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解析法解平面几何问题

解 析 法

1、 如图: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 ⊥BD ,交点为O ,自O 向各边作垂线,垂足为E 、F 、G 、H ;

连EO 交CD 于E ′,连FO 交DA 于F ′,连GO 交AB 于G ′,连HO 交BC 于H ′。求证:E 、F 、G 、H 、E ′、F ′、G ′、H ′八点共圆。

2、 如图:设H 是锐角三角形ABC 的垂心,由A 向以BC

为直径的圆作切线AP ,AQ ,切点分别为P 、Q 。 求证:P 、H 、Q 三点共线。

3、 如图:过圆中弦AB 的中点M ,任引两弦CD 和EF ,连CF 、ED 分别交弦AB 于Q 、P 。

求证:PM=MQ。

4、 如图:已知ABCD 是正方形,CE ∥BD ,BE=BD,BE 交CD 于点H 。

求证:DE=DH。

5、 用解析法证明圆的切割线定理。

6、 用解析法证明半角的正切公式:

tan

θ

2

=

sin θ1-cos θ

=。

1+cos θsin θ

⎧a cos θ+b sin θ=c ⎛ϕ-θ⎫

7、 已知⎨  ≠k π, k ∈Z ⎪ abc ≠0,

2⎭⎩a cos ϕ+b sin ϕ=c ⎝

求证:

a cos

+2

=sin

b

+2

=cos

c

-2

8、设a>0,b>0,c>0,求证:a 2+b 2-ab +b 2+c 2-bc ≥a 2+c 2+ac 说明等号何时成立。 练习题:

1、已知方程|x|=ax+1有一个负根但没有正根,则a 的取值范围是 2、已知f (x )=+x 2,若a , b ∈R , a ≠b ,则|f (a )-f (b )|与|a -b |的大小关系为( ) (A )|f (a )-f (b )||a -b | (D )不能确定 3、函数f (x )=

cos α-3

的值域为。

sin α-1

4、对一切实数a 有|

a 2+a +1-a 2-a +1|

5、求证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

参考答案

1、[证明] 以CA 为x 轴,DB 为y 轴建立坐标系,并记直线AB 与OG 的方程分别为

x y x y +=1, = a b d c

abc ⎫⎛abd

联立可解得G ' , ⎪

⎝ac +bd ac +bd ⎭abc ⎫⎛bcd

同理可得H ' , ⎪,

ac +bd ac +bd ⎝⎭

E '

acd ⎫acd ⎫⎛bcd ⎛abd

,, F ' , ⎪ ⎪

⎝ac +bd ac +bd ⎭⎝ac +bd ac +bd ⎭

由于F ′与G ′,E ′与H ′的横坐标相同,有F ′G ′//E′H ′//y轴;由于G ′与H ′,E ′与F ′的纵坐标相同,有G ′H ′//E′F ′//x轴;所以四边形E ′F ′G ′H ′是矩形,以它的对角线为直径作圆,这圆过E ′,F ′,G ′,H ′. 又由∠G ′EE ′=∠G ′GE ′=∠H ′FF ′=∠H ′HF ′=90°知,这圆也过E ,G ,F ,H ,得证八点共圆.

2、[证明]以BC 为x 轴,线段BC 的垂直平分线为y 轴建立直角坐

标系,记ΔABC 的顶点坐标为A (a ,b ),B (—R ,0),C (R ,

0)(R>0),则以BC 为直径的圆的方程为x 2+y 2=R 2 ① 而过P ,Q 的切线方程分别为

xx P +yy P =R 2xx Q +yy Q =R

2

因为两切线过点A ,故有

ax P +by P =R 2ax Q +by Q =R

2

2

这表明:P (x P ,y P ),Q (x Q ,y Q )在直线ax +by =R ②

上,但过P ,Q 的直线是唯一的,故②就是直线PQ 的方程。

又由锐角三角形知,AB ,AC 与圆相交,记交点为E ,F ,则BF ⊥AC ,CE ⊥AB ,且BF 与CE 交于ΔABC 的垂心H 。 由直线AC 的斜率为

b R -a

知,直线BF 的斜率为,得直线BF 的方程为 a -R b

(a -R )x +by =R 2-aR ; ③

同理CE 的方程为(a +R )x +by =R +aR ; ④

2

由③+④得②知:BF 与CE 的交点在PQ 上,即PQ 通过ΔABC 的垂心。

3、[证明]以M 为原点,直线AB 为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则已知圆可表示为x +y -2by +f =0 ① 直线CD ,EF 可表示为y =k 1x , y =k 2x 合并为

