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品的腐败变质及其控制

本章主要内容

第1章 食品的腐败变质及其控制

Food Deterioration and Its Control

食品的质量因素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及其特性 控制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途径 栅栏技术的原理

1 食品的质量因素

质量(Quality )的定义: 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食品质量:构成食品特征及可接受性的要素。 卫生质量 食品质量 物理质量 营养质量

蛋白质、维生素等 微生物、农残、 重金属 外观、质构、风味

食品质量的物理因素 (1)外观因素(Aesthetic appeal)

● 大小形状、色泽等

(2)质构因素(Texture )

● 硬度、脆度、抗压、抗剪切、抗撕裂等

(3)风味因素( Flavor)

● 味觉与嗅觉

一般质量 食品质量 安全质量

国外有人将上述两种“质量”概念,形象地比喻为: 食品的一般质量问题 — 归属于“民事案件”; 食品的安全质量问题 — 归属于“刑事案件”。

2 食品的腐败变质及主要因素

◆在这个世界中,几乎每个东西上面都有一 个日子--使用期限; ◆新鲜食品短期内发生腐烂导致不能食用; ◆加工食品保藏一段时间后也会丧失食用价 值。

1

2.1 引起食品变质的因素

微生物

氧化 光照

啮齿动物

食品腐败变质

昆虫/寄生虫

温度

水分 酶类

◆是什么原因导致食品变质?

外来因素: 微生物及害虫(生 物学因素)、水分、 及温度(环境因素) 等 内在因素: 食品自身的酶作用 及各种理化作用

2.2 微生物与食品保藏

食品加工与保藏既要利用微生物,又要控制微生物; 可利用于食品加工、保藏的微生物称为有益微生物,如乳 酸菌、部分酵母菌和霉菌;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称为有害微生物,主要是细菌、 酵母菌、霉菌。

食品变质的因素

(1)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的特点 食品种类不同,引起变质的微生物种类不 同; 变质快慢程度不同; 有的微生物在使食品成分发生变化的同时, 产生毒素,如葡萄球菌、肉毒杆菌 、黄曲霉 毒素等。

细菌: 细菌是造成食品变质的最主要原因,一般表现为 食品的腐败; 细菌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产生恶臭或 异味。 酵母菌: ■在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食品中容易生长发育,而在 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中一般不生长; 霉菌: ■富含淀粉和糖的食品容易滋生霉菌,在有氧、水分 少的干燥环境中也可生长发育。

2

(2)影响微生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 pH值 三大类微生物的耐酸性:霉菌 > 酵母菌 > 细菌 酸性越强抑制细菌生长发育的作用越显著 微生物的耐热性随pH值的降低而减弱

pH与食品品质的关系

氧气 好氧性菌--产膜酵母菌、霉菌、部分细菌 兼性厌氧菌-葡萄球菌、大多数酵母菌 厌氧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 营养成分(发酵基质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 温度 大多数致病菌为嗜温性; 在25~30℃,各种微生物都可能使食品腐败变质。 水分及水分活度

2.3 害虫和啮齿动物 害虫:

主要有甲虫类、蛾类、蟑螂类、螨类。

☆害虫对于食品储藏的危害性很大,是某些食品储

藏损耗加大的直接原因;

☆由于害虫的繁殖、迁移,以及它们所遗弃的排泄

物、皮壳和尸体等会严重污染食品,使食品丧失 商品价值。

啮齿动物: 对食品危害最大的啮齿动物是老鼠; 鼠类是食性杂、食量大、繁殖快和适应性强的啮 齿动物; 鼠类咬啮物品的特性,对食品、包括包装食品及 包装物品均有危害; 鼠类排泄的粪便、咬食物品的残渣也能污染食品 和储藏环境; 鼠类传播多种疾病。

知多

D

关于啮齿动物

啮齿类属哺乳纲啮齿目。上下颌只有一对门齿,门齿无 根,能终生生长。 啮齿类动物是哺乳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也是分布 范围最广的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中百分之四十的物种都属 于啮齿目,全世界大约有2000多种;常见的啮齿目动物有 兔子、老鼠、松鼠、花栗鼠、囊鼠、豪猪、河狸、仓鼠、 沙鼠、豚鼠、八齿鼠、毛丝鼠、草原犬鼠和美洲旱獭等。 啮齿动物不食肉,有些可能杂食(如吃昆虫之类),在食 物链里处比较低等的地位,是自然界中许多食肉动物的主 要食物来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

2.4 水分与食品加工保藏 水对食品加工及品质的影响: 是大多数食品的主要成分之 一,如饮料、酒、牛乳等; 加工性能(如膨化食品); 结构、外观、质地、风味 等; 新鲜程度和腐败变质的 敏感性; 食品的商品价值及销售。

