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创新新方法

创新德育工作新方法 谱写德育工作新乐章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多种价值观并存的时代,我们拿什么来教育现在的少年儿童?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这就给学校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培养有健全人格的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我们凡河中心小学德育工作的重心。为此,多年来,我校开展了“爱祖国、爱家乡”教育和“创建英雄中队”活动两个系列的特色德育。

一、独具特色的爱祖国、爱家乡教育

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好基础。因此,小学生必须从小开始养成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如何让心智、情感尚未成熟的孩子们体会到祖国、人民的伟大?怎样从小就熏陶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浓浓深情?我们力求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从本地资源中挖掘素材,开展了“爱祖国、爱家乡”系列教育活动,并对这项工作进行了研究、规划和实验。

(一)明确目标

我们制定了“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总目标。即:培养学生爱自己、爱亲人、爱师长、爱同学、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为从小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志向奠定基础。我们还根据学生的年龄及知识水平,分别制订了低、中、高年级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在目标明确的基础上,使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呈螺旋式上升。

(二)确立内容

为了使孩子们了解家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自豪感,我们结合本地教育资源和学生实际,确立了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内容。

1、精心设计德育展室

我们本着德育是教育教学的主旋律这一宗旨,以学生为本,营造“以美促德,以德育智,情感共鸣,润物无声”的育人环境。我校投资3000多元新建了德育

展室,使孩子们从德育展室中了解了我们伟大的祖国,不灭的图腾。从我们国家几位领导人的领袖风范,到能代表一百种智慧、一百种精神、一百种风采、一百种文化的中国历史画卷中一百个中华伟人;从铁岭“小品艺术之乡、红楼文化之乡、冠军之乡、能源之城”的四张名片、铁岭名人风采录,到铁岭未来的山水名城;从绿色的校园,育人的圣地,到特色的德育,英雄的传人,使孩子们在德育氛围浓厚的沃土中学习、感悟、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主动发展,快乐成长,使他们在有效的空间里接受到了无限的德育。

2、悉心开发校本教材

近年来,校长葛尚海同志反复研究了爱家乡教育活动如何向纵深发展的课题,思谋把点子打在让师生更深刻地了解家乡,更理智地热爱家乡,更自觉地立志建设家乡上来,使教育活动从必然走向自由,提升到更高更深的层面。我们选择了本校所承担的国家级科研课题《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研究》和《学科德育渗透实验》为切入点,结合凡河本地实际,由葛校长亲自主持编写并公开出版了10万多字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材《可爱的凡河》一书。这本书体现了思想性、科学性、地方性、实践性、操作性、趣味性和思维发展的层次性,包揽了语数、科学、思品与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打破了学科界限,渗透了整合的思想,图文并茂,体例规范,内容丰富,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家乡实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指导孩子们对家乡感性认识的迅速升华,促进了爱家乡教育活动的持续发展,培养他们成为永不忘本,留得住根的新一代。铁岭市原教委主任高东昌同志为本书题词:“黑土地上的一颗明珠”。铁岭县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于宝强同志为本书题词:“爱国主义情怀源于对家乡的热爱。”副局长、党委副书记李春来同志题词:“《可爱的凡河》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教育的好教材,教学中,它必将会增强学生爱家乡的自豪感和为家乡建设而发奋读书的责任感。” 铁岭市原教委副主任傅东缨同志在百忙中亲自审阅书稿,并为本书作序。这本书的发表,更有效地对孩子们进行了爱自己、爱亲人、爱师长、爱同学、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人文与科学教育,指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正确认识人生、家乡、社会和世界的方法,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但有利于引导孩子们认识和了解我镇的历史与现实的基本情况,而且更有利于升华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3、关注家乡巨大变化

为了使孩子们感受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和为家乡建设而努力学习的决心,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的过去,感受家乡的现在,畅想家乡的未来,为此,我们让孩子们时时关注家乡的变化,定期组织孩子们到凡河新区参观,亲眼目睹家乡新区建设的繁忙景象,感受家乡前进发展的脚步,昔日的村庄已变成一座现代化的都市,一座闻名遐迩的文化古城,一座最有魅力的北方水城,一样的天地,别样的生活,使孩子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家乡变化之大、之快,他们不仅看到了家乡的现在,更重要的是看到了家乡的未来,进而增加了为家乡的振兴而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决心。

4、编写《学科德育渗透手册》

我们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德育教育目标,组织编写了《学科德育渗透手册》,该手册涵盖了各学科德育渗透内容,各学科教师依据手册内容在学期初制定了本学科的德育渗透计划,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三)建立保障机制

为了使爱祖国、爱家乡教育能够长期、有序、有效地开展下去,我们制定了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包括激发全体教师实施德育教育积极性的运行机制、管理机制和保证德育教育内容实效性的评价机制。并由教导处以全员考核的方式纳入学校的全程管理中。这些机制的建立,使我校爱祖国、爱家乡教育多年来常抓不懈,效果明显,社会影响深远。

(四)形成爱祖国、爱家乡教育模式

1、学科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是一种有计划的、随时进行的教育,需要无处不在的渗透、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课堂则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在多年“学科德育渗透”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并形成了课堂教学实施“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模式,即“三个注意”、“四个渗透”、“五有目标”、“六种方法”。

三个注意:

(1)紧扣教材,注意渗透的自然性。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寓爱祖国、爱家乡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自然而然地渗透,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

(2)把握学科特点,注意渗透的生动性。各学科教师要深刻理解课标,把握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增强渗透的生动性。

(3)寻求最佳结合点,注意渗透的针对性。渗透爱祖国、爱家乡教育不仅要与探究新知、培养能力相结合,而且要选准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教师不但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还要善于体察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渗透时对症下药。

四个渗透:

(1)有意渗透:教师要有强烈的德育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强化学科德育,使爱祖国、爱家乡教育与传授知识在同一个起点。

(2)有机渗透:在教学中,把爱祖国、爱家乡教育有机地融在知识载体上,使德、智有机结合,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不油水分离,不穿靴戴帽。

(3)有序渗透:依据教材中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内容,结合学科要求,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自身特点渗透,做到有重点、有目标、有层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避免随意发挥。

(4)有情渗透:任课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引起学生共鸣,增加德育效应。

五有目标:为了使爱祖国、爱家乡教育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有效渗透,我们对教师提出“五有目标”:(1)渗透德育有意识。(2)制定计划有安排。(3)备课本上有体现。(4)课堂教学有落实。(5)德育渗透有结果。我们在常规检查中、在课堂教学中、在听课评课中加以强化。

