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曹阳飞宇事迹

附件一: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曹阳飞宇同学之先进事迹 曹阳飞宇 8 岁时,母亲因患癌症去世,年幼的小飞宇随父亲到厦门打 工。和父亲一起奔波的日子是辛苦的。父亲患有严重的关节炎,手脚肿 痛是常有的事情,每当发病,无论时间有多晚、天有多冷,小飞宇都会 迅速奔向社区诊所请医生,及时为父亲减轻痛苦。 尽管是一名寄读生, 但从小学到高中, 飞宇的学习成绩始终保持优良。 2008 年 9 月,曹阳飞宇顺利考入三明学院外语系,成为了一名大学生。 进入大学后的第一个年春节,曹阳飞宇 61 岁的父亲突然高烧不退,后被 医院确诊为血行性播散型肺结核及慢性肾功能衰竭。在住院治疗的过程 中,飞宇一人承担了照顾父亲的任务,从联系医生到筹措资金,从买饭 喂药到精神安慰,从洗脸擦身到端屎端尿……十几天的住院治疗耗尽了 飞宇家中所有的积蓄。为了给父亲做血透,飞宇毅然变卖了老家的房产。 面对病重的父亲,飞宇曾想休学照顾父亲,但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 两难之间,飞宇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带着生病的父亲上大学!他在校 外租了一间 8 平方米的房间,将父亲安顿在那里,开始了他一边照顾病 重的父亲、一边读大学的生活。每天天还没亮,飞宇就起床烧开水、做 早饭、喂药……安顿好父亲后,他又匆匆赶到学校上课。每天中午和下 午下课,飞宇都要一路小跑回出租房给父亲喂饭……等忙过这些,他自 己又再返回学校去上晚自习。虽然带着父亲上大学,日子过得很艰辛, 但飞宇从没抱怨过,他用稚嫩的双肩撑起了在风雨中摇曳的家。 曹阳飞宇带着父亲上大学的事迹很快就传遍了学校的每个角落, 并在 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2009 年,曹阳飞宇获得感动福建十大人物、全国 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附件二:福建省荣获全国道模范提名奖及福建省第二届 道德模范人物先进事迹 曾德梅,男,汉族,1930 年 6 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仙游县经常 性助学活动联合会副会长。 13 年来,年迈的曾德梅访遍全县 300 多个行政村、300 多所学校,建 起 8000 多份贫困生档案,经他牵线搭桥募集的助学资金达 1528.2 万元, 资助了省内外 8232 名贫困学童。他将 13 年的坚持,沉淀为精神的沃土, 让希望发芽。 一个偶然的机会,退休后的曾德梅随县妇联开展的“春蕾计划”下乡 访贫,看到失学孩子的窘境,受到巨大触动。他掏出身上仅有的 600 元 退休金,为 3 名特困生缴了学费,决定和她们结成对子,长期资助她们 上学。失学的贫困学生从此牵动着他的心。1999 年起,曾德梅不顾年老 体弱,跋山涉水走遍全县村庄,四处寻访贫困学生,动员社会各界力量 捐资助学。在他的牵线下,从县委书记、县长到科局长、通讯员直至机 关门口的保安人员,人人都与贫困生结对助学。在他的感召下,近千名 企业家、侨胞、普通员工、军人等各界人士纷纷加入助学队伍。前来采 访曾德梅的新闻记者也参与进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十多家中央、 省市级的新闻媒体 26 名记者结对资助 28 名特困生。甚至在参加首届感 动福建十大人物颁奖活动时,他也不忘向著名航天科学家黄春平等其他 获奖者“推销” 10 名贫困生。当地网友自发为曾德梅开设“仙游爱心助 学网站” ,借助网络平台,他的助学行动得到国内外网友的支持,旅居美 国的林女士与 8 名贫困生结成了对子。“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就一定能点亮每个贫困家庭希望的灯塔” 。 如今,经曾德梅牵线搭桥受助的贫困生中,上幼儿园的有 99 人、上小学 的有 4304 人、上中学的有 2570 人、上中专的有 97 人、上大学的有 1162 人。 曾德梅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福建省“春蕾老人”等 荣誉称号。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 陈茂训,男,汉族,1943 年 12 月生,福建省平潭县大练乡小练岛东 礁村村民。 2011 年 1 月 19 日下午 6 时许,一艘浙江籍“嘉禾 168”轮货船行至 长乐七星礁海域时,船体因风浪过猛沉入海中。船上的六名船员挤在一 只小小的救生筏上,在狂风肆虐、波浪滔天的大海里苦苦挣扎着、呼救 着。 20 日上午 6 时多,陈茂训像往常一样,到村子北面去放羊,当他爬 到临海一座山的半山腰时,正想坐下来休息,隐约听见海面上有人在喊 “救命” 。他循声望去竟发现有一个坐满人的救生筏被卡在了两个礁石之 间动弹不得,筏上的人挥舞着红布条和手电筒求救。 当时正处寒冬腊月,天气寒冷,风浪又大。经过一夜海上的漂泊和挣 扎,皮筏上六名船员已经冻得浑身发抖,有气无力了,连呼救声也时断 时续了。卡在礁石上的救生筏在狂风巨浪中左右晃动着,筏上的船员也 随着左右晃动,随时都有可能掉进海里。陈茂训凭着多年的海边生活经 验判断,如果不能及时救援的话,那滔天的巨浪随时会把人和救生筏击 沉。他看到救生筏离自己站立的位置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而且悬崖落差有 5-6 层楼那么高。