22

(y -k 1x )(y -k 2x )=0

于是,过①、②交点C 、E 、D 、F 的二次曲线系可表

示为x 2+y 2-2by +f +λ(y -k 1x )(y -k 2x )=0 ③

其与x 轴的交点P ,Q 的横坐标满足方程(1+λk 1k 2)x 2+f =0,由P ,Q 的存在性知:这方程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且x P +x Q =0,这说明:原点M 是P ,Q 的中点,从而PM=MQ。 4、[证明]如图:以BC 所在直线为x 轴,CD

1,则A (—1,1),B (—1,0),C (0,0),D (0,1)

因为

CE//BD,所以∠ECX=∠DBC=45°,因此直线

CE 的方程为y=x,设E (a ,a ),由|BE|=|BD|=2知,

a +12+a 2

=2由于a>0,故a =

-1

,因2

此|DE|=3-1,又BE 的方程为

y

=2-3,x +1

设H (0,b ),代入上述方程得b =2-,于是|DH|=-1

所以|DE|=|DH|。

5、设P 是圆O 外一点,PT 是圆的切线,PAB 是圆的割线,以圆心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设圆的方程为x 2+y 2=r 2 ①

点P 的坐标为P (x 0, y 0)x 0+y 0>r 2,点A ,B 的坐标为

2

2

()

(x 1, y 1), (x 2, y 2)(x i 2+y i 2=r 2, i =1, 2),过点P 的直线方程为y -y 0=k (x -x 0) ②

22

有 PA=+k |x 1-x 0|,PB=+k |x 2-x 0|,PT 2=PO 2-OT 2=x 0+y 0-r 2

22

把②代入①得1+k 2(x -x 0)+2(ky 0+x 0)(x -x 0)+x 0+y 0-r 2=0

2

2

2

()

x 0+y 0-r 2

由韦达定理得(x 1-x 0)(x 2-x 0)= 2

1+k

从而 PA ⋅PB =1+k 2(x 1-x 0)(x 2-x 0)=x 0+y 0-r 2=PT 2。

2

2

22

()

6、[证明]如图:对任意角θ(θ≠2k π+π)作单位圆与始边ox 轴正向交于C ,与终边交于A ,有A (c o s

θ, s i n θ), C (1, 0)又角

θ

2

的终边在点A 、C 的对称轴上,或为射线OB ,或为射线OB ′,而直线BB ′的方程为y =x t a θ

2

。由AC ⊥BB ′知

t a =

2

θ

1-c o s θ

,又AC 的中点在BB ′上,有

s i n θ

sin θ1+cos θθθsin θ

=⋅tan ,即tan =。 22221+cos θ

θsin θ1-cos θ

=所以tan =。

21+cos θsin θ

7、[证明]对a ,b 不为0,已知条件表明,不同的两点A (cos θ, sin θ), B (cos ϕ, sin ϕ)在直线

ax +by =c ①

上,又AB 所确定的直线方程为(sin θ-sin ϕ)(x -cos ϕ)-(cos θ-cos ϕ)(y -sin ϕ)=0 即 x cos

θ+ϕ

2

+y sin

θ+ϕ

2

=cos

θ-ϕ

2

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知①,②重合,得

a cos

θ+ϕ

2

=sin

b

θ+ϕ

2

=

c cos

θ-ϕ

2

⎛a ⎫⎛c ⎫

⎪ ⎪有|AB |=a 2+b 2-ab ,()a , B b , 0, C , -c 8、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取点A , 22⎪ 22⎪⎝⎭⎝⎭