六种方法:

(1)教师示范法: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用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影响学生,用崇高的职业道德、规范的言谈举止给学生以示范。

(2)榜样分析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习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一类的课文时,教师结合课文,用感情朗读、理解分析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使学生的内心世界被榜样的精神同化和熏陶,从而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3)画龙点睛法: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用富有哲理的语言进行高度概括,使文章的思想内容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水到渠成法:教师把教学过程演绎成推理过程,使德育内容随着教学内容而向前运动,进入教学终点。

(5)比较对照法:教师根据学科内容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相互对照,使学生明是非,辨真伪,知善恶、懂美丑,提高辨别能力。

(6)兴趣诱导法: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使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让学生保持极大的注意力和兴趣,在情感上受到熏陶,从而加深对道德概念的理解。

2、“九字”系列教育

“看、听、讲、查、写、画、唱、展、做” “九字”系列教育活动,是我校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开始的,遵循“知、情、意、行”的德育规律,以活动课、综合实践课为主阵地,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重要形式。

(1)看:组织学生看家乡新貌,了解家乡各行各业发展情况,感受家乡变化。看百部爱国影片,看百册爱国书籍等。

(2)听:听校史、村史、镇史、家史,听英雄事迹,听共和国的英雄史。

(3)讲:把学生听到、看到、想到的,祖国、家乡的大好形势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开展“故事会”、“演讲比赛”等活动。

(4)查:开展内容丰富的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孩子们了解家乡的过去,对比家乡的现在,亲身体验祖国的发展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巨变。

(5)写:把看到、听到、想到、调查到的材料写成文章、编成歌谣,出板报、班报大力宣传。

(6)画:画家乡美景,画家乡繁荣景象。

(7)唱:通过各种形式的歌咏比赛,歌颂家乡、歌颂祖国。

(8)展:举办班级、学校不同层次的展览会,通过橱窗、画室、厅廊、板报等不同形式,把孩子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文章、诗歌、绘画、手抄报等定期展出,并评比奖励。

(9)做:号召孩子们人人为家乡做贡献,参加生产劳动,为老干部服务,为专业户提供科技信息等,争做“五小合格公民”。

我们根据学生不同年级按不同层次确定了不同的目标,进行上述爱家乡“九字”系列教育,既配合课堂教学主渠道传授了知识,又达到了激发爱国热情和导行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3、建立了“八项制度”,确立了“三个基地”

“八项制度”是升降旗制度、参观展室制度、板报制度、读书制度、看爱国影片制度、听报告制度、重大节日庆祝制度、学校、家庭、社会联合考核制度。“三个基地”是学习基地、劳动基地、学雷锋基地,这“八项制度”的建立和“三个基地”建设,使我校爱祖国、爱家乡教育内容更加规范化、具体化。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校的爱祖国、爱家乡教育模式逐步完善。爱祖国、爱家乡、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已成为我校的良好校风,学生道德修养的核心已经形成。

二、创建“英雄中队”活动

如果说爱祖国、爱家乡“九字”系列教育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那么,创建“英雄中队”活动则是这个主旋律中一个跳跃的音符。2004年5月,我校成功地举办了铁岭县“创建英雄中队”现场会,2005年8月,又成功地举办了“铁岭市德育基地学校暨英雄中队” 现场会,市政府孙德兰副市长、市教育局张凤武书记等一行人参加了会议,我校学英模活动受到了与会领导及兄弟学校的一致好评。现场会上,铁岭市关工委、县关工委、教育局授予我校三个年级分别为市级董存瑞中队、朱瑞中队和毛岸英中队。借此东风,我们在全镇又授予了10个镇级英雄中队。

我们的主题是“了解英雄事迹,寻英雄足迹,学英模精神,做世纪新人。”我们通过“采撷、寻访、学做”的方法,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们接受英雄榜样的教育,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质,健康的成长。

(一)营造学习氛围,了解英模事迹

1、收集英模资料。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号召各中队收集英模资料,并把收集来的资料分年代、时期、人物、事迹分门别类制作成精美的小册子。其中有历史英雄、开国英雄、新时期英模,以英模名言、图片展示、连环画册的形式介绍了他们的生平简介和英雄事迹。少先大队定期组织各中队学习交流这些资料,活动中,各中队选派讲解员对收集的资料进行详细地讲解。通过以上做法,孩子们对英雄事迹有了初步的了解。

2、加强校园德育文化环境建设

(1)创办校内广播站、橱窗、板报和手抄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这一有声载体,向学生进行英模及英模事迹的介绍,在每天的校园广播中设立“每期英模”和“英模名言”栏目,使孩子们每天了解一位英模人物,记一句英模名言。学校还开展了“三个一”活动,即:定期观看一部有关英模的影片,学唱一首歌颂英模的歌曲,读一本有关英模的好书,使孩子们处在浓厚的“学英模”氛围中。学校建橱窗十二个,每班一个,少先大队板报一块,定期更换内容。橱窗、板报、手抄报的内容做到“三强二新一突出”。即思想性强,知识性强,趣味性强;内容新,板面设计新;突出“学英模,做传人”教育特色。

(2)充分利用好德育展示

展室中“创建英雄中队”系列,有英雄事迹图片展,有英雄史诗,有学校自编的英雄中队三字歌,还有孩子们收集的英模资料、活动的照片、英模的题词及英模寄来的书信和书籍等,定期组织孩子们参观。

(3)精心布置环境,创造德育氛围

我校融德育教育与厅廊艺术为一体,建设了“一厅三廊”的厅廊育人环境。其中二楼走廊主题是“英雄谱”,几十位古今中外英雄模范的图片及简介镶嵌在十四个玻璃框内,影响教育孩子们了解历史,了解英模,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价值观。三楼走廊的主题是“艺术天地”,既有古今中外英模的画像,又有孩子们自己的英模作品,课间,总有三三两两的孩子驻足欣赏,久久不愿离去,这正是校园环境“于无声处沐心灵”的强大魅力。

通过资料的采撷,氛围的营造,孩子们学英模的热情被激发出来,每个中队都以一位英模的名字进行了命名,制作了标准的队旗。少先大队于2000年10月1日对各中队进行了庄严、隆重的授旗仪式。

