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为乐道德模范材料

第一篇 助人为乐道德模范

【人物一】郭明义:把幸福给你:“雷锋传人”郭明义30年的爱心之旅

郭明义是辽宁鞍钢集团有一位普通工人,他只是铁矿管理人员,妻子是医院高级护士,本来家庭生活并不困难,但为了帮助别人,全家人过着清贫的生活。在他不到40平方米的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就连上大学放假回家的女儿也只能住在临时搭的床上。他15年里每天提前2小时上班,16年间为失学儿童、受灾群众捐款12万元,20年来55次无偿献血,挽救数十人的生命。他常对妻子说,同那些特困家庭相比我们还算富裕,尽我们所能去帮助他们,会活得充实而快乐!

【人物一】王文珍:没有硝烟战场上的"提灯女神" 废墟中救出"芭蕾女孩"

海军总医院护理部总护士长王文珍入伍33年来,一直奋战在一线临床护理岗位,始终用亲情温暖病人,用真情服务病人,用博爱帮助病人,被患者誉为“和谐天使”。她先后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受到各级表彰嘉奖23次,2008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2009年荣获第42届国际南丁格尔奖。

在2003年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海军总医院是北京地区最早收治非典患者的医疗单位之一,急诊科作为主战场,王文珍第一个请战:“不管这种病有多大的传染性,只要病人来了,我先上!”王文珍把年轻护士朱宗红换出了隔离病房——当时才23岁的小朱还没结婚,还没体会过做妻子和母亲的感觉,“风华正茂的年纪,不能让她们有危险。”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王文珍总是安排年轻的护士和自己搭档——除了工作上的需要,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和年长护士搭班,年轻护士内心会比较踏实。

王文珍在一线护理岗位工作了30年,养成了早上班、晚下班的习惯,她轮休时也会到科里看看,为有事的护士顶班,给加班的同志送一份热饭。她当了16年护士长,16个春节在急诊值班,把团聚的机会让给年轻的护士。

急诊患者病情急、难、险、重,病人情绪容易暴躁,对医护人员发“无名火”。对此,王文珍说:“对待病人要用心去体谅,要用爱去包容!”

路上看见举牌乞讨饭钱的学生气小姑娘,王文珍走过去,又折回来,往她手里塞十块钱——“很多人说好多乞讨的人是骗子,我想一个干干净净的小女孩,如果不是遇到难处的话,是不会做出这种事的”。

【人物三】阿尼帕:阿尼帕妈妈的幸福生活:一口“团圆锅”4个民族19个娃

一位维吾尔族母亲,除了自己亲生的9个儿女,还含辛茹苦地收养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4个民族的10个孤儿,如今这个大家庭已有维吾尔、汉、回、哈萨克、塔塔尔、乌兹别克6个民族的180多口人。她就是72岁的青河县青河镇居民阿尼帕·阿力马洪。阿尼帕心里明白,在当时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多一张嘴就意味着多一份生活的艰难。但是她和丈夫在以后又陆续收养了不同民族的孤儿,抚养的孩子却增加到了19个。

为给一家20多口人做饭,她专门买了一口直径 1.2米 的铁锅,被称作“团圆锅”。在孩子们的记忆中,生活虽然苦,但从没饿过肚子。阿尼帕妈妈总是做好饭后就离锅远远的,一碗稀稀的奶茶,撒一把麦粒就是她的一顿饭。她下了班就去打土坯卖钱,还去帮别人宰牛宰羊,就为了得到一些牛羊杂碎,改善一家大小的生活。她对收养孩子比亲生孩子还亲,而她最小的亲生女儿上初中时还没穿过一件新衣裳。 阿尼帕夫妇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孩子们能吃饱,还要让孩子们有学上。家里用不起电灯,阿尼帕就用破棉絮搓成条,做成小油灯,19个孩子们就在这一盏盏跳动的灯光下读书学习,上完了小学、中学。孩子们没有一个因为家里贫穷而辍学。

每到逢年过节,是阿尼帕老妈妈最快乐的时候,因为这时,全家老小都能聚到一起。在阿尼帕妈妈的眼中,这些孩子从来没有民族之分,“他们都是我的孩子,都是我的血脉,我们是一个和谐的大

家庭!”

【人物四】毛陈冰:“80后”女孩千里走单骑 救人不留名

在一次献血时,毛陈冰得知自己是ABRH阴性血型,在人群中的比例只有万分之三,因稀有被称作“熊猫血”。从此,她格外注意这方面的信息,还加入了名为“一家人A群”的稀有血型QQ群。 2007年9月14日 ,毛陈冰从QQ群中看到一则求救信息:贵州省黎平县29岁的农村孕妇杨昌花,因宫外孕大出血,生命垂危。而她的ABRH阴性血型非常稀有,整个贵州省的血库里都没有,急需帮助。为了远方那个危在旦夕的生命,毛陈冰决定立刻去献血救人。

此前,毛陈冰从未出过远门,但这一次,她在最短时间内计划好杭州到贵州黎平的行程。一到医院,看着病人家属焦急的神情,体重只有 44公斤 的毛陈冰表示立即要献400毫升血。医生看她身体单薄,又是长途劳顿,只同意抽200毫升。拗不过毛陈冰的一次次请求,也考虑到情况紧急,医生又一次把针头扎入她的手臂。在抽到240毫升鲜血时,毛陈冰出现了虚脱反应,院方考虑到她的安全,才停止了抽血。

其实,在这次献血前一个月,毛陈冰在杭州刚刚参加过献血。按照常规,两次献血至少要间隔6个月。有人曾问毛陈冰:献血时发生虚脱、晕厥,有生命危险,你怕不怕?“当时没想那么多。”毛陈冰说,“如果我有危险,他们也会救我的。”

如今的毛陈冰,已从学校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现在只要一有时间,毛陈冰依然会到省血液中心担任志愿者,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

【人物五】刘丽:“最美”洗脚妹10年间资助百余贫困生 饱受非议从未放弃

刘丽出生于安徽颍上县农村一个贫困家庭,只念了5年书便因贫辍学,但她用在福建厦门做洗脚妹攒下的辛苦钱捐资助学,延续了几十个穷孩子的读书梦,还号召数百位好心人加入了她的爱心团队。她曾当选“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被网友称为“中国最美洗脚妹”。

1999年,刘丽来到厦门。后来经老乡介绍,她进一家足浴城当了洗脚妹。 从2002年起,刘丽开始圆自己的梦——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重返校园。起初,她联系老家的贫困家庭,一个两个地资助,慢慢地从一次性捐助变成固定资助。2006年起,刘丽参与了厦门市“春蕾计划”,成为来厦务工人员中第一个捐助者,独自资助了8个孩子。目前,刘丽已建立10多个“爱心公益QQ群”。 去年底,刘丽在厦门市儿童少年基金会设立了“原乡人刘丽助学基金”。 “其实我捐的不多。”刘丽说,“我只是帮大家进行信息中转,出钱出力比我多的人是那些网友,真正应该站在央视领奖台上的是他们。” 奔波在行善路上的刘丽,得到的并不只是赞誉,还有误解。“把自己的血汗钱,拿给别人花?”不少同事私下里叫她“神经病”。她的弟弟妹妹也有过怨言。 “我的确遭到了很多误解。有人说我有个很有钱的男朋友,说我其实有关系有后台,等等。”说这话的时候刘丽显得很平静,“其实我到现在还租房子住。开始听到这些谣言很气愤,习惯了也就不生气了。”

【人物六】:许月华:从无腿少女到“板凳妈妈”—苦难里的向日葵

她没有腿,只能依靠两个小板凳艰难行走;她是一名孤儿,又是130多名孤儿的“妈妈”„„在湖南湘潭市福利院,身高不足 一米 、靠两个小板凳“走路”的许月华,37年来用自己感恩、坚强、甘于奉献的心,给予福利院的孩子们完整的母爱。2010年9月,她的事迹被公布于网络,许多网民通过转帖、留言、评论的方式,表达了对她的敬爱,为之动容的网民称她为“板凳妈妈”。

许月华1956年出生在湖南湘潭板塘乡,1岁时失去父亲,母亲在她12岁时也去世了。由于家境贫寒,许月华没有上过一天学。就在母亲去世那年,为谋生计,她偷偷跑到铁路上捡煤渣,不幸被火车轮夺去了双腿。没有双腿的她开始用两个四角板凳支撑着,学习一手一步地向前“行走”。摔倒、爬起来、再摔倒、再爬起来„„等到手上的血泡变成了厚茧,瘦小的胳膊变得粗壮有力,许月华终于重新学会了“走路”,并成为福利院的编外保育员。

自从学会“走路”,许月华就开始奔忙于福利院幼儿园的各个房间。撑着小板凳,为孩子们缝补

浆洗、纳鞋底、喂食端尿。许月华的小板凳发出的“咯噔咯噔”的声音,在福利院孤儿心中如同天籁,每当这声音传来,孩子们就会远远地呼唤“许妈妈,许妈妈!”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许月华把自己的“家”都搬进了幼儿园。福利院的小孩大多有各种残缺,很多人看着都觉得可怕,而许月华却坚持和他们睡一床,因为“照顾起来更方便”。福利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孩子生病住院了,许月华显得比孩子更痛苦,孩子治愈康复了,许月华会比谁都高兴。医护人员打趣地说:“月华脸上挂着一张孩子病情变化的晴雨表,看到她的脸就知道孩子的病情怎么样了。” 长年累月,许月华小板凳用坏40多个。这些板凳在大地上敲响了爱的音符,在小小福利院传响了37年。37年间,经“板凳妈妈”照顾过的小孩多达130多个,其中不少孩子被领养、考上大学或结婚生子。这些走出福利院的孩子,在填写的履历表“母亲”一栏时,写的是同一个名字——许月华。

【人物七】厉莉:三年两捐干细胞的“最美女法官”

2001年,厉莉登记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由于配型成功几率较低,几年的时间里,厉莉并没有得到任何需要捐献的消息。但是她的心中一直牢记着自己的一份承诺、一份责任,当重新步入校园攻读硕士学位时,她细心地通知中华骨髓库变更了自己的联系方式。正是这份知行践诺的责任感成就了一位苦苦等待捐献的白血病患者。

2007年和2009年,厉莉先后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次数之多,捐献间隔之短,在医学史上都称得上是罕见。捐献的潜在损害和后果无法预计,然而,当这些与小颖鲜活的生命放在同一架天平上时,厉莉自己成了那最终的砝码。她用不计后果、毫无保留的付出,延续了小颖三年的生命。大爱无言,大爱无形,大爱无疆,厉莉用爱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生命赞歌。她从开始工作

在立案庭这样的一线部门工作,厉莉名副其实地与当事人亲密接触着。她始终牢记着一位老立案法官的话,“不到立案庭,不知道中国的老百姓距离法律有多远”,老百姓成了厉莉心中沉甸甸的牵挂。厉莉曾经说过,“立案庭接待的当事人,经历了矛盾纠纷激化、无法解决的过程,心态一般都十分敏感,他们来不仅仅是立案,还想要向法院讨一个说法。作为最早接触到当事人的立案法官,第一印象十分重要,能够用一杯水、一张笑脸、一句温暖的问候消除当事人的抵触情绪,从心理上拉近当事人与法官的距离,让当事人对法院多一分信任,这才是立案工作的真正意义所在”。

带着对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关怀之情,厉莉走进校园,带起红领巾,给孩子们讲法制课,写成长信,领着孩子们参观法院,举办模拟法庭,她成了孩子们眼中亲切的法官姐姐。带着对不可避免地遭受企业改制阵痛的职工的体恤之情,厉莉探索着审理企业破产清算案件的全新理念,企业背后的一个个家庭成了她注目的焦点。

两年间,厉莉在北京市18个区县进行“爱心故事”巡回宣讲,上百场宣讲中,有上万人聆听了厉莉的爱心故事,更有数不清的人们从各类媒体上得知了她的事迹,厉莉的爱心事迹将播撒爱、传递爱的信念种植到了无数人的心间。在厉莉倡议发起的爱心传递行动中,越来越多地人在她的带动和感召下加入到奉献爱、传递爱的队伍中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厉莉爱心行动志愿团。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爱和希望无限蔓延。

【人物八】:王文忠:亿万富翁“跳槽”当上村支书

1985年退伍后,王文忠一边打工,一边寻找致富机会,逐步成为享誉北京雅宝路的皮草商人,成了芍药人心中的骄傲。2007年6月,20多名芍药村的乡亲来北京恳求他说:“文忠啊,你快回来吧,你再不回村,老少爷们就要拄着棍子要饭去了!”接着,镇领导也多次邀请他回村当个带头人。“自己是一名党员,家乡不富,再有钱也觉得脸上无光。”这个时候他决不能袖手旁观。2007年9月21日,王文忠独自一人从北京回到芍药村,挑起了村支部书记这副沉重的担子。

“我回来不是为了当官,是为乡亲们做事来的,我绝不拿不沾不贪村里的一分一厘!” 在第一次全体村民代表大会上,王文忠说话掷地有声。紧接着,他大刀阔斧搞建设。上任不到一年,他个人

出资垫资数百万元,修了两条进出村的水泥路,为村民安装了自来水,新盖了学校、医疗中心和新村部,还建起了文化广场,在村前村后种上了芍药花,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

既要“输血”,更要让大伙学会“造血”。他运用党在农村的各项富民政策,引导群众提高组织化程度,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先后带领群众创建了芍药村裘皮服装合作社、无公害蔬菜大棚合作社、林下生态养鸡合作社,并独创了“8+2”的脱贫致富模式:把入股的30户村民分成3个小组,10户人家结成一组,其中8户是既有钱又有劳力的家庭,2户是村里比较贫困的家庭,他们没钱但可以出力,入体力股,年底平均分红。让富户帮穷户,在致富道路上实现共同富裕。村里人均收入增了两倍。还在环村道路两旁修建了垃圾池,成立了环卫队,建起了村民休闲健身广场,成立了文艺队、锣鼓队、秧歌队,评选本村好儿媳、举办劳模大会„„

在王文忠的带领下,芍药村从过去当地有名的穷村、乱村、落后村,成为河北省的文明村,年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不足1500元增加到5000多元,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王文忠还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正在北京医院输液的王文忠来不及办理出院手续就立即赶回村里,组织了一支由他任队长、15人组成的“芍药村抗震救灾青年突击队”,迅速赶往灾区一线,并出资36万元购买灾区急需物资,个人交纳“特殊党费”10万元。

2010年,西南地区遭受严重旱灾,他四处联系给灾区捐款打井,给云南省云龙县团结彝族乡捐款10万元。玉树地震发生当天,他率领芍药村18名党员、带着30万元的物资奔赴灾区,奋战了八天八夜。

20多年来,王文忠为社会捐助的资金超过千万元。他说,“自己有经济条件了,就应该为社会尽一份责任,用自己的能力和行动回报社会、回报家乡。我的理想就是想通过我的努力、通过我的身体力行,让芍药村和父老乡亲慢慢地脱离贫穷、贫困,让他们都富裕起来,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人物九】:“交警爸爸”王振治:给4个残障儿童撑起完整的家

王振治,陕西省西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新城大队安监中队民警。家庭并不富裕的他,3年来与妻子一起收养了4个非亲非故的孤残智障儿童,被同事和身边群众亲切地称为“交警爸爸”。

【人物十】董明:用双腿举起奥运火炬——打动总理的残疾女孩

武汉女孩董明,北京奥运会火炬手、残奥会形象大使,入选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被评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她用残疾的身体追逐着一个个完整的梦想。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接见了她,温家宝总理为她题词:身残志坚。

1995年,作为省体工队一名跳水队员,她背对水池站在 10米 跳台练习动作。在空中的瞬间,她发现水池中还有一个孩子。小董明慌了,下意识地往旁边挪了一点,伸手推了孩子一把。结果,她不是手先入水而是头。那个孩子安全了,而她却成了高位截瘫。

作为奥运会火炬手,有很多人都觉得路太短,而董明却觉得路很长。她坚持着,只要自己还清醒,就不会让火炬掉下去,歪着、斜着都不行。

2008年7月下旬到10月初,她一直在北京。“奥运期间做央视的特邀记者,残奥会时我是一名志愿者。” 残奥会时,工作时间是早上8时到下午3时,她却坚持干到晚上10时。“多呆一会,对其他人也是一种鼓励”。 妈妈陈汉英说,董明上厕所不方便,只能回住处解决。

汶川地震后董明说服父母一起前往四川为伤员做心理辅导。“我们唯一担心的,就是怕给别人添麻烦,”董明说。他们拒绝了团省委提供的住宿,自己找位置住,实在找不到就在车站、广场凑合一晚上。

“那时候觉得自己挺漂亮的,80多斤”,她笑着说,“现在将近120斤,胖死了。”这30多斤是为了圆梦而长的。她渴望当一名轮椅橄榄球队员,教练告诉她,要想上运动场必须增重。

这就是董明,她举起奥运火炬,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她唤醒地震伤员,让我们看到了温情;她走进奥运会、残奥会,让我们看到微笑。

【人物十一】阿里木江・哈力克—肉串慈善家:烤卖30万串羊肉串 攒10余万助贫困生 从2002年开始,阿里木江在贵州省毕节市以烤羊肉串为生,阿里木江烤羊肉串的收入,大多用在了捐资助学上。到底资助了多少,他也没个准数,“这么多年,有多余的钱了就去资助,直接资助的学生有100多个,加起来有10多万吧”。卖一串羊肉串,毛利不过3毛钱,攒10万元,至少要卖30多万串。他的故事,使无数网民为之动容,誉之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没读书缺文化,我只会烤羊肉串,绝不能让那些贫困孩子和我一样。”阿里木江读到高二就参军入伍,对文化教育,他有着近乎崇拜的尊重,“只有教育才能改变人的思想和命运。”阿里木江有个朴素的想法:“把字写在石头上,可以保存到永远;把字写在沙子上,只能保存一时。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才是物有所值。”

“一夜成名”之后,阿里木江的生活依旧简朴,依旧有滋有味地卖着肉串。身穿20元的土布褂子和20元的蓝布裤子,脚蹬8元的布鞋,一穿好几年;他喜欢吃水果,为了买到便宜的水果他常常挑快烂了的买,削掉坏的再吃;一个馕或两个馒头,加一杯水,就打发掉一顿饭。这样的生活,阿里木江却觉得十分满足:“生活嘛,吃饱就可以了”。 阿里木说,他始终铭记当兵时老班长说过的一句话:“小的是家,大的是国家。国家和人民需要你的时候,能站出来的,都是英雄”。

如今,阿里木又开始考虑更长远的资助计划,他打算未来10年攒钱办一所留守儿童学校,让那些得不到父母温暖的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

第二篇 见义勇为道德模范

【人物一】:英雄战士邰忠利:最后一跃铸就了壮美的永恒

2005年12月邰忠利从内蒙古参军。2006年、2007年,他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士兵;2008年被评为团“古驿精兵”;2009年7月被省军区表彰为“优秀共青团员”。在军事训练、边防执勤、执行重

大任务中,他总是冲锋在前,不断跃进。

2009年8月9日 下午4时,村民张文礼不小心滑落江中,此时此刻,作为连队代理排长的邰忠利听到呼救声,最先冲向呼叫地点。 为节省时间,他边跑边脱掉上衣,蹬掉鞋子,赶到张文礼的落水地点后,毫不犹豫地一个飞跃,纵身入水救人。就在张文礼生死一线之际,邰忠利赶到他身后,奋力将他推向岸边。 当另两名战士赶到现场,拉住张文礼时,邰忠利却已因精疲力竭,被卷入漩涡之中„„ 为抢救邰忠利,部队迅速展开搜寻。不到半小时,所有渔民都闻讯赶了过来。9户渔民的11条渔船从早到晚进行拉网式搜寻,一干就是6天! 邰忠利的壮举,感动了对岸的俄军。他们破例放宽中国渔船搜救的范围,还出动巡逻艇、军犬进行搜救。 8月15日 ,在下游134公里处的俄方岸边,俄军搜救人员首先发现了邰忠利的遗体并交给中方。整理烈士事迹的时候,人们发现,他从军3年多来,救人壮举已经是第5次了。2011年的元宵节。一群士兵聚集在黑龙江畔,在一块写有“邰忠利烈士牺牲地”的石碑前,洒上一杯酒,献上一束花 。他们在纪念自己的英雄战友。

