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

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是农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呈现出与农耕文明不一样

的商业文明特质。商业发展建立在农业、手工业水平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的基

础上,反过来又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农耕文明带来更多的活力,我国古

代经济因此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在农耕文明大背景下,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

策,而商业在这种政策环境中仍顽强发展,不断突破,于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呈

现出中国商业文明特有的魅力。但横向来看,对比明清时期的世界潮流,在古代

商业促进农耕文明达到顶峰的时候,却没能使中国像西方商业那样开启工业文明

的大门。

本课第一目“商业的发展”概述了古代商业发展在各个阶段的主要表现;第

二目“城市繁荣”介绍了作为古代商业发展的中心——城市在格局和职能等方面

的变化;第三目“重农抑商”阐述了古代商业发展艰难的政策环境,这既是重现

古代商业发展概貌的重要部分,也是分析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的重要依据。三

目在一起,较突出地体现了《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的要求。

为了使学生能更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将标题改为《农耕时代的商业》。

【学情分析】

1.本课教学内容,在时间上久远,且跨越时间段漫长;在内容上,知识点

偏多;在空间上,涉及国内外,而学生仅有初中历史学习的一些片段记忆。

2.不仅如此,长春的学生暂时没有接触过课改后的教材,这种跨越整个古

代时期的专题结构对学生的学习会造成一定的困难。

3.学生有一定的史料阅读分析能力和一定的求知欲望。

教师应应根据这些基本学情力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用学生能够理解的各

类资料搭建平台,构建知识框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探求知识,顺利地了解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从而进一步分析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

① 知道古代商业发展在商人、城市、商路等方面的表现;

② 列举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在各阶段的突出表现和商业发展特点。

2.能力与方法

① 在重现古代商业发展概貌过程中归纳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发展史

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基本史学能力。

② 从文献、诗歌、多种类型的图片和视频等资料的研读分析中,提高提取

历史信息的能力和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 从学习古代商业繁荣发展的概况中,理解古代高度繁荣的商业文明是中

华文明的一部分,感悟商业发展中呈现出来的向善、诚信、创新、开拓、自由、

交融等商业精神;

② 从提取和交流历史信息的过程中,增强历史的意识,体验合作学习的快

乐。

【教学重点】

重点: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表现及特点

难点: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形式】 讲授、合作探究、情境体验、讨论交流

【教学时间】 40分钟

【教学年级】 高一年级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准备

1. 按照实际情况,以就近原则临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2. 发放本课的学案,指导预习。

二、课题引入——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介绍长春现代商业发展,师生互动,引入新课。并用幻灯片显示标

题《农耕时代的商业》和《课程标准》中“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的要求。

【设计意图】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导入新课,拉近师生距离,提起学生对本课

学习的兴趣和期待。将课程标题与学习要求同时呈现给学生,起到引导学生关注

学习重点的作用。

三、新课教学

第一部分:重现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

呈现表格,提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学案上关于古代商业发展的表格。

(一)商人:从先秦大商到明清商帮

1.教师引导:为什么我们把做买卖的人叫“商人”。

(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

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

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过渡:问:你知道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大商人吗?

答:„„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大商人,其中著名的有范蠡、吕不韦等。下面我

们看一段有关范蠡经商理念的材料,想一想他是如何致富的?

2.创设图片和文字材料情境,引导学生了解以范蠡为代表的春秋末期大商

人的兴起。

呈现范蠡画像和《史记·货殖列传》里的记载:

材料1:范蠡认为:“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答:根据“有余不足”就可以知道物品的贵贱。

也就是说,他已经掌握了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的规律。范蠡在物品充

足时买进,在短缺时卖出,十九年中三致千金,不愧是中国古代的“经营之神”。) 材料2:“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

(更难得可贵的是,范蠡经常把钱财分散给穷人,这种兼济天下的精神是不

是更值得我们钦佩?因此范蠡被后人尊为商人的祖师爷,并奉为财神。)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商帮,体会古代中国优秀的商业精神。

呈现以下材料:

材料1.“从太原到平阳(临汾)这一带的商人遍及全国各地,……”

—— 《马可〃波罗游记》

材料2。“山西富户,百十万家资者,不一而足。”

——《清高宗实录》

材料3.晋商的经商谚语“宁叫赔折腰,不叫客吃亏”、“诚召天下客,义纳八方财” (的确晋商遍迹全国各地,不仅如此,他们还走出了过门。他们也的确财力雄厚。那么材料3告诉我们晋商能经营这样的票号,还得益于晋商有什么样的品质?