2.4.1 食品的水分含量与水分活度 食品种类不同,其水分含量有很大差别

一些食品的水分含量 产品 番茄 莴苣 卷心菜 啤酒 柑桔 苹果汁 水分(%) 95 95 92 90 87 87 产品 牛奶 马铃薯 香蕉 鸡 肉 面包 水分(%) 87 78 75 70 65 35 产品 果酱 蜂蜜 奶油 面粉 奶粉 酥油 水分(%) 28 20 16 12 4 0

含水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保藏食品的重要依据 之一,但仅用水分含量是否能很好地说明问题 呢? 如:含水量同为30%的苹果脯和黄豆粉,贮藏 性是否一样? 回答:NO! 原因:与食品中水的存在状态有关。

食品中水的存在状态 Categories of water in foods

没有被非水物质 化学结合的水

滞化水 自由水 毛细管水 自由流动水 化合水 结合水 邻近水 多层水

通过化学键 结合的水

为了能更科学合理地比较食品的贮藏性和指导加工 ,仅有水分含量的概念还不行,还必须引入水分活 度的概念。 水分活度( Water activity): 食品中水的蒸气压和该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气压的 比值。

食品中的含水量愈高,水分活度也愈大,但两者 之间并没有完全确定的对应关系;

水分活度0.7时部分食品的水分含量(%)

干淀粉 13 鸡肉 18 鳕鱼肉 21 苹果 34 香蕉 25

Aw =

P P0

食品的品质和贮藏性与水分活度有更紧密的关系。

4

影响水分活度大小的因素: 取决于水存在的量; 温度; 水中溶质的浓度; 食品成分; 水与非水部分结合的强度。

水分活度是从 AW =

~

之间的数值,纯水的 。食品中结 。

,完全无水时AW =

合水的含量越高,食品的水分活度就越

水分活度测定仪

2.4.2 水分活度与食品的稳定性 Water activity and food stability

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要求的最低水分活度范围不同: 大多数细菌为0.99~0.94; 大多数霉菌为0.94~0.80; 大多数耐盐细菌为0.75; 耐干燥霉菌和耐高渗透压酵母为0.65~0.60; 在水分活度低于0.60时,绝大多数微生物就无法生长。

水分活度与食品化学变化的关系:

降低食品的水分活度,可以延缓褐变,减少食 品营养成分的破坏,防止水溶性色素的分解。 食品化学反应的最大反应速度一般发生在具有 中等水分含量的食品中(0.7~0.9Aw); 最小反应速度一般首先出现在Aw= 0.2~0.3,当 进一步降低Aw时,除了氧化反应外,其他反 应速度全都保持在最小值,这时的水分含量是 单层水分含量;

水分活度与食品稳 定性的关系 A. 微生物生长 B. 酶水解 C. 氧化反应 D. 美拉德褐变 E. 各种反应的速度 F. 含水量与Aw的关 系

食品劣化与水分活度的关系

5

控制食品水分活度可提高保藏性; 要使食品具有最高的稳定性所必需的水分含 量,最好将水分活度保持在结合水范围内。 这样,使化学变化难于发生,同时又不会使 食品丧失吸水性和复原性。

2.5 化学因素 2.5.1 酶作用引起的食品变质 主要表现在食品色、香、味、质地的变劣。

与食品变质有关的主要酶类有以下几种 : 氧化酶类 脂肪酶 果胶酶 如马铃薯、苹果等果实剥皮或切分后,出现 褐色或褐变。 引起牛奶、奶油、干果类等含脂肪食品产生酸 败臭味及变色。 引起果实的软化。

果蔬的酶促褐变(enzymatic browning)

经过加热杀菌的加工食品,酶的活性被 钝化,成品可以不考虑由酶作用引起的变 质; 在原料处理阶段常发生由酶引起的变 化,需进行酶的钝化处理。

(二羟基苯酚) (黑色素)

(苯醌)

2.5.2 非酶褐变 主要反应类型:美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抗坏血酸 氧化反应 褐变一般由于加热及长期的贮藏而发生。

美拉德(Maillard Reaction)反应: 由具还原性的单糖(葡萄糖、果糖等)及双糖(麦芽糖、 乳糖)与氨基酸引起的褐变反应。 影响因素: pH4~7时,温度越高越容易发生反应; 水分含量高反应速度加快; 光、氧、铜铁离子可促进反应。