【人物二】:王茂华、谭良才:“英雄翁婿”火海中勇救六名儿童

2010年3月21日 下午2时45分,袁州区慈化镇伯塘村马路边的一栋普通民房突发大火,屋内有7名儿童。当日正值星期天,伯塘中学青年教师王茂华与岳父谭良才刚从外面回来,看到邻居家直冒浓烟,连面包车都来不及熄火,就飞奔过去。王茂华率先冲进火海,两手一抱,将一个5岁的男孩和一个3岁的男孩抱出门外。而此时,被浓烟和火星直逼的另外几个小孩也被吓哭了。屋内连续发出两声巨大的响声。他没有办法再停下来,循着哭声,他再次冲进浓烟滚滚的火海,摸到了2个孩子的头,抱起来就往外冲。“里面还有孩子,里面还有孩子!”冲出来的王茂华告诉正往里冲的岳父谭良才。谭良才二话没说便冲进屋内。王茂华急喘几口气,又再一次冲进火海。就在王茂华和谭良才抱着最后一个孩子往外冲时,大火引燃了屋角的液化气罐,“砰”的一声巨响,一团熊熊火焰直逼王茂华和谭

良才,一股巨浪将他们冲出屋外。7个孩子已经被救出,其中邻居家2岁女孩受伤较重,其他6个孩子安然无恙,王茂华和谭良才两人却被严重烧伤,体无完肤。烧伤面积一个达96%,一个达85%,经

抢救无效,王茂华最终离开人世。火海救人1年后, 2011年3月21日 ,王茂华烈士的遗孀谭长华和父亲谭良才将110.61万元群众捐款捐赠给慈化镇光荣敬老院修建“英雄楼”。

王茂华当年读初二的班主任 丁洪亮 老师说,当年王茂华家庭非常贫穷,他是以年级第三名的好成绩分到他班上。他经常看到王茂华在熄灯之后,还在学校走廊里看书。有一次,王茂华意外摔断了骨头,请假一个多月在家修养。在没有老师教、完全自学的情况下,王茂华期末考试却拿了年级第一。为了尽早走上社会,王茂华初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宜春师范,在叔叔的全力支持下完成了三年中专学业。2004年,他通过参加招聘考试,成为伯塘中学的一名正式教师。2005年7月,他通过自学考试,在宜春学院大专毕业;2009年10月,他完成本科论文答辩,取得宜春学院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人物三】甘占恩:见义勇为少年郎

2010年8月15日 ,在家干完农活的甘占恩和堂兄甘占祥,同伴刘得明、王建祥等4人到邻村玩耍。不料王建祥掉入一个深约 2.6米 的水潭,当时在他身边的刘得明立即跳入水中救人,但没有成功。甘占恩随后跳入水中救人,他用肩膀将在水中扑腾的王建祥顶出水面,又奋力将王建祥推向潭边,可不熟悉水性的他在呛了几口水后,沉入了水底。这时,不远处的甘占祥也跑过来跳入水中,他在水下先摸到了靠近潭边的王建祥。王建祥得救了。得知甘占恩仍在水中,甘占祥又多次潜入水中寻找,最后力气耗尽了,也没有找到甘占恩。两个多小时后,当村民们终于将甘占恩打捞上来时,他早已停止了呼吸。甘占恩的父亲甘生辉说:“恩恩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帮家里干农活了,还跟母亲学会了做饭。就在出事的前一天,我们从西宁打完工回到家时,他已经和好了面,买了西红柿、甘蓝,预备给我们揪面片„„” 甘占恩走了,然而,他救人的事迹早已传开,越来越多的人被他见义勇为的事迹震撼着,被年仅15岁的生命深深感动着。

【人物四】冯思广:80后飞哥生死五秒惊天一坠

2010年5月6日 晚,冯思广和中队长张德山驾某型飞机在连续起飞中发动机骤然停车,为避免飞机坠落在济南人口稠密地区,冯思广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和张德山一起果断改变飞行轨迹,自己因错过跳伞最佳时机英勇牺牲。

冯思广家境清贫,但父母十分重视他和姐姐的学业。为了他们姐弟俩上学,花光了家底子不算,还债台高筑。姐弟俩是靠7万元助学贷款完成了大学学业。招飞入伍后,冯思广每月开销也就百十元钱,主要买点日常用品,其余的钱全部寄回老家,让父母偿还读书欠下的债务。一只普通的塑料水杯,他用了4年,并且走到哪都随身带着,旧了也不舍得换一个。

除了节假日回老家看看,他一年很少回去,但他经常给家里打个电话,与父母拉拉家常。他不想让父母为他的飞行担忧。

从飞机发动机停车,到最后一名飞行员跳出座舱,前后只有5秒种时间。生死时速中,冯思广、张德山做出了上不愧天、下不愧地、内不愧心的英雄壮举。

【人物五】丹增尼玛和仁青达瓦:“90后”大英雄

2009年7月22日 晚上9点多,当仁青达瓦和旦增尼玛当两人行至立交桥附近时,突然听到一阵救命的呼叫。循声望去,原来有3名男子手持匕首在围攻一名出租车司机。司机身中数刀,血流如注。两个好伙伴互相对望了一眼,毅然作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们朝事发地点急奔过去,冲着凶残的歹徒大喝一声“住手”!杀红了眼的歹徒一看来的是两个少年,挥舞着匕首,气焰嚣张地喊道:“管什么闲事,滚开,不然老子连你们一起杀!”面对如此凶险的歹徒,旦增尼玛和仁青达瓦已经将生死置身度外,此时,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救人要紧!”旦增尼玛勇敢地朝一名歹徒扑了过去,紧紧抱住歹徒的上身不放。歹徒手握匕首,臂膀弯过来就往旦增尼玛身上一顿乱捅,肩膀、腹部、臀

部中刀,血一下子涌出来,旦增尼玛脑中一片空白,感觉身子轻飘飘的,站立不稳。看到这个少年如此不要命地抱着自己,歹徒慌神了,他们挣扎着仓皇而逃。仁青达瓦这边的情况非常危险,他中了一记重刀,已经摔倒在地。两人伤情都很严重,在自顾不暇时,他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出租车司机的安危。仁青达瓦吃力地拨通了“ 120” 电话。此时的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竟同时有3名伤者送达,先救谁?仁青达瓦和旦增尼玛伤痛刺骨,汗珠像黄豆一样直往下滚,汗水、血水混合在一起,全身都湿透了,可是他们仍然强忍着,说:“我们还挺得住,先救司机吧!”当被问到身体受如此的伤害后不后悔时,“不后悔!”两个少年英雄的回答是这样的铿锵有力。他们说,其实自己小时候是个胆小鬼,晚上上厕所都需要人陪。可是,长期以来,父母的教育、学校的培养和社会的熏陶,让他们知道了什么是勇、什么是耻,知道了如何做一个正直善良、明辨是非的人。

【人物六】胡文传:从“大义父亲”到“光明使者”

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岗集镇大窑村村民胡文传, 2002年6月8日 ,当儿子与其他几个孩子都不慎落水时,他不顾一切地跳进水里,为救其他几个孩子而错过了救儿子的时机。 2007年1月24日 ,小女儿明娜降生了,万万没想到厄运再一次降临。小明娜出生10天后,经检查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经过两次手术也没有挽留住小明娜的生命,胡文传将女儿的眼角膜捐献了。如今的胡文传已经成为了合肥一家医院的一名角膜捐献劝导员。 用行动给更多的人带来光明。

【人物七】刘薇 曾庆香:瞬间诠释生命的永恒

2010年3月9日 21时,刘薇加完班驾车回家路上遇到车祸,被路过的曾庆香救了出来。这时,后面另一辆小轿车再次发生车祸。只受了点轻伤的刘薇和曾庆香一起联手试图救助第三辆车中的被困人员。就在此时,不幸再次发生:一辆高速行驶的面包车撞向了他们,两人当场不幸身亡。

刘薇生前用这样的话诠释自己对工作的热爱:“每一次经历质疑与求证,调查与反调查,其中的艰辛都如同一部部小说;只要能为消费者谋一丝利益,无论经历多少艰难困苦也心甘。”“她是个很善良的姑娘,她老是跟我说,每做一期节目就是一次积德行善。”和刘薇共事4年的章伟秋回忆道:“我之前也做过暗访女记者,知道其中的难处。刘薇虽然外形瘦小,声音也不大,我却感受到她柔弱但坚定的内心。”

曾庆香的二哥曾志高说:“我弟打小就顾家。那时我家日子过得很紧巴,有时会断粮。庆香总是让弟弟妹妹多吃,自己从来不争。直到有一天庆香突然晕倒,家人才知道,他碗里只有米汤。”四哥曾铭志一直对曾庆香上学的事念念不忘:“我和庆香一同中考,我考上了师范,他考上了技校。但家里供不起,庆香就主动放弃学业,一个人跑到信丰铁石口矿区去做工。全靠他做苦力赚钱,才让我完成了学业。”刘弟元说,有一次,一位顾客去曾庆香的店里买马具,正好他店里面没有,他立即联系了一位同行 韩 女士,从她店内购买了顾客要的马具,并以同样的价格卖给了顾客。“我哥实在不像一个生意人,诚实得让家人不放心。做生意时大家有时会互相挪借商品,有些人从我哥那里借走好的商品,还回质量差的,他都是一笑而过,从不计较。”

【人物八】纪长秋:为护公家17万元 以残疾身躯勇闯"枪林弹雨"

在 2009年9月29日 之前,纪长秋是长春某社区的低保户,虽然身有残疾却自强不息,靠开个小卖店,四处打零工,为同样身有残疾的妻子和患有白血病的儿子撑起了一片清苦却晴朗的天空。在 2009年9月29日 ,为了国家的17万元营业款,他冒着生命危险奋力追赶,三颗“手榴弹”、两把“枪”都没能使他退缩,最终壮烈牺牲。纪长秋走了,但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亲切地称之为“长秋精神”。两年来,英雄所在城市各行各业的人们学习它、秉承它,纪长秋以另一种方式更清晰地活在人们心中。

【人物九】刘兴元、刘贺龙:父子联手救人感动三省

虎年农历正月十三傍晚时分,为了早点回家吃晚饭,刘贺龙和乐明浩、赵堂柯、刘全决定抄近路,沿十马干渠冰面回河东岸的村里。 10岁的乐明浩准备把不敢不过河的妹妹领过岸,就在乐明浩快到对岸时,脚下的冰面碎了,他一下子掉进了冰冷的河里。13岁的刘贺龙一边沿冰面向乐明浩跑去,一

边冲其他小伙伴喊:“快去叫大人!”刘贺龙每迈出一步,脚下都会发出“咔嚓咔嚓”的碎裂声。但在冰水中挣扎的伙伴让小贺龙来不及多想,他径直向乐明浩的落水处奔去。20多米宽的河面,贺龙刚跑

到中间,脚下一声脆响,冰面裂开,他落入了冰冷的河水中。

当刘兴元跑到河边时发现儿子露在冰面上的头,看到了儿子还在摇动的小手。没来得及多想,刘兴元就跳进了冰河。就在距离小贺龙不足 两米 的时候,刘兴元看到了先前来救援的余辉安。此时的余辉安已经冻得奄奄一息。来不及多想,刘兴元一把抓住了余辉安。儿子此时距他只有一臂之遥,再往前划一下,他就可以抓住儿子的胳膊或者衣服,但他不可能同时带着两个人游回岸边。抓着岸边扔下来的绳子,他把余辉安先送上了岸。等力气几乎用尽的刘兴元准备再次下水救儿子时,已经看不到儿子的踪影了。他一下子瘫在了岸边。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群众和公安民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搜救,终于将刘贺龙打捞上岸。由于溺水时间过长,刘贺龙已经停止了呼吸。对此,刘兴元心中只有痛、没有悔:“当时也没想那么多,那个人离我更近„„如果我当时只顾去救我的娃子,那个人肯定活不了。但人家为了救我的娃子(才下去的),我不能让人家出事儿。”

【人物十】吴菊萍:最是那一接的爱与美

2011年7月2日 下午1点半,在杭州滨江区的一住宅小区,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 刹那间,刚好路过的吴菊萍毫不犹豫冲过去,徒手抱接了一下女孩,自己的左臂瞬间被巨大的冲击力撞成粉碎性骨折。但是,由于她奋不顾身的这一接,女孩妞妞稚嫩的生命得救了。也因此她被网友称为“最美妈妈”。

同事们也问过吴菊萍:“你怎么知道你能接得住妞妞啊?”吴菊萍说,生过孩子,就知道养一个孩子有多不容易,知道孩子对一个家来说意味着什么,“所以看着孩子掉下来,总要接接看”。 7年前,吴菊萍进了阿里巴巴品控部,一直工作至今。同事们说,吴菊萍的确挺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她几乎每天都是部门第一个到办公室的人。到了之后会帮同事的电脑开机,这样大家到了之后可以直接用电脑。

第三篇 诚实守信道德模范

【人物一】刘延宝:一家四代守烈士墓63年

承君一诺,必守终生。为了“俺能行”的诺言,祖孙四代人不管世事如何变迁,把守墓接力棒代代相传,63载诚心守护烈士墓园,谱写了一曲忠义守信的赞歌。这就是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刘延宝的故事。爷爷坚持了20年,父亲坚持了33年,而他也坚持至今。几年前,刘延宝突患脑血栓,导致右肢瘫痪,并且丧失了语言能力。儿子刘增龙主动承担了守墓责任,继续践行着当年的承诺。这一场病,不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而且背上了外债。为了还债,刘延宝的妻子赵本芬拖着瘦弱的身体,去建筑工地当一天只有10元收入的小工。有人出主意:“日子这么难熬,你们一家看烈士墓又看了这么多年,给上头说说,兴许能给点补助。”刘延宝拼命摇头,嗯嗯啊啊地大声嚷嚷,脸涨得通红。从此,再没有人提这话。

【人物二】王文彬:85岁老汉63年守护烈士墓

王文彬是河北昌黎县汪上村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他今年85岁,从亲手埋葬烈士的那一天起,便担起了一个沉甸甸的承诺:照看好烈士墓。寒来暑往,半个多世纪的光阴里,他像珍爱生命一般守护着烈士们的忠骨,传承着不朽的精神。王文彬倾诉着内心的焦灼和期盼:“烈士墓不能没有碑啊,村里只有我能分辨出哪位烈士埋在哪里,我都80多岁了,万一哪一天我走了,烈士墓不就成了无名烈士墓?”在他的努力下,革命烈士碑终于立起来了。他说:“为了革命,战士们死在这儿都不在乎,护他们的墓,我就是把命搭在这儿也不在乎。”

【人物三】:孙东林、孙水林:信义好兄弟

大雪纷飞的2010年年关,发生在武汉市黄陂区孙家兄弟身上的故事极度悲伤又令人肃然起

敬:在北京当包工头的哥哥孙水林为赶在年前把工钱发到农民工手上,返乡途中遭遇车祸一家五口身亡;在天津的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来不及处理哥哥的身后事,赶在 腊月二十九 返乡,将33.6万元工钱一分不少地送到60余位农民工的手中。

【人物四】孙影:中国最美“包工头”扎根山区撵也撵不走

一个平凡的辽源女孩,六年前只身前往贵州大山深处支教,开始了一段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山区生活;她就是孙影,一个不平凡的80后女孩,放弃高薪工作,放弃了一个年轻姑娘享受生活、享受爱情的大好时光,用柔弱的双肩为山里的孩子担起沉甸甸的梦想。有人叫她“最美女 支教 老师”,也有人叫她“撵不走的支教钉子户”。因为在孙影心中,始终坚持着一个信念,让更多的孩子可以走出大山,去完成他们的理想。当地人都叫孙影为“最美女包工头”。4年来,由孙影牵线搭桥、深圳爱心企业共捐资200多万元,为贵州大方县、赫章县捐建了6所希望小学,其中4所已竣工使用。

她自己“掏腰包”帮助贫困学生。今年下来,为了资助贫困学生,她不仅花光了自己几万元的积蓄,就连父母每月给的几千元生活费,也都用在了孩子们的读书上。她在条件艰苦的贵州山区,一待就是6年,情系山区撵也撵不走。

【人物五】:唐中和:48年的孤独坚守!"麻风村"的守护者 !

唐和中是湖南一名乡村医生。1963年的一天,他来到人称“麻风村”的胭脂凼村,面对麻风病人热切的目光,说出了他为之坚守了一辈子的话:“放心,我不会丢下你们不管!”为了这句承诺,他3次放弃了离开“麻风村”的机会,远离自己的家园故土、挚爱妻儿,如今已在“麻风村”坚守了48年。几十年来,唐中和像“村长”一样守护着麻风病患者,每天从早到晚背着药箱奔跑在各个山坡之间,从未误过对病人的治疗。由于种种原因,唐中和始终没有正式的医生身份,加上手机费、生活费也不足800元,待遇十分低。他说:“如果为了钱,我早离开这里了。我就是觉得,做人要信守承诺、说到做到。”

【人物八】马国林:好男儿变卖家产3年替兄还债60万亏厂转盈后归让寡嫂

“做人要讲诚信,要凭良心,哪怕借了一分钱都要还。”这是几年来马国林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05年,哥哥因病去世,留下一个濒临破产的砖厂和60余万元债务;面对濒临破碎的家和大哥欠下的巨额债务,看着年迈的父母,悲伤的嫂子和年幼的侄子侄女,再看看焦急的债主们,经过再三考虑,马国林毅然决定,大哥的家,他来养,大哥欠的债,他来还。于是他开始不惜变卖家产,替兄偿还债务。马国林又把全家人召集到一起说:“我们现在要齐心协力,把砖厂重新启动起来。虽然面临着很多困难,但从现在起,我们二十多口人就是一个整体,一切从头开始,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这些困的。” 家人看到马国林这样有信心,便同意了他的想法。就这样,没有流动资金、没有经验技术,单凭一家人的苦干实干,砖厂又重新启动了。那几年,攒钱、还债成了马国林唯一的生活目标。 经过3年的努力,弟弟不但让砖厂扭亏为盈,还替哥哥还清了所有债务。而此时,他又做出惊人之举,将砖厂管理权交给嫂子,自己从头开始打拼。因为重情义赢得大家的认可,他的合伙人说:“与马国林这样的人合作,我放心!”

