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述评

2008年第1期 I 总第 177 期) 177

社会主义研究

800^1181^ 8111018:8 1,2008

861*131 〜0丨

生态文明理设研究逋评

是丽娜王国聘

【摘要】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的提出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文明程 度。文幸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继而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最后展望了我国 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入81【文献标识码】六【文章编号】

【作者简介】是丽娜〈1979—八女,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旅游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生态旅游、 旅游环境伦理;王国聘1:1958 —夂男,南京林业大学社会生态研究所所长,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哲学博士、教授、博 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环境伦理、环境哲学。

了坚实的基础。2002年,联合国在约翰内斯堡举行可持续 发展世界首

一、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发展

1. 国外生态文明的理论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起,以 全

脑会议,要求各国更好地执行《21世纪议程》的 量化指标。理论界和学术界对生态文明内容的探讨表明,生 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作为一种共识已经确立和形成,生态文明 的发展状况开始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 指标。

2^我国生态文明的理论发展。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文 明史,从政

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森林退化、臭氧层破坏、资源枯 竭、环境激素泛滥等为特征的生态危机凸显,人们开始有意 识地寻求新的发展模式。60年代初,美国女科学家莱切尔 ~卡逊以《寂静的春天》揭示了伤害自然必然危及人类自身 生存的事实,提出了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问题。1972年联 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 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同年,罗马俱乐 部发表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 提出了均衡发展的概念。

80年代,人们开始对工业文明社会进行了初步的反思,

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 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 之一。

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 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中 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髙准 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这与现 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合。中国佛家认 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从善 待万物的立场出发, 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生态伦理 成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炼内容。

中国历朝历代都主张以平等仁爱之心善待自然,如孟子 提出“仁民爱物”,董仲舒认为“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 莫不爱”;把生态的平衡发展与人类生产生活的持续发展相 统一, 有节制地利用资源,如孟子不仅主张“爱物”,而且提出 了“数罟不人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林木 不可胜用也”这些比较具体的保护生态资源的主张。荀子提 出“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人山林,不夭 起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其时, 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各国政府开始把生态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施政内容,1981 年,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只^布朗出版了《建立一个可持续 发展的社会》一书,首次对可持续发展观作出了较全面的论 述。

1983年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 年, 联合国

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 来》,形成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

90年代,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实践,生态学和环

境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互相交叉渗透,相继出现 了一大批新兴学科。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 《21世纪议程》,更是强调和深化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论 的认识。同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 大会, 提出了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为生态文明 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真正拉开了生态文明时 代的序幕。

本世纪初,人们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为指导,构建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同时,涌现了 大量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为理论的深化和升华提供

万方数据

尽管古代的“天人合一”、“仁民爱物”等思想产生于农业 文明时代,是一种朴素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但是对维护自 然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当代我国发展生态文明理论提 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

在我国,从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可持 续发展”的科学概念至今,党和国家先后多次作出了一系列 与此相关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要走“可持续发展能力 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 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 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把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作为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第一次载人了党的正式文献中;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 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明确了生 态文明建设在整个社会文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党 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建设的决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命题,强 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之一;党的十六届 五中全会也提出了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一种对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 系统之间关系的概括性描述;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把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之一,并 且把“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作为2020 年的目标和主要任务的组成部分。这些战略思想均将我们 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提高到了崭新的高度,明确了社会主义生 态文明的建设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 趋势。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1. 生态文明的内涵辨析。“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最 早

的意思是房屋、家庭,19世纪中叶以来被赋予了现代科学 意义,主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 在状态。“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现在主要是从两个 角度来理解的:一是从时间来看,文明具有阶段性,随着人类 的发展,反映人类进步状态的文明也一同发展,显现出不同 的发展阶段和水平,如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就是这种含义的 文明;二是从要素来看,不论在哪一个阶段或哪一个地域,构 成文明有机系统的基本要素都是相同的,如物质文明、精神 文明、政治文明就是这种含义的文明。

国内学术界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界定,同样是从文明的两 个角度来理解的:

从时间的角度来界定生态文明内涵。如北京大学徐春 教授认为“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的成果基 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不野蛮开发,不粗暴对待大 自然, 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

115

厦门大学卓越教 授认为“生

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意味着人类在处理 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文明程度。”^学者们 认为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 12 个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文明形 态。生态文明是一种依靠自然、利用自然而又特别注重保护 自然的新文明形

万方数据

态,是对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 超越,它主张人类要尊重自然, 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要素的角度来界定生态文明内涵。如中国地质大学 的尹成勇认为“生态文明即生态环境文明,是指人们 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 应,积极改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 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 的总和。”③中国人民大学的张云飞教授。(^卩)认为“按照唯 物史观的社会结构理论,生态文明是一种与物质文明、政治 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列的文明形式,四者共同构成了社会的文 明系统。