(二)寻访英雄足迹,感受英模品质

只有了解了,才会被吸引,才会去亲近,才能去热爱,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因此,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多种方式的“寻访英模”的活动。

首先,我们请英模到校做报告,2000年我们邀请了开原市国家二级战斗英雄尤信老人来校做报告;2001年我们邀请了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来校讲雷锋的故事;2004年我们聘请了革命先烈朱瑞将军的生前战友,银州区的离休老干部

李湘玉老人为校外辅导员,定期为孩子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其次,为了满足孩子们对英模人物的敬仰之情,我们结合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拜访活动。2000年6月,我们组织学生代表来到董存瑞的战友郅顺义爷爷家里,聆听了老人讲述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故事。目睹了老人数十枚军功章及有关战争年代的照片等,使孩子们亲身感受了战争年代英雄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甘愿牺牲的精神,孩子们亲手为老人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和老人合影。虽然老人年事已高,但仍然挥笔题词:“好好学习,做新世纪的小主人。”2002年春季,我校邱少云中队拜访了老前辈李秀灿,雷锋中队又拜访了雷锋生前好友乔安山,孩子们在那里又真切地感受了雷锋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并请乔安山题写了队名“雷锋中队”。每一次的拜访对孩子们来说都是一堂深刻生动的思想品德课,这种感染是无形的,更加坚定了孩子们学英模、做英模传人的决心。在与英模近距离接触的同时,我们还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德育基地。2000年至今,我们先后组织学生参观了铁岭银冈书院周总理纪念馆、抚顺“雷锋纪念馆”、沈阳 “九一八”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并获赠书20余套。为了更多地、长期地与英模交流,接受英模的教诲,各中队用书信的方式来寻访英模,孩子们从报刊、杂志、电视、党史研究室等多方面、多渠道收集英模的通讯地址、联系方式,并打印成册。几年来,我们和开国英雄、当代英雄及著名学者共200余位有书信往来。他们对我们开展这项活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有的赠书,有的题词,有的提建议,更多的是勉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将来建设祖国,建设家乡。自开展这项活动以来,孩子们收获很大,黄继光中队收到解放军回信上百封,演习训练照片若干张,孩子们从解放军叔叔身上学到了刻苦努力、不怕困难的精神。张思德中队一直和老红军余新元保持书信联系。董存瑞中队收到了开国英雄焦道远的回信和照片,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将军,原总政治部史进前将军也都回了信,还为董存瑞中队题词:“刻苦读书,发奋成才”。原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宋任穷委托国务院办公厅复信。毛主席的警卫员贺清华、红军女英雄王泉媛、“歌唱祖国”词曲作者王莘先后复信,他们鼓励孩子们要以英雄为榜样,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这期间,英模们还给孩子们寄来了许多本关于英雄人物事迹的图书。节日里,孩子们都给英模们送上一份小小的贺卡,还经常写信向英模们汇报自己

的学习、生活、成长等情况,表达他们对英模的敬仰之情。信与信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使孩子们与英模的交往成为零距离。

(三)弘扬英模精神,做世纪新人

对孩子们的教育成功与否是需要通过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实践来检验的。通过创建“英雄中队”活动,孩子们以学习英模的品质与精神为目的,以做二十一世纪新人为己任,用实际行动做出了回答。他们关爱着身边的每一位有困难的同学。董存瑞中队的刘亮同学患脑瘤,急需做手术,他爸爸把全家栖身的两间破瓦房卖掉了也没凑够三万元的手术费,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队员们纷纷伸出援手,零花钱、压岁钱,1元、5元、20元„„,短短一天时间,就捐出了8000余元,解决了刘亮父母的燃眉之急,手术后的刘亮身体恢复的不理想,行动不方便,队员们自发成立帮扶小组,轮流帮助他上下楼,上厕所,照顾他在学校的日常学习生活,让原来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他又燃起了生的希望。最令人难忘的是去年那场突如其来的、撼动大半个中国的5.12大地震,牵动了整个神州,也牵动着我校每个孩子的心。面对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悲痛和泪水,孩子们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天灾无情人有情,近一天的时间,仅孩子们就捐款2万余元,寄慰问信数十封,他们用实际行动为灾区人民带去了信心、带去了力量、带去了温暖、带去了无尽的爱„„。震后不久,四川绵竹汉旺镇的杨悦同学随母亲投奔在凡河新区打工的父亲,插班就读于我校,孩子们用热情的双手欢迎她、接纳她,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帮助、鼓励、安慰,并进行心理疏导,使小杨悦提早走出灾难的阴影,很快适应了新的学习和生活,脸上又重新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孩子们还为韶山的小朋友伸出了友爱之手,当他们得知全国青少年正为毛主席的故乡韶山建希望小学而开展“红领巾积分”活动之后,各中队开展了以“纪念毛泽东,情系韶山冲”为主题的积分行动,并设立了“积分箱”,队员们收集人们丢弃的分币(一分、二分、五分的人民币)到银行兑换,汇往韶山。在收集活动中,孩子们不但自己收集,还发动亲人、朋友、邻居帮助收集,其意义更为深远。中队队员共积一万零三百多分,我们已将8200分汇往韶山。雷锋中队的郑光亮同学、张思德中队的李雪同学因家境贫困,没有经济来源,面临辍学,队员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捐款、捐物,使他们能重返校园,坚持上学。这样的感人事例不胜枚举。几年来,队员们共帮助学困生、特困生、单亲家庭的学生24名,通过他

们的帮助,使这些孩子们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感受到了人间的真爱。他们还爱护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把校园当成自己的家,保护校园环境,主动为班级献花,为学校植树,并且在少先大队的倡议下开展了“十无校园”活动,在孩子们的精心呵护下,校园达到了绿化、美化、香化、净化,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创建的优美环境中健康快乐的成长。此外,队员们还轮流到敬老院去慰问,他们用省下的零用钱买慰问品,还给老人们表演自编的文艺节目,给这些原本孤单、寂寞的老人带去了欢乐。英雄中队还利用休息日到公共场所开展公益活动,清理垃圾,收拾环境卫生,在社会上受到好评。可以说,创建“英雄中队活动”开创了我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新的高度。正是因为我们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的核心位置,师生具有了较高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因此,进一步带动了我校的全面工作,使我校无论是在德育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几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辽宁省百所德育基地学校”、“辽宁省文明学校”、“辽宁省德育先进集体”、“铁岭市文明单位”、“铁岭市德育示范校”、“铁岭县学雷锋、树新风先进单位”等多个荣誉。