【人物七】丁新民:敢为人先的筑路硬汉

丁新民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方路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十几年来,丁新民秉承“用心做事、以诚待人、立信兴业”的经营理念,带领东方路桥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建筑业一级资质证书,获得了“凡是东方路桥承建的工程,质检部门一律免检”的信誉。 丁新民承诺:“东方路桥承建的所有道路都要比国家标准高一个等级,三级路要按二级路干,二级路按一级路干,一级路按高速路干,高速路按样板路干。”1999年,公司承建东胜区杭南路,按国家部颁标准已完全合格。但他发现部分路面平整度不够,影响外观质量,当即决定返工重修,对相关责任人予以处罚,保证了企业信誉。

丁新民对员工有诺必践。他说:“在东方路桥,我们不单要让几百名正式员工过上好日子,而且

要让农民工们也逐步过上好日子。”集团盖起了户均120平方米的住宅楼,500多户员工搬进了新居。集团给道班工人专门盖了住宅楼,使长年累月工作在荒郊野外的养路工们住上了楼房,享受到了发展

带来的实惠。在内部分配上,集团坚持全员持股,坚持人本大于资本,实行按劳取酬,员工的收入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

【人物八】李郁林:普通教师替妻还债

46岁的李郁林,是海南省某中学高级教师。11年前,李郁林的妻子借款与人合资经营房产失败,欠下近20万元债务,原本殷实的家也因此陷入经济困难之中。妻子不愿债务连累一家人,提出离婚。“妻债夫还,天经地义。我不同意离婚,两人都扛不起,你一个人还能还得清吗?”李郁林斩钉截铁地说。李郁林和妻子关起门来,把所欠的债务理了一遍,拉出了清单,然后到所有债主家说明情况,表明一分不欠的决心。他还非常细心地了解各家债主资金急缓的情况,排出还债顺序。此后,李郁林每月拿出工资中的绝大部分还债,爱人在渔港码头找了份零工,补贴家用。11年坚持下来,李郁林已经还债17万多元,余下的都是至近亲友的债务,亲友们都说算了,但他执意“欠债还钱”,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将所有债务还清。虽然家庭困难,但不该要的钱,李郁林分文不取。他所在的学校学生众多,是许多教学辅导材料经销商重点关注的学校。李郁林是学校中层干部,也是被“攻关”的对象之一。一次,一个教辅经销商借拜访为名,在水果袋里放了一个装有1000元的信封,李郁林发现后,赶忙追上把信封塞回客人口袋。熟人路过看到这一幕,劝他说:“收下吧,拿着还债去。”李郁林坚定地摇了摇头:“就是还债,也不能收这样的钱。”

第四篇 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人物一】杨善洲:一个共产党人的一辈子 一座不朽丰碑

1988年3月,云南省保山市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了。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杨善洲婉言谢绝了按规定到昆明安家休养的厚意,说服了家人希望他回家团聚的愿望,留下一句滚烫的话:“我是一个共产党员,说过的话就要兑现,我要回大亮山种树去!” 退休后的第三天他带领召集的15个人进入山中,杨善洲的大亮山植树造林就这样开始了。买树苗资金不足,杨善洲就经常提个口袋下山到镇里和县城的大街上去捡别人吃果子后随手扔掉的果核,放在家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用马驮上山。他说:“捡果核不出成本,省一分是一分。” 有认识他的人说:“你一个地委书记,在大街上捡果核,多不光彩。”他说:“我这么弯弯腰,林场就有苗育了。等果子成熟了,我就光彩了!” 如今,杨善洲捡回来的果核,已成为大亮山上郁郁葱葱的果林。杨善洲还常背个粪箕到村寨路上捡骡马粪猪粪,给树苗做底肥;到垃圾箱里捡纸杯、碗装方便面的外壳,当营养袋,培育“百日苗”1999年,杨善洲在山上用砍刀修理树杈时,一脚踩到青苔上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很多人都想,老书记可以留在山下好好休息了。可半年后,他拄着拐棍,又走进了大亮山。有人说,何必自讨苦吃? 杨善洲回答:“入党时我们都向党宣过誓,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现在任务还没完成,我怎么能歇下来?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

22载辛勤耕耘,大亮山重新披上了绿装: 5.6万亩人工造林、1.6万亩杂木林、700多亩茶叶、50亩澳洲坚果、100亩美国山核桃„„

2009年4月,82岁的杨善洲作出一个惊人的举动,他把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他说:“这笔财富从一开始就是国家和群众的,我只是代表他们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我只能物归原主。”施甸县政府决定奖励杨善洲10万元,被他当场谢绝: “我早就说过,自己办林场是尽义务,不要报酬。”保山市委市政府决定给予他20万元的特别贡献奖。经再三劝说,他接下了。转过身来,给保山第一中学捐出10万元,给林场建瞭望哨捐出3万元,给山下老百姓修建澡堂捐出3万元。

一辈子的精神品格,用手中权力老老实实为人民办事

1985年,保山地委建办公大楼,第一层已经建起,这时,昌宁金华乡发生水灾。杨善洲立即赶往灾区,看到老百姓受灾严重,十分难过,回到保山,命令办公大楼在建项目马上停工,把资金拿来救灾。有人想不通,认为可以从其他地方调动资金。杨善洲激动地说:“如果眼看着人民群众在受苦,我们却安逸地坐在这么富丽堂皇的大楼里,悠闲地办公,你不觉得有愧吗?” 在杨善洲的心里,对人民群众永远怀着一种谦卑与敬重,他们真正是主人,他是公仆。 杨善洲说:“我就要俯首甘为孺子牛!” 杨善洲常年住在办公室旁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小屋里,一张木桌,一张木板床,床上一个草垫子和草席;穿的总是一身发了白的灰色中山装,夏天草鞋,冬天胶鞋;喜欢抽烟,还舍不得抽纸烟,天天一包烟叶子一支烟斗带在身边。他走到哪里,谁也看不出他是个大干部,曾经闹出几次去宾馆开会被服务员挡在门外的笑话。

【人物二】何祥美:中国枪王,三栖精兵

何祥美,1981年出生,现为南京军区某部士官,精通狙击步枪、匕首枪、微型冲锋枪等8种轻武器射击。除了一枪毙敌的绝技外,他还拥有跳伞、飞行、潜水等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具备特种爆破、深海潜水、悬崖攀登、伞机降等30多种作战本领。经过9年军营磨砺,何祥美已从一个开始跑 5公里 都累得喘粗气的小胖子,而摇身变为一位全能战士。

当兵第六年,南京军区抽调了一批训练尖子组成狙击手集训班。各方面素质都很优秀的何祥美幸运入选。在集训的10个月里,何祥美每天比队友提前半小时起床,穿沙背心跑步;练据枪,别人一个动作练20遍,他就要练上40遍。何祥美懂得:战场上,狙击手扣扳机的机会只有一次。若不能一枪毙敌,牺牲的就是自己。为保证据枪的稳定性,他把圆石子、弹壳放在枪管上,两小时不能掉,掉一次加练10分钟。两个小时下来,他的身体已经僵硬到几乎动不了的程度。为提高识别目标的能力,他每天盯着手表秒针训练,做到5分钟不眨眼,迎风迎光迎沙不流泪。为提高场景记忆能力,何祥美就强迫自己在1分钟内判定风向、风速,目测距离和高低角,判断现场景物。如今,他已经练出了一身"枪王"的真功夫。只需几秒钟,何祥美就能准确判定风向、风速,目测距离和高低角,得出射击所需正确的修正值。全能战士。“对一名战士来说,就是要超越前人、超越对手,使自己的能力素质适应未来战争要求。”“当兵就当能打得赢的兵。”何祥美用艰苦训练、惊人意志又先后通过跳伞训练、潜水训练。从此,这只"陆上猛虎"兼"空中猎鹰"摇身一变又成了一条"水里蛟龙"。

面对两次退役,家里人需要他,很多大公司对他提供了丰厚待遇的聘用条件,但何祥美毅然选择留在部队。“没有国,哪有家?身为一名战士,就要为履行使命去奉献。”何祥美告诉记者,他爱自己的父母,也懂得离开就能过上更舒适安逸的生活。但部队多年的教育使他更加明白,军队是为保卫国家而存在的,没有军人的奉献就没有国家的安宁。

在他看来,荣誉从来就属于光荣的集体,属于每一个人。2004年5月,连队跳伞训练结束后组织评功评奖,战友们纷纷推荐何祥美荣立三等功,全连53人,他得了52票。哪知何祥美当场站起来说:“指导员,这个功我不能要,功劳属于大家。”最终,在他的建议下,连队经过重新研究,给另一位班长记了功。这之后,他又两次让功,在部队传为佳话。

何祥美成了“枪王”、“三栖精兵”后,多次代表部队参加重大演练和汇报演示活动,次次出色完成任务,赢得了广泛赞誉。面对掌声喝彩、荣誉名利,何祥美没有陶醉,也没有松懈,而是以此为动力,更加刻苦地训练、更加自觉地付出,积极回报组织的关心与厚爱。。 2008年,何祥美先后两次赴京参加重要颁奖活动。其间,他在和“航天英雄”杨利伟、“试飞英雄”李中华等英模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主动找差距、思不足,积极学精神、强责任。回到连队后,他以更高的标准给自己制定了新的学习训练目标。坚持理论学习争一流,军事训练铆着劲,脏活累活冲在前。战友们都说:“何祥美没有变,还是原来的何祥美。”

【人物三】沈浩:永远留在小岗的“第一书记”

2004年2月,沈浩被安徽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选派到小岗村担任村党委第一书记。从省城合肥到小岗农村,从省直机关到基层一线,沈浩的内心不能说没有反差。来了就要有贡献,这是沈浩

的朴素想法。修路——沈浩干了来小岗的第一件大事。修路的日子,沈浩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撒石子、扛水泥、拌砂浆。村里人叹服:这个沈书记人实在,不是来图虚名的。行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沈浩常说,“跟老百姓面对面,不如和大家肩并肩。”3个多月后,路修好了。一算账,整整省了20万元,还加修了两条水泥岔道。全村劳动力每人挣了1000多元工钱。 不久,沈浩又干了一件大事——保护村集体财产。属于村集体的20多间房屋被几户人家强占。沈浩不怕难,敢碰硬,苦口婆心劝说不通,就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钉子户终于被拔掉了,村民们对沈浩刮目相看。

熟悉沈浩的人说,他从“城里人”到“村里人”的角色转变很快:冬天,穿上村里5块钱买的老棉鞋;谁家的剩茶端起来就喝,谁家的剩饭端起来就吃;抽2块钱一包的香烟;遇见财政厅的老同事说话,也从“我们财政厅”变成了“我们小岗村”;手上长了老茧,整个人黑了,瘦了„„ 沈浩成了全天候“村官”。他习惯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和村民平起平坐商量事儿,从不坐老板椅给人居高临下的感觉。“坐沙发,和大家交流‘零距离’,这样老百姓才会亲近你。”他住的那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床头贴着村民联系电话。大门从不上锁,谁都能推门而入。“村里的大事小情、百姓疾苦他都知道。”房东说。

遇到重大决策,沈浩都要和“大包干”带头人们一起商议。如今冰封开始融化了,人心开始聚拢。 沈浩带领小岗村的村民开始迈向致富的道路,2006年春节前,26户住房比较困难的农民都住进了 160平方米 的两层楼房。当三年任职期满时,面对全村按下的挽留他的红手印,沈浩决定留下来,在小岗村他又是尽职尽责地工作三年。然而,第二个三年任期又要到了。面对老母亲需要照顾、家庭需要他担当,他还是选择留在小岗村了。他知道他还有很多要为村民办的事情。2009年11月5日沈浩因劳累过度,牺牲在工作岗位上。

【人物四】:马军武、张正梅:国境线上的守边夫妻:巡边29万公里 23年 疆生产建设兵团农10师185团的马军武和妻子张正梅,23年在戈壁巡边里程达29. 2万公里 ,相当于绕地球7圈多。在这个叫做桑德克民兵哨所的地方,马军武夫妇甘守清贫与寂寞,用双脚丈量着边境线上的每一寸土地,将青春和忠诚奉献给了神圣的守边事业。桑德克是个远离人群的地方,在沙山与植被相夹的空地上,两座20多米高的 望塔是夫妻俩每天必爬的建筑。夫妻俩的任务就是守水、护边、护林,在长达 30公里 的巡边路上不分四季地来回奔波与穿梭。重重叠叠的足迹烙印在长长的边境线上,边境线的小草、石子和铁丝网,都铭刻在了夫妻俩的心里。

马军武夫妇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朝霞的映衬下,庄重地把国旗缓缓升起。然后,妻子回家做饭,马军武则沿着河沿巡视一圈,观察堤坝水情,检查树林植被,把被野生动物撞坏的铁丝网加固好。“国界边上守国土,边境线上牧牛羊”这句简单的话,不仅是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也记录了他们平凡而又伟大的工作。

【人物五】:庄仕华:丹心映边陲 大爱动天山

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院长庄仕华,从医38年来,他平均每天要做近30例手术,最多的一天做了49例;他上高原,进大漠,爬雪山、越戈壁,跑遍了天山南北,行程40万多公里,为基层官兵和各族群众巡诊38万人次。他善于学习,1992年初,以腹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外科诞生不久,庄仕华就急匆匆搭上了去北京学习的列车。很快,武警新疆总队医院就引进了时间短、刀口小、愈合快的腹腔镜技术。为掌握新技术,庄仕华把一串串葡萄放在纸箱里练习剥皮,又买回动物肝脏反复训练胆囊剥离术。历经万般辛苦,庄仕华练就了一手绝活。他刻苦钻研完成了全国首例腹腔镜下肝包虫内囊摘除手术,7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创造了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10万多例无一失败的医学奇迹。他始终心系患者,对待病人只要有一线希望,庄仕华从不放弃。翻开他的手术档案,上有百岁老人,下至1岁9个月的幼童,无论手术风险有多大,凭着一腔爱民深情,他总是竭尽全力为患者解

除病痛。他努力解决就医难就医贵的问题,使药品成本最多降低了70%,总体标准比自治区医保规定的范围还低了26%。

面对各种诱惑,庄仕华始终不为所惑,扎根边疆服务各族群众的信念从没动摇。几年前,一位在内地办医院的香港老板找庄仕华,许诺以当时工资4倍的报酬聘用他,还有私人医院的老板愿以年薪百万元聘请庄仕华任院长,他都婉言谢绝。

【人物六】孔祥瑞:时代蓝领

孔祥瑞1972年初中毕业就被分配到天津港码头当了工人。1985年,已经开了十几年门式起重机的他,参加了职工大学的考前培训班。那时候,孔祥瑞已经是值班队长,是队里的技术骨干。上学就要占用工作时间,岗位上离不开他!他人在课堂,心里却惦记着生产。上课第三天,孔祥瑞作了决定:告别课堂,重新回到他最牵挂、最热爱的工作岗位。短暂的求学经历虽然停止了,但孔祥瑞的求知欲望却更加强烈了。他曾说,人可以没有文凭,不可以没有知识;生产实践这个大课堂,照样培养人。孔祥瑞把工作岗位当成课堂,把生产实践作为教材,把设备故障作为课题,把身边拥有一技之长的工友当作老师,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他找来设备说明书,一页一页地学,一项一项地啃,不明白的查资料,不懂的找人问,直到把厚厚的说明书弄通弄熟。每天上下班他的兜里总是装着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

岗位上的刻苦钻研,使孔祥瑞逐渐成长为一名专家。2001年经过反复观察和思考,孔祥瑞与队里的技术骨干共同研究,发明了“机主令器星形操作法”。项发明,使门机每钩作业节省时间15.8秒,平均每天多干480吨的活,六公司当年2500万吨的任务超额完成,增效1600万元。2002年他带领队里的骨干攻克了门机中心集电器频频发生短路的技术难题,这项投入仅两千元的革新,产生了巨大的效益,被授予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证书。 2003年12月,孔祥瑞被调到煤码头公司一队任党支部书记、队长。他要掌控的是从国外进口的价值8亿元的世界最新自动化传输设备。这对于一直与门机打交道的孔祥瑞来说,无疑是一次挑战。孔祥瑞迎难而上,继续摸索。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两年光景,孔祥瑞的努力就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近年来,孔祥瑞获得了多项荣誉,但他仍像往常一样,天天同工友们一起,琢磨着多干点儿事。经过几个月的钻研,今年他同伙伴们在港口大型机械设备领域取得了又一项技术性突破——“电缆卷筒防出槽、脱落保护装置”研制成功。这项革新,可以避免港口大型机械电缆损坏事故的发生,自改造以来,堵住了两起事故隐患,避免了直接损失160万元,而这种新装置的研制及安装费用每台设备不足3000元。目前,这项成果已申报了国家专利。2006年以来,孔祥瑞和队友们一起完成的技术改造项目有20余项,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

【人物七】:李文祥:"在哪儿都是为人民服务"

前半生戎马倥偬、战功显赫,淮海、渡江等10多次重大战役都留下了他鏖战沙场的身影,一等功、特等功的勋章曾在他胸前闪耀。如今,86岁的李文祥老人只是中原大地一个普通的庄稼汉,躬耕乐道,这样的生活他已过了50年。1956年,李文祥转业安置到福建省建设厅工作,他不愿坐在舒适的办公室,哪儿艰苦去哪,先后辗转于厦门、泉州、莆田等地,岗位越换越苦。1962年,国家号召干部精简下乡支农,李文祥仍像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一样率先响应,转眼间从吃商品粮的国家干部变成了种地的农民。去冬今春,特大旱灾袭击中原,眼看麦子要因浇不上水大幅减产,86岁高龄的李文祥自掏腰包,拿出450元钱请人淘井,淤死多时的机井又汩汩地冒出水来。50多年来,李文祥扎根农村,再苦再难也从未向国家伸过手,更没有炫耀过自己的功绩。“文革”后,福建省建设厅两次派人邀请他回原单位恢复干部身份、落实生活待遇,他均谢绝了。“农村再苦再穷,我也要留下来。大家都去富地方了,穷地方没人来了,不就更穷嘛!” 参加革命64年,经历战役10多次,军功章装满布包,可谓功若丘山,可他在繁华处从容转身,甘为乡间一村夫野老。李文祥的一辈子,在别人眼中是传奇,他自己却解释得平淡——“在哪儿都是为人民服务”。

【人物八】:王争艳:80元"小处方"医生

被群众亲切称为“小处方医生”的汉口医院副主 任 医师王争艳,是武汉市民“海选”出来的

“百姓心目中的好医生”。作为一名社区医生,她心系患者。“不能让患者等一分钟。”虽然工作时间只半天,她通常到下午1时才能看完。最晚一次看到下午3时还没吃饭,患者看不过去了,给她送来了生煎包和牛奶,逼着她吃下。 “她每次接诊都不会少于15分钟。”退休干部、患者鲍玉珍说,“每次接诊,无论问什么她都耐心回答。有次看完病,还想帮妹妹咨询病情,王争艳毫不推辞,同样细心地帮助分析。”王争艳对病人的耐心,源自她“让病人用最小的代价治好病”的行医理念。在基层行医26年,她所开处方平均不超过80元。有人抽查她2008年和2009年的处方,平均单张处方值55元,最小处方值只有2毛7分,是为一名胃炎患者开出的一支2毫升的胃复安。这是一种止吐药,在具有同样功效的药品中最便宜。王争艳服务的社区,多是收入水平不高的居民。这恰如她自己多年的生活境遇。多少年来,王争艳月收入2300元,丈夫是铁路上一名车工,每月交完各种保险到手的只有600多元。一家3口至今“蜗居”在不到 50平方米 的小屋,儿子在直不起腰的小阁楼上长到了22岁。“在基层医院做一个全科医生虽然清苦,但能为各种病人解除痛苦,却很自豪。”王争艳说。她把自己能给予的都给予了病人。

【人物八】:"唯民书记"文建明

30年,8个乡镇,13年乡镇党委书记。他一直摸爬滚打在农村基层第一线,每到一地都攻坚破难,开创出风清气正、干群融洽的新局面。2005年,他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后,一如既往地忠于职守、忘我工作,用爱和信念创造了生命奇迹。 他就是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城南镇党委书记文建明。在他曾经工作过的乡镇,当地群众亲切地送给他一些绰号“治乱书记”:、“爱民书记”、“灭火队长”、“现代版焦裕禄”„„ 30年来,文建明始终怀着深厚的感情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为民解难作为第一追求。2003年,文建明到城南镇任党委书记。当时,城南镇债务缠身,社会矛盾较突出,上访多,治安差。他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乡村治理经验,后来在全国被推广学习。文建明说:“我是个农民的儿子,是党培养起来的干部,我要上对得起党,下对得起老百姓。乡村干部就是党和政府在基层的代言人。你心里装着群众,群众就会一直惦记着你;你为群众办一件好事,群众就会感谢你一辈子。”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4年来,文建明已经做了17次肝癌手术,“每次只请一周的病假,就像细娃儿(注:营山方言,就是“小孩子”)赶场一样。”文建明说他已经坦然面对死神的威胁,“我最多就是先走一步,只要活着一天,就要把群众的事情办好。”