目前国内学者在谈生态文明时,主要还是从时间的角度 来界定的,即把生态文明看作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更进步的 新文明,是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前后相继的社会 整体状态的文明。但从我国实际出发,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科 学把握,还要求我们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这“三 大文明”联系起来进行考虑,深人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及文明演进的基本规律。

生态文明的特征。《光明日报》在2004年4月30日 刊

登的《论生态文明》一文中指出生态文明包含三个重要 特征:较高的环保意识,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 理的社会制度。”0也有学者把生态文明的特征概括为独立 性、整体性、相对性、反思性和过程性,即生态文明是独立于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人们要从自然的整体性 出发把握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生态文明是相对于物质 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 明是人类面临生态危机后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反思而提出 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16

笔者认为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构想,其特 征应该从伦理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结构四 个方面来考虑。第一,在伦理价值观上,树立人和自然的平 等观。对自然的价值有明确的认识,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 有价值; 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 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放 在首位,将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统一起来。第二, 在生产方式上,树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追求经济社 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变高生产、 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 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 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 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第三,在生活方式上,树立 健康、适度消费的生活观。人们的追求应不再是对物质财富 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 生活,人类改造自然要以不损害自然生态的整体稳定和其他 生物物种的生存为前提。要使绿色消费、文明消费成为人类 生活的新目标,新时尚,从而使人过上真正的全面符合人类 本性及社会道德的生活。第四,在社会结构上,建立更加公

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实现更为高度的民主,强调社会正义, 并保障多样性。表现为生态化将渗入到社会结构中,诸如在 社会政策上考虑如何组织好经济,以便加强人类与自然之间 的关系;在制定决策上,使科学家和经济学家、人文学者更加 直接地参与政治活动等。

三、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展望

生态文明是个动态概念,也是个时代概念。生态文明作 为现代文明的基本追求,其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 们把握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今天, 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环境 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为我们研究具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指明了方向。

第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提供 科学的理念指导。建设生态文明,前提是发展。只有发展, 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但发 展的同时,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有不少人从单纯 经济发展模式改变的角度来看待科学发展观,甚至把资源节 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也降低到一个技术层面,这是 非常片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恢 复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坚持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环境之间 相互关系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的最终实现必须以科学发 展观为基础,同时生态文明作为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对 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深入了解四种文明形式 的内在联系9生态文明应该是一种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 精神文明并列的文明形式,四者共同构成我国社会主义的文 明系统。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既相对 独立,又相互贯通、相互依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 明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强大的智力支持和 科学的制度保证,而生态文明所创造的生态环境又为物质文 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态基础和新的内 容。生态文明应与三个文明相提并论,四位一体共同支撑起 我国文明建设体系的大厦。其中,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 明是保障,精神文明是主导,生态文明是前提,只有诸要素全 面而协调地发展,社会文明才能得以有序推进,

第三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以生态文明作为 其重要的特征和标志。随着我们党对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规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在认识上不断的 深化和细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化,可以 概括为: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民主法制健全、科学 文化繁荣、道德风尚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全体人民共享等七,

个方面,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具体体现。因 此十七大报告中有关生态文明的论述,是在十六大确立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的新要求,含义更加 深远。

第四,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培养全民生态文 明观。全新的生态文明观念,不仅科学家要高度重视,而且 政治家、企业家及全体公民都要高度重视。保护和建设生态 环境的实践,不仅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也不仅是一个部门 的职责,它应当是全社会关注和参与的事业。应吸取中国传 统文化关于“天人合一”、“仁民爱物”、“民胞物与”、“强本节 用”、

“取之有度”、“用之以时”以及“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思 想精华,

万方数据

使生态文化、生态意识成为大众文化意识,生态道德 成为民间道德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全社会牢固树 立与保护生态相适应的政绩观、消费观、生活观,形成尊重自 然、人人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和社会道德观念,以 生态文明涵养我们的发展,涵养我们的社会,涵养社会中的 每一个人。

第五,确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指导我国社会 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实践。在一个国家内只有适时地建立起 符合国情、相对统一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才能进行生态文 明发展水平的动态对比和地区间对比,才能对生态文明的转 型进程进行监测与评估。^近年来,我们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 义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社会的奋斗目标, 并要求加快转变粗放的生产方式和传统的 消费方式, 这其实就是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实 践指南,也是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基本架构。 为了从操作层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目前国内正在研究制定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如湖南师范大学的尹世杰教授 就提出了以绿色绿色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绿色覆盖 率、绿色产品比重、婴儿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等为主要内容 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⑧。这一指标体系是资源、环境和发展 协调程度的评价工具,好比是“指挥棒”,将指挥着各级政府 和各部门领导和各行各业人们的行动。

注释

①徐春《生态文明与价值观转向》,载于《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年第4期#

②卓越《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建设的思考》,载于《马克思

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

③尹成勇《浅析生态文明建设》,载于《生态经济》2006年

第 9期。

④张云飞《试论生态文明在文明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载 于

《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5期。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 中