如果说德育是一首气势宏大的交响乐,那么,我们学校两个系列的特色教育就是主旋律中的几个音符,但愿我们的演奏能使这首交响乐更动听、更和谐。我们相信:通过创新德育工作新方法,定能谱写出德育工作的新乐章。

摘 要:德育是 现代 教育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 发展 ,传统的德育理念已不能全部适应现实的需要,所以德育理念的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在所难免。

德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育、 体育 、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同属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系统。长期以来,在各级教育实践中,德育一直倍受重视,也积累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教育现状确已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德育理念已不能全部适应现实的需要,所以德育理念的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在所难免。

那么,现在的德育实践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德育理念呢?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摸索, 总结 了一些经验和体会,愿在此与同行共勉。

1 坚持全面的德育理念

在德育实践中,人们往往过分重视了德育中“知”的因素,而忽略了其它方面,如“情”、“意”、“行”与“信”等因素。导致德育的结果是,培养出来的人有很多虽然知道道德准则,能背道德教条,却缺乏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与道德信念。另一方面,人们过度重视公德教育,而忽略了私德的养成。事实上,私德是公德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因此,我们在德育实践中应该特别重视私德的培养。举个例子,为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品德,可当众悬臂高管执毛笔书写小楷。这个高难度的动作和比较好的书写效果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

不断地说“居然能这样写,太神奇了。”此时,可因势利导告诉学生,“此无它,但手熟耳。”同时教育他们凡事贵在有恒心,很多事情只要坚持就能取得胜利。事实证明,这样做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并在情感深处产生了共鸣,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团结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旗帜,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柱。而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精神,所以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应该以高度的责任心、责任感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播在学生的心里,让学生懂得过去,热爱今天,创造未来。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比如说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突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讲《詹天佑》一课时,就可以针对课文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詹天佑在那种情况下,做出那样的决定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这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精神的最好体现。詹天佑身上,洋溢着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 中国 人学习,在语文学科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必造作,可以利用原有的的课文内容,信手拈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当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知和行必须和谐统一,爱国行为的引导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教育内容,比如说英雄革命故事,还有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比如说夏令营、升旗仪式等都可以抓住教育的一切机遇更好的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大到抗洪救灾活动,让学生体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学生中开展“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活动。小到拣起地上的纸片,不闯红灯等。这样专题教育和渗透教育相结合,外在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有形教育和无形教育相结合才能使活动丰富多彩,以达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3 坚持适度的德育理念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成语道出了凡事要适可而止的道理。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德育存在着过度的问题,主要是道德认识教育过度,对学生开展的道德知识教育过多、过繁、过于教条化与形式主义,这导致了学生比较普遍的反感,进而滋生出抵触情绪。与此相反,应该更加注重潜移默化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和道德信念却被过度漠视与过度虚化。这客观上加剧了学生对说一套做一套的认同与实践。不能不说这是德育的悲哀。基于此,我现在几乎不用口头说教反复唠叨的方式进行德育,也不规定太多的条条框框,而是给学生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行动。我始终坚信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飞了的作法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4 坚持德育主体理念

坚持德育主体理念就是要求德育工作者根据人自身、 教育 与社会需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德育需求,创设一系列和谐、民主、宽松的德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从而达到养成受教育者自主、主动、创造性地参加德育活动的目的。这就必须把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重视在德育过程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自主判断, 科学 地认

识自我与社会、自我与集体、自我与他人、自我与 自然 的关系,做到根据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判断,理解社会,顺应自然,接纳外界,并自觉参与社会改造,从而认识自我存在的价值、人生的真谛,把握人生的方向,服务于社会。在这个问题上我采取同学生一起看电影,一起探望五保户老人,一起义务劳动方式,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5 实践锻炼法

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在实践中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法,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

6 榜样模仿法

榜样模仿法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英雄模范和其他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种教育方法。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航者。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其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最直接效仿的榜样。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老师要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既重言教,又重身传,努力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 7 让学生说“我们合作吧”

在知识 经济 的时代,合作交往能力影响着人们事业的成败。它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作为一名教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使他们有正常的合作交往能力,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应该创造多种机会,让孩子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让他们在人与人之间的不断交流,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学生进行交往与合作。为此,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大家你挣我赶,为自己的小组争光,学习、劳动都不甘落后。在不断的为集体争光中培养合作意识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在教学方面,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之间配合进行课文表演,或者同座之间商讨一种写作思路。在班队活动中,可有意识的向学生讲中外知名 企业 是怎样注重员工的人际关系,古今中外一些因合作而成功的案例,如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之间的合作。让学生明白良好的合作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我还经常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如:拔河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有一种竞争观念;组织学生去郊游,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起一种团结合作精神;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多一份爱心,多一份求知的欲望,也多一份合作的意识。

结束语

新时期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它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智力 发展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敢于创新,大胆探索,不断 总结 ,深入实际,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为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适合国家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

创新德育工作新方法 谱写德育工作新乐章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多种价值观并存的时代,我们拿什么来教育现在的少年儿童?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这就给学校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培养有健全人格的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我们凡河中心小学德育工作的重心。为此,多年来,我校开展了“爱祖国、爱家乡”教育和“创建英雄中队”活动两个系列的特色德育。

一、独具特色的爱祖国、爱家乡教育

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好基础。因此,小学生必须从小开始养成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如何让心智、情感尚未成熟的孩子们体会到祖国、人民的伟大?怎样从小就熏陶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浓浓深情?我们力求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从本地资源中挖掘素材,开展了“爱祖国、爱家乡”系列教育活动,并对这项工作进行了研究、规划和实验。

(一)明确目标

我们制定了“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总目标。即:培养学生爱自己、爱亲人、爱师长、爱同学、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为从小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志向奠定基础。我们还根据学生的年龄及知识水平,分别制订了低、中、高年级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在目标明确的基础上,使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呈螺旋式上升。

(二)确立内容

为了使孩子们了解家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自豪感,我们结合本地教育资源和学生实际,确立了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内容。

