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试题
一 名词解释
1 科马提岩
2 接触变质作用
3 亮晶胶结物
4 柱状节理
5 交错层理
6 变质相
二 简述题
1 岩浆岩基性浅成岩和深成侵入岩的主要特征和类型划分
2 区域变质岩的类型和特征
3 河流相和三角洲相的区别
三 论述题
1 岩浆岩形成的三个条件和岩浆岩化的主要作用过程
2 长石石英砂岩的主要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
3 变质作用的主要方式及作用结果
岩石与矿物教研室简介
主任 李胜荣 副主任 赵志丹 (任期:2003.4——)
一、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
现代岩石学与矿物学是地球科学的主要支柱之一,更注重深入于岩石与矿物成因、演化机理和全球动力学方向的研究,与其它学科共同提建全球动力学新理论,更好地解决21世纪人类生存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学与矿物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点,是国家教委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1981)和博士后工作站(1986),在教学和科研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
1、发展现状
岩石学与矿物学目前国际前沿研究领域的主要课题为:地球物质、流体作用、大陆演化、资源与环境等。
2、研究方向与目标
岩石学与矿物学学科主攻方向是国际学科前沿领域。重点目标:研究中国大陆拼合形成和东部濒太平洋构造域—西部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典型区段,特别是岩石圈的壳-幔边界及其与软流圈边界和水圈伏气圈边界的物质能量交换的研究,阐明中国大陆岩石圈形成、改
造和演化的深部过程、浅部响应及其环境、资源效应,建立相应的大陆动力学模型。
继续保持岩石与成矿、岩石大地构造、岩石物理化学、成因矿物学等学科方向的国内领先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形成了岩浆物理与流体动力学、储层岩石学、岩矿新材料、宝玉石岩石学、环境与生命矿物学、地球物质计算机模拟、地学信息系统等学科方向,并使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学术队伍
岩石学与矿物学学科有思想品质高尚、学术水平领先的者中青相结合的学术梯队,有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如邓晋福教授、莫宣学教授、孙岱生教授等。注重新一代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岩石与矿物教研室学术队伍组成:教授9人,副教授7人,高工1人,工程师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1人。
三、教学与人才培养
授博士学位人数100余人;授硕士学位人数200余人;已出站博士后4人(中国2人,德国、日本各1人);已毕业本科生人数400余人。
在学博士生15人;硕士生29人;博士后1人:留美研究生2人。
教研室为研究生开设课程20余门,如高级岩石学、岩石结构的成因解析、岩矿物理化学、碳酸盐岩岩石学、变质岩成因、成因矿物学等。为本科生开设课程10余门,如晶体光学与光性矿物学、岩石学、结晶学与矿物学等。
毕业生在生产、科研和教学第一线已成为业务骨于,学术水平同于或高于国外水平,有的成为访问学者,数十人为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公司录用,人才供不应求。
四、科学研究
近十几年以来,岩石与矿物教研室承担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教委、部省级重点项目130余项,经费约2500万元: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中绝大部分发表于核心刊物上;出版专著近100部,教材约20部;成果多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奖。
经常进行国际交流,国际合作项目多项。访问学者、出国进修百余人次。
五、条件建设
已建成专业教学偏光显微镜实验室2个;标本、模型实验室2个;等离子光谱实验室1个;LCT-2型高温微分差热实验室1个:地球物质深部过程计算机模拟实验室1个;其它仪器等。
六、学科发展与预期目标
学科以基础理论研究与教学为基础,发扬学科优势,提出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高水平的岩石学与矿物学博士、硕士与学士。积极承担和完成国家重点项目,同时加强岩石矿物材料、宝玉石、灾害防治、环境与资源、应用岩石学与矿物学方向的研究与应用,更广泛地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逐步成为岩石学、矿物学与壳幔深部过程和浅部响应研究方向上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心之一。
200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试题
一 名词解释
1 科马提岩
2 接触变质作用
3 亮晶胶结物
4 柱状节理
5 交错层理
6 变质相
二 简述题
1 岩浆岩基性浅成岩和深成侵入岩的主要特征和类型划分
2 区域变质岩的类型和特征
3 河流相和三角洲相的区别
三 论述题
1 岩浆岩形成的三个条件和岩浆岩化的主要作用过程
2 长石石英砂岩的主要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
3 变质作用的主要方式及作用结果
岩石与矿物教研室简介
主任 李胜荣 副主任 赵志丹 (任期:2003.4——)
一、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
现代岩石学与矿物学是地球科学的主要支柱之一,更注重深入于岩石与矿物成因、演化机理和全球动力学方向的研究,与其它学科共同提建全球动力学新理论,更好地解决21世纪人类生存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学与矿物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点,是国家教委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1981)和博士后工作站(1986),在教学和科研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
1、发展现状
岩石学与矿物学目前国际前沿研究领域的主要课题为:地球物质、流体作用、大陆演化、资源与环境等。
2、研究方向与目标
岩石学与矿物学学科主攻方向是国际学科前沿领域。重点目标:研究中国大陆拼合形成和东部濒太平洋构造域—西部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典型区段,特别是岩石圈的壳-幔边界及其与软流圈边界和水圈伏气圈边界的物质能量交换的研究,阐明中国大陆岩石圈形成、改
造和演化的深部过程、浅部响应及其环境、资源效应,建立相应的大陆动力学模型。
继续保持岩石与成矿、岩石大地构造、岩石物理化学、成因矿物学等学科方向的国内领先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形成了岩浆物理与流体动力学、储层岩石学、岩矿新材料、宝玉石岩石学、环境与生命矿物学、地球物质计算机模拟、地学信息系统等学科方向,并使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学术队伍
岩石学与矿物学学科有思想品质高尚、学术水平领先的者中青相结合的学术梯队,有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如邓晋福教授、莫宣学教授、孙岱生教授等。注重新一代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岩石与矿物教研室学术队伍组成:教授9人,副教授7人,高工1人,工程师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1人。
三、教学与人才培养
授博士学位人数100余人;授硕士学位人数200余人;已出站博士后4人(中国2人,德国、日本各1人);已毕业本科生人数400余人。
在学博士生15人;硕士生29人;博士后1人:留美研究生2人。
教研室为研究生开设课程20余门,如高级岩石学、岩石结构的成因解析、岩矿物理化学、碳酸盐岩岩石学、变质岩成因、成因矿物学等。为本科生开设课程10余门,如晶体光学与光性矿物学、岩石学、结晶学与矿物学等。
毕业生在生产、科研和教学第一线已成为业务骨于,学术水平同于或高于国外水平,有的成为访问学者,数十人为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公司录用,人才供不应求。
四、科学研究
近十几年以来,岩石与矿物教研室承担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教委、部省级重点项目130余项,经费约2500万元: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中绝大部分发表于核心刊物上;出版专著近100部,教材约20部;成果多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奖。
经常进行国际交流,国际合作项目多项。访问学者、出国进修百余人次。
五、条件建设
已建成专业教学偏光显微镜实验室2个;标本、模型实验室2个;等离子光谱实验室1个;LCT-2型高温微分差热实验室1个:地球物质深部过程计算机模拟实验室1个;其它仪器等。
六、学科发展与预期目标
学科以基础理论研究与教学为基础,发扬学科优势,提出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高水平的岩石学与矿物学博士、硕士与学士。积极承担和完成国家重点项目,同时加强岩石矿物材料、宝玉石、灾害防治、环境与资源、应用岩石学与矿物学方向的研究与应用,更广泛地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逐步成为岩石学、矿物学与壳幔深部过程和浅部响应研究方向上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