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唐代散文

第十章唐代散文

第一节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唐代古文运动,是中唐贞元、元和年间由韩愈、柳宗元倡导的一场散文革新运动。所谓“古文”,乃是指先秦两汉盛行的散文,它以质朴自然、散行单句为特点,是与魏晋以来盛行的以浮华夸饰、对仗骈偶为特点的骈文即“时文”相对的称谓。唐代古文运动,是以儒学复古为号召,用质朴刚健的散文取代绮丽柔靡的骈文,以达到张扬道统的目的的。因此,古文运动既是一次恢复儒道的努力,也是一次革新文风、文体的运动。

唐代古文运动,是以初唐四杰、陈子昂为散文复兴的先导;安史之乱后李华、元结、萧颖士、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人从理论到实践为古文运动做好了准备,而韩愈、柳宗元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并以各自的创作实绩达到了唐代散文的顶峰。古文运动除了韩愈、柳宗元这样的领袖人物外,还有一批参与者推波助澜:欧阳詹、李观、李翱、李汉、皇甫湜、沈亚之、樊宗师等,与韩愈声气相应;吕温、刘禹锡、凌准、陆质、韩泰、李景俭等,与柳宗元志同道合,可谓盛行一时。其后,随着韩、柳相继去世,古文运动影响渐减,至孙樵、刘蜕已成尾声,代之而起的是晚唐小品文。

一. 形成原因

1. 针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中央集权被削弱和佛道思想思想蛊惑人心,寺院经济侵害国家赋税收入的时弊,中唐士人本着中兴的迫切愿望,促进重申儒家道统,复兴儒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潮的勃兴,为“古文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思想源泉和社会支持。士人们正是以倡导复兴儒学,更好地宣扬道统的旗帜,开始文体文风改革的。

2. 安史之乱的平定,政治上相对稳定,和永贞革新带动的财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成功变革,使得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追随者们将其作为政治改革的组成部分,以复古为新变,大肆推引文体文风改革并取得成功的。(永贞改革失败,但元和宪宗朝却取得了

削冗、减税、削弱宦官势力,裴度平定淮西叛乱等的胜利。)

3. 也是我国散文发展到一定时期要有所变革的必然结果,有其文学自身的内在原因。

4. 其他文学作体载的影响:①唐代作家诗文兼擅者颇多,他们的诗歌理论和创作都影响散文创作:陈子昂力矫六朝诗风的同时,尝试文体革新,元白既是新乐府的倡导者,又是古文运动的参与者,韩愈的诗文更多约于六经,柳宗元诗文则深得楚骚精髓;②传奇的兴衰大致与古文运动同步,两者相辅而行:传奇的体裁、构思、细节描写、语言都给古文创作以借鉴。韩柳都有一些近乎传奇的传记,而古文的勃兴为传奇的繁荣提供了合适的载体;③骈文是古文改革的对象,而古文创作者在解散骈偶的同时,又把偶对技巧用于单行散句中,讲究排比对称,利用语言的长短、声调的启示,造成文章气势。韩愈的名作《进子解》即为显例,柳宗元更是由骈文高手而成古文名家的。所以章学诚认为:“六朝骈俪,唐宋小说”,“皆古文淮海也”(《评沈梅村古文》,不无道理。

二. 韩柳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参袁本P303~306)

(一)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既强调“文以明道”,又绝不忽视文章的艺术表现。 一方面,明确提出“文以明道”,重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强调文章反映儒家道统,为政治服务。韩愈一再说自己“修其辞以明其道”(《争臣论》),认为:“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又说“愈之所志于古者,不唯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答李秀才书》)“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而是孔孟之儒道(《原道》)。同样,柳宗元也大力宣扬道在文章中的作用。他说“圣人之言,期以明道”(《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又说“文者以明道”(《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指出作文章就是为了讲明圣人之道。

另一方面,韩韩柳论文、主张重道,也不忽视文的重要性,并主张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韩愈在《答陈生书》中说:“愈之志古道,又甚好其辞。” 这样他就比较好

地解决了“文”和“道”的关系,这对齐梁以来特别注重形式美而忽视内容的骈文也是一个很大的冲击。柳宗元也说:“言而不文则泥,然则文者固不可少耶!(”《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二)倡导复古而能变古,反对因袭而志在创新(学古创新):提倡学习先秦两汉的古文以反对骈文,学古不泥古,“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正夫书》),在学古的基础上创新出奇。

韩愈对学古创新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一是“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认为“唯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反对因袭模仿;二是要求文章“文从字顺各识职”(同上),主张运用平易流畅、长短自如、宜于表情达意的口语化的语言。柳宗元提倡创新的力度虽不及韩愈,但也一再反对“渔猎前作,戕贼文史”(《与友人论为文书》),与韩愈主张是一致的。

(三)强调提高学养,为文养气: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处理好文品与人品的关系问题。

韩愈在《答尉迟生书》中指出“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要写出内容充实的作品,必须提高作者的学养。他继承并发展了孟子的“养气说”,吸收了梁肃的“文气说”,主张从道德和学术两方面,提高作者的修养。“行之乎仁义之道,游之乎《诗》、《书》之源”“仁义之人,其言霭如也”,创作时才能“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宣”(《答李翊书》)。柳宗元认为:“大都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作》)自言为文严肃认真,未尝敢出以“轻心”“怠心”“昏气”“矜气”,惧怕出现“剽”“驰”“杂”“骄”等弊病(《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四)不平则鸣说:在强调文章审美创作的泄导人情作用、文学抒情言志功能的同时,把批判社会的不公与抒发一已的郁愤结合起来,把古文的实用性与文学性结合起来。