|BC |=c 2+b 2-cb ,|AC |=a 2+c 2+ac 由|AB|+|BC|≥|AB|即得所求。

当A 、B 、C 三点共线时取等号,此时由面积S ΔAOC=SΔAOB+SΔBOC 得

111111

ac sin 120︒=ab sin 60︒+bc sin 60︒即=+时取等222b a c

号。 练习题: 1、 a ≥1 2、 A 3、 [, +∞) 4、 1 5、 略

43

解 析 法

1、 如图: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 ⊥BD ,交点为O ,自O 向各边作垂线,垂足为E 、F 、G 、H ;

连EO 交CD 于E ′,连FO 交DA 于F ′,连GO 交AB 于G ′,连HO 交BC 于H ′。求证:E 、F 、G 、H 、E ′、F ′、G ′、H ′八点共圆。

2、 如图:设H 是锐角三角形ABC 的垂心,由A 向以BC

为直径的圆作切线AP ,AQ ,切点分别为P 、Q 。 求证:P 、H 、Q 三点共线。

3、 如图:过圆中弦AB 的中点M ,任引两弦CD 和EF ,连CF 、ED 分别交弦AB 于Q 、P 。

求证:PM=MQ。

4、 如图:已知ABCD 是正方形,CE ∥BD ,BE=BD,BE 交CD 于点H 。

求证:DE=DH。

5、 用解析法证明圆的切割线定理。

6、 用解析法证明半角的正切公式:

tan

θ

2

=

sin θ1-cos θ

=。

1+cos θsin θ

⎧a cos θ+b sin θ=c ⎛ϕ-θ⎫

7、 已知⎨  ≠k π, k ∈Z ⎪ abc ≠0,

2⎭⎩a cos ϕ+b sin ϕ=c ⎝

求证:

a cos

+2

=sin

b

+2

=cos

c

-2

8、设a>0,b>0,c>0,求证:a 2+b 2-ab +b 2+c 2-bc ≥a 2+c 2+ac 说明等号何时成立。 练习题:

1、已知方程|x|=ax+1有一个负根但没有正根,则a 的取值范围是 2、已知f (x )=+x 2,若a , b ∈R , a ≠b ,则|f (a )-f (b )|与|a -b |的大小关系为( ) (A )|f (a )-f (b )||a -b | (D )不能确定 3、函数f (x )=

cos α-3

的值域为。

sin α-1

4、对一切实数a 有|

a 2+a +1-a 2-a +1|

5、求证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

参考答案

1、[证明] 以CA 为x 轴,DB 为y 轴建立坐标系,并记直线AB 与OG 的方程分别为

x y x y +=1, = a b d c

abc ⎫⎛abd

联立可解得G ' , ⎪

⎝ac +bd ac +bd ⎭abc ⎫⎛bcd

同理可得H ' , ⎪,

ac +bd ac +bd ⎝⎭

E '

acd ⎫acd ⎫⎛bcd ⎛abd

,, F ' , ⎪ ⎪

⎝ac +bd ac +bd ⎭⎝ac +bd ac +bd ⎭

由于F ′与G ′,E ′与H ′的横坐标相同,有F ′G ′//E′H ′//y轴;由于G ′与H ′,E ′与F ′的纵坐标相同,有G ′H ′//E′F ′//x轴;所以四边形E ′F ′G ′H ′是矩形,以它的对角线为直径作圆,这圆过E ′,F ′,G ′,H ′. 又由∠G ′EE ′=∠G ′GE ′=∠H ′FF ′=∠H ′HF ′=90°知,这圆也过E ,G ,F ,H ,得证八点共圆.

