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教案2

山水田园诗教案2

一、学习目标

1、把握山水田园诗的特征。

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3、学习此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

4、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相应的艺术鉴赏水平。

二、真题热身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高考试卷)

过香积寺 (唐)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①制毒龙。

〖注〗 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

三、考点解析

山水田园诗是指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表现内容的诗歌。

1.题材特点:自然风光、农村景物、田园生活、隐居生活

2.代表诗人: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

3.思想内容:

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常见思想情感有:

●对美好景色的赞美

●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大好春光的珍惜

●对大好河山的热爱

●表达春风得意的喜悦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渴望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对农家生活的热爱、农家生活的情趣

●表达幽雅、恬淡、愉悦的心境

●表现悠闲自得的隐居生活

●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黑暗官场的厌弃、对黑暗现实的憎恶)

4.常用手法:

(1)写景:衬托(动静 明暗 虚实 点面 正侧 )、远近高低、绘声绘色、有色有色(有味)、从视角听角不同角度、白描,比喻、拟人、借代。

(2)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乐景写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5.语言特点:描写见长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比喻

6.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

四、鉴赏指导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拨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衬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外,还要注意诗人锤炼语言的功夫,杜甫《蜀相》的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中的“自”和“空”,包含了诗人无尽的感慨,庭草自春,何关人事;新莺空啭,只益伤情。

五、例题演绎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习题。(6分)(10年浙江卷)

定林(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②①

注:①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②仍:又。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答: 。

(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3分)

答: 。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10年福建卷)

访隐者 [宋]郭祥正

①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1分)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答: 。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B.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六、方法归纳

1.知作者。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2.析物象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所以,准确把握了山水田园形象的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作者的寓意,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3.看表达

(1)描写景物的角度:高低、远近、明暗、俯仰、绘形、绘声、绘色。

(2) 描写景物的技巧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 点面结合 虚实相生 (化虚为实)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比喻、拟人、借代等

(3)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物) 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4.明主旨: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向往自由 渴望归隐 向往田园 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 远离尘俗 闲适恬静 自由欢愉

七、课后巩固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tà):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 。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 。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 。

(2) 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

课题:诗歌鉴赏·山水田园诗

一、学习目标

1、把握山水田园诗的特征。

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3、学习此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

4、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相应的艺术鉴赏水平。

二、真题热身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高考试卷)

过香积寺 (唐)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⑴制毒龙。

〖注〗 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结合全诗赏析时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请看下面的答卷:

示例(一):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明确诗眼)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描述景象)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烘托的意境)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表达的感情)【此答案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示例(二):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因为“咽”用拟人的手法写泉流之声,以动写静,突出禅寺之静,生动而传神地写出泉流过高石时,水声急变,形象而生动;“冷”字不仅写出日色下青松的色调,更突出了香积寺环境的清幽、静谧,这一禅院寂静空灵之感由这一“冷”字表现出来。【此答案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三、考点解析

山水田园诗是指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表现内容的诗歌。

1.题材特点:自然风光、农村景物、田园生活、隐居生活

2.代表诗人: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

3.思想内容:

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常见思想情感有:

●对美好景色的赞美

●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大好春光的珍惜

●对大好河山的热爱

●春风得意的喜悦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渴望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农家生活的情趣、对农家生活的热爱

●表达幽雅、恬淡、愉悦的心境

●表现悠闲自得的隐居生活

●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黑暗官场的厌弃、对黑暗现实憎恶)

4.常用手法:

(1)写景:衬托(动静 明暗 虚实 点面 正侧 )、远近高低、绘声绘色、有色有色(有味)、从视角听角不同角度、白描,比喻、拟人、借代。

(2)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乐景写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5.语言特点:描写见长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比喻

6.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

四、鉴赏指导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拨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衬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外,还要注意诗人锤炼语言的功夫,杜甫《蜀相》的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中的“自”和“空”,包含了诗人无尽的感慨,庭草自春,何关人事;新莺空啭,只益伤情。

五、例题演绎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习题。(6分)(10年浙江卷)

