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化社会和后现代管理-副本

后工业化社会和后现代管理

一、后工业化社会

1.含义

后工业化社会是由美国哈佛大学丹尼尔•贝尔教授1973年推出《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一书提出的,认为在今后30年至50年间将看到“后工业社会”的出现。

他认为社会可以分为社会结构、政体和文化等三个部分。社会结构包括经济、技术和职业制度。以技术为中轴,将社会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种形态。 这种划分是共时性的,又是历时性的,共时性体现在这三种社会在目前世界上是并存的,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历时性体现在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规律。,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是当今世界上并存的三种社会形态。前工业社会主要分布在亚、非、拉等国,这些国家基本上依赖第一类经济部门:农业、矿业、渔业和林业。这些经济部门完全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它们的生产率低,并且由于原料和初级产品的价格波动而使其收益大幅度摇摆。工业社会主要分布在西欧、北欧、日本和前苏联,其劳动力的大部分从事工业或产品制造业,围绕着经济增长这一轴心原则而运转,能源的开发利用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保证,技术也进一步得到了发展。美国将是第一个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国家。广泛地说,如果工业社会以机器技术为基础,后工业社会是由知识技术形成的。如果资本与劳动是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那么信息和知识则是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后工业社会是工业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后工业社会的关键变量是信息和知识,主要经济部门是以加工和服务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甚至第四、第五产业,诸如运输业、公共福利事业、贸易、金融、保险、房地产、卫生、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等。

2.后工业社会的五大特征

后工业社会的概念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可以用五个方面的特征来加以说明:

1 经济方面: 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

2 职业分布: 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

3 中轴原理: 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

4 未来的方向: 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

5 制定政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1)经济结构从商品生产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 任何国家的经济,随着逐步工业化,各产业的生产率将发生变化,从而必然会产生大多数劳动力转向制造业的发展趋势;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对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应地,劳动力又将向服务业方面转移。因此,后工业社会首要的也是最简单的特征就是: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和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

“如果工业社会的定义是根据作为生活标准标志的商品数量来确定的话,后工业社会的定义则根据服务和舒适——保健、教育、娱乐和文艺——所计量的生活质量的标准来确定的。” (2)职业分布以技术阶层的崛起为特征 区别后工业社会的第二个方面,是职业分布的变化。所谓职业分布,不仅指人们在何处工作,还指他们从事何类工作。随着服务型经济的发展,工作重心转向办公室、教育机构和政府部门,自然引起职业向"白领职员"转移。拿美国的职业结构来说,直到1956年,白领职员总数才第一次超过蓝领工人总数。此后这两者的比例进一步扩大,到1970年已经超过5:4。然而最令人吃惊的变化是专业和技术职员的增长,这部分职员的增长率是从业人员总数增长率的2倍。还有一项统计数字更能说明全貌,这就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他们是后工业社会的关键集团。整个技术阶层人数的增长率是劳动力总数增长率的2倍,而科学技术人员的增长率则是劳动力总数增长率的3倍。 贝尔还对美国各学科的学位比重进行了分析。他发现,在1954—1964年中,72%~73%的

学士、硕士学位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 (3)轴心原则是理论知识日益成为创新的源泉和制定社会政策和依据 。工业社会是生产商品、协调人相机器关系的社会。后工业社会则是围绕知识,为了创新和变革,实施社会控制和指导而组织起来的社会;这样也就形成了必须从政治上加以管理的新型社会关系和新型结构。当然,知识对任何社会的运转都是必需的。但是后工业社会的不同之处,在于知识本身的特征发生了变化。理论知识占居主导地位,成为制定决策,指导变革的决定力量。理论的重要性超过了经验,知识被编码成抽象的符号系统(就如同一个公理化系统),使之能用以描述迥然不同的经验。后工业社会中的这种转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科学与技术之间关系的变化。(2)即理论与政策开始结合,经济模式给人们指出了活动范围,并能具体说明各种不同政治选择的结果。

(4)未来方向是技术控制和技术评价根据新的技术预测模式,后工业社会有可能掌握进行社会变革的新手段,这就是对技术的发展进行规划和控制。当社会依赖技术和创新的程度越高,社会体系中有害的“不定因素”也就随之增加。但是,新的预测方法和计划规划技术的产生,有可能开创经济史上的新阶段,即预先自觉地规划技术变革,从而减少未来经济的不定因素。

决策方式使新的“智能技术”诞生创造新的“智能技术”,这是后工业社会在制定政策方面的特征。所谓“智能技术就是用规则系统(解决问题的规则)来代替直观判断”。“新的智能技术的特点是,它能确定理性的行动并识别实现这种行动的手段”。在后工业社会中,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决策的制定是在更加复杂的环境中进行的,决策者也与过去不同,制定决策的过程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智能技术将成为制定决策的主要工具。对于后工业社会而言,新的智能技术的核心作用与工业社会中机器技术那样在人类事务中占有同样突出的地位。智能技术能够确定合理性的行动并识别实现这种行动的手段。合理性即指在两种选择之间判断哪一种能够得到较好的结果。智能技术可以导致最佳解决问题的策略,即最大限度地 扩大成果,或通过对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的判断而设法把损失缩小到最低限度。

补充:“中轴原理”的价值在于允许人们多角度地去解释社会变化,从而既避免片面的经济决定论,又避免片面的技术决定论。贝尔却将社会分为不同的三个领域并各自分别围绕三个不同的轴心独立运转:“社会结构的中轴原理是经济化,这是一个根据最低成本、使用代用品、谋求最佳效果和寻求最高价值等原则来分配资源的途径。

三.后现代管理

后现代管理是西方/后工业社会0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物

(1)后现代管理的含义

对于后现代管理理论的含义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后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特征是否定理性主义作为管理理论的基石,否定传统管理学人性的基本假设,否定管理的普遍主义意义,否定传统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后现代管理理论相对现代管理理论而言,有四重不同而又相关的含义。

