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王维诗歌意境之比较

科技信息

专题论述

陶渊明、王维i寺歌意壤之比较

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延安分校孙会黎

[摘

要]把陶渊明与王维的诗歌意境作比较,其诗歌的意境有共同之处:无我之境,韵外之致,意与境浑;并在同与异的比较过程中,

揭示出二人诗歌意境同与异的根源,494,'7内在精神底蕴根本不同的所在,是由于陶王二人的归隐背景不同,前者是政治性退避,而后者是生活性退避以及二人诗歌风格前后相继,各有千秋的艺术特点。[关键词]陶渊明王维意境无我之境韵外之致意与境浑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所创作的田园诗历久而愈见真淳,于是古往今来慕

陶,学陶者不计其数。王维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他把魏晋

以来用玄学意味体会自然的山水审美意识,演进以禅趣为主而契人禅

境的山水诗,禅境常通过诗境来表现,有着独具特色的宁静之美和空灵

境界,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田园诗发展史上他人难以企及的正宗地位。本文对二人诗歌意境之异同试作比较、分析和考辨。

一、无我之境

意境有不同的类别。王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划分为两类:“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特点是什么呢?王维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考察陶、王诗歌的创作可以发现,二人诗歌意境都具有“无我之境”的特点。

王维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属于“无我

之境”。的确这两句意与境会,妙合无限。诗人采菊于东篱下,不经意间,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那日夕的山

气,归还的飞鸟,好象不在眼前而在诗人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

景,一个超俗的境界。诗人仿佛是那南山、那秋菊、那飞鸟,与大自然心息相通,形神合一,达到“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境界,像“庄生梦蝶”一样,“不知我化为了蝴蝶,还是蝴蝶成了我”,真正的物我两忘。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

居》其王)也是这种优美的“无我之境”。

而王维的“辋川”世界,也带有“无我之境”这样的诗境。如《青溪》:

“言人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飞转,趣涂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菱,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谵如此;退留盘石

上,垂钓将已矣。”

这里的河水(青溪),已不在是作为诗人的伙伴而存在了。诗人用

“人”、“逐”、“随”、“转”等字样,暗示诗人自我本位的舍弃,自然生命的

自在涌现。

由于诗人不是从一个僵硬固定的角度去观物,而是“以物观物”,大

自然便会全幅呈现它最天然的生态,不受人为视知觉干扰的生态。实际上,王维与陶渊明的诗中并不是真的“无我”,之所以放弃人为的视知

觉,是为了获得最自在最空灵的一种生命形态。“我心素已闲”的一个“闲”字,正透露了此中奥秘。

王维的诗境,最深地探得了大自然生命的底蕴。如佳句:“明月松间

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正是诗人化身为松林问脉脉月光,山石

上汩汩清泉。再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人的“行”,“坐”活动,与水云的起落节奏,已经融合无间,如自然生态一般;有时,诗人似乎与情意绵绵的落日,夕烟化为一体了,如“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有时,他索性变成一丛野花,一

只幽鸟,如“野花丛发好,谷鸟一生幽。”(《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当我们读到“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这样的诗句,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在写风景,其实大自然以其最细微的生命颤动,

不期然而然地映现着诗人的生命情意。对王维、陶渊明来说,大自然的每一线阳光,每一片飞花,每一声鸟啼,每一丝虫吟,都感应着,涵容着

诗人最广大、无限的灵魂的存在。当诗人将自己完全委托与山水的本性

时,诗人的性灵溶入其间,因而与宇宙构成一个深切的通感交流,物我

之间同跳着一个脉搏,同击着一个节奏,两个相同的生命,在那一杀那间,互相点头,默契和微笑。这便是“无我之境”的生命哲学底蕴。

李浩说:“在王维的诗中,因作者往往采取‘于宾见主’或‘暗主宾中’的角度,读者和诗歌意象间不在站着作者,‘人已变成现象本身,并’且允许现象中的事物按照本相出现,而无智识的污染。诗人并不介入,他之视物如物’(叶维廉《王维诗选》序)以物观物,,物各自然,本样自存。有时作者巧妙地藏在景物背后,不动声色,任景物自由兴发映出;有时连作者自己也变成了诗中景物之一,而被写入画幅中去了。111这是“一

种全方位的观照——拟物主义的抒情方式”,Ⅲ这种方式,便是放弃人的

自我视界,将自己化为一条鱼、一棵树、一块石、一片云。

与王维相似,陶渊明要保持自然,“他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

万方数据

未经世俗化的、天真的性情,犹如一座山、一棵树、一只鸟那样自然而然地生存着。”嘲因而,陶、王二人达到了异代而神通的境界。

陶、王二人为何会“异代通神”呢?因为陶的思想中既有道家成分,又有儒家的成分,还有他本人从生活中体悟出来的道理,三者并不互相排斥。121陶渊明曾有过一位叫慧运的僧人朋友,陶渊明诗中偶尔也可见到类似佛教的词语,但他决非佛教徒,并且与慧运保持着距离。佛教是对人生的一种参悟,陶参悟人生而与佛教暗合的情形是有的,但他是从

现实的人生中寻找乐趣,不相信来世,这与佛教迥异。【3怛也有认为陶受

了佛家思想的影响,因为“到东晋,风气变了,社会平静多,各处都夹入了佛教的思想”D1,陶自然也不例外。

而王维的思想正是融汇了唐代儒道佛三教的思想。他又对“神”学

深有领悟和体会。陶、王之所以有深合之处,乃在于陶的哲学思考是以诗的形式表现的,没有逻辑的论证,而只是若干智慧的火花。这使它带有类似南宗禅的顿悟的特点。他当然没有接触过禅,为什么让人觉得他的诗中有禅意呢?就因为他常常是从生活里提取灵感,忽然悟出一种道理,‘此中自有真情意,欲辩已忘言’。点到为止,不加发挥。这种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都接近禅【2】(虽然陈寅恪先生认为陶持佛教自然说,“故渊明之为人实外儒而内道舍释迦而宗天师者也”。圈我还是认同朱光潜先生的看法,“他的意识或下意识中可能在家传信仰中达此阶段关于佛家学说的种子”阎,“保持佛家传之道法,而非斥佛教,鄙意渊明当属于第一

派,盖其平世保持陶氏世传之天师道信仰,虽服膺儒术,而不归命释迦

也。”[51

正是由于陶、王二人在思想上有相似之处,陶思想中有儒、道,又“加入了佛教思想”,才与王维思想的儒教、道、释有想结合之处,从而二人的哲学思想有了共同的基础,因而二人的诗歌都出现了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这种看似平淡,实有禅学意味的境界。

二、韵外之致

诗歌中的意境描写景物和人物,目的不是给景物和人物本身构造形象,而是为了构造一种艺术的“境”,即王维所说的“境界”。这就是说,意境是意象与意象之间为重复合联系所构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图境场景,虚实相生,氛围、画面、情调、韵味,是“可以偶虚,可以偶实,境象非一,虚实难明”的境界。

