繁荣成功的良好局面,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和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现代中国外交发展历程:①第一个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本质上的不同,也是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五十多年来,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②第二个时期,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世界局势的变化,主要有三点,一是美苏争霸出现苏攻美守的态势;二是西欧、日本成为美国的有力竞争对手;三是广大亚非拉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③第三个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也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时期。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成为这一时期世界发展的两大主题。中国适应新的形势,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重大调整,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现代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1)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①特点:“一边倒”。②原因: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③作用: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于孤立。

(2)20世纪70年代:①特点:扩大外交,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②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③作用: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促使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世界影响。

(3)80年代起:①特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改善和发展同周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认真贯彻“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实行对外开放,增进国际间经贸、科技合作。②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③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同时,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4)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到现在:①特点:第一、继续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把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积极谋求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第二,反对霸权主义,我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我国始终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作为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第三,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同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得到不断发展。 第四、坚持不结盟政策,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致力于改善和发展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第五、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独特的建设性作用。②原因:九十年代,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进入了新旧格局转换的过渡时期。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的两大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严重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借口“人权”等问题,以政治、军事、经济手段干涉他国内政的现象还很严重。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引发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世界仍很不安宁。

对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的总体认识:(1)从建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到高举反对霸权主义大旗、积极参加联合国事务,并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反映了现代中国外交政策不断成熟、外交工作稳健发展、外交思想日渐丰富的历史进程;

(2)新中国建国初期通过积极的外交努力,冲破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政策;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实现中美关系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世纪之交按照“一国两制”的思想成功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中国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积极努力。反映了外交事业发展在我国政权巩固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3)我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毛泽东“三个世界”的划分,“一国两制”的外交构想,高举反对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参与国际组织并发挥积极作用,为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提供重要思想参照,做出了突出贡献,有效维护、提升了我国的大国地位和形象。

思考:归纳概括现代中国的外交政策演变过程,分析其原困?如何评价?

(4)专题测评

1.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外交政策基本方针中,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地位的是 (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一边倒”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2.20世纪50年代,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发扬光大的是 ( ) ①日内瓦会议 ②亚非国际会议 ③中美关系改善 ④中日邦交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

3.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有 ①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③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中日友好条约》签订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如果用一个主题概括,下列三位中国领导人向美国表明的处理中美关系的原则立场是 ( )

A.一个中国 B. 三个世界 C.一国两制 D.四项原则

5.2001年4月13日日本文部省宣布,“新史教科书编纂委员会”编写的教科书检定合格。该教科书删去了“从军慰安妇”、“侵略”等记述和用语。中韩等国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这类事件发生过多次,不会对中日关系产生多大影响 ②日本右翼势力发展较快 ③亚洲人民反殖民主义任重道远 ④中日友好关系的基础已经破裂 ( )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6.新时期的外交思想与建国初期的外交思想内在上的一致性是 ( ) ①继续反对霸权主义 ②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合作 ③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 ④外交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与世界和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材料二: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们对外政策的一个基础。我们将

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就是说,现在中国穷,理所当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侮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摘自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2)材料一与材料二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

(3)材料二强调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的理由是什么?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7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表示:“我们一直没有同共产党中国贸易,或者准许同它进行文化上的交流。这些过去一直是,而且现在也是我们的政策。”

材料二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美国的政策目标从长远来看,必须是结束大陆中国与世界社会隔绝的状态和使我们同大陆中国的关系正常化。”

材料三 下列是关于中美关系的三幅图片:

图一 毛泽东和尼克松亲切握手 图二 周恩来到机场迎接尼克松 图三 邓小平访问美国

请回答:

(1)提取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美国对中国态度变化的主要信息,并结合美国当时面临的国际形势分析美国对华态度变化的原因。

(2)哪两幅图能说明尼克松努力的结果?指出中美关系正常化实质性的两大关键步骤。

(3)另外的一幅图反映的大事的时间和意义是什么?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联合国作为当今世界最权威的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联合国在协调国际关系,推动可持续性发展等全球性问题上的作用就更加突出。

材料二 阅读以下图片:

联合国会徽 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

1945年10月,中国代表在联合国成立签字仪式上

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图为中国代表欢庆胜利的情景。

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分析主要原因和说明的主要问题。

(2)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压倒多数的票数,通过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提案。此前的情况是怎样的?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有何意义?

