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文章和软文的"双料高手"韩愈|韩愈|文章

资料图

这个世上的“软文”大王,一定写过不少有影响的“信文”。如果他一辈子只写言过其实、以夸大粉饰为目的的“软文”,这样的“软文”根本没有影响力,而如果他以写道德文章和真实报道著称,那么他的软文就容易流传,并让人相信。就如一个人从来都是谎话连篇,他的信用破产了,说什么都没人相信。最高明的说谎者是一句假话夹杂在九句真话中,这句假话也就被当做真话推销出去了。

文起八代之衰的唐代文坛领袖韩愈,就是一位既能写好“道德文章”,也能写好“软文”的人。

今天多数人对韩愈的了解,大约是从中学时代读他的散文《师说》和他的律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开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这首诗千百年来被人传颂,谏臣的忠心与傲骨跃然纸上。

韩愈生前,他在士林中也是一副耿直的儒臣形象,加上文笔动天下,因此他活着的时候,其文字就被士林看重。可以说,对缙绅大夫来说,其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一字之贬,严于斧钺。当然,韩愈这样的地位,是靠其才华和品行挣来的。

有这样的文坛地位和政坛影响,自然有人愿意出重金请韩愈为死去的父母写墓志铭或重大活动纪念文章。古代中国以孝治天下,而为人子者最大的孝道则是让父母死后声名不坠,被后人传颂。那么德才兼备、有崇高名望的人所写的挽联和墓志铭,是为死去的父母扬名最好的载体。有如此巨大的市场,韩愈那支笔自然金贵起来。为了换得韩愈一篇墓志铭,许多大户人家的子弟不惜一掷千金。韩愈死后,他的好友刘禹锡在《祭韩吏部文》中道:“三十余年,声名塞天。公鼎侯牌,志隧表阡,一字之价,辇金如山。”

刘禹锡所言,是韩愈的荣耀,但在他生前和死后,对此也多有人非议。因为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人家出了大价钱,那么“广告文案”就得按照人家的意思写,不免在墓志铭中对墓主有违背事实的奉承和吹捧。因此在当时就有人嘲讽韩愈靠“谀墓”发财。宋代的大史学家司马光对韩愈这样的行为不以为然,在《颜乐亭颂》说韩愈“好悦人以铭志,而受其金。”

既然是拿钱写的软文,就很难保持公允、中立的态度,所能求者无非是软文的技巧——让人读起来不觉得肉麻,而是被文辞感染。

韩愈最有名、也是润笔最高的一篇文章是《平淮西碑》,这篇文章不能简单地归为软文之列,但不脱软文的嫌疑。后来引起巨大的争议,几乎酿成一场政治风波。

元和十二年(817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大约相当于参谋,征伐以蔡州为中心、割据淮西一带的吴元济。裴度这支部队与叛军相持日久,僵局久久未打破。而忠于唐室的随唐邓三州节度使李愬趁着雪夜奇袭蔡州,生擒吴元济,带回长安斩首,叛乱平定。

陷入军阀割据之苦的唐王朝好不容易取得了这么一场大胜利,除了论功行赏外,当然要刻碑记功。撰写碑文的重任自然落到了随军征战的韩愈头上。

韩愈大笔如椽,文章写得故意盎然,气势恢宏。而且充分体现了“政治正确”。文章一开始拍皇帝的马屁,先歌颂开国初期高祖、太宗的英明,然后痛惜到了中期“相臣将臣,文恬武嬉”,造成藩镇割据之势,再笔锋一转,赞美当今皇上(即宪宗)的伟大,以坚定的意志调兵遣将平叛。

在这篇文章中,韩愈太突出了裴度的功劳。他转述征战前皇帝对裴度的嘱托和信任:

度!汝其往,衣服饮食予士。无寒无饥,以既厥事。遂生蔡人,赐汝节斧,通天御带,卫卒三百。凡兹廷臣,汝择自从。惟其贤能,无惮大吏。庚申,予其临门送汝。

这其实也符合当时的政治规矩,首先裴度是韩愈的顶头上司,他拍了皇帝的马屁后,当然要接着拍老板的马屁;其次宰相代表皇帝出征,其他武将的功劳再大,也不能超过宰相。韩愈在碑文中叙述战争的经过:

十二年八月,丞相度至师,都统弘(韩弘)责战益急,颜(李光颜)、胤(李重胤)、武(韩公武)合战亦用命。元济尽并其众洄曲以备。”然后一笔带过李愬的功劳:“十月壬申,愬用所得贼将,自文城因天大雪,疾驰百二十里,用夜半到蔡,破其门,取元济以献。

这碑文一刻出来,就像炸了马蜂窝。李愬本人倒没有公开提出异议,但他的妻子和部将不干了。而另外一家子则十分高兴,韩弘、韩公武是父子俩,都参加这场平叛。碑文中既突出了父亲韩弘“责战益急”——基本相当于司令官裴度下面的参谋长角色,儿子韩公武“合战亦用命”。相比较韩家父子,李愬的奇袭似乎是建立在其他将领对吴元济军队压制、消耗、围困的基础上,侥幸冒险成功。事后,韩弘父子送给了韩愈500匹绢,后人换算了一下,大约相当于10万斤米,以2元一斤米计算,相当于人民币20万元。

资料图

不知道是事前韩家父子向韩愈请托了,还是因为一笔写不出两个“韩”字,韩愈下笔时故意突出同姓父子的功劳?

反正是韩家高兴李家怒。碑文立在蔡州(汝南)城北门外,“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龟蟠以螭”。立好后不久被李愬的部将石忠孝“长绳百尺拽碑倒,粗沙大石相磨治”。这还不解气,石孝忠又挥锤将倒掉的碑砸断。

李愬的夫人是唐安公主(宪宗姑母)的女儿,和宪宗是表兄妹,她进宫向皇帝诉说不平。唐宪宗既要安慰表妹,又不能得罪李愬这样拥兵自重的藩镇,于是下令磨去韩愈的碑文,让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王室之衰,可见一斑。

对这段公案,大诗人李商隐在《韩碑》中感叹:“公之斯文若元气,先时已入人肝脾。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段文昌也是文章高手,但名气远不如韩愈,他的碑文后来很少被传颂。

韩愈能把最高领导布置的政治任务写成挣钱的“软文”,这本事大多数码字者难以望其项背吧。你想你的“软文”卖个大价钱么?得先学韩愈那样好好写道德文章,混出韩愈那样的名头。

(文章来源:十年砍柴微信公众号“文史砍柴”/“kanchai303”)

资料图

这个世上的“软文”大王,一定写过不少有影响的“信文”。如果他一辈子只写言过其实、以夸大粉饰为目的的“软文”,这样的“软文”根本没有影响力,而如果他以写道德文章和真实报道著称,那么他的软文就容易流传,并让人相信。就如一个人从来都是谎话连篇,他的信用破产了,说什么都没人相信。最高明的说谎者是一句假话夹杂在九句真话中,这句假话也就被当做真话推销出去了。

文起八代之衰的唐代文坛领袖韩愈,就是一位既能写好“道德文章”,也能写好“软文”的人。

今天多数人对韩愈的了解,大约是从中学时代读他的散文《师说》和他的律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开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这首诗千百年来被人传颂,谏臣的忠心与傲骨跃然纸上。

韩愈生前,他在士林中也是一副耿直的儒臣形象,加上文笔动天下,因此他活着的时候,其文字就被士林看重。可以说,对缙绅大夫来说,其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一字之贬,严于斧钺。当然,韩愈这样的地位,是靠其才华和品行挣来的。