意境的内涵是难以言传又意味无穷的“韵外之致”和“韵外之旨”。“韵”,等于说诗的语言。是说在语言文学之外,别有余味,意即“超以象外”,“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诵读陶渊明和王维的诗后,会给人留下联想与回味的余地,从而达到“思与境偕”的艺术诣极。

如王维的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

上。”(《鹿柴》)“独坐幽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

里馆》)“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麦坞》)这几首诗深得南朝诗人王籍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真谛,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的极为透彻。一则说“不见人”,再则云“人不知”,复又说“寂无人”,在常人看来,该是何等孤独寂寞!而王维则不然,你看他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前三首似乎还有一点“人的影踪“,第四首臻”无人之境“,诗人所欣赏的正是人在寂寞时方能细察到的隐含自然生机的空静之美。那空山青苔上的一缕夕阳,静夜深村里的月光,自开自落的芙蓉花,所展示的无一不是自然造物生生不息的原生状态,不受人为因素的于扰,没有孤独,也没有惆怅,只有一片空灵的寂静,而美的意境就产生于这种对自然永恒的空、静之美的感悟之中。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静的宁静心境,似乎一切情绪的波动和思虑都被净化掉了,只有寄以通感的直觉印象和难以言说的自然之美。这一切都构成了王维诗歌意境的“景外之景”、“言外之意”、“韵外之致”。

陶渊明的《饮酒》诗构造了一片美妙的风景和一个超俗的境界。“在

这片风景和这个境界之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诗人感到了想说出来,又觉得说不出,也不必说出”[21,即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是不可落于言笙的”。121这种“韵外之致”,需要的是感悟,就是要超越感念,超越意象,运用想象力和理解力自由和谐活动形成的审美直觉,透过诗歌的“形”,见出“神”,透过“境”见出“情”,进而把握宇宙人生的无限意味。正如《古学千金谱》所

...——355..——

科技信息

专题论述

言:“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生机,天真自具。即无名象,不落言笙,其谁辨之。”

如前所述,陶渊明深刻的哲学思考给了他一种异乎寻常的慧根,从而使其诗歌有_『“韵外之致”,从中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理趣和人生的真谛”I,他以哲人的智慧悟彻了宇宙和人生,随处能见到常人『见不到的“理”。陶诗源于景,发乎事,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21,就是说,总把个别的景和事以及一般的情升华到带有普遍意义的理,从而获得了“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的效果。

又如陶渊明的《归田园居55(少无世俗韵)中的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等等,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的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暧暧远人村,依依虚里烟”一远一近,“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颠”以动写静,真正达到了诗化境界。虽然陶渊明生活淡泊,但他仍能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和脱俗的口吻吟咏他的诗句。仿佛是等烧开的水稍凉后再沏他的茶。一团火包在冷隽的语言里,自由一种悠然的气度和透彻的力量。121

王维的有些诗,纯以静景排列,造成意象并置叠加的画面效果,如《田园乐七首》其五:“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四旬无一动词,没有情节和动作序列,纯是空间意象的并发映出;同时没有时间的变化,所以又使意象带有一种永恒的、普遍的性质。这种超语法、超分析的无主局,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语言指义前的多层次空间关系和兴象的复义效果。又如“高鸟长淮长,平芜故郢城”(《送方城韦明府55),“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里人家”(《田园乐七首》)其三,“云里帝城双风阙,雨中春树万人家”(《奉和圣制从蓬莱和兴庆阁55),都强调时间、因果关系的静观体知和了悟,从绘画的观点来分析,具体特指,恍如画境;但从句法来说,景物之间是暧昧的,关系不确定,留给读者想象力去填充、发挥、再创造。这就使诗的蕴涵具有了不确定性和多义性,从而具备了“韵外之致”的诗之意境。

王维的诗作《终南别业》一向为众家家所赞赏,方回说它“有一唱三叹不可穷尽之妙”(《瀛奎律髓江评》)沈德潜说它“一片化机”(《唐诗别

裁》)查慎行认为“有无穷景味”(《瀛奎律髓江评55),纪昀也说:“此诗之

妙,由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同上)。确实,这首这首诗写得极其平淡、自然、而景味却悠远无穷。它写景,引而不发,能唤起读者的丰富联想;述情则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诗中作者那种追赏自然风光的雅兴,悠闲自得的意趣和超然出尘的情致,读者都可自言外而得之。

王维诗的含蓄、平淡、自然的美,正是陶渊明诗歌的主要风格,二人诗歌的意境都具有“韵外之致”的特点,读后让人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余味。

总之,陶渊明是“以宇宙人世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

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境为虚境、创形象以

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内身化”。同而王维所“表现的是主观

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飞鱼跃、活拨玲珑、渊

然而深的灵境”同,他是“以艺术家的心灵映射万象,代山JII而立言”。嘲陶诗有的是清新洒脱的魏晋风度,王维有的是静逸明秀、精致剔透的盛唐气象。

三、意与境浑

同样是追求浑然一体的意境,陶写景喜用简淡的笔墨,随意点染的表现手法,王维则讲究格图构局议辞着色,常以彩绘的笔触传达出清的

丰润的美感。如王维的《终南山55:“大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

合,青霭人看无。分野中峰变,阳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椎天。”这首诗运用中国山水画所独特的移动视点透视法,以精心的构图,简练的线条,成功地表现出高远、平远、深远的山水景象。诗人以俯瞰、仰视、前瞻、反顾等不同视线由高及阔、由远转深,对终南山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描绘,以大气包举的笔势艺术再现了云烟变幻、阴阳起伏的名山雄姿,并在景象磅礴气势之中,寄寓了诗人的坦荡胸怀。

又如王维的《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诗人不仅用白描手法勾勒出山水风貌,而且注重色彩的搭配:白石、红叶、空翠,把全诗山水形象与主体情思融为一体,以至物我两忘。

王维在诗歌创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启示作用,唤起诗者对光、色、态的联想与想象,脑中呈现出宛然在目的生动画面,以实现托物

言志、达意、变相传播情感的效果。他善于将色彩、线条、构图等绘画技

巧融入诗歌创作,其诗具有鲜明的色彩美、线条美、构图美以及很强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因而,他的诗意与境浑然一体、情景交汇。

相对而言,陶渊明的诗似乎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如《归田

园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杏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言极为自然,作者写实情、绘实景、抒实感。全诗八句,依自然顺序写成,从下种、出苗、到锄草,后写归途景物,最道出意愿与决心。诗中南山、草木、月夜、夕露构成清新静谧的优美意境。可以感觉到,诗人在这里写劳动的目的并不在突出劳动本身,而是表达情绪。这里寄寓着诗人的恬淡和失意。

王维的许多山水田园诗,在形似的基础上力求神似,达到了“意境

万方数据

两浑”的高度。而陶渊明则追求体现自然本性。元人陈绎称赞他的作品:“情真景实,事真,意真(《诗谱》),不为虚美之辞。”可以看出,王诗“景显意微”;陶诗“情显景微”;二人的诗作情景浑然一体,意境深远。

