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儒学与封建制度的问题

一个基本事实是:儒家思想直到孔子去世近350年后(bc134)才在汉武帝时期确立起正统地位,是皇家经过秦才十几年就二世而亡的教训不得不采用儒学。说白了,这是“民”与“王”力量对决的结果,在此前儒学一直是不怎么受帝王们待见的。

等级制的确不合人类理想,但在古代(农业社会)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农业社会的“管理能力”、“皇民力量对比”决定了那个时代的制度的必然性。儒家也有“大同社会“的理想,但那能实现吗?皇上答应吗?民力足以支撑吗?现实制度不是儒学几本书写出来的,也不是几本书一放就管用了,天下是皇上打出来的,你去和他说说取消等级砖致,看看啥效果?如果不敢去说,或说了也没用,是不是说明“温和的等级制”对天下人来说是最不坏最现实的选择,是那个时代的必然。

皇上的天下是打出来的,等级砖致是皇上们杀出来的,不是儒学写出来的。这一点如果不明白,就不配谈学术。如果只认书/纸,认为这就决定地一切了,这只能是书呆子。儒在那个时代只能最大限度地限制皇权,而不能推番皇权,这才是现实的。再者,推番皇上,不过又出来一个“打天下”的新皇上罢了。历史上朝代更替,也不过是换个皇上而已。且改朝的代价太大?人口从东汉末年的约5600万到三国末的不到800万,人口损失6/7,这是多大的代价!再者在农业社会的管理能力下,在约99%的人是文盲的情况下,有比儒学更好的制度设计吗?纵观世界史就明了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儒学模式”很牛,这是常识。如果常识都不承认,就没讨论的必要了。

礼/制要与时化易。儒家有“大同理想”,至于这个“礼/制”的时代形式是什么样的,但在现实中具体“能”建立起来什么样的形式,不是几本书就确定得了的,是“民与王”的争衡/妥协,而不是靠纸上的文字。谭四同说‘千年皆行秦郑致’、‘夫子之道未得一日行于天下’,‘阴法阳儒’而已。后儒们和皇上们用的”儒学“中孔孟的儒学吗?做了多少妥协?做了多少篡改?自来天下是皇上用武力打出来的,格局确立都是在皇民力量对比下形成的“平衡”,“儒学”的妥协和篡改也都是这种力量对比的体现,而不是相反。如果觉得儒家不好,可以回到秦代法家治下去生活一下,也可以向秦始皇/朱元璋建议一下用更好的方法而不用儒家,看看有什么效果。

如果对古代至度不明白的可以参看下法家代表作《商君书》:“无以外权爵任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别则国安不殆。民不贱农,则勉农而不偷。国家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垦令第二》。“故曰:民愚,则知可以王;世知,则力可以王。”。“以义教则民纵,民纵则乱,乱则民伤其所恶。吾所谓利者,义之本也;而世所谓义者,暴之道也。”《开塞第七》《开塞第七》。看没看到古代倒底是什么样子,皇上们的理论基础到底是什么?是谁在愚民,是谁在反对儒学?孔子是约2500年前第一个实行“平民教育”的思想家,是有教无类的,这多么伟大?说孔子愚民,真是笑话。看到没有,《商君书》明确说“世知,则力可以王”,力王,“力量”问题而已,这就是现实,这从来都是最本质的。

儒是取代秦法而成攻的,对帝王的权利有很多限制措施。比如:1,皇上不仁,上天示警。比如大灾等,皇上要下罪已诏,这就证明皇上是有缺失的,这减少了皇上的权威性。2,皇上们也要学仁义道德,“自天子以至庶民,一皆经修身为本”《大学》。3,如果皇上不仁,那就是”独夫民贼“,人民是可以”诛一夫纣“的《孟子》。这也是朱元璋删《孟子》的原因。4,儒家们设计了一整套文官(宰相制等),是对皇上的分权。汉唐相权很大,是对皇权有力的制约;皇上、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几级分权,实际上已基本架空了皇上。但经过宋、明、清相权被皇上们一步步地收回了,皇权独才砖制达到极点。这不是儒家的问题,这只是民与皇上的实力较量的结果,一辈一辈人的妥协,造就了砖致。先贤们说“罪在吾辈”,先贤才是最有儒家“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精神的。言尤在耳,现代不读书的人啊,反倒骂起创造千年辉煌的列祖列宗来了,真是勇烈啊。只是不知勇士们的这等勇烈之气是不是用在该用

的地方了呢?

