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及其构建

  通过对节约型社会内涵的深刻理解,不难看出,构建节约型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亦非单个力量可以完成。笔者从构成社会主体的角度入手,提出应由政府、企业、人民结成合力,通过节约型政府、节约型企业和节约型人民的体系来构建整个节约型社会,其中节约型政府应发挥表率和引导作用。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路径选择;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1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6)05―0046―05

  

  自从胡锦涛主席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以来,“节约型社会”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在人们践行节约的同时,学术界对节约型社会的有关问题也展开了讨论。时至今日,有必要对“节约型社会”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利于后期实践工作的健康推进。

  

  一、相关文献综述

  

  纵观理论界对节约型社会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为什么要构建”以及“如何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实践研究方面,而较多地回避了节约型社会的基本理论问题,如概念的界定、内涵、特征等。在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方面基本达成共识,其他方面还存在争议。

  在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方面,人们普遍认为这是由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偏低、资源使用效率低下以及不健康消费等因素导致的必然选择。广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认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由资源的有限性决定的。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资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资料显示,我国人均土地只有世界平均数的一半;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到2010年,我国现有的45种主要矿产中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仅有21种[1]。江小涓认为我国确实处在高耗能、高耗材的发展阶段,扭转这一局面就必须建立节约型社会。中国目前处在下中等收入组别的国家,即收入在900―3000美元这个大范围内。在此阶段上,单位能耗产出的美元数是1.07,中国是1.04;产出的GDP只有日本的1/8,美国的1/4,甚至只有阿根廷、巴西、土耳其的1/4到1/2[2]。魏杰在《高成本时代与中国经济转型》一文中也论证了我国经济增长所付出的高成本代价[3]。杜宜瑾认为陈旧的价值观和不合理的消费行为,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也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一个诱因。部分行业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不顾资源环境条件的无序建设,不合理的高消费、贪大求洋的炫耀性消费、用过即扔的浪费型消费以及滋生腐败的公款消费等,加剧了资源供需矛盾,导致生态退化、自然灾害增多、环境污染严重,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据有关部门测算,受大气污染影响,我国大约有1亿多人每天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因空气污染导致每年约有1500万人患上支气管炎[4]。龙敏也认为“勤俭节约”这个民族的和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美德与作风渐渐被很多人淡忘,追求高级消费、奢侈消费、攀比消费成了主流消费意识,炫耀富有,成了一种消费时尚,有必要重新找回我们的传统美德,建立节约型社会[5]。

  在节约型社会内涵的理解方面,基本可归纳为两类:一种观点认为节约型社会更应强调的是消费型节约。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指出节约型社会包涵两个内容,一是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二是全体社会成员要有新型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他还认为尽管是市场经济,人们有花钱的自由,但是任何人没有随意浪费社会公共资源的权利,建议制定奢侈品的标准,开征购买奢侈品的高消费税,在经济上限制奢华的不良风气[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认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着力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用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的行为模式,逐步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节约型消费模式[7]。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余源培认为构建节约型社会除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还需要倡导消费观念的转变。应当扼制人无尽欲望的膨胀,引导并确立合理、文明的消费观[8]。他们所理解的节约型社会在全面节约的基础上,侧重于消费型节约,坚决反对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为幌子的奢侈性消费,而且当前这种不良的消费倾向有扩大和蔓延的趋势,更应积极制止。另一种观点认为节约型社会应强调生产型节约。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认为节约型经济的实质不是消费的节约,而是生产的节约。开个排气量大的车,甚至点两只龙虾,吃一只扔一只,都算不上什么巨大浪费,最大的浪费是在生产中[9]。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6月16日题为《节约不是限制消费》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一个铜板掰两瓣花”的理财方式,是一种在物质财富匮乏,生活水平低下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不得不采取的生活态度或者说是生存方式。因而,那种节约是产品的节约,是对消费的限制式节约。如今,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传统的节约精神仍然需要,但节约的重点不再是产品,消费不仅不应限制,反而应该受到鼓励[10]。

  在构建节约型社会的路径选择方面,观点比较分散,各显其长。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侯云春提出了“五个依靠”建设节约型社会,即一靠改革,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二靠管理,充分挖掘资源节约的潜力;三靠科技,建立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体系;四靠调整,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产业结构;五靠宣传教育,形成全民参与、人人节约的良好社会氛围[1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周宏春认为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造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12]。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季昆森认为循环经济是21世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提出以循环经济为抓手,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用循环经济理念和模式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把必不可少、行之有效的金钥匙[13]。王克群在《论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一文中也提出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14]。唐丽婷和翟粉荣的文中都阐述了政府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作用和职能[15]。王文韬认为政府应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16]。黑龙江省统计部门几经修正,提出了构建节约型社会指标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治理三大类20项指标[17]。