1、精心设计德育展室

我们本着德育是教育教学的主旋律这一宗旨,以学生为本,营造“以美促德,以德育智,情感共鸣,润物无声”的育人环境。我校投资3000多元新建了德育

展室,使孩子们从德育展室中了解了我们伟大的祖国,不灭的图腾。从我们国家几位领导人的领袖风范,到能代表一百种智慧、一百种精神、一百种风采、一百种文化的中国历史画卷中一百个中华伟人;从铁岭“小品艺术之乡、红楼文化之乡、冠军之乡、能源之城”的四张名片、铁岭名人风采录,到铁岭未来的山水名城;从绿色的校园,育人的圣地,到特色的德育,英雄的传人,使孩子们在德育氛围浓厚的沃土中学习、感悟、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主动发展,快乐成长,使他们在有效的空间里接受到了无限的德育。

2、悉心开发校本教材

近年来,校长葛尚海同志反复研究了爱家乡教育活动如何向纵深发展的课题,思谋把点子打在让师生更深刻地了解家乡,更理智地热爱家乡,更自觉地立志建设家乡上来,使教育活动从必然走向自由,提升到更高更深的层面。我们选择了本校所承担的国家级科研课题《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研究》和《学科德育渗透实验》为切入点,结合凡河本地实际,由葛校长亲自主持编写并公开出版了10万多字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材《可爱的凡河》一书。这本书体现了思想性、科学性、地方性、实践性、操作性、趣味性和思维发展的层次性,包揽了语数、科学、思品与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打破了学科界限,渗透了整合的思想,图文并茂,体例规范,内容丰富,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家乡实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指导孩子们对家乡感性认识的迅速升华,促进了爱家乡教育活动的持续发展,培养他们成为永不忘本,留得住根的新一代。铁岭市原教委主任高东昌同志为本书题词:“黑土地上的一颗明珠”。铁岭县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于宝强同志为本书题词:“爱国主义情怀源于对家乡的热爱。”副局长、党委副书记李春来同志题词:“《可爱的凡河》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教育的好教材,教学中,它必将会增强学生爱家乡的自豪感和为家乡建设而发奋读书的责任感。” 铁岭市原教委副主任傅东缨同志在百忙中亲自审阅书稿,并为本书作序。这本书的发表,更有效地对孩子们进行了爱自己、爱亲人、爱师长、爱同学、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人文与科学教育,指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正确认识人生、家乡、社会和世界的方法,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但有利于引导孩子们认识和了解我镇的历史与现实的基本情况,而且更有利于升华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3、关注家乡巨大变化

为了使孩子们感受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和为家乡建设而努力学习的决心,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的过去,感受家乡的现在,畅想家乡的未来,为此,我们让孩子们时时关注家乡的变化,定期组织孩子们到凡河新区参观,亲眼目睹家乡新区建设的繁忙景象,感受家乡前进发展的脚步,昔日的村庄已变成一座现代化的都市,一座闻名遐迩的文化古城,一座最有魅力的北方水城,一样的天地,别样的生活,使孩子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家乡变化之大、之快,他们不仅看到了家乡的现在,更重要的是看到了家乡的未来,进而增加了为家乡的振兴而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决心。

4、编写《学科德育渗透手册》

我们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德育教育目标,组织编写了《学科德育渗透手册》,该手册涵盖了各学科德育渗透内容,各学科教师依据手册内容在学期初制定了本学科的德育渗透计划,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三)建立保障机制

为了使爱祖国、爱家乡教育能够长期、有序、有效地开展下去,我们制定了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包括激发全体教师实施德育教育积极性的运行机制、管理机制和保证德育教育内容实效性的评价机制。并由教导处以全员考核的方式纳入学校的全程管理中。这些机制的建立,使我校爱祖国、爱家乡教育多年来常抓不懈,效果明显,社会影响深远。

(四)形成爱祖国、爱家乡教育模式

1、学科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是一种有计划的、随时进行的教育,需要无处不在的渗透、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课堂则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在多年“学科德育渗透”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并形成了课堂教学实施“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模式,即“三个注意”、“四个渗透”、“五有目标”、“六种方法”。

三个注意:

(1)紧扣教材,注意渗透的自然性。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寓爱祖国、爱家乡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自然而然地渗透,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

(2)把握学科特点,注意渗透的生动性。各学科教师要深刻理解课标,把握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增强渗透的生动性。

(3)寻求最佳结合点,注意渗透的针对性。渗透爱祖国、爱家乡教育不仅要与探究新知、培养能力相结合,而且要选准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教师不但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还要善于体察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渗透时对症下药。

四个渗透:

(1)有意渗透:教师要有强烈的德育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强化学科德育,使爱祖国、爱家乡教育与传授知识在同一个起点。

(2)有机渗透:在教学中,把爱祖国、爱家乡教育有机地融在知识载体上,使德、智有机结合,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不油水分离,不穿靴戴帽。

(3)有序渗透:依据教材中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内容,结合学科要求,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自身特点渗透,做到有重点、有目标、有层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避免随意发挥。

(4)有情渗透:任课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引起学生共鸣,增加德育效应。

五有目标:为了使爱祖国、爱家乡教育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有效渗透,我们对教师提出“五有目标”:(1)渗透德育有意识。(2)制定计划有安排。(3)备课本上有体现。(4)课堂教学有落实。(5)德育渗透有结果。我们在常规检查中、在课堂教学中、在听课评课中加以强化。

六种方法:

(1)教师示范法: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用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影响学生,用崇高的职业道德、规范的言谈举止给学生以示范。

(2)榜样分析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习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一类的课文时,教师结合课文,用感情朗读、理解分析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使学生的内心世界被榜样的精神同化和熏陶,从而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3)画龙点睛法: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用富有哲理的语言进行高度概括,使文章的思想内容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水到渠成法:教师把教学过程演绎成推理过程,使德育内容随着教学内容而向前运动,进入教学终点。

(5)比较对照法:教师根据学科内容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相互对照,使学生明是非,辨真伪,知善恶、懂美丑,提高辨别能力。

(6)兴趣诱导法: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使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让学生保持极大的注意力和兴趣,在情感上受到熏陶,从而加深对道德概念的理解。

2、“九字”系列教育

“看、听、讲、查、写、画、唱、展、做” “九字”系列教育活动,是我校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开始的,遵循“知、情、意、行”的德育规律,以活动课、综合实践课为主阵地,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重要形式。

(1)看:组织学生看家乡新貌,了解家乡各行各业发展情况,感受家乡变化。看百部爱国影片,看百册爱国书籍等。

(2)听:听校史、村史、镇史、家史,听英雄事迹,听共和国的英雄史。

(3)讲:把学生听到、看到、想到的,祖国、家乡的大好形势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开展“故事会”、“演讲比赛”等活动。

