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歧义注释的教学反思

  【摘要】初中阶段学习的文言文一般都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名篇,但目前的文言文教材中偶尔会出现歧义注释,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学生的理解和学习形成困扰。针对这种现象,笔者下面将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歧义注释进行相关探索。

  【关键词】文言文 注释歧义 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教学是初中语文中的教学难点,很多学生对此兴趣不高,部分教师对文本理解不透,都是影响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学生理解古文方面有如下要求:“阅读浅析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然而,在研读教材和工具书的过程中,不同版本、不同教材中部分注释可能会存在歧义现象,例如《岳阳楼记》有着较多争议的“越明年,政通人和”中的“越”,课文注释为“第二年”,但很多人引经据典认为此字应解释为“过了”,即“过了第二年”。这种注释不清、产生歧义的理解,对学生学习古代文言文,提高汉语运用水平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对此,笔者进行了以下探析。

  一、注释歧义的现象

  (一)教材注释本身就列出两种以上注释

  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教材中对同一词有两种不同注解的情况,有的是对某一词意义上有不同理解,有的是在古文句读、省略中产生的歧义,在缺乏文献语境和史料考证的当下,这种词义解释不清的情况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文义的理解,而且很多现代汉语中有明显差异的词,出现在文言文的同一注释中,也使学生在理解上产生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上下文语境让学生深入分析,或自主体会文章本意。

  (二)同一词的句法功能不同

  另外,初中文言文教材和工具书中会出现理解不一致的情况,以《论语》为例,“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中“与”字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本句是孔子回答子贡的答语,一种看法认为“与”为动词,同意、赞许的意思。另一种看法认为“与”是连词,指我和你都赶不上颜回。两种解释“与”的词性不同,在句中的句法功能也不同,不同的工具书有不同的解释,难免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困扰。

  (三)对异体字和通假字理解不透彻

  当然,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学生存在一些对文章字、词、句、章理解不透彻,分析不到位的注释。比如,对于通假字和异体字的理解历来分歧较大,对“通”和“同”的注解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做到清晰的区分,很多情况需根据具体的年代、用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这种歧义存在概念上的区分不清,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考证。

  二、歧义注释产生的原因

  (一)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语法不同

  中国自五四运动以来,在白话文运动的推动下,白话文迅速代替文言文成为书信、报刊、杂志等书面语的主要用语。然而,由于古今语法不同,加之汉语词汇在发现过程中逐渐趋向多音节化,很多古代的单音节词汇,在现代汉语中演变成双音节词,如:“目――眼睛”、“石――石头”。甚至有很多词在词性和词义上与现代汉语产生较大分歧,现代人阅读古代的文献、资料、诗词等越发困难,在编写教材时,难免会产生不同的观点,造成了众多教辅材料歧义现象的产生。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些歧义注释区分不清,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识记也就产生了很大的困难。

  (二)初中阶段课标要求与学生实际情况综合考量的结果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有具体的要求,或为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或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或为了让学生感悟艺术,思考人生。教材的编写要求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为降低教学难度,很多字、词的理解不需进行具体的细分。如虚词“之”有很多不同的用法,除此之外,也存在注释太简单、注释不清楚、注释回避重点字、“通”与“同”不分等现象。虽然出发点是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更加注重道德修养的培养和提高,但是,这也相应的造成了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中出现了歧义的现象。

  (三)对古文理解因人而异

  文言文本身都是历代的经典文献,距今时间已久,虽然参加文言文教材编写的人员大都是资深的专家学者,但每个人自身的学术修养和经验各不相同,受各种条件影响,大家对于古文的注释往往也是各抒己见,工具书和教材中的注释也有很多采用前人说法的情况,当遇到前人语焉不详或众说多歧的情况,往往也会留下异义。

  三、对歧义现象的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教学不仅可以拓展学生古文化知识水平,更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性情,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文言基础较差,加之文章时间久远、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少,学生依赖教材,注释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更要求注释的准确性,权威性的教材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应有的能动作用。