  

  二、节约型社会的内涵

  

  笔者认为节约型社会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节约,通过采取市场、行政、意识等综合性措施,提高包括人、财、物在内的全要素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使人民享受到最优的社会福祉,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经济形态。英语里的economic、法语中的′economie、俄语中的зкономическое,以及汉语里的 “节约的”和“经济的”都是同一个词形。依据经济学中的成本收益原则,即就是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应该是“节约经济”的词源理解。节约型社会也可被简单的称为节约经济的社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它的丰富内涵:

  首先,在节约的范围上,节约型社会是全部再生产过程的节约,不是特指某一环节的节约。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节约型社会在其节约范围上要求是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节约,即就是生产领域节约、交换领域节约、分配领域节约和消费领域节约,尤其是消费领域的节约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个方面。因此,“节约”不仅仅只是生产型节约或是消费型节约。如果只偏重某一领域的节约,而忽略了其他的领域势必会事倍功半的,达不到节约型社会的最终奋斗目标。这里的节约消费也不是不消费,而是提倡一种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合理的、健康的消费模式,我国当前真正应该刺激的消费是需求尚未得到满足领域里的需求倾向,比如当前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严重不足等,而非那些奢侈性消费、炫耀性消费。

  其次,在节约的内容上,节约型社会是全部生产要素的节约。生产要素就是生产的条件。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都属于生产要素,其中企业家才能是灵魂性的要素;人们通常从自然形态理解的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技术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一般被通称为人、财、物;迈克尔・波特“钻石体系”理论中的第一个关键性要素即“生产要素”[18],分为基本生产要素、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三个层次。基本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资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等内容;高级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现代通讯、信息、交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研究机构等内容;专业生产要素主要包括高级专业人才、专业研究机构、专业技术、专用软、硬件设施等内容。通常情况下,高级和专业生产要素的培养获得的周期长,需要在人力资源和资本上大量而持续地投入,所以很难从外部获得,必须立足于自己来创造、培养。无论从哪一种生产要素概念来理解,节约的内容都应是广义的全要素的节约。既包括自然资源的节约,还应包括人力资源、货币资本的有效使用;既包括对基本生产要素的节省,还包括对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的开发和保护。“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生产要素是财富的源泉,生产要素又普遍稀缺,两方面的结合导致了人们迫切地占有生产要素的强烈欲望,拥有的同时就更加要求节约生产要素。

  第三,在节约的目标上,节约型社会是要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的终极发展目标应是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营的社会,即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生态环境优化,人民生活福祉最大。其近期目标也是与我国“十一五”期间的奋斗目标完全一致。国家已经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落实节约的具体指标,即要实现2020年GDP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又要保持现有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就必须提高4―5倍;如果进一步要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就必须提高8―10倍[19]。指标的具体落实为了保证真正做到“物尽其用、财尽其利、人尽其能”。

  第四,在节约的路径选择上,节约型社会是要构建循环经济系统。实现节约型社会在路径选择上,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循环经济系统。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已经指明必须转变现行的发展模式,走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以生态经济系统的优化运行为目标,强调“资源利用――清洁生产――资源再生”的循环发展,最终实现“最优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节约型经济系统的构建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当前必须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经济,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发展。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调整财税政策,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三、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政策分析

  

  通过对节约型社会内涵的深刻理解,不难看出,构建节约型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亦非单个力量可以完成。笔者从构成社会主体的角度入手,提出应由政府、企业、人民结成合力,通过节约型政府、节约型企业和节约型人民的体系来构建整个节约型社会,其中节约型政府应发挥表率和引导作用。

  首先,政府带头,构建节约型政府。就是要继续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精简机构,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向服务性政府转变。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认真清理乱收费行为,形成全国统一公平的市场环境。在“循环经济模式”的指引下进行政府的宏观调控,加强和完善税收、会计、审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建设。利用税收的调节作用,引导节能、绿色的环保产业的发展,对高污染和高耗能产业征收高赋税,遏制“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竞争局面的发生。在会计核算中增加对资源消耗、污染治理和环境损耗的制度规范要求,推行绿色国民经济的核算指标体系。审计制度建设方面应完善和落实环境审计制度,大力开展环境审计工作。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有关能源、资源、环保方面的产业准入标准和准入制度,采用市场手段淘汰对高耗能落后工艺、落后技术和落后设备的使用,扶植节能型工艺和技术的应用。修改和完善《节能法》,补充包括石油、煤炭、电力资源等节约和安全利用的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加大对“节约”理念的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健康消费。