【人物十】张雅琴:10个男书记管不好的村子 她管好了

她一心谋发展,带着贫穷的乡亲修路造桥,想方设法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她真情系百姓,身患重病之时想的还是村里的事,“百姓满意就好”是她的遗言。她是张雅琴,江苏省丹阳市金桥村已故党总支书记。10年前,这个原本叫木桥村的地方却是一幅破败景象:村集体负债20多万元,干部多年未发全过工资,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5000元,遇上交粮征税、拆迁建房,村里经常闹得不可开交。“没人干,我来试试吧!”2000年7月,尽管家人都劝她不要往这个“火坑”跳,张雅琴还是毅然离开安稳的乡镇干部岗位,成为这个“10任男支书都没搞好的”穷村当家人。没有资金,她带头捐款5000元,四处化缘;穷村没有信誉,她就以私人名义向企业借钱;没有砖块,她带着村干部到处去捡不要钱的废砖。 为筹集发展的启动资金,2002年,张雅琴成立村绿化园艺工程队,队员不是招聘来的农民工,而是全体村干部。为了按时完成一个大工程,张雅琴带头苦干,引发肩周炎,一条胳膊疼得抬不起来。她每天吃止痛药,坚持用一只手干活,还安慰大家:“别担心,这下我真的成一把手了!” 小康路上,不能让一户村民掉队。村委班子要像一个雁群,村支书要当好“领头雁”,班子成员之间要协调共飞,才能飞得高,飞得远。这是张雅琴的经典语录。“3650个日日夜夜,她从早上出门就一直忙村里的事,每天都到很晚才回来。”丈夫陆荣华说,儿子8个月大时,就放在无锡的婆婆家,几个月见不了一面。如今孩子结婚生子,孙女都一岁多了,身为奶奶的张雅琴也很少能抽出时间

来享受天伦之乐。可是,她却一直照顾着村里的4位孤寡老人,直至为他们养老送终。

【人物十一】“溜索医生”邓前堆:溜索行医28年

19岁那年,邓前堆通过乡卫生院培训后在村里做了乡村医生。江对岸山梁上的一个村小组,住着20多户人家。过人马吊桥到这个村,得绕路走两三个小时。邓前堆前去看病时,若不耽搁时间,就得过一条12 5米 长的溜索,而身下三十多米就是翻腾不息的怒江。工作和责任使他不得不学会过溜索。在努力钻研中,他的医术也一天天提高。不仅本村的,外村的乡亲也来找他看病。年逾八旬的老奶奶,双手皮肤皱如核桃,输液时他总能一针就扎准;烧伤的老人,在他救治下顺利康复。

这些年,拉马底村的村医换了四茬。他曾经的同事,有的去沿海打工,有的在当地谋其他活计。他也有外出挣钱的机会,但为了深山里的乡亲们他不能离开,尽管这份危险而忙碌的工作收入微薄。这两年,拉马底村预防接种率达98%,传染病控制效果非常好。“我有一点医学技术,就想干好它。”出诊路上,邓前堆边走边说。这些年邓前堆在陡峭的山路上,出诊5000多次,从来不收出诊费。有的病人交不起药费和治疗费,他也照样给治病。

【人物十二】邵春亮:600位少数民族学生爱上76岁邵"老爹"

邵春亮已经担任大连理工大学民族预科班班主任23年了,学生们都管他叫‘老爹’。邵春亮练就一个绝招。每次接班前,从民族名字到家庭成员,从毕业中学到习惯爱好,他要把每名学生的基本情况背得滚瓜烂熟,做到心里熟识每个孩子,一见面准能叫出每个人的名字。这一点,让思乡的孩子们倍感亲切。邵春亮打心眼里喜欢这群纯朴的少数民族孩子。“爱是一种真诚的付出,为学生无论做什么我都心甘情愿。”他动情地说。为进一步了解学生,邵春亮不顾年老体迈,暑假自费去西部那片土地走了一趟。他特意买了硬座慢车火车票,从大连到北京,再从北京转车乌鲁木齐,80多个小时的辗转颠簸,使他真正体会到边疆学生求学的艰辛。为让学生尽快成才,邵春亮总是亲自设计安排教学课程。每次临考,他总召集基础差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他既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又从不忽视培育他们丰富而均衡的精神世界。每天早晨一见面,邵春亮总是先为学生们“转播”新闻,从国内外大事到天气预报,捎带着姚明等文体明星的近况,以拓展孩子们的眼界。 23载春华秋实,8000多个日升日落。邵春亮呕心沥血把来自祖国边疆的千余名少数民族孩子培养成才。“建设好民族地区关键还得靠少数民族。把这些娃娃培养教育好,将来他们会发挥更大作用。”邵春亮告诉记者。

【人物十三】常德盛:蒋巷好支书45年“让财”上亿,村官楷模 数十年来,常德盛始终把解决老百姓的困难和疾苦,看做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终身奋斗的目标。在常德盛的带领下,全村干部群众在一起拟订了改变蒋巷村穷乡僻壤、穷山恶水面貌的计划,开始了大办农业的艰苦奋斗历程。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在常德盛的带领下,村民得到一年比一年好的收成,常德盛乐开了花。企业改制,按照章程规定,常德盛是董事长、总经理,可以名正言顺地持大股,一夜之间他就可以变成千万富翁。但常德盛不愿意这样做,他把上千万的股权全部给了村里。常德盛对自己的亲属要求也严格。“我从没得到过哥哥的特别关照。”弟弟常德茂说,他曾想做回收常盛集团钢板废料的生意,却被哥哥极力劝阻。常德盛的女婿在改制中没有得到任何照顾,气得自己出去办厂了。

工作中,常德盛为自己定下了“三不原则”——就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收礼,不吃请,不徇私。后来村里经济条件好了,常德盛又定下了新“三不原则”——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坐高档轿车。 进入新世纪以来,常德盛又定下了“三不原则”——一是职务不搞终身制;二是职位不搞世袭制,不传自己人,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三是村厂班子不搞家族制,企业领导岗位全部采用竞争上岗。

常德盛说:“我定这些自律原则,是希望全村干部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当村里出台全村规划、实施行动时,就能得到村民的支持和理解,让我做更多的为大家服务的事”。

【人物十四】李影:80后女孩管公厕:施"魔法"成文明窗口

生机勃勃的吊兰、轻柔舒缓的音乐、窗明几净的房间„„如果不是门口挂着“公共厕所”的标牌,路人无不以为这是个休闲场所。但在几年前,这里还设施简陋、环境潮湿、异味扑鼻。对这个公厕施

以“魔法”的,是一位外来农民工——李影。一位“80后”的年轻姑娘,不嫌活脏,不怕事小,把小小公厕打理成为大上海的文明窗口。6年来,李影靠着勤劳与努力在上海扎下了根。她入了党,有了上海户籍,劳模、标兵证书拿了一大箩。“有人觉得这岗位不体面、没出路,但我觉得,恰恰是这份工作,给了我一个灿烂的人生。”李影的寝室在公厕楼上,“把工作岗位当作自己的家”,她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第五篇 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人物一】孟佩杰:8岁起侍奉养母12年 90后少女背瘫母上大学

孟佩杰是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在校学生。5岁那年,父亲被车祸夺去了性命。迫于生活压力,寡母不得不将年仅5岁的她送人领养。1998年,由于工作过度劳累养母刘芳英患上了椎管狭窄症。虽然经过治疗保住了性命,但只能依靠双拐勉强走路,后来完全瘫痪。一年后,养父无法忍受艰难的生活,悄悄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这一年,孟佩杰只有8岁。从那时起便担负起照顾瘫痪养母和整个家庭琐事的重担。她从来没有因为照顾母亲和料理家务而耽误学习,每次考试她都能获得优异的成绩。从8岁到20岁,4000多个日子里,孟佩杰日复一日照料养母刘芳英,任劳任怨,不离不弃。2009年,孟佩杰被距离家乡百公里外的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录取,不放心养母的她决定“带着母亲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继续悉心照料着养母。这个“久病床前有孝女”的故事近日在网络上传播感动了众多网民。在临汾当地论坛上,网民们纷纷为她“盖楼”祝福,称她为“临汾最美的女孩”。 “没有妈妈就没有今天的我,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做女儿的本分。”说起这些年的艰辛,孟佩杰的语气很平静。“我想尽快毕业,早点参加工作,挣钱照顾妈妈!”孟佩杰总是这样对人说。

【人物二】王冬梅:重恩情 尽孝道 这就是爱的脊梁

当家庭的负担、生活的不幸山一般向她压下来的时候,她没有退缩、没有逃避。20多年来,她用无私的爱,悉心照料瘫痪卧床的养父和高龄的奶奶,向世人诠释了一个真爱的故事。她就是甘肃省两当县金洞乡太阳村村民王冬梅。两岁的时候,王冬梅被收养,与养父、养母、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老人陆续生病没人照顾,王冬梅不得不中途辍学回家。 2006年,王冬梅的奶奶和养父相继故去。但她的丈夫却因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最终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生活的重担又一次压在王冬梅的肩上。但王冬梅说:“我不能撇下70多岁的养母和瘫痪在床的丈夫不管。”如今,王冬梅通过养牛、养鸡,还清了家里的债务,两个孩子也已初中毕业,学会了做饭和理发的手艺,可以养活自己。现在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伺候养母和丈夫身上,一有空闲,就和他们聊天,说说外面的事情,给他们宽心。

【人物三】张蕾:80后女大学生带盲父求学

张蕾8岁时,父亲失明,母亲离家出走,弟弟年幼。那一刻,她的童年结束了。几个土豆和红薯就是一天的干粮。自己吃小碗,给父亲和弟弟吃大碗,生怕怕年幼的弟弟吃不饱。2007年,在外界的帮助下终于实现了她的大学梦,但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困惑。父亲怎么办?为了照顾父亲,年仅21岁的王蕾做出一个决定——带着父亲上大学。一边上学一边打工照顾父亲,每月还要从牙缝里挤出两三百元寄给弟弟。每天在夜市帮人洗碗,一直工作到深夜两点才结束。像大多数女孩一样怕走夜路,她常常是唱着歌走在夜深人静的公路上。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求学,但她的学习成绩不仅没有落后,还担任了学生会干部。 她毕竟只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女孩,心里还是有柔弱,有恐惧,但是她都放在自己心里。生活就是这样吧,困难也还是得走下去!这就是她感慨的难忘时刻:面对黑暗和困境的无助。但她相信,只要用越来越强大的心走“夜路”,总有一天,黑暗也会变光明! 张蕾说:“对于将来,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学习、生活上都更努力去进取。”言语间透出了一个大学中文系

四年级学生对文字的驾驭功底。”

【人物四】王欣、顾金钟:坚强妻子坚守18年残疾丈夫成警界“保尔”

18年前,新婚仅仅四个月的王欣遭遇了人生中的大不幸——丈夫顾金钟因公致残。然而,她并没有被击倒。十几年来,她以常人难以想像的坚忍和毅力,艰辛付出,执着坚守,用爱谱写出了一曲困

轻微的老年痴呆症,大小便失禁,李建珍每天精心服侍着老人。老人发病时,连自己的女儿都认不出来,但只要李建珍出现,老人精神就会好很多。李兵是李文的表妹, 2008年, 李兵丈夫病重,可家里的积蓄远远不够支付医药费,只得四处筹钱。李建珍一家鼎力相助,除张罗照顾外,月收入只有1000多元的李建珍还慷慨资助了上万元医药费。近几年,李兵一直没有找到工作,收入少,还要抚养小孩。

境中相濡以沫、彼此搀扶的感人赞歌。丈夫在她精心照料下,奇迹般地站了起来,重返工作岗位。 丈夫的去世,更是让李兵家陷入了困顿。李建珍一家没有袖手旁观,坚持每月给表妹家300元到400

凭着坚强的毅力,受伤后的顾金钟很快开始康复训练。坐起、站立、迈步„„这些动作虽然简单,但每一次尝试引发的疼痛都能让人虚脱。他咬牙坚持,一万次不行,就再试第一万零一次。他默念:“我不能放弃,既然命运残酷对待我,那我就要与命运抗争!”经过持续锻炼,1994年底,顾金钟终于拄着双拐,迈出了抗争命运的第一步。但他并不满足,因为他心底有一个愿望,那就是重返民警岗位。在王欣的帮助下,他用受伤僵直的双手练习打字,学习上网,熟悉各种文档操作。 由于行动不便,怕查询户口的群众等候,顾金钟几乎不在工作时间喝水。只有回到家来,他才会跟妻子说,我渴,真渴啊,真想抱着茶杯喝个痛快。即使是这样,无论是风雨交加,还是寒来暑往,重返工作岗位6年来,他未请过一天假。顾金钟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力,在岗位上作出了突出成绩,被誉为警界“保尔”。

【人物五】曹阳飞宇:爸爸 让我为你扛起一片天

曹阳飞宇是三明学院一名08级英语系大学生。8岁那年失去母亲,父亲到处打零工维持生计, 2009年1月25日 ,与曹阳飞宇相依为命的父亲突发重病,医生诊断父亲随时可能因重病离世。家里没有一点积蓄,怎么办?曹阳飞宇做出决定:卖掉房子,给父亲治病,飞宇也知道肺结核加上肾衰竭意味着什么。每天到了开饭时间,飞宇都是跑着去医院的食堂买饭菜,“去晚了饭菜就不热了。我对自己说,我必须跑着去食堂,只有这样跑下去,才能保住父亲的命。” 爸爸住院期间,从小到大都没过过生日的飞宇,买来一个8元钱的小蛋糕,唱着生日歌给父亲过一个生日,帮父亲打打气。他还带着父亲读大学。在学校外一间简陋的出租屋,上完课的男孩赶回来给父亲做饭,与父亲聊天,夜深了给父亲暖好被窝。男孩在用孝心一点点驱散黑暗,他相信希望总是在绝望的不远处。经历了三百多天的艰难,这对父子终于看到曙光:父亲的身体指标渐渐有了好转,连医生都说是个奇迹。“我们一定会好起来的,我们都有信心。”曹阳飞宇告诉记者,也许成长的过程中还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可希望永不灭,只要坚持,就一定能走下去。

【人物六】:陈九:最坚强母亲:90岁老太成3个男人顶梁柱

儿子瘫痪在床、大伯哥年迈腿伤、侄子智障眼盲,3位亲人生活均不能自理,而照顾他们的竟是89岁高龄的濮阳村妇陈九因为家贫,她半年才能买一次肉,让家人改善改善生活。面对这样艰难的生活,老人的眼角却总是挂着笑。

【人物七】:杨德碧:19年如一日孝顺前夫的岳父母

杨德碧是涪陵区龙潭镇义和村二社村民。她是一名勤劳朴实的妻子,也是一名善良慈祥的母亲,更是一名体贴入微的儿媳。与丈夫结婚后,她大度地担起了照顾丈夫前妻父母的责任;在丈夫意外身亡后,她毅然选择留守,继续赡养着与她毫无血缘的父母。19年如一日,对老人真心呵护、关怀倍至。当谈论起这件事情时,杨德碧是这样说的:“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情,不管以后怎样,我都要一直照顾两位老人。”

【人物八】李建珍:用大爱维系3个幸福家庭

李建珍,是广西南宁铁路局柳州机车车辆厂的一名普通职工。 1990年,李建珍和丈夫李文相识相恋婚后第三年,丧偶的婆婆重新找了老伴。李建珍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拼盘”之家:丈夫、婆婆、外婆、新的公公和他的两个女儿。尽管如此,李建珍却从未想过要另起炉灶单独过日子。她说:“这辈子能成为一家人是缘分,要好好珍惜!”公公患中风半身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因工作脱不开身的婆婆急得团团转而这时李建珍主动担起来了照顾公公的重担。 “有这么一个外孙媳妇,是我的福分。”李文的外婆今年已97岁高龄。几年来,因房屋拆迁,外婆一直和李建珍一家同住。老人有

元补贴生活。 10多年来,在悉心照顾好家庭的同时,李建珍在工作上也是一把好手,还拿到了高级工技能证。

在批量生产中,别人往往只测量最初加工好的一两个产品,她却总是一丝不苟地一个一个测量,有误差随时调整。

【人物九】王现伟:一名普通军人与死神抢妻的争夺战

2006年11月20日 ,对王现伟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一天。妻子刘粹红突发疾病,经过20多个小时的抢救,王现伟等到的是一张妻子患爆发性全身血栓的病危通知书。当其他人都表示放弃时,王现伟没有因此而放弃。日复一日,王现伟独自艰难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的衣兜里总是装着一张卡片,那是为照顾妻子专门制订的生活时刻表,无论走到哪里,这张卡片都在提醒他,家里有一个他深爱的瘫痪在床的妻子,告诉他什么时间该做什么。 王现伟用真情和行动履行着自己的诺言,照料妻子走过了风风雨雨的3年。今年1月,刘粹红的四肢慢慢有了知觉,这细微的变化,让王现伟兴奋不已。渐渐地,刘粹红不但可以用笔与丈夫交流,甚至可以无须人搀扶下地走路了。一天中午王现伟下班回到家,发现屋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被子叠得整整齐齐。他以为是邻居来帮忙收拾的,连忙在纸上写道:“今天是谁来家帮助收拾房间的,我好去感谢人家。”妻子接过笔写道:“房间是我收拾的,我能干活啦!”还没写完,刘粹红的泪水就止不住流了下来。战友陈道宏这样说:“我们能看出来,有时候他心里也很难过。但对于生活不幸,他从来没有怨天尤人,他的心里始终充满阳光。”

【人物十】陈礼国:"两半生命":一半守导弹 一半守爱情

陈礼国是一名导弹专家,更是一位伟大的丈夫。 1996年7月27日 ,妻子突发疾病进入医院。医院迅速下达了病危通知单,立即进行手术抢救。 6个小时后,黄晓琳被送回监控病房。由于脑细胞严重受损,苏醒过来的黄晓琳失去了记忆,她不认识病床前的亲人,并且进入极度狂躁状态。从此陈立国开始细心照顾妻子的饮食起居。他坚持了5年。妻子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好。春去秋来,他又坚持了5年。妻子能走路了能说话了。10年的艰辛,陈礼国用爱与坚强,陪着妻子与死神抗争,书写着爱情可以战胜死神的人间佳话。也是在这10年中,陈礼国照样拼命工作。他直接参加和组织完成了150多项科研项目。他担纲研制的“某装备气氛快速保障系统”,解决了数十年困扰武器检测流程时间长且不安全的瓶颈,使整个作战流程效率提高了近40倍„„

【人物十一】朱清章:孝心奇迹 59岁老人唤醒沉睡31年的养母

1975年冬天,朱清章的母亲成了“植物人”。没多久,朱清章从邻居那儿得知了自己被抱养的身世。但是他并没有离开他的养母。从此以后,他每天都要给老人家按摩,从腿部到头部,拍打、滚动、搓揉,一次至少半个小时。就这样,他坚持了30年。在朱清章的精心照顾下,30年后的一天,养母开口说话了,又过了两年,养母可以下地行动自如了。如今,已经83岁的韩福珍老人,面色红润、身体硬朗,谁都不相信她曾是卧床30年的植物人。

第一篇 助人为乐道德模范

【人物一】郭明义:把幸福给你:“雷锋传人”郭明义30年的爱心之旅

郭明义是辽宁鞍钢集团有一位普通工人,他只是铁矿管理人员,妻子是医院高级护士,本来家庭生活并不困难,但为了帮助别人,全家人过着清贫的生活。在他不到40平方米的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就连上大学放假回家的女儿也只能住在临时搭的床上。他15年里每天提前2小时上班,16年间为失学儿童、受灾群众捐款12万元,20年来55次无偿献血,挽救数十人的生命。他常对妻子说,同那些特困家庭相比我们还算富裕,尽我们所能去帮助他们,会活得充实而快乐!