(3)新时期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主要做了哪些努力?

参考答案与解析:

1.A.“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从而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民地的地位。

2.D.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成功实际上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延伸和发展。

3.C.

4.A.“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处理中美关系的基本原则。

5.A.依据材料和现实实际回答。

6.B.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

7.(1)出发点: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2)相似之处: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理由:一是现在中国穷,二是中国永远不称霸。

8.(1)材料一称“共产党中国”,坚持不同中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材料二称“大陆中国”,表示要实现与中国的关系正常化。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孤立”政策失败,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战略守势。

(2)1972年,上海《中美联合公报》的签订;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

(3)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是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9.(1)原因: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贡献。说明问题: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2)“此前”是指恢复合法权利之前,情况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阻挠,联合国合法席位被台湾当局占据。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苏争夺(苏攻美守)、第三世界力量壮大。意义: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3)①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具体包括:谋求国际热点地区问题的公正解决、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推动裁军、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的席位、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等。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②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恐怖主义。

三、不同专题之间的联系与比较

(1)横向联系

现代中国不同发展阶段外交政策调整的国际因素

(1)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主要是由于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中国只有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避免在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处于孤立。

(2)20世纪70年代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原因主要是: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3)80年代起在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下,高举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大旗,建立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4)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到现在我国继续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把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积极谋求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面临的国际形势是: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的过渡时期。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关系

外交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家利益服务。建国初期外交战线上冲破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封锁,为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争取了积极的国际环境;70年代外交领域的三大成就为改革开放作了外交上的准备;90年代初以后,我们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开始主动改善环境,把创造环境作为努力的重点。由不满意和反对现行国际秩序,到参与现行国际秩序,在参与中争取有利的环境。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做出了积极努力。以发展的眼光看,今后国际经济关系将由国家之间的较量转向区域经济组织之间的角逐,由国家之间的谈判、协商逐步转变为区域组织之间的经济协调。在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的状态下,各国要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仅靠一国本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而需要组织排他性国际组织,以此为依托,扩大国际贸易,争夺国际市场,我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并发挥积极作用。

现代中国外交思想的发展是现代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一部分

我国提出的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外交思想,毛泽东“三个世界”的划分,“一国两制”的外交构想,高举反对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参与国际组织并发挥积极作用,这些不同阶段的外交思想是现代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2)纵向联系

新课标中没有与“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直接相关的内容,但在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等专题时,不可避免也应该简要提及当时的外交发展情况。中国古代各朝政府都很重视对外交往,以汉唐两朝政府为代表,中国古代外交取得突出成果,促进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对中国外交发展有所阻碍,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但从郑和下西洋和闭关锁国政策映射出外交对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现代中国的外交发展正是在认真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从中国的发展需要和世界形势的实际出发,正确实施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的结果。将“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以上三个专题适当链接的学习价值,就在于理解中国开展积极外交的重要性和外交实践的复杂性,感受现代中国外交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在确认中国外交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外交工作的意义,并树立开

放的心态和世界意识。

(3)中外联系与比较

外交关系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相互之间的关系,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领域并受其制约。中外内容的联系与比较,可以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重要的外交事件和外交政策,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权利和利益,培养学生正确的国家意识和多元开放的世界意识。

1.美苏争霸对现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在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美国孤立和反对中国,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中国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并“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人民,共同奋斗。在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美国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美国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第三阶段,美国仍坚持霸权政策,同中国时好时坏,特别是美国在售台武器等问题上矛盾突出。苏联国民经济军事化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从80年代中期起,苏联开始放弃同美国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由对外扩张转为全面收缩,苏联同中国改善关系。