老陈心里想,如果跑回村里喊人帮忙肯定来不及, 只有用腰上的绳索了。于是,老陈当即解下绳索,在末端系上一块石头, 用尽全身的力气向救生筏抛去。同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顶着风浪爬下悬 崖,跳进海里去救人。他利用海水的浮力游到皮筏旁,使劲将皮筏从礁 石间推出,并顺着风向将皮筏拖至较近的悬崖礁石旁。接着,他又将绳 索绑在船员的腰上,游到岸边再逐个拖到岸上。当救到第 3 位船员时, 陈茂训由于体力严重透支,加上天冷、浪大,被风浪卷到了海里。他凭 借经验浮出水面,硬是把第 3 位船员救到岸上。陈茂训顾不上休息,再 次跳进海里救人。他来回几趟,多次被海浪卷走,但他一心想着救人,等 陈茂训把最后 1 名船员救起时,自己也冻得快不行了,瘫倒在海边。 村民说,老陈快 70 岁了,不顾个人安危,见难就帮,救死扶伤,是 我们的榜样。 张庄银,男,汉族,1954 年 6 月生,福建省实验幼儿园职工。 2010 年 1 月 11 日下午 4 时许,张庄银回到福州市第二医院集体宿舍 楼,当走到 3 楼时,听到楼上有撬门声,他立即警觉起来。过了一会儿, 张庄银看见一个 30 来岁、个头一米七的年轻人神色慌张地从 4 楼下来。 张庄银问他: “你是干什么的?” “我来找人。 ”张庄银又问: “你到底找 谁?”那个男子见被人堵住了去路,又这么追根究底不放过他,他突然 抽出一把折叠刀,向张庄银脸部刺去。老张躲闪不及,下巴被切开一道 8 厘米长的伤口,伤及下颌骨。顿时,鲜血喷涌而出。 歹徒见状夺路而逃。张庄银顾不得疼痛,猛冲上前,一把死死抱住歹 徒。歹徒凭借年轻力壮,挥动尖刀朝着老张胸部、手臂连刺数刀,使劲 一脚将老张踹倒,又朝着老张的臀部连刺数刀,随后飞奔下楼。身中数刀、倒在血泊中的张庄银强忍剧痛,手捂下颌伤口,仍然坚持 下楼追赶,边跑边大声疾呼: “抓贼,抓贼啊! ”一直从职工宿舍紧追到 住院部大楼下,鲜血染红了 200 多米长的路。市二院电工郑金俤恰巧路 过,听到抓贼的喊声赶紧上前,歹徒惊慌失措,摔倒在地,张庄银猛扑 到歹徒身上,死死地压住歹徒。医院一名保安也随即赶到,3 人一同将持 刀歹徒制服。 此时,张庄银因失血过多晕倒在地,众人立即将他送进抢救室。经医 生检查,他一共身中 8 刀,其中胸口被刺两刀,下颌的刀伤最长也最深。 刺中胸口的一刀,离心脏仅两三厘米,幸好被胸骨挡住,未伤及心脏, 经医院抢救才转危为安。 事后,张庄银说: “遇到这样的歹徒,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一定 要制服他,把他送到公安局去。 ”同事们说: “老张和普通人一样,平凡 而老实,但在危急时刻,面对持刀行窃的坏人,他敢于挺身而出,精神 可嘉。 ” 当地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了张庄银的英勇事迹。2010 年 9 月,他被授 予福州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 林水英,女,汉族,1952 年 10 月生,中共党员,福建莆田市华林蔬 菜基地有限公司董事长。 “种菜就是种良心” ,这是林水英的至理名言。她常告诫员工,小小 一棵菜,关系到百姓的健康乃至生命,宁愿自己少赚钱,也不把一棵问题 蔬菜带到市场。 生长在福建莆田沿海农家的林水英, 从小就对绿色蔬菜有种特殊的情怀。1982 年,林水英联合村民承包土地种植绿色蔬菜。1996 年,她创办 了莆田市华林蔬菜基地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绿色蔬菜的规模化生产。为 确保食品安全和品质,她不惜花巨资从日本、新加坡引进优质品种,与 俄罗斯、蒙古等多家国外蔬菜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大力推广无 公害种植技术,并配备了全国一流的农药残留检测仪,一旦发现问题蔬 菜,损失再大也及时掩埋处理。 华林蔬菜基地实行“公司+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新型经营模式,每 年与公司签约的农户有一万多户。林水英宁可自己受损失也不让农户吃 亏。2006 年,因技术壁垒出口蔬菜严重滞销,大量上市的甘蓝蔬菜降到 每公斤 8 分钱,为了保护基地农户利益,林水英坚决按照原先约定的每 公斤 5 角向农户收购,仅此一项就亏损了 273 万元。 2008 年底,我国南方暴发百年罕见的雪灾,北方市场出现严重“菜 荒” 。为了让北方群众吃上新鲜蔬菜,林水英不顾个人损失,果断决定将 即将出口的近 400 吨蔬菜 “出口转内销” 并冒着严寒日夜奋战田间地头, , 亲自组织收割、保鲜和贮运。当这批蔬菜源源不断地运到北方城市时, 长期与她合作经销商感动得热泪盈眶,逢人便夸她是“铁大姐” 。有一年 春季,莆田市涵江农民有近 200 亩西洋芹卖不出去,眼看就要烂在地里, 菜农们心急火燎地找她帮忙。为了让乡亲们种菜有奔头,她冒着烂菜的 风险收购了乡亲全部西芹。果然,90%的菜烂在发往北京的途中,亏损近 20 多万元。30 多年来,林水英多次碰到资金周转不畅的情况,但从未拖 欠一万多农户的田租和万余名农民工的工资。 正是别人眼中一次次的“傻”劲,让林水英在蔬菜行业树起了党员企 业家种“良心菜”“诚信菜”的金招牌。如今,莆田市华林蔬菜基地有 、限公司种植规模近 2 万亩,年创产值 1.9 亿元,创汇 900 多万美元。 林水英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种粮大户标兵等荣 誉称号,当选为福建省第六、七、八届党代会党代表。 