生:诚信。

师:非常好,这是晋商能成就票号事业非常重要的条件。那我们来探讨一下,一个成功的商人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

生:机智、果敢、诚实、守信用

生: 应该把握商机,判断市场情况,有商业智慧。)

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分析晋商创办票号的条件,感悟晋商诚信的商业精神。

4.教师引导:大家认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学生交流后,呈现学者对明清十大商帮的总结:

山西商帮--义中取利,信誉第一 ;徽州商帮--贾而好儒,财自道生 福建商帮--自强不息,爱拼会赢 ;广东商帮--敢想敢干,敢为人先 山东商帮--重土乐安,诚实守信 ;宁波商帮--灵活善变,开拓创新 龙游商帮--海纳百川,宽以待人 ;洞庭商帮--审时度势,稳中求胜 江西商帮--广泛从业,小本经营 ;陕西商帮--追求厚利,既和且平

5.教师总结商人群体发展的趋势特点以及其中所反映出来的商业的发展和商业精神的丰富。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或图片情境,使学生知道商人产生、春秋战国大商人的兴起和明清商帮的发展概况,理解商人群体的扩大反映了商业资本的扩大和商业的繁荣发展,进而感悟日益丰富的优秀商业精神和源远流长的中国商业文明。

(二)城市:从规范之美到自由之风

1.在教师引导下,理解城市是商业活动的中心。

2.引导学生认识“市”在唐以前的特点。

呈现白居易《卖炭翁》“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诗句。

设置问题:诗歌中反映了唐朝的“市”有什么特点呢?

3.创设图片情境,初步体会北宋汴京的繁华。

呈现《清明上河图》,描述清图片中的场景,用语言激发学生对图片的理解。

4.比较唐、宋的城市格局,探讨唐、宋城市格局的变化。

呈现唐长安和宋汴京的城市格局图。

教师引导:哪个城市的人们生活更方便?为什么?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给学生读图和由表及里获取信息的方法。

5.教师总结以唐长安和宋汴京为代表的大都市的发展特点,以及其反映出的商业发展的内涵。

【设计意图】城市发展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在这里选取典型的两个城市、两个阶段作为代表进行比较,意在勾勒出商业发展在城市变革这方面的体现。教学过程中,使用诗歌和图片资料,层层递进,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城市格局的变化反映了商业的繁荣发展,理解商业发展突破限制,更加自由,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体会商业的自由内涵和对于民生的重要意义。

(三)向外商路:从大漠驼铃到南海云帆。

播放自制关于丝绸之路的视频,学生带着以下问题看视频,之后师生共同探讨。

1.古代通往海外的商路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比起陆路,海上丝绸之路意味着海外贸易的减少还是扩大?

3. 海外商贸的发展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设计意图】丝绸之路是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内容,通过视频播放,再次刺激学生回顾已知的知识,理解新的学习内容。通过这个环节学生知道古代海外贸易经历了从陆路为主到海路为主的变化。知道古代海外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欧洲。体会古代海外贸易发达,不但繁荣了经济,还促进各地文明的交流,促进着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感悟商业传达出来的互通有无的“交融”内涵。

(四)阶段小结

呈现学案中的表格,引导学生认识商业发展在各阶段的主要表现。

【设计意图】本课头绪较多,在前面使用小专题方式粗略呈现了商业发展概貌后,使用表格进行整理,可以使学生从阶段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商业发展的

概貌和各阶段在商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再次体会商业繁荣发展的整体趋势。另一方面,这个表格可以强化历史学习的时空观念,教会学生表格归类、比较学习的方法。

(五)政策:从重农抑商到闭关锁国

1.重现历史情境,师生共同探讨古代长期实行的重农抑商的政策

材料1:(明朝)陆二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八两银子,可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烧了灯草。

问题设置:陆二为什么烧掉灯草?

材料2: 人们常说“士农工商”,商人位于四民之末。明太祖规定农民可以穿细纱绢、布,商贾之家只能穿布,农民之家有一人经商,也不允许穿细纱。

问题设置: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两则材料可以说明政府对商业的态度是什么?

材料3:“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钱咏:《履园丛话》

提问:这反映了人们的什么思想?