1.一是所谓现代主义,就是以现代性为目标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现代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趋向和实践活动。“后现代主义”原仅指一种以背离和批判现代和古典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移用于指称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甚至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中具有类似倾向的思潮。在某种意义上说,“后现代”是指“非现代”,它要与现代的管理理论、指导实践的范式、现代的意识形态和管理风格彻底决裂。“后现代管理理论范式”可以理解为积极主动地与先前的管理理论范式决裂,从旧的限制和压迫状况中解放出来,进人一个新的领域。广义的理解则是把后现代管理理论当作一种广泛的社会思

潮和文化现象,也可以把“后现代”理解为“高度现代”或“超现代”(hype卜modem),它依赖于现管理理论,是对现代管理理论的继续和强化,后现代管理理论不过是现代管理理沦的一种新形式或一种新发展。

2.就组织和管理进程而言,现代管理学的核心内涵集中地体现在西方管理启蒙思想中。近代以来发展资本主义造就的现代组织,以及按照其价值观、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管理机制和管理原则确立的以人为中心的理性主义与个体主义、集权主义等基本价值,这就是现代性,即西方管理启蒙思想强调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但管理启蒙思想的内涵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偏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平衡。就此意义而言,后现代管理与后现代性是从现代管理学发展出来的,正是现代管理学自身的问题导致了后现代管理理论对它的诘难。

3.就管理形态而言,现代管理理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方出现的反抗近代资本主义传统因袭式管理的理性主义和管理的普遍主义的思想,如泰罗的科学管理、人际关系理论、管理过程理论、系统理论和管理科学理论等,它们具有深远影响。然而在人们赞美现代管理理论当中最理性、最精确的方面的时候,后现代管理理论的观念似乎更能让人人迷。在一定程度上,后现代管理理论表达了对于西方现代管理理性主义的一种恐惧,后现代管理理论是把那些“过剩的”、绝顶的言词(over一the-t叩一lallgllage)作为分析的对象所提供的一种后现代方式的回应,因此后现代管理对现代管理理论既有承袭,也有批判、更新。

4.就时代特征而言,现代与后现代并非是截然分开的两个阶段,后现代管理理论无疑是现代管 理理论的一部分,是指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状态、管理实践、管理机制与组织文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变迁和转折。按照后现代哲学大师J.F,利奥塔的说法,“后现代主义并不是现代主义的末期,而是现代主义的初始状态”。由此可见,现代性之中就包含着后现代性,因为现代主义就在于对组织及其管理实践中的各种预先规定和假设提出疑问。一种管理理论范式要成为现代的,首先就必须对它前面的“现代”理论范式所包含的预先规定和假设提出疑问,所以它又是“后现代”的。“后现代总是隐藏在现代里,因为现代性、现代的暂时性自身包含着一种超越自身、进人一种不同于自身状态的冲动。„„现代性在本质上是不断地充满它的后现代性的。”后现代管理理论并不是一个新的时代,而是要重写现代管理学所代表的某些特征。在那些严谨的源流思想家那里,并没有一场“后现代管理理论”对“现代管理理论”的革命召唤,也没有以后现代管理理论替代现代管理理论的宏伟纲领。这些后现代管理源流思想家之间有不小的差异,有些甚至是相互对立的。他们各自从不同方面对管理启蒙以来的管理理性主义传统提出了不同性质的问题,有些是建设性的,有些是挑战性、颠覆性的,但其中没有任何一位管理学家把自己的理论视为彻底瓦解这一传统的“思想武器”,也从未声称能够全面取代管理理性主义在组织及其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实践。

(2)后现代管理出现的原因

首先,后现代管理理论是对现代的管理实践和人类自身进行反思的思想运动,是信息时代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进人后工业社会并发生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信息技术、互联网和数据库的广泛应用使互联网和数据库成为“后现代人的本性”。知识的迅速增长、扩散和信息的高度膨胀,对西方管理者传统的思维观念产生了革命性的冲击,导致了“管理理论范式的危机”。后现代管理思潮的核心是消解、破坏和批判现代管理思想,主要是科学管理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对管理的理性主义和管理的普遍主义的否定,反对用单一的、固定不变的逻辑和公式来阐释和衡量现实世界,在方法论范式上反对管理学研究的独断论和实证技术方法的霸权,主张方法论范式的多元化(diversificatjon)和差异性(differentiatinn)。后现代管理思潮的某些主张和方法进人管理理论,动摇了人们曾经深信不疑的那些作为现代管理学基石的理念,如理性、人性假设、管理的对象、组织文化、管理原则等。这些理念互相论证,要证明的核心思想是管理是现代文明的外壳,它保证人们追求理性的理想和幸福。正因为如此,自 泰罗的科学管理时代以来,浩如烟海的管理学著作几乎都是围绕着管理的理性主义和管理的

普遍主义这样一个主线而展开的,那就是论证组织为什么要用管理原则和管理制度来统治人,而不是人来统治人,组织应该用什么样的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来统治.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如何才能统治。后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假定的普遍主义原则(presumeduniversalism)的理论是虚拟的“宏观话语”。后现代社会组织是告别整体性和统一性的社会组织,所以类似于管理普遍性这样的宏观历史叙事已经完成了使命。后现代社会组织的特点是“社会结合”,它是一张由零散的线编织的网,没有任何一根线可以把所有的线串起来。个人是这张网中的 交结点,但是交结点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重身份的。例如在后现代社会组织中,人们同时生活在多个不同的社会组织层面,公司员工也可能持有大公司的股份,既是资产的持有者,又是知识工作者,也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既是一种商品的消费者,同时又是另一种商品的生产者或者服务的提供者。人的社会身份因时因地而不同,更何况人的心理是复杂的,他们自身就是具有不同的角色冲突的个体,所以管理的普遍性在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面前显得空泛和远离实际。