  其次,建立节约型企业,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执行者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理应成为节约型市场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节约型企业是生产消费节约的有力保障。建议企业继续深化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开展节约型企业文化的宣传和建设。面对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能源的市场化定价以及高额的能源和环境成本,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节约成本开支,才能有利润增长的空间。学习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推广“循环经济”的生存理念,在工艺流程设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环境成本控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加大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提高与外资在产品研发方面的合作力度,也可直接吸引外资投入企业的研发基地,利于产品尽快的升级换代。积极参与ISO14000环境认证,充分享受国家给予的环境优惠,以减少环境成本的开支。

  最后,全体人民积极参与,杜绝不良的“消费主义”倾向,是生活消费节约的保障。节约型社会的构建需要全体人民的集体行动,在个人的生活消费方面厉行节约,发挥中国人民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人民参与需要正确的引导和途径,政府可以加大民间社团的组织力量,扩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影响和参与范围。通过多种渠道的宣传教育增加对节约型社会的正确理解,增长个人节约的知识和意识。消除人民生活消费当中日益滋长的“消费主义”倾向,那是一种“商品拜物教”性质的奢侈性消费、炫耀性消费,是国人需要坚决杜绝的。我们不能学习美国的消费方式,国情不同,时代不同,中国人应形成适合自身生存条件、符合时代要求的健康消费理念。

  

  参考文献:

  [1]黄铁苗.如何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N].人民日报,2004.07.06.

  [2]江小涓.节约能源资源保持经济较快发展[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5,(9):10.11.

  [3]魏杰.高成本时代与中国经济转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5,(9):26.32.

  [4]杜宜瑾.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J].天津社会科学,2005,(2):70.72.

  [5]龙敏.发扬勤俭节约传统美德共同构建节约型社会[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04.106.

  [6]建设节约型社会刻不容缓――中国工程院院士座谈会发言[N].光明日报,2005.03.03.

  [7]马凯.节约型社会的四大全局性转变[J].中国经济周刊,2005,(32):11.

  [8]余源培.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5,(4):1.5.

  [9]梁小民.节约型社会并不抑制消费[N].光明日报,2005.08.01.

  [10]节约不是限制消费[N].中华工商时报,2004.6.16.

  [11]侯云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N].人民日报,2005.10.10.

  [12]周宏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节约型社会[J].新材料产业,2004,(10):78.82.

  [13]季昆森.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型社会[J].咨询决策,2004,(7): 42.43.

  [14]王克群.论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J].实事求是,2004,(4):54.56.

  [15]唐丽婷.浅议政府在建立节约型社会中的作用[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5,(9):25.28.

  [16]翟粉荣.政府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角色定位[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9):14.16.

  [17]王文韬.建设节约型政府作资源节约表率[N].人民日报, 2005.06.14.

  [18]黑龙江省构建节约型社会指标评价体系[EB/OL]. http://heilongjiang.省略/system/,2005.12.22.

  [19](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0]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 http://www.省略/,2005.10.19.

  

  (收稿日期:2006―05―26 责任编辑:蒋少龙)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通过对节约型社会内涵的深刻理解,不难看出,构建节约型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亦非单个力量可以完成。笔者从构成社会主体的角度入手,提出应由政府、企业、人民结成合力,通过节约型政府、节约型企业和节约型人民的体系来构建整个节约型社会,其中节约型政府应发挥表率和引导作用。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路径选择;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1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6)05―0046―05

  

  自从胡锦涛主席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以来,“节约型社会”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在人们践行节约的同时,学术界对节约型社会的有关问题也展开了讨论。时至今日,有必要对“节约型社会”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利于后期实践工作的健康推进。

  

  一、相关文献综述

  

  纵观理论界对节约型社会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为什么要构建”以及“如何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实践研究方面,而较多地回避了节约型社会的基本理论问题,如概念的界定、内涵、特征等。在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方面基本达成共识,其他方面还存在争议。