2.指导学生有重点地阅读教材关于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兴起的原因、明清时期抑商政策的发展等文字资料。

【设计意图】阅读补充材料和课本,获取信息,在和老师共同探究的过程中,知道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表现。在理解古代商业是在如此不利的政策环境下艰难发展的基础上,体会商业的顽强生命力和商人的创造力。

第二部分:探讨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课件展示表格(学案中已完成的商业发展概况),老师进行小组分工就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产生时间、发展趋势、水平、所处地位等角度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2.教师小结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重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学生已基本对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有一定的印象。通过这个探讨活动,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在引导学生结合史实分析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发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能力。同时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四、播放视频,总结提升。

播放自己剪接的《大国崛起》视频,教师语言激疑。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初步以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辩证地理解明清时期中国虽然商业繁荣,经济发达,但发展的活力下降,中国农耕文明已经不代表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逐渐被抛在世界潮流之外。教师通过充满激情的语言,促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其原因的愿望,在新的疑问中结束本课。

【板书设计】

一、概貌(见表格)

二、特点

1. 起步较早;

2.发展水平高;

3. 受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

4.一直从属于自然经济;

„„

【教学说明】

教师在知识结构处理上,通过表格的运用,尽力使教学内容明晰化,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并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力图通过较多样的情境设置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自身经验、体验紧密结合起来,以开放式的教学策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思维主动性,让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快乐的气氛中感知和理解所学知识,拓宽视野,并意识到学习历史对于提高自身判断、理解、反思能力和丰富自己生活的意义所在,进行历史有效教学的实践。

【附录】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

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是农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呈现出与农耕文明不一样

的商业文明特质。商业发展建立在农业、手工业水平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的基

础上,反过来又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农耕文明带来更多的活力,我国古

代经济因此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在农耕文明大背景下,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

策,而商业在这种政策环境中仍顽强发展,不断突破,于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呈

现出中国商业文明特有的魅力。但横向来看,对比明清时期的世界潮流,在古代

商业促进农耕文明达到顶峰的时候,却没能使中国像西方商业那样开启工业文明

的大门。

本课第一目“商业的发展”概述了古代商业发展在各个阶段的主要表现;第

二目“城市繁荣”介绍了作为古代商业发展的中心——城市在格局和职能等方面

的变化;第三目“重农抑商”阐述了古代商业发展艰难的政策环境,这既是重现

古代商业发展概貌的重要部分,也是分析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的重要依据。三

目在一起,较突出地体现了《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的要求。

为了使学生能更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将标题改为《农耕时代的商业》。

【学情分析】

1.本课教学内容,在时间上久远,且跨越时间段漫长;在内容上,知识点

偏多;在空间上,涉及国内外,而学生仅有初中历史学习的一些片段记忆。

2.不仅如此,长春的学生暂时没有接触过课改后的教材,这种跨越整个古

代时期的专题结构对学生的学习会造成一定的困难。

3.学生有一定的史料阅读分析能力和一定的求知欲望。

教师应应根据这些基本学情力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用学生能够理解的各

类资料搭建平台,构建知识框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探求知识,顺利地了解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从而进一步分析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

① 知道古代商业发展在商人、城市、商路等方面的表现;

② 列举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在各阶段的突出表现和商业发展特点。

2.能力与方法

① 在重现古代商业发展概貌过程中归纳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发展史

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基本史学能力。

② 从文献、诗歌、多种类型的图片和视频等资料的研读分析中,提高提取

历史信息的能力和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 从学习古代商业繁荣发展的概况中,理解古代高度繁荣的商业文明是中

华文明的一部分,感悟商业发展中呈现出来的向善、诚信、创新、开拓、自由、

交融等商业精神;

② 从提取和交流历史信息的过程中,增强历史的意识,体验合作学习的快

乐。

【教学重点】

重点: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表现及特点

难点: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形式】 讲授、合作探究、情境体验、讨论交流

【教学时间】 40分钟

【教学年级】 高一年级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准备

1. 按照实际情况,以就近原则临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2. 发放本课的学案,指导预习。

二、课题引入——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介绍长春现代商业发展,师生互动,引入新课。并用幻灯片显示标

题《农耕时代的商业》和《课程标准》中“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的要求。

【设计意图】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导入新课,拉近师生距离,提起学生对本课

学习的兴趣和期待。将课程标题与学习要求同时呈现给学生,起到引导学生关注

学习重点的作用。

三、新课教学

第一部分:重现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

呈现表格,提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学案上关于古代商业发展的表格。

(一)商人:从先秦大商到明清商帮

1.教师引导:为什么我们把做买卖的人叫“商人”。

(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

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

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过渡:问:你知道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大商人吗?

答:„„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大商人,其中著名的有范蠡、吕不韦等。下面我

们看一段有关范蠡经商理念的材料,想一想他是如何致富的?