韩愈继承并阐发了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所论及的“发愤著书”的思想,提出了“不平则鸣”说,认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目不得己者而后

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送孟东野序》)认为幽愤之情“郁于中而泄于外”,才能“自鸣其不幸”,写出抒发自己真性情,反映时代真面貌的诗文来。他关于“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荆潭唱和诗序》)语言艺术审美创作的标准问题的论断,影响极大(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有所谓“诗穷而后工”的理论)。“不平则鸣”说突破了“文以明道”,功利主义的樊篱,更强调文学抒情言志的功能,把批判社会的不公与抒发一已的郁愤结合起来,把古文的实用性与文学性结合起来,对当时及以后的散文理论及创作实践起了十分重大的作用。

柳宗元也认为:“君子遭世之理,则呻呼踊跃以求知于世。……于是感激愤悱,思奋其志略以效于当世,必形于文字,伸于歌咏。(”《娄二十四秀才花下对酒唱和诗序》)与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在高度重视个人情感的理论上,有着内在的同一性。

第二节 韩愈的散文

韩愈的散文收录在李汉编成的《昌黎先生文集》中,刻本有宋朱熹考译、王伯大音释的《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集传一卷,遗文一卷,遗诗一卷)和宋魏仲举编《五百家注音辩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收入《四库全书》集部)较为有名。

一. 韩愈散文的思想内容

韩愈散文创作,内容十分丰富,大致可分为论说文、记叙文、抒情文三大类。

(一) 论说文。按其内容和形式的相同,可以分为四小类:

1. 是明道之文(哲学论文),其中《原道》、《论佛骨表》、《原性》从不同角度提倡儒道,反对佛老;他的《师说》从儒道授受的角度倡导师道,抨击时俗之见。这类文章论证严密,层次分明,犀如透辟;

2. 为论政之文,是论列时政得失的。代表作《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论淮西事宜

状》对减赋及收服吴元济,表明了他卓越的才略和胆识。该类文章有理有据,雄辩务实,切中时弊;

3. 为不平之文。系针砭世俗,发抒牢骚的杂文。如《杂说》四慨叹名马不遇伯乐而见辱骈死,揭露封建社会压抑、摧残人才的现实。《送穷文》、《进学解》(结合选本自主赏读《进学解》)发展了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的问答形式和幽默笔调,分别用人鬼对话、师生问答的形式,在自我解嘲中,讥讽时俗,渲泄郁愤。从形式上看,都有寓庄于谐的特色。

4. 为论文学之文。如《答李翊书》、《答刘正夫书》、《送孟东野序》、《送高闲上人序》、《题欧阳生哀辞后》等。这类文章阐明他的思想和诗文创作经验,不仅体裁多样,且文笔也富于变化。

(二)记叙文。

有叙事者,如《平淮西碑》,记人者如《张中丞传后叙》(结合袁本、选本自主赏析),墓志铭如《柳子厚墓志铭》。还有一类近于小说的传记,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其虚构的情节,“以文为戏”的手法,均受当时盛行的传奇之影响,而其中所寄寓的牢骚不平,有身世之慨。

(三)抒情文。

常用祭文、书信、赠序等体裁。有抒骨肉之情者,如《祭十二郎义》,全文不避琐细,絮絮道来,如泣如诉,读来令人哀肠寸断。其抒友朋之情的作品,如《祭柳子厚文》、《与孟东野书》也都有情真意切的特色。

1. 韩文风格的主要特色是气势磅礴,汪洋恣肆,散文风格另一显著特色是奇崛排戛与文从字顺的统一。(风格创新)

气势磅礴,汪洋恣肆的风格,源自其为人的浩然正气。正道直行,疾恶如仇,谠言极谏,不计顿踣,以道统自居,他的情激气盛,也是他实践养浩然之气,不平而鸣的论文主张的结果。韩愈许多文章真正达到了“气盛”,风发云涌,江河下注,一泻千里。如《张中丞传后叙》里有关南霁云求救于贺兰及最后不屈牺牲的一段描写,真可谓慷慨淋漓,威武雄壮,一个有智、有勇、有气节的武将形象跃然于读者面前。

奇崛排戛与文从字顺的统一中,奇崛,在于其立意构思,布局造语,力求翻新出奇,不肯犹人;文从字顺,在于其“虽以力求去陈言为务,而又必以文从字顺各识其职为贵”(朱熹《韩文考异序》)。如《马说》四就“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立论奇崛,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构思新奇,而文从字顺,易读易晓,其主旨呼之欲出。

2. 韩愈在三代秦汉以来逐步形成发展的各种散文体裁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变化、创新,使之更富于表现力,从而开创了散文创作的繁荣局面。(文体创新)

序记之文。前人常用于流连光景、刻画山川、间以叙说事功,发抒感慨,有类辞赋,率多浮浅。而韩愈用而为夹叙夹议的杂文,或议政讽俗,如《送李愿归盘谷序》,或论道斥佛,如《送浮屠文畅师序》,或论学论文,如《送孟东野序》。《蓝田县丞厅壁记》也打破了官衙厅壁题记浮辞虚美、抑扬阀阅的俗套,用之于讽刺。

铭墓之文,韩集有75篇,一改历来 “铺排郡望,藻饰官阶,殆于以人为赋,更无质实之意”(《文史通义》外篇二《墓志辨例》)的旧貌,以善于传神地刻画人物而见称,开始脱去单纯应用文字的痕迹,向文学散文过渡的趋势,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