有这样的文坛地位和政坛影响,自然有人愿意出重金请韩愈为死去的父母写墓志铭或重大活动纪念文章。古代中国以孝治天下,而为人子者最大的孝道则是让父母死后声名不坠,被后人传颂。那么德才兼备、有崇高名望的人所写的挽联和墓志铭,是为死去的父母扬名最好的载体。有如此巨大的市场,韩愈那支笔自然金贵起来。为了换得韩愈一篇墓志铭,许多大户人家的子弟不惜一掷千金。韩愈死后,他的好友刘禹锡在《祭韩吏部文》中道:“三十余年,声名塞天。公鼎侯牌,志隧表阡,一字之价,辇金如山。”

刘禹锡所言,是韩愈的荣耀,但在他生前和死后,对此也多有人非议。因为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人家出了大价钱,那么“广告文案”就得按照人家的意思写,不免在墓志铭中对墓主有违背事实的奉承和吹捧。因此在当时就有人嘲讽韩愈靠“谀墓”发财。宋代的大史学家司马光对韩愈这样的行为不以为然,在《颜乐亭颂》说韩愈“好悦人以铭志,而受其金。”

既然是拿钱写的软文,就很难保持公允、中立的态度,所能求者无非是软文的技巧——让人读起来不觉得肉麻,而是被文辞感染。

韩愈最有名、也是润笔最高的一篇文章是《平淮西碑》,这篇文章不能简单地归为软文之列,但不脱软文的嫌疑。后来引起巨大的争议,几乎酿成一场政治风波。

元和十二年(817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大约相当于参谋,征伐以蔡州为中心、割据淮西一带的吴元济。裴度这支部队与叛军相持日久,僵局久久未打破。而忠于唐室的随唐邓三州节度使李愬趁着雪夜奇袭蔡州,生擒吴元济,带回长安斩首,叛乱平定。

陷入军阀割据之苦的唐王朝好不容易取得了这么一场大胜利,除了论功行赏外,当然要刻碑记功。撰写碑文的重任自然落到了随军征战的韩愈头上。

韩愈大笔如椽,文章写得故意盎然,气势恢宏。而且充分体现了“政治正确”。文章一开始拍皇帝的马屁,先歌颂开国初期高祖、太宗的英明,然后痛惜到了中期“相臣将臣,文恬武嬉”,造成藩镇割据之势,再笔锋一转,赞美当今皇上(即宪宗)的伟大,以坚定的意志调兵遣将平叛。

在这篇文章中,韩愈太突出了裴度的功劳。他转述征战前皇帝对裴度的嘱托和信任:

度!汝其往,衣服饮食予士。无寒无饥,以既厥事。遂生蔡人,赐汝节斧,通天御带,卫卒三百。凡兹廷臣,汝择自从。惟其贤能,无惮大吏。庚申,予其临门送汝。

这其实也符合当时的政治规矩,首先裴度是韩愈的顶头上司,他拍了皇帝的马屁后,当然要接着拍老板的马屁;其次宰相代表皇帝出征,其他武将的功劳再大,也不能超过宰相。韩愈在碑文中叙述战争的经过:

十二年八月,丞相度至师,都统弘(韩弘)责战益急,颜(李光颜)、胤(李重胤)、武(韩公武)合战亦用命。元济尽并其众洄曲以备。”然后一笔带过李愬的功劳:“十月壬申,愬用所得贼将,自文城因天大雪,疾驰百二十里,用夜半到蔡,破其门,取元济以献。

这碑文一刻出来,就像炸了马蜂窝。李愬本人倒没有公开提出异议,但他的妻子和部将不干了。而另外一家子则十分高兴,韩弘、韩公武是父子俩,都参加这场平叛。碑文中既突出了父亲韩弘“责战益急”——基本相当于司令官裴度下面的参谋长角色,儿子韩公武“合战亦用命”。相比较韩家父子,李愬的奇袭似乎是建立在其他将领对吴元济军队压制、消耗、围困的基础上,侥幸冒险成功。事后,韩弘父子送给了韩愈500匹绢,后人换算了一下,大约相当于10万斤米,以2元一斤米计算,相当于人民币20万元。

资料图

不知道是事前韩家父子向韩愈请托了,还是因为一笔写不出两个“韩”字,韩愈下笔时故意突出同姓父子的功劳?

