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看中国人

美国人看中国人

杨景波摘录

长久以来,美国人对中国人有许多错误的观感,然而,今日的中国内部实际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差异性,欲深入了解今日的中国,西方人宜从更深的社会底蕴思考,才能真正了解改变中的中国。

四月十三日美国著名期刊《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在网站上发表华志坚(Jeffrey

Wasserstrom)的评论文章〈《样版中国》之迷思〉(The Myth of One China)。作者表示,美国人多半认为中国人都差不了多少、不认为中国内部族群有其差异性存在。他认为必须先了解中国内部难以置信的差异性,才能了解其矛盾和冲突如何发生。

美国人的错误观感

长久以来,美国人对中国人有许多错误的观感,其中最为根深蒂固的是:他们认为中国人大多很类似,或至少可以简单区分为一个大族群和另一个少数族群。其实,这真是再谬误不过了,也显现他们对中国人的差异了解太有限了。这些错误的观感源自于近百年来西方媒体、著作对中国的描绘。由于西方媒体对韩战和文化大革命的报导,“中国”这个字开始让西方人联想到一群穿着蓝色的“毛装”、看起来极为相似且遵从共产党统治的男男女女。西方人之所以会有这种刻板印象,部分起因于中共当局试图建立一个看似人人平等的国家,但在国际上却得到负面评价。

“中国相似性”的影响下,美国人多半认为中国人很类似。图为南京车站内的搭车人潮。(Getty Images)

有实体却没有独立思想

近来,一些媒体报导开始强调中国内部差异性的问题,上述的刻板印象已经受到挑战。他们不再将中国人看成千人一面,而是将中国人分成两个群体──知识分子和非知识分子。举例来说,一九九

九年,中国学生走上北京与成都等城市的街头,抗议北约盟军轰炸中共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一本保守的美国杂志将这一小撮抗议人士比拟为《星舰迷航记》(Star Trek)中的博格人(Borg),有实体却没有独立思想。

实际上,这些抗议人士基于不同的理由参与抗议。他们表达愤怒的方式有时被允许,有时不被认可;在中共欲利用此抗议活动以达到该党目的时,他们有时愿意配合,有时又抗拒。中共当局因而深感不安,所以很快地将学生赶回教室,以免引发棘手的问题。

方言习俗大不同

美国人之所以容易忽略中国内部差异性,其中的原因之一是:美国社会在讨论异质性与同质性时,大部分都牵涉到种族与族群的问题,但据说中国有90%的人口是汉人,所以误以为内部差异性不大。但是,这个被广泛引用的数据是错误的。

的确,中国的异质性在某种程度上,比其他大型国家还低。它既不像印度有庞杂的宗教,也不像印尼有复杂的语言差异性。然而,中国的差异性在某些部分比其他国家还低,并不等同于“中国人都是一个样儿”的说法。

即使“中国有90%是汉人”的说法成立,但在这个庞大的族群里,也有很多群体使用难以理解的方言,拥有完全不同的习俗。举例来说,散居在中国各地的客家人被视为汉人,但因为他们拥有很多特点,因此观察家容易将其归类为不同的“种族”。

地域观念重

此外,不同地区的中国人,通常带着异样的眼光看待其他人。例如北京居民认为上海居民与他们完全不同,而且比他们差。反之亦然;都市人形容来自农村的移民的字眼,就像昔日美国白人看待有色人种一样。在今日中国,户籍地是重要的差异性来源,就像出生时间一样。

族群代沟

世界各地都有世代之间的代沟存在,但是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使老少族群之间出现不可逾越的代沟。

由于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的老少族群间出现不可逾越的代沟。图为北京一座公园内的老人。(AFP)

这种代沟影响很多层面,从态度、现代生活的步调,到人们对中国在全球地位的观感等,它影响的范围也跨越不同世代。

以下是一些值得注意的数字:在二零零七年时,超过40%的中国人年龄不到三十岁,超过20%的年龄小于或等于十五岁,这表示对目前接近一半的中国人而言,毛泽东已经死了很久;对于大约四分之一的人来说,柏林围墙早就成了瓦砾堆。