记传之文,韩愈师法史汉,亦能有所创新。如《张中丞传后叙》能文采遗事,补传之不足,而许远、南霁云、张巡三位忠烈义士,面目各异,刻画手法亦各不相同:或通过评述辩驳,突出豁达容人,为其辩白昭雪;或用断指、射塔细节描写,凸显其忠勇义烈;或注重外貌神态描写,图貌摄神,并补叙其平生读书识人,过目不忘,为文提笔立

就不假草稿,使之形象更显丰满。

书信之文,汉代详尽,六朝贵简,“独昌黎与人书,则因人而变其词”,或陈情、或借以书愤、或自明气节、或讲论道德、或为人导师,变化多端(林纾《韩柳文研究法》)。

3. 韩愈诸多散文在技巧、手法上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不主故常,善于创新。(手法创新)

一是叙事、抒情与议论,时有交融。韩愈散文,叙事、议论、抒情手法在不同文体中虽有偏用,却也常有交融。

其论说文观点鲜明,辞锋犀利,气势宏伟,说理透辟,逻辑性强之外,常常贯注强烈的感情。

其记叙文常常采用叙事为主,兼以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既能够生动地刻画出人物形象,又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如《张中丞传后叙》就采用了这种手法。

其抒情文感情真挚,抒写委婉,如《祭十二郎文》把悼亡的悲情和生活琐事的描写融会在一起,写得凄婉动人,催人泪下。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二是想象丰富,巧于譬喻。在论说文中,韩愈常常在巧妙构思之外,用新奇然而通俗明白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理,如《马说》四用“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设喻立论,对“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的质难进行辩论。

总之,韩愈行文用笔新奇多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刘大櫆《论文偶记》)。

4. 语言融会古今,富于独创性。(语言创新)

韩愈散文实践了其“惟陈言之务去”和“文从字顺”的理论,语言精练生动,准确鲜明,流畅而多变,富于创造性和表现力。韩愈的文章语汇丰富,既善于吸取古代的词语,又善于运用当代的语言,熔铸成古朴而新奇的语言。他的许多精警新奇的语句至今流传,

如“蝇营狗苟”、“动辄得咎”、“俯首帖耳,摇尾乞怜”、“不平则鸣”、“弱肉强食”、“痛定思痛”等等。有时也用“骈句”,如“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文势富于变化,韵律之美。

又如文中用助词虚字太多,会令文气卑弱,而韩愈《祭十二郎文》偏多用之。从“其信然耶”至“几何不从汝而死也”一段中,句尾连用“耶”字三、“乎”字三、“也”字四、“矣”字七,几乎句句用助词、虚字,反覆出没,变化莫测,其哀惋悔恨之情,也借以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为文之善于因难见巧,亦于此可见。

三. 韩愈散文的影响

韩愈继承和发展了先秦两汉散文,在赠序、书启、碑志、杂感、论说、记叙等文体中,以散体取代了骈体,并用以论政议学,记事状物,抒发情感,大大拓展了散文的社会和文学功能,提高了它的文学品位,打破了骈文的一统天下,扫荡了气骨萎靡、词必俪偶的文风,有“摧陷廓请之功”(李汉《昌黎先生集序》),并开创了古文运动的新局面。他的文章“后学之士取为师法”,“世称‘韩文’焉”(《旧唐书》本传),“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李肇《国史补》卷四)。他被后人尊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被后世古文家奉为楷模。苏轼盛赞他:“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地法”,“文起八代之衰,道济九州之溺”(《韩文公庙碑》)。刘熙载则认为:“实集八代之成”(《艺概·文概》。从晚唐小品文创作,直到清代桐城派,韩文所产生的影响难以估量。

第三节 柳宗元

刘禹锡编柳宗元诗文为《柳河东集》(原名《柳先生文集》,又称《河东先生集》)四十卷,并为之序。有宋人刻本,现在通行本有1960年中华书局排印本和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重印本。

一. 作品内容

(一)散文的思想内容

1. 讽谕现实的寓言。

主要有永州作的《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氏之某鼠》)等。这类作品着重在讽刺和批判当时那个病态的社会的不良的人情风尚,用语犀利清新,幽默而略带风趣,善于抓住平凡事物的特征,加以想象和夸张,创造生动的形象。在他以前,寓言只是文章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形式出现。柳宗元创造性地继承前人的成就,大量创作寓言,从而使之成为一种独立完整的文学作品。

2. 描写人物的传记散文。

柳集中保留下来的文学性人物传记约十四、五篇,除《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作于长安,《童区寄传》作于柳州外,余均作于永州。这类作品,大多取材于当时社会中那些被损害、被侮辱的下层人物。作品通过对他们的遭遇和处境的具体描写,反映中唐时代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如《捕蛇者说》、《河间传》、《宋清传》。《段太尉逸事状》(结合选本自主赏析)则写的是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人物段秀实。

3. 抒写郁愤的山水游记。柳宗元被后人誉为“游记之祖”。

主要有《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①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能准确地把握本身的具体特征,并加以细腻地描绘。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结合袁本、选本自主赏析)与《游黄溪记》同写潭水,却完全不同,前者通过日光、鱼影,写出潭水的透明如镜,后者却直接以“黛”、“膏”来形容水的深浓和浓重。