2、[证明]以BC 为x 轴,线段BC 的垂直平分线为y 轴建立直角坐

标系,记ΔABC 的顶点坐标为A (a ,b ),B (—R ,0),C (R ,

0)(R>0),则以BC 为直径的圆的方程为x 2+y 2=R 2 ① 而过P ,Q 的切线方程分别为

xx P +yy P =R 2xx Q +yy Q =R

2

因为两切线过点A ,故有

ax P +by P =R 2ax Q +by Q =R

2

2

这表明:P (x P ,y P ),Q (x Q ,y Q )在直线ax +by =R ②

上,但过P ,Q 的直线是唯一的,故②就是直线PQ 的方程。

又由锐角三角形知,AB ,AC 与圆相交,记交点为E ,F ,则BF ⊥AC ,CE ⊥AB ,且BF 与CE 交于ΔABC 的垂心H 。 由直线AC 的斜率为

b R -a

知,直线BF 的斜率为,得直线BF 的方程为 a -R b

(a -R )x +by =R 2-aR ; ③

同理CE 的方程为(a +R )x +by =R +aR ; ④

2

由③+④得②知:BF 与CE 的交点在PQ 上,即PQ 通过ΔABC 的垂心。

3、[证明]以M 为原点,直线AB 为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则已知圆可表示为x +y -2by +f =0 ① 直线CD ,EF 可表示为y =k 1x , y =k 2x 合并为

22

(y -k 1x )(y -k 2x )=0

于是,过①、②交点C 、E 、D 、F 的二次曲线系可表

示为x 2+y 2-2by +f +λ(y -k 1x )(y -k 2x )=0 ③

其与x 轴的交点P ,Q 的横坐标满足方程(1+λk 1k 2)x 2+f =0,由P ,Q 的存在性知:这方程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且x P +x Q =0,这说明:原点M 是P ,Q 的中点,从而PM=MQ。 4、[证明]如图:以BC 所在直线为x 轴,CD

1,则A (—1,1),B (—1,0),C (0,0),D (0,1)

因为

CE//BD,所以∠ECX=∠DBC=45°,因此直线

CE 的方程为y=x,设E (a ,a ),由|BE|=|BD|=2知,

a +12+a 2

=2由于a>0,故a =

-1

,因2

此|DE|=3-1,又BE 的方程为

y

=2-3,x +1

设H (0,b ),代入上述方程得b =2-,于是|DH|=-1

所以|DE|=|DH|。

5、设P 是圆O 外一点,PT 是圆的切线,PAB 是圆的割线,以圆心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设圆的方程为x 2+y 2=r 2 ①

点P 的坐标为P (x 0, y 0)x 0+y 0>r 2,点A ,B 的坐标为

2

2

()

(x 1, y 1), (x 2, y 2)(x i 2+y i 2=r 2, i =1, 2),过点P 的直线方程为y -y 0=k (x -x 0) ②

22

有 PA=+k |x 1-x 0|,PB=+k |x 2-x 0|,PT 2=PO 2-OT 2=x 0+y 0-r 2

22

把②代入①得1+k 2(x -x 0)+2(ky 0+x 0)(x -x 0)+x 0+y 0-r 2=0

2

2

2

()

x 0+y 0-r 2

由韦达定理得(x 1-x 0)(x 2-x 0)= 2

1+k

从而 PA ⋅PB =1+k 2(x 1-x 0)(x 2-x 0)=x 0+y 0-r 2=PT 2。

2

2

22

()

6、[证明]如图:对任意角θ(θ≠2k π+π)作单位圆与始边ox 轴正向交于C ,与终边交于A ,有A (c o s

θ, s i n θ), C (1, 0)又角

θ

2

的终边在点A 、C 的对称轴上,或为射线OB ,或为射线OB ′,而直线BB ′的方程为y =x t a θ

2

。由AC ⊥BB ′知

t a =

2

θ

1-c o s θ

,又AC 的中点在BB ′上,有

s i n θ

sin θ1+cos θθθsin θ

=⋅tan ,即tan =。 22221+cos θ

θsin θ1-cos θ

=所以tan =。

21+cos θsin θ

7、[证明]对a ,b 不为0,已知条件表明,不同的两点A (cos θ, sin θ), B (cos ϕ, sin ϕ)在直线

ax +by =c ①

上,又AB 所确定的直线方程为(sin θ-sin ϕ)(x -cos ϕ)-(cos θ-cos ϕ)(y -sin ϕ)=0 即 x cos

θ+ϕ

2

+y sin

θ+ϕ

2

=cos

θ-ϕ

2

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知①,②重合,得

a cos

θ+ϕ

2

=sin

b

θ+ϕ

2

=

c cos

θ-ϕ

2

⎛a ⎫⎛c ⎫

⎪ ⎪有|AB |=a 2+b 2-ab ,()a , B b , 0, C , -c 8、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取点A , 22⎪ 22⎪⎝⎭⎝⎭