(4)查:开展内容丰富的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孩子们了解家乡的过去,对比家乡的现在,亲身体验祖国的发展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巨变。

(5)写:把看到、听到、想到、调查到的材料写成文章、编成歌谣,出板报、班报大力宣传。

(6)画:画家乡美景,画家乡繁荣景象。

(7)唱:通过各种形式的歌咏比赛,歌颂家乡、歌颂祖国。

(8)展:举办班级、学校不同层次的展览会,通过橱窗、画室、厅廊、板报等不同形式,把孩子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文章、诗歌、绘画、手抄报等定期展出,并评比奖励。

(9)做:号召孩子们人人为家乡做贡献,参加生产劳动,为老干部服务,为专业户提供科技信息等,争做“五小合格公民”。

我们根据学生不同年级按不同层次确定了不同的目标,进行上述爱家乡“九字”系列教育,既配合课堂教学主渠道传授了知识,又达到了激发爱国热情和导行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3、建立了“八项制度”,确立了“三个基地”

“八项制度”是升降旗制度、参观展室制度、板报制度、读书制度、看爱国影片制度、听报告制度、重大节日庆祝制度、学校、家庭、社会联合考核制度。“三个基地”是学习基地、劳动基地、学雷锋基地,这“八项制度”的建立和“三个基地”建设,使我校爱祖国、爱家乡教育内容更加规范化、具体化。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校的爱祖国、爱家乡教育模式逐步完善。爱祖国、爱家乡、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已成为我校的良好校风,学生道德修养的核心已经形成。

二、创建“英雄中队”活动

如果说爱祖国、爱家乡“九字”系列教育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那么,创建“英雄中队”活动则是这个主旋律中一个跳跃的音符。2004年5月,我校成功地举办了铁岭县“创建英雄中队”现场会,2005年8月,又成功地举办了“铁岭市德育基地学校暨英雄中队” 现场会,市政府孙德兰副市长、市教育局张凤武书记等一行人参加了会议,我校学英模活动受到了与会领导及兄弟学校的一致好评。现场会上,铁岭市关工委、县关工委、教育局授予我校三个年级分别为市级董存瑞中队、朱瑞中队和毛岸英中队。借此东风,我们在全镇又授予了10个镇级英雄中队。

我们的主题是“了解英雄事迹,寻英雄足迹,学英模精神,做世纪新人。”我们通过“采撷、寻访、学做”的方法,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们接受英雄榜样的教育,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质,健康的成长。

(一)营造学习氛围,了解英模事迹

1、收集英模资料。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号召各中队收集英模资料,并把收集来的资料分年代、时期、人物、事迹分门别类制作成精美的小册子。其中有历史英雄、开国英雄、新时期英模,以英模名言、图片展示、连环画册的形式介绍了他们的生平简介和英雄事迹。少先大队定期组织各中队学习交流这些资料,活动中,各中队选派讲解员对收集的资料进行详细地讲解。通过以上做法,孩子们对英雄事迹有了初步的了解。

2、加强校园德育文化环境建设

(1)创办校内广播站、橱窗、板报和手抄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这一有声载体,向学生进行英模及英模事迹的介绍,在每天的校园广播中设立“每期英模”和“英模名言”栏目,使孩子们每天了解一位英模人物,记一句英模名言。学校还开展了“三个一”活动,即:定期观看一部有关英模的影片,学唱一首歌颂英模的歌曲,读一本有关英模的好书,使孩子们处在浓厚的“学英模”氛围中。学校建橱窗十二个,每班一个,少先大队板报一块,定期更换内容。橱窗、板报、手抄报的内容做到“三强二新一突出”。即思想性强,知识性强,趣味性强;内容新,板面设计新;突出“学英模,做传人”教育特色。

(2)充分利用好德育展示

展室中“创建英雄中队”系列,有英雄事迹图片展,有英雄史诗,有学校自编的英雄中队三字歌,还有孩子们收集的英模资料、活动的照片、英模的题词及英模寄来的书信和书籍等,定期组织孩子们参观。

(3)精心布置环境,创造德育氛围

我校融德育教育与厅廊艺术为一体,建设了“一厅三廊”的厅廊育人环境。其中二楼走廊主题是“英雄谱”,几十位古今中外英雄模范的图片及简介镶嵌在十四个玻璃框内,影响教育孩子们了解历史,了解英模,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价值观。三楼走廊的主题是“艺术天地”,既有古今中外英模的画像,又有孩子们自己的英模作品,课间,总有三三两两的孩子驻足欣赏,久久不愿离去,这正是校园环境“于无声处沐心灵”的强大魅力。

通过资料的采撷,氛围的营造,孩子们学英模的热情被激发出来,每个中队都以一位英模的名字进行了命名,制作了标准的队旗。少先大队于2000年10月1日对各中队进行了庄严、隆重的授旗仪式。

(二)寻访英雄足迹,感受英模品质

只有了解了,才会被吸引,才会去亲近,才能去热爱,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因此,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多种方式的“寻访英模”的活动。

首先,我们请英模到校做报告,2000年我们邀请了开原市国家二级战斗英雄尤信老人来校做报告;2001年我们邀请了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来校讲雷锋的故事;2004年我们聘请了革命先烈朱瑞将军的生前战友,银州区的离休老干部