心《论生态文明》,载于2004年4月30日《光明日报》。 ⑥丁开杰《生态文明建设:伦理、经济与治理》,载于《马克

思 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4期。

⑦庄世坚《生态文明:迈向人与自然的和谐》,载于《马克思

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

⑧尹世杰《建设生态文明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载于《湖

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5期。

[责任编辑王建国]

13

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述评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是丽娜,王国聘,5^1 的,&^0^1^

是丽娜,5卜^!^(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旅游管理系),王国聘,I 即…。口匕(南 京林业大学社会生态研究所〉 社会主义研究:::二 5001乩151 51^0155 2008,""⑴ 1次

文献链接

1. 徐春生态文明与价值观转向[期刊论文]-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04〉

2^卓越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建设的思考[期刊论文]-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03〉 3^尹成勇浅析生态文明建设[期刊论文]-生态经济2006(09〉

4^张云飞试论生态文明在文明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期刊论文]-教学与研究2006(05〉

已. 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论生态文明2004 6^ 丁开杰生态文明建设:伦理、经济与治理[期刊论文]-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04〉

7^庄世坚生态文明:迈向人与自然的和谐[期刊论文]-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03〉

^.尹世杰建设生态文明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期刊论文]-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05〉

1. 学位论文洪惠坤基于生态文明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一一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2008

城市土地是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利用水平的高低会给城市带来不同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目前我国人多数城市正处工于工业化、城 市化进程加速发展时期,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各项建设用地迅速扩张,导致城市土地利用出现了浪费严重、利用结构不合理、功能布局紊乱、节约集约利 用水平和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从而加剧了城市人地矛盾关系。因此,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不断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利于城市土地资源 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由粗放外延式向集约内涵型转化,推动城市土地利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起步较晚,评价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还一直处于探索之中。 目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普遍存在单一追求土地高强度利用,追求土地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选取多侧重从十地投资强度、利用程度和产出效率等 经济方面考虑,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社会效益问题,从而不利于土地生态的可持续利用。因此,进一步探索我国城市十地集约利用 的评价方法,建立适宜的评价指标体系,寻求定量评价的适宜模型、技术和思路,对转变城市土地利用的传统观念,缓解土地资源有限的压力,提高城 市土地利用效益和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相关理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城市发展的目标以及城市土地利 用的特征,创新的提出了基于生态文明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并研究界定了基丁生态文明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本研究以土地报酬递减理论、地租 地价理论、区位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文明理论等作为评价的理论依据,从土地生态文明利用和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角度出发 ,采用多目标综合评价的方法,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方面来构建基于生态文明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12个评 价指标的权重值。

本文以渝北区城市建成区评价研究范围,统一收集和调查各类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关的基础数据。运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对渝北区城市土 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量化评价,得到各项指标量值及其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指数的标准化值,根据评价的结果,分析门纳了渝北区基于生态文明的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的基本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及建议。

2^会议论文黄海峰^李博借鉴德国循环经济经验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发展2006

德国是世界上发展循环经济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在循环经济方面不仅实践最早,而且水平也最高,其理论研究和实践独树一帜,形成了具有德国特 色的循环经济体系。中国虽在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一些成绩,但尚未形成具有国际水准的循环经济体系。本文通过分析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历史进程 ,结合中德两国在循环经济建设方面的差异,借德国的经验探索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方向。

3^期刊论文国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一张云飞教授访谈-国外理论动态2007/0(12〉

编者按:如何贯彻和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使我国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在中央组织和实施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中/将生态文明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列入了相 关的子课题中丨那么,如何借鉴国外的经验来开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走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 生导师张云飞博士.

斗. 期刊论文程从柱^王全林^⑶隱即-―. 评狐腿-11口生态教育学:当代教育学建构的一个重要视域-皖西 学院学报2010,26(1〉

走向生态文明的人类文明转型和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是生态教育学建构的社会背景丨生态学兴盛所带来的当代人类发展理念的变革为生 态教育学建构奠定了广阔而深远的思想基础. 生态教育学是对服务于工业文明时代工具主义价值取向主导下的教育理论的超越, 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生态价 值取向教育理论的自觉建构,是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崭新视域. 立足于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以及生态教育实践, 提出建构生态教育学,展开生态 教育理论研究;无疑是对当代教育学学科发展的拓展与深化.