|BC |=c 2+b 2-cb ,|AC |=a 2+c 2+ac 由|AB|+|BC|≥|AB|即得所求。

当A 、B 、C 三点共线时取等号,此时由面积S ΔAOC=SΔAOB+SΔBOC 得

111111

ac sin 120︒=ab sin 60︒+bc sin 60︒即=+时取等222b a c

号。 练习题: 1、 a ≥1 2、 A 3、 [, +∞) 4、 1 5、 略

43


相关文章

  • 浅谈解析几何 大四毕业论文
  •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册 作者姓名: 卢瑞华 指导教师: 马凯 所在学院: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专业(系): 数学与应用数学 班级(届): 2012届数学C 班 河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论文(设计)题目: 浅谈解析几何 学 ...查看


  • 浅谈解析几何产生的背景及其基本思想
  • 吉安市白鹭洲中学  李芹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解析几何产生的背景,基本思想.解析几何是数学史上的划时代巨制, 解析几何作为一个数学分支的创立归功于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和费马.其基本思想是借助坐标法,把反映同一运动规律的空间图形(点.线.面)同数 ...查看


  • 高中解析几何中的最值问题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中解析几何中的最值问题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姚振飞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85期 摘 要: 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解析几何最值问 ...查看


  • 费马和笛卡尔的解析几何世界.1doc
  • 项目名称: 报告人 : 指导教师: 2012年12月25日 摘要:解析几何学对近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解析几何的诞生促进了新时代的到来,对旧的数学做了总结,代数和几何相结合, 引发的变量概念为物理学打基础.这其中笛卡尔和费马为解析几 ...查看


  • [空间解析几何]教学纲要
  • <空间解析几何>课程教学纲要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数学专业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数学专业三门基础专业课之一,其内容主要是以向量代数为工具,利用代数的方法去研究空间中的平面和直线的位置关系与度量性质, ...查看


  • 2014高考数学必考题型
  • 2014高考数学必考题型 命题热点一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集合这一知识点是高考每年的必考内容,对集合的考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集合的运算,二是集合间的关系,三是集合语言的运用. 在试卷中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属于容易题. 集合知识经常与函 ...查看


  • 多彩的几何学(张顺燕)
  • 多彩的几何学 今天中学学的几何学是演绎几何学,它是如何诞生的?它诞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它的代表作是什么? § 1.从经验几何到演绎几何. 1.数和形的交响曲.数学包含两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数和形.数是算术和代数的研究对象,形是几何学的研 ...查看


  • 数学的三大核心领域--几何学范畴
  • 1.初等几何 在希腊语中,几何学是由地与测量合并而来的,本来有测量土地的含义,意译就是测地术.几何学这个名词,系我国明代数学家根据读音译出的,沿用至今. 现在的初等几何主要是指欧几里得几何,它是讨论图形(点.线.面.角.圆等) 在运动下的不 ...查看


  • 高中数学:平面解析几何中常见的对称问题
  • 许兴华数学2016-11-10 平面解析几何中的对称问题在现行中学数学材料中没有按章节进行系统编排,只是分散地穿插在直线.曲线部分的题型之中.但这部分知识是解析几何中重要的基础内容,也是近年来的高考的内容之一.对称点.对称直线的求法,对称问 ...查看


  • 复变http
  • 复数的概念起源于求方程的根,在二次.三次代数方程的求根中就出现了负数开平方的情况.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对这类数不能理解.但随着数学的发展,这类数的重要性就日益显现出来.复数的一般形式是:a+bi,其中i 是虚数单位. 以复数作为自变量的函数就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