2.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的外交新变化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中国在注重参与联合国的外交活动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尤其是与周边国际关系联系紧密的国际组织,更多地关注周边关系,如东盟、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地把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和平环境作为外交的重大决策,即周边关系是首要,大国关系是关键,搞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是基础。在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全面改善中,我们逐步掌握了改善关系的主动权,提出了睦邻、安邻、富邻和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外交理念。

一、单项选择题

1.(2013年江苏高考11题)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围际舞台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2.(2013年安徽高考18题)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两国仍然互相敌视

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3.(2013年广东高考17题)右示材料说明当时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二、非选择题

4.(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39题)(6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被合称为“金砖国家”(BRICS)。 材料二:

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发展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1996年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意愿和决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摘编自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等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与苏联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目的。(8分)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中俄关系不断发展的背景。(12分)

5.18~20世纪,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存在着各种观念和主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为西洋各国

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利润。”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23

材料二 1898年买办官僚盛宣怀提出:“各国窃保护之名,分占边疆海口,

渐入腹地。„„处今日而欲散其瓜分之局,惟有照土耳其请各国共同保护。凡天下险要精华之地,皆为各国通商码头;特立铁路矿务衙门,统招中国及各国

股份,聘请总铁路司、总矿务司,职分权力悉如总税务司。” ——《愚斋存稿》卷30

材料三 中华国民军„„对于友邦各国益敦睦谊„„对外之行动,宣言如

下:

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约之条约,皆继续有效。

二、偿款外债照旧担任„„如数摊还。„„

五、所有清政府与各国所立条约、所许各国权利及与各国所借国债,其事

件成立于此宣言之后者,军政府概不承。

——孙中山《同盟会革命方略》(1906年)

材料四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

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78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这一时

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产生了什么后果?

(2)材料二中的主张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提出的?这种主张不应肯定,

为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同盟会在对待国际条约和外债方面的立场,它为什么

会采取这种立场?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当代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及这一

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

6.观察下列图片:

- 21 -

图一1953年周恩来与印度代表团会谈 图二周恩来迎接美国总统

尼克松

图三 毛泽东会见田中角荣 图四 中国政府代表接受日本投降书

请回答:

(1)图片一中周恩来对外交政策有何贡献?简述其历史意义。

(2)从图片二和图片三中得到什么信息?

(3)70年代中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还有哪一重大事件?为什么能取得

这一成就?

- 22 -


相关文章

  • 近现代中外关系
  • 近现代中外关系 --晚清中外关系 摘要: 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结束,历经150年,是中国从落后挨打,到探索救国,最终从困境灾难中走出来的斗争史.晚清时期,中国政府外交政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和戎"&quo ...查看


  • 从"面向世界"到"构建和谐世界"
  • 作者:李丹 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 2008年12期 中图分类号:F1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08)07-0045-06 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在正确把握和充分认识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积极参 ...查看


  • 毛概考试重点,考试必备
  • 1.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 ...查看


  • 专题五推进改革开放
  • 专题五 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国家发展 一:政热点聚焦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 ...查看


  • 2015版概论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4课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和讨论,了解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全面改革的的主要内容,正确认识改革的性质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对外开放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客观依据,对外开放的基本 ...查看


  • 从十七大报告解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 [摘要]对外开放既是中国迅速崛起的强大动力,又是国家利益的根本所在.回顾我们党的对外开放思想,深刻体会党的领导集体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时代背景下,坚持对外开放.与时俱进,对在新时期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查看


  • 改革开放教案
  • 时间:_______年 ____月 ____日 星期_____ 课题: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5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 ...查看


  • 趣味性原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 摘要 趣味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灵活的教学技巧.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富有感染力的激情等来最大限度的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趣味性原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这一原 ...查看


  •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教学设计
  •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教学设计 金石中学 徐明勇 [课标要求] 主要帮助学生感受当今开放的世界形势,理解坚持对外开放的必要性.重要意义,认识对外开放中应该正确处理的几种关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教材分析] <对外开放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