  (一)对于教材中有两解的歧义注释进行分析

  对于文言文注释中有两解的歧义问题,需要教师灵活发挥主导课堂的作用,通过比较、分析、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解释的差异,寻求本句的合理解释,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需要让学生学习包括字、词、句、语法在内的基础知识,培养其文言文运用能力和语感;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发挥文言文对学生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的提高,引导学生崇真、尚美,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引导学生对于有多种解释的词汇进行归纳

  初中阶段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文言文学习中遇到有多种解释的词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词本身多义的现象进行分类、归纳。这能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有整体的感知,有进行区分的意识,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词的不同词性、不同句法功能,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教材注释是教学的主要工具,对于文章没有注释的词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查找证据,自主找到合理的解释。初中生刚刚开始接触古文,对文言文本身知识掌握不足,语法知识更少,这就需要教师循序渐进的指导。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只有教师自身具有辨析、理解和判断文言文歧义注释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潜心钻研文言知识,勇于探索和利用教参,不拘泥于教材,才能给学生更好的指导。

  总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义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初中文言文中的歧义注释进行分析研究,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大家对此予以重视。

  【摘要】初中阶段学习的文言文一般都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名篇,但目前的文言文教材中偶尔会出现歧义注释,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学生的理解和学习形成困扰。针对这种现象,笔者下面将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歧义注释进行相关探索。

  【关键词】文言文 注释歧义 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教学是初中语文中的教学难点,很多学生对此兴趣不高,部分教师对文本理解不透,都是影响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学生理解古文方面有如下要求:“阅读浅析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然而,在研读教材和工具书的过程中,不同版本、不同教材中部分注释可能会存在歧义现象,例如《岳阳楼记》有着较多争议的“越明年,政通人和”中的“越”,课文注释为“第二年”,但很多人引经据典认为此字应解释为“过了”,即“过了第二年”。这种注释不清、产生歧义的理解,对学生学习古代文言文,提高汉语运用水平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对此,笔者进行了以下探析。

  一、注释歧义的现象

  (一)教材注释本身就列出两种以上注释

  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教材中对同一词有两种不同注解的情况,有的是对某一词意义上有不同理解,有的是在古文句读、省略中产生的歧义,在缺乏文献语境和史料考证的当下,这种词义解释不清的情况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文义的理解,而且很多现代汉语中有明显差异的词,出现在文言文的同一注释中,也使学生在理解上产生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上下文语境让学生深入分析,或自主体会文章本意。

  (二)同一词的句法功能不同

  另外,初中文言文教材和工具书中会出现理解不一致的情况,以《论语》为例,“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中“与”字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本句是孔子回答子贡的答语,一种看法认为“与”为动词,同意、赞许的意思。另一种看法认为“与”是连词,指我和你都赶不上颜回。两种解释“与”的词性不同,在句中的句法功能也不同,不同的工具书有不同的解释,难免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困扰。

  (三)对异体字和通假字理解不透彻

  当然,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学生存在一些对文章字、词、句、章理解不透彻,分析不到位的注释。比如,对于通假字和异体字的理解历来分歧较大,对“通”和“同”的注解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做到清晰的区分,很多情况需根据具体的年代、用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这种歧义存在概念上的区分不清,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考证。

  二、歧义注释产生的原因

  (一)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语法不同

  中国自五四运动以来,在白话文运动的推动下,白话文迅速代替文言文成为书信、报刊、杂志等书面语的主要用语。然而,由于古今语法不同,加之汉语词汇在发现过程中逐渐趋向多音节化,很多古代的单音节词汇,在现代汉语中演变成双音节词,如:“目――眼睛”、“石――石头”。甚至有很多词在词性和词义上与现代汉语产生较大分歧,现代人阅读古代的文献、资料、诗词等越发困难,在编写教材时,难免会产生不同的观点,造成了众多教辅材料歧义现象的产生。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些歧义注释区分不清,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识记也就产生了很大的困难。

  (二)初中阶段课标要求与学生实际情况综合考量的结果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有具体的要求,或为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或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或为了让学生感悟艺术,思考人生。教材的编写要求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为降低教学难度,很多字、词的理解不需进行具体的细分。如虚词“之”有很多不同的用法,除此之外,也存在注释太简单、注释不清楚、注释回避重点字、“通”与“同”不分等现象。虽然出发点是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更加注重道德修养的培养和提高,但是,这也相应的造成了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中出现了歧义的现象。