【人物一】王文珍:没有硝烟战场上的"提灯女神" 废墟中救出"芭蕾女孩"

海军总医院护理部总护士长王文珍入伍33年来,一直奋战在一线临床护理岗位,始终用亲情温暖病人,用真情服务病人,用博爱帮助病人,被患者誉为“和谐天使”。她先后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受到各级表彰嘉奖23次,2008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2009年荣获第42届国际南丁格尔奖。

在2003年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海军总医院是北京地区最早收治非典患者的医疗单位之一,急诊科作为主战场,王文珍第一个请战:“不管这种病有多大的传染性,只要病人来了,我先上!”王文珍把年轻护士朱宗红换出了隔离病房——当时才23岁的小朱还没结婚,还没体会过做妻子和母亲的感觉,“风华正茂的年纪,不能让她们有危险。”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王文珍总是安排年轻的护士和自己搭档——除了工作上的需要,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和年长护士搭班,年轻护士内心会比较踏实。

王文珍在一线护理岗位工作了30年,养成了早上班、晚下班的习惯,她轮休时也会到科里看看,为有事的护士顶班,给加班的同志送一份热饭。她当了16年护士长,16个春节在急诊值班,把团聚的机会让给年轻的护士。

急诊患者病情急、难、险、重,病人情绪容易暴躁,对医护人员发“无名火”。对此,王文珍说:“对待病人要用心去体谅,要用爱去包容!”

路上看见举牌乞讨饭钱的学生气小姑娘,王文珍走过去,又折回来,往她手里塞十块钱——“很多人说好多乞讨的人是骗子,我想一个干干净净的小女孩,如果不是遇到难处的话,是不会做出这种事的”。

【人物三】阿尼帕:阿尼帕妈妈的幸福生活:一口“团圆锅”4个民族19个娃

一位维吾尔族母亲,除了自己亲生的9个儿女,还含辛茹苦地收养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4个民族的10个孤儿,如今这个大家庭已有维吾尔、汉、回、哈萨克、塔塔尔、乌兹别克6个民族的180多口人。她就是72岁的青河县青河镇居民阿尼帕·阿力马洪。阿尼帕心里明白,在当时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多一张嘴就意味着多一份生活的艰难。但是她和丈夫在以后又陆续收养了不同民族的孤儿,抚养的孩子却增加到了19个。

为给一家20多口人做饭,她专门买了一口直径 1.2米 的铁锅,被称作“团圆锅”。在孩子们的记忆中,生活虽然苦,但从没饿过肚子。阿尼帕妈妈总是做好饭后就离锅远远的,一碗稀稀的奶茶,撒一把麦粒就是她的一顿饭。她下了班就去打土坯卖钱,还去帮别人宰牛宰羊,就为了得到一些牛羊杂碎,改善一家大小的生活。她对收养孩子比亲生孩子还亲,而她最小的亲生女儿上初中时还没穿过一件新衣裳。 阿尼帕夫妇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孩子们能吃饱,还要让孩子们有学上。家里用不起电灯,阿尼帕就用破棉絮搓成条,做成小油灯,19个孩子们就在这一盏盏跳动的灯光下读书学习,上完了小学、中学。孩子们没有一个因为家里贫穷而辍学。

每到逢年过节,是阿尼帕老妈妈最快乐的时候,因为这时,全家老小都能聚到一起。在阿尼帕妈妈的眼中,这些孩子从来没有民族之分,“他们都是我的孩子,都是我的血脉,我们是一个和谐的大

家庭!”

【人物四】毛陈冰:“80后”女孩千里走单骑 救人不留名

在一次献血时,毛陈冰得知自己是ABRH阴性血型,在人群中的比例只有万分之三,因稀有被称作“熊猫血”。从此,她格外注意这方面的信息,还加入了名为“一家人A群”的稀有血型QQ群。 2007年9月14日 ,毛陈冰从QQ群中看到一则求救信息:贵州省黎平县29岁的农村孕妇杨昌花,因宫外孕大出血,生命垂危。而她的ABRH阴性血型非常稀有,整个贵州省的血库里都没有,急需帮助。为了远方那个危在旦夕的生命,毛陈冰决定立刻去献血救人。

此前,毛陈冰从未出过远门,但这一次,她在最短时间内计划好杭州到贵州黎平的行程。一到医院,看着病人家属焦急的神情,体重只有 44公斤 的毛陈冰表示立即要献400毫升血。医生看她身体单薄,又是长途劳顿,只同意抽200毫升。拗不过毛陈冰的一次次请求,也考虑到情况紧急,医生又一次把针头扎入她的手臂。在抽到240毫升鲜血时,毛陈冰出现了虚脱反应,院方考虑到她的安全,才停止了抽血。

其实,在这次献血前一个月,毛陈冰在杭州刚刚参加过献血。按照常规,两次献血至少要间隔6个月。有人曾问毛陈冰:献血时发生虚脱、晕厥,有生命危险,你怕不怕?“当时没想那么多。”毛陈冰说,“如果我有危险,他们也会救我的。”

如今的毛陈冰,已从学校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现在只要一有时间,毛陈冰依然会到省血液中心担任志愿者,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

【人物五】刘丽:“最美”洗脚妹10年间资助百余贫困生 饱受非议从未放弃

刘丽出生于安徽颍上县农村一个贫困家庭,只念了5年书便因贫辍学,但她用在福建厦门做洗脚妹攒下的辛苦钱捐资助学,延续了几十个穷孩子的读书梦,还号召数百位好心人加入了她的爱心团队。她曾当选“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被网友称为“中国最美洗脚妹”。

1999年,刘丽来到厦门。后来经老乡介绍,她进一家足浴城当了洗脚妹。 从2002年起,刘丽开始圆自己的梦——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重返校园。起初,她联系老家的贫困家庭,一个两个地资助,慢慢地从一次性捐助变成固定资助。2006年起,刘丽参与了厦门市“春蕾计划”,成为来厦务工人员中第一个捐助者,独自资助了8个孩子。目前,刘丽已建立10多个“爱心公益QQ群”。 去年底,刘丽在厦门市儿童少年基金会设立了“原乡人刘丽助学基金”。 “其实我捐的不多。”刘丽说,“我只是帮大家进行信息中转,出钱出力比我多的人是那些网友,真正应该站在央视领奖台上的是他们。” 奔波在行善路上的刘丽,得到的并不只是赞誉,还有误解。“把自己的血汗钱,拿给别人花?”不少同事私下里叫她“神经病”。她的弟弟妹妹也有过怨言。 “我的确遭到了很多误解。有人说我有个很有钱的男朋友,说我其实有关系有后台,等等。”说这话的时候刘丽显得很平静,“其实我到现在还租房子住。开始听到这些谣言很气愤,习惯了也就不生气了。”

【人物六】:许月华:从无腿少女到“板凳妈妈”—苦难里的向日葵

她没有腿,只能依靠两个小板凳艰难行走;她是一名孤儿,又是130多名孤儿的“妈妈”„„在湖南湘潭市福利院,身高不足 一米 、靠两个小板凳“走路”的许月华,37年来用自己感恩、坚强、甘于奉献的心,给予福利院的孩子们完整的母爱。2010年9月,她的事迹被公布于网络,许多网民通过转帖、留言、评论的方式,表达了对她的敬爱,为之动容的网民称她为“板凳妈妈”。

许月华1956年出生在湖南湘潭板塘乡,1岁时失去父亲,母亲在她12岁时也去世了。由于家境贫寒,许月华没有上过一天学。就在母亲去世那年,为谋生计,她偷偷跑到铁路上捡煤渣,不幸被火车轮夺去了双腿。没有双腿的她开始用两个四角板凳支撑着,学习一手一步地向前“行走”。摔倒、爬起来、再摔倒、再爬起来„„等到手上的血泡变成了厚茧,瘦小的胳膊变得粗壮有力,许月华终于重新学会了“走路”,并成为福利院的编外保育员。

自从学会“走路”,许月华就开始奔忙于福利院幼儿园的各个房间。撑着小板凳,为孩子们缝补

浆洗、纳鞋底、喂食端尿。许月华的小板凳发出的“咯噔咯噔”的声音,在福利院孤儿心中如同天籁,每当这声音传来,孩子们就会远远地呼唤“许妈妈,许妈妈!”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许月华把自己的“家”都搬进了幼儿园。福利院的小孩大多有各种残缺,很多人看着都觉得可怕,而许月华却坚持和他们睡一床,因为“照顾起来更方便”。福利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孩子生病住院了,许月华显得比孩子更痛苦,孩子治愈康复了,许月华会比谁都高兴。医护人员打趣地说:“月华脸上挂着一张孩子病情变化的晴雨表,看到她的脸就知道孩子的病情怎么样了。” 长年累月,许月华小板凳用坏40多个。这些板凳在大地上敲响了爱的音符,在小小福利院传响了37年。37年间,经“板凳妈妈”照顾过的小孩多达130多个,其中不少孩子被领养、考上大学或结婚生子。这些走出福利院的孩子,在填写的履历表“母亲”一栏时,写的是同一个名字——许月华。

【人物七】厉莉:三年两捐干细胞的“最美女法官”

2001年,厉莉登记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由于配型成功几率较低,几年的时间里,厉莉并没有得到任何需要捐献的消息。但是她的心中一直牢记着自己的一份承诺、一份责任,当重新步入校园攻读硕士学位时,她细心地通知中华骨髓库变更了自己的联系方式。正是这份知行践诺的责任感成就了一位苦苦等待捐献的白血病患者。

2007年和2009年,厉莉先后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次数之多,捐献间隔之短,在医学史上都称得上是罕见。捐献的潜在损害和后果无法预计,然而,当这些与小颖鲜活的生命放在同一架天平上时,厉莉自己成了那最终的砝码。她用不计后果、毫无保留的付出,延续了小颖三年的生命。大爱无言,大爱无形,大爱无疆,厉莉用爱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生命赞歌。她从开始工作

在立案庭这样的一线部门工作,厉莉名副其实地与当事人亲密接触着。她始终牢记着一位老立案法官的话,“不到立案庭,不知道中国的老百姓距离法律有多远”,老百姓成了厉莉心中沉甸甸的牵挂。厉莉曾经说过,“立案庭接待的当事人,经历了矛盾纠纷激化、无法解决的过程,心态一般都十分敏感,他们来不仅仅是立案,还想要向法院讨一个说法。作为最早接触到当事人的立案法官,第一印象十分重要,能够用一杯水、一张笑脸、一句温暖的问候消除当事人的抵触情绪,从心理上拉近当事人与法官的距离,让当事人对法院多一分信任,这才是立案工作的真正意义所在”。

带着对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关怀之情,厉莉走进校园,带起红领巾,给孩子们讲法制课,写成长信,领着孩子们参观法院,举办模拟法庭,她成了孩子们眼中亲切的法官姐姐。带着对不可避免地遭受企业改制阵痛的职工的体恤之情,厉莉探索着审理企业破产清算案件的全新理念,企业背后的一个个家庭成了她注目的焦点。

两年间,厉莉在北京市18个区县进行“爱心故事”巡回宣讲,上百场宣讲中,有上万人聆听了厉莉的爱心故事,更有数不清的人们从各类媒体上得知了她的事迹,厉莉的爱心事迹将播撒爱、传递爱的信念种植到了无数人的心间。在厉莉倡议发起的爱心传递行动中,越来越多地人在她的带动和感召下加入到奉献爱、传递爱的队伍中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厉莉爱心行动志愿团。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爱和希望无限蔓延。

【人物八】:王文忠:亿万富翁“跳槽”当上村支书

1985年退伍后,王文忠一边打工,一边寻找致富机会,逐步成为享誉北京雅宝路的皮草商人,成了芍药人心中的骄傲。2007年6月,20多名芍药村的乡亲来北京恳求他说:“文忠啊,你快回来吧,你再不回村,老少爷们就要拄着棍子要饭去了!”接着,镇领导也多次邀请他回村当个带头人。“自己是一名党员,家乡不富,再有钱也觉得脸上无光。”这个时候他决不能袖手旁观。2007年9月21日,王文忠独自一人从北京回到芍药村,挑起了村支部书记这副沉重的担子。

“我回来不是为了当官,是为乡亲们做事来的,我绝不拿不沾不贪村里的一分一厘!” 在第一次全体村民代表大会上,王文忠说话掷地有声。紧接着,他大刀阔斧搞建设。上任不到一年,他个人

出资垫资数百万元,修了两条进出村的水泥路,为村民安装了自来水,新盖了学校、医疗中心和新村部,还建起了文化广场,在村前村后种上了芍药花,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

既要“输血”,更要让大伙学会“造血”。他运用党在农村的各项富民政策,引导群众提高组织化程度,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先后带领群众创建了芍药村裘皮服装合作社、无公害蔬菜大棚合作社、林下生态养鸡合作社,并独创了“8+2”的脱贫致富模式:把入股的30户村民分成3个小组,10户人家结成一组,其中8户是既有钱又有劳力的家庭,2户是村里比较贫困的家庭,他们没钱但可以出力,入体力股,年底平均分红。让富户帮穷户,在致富道路上实现共同富裕。村里人均收入增了两倍。还在环村道路两旁修建了垃圾池,成立了环卫队,建起了村民休闲健身广场,成立了文艺队、锣鼓队、秧歌队,评选本村好儿媳、举办劳模大会„„

在王文忠的带领下,芍药村从过去当地有名的穷村、乱村、落后村,成为河北省的文明村,年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不足1500元增加到5000多元,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王文忠还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正在北京医院输液的王文忠来不及办理出院手续就立即赶回村里,组织了一支由他任队长、15人组成的“芍药村抗震救灾青年突击队”,迅速赶往灾区一线,并出资36万元购买灾区急需物资,个人交纳“特殊党费”10万元。

2010年,西南地区遭受严重旱灾,他四处联系给灾区捐款打井,给云南省云龙县团结彝族乡捐款10万元。玉树地震发生当天,他率领芍药村18名党员、带着30万元的物资奔赴灾区,奋战了八天八夜。

20多年来,王文忠为社会捐助的资金超过千万元。他说,“自己有经济条件了,就应该为社会尽一份责任,用自己的能力和行动回报社会、回报家乡。我的理想就是想通过我的努力、通过我的身体力行,让芍药村和父老乡亲慢慢地脱离贫穷、贫困,让他们都富裕起来,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人物九】:“交警爸爸”王振治:给4个残障儿童撑起完整的家

王振治,陕西省西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新城大队安监中队民警。家庭并不富裕的他,3年来与妻子一起收养了4个非亲非故的孤残智障儿童,被同事和身边群众亲切地称为“交警爸爸”。

【人物十】董明:用双腿举起奥运火炬——打动总理的残疾女孩

武汉女孩董明,北京奥运会火炬手、残奥会形象大使,入选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被评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她用残疾的身体追逐着一个个完整的梦想。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接见了她,温家宝总理为她题词:身残志坚。

1995年,作为省体工队一名跳水队员,她背对水池站在 10米 跳台练习动作。在空中的瞬间,她发现水池中还有一个孩子。小董明慌了,下意识地往旁边挪了一点,伸手推了孩子一把。结果,她不是手先入水而是头。那个孩子安全了,而她却成了高位截瘫。

作为奥运会火炬手,有很多人都觉得路太短,而董明却觉得路很长。她坚持着,只要自己还清醒,就不会让火炬掉下去,歪着、斜着都不行。

2008年7月下旬到10月初,她一直在北京。“奥运期间做央视的特邀记者,残奥会时我是一名志愿者。” 残奥会时,工作时间是早上8时到下午3时,她却坚持干到晚上10时。“多呆一会,对其他人也是一种鼓励”。 妈妈陈汉英说,董明上厕所不方便,只能回住处解决。

汶川地震后董明说服父母一起前往四川为伤员做心理辅导。“我们唯一担心的,就是怕给别人添麻烦,”董明说。他们拒绝了团省委提供的住宿,自己找位置住,实在找不到就在车站、广场凑合一晚上。

“那时候觉得自己挺漂亮的,80多斤”,她笑着说,“现在将近120斤,胖死了。”这30多斤是为了圆梦而长的。她渴望当一名轮椅橄榄球队员,教练告诉她,要想上运动场必须增重。

这就是董明,她举起奥运火炬,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她唤醒地震伤员,让我们看到了温情;她走进奥运会、残奥会,让我们看到微笑。

【人物十一】阿里木江・哈力克—肉串慈善家:烤卖30万串羊肉串 攒10余万助贫困生 从2002年开始,阿里木江在贵州省毕节市以烤羊肉串为生,阿里木江烤羊肉串的收入,大多用在了捐资助学上。到底资助了多少,他也没个准数,“这么多年,有多余的钱了就去资助,直接资助的学生有100多个,加起来有10多万吧”。卖一串羊肉串,毛利不过3毛钱,攒10万元,至少要卖30多万串。他的故事,使无数网民为之动容,誉之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没读书缺文化,我只会烤羊肉串,绝不能让那些贫困孩子和我一样。”阿里木江读到高二就参军入伍,对文化教育,他有着近乎崇拜的尊重,“只有教育才能改变人的思想和命运。”阿里木江有个朴素的想法:“把字写在石头上,可以保存到永远;把字写在沙子上,只能保存一时。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才是物有所值。”

“一夜成名”之后,阿里木江的生活依旧简朴,依旧有滋有味地卖着肉串。身穿20元的土布褂子和20元的蓝布裤子,脚蹬8元的布鞋,一穿好几年;他喜欢吃水果,为了买到便宜的水果他常常挑快烂了的买,削掉坏的再吃;一个馕或两个馒头,加一杯水,就打发掉一顿饭。这样的生活,阿里木江却觉得十分满足:“生活嘛,吃饱就可以了”。 阿里木说,他始终铭记当兵时老班长说过的一句话:“小的是家,大的是国家。国家和人民需要你的时候,能站出来的,都是英雄”。

如今,阿里木又开始考虑更长远的资助计划,他打算未来10年攒钱办一所留守儿童学校,让那些得不到父母温暖的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

第二篇 见义勇为道德模范

【人物一】:英雄战士邰忠利:最后一跃铸就了壮美的永恒

2005年12月邰忠利从内蒙古参军。2006年、2007年,他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士兵;2008年被评为团“古驿精兵”;2009年7月被省军区表彰为“优秀共青团员”。在军事训练、边防执勤、执行重

大任务中,他总是冲锋在前,不断跃进。

2009年8月9日 下午4时,村民张文礼不小心滑落江中,此时此刻,作为连队代理排长的邰忠利听到呼救声,最先冲向呼叫地点。 为节省时间,他边跑边脱掉上衣,蹬掉鞋子,赶到张文礼的落水地点后,毫不犹豫地一个飞跃,纵身入水救人。就在张文礼生死一线之际,邰忠利赶到他身后,奋力将他推向岸边。 当另两名战士赶到现场,拉住张文礼时,邰忠利却已因精疲力竭,被卷入漩涡之中„„ 为抢救邰忠利,部队迅速展开搜寻。不到半小时,所有渔民都闻讯赶了过来。9户渔民的11条渔船从早到晚进行拉网式搜寻,一干就是6天! 邰忠利的壮举,感动了对岸的俄军。他们破例放宽中国渔船搜救的范围,还出动巡逻艇、军犬进行搜救。 8月15日 ,在下游134公里处的俄方岸边,俄军搜救人员首先发现了邰忠利的遗体并交给中方。整理烈士事迹的时候,人们发现,他从军3年多来,救人壮举已经是第5次了。2011年的元宵节。一群士兵聚集在黑龙江畔,在一块写有“邰忠利烈士牺牲地”的石碑前,洒上一杯酒,献上一束花 。他们在纪念自己的英雄战友。

【人物二】:王茂华、谭良才:“英雄翁婿”火海中勇救六名儿童

2010年3月21日 下午2时45分,袁州区慈化镇伯塘村马路边的一栋普通民房突发大火,屋内有7名儿童。当日正值星期天,伯塘中学青年教师王茂华与岳父谭良才刚从外面回来,看到邻居家直冒浓烟,连面包车都来不及熄火,就飞奔过去。王茂华率先冲进火海,两手一抱,将一个5岁的男孩和一个3岁的男孩抱出门外。而此时,被浓烟和火星直逼的另外几个小孩也被吓哭了。屋内连续发出两声巨大的响声。他没有办法再停下来,循着哭声,他再次冲进浓烟滚滚的火海,摸到了2个孩子的头,抱起来就往外冲。“里面还有孩子,里面还有孩子!”冲出来的王茂华告诉正往里冲的岳父谭良才。谭良才二话没说便冲进屋内。王茂华急喘几口气,又再一次冲进火海。就在王茂华和谭良才抱着最后一个孩子往外冲时,大火引燃了屋角的液化气罐,“砰”的一声巨响,一团熊熊火焰直逼王茂华和谭

