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

• 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

观点。

• 难点:如何认识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影响。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概念

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的 时代,这是一个战争伴随着

变革,动荡伴随着创新的时代。在这个充满变革气息的时代里,涌现了一批杰

出的思想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开馆讲学,向当时的统治者推销自己的治国

理念。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

“百家”泛指,有儒、墨、道、法、阴阳、杂、纵横、兵家等。

“争鸣”指争论和辩难,指各家各派从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出发著书立说,

广收门徒,争相发表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看法。

2.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 大发展, 出现, 崩溃,封建经济的迅

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 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 、 崩溃,士大夫崛起,诸侯展开争霸兼

并战争;社会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 时代,新的统治者尚没

有绝对权威,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相对宽松的 环境。思想家们对社会

变革的现实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方案,观点各异;人们的思想基本不受条条框框

束缚。

(3)阶级关系:新兴“”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

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

们也希望实现自己的思想主张、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学术下移,从“学在 ”到“学在 ”, 兴起。造

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 的产物。

二、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

(一)儒家学派及代表人物:

1、孔子——创始人

⑴地位:“教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

⑵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

⑶主张(成就)与评价

※“仁”与“礼”的关系:“仁”是内在的 ;“礼”是外在的 。具备“仁”

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地践行“仁”

的品德。

2、孟子:“亚圣”——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

(1)思想主张:①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 、 、 、 ;②发展了仁,

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 ”学说(思想核心),与民土地,省刑罚,

薄赋敛;③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④伦理观:性相近思

想--主张性本善。

(2)贡献: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 ”思想,使之更加系统;其“民贵君轻”

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 思想的基础。

3、荀子——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丰富者,早期儒家思想的总结者

(1)主张:①天人关系: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

有为,要“制天命而用之”(尊天道、重民本);②政治观:主张仁义和王道并

用,以德服人。③民本观:提出君舟民水;④伦理观:性恶论;⑤学习的最高

目标是把握“礼”(主张重礼);

(2)贡献: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小结:孔、孟、荀子思想

二、汉代儒学

一、教学目标:

识记罢黜百家的基本史实;知道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理解罢黜百家的

目的和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影响。

2、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及实质的认识。

一、焚书坑儒(秦朝)——儒学受打击

背景:1、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确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2、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威胁秦朝统治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评价:有利于国家统一,巩固秦朝统治

极大地摧残了文化,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

过渡:法家思想指导下的秦王朝, 穷兵黩武,暴政苛刑,很快走上了灭亡之路。

二、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

1. 经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2. 政治:王国问题、边境不宁问题等突出,

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3. 思想: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顺应统治者的需求

“独尊儒术”的措施:1、思想上:采纳新儒学思想2、政治上:起用文人儒士

担任各级官吏 3、教育上:①中央——兴办太学 ②地方——命各郡县设学校

如何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2、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3、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4、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

思想的自由发展;

合作探究: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摒弃

的?

积极:1、“大一统”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仁政思想有利于关注民生。

3、五常中推崇的“仁、义、礼、智、信”剔除其封建内容,有利于发扬中

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消极:

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带有神学迷信色彩,纯属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

2、“罢黜百家”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

3、“三纲”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宋 明 理 学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了解宋明理学的产生背景,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2)通过了解宋明理学各阶段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使学生能清晰把握

理学发展过程,理解理学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评价宋明理学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朱熹的理学思想。运用概念教学法,并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朱熹的

经典语录作为背景材料来分析,提高学生材料解析能力。

难点: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和评价宋明理学。通过情景教学法和移

情探究法,设置课堂历史情景剧降低课题难度,活跃课堂气氛,从而突破难点。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儒学的困境——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1)东汉末年,长期战乱,加之儒学自身局限(缺乏关于命运的解释),儒学

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魏晋时期道教、佛教的广泛传播,更是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

观念的地位,其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

2、唐代中后期,韩愈、李翺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3.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二、理学的兴起(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1、含义