李零是《丧家狗我--读论语》的作者,非儒家,西化派很认同的人士,请看李零如何评价砖致:

附一,李零《中国的两次大一统》

“汉以后,中国的局面是什么?

我们有国家大一统,有学术大一统,但没有宗教大一统。我国的宗教,一直是多元化的格局,和西方正好相反。(西方,十八世纪,苦于宗教大一统和国家四分五裂,曾艳羡中国,用中国的这两条批判他们的宗教专制和国家封建;十九世纪,随着“西风压倒东风”,他们又掉过头来批中国,重返古典虚构,即上面说的“西方民主,东方专制”论。其实,分裂和统一,在历史上一直是互为表里,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苦恼,既不能以东西分,也不能以善恶分。此不可不察也。)

大一统当然专制。

现在,大家都说,民主好,专制坏,民主再不好,也是万般无奈的最佳选择,民主是个好东西。其实,古人的感觉正好相反,他们说,专制才是万般无奈的最佳选择,专制才是好东西。现在的道理不能当过去的道理,过去的道理也不能当现在的道理。

过去,专制可是个硬道理,硬到让你绝望。

无可奈何的东西,为什么还要反对?而且一代一代,总是有人反对。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附二:法家代表作《商君书》

“故曰:民愚,则知可以王;世知,则力可以王。”《开塞第七》

“无以外权爵任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别则国安不殆。民不贱农,则勉农而不偷。国家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

一个基本事实是:儒家思想直到孔子去世近350年后(bc134)才在汉武帝时期确立起正统地位,是皇家经过秦才十几年就二世而亡的教训不得不采用儒学。说白了,这是“民”与“王”力量对决的结果,在此前儒学一直是不怎么受帝王们待见的。

等级制的确不合人类理想,但在古代(农业社会)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农业社会的“管理能力”、“皇民力量对比”决定了那个时代的制度的必然性。儒家也有“大同社会“的理想,但那能实现吗?皇上答应吗?民力足以支撑吗?现实制度不是儒学几本书写出来的,也不是几本书一放就管用了,天下是皇上打出来的,你去和他说说取消等级砖致,看看啥效果?如果不敢去说,或说了也没用,是不是说明“温和的等级制”对天下人来说是最不坏最现实的选择,是那个时代的必然。

皇上的天下是打出来的,等级砖致是皇上们杀出来的,不是儒学写出来的。这一点如果不明白,就不配谈学术。如果只认书/纸,认为这就决定地一切了,这只能是书呆子。儒在那个时代只能最大限度地限制皇权,而不能推番皇权,这才是现实的。再者,推番皇上,不过又出来一个“打天下”的新皇上罢了。历史上朝代更替,也不过是换个皇上而已。且改朝的代价太大?人口从东汉末年的约5600万到三国末的不到800万,人口损失6/7,这是多大的代价!再者在农业社会的管理能力下,在约99%的人是文盲的情况下,有比儒学更好的制度设计吗?纵观世界史就明了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儒学模式”很牛,这是常识。如果常识都不承认,就没讨论的必要了。

礼/制要与时化易。儒家有“大同理想”,至于这个“礼/制”的时代形式是什么样的,但在现实中具体“能”建立起来什么样的形式,不是几本书就确定得了的,是“民与王”的争衡/妥协,而不是靠纸上的文字。谭四同说‘千年皆行秦郑致’、‘夫子之道未得一日行于天下’,‘阴法阳儒’而已。后儒们和皇上们用的”儒学“中孔孟的儒学吗?做了多少妥协?做了多少篡改?自来天下是皇上用武力打出来的,格局确立都是在皇民力量对比下形成的“平衡”,“儒学”的妥协和篡改也都是这种力量对比的体现,而不是相反。如果觉得儒家不好,可以回到秦代法家治下去生活一下,也可以向秦始皇/朱元璋建议一下用更好的方法而不用儒家,看看有什么效果。