荔枝糖水罐头在不同温度贮藏 过程中的果肉色泽的变化

6

美拉德反应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非酶褐变反应历程较为复杂,会产生大量的中间体或终产 物,统称为美位德反应产物(MRPs), 部分MRPs对食品风味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产生有害成分,部分MRPs对食品的安全构成隐患。

高碳水化合物食品高温处理后含丙烯酰胺值

焦糖化反应 糖等在无水条件下加热或以稀酸处理,可发生 焦糖化反应而产生黑褐色物质。果蔬干制时如果温 度控制不当,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焦糖化反应而使 品质下降。

抗坏血酸褐变作用 抗坏血酸自动氧化,放出CO2,生成羟基糠醛。 该反应在柑橘在汁贮藏中常见。

2.5.3 氧化作用 脂肪的氧化使食品产生酸败臭味及变色。 含油脂食品在贮藏初期逐渐吸收氧,至某一阶段 氧化迅速进行,生成醛、醇、酮等而产生异臭 味, 同时黏度增加色泽变劣。 脂肪的氧化受温度、光线、金属离子、 氧气、水 分等影响,即使在低温条件下,也难以抑制反应 的进行。 脂肪酸的不饱和度和脂质分子组成不同,氧化速 度不同。随不饱和度的增加,易氧化程度增大。

2.5.4 与包装容器发生电化学反应

含酸量高果汁可使马口铁罐内壁的锡溶出; 含花青素的食品与金属罐壁的锡、铁反应,颜色 从紫红色变成褐色; 甜玉米、芦笋、绿豆等以及鱼肉、畜禽肉加热杀 菌时产生硫化物,常会与铁、锡反应产生紫黑色、 黑色的变色; 单宁物质含量较多的果蔬,也容易与金属罐壁起 反应而变色。

2.6 贮运的环境因素(物理因素)

温度-影响食品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和酶催化的生物 化学反应速度以及微生物的生长发育程度等 水分-通过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发育而引起食品的变 质 光--光照射可促进化学反应

物理因素诱发和促进食品发生化学反应及微生 物活动而引起变质。

7

例:水分吸收对一些食品感官特性的影响

● ● ●

3 食品的变质速度 不同食品原料的变质速度不同:

易腐败原料(1天~2周)

动物类和多数果蔬; 采收(屠宰、切割)、搬运、包装、贮藏条件直接影响 变质程度

质地变软、失去脆性 色泽变暗 含糖量高的食品表面 粘潮

中等腐败性原料(2周~2个月)

柑橘、苹果和大多数块根类蔬菜

● ------

稳定的原料(2~8个月)

粮食谷物、种子和无生命的原料如糖、淀粉和盐等

4 食品保藏基本原理及技术

4.1 食品保藏的定义 通过采用不同的加工技术,防止食物腐败变 质,延长其食用期限的过程称为食品保藏。

在实际的食品加工和保藏过程中,对于化学性变 质,一般只能在加工过程中将其限制到最小的程 度; 对于物理性变质,只要加工操作规范、保藏环境适 宜,一般对食品的保藏也构不成威胁; 真正影响食品保藏效果的主要是微生物的活动; 食品的保藏原理主要针对微生物变质提出来,所采 取的方法主要是以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的活动为目的。

4.2 食品保藏的基本原理

y 无生机原理---无菌原理(加热、辐射、过滤等) y 假死原理---抑制微生物和酶活性 (低温、降低水 分活性、防腐剂等) y 不完全生机原理---发酵原理(乳酸发酵) y 完全生机原理---维持食物最低生命活动的保藏方法

与保藏原理对应的食品保藏技术 Á 果蔬保鲜技术(维持食品最低生命活动) Á抑制微生物和酶的生命活动的技术(假死 原理) Á 发酵技术(不完全生机原理) Á 利用无菌原理的技术

8

5、控制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途径

5.1 微生物的控制 5.1.1 控制温度 ① 加热 食品热力杀菌的重要性: 杀死食品中的致病菌、产毒菌、腐败菌,确保 消费者食用的安全性 ;即通过加热使微生物致 死是保藏食品的主要手段。 加热杀菌方法根据原料及产品特性而有不同。

食品加热杀菌的原则: 以pH4.5为界限选择杀菌方法; 以耐热性最强的细菌为杀菌的对象菌,只要能杀灭 致病菌,酵母菌、霉菌也均被杀灭; 必须考虑食品的热敏性。 ② 降低温度 在低温环境下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

5.1.2 控制水分活度(控制渗透压)

大部分腐败细菌的最低Aw >0.90。

●肉毒杆菌要求Aw>0.95; ●金黄色葡萄球菌要求Aw>0.86; ●大多数酵母菌在 ●霉菌在Aw

降低水分活度的方法: 去除水分(干制) 提高渗透压(腌制、糖制、浓缩等) 控制水分状态--玻璃化贮藏理论

Aw = 0.87时仍能生长;