理学是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高度,形成的一整套囊括

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

又继承孔孟正宗(儒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理学是儒学新

的表现形式,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它是以“理”或“天理”为

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所谓“理”,在自然界中就是万物运行的最高法则;在人的身上,“理”

就是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如“三纲五常”。

“气”,可以理解为物质材料,也可以理解为人和万物。

2、开创者——北宋五子及其思想(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北宋五子及其成就和影响

三、理学的成熟(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朱熹:“二程”开创了一个重新解释儒学的思想系统,而朱熹是新儒学的

集大成者。

2、主要思想

(1)理气关系上:认为理比气更根本

(2)理学的修养论:“格物致知”——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

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最终贯通明理。

(3)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认为道德价值内

涵是“三纲五常”,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

运用移情探究法分析“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事实上

是程朱理学与儒家三纲五常的结合。故格物致知的思想前提“理”即是儒家的

三纲五常。

3、著作

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元朝将其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确立在思想

界的统治地位。

4、影响

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四、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

2、主要主张

(1)陆九渊的心学理论

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理”就是内在的“心”,提出了“心即理也”的观点:“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被称为“心学”。

②求“理”的方法——“发明本心”

所谓“发明本心”也就是要直达自己的内在良知,“理”就是进行内心的

反省,强调自我的能动作用,这与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发生分歧。

(2)王守仁的心学理论

核心:“致良知”。认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社会论理道德观念其实就存

在于本心之中,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探究二: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通过课前布置好的历史情景剧让学生模拟八百年前朱熹和陆九渊在江西上

饶鹅湖寺的论战,理解二者思想的差异,最后师生一起归纳出程朱理学与陆王

心学的异同点。

相同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都认为世界本原是

“理”。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人们,维护专制统治,

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不同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争论是理学内部的分歧)

1、概念: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即“三纲五常”,儒家的道德伦

理和等级秩序;心学认为“心”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

主张。

2、求“理”的方法:程朱理学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贯通明“理”。这

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主张“本心体悟”,“心即理”,良知就是本

心,就是理,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探究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分组讨论:宋明理学的利与弊(各小组经过讨论分别推选一名同学发言)

提示:认识历史现象要采用辩证的观点,全面、客观,一分为二的进行分析。

教师总结:理学对中国思想界影响深远:

课堂小结: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发展到“理学”和“心学”,一方面

反映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也有一种自我调节、适应时代的本

能,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衰落,不断发展完善和走向极端化;另一方面

也说明了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情况。

教学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教学难点:五位思想家思想的异同。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主要特点及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活跃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从而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时隔两千余年的明清之际又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由于李贽、黄宗羲等思想家的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 形成了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明清之际:16—17世纪,系我国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思想活跃: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为什么明清之际一度出现了思想的活跃局面呢?

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而统治者却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阶级: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工商业者队伍日益壮大。

政治上: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腐败性日益暴露,封建制度趋于衰落;明亡清兴,朝代更替,带来社会大变动。

思想文化上:理学占统治地位,日益僵化,摧残人性;八股取士,限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而西学东渐以及近代科学的传入,则为思想界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

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领域,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激烈的冲击和碰撞,也涌现出一批独具个性、富有批判意识的思想家,他们针对时弊,提出各自的思想主张,呈现出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李贽的生平、性格:生活在明朝中后期,离经叛道,在理学占思想统治地位的时代显示出强烈的反正统意识。

2、反正统思想主张:

第一,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

第二,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强调人的个性;

第三,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第四,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⑴、黄宗羲生平:

(2)代表作及主要思想:

黄宗羲在其代表作《明夷待访录》中抨击了“家天下”的专制君主制度,在当时黑暗无比社会环境下向世人传递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应该讲,后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来的君主立宪方案,在黄宗羲这里已经有了最初的萌芽。

(1)观点

批判君主专制,呼吁君臣平等;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2)根源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1)顾炎武生平:

(2)代表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3)主要思想主张

3、王夫之 “孤秦陋宋”批判

(1)、生平及著作

王夫之号称船山先生。少时读儒家经典,注重实际,关心时局,喜从人问四方事;壮年入仕南明,积极抗清,揭露奸佞,几陷大狱;晚年拒不仕清,潜心著述。著书多种,清末汇刊成《船山遗书》。