王永澄,男,汉族,1967 年 6 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盲人协会主 席。 “让更多的盲人体会社会的关爱, 让更多的盲人用自己的双手闯出一 片天地。 ”王永澄,一个原本是需要别人帮助的盲人,用感恩的心坚守爱 心传递的承诺,帮助 2600多名盲人走上了自立自强的创业之路。1995 年,在当地残联的支持下,王永澄创办了三明市第一家盲人中医推拿保 健所。回想自己一路走来,得到社会太多的支持和关心,王永澄公开承 诺:困难群众免费推拿治疗,养老院、福利院上门服务。三明市福利院 一位 80 岁老人患严重关节炎长期卧床不起,通过王永澄半年多时间上门 按摩治疗,终于能下地行走,身无分文的老人用双膝跪地这隆重的礼节 表达感激之情。 王永澄一直希望以自己的创业经历帮助更多盲人创业自立。2005 年 以来,他四处募集资金 180 余万元,全部用于推进盲人技能培训,免费 培训的盲人达 2600 余人。 培训期间, 他和学员吃住在一起, 手把手地教, 面对面交流,把自己的“绝活”毫不保留地传授给盲人学员。如今,他 培训的盲人学员遍布福建全省,就业率高达 98%。 “残疾人不仅要靠自己的技术特长走自强之路, 而且还要有一颗感恩 的心回报社会。 ”王永澄十分热心公益活动。每年“三八”“五一”“七 、 、 一”“八一” 、 、国庆节和全国助残日、国际盲人节等重大节日,在街道、 社区、学校、工厂、军营、干休所,都能见到他和一群盲人按摩师们开展各种义诊活动。2005 年至今,王永澄组织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达 50 多场次,免费义诊达 1.3 万人次。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王永澄 组织 40 多家盲人按摩店、220 多名盲人按摩师开展“为汶川灾区献爱心” 按摩义诊活动, 捐出一天劳动所得,筹集善款达 2.8 万元。 青海玉树地震、 福建省特大暴雨,他牵头募集善款近 4 万元。为帮助贫困残疾人和失学 儿童,这些年王永澄个人捐资达 2 万余元。 2009 年,在王永澄的积极推动下,集盲人按摩技术研究、盲按培训、 盲人就业和对外服务于一体的省级示范窗口、公益性机构——福建省海 峡盲人按摩指导中心成立。2010 年 4 月,王永澄作为团长,带领福建省 首个盲人代表团赴台访问,开展“闽台两地视障福利事业交流” ,与伊甸 社会福利基金会签署了《卓越交流合作备忘录》 ,为闽台两地福利事业的 合作交流作出积极贡献。 王永澄荣获全国残疾人专门协会先进工作者、全国残疾人自强模范、 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詹红荔,女,汉族,1963 年 11 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南平市延平 区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庭庭长。 詹红荔从事少年审判工作 8 年来,始终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将少年 审判工作不断向庭前、庭后和庭外延伸,挽救了一批又一批少年犯和问 题少年,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社会矛盾,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 凡的业绩,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作为少年审判庭庭长, 在她看来, 那些失足少年都是 “折了翼的天使” , 只要帮助他们将翅膀修补好,他们就能重新飞翔。为此,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她总是仔细了解被告人的情况和经历,通过法律教育和亲情感 化,将庭审化为失足少年的人生“转折点” 。16 岁的陈某,只因小事就将 另一少年捅死,在看守所里又因琐事把一位老人踢成重伤。问及杀人原 因,他恨道: “他瞧不起我,该死! ”问他是否后悔,他满不在乎: “反正 我是未成年人,判不了我死刑。 ”为了感化陈某,詹红荔两次远赴他的老 家调查其成长经历。原来陈某的童年很不幸:生父对母亲百般施暴。离 婚后,母亲带着他和姐姐远嫁他乡。备受欺凌的他具有典型的攻击型人 格障碍,但对继父和家人的感情很深。了解到这些后,詹红荔亲自前往 看守所,对陈某进行心理疏导。陈某怎么也想不到,詹红荔对他的了解 竟然比父母还多!庭审时,詹红荔向陈某坦陈了他母亲整日以泪洗面, 姐姐和哥哥到医院伺候被踢伤的老人帮其赎罪,继父四处借债赔偿受害 人等情况。陈某泣不成声,跪求被害人家属原谅,并向父母叩头发誓改 过自新。被害人的父母被感动了,宽恕了他。8 年来,詹红荔还依靠社会 各界的帮助, 先后为 70 余名出狱后无依无靠的少年找到了工作, 帮助 315 名失足少年重返课堂或顺利升学。詹红荔审结未成年犯罪案件 487 件 1120 人,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无一上访。 詹红荔把预防青少年犯罪作为重要责任。她坚持为 20 多所中小学校 上法制课, 连续举办了三届 “青少年模拟法庭大赛” 制作了 100 多幅 , “流 动法制宣传展板” ,推出了“互动式法制教育” “社区心理辅导” “QQ 、 、 在线”等一系列法制教育的组合模式。2007 年,她开通了延平区青少年 维权热线,4 年来已接到求助电话 1800 多个,在詹红荔的疏导和心理干 预下,有 12 名问题少年重返课堂,4 名在犯罪边缘徘徊的少年走向正道, 她被亲切称为“法官妈妈” 。