定林①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②仍:又。

就本考点选择适当的高考真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考点的学习。一般10分钟左右的题量,课前完成;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1)参考答案:“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3分)

(2)参考答案: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背景解读: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10年福建卷)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1分)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应”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B.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1)答案:踏(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误区警示:本题考生误答原因是对诗歌理解不到位,对词语的表现力不敏感 )

(2)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误区警示:考生容易失误在答案要点不全和表述不明确上。)

(3)答案:A(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活,这和A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风格是一致的。误区警示:考生失误在对诗歌的风格把握不到位。)

六、方法归纳

1.知作者。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2.析物象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所以,准确把握了山水田园形象的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作者的寓意,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3.看表达

(1)描写景物的角度:高低、远近、明暗、俯仰、绘形、绘声、绘色。

(2) 描写景物的技巧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 点面结合 虚实相生 (化虚为实)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拟人

(3)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物) 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4)明主旨: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渴望归隐 向往田园 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 远离尘俗 闲适恬静 自由欢愉

七、课后巩固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tà):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3.⑴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 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⑵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八、教师拓展(学生导学案中无此栏目)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一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⑴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⑵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⑵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 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事后的世态炎凉。

【解析】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山水田园诗教案2

一、学习目标

1、把握山水田园诗的特征。

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3、学习此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

4、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相应的艺术鉴赏水平。

二、真题热身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高考试卷)

过香积寺 (唐)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①制毒龙。

〖注〗 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

三、考点解析

山水田园诗是指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表现内容的诗歌。

1.题材特点:自然风光、农村景物、田园生活、隐居生活

2.代表诗人: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

3.思想内容:

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常见思想情感有:

●对美好景色的赞美

●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大好春光的珍惜

●对大好河山的热爱

●表达春风得意的喜悦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渴望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对农家生活的热爱、农家生活的情趣

●表达幽雅、恬淡、愉悦的心境

●表现悠闲自得的隐居生活

●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黑暗官场的厌弃、对黑暗现实的憎恶)

4.常用手法:

(1)写景:衬托(动静 明暗 虚实 点面 正侧 )、远近高低、绘声绘色、有色有色(有味)、从视角听角不同角度、白描,比喻、拟人、借代。

(2)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乐景写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5.语言特点:描写见长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比喻

6.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

四、鉴赏指导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拨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衬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外,还要注意诗人锤炼语言的功夫,杜甫《蜀相》的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中的“自”和“空”,包含了诗人无尽的感慨,庭草自春,何关人事;新莺空啭,只益伤情。

五、例题演绎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习题。(6分)(10年浙江卷)

定林(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②①

注:①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②仍:又。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答: 。

(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3分)

答: 。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10年福建卷)

访隐者 [宋]郭祥正

①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1分)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答: 。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B.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六、方法归纳

1.知作者。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2.析物象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所以,准确把握了山水田园形象的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作者的寓意,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3.看表达

(1)描写景物的角度:高低、远近、明暗、俯仰、绘形、绘声、绘色。

(2) 描写景物的技巧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 点面结合 虚实相生 (化虚为实)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比喻、拟人、借代等

(3)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物) 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4.明主旨: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向往自由 渴望归隐 向往田园 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 远离尘俗 闲适恬静 自由欢愉

七、课后巩固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tà):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 。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 。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 。

(2) 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

课题:诗歌鉴赏·山水田园诗

一、学习目标

1、把握山水田园诗的特征。

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3、学习此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

4、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相应的艺术鉴赏水平。

二、真题热身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高考试卷)

过香积寺 (唐)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⑴制毒龙。

〖注〗 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结合全诗赏析时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请看下面的答卷:

示例(一):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明确诗眼)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描述景象)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烘托的意境)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表达的感情)【此答案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示例(二):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因为“咽”用拟人的手法写泉流之声,以动写静,突出禅寺之静,生动而传神地写出泉流过高石时,水声急变,形象而生动;“冷”字不仅写出日色下青松的色调,更突出了香积寺环境的清幽、静谧,这一禅院寂静空灵之感由这一“冷”字表现出来。【此答案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三、考点解析