②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富有感染力。把山水之景与作者郁闷的心境结合,借山水

抒发作者受迫害的心情,表露怀才不遇的苦闷,在美丽的自然景物描写中透入了作者的悲凉凄婉之情,因而其笔下山水花草虫鱼,皆富有生机,形神兼备。

③描写手法多样。作品常常运用象征、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为文章增色添彩,作者也常常置身景中直接议论,借眼前景抒胸中气。

④语言精美清丽,注意锤炼语言,选择富于表现力的语汇,力求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同时,句式参差错落极富变化。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风格:简洁、幽峭。

4. 论说文,分哲学论文和政论两类。

柳宗元哲学论文代表作为《天说》、《天对》、《贞符》等,主要阐述其哲学思想,继承并丰富了王充的元气自然论的朴素唯物主义传统。

其政论文代表作为《封建论》《六逆论》《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均以论证古今、敢破传统、针砭时弊、不尚空谈的特点而见称。

此外,如《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文,虽为书信体,但也可视作文学论文。

(二)骈体杂文的思想内容

一为赋体之文,一为文体之赋。

赋体之文的代表作有《牛赋》《瓶赋》《惩咎赋》《囚山赋》等,前两篇名为咏物,实为讽谕之文;后两篇侧重陈情抒愤。

文体之赋的代表作者有《乞巧文》《骂尸文》《斩曲几文》《吊屈原文》等,名曰“文”,实为赋体。柳辞赋,后人视为“变骚”或“续《楚辞》。 ”

二. 柳宗元散文的艺术成就:

柳宗元散文总体风格:雄深雅健,精警犀利,简古幽峭。

韩愈称柳宗元散文“雄浑雅健,似司马子长”(刘禹锡《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道出

了柳文的最大特点“深”。其主要表现为命意深、蕴涵深、牢骚深。

1. 命意深:为文有识见卓越、立意新、构思奇的特色。

柳宗元有唯物主义思想,站在进步的政治立场,敢破陈见旧说,其散文总体上皆立意深刻,构思新颖,思想深刻,论证充分,分析透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寓言大多语言简洁,形象完整,故事生动,笔锋犀利,寓意深长,耐人琢磨,具有深刻而精警的独特风格。他的政论、传记、寓言、山水都能看到这一特点。

2. 蕴涵深:柳文用笔较为简洁,一篇文字中,往往能根据题旨的需要,将正反的观点、复杂的情感、诸多的人情物态有机组合在一起,蕴涵深邃而丰富。

在为文态度上是严肃认真、有所不敢、有所惧,深思熟虑,详尽体察,在确有所得而后作,无论说理抒情,记人状物,都能“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愚溪诗序》)这种蕴涵深、用笔简的行文特点加上柳宗元幽愤悲怆的感情色彩,形成柳文简洁、幽峭的审美特色。

3. 牢骚深:在不同文体中,柳宗元都能贯注强烈的主观感情,而由于其政治经历的坎坷,其情感特征则多表现为愤激。

理想远大而历经摧折,为人正直而备遭不幸,柳宗元不屈其志,满腔热愤,一寓于文。所为之文,无论杂文论记;所抒之情,无论喜怒哀乐;所用手法,或庄或谐、或反语、或论评,几乎无往而非“骚”。论说历史而针砭现实。观图而欲焚其图,游山水而宣泄不平,颂平民而嘲公卿,写动物而刺世俗,愤世嫉俗之情深,正是柳文骚体之精髓之所在。

柳宗文散文的缺点在于个别篇章(如《愚溪对》《愚诗序》《答问》)主意略嫌雷同,有用词生涩奥僻,语言不够流畅的地方。

三. 韩柳比较

1. 韩柳在思想上都崇尚儒道,但内涵不尽相同,韩主张封禅,而柳反对封禅;韩斥佛说,而柳好之。

2. 在政治上,韩柳都反对藩镇割据,主张中央集权,要求澄清吏治,休养生息,但对永贞改革的态度相反。

3. 在文学主张上,柳倡古文晚于韩,理论不及韩系统。韩重师道,并抗颜为师,柳则重实避名;韩强调不平则鸣,柳强调面向社会,辅物及时。在主张文以明道、广泛师承,反对形式主义文风上,两人略同。

4. 在文学创作上,韩在碑志、书、序上颇多创新,柳在骚体、寓言、游记方面成就更多;韩文恣肆奇崛,柳文幽峭简洁;师承上,韩得益于《孟子》、《史》、《汉》,柳承泽于楚骚、两汉。

第四节 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指导自读袁本P316~319)

一. 晚唐小品的特点

二. 骈文复兴与“三十六体”

课后复习题

1. 赏读篇目:韩愈《进学解》、《张中丞传后叙》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小石潭记》。

2. 名词概念:古文运动、三十六体

3. 思考题:韩愈散文的艺术特色;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征;柳宗元散文的艺术成就。

第十章唐代散文

第一节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唐代古文运动,是中唐贞元、元和年间由韩愈、柳宗元倡导的一场散文革新运动。所谓“古文”,乃是指先秦两汉盛行的散文,它以质朴自然、散行单句为特点,是与魏晋以来盛行的以浮华夸饰、对仗骈偶为特点的骈文即“时文”相对的称谓。唐代古文运动,是以儒学复古为号召,用质朴刚健的散文取代绮丽柔靡的骈文,以达到张扬道统的目的的。因此,古文运动既是一次恢复儒道的努力,也是一次革新文风、文体的运动。