詹红荔荣获全国优秀法官、福建省十佳法官、福建省巾帼建功标兵、 并荣立个人一等功, 2010 福建省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忠诚卫士等荣誉称号, 年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 李彬,男,汉族,1971 年 6 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检察院反贪局 副处级检察员。 李彬作为福建省第二批省派干部, 下派到三明市清流县李家乡鲜水村 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三年,李彬把时间和精力全部倾注在鲜水 村发展上,他把父母和年幼的女儿托付给妻子,自己长年驻守在村里, 奔波于田间地头、施工场地、百姓家里,招商引资,发展项目,争取帮 扶资金和物资 455 万余元。用真情、才智和汗水,与村民一起真抓实干, 艰苦创业,赢得村民的信任和爱戴。2010 年 6 月,因积劳成疾,劳累过 度住进医院,被诊断为慢性肾衰竭,做了肾移植手术。病中,他仍时刻 不忘关心村里的受灾情况,指导村民抓好灾后重建工作。 从一名优秀检察官到合格“村官” ,从未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他面临 着新的考验。2007 年李彬初来到鲜水村时,给他的第一印象是三个想不 到:想不到村部这么破旧,想不到村貌这么脏乱,想不到冷泉这么好的 资源一直浪费着。 “为民谋利要真心、真情、真抓实干”“要做就做好 、 的,做 50 年不变的” 。第一周的驻村日记,李彬记下这样的字句。他挨 家挨户走访,摸清了“家底” 。李彬暗下决心要从零开始,真心融入当地, 与群众打成一片,学会从实际出发做实事。修复村部、修筑村道、开发 冷泉等,一共 15 件事,列入他为鲜水村制订的三年发展规划。他四处筹 集资金,争取到 70 多万元,修了 2.3 公里的环村路。去年 7 月工程动工 后,他天天泡在工地上,盯紧工程质量。一天,李彬在检查水泥模板是否钉得牢固时, 不慎被模板砸伤了脚。 大家都劝他休息几天, 他却说: “修 路是百年大计,马虎不得,如果成了豆腐渣工程,大家又要走坑坑洼洼 的路了。 ”他想方设法引进台资企业,投资 100 万美元, 利用少有的冷泉资源开发香鱼、鲟鱼等高品质鱼类养殖,建立 300 多亩的冷泉养殖基地,组建六丰冷泉渔业合作社。他主动联系省、市、 县检察院等多个部门,与全村 86 户困难群众建立长效帮扶机制,为困难 户发放慰问金 7 万多元。他陆续修复村部,建起农家书屋、老年人活动 中心、文化长廊、农民休闲广场等,成功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等 21 个为 民办实事项目。鲜水村实现了农民人均收入由驻村前的 2850 元提高到 2009 年的 6100 元,由省级扶贫重点村一跃成为清流县新农村建设示范 村,并获得“海西最具潜力十大乡村游之一” “福建省生态村” “特色 、 、 农业发展先进村”等称号。 李彬同志获得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获全国模范检察官、全省优秀 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

附件一: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曹阳飞宇同学之先进事迹 曹阳飞宇 8 岁时,母亲因患癌症去世,年幼的小飞宇随父亲到厦门打 工。和父亲一起奔波的日子是辛苦的。父亲患有严重的关节炎,手脚肿 痛是常有的事情,每当发病,无论时间有多晚、天有多冷,小飞宇都会 迅速奔向社区诊所请医生,及时为父亲减轻痛苦。 尽管是一名寄读生, 但从小学到高中, 飞宇的学习成绩始终保持优良。 2008 年 9 月,曹阳飞宇顺利考入三明学院外语系,成为了一名大学生。 进入大学后的第一个年春节,曹阳飞宇 61 岁的父亲突然高烧不退,后被 医院确诊为血行性播散型肺结核及慢性肾功能衰竭。在住院治疗的过程 中,飞宇一人承担了照顾父亲的任务,从联系医生到筹措资金,从买饭 喂药到精神安慰,从洗脸擦身到端屎端尿……十几天的住院治疗耗尽了 飞宇家中所有的积蓄。为了给父亲做血透,飞宇毅然变卖了老家的房产。 面对病重的父亲,飞宇曾想休学照顾父亲,但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 两难之间,飞宇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带着生病的父亲上大学!他在校 外租了一间 8 平方米的房间,将父亲安顿在那里,开始了他一边照顾病 重的父亲、一边读大学的生活。每天天还没亮,飞宇就起床烧开水、做 早饭、喂药……安顿好父亲后,他又匆匆赶到学校上课。每天中午和下 午下课,飞宇都要一路小跑回出租房给父亲喂饭……等忙过这些,他自 己又再返回学校去上晚自习。虽然带着父亲上大学,日子过得很艰辛, 但飞宇从没抱怨过,他用稚嫩的双肩撑起了在风雨中摇曳的家。 曹阳飞宇带着父亲上大学的事迹很快就传遍了学校的每个角落, 并在 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2009 年,曹阳飞宇获得感动福建十大人物、全国 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附件二:福建省荣获全国道模范提名奖及福建省第二届 道德模范人物先进事迹 曾德梅,男,汉族,1930 年 6 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仙游县经常 性助学活动联合会副会长。 