在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之间,大多数中年都市居民在三十几岁时都还没有打过私人电话或坐过汽车,因为他们的主要电话是邻里间共用的,而主要的交通工具还是自行车或公车。然而,他们的孩子现在已经长大,这些孩子都有手机,而且动不动就叫计程车。

老一辈的中国人记得,在中国,人们崇敬与奉行儒家思想。相较之下,对于四十年代中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出生的中国人来说,目前纪念孔子的活动可能有些奇怪,因为他们可能还记得大规模批判儒家思想的群众运动。

四十年代中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出生的中国人,多半还记得大规模批判儒家思想的群众运动。图为文化大革命时期所贴的大字报。(AFP)

综观上述分析,今日的中国内部实际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差异性,欲深入了解今日的中国,西方人宜从更深的社会底蕴思考,才能真正了解改变中的中国。 ◇

美国人看中国人

杨景波摘录

长久以来,美国人对中国人有许多错误的观感,然而,今日的中国内部实际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差异性,欲深入了解今日的中国,西方人宜从更深的社会底蕴思考,才能真正了解改变中的中国。

四月十三日美国著名期刊《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在网站上发表华志坚(Jeffrey

Wasserstrom)的评论文章〈《样版中国》之迷思〉(The Myth of One China)。作者表示,美国人多半认为中国人都差不了多少、不认为中国内部族群有其差异性存在。他认为必须先了解中国内部难以置信的差异性,才能了解其矛盾和冲突如何发生。

美国人的错误观感

长久以来,美国人对中国人有许多错误的观感,其中最为根深蒂固的是:他们认为中国人大多很类似,或至少可以简单区分为一个大族群和另一个少数族群。其实,这真是再谬误不过了,也显现他们对中国人的差异了解太有限了。这些错误的观感源自于近百年来西方媒体、著作对中国的描绘。由于西方媒体对韩战和文化大革命的报导,“中国”这个字开始让西方人联想到一群穿着蓝色的“毛装”、看起来极为相似且遵从共产党统治的男男女女。西方人之所以会有这种刻板印象,部分起因于中共当局试图建立一个看似人人平等的国家,但在国际上却得到负面评价。

“中国相似性”的影响下,美国人多半认为中国人很类似。图为南京车站内的搭车人潮。(Getty Images)

有实体却没有独立思想

近来,一些媒体报导开始强调中国内部差异性的问题,上述的刻板印象已经受到挑战。他们不再将中国人看成千人一面,而是将中国人分成两个群体──知识分子和非知识分子。举例来说,一九九

九年,中国学生走上北京与成都等城市的街头,抗议北约盟军轰炸中共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一本保守的美国杂志将这一小撮抗议人士比拟为《星舰迷航记》(Star Trek)中的博格人(Borg),有实体却没有独立思想。

实际上,这些抗议人士基于不同的理由参与抗议。他们表达愤怒的方式有时被允许,有时不被认可;在中共欲利用此抗议活动以达到该党目的时,他们有时愿意配合,有时又抗拒。中共当局因而深感不安,所以很快地将学生赶回教室,以免引发棘手的问题。

方言习俗大不同

美国人之所以容易忽略中国内部差异性,其中的原因之一是:美国社会在讨论异质性与同质性时,大部分都牵涉到种族与族群的问题,但据说中国有90%的人口是汉人,所以误以为内部差异性不大。但是,这个被广泛引用的数据是错误的。

的确,中国的异质性在某种程度上,比其他大型国家还低。它既不像印度有庞杂的宗教,也不像印尼有复杂的语言差异性。然而,中国的差异性在某些部分比其他国家还低,并不等同于“中国人都是一个样儿”的说法。

即使“中国有90%是汉人”的说法成立,但在这个庞大的族群里,也有很多群体使用难以理解的方言,拥有完全不同的习俗。举例来说,散居在中国各地的客家人被视为汉人,但因为他们拥有很多特点,因此观察家容易将其归类为不同的“种族”。