  在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方面,人们普遍认为这是由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偏低、资源使用效率低下以及不健康消费等因素导致的必然选择。广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认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由资源的有限性决定的。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资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资料显示,我国人均土地只有世界平均数的一半;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到2010年,我国现有的45种主要矿产中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仅有21种[1]。江小涓认为我国确实处在高耗能、高耗材的发展阶段,扭转这一局面就必须建立节约型社会。中国目前处在下中等收入组别的国家,即收入在900―3000美元这个大范围内。在此阶段上,单位能耗产出的美元数是1.07,中国是1.04;产出的GDP只有日本的1/8,美国的1/4,甚至只有阿根廷、巴西、土耳其的1/4到1/2[2]。魏杰在《高成本时代与中国经济转型》一文中也论证了我国经济增长所付出的高成本代价[3]。杜宜瑾认为陈旧的价值观和不合理的消费行为,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也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一个诱因。部分行业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不顾资源环境条件的无序建设,不合理的高消费、贪大求洋的炫耀性消费、用过即扔的浪费型消费以及滋生腐败的公款消费等,加剧了资源供需矛盾,导致生态退化、自然灾害增多、环境污染严重,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据有关部门测算,受大气污染影响,我国大约有1亿多人每天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因空气污染导致每年约有1500万人患上支气管炎[4]。龙敏也认为“勤俭节约”这个民族的和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美德与作风渐渐被很多人淡忘,追求高级消费、奢侈消费、攀比消费成了主流消费意识,炫耀富有,成了一种消费时尚,有必要重新找回我们的传统美德,建立节约型社会[5]。

  在节约型社会内涵的理解方面,基本可归纳为两类:一种观点认为节约型社会更应强调的是消费型节约。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指出节约型社会包涵两个内容,一是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二是全体社会成员要有新型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他还认为尽管是市场经济,人们有花钱的自由,但是任何人没有随意浪费社会公共资源的权利,建议制定奢侈品的标准,开征购买奢侈品的高消费税,在经济上限制奢华的不良风气[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认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着力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用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的行为模式,逐步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节约型消费模式[7]。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余源培认为构建节约型社会除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还需要倡导消费观念的转变。应当扼制人无尽欲望的膨胀,引导并确立合理、文明的消费观[8]。他们所理解的节约型社会在全面节约的基础上,侧重于消费型节约,坚决反对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为幌子的奢侈性消费,而且当前这种不良的消费倾向有扩大和蔓延的趋势,更应积极制止。另一种观点认为节约型社会应强调生产型节约。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认为节约型经济的实质不是消费的节约,而是生产的节约。开个排气量大的车,甚至点两只龙虾,吃一只扔一只,都算不上什么巨大浪费,最大的浪费是在生产中[9]。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6月16日题为《节约不是限制消费》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一个铜板掰两瓣花”的理财方式,是一种在物质财富匮乏,生活水平低下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不得不采取的生活态度或者说是生存方式。因而,那种节约是产品的节约,是对消费的限制式节约。如今,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传统的节约精神仍然需要,但节约的重点不再是产品,消费不仅不应限制,反而应该受到鼓励[10]。

  在构建节约型社会的路径选择方面,观点比较分散,各显其长。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侯云春提出了“五个依靠”建设节约型社会,即一靠改革,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二靠管理,充分挖掘资源节约的潜力;三靠科技,建立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体系;四靠调整,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产业结构;五靠宣传教育,形成全民参与、人人节约的良好社会氛围[1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周宏春认为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造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12]。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季昆森认为循环经济是21世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提出以循环经济为抓手,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用循环经济理念和模式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把必不可少、行之有效的金钥匙[13]。王克群在《论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一文中也提出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14]。唐丽婷和翟粉荣的文中都阐述了政府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作用和职能[15]。王文韬认为政府应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16]。黑龙江省统计部门几经修正,提出了构建节约型社会指标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治理三大类20项指标[17]。

  

  二、节约型社会的内涵

  

  笔者认为节约型社会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节约,通过采取市场、行政、意识等综合性措施,提高包括人、财、物在内的全要素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使人民享受到最优的社会福祉,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经济形态。英语里的economic、法语中的′economie、俄语中的зкономическое,以及汉语里的 “节约的”和“经济的”都是同一个词形。依据经济学中的成本收益原则,即就是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应该是“节约经济”的词源理解。节约型社会也可被简单的称为节约经济的社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它的丰富内涵:

  首先,在节约的范围上,节约型社会是全部再生产过程的节约,不是特指某一环节的节约。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节约型社会在其节约范围上要求是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节约,即就是生产领域节约、交换领域节约、分配领域节约和消费领域节约,尤其是消费领域的节约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个方面。因此,“节约”不仅仅只是生产型节约或是消费型节约。如果只偏重某一领域的节约,而忽略了其他的领域势必会事倍功半的,达不到节约型社会的最终奋斗目标。这里的节约消费也不是不消费,而是提倡一种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合理的、健康的消费模式,我国当前真正应该刺激的消费是需求尚未得到满足领域里的需求倾向,比如当前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严重不足等,而非那些奢侈性消费、炫耀性消费。

  其次,在节约的内容上,节约型社会是全部生产要素的节约。生产要素就是生产的条件。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都属于生产要素,其中企业家才能是灵魂性的要素;人们通常从自然形态理解的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技术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一般被通称为人、财、物;迈克尔・波特“钻石体系”理论中的第一个关键性要素即“生产要素”[18],分为基本生产要素、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三个层次。基本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资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等内容;高级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现代通讯、信息、交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研究机构等内容;专业生产要素主要包括高级专业人才、专业研究机构、专业技术、专用软、硬件设施等内容。通常情况下,高级和专业生产要素的培养获得的周期长,需要在人力资源和资本上大量而持续地投入,所以很难从外部获得,必须立足于自己来创造、培养。无论从哪一种生产要素概念来理解,节约的内容都应是广义的全要素的节约。既包括自然资源的节约,还应包括人力资源、货币资本的有效使用;既包括对基本生产要素的节省,还包括对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的开发和保护。“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生产要素是财富的源泉,生产要素又普遍稀缺,两方面的结合导致了人们迫切地占有生产要素的强烈欲望,拥有的同时就更加要求节约生产要素。

  第三,在节约的目标上,节约型社会是要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的终极发展目标应是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营的社会,即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生态环境优化,人民生活福祉最大。其近期目标也是与我国“十一五”期间的奋斗目标完全一致。国家已经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落实节约的具体指标,即要实现2020年GDP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又要保持现有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就必须提高4―5倍;如果进一步要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就必须提高8―10倍[19]。指标的具体落实为了保证真正做到“物尽其用、财尽其利、人尽其能”。

  第四,在节约的路径选择上,节约型社会是要构建循环经济系统。实现节约型社会在路径选择上,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循环经济系统。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已经指明必须转变现行的发展模式,走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以生态经济系统的优化运行为目标,强调“资源利用――清洁生产――资源再生”的循环发展,最终实现“最优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节约型经济系统的构建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当前必须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经济,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发展。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调整财税政策,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三、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政策分析

  

  通过对节约型社会内涵的深刻理解,不难看出,构建节约型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亦非单个力量可以完成。笔者从构成社会主体的角度入手,提出应由政府、企业、人民结成合力,通过节约型政府、节约型企业和节约型人民的体系来构建整个节约型社会,其中节约型政府应发挥表率和引导作用。

  首先,政府带头,构建节约型政府。就是要继续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精简机构,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向服务性政府转变。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认真清理乱收费行为,形成全国统一公平的市场环境。在“循环经济模式”的指引下进行政府的宏观调控,加强和完善税收、会计、审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建设。利用税收的调节作用,引导节能、绿色的环保产业的发展,对高污染和高耗能产业征收高赋税,遏制“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竞争局面的发生。在会计核算中增加对资源消耗、污染治理和环境损耗的制度规范要求,推行绿色国民经济的核算指标体系。审计制度建设方面应完善和落实环境审计制度,大力开展环境审计工作。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有关能源、资源、环保方面的产业准入标准和准入制度,采用市场手段淘汰对高耗能落后工艺、落后技术和落后设备的使用,扶植节能型工艺和技术的应用。修改和完善《节能法》,补充包括石油、煤炭、电力资源等节约和安全利用的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加大对“节约”理念的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健康消费。

  其次,建立节约型企业,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执行者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理应成为节约型市场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节约型企业是生产消费节约的有力保障。建议企业继续深化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开展节约型企业文化的宣传和建设。面对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能源的市场化定价以及高额的能源和环境成本,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节约成本开支,才能有利润增长的空间。学习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推广“循环经济”的生存理念,在工艺流程设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环境成本控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加大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提高与外资在产品研发方面的合作力度,也可直接吸引外资投入企业的研发基地,利于产品尽快的升级换代。积极参与ISO14000环境认证,充分享受国家给予的环境优惠,以减少环境成本的开支。

  最后,全体人民积极参与,杜绝不良的“消费主义”倾向,是生活消费节约的保障。节约型社会的构建需要全体人民的集体行动,在个人的生活消费方面厉行节约,发挥中国人民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人民参与需要正确的引导和途径,政府可以加大民间社团的组织力量,扩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影响和参与范围。通过多种渠道的宣传教育增加对节约型社会的正确理解,增长个人节约的知识和意识。消除人民生活消费当中日益滋长的“消费主义”倾向,那是一种“商品拜物教”性质的奢侈性消费、炫耀性消费,是国人需要坚决杜绝的。我们不能学习美国的消费方式,国情不同,时代不同,中国人应形成适合自身生存条件、符合时代要求的健康消费理念。

  

  参考文献:

  [1]黄铁苗.如何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N].人民日报,2004.07.06.