13 年来,年迈的曾德梅访遍全县 300 多个行政村、300 多所学校,建 起 8000 多份贫困生档案,经他牵线搭桥募集的助学资金达 1528.2 万元, 资助了省内外 8232 名贫困学童。他将 13 年的坚持,沉淀为精神的沃土, 让希望发芽。 一个偶然的机会,退休后的曾德梅随县妇联开展的“春蕾计划”下乡 访贫,看到失学孩子的窘境,受到巨大触动。他掏出身上仅有的 600 元 退休金,为 3 名特困生缴了学费,决定和她们结成对子,长期资助她们 上学。失学的贫困学生从此牵动着他的心。1999 年起,曾德梅不顾年老 体弱,跋山涉水走遍全县村庄,四处寻访贫困学生,动员社会各界力量 捐资助学。在他的牵线下,从县委书记、县长到科局长、通讯员直至机 关门口的保安人员,人人都与贫困生结对助学。在他的感召下,近千名 企业家、侨胞、普通员工、军人等各界人士纷纷加入助学队伍。前来采 访曾德梅的新闻记者也参与进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十多家中央、 省市级的新闻媒体 26 名记者结对资助 28 名特困生。甚至在参加首届感 动福建十大人物颁奖活动时,他也不忘向著名航天科学家黄春平等其他 获奖者“推销” 10 名贫困生。当地网友自发为曾德梅开设“仙游爱心助 学网站” ,借助网络平台,他的助学行动得到国内外网友的支持,旅居美 国的林女士与 8 名贫困生结成了对子。“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就一定能点亮每个贫困家庭希望的灯塔” 。 如今,经曾德梅牵线搭桥受助的贫困生中,上幼儿园的有 99 人、上小学 的有 4304 人、上中学的有 2570 人、上中专的有 97 人、上大学的有 1162 人。 曾德梅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福建省“春蕾老人”等 荣誉称号。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 陈茂训,男,汉族,1943 年 12 月生,福建省平潭县大练乡小练岛东 礁村村民。 2011 年 1 月 19 日下午 6 时许,一艘浙江籍“嘉禾 168”轮货船行至 长乐七星礁海域时,船体因风浪过猛沉入海中。船上的六名船员挤在一 只小小的救生筏上,在狂风肆虐、波浪滔天的大海里苦苦挣扎着、呼救 着。 20 日上午 6 时多,陈茂训像往常一样,到村子北面去放羊,当他爬 到临海一座山的半山腰时,正想坐下来休息,隐约听见海面上有人在喊 “救命” 。他循声望去竟发现有一个坐满人的救生筏被卡在了两个礁石之 间动弹不得,筏上的人挥舞着红布条和手电筒求救。 当时正处寒冬腊月,天气寒冷,风浪又大。经过一夜海上的漂泊和挣 扎,皮筏上六名船员已经冻得浑身发抖,有气无力了,连呼救声也时断 时续了。卡在礁石上的救生筏在狂风巨浪中左右晃动着,筏上的船员也 随着左右晃动,随时都有可能掉进海里。陈茂训凭着多年的海边生活经 验判断,如果不能及时救援的话,那滔天的巨浪随时会把人和救生筏击 沉。他看到救生筏离自己站立的位置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而且悬崖落差有 5-6 层楼那么高。老陈心里想,如果跑回村里喊人帮忙肯定来不及, 只有用腰上的绳索了。于是,老陈当即解下绳索,在末端系上一块石头, 用尽全身的力气向救生筏抛去。同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顶着风浪爬下悬 崖,跳进海里去救人。他利用海水的浮力游到皮筏旁,使劲将皮筏从礁 石间推出,并顺着风向将皮筏拖至较近的悬崖礁石旁。接着,他又将绳 索绑在船员的腰上,游到岸边再逐个拖到岸上。当救到第 3 位船员时, 陈茂训由于体力严重透支,加上天冷、浪大,被风浪卷到了海里。他凭 借经验浮出水面,硬是把第 3 位船员救到岸上。陈茂训顾不上休息,再 次跳进海里救人。他来回几趟,多次被海浪卷走,但他一心想着救人,等 陈茂训把最后 1 名船员救起时,自己也冻得快不行了,瘫倒在海边。 村民说,老陈快 70 岁了,不顾个人安危,见难就帮,救死扶伤,是 我们的榜样。 张庄银,男,汉族,1954 年 6 月生,福建省实验幼儿园职工。 2010 年 1 月 11 日下午 4 时许,张庄银回到福州市第二医院集体宿舍 楼,当走到 3 楼时,听到楼上有撬门声,他立即警觉起来。过了一会儿, 张庄银看见一个 30 来岁、个头一米七的年轻人神色慌张地从 4 楼下来。 张庄银问他: “你是干什么的?” “我来找人。 ”张庄银又问: “你到底找 谁?”那个男子见被人堵住了去路,又这么追根究底不放过他,他突然 抽出一把折叠刀,向张庄银脸部刺去。老张躲闪不及,下巴被切开一道 8 厘米长的伤口,伤及下颌骨。顿时,鲜血喷涌而出。 歹徒见状夺路而逃。张庄银顾不得疼痛,猛冲上前,一把死死抱住歹 徒。歹徒凭借年轻力壮,挥动尖刀朝着老张胸部、手臂连刺数刀,使劲 一脚将老张踹倒,又朝着老张的臀部连刺数刀,随后飞奔下楼。身中数刀、倒在血泊中的张庄银强忍剧痛,手捂下颌伤口,仍然坚持 下楼追赶,边跑边大声疾呼: “抓贼,抓贼啊! ”一直从职工宿舍紧追到 住院部大楼下,鲜血染红了 200 多米长的路。市二院电工郑金俤恰巧路 过,听到抓贼的喊声赶紧上前,歹徒惊慌失措,摔倒在地,张庄银猛扑 到歹徒身上,死死地压住歹徒。医院一名保安也随即赶到,3 人一同将持 刀歹徒制服。 此时,张庄银因失血过多晕倒在地,众人立即将他送进抢救室。经医 生检查,他一共身中 8 刀,其中胸口被刺两刀,下颌的刀伤最长也最深。 刺中胸口的一刀,离心脏仅两三厘米,幸好被胸骨挡住,未伤及心脏, 经医院抢救才转危为安。 