四、总论

通过前文的分析、考辨,我们可看出陶王二人的诗歌意境都有“无我之境、韵外之致、意与境浑”之特征。我们不妨再分析一下二人诗歌意境外同的根源。

二人的哲学思想基础如前分析的那样或交叉或暗合,在这个前提下,王维“后世”又刻意去学习、模仿,诗作风格自然趋同。

“王所推崇的后代高人中,陶的归隐田园是最具仿效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生活模式。所以王诗歌咏隐逸诗中,对陶氏的认同和倾慕居多,而陶诗的意境、情调风韵自然与王维山水田园诗异代同境。”嘲

陶王二人有思想差别。陶是真正的归隐田园,并在其中怡然自得,他的自得在于他满意自己与世俗的决绝态度,身心一致嗍;而王是亦官亦隐,他对山水田园的美化,在于精神暂时的安慰,身与心相背离[sl“陶时刻不曾忘世,王则把忘世作为自己精神上追求的目标而实际不能做到”陶诗基础是劳动生活,是创造和体验一种新的人生价值;王诗基础是精神上追求一种境界,一种闲在,一种无为的恬适。没有陶境,怎能学到陶之真谛呢?“‘吖旦王维始终保持一份清配,以冷眼漠视芸芸众生,花开花落。

陶王二人都具有浪漫主义气质,陶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

风流),即魏晋士人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

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之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王维虽写出一些空灵,恬淡之作,即使如此,王维的诗与盛唐时代具有浪漫气质的总体文化氛围仍有想一致之处,体现出盛唐气象,反映出盛唐“兴象玲珑”的风貌。如果说陶是“落花无言,人淡如菊”;那王维便是“秋火芙蓉,倚风自笑”。陶诗与社会生活显示息息相通,和平静穆;王诗幽深、空灵,似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之味。陶王思想有暗合之处,因而诗都有理趣,前者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后者是禅之不说破,迦叶之微笑。

之所以王陶有相似之处,乃在于“禅宗教义与中国传统的哲学对自然态度有相似之处,它们都采取了一种惟泛神论的亲近立场,要求自身与自然合为一体,希望从自然中吮吸灵气或感悟,来摆脱人事的羁縻,获取心灵的解放。”同陶王的诗歌各有其成就,陶诗思想性胜王一筹;王诗艺术性高于陶诗。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陶潜坚决地从上层社会的政治中退了出来,把精神的慰安寄托在农时生活的饮酒、读书、作诗上,他没有后期士大夫对整个社会的空漠之感”[7】,如王维的“以庄说禅,庄禅并用”17],身心相离,因而诗文空灵、幽深;“相反,他对人生、生活、社会仍有很高的兴致。”…‘他也没有像后期封建士大夫那样信仰禅宗,希图某些透彻了悟。相反,他对生死问题和人生无常仍极为执着关心”F/I"尽管他信天师道,实际采取的仍是一种无神论和怀疑论的立场”M。陶王二人都隐逸,但陶是一种政治性退避,而王维则是一种社会性的退避,这是二人诗歌意境内在精神底蕴不同的根本原因。

但王维毕竟是一代大家,他的诗既有陶诗浑融完整的意境,又有谢诗精工刻画的描写,语言高度清新洗练,朴素之中有润泽华采。而且,王维作为田园山水诗的巨擘,继承陶谢又超过二人。王诗还有一种清逸悠远,潇洒自在的神韵,这种风韵自然非王维首创,可以追朔到陶的田园诗。王维把陶谢的田园、山水诗合二为一,双水并流,发展了静美的诗之意境,使其诗形神兼备(可以说“形”得之于谢,“神”得之于陶),兼之王维个人的艺术修养,使其诗意境浑然一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巨匠。

总的说来,陶王二人的诗歌各有千秋,陶诗有着“魏晋六朝的艺术突出的人的风神和思辩”同多用内省式话语,把日常生活诗化,写得诗意盎然,读之如春雨一般慢慢渗透到读者心中,产生了久而弥淳的诗味。王诗再其构图、色彩、声响,明暗都具有一种别致之美,相对而言,以今人之意境论来看,更具有意境之美,其诗更有一种别样风韵。

参考文献

[1]李浩唐诗美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2]袁行濡.陶渊明的哲学思考袁行濡陶渊明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袁行濡.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小说杂文散文全集[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

[5]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淡之关系・朱光潜・陶渊明北京:中华书局,1962

[6]李译厚.美学三书.美的历程.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7]宗白华.中国意境之诞生.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8]张惠民论王维隐逸思想的多元构成.[9]李华王维与陶渊明.

10忻长泰.王维研究.

陶渊明、王维诗歌意境之比较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孙会黎

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延安分校科技信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9,(22)0次

参考文献(10条)1. 李浩 唐诗美学 1992

2. 袁行濡 陶渊明的哲学思考 19973. 袁行濡 中国文学史 1999

4. 鲁迅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19985. 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 19626. 李译厚 美学三书 19997. 宗白华 中国意境之诞生

8. 张惠民 论王维隐逸思想的多元构成9. 李华 王维与陶渊明10. 师长泰 王维研究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逯雪梅. 张荣东 青山独往有真意,异代相随俱风流--王维与陶渊明隐逸思想比较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为了寻求心灵的依托与慰藉,王维与陶渊明以不同的心态走入自然.王维淡漠人事,一意参禅,力图以释家的空与寂来消除内心的痛苦.对王维而言,山水是外在的.而陶渊明把田园融入自己的生活,隐逸成为陶渊明的生活方式,作为现实社会的异在形式,田园是陶渊明的精神家园.

2.期刊论文 高建新 陶渊明在唐代的地位及其与王维、孟浩然之关系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2,4(4)

陶渊明的地位是在唐代被确立的. 作为田园诗人的开创者,陶渊明对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明显的. 唐代的山水诗皆以陶渊明为祖,追求清新自然、浑然一体的意境,又各自有自己的特色. 王维有陶渊明的清腴,孟浩然有陶渊明的闲远. 陶渊明之所以在唐代才受到人们重视,一是社会生活日益丰富,思想感情日益充沛;二是由于中国传统诗学观念到了唐代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3.学位论文 雷文学 矛盾与精神走向-王维、陶渊明比较研究 2004

本文以尼采、叔本华等人的意志哲学和泛神论为理论背景,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王维、陶渊明的思想、人格及创作。文章认为,王维和陶渊明都面临现实和精神矛盾,都有各自的精神追求,但王维精神萎弱,在解决现实矛盾中,让理想屈服于现实;在解决精神矛盾中,躲进佛禅,放弃个人的独立探索。而陶渊明以自己纯真的性情、健朗的人格,不为现实压力所屈服,敢于彻底放弃为官,返回田园;他虽面临精神危机,但不依靠任何一种宗教或哲学来解脱自己,而是独立探索,打造出真淳静穆的生命境界。他们的诗歌反映出他们的这种人格和精神特质:王维由早期的昂扬、奋发、开阔、亲切转为后期的幽寂、虚幻、空灵、渺远;陶渊明一直保持了诗歌真淳自然的风格,而其后期的诗歌对生命境界又作了实质性的开拓和升华。

4.期刊论文 吴军 形似而神异——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不同艺术风格之比较 -文教资料2009(6)

陶渊明和王维作为不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上均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二者田园诗的风格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5.期刊论文 赵雅娟. ZHAO Ya-juan 由"任真适性"到"身心相离"--从创作心态看陶渊明与王维田园诗之不同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2(2)

陶渊明与王维同为田园诗人,但他们写作和对待田园诗的心态却有较大的区别.陶任真适性,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其诗歌风格表现为拙朴自然.而王维则是以赏爱的态度去观照田园,具有极强的文人化倾向,其风格相应表现为秀美雅致.