(2)、主要思想主张

主旨是“循天下之公”,反对君主专制,批判“孤秦陋宋”。王夫之还是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他提出发挥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论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的规律;在学术上,他也主张经世致用。

探究一:归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共同点及评价

1、共同的生活背景:①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②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③西学东渐以及近代科学的传入。2、共 同 的 经 历:都参加过抗清斗争。3、共同的进步思想: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本思想。 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③思想上:提倡“经世致用”,批判继承传统儒学, 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4、评价:①重视手工业、商业,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②继承晚明进步思想, 反对民族压迫和专制主义, 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 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意义。

探究二:批判思想为什么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经济:明清之际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2、政治: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3、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理学)的束缚和影响。进步思想家很难从根本上突破传统伦理学说的罗网,建立起新的学说体系。

1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

• 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

观点。

• 难点:如何认识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影响。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概念

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的 时代,这是一个战争伴随着

变革,动荡伴随着创新的时代。在这个充满变革气息的时代里,涌现了一批杰

出的思想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开馆讲学,向当时的统治者推销自己的治国

理念。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

“百家”泛指,有儒、墨、道、法、阴阳、杂、纵横、兵家等。

“争鸣”指争论和辩难,指各家各派从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出发著书立说,

广收门徒,争相发表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看法。

2.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 大发展, 出现, 崩溃,封建经济的迅

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 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 、 崩溃,士大夫崛起,诸侯展开争霸兼

并战争;社会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 时代,新的统治者尚没

有绝对权威,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相对宽松的 环境。思想家们对社会

变革的现实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方案,观点各异;人们的思想基本不受条条框框

束缚。

(3)阶级关系:新兴“”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

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

们也希望实现自己的思想主张、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学术下移,从“学在 ”到“学在 ”, 兴起。造

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 的产物。

二、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

(一)儒家学派及代表人物:

1、孔子——创始人

⑴地位:“教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

⑵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

⑶主张(成就)与评价

※“仁”与“礼”的关系:“仁”是内在的 ;“礼”是外在的 。具备“仁”

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地践行“仁”

的品德。

2、孟子:“亚圣”——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

(1)思想主张:①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 、 、 、 ;②发展了仁,

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 ”学说(思想核心),与民土地,省刑罚,

薄赋敛;③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④伦理观:性相近思

想--主张性本善。

(2)贡献: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 ”思想,使之更加系统;其“民贵君轻”

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 思想的基础。

3、荀子——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丰富者,早期儒家思想的总结者

(1)主张:①天人关系: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

有为,要“制天命而用之”(尊天道、重民本);②政治观:主张仁义和王道并

用,以德服人。③民本观:提出君舟民水;④伦理观:性恶论;⑤学习的最高

目标是把握“礼”(主张重礼);

(2)贡献: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小结:孔、孟、荀子思想

二、汉代儒学

一、教学目标:

识记罢黜百家的基本史实;知道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理解罢黜百家的

目的和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影响。

2、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及实质的认识。

一、焚书坑儒(秦朝)——儒学受打击

背景:1、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确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2、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威胁秦朝统治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评价:有利于国家统一,巩固秦朝统治

极大地摧残了文化,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

过渡:法家思想指导下的秦王朝, 穷兵黩武,暴政苛刑,很快走上了灭亡之路。

二、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

1. 经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2. 政治:王国问题、边境不宁问题等突出,

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3. 思想: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顺应统治者的需求

“独尊儒术”的措施:1、思想上:采纳新儒学思想2、政治上:起用文人儒士

担任各级官吏 3、教育上:①中央——兴办太学 ②地方——命各郡县设学校

如何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2、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3、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4、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

思想的自由发展;

合作探究: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摒弃

的?