事后,张庄银说: “遇到这样的歹徒,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一定 要制服他,把他送到公安局去。 ”同事们说: “老张和普通人一样,平凡 而老实,但在危急时刻,面对持刀行窃的坏人,他敢于挺身而出,精神 可嘉。 ” 当地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了张庄银的英勇事迹。2010 年 9 月,他被授 予福州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 林水英,女,汉族,1952 年 10 月生,中共党员,福建莆田市华林蔬 菜基地有限公司董事长。 “种菜就是种良心” ,这是林水英的至理名言。她常告诫员工,小小 一棵菜,关系到百姓的健康乃至生命,宁愿自己少赚钱,也不把一棵问题 蔬菜带到市场。 生长在福建莆田沿海农家的林水英, 从小就对绿色蔬菜有种特殊的情怀。1982 年,林水英联合村民承包土地种植绿色蔬菜。1996 年,她创办 了莆田市华林蔬菜基地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绿色蔬菜的规模化生产。为 确保食品安全和品质,她不惜花巨资从日本、新加坡引进优质品种,与 俄罗斯、蒙古等多家国外蔬菜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大力推广无 公害种植技术,并配备了全国一流的农药残留检测仪,一旦发现问题蔬 菜,损失再大也及时掩埋处理。 华林蔬菜基地实行“公司+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新型经营模式,每 年与公司签约的农户有一万多户。林水英宁可自己受损失也不让农户吃 亏。2006 年,因技术壁垒出口蔬菜严重滞销,大量上市的甘蓝蔬菜降到 每公斤 8 分钱,为了保护基地农户利益,林水英坚决按照原先约定的每 公斤 5 角向农户收购,仅此一项就亏损了 273 万元。 2008 年底,我国南方暴发百年罕见的雪灾,北方市场出现严重“菜 荒” 。为了让北方群众吃上新鲜蔬菜,林水英不顾个人损失,果断决定将 即将出口的近 400 吨蔬菜 “出口转内销” 并冒着严寒日夜奋战田间地头, , 亲自组织收割、保鲜和贮运。当这批蔬菜源源不断地运到北方城市时, 长期与她合作经销商感动得热泪盈眶,逢人便夸她是“铁大姐” 。有一年 春季,莆田市涵江农民有近 200 亩西洋芹卖不出去,眼看就要烂在地里, 菜农们心急火燎地找她帮忙。为了让乡亲们种菜有奔头,她冒着烂菜的 风险收购了乡亲全部西芹。果然,90%的菜烂在发往北京的途中,亏损近 20 多万元。30 多年来,林水英多次碰到资金周转不畅的情况,但从未拖 欠一万多农户的田租和万余名农民工的工资。 正是别人眼中一次次的“傻”劲,让林水英在蔬菜行业树起了党员企 业家种“良心菜”“诚信菜”的金招牌。如今,莆田市华林蔬菜基地有 、限公司种植规模近 2 万亩,年创产值 1.9 亿元,创汇 900 多万美元。 林水英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种粮大户标兵等荣 誉称号,当选为福建省第六、七、八届党代会党代表。 王永澄,男,汉族,1967 年 6 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盲人协会主 席。 “让更多的盲人体会社会的关爱, 让更多的盲人用自己的双手闯出一 片天地。 ”王永澄,一个原本是需要别人帮助的盲人,用感恩的心坚守爱 心传递的承诺,帮助 2600多名盲人走上了自立自强的创业之路。1995 年,在当地残联的支持下,王永澄创办了三明市第一家盲人中医推拿保 健所。回想自己一路走来,得到社会太多的支持和关心,王永澄公开承 诺:困难群众免费推拿治疗,养老院、福利院上门服务。三明市福利院 一位 80 岁老人患严重关节炎长期卧床不起,通过王永澄半年多时间上门 按摩治疗,终于能下地行走,身无分文的老人用双膝跪地这隆重的礼节 表达感激之情。 王永澄一直希望以自己的创业经历帮助更多盲人创业自立。2005 年 以来,他四处募集资金 180 余万元,全部用于推进盲人技能培训,免费 培训的盲人达 2600 余人。 培训期间, 他和学员吃住在一起, 手把手地教, 面对面交流,把自己的“绝活”毫不保留地传授给盲人学员。如今,他 培训的盲人学员遍布福建全省,就业率高达 98%。 “残疾人不仅要靠自己的技术特长走自强之路, 而且还要有一颗感恩 的心回报社会。 ”王永澄十分热心公益活动。每年“三八”“五一”“七 、 、 一”“八一” 、 、国庆节和全国助残日、国际盲人节等重大节日,在街道、 社区、学校、工厂、军营、干休所,都能见到他和一群盲人按摩师们开展各种义诊活动。2005 年至今,王永澄组织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达 50 多场次,免费义诊达 1.3 万人次。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王永澄 组织 40 多家盲人按摩店、220 多名盲人按摩师开展“为汶川灾区献爱心” 按摩义诊活动, 捐出一天劳动所得,筹集善款达 2.8 万元。 青海玉树地震、 福建省特大暴雨,他牵头募集善款近 4 万元。为帮助贫困残疾人和失学 儿童,这些年王永澄个人捐资达 2 万余元。 2009 年,在王永澄的积极推动下,集盲人按摩技术研究、盲按培训、 盲人就业和对外服务于一体的省级示范窗口、公益性机构——福建省海 峡盲人按摩指导中心成立。2010 年 4 月,王永澄作为团长,带领福建省 首个盲人代表团赴台访问,开展“闽台两地视障福利事业交流” ,与伊甸 社会福利基金会签署了《卓越交流合作备忘录》 ,为闽台两地福利事业的 合作交流作出积极贡献。 