唐代古文运动,是以初唐四杰、陈子昂为散文复兴的先导;安史之乱后李华、元结、萧颖士、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人从理论到实践为古文运动做好了准备,而韩愈、柳宗元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并以各自的创作实绩达到了唐代散文的顶峰。古文运动除了韩愈、柳宗元这样的领袖人物外,还有一批参与者推波助澜:欧阳詹、李观、李翱、李汉、皇甫湜、沈亚之、樊宗师等,与韩愈声气相应;吕温、刘禹锡、凌准、陆质、韩泰、李景俭等,与柳宗元志同道合,可谓盛行一时。其后,随着韩、柳相继去世,古文运动影响渐减,至孙樵、刘蜕已成尾声,代之而起的是晚唐小品文。

一. 形成原因

1. 针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中央集权被削弱和佛道思想思想蛊惑人心,寺院经济侵害国家赋税收入的时弊,中唐士人本着中兴的迫切愿望,促进重申儒家道统,复兴儒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潮的勃兴,为“古文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思想源泉和社会支持。士人们正是以倡导复兴儒学,更好地宣扬道统的旗帜,开始文体文风改革的。

2. 安史之乱的平定,政治上相对稳定,和永贞革新带动的财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成功变革,使得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追随者们将其作为政治改革的组成部分,以复古为新变,大肆推引文体文风改革并取得成功的。(永贞改革失败,但元和宪宗朝却取得了

削冗、减税、削弱宦官势力,裴度平定淮西叛乱等的胜利。)

3. 也是我国散文发展到一定时期要有所变革的必然结果,有其文学自身的内在原因。

4. 其他文学作体载的影响:①唐代作家诗文兼擅者颇多,他们的诗歌理论和创作都影响散文创作:陈子昂力矫六朝诗风的同时,尝试文体革新,元白既是新乐府的倡导者,又是古文运动的参与者,韩愈的诗文更多约于六经,柳宗元诗文则深得楚骚精髓;②传奇的兴衰大致与古文运动同步,两者相辅而行:传奇的体裁、构思、细节描写、语言都给古文创作以借鉴。韩柳都有一些近乎传奇的传记,而古文的勃兴为传奇的繁荣提供了合适的载体;③骈文是古文改革的对象,而古文创作者在解散骈偶的同时,又把偶对技巧用于单行散句中,讲究排比对称,利用语言的长短、声调的启示,造成文章气势。韩愈的名作《进子解》即为显例,柳宗元更是由骈文高手而成古文名家的。所以章学诚认为:“六朝骈俪,唐宋小说”,“皆古文淮海也”(《评沈梅村古文》,不无道理。

二. 韩柳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参袁本P303~306)

(一)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既强调“文以明道”,又绝不忽视文章的艺术表现。 一方面,明确提出“文以明道”,重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强调文章反映儒家道统,为政治服务。韩愈一再说自己“修其辞以明其道”(《争臣论》),认为:“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又说“愈之所志于古者,不唯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答李秀才书》)“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而是孔孟之儒道(《原道》)。同样,柳宗元也大力宣扬道在文章中的作用。他说“圣人之言,期以明道”(《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又说“文者以明道”(《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指出作文章就是为了讲明圣人之道。

另一方面,韩韩柳论文、主张重道,也不忽视文的重要性,并主张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韩愈在《答陈生书》中说:“愈之志古道,又甚好其辞。” 这样他就比较好

地解决了“文”和“道”的关系,这对齐梁以来特别注重形式美而忽视内容的骈文也是一个很大的冲击。柳宗元也说:“言而不文则泥,然则文者固不可少耶!(”《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二)倡导复古而能变古,反对因袭而志在创新(学古创新):提倡学习先秦两汉的古文以反对骈文,学古不泥古,“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正夫书》),在学古的基础上创新出奇。

韩愈对学古创新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一是“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认为“唯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反对因袭模仿;二是要求文章“文从字顺各识职”(同上),主张运用平易流畅、长短自如、宜于表情达意的口语化的语言。柳宗元提倡创新的力度虽不及韩愈,但也一再反对“渔猎前作,戕贼文史”(《与友人论为文书》),与韩愈主张是一致的。

(三)强调提高学养,为文养气: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处理好文品与人品的关系问题。

韩愈在《答尉迟生书》中指出“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要写出内容充实的作品,必须提高作者的学养。他继承并发展了孟子的“养气说”,吸收了梁肃的“文气说”,主张从道德和学术两方面,提高作者的修养。“行之乎仁义之道,游之乎《诗》、《书》之源”“仁义之人,其言霭如也”,创作时才能“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宣”(《答李翊书》)。柳宗元认为:“大都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作》)自言为文严肃认真,未尝敢出以“轻心”“怠心”“昏气”“矜气”,惧怕出现“剽”“驰”“杂”“骄”等弊病(《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四)不平则鸣说:在强调文章审美创作的泄导人情作用、文学抒情言志功能的同时,把批判社会的不公与抒发一已的郁愤结合起来,把古文的实用性与文学性结合起来。

韩愈继承并阐发了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所论及的“发愤著书”的思想,提出了“不平则鸣”说,认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目不得己者而后

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送孟东野序》)认为幽愤之情“郁于中而泄于外”,才能“自鸣其不幸”,写出抒发自己真性情,反映时代真面貌的诗文来。他关于“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荆潭唱和诗序》)语言艺术审美创作的标准问题的论断,影响极大(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有所谓“诗穷而后工”的理论)。“不平则鸣”说突破了“文以明道”,功利主义的樊篱,更强调文学抒情言志的功能,把批判社会的不公与抒发一已的郁愤结合起来,把古文的实用性与文学性结合起来,对当时及以后的散文理论及创作实践起了十分重大的作用。