6.学位论文 周建国 王绩山水田园诗研究 2006

王绩是隋唐之际一位独特的诗人。他家世显赫,幼年时即崭露头角,后来他几度出仕,又几度归隐,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自己人生的抱负,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于隐居田园中度过。

本文以王绩所生活的历史时代为背景,分析王绩复杂思想的渊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王绩山水田园诗所呈现的美学特征,以及与前贤陶渊明的联系和他在山水田园诗发展过程中的贡献。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王绩的思想探源。隋唐的文化政策相对宽容,儒、道、释三教都得了长足的发展。这种先在性的社会意识形态使得身处其中的王绩深受影响。他兼取儒、道、释三家思想,甚至还有阴阳历数诸家的学说。不过,因为家族文化传统的影响,儒家思想一直是王绩特别是他前期思想的主流,后来因为屡遭挫折,道家思想渐渐成为主宰。

第二章探讨王绩山水田园诗的审美特征。王绩诗歌创作的总体艺术特征是对陶渊明的继承,但他有着自己的诗学追求,他极力主张诗歌创作应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倡导作诗应“以会意为功”。这就保证了他创作诗歌时感情的真实流露,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风。早期建功立业、出将入相的愿望,使他的诗风率真、自由、洒脱;后来因为庄园祖业的居住环境,诗人刻画出了一幅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田园美景,诗歌语言朴素,意境清新,诗风清新自然;还因为王绩的长期隐居,他少与人交往,缺少陶渊明那样的生活热情,又因受老庄无欲无求的哲学影响,他的诗风还呈现出幽冷清寒的艺术格调。

陶渊明的创作在其后两百年的时间里罕有人续作,一直到王绩才有所继承,这与王绩显赫的家世和深厚的家族文化传统分不开,同时也受北朝庾信等人学陶风气的影响,还与王绩所处的时代有关。他在龙腾虎跃的事功年代高弹隐逸之调,成了时代的局外人,这种情况与陶渊明在门阀贵族的时代大唱田园赞歌的情况非常相似。当然王绩能继承陶渊明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他们生活经历的相似,这使得王绩在思想上与陶渊明相通,从而视陶为知音,并仿陶、学陶。

王绩对陶渊明的继承并不是一味的机械模仿、泥古不化,他有着重要的发展创新,在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使得陶渊明田园诗劳动加隐逸的主题开始向单纯的隐逸转化;以山水诗人对山水美的审美观照方式来描写田园生活,使得一直以来分道而行的山水诗与田园诗开始合流;他延续了齐梁以来对诗歌格律的追求,把律化体制与自然质朴的诗风相交融,为诗律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王绩山水田园诗创作的题材范围,构思方式影响着后来的王维、孟浩然,还在从陶渊明思想与行迹一致到王维的身心相离环节中起了一种过渡作用;王绩在宫廷诗的创作潮流中表现出了迥然不同的创作倾向,以平淡自然的诗风、清新质朴的语言为绮靡的初唐诗坛注入了一股新鲜气息,在当时的诗坛创作上独树一帜。

7.期刊论文 宫红英. GONG Hong-ying 诗出三家语皆奇--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山水田园诗之比较 -邯郸学院学报2005,15(4)

陶渊明、谢灵运、王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家山水田园诗人,分属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且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各放异彩.本文从生活地位、个性、对待玄理、诗的意境、语言、时代风尚等方面分析他们三家在山水田园诗方面各自的创作特点,以期用比较的方法加深对古代文学作家的理解和研究.

8.期刊论文 甘益慧. 白香. GAN Yi-hui. BAI Xiang 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之比较 -长沙大学学报2007,21(4)

陶渊明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虽然都以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生活为对象,但两者从本质上有所区别.从作品审美旨趣来讲,陶诗以真正的农家生活为艺术旨归,而王诗则以农家生活的闲情逸致为旨归.从作品物象来讲,陶诗的物象负载着审美主体的感情和灵魂,王诗的物象则负载着审美主体的审美情趣.从作品意境来讲,陶诗质朴、自然,王诗幽静、清淡.

9.期刊论文 雷文学. LEI Wen-xue 王维、陶渊明的艺术世界及艺术风貌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6(4)

王维、陶渊明的创作在其前后期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别不仅反映了他们人生道路的转变,更是他们人生哲学发生巨大变化的结果.

10.期刊论文 蔡燕 王维诗歌对都市的投入与疏离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29(1)

唐前期都市主要是政治性、军事性专制城市,功能较为单一,所以王维诗歌对都市的投入源于政治热望,体现于朝会应制诗和游侠边塞诗,充满了对大唐帝国的热烈礼赞,显现出豪迈明朗的格调.但随着诗人对朝政变幻的体察和自身沉浮的切身体验,政治热情逐渐消退,其对都市的关注也失却了内在的动力,逐渐形成对都市的疏离心态.其诗对都市的疏离除体现干宗教的修持以外,主要体现在源于农耕民族对乡土深情依恋而产生的田园诗中.但是,王维前期诗歌对都市的热烈的情感投入在其田园诗中并非了无痕迹,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古朴厚拙不同,王维的田园诗经历了都市文化精神的陶冶后,更为精致华丽,更具精神象征意味.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kjxx200922628.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科技信息

专题论述

陶渊明、王维i寺歌意壤之比较

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延安分校孙会黎

[摘

要]把陶渊明与王维的诗歌意境作比较,其诗歌的意境有共同之处:无我之境,韵外之致,意与境浑;并在同与异的比较过程中,

揭示出二人诗歌意境同与异的根源,494,'7内在精神底蕴根本不同的所在,是由于陶王二人的归隐背景不同,前者是政治性退避,而后者是生活性退避以及二人诗歌风格前后相继,各有千秋的艺术特点。[关键词]陶渊明王维意境无我之境韵外之致意与境浑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所创作的田园诗历久而愈见真淳,于是古往今来慕

陶,学陶者不计其数。王维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他把魏晋

以来用玄学意味体会自然的山水审美意识,演进以禅趣为主而契人禅

境的山水诗,禅境常通过诗境来表现,有着独具特色的宁静之美和空灵

境界,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田园诗发展史上他人难以企及的正宗地位。本文对二人诗歌意境之异同试作比较、分析和考辨。