王永澄荣获全国残疾人专门协会先进工作者、全国残疾人自强模范、 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詹红荔,女,汉族,1963 年 11 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南平市延平 区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庭庭长。 詹红荔从事少年审判工作 8 年来,始终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将少年 审判工作不断向庭前、庭后和庭外延伸,挽救了一批又一批少年犯和问 题少年,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社会矛盾,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 凡的业绩,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作为少年审判庭庭长, 在她看来, 那些失足少年都是 “折了翼的天使” , 只要帮助他们将翅膀修补好,他们就能重新飞翔。为此,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她总是仔细了解被告人的情况和经历,通过法律教育和亲情感 化,将庭审化为失足少年的人生“转折点” 。16 岁的陈某,只因小事就将 另一少年捅死,在看守所里又因琐事把一位老人踢成重伤。问及杀人原 因,他恨道: “他瞧不起我,该死! ”问他是否后悔,他满不在乎: “反正 我是未成年人,判不了我死刑。 ”为了感化陈某,詹红荔两次远赴他的老 家调查其成长经历。原来陈某的童年很不幸:生父对母亲百般施暴。离 婚后,母亲带着他和姐姐远嫁他乡。备受欺凌的他具有典型的攻击型人 格障碍,但对继父和家人的感情很深。了解到这些后,詹红荔亲自前往 看守所,对陈某进行心理疏导。陈某怎么也想不到,詹红荔对他的了解 竟然比父母还多!庭审时,詹红荔向陈某坦陈了他母亲整日以泪洗面, 姐姐和哥哥到医院伺候被踢伤的老人帮其赎罪,继父四处借债赔偿受害 人等情况。陈某泣不成声,跪求被害人家属原谅,并向父母叩头发誓改 过自新。被害人的父母被感动了,宽恕了他。8 年来,詹红荔还依靠社会 各界的帮助, 先后为 70 余名出狱后无依无靠的少年找到了工作, 帮助 315 名失足少年重返课堂或顺利升学。詹红荔审结未成年犯罪案件 487 件 1120 人,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无一上访。 詹红荔把预防青少年犯罪作为重要责任。她坚持为 20 多所中小学校 上法制课, 连续举办了三届 “青少年模拟法庭大赛” 制作了 100 多幅 , “流 动法制宣传展板” ,推出了“互动式法制教育” “社区心理辅导” “QQ 、 、 在线”等一系列法制教育的组合模式。2007 年,她开通了延平区青少年 维权热线,4 年来已接到求助电话 1800 多个,在詹红荔的疏导和心理干 预下,有 12 名问题少年重返课堂,4 名在犯罪边缘徘徊的少年走向正道, 她被亲切称为“法官妈妈” 。詹红荔荣获全国优秀法官、福建省十佳法官、福建省巾帼建功标兵、 并荣立个人一等功, 2010 福建省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忠诚卫士等荣誉称号, 年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 李彬,男,汉族,1971 年 6 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检察院反贪局 副处级检察员。 李彬作为福建省第二批省派干部, 下派到三明市清流县李家乡鲜水村 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三年,李彬把时间和精力全部倾注在鲜水 村发展上,他把父母和年幼的女儿托付给妻子,自己长年驻守在村里, 奔波于田间地头、施工场地、百姓家里,招商引资,发展项目,争取帮 扶资金和物资 455 万余元。用真情、才智和汗水,与村民一起真抓实干, 艰苦创业,赢得村民的信任和爱戴。2010 年 6 月,因积劳成疾,劳累过 度住进医院,被诊断为慢性肾衰竭,做了肾移植手术。病中,他仍时刻 不忘关心村里的受灾情况,指导村民抓好灾后重建工作。 从一名优秀检察官到合格“村官” ,从未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他面临 着新的考验。2007 年李彬初来到鲜水村时,给他的第一印象是三个想不 到:想不到村部这么破旧,想不到村貌这么脏乱,想不到冷泉这么好的 资源一直浪费着。 “为民谋利要真心、真情、真抓实干”“要做就做好 、 的,做 50 年不变的” 。第一周的驻村日记,李彬记下这样的字句。他挨 家挨户走访,摸清了“家底” 。李彬暗下决心要从零开始,真心融入当地, 与群众打成一片,学会从实际出发做实事。修复村部、修筑村道、开发 冷泉等,一共 15 件事,列入他为鲜水村制订的三年发展规划。他四处筹 集资金,争取到 70 多万元,修了 2.3 公里的环村路。去年 7 月工程动工 后,他天天泡在工地上,盯紧工程质量。一天,李彬在检查水泥模板是否钉得牢固时, 不慎被模板砸伤了脚。 大家都劝他休息几天, 他却说: “修 路是百年大计,马虎不得,如果成了豆腐渣工程,大家又要走坑坑洼洼 的路了。 ”他想方设法引进台资企业,投资 100 万美元, 利用少有的冷泉资源开发香鱼、鲟鱼等高品质鱼类养殖,建立 300 多亩的冷泉养殖基地,组建六丰冷泉渔业合作社。