柳宗元也认为:“君子遭世之理,则呻呼踊跃以求知于世。……于是感激愤悱,思奋其志略以效于当世,必形于文字,伸于歌咏。(”《娄二十四秀才花下对酒唱和诗序》)与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在高度重视个人情感的理论上,有着内在的同一性。

第二节 韩愈的散文

韩愈的散文收录在李汉编成的《昌黎先生文集》中,刻本有宋朱熹考译、王伯大音释的《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集传一卷,遗文一卷,遗诗一卷)和宋魏仲举编《五百家注音辩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收入《四库全书》集部)较为有名。

一. 韩愈散文的思想内容

韩愈散文创作,内容十分丰富,大致可分为论说文、记叙文、抒情文三大类。

(一) 论说文。按其内容和形式的相同,可以分为四小类:

1. 是明道之文(哲学论文),其中《原道》、《论佛骨表》、《原性》从不同角度提倡儒道,反对佛老;他的《师说》从儒道授受的角度倡导师道,抨击时俗之见。这类文章论证严密,层次分明,犀如透辟;

2. 为论政之文,是论列时政得失的。代表作《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论淮西事宜

状》对减赋及收服吴元济,表明了他卓越的才略和胆识。该类文章有理有据,雄辩务实,切中时弊;

3. 为不平之文。系针砭世俗,发抒牢骚的杂文。如《杂说》四慨叹名马不遇伯乐而见辱骈死,揭露封建社会压抑、摧残人才的现实。《送穷文》、《进学解》(结合选本自主赏读《进学解》)发展了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的问答形式和幽默笔调,分别用人鬼对话、师生问答的形式,在自我解嘲中,讥讽时俗,渲泄郁愤。从形式上看,都有寓庄于谐的特色。

4. 为论文学之文。如《答李翊书》、《答刘正夫书》、《送孟东野序》、《送高闲上人序》、《题欧阳生哀辞后》等。这类文章阐明他的思想和诗文创作经验,不仅体裁多样,且文笔也富于变化。

(二)记叙文。

有叙事者,如《平淮西碑》,记人者如《张中丞传后叙》(结合袁本、选本自主赏析),墓志铭如《柳子厚墓志铭》。还有一类近于小说的传记,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其虚构的情节,“以文为戏”的手法,均受当时盛行的传奇之影响,而其中所寄寓的牢骚不平,有身世之慨。

(三)抒情文。

常用祭文、书信、赠序等体裁。有抒骨肉之情者,如《祭十二郎义》,全文不避琐细,絮絮道来,如泣如诉,读来令人哀肠寸断。其抒友朋之情的作品,如《祭柳子厚文》、《与孟东野书》也都有情真意切的特色。

1. 韩文风格的主要特色是气势磅礴,汪洋恣肆,散文风格另一显著特色是奇崛排戛与文从字顺的统一。(风格创新)

气势磅礴,汪洋恣肆的风格,源自其为人的浩然正气。正道直行,疾恶如仇,谠言极谏,不计顿踣,以道统自居,他的情激气盛,也是他实践养浩然之气,不平而鸣的论文主张的结果。韩愈许多文章真正达到了“气盛”,风发云涌,江河下注,一泻千里。如《张中丞传后叙》里有关南霁云求救于贺兰及最后不屈牺牲的一段描写,真可谓慷慨淋漓,威武雄壮,一个有智、有勇、有气节的武将形象跃然于读者面前。

奇崛排戛与文从字顺的统一中,奇崛,在于其立意构思,布局造语,力求翻新出奇,不肯犹人;文从字顺,在于其“虽以力求去陈言为务,而又必以文从字顺各识其职为贵”(朱熹《韩文考异序》)。如《马说》四就“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立论奇崛,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构思新奇,而文从字顺,易读易晓,其主旨呼之欲出。

2. 韩愈在三代秦汉以来逐步形成发展的各种散文体裁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变化、创新,使之更富于表现力,从而开创了散文创作的繁荣局面。(文体创新)

序记之文。前人常用于流连光景、刻画山川、间以叙说事功,发抒感慨,有类辞赋,率多浮浅。而韩愈用而为夹叙夹议的杂文,或议政讽俗,如《送李愿归盘谷序》,或论道斥佛,如《送浮屠文畅师序》,或论学论文,如《送孟东野序》。《蓝田县丞厅壁记》也打破了官衙厅壁题记浮辞虚美、抑扬阀阅的俗套,用之于讽刺。

铭墓之文,韩集有75篇,一改历来 “铺排郡望,藻饰官阶,殆于以人为赋,更无质实之意”(《文史通义》外篇二《墓志辨例》)的旧貌,以善于传神地刻画人物而见称,开始脱去单纯应用文字的痕迹,向文学散文过渡的趋势,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

记传之文,韩愈师法史汉,亦能有所创新。如《张中丞传后叙》能文采遗事,补传之不足,而许远、南霁云、张巡三位忠烈义士,面目各异,刻画手法亦各不相同:或通过评述辩驳,突出豁达容人,为其辩白昭雪;或用断指、射塔细节描写,凸显其忠勇义烈;或注重外貌神态描写,图貌摄神,并补叙其平生读书识人,过目不忘,为文提笔立

就不假草稿,使之形象更显丰满。

书信之文,汉代详尽,六朝贵简,“独昌黎与人书,则因人而变其词”,或陈情、或借以书愤、或自明气节、或讲论道德、或为人导师,变化多端(林纾《韩柳文研究法》)。

3. 韩愈诸多散文在技巧、手法上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不主故常,善于创新。(手法创新)