5^期刊论文熊永东^汪太福^ ^10^0。即-如即. 麵0 丁七七现代林业理论研究-四川林业科技2009/30(1〉

建设生态文明是现代林业建设的战略目标丨国内较早出现" 现代林业" 一词是在1988年. 近些年来, 有许多学者对现代林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从现 代林业的概念和内涵,现代林业的基本特征,现代林业的要求和发展目标,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加快现代林业发展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等几个方面,对国内现代 林业的研究进行综述丨

6^学位论文徐萍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权研究2007

生态文明权是伴随着生态环境危机而产生的权利概念,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人权之一,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 部分。本文从生态文明权的科学内涵、发展趋势及从人与自然和谐,构建和谐社会角度等方面来探讨创设生态文明权制度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对国际法 、国外立法的考察来为我国的相关法律制度创设提供一些思路,使生态文明权法律化,健全环境法律体系,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从而保障公民的生态 文明权益。

纵观生态文明权的理论与实践,它无论是作为一项应有权利还是法律权利,都有自身完整的涵义和基础。它是作为整个环境法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性 权利而存在的,它的性质又决定了环境法的性质和特征,可以说环境法就是围绕生态文明权保护而展开的。但是,在研究我国环境立法理论与实践时 ,却明显发现存在对生态文明权的忽视。这种现象导致两种弊端;一是在理论上关于环境法的研究往往局限在对现行法条的释义上,缺乏深入的系统的 理论成果;二是在立法上过于强调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权力忽视公民的生态文明权,使得公民的生态文明权保护要求缺乏法律依据,人们环境保护的积 极性难以发挥,很难达到环境法保护环境,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目的。虽然,我国有学者认为我国的现行《宪法》和《环境保护法》都包含有生态文 明权的意义,但根据我国目前环境立法的现状,公民生态文明权作为一项应有权利是可以肯定的,但它仅仅作为应有权利还不够,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 建立和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使生态文明权法律化,使其能充分发挥健全环境法律体系、提高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调动公民环境保护积极性的 作用。否则,没有公民的支持与参与,国家的生态环境管理将是管不胜管,防不胜防。对于生态文明权理论研究的成果能够引起注意,并对目前正在进 行的环境保护立法有所裨益,在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权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中国的生态文明权法律制度。

了. 期刊论文王孔雀现代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及其进展-法制与社会2009/'"(…)

生态文明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既有物质性的内容, 又有精神性和制度性的内容丨根据我国的国情与公民的实际,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 的手段,培育公民的生态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奉路径丨

8^会议论文李迅生态文明与生态城市之初探2008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引发了众多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重要成果,是人类新的文明形式之一。生 态文明提出是以生态学为代表的人类科学发展为支撑的。生态理念进入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新的生态经济观、生态文化观和生态政治观。

生态城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生态城市理论是伴随着城市生态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建设生态城市,首先需要树立生态文明理 念。生态城市理念具体体现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等方面。进而提出生态城市发展目标。

政策引导与制度创新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技术保障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支撑手段。提出循环经济、资源利用、清洁能源利用 、废弃物绿色管理、绿色交通、生态环境修复等六个方面的技术保障内容。

9^期刊论文王雨辰^觀如-吐的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三个维度及其意义-淮海工学院学报(社

全科学版^2008,6⑷

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突出特点是坚持从哲学价值维度、制度维度和政治维度三者统一的视角来探寻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之 道. 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缺陷在于认同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范式和结论,造成了制度维度和政治维度的缺失丨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的启示在于: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资源的挖掘,并始终立足于捍卫中国的发展权和环境权,实现环境 正义.

10. 学位论文张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2008

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首次写入党的政治报告,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发展。当前 ,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离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对环境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不能适应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但是目前国内外针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实践的途径很少有系统性地分析与研究。

本文试图采用综合调研、数据分析、案例分析和理论研究等方法,通过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揭示目前农村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及生态文明建 设的紧迫性。对照存在的问题,探寻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次原因,努力将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机制建立、技术手段和社会推进作为一个整体,系 统性地提出可以有效加强农村污染防治、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对策措施,实现广大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1. 秦尊文美国赛马业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期刊论文]-江汉论坛2008(12〉

本文链接:匕卩^乂/丄士讯&打打8己&七&瓜0打乂?6;^10己匕[1**********]04.&5卩X 授权使用:石家庄学院(〜' 口丫),授权号:77况6611-0060-4405-^522-9^400^02184

下载时间:2010年8月16日

2008年第1期 I 总第 177 期) 177

社会主义研究

800^1181^ 8111018:8 1,2008

861*131 〜0丨

生态文明理设研究逋评

是丽娜王国聘

【摘要】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的提出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文明程 度。文幸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继而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最后展望了我国 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入81【文献标识码】六【文章编号】

【作者简介】是丽娜〈1979—八女,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旅游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生态旅游、 旅游环境伦理;王国聘1:1958 —夂男,南京林业大学社会生态研究所所长,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哲学博士、教授、博 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环境伦理、环境哲学。

了坚实的基础。2002年,联合国在约翰内斯堡举行可持续 发展世界首

一、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发展

1. 国外生态文明的理论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起,以 全

脑会议,要求各国更好地执行《21世纪议程》的 量化指标。理论界和学术界对生态文明内容的探讨表明,生 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作为一种共识已经确立和形成,生态文明 的发展状况开始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 指标。