他主动联系省、市、 县检察院等多个部门,与全村 86 户困难群众建立长效帮扶机制,为困难 户发放慰问金 7 万多元。他陆续修复村部,建起农家书屋、老年人活动 中心、文化长廊、农民休闲广场等,成功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等 21 个为 民办实事项目。鲜水村实现了农民人均收入由驻村前的 2850 元提高到 2009 年的 6100 元,由省级扶贫重点村一跃成为清流县新农村建设示范 村,并获得“海西最具潜力十大乡村游之一” “福建省生态村” “特色 、 、 农业发展先进村”等称号。 李彬同志获得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获全国模范检察官、全省优秀 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


相关文章

  • 120806-2011年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人物主要事迹
  • 2011年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人物主要事迹 第一篇 助人为乐道德模范 [人物一]郭明义:把幸福给你:"雷锋传人"郭明义30年的爱心之旅 [人物二]王文珍:没有硝烟战场上的 [人物三]阿尼帕:阿尼帕妈妈的幸福生活:一口&qu ...查看


  • 话剧[上大学]观后感
  • <上大学>观后感 未踏入美丽的三明学院之前,就从老乡学长的口中听闻三院新生的传统之一,观看三院学长学姐们自导自演的校园剧<上大学>,在他们眼中,这是大学的第一课,看完这场话剧,才能发现自己已经很幸福了,应该珍惜现在的 ...查看


  • 2013年最新议论文素材
  • 1.习近平阐述中国梦:人民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 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习主席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 ...查看


  • 助人为乐道德模范材料
  • 第一篇 助人为乐道德模范 [人物一]郭明义:把幸福给你:"雷锋传人"郭明义30年的爱心之旅 郭明义是辽宁鞍钢集团有一位普通工人,他只是铁矿管理人员,妻子是医院高级护士,本来家庭生活并不困难,但为了帮助别人,全家人过着清贫 ...查看


  • 全国道德模范名单(第1-4届)
  • 第一届全国道德模范名单(53) 一.全国助人为乐模范(10位) 李明素(女) 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 林秀贞(女) 河北省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村民 刘月生.王世昌(女)夫妇 刘月生系原军委工程兵副政委.离休干部:王世昌系国务 ...查看


  • 道德模范学习
  • 深入宣传学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 每当看到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单位举办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时,内心总是充满着激动和崇敬.他们在平凡中昭示着崇高,在普通中体现着伟大.在当今社会,有的人计较索取,他们却以奉献为荣;有的人追逐名利,他们却以道义 ...查看


  • 2012思品热点之2011道德模范人物
  • 2012中考热点之 2011道德模范人物 材料一:2011年全国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典礼在北京举行.李长春出席颁奖典礼.郭明义等54位同志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李桓英等260名同志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 ...查看


  • 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残疾人)
  • 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残疾人) 助人为乐: 许月华事迹 许月华,女,汉族,1956年10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湘潭市福利院供养人员. 她12岁时高位截瘫,两个小板凳是她行走的支撑:17岁时,她被送进了社会福利院,开始了新的生活:现在,她是13 ...查看


  • XX社区道德模范总结
  • XXX社区 关于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总结 为了扎实推进XX区"三创"工作的落实,XXX社区按照几江街道有关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的工作部署,社区认真组织辖区居民进行学习和讨论,并广泛做好宣传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本次活动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