= 0.8时仍生长良好, Aw

制。

5.1.3 控制pH 细菌在pH 7左右的中性环境生长最好,在酸 性或碱性,其生长受到抑制;酸性越强,抑 制细菌生育的作用越显著。 酵母在pH 5左右,霉菌在pH 4左右生长发育 最好。 微生物的耐酸性:霉菌>酵母>细菌 微生物的耐热性在其最适pH范围内较强,离 开最适pH范围则耐热性变弱。

5.1.4 微生物发酵(不完全生机原理) 利用有益微生物产生和积累的代谢产 物,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动。 如:泡菜、酸奶等

9

5.2 改变包装气体组成

方法:抽真空、充氮等 目的:通过降低氧气含量,抑制需氧菌 的生长及减少食品营养成分的氧 化损失。

5.3 烟熏

熏烟对肉制品产生风味、发色作用及防腐效果的 有关成分约有200多种化合物,一般认为最重要 的成分有酚、醇、酸、羧基化合物和烃类等。 传统烟熏食品里有很强致癌作用的苯并吡,这是 由于烟熏过程中高温发烟热反应而产生。

5.4 使用添加剂 加工食品保藏过程中使用较多的是防腐剂 (抑菌剂)。 食品加工常用的防腐剂: ◆苯甲酸钠 ◆山梨酸及山梨酸钾 ◆亚硫酸及亚硫酸盐

我国食品卫生法规定:果汁类、果酱类、罐头中苯甲酸 最大使用量为1.0g/kg;蜜饯类最大使用量为0.5g/kg。 (1)苯甲酸钠(C6H5COONa,又称安息香酸钠) " 在酸性环境中便离解为苯甲酸,有很强的防腐作用; " 对酵母菌的杀伤力较强而对细菌较弱,与亚硫酸并用时效 果更好; " 0.1%的浓度能阻止一切微生物发育; " 在pH5.5以上时对多种霉菌及酵母菌无效;

(2)山梨酸及山梨酸钾 毒性较低的防腐剂,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使用这类防腐 剂; 能有效地阻止霉菌、酵母、好气性腐败菌的生长发育; 在酸性介质抗菌力较强; 我国国家标准规定山梨酸或山梨酸钾的最大使用量: 果酱类 1g/kg; 蜜饯类 0.5g/kg; 果汁类 0.6g/kg; 汽水 0.2g/kg。

(3)亚硫酸及亚硫酸盐

常用果蔬原料和干制品的保藏。 原理: H2SO3为不稳定化合物,易解离成SO2而具有强烈杀菌作用 ; SO2极易溶于水,其中一部分与水化合又生成亚硫酸; 通过耗氧的还原过程,使果蔬组织中的氧降低,致使微生 物缺氧而受到抑制或窒息而死亡。 SO2对细菌和霉菌的抑制效果比酵母菌好; 溶液中SO2亚浓度:0.01% 可抑制大肠杆菌及多种细菌; 0.15% 可防止霉菌繁殖; 0.30% 可抑制有害酵母菌

10

本章主要内容

第1章 食品的腐败变质及其控制

Food Deterioration and Its Control

食品的质量因素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及其特性 控制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途径 栅栏技术的原理

1 食品的质量因素

质量(Quality )的定义: 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食品质量:构成食品特征及可接受性的要素。 卫生质量 食品质量 物理质量 营养质量

蛋白质、维生素等 微生物、农残、 重金属 外观、质构、风味

食品质量的物理因素 (1)外观因素(Aesthetic appeal)

● 大小形状、色泽等

(2)质构因素(Texture )

● 硬度、脆度、抗压、抗剪切、抗撕裂等

(3)风味因素( Flavor)

● 味觉与嗅觉

一般质量 食品质量 安全质量

国外有人将上述两种“质量”概念,形象地比喻为: 食品的一般质量问题 — 归属于“民事案件”; 食品的安全质量问题 — 归属于“刑事案件”。

2 食品的腐败变质及主要因素

◆在这个世界中,几乎每个东西上面都有一 个日子--使用期限; ◆新鲜食品短期内发生腐烂导致不能食用; ◆加工食品保藏一段时间后也会丧失食用价 值。

1

2.1 引起食品变质的因素

微生物

氧化 光照

啮齿动物

食品腐败变质

昆虫/寄生虫

温度

水分 酶类

◆是什么原因导致食品变质?