2.创设图片和文字材料情境,引导学生了解以范蠡为代表的春秋末期大商

人的兴起。

呈现范蠡画像和《史记·货殖列传》里的记载:

材料1:范蠡认为:“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答:根据“有余不足”就可以知道物品的贵贱。

也就是说,他已经掌握了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的规律。范蠡在物品充

足时买进,在短缺时卖出,十九年中三致千金,不愧是中国古代的“经营之神”。) 材料2:“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

(更难得可贵的是,范蠡经常把钱财分散给穷人,这种兼济天下的精神是不

是更值得我们钦佩?因此范蠡被后人尊为商人的祖师爷,并奉为财神。)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商帮,体会古代中国优秀的商业精神。

呈现以下材料:

材料1.“从太原到平阳(临汾)这一带的商人遍及全国各地,……”

—— 《马可〃波罗游记》

材料2。“山西富户,百十万家资者,不一而足。”

——《清高宗实录》

材料3.晋商的经商谚语“宁叫赔折腰,不叫客吃亏”、“诚召天下客,义纳八方财” (的确晋商遍迹全国各地,不仅如此,他们还走出了过门。他们也的确财力雄厚。那么材料3告诉我们晋商能经营这样的票号,还得益于晋商有什么样的品质?

生:诚信。

师:非常好,这是晋商能成就票号事业非常重要的条件。那我们来探讨一下,一个成功的商人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

生:机智、果敢、诚实、守信用

生: 应该把握商机,判断市场情况,有商业智慧。)

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分析晋商创办票号的条件,感悟晋商诚信的商业精神。

4.教师引导:大家认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学生交流后,呈现学者对明清十大商帮的总结:

山西商帮--义中取利,信誉第一 ;徽州商帮--贾而好儒,财自道生 福建商帮--自强不息,爱拼会赢 ;广东商帮--敢想敢干,敢为人先 山东商帮--重土乐安,诚实守信 ;宁波商帮--灵活善变,开拓创新 龙游商帮--海纳百川,宽以待人 ;洞庭商帮--审时度势,稳中求胜 江西商帮--广泛从业,小本经营 ;陕西商帮--追求厚利,既和且平

5.教师总结商人群体发展的趋势特点以及其中所反映出来的商业的发展和商业精神的丰富。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或图片情境,使学生知道商人产生、春秋战国大商人的兴起和明清商帮的发展概况,理解商人群体的扩大反映了商业资本的扩大和商业的繁荣发展,进而感悟日益丰富的优秀商业精神和源远流长的中国商业文明。

(二)城市:从规范之美到自由之风

1.在教师引导下,理解城市是商业活动的中心。

2.引导学生认识“市”在唐以前的特点。

呈现白居易《卖炭翁》“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诗句。

设置问题:诗歌中反映了唐朝的“市”有什么特点呢?

3.创设图片情境,初步体会北宋汴京的繁华。

呈现《清明上河图》,描述清图片中的场景,用语言激发学生对图片的理解。

4.比较唐、宋的城市格局,探讨唐、宋城市格局的变化。

呈现唐长安和宋汴京的城市格局图。

教师引导:哪个城市的人们生活更方便?为什么?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给学生读图和由表及里获取信息的方法。

5.教师总结以唐长安和宋汴京为代表的大都市的发展特点,以及其反映出的商业发展的内涵。

【设计意图】城市发展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在这里选取典型的两个城市、两个阶段作为代表进行比较,意在勾勒出商业发展在城市变革这方面的体现。教学过程中,使用诗歌和图片资料,层层递进,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城市格局的变化反映了商业的繁荣发展,理解商业发展突破限制,更加自由,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体会商业的自由内涵和对于民生的重要意义。

(三)向外商路:从大漠驼铃到南海云帆。

播放自制关于丝绸之路的视频,学生带着以下问题看视频,之后师生共同探讨。

1.古代通往海外的商路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比起陆路,海上丝绸之路意味着海外贸易的减少还是扩大?

3. 海外商贸的发展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设计意图】丝绸之路是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内容,通过视频播放,再次刺激学生回顾已知的知识,理解新的学习内容。通过这个环节学生知道古代海外贸易经历了从陆路为主到海路为主的变化。知道古代海外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欧洲。体会古代海外贸易发达,不但繁荣了经济,还促进各地文明的交流,促进着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感悟商业传达出来的互通有无的“交融”内涵。

(四)阶段小结

呈现学案中的表格,引导学生认识商业发展在各阶段的主要表现。

【设计意图】本课头绪较多,在前面使用小专题方式粗略呈现了商业发展概貌后,使用表格进行整理,可以使学生从阶段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商业发展的

概貌和各阶段在商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再次体会商业繁荣发展的整体趋势。另一方面,这个表格可以强化历史学习的时空观念,教会学生表格归类、比较学习的方法。

(五)政策:从重农抑商到闭关锁国

1.重现历史情境,师生共同探讨古代长期实行的重农抑商的政策

材料1:(明朝)陆二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八两银子,可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烧了灯草。

问题设置:陆二为什么烧掉灯草?