其次,后现代管理理论是知识经济时代或者说是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消费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等的产物,它既是对以泰罗为首的科学管理制度的深刻反思,又是对后工业社会对管理学发展要求的回应。后现代管理的矛头直指现代管理学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后现代管理理论否定现代管理学对历史和管理发展规律的乐观描述,关注西方企业组织现代化以后的弊端,它认为现代企业组织中的个人还被工业化文明的成果所压迫。人成为管理制度的创造物,是被现代文明的产品所异化而存在的。管理作为文化知识的一种形式成了一种话语模式,科层制度和实践通过这种话语形式表达他们自己,把自己打扮成理性的、伦理的和道德的、自治的个人(实际上他们不是)。正如规范的管理思想构造了我们,使我们(你和我)认为自己是中心—自己创造自己的管理思想(实际上我们不是)。在后现代社会,管理原则、管理艺术、管理制度的游戏规则已经完全不同于从前,知识变成一种“权力话语”(apowerfuldiseourse),它既能再创造知识,又能创造新的管理原则、管理艺术、管理制度。知识成了权力,形成一个新的约束、引导、控制模式。

再次,后现代管理理论范式的兴起是与科学技术革命的开展、重大的科学发现相适应的。现代自然科学所揭示的现实事物的相对性、非确定性、不完全性,无形之中破坏了人们旧有的确定性的世界观.为后现代管理理论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准备和方法论前提。特别是建立在组织控制论(organizationaleyherneties)、耗散结构论(dissipativestrueture)、协同论(thesy,le嗯eties)、超循环论(thehy伴royele)、分形论(fraetaltheo砰)、分维论(dimensionstheo叮)、混沌理论(ehaostheo叮)等新兴学科基础之上的一系列自组织理论或者说现代复杂性管理科学的兴起,使人们在“世界简单性”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组织及其管理概念正在日趋解构。这些理论的提出为人们认识自然系统的自组织现象提供了崭新视角,也使人们对社会组织这个“社会人造系统”的自组织演化过程的动力源泉、前提条件、组织形式、过程途径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为后现代管理范式的思维方式的形成立下了汗马功劳。

最后,后现代管理理论又是深深扎根于西方传统管理学理论之中的。

后现代管理理论虽然表面上同现代管理学相对立,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现代管理学的反面,但实质上它同现代管理学有着极强的血脉联系。后现代管理理论想要说明的是如何从管理学研究中发现真理性认识,而不是为真理性认识的存在而辩护。20世纪so年代以来,有关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历史发展必然性、知识的客观真理性以及各种决定论的思想观念都遇到了挑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随机性、偶然性、主体性在组织及其管理中的作用,认识到传统的、“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知识创新模式需要改变。

三、后现代管理的若干学说

(1)后现代管理的最早思潮----权变管理理论

权变理论也称情景理论、

管理无定势理论、反现代经典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英国伦敦大学的教授伍德沃特。权变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强调世界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有效地管理=领导者x被领导者x环境。也就是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条件、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主客体条件,审时度势、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灵活机变、随机应变。现代管理运动所苦心寻找的普遍适用的方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其实都是现代管理运动创造的神话。最好的方法,就是那一个符合此情、此景、此人、此时、此事的方法。

后工业社会的管理实践告诉人们,现代经典管理理论中依据经济人(x理论)假说,出现的/物质刺激、金钱万能的方法、严格控制的方法;根据/社会人(y理论)假说,而出现的满足员工情感需要,注意沟通和改善人群关系方法;以及根据自我实现的人(y理论)0假说出现的注意培养提拔员工、创造员工自身发展环境的方法;以及人本学、人力资源学说中的种种激励的方法等,在后工业社会前都普遍有效,而如今却常常失灵。之所以失灵,就是因为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人,已经是/复杂的人0;社会是复杂的社会;事物也是复杂的事物;环境更是复杂又多变的环境。那么,种种复杂性集合在一起,机械的、简单的、以一应万的方法,自然就会无作为甚至是乱作为。

“不确定性”原理与“五项修炼”理论

所谓不确定性,也就是不肯定性。它也是后现代哲学思潮和科学思潮中的重要概念。

其意是说在后工业社会,在复杂性时代,许多系统的控制变得越来越混沌、越来越复杂,是因为影响或关乎系统运行、系统秩序的众多内外序参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在加大。不确定性因素加大,导致事物控制/测不准的机率加大。也导致组织生存的风险性因素加大。其中一个最著名的事喻是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于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的/蝴蝶效应。他说:一只蝴蝶在巴西利亚扇动几下翅膀,会在3个月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风暴。

“五项修炼”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彼得圣吉。他于1990年出版了挑战现代管理经典理论的一本书,名叫《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从此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和五项修炼的理论与训练风靡全球。圣吉说:当今世界信息相关,复杂多变,必须加强组织的学习能力,才能适应变化。组织不能再只靠像福特(创者了流水线生产方式;19世纪后期开创汽车工业走向大众的开路人)、斯隆(创造了事业部制组织))即托拉斯组织;20世纪初年代,为通用汽车公司制定了三大战略的人物)或华生那样伟大的领导者一夫当关、运筹帷幄和指挥全局。未来真正出色的组织,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

“五项修炼”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建立共同愿望的修炼、自我超越修炼、系统思考的修炼、改善心智模式的修炼和团队学习的修炼。

四、对后现代管理的评价:后现代管理理论的内在矛盾性

在管理学界,Dru(tke:最早提出“后现代世界”(p‘,srmoderuworlol)的说法[’1,早于肠urain。和Bel一构建‘·后!业”概念之前陈,1。后现代管理思潮表达了人类对管理学发展状况的不安和焦虑以及对一个更为合理的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渴求,H.压协son就此认为:’‘后现代困境就是危机—我们的真理、价值以及各种尊崇的信念的危机,这危机源于反省性自身的根