外来因素: 微生物及害虫(生 物学因素)、水分、 及温度(环境因素) 等 内在因素: 食品自身的酶作用 及各种理化作用

2.2 微生物与食品保藏

食品加工与保藏既要利用微生物,又要控制微生物; 可利用于食品加工、保藏的微生物称为有益微生物,如乳 酸菌、部分酵母菌和霉菌;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称为有害微生物,主要是细菌、 酵母菌、霉菌。

食品变质的因素

(1)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的特点 食品种类不同,引起变质的微生物种类不 同; 变质快慢程度不同; 有的微生物在使食品成分发生变化的同时, 产生毒素,如葡萄球菌、肉毒杆菌 、黄曲霉 毒素等。

细菌: 细菌是造成食品变质的最主要原因,一般表现为 食品的腐败; 细菌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产生恶臭或 异味。 酵母菌: ■在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食品中容易生长发育,而在 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中一般不生长; 霉菌: ■富含淀粉和糖的食品容易滋生霉菌,在有氧、水分 少的干燥环境中也可生长发育。

2

(2)影响微生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 pH值 三大类微生物的耐酸性:霉菌 > 酵母菌 > 细菌 酸性越强抑制细菌生长发育的作用越显著 微生物的耐热性随pH值的降低而减弱

pH与食品品质的关系

氧气 好氧性菌--产膜酵母菌、霉菌、部分细菌 兼性厌氧菌-葡萄球菌、大多数酵母菌 厌氧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 营养成分(发酵基质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 温度 大多数致病菌为嗜温性; 在25~30℃,各种微生物都可能使食品腐败变质。 水分及水分活度

2.3 害虫和啮齿动物 害虫:

主要有甲虫类、蛾类、蟑螂类、螨类。

☆害虫对于食品储藏的危害性很大,是某些食品储

藏损耗加大的直接原因;

☆由于害虫的繁殖、迁移,以及它们所遗弃的排泄

物、皮壳和尸体等会严重污染食品,使食品丧失 商品价值。

啮齿动物: 对食品危害最大的啮齿动物是老鼠; 鼠类是食性杂、食量大、繁殖快和适应性强的啮 齿动物; 鼠类咬啮物品的特性,对食品、包括包装食品及 包装物品均有危害; 鼠类排泄的粪便、咬食物品的残渣也能污染食品 和储藏环境; 鼠类传播多种疾病。

知多

D

关于啮齿动物

啮齿类属哺乳纲啮齿目。上下颌只有一对门齿,门齿无 根,能终生生长。 啮齿类动物是哺乳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也是分布 范围最广的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中百分之四十的物种都属 于啮齿目,全世界大约有2000多种;常见的啮齿目动物有 兔子、老鼠、松鼠、花栗鼠、囊鼠、豪猪、河狸、仓鼠、 沙鼠、豚鼠、八齿鼠、毛丝鼠、草原犬鼠和美洲旱獭等。 啮齿动物不食肉,有些可能杂食(如吃昆虫之类),在食 物链里处比较低等的地位,是自然界中许多食肉动物的主 要食物来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

2.4 水分与食品加工保藏 水对食品加工及品质的影响: 是大多数食品的主要成分之 一,如饮料、酒、牛乳等; 加工性能(如膨化食品); 结构、外观、质地、风味 等; 新鲜程度和腐败变质的 敏感性; 食品的商品价值及销售。

2.4.1 食品的水分含量与水分活度 食品种类不同,其水分含量有很大差别

一些食品的水分含量 产品 番茄 莴苣 卷心菜 啤酒 柑桔 苹果汁 水分(%) 95 95 92 90 87 87 产品 牛奶 马铃薯 香蕉 鸡 肉 面包 水分(%) 87 78 75 70 65 35 产品 果酱 蜂蜜 奶油 面粉 奶粉 酥油 水分(%) 28 20 16 12 4 0

含水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保藏食品的重要依据 之一,但仅用水分含量是否能很好地说明问题 呢? 如:含水量同为30%的苹果脯和黄豆粉,贮藏 性是否一样? 回答:NO! 原因:与食品中水的存在状态有关。

食品中水的存在状态 Categories of water in foods

没有被非水物质 化学结合的水

滞化水 自由水 毛细管水 自由流动水 化合水 结合水 邻近水 多层水

通过化学键 结合的水

为了能更科学合理地比较食品的贮藏性和指导加工 ,仅有水分含量的概念还不行,还必须引入水分活 度的概念。 水分活度( Water activity): 食品中水的蒸气压和该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气压的 比值。

食品中的含水量愈高,水分活度也愈大,但两者 之间并没有完全确定的对应关系;

水分活度0.7时部分食品的水分含量(%)