地域观念重

此外,不同地区的中国人,通常带着异样的眼光看待其他人。例如北京居民认为上海居民与他们完全不同,而且比他们差。反之亦然;都市人形容来自农村的移民的字眼,就像昔日美国白人看待有色人种一样。在今日中国,户籍地是重要的差异性来源,就像出生时间一样。

族群代沟

世界各地都有世代之间的代沟存在,但是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使老少族群之间出现不可逾越的代沟。

由于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的老少族群间出现不可逾越的代沟。图为北京一座公园内的老人。(AFP)

这种代沟影响很多层面,从态度、现代生活的步调,到人们对中国在全球地位的观感等,它影响的范围也跨越不同世代。

以下是一些值得注意的数字:在二零零七年时,超过40%的中国人年龄不到三十岁,超过20%的年龄小于或等于十五岁,这表示对目前接近一半的中国人而言,毛泽东已经死了很久;对于大约四分之一的人来说,柏林围墙早就成了瓦砾堆。

在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之间,大多数中年都市居民在三十几岁时都还没有打过私人电话或坐过汽车,因为他们的主要电话是邻里间共用的,而主要的交通工具还是自行车或公车。然而,他们的孩子现在已经长大,这些孩子都有手机,而且动不动就叫计程车。

老一辈的中国人记得,在中国,人们崇敬与奉行儒家思想。相较之下,对于四十年代中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出生的中国人来说,目前纪念孔子的活动可能有些奇怪,因为他们可能还记得大规模批判儒家思想的群众运动。

四十年代中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出生的中国人,多半还记得大规模批判儒家思想的群众运动。图为文化大革命时期所贴的大字报。(AFP)

综观上述分析,今日的中国内部实际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差异性,欲深入了解今日的中国,西方人宜从更深的社会底蕴思考,才能真正了解改变中的中国。 ◇


相关文章

  • 世界怎样看中国
  • 中国国际地位变化-世界怎样看中国 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 首先让我们明确何谓国际地位,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 ...查看


  • 从美国民权历史看中国人的不平等
  • (文/陈功)林肯于1865年废除奴隶制.100年后,美国黑人仍然被白人歧视,于是有了马丁路德金追求平等的梦想.今年马丁路德金纪念日适逢奥巴马连任总统就职日.没有马丁路德金的追梦,奥巴马是不可能当选总统的.从林肯废除奴隶制到奥巴马2008年就 ...查看


  • 如何看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
  • 如何看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txt你出生的时候,你哭着,周围的人笑着:你逝去的时候,你笑着,而周围的人在哭!喜欢某些人需要一小时,爱上某些人只需要一天,而忘记一个人得用一生如何看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 徐 步 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 ...查看


  • 从中国著作权法律制度的发展看中国知识产权建设
  •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著作权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通过著作权的发展历程揭示知识产权在中国的建设是一个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强大的外部压力是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内在需求. [关键词 ...查看


  • [转载][养茧涵]从文化现象看中国社会价值观的颠覆
  • 原文地址:[养茧涵]从文化现象看中国社会价值观的颠覆作者:养茧涵 从<老鼠爱大米>到<狼爱上羊>.<喜洋洋和灰太狼>,从<唐僧你不懂爱>到<法海你不懂爱>,从隋唐历史影视剧昏君杨广 ...查看


  • 从节假日看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
  • 摘要:一场中韩端午祭的申遗之争引发了笔者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并在了解了中西方一些主要的节日后,笔者发现:在节日时间的确定上,中西方有着显著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与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则有着深刻的联系. 关键词:节假日 中西方思维模式 不同 一.前 ...查看


  • 从语言方面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 从语言方面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 ...查看


  • 外国人看中国(5则)
  • 01中国经济仍需巩固胜利成果 俄罗斯<报纸报>2004年12月16日报道,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亚洲研究中心教授马林那・特里古边科说:"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十分迅速,年增长速度为7%-10%不等.这种增长首 ...查看


  • 从思维方式差异看中西文化差异
  • 从思维方式差异看中西文化差异 孙晓凌,汪北华 (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 摘 要:介绍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在文化对比中的具体表现,认为思维推进了文化,文化体现了思维,思维方式的差异实质上是文化差异的体现;提出了了解中西 ...查看


热门内容