如果对古代至度不明白的可以参看下法家代表作《商君书》:“无以外权爵任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别则国安不殆。民不贱农,则勉农而不偷。国家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垦令第二》。“故曰:民愚,则知可以王;世知,则力可以王。”。“以义教则民纵,民纵则乱,乱则民伤其所恶。吾所谓利者,义之本也;而世所谓义者,暴之道也。”《开塞第七》《开塞第七》。看没看到古代倒底是什么样子,皇上们的理论基础到底是什么?是谁在愚民,是谁在反对儒学?孔子是约2500年前第一个实行“平民教育”的思想家,是有教无类的,这多么伟大?说孔子愚民,真是笑话。看到没有,《商君书》明确说“世知,则力可以王”,力王,“力量”问题而已,这就是现实,这从来都是最本质的。

儒是取代秦法而成攻的,对帝王的权利有很多限制措施。比如:1,皇上不仁,上天示警。比如大灾等,皇上要下罪已诏,这就证明皇上是有缺失的,这减少了皇上的权威性。2,皇上们也要学仁义道德,“自天子以至庶民,一皆经修身为本”《大学》。3,如果皇上不仁,那就是”独夫民贼“,人民是可以”诛一夫纣“的《孟子》。这也是朱元璋删《孟子》的原因。4,儒家们设计了一整套文官(宰相制等),是对皇上的分权。汉唐相权很大,是对皇权有力的制约;皇上、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几级分权,实际上已基本架空了皇上。但经过宋、明、清相权被皇上们一步步地收回了,皇权独才砖制达到极点。这不是儒家的问题,这只是民与皇上的实力较量的结果,一辈一辈人的妥协,造就了砖致。先贤们说“罪在吾辈”,先贤才是最有儒家“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精神的。言尤在耳,现代不读书的人啊,反倒骂起创造千年辉煌的列祖列宗来了,真是勇烈啊。只是不知勇士们的这等勇烈之气是不是用在该用

的地方了呢?

李零是《丧家狗我--读论语》的作者,非儒家,西化派很认同的人士,请看李零如何评价砖致:

附一,李零《中国的两次大一统》

“汉以后,中国的局面是什么?

我们有国家大一统,有学术大一统,但没有宗教大一统。我国的宗教,一直是多元化的格局,和西方正好相反。(西方,十八世纪,苦于宗教大一统和国家四分五裂,曾艳羡中国,用中国的这两条批判他们的宗教专制和国家封建;十九世纪,随着“西风压倒东风”,他们又掉过头来批中国,重返古典虚构,即上面说的“西方民主,东方专制”论。其实,分裂和统一,在历史上一直是互为表里,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苦恼,既不能以东西分,也不能以善恶分。此不可不察也。)

大一统当然专制。

现在,大家都说,民主好,专制坏,民主再不好,也是万般无奈的最佳选择,民主是个好东西。其实,古人的感觉正好相反,他们说,专制才是万般无奈的最佳选择,专制才是好东西。现在的道理不能当过去的道理,过去的道理也不能当现在的道理。

过去,专制可是个硬道理,硬到让你绝望。

无可奈何的东西,为什么还要反对?而且一代一代,总是有人反对。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附二:法家代表作《商君书》

“故曰:民愚,则知可以王;世知,则力可以王。”《开塞第七》

“无以外权爵任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别则国安不殆。民不贱农,则勉农而不偷。国家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


相关文章

  • 必修3第一单元要点阐述及分课练习
  • 二.课标点击 本单元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具体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以下四个要点:(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 ...查看


  •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教案 第3课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理顺知识系统,通过温故导入到本节课的探新. [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从春秋战国到唐朝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把握要点:形成--发展 ...查看


  •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
  •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第一课 (一) 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 ...查看


  • 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政治与学术
  • 文化自信问题,是一个既具有政治性又具有学术性的问题.不理解它的政治性,就不懂它在当代中国的重大现实意义:不能从学理上阐明这个问题,就不懂它何以在当代中国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文化自信中的政治性与学术性不能分割. 文化自信中的政治与学术 作者: ...查看


  • 中国文化史儒家思想的发展
  • 儒家思想的发展 摘要: 儒家思想自春秋时期产生,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其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主流地位,并对其此后的2000多年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对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探索,从儒家发展中得到启示 ...查看


  • 4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教学设计 教案
  •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分析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社会背景:知道明清时期四位有代表性的进步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四位进步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 2.过程与方法 材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明清进 ...查看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 • 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学派代表人物及 ...查看


  • 历史必修三知识总结
  • 东电中学高2013级历史期末复习资料--基础知识 (2015年6月) 必修三 中国思想文化史部分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 一.背景: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 ...查看


  • 高二历史会考
  •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复习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了解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 老子 哲学思想--①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②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