  [2]江小涓.节约能源资源保持经济较快发展[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5,(9):10.11.

  [3]魏杰.高成本时代与中国经济转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5,(9):26.32.

  [4]杜宜瑾.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J].天津社会科学,2005,(2):70.72.

  [5]龙敏.发扬勤俭节约传统美德共同构建节约型社会[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04.106.

  [6]建设节约型社会刻不容缓――中国工程院院士座谈会发言[N].光明日报,2005.03.03.

  [7]马凯.节约型社会的四大全局性转变[J].中国经济周刊,2005,(32):11.

  [8]余源培.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5,(4):1.5.

  [9]梁小民.节约型社会并不抑制消费[N].光明日报,2005.08.01.

  [10]节约不是限制消费[N].中华工商时报,2004.6.16.

  [11]侯云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N].人民日报,2005.10.10.

  [12]周宏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节约型社会[J].新材料产业,2004,(10):78.82.

  [13]季昆森.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型社会[J].咨询决策,2004,(7): 42.43.

  [14]王克群.论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J].实事求是,2004,(4):54.56.

  [15]唐丽婷.浅议政府在建立节约型社会中的作用[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5,(9):25.28.

  [16]翟粉荣.政府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角色定位[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9):14.16.

  [17]王文韬.建设节约型政府作资源节约表率[N].人民日报, 2005.06.14.

  [18]黑龙江省构建节约型社会指标评价体系[EB/OL]. http://heilongjiang.省略/system/,2005.12.22.

  [19](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0]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 http://www.省略/,2005.10.19.

  

  (收稿日期:2006―05―26 责任编辑:蒋少龙)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文章

  • 节约型政府
  • 蕉金型兰亚理!塑二 "节约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府" 内涵定位与范式契合 黄爱宝 的 [摘要]不妨在恰当地尊重概念确定性的基础上.以概念缘起直接的现实背景和动因为 界定依据,来促成对"节约型政府"与&q ...查看


  • 浅析企业逆向物流及其发展策略
  • 浅析企业逆向物流及其发展策略 1 逆向物流基本内涵 早在1992年,Stock 教授就在提交给美国物流协会的报告中提出了逆向物流这个名词.经过这些年, 尤其是最近几年的发展, 逆向物流的内涵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与改进.广义上讲, 它在各个国家构 ...查看


  • 注重新校区生态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 [摘 要]高职院校是育人之所,也是构建生态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阵地,良好的生态校园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前提和载体.将绿色和生态观应用到实际中,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加强学生的环境养成教育,提升学院的文化品位, ...查看


  • "两型社会"综合指标体系研究
  • 摘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社会发展追求的全新高级发展形态.从体现"两型社会"建设特征出发,构造经济.社会和制度3个要素,8个方面,61个三级指标的"两型社会"综合指标体系.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 ...查看


  •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道德
  •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 考试复习重点 职业道德 第一章 职业道德概述 第一节 道德与职业道德 1.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联系:①自从国家产生以来,道德与法律都是国家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②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③道德和法律在内 ...查看


  • 努力构建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研究
  • 摘要: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要求和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它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努力构建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必须分清三大道德界限,即反对和抵制个人主 ...查看


  • 勤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则天下平(勤俭文化文章)
  • 勤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则天下平 --论构建中学生勤俭文化内涵的必要性 三台县观桥中学 罗 杰 唐代"药王"孙思邈把"修身养德"作为做人的第一要旨."修身养德"或许因时代.地域.年 ...查看


  • 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述评
  • 2008年第1期 I 总第 177 期) 177 社会主义研究 800^1181^ 8111018:8 1,2008 861*131 〜0丨 生态文明理设研究逋评 是丽娜王国聘 [摘要]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的提出意味着人与 ...查看


  • 我国经济改革核心问题
  • 1. 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 2. 实现形式要解决的是发展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3.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4. 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生产发展 5. 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