2^我国生态文明的理论发展。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文 明史,从政

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森林退化、臭氧层破坏、资源枯 竭、环境激素泛滥等为特征的生态危机凸显,人们开始有意 识地寻求新的发展模式。60年代初,美国女科学家莱切尔 ~卡逊以《寂静的春天》揭示了伤害自然必然危及人类自身 生存的事实,提出了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问题。1972年联 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 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同年,罗马俱乐 部发表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 提出了均衡发展的概念。

80年代,人们开始对工业文明社会进行了初步的反思,

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 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 之一。

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 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中 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髙准 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这与现 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合。中国佛家认 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从善 待万物的立场出发, 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生态伦理 成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炼内容。

中国历朝历代都主张以平等仁爱之心善待自然,如孟子 提出“仁民爱物”,董仲舒认为“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 莫不爱”;把生态的平衡发展与人类生产生活的持续发展相 统一, 有节制地利用资源,如孟子不仅主张“爱物”,而且提出 了“数罟不人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林木 不可胜用也”这些比较具体的保护生态资源的主张。荀子提 出“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人山林,不夭 起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其时, 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各国政府开始把生态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施政内容,1981 年,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只^布朗出版了《建立一个可持续 发展的社会》一书,首次对可持续发展观作出了较全面的论 述。

1983年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 年, 联合国

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 来》,形成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

90年代,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实践,生态学和环

境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互相交叉渗透,相继出现 了一大批新兴学科。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 《21世纪议程》,更是强调和深化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论 的认识。同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 大会, 提出了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为生态文明 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真正拉开了生态文明时 代的序幕。

本世纪初,人们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为指导,构建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同时,涌现了 大量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为理论的深化和升华提供

万方数据

尽管古代的“天人合一”、“仁民爱物”等思想产生于农业 文明时代,是一种朴素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但是对维护自 然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当代我国发展生态文明理论提 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

在我国,从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可持 续发展”的科学概念至今,党和国家先后多次作出了一系列 与此相关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要走“可持续发展能力 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 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 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把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作为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第一次载人了党的正式文献中;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 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明确了生 态文明建设在整个社会文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党 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建设的决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命题,强 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之一;党的十六届 五中全会也提出了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一种对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 系统之间关系的概括性描述;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把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之一,并 且把“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作为2020 年的目标和主要任务的组成部分。这些战略思想均将我们 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提高到了崭新的高度,明确了社会主义生 态文明的建设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 趋势。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1. 生态文明的内涵辨析。“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最 早

的意思是房屋、家庭,19世纪中叶以来被赋予了现代科学 意义,主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 在状态。“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现在主要是从两个 角度来理解的:一是从时间来看,文明具有阶段性,随着人类 的发展,反映人类进步状态的文明也一同发展,显现出不同 的发展阶段和水平,如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就是这种含义的 文明;二是从要素来看,不论在哪一个阶段或哪一个地域,构 成文明有机系统的基本要素都是相同的,如物质文明、精神 文明、政治文明就是这种含义的文明。

国内学术界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界定,同样是从文明的两 个角度来理解的:

从时间的角度来界定生态文明内涵。如北京大学徐春 教授认为“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的成果基 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不野蛮开发,不粗暴对待大 自然, 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

115

厦门大学卓越教 授认为“生

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意味着人类在处理 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文明程度。”^学者们 认为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 12 个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文明形 态。生态文明是一种依靠自然、利用自然而又特别注重保护 自然的新文明形

万方数据

态,是对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 超越,它主张人类要尊重自然, 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要素的角度来界定生态文明内涵。如中国地质大学 的尹成勇认为“生态文明即生态环境文明,是指人们 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 应,积极改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 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 的总和。”③中国人民大学的张云飞教授。(^卩)认为“按照唯 物史观的社会结构理论,生态文明是一种与物质文明、政治 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列的文明形式,四者共同构成了社会的文 明系统。

目前国内学者在谈生态文明时,主要还是从时间的角度 来界定的,即把生态文明看作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更进步的 新文明,是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前后相继的社会 整体状态的文明。但从我国实际出发,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科 学把握,还要求我们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这“三 大文明”联系起来进行考虑,深人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及文明演进的基本规律。

生态文明的特征。《光明日报》在2004年4月30日 刊

登的《论生态文明》一文中指出生态文明包含三个重要 特征:较高的环保意识,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 理的社会制度。”0也有学者把生态文明的特征概括为独立 性、整体性、相对性、反思性和过程性,即生态文明是独立于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人们要从自然的整体性 出发把握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生态文明是相对于物质 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 明是人类面临生态危机后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反思而提出 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16

笔者认为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构想,其特 征应该从伦理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结构四 个方面来考虑。第一,在伦理价值观上,树立人和自然的平 等观。对自然的价值有明确的认识,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 有价值; 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 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放 在首位,将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统一起来。第二, 在生产方式上,树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追求经济社 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变高生产、 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 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 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 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第三,在生活方式上,树立 健康、适度消费的生活观。人们的追求应不再是对物质财富 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 生活,人类改造自然要以不损害自然生态的整体稳定和其他 生物物种的生存为前提。要使绿色消费、文明消费成为人类 生活的新目标,新时尚,从而使人过上真正的全面符合人类 本性及社会道德的生活。第四,在社会结构上,建立更加公