源、它的必然性和力量。fs了”这种反省首先从文学艺术开始,然后是哲学,管理学似乎是现代主义的最后堡皇之一,这可能是因为现代管理制度所强调的秩序在西方企业组织始终维持着稳定的结构和与之相适应的理念的缘故。Drucke:呼吁,在后现代社会,应使人回归到精神价值上来。在《未来的里程碑—关于新的后现代世界的报告》一书末尾,I)r’ucker写道:“必须重申人不单是一种生物和心理存在,而且是一种精神存在;他是一种造物主所创造的生灵,以造物主为其存在的目的,并且受造物主的支配5一,,从某种意义l:说,后现代管理理论可以理解为对某些沉睡许久的管理概念和价值观念的唤醒,它们为新的社会想象开辟空间,这些想象将面向实践并以新的方式对话然而,研究管理问题的学者们遇到一个困难.即后现代管理理论本身就是一个混合概念。后现代管理理论显现r当代管理理论具有的众多悖论和尖锐 性以及我们对于管理学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意义的相反回应—重新审视。如果有一个领域能为我们面临混乱的管理理论定位,能为我们选定对组织及其管理变革渴望的模块和范式,那将是非常有益的。试图在诸如管理学这样的学科中对“后现代”下更为严格的定义,尽管在某一方面是有意义的,但在本质卜却遗漏r更为重要的一点,这一点就是管理学者自身的矛盾心理(ambivalen(e)后现代管理理论本身是一个矛盾术语(。onlracli。-tionl)yde6nitiorl),这需要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对此保持充分的警觉,可以避免因“方便之用”而可能造成的简单化危险和形成没有坚实知识论根基的草率思想(、1.》ppyth,nking)。那些谨慎的、细致的、持建构论的后现代管理学家总是各自面对特定语境(Contextual)中的特定问题,谨慎地界定自己理论的有效边界,从不假扮自己可以回答边界以外的任何问题。但是就其现状而言,各种理沦流派并行,有互相消解的作用,某种程度_L:妨碍r后现代在管理学内的继续发展,因而就 出现J’“解构论”的后现代管理学家与“建构论”的后现代管理学家的区别。

“现代”对于解构论者而言经常是表明立场的贬义词,对现代管理学所假设的许多理性命题(如管理科学进步、组织的进化和人性实现等启蒙主义设计)提出“全称否定句式”的质疑。持“解构论”的后现代管理学家的基本思想是否定理性主义作为管理理论的基石,否定传统管理学人性的基本假设,否定管理的普遍主义意义,否定传统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而建构论者则是将“现代”作为研究评论的对象,不一定完全带有贬义,更接近于有条件地容纳一些现代性的原则。持“建构论”的后现代管理学家在概念基础的层次上,在其全部的话语中,其提倡者们致力于证明组织及其管理世界并非如现代管理学所宣称的那样,是一个为线性因果规律所支配的、永久稳定的统一组织体和一个确定性的管理系统,而是一个为根本不确定性、随机性和不可预测的涨落所支配的不均匀过程。他们论证说,作为现代性特征的现代管理学方法的还原理性和工具理性以及它所强调的理论、逻辑、客观性、预测和控制等,应当由对 组织及其管理系统的差异和复杂性的敏感性、合理的解构论和对差异的宽容所补充或者取代,以及对案例研究、实验、修辞学、授权、自主性、参与性和适应性的强调;而现代管理学把组织及其管理的进步看作是朝向人类自身的实现和完善逐步进化过程的目的论观点则应被一种组织及其管理的进步是征服与抵抗、竞争与适应之间多少有些彼此独立的过程替代。 在Dru(!ke:等持“建构论”的后现代管理学家对现代管理学与后现代管理理论的论述中,包涵着两个表面上相矛盾的基本方面,一方面他们努力把后现代管理理论统一于现代管理学的整体之中;另一方面他们又反对现代的整体性,主张用后现代的重写消解这个整体性

.Dru改e:写到:我们生活在一个过渡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昨日的旧“现代”不再行之有效,„„而新的“后现代”尚缺乏定义、表现方式和手段,但是它已有效地控制了我们的行动和行动的后果’1。于是,对后现代管理理论作为一个混合概念的有效性,人们就有可能提出质疑:“要理解一个概念是如何从一种媒介转移到另一种媒介常常是困难的„„,不同的作家将后现代„„理解为与各种的、有时甚至对立的政治立场有本质关联的东西。}9〕,,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一方面,后现代管理理沦在通常意义上被视为是管理学理性主义的反动;另一方面,后现代组织变革与发展则被视为与组织及其管理的进步有关。对于什么是后现代

管理的特征,美国管理学家Craine:指出:“在管理学中有很多很好的新领域和新字眼,所有新材料都表明先有量后有质。新见解在持续不断寻找旧课题方面变得成熟起来,这不会有任何错误。事实上,管理学主要关心的是寻找解决由来已久的窘境的现代方式〔‘’()]”在我们看来,现代管理学是一栋理论大厦,而后现代管理理论是一种“溶剂”,它并没有自己特定的 模块和范式,后现代管理理论这种溶剂是要将现代管理学理论大厦浸泡其中,使其“解构”。解构并不意味着“摧毁”,而是使其经得起检验的模块和范式得到加固,经不起检验的模块和范式重新构建。

后工业化社会和后现代管理

一、后工业化社会

1.含义

后工业化社会是由美国哈佛大学丹尼尔•贝尔教授1973年推出《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一书提出的,认为在今后30年至50年间将看到“后工业社会”的出现。

他认为社会可以分为社会结构、政体和文化等三个部分。社会结构包括经济、技术和职业制度。以技术为中轴,将社会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种形态。 这种划分是共时性的,又是历时性的,共时性体现在这三种社会在目前世界上是并存的,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历时性体现在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规律。,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是当今世界上并存的三种社会形态。前工业社会主要分布在亚、非、拉等国,这些国家基本上依赖第一类经济部门:农业、矿业、渔业和林业。这些经济部门完全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它们的生产率低,并且由于原料和初级产品的价格波动而使其收益大幅度摇摆。工业社会主要分布在西欧、北欧、日本和前苏联,其劳动力的大部分从事工业或产品制造业,围绕着经济增长这一轴心原则而运转,能源的开发利用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保证,技术也进一步得到了发展。美国将是第一个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国家。广泛地说,如果工业社会以机器技术为基础,后工业社会是由知识技术形成的。如果资本与劳动是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那么信息和知识则是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后工业社会是工业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后工业社会的关键变量是信息和知识,主要经济部门是以加工和服务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甚至第四、第五产业,诸如运输业、公共福利事业、贸易、金融、保险、房地产、卫生、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等。