一、无我之境

意境有不同的类别。王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划分为两类:“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特点是什么呢?王维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考察陶、王诗歌的创作可以发现,二人诗歌意境都具有“无我之境”的特点。

王维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属于“无我

之境”。的确这两句意与境会,妙合无限。诗人采菊于东篱下,不经意间,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那日夕的山

气,归还的飞鸟,好象不在眼前而在诗人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

景,一个超俗的境界。诗人仿佛是那南山、那秋菊、那飞鸟,与大自然心息相通,形神合一,达到“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境界,像“庄生梦蝶”一样,“不知我化为了蝴蝶,还是蝴蝶成了我”,真正的物我两忘。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

居》其王)也是这种优美的“无我之境”。

而王维的“辋川”世界,也带有“无我之境”这样的诗境。如《青溪》:

“言人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飞转,趣涂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菱,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谵如此;退留盘石

上,垂钓将已矣。”

这里的河水(青溪),已不在是作为诗人的伙伴而存在了。诗人用

“人”、“逐”、“随”、“转”等字样,暗示诗人自我本位的舍弃,自然生命的

自在涌现。

由于诗人不是从一个僵硬固定的角度去观物,而是“以物观物”,大

自然便会全幅呈现它最天然的生态,不受人为视知觉干扰的生态。实际上,王维与陶渊明的诗中并不是真的“无我”,之所以放弃人为的视知

觉,是为了获得最自在最空灵的一种生命形态。“我心素已闲”的一个“闲”字,正透露了此中奥秘。

王维的诗境,最深地探得了大自然生命的底蕴。如佳句:“明月松间

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正是诗人化身为松林问脉脉月光,山石

上汩汩清泉。再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人的“行”,“坐”活动,与水云的起落节奏,已经融合无间,如自然生态一般;有时,诗人似乎与情意绵绵的落日,夕烟化为一体了,如“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有时,他索性变成一丛野花,一

只幽鸟,如“野花丛发好,谷鸟一生幽。”(《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当我们读到“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这样的诗句,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在写风景,其实大自然以其最细微的生命颤动,

不期然而然地映现着诗人的生命情意。对王维、陶渊明来说,大自然的每一线阳光,每一片飞花,每一声鸟啼,每一丝虫吟,都感应着,涵容着

诗人最广大、无限的灵魂的存在。当诗人将自己完全委托与山水的本性

时,诗人的性灵溶入其间,因而与宇宙构成一个深切的通感交流,物我

之间同跳着一个脉搏,同击着一个节奏,两个相同的生命,在那一杀那间,互相点头,默契和微笑。这便是“无我之境”的生命哲学底蕴。

李浩说:“在王维的诗中,因作者往往采取‘于宾见主’或‘暗主宾中’的角度,读者和诗歌意象间不在站着作者,‘人已变成现象本身,并’且允许现象中的事物按照本相出现,而无智识的污染。诗人并不介入,他之视物如物’(叶维廉《王维诗选》序)以物观物,,物各自然,本样自存。有时作者巧妙地藏在景物背后,不动声色,任景物自由兴发映出;有时连作者自己也变成了诗中景物之一,而被写入画幅中去了。111这是“一

种全方位的观照——拟物主义的抒情方式”,Ⅲ这种方式,便是放弃人的

自我视界,将自己化为一条鱼、一棵树、一块石、一片云。

与王维相似,陶渊明要保持自然,“他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

万方数据

未经世俗化的、天真的性情,犹如一座山、一棵树、一只鸟那样自然而然地生存着。”嘲因而,陶、王二人达到了异代而神通的境界。

陶、王二人为何会“异代通神”呢?因为陶的思想中既有道家成分,又有儒家的成分,还有他本人从生活中体悟出来的道理,三者并不互相排斥。121陶渊明曾有过一位叫慧运的僧人朋友,陶渊明诗中偶尔也可见到类似佛教的词语,但他决非佛教徒,并且与慧运保持着距离。佛教是对人生的一种参悟,陶参悟人生而与佛教暗合的情形是有的,但他是从

现实的人生中寻找乐趣,不相信来世,这与佛教迥异。【3怛也有认为陶受

了佛家思想的影响,因为“到东晋,风气变了,社会平静多,各处都夹入了佛教的思想”D1,陶自然也不例外。

而王维的思想正是融汇了唐代儒道佛三教的思想。他又对“神”学

深有领悟和体会。陶、王之所以有深合之处,乃在于陶的哲学思考是以诗的形式表现的,没有逻辑的论证,而只是若干智慧的火花。这使它带有类似南宗禅的顿悟的特点。他当然没有接触过禅,为什么让人觉得他的诗中有禅意呢?就因为他常常是从生活里提取灵感,忽然悟出一种道理,‘此中自有真情意,欲辩已忘言’。点到为止,不加发挥。这种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都接近禅【2】(虽然陈寅恪先生认为陶持佛教自然说,“故渊明之为人实外儒而内道舍释迦而宗天师者也”。圈我还是认同朱光潜先生的看法,“他的意识或下意识中可能在家传信仰中达此阶段关于佛家学说的种子”阎,“保持佛家传之道法,而非斥佛教,鄙意渊明当属于第一

派,盖其平世保持陶氏世传之天师道信仰,虽服膺儒术,而不归命释迦

也。”[51

正是由于陶、王二人在思想上有相似之处,陶思想中有儒、道,又“加入了佛教思想”,才与王维思想的儒教、道、释有想结合之处,从而二人的哲学思想有了共同的基础,因而二人的诗歌都出现了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这种看似平淡,实有禅学意味的境界。

二、韵外之致

诗歌中的意境描写景物和人物,目的不是给景物和人物本身构造形象,而是为了构造一种艺术的“境”,即王维所说的“境界”。这就是说,意境是意象与意象之间为重复合联系所构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图境场景,虚实相生,氛围、画面、情调、韵味,是“可以偶虚,可以偶实,境象非一,虚实难明”的境界。

意境的内涵是难以言传又意味无穷的“韵外之致”和“韵外之旨”。“韵”,等于说诗的语言。是说在语言文学之外,别有余味,意即“超以象外”,“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诵读陶渊明和王维的诗后,会给人留下联想与回味的余地,从而达到“思与境偕”的艺术诣极。

如王维的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

上。”(《鹿柴》)“独坐幽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

里馆》)“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麦坞》)这几首诗深得南朝诗人王籍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真谛,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的极为透彻。一则说“不见人”,再则云“人不知”,复又说“寂无人”,在常人看来,该是何等孤独寂寞!而王维则不然,你看他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前三首似乎还有一点“人的影踪“,第四首臻”无人之境“,诗人所欣赏的正是人在寂寞时方能细察到的隐含自然生机的空静之美。那空山青苔上的一缕夕阳,静夜深村里的月光,自开自落的芙蓉花,所展示的无一不是自然造物生生不息的原生状态,不受人为因素的于扰,没有孤独,也没有惆怅,只有一片空灵的寂静,而美的意境就产生于这种对自然永恒的空、静之美的感悟之中。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静的宁静心境,似乎一切情绪的波动和思虑都被净化掉了,只有寄以通感的直觉印象和难以言说的自然之美。这一切都构成了王维诗歌意境的“景外之景”、“言外之意”、“韵外之致”。