李湘玉老人为校外辅导员,定期为孩子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其次,为了满足孩子们对英模人物的敬仰之情,我们结合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拜访活动。2000年6月,我们组织学生代表来到董存瑞的战友郅顺义爷爷家里,聆听了老人讲述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故事。目睹了老人数十枚军功章及有关战争年代的照片等,使孩子们亲身感受了战争年代英雄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甘愿牺牲的精神,孩子们亲手为老人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和老人合影。虽然老人年事已高,但仍然挥笔题词:“好好学习,做新世纪的小主人。”2002年春季,我校邱少云中队拜访了老前辈李秀灿,雷锋中队又拜访了雷锋生前好友乔安山,孩子们在那里又真切地感受了雷锋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并请乔安山题写了队名“雷锋中队”。每一次的拜访对孩子们来说都是一堂深刻生动的思想品德课,这种感染是无形的,更加坚定了孩子们学英模、做英模传人的决心。在与英模近距离接触的同时,我们还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德育基地。2000年至今,我们先后组织学生参观了铁岭银冈书院周总理纪念馆、抚顺“雷锋纪念馆”、沈阳 “九一八”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并获赠书20余套。为了更多地、长期地与英模交流,接受英模的教诲,各中队用书信的方式来寻访英模,孩子们从报刊、杂志、电视、党史研究室等多方面、多渠道收集英模的通讯地址、联系方式,并打印成册。几年来,我们和开国英雄、当代英雄及著名学者共200余位有书信往来。他们对我们开展这项活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有的赠书,有的题词,有的提建议,更多的是勉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将来建设祖国,建设家乡。自开展这项活动以来,孩子们收获很大,黄继光中队收到解放军回信上百封,演习训练照片若干张,孩子们从解放军叔叔身上学到了刻苦努力、不怕困难的精神。张思德中队一直和老红军余新元保持书信联系。董存瑞中队收到了开国英雄焦道远的回信和照片,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将军,原总政治部史进前将军也都回了信,还为董存瑞中队题词:“刻苦读书,发奋成才”。原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宋任穷委托国务院办公厅复信。毛主席的警卫员贺清华、红军女英雄王泉媛、“歌唱祖国”词曲作者王莘先后复信,他们鼓励孩子们要以英雄为榜样,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这期间,英模们还给孩子们寄来了许多本关于英雄人物事迹的图书。节日里,孩子们都给英模们送上一份小小的贺卡,还经常写信向英模们汇报自己

的学习、生活、成长等情况,表达他们对英模的敬仰之情。信与信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使孩子们与英模的交往成为零距离。

(三)弘扬英模精神,做世纪新人

对孩子们的教育成功与否是需要通过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实践来检验的。通过创建“英雄中队”活动,孩子们以学习英模的品质与精神为目的,以做二十一世纪新人为己任,用实际行动做出了回答。他们关爱着身边的每一位有困难的同学。董存瑞中队的刘亮同学患脑瘤,急需做手术,他爸爸把全家栖身的两间破瓦房卖掉了也没凑够三万元的手术费,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队员们纷纷伸出援手,零花钱、压岁钱,1元、5元、20元„„,短短一天时间,就捐出了8000余元,解决了刘亮父母的燃眉之急,手术后的刘亮身体恢复的不理想,行动不方便,队员们自发成立帮扶小组,轮流帮助他上下楼,上厕所,照顾他在学校的日常学习生活,让原来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他又燃起了生的希望。最令人难忘的是去年那场突如其来的、撼动大半个中国的5.12大地震,牵动了整个神州,也牵动着我校每个孩子的心。面对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悲痛和泪水,孩子们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天灾无情人有情,近一天的时间,仅孩子们就捐款2万余元,寄慰问信数十封,他们用实际行动为灾区人民带去了信心、带去了力量、带去了温暖、带去了无尽的爱„„。震后不久,四川绵竹汉旺镇的杨悦同学随母亲投奔在凡河新区打工的父亲,插班就读于我校,孩子们用热情的双手欢迎她、接纳她,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帮助、鼓励、安慰,并进行心理疏导,使小杨悦提早走出灾难的阴影,很快适应了新的学习和生活,脸上又重新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孩子们还为韶山的小朋友伸出了友爱之手,当他们得知全国青少年正为毛主席的故乡韶山建希望小学而开展“红领巾积分”活动之后,各中队开展了以“纪念毛泽东,情系韶山冲”为主题的积分行动,并设立了“积分箱”,队员们收集人们丢弃的分币(一分、二分、五分的人民币)到银行兑换,汇往韶山。在收集活动中,孩子们不但自己收集,还发动亲人、朋友、邻居帮助收集,其意义更为深远。中队队员共积一万零三百多分,我们已将8200分汇往韶山。雷锋中队的郑光亮同学、张思德中队的李雪同学因家境贫困,没有经济来源,面临辍学,队员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捐款、捐物,使他们能重返校园,坚持上学。这样的感人事例不胜枚举。几年来,队员们共帮助学困生、特困生、单亲家庭的学生24名,通过他

们的帮助,使这些孩子们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感受到了人间的真爱。他们还爱护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把校园当成自己的家,保护校园环境,主动为班级献花,为学校植树,并且在少先大队的倡议下开展了“十无校园”活动,在孩子们的精心呵护下,校园达到了绿化、美化、香化、净化,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创建的优美环境中健康快乐的成长。此外,队员们还轮流到敬老院去慰问,他们用省下的零用钱买慰问品,还给老人们表演自编的文艺节目,给这些原本孤单、寂寞的老人带去了欢乐。英雄中队还利用休息日到公共场所开展公益活动,清理垃圾,收拾环境卫生,在社会上受到好评。可以说,创建“英雄中队活动”开创了我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新的高度。正是因为我们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的核心位置,师生具有了较高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因此,进一步带动了我校的全面工作,使我校无论是在德育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几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辽宁省百所德育基地学校”、“辽宁省文明学校”、“辽宁省德育先进集体”、“铁岭市文明单位”、“铁岭市德育示范校”、“铁岭县学雷锋、树新风先进单位”等多个荣誉。

如果说德育是一首气势宏大的交响乐,那么,我们学校两个系列的特色教育就是主旋律中的几个音符,但愿我们的演奏能使这首交响乐更动听、更和谐。我们相信:通过创新德育工作新方法,定能谱写出德育工作的新乐章。

摘 要:德育是 现代 教育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 发展 ,传统的德育理念已不能全部适应现实的需要,所以德育理念的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在所难免。

德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育、 体育 、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同属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系统。长期以来,在各级教育实践中,德育一直倍受重视,也积累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教育现状确已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德育理念已不能全部适应现实的需要,所以德育理念的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在所难免。

那么,现在的德育实践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德育理念呢?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摸索, 总结 了一些经验和体会,愿在此与同行共勉。

1 坚持全面的德育理念

在德育实践中,人们往往过分重视了德育中“知”的因素,而忽略了其它方面,如“情”、“意”、“行”与“信”等因素。导致德育的结果是,培养出来的人有很多虽然知道道德准则,能背道德教条,却缺乏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与道德信念。另一方面,人们过度重视公德教育,而忽略了私德的养成。事实上,私德是公德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因此,我们在德育实践中应该特别重视私德的培养。举个例子,为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品德,可当众悬臂高管执毛笔书写小楷。这个高难度的动作和比较好的书写效果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