2.后工业社会的五大特征

后工业社会的概念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可以用五个方面的特征来加以说明:

1 经济方面: 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

2 职业分布: 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

3 中轴原理: 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

4 未来的方向: 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

5 制定政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1)经济结构从商品生产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 任何国家的经济,随着逐步工业化,各产业的生产率将发生变化,从而必然会产生大多数劳动力转向制造业的发展趋势;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对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应地,劳动力又将向服务业方面转移。因此,后工业社会首要的也是最简单的特征就是: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和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

“如果工业社会的定义是根据作为生活标准标志的商品数量来确定的话,后工业社会的定义则根据服务和舒适——保健、教育、娱乐和文艺——所计量的生活质量的标准来确定的。” (2)职业分布以技术阶层的崛起为特征 区别后工业社会的第二个方面,是职业分布的变化。所谓职业分布,不仅指人们在何处工作,还指他们从事何类工作。随着服务型经济的发展,工作重心转向办公室、教育机构和政府部门,自然引起职业向"白领职员"转移。拿美国的职业结构来说,直到1956年,白领职员总数才第一次超过蓝领工人总数。此后这两者的比例进一步扩大,到1970年已经超过5:4。然而最令人吃惊的变化是专业和技术职员的增长,这部分职员的增长率是从业人员总数增长率的2倍。还有一项统计数字更能说明全貌,这就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他们是后工业社会的关键集团。整个技术阶层人数的增长率是劳动力总数增长率的2倍,而科学技术人员的增长率则是劳动力总数增长率的3倍。 贝尔还对美国各学科的学位比重进行了分析。他发现,在1954—1964年中,72%~73%的

学士、硕士学位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 (3)轴心原则是理论知识日益成为创新的源泉和制定社会政策和依据 。工业社会是生产商品、协调人相机器关系的社会。后工业社会则是围绕知识,为了创新和变革,实施社会控制和指导而组织起来的社会;这样也就形成了必须从政治上加以管理的新型社会关系和新型结构。当然,知识对任何社会的运转都是必需的。但是后工业社会的不同之处,在于知识本身的特征发生了变化。理论知识占居主导地位,成为制定决策,指导变革的决定力量。理论的重要性超过了经验,知识被编码成抽象的符号系统(就如同一个公理化系统),使之能用以描述迥然不同的经验。后工业社会中的这种转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科学与技术之间关系的变化。(2)即理论与政策开始结合,经济模式给人们指出了活动范围,并能具体说明各种不同政治选择的结果。

(4)未来方向是技术控制和技术评价根据新的技术预测模式,后工业社会有可能掌握进行社会变革的新手段,这就是对技术的发展进行规划和控制。当社会依赖技术和创新的程度越高,社会体系中有害的“不定因素”也就随之增加。但是,新的预测方法和计划规划技术的产生,有可能开创经济史上的新阶段,即预先自觉地规划技术变革,从而减少未来经济的不定因素。

决策方式使新的“智能技术”诞生创造新的“智能技术”,这是后工业社会在制定政策方面的特征。所谓“智能技术就是用规则系统(解决问题的规则)来代替直观判断”。“新的智能技术的特点是,它能确定理性的行动并识别实现这种行动的手段”。在后工业社会中,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决策的制定是在更加复杂的环境中进行的,决策者也与过去不同,制定决策的过程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智能技术将成为制定决策的主要工具。对于后工业社会而言,新的智能技术的核心作用与工业社会中机器技术那样在人类事务中占有同样突出的地位。智能技术能够确定合理性的行动并识别实现这种行动的手段。合理性即指在两种选择之间判断哪一种能够得到较好的结果。智能技术可以导致最佳解决问题的策略,即最大限度地 扩大成果,或通过对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的判断而设法把损失缩小到最低限度。

补充:“中轴原理”的价值在于允许人们多角度地去解释社会变化,从而既避免片面的经济决定论,又避免片面的技术决定论。贝尔却将社会分为不同的三个领域并各自分别围绕三个不同的轴心独立运转:“社会结构的中轴原理是经济化,这是一个根据最低成本、使用代用品、谋求最佳效果和寻求最高价值等原则来分配资源的途径。

三.后现代管理

后现代管理是西方/后工业社会0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物

(1)后现代管理的含义

对于后现代管理理论的含义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后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特征是否定理性主义作为管理理论的基石,否定传统管理学人性的基本假设,否定管理的普遍主义意义,否定传统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后现代管理理论相对现代管理理论而言,有四重不同而又相关的含义。

1.一是所谓现代主义,就是以现代性为目标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现代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趋向和实践活动。“后现代主义”原仅指一种以背离和批判现代和古典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移用于指称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甚至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中具有类似倾向的思潮。在某种意义上说,“后现代”是指“非现代”,它要与现代的管理理论、指导实践的范式、现代的意识形态和管理风格彻底决裂。“后现代管理理论范式”可以理解为积极主动地与先前的管理理论范式决裂,从旧的限制和压迫状况中解放出来,进人一个新的领域。广义的理解则是把后现代管理理论当作一种广泛的社会思

潮和文化现象,也可以把“后现代”理解为“高度现代”或“超现代”(hype卜modem),它依赖于现管理理论,是对现代管理理论的继续和强化,后现代管理理论不过是现代管理理沦的一种新形式或一种新发展。

2.就组织和管理进程而言,现代管理学的核心内涵集中地体现在西方管理启蒙思想中。近代以来发展资本主义造就的现代组织,以及按照其价值观、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管理机制和管理原则确立的以人为中心的理性主义与个体主义、集权主义等基本价值,这就是现代性,即西方管理启蒙思想强调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但管理启蒙思想的内涵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偏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平衡。就此意义而言,后现代管理与后现代性是从现代管理学发展出来的,正是现代管理学自身的问题导致了后现代管理理论对它的诘难。