良才,一股巨浪将他们冲出屋外。7个孩子已经被救出,其中邻居家2岁女孩受伤较重,其他6个孩子安然无恙,王茂华和谭良才两人却被严重烧伤,体无完肤。烧伤面积一个达96%,一个达85%,经

抢救无效,王茂华最终离开人世。火海救人1年后, 2011年3月21日 ,王茂华烈士的遗孀谭长华和父亲谭良才将110.61万元群众捐款捐赠给慈化镇光荣敬老院修建“英雄楼”。

王茂华当年读初二的班主任 丁洪亮 老师说,当年王茂华家庭非常贫穷,他是以年级第三名的好成绩分到他班上。他经常看到王茂华在熄灯之后,还在学校走廊里看书。有一次,王茂华意外摔断了骨头,请假一个多月在家修养。在没有老师教、完全自学的情况下,王茂华期末考试却拿了年级第一。为了尽早走上社会,王茂华初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宜春师范,在叔叔的全力支持下完成了三年中专学业。2004年,他通过参加招聘考试,成为伯塘中学的一名正式教师。2005年7月,他通过自学考试,在宜春学院大专毕业;2009年10月,他完成本科论文答辩,取得宜春学院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人物三】甘占恩:见义勇为少年郎

2010年8月15日 ,在家干完农活的甘占恩和堂兄甘占祥,同伴刘得明、王建祥等4人到邻村玩耍。不料王建祥掉入一个深约 2.6米 的水潭,当时在他身边的刘得明立即跳入水中救人,但没有成功。甘占恩随后跳入水中救人,他用肩膀将在水中扑腾的王建祥顶出水面,又奋力将王建祥推向潭边,可不熟悉水性的他在呛了几口水后,沉入了水底。这时,不远处的甘占祥也跑过来跳入水中,他在水下先摸到了靠近潭边的王建祥。王建祥得救了。得知甘占恩仍在水中,甘占祥又多次潜入水中寻找,最后力气耗尽了,也没有找到甘占恩。两个多小时后,当村民们终于将甘占恩打捞上来时,他早已停止了呼吸。甘占恩的父亲甘生辉说:“恩恩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帮家里干农活了,还跟母亲学会了做饭。就在出事的前一天,我们从西宁打完工回到家时,他已经和好了面,买了西红柿、甘蓝,预备给我们揪面片„„” 甘占恩走了,然而,他救人的事迹早已传开,越来越多的人被他见义勇为的事迹震撼着,被年仅15岁的生命深深感动着。

【人物四】冯思广:80后飞哥生死五秒惊天一坠

2010年5月6日 晚,冯思广和中队长张德山驾某型飞机在连续起飞中发动机骤然停车,为避免飞机坠落在济南人口稠密地区,冯思广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和张德山一起果断改变飞行轨迹,自己因错过跳伞最佳时机英勇牺牲。

冯思广家境清贫,但父母十分重视他和姐姐的学业。为了他们姐弟俩上学,花光了家底子不算,还债台高筑。姐弟俩是靠7万元助学贷款完成了大学学业。招飞入伍后,冯思广每月开销也就百十元钱,主要买点日常用品,其余的钱全部寄回老家,让父母偿还读书欠下的债务。一只普通的塑料水杯,他用了4年,并且走到哪都随身带着,旧了也不舍得换一个。

除了节假日回老家看看,他一年很少回去,但他经常给家里打个电话,与父母拉拉家常。他不想让父母为他的飞行担忧。

从飞机发动机停车,到最后一名飞行员跳出座舱,前后只有5秒种时间。生死时速中,冯思广、张德山做出了上不愧天、下不愧地、内不愧心的英雄壮举。

【人物五】丹增尼玛和仁青达瓦:“90后”大英雄

2009年7月22日 晚上9点多,当仁青达瓦和旦增尼玛当两人行至立交桥附近时,突然听到一阵救命的呼叫。循声望去,原来有3名男子手持匕首在围攻一名出租车司机。司机身中数刀,血流如注。两个好伙伴互相对望了一眼,毅然作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们朝事发地点急奔过去,冲着凶残的歹徒大喝一声“住手”!杀红了眼的歹徒一看来的是两个少年,挥舞着匕首,气焰嚣张地喊道:“管什么闲事,滚开,不然老子连你们一起杀!”面对如此凶险的歹徒,旦增尼玛和仁青达瓦已经将生死置身度外,此时,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救人要紧!”旦增尼玛勇敢地朝一名歹徒扑了过去,紧紧抱住歹徒的上身不放。歹徒手握匕首,臂膀弯过来就往旦增尼玛身上一顿乱捅,肩膀、腹部、臀

部中刀,血一下子涌出来,旦增尼玛脑中一片空白,感觉身子轻飘飘的,站立不稳。看到这个少年如此不要命地抱着自己,歹徒慌神了,他们挣扎着仓皇而逃。仁青达瓦这边的情况非常危险,他中了一记重刀,已经摔倒在地。两人伤情都很严重,在自顾不暇时,他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出租车司机的安危。仁青达瓦吃力地拨通了“ 120” 电话。此时的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竟同时有3名伤者送达,先救谁?仁青达瓦和旦增尼玛伤痛刺骨,汗珠像黄豆一样直往下滚,汗水、血水混合在一起,全身都湿透了,可是他们仍然强忍着,说:“我们还挺得住,先救司机吧!”当被问到身体受如此的伤害后不后悔时,“不后悔!”两个少年英雄的回答是这样的铿锵有力。他们说,其实自己小时候是个胆小鬼,晚上上厕所都需要人陪。可是,长期以来,父母的教育、学校的培养和社会的熏陶,让他们知道了什么是勇、什么是耻,知道了如何做一个正直善良、明辨是非的人。

【人物六】胡文传:从“大义父亲”到“光明使者”

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岗集镇大窑村村民胡文传, 2002年6月8日 ,当儿子与其他几个孩子都不慎落水时,他不顾一切地跳进水里,为救其他几个孩子而错过了救儿子的时机。 2007年1月24日 ,小女儿明娜降生了,万万没想到厄运再一次降临。小明娜出生10天后,经检查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经过两次手术也没有挽留住小明娜的生命,胡文传将女儿的眼角膜捐献了。如今的胡文传已经成为了合肥一家医院的一名角膜捐献劝导员。 用行动给更多的人带来光明。

【人物七】刘薇 曾庆香:瞬间诠释生命的永恒

2010年3月9日 21时,刘薇加完班驾车回家路上遇到车祸,被路过的曾庆香救了出来。这时,后面另一辆小轿车再次发生车祸。只受了点轻伤的刘薇和曾庆香一起联手试图救助第三辆车中的被困人员。就在此时,不幸再次发生:一辆高速行驶的面包车撞向了他们,两人当场不幸身亡。

刘薇生前用这样的话诠释自己对工作的热爱:“每一次经历质疑与求证,调查与反调查,其中的艰辛都如同一部部小说;只要能为消费者谋一丝利益,无论经历多少艰难困苦也心甘。”“她是个很善良的姑娘,她老是跟我说,每做一期节目就是一次积德行善。”和刘薇共事4年的章伟秋回忆道:“我之前也做过暗访女记者,知道其中的难处。刘薇虽然外形瘦小,声音也不大,我却感受到她柔弱但坚定的内心。”

曾庆香的二哥曾志高说:“我弟打小就顾家。那时我家日子过得很紧巴,有时会断粮。庆香总是让弟弟妹妹多吃,自己从来不争。直到有一天庆香突然晕倒,家人才知道,他碗里只有米汤。”四哥曾铭志一直对曾庆香上学的事念念不忘:“我和庆香一同中考,我考上了师范,他考上了技校。但家里供不起,庆香就主动放弃学业,一个人跑到信丰铁石口矿区去做工。全靠他做苦力赚钱,才让我完成了学业。”刘弟元说,有一次,一位顾客去曾庆香的店里买马具,正好他店里面没有,他立即联系了一位同行 韩 女士,从她店内购买了顾客要的马具,并以同样的价格卖给了顾客。“我哥实在不像一个生意人,诚实得让家人不放心。做生意时大家有时会互相挪借商品,有些人从我哥那里借走好的商品,还回质量差的,他都是一笑而过,从不计较。”

【人物八】纪长秋:为护公家17万元 以残疾身躯勇闯"枪林弹雨"

在 2009年9月29日 之前,纪长秋是长春某社区的低保户,虽然身有残疾却自强不息,靠开个小卖店,四处打零工,为同样身有残疾的妻子和患有白血病的儿子撑起了一片清苦却晴朗的天空。在 2009年9月29日 ,为了国家的17万元营业款,他冒着生命危险奋力追赶,三颗“手榴弹”、两把“枪”都没能使他退缩,最终壮烈牺牲。纪长秋走了,但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亲切地称之为“长秋精神”。两年来,英雄所在城市各行各业的人们学习它、秉承它,纪长秋以另一种方式更清晰地活在人们心中。

【人物九】刘兴元、刘贺龙:父子联手救人感动三省

虎年农历正月十三傍晚时分,为了早点回家吃晚饭,刘贺龙和乐明浩、赵堂柯、刘全决定抄近路,沿十马干渠冰面回河东岸的村里。 10岁的乐明浩准备把不敢不过河的妹妹领过岸,就在乐明浩快到对岸时,脚下的冰面碎了,他一下子掉进了冰冷的河里。13岁的刘贺龙一边沿冰面向乐明浩跑去,一

边冲其他小伙伴喊:“快去叫大人!”刘贺龙每迈出一步,脚下都会发出“咔嚓咔嚓”的碎裂声。但在冰水中挣扎的伙伴让小贺龙来不及多想,他径直向乐明浩的落水处奔去。20多米宽的河面,贺龙刚跑

到中间,脚下一声脆响,冰面裂开,他落入了冰冷的河水中。

当刘兴元跑到河边时发现儿子露在冰面上的头,看到了儿子还在摇动的小手。没来得及多想,刘兴元就跳进了冰河。就在距离小贺龙不足 两米 的时候,刘兴元看到了先前来救援的余辉安。此时的余辉安已经冻得奄奄一息。来不及多想,刘兴元一把抓住了余辉安。儿子此时距他只有一臂之遥,再往前划一下,他就可以抓住儿子的胳膊或者衣服,但他不可能同时带着两个人游回岸边。抓着岸边扔下来的绳子,他把余辉安先送上了岸。等力气几乎用尽的刘兴元准备再次下水救儿子时,已经看不到儿子的踪影了。他一下子瘫在了岸边。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群众和公安民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搜救,终于将刘贺龙打捞上岸。由于溺水时间过长,刘贺龙已经停止了呼吸。对此,刘兴元心中只有痛、没有悔:“当时也没想那么多,那个人离我更近„„如果我当时只顾去救我的娃子,那个人肯定活不了。但人家为了救我的娃子(才下去的),我不能让人家出事儿。”

【人物十】吴菊萍:最是那一接的爱与美

2011年7月2日 下午1点半,在杭州滨江区的一住宅小区,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 刹那间,刚好路过的吴菊萍毫不犹豫冲过去,徒手抱接了一下女孩,自己的左臂瞬间被巨大的冲击力撞成粉碎性骨折。但是,由于她奋不顾身的这一接,女孩妞妞稚嫩的生命得救了。也因此她被网友称为“最美妈妈”。

同事们也问过吴菊萍:“你怎么知道你能接得住妞妞啊?”吴菊萍说,生过孩子,就知道养一个孩子有多不容易,知道孩子对一个家来说意味着什么,“所以看着孩子掉下来,总要接接看”。 7年前,吴菊萍进了阿里巴巴品控部,一直工作至今。同事们说,吴菊萍的确挺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她几乎每天都是部门第一个到办公室的人。到了之后会帮同事的电脑开机,这样大家到了之后可以直接用电脑。

第三篇 诚实守信道德模范

【人物一】刘延宝:一家四代守烈士墓63年

承君一诺,必守终生。为了“俺能行”的诺言,祖孙四代人不管世事如何变迁,把守墓接力棒代代相传,63载诚心守护烈士墓园,谱写了一曲忠义守信的赞歌。这就是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刘延宝的故事。爷爷坚持了20年,父亲坚持了33年,而他也坚持至今。几年前,刘延宝突患脑血栓,导致右肢瘫痪,并且丧失了语言能力。儿子刘增龙主动承担了守墓责任,继续践行着当年的承诺。这一场病,不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而且背上了外债。为了还债,刘延宝的妻子赵本芬拖着瘦弱的身体,去建筑工地当一天只有10元收入的小工。有人出主意:“日子这么难熬,你们一家看烈士墓又看了这么多年,给上头说说,兴许能给点补助。”刘延宝拼命摇头,嗯嗯啊啊地大声嚷嚷,脸涨得通红。从此,再没有人提这话。

【人物二】王文彬:85岁老汉63年守护烈士墓

王文彬是河北昌黎县汪上村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他今年85岁,从亲手埋葬烈士的那一天起,便担起了一个沉甸甸的承诺:照看好烈士墓。寒来暑往,半个多世纪的光阴里,他像珍爱生命一般守护着烈士们的忠骨,传承着不朽的精神。王文彬倾诉着内心的焦灼和期盼:“烈士墓不能没有碑啊,村里只有我能分辨出哪位烈士埋在哪里,我都80多岁了,万一哪一天我走了,烈士墓不就成了无名烈士墓?”在他的努力下,革命烈士碑终于立起来了。他说:“为了革命,战士们死在这儿都不在乎,护他们的墓,我就是把命搭在这儿也不在乎。”

【人物三】:孙东林、孙水林:信义好兄弟

大雪纷飞的2010年年关,发生在武汉市黄陂区孙家兄弟身上的故事极度悲伤又令人肃然起

敬:在北京当包工头的哥哥孙水林为赶在年前把工钱发到农民工手上,返乡途中遭遇车祸一家五口身亡;在天津的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来不及处理哥哥的身后事,赶在 腊月二十九 返乡,将33.6万元工钱一分不少地送到60余位农民工的手中。

【人物四】孙影:中国最美“包工头”扎根山区撵也撵不走

一个平凡的辽源女孩,六年前只身前往贵州大山深处支教,开始了一段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山区生活;她就是孙影,一个不平凡的80后女孩,放弃高薪工作,放弃了一个年轻姑娘享受生活、享受爱情的大好时光,用柔弱的双肩为山里的孩子担起沉甸甸的梦想。有人叫她“最美女 支教 老师”,也有人叫她“撵不走的支教钉子户”。因为在孙影心中,始终坚持着一个信念,让更多的孩子可以走出大山,去完成他们的理想。当地人都叫孙影为“最美女包工头”。4年来,由孙影牵线搭桥、深圳爱心企业共捐资200多万元,为贵州大方县、赫章县捐建了6所希望小学,其中4所已竣工使用。

她自己“掏腰包”帮助贫困学生。今年下来,为了资助贫困学生,她不仅花光了自己几万元的积蓄,就连父母每月给的几千元生活费,也都用在了孩子们的读书上。她在条件艰苦的贵州山区,一待就是6年,情系山区撵也撵不走。

【人物五】:唐中和:48年的孤独坚守!"麻风村"的守护者 !

唐和中是湖南一名乡村医生。1963年的一天,他来到人称“麻风村”的胭脂凼村,面对麻风病人热切的目光,说出了他为之坚守了一辈子的话:“放心,我不会丢下你们不管!”为了这句承诺,他3次放弃了离开“麻风村”的机会,远离自己的家园故土、挚爱妻儿,如今已在“麻风村”坚守了48年。几十年来,唐中和像“村长”一样守护着麻风病患者,每天从早到晚背着药箱奔跑在各个山坡之间,从未误过对病人的治疗。由于种种原因,唐中和始终没有正式的医生身份,加上手机费、生活费也不足800元,待遇十分低。他说:“如果为了钱,我早离开这里了。我就是觉得,做人要信守承诺、说到做到。”

【人物八】马国林:好男儿变卖家产3年替兄还债60万亏厂转盈后归让寡嫂

“做人要讲诚信,要凭良心,哪怕借了一分钱都要还。”这是几年来马国林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05年,哥哥因病去世,留下一个濒临破产的砖厂和60余万元债务;面对濒临破碎的家和大哥欠下的巨额债务,看着年迈的父母,悲伤的嫂子和年幼的侄子侄女,再看看焦急的债主们,经过再三考虑,马国林毅然决定,大哥的家,他来养,大哥欠的债,他来还。于是他开始不惜变卖家产,替兄偿还债务。马国林又把全家人召集到一起说:“我们现在要齐心协力,把砖厂重新启动起来。虽然面临着很多困难,但从现在起,我们二十多口人就是一个整体,一切从头开始,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这些困的。” 家人看到马国林这样有信心,便同意了他的想法。就这样,没有流动资金、没有经验技术,单凭一家人的苦干实干,砖厂又重新启动了。那几年,攒钱、还债成了马国林唯一的生活目标。 经过3年的努力,弟弟不但让砖厂扭亏为盈,还替哥哥还清了所有债务。而此时,他又做出惊人之举,将砖厂管理权交给嫂子,自己从头开始打拼。因为重情义赢得大家的认可,他的合伙人说:“与马国林这样的人合作,我放心!”