山水田园诗是指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表现内容的诗歌。

1.题材特点:自然风光、农村景物、田园生活、隐居生活

2.代表诗人: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

3.思想内容:

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常见思想情感有:

●对美好景色的赞美

●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大好春光的珍惜

●对大好河山的热爱

●春风得意的喜悦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渴望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农家生活的情趣、对农家生活的热爱

●表达幽雅、恬淡、愉悦的心境

●表现悠闲自得的隐居生活

●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黑暗官场的厌弃、对黑暗现实憎恶)

4.常用手法:

(1)写景:衬托(动静 明暗 虚实 点面 正侧 )、远近高低、绘声绘色、有色有色(有味)、从视角听角不同角度、白描,比喻、拟人、借代。

(2)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乐景写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5.语言特点:描写见长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比喻

6.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

四、鉴赏指导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拨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衬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外,还要注意诗人锤炼语言的功夫,杜甫《蜀相》的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中的“自”和“空”,包含了诗人无尽的感慨,庭草自春,何关人事;新莺空啭,只益伤情。

五、例题演绎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习题。(6分)(10年浙江卷)

定林①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②仍:又。

就本考点选择适当的高考真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考点的学习。一般10分钟左右的题量,课前完成;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1)参考答案:“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3分)

(2)参考答案: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背景解读: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10年福建卷)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1分)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应”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B.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1)答案:踏(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误区警示:本题考生误答原因是对诗歌理解不到位,对词语的表现力不敏感 )

(2)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误区警示:考生容易失误在答案要点不全和表述不明确上。)

(3)答案:A(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活,这和A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风格是一致的。误区警示:考生失误在对诗歌的风格把握不到位。)

六、方法归纳

1.知作者。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2.析物象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所以,准确把握了山水田园形象的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作者的寓意,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3.看表达

(1)描写景物的角度:高低、远近、明暗、俯仰、绘形、绘声、绘色。

(2) 描写景物的技巧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 点面结合 虚实相生 (化虚为实)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拟人

(3)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物) 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4)明主旨: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渴望归隐 向往田园 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 远离尘俗 闲适恬静 自由欢愉

七、课后巩固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tà):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3.⑴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 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⑵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八、教师拓展(学生导学案中无此栏目)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一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⑴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⑵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⑵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 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事后的世态炎凉。

【解析】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相关文章

  • 山居秋暝de教案
  • <山居秋暝>教案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味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中的画面美. 难点: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教学方法: ...查看


  •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教案
  •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教学目标:1.品读诗歌,体会诗歌意象之美和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 2.体会诗中表达的闲居之情,以及诗人与友人裴迪之间的深厚情谊. 一.新课导入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山水 ...查看


  • [山居秋暝]教案
  • <山居秋暝>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深刻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深刻理 ...查看


  • 初唐边塞田园山水诗教案
  • 高二语文 唐朝诗歌派别 使用时间2011年12月 日 教学目标 1 了解唐朝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及风格思想 2 把握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内容 第一章 唐代边塞诗派 所谓边塞诗,指的是那些以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为表现对象的诗. 边塞诗主要 ...查看


  • 山居秋暝教案(1)
  • 山居秋暝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山居秋暝>是唐朝王维的五言律诗.诗中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鱼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 ...查看


  • [过故人庄]教案-徐汇教育
  • 上师大附中附属龙华中学预备年级语文组 刘卓 贾锋 作业 <过故人庄>教案 一般常态教学目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与"孟浩 ...查看


  • 律诗二首教案
  • 律诗二首 教学目标 1.体验古人的思想情怀,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 2.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全诗大意,领悟全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阅读本课,初步掌握一诗四读法来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 <过故人庄>的诵读.理解 ...查看


  • 过故人庄教案设计
  • 过故人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基本字词掌握,如黍.斜.圃.还 2. 基本注释掌握.基本释义 3. 感悟本诗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诗基本大意: 难点: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表演法.讨论法.讲解法.朗读法等 ...查看


  •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
  •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单元教学目标] 1. 阅读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2.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