3.就管理形态而言,现代管理理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方出现的反抗近代资本主义传统因袭式管理的理性主义和管理的普遍主义的思想,如泰罗的科学管理、人际关系理论、管理过程理论、系统理论和管理科学理论等,它们具有深远影响。然而在人们赞美现代管理理论当中最理性、最精确的方面的时候,后现代管理理论的观念似乎更能让人人迷。在一定程度上,后现代管理理论表达了对于西方现代管理理性主义的一种恐惧,后现代管理理论是把那些“过剩的”、绝顶的言词(over一the-t叩一lallgllage)作为分析的对象所提供的一种后现代方式的回应,因此后现代管理对现代管理理论既有承袭,也有批判、更新。

4.就时代特征而言,现代与后现代并非是截然分开的两个阶段,后现代管理理论无疑是现代管 理理论的一部分,是指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状态、管理实践、管理机制与组织文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变迁和转折。按照后现代哲学大师J.F,利奥塔的说法,“后现代主义并不是现代主义的末期,而是现代主义的初始状态”。由此可见,现代性之中就包含着后现代性,因为现代主义就在于对组织及其管理实践中的各种预先规定和假设提出疑问。一种管理理论范式要成为现代的,首先就必须对它前面的“现代”理论范式所包含的预先规定和假设提出疑问,所以它又是“后现代”的。“后现代总是隐藏在现代里,因为现代性、现代的暂时性自身包含着一种超越自身、进人一种不同于自身状态的冲动。„„现代性在本质上是不断地充满它的后现代性的。”后现代管理理论并不是一个新的时代,而是要重写现代管理学所代表的某些特征。在那些严谨的源流思想家那里,并没有一场“后现代管理理论”对“现代管理理论”的革命召唤,也没有以后现代管理理论替代现代管理理论的宏伟纲领。这些后现代管理源流思想家之间有不小的差异,有些甚至是相互对立的。他们各自从不同方面对管理启蒙以来的管理理性主义传统提出了不同性质的问题,有些是建设性的,有些是挑战性、颠覆性的,但其中没有任何一位管理学家把自己的理论视为彻底瓦解这一传统的“思想武器”,也从未声称能够全面取代管理理性主义在组织及其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实践。

(2)后现代管理出现的原因

首先,后现代管理理论是对现代的管理实践和人类自身进行反思的思想运动,是信息时代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进人后工业社会并发生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信息技术、互联网和数据库的广泛应用使互联网和数据库成为“后现代人的本性”。知识的迅速增长、扩散和信息的高度膨胀,对西方管理者传统的思维观念产生了革命性的冲击,导致了“管理理论范式的危机”。后现代管理思潮的核心是消解、破坏和批判现代管理思想,主要是科学管理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对管理的理性主义和管理的普遍主义的否定,反对用单一的、固定不变的逻辑和公式来阐释和衡量现实世界,在方法论范式上反对管理学研究的独断论和实证技术方法的霸权,主张方法论范式的多元化(diversificatjon)和差异性(differentiatinn)。后现代管理思潮的某些主张和方法进人管理理论,动摇了人们曾经深信不疑的那些作为现代管理学基石的理念,如理性、人性假设、管理的对象、组织文化、管理原则等。这些理念互相论证,要证明的核心思想是管理是现代文明的外壳,它保证人们追求理性的理想和幸福。正因为如此,自 泰罗的科学管理时代以来,浩如烟海的管理学著作几乎都是围绕着管理的理性主义和管理的

普遍主义这样一个主线而展开的,那就是论证组织为什么要用管理原则和管理制度来统治人,而不是人来统治人,组织应该用什么样的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来统治.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如何才能统治。后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假定的普遍主义原则(presumeduniversalism)的理论是虚拟的“宏观话语”。后现代社会组织是告别整体性和统一性的社会组织,所以类似于管理普遍性这样的宏观历史叙事已经完成了使命。后现代社会组织的特点是“社会结合”,它是一张由零散的线编织的网,没有任何一根线可以把所有的线串起来。个人是这张网中的 交结点,但是交结点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重身份的。例如在后现代社会组织中,人们同时生活在多个不同的社会组织层面,公司员工也可能持有大公司的股份,既是资产的持有者,又是知识工作者,也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既是一种商品的消费者,同时又是另一种商品的生产者或者服务的提供者。人的社会身份因时因地而不同,更何况人的心理是复杂的,他们自身就是具有不同的角色冲突的个体,所以管理的普遍性在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面前显得空泛和远离实际。

其次,后现代管理理论是知识经济时代或者说是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消费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等的产物,它既是对以泰罗为首的科学管理制度的深刻反思,又是对后工业社会对管理学发展要求的回应。后现代管理的矛头直指现代管理学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后现代管理理论否定现代管理学对历史和管理发展规律的乐观描述,关注西方企业组织现代化以后的弊端,它认为现代企业组织中的个人还被工业化文明的成果所压迫。人成为管理制度的创造物,是被现代文明的产品所异化而存在的。管理作为文化知识的一种形式成了一种话语模式,科层制度和实践通过这种话语形式表达他们自己,把自己打扮成理性的、伦理的和道德的、自治的个人(实际上他们不是)。正如规范的管理思想构造了我们,使我们(你和我)认为自己是中心—自己创造自己的管理思想(实际上我们不是)。在后现代社会,管理原则、管理艺术、管理制度的游戏规则已经完全不同于从前,知识变成一种“权力话语”(apowerfuldiseourse),它既能再创造知识,又能创造新的管理原则、管理艺术、管理制度。知识成了权力,形成一个新的约束、引导、控制模式。

再次,后现代管理理论范式的兴起是与科学技术革命的开展、重大的科学发现相适应的。现代自然科学所揭示的现实事物的相对性、非确定性、不完全性,无形之中破坏了人们旧有的确定性的世界观.为后现代管理理论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准备和方法论前提。特别是建立在组织控制论(organizationaleyherneties)、耗散结构论(dissipativestrueture)、协同论(thesy,le嗯eties)、超循环论(thehy伴royele)、分形论(fraetaltheo砰)、分维论(dimensionstheo叮)、混沌理论(ehaostheo叮)等新兴学科基础之上的一系列自组织理论或者说现代复杂性管理科学的兴起,使人们在“世界简单性”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组织及其管理概念正在日趋解构。这些理论的提出为人们认识自然系统的自组织现象提供了崭新视角,也使人们对社会组织这个“社会人造系统”的自组织演化过程的动力源泉、前提条件、组织形式、过程途径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为后现代管理范式的思维方式的形成立下了汗马功劳。