陶渊明的《饮酒》诗构造了一片美妙的风景和一个超俗的境界。“在

这片风景和这个境界之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诗人感到了想说出来,又觉得说不出,也不必说出”[21,即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是不可落于言笙的”。121这种“韵外之致”,需要的是感悟,就是要超越感念,超越意象,运用想象力和理解力自由和谐活动形成的审美直觉,透过诗歌的“形”,见出“神”,透过“境”见出“情”,进而把握宇宙人生的无限意味。正如《古学千金谱》所

...——355..——

科技信息

专题论述

言:“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生机,天真自具。即无名象,不落言笙,其谁辨之。”

如前所述,陶渊明深刻的哲学思考给了他一种异乎寻常的慧根,从而使其诗歌有_『“韵外之致”,从中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理趣和人生的真谛”I,他以哲人的智慧悟彻了宇宙和人生,随处能见到常人『见不到的“理”。陶诗源于景,发乎事,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21,就是说,总把个别的景和事以及一般的情升华到带有普遍意义的理,从而获得了“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的效果。

又如陶渊明的《归田园居55(少无世俗韵)中的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等等,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的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暧暧远人村,依依虚里烟”一远一近,“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颠”以动写静,真正达到了诗化境界。虽然陶渊明生活淡泊,但他仍能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和脱俗的口吻吟咏他的诗句。仿佛是等烧开的水稍凉后再沏他的茶。一团火包在冷隽的语言里,自由一种悠然的气度和透彻的力量。121

王维的有些诗,纯以静景排列,造成意象并置叠加的画面效果,如《田园乐七首》其五:“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四旬无一动词,没有情节和动作序列,纯是空间意象的并发映出;同时没有时间的变化,所以又使意象带有一种永恒的、普遍的性质。这种超语法、超分析的无主局,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语言指义前的多层次空间关系和兴象的复义效果。又如“高鸟长淮长,平芜故郢城”(《送方城韦明府55),“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里人家”(《田园乐七首》)其三,“云里帝城双风阙,雨中春树万人家”(《奉和圣制从蓬莱和兴庆阁55),都强调时间、因果关系的静观体知和了悟,从绘画的观点来分析,具体特指,恍如画境;但从句法来说,景物之间是暧昧的,关系不确定,留给读者想象力去填充、发挥、再创造。这就使诗的蕴涵具有了不确定性和多义性,从而具备了“韵外之致”的诗之意境。

王维的诗作《终南别业》一向为众家家所赞赏,方回说它“有一唱三叹不可穷尽之妙”(《瀛奎律髓江评》)沈德潜说它“一片化机”(《唐诗别

裁》)查慎行认为“有无穷景味”(《瀛奎律髓江评55),纪昀也说:“此诗之

妙,由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同上)。确实,这首这首诗写得极其平淡、自然、而景味却悠远无穷。它写景,引而不发,能唤起读者的丰富联想;述情则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诗中作者那种追赏自然风光的雅兴,悠闲自得的意趣和超然出尘的情致,读者都可自言外而得之。

王维诗的含蓄、平淡、自然的美,正是陶渊明诗歌的主要风格,二人诗歌的意境都具有“韵外之致”的特点,读后让人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余味。

总之,陶渊明是“以宇宙人世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

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境为虚境、创形象以

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内身化”。同而王维所“表现的是主观

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飞鱼跃、活拨玲珑、渊

然而深的灵境”同,他是“以艺术家的心灵映射万象,代山JII而立言”。嘲陶诗有的是清新洒脱的魏晋风度,王维有的是静逸明秀、精致剔透的盛唐气象。

三、意与境浑

同样是追求浑然一体的意境,陶写景喜用简淡的笔墨,随意点染的表现手法,王维则讲究格图构局议辞着色,常以彩绘的笔触传达出清的

丰润的美感。如王维的《终南山55:“大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

合,青霭人看无。分野中峰变,阳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椎天。”这首诗运用中国山水画所独特的移动视点透视法,以精心的构图,简练的线条,成功地表现出高远、平远、深远的山水景象。诗人以俯瞰、仰视、前瞻、反顾等不同视线由高及阔、由远转深,对终南山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描绘,以大气包举的笔势艺术再现了云烟变幻、阴阳起伏的名山雄姿,并在景象磅礴气势之中,寄寓了诗人的坦荡胸怀。

又如王维的《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诗人不仅用白描手法勾勒出山水风貌,而且注重色彩的搭配:白石、红叶、空翠,把全诗山水形象与主体情思融为一体,以至物我两忘。

王维在诗歌创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启示作用,唤起诗者对光、色、态的联想与想象,脑中呈现出宛然在目的生动画面,以实现托物

言志、达意、变相传播情感的效果。他善于将色彩、线条、构图等绘画技

巧融入诗歌创作,其诗具有鲜明的色彩美、线条美、构图美以及很强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因而,他的诗意与境浑然一体、情景交汇。

相对而言,陶渊明的诗似乎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如《归田

园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杏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言极为自然,作者写实情、绘实景、抒实感。全诗八句,依自然顺序写成,从下种、出苗、到锄草,后写归途景物,最道出意愿与决心。诗中南山、草木、月夜、夕露构成清新静谧的优美意境。可以感觉到,诗人在这里写劳动的目的并不在突出劳动本身,而是表达情绪。这里寄寓着诗人的恬淡和失意。

王维的许多山水田园诗,在形似的基础上力求神似,达到了“意境

万方数据

两浑”的高度。而陶渊明则追求体现自然本性。元人陈绎称赞他的作品:“情真景实,事真,意真(《诗谱》),不为虚美之辞。”可以看出,王诗“景显意微”;陶诗“情显景微”;二人的诗作情景浑然一体,意境深远。

四、总论

通过前文的分析、考辨,我们可看出陶王二人的诗歌意境都有“无我之境、韵外之致、意与境浑”之特征。我们不妨再分析一下二人诗歌意境外同的根源。

二人的哲学思想基础如前分析的那样或交叉或暗合,在这个前提下,王维“后世”又刻意去学习、模仿,诗作风格自然趋同。

“王所推崇的后代高人中,陶的归隐田园是最具仿效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生活模式。所以王诗歌咏隐逸诗中,对陶氏的认同和倾慕居多,而陶诗的意境、情调风韵自然与王维山水田园诗异代同境。”嘲