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实现更为高度的民主,强调社会正义, 并保障多样性。表现为生态化将渗入到社会结构中,诸如在 社会政策上考虑如何组织好经济,以便加强人类与自然之间 的关系;在制定决策上,使科学家和经济学家、人文学者更加 直接地参与政治活动等。

三、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展望

生态文明是个动态概念,也是个时代概念。生态文明作 为现代文明的基本追求,其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 们把握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今天, 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环境 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为我们研究具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指明了方向。

第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提供 科学的理念指导。建设生态文明,前提是发展。只有发展, 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但发 展的同时,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有不少人从单纯 经济发展模式改变的角度来看待科学发展观,甚至把资源节 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也降低到一个技术层面,这是 非常片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恢 复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坚持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环境之间 相互关系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的最终实现必须以科学发 展观为基础,同时生态文明作为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对 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深入了解四种文明形式 的内在联系9生态文明应该是一种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 精神文明并列的文明形式,四者共同构成我国社会主义的文 明系统。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既相对 独立,又相互贯通、相互依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 明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强大的智力支持和 科学的制度保证,而生态文明所创造的生态环境又为物质文 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态基础和新的内 容。生态文明应与三个文明相提并论,四位一体共同支撑起 我国文明建设体系的大厦。其中,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 明是保障,精神文明是主导,生态文明是前提,只有诸要素全 面而协调地发展,社会文明才能得以有序推进,

第三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以生态文明作为 其重要的特征和标志。随着我们党对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规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在认识上不断的 深化和细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化,可以 概括为: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民主法制健全、科学 文化繁荣、道德风尚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全体人民共享等七,

个方面,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具体体现。因 此十七大报告中有关生态文明的论述,是在十六大确立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的新要求,含义更加 深远。

第四,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培养全民生态文 明观。全新的生态文明观念,不仅科学家要高度重视,而且 政治家、企业家及全体公民都要高度重视。保护和建设生态 环境的实践,不仅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也不仅是一个部门 的职责,它应当是全社会关注和参与的事业。应吸取中国传 统文化关于“天人合一”、“仁民爱物”、“民胞物与”、“强本节 用”、

“取之有度”、“用之以时”以及“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思 想精华,

万方数据

使生态文化、生态意识成为大众文化意识,生态道德 成为民间道德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全社会牢固树 立与保护生态相适应的政绩观、消费观、生活观,形成尊重自 然、人人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和社会道德观念,以 生态文明涵养我们的发展,涵养我们的社会,涵养社会中的 每一个人。

第五,确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指导我国社会 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实践。在一个国家内只有适时地建立起 符合国情、相对统一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才能进行生态文 明发展水平的动态对比和地区间对比,才能对生态文明的转 型进程进行监测与评估。^近年来,我们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 义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社会的奋斗目标, 并要求加快转变粗放的生产方式和传统的 消费方式, 这其实就是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实 践指南,也是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基本架构。 为了从操作层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目前国内正在研究制定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如湖南师范大学的尹世杰教授 就提出了以绿色绿色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绿色覆盖 率、绿色产品比重、婴儿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等为主要内容 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⑧。这一指标体系是资源、环境和发展 协调程度的评价工具,好比是“指挥棒”,将指挥着各级政府 和各部门领导和各行各业人们的行动。

注释

①徐春《生态文明与价值观转向》,载于《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年第4期#

②卓越《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建设的思考》,载于《马克思

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

③尹成勇《浅析生态文明建设》,载于《生态经济》2006年

第 9期。

④张云飞《试论生态文明在文明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载 于

《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5期。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 中

心《论生态文明》,载于2004年4月30日《光明日报》。 ⑥丁开杰《生态文明建设:伦理、经济与治理》,载于《马克

思 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4期。

⑦庄世坚《生态文明:迈向人与自然的和谐》,载于《马克思

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

⑧尹世杰《建设生态文明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载于《湖

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5期。

[责任编辑王建国]

13

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述评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是丽娜,王国聘,5^1 的,&^0^1^

是丽娜,5卜^!^(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旅游管理系),王国聘,I 即…。口匕(南 京林业大学社会生态研究所〉 社会主义研究:::二 5001乩151 51^0155 2008,""⑴ 1次

文献链接

1. 徐春生态文明与价值观转向[期刊论文]-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04〉

2^卓越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建设的思考[期刊论文]-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03〉 3^尹成勇浅析生态文明建设[期刊论文]-生态经济2006(09〉

4^张云飞试论生态文明在文明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期刊论文]-教学与研究2006(05〉

已. 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论生态文明2004 6^ 丁开杰生态文明建设:伦理、经济与治理[期刊论文]-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04〉