一是叙事、抒情与议论,时有交融。韩愈散文,叙事、议论、抒情手法在不同文体中虽有偏用,却也常有交融。

其论说文观点鲜明,辞锋犀利,气势宏伟,说理透辟,逻辑性强之外,常常贯注强烈的感情。

其记叙文常常采用叙事为主,兼以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既能够生动地刻画出人物形象,又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如《张中丞传后叙》就采用了这种手法。

其抒情文感情真挚,抒写委婉,如《祭十二郎文》把悼亡的悲情和生活琐事的描写融会在一起,写得凄婉动人,催人泪下。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二是想象丰富,巧于譬喻。在论说文中,韩愈常常在巧妙构思之外,用新奇然而通俗明白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理,如《马说》四用“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设喻立论,对“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的质难进行辩论。

总之,韩愈行文用笔新奇多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刘大櫆《论文偶记》)。

4. 语言融会古今,富于独创性。(语言创新)

韩愈散文实践了其“惟陈言之务去”和“文从字顺”的理论,语言精练生动,准确鲜明,流畅而多变,富于创造性和表现力。韩愈的文章语汇丰富,既善于吸取古代的词语,又善于运用当代的语言,熔铸成古朴而新奇的语言。他的许多精警新奇的语句至今流传,

如“蝇营狗苟”、“动辄得咎”、“俯首帖耳,摇尾乞怜”、“不平则鸣”、“弱肉强食”、“痛定思痛”等等。有时也用“骈句”,如“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文势富于变化,韵律之美。

又如文中用助词虚字太多,会令文气卑弱,而韩愈《祭十二郎文》偏多用之。从“其信然耶”至“几何不从汝而死也”一段中,句尾连用“耶”字三、“乎”字三、“也”字四、“矣”字七,几乎句句用助词、虚字,反覆出没,变化莫测,其哀惋悔恨之情,也借以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为文之善于因难见巧,亦于此可见。

三. 韩愈散文的影响

韩愈继承和发展了先秦两汉散文,在赠序、书启、碑志、杂感、论说、记叙等文体中,以散体取代了骈体,并用以论政议学,记事状物,抒发情感,大大拓展了散文的社会和文学功能,提高了它的文学品位,打破了骈文的一统天下,扫荡了气骨萎靡、词必俪偶的文风,有“摧陷廓请之功”(李汉《昌黎先生集序》),并开创了古文运动的新局面。他的文章“后学之士取为师法”,“世称‘韩文’焉”(《旧唐书》本传),“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李肇《国史补》卷四)。他被后人尊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被后世古文家奉为楷模。苏轼盛赞他:“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地法”,“文起八代之衰,道济九州之溺”(《韩文公庙碑》)。刘熙载则认为:“实集八代之成”(《艺概·文概》。从晚唐小品文创作,直到清代桐城派,韩文所产生的影响难以估量。

第三节 柳宗元

刘禹锡编柳宗元诗文为《柳河东集》(原名《柳先生文集》,又称《河东先生集》)四十卷,并为之序。有宋人刻本,现在通行本有1960年中华书局排印本和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重印本。

一. 作品内容

(一)散文的思想内容

1. 讽谕现实的寓言。

主要有永州作的《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氏之某鼠》)等。这类作品着重在讽刺和批判当时那个病态的社会的不良的人情风尚,用语犀利清新,幽默而略带风趣,善于抓住平凡事物的特征,加以想象和夸张,创造生动的形象。在他以前,寓言只是文章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形式出现。柳宗元创造性地继承前人的成就,大量创作寓言,从而使之成为一种独立完整的文学作品。

2. 描写人物的传记散文。

柳集中保留下来的文学性人物传记约十四、五篇,除《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作于长安,《童区寄传》作于柳州外,余均作于永州。这类作品,大多取材于当时社会中那些被损害、被侮辱的下层人物。作品通过对他们的遭遇和处境的具体描写,反映中唐时代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如《捕蛇者说》、《河间传》、《宋清传》。《段太尉逸事状》(结合选本自主赏析)则写的是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人物段秀实。

3. 抒写郁愤的山水游记。柳宗元被后人誉为“游记之祖”。

主要有《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①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能准确地把握本身的具体特征,并加以细腻地描绘。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结合袁本、选本自主赏析)与《游黄溪记》同写潭水,却完全不同,前者通过日光、鱼影,写出潭水的透明如镜,后者却直接以“黛”、“膏”来形容水的深浓和浓重。

②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富有感染力。把山水之景与作者郁闷的心境结合,借山水

抒发作者受迫害的心情,表露怀才不遇的苦闷,在美丽的自然景物描写中透入了作者的悲凉凄婉之情,因而其笔下山水花草虫鱼,皆富有生机,形神兼备。

③描写手法多样。作品常常运用象征、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为文章增色添彩,作者也常常置身景中直接议论,借眼前景抒胸中气。

④语言精美清丽,注意锤炼语言,选择富于表现力的语汇,力求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同时,句式参差错落极富变化。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风格:简洁、幽峭。

4. 论说文,分哲学论文和政论两类。

柳宗元哲学论文代表作为《天说》、《天对》、《贞符》等,主要阐述其哲学思想,继承并丰富了王充的元气自然论的朴素唯物主义传统。

其政论文代表作为《封建论》《六逆论》《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均以论证古今、敢破传统、针砭时弊、不尚空谈的特点而见称。