材料2: 人们常说“士农工商”,商人位于四民之末。明太祖规定农民可以穿细纱绢、布,商贾之家只能穿布,农民之家有一人经商,也不允许穿细纱。

问题设置: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两则材料可以说明政府对商业的态度是什么?

材料3:“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钱咏:《履园丛话》

提问:这反映了人们的什么思想?

2.指导学生有重点地阅读教材关于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兴起的原因、明清时期抑商政策的发展等文字资料。

【设计意图】阅读补充材料和课本,获取信息,在和老师共同探究的过程中,知道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表现。在理解古代商业是在如此不利的政策环境下艰难发展的基础上,体会商业的顽强生命力和商人的创造力。

第二部分:探讨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课件展示表格(学案中已完成的商业发展概况),老师进行小组分工就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产生时间、发展趋势、水平、所处地位等角度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2.教师小结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重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学生已基本对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有一定的印象。通过这个探讨活动,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在引导学生结合史实分析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发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能力。同时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四、播放视频,总结提升。

播放自己剪接的《大国崛起》视频,教师语言激疑。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初步以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辩证地理解明清时期中国虽然商业繁荣,经济发达,但发展的活力下降,中国农耕文明已经不代表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逐渐被抛在世界潮流之外。教师通过充满激情的语言,促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其原因的愿望,在新的疑问中结束本课。

【板书设计】

一、概貌(见表格)

二、特点

1. 起步较早;

2.发展水平高;

3. 受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

4.一直从属于自然经济;

„„

【教学说明】

教师在知识结构处理上,通过表格的运用,尽力使教学内容明晰化,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并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力图通过较多样的情境设置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自身经验、体验紧密结合起来,以开放式的教学策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思维主动性,让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快乐的气氛中感知和理解所学知识,拓宽视野,并意识到学习历史对于提高自身判断、理解、反思能力和丰富自己生活的意义所在,进行历史有效教学的实践。

【附录】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


相关文章

  • 5.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 课前预习: 一.商业的发展 1.原始商业的产生 ⑪时间:原始社会末期. ⑫原因: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①_________的发展. ⑬表现:在氏族部落之间和氏族内部偶尔出现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产生了原始商业. 2.商业的兴起 商朝时期,职业商 ...查看


  •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知识梳理 第一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采集经济到种植经济 南北差异:南稻北粟 二.农业的发展 1.生产力--生产工具的改进: 农耕工具(春秋战国:铁器牛耕:西汉牛耕推广:唐朝:曲辕犁) ...查看


  • 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图
  • 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二.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 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封建社会) 第三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难移 一.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二. 三. 第四课 ...查看


  • 第四讲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 第四讲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十六七世纪以来,西方文明以突飞猛进之势,跨入了近代社会,而中国建立在农耕经济之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却备受挫折,步履蹒跚,出现了迟滞状态. 从根本上讲,中国农耕社会的 ...查看


  • 第五章农耕文明
  • 第五章 农耕文明 根据世界历史,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是游牧的塞姆人(闪族或闪米特人)建立的,古代印度的文明是游牧的雅利安人建立的,古埃及的文明是由闪族人或闪米特人建立的,这些民族都属于印欧语系.而东亚的中华文明则是羌.夷等游牧民族创造的.中古 ...查看


  • 高一下册历史知识点
  • 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复习纲要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几个区分的概念 1,农业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2,农业耕作方式: (1)生产力角度: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2)生产关系角度:千耦其耘--个体农耕 3,农业的经营(组织) ...查看


  • 试论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
  • 试论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区别 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是古代历史发源的两种文明形势,而文化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两种文明各有各的优势和缺点,海洋文明典型的国家就是古希腊,农耕文明典型的就是中国,所以就以中国和古 ...查看


  • 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 第七讲 古代农业的进步 农学的成就 历代王朝的农业管理形式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历朝重农抑商政策和商业的艰难发展 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体经济形式,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业管理方式的完备,成为经济形态中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手工业是农业经济的重要 ...查看


  • 无所不用其极
  •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问题一: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 1.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西域及阿拉伯.波斯商人往来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2.宋代: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3.元代:广泛流通纸币. 5.明清:首先.商业市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