反正是韩家高兴李家怒。碑文立在蔡州(汝南)城北门外,“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龟蟠以螭”。立好后不久被李愬的部将石忠孝“长绳百尺拽碑倒,粗沙大石相磨治”。这还不解气,石孝忠又挥锤将倒掉的碑砸断。

李愬的夫人是唐安公主(宪宗姑母)的女儿,和宪宗是表兄妹,她进宫向皇帝诉说不平。唐宪宗既要安慰表妹,又不能得罪李愬这样拥兵自重的藩镇,于是下令磨去韩愈的碑文,让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王室之衰,可见一斑。

对这段公案,大诗人李商隐在《韩碑》中感叹:“公之斯文若元气,先时已入人肝脾。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段文昌也是文章高手,但名气远不如韩愈,他的碑文后来很少被传颂。

韩愈能把最高领导布置的政治任务写成挣钱的“软文”,这本事大多数码字者难以望其项背吧。你想你的“软文”卖个大价钱么?得先学韩愈那样好好写道德文章,混出韩愈那样的名头。

(文章来源:十年砍柴微信公众号“文史砍柴”/“kanchai303”)


相关文章

  • 第十章唐代散文
  • 第十章唐代散文 第一节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唐代古文运动,是中唐贞元.元和年间由韩愈.柳宗元倡导的一场散文革新运动.所谓"古文",乃是指先秦两汉盛行的散文,它以质朴自然.散行单句为特点,是与魏晋以来盛行的以浮华夸饰.对仗 ...查看


  • 坐井观天造句_用坐井观天造句_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 时间:2015年12月12日 13:00 烧荒网小编为您带来坐井观天的解释以及造句 [成语]:坐井观天 [读音]:zuò jǐng guān tiān [释义]:坐在井里看天.用来比喻和讽刺眼界狭窄或学识肤浅之人. [出处]:唐·韩愈< ...查看


  • 韩愈的文章理论及其意义
  • 作者:周楚汉 理论与创作 1995年07期 "反刓以朴,刬伪以真"(<新唐书·韩愈传赞>),是对韩愈古文理论和实践的评价,以它来概括韩愈古文理论的精神实质,是非常恰当的.韩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章家,他所倡导的 ...查看


  • [李贺小传]学习高手
  • 李贺小传 一览众山小 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传记.作者没有详叙诗人生平,而是选择一两件逸闻轶事,从侧面烘托渲染,描绘出一奇特诗人的形象. 通篇围绕一"奇"字展开.先说杜牧之序"状长吉之奇 ...查看


  • 六年级语文上给诗加腰教案
  • <给诗加"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搜集诗歌故事的兴趣. 2. 赏析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故事的有趣. 3. 推敲诗歌字句,尝试给诗填字,补充诗句,初步感受诗歌魅力. 教学重点: 1. 赏析诗歌 ...查看


  • 浅谈韩愈的人才思想
  • 浅谈韩愈的人才思想 摘要:韩愈不仅是唐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更是一位人才方面的专家.他能逆当时的潮流去发现人才,重视人才,并且积极培养和举荐人才对当时及现在社会影响很大,特别是他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才思想值得我们去探索. 关键词:韩愈 人 ...查看


  • 浅谈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其意义
  • 摘 要:韩愈(768―824),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韩愈重视教育,终其一生都在努力思索人才问题,并且亲身从事教育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他还提出了很多先进的教育主张.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师说>.&l ...查看


  •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 来源:深圳特区报 夏 海 韩愈生活于中唐时期,官至吏部侍郎,但他一生最大的成就不是官职,不是政绩,而是领导了唐代中期掀起的古文运动.苏东坡赞之曰:"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相对于骈体文而言,古文是中唐以后出现的散 ...查看


  • 唐代韩愈曾经为我们老师写过一篇文章
  • 唐代韩愈曾经为我们老师写过一篇文章,里面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说的就是我们教师教育学生的第一目的是"传道",即教授做人的道理,第二才是知识技能.教育学生是不是多上几节思想品德课,让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