【人物七】丁新民:敢为人先的筑路硬汉

丁新民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方路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十几年来,丁新民秉承“用心做事、以诚待人、立信兴业”的经营理念,带领东方路桥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建筑业一级资质证书,获得了“凡是东方路桥承建的工程,质检部门一律免检”的信誉。 丁新民承诺:“东方路桥承建的所有道路都要比国家标准高一个等级,三级路要按二级路干,二级路按一级路干,一级路按高速路干,高速路按样板路干。”1999年,公司承建东胜区杭南路,按国家部颁标准已完全合格。但他发现部分路面平整度不够,影响外观质量,当即决定返工重修,对相关责任人予以处罚,保证了企业信誉。

丁新民对员工有诺必践。他说:“在东方路桥,我们不单要让几百名正式员工过上好日子,而且

要让农民工们也逐步过上好日子。”集团盖起了户均120平方米的住宅楼,500多户员工搬进了新居。集团给道班工人专门盖了住宅楼,使长年累月工作在荒郊野外的养路工们住上了楼房,享受到了发展

带来的实惠。在内部分配上,集团坚持全员持股,坚持人本大于资本,实行按劳取酬,员工的收入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

【人物八】李郁林:普通教师替妻还债

46岁的李郁林,是海南省某中学高级教师。11年前,李郁林的妻子借款与人合资经营房产失败,欠下近20万元债务,原本殷实的家也因此陷入经济困难之中。妻子不愿债务连累一家人,提出离婚。“妻债夫还,天经地义。我不同意离婚,两人都扛不起,你一个人还能还得清吗?”李郁林斩钉截铁地说。李郁林和妻子关起门来,把所欠的债务理了一遍,拉出了清单,然后到所有债主家说明情况,表明一分不欠的决心。他还非常细心地了解各家债主资金急缓的情况,排出还债顺序。此后,李郁林每月拿出工资中的绝大部分还债,爱人在渔港码头找了份零工,补贴家用。11年坚持下来,李郁林已经还债17万多元,余下的都是至近亲友的债务,亲友们都说算了,但他执意“欠债还钱”,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将所有债务还清。虽然家庭困难,但不该要的钱,李郁林分文不取。他所在的学校学生众多,是许多教学辅导材料经销商重点关注的学校。李郁林是学校中层干部,也是被“攻关”的对象之一。一次,一个教辅经销商借拜访为名,在水果袋里放了一个装有1000元的信封,李郁林发现后,赶忙追上把信封塞回客人口袋。熟人路过看到这一幕,劝他说:“收下吧,拿着还债去。”李郁林坚定地摇了摇头:“就是还债,也不能收这样的钱。”

第四篇 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人物一】杨善洲:一个共产党人的一辈子 一座不朽丰碑

1988年3月,云南省保山市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了。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杨善洲婉言谢绝了按规定到昆明安家休养的厚意,说服了家人希望他回家团聚的愿望,留下一句滚烫的话:“我是一个共产党员,说过的话就要兑现,我要回大亮山种树去!” 退休后的第三天他带领召集的15个人进入山中,杨善洲的大亮山植树造林就这样开始了。买树苗资金不足,杨善洲就经常提个口袋下山到镇里和县城的大街上去捡别人吃果子后随手扔掉的果核,放在家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用马驮上山。他说:“捡果核不出成本,省一分是一分。” 有认识他的人说:“你一个地委书记,在大街上捡果核,多不光彩。”他说:“我这么弯弯腰,林场就有苗育了。等果子成熟了,我就光彩了!” 如今,杨善洲捡回来的果核,已成为大亮山上郁郁葱葱的果林。杨善洲还常背个粪箕到村寨路上捡骡马粪猪粪,给树苗做底肥;到垃圾箱里捡纸杯、碗装方便面的外壳,当营养袋,培育“百日苗”1999年,杨善洲在山上用砍刀修理树杈时,一脚踩到青苔上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很多人都想,老书记可以留在山下好好休息了。可半年后,他拄着拐棍,又走进了大亮山。有人说,何必自讨苦吃? 杨善洲回答:“入党时我们都向党宣过誓,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现在任务还没完成,我怎么能歇下来?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

22载辛勤耕耘,大亮山重新披上了绿装: 5.6万亩人工造林、1.6万亩杂木林、700多亩茶叶、50亩澳洲坚果、100亩美国山核桃„„

2009年4月,82岁的杨善洲作出一个惊人的举动,他把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他说:“这笔财富从一开始就是国家和群众的,我只是代表他们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我只能物归原主。”施甸县政府决定奖励杨善洲10万元,被他当场谢绝: “我早就说过,自己办林场是尽义务,不要报酬。”保山市委市政府决定给予他20万元的特别贡献奖。经再三劝说,他接下了。转过身来,给保山第一中学捐出10万元,给林场建瞭望哨捐出3万元,给山下老百姓修建澡堂捐出3万元。

一辈子的精神品格,用手中权力老老实实为人民办事

1985年,保山地委建办公大楼,第一层已经建起,这时,昌宁金华乡发生水灾。杨善洲立即赶往灾区,看到老百姓受灾严重,十分难过,回到保山,命令办公大楼在建项目马上停工,把资金拿来救灾。有人想不通,认为可以从其他地方调动资金。杨善洲激动地说:“如果眼看着人民群众在受苦,我们却安逸地坐在这么富丽堂皇的大楼里,悠闲地办公,你不觉得有愧吗?” 在杨善洲的心里,对人民群众永远怀着一种谦卑与敬重,他们真正是主人,他是公仆。 杨善洲说:“我就要俯首甘为孺子牛!” 杨善洲常年住在办公室旁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小屋里,一张木桌,一张木板床,床上一个草垫子和草席;穿的总是一身发了白的灰色中山装,夏天草鞋,冬天胶鞋;喜欢抽烟,还舍不得抽纸烟,天天一包烟叶子一支烟斗带在身边。他走到哪里,谁也看不出他是个大干部,曾经闹出几次去宾馆开会被服务员挡在门外的笑话。

【人物二】何祥美:中国枪王,三栖精兵

何祥美,1981年出生,现为南京军区某部士官,精通狙击步枪、匕首枪、微型冲锋枪等8种轻武器射击。除了一枪毙敌的绝技外,他还拥有跳伞、飞行、潜水等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具备特种爆破、深海潜水、悬崖攀登、伞机降等30多种作战本领。经过9年军营磨砺,何祥美已从一个开始跑 5公里 都累得喘粗气的小胖子,而摇身变为一位全能战士。

当兵第六年,南京军区抽调了一批训练尖子组成狙击手集训班。各方面素质都很优秀的何祥美幸运入选。在集训的10个月里,何祥美每天比队友提前半小时起床,穿沙背心跑步;练据枪,别人一个动作练20遍,他就要练上40遍。何祥美懂得:战场上,狙击手扣扳机的机会只有一次。若不能一枪毙敌,牺牲的就是自己。为保证据枪的稳定性,他把圆石子、弹壳放在枪管上,两小时不能掉,掉一次加练10分钟。两个小时下来,他的身体已经僵硬到几乎动不了的程度。为提高识别目标的能力,他每天盯着手表秒针训练,做到5分钟不眨眼,迎风迎光迎沙不流泪。为提高场景记忆能力,何祥美就强迫自己在1分钟内判定风向、风速,目测距离和高低角,判断现场景物。如今,他已经练出了一身"枪王"的真功夫。只需几秒钟,何祥美就能准确判定风向、风速,目测距离和高低角,得出射击所需正确的修正值。全能战士。“对一名战士来说,就是要超越前人、超越对手,使自己的能力素质适应未来战争要求。”“当兵就当能打得赢的兵。”何祥美用艰苦训练、惊人意志又先后通过跳伞训练、潜水训练。从此,这只"陆上猛虎"兼"空中猎鹰"摇身一变又成了一条"水里蛟龙"。

面对两次退役,家里人需要他,很多大公司对他提供了丰厚待遇的聘用条件,但何祥美毅然选择留在部队。“没有国,哪有家?身为一名战士,就要为履行使命去奉献。”何祥美告诉记者,他爱自己的父母,也懂得离开就能过上更舒适安逸的生活。但部队多年的教育使他更加明白,军队是为保卫国家而存在的,没有军人的奉献就没有国家的安宁。

在他看来,荣誉从来就属于光荣的集体,属于每一个人。2004年5月,连队跳伞训练结束后组织评功评奖,战友们纷纷推荐何祥美荣立三等功,全连53人,他得了52票。哪知何祥美当场站起来说:“指导员,这个功我不能要,功劳属于大家。”最终,在他的建议下,连队经过重新研究,给另一位班长记了功。这之后,他又两次让功,在部队传为佳话。

何祥美成了“枪王”、“三栖精兵”后,多次代表部队参加重大演练和汇报演示活动,次次出色完成任务,赢得了广泛赞誉。面对掌声喝彩、荣誉名利,何祥美没有陶醉,也没有松懈,而是以此为动力,更加刻苦地训练、更加自觉地付出,积极回报组织的关心与厚爱。。 2008年,何祥美先后两次赴京参加重要颁奖活动。其间,他在和“航天英雄”杨利伟、“试飞英雄”李中华等英模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主动找差距、思不足,积极学精神、强责任。回到连队后,他以更高的标准给自己制定了新的学习训练目标。坚持理论学习争一流,军事训练铆着劲,脏活累活冲在前。战友们都说:“何祥美没有变,还是原来的何祥美。”

【人物三】沈浩:永远留在小岗的“第一书记”

2004年2月,沈浩被安徽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选派到小岗村担任村党委第一书记。从省城合肥到小岗农村,从省直机关到基层一线,沈浩的内心不能说没有反差。来了就要有贡献,这是沈浩

的朴素想法。修路——沈浩干了来小岗的第一件大事。修路的日子,沈浩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撒石子、扛水泥、拌砂浆。村里人叹服:这个沈书记人实在,不是来图虚名的。行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沈浩常说,“跟老百姓面对面,不如和大家肩并肩。”3个多月后,路修好了。一算账,整整省了20万元,还加修了两条水泥岔道。全村劳动力每人挣了1000多元工钱。 不久,沈浩又干了一件大事——保护村集体财产。属于村集体的20多间房屋被几户人家强占。沈浩不怕难,敢碰硬,苦口婆心劝说不通,就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钉子户终于被拔掉了,村民们对沈浩刮目相看。

熟悉沈浩的人说,他从“城里人”到“村里人”的角色转变很快:冬天,穿上村里5块钱买的老棉鞋;谁家的剩茶端起来就喝,谁家的剩饭端起来就吃;抽2块钱一包的香烟;遇见财政厅的老同事说话,也从“我们财政厅”变成了“我们小岗村”;手上长了老茧,整个人黑了,瘦了„„ 沈浩成了全天候“村官”。他习惯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和村民平起平坐商量事儿,从不坐老板椅给人居高临下的感觉。“坐沙发,和大家交流‘零距离’,这样老百姓才会亲近你。”他住的那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床头贴着村民联系电话。大门从不上锁,谁都能推门而入。“村里的大事小情、百姓疾苦他都知道。”房东说。

遇到重大决策,沈浩都要和“大包干”带头人们一起商议。如今冰封开始融化了,人心开始聚拢。 沈浩带领小岗村的村民开始迈向致富的道路,2006年春节前,26户住房比较困难的农民都住进了 160平方米 的两层楼房。当三年任职期满时,面对全村按下的挽留他的红手印,沈浩决定留下来,在小岗村他又是尽职尽责地工作三年。然而,第二个三年任期又要到了。面对老母亲需要照顾、家庭需要他担当,他还是选择留在小岗村了。他知道他还有很多要为村民办的事情。2009年11月5日沈浩因劳累过度,牺牲在工作岗位上。

【人物四】:马军武、张正梅:国境线上的守边夫妻:巡边29万公里 23年 疆生产建设兵团农10师185团的马军武和妻子张正梅,23年在戈壁巡边里程达29. 2万公里 ,相当于绕地球7圈多。在这个叫做桑德克民兵哨所的地方,马军武夫妇甘守清贫与寂寞,用双脚丈量着边境线上的每一寸土地,将青春和忠诚奉献给了神圣的守边事业。桑德克是个远离人群的地方,在沙山与植被相夹的空地上,两座20多米高的 望塔是夫妻俩每天必爬的建筑。夫妻俩的任务就是守水、护边、护林,在长达 30公里 的巡边路上不分四季地来回奔波与穿梭。重重叠叠的足迹烙印在长长的边境线上,边境线的小草、石子和铁丝网,都铭刻在了夫妻俩的心里。

马军武夫妇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朝霞的映衬下,庄重地把国旗缓缓升起。然后,妻子回家做饭,马军武则沿着河沿巡视一圈,观察堤坝水情,检查树林植被,把被野生动物撞坏的铁丝网加固好。“国界边上守国土,边境线上牧牛羊”这句简单的话,不仅是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也记录了他们平凡而又伟大的工作。

【人物五】:庄仕华:丹心映边陲 大爱动天山

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院长庄仕华,从医38年来,他平均每天要做近30例手术,最多的一天做了49例;他上高原,进大漠,爬雪山、越戈壁,跑遍了天山南北,行程40万多公里,为基层官兵和各族群众巡诊38万人次。他善于学习,1992年初,以腹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外科诞生不久,庄仕华就急匆匆搭上了去北京学习的列车。很快,武警新疆总队医院就引进了时间短、刀口小、愈合快的腹腔镜技术。为掌握新技术,庄仕华把一串串葡萄放在纸箱里练习剥皮,又买回动物肝脏反复训练胆囊剥离术。历经万般辛苦,庄仕华练就了一手绝活。他刻苦钻研完成了全国首例腹腔镜下肝包虫内囊摘除手术,7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创造了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10万多例无一失败的医学奇迹。他始终心系患者,对待病人只要有一线希望,庄仕华从不放弃。翻开他的手术档案,上有百岁老人,下至1岁9个月的幼童,无论手术风险有多大,凭着一腔爱民深情,他总是竭尽全力为患者解

除病痛。他努力解决就医难就医贵的问题,使药品成本最多降低了70%,总体标准比自治区医保规定的范围还低了26%。

面对各种诱惑,庄仕华始终不为所惑,扎根边疆服务各族群众的信念从没动摇。几年前,一位在内地办医院的香港老板找庄仕华,许诺以当时工资4倍的报酬聘用他,还有私人医院的老板愿以年薪百万元聘请庄仕华任院长,他都婉言谢绝。

【人物六】孔祥瑞:时代蓝领

孔祥瑞1972年初中毕业就被分配到天津港码头当了工人。1985年,已经开了十几年门式起重机的他,参加了职工大学的考前培训班。那时候,孔祥瑞已经是值班队长,是队里的技术骨干。上学就要占用工作时间,岗位上离不开他!他人在课堂,心里却惦记着生产。上课第三天,孔祥瑞作了决定:告别课堂,重新回到他最牵挂、最热爱的工作岗位。短暂的求学经历虽然停止了,但孔祥瑞的求知欲望却更加强烈了。他曾说,人可以没有文凭,不可以没有知识;生产实践这个大课堂,照样培养人。孔祥瑞把工作岗位当成课堂,把生产实践作为教材,把设备故障作为课题,把身边拥有一技之长的工友当作老师,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他找来设备说明书,一页一页地学,一项一项地啃,不明白的查资料,不懂的找人问,直到把厚厚的说明书弄通弄熟。每天上下班他的兜里总是装着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

岗位上的刻苦钻研,使孔祥瑞逐渐成长为一名专家。2001年经过反复观察和思考,孔祥瑞与队里的技术骨干共同研究,发明了“机主令器星形操作法”。项发明,使门机每钩作业节省时间15.8秒,平均每天多干480吨的活,六公司当年2500万吨的任务超额完成,增效1600万元。2002年他带领队里的骨干攻克了门机中心集电器频频发生短路的技术难题,这项投入仅两千元的革新,产生了巨大的效益,被授予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证书。 2003年12月,孔祥瑞被调到煤码头公司一队任党支部书记、队长。他要掌控的是从国外进口的价值8亿元的世界最新自动化传输设备。这对于一直与门机打交道的孔祥瑞来说,无疑是一次挑战。孔祥瑞迎难而上,继续摸索。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两年光景,孔祥瑞的努力就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近年来,孔祥瑞获得了多项荣誉,但他仍像往常一样,天天同工友们一起,琢磨着多干点儿事。经过几个月的钻研,今年他同伙伴们在港口大型机械设备领域取得了又一项技术性突破——“电缆卷筒防出槽、脱落保护装置”研制成功。这项革新,可以避免港口大型机械电缆损坏事故的发生,自改造以来,堵住了两起事故隐患,避免了直接损失160万元,而这种新装置的研制及安装费用每台设备不足3000元。目前,这项成果已申报了国家专利。2006年以来,孔祥瑞和队友们一起完成的技术改造项目有20余项,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

【人物七】:李文祥:"在哪儿都是为人民服务"

前半生戎马倥偬、战功显赫,淮海、渡江等10多次重大战役都留下了他鏖战沙场的身影,一等功、特等功的勋章曾在他胸前闪耀。如今,86岁的李文祥老人只是中原大地一个普通的庄稼汉,躬耕乐道,这样的生活他已过了50年。1956年,李文祥转业安置到福建省建设厅工作,他不愿坐在舒适的办公室,哪儿艰苦去哪,先后辗转于厦门、泉州、莆田等地,岗位越换越苦。1962年,国家号召干部精简下乡支农,李文祥仍像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一样率先响应,转眼间从吃商品粮的国家干部变成了种地的农民。去冬今春,特大旱灾袭击中原,眼看麦子要因浇不上水大幅减产,86岁高龄的李文祥自掏腰包,拿出450元钱请人淘井,淤死多时的机井又汩汩地冒出水来。50多年来,李文祥扎根农村,再苦再难也从未向国家伸过手,更没有炫耀过自己的功绩。“文革”后,福建省建设厅两次派人邀请他回原单位恢复干部身份、落实生活待遇,他均谢绝了。“农村再苦再穷,我也要留下来。大家都去富地方了,穷地方没人来了,不就更穷嘛!” 参加革命64年,经历战役10多次,军功章装满布包,可谓功若丘山,可他在繁华处从容转身,甘为乡间一村夫野老。李文祥的一辈子,在别人眼中是传奇,他自己却解释得平淡——“在哪儿都是为人民服务”。

【人物八】:王争艳:80元"小处方"医生

被群众亲切称为“小处方医生”的汉口医院副主 任 医师王争艳,是武汉市民“海选”出来的

“百姓心目中的好医生”。作为一名社区医生,她心系患者。“不能让患者等一分钟。”虽然工作时间只半天,她通常到下午1时才能看完。最晚一次看到下午3时还没吃饭,患者看不过去了,给她送来了生煎包和牛奶,逼着她吃下。 “她每次接诊都不会少于15分钟。”退休干部、患者鲍玉珍说,“每次接诊,无论问什么她都耐心回答。有次看完病,还想帮妹妹咨询病情,王争艳毫不推辞,同样细心地帮助分析。”王争艳对病人的耐心,源自她“让病人用最小的代价治好病”的行医理念。在基层行医26年,她所开处方平均不超过80元。有人抽查她2008年和2009年的处方,平均单张处方值55元,最小处方值只有2毛7分,是为一名胃炎患者开出的一支2毫升的胃复安。这是一种止吐药,在具有同样功效的药品中最便宜。王争艳服务的社区,多是收入水平不高的居民。这恰如她自己多年的生活境遇。多少年来,王争艳月收入2300元,丈夫是铁路上一名车工,每月交完各种保险到手的只有600多元。一家3口至今“蜗居”在不到 50平方米 的小屋,儿子在直不起腰的小阁楼上长到了22岁。“在基层医院做一个全科医生虽然清苦,但能为各种病人解除痛苦,却很自豪。”王争艳说。她把自己能给予的都给予了病人。

【人物八】:"唯民书记"文建明

30年,8个乡镇,13年乡镇党委书记。他一直摸爬滚打在农村基层第一线,每到一地都攻坚破难,开创出风清气正、干群融洽的新局面。2005年,他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后,一如既往地忠于职守、忘我工作,用爱和信念创造了生命奇迹。 他就是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城南镇党委书记文建明。在他曾经工作过的乡镇,当地群众亲切地送给他一些绰号“治乱书记”:、“爱民书记”、“灭火队长”、“现代版焦裕禄”„„ 30年来,文建明始终怀着深厚的感情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为民解难作为第一追求。2003年,文建明到城南镇任党委书记。当时,城南镇债务缠身,社会矛盾较突出,上访多,治安差。他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乡村治理经验,后来在全国被推广学习。文建明说:“我是个农民的儿子,是党培养起来的干部,我要上对得起党,下对得起老百姓。乡村干部就是党和政府在基层的代言人。你心里装着群众,群众就会一直惦记着你;你为群众办一件好事,群众就会感谢你一辈子。”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4年来,文建明已经做了17次肝癌手术,“每次只请一周的病假,就像细娃儿(注:营山方言,就是“小孩子”)赶场一样。”文建明说他已经坦然面对死神的威胁,“我最多就是先走一步,只要活着一天,就要把群众的事情办好。”

【人物十】张雅琴:10个男书记管不好的村子 她管好了

她一心谋发展,带着贫穷的乡亲修路造桥,想方设法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她真情系百姓,身患重病之时想的还是村里的事,“百姓满意就好”是她的遗言。她是张雅琴,江苏省丹阳市金桥村已故党总支书记。10年前,这个原本叫木桥村的地方却是一幅破败景象:村集体负债20多万元,干部多年未发全过工资,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5000元,遇上交粮征税、拆迁建房,村里经常闹得不可开交。“没人干,我来试试吧!”2000年7月,尽管家人都劝她不要往这个“火坑”跳,张雅琴还是毅然离开安稳的乡镇干部岗位,成为这个“10任男支书都没搞好的”穷村当家人。没有资金,她带头捐款5000元,四处化缘;穷村没有信誉,她就以私人名义向企业借钱;没有砖块,她带着村干部到处去捡不要钱的废砖。 为筹集发展的启动资金,2002年,张雅琴成立村绿化园艺工程队,队员不是招聘来的农民工,而是全体村干部。为了按时完成一个大工程,张雅琴带头苦干,引发肩周炎,一条胳膊疼得抬不起来。她每天吃止痛药,坚持用一只手干活,还安慰大家:“别担心,这下我真的成一把手了!” 小康路上,不能让一户村民掉队。村委班子要像一个雁群,村支书要当好“领头雁”,班子成员之间要协调共飞,才能飞得高,飞得远。这是张雅琴的经典语录。“3650个日日夜夜,她从早上出门就一直忙村里的事,每天都到很晚才回来。”丈夫陆荣华说,儿子8个月大时,就放在无锡的婆婆家,几个月见不了一面。如今孩子结婚生子,孙女都一岁多了,身为奶奶的张雅琴也很少能抽出时间