积极:1、“大一统”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仁政思想有利于关注民生。

3、五常中推崇的“仁、义、礼、智、信”剔除其封建内容,有利于发扬中

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消极:

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带有神学迷信色彩,纯属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

2、“罢黜百家”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

3、“三纲”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宋 明 理 学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了解宋明理学的产生背景,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2)通过了解宋明理学各阶段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使学生能清晰把握

理学发展过程,理解理学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评价宋明理学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朱熹的理学思想。运用概念教学法,并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朱熹的

经典语录作为背景材料来分析,提高学生材料解析能力。

难点: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和评价宋明理学。通过情景教学法和移

情探究法,设置课堂历史情景剧降低课题难度,活跃课堂气氛,从而突破难点。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儒学的困境——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1)东汉末年,长期战乱,加之儒学自身局限(缺乏关于命运的解释),儒学

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魏晋时期道教、佛教的广泛传播,更是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

观念的地位,其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

2、唐代中后期,韩愈、李翺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3.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二、理学的兴起(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1、含义

理学是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高度,形成的一整套囊括

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

又继承孔孟正宗(儒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理学是儒学新

的表现形式,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它是以“理”或“天理”为

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所谓“理”,在自然界中就是万物运行的最高法则;在人的身上,“理”

就是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如“三纲五常”。

“气”,可以理解为物质材料,也可以理解为人和万物。

2、开创者——北宋五子及其思想(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北宋五子及其成就和影响

三、理学的成熟(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朱熹:“二程”开创了一个重新解释儒学的思想系统,而朱熹是新儒学的

集大成者。

2、主要思想

(1)理气关系上:认为理比气更根本

(2)理学的修养论:“格物致知”——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

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最终贯通明理。

(3)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认为道德价值内

涵是“三纲五常”,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

运用移情探究法分析“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事实上

是程朱理学与儒家三纲五常的结合。故格物致知的思想前提“理”即是儒家的

三纲五常。

3、著作

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元朝将其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确立在思想

界的统治地位。

4、影响

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四、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

2、主要主张

(1)陆九渊的心学理论

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理”就是内在的“心”,提出了“心即理也”的观点:“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被称为“心学”。

②求“理”的方法——“发明本心”

所谓“发明本心”也就是要直达自己的内在良知,“理”就是进行内心的

反省,强调自我的能动作用,这与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发生分歧。

(2)王守仁的心学理论

核心:“致良知”。认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社会论理道德观念其实就存

在于本心之中,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探究二: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通过课前布置好的历史情景剧让学生模拟八百年前朱熹和陆九渊在江西上

饶鹅湖寺的论战,理解二者思想的差异,最后师生一起归纳出程朱理学与陆王

心学的异同点。

相同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都认为世界本原是

“理”。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人们,维护专制统治,

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不同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争论是理学内部的分歧)

1、概念: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即“三纲五常”,儒家的道德伦

理和等级秩序;心学认为“心”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

主张。

2、求“理”的方法:程朱理学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贯通明“理”。这

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主张“本心体悟”,“心即理”,良知就是本

心,就是理,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探究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分组讨论:宋明理学的利与弊(各小组经过讨论分别推选一名同学发言)

提示:认识历史现象要采用辩证的观点,全面、客观,一分为二的进行分析。

教师总结:理学对中国思想界影响深远:

课堂小结: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发展到“理学”和“心学”,一方面

反映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也有一种自我调节、适应时代的本

能,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衰落,不断发展完善和走向极端化;另一方面

也说明了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情况。

教学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教学难点:五位思想家思想的异同。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主要特点及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活跃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从而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时隔两千余年的明清之际又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由于李贽、黄宗羲等思想家的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 形成了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明清之际:16—17世纪,系我国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思想活跃: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为什么明清之际一度出现了思想的活跃局面呢?