干淀粉 13 鸡肉 18 鳕鱼肉 21 苹果 34 香蕉 25

Aw =

P P0

食品的品质和贮藏性与水分活度有更紧密的关系。

4

影响水分活度大小的因素: 取决于水存在的量; 温度; 水中溶质的浓度; 食品成分; 水与非水部分结合的强度。

水分活度是从 AW =

~

之间的数值,纯水的 。食品中结 。

,完全无水时AW =

合水的含量越高,食品的水分活度就越

水分活度测定仪

2.4.2 水分活度与食品的稳定性 Water activity and food stability

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要求的最低水分活度范围不同: 大多数细菌为0.99~0.94; 大多数霉菌为0.94~0.80; 大多数耐盐细菌为0.75; 耐干燥霉菌和耐高渗透压酵母为0.65~0.60; 在水分活度低于0.60时,绝大多数微生物就无法生长。

水分活度与食品化学变化的关系:

降低食品的水分活度,可以延缓褐变,减少食 品营养成分的破坏,防止水溶性色素的分解。 食品化学反应的最大反应速度一般发生在具有 中等水分含量的食品中(0.7~0.9Aw); 最小反应速度一般首先出现在Aw= 0.2~0.3,当 进一步降低Aw时,除了氧化反应外,其他反 应速度全都保持在最小值,这时的水分含量是 单层水分含量;

水分活度与食品稳 定性的关系 A. 微生物生长 B. 酶水解 C. 氧化反应 D. 美拉德褐变 E. 各种反应的速度 F. 含水量与Aw的关 系

食品劣化与水分活度的关系

5

控制食品水分活度可提高保藏性; 要使食品具有最高的稳定性所必需的水分含 量,最好将水分活度保持在结合水范围内。 这样,使化学变化难于发生,同时又不会使 食品丧失吸水性和复原性。

2.5 化学因素 2.5.1 酶作用引起的食品变质 主要表现在食品色、香、味、质地的变劣。

与食品变质有关的主要酶类有以下几种 : 氧化酶类 脂肪酶 果胶酶 如马铃薯、苹果等果实剥皮或切分后,出现 褐色或褐变。 引起牛奶、奶油、干果类等含脂肪食品产生酸 败臭味及变色。 引起果实的软化。

果蔬的酶促褐变(enzymatic browning)

经过加热杀菌的加工食品,酶的活性被 钝化,成品可以不考虑由酶作用引起的变 质; 在原料处理阶段常发生由酶引起的变 化,需进行酶的钝化处理。

(二羟基苯酚) (黑色素)

(苯醌)

2.5.2 非酶褐变 主要反应类型:美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抗坏血酸 氧化反应 褐变一般由于加热及长期的贮藏而发生。

美拉德(Maillard Reaction)反应: 由具还原性的单糖(葡萄糖、果糖等)及双糖(麦芽糖、 乳糖)与氨基酸引起的褐变反应。 影响因素: pH4~7时,温度越高越容易发生反应; 水分含量高反应速度加快; 光、氧、铜铁离子可促进反应。

荔枝糖水罐头在不同温度贮藏 过程中的果肉色泽的变化

6

美拉德反应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非酶褐变反应历程较为复杂,会产生大量的中间体或终产 物,统称为美位德反应产物(MRPs), 部分MRPs对食品风味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产生有害成分,部分MRPs对食品的安全构成隐患。

高碳水化合物食品高温处理后含丙烯酰胺值

焦糖化反应 糖等在无水条件下加热或以稀酸处理,可发生 焦糖化反应而产生黑褐色物质。果蔬干制时如果温 度控制不当,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焦糖化反应而使 品质下降。

抗坏血酸褐变作用 抗坏血酸自动氧化,放出CO2,生成羟基糠醛。 该反应在柑橘在汁贮藏中常见。

2.5.3 氧化作用 脂肪的氧化使食品产生酸败臭味及变色。 含油脂食品在贮藏初期逐渐吸收氧,至某一阶段 氧化迅速进行,生成醛、醇、酮等而产生异臭 味, 同时黏度增加色泽变劣。 脂肪的氧化受温度、光线、金属离子、 氧气、水 分等影响,即使在低温条件下,也难以抑制反应 的进行。 脂肪酸的不饱和度和脂质分子组成不同,氧化速 度不同。随不饱和度的增加,易氧化程度增大。

2.5.4 与包装容器发生电化学反应

含酸量高果汁可使马口铁罐内壁的锡溶出; 含花青素的食品与金属罐壁的锡、铁反应,颜色 从紫红色变成褐色; 甜玉米、芦笋、绿豆等以及鱼肉、畜禽肉加热杀 菌时产生硫化物,常会与铁、锡反应产生紫黑色、 黑色的变色; 单宁物质含量较多的果蔬,也容易与金属罐壁起 反应而变色。