陶王二人有思想差别。陶是真正的归隐田园,并在其中怡然自得,他的自得在于他满意自己与世俗的决绝态度,身心一致嗍;而王是亦官亦隐,他对山水田园的美化,在于精神暂时的安慰,身与心相背离[sl“陶时刻不曾忘世,王则把忘世作为自己精神上追求的目标而实际不能做到”陶诗基础是劳动生活,是创造和体验一种新的人生价值;王诗基础是精神上追求一种境界,一种闲在,一种无为的恬适。没有陶境,怎能学到陶之真谛呢?“‘吖旦王维始终保持一份清配,以冷眼漠视芸芸众生,花开花落。

陶王二人都具有浪漫主义气质,陶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

风流),即魏晋士人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

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之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王维虽写出一些空灵,恬淡之作,即使如此,王维的诗与盛唐时代具有浪漫气质的总体文化氛围仍有想一致之处,体现出盛唐气象,反映出盛唐“兴象玲珑”的风貌。如果说陶是“落花无言,人淡如菊”;那王维便是“秋火芙蓉,倚风自笑”。陶诗与社会生活显示息息相通,和平静穆;王诗幽深、空灵,似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之味。陶王思想有暗合之处,因而诗都有理趣,前者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后者是禅之不说破,迦叶之微笑。

之所以王陶有相似之处,乃在于“禅宗教义与中国传统的哲学对自然态度有相似之处,它们都采取了一种惟泛神论的亲近立场,要求自身与自然合为一体,希望从自然中吮吸灵气或感悟,来摆脱人事的羁縻,获取心灵的解放。”同陶王的诗歌各有其成就,陶诗思想性胜王一筹;王诗艺术性高于陶诗。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陶潜坚决地从上层社会的政治中退了出来,把精神的慰安寄托在农时生活的饮酒、读书、作诗上,他没有后期士大夫对整个社会的空漠之感”[7】,如王维的“以庄说禅,庄禅并用”17],身心相离,因而诗文空灵、幽深;“相反,他对人生、生活、社会仍有很高的兴致。”…‘他也没有像后期封建士大夫那样信仰禅宗,希图某些透彻了悟。相反,他对生死问题和人生无常仍极为执着关心”F/I"尽管他信天师道,实际采取的仍是一种无神论和怀疑论的立场”M。陶王二人都隐逸,但陶是一种政治性退避,而王维则是一种社会性的退避,这是二人诗歌意境内在精神底蕴不同的根本原因。

但王维毕竟是一代大家,他的诗既有陶诗浑融完整的意境,又有谢诗精工刻画的描写,语言高度清新洗练,朴素之中有润泽华采。而且,王维作为田园山水诗的巨擘,继承陶谢又超过二人。王诗还有一种清逸悠远,潇洒自在的神韵,这种风韵自然非王维首创,可以追朔到陶的田园诗。王维把陶谢的田园、山水诗合二为一,双水并流,发展了静美的诗之意境,使其诗形神兼备(可以说“形”得之于谢,“神”得之于陶),兼之王维个人的艺术修养,使其诗意境浑然一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巨匠。

总的说来,陶王二人的诗歌各有千秋,陶诗有着“魏晋六朝的艺术突出的人的风神和思辩”同多用内省式话语,把日常生活诗化,写得诗意盎然,读之如春雨一般慢慢渗透到读者心中,产生了久而弥淳的诗味。王诗再其构图、色彩、声响,明暗都具有一种别致之美,相对而言,以今人之意境论来看,更具有意境之美,其诗更有一种别样风韵。

参考文献

[1]李浩唐诗美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2]袁行濡.陶渊明的哲学思考袁行濡陶渊明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袁行濡.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小说杂文散文全集[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

[5]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淡之关系・朱光潜・陶渊明北京:中华书局,1962

[6]李译厚.美学三书.美的历程.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7]宗白华.中国意境之诞生.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8]张惠民论王维隐逸思想的多元构成.[9]李华王维与陶渊明.

10忻长泰.王维研究.

陶渊明、王维诗歌意境之比较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孙会黎

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延安分校科技信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9,(22)0次

参考文献(10条)1. 李浩 唐诗美学 1992

2. 袁行濡 陶渊明的哲学思考 19973. 袁行濡 中国文学史 1999

4. 鲁迅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19985. 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 19626. 李译厚 美学三书 19997. 宗白华 中国意境之诞生

8. 张惠民 论王维隐逸思想的多元构成9. 李华 王维与陶渊明10. 师长泰 王维研究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逯雪梅. 张荣东 青山独往有真意,异代相随俱风流--王维与陶渊明隐逸思想比较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为了寻求心灵的依托与慰藉,王维与陶渊明以不同的心态走入自然.王维淡漠人事,一意参禅,力图以释家的空与寂来消除内心的痛苦.对王维而言,山水是外在的.而陶渊明把田园融入自己的生活,隐逸成为陶渊明的生活方式,作为现实社会的异在形式,田园是陶渊明的精神家园.

2.期刊论文 高建新 陶渊明在唐代的地位及其与王维、孟浩然之关系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2,4(4)

陶渊明的地位是在唐代被确立的. 作为田园诗人的开创者,陶渊明对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明显的. 唐代的山水诗皆以陶渊明为祖,追求清新自然、浑然一体的意境,又各自有自己的特色. 王维有陶渊明的清腴,孟浩然有陶渊明的闲远. 陶渊明之所以在唐代才受到人们重视,一是社会生活日益丰富,思想感情日益充沛;二是由于中国传统诗学观念到了唐代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3.学位论文 雷文学 矛盾与精神走向-王维、陶渊明比较研究 2004

本文以尼采、叔本华等人的意志哲学和泛神论为理论背景,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王维、陶渊明的思想、人格及创作。文章认为,王维和陶渊明都面临现实和精神矛盾,都有各自的精神追求,但王维精神萎弱,在解决现实矛盾中,让理想屈服于现实;在解决精神矛盾中,躲进佛禅,放弃个人的独立探索。而陶渊明以自己纯真的性情、健朗的人格,不为现实压力所屈服,敢于彻底放弃为官,返回田园;他虽面临精神危机,但不依靠任何一种宗教或哲学来解脱自己,而是独立探索,打造出真淳静穆的生命境界。他们的诗歌反映出他们的这种人格和精神特质:王维由早期的昂扬、奋发、开阔、亲切转为后期的幽寂、虚幻、空灵、渺远;陶渊明一直保持了诗歌真淳自然的风格,而其后期的诗歌对生命境界又作了实质性的开拓和升华。

4.期刊论文 吴军 形似而神异——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不同艺术风格之比较 -文教资料2009(6)

陶渊明和王维作为不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上均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二者田园诗的风格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5.期刊论文 赵雅娟. ZHAO Ya-juan 由"任真适性"到"身心相离"--从创作心态看陶渊明与王维田园诗之不同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2(2)

陶渊明与王维同为田园诗人,但他们写作和对待田园诗的心态却有较大的区别.陶任真适性,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其诗歌风格表现为拙朴自然.而王维则是以赏爱的态度去观照田园,具有极强的文人化倾向,其风格相应表现为秀美雅致.