最后,后现代管理理论又是深深扎根于西方传统管理学理论之中的。

后现代管理理论虽然表面上同现代管理学相对立,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现代管理学的反面,但实质上它同现代管理学有着极强的血脉联系。后现代管理理论想要说明的是如何从管理学研究中发现真理性认识,而不是为真理性认识的存在而辩护。20世纪so年代以来,有关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历史发展必然性、知识的客观真理性以及各种决定论的思想观念都遇到了挑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随机性、偶然性、主体性在组织及其管理中的作用,认识到传统的、“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知识创新模式需要改变。

三、后现代管理的若干学说

(1)后现代管理的最早思潮----权变管理理论

权变理论也称情景理论、

管理无定势理论、反现代经典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英国伦敦大学的教授伍德沃特。权变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强调世界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有效地管理=领导者x被领导者x环境。也就是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条件、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主客体条件,审时度势、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灵活机变、随机应变。现代管理运动所苦心寻找的普遍适用的方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其实都是现代管理运动创造的神话。最好的方法,就是那一个符合此情、此景、此人、此时、此事的方法。

后工业社会的管理实践告诉人们,现代经典管理理论中依据经济人(x理论)假说,出现的/物质刺激、金钱万能的方法、严格控制的方法;根据/社会人(y理论)假说,而出现的满足员工情感需要,注意沟通和改善人群关系方法;以及根据自我实现的人(y理论)0假说出现的注意培养提拔员工、创造员工自身发展环境的方法;以及人本学、人力资源学说中的种种激励的方法等,在后工业社会前都普遍有效,而如今却常常失灵。之所以失灵,就是因为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人,已经是/复杂的人0;社会是复杂的社会;事物也是复杂的事物;环境更是复杂又多变的环境。那么,种种复杂性集合在一起,机械的、简单的、以一应万的方法,自然就会无作为甚至是乱作为。

“不确定性”原理与“五项修炼”理论

所谓不确定性,也就是不肯定性。它也是后现代哲学思潮和科学思潮中的重要概念。

其意是说在后工业社会,在复杂性时代,许多系统的控制变得越来越混沌、越来越复杂,是因为影响或关乎系统运行、系统秩序的众多内外序参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在加大。不确定性因素加大,导致事物控制/测不准的机率加大。也导致组织生存的风险性因素加大。其中一个最著名的事喻是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于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的/蝴蝶效应。他说:一只蝴蝶在巴西利亚扇动几下翅膀,会在3个月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风暴。

“五项修炼”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彼得圣吉。他于1990年出版了挑战现代管理经典理论的一本书,名叫《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从此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和五项修炼的理论与训练风靡全球。圣吉说:当今世界信息相关,复杂多变,必须加强组织的学习能力,才能适应变化。组织不能再只靠像福特(创者了流水线生产方式;19世纪后期开创汽车工业走向大众的开路人)、斯隆(创造了事业部制组织))即托拉斯组织;20世纪初年代,为通用汽车公司制定了三大战略的人物)或华生那样伟大的领导者一夫当关、运筹帷幄和指挥全局。未来真正出色的组织,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

“五项修炼”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建立共同愿望的修炼、自我超越修炼、系统思考的修炼、改善心智模式的修炼和团队学习的修炼。

四、对后现代管理的评价:后现代管理理论的内在矛盾性

在管理学界,Dru(tke:最早提出“后现代世界”(p‘,srmoderuworlol)的说法[’1,早于肠urain。和Bel一构建‘·后!业”概念之前陈,1。后现代管理思潮表达了人类对管理学发展状况的不安和焦虑以及对一个更为合理的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渴求,H.压协son就此认为:’‘后现代困境就是危机—我们的真理、价值以及各种尊崇的信念的危机,这危机源于反省性自身的根

源、它的必然性和力量。fs了”这种反省首先从文学艺术开始,然后是哲学,管理学似乎是现代主义的最后堡皇之一,这可能是因为现代管理制度所强调的秩序在西方企业组织始终维持着稳定的结构和与之相适应的理念的缘故。Drucke:呼吁,在后现代社会,应使人回归到精神价值上来。在《未来的里程碑—关于新的后现代世界的报告》一书末尾,I)r’ucker写道:“必须重申人不单是一种生物和心理存在,而且是一种精神存在;他是一种造物主所创造的生灵,以造物主为其存在的目的,并且受造物主的支配5一,,从某种意义l:说,后现代管理理论可以理解为对某些沉睡许久的管理概念和价值观念的唤醒,它们为新的社会想象开辟空间,这些想象将面向实践并以新的方式对话然而,研究管理问题的学者们遇到一个困难.即后现代管理理论本身就是一个混合概念。后现代管理理论显现r当代管理理论具有的众多悖论和尖锐 性以及我们对于管理学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意义的相反回应—重新审视。如果有一个领域能为我们面临混乱的管理理论定位,能为我们选定对组织及其管理变革渴望的模块和范式,那将是非常有益的。试图在诸如管理学这样的学科中对“后现代”下更为严格的定义,尽管在某一方面是有意义的,但在本质卜却遗漏r更为重要的一点,这一点就是管理学者自身的矛盾心理(ambivalen(e)后现代管理理论本身是一个矛盾术语(。onlracli。-tionl)yde6nitiorl),这需要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对此保持充分的警觉,可以避免因“方便之用”而可能造成的简单化危险和形成没有坚实知识论根基的草率思想(、1.》ppyth,nking)。那些谨慎的、细致的、持建构论的后现代管理学家总是各自面对特定语境(Contextual)中的特定问题,谨慎地界定自己理论的有效边界,从不假扮自己可以回答边界以外的任何问题。但是就其现状而言,各种理沦流派并行,有互相消解的作用,某种程度_L:妨碍r后现代在管理学内的继续发展,因而就 出现J’“解构论”的后现代管理学家与“建构论”的后现代管理学家的区别。