2.6 贮运的环境因素(物理因素)

温度-影响食品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和酶催化的生物 化学反应速度以及微生物的生长发育程度等 水分-通过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发育而引起食品的变 质 光--光照射可促进化学反应

物理因素诱发和促进食品发生化学反应及微生 物活动而引起变质。

7

例:水分吸收对一些食品感官特性的影响

● ● ●

3 食品的变质速度 不同食品原料的变质速度不同:

易腐败原料(1天~2周)

动物类和多数果蔬; 采收(屠宰、切割)、搬运、包装、贮藏条件直接影响 变质程度

质地变软、失去脆性 色泽变暗 含糖量高的食品表面 粘潮

中等腐败性原料(2周~2个月)

柑橘、苹果和大多数块根类蔬菜

● ------

稳定的原料(2~8个月)

粮食谷物、种子和无生命的原料如糖、淀粉和盐等

4 食品保藏基本原理及技术

4.1 食品保藏的定义 通过采用不同的加工技术,防止食物腐败变 质,延长其食用期限的过程称为食品保藏。

在实际的食品加工和保藏过程中,对于化学性变 质,一般只能在加工过程中将其限制到最小的程 度; 对于物理性变质,只要加工操作规范、保藏环境适 宜,一般对食品的保藏也构不成威胁; 真正影响食品保藏效果的主要是微生物的活动; 食品的保藏原理主要针对微生物变质提出来,所采 取的方法主要是以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的活动为目的。

4.2 食品保藏的基本原理

y 无生机原理---无菌原理(加热、辐射、过滤等) y 假死原理---抑制微生物和酶活性 (低温、降低水 分活性、防腐剂等) y 不完全生机原理---发酵原理(乳酸发酵) y 完全生机原理---维持食物最低生命活动的保藏方法

与保藏原理对应的食品保藏技术 Á 果蔬保鲜技术(维持食品最低生命活动) Á抑制微生物和酶的生命活动的技术(假死 原理) Á 发酵技术(不完全生机原理) Á 利用无菌原理的技术

8

5、控制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途径

5.1 微生物的控制 5.1.1 控制温度 ① 加热 食品热力杀菌的重要性: 杀死食品中的致病菌、产毒菌、腐败菌,确保 消费者食用的安全性 ;即通过加热使微生物致 死是保藏食品的主要手段。 加热杀菌方法根据原料及产品特性而有不同。

食品加热杀菌的原则: 以pH4.5为界限选择杀菌方法; 以耐热性最强的细菌为杀菌的对象菌,只要能杀灭 致病菌,酵母菌、霉菌也均被杀灭; 必须考虑食品的热敏性。 ② 降低温度 在低温环境下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

5.1.2 控制水分活度(控制渗透压)

大部分腐败细菌的最低Aw >0.90。

●肉毒杆菌要求Aw>0.95; ●金黄色葡萄球菌要求Aw>0.86; ●大多数酵母菌在 ●霉菌在Aw

降低水分活度的方法: 去除水分(干制) 提高渗透压(腌制、糖制、浓缩等) 控制水分状态--玻璃化贮藏理论

Aw = 0.87时仍能生长;

= 0.8时仍生长良好, Aw

制。

5.1.3 控制pH 细菌在pH 7左右的中性环境生长最好,在酸 性或碱性,其生长受到抑制;酸性越强,抑 制细菌生育的作用越显著。 酵母在pH 5左右,霉菌在pH 4左右生长发育 最好。 微生物的耐酸性:霉菌>酵母>细菌 微生物的耐热性在其最适pH范围内较强,离 开最适pH范围则耐热性变弱。

5.1.4 微生物发酵(不完全生机原理) 利用有益微生物产生和积累的代谢产 物,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动。 如:泡菜、酸奶等

9

5.2 改变包装气体组成

方法:抽真空、充氮等 目的:通过降低氧气含量,抑制需氧菌 的生长及减少食品营养成分的氧 化损失。

5.3 烟熏

熏烟对肉制品产生风味、发色作用及防腐效果的 有关成分约有200多种化合物,一般认为最重要 的成分有酚、醇、酸、羧基化合物和烃类等。 传统烟熏食品里有很强致癌作用的苯并吡,这是 由于烟熏过程中高温发烟热反应而产生。