7^庄世坚生态文明:迈向人与自然的和谐[期刊论文]-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03〉

^.尹世杰建设生态文明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期刊论文]-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05〉

1. 学位论文洪惠坤基于生态文明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一一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2008

城市土地是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利用水平的高低会给城市带来不同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目前我国人多数城市正处工于工业化、城 市化进程加速发展时期,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各项建设用地迅速扩张,导致城市土地利用出现了浪费严重、利用结构不合理、功能布局紊乱、节约集约利 用水平和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从而加剧了城市人地矛盾关系。因此,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不断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利于城市土地资源 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由粗放外延式向集约内涵型转化,推动城市土地利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起步较晚,评价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还一直处于探索之中。 目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普遍存在单一追求土地高强度利用,追求土地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选取多侧重从十地投资强度、利用程度和产出效率等 经济方面考虑,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社会效益问题,从而不利于土地生态的可持续利用。因此,进一步探索我国城市十地集约利用 的评价方法,建立适宜的评价指标体系,寻求定量评价的适宜模型、技术和思路,对转变城市土地利用的传统观念,缓解土地资源有限的压力,提高城 市土地利用效益和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相关理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城市发展的目标以及城市土地利 用的特征,创新的提出了基于生态文明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并研究界定了基丁生态文明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本研究以土地报酬递减理论、地租 地价理论、区位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文明理论等作为评价的理论依据,从土地生态文明利用和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角度出发 ,采用多目标综合评价的方法,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方面来构建基于生态文明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12个评 价指标的权重值。

本文以渝北区城市建成区评价研究范围,统一收集和调查各类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关的基础数据。运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对渝北区城市土 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量化评价,得到各项指标量值及其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指数的标准化值,根据评价的结果,分析门纳了渝北区基于生态文明的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的基本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及建议。

2^会议论文黄海峰^李博借鉴德国循环经济经验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发展2006

德国是世界上发展循环经济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在循环经济方面不仅实践最早,而且水平也最高,其理论研究和实践独树一帜,形成了具有德国特 色的循环经济体系。中国虽在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一些成绩,但尚未形成具有国际水准的循环经济体系。本文通过分析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历史进程 ,结合中德两国在循环经济建设方面的差异,借德国的经验探索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方向。

3^期刊论文国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一张云飞教授访谈-国外理论动态2007/0(12〉

编者按:如何贯彻和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使我国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在中央组织和实施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中/将生态文明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列入了相 关的子课题中丨那么,如何借鉴国外的经验来开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走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 生导师张云飞博士.

斗. 期刊论文程从柱^王全林^⑶隱即-―. 评狐腿-11口生态教育学:当代教育学建构的一个重要视域-皖西 学院学报2010,26(1〉

走向生态文明的人类文明转型和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是生态教育学建构的社会背景丨生态学兴盛所带来的当代人类发展理念的变革为生 态教育学建构奠定了广阔而深远的思想基础. 生态教育学是对服务于工业文明时代工具主义价值取向主导下的教育理论的超越, 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生态价 值取向教育理论的自觉建构,是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崭新视域. 立足于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以及生态教育实践, 提出建构生态教育学,展开生态 教育理论研究;无疑是对当代教育学学科发展的拓展与深化.

5^期刊论文熊永东^汪太福^ ^10^0。即-如即. 麵0 丁七七现代林业理论研究-四川林业科技2009/30(1〉

建设生态文明是现代林业建设的战略目标丨国内较早出现" 现代林业" 一词是在1988年. 近些年来, 有许多学者对现代林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从现 代林业的概念和内涵,现代林业的基本特征,现代林业的要求和发展目标,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加快现代林业发展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等几个方面,对国内现代 林业的研究进行综述丨

6^学位论文徐萍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权研究2007

生态文明权是伴随着生态环境危机而产生的权利概念,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人权之一,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 部分。本文从生态文明权的科学内涵、发展趋势及从人与自然和谐,构建和谐社会角度等方面来探讨创设生态文明权制度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对国际法 、国外立法的考察来为我国的相关法律制度创设提供一些思路,使生态文明权法律化,健全环境法律体系,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从而保障公民的生态 文明权益。

纵观生态文明权的理论与实践,它无论是作为一项应有权利还是法律权利,都有自身完整的涵义和基础。它是作为整个环境法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性 权利而存在的,它的性质又决定了环境法的性质和特征,可以说环境法就是围绕生态文明权保护而展开的。但是,在研究我国环境立法理论与实践时 ,却明显发现存在对生态文明权的忽视。这种现象导致两种弊端;一是在理论上关于环境法的研究往往局限在对现行法条的释义上,缺乏深入的系统的 理论成果;二是在立法上过于强调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权力忽视公民的生态文明权,使得公民的生态文明权保护要求缺乏法律依据,人们环境保护的积 极性难以发挥,很难达到环境法保护环境,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目的。虽然,我国有学者认为我国的现行《宪法》和《环境保护法》都包含有生态文 明权的意义,但根据我国目前环境立法的现状,公民生态文明权作为一项应有权利是可以肯定的,但它仅仅作为应有权利还不够,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 建立和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使生态文明权法律化,使其能充分发挥健全环境法律体系、提高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调动公民环境保护积极性的 作用。否则,没有公民的支持与参与,国家的生态环境管理将是管不胜管,防不胜防。对于生态文明权理论研究的成果能够引起注意,并对目前正在进 行的环境保护立法有所裨益,在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权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中国的生态文明权法律制度。