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而统治者却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阶级: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工商业者队伍日益壮大。

政治上: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腐败性日益暴露,封建制度趋于衰落;明亡清兴,朝代更替,带来社会大变动。

思想文化上:理学占统治地位,日益僵化,摧残人性;八股取士,限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而西学东渐以及近代科学的传入,则为思想界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

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领域,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激烈的冲击和碰撞,也涌现出一批独具个性、富有批判意识的思想家,他们针对时弊,提出各自的思想主张,呈现出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李贽的生平、性格:生活在明朝中后期,离经叛道,在理学占思想统治地位的时代显示出强烈的反正统意识。

2、反正统思想主张:

第一,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

第二,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强调人的个性;

第三,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第四,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⑴、黄宗羲生平:

(2)代表作及主要思想:

黄宗羲在其代表作《明夷待访录》中抨击了“家天下”的专制君主制度,在当时黑暗无比社会环境下向世人传递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应该讲,后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来的君主立宪方案,在黄宗羲这里已经有了最初的萌芽。

(1)观点

批判君主专制,呼吁君臣平等;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2)根源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1)顾炎武生平:

(2)代表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3)主要思想主张

3、王夫之 “孤秦陋宋”批判

(1)、生平及著作

王夫之号称船山先生。少时读儒家经典,注重实际,关心时局,喜从人问四方事;壮年入仕南明,积极抗清,揭露奸佞,几陷大狱;晚年拒不仕清,潜心著述。著书多种,清末汇刊成《船山遗书》。

(2)、主要思想主张

主旨是“循天下之公”,反对君主专制,批判“孤秦陋宋”。王夫之还是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他提出发挥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论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的规律;在学术上,他也主张经世致用。

探究一:归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共同点及评价

1、共同的生活背景:①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②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③西学东渐以及近代科学的传入。2、共 同 的 经 历:都参加过抗清斗争。3、共同的进步思想: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本思想。 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③思想上:提倡“经世致用”,批判继承传统儒学, 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4、评价:①重视手工业、商业,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②继承晚明进步思想, 反对民族压迫和专制主义, 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 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意义。

探究二:批判思想为什么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经济:明清之际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2、政治: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3、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理学)的束缚和影响。进步思想家很难从根本上突破传统伦理学说的罗网,建立起新的学说体系。

11


相关文章

  • 中国古今主流思想的演变
  • 专题一 中国古今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考趋势展望 本专题讲述中国古3今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主要包括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唯物思想的发展.近现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和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2000年文综卷"黄宗羲.维 ...查看


  • 专题复习(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
  • 儒家文化对会计行业发展的影响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 ...查看


  • 中国古今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练习
  • 中国古今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 1.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取决于 A .思想内容变化 B .统治阶级观念变化 C .社会环境变化 D .人民群众态度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 ...查看


  •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经典习题汇编
  • 高二文科第十周周末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3分.) 1.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转型时期,敦沫若把这一阶段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 ...查看


  •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中国市场营销研究热点的演变_基于市场营销主流期刊_1979_2008_的统计分析
  • 2010年12月 (第24卷第12期) D ec , 2010 E ast Ch i na E con o m ic M anage m en t (V o. l 24, N o . 12) ∀实务#方法 ∃DO I %10 3969/j ...查看


  • 中国古代书画艺术
  • 中国古代的书画艺术 1.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读下面图片,反映的中国古代汉字的 演变序列正确的是: 8.集文学.书法.篆刻等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注重诗意,集中体现了创作者多方面的文化素养.这一艺术创作特 ...查看


  • 近3年新课标全国卷1.2历史考点分析
  • 近三年新课标全国卷ⅠⅡ文综历史试题分析 湖北省·华中师大一附中·杨俊民 2016年全国文综考试已尘埃落定,就历史试题的评析而言,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全国文综Ⅰ(乙)卷.Ⅱ(甲)卷考点分布.试题设置.能力要求等方面而言,保持了极大的稳定 ...查看


  • 浅谈单元导语的作用
  • 单元导语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成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有重要作用. 一.单元导语是单元线索的概括 单元导语是对一个单元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为例,每一个单元正文前都有单元导语,通过阅读单元导语,学生对这一单元,甚至全书内 ...查看


  • 论述从教师为中心到从学生为中心思想演变的实质及对远程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 远程教育在当今社会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从本质上说,远程教育只是一种与学校传统教育不同的教学模式,传统教育即为校园课堂面授教育,这一直被视为正统的教育.远程教育最突出的特征是:第一,系统中的教师和学生是分离的,教师教的行为活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