  (三)对古文理解因人而异

  文言文本身都是历代的经典文献,距今时间已久,虽然参加文言文教材编写的人员大都是资深的专家学者,但每个人自身的学术修养和经验各不相同,受各种条件影响,大家对于古文的注释往往也是各抒己见,工具书和教材中的注释也有很多采用前人说法的情况,当遇到前人语焉不详或众说多歧的情况,往往也会留下异义。

  三、对歧义现象的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教学不仅可以拓展学生古文化知识水平,更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性情,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文言基础较差,加之文章时间久远、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少,学生依赖教材,注释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更要求注释的准确性,权威性的教材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应有的能动作用。

  (一)对于教材中有两解的歧义注释进行分析

  对于文言文注释中有两解的歧义问题,需要教师灵活发挥主导课堂的作用,通过比较、分析、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解释的差异,寻求本句的合理解释,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需要让学生学习包括字、词、句、语法在内的基础知识,培养其文言文运用能力和语感;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发挥文言文对学生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的提高,引导学生崇真、尚美,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引导学生对于有多种解释的词汇进行归纳

  初中阶段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文言文学习中遇到有多种解释的词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词本身多义的现象进行分类、归纳。这能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有整体的感知,有进行区分的意识,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词的不同词性、不同句法功能,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教材注释是教学的主要工具,对于文章没有注释的词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查找证据,自主找到合理的解释。初中生刚刚开始接触古文,对文言文本身知识掌握不足,语法知识更少,这就需要教师循序渐进的指导。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只有教师自身具有辨析、理解和判断文言文歧义注释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潜心钻研文言知识,勇于探索和利用教参,不拘泥于教材,才能给学生更好的指导。

  总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义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初中文言文中的歧义注释进行分析研究,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大家对此予以重视。


相关文章

  •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反思
  •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反思 <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目标是这样规定的: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新课标的规定:"读懂浅易的文言文."什么是 ...查看


  • 郑人买履教学反思
  • 反思一:郑人买履教学反思 <郑人买履>是初中生学得第一篇文言文,而文言文里又有许多语法知识需要学生来掌握,如:一词多义.实词.虚词的用法等.我认为这些知识不能单靠教师的一位灌输,而应该让学生在对文章有所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进行探究 ...查看


  • 中学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文档
  • 初中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 初中文言文是同学们学习中的难点.老师在教学中不是过于死抠字.词.句而显得呆板.缺乏生机,就是流于形式而显得浮夸.不扎实:同学们在学习中对于这些"之乎者也"的文字兴趣也不大,甚至感到头疼.这样一来, ...查看


  • [两小儿辩日]教后反思
  • <两小儿辩日>教后反思 一.课文解读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 ...查看


  • 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说课稿
  • 七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说课稿 单位:新郑市市直中学 姓名: 刘 真 真 时间:二零一四年六月 <孙权劝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孙权劝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 ...查看


  • 童趣教学反思
  • <童趣>教学反思 何宗莲 沈复<童趣>是相对独立的一篇二百多字的短文,记叙的是作者儿时的趣事.沈复既非秀才举人,也非文人墨客,他出身于"衣冠之家",师读书,但后习幕经商,后又卖画为生,浪迹四海.& ...查看


  • 教学设计方案
  • 孙权劝学 设计者(成哲 石泉城关中学) 一. 概述 教材内容分析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 ...查看


  • 文言文研究报告
  • <文言文"六步教学法"实验研究>教学模式 研究报告 执笔人:苏志敏 一.课题的提出 第一步:朗读.在这个阶段,老师可以提出读的目标要求:①读准生字.难字.尤其是通假字的字音,②读正句子,不读破句③读通文章,能 ...查看


  • [童趣]教学设计与反思
  • <童趣>教学设计及反思 七年级人教版语文 (第一单元第5课) 上栗镇第二中学 何运丰 教材分析: 文言文语言简洁.典雅,基础是理解大意,由此重点是帮助学生学习解读文言文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疏通文意时可能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