了. 期刊论文王孔雀现代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及其进展-法制与社会2009/'"(…)

生态文明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既有物质性的内容, 又有精神性和制度性的内容丨根据我国的国情与公民的实际,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 的手段,培育公民的生态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奉路径丨

8^会议论文李迅生态文明与生态城市之初探2008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引发了众多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重要成果,是人类新的文明形式之一。生 态文明提出是以生态学为代表的人类科学发展为支撑的。生态理念进入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新的生态经济观、生态文化观和生态政治观。

生态城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生态城市理论是伴随着城市生态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建设生态城市,首先需要树立生态文明理 念。生态城市理念具体体现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等方面。进而提出生态城市发展目标。

政策引导与制度创新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技术保障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支撑手段。提出循环经济、资源利用、清洁能源利用 、废弃物绿色管理、绿色交通、生态环境修复等六个方面的技术保障内容。

9^期刊论文王雨辰^觀如-吐的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三个维度及其意义-淮海工学院学报(社

全科学版^2008,6⑷

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突出特点是坚持从哲学价值维度、制度维度和政治维度三者统一的视角来探寻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之 道. 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缺陷在于认同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范式和结论,造成了制度维度和政治维度的缺失丨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的启示在于: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资源的挖掘,并始终立足于捍卫中国的发展权和环境权,实现环境 正义.

10. 学位论文张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2008

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首次写入党的政治报告,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发展。当前 ,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离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对环境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不能适应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但是目前国内外针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实践的途径很少有系统性地分析与研究。

本文试图采用综合调研、数据分析、案例分析和理论研究等方法,通过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揭示目前农村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及生态文明建 设的紧迫性。对照存在的问题,探寻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次原因,努力将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机制建立、技术手段和社会推进作为一个整体,系 统性地提出可以有效加强农村污染防治、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对策措施,实现广大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1. 秦尊文美国赛马业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期刊论文]-江汉论坛2008(12〉

本文链接:匕卩^乂/丄士讯&打打8己&七&瓜0打乂?6;^10己匕[1**********]04.&5卩X 授权使用:石家庄学院(〜' 口丫),授权号:77况6611-0060-4405-^522-9^400^02184

下载时间:2010年8月16日


相关文章

  • 全面深化改革述评:推进新常态下经济可持续发展3
  • 筑梦"APEC蓝"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迎难而上 2015年第一个工作日,北京市环保局通报,2014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85.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全年PM2.5一级优天数达93天,同比增加22天.2015年北京 ...查看


  •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述评_张思锋
  • 10):2735-2744生态学报2010,30(ActaEcologicaSinica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述评 张思锋,刘晗梦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西安 710049) * 摘要:生态风险是由环境的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 ...查看


  • 大学生网络文化素养研究述评
  • 摘 要 大学生群体在网络文化多元价值的冲击下,产生了价值迷失.行为失范.对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疏离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缺失.本文以网络文化生态的视角,对大学生网络文化生成.发展和演化的环境及其教育导向的已有研究进行述评,作为高校大学生网络文 ...查看


  • 幼儿文明礼貌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幼儿文明礼貌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作者:罗运龙 邓诚恩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4期 [摘 要]以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为视角,总结了影响幼儿文明礼貌行为的主要 ...查看


  •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总目次
  • 第25卷第4期2009年12月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 rnal of Qingdao Universi 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Soci al Sciences) Vol.25,No. ...查看


  •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评_谢鹏
  • 第6卷第1期2006年3月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Edition)Vol.6No.1 Mar.2006 ...查看


  • 广播节目策划文案
  • 广播节目策划文案 1999年元旦新闻报道计划 广东电台新闻中心 一.策划思想 1.在以动态报道充分反映全省各地群众欢度元旦的各项活动外,精心策划本台的专题报道,以深化节目内容,形成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参与媒体的竞争. 2.专题报道分别以元旦文 ...查看


  • 主体功能区建设研究述评
  • 主体功能区建设研究述评 2008-7-1 摘 要:自从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命题提出以来,学术理论界从不同角度阐述不同观点,对主体功能区建设提出的背景.内涵及其作用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主体功能区建设还需要在定期调整机制和横 ...查看


  • 文艺学美学论文选题参考
  • 2013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文艺学部分) 1."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 2.先秦儒家文论研究 3.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 3.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4.李渔戏曲理论研究 5.金圣叹小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