来享受天伦之乐。可是,她却一直照顾着村里的4位孤寡老人,直至为他们养老送终。

【人物十一】“溜索医生”邓前堆:溜索行医28年

19岁那年,邓前堆通过乡卫生院培训后在村里做了乡村医生。江对岸山梁上的一个村小组,住着20多户人家。过人马吊桥到这个村,得绕路走两三个小时。邓前堆前去看病时,若不耽搁时间,就得过一条12 5米 长的溜索,而身下三十多米就是翻腾不息的怒江。工作和责任使他不得不学会过溜索。在努力钻研中,他的医术也一天天提高。不仅本村的,外村的乡亲也来找他看病。年逾八旬的老奶奶,双手皮肤皱如核桃,输液时他总能一针就扎准;烧伤的老人,在他救治下顺利康复。

这些年,拉马底村的村医换了四茬。他曾经的同事,有的去沿海打工,有的在当地谋其他活计。他也有外出挣钱的机会,但为了深山里的乡亲们他不能离开,尽管这份危险而忙碌的工作收入微薄。这两年,拉马底村预防接种率达98%,传染病控制效果非常好。“我有一点医学技术,就想干好它。”出诊路上,邓前堆边走边说。这些年邓前堆在陡峭的山路上,出诊5000多次,从来不收出诊费。有的病人交不起药费和治疗费,他也照样给治病。

【人物十二】邵春亮:600位少数民族学生爱上76岁邵"老爹"

邵春亮已经担任大连理工大学民族预科班班主任23年了,学生们都管他叫‘老爹’。邵春亮练就一个绝招。每次接班前,从民族名字到家庭成员,从毕业中学到习惯爱好,他要把每名学生的基本情况背得滚瓜烂熟,做到心里熟识每个孩子,一见面准能叫出每个人的名字。这一点,让思乡的孩子们倍感亲切。邵春亮打心眼里喜欢这群纯朴的少数民族孩子。“爱是一种真诚的付出,为学生无论做什么我都心甘情愿。”他动情地说。为进一步了解学生,邵春亮不顾年老体迈,暑假自费去西部那片土地走了一趟。他特意买了硬座慢车火车票,从大连到北京,再从北京转车乌鲁木齐,80多个小时的辗转颠簸,使他真正体会到边疆学生求学的艰辛。为让学生尽快成才,邵春亮总是亲自设计安排教学课程。每次临考,他总召集基础差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他既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又从不忽视培育他们丰富而均衡的精神世界。每天早晨一见面,邵春亮总是先为学生们“转播”新闻,从国内外大事到天气预报,捎带着姚明等文体明星的近况,以拓展孩子们的眼界。 23载春华秋实,8000多个日升日落。邵春亮呕心沥血把来自祖国边疆的千余名少数民族孩子培养成才。“建设好民族地区关键还得靠少数民族。把这些娃娃培养教育好,将来他们会发挥更大作用。”邵春亮告诉记者。

【人物十三】常德盛:蒋巷好支书45年“让财”上亿,村官楷模 数十年来,常德盛始终把解决老百姓的困难和疾苦,看做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终身奋斗的目标。在常德盛的带领下,全村干部群众在一起拟订了改变蒋巷村穷乡僻壤、穷山恶水面貌的计划,开始了大办农业的艰苦奋斗历程。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在常德盛的带领下,村民得到一年比一年好的收成,常德盛乐开了花。企业改制,按照章程规定,常德盛是董事长、总经理,可以名正言顺地持大股,一夜之间他就可以变成千万富翁。但常德盛不愿意这样做,他把上千万的股权全部给了村里。常德盛对自己的亲属要求也严格。“我从没得到过哥哥的特别关照。”弟弟常德茂说,他曾想做回收常盛集团钢板废料的生意,却被哥哥极力劝阻。常德盛的女婿在改制中没有得到任何照顾,气得自己出去办厂了。

工作中,常德盛为自己定下了“三不原则”——就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收礼,不吃请,不徇私。后来村里经济条件好了,常德盛又定下了新“三不原则”——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坐高档轿车。 进入新世纪以来,常德盛又定下了“三不原则”——一是职务不搞终身制;二是职位不搞世袭制,不传自己人,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三是村厂班子不搞家族制,企业领导岗位全部采用竞争上岗。

常德盛说:“我定这些自律原则,是希望全村干部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当村里出台全村规划、实施行动时,就能得到村民的支持和理解,让我做更多的为大家服务的事”。

【人物十四】李影:80后女孩管公厕:施"魔法"成文明窗口

生机勃勃的吊兰、轻柔舒缓的音乐、窗明几净的房间„„如果不是门口挂着“公共厕所”的标牌,路人无不以为这是个休闲场所。但在几年前,这里还设施简陋、环境潮湿、异味扑鼻。对这个公厕施

以“魔法”的,是一位外来农民工——李影。一位“80后”的年轻姑娘,不嫌活脏,不怕事小,把小小公厕打理成为大上海的文明窗口。6年来,李影靠着勤劳与努力在上海扎下了根。她入了党,有了上海户籍,劳模、标兵证书拿了一大箩。“有人觉得这岗位不体面、没出路,但我觉得,恰恰是这份工作,给了我一个灿烂的人生。”李影的寝室在公厕楼上,“把工作岗位当作自己的家”,她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第五篇 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人物一】孟佩杰:8岁起侍奉养母12年 90后少女背瘫母上大学

孟佩杰是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在校学生。5岁那年,父亲被车祸夺去了性命。迫于生活压力,寡母不得不将年仅5岁的她送人领养。1998年,由于工作过度劳累养母刘芳英患上了椎管狭窄症。虽然经过治疗保住了性命,但只能依靠双拐勉强走路,后来完全瘫痪。一年后,养父无法忍受艰难的生活,悄悄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这一年,孟佩杰只有8岁。从那时起便担负起照顾瘫痪养母和整个家庭琐事的重担。她从来没有因为照顾母亲和料理家务而耽误学习,每次考试她都能获得优异的成绩。从8岁到20岁,4000多个日子里,孟佩杰日复一日照料养母刘芳英,任劳任怨,不离不弃。2009年,孟佩杰被距离家乡百公里外的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录取,不放心养母的她决定“带着母亲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继续悉心照料着养母。这个“久病床前有孝女”的故事近日在网络上传播感动了众多网民。在临汾当地论坛上,网民们纷纷为她“盖楼”祝福,称她为“临汾最美的女孩”。 “没有妈妈就没有今天的我,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做女儿的本分。”说起这些年的艰辛,孟佩杰的语气很平静。“我想尽快毕业,早点参加工作,挣钱照顾妈妈!”孟佩杰总是这样对人说。

【人物二】王冬梅:重恩情 尽孝道 这就是爱的脊梁

当家庭的负担、生活的不幸山一般向她压下来的时候,她没有退缩、没有逃避。20多年来,她用无私的爱,悉心照料瘫痪卧床的养父和高龄的奶奶,向世人诠释了一个真爱的故事。她就是甘肃省两当县金洞乡太阳村村民王冬梅。两岁的时候,王冬梅被收养,与养父、养母、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老人陆续生病没人照顾,王冬梅不得不中途辍学回家。 2006年,王冬梅的奶奶和养父相继故去。但她的丈夫却因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最终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生活的重担又一次压在王冬梅的肩上。但王冬梅说:“我不能撇下70多岁的养母和瘫痪在床的丈夫不管。”如今,王冬梅通过养牛、养鸡,还清了家里的债务,两个孩子也已初中毕业,学会了做饭和理发的手艺,可以养活自己。现在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伺候养母和丈夫身上,一有空闲,就和他们聊天,说说外面的事情,给他们宽心。

【人物三】张蕾:80后女大学生带盲父求学

张蕾8岁时,父亲失明,母亲离家出走,弟弟年幼。那一刻,她的童年结束了。几个土豆和红薯就是一天的干粮。自己吃小碗,给父亲和弟弟吃大碗,生怕怕年幼的弟弟吃不饱。2007年,在外界的帮助下终于实现了她的大学梦,但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困惑。父亲怎么办?为了照顾父亲,年仅21岁的王蕾做出一个决定——带着父亲上大学。一边上学一边打工照顾父亲,每月还要从牙缝里挤出两三百元寄给弟弟。每天在夜市帮人洗碗,一直工作到深夜两点才结束。像大多数女孩一样怕走夜路,她常常是唱着歌走在夜深人静的公路上。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求学,但她的学习成绩不仅没有落后,还担任了学生会干部。 她毕竟只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女孩,心里还是有柔弱,有恐惧,但是她都放在自己心里。生活就是这样吧,困难也还是得走下去!这就是她感慨的难忘时刻:面对黑暗和困境的无助。但她相信,只要用越来越强大的心走“夜路”,总有一天,黑暗也会变光明! 张蕾说:“对于将来,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学习、生活上都更努力去进取。”言语间透出了一个大学中文系

四年级学生对文字的驾驭功底。”

【人物四】王欣、顾金钟:坚强妻子坚守18年残疾丈夫成警界“保尔”

18年前,新婚仅仅四个月的王欣遭遇了人生中的大不幸——丈夫顾金钟因公致残。然而,她并没有被击倒。十几年来,她以常人难以想像的坚忍和毅力,艰辛付出,执着坚守,用爱谱写出了一曲困

轻微的老年痴呆症,大小便失禁,李建珍每天精心服侍着老人。老人发病时,连自己的女儿都认不出来,但只要李建珍出现,老人精神就会好很多。李兵是李文的表妹, 2008年, 李兵丈夫病重,可家里的积蓄远远不够支付医药费,只得四处筹钱。李建珍一家鼎力相助,除张罗照顾外,月收入只有1000多元的李建珍还慷慨资助了上万元医药费。近几年,李兵一直没有找到工作,收入少,还要抚养小孩。

境中相濡以沫、彼此搀扶的感人赞歌。丈夫在她精心照料下,奇迹般地站了起来,重返工作岗位。 丈夫的去世,更是让李兵家陷入了困顿。李建珍一家没有袖手旁观,坚持每月给表妹家300元到400

凭着坚强的毅力,受伤后的顾金钟很快开始康复训练。坐起、站立、迈步„„这些动作虽然简单,但每一次尝试引发的疼痛都能让人虚脱。他咬牙坚持,一万次不行,就再试第一万零一次。他默念:“我不能放弃,既然命运残酷对待我,那我就要与命运抗争!”经过持续锻炼,1994年底,顾金钟终于拄着双拐,迈出了抗争命运的第一步。但他并不满足,因为他心底有一个愿望,那就是重返民警岗位。在王欣的帮助下,他用受伤僵直的双手练习打字,学习上网,熟悉各种文档操作。 由于行动不便,怕查询户口的群众等候,顾金钟几乎不在工作时间喝水。只有回到家来,他才会跟妻子说,我渴,真渴啊,真想抱着茶杯喝个痛快。即使是这样,无论是风雨交加,还是寒来暑往,重返工作岗位6年来,他未请过一天假。顾金钟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力,在岗位上作出了突出成绩,被誉为警界“保尔”。

【人物五】曹阳飞宇:爸爸 让我为你扛起一片天

曹阳飞宇是三明学院一名08级英语系大学生。8岁那年失去母亲,父亲到处打零工维持生计, 2009年1月25日 ,与曹阳飞宇相依为命的父亲突发重病,医生诊断父亲随时可能因重病离世。家里没有一点积蓄,怎么办?曹阳飞宇做出决定:卖掉房子,给父亲治病,飞宇也知道肺结核加上肾衰竭意味着什么。每天到了开饭时间,飞宇都是跑着去医院的食堂买饭菜,“去晚了饭菜就不热了。我对自己说,我必须跑着去食堂,只有这样跑下去,才能保住父亲的命。” 爸爸住院期间,从小到大都没过过生日的飞宇,买来一个8元钱的小蛋糕,唱着生日歌给父亲过一个生日,帮父亲打打气。他还带着父亲读大学。在学校外一间简陋的出租屋,上完课的男孩赶回来给父亲做饭,与父亲聊天,夜深了给父亲暖好被窝。男孩在用孝心一点点驱散黑暗,他相信希望总是在绝望的不远处。经历了三百多天的艰难,这对父子终于看到曙光:父亲的身体指标渐渐有了好转,连医生都说是个奇迹。“我们一定会好起来的,我们都有信心。”曹阳飞宇告诉记者,也许成长的过程中还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可希望永不灭,只要坚持,就一定能走下去。

【人物六】:陈九:最坚强母亲:90岁老太成3个男人顶梁柱

儿子瘫痪在床、大伯哥年迈腿伤、侄子智障眼盲,3位亲人生活均不能自理,而照顾他们的竟是89岁高龄的濮阳村妇陈九因为家贫,她半年才能买一次肉,让家人改善改善生活。面对这样艰难的生活,老人的眼角却总是挂着笑。

【人物七】:杨德碧:19年如一日孝顺前夫的岳父母

杨德碧是涪陵区龙潭镇义和村二社村民。她是一名勤劳朴实的妻子,也是一名善良慈祥的母亲,更是一名体贴入微的儿媳。与丈夫结婚后,她大度地担起了照顾丈夫前妻父母的责任;在丈夫意外身亡后,她毅然选择留守,继续赡养着与她毫无血缘的父母。19年如一日,对老人真心呵护、关怀倍至。当谈论起这件事情时,杨德碧是这样说的:“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情,不管以后怎样,我都要一直照顾两位老人。”

【人物八】李建珍:用大爱维系3个幸福家庭

李建珍,是广西南宁铁路局柳州机车车辆厂的一名普通职工。 1990年,李建珍和丈夫李文相识相恋婚后第三年,丧偶的婆婆重新找了老伴。李建珍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拼盘”之家:丈夫、婆婆、外婆、新的公公和他的两个女儿。尽管如此,李建珍却从未想过要另起炉灶单独过日子。她说:“这辈子能成为一家人是缘分,要好好珍惜!”公公患中风半身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因工作脱不开身的婆婆急得团团转而这时李建珍主动担起来了照顾公公的重担。 “有这么一个外孙媳妇,是我的福分。”李文的外婆今年已97岁高龄。几年来,因房屋拆迁,外婆一直和李建珍一家同住。老人有

元补贴生活。 10多年来,在悉心照顾好家庭的同时,李建珍在工作上也是一把好手,还拿到了高级工技能证。

在批量生产中,别人往往只测量最初加工好的一两个产品,她却总是一丝不苟地一个一个测量,有误差随时调整。

【人物九】王现伟:一名普通军人与死神抢妻的争夺战

2006年11月20日 ,对王现伟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一天。妻子刘粹红突发疾病,经过20多个小时的抢救,王现伟等到的是一张妻子患爆发性全身血栓的病危通知书。当其他人都表示放弃时,王现伟没有因此而放弃。日复一日,王现伟独自艰难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的衣兜里总是装着一张卡片,那是为照顾妻子专门制订的生活时刻表,无论走到哪里,这张卡片都在提醒他,家里有一个他深爱的瘫痪在床的妻子,告诉他什么时间该做什么。 王现伟用真情和行动履行着自己的诺言,照料妻子走过了风风雨雨的3年。今年1月,刘粹红的四肢慢慢有了知觉,这细微的变化,让王现伟兴奋不已。渐渐地,刘粹红不但可以用笔与丈夫交流,甚至可以无须人搀扶下地走路了。一天中午王现伟下班回到家,发现屋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被子叠得整整齐齐。他以为是邻居来帮忙收拾的,连忙在纸上写道:“今天是谁来家帮助收拾房间的,我好去感谢人家。”妻子接过笔写道:“房间是我收拾的,我能干活啦!”还没写完,刘粹红的泪水就止不住流了下来。战友陈道宏这样说:“我们能看出来,有时候他心里也很难过。但对于生活不幸,他从来没有怨天尤人,他的心里始终充满阳光。”

【人物十】陈礼国:"两半生命":一半守导弹 一半守爱情

陈礼国是一名导弹专家,更是一位伟大的丈夫。 1996年7月27日 ,妻子突发疾病进入医院。医院迅速下达了病危通知单,立即进行手术抢救。 6个小时后,黄晓琳被送回监控病房。由于脑细胞严重受损,苏醒过来的黄晓琳失去了记忆,她不认识病床前的亲人,并且进入极度狂躁状态。从此陈立国开始细心照顾妻子的饮食起居。他坚持了5年。妻子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好。春去秋来,他又坚持了5年。妻子能走路了能说话了。10年的艰辛,陈礼国用爱与坚强,陪着妻子与死神抗争,书写着爱情可以战胜死神的人间佳话。也是在这10年中,陈礼国照样拼命工作。他直接参加和组织完成了150多项科研项目。他担纲研制的“某装备气氛快速保障系统”,解决了数十年困扰武器检测流程时间长且不安全的瓶颈,使整个作战流程效率提高了近40倍„„

【人物十一】朱清章:孝心奇迹 59岁老人唤醒沉睡31年的养母

1975年冬天,朱清章的母亲成了“植物人”。没多久,朱清章从邻居那儿得知了自己被抱养的身世。但是他并没有离开他的养母。从此以后,他每天都要给老人家按摩,从腿部到头部,拍打、滚动、搓揉,一次至少半个小时。就这样,他坚持了30年。在朱清章的精心照顾下,30年后的一天,养母开口说话了,又过了两年,养母可以下地行动自如了。如今,已经83岁的韩福珍老人,面色红润、身体硬朗,谁都不相信她曾是卧床30年的植物人。


相关文章

  • 关于开展第四届甘肃省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的通知
  • 关于开展第四届甘肃省道德模范 评选表彰活动的通知 各市(州)党委宣传部.文明办.总工会.团委.妇联,省文明委成员单位: 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 ...查看


  • 2011年怀化市十大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实施方案
  • 怀化市首届"十大道德模范"评选活动 实施方案 为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在全社会营造学习典型.争当模范的良好氛围,展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奋发进取,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发 ...查看


  • 推荐评选工作总结
  • 总结一:推荐评选工作总结 7月下旬,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下发<关于在"公民道德宣传日"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的通知>后,我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省文明委领导指示要立即行动,精心组织,广泛发 ...查看


  • 大洼县团委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实施办法
  • <大洼县团委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镇团委及有关单位: 现将<大洼县团委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贯彻执行. 大洼县团委委员会 大洼县团委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实施办法 为落实 ...查看


  • 道德讲堂见义勇为.助人为乐
  •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欢迎来到道德讲堂.我是今天道德讲堂的主持人老师.今天道德讲堂的主题是:‚见义勇为.助人为乐‛. 道德讲堂的规范流程在去年的‚唱歌曲.学模范.诵经典.发善心.送吉祥‛五个环节的基础上,推动‚八一个‛流程即:‚自我反 ...查看


  • 2013年学习宣传道德模范计划
  • 2013年奥林花园社区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工作计划 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广泛动员辖区居民支持和参与道德建设,通过营造人人学习道德模范的舆论宣 ...查看


  • 道德模范暨身边好人推荐评选活动实施方案
  • 乐陵市统计局 2014年道德模范暨身边好人推荐评选 活动实施方案 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形成重品行.讲文明.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经局党组研究决定,2014年在全局持续组织开展道德模范暨身边好人推荐评选活动,我局根据自身实际, ...查看


  • 爱德事迹材料
  • 以实际行动做好教育事业 ----"爱德之星"单行材料 头闸九年制学校 黄金谱 黄金谱同志,现任教头闸九年制学校六年级语文兼班主任工作.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他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语 ...查看


  • 深入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方案
  • 深入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方案 根据市文明办和县文明办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的安排部署,结合我镇实际,现制定<"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方案> ...查看


  • 2012思品热点之2011道德模范人物
  • 2012中考热点之 2011道德模范人物 材料一:2011年全国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典礼在北京举行.李长春出席颁奖典礼.郭明义等54位同志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李桓英等260名同志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