此外,如《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文,虽为书信体,但也可视作文学论文。

(二)骈体杂文的思想内容

一为赋体之文,一为文体之赋。

赋体之文的代表作有《牛赋》《瓶赋》《惩咎赋》《囚山赋》等,前两篇名为咏物,实为讽谕之文;后两篇侧重陈情抒愤。

文体之赋的代表作者有《乞巧文》《骂尸文》《斩曲几文》《吊屈原文》等,名曰“文”,实为赋体。柳辞赋,后人视为“变骚”或“续《楚辞》。 ”

二. 柳宗元散文的艺术成就:

柳宗元散文总体风格:雄深雅健,精警犀利,简古幽峭。

韩愈称柳宗元散文“雄浑雅健,似司马子长”(刘禹锡《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道出

了柳文的最大特点“深”。其主要表现为命意深、蕴涵深、牢骚深。

1. 命意深:为文有识见卓越、立意新、构思奇的特色。

柳宗元有唯物主义思想,站在进步的政治立场,敢破陈见旧说,其散文总体上皆立意深刻,构思新颖,思想深刻,论证充分,分析透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寓言大多语言简洁,形象完整,故事生动,笔锋犀利,寓意深长,耐人琢磨,具有深刻而精警的独特风格。他的政论、传记、寓言、山水都能看到这一特点。

2. 蕴涵深:柳文用笔较为简洁,一篇文字中,往往能根据题旨的需要,将正反的观点、复杂的情感、诸多的人情物态有机组合在一起,蕴涵深邃而丰富。

在为文态度上是严肃认真、有所不敢、有所惧,深思熟虑,详尽体察,在确有所得而后作,无论说理抒情,记人状物,都能“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愚溪诗序》)这种蕴涵深、用笔简的行文特点加上柳宗元幽愤悲怆的感情色彩,形成柳文简洁、幽峭的审美特色。

3. 牢骚深:在不同文体中,柳宗元都能贯注强烈的主观感情,而由于其政治经历的坎坷,其情感特征则多表现为愤激。

理想远大而历经摧折,为人正直而备遭不幸,柳宗元不屈其志,满腔热愤,一寓于文。所为之文,无论杂文论记;所抒之情,无论喜怒哀乐;所用手法,或庄或谐、或反语、或论评,几乎无往而非“骚”。论说历史而针砭现实。观图而欲焚其图,游山水而宣泄不平,颂平民而嘲公卿,写动物而刺世俗,愤世嫉俗之情深,正是柳文骚体之精髓之所在。

柳宗文散文的缺点在于个别篇章(如《愚溪对》《愚诗序》《答问》)主意略嫌雷同,有用词生涩奥僻,语言不够流畅的地方。

三. 韩柳比较

1. 韩柳在思想上都崇尚儒道,但内涵不尽相同,韩主张封禅,而柳反对封禅;韩斥佛说,而柳好之。

2. 在政治上,韩柳都反对藩镇割据,主张中央集权,要求澄清吏治,休养生息,但对永贞改革的态度相反。

3. 在文学主张上,柳倡古文晚于韩,理论不及韩系统。韩重师道,并抗颜为师,柳则重实避名;韩强调不平则鸣,柳强调面向社会,辅物及时。在主张文以明道、广泛师承,反对形式主义文风上,两人略同。

4. 在文学创作上,韩在碑志、书、序上颇多创新,柳在骚体、寓言、游记方面成就更多;韩文恣肆奇崛,柳文幽峭简洁;师承上,韩得益于《孟子》、《史》、《汉》,柳承泽于楚骚、两汉。

第四节 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指导自读袁本P316~319)

一. 晚唐小品的特点

二. 骈文复兴与“三十六体”

课后复习题

1. 赏读篇目:韩愈《进学解》、《张中丞传后叙》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小石潭记》。

2. 名词概念:古文运动、三十六体

3. 思考题:韩愈散文的艺术特色;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征;柳宗元散文的艺术成就。


相关文章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插班生考试大纲
  • <古代文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插班生 二.考试目的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考试旨在考察考生掌握大纲中 所规定的内容,系统地学习本阶段文学的发生.发展的基本轮廓,及诸 ...查看


  •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按章节
  •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上古文学 1.<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 ...查看


  •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课程及教学内容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课程. 其教学目的是利用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史知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自先秦至清 ...查看


  •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宋代文学
  •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绪 论 一.填空 1."四大书院"指. 和 . 2.提出"以俗为雅"命题的有. . 3.叶夑<原诗>说:"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 . ...查看


  •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宋代文学 1
  •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绪 论 一.填空 1."四大书院"指. 和 . 2.提出"以俗为雅"命题的有. . . 3.叶夑<原诗>说:"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 ...查看


  •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2
  •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 <后羿射日>.<共工怒触 ...查看


  •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魏晋南北朝文学_笔记
  •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 建安文学 一.基本知识 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 ...查看


  • 唐宋散文研究
  • 唐宋散文研究教学大纲(康震)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唐宋这一散文发展高峰期中各阶段各类型散文的介绍和分析,以及散文史发展的系统讲授,并精要评价重要文学现象.重要作家及其作品,使学生全面了解唐宋散文的发展概况,熟悉这一时期的散文流变,理解唐宋散 ...查看


  • 045103学科教学(语文)
  • 045103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学科简介 一.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专业简介 1. 学科专业简介: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专业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于2010年 开始从应届毕业的中文本科生中招收海南省"农村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