不断地说“居然能这样写,太神奇了。”此时,可因势利导告诉学生,“此无它,但手熟耳。”同时教育他们凡事贵在有恒心,很多事情只要坚持就能取得胜利。事实证明,这样做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并在情感深处产生了共鸣,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团结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旗帜,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柱。而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精神,所以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应该以高度的责任心、责任感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播在学生的心里,让学生懂得过去,热爱今天,创造未来。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比如说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突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讲《詹天佑》一课时,就可以针对课文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詹天佑在那种情况下,做出那样的决定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这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精神的最好体现。詹天佑身上,洋溢着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 中国 人学习,在语文学科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必造作,可以利用原有的的课文内容,信手拈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当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知和行必须和谐统一,爱国行为的引导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教育内容,比如说英雄革命故事,还有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比如说夏令营、升旗仪式等都可以抓住教育的一切机遇更好的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大到抗洪救灾活动,让学生体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学生中开展“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活动。小到拣起地上的纸片,不闯红灯等。这样专题教育和渗透教育相结合,外在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有形教育和无形教育相结合才能使活动丰富多彩,以达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3 坚持适度的德育理念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成语道出了凡事要适可而止的道理。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德育存在着过度的问题,主要是道德认识教育过度,对学生开展的道德知识教育过多、过繁、过于教条化与形式主义,这导致了学生比较普遍的反感,进而滋生出抵触情绪。与此相反,应该更加注重潜移默化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和道德信念却被过度漠视与过度虚化。这客观上加剧了学生对说一套做一套的认同与实践。不能不说这是德育的悲哀。基于此,我现在几乎不用口头说教反复唠叨的方式进行德育,也不规定太多的条条框框,而是给学生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行动。我始终坚信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飞了的作法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4 坚持德育主体理念

坚持德育主体理念就是要求德育工作者根据人自身、 教育 与社会需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德育需求,创设一系列和谐、民主、宽松的德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从而达到养成受教育者自主、主动、创造性地参加德育活动的目的。这就必须把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重视在德育过程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自主判断, 科学 地认

识自我与社会、自我与集体、自我与他人、自我与 自然 的关系,做到根据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判断,理解社会,顺应自然,接纳外界,并自觉参与社会改造,从而认识自我存在的价值、人生的真谛,把握人生的方向,服务于社会。在这个问题上我采取同学生一起看电影,一起探望五保户老人,一起义务劳动方式,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5 实践锻炼法

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在实践中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法,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

6 榜样模仿法

榜样模仿法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英雄模范和其他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种教育方法。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航者。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其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最直接效仿的榜样。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老师要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既重言教,又重身传,努力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 7 让学生说“我们合作吧”

在知识 经济 的时代,合作交往能力影响着人们事业的成败。它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作为一名教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使他们有正常的合作交往能力,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应该创造多种机会,让孩子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让他们在人与人之间的不断交流,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学生进行交往与合作。为此,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大家你挣我赶,为自己的小组争光,学习、劳动都不甘落后。在不断的为集体争光中培养合作意识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在教学方面,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之间配合进行课文表演,或者同座之间商讨一种写作思路。在班队活动中,可有意识的向学生讲中外知名 企业 是怎样注重员工的人际关系,古今中外一些因合作而成功的案例,如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之间的合作。让学生明白良好的合作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我还经常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如:拔河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有一种竞争观念;组织学生去郊游,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起一种团结合作精神;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多一份爱心,多一份求知的欲望,也多一份合作的意识。

结束语

新时期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它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智力 发展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敢于创新,大胆探索,不断 总结 ,深入实际,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为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适合国家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


相关文章

  • 素质教育工作总结 1
  • 素质教育工作总结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国家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目的,以注 ...查看


  • 诵读国学陶冶情操
  • 诵读国学 陶冶情操 当国学诵读走进校门之时,它仿佛如一缕缕温暖的春风,浸润着我们的心田,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就自己的工作体会谈几点见解. 1.国学诵读让我们走进了博大精深的古文化中 当国学诵读刚刚走进我们班级时,学生们只是鉴于听从老师的话,我 ...查看


  • 莒镇中学安全强基工程实施方案
  • 莒镇中学安全强基工程实施方案 莒镇中学 2014.5 莒镇中学安全强基工程实施方案 为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年"活动要求,强化安全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红线意识,深入查找解决学校安全各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打牢学校 ...查看


  • 德育实践报告
  • 网购,大学生你还Hold得住吗 摘要:中新网12月18日电商务部今日(18日)举行例行发布会,通报2012年1-11月我国商务运行情况.前三季度我国网购规模达到8062亿元,而此前阿里巴巴宣布淘宝和天猫在2012年整个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10 ...查看


  • "新新贸易理论"的思想脉络及其发展
  • <财经科学>2010/2总263期学术时空41 "新新贸易理论"的思想脉络及其发展 邓 翔1 路 征2※ [,从微观层面解 从而开拓了国际贸易研究的新领域.新新贸易理论解释了为 ,而较次的企业做国内贸易这一现 ...查看


  • 浅谈大学生使用不文明网络语言的原因
  • 摘要:在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过程中,语言垃圾和语言暴力现象层出不穷.如果让这样的不文明语言不停的跳跃在屏幕上,或是挂在大家的嘴上,进而再成为印刷品,那简真是语言的灾难,本文将就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语言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文明现象进行探讨,以引导 ...查看


  • [怪老头儿]阅读测试题
  • <怪老头儿>阅读测试题 一.填空题: 1.在钓鱼比赛中,赵新新和胖老头比,赵新新赢了 2.<怪老头儿>主人公名字叫赵新新,外号铁头. 3.主人公在家里,因为不爱妈妈给开的"小灶",老是想出去玩 4 ...查看


  • 读书会方案
  • 新新贷读书会方案 一. 活动目的 为丰富新新贷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营造阅读.思考和相互沟通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推动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特拟定公司读书会活动策划方案. 通过公司读书会活动策划方案,培养员工爱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拓展员工 ...查看


  • [怪老头儿]和[乌丢丢的奇遇]
  • <怪老头儿>阅读测试题 一.填空题: 1.在钓鱼比赛中,赵新新和胖老头比,赵新新赢了 2.<怪老头儿>主人公名字叫赵新新,外号铁头. 3.主人公在家里,因为不爱妈妈给开的"小灶",老是想出去玩 4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