“现代”对于解构论者而言经常是表明立场的贬义词,对现代管理学所假设的许多理性命题(如管理科学进步、组织的进化和人性实现等启蒙主义设计)提出“全称否定句式”的质疑。持“解构论”的后现代管理学家的基本思想是否定理性主义作为管理理论的基石,否定传统管理学人性的基本假设,否定管理的普遍主义意义,否定传统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而建构论者则是将“现代”作为研究评论的对象,不一定完全带有贬义,更接近于有条件地容纳一些现代性的原则。持“建构论”的后现代管理学家在概念基础的层次上,在其全部的话语中,其提倡者们致力于证明组织及其管理世界并非如现代管理学所宣称的那样,是一个为线性因果规律所支配的、永久稳定的统一组织体和一个确定性的管理系统,而是一个为根本不确定性、随机性和不可预测的涨落所支配的不均匀过程。他们论证说,作为现代性特征的现代管理学方法的还原理性和工具理性以及它所强调的理论、逻辑、客观性、预测和控制等,应当由对 组织及其管理系统的差异和复杂性的敏感性、合理的解构论和对差异的宽容所补充或者取代,以及对案例研究、实验、修辞学、授权、自主性、参与性和适应性的强调;而现代管理学把组织及其管理的进步看作是朝向人类自身的实现和完善逐步进化过程的目的论观点则应被一种组织及其管理的进步是征服与抵抗、竞争与适应之间多少有些彼此独立的过程替代。 在Dru(!ke:等持“建构论”的后现代管理学家对现代管理学与后现代管理理论的论述中,包涵着两个表面上相矛盾的基本方面,一方面他们努力把后现代管理理论统一于现代管理学的整体之中;另一方面他们又反对现代的整体性,主张用后现代的重写消解这个整体性

.Dru改e:写到:我们生活在一个过渡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昨日的旧“现代”不再行之有效,„„而新的“后现代”尚缺乏定义、表现方式和手段,但是它已有效地控制了我们的行动和行动的后果’1。于是,对后现代管理理论作为一个混合概念的有效性,人们就有可能提出质疑:“要理解一个概念是如何从一种媒介转移到另一种媒介常常是困难的„„,不同的作家将后现代„„理解为与各种的、有时甚至对立的政治立场有本质关联的东西。}9〕,,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一方面,后现代管理理沦在通常意义上被视为是管理学理性主义的反动;另一方面,后现代组织变革与发展则被视为与组织及其管理的进步有关。对于什么是后现代

管理的特征,美国管理学家Craine:指出:“在管理学中有很多很好的新领域和新字眼,所有新材料都表明先有量后有质。新见解在持续不断寻找旧课题方面变得成熟起来,这不会有任何错误。事实上,管理学主要关心的是寻找解决由来已久的窘境的现代方式〔‘’()]”在我们看来,现代管理学是一栋理论大厦,而后现代管理理论是一种“溶剂”,它并没有自己特定的 模块和范式,后现代管理理论这种溶剂是要将现代管理学理论大厦浸泡其中,使其“解构”。解构并不意味着“摧毁”,而是使其经得起检验的模块和范式得到加固,经不起检验的模块和范式重新构建。


相关文章

  • 企业管理题库
  • 企业管理题库 一.是非题(判断下列陈述是否正确,正确的在题号前面括号内打"√",错误的在题号 前面括号内打"×".) (√ )1.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要素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 ...查看


  • 船舶工业重要档案异地备份
  • 船舶工业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工作的思考 摘要:船舶工业重要档案是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危害档案安全的突发社会事件和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确保船舶 工业重要档案信息和实体安全是我们每一个档案工作者的重要职 责.如何做好船舶工业重要档案 ...查看


  • 税务登记表(适用临时税务登记纳税人) 1
  • 我声明: 此税务登记表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填报的,我确保它是真实.可靠.完整的.如有不实,愿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 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或受授权人(签章):某某某 2011年2月1日 ...查看


  • 作业成本法的历史发展及基本原理(陈婉秋)-副本(3)
  • 毕业设计(论文) 作业成本法的历史发展和基本原理 院 别 专业名称 班级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经贸学院 会计学 1090220 陈婉秋 张亚辉 2012年6月15日 作业成本法的历史发展和基本原理 摘 要 本文介绍了作业成本法的含义.产 ...查看


  • 烟台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 烟台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烟质监函„2007‟113号 关于开展2007年度烟台市食品.食品相关产品及化 妆品获证生产企业年度报告 和审查工作的通知 根据<山东省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年度报告及审查工作管理规定>和<山东省获得 ...查看


  • 企业宣传手册示例
  • 企 业 宣 传 手 册 XX 有限公司 新版<企业宣传手册>文案策划说明 一.总体思想 随着公司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公司企业文化不断丰富,新版<企业宣传手册>的设计,应突出体现绿谷的"企业文化精髓.科研生 ...查看


  • 纳税登记表
  • 附件: 纳税人识别号: 纳税人名称: (签章) 填表时间:税务登记表(适用单位纳税人)年月日 青岛市国家税务局青岛市地方税务局监制 填表说明 一.本表适用于各类单位纳税人填用. 二.纳税人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或者自有关部门批准设立之日起30 ...查看


  • 外资登记一次性告知单
  • 如何办理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注册 申请方式 申请人除直接到企业登记场所提出申请外,还可以通过邮寄.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非固定形式提出. 申请人以非固定形式申请行政许可所提交的格式文本应当使用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提供的申请书格式文本. ...查看


  • 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详解)
  • 最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财税[2015]119号)8大变化 发布时间: 2015-11-05 09:18:38 作者:刘天永 来源: 华税 我要评论(0) 摘要: 编者按:2015年11月2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科技部联合发布<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