6.学位论文 周建国 王绩山水田园诗研究 2006

王绩是隋唐之际一位独特的诗人。他家世显赫,幼年时即崭露头角,后来他几度出仕,又几度归隐,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自己人生的抱负,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于隐居田园中度过。

本文以王绩所生活的历史时代为背景,分析王绩复杂思想的渊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王绩山水田园诗所呈现的美学特征,以及与前贤陶渊明的联系和他在山水田园诗发展过程中的贡献。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王绩的思想探源。隋唐的文化政策相对宽容,儒、道、释三教都得了长足的发展。这种先在性的社会意识形态使得身处其中的王绩深受影响。他兼取儒、道、释三家思想,甚至还有阴阳历数诸家的学说。不过,因为家族文化传统的影响,儒家思想一直是王绩特别是他前期思想的主流,后来因为屡遭挫折,道家思想渐渐成为主宰。

第二章探讨王绩山水田园诗的审美特征。王绩诗歌创作的总体艺术特征是对陶渊明的继承,但他有着自己的诗学追求,他极力主张诗歌创作应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倡导作诗应“以会意为功”。这就保证了他创作诗歌时感情的真实流露,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风。早期建功立业、出将入相的愿望,使他的诗风率真、自由、洒脱;后来因为庄园祖业的居住环境,诗人刻画出了一幅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田园美景,诗歌语言朴素,意境清新,诗风清新自然;还因为王绩的长期隐居,他少与人交往,缺少陶渊明那样的生活热情,又因受老庄无欲无求的哲学影响,他的诗风还呈现出幽冷清寒的艺术格调。

陶渊明的创作在其后两百年的时间里罕有人续作,一直到王绩才有所继承,这与王绩显赫的家世和深厚的家族文化传统分不开,同时也受北朝庾信等人学陶风气的影响,还与王绩所处的时代有关。他在龙腾虎跃的事功年代高弹隐逸之调,成了时代的局外人,这种情况与陶渊明在门阀贵族的时代大唱田园赞歌的情况非常相似。当然王绩能继承陶渊明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他们生活经历的相似,这使得王绩在思想上与陶渊明相通,从而视陶为知音,并仿陶、学陶。

王绩对陶渊明的继承并不是一味的机械模仿、泥古不化,他有着重要的发展创新,在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使得陶渊明田园诗劳动加隐逸的主题开始向单纯的隐逸转化;以山水诗人对山水美的审美观照方式来描写田园生活,使得一直以来分道而行的山水诗与田园诗开始合流;他延续了齐梁以来对诗歌格律的追求,把律化体制与自然质朴的诗风相交融,为诗律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王绩山水田园诗创作的题材范围,构思方式影响着后来的王维、孟浩然,还在从陶渊明思想与行迹一致到王维的身心相离环节中起了一种过渡作用;王绩在宫廷诗的创作潮流中表现出了迥然不同的创作倾向,以平淡自然的诗风、清新质朴的语言为绮靡的初唐诗坛注入了一股新鲜气息,在当时的诗坛创作上独树一帜。

7.期刊论文 宫红英. GONG Hong-ying 诗出三家语皆奇--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山水田园诗之比较 -邯郸学院学报2005,15(4)

陶渊明、谢灵运、王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家山水田园诗人,分属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且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各放异彩.本文从生活地位、个性、对待玄理、诗的意境、语言、时代风尚等方面分析他们三家在山水田园诗方面各自的创作特点,以期用比较的方法加深对古代文学作家的理解和研究.

8.期刊论文 甘益慧. 白香. GAN Yi-hui. BAI Xiang 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之比较 -长沙大学学报2007,21(4)

陶渊明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虽然都以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生活为对象,但两者从本质上有所区别.从作品审美旨趣来讲,陶诗以真正的农家生活为艺术旨归,而王诗则以农家生活的闲情逸致为旨归.从作品物象来讲,陶诗的物象负载着审美主体的感情和灵魂,王诗的物象则负载着审美主体的审美情趣.从作品意境来讲,陶诗质朴、自然,王诗幽静、清淡.

9.期刊论文 雷文学. LEI Wen-xue 王维、陶渊明的艺术世界及艺术风貌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6(4)

王维、陶渊明的创作在其前后期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别不仅反映了他们人生道路的转变,更是他们人生哲学发生巨大变化的结果.

10.期刊论文 蔡燕 王维诗歌对都市的投入与疏离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29(1)

唐前期都市主要是政治性、军事性专制城市,功能较为单一,所以王维诗歌对都市的投入源于政治热望,体现于朝会应制诗和游侠边塞诗,充满了对大唐帝国的热烈礼赞,显现出豪迈明朗的格调.但随着诗人对朝政变幻的体察和自身沉浮的切身体验,政治热情逐渐消退,其对都市的关注也失却了内在的动力,逐渐形成对都市的疏离心态.其诗对都市的疏离除体现干宗教的修持以外,主要体现在源于农耕民族对乡土深情依恋而产生的田园诗中.但是,王维前期诗歌对都市的热烈的情感投入在其田园诗中并非了无痕迹,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古朴厚拙不同,王维的田园诗经历了都市文化精神的陶冶后,更为精致华丽,更具精神象征意味.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kjxx200922628.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相关文章

  • 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之比较
  • 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之比较 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他们都是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但是由于两者的生活道路.个性秉赋.文化背景的不同,他们最终选择了不同的生存方式,前者选择彻底归隐,完全融入了世俗生活,而后者则把归 ...查看


  •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
  •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单元教学目标] 1. 阅读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2.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 ...查看


  • 储光羲研究综述
  • 第 3 卷第 1 1 期 2l 0 2年 2月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 a o h nzo stt eoat a Id syMaae etSca S i c dt n or l f eghuI tueo A r ...查看


  • 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发展
  • 山水田园诗派简介 一.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发展 (一)先秦时期 自魏晋以来"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以山水与田园为描写内容的诗作兴起 ,后世学者对于山水诗.田园诗的起源 ,多因定义不同而有各种主张.广义地说,中国古典山水田 ...查看


  • [唐诗宋词选读]山水田园诗学案及答案
  • "采菊东篱下"--山水田园诗学案  [学习篇目]:<山居秋暝><过故人庄>  [学习目标]:赏析两首诗歌,并学会鉴赏山水田园诗. [学习过程]: (一)<山居秋暝> 1.走近王维- ...查看


  • 山水田园诗教案2
  • 山水田园诗教案2 一.学习目标 1.把握山水田园诗的特征. 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3.学习此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 4.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相应的艺术鉴赏水平. 二.真题热身 阅读下面一首 ...查看


  • 初唐边塞田园山水诗教案
  • 高二语文 唐朝诗歌派别 使用时间2011年12月 日 教学目标 1 了解唐朝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及风格思想 2 把握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内容 第一章 唐代边塞诗派 所谓边塞诗,指的是那些以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为表现对象的诗. 边塞诗主要 ...查看


  •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30课[诗四首]
  • 30 课 诗四首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 ...查看


  • 2018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3
  • 2018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3 诗歌的形象 一.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氓>刻画了一位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