5.4 使用添加剂 加工食品保藏过程中使用较多的是防腐剂 (抑菌剂)。 食品加工常用的防腐剂: ◆苯甲酸钠 ◆山梨酸及山梨酸钾 ◆亚硫酸及亚硫酸盐

我国食品卫生法规定:果汁类、果酱类、罐头中苯甲酸 最大使用量为1.0g/kg;蜜饯类最大使用量为0.5g/kg。 (1)苯甲酸钠(C6H5COONa,又称安息香酸钠) " 在酸性环境中便离解为苯甲酸,有很强的防腐作用; " 对酵母菌的杀伤力较强而对细菌较弱,与亚硫酸并用时效 果更好; " 0.1%的浓度能阻止一切微生物发育; " 在pH5.5以上时对多种霉菌及酵母菌无效;

(2)山梨酸及山梨酸钾 毒性较低的防腐剂,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使用这类防腐 剂; 能有效地阻止霉菌、酵母、好气性腐败菌的生长发育; 在酸性介质抗菌力较强; 我国国家标准规定山梨酸或山梨酸钾的最大使用量: 果酱类 1g/kg; 蜜饯类 0.5g/kg; 果汁类 0.6g/kg; 汽水 0.2g/kg。

(3)亚硫酸及亚硫酸盐

常用果蔬原料和干制品的保藏。 原理: H2SO3为不稳定化合物,易解离成SO2而具有强烈杀菌作用 ; SO2极易溶于水,其中一部分与水化合又生成亚硫酸; 通过耗氧的还原过程,使果蔬组织中的氧降低,致使微生 物缺氧而受到抑制或窒息而死亡。 SO2对细菌和霉菌的抑制效果比酵母菌好; 溶液中SO2亚浓度:0.01% 可抑制大肠杆菌及多种细菌; 0.15% 可防止霉菌繁殖; 0.30% 可抑制有害酵母菌

10


相关文章

  • 食品污染及其预防
  • 食品污染概述 定义:在食品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到食用的全过程中,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物质进入食品的现象,称为食品污染. 分类: 生物性污染:微生物.寄生虫和昆虫. 化学性污染:农药.兽药.有害金属.致癌化合物.食品 ...查看


  • 食品卫生学考试重点总结
  • 质量控制: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作业技术和活动,对各个过程实施控制. 食品卫生检验:是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检验方法,控制食品质量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 ...查看


  • 营养员培训材料
  • 食物与营养 一. 食物分类: 1. 谷类及薯类:谷类包括小麦.大米.玉米.高粱等: 薯类包括马铃薯.甘薯.木薯等. 2. 动物性食品:包括畜.禽.鱼.蛋.奶等. 3. 豆类及其制品:包括大豆和其他干豆类及其制品. 4. 蔬菜水果类:蔬菜按其 ...查看


  • 食品卫生安全学
  • 第一章烹饪的食品卫生与安全学意义 第一节 人类对食品卫生与安全的认识 一.食品卫生与安全的概念 食品卫生: 1995年WHO的定义:从食品的生产.制造到最后消费之间,无论在任何步骤都能确保食品处于安全,完整和美好的状态. 1996年:为确保 ...查看


  • 餐饮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 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一.食品采购.索证.验收卫生制度 ................................................................................. 2 二.食品仓库卫生 ...查看


  • 食品保藏学重点
  • 最低水分活度:任何一种微生物都有其适宜生长的水分活度范围,这个范围的下限称为最低水分活度,即当水分活度低于这个极限值时,该种微生物就不能生长.代谢和繁殖,最终可能导致死亡.在食品储藏过程中,如果能有效地控制水分活度,就能抑制或控制食品中微生 ...查看


  • 食品工艺学试题
  • 食品98试点班<食品技术原理>考卷B 一.填空(30分) 1. 食品的质量因素包括感官特性.营养质量和卫生质量.耐储藏性. 2. 在干燥操作中,要提高干燥速率,可选用的操作条件包括:升温.加快空气流速.降低空气相对湿度和提高真空 ...查看


  • 食品与微生物
  • 食品与微生物 学号: 姓名: [摘要]结合实际,重点探讨了微生物在食品生产中的作用.微生物与食品的腐败变质.减少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措施.食品微生物的检验.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微生物污染 食品原料 腐败变质 食品微生物检验 食品 ...查看


  • 小型餐饮业卫生管理制度参考请结合经营实际制定(1)
  • 仙游县鲤城维可鲜榨果汁店食品采购.索证.验收安全制度 1.食品必须定点采购,对定点单位进行资格审查和信誉度评价.签订合同. 2.采购食品车辆专用,盛装容器清洁卫生,生熟分开,运输过程采取防蝇.防尘